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1.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目前商业银行国内外的金融业务在运行过程中都会遇到同业的全方位竞争,例如当前的证券商、基金、保险公司、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不仅可以提供与银行类似的服务,而且相关业务的开展还不会受到有关银行法规的限制。结果由于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实施金融行业的业务,造成当前社会金融服务业务间的竞争激烈,甚至造成许多银行的利润近乎为零,从而为了工作开展,不得不依靠提供大量的服务和严格控制营运费维持行业工作的开展,在金融业务中艰难地生存。
2.金融经营管理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上各非金融业机构的出现,并参与竞争,结果造成了银行电子化、专业化、金融创新以及客户要求和竞争风险的增加,从而一定程度上也也意味着金融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挑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可以说金融业的发展已不能较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许多银行原有职工的素质已不能满足银行业务的需要,为了确保适应性,各银行不得不通过搞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
3.金融环境变化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变迁,国内外的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受管理模式的影响,为了免于经济的影响,许多国家或地区放宽了对银行业务范围以及对银行机构设立的限制,结果导致运营过程中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交叉,造成大量新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从而造成因政府部门的保护,使得与其他金融机构相竞争的意识较差,在竞争中居于不利地位。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
1.资本风险。可以说资本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银行资产质量差或银行经营总体风险大,而银行拥有的资本金较少,达不到金融管理当局或《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所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由于各种资产损失及表外业务的损失都要从银行资本中所提的呆帐准备和其它准备金中冲销。当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坏帐达到很多时,或表外业务出现较大亏损时, 这时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就可能低于银行负债的市场价值,如果这时商业银行若无充足的资本弥补或冲销亏损银行就只得宣告破产。
2.循环贴现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循环贴现指的是在交易过程中开出的承兑汇票,或者存入的保证金,最后在将贴现产生的信用不断放大的恶性循环。如一种商品或物资在经营过程,往往要经过多个产业部门和多次交易,特别是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向商业银行贷款,或者通过使用商业进行汇票,商业银行可以使其在工作中一票贯彻始终,通过商业银行把他们连接成一条有序的债务链,通过这个环节的强化债权债务双方的经济责任,有效的节约了信贷资金和企业的费用支出。
3.盈利水平低下的风险。贷款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方式,要想做到贷款业务,存款业务是必不可少的,存款业务是贷款业务的先决条件,没有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就没有保障。目前,部分银行为了拓展自身的规模,大多采用虚增存款的方法,使得银行中实际存款不高,而虚假存款当中的实际贷款却被银行放贷出去,导致存贷比率不正常,银行拥有的利润也较低。因此,商业银行在经管理中不得不承担盈利水平低下的风险。
三、应对风险的措施
1.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搞好各机构之间的关系。工作中必须要划清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界限,杜绝银行在政府的不当干预下发放低效益、无效益的贷款,银行要按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经营,最大化的营造银行的工作环境和氛围。(2)工作中必须要不断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管理。通过一系列手段努力发展资本市场,分流居民储蓄相对集中,减轻对商业银行过度的贷款需求和负债压力,从而使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解决,并且能够利用一切手段,摆脱企业对银行的过分依赖,减轻银行的贷款压力。
2.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1)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了防止商业银行风险,必须要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科学合理的制定内控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严格信贷风险防控,强化对金融机构内部组织机构的控制,资金交易风险、衍生工具交易、信贷资产风险、会计系统、授权授信、计算机业务系统等环节的控制。(2)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了防范商业银行的负债比例,商业银行必须要严格依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套适应商业银行运作的定量的比例指标体系,使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能够实施引导、调节和监控经营的发展体系,最大化的调整资产负债及其结构,有效的按比例配置资金,规范经营,确保商业银行能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3.严格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措施实施
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和经营业务以及商业银行清偿能力和流动性的管理,严格对商业银行单一企业贷款,与商业银行资本保持适度比例,使其资本与总资产、资本与风险资金、资本与负债之间维持一种适当的比例,从而确保高效的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透明度,增加商业银行运营的风险防范。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建议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面临的经济金融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我国商业银行为例,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金融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与全球经济日渐融为一体;还有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影响金融商品价格的不确定因素日渐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竞争也更加激烈。利率价格和股票市场等诸多不确定因素都会给银行业务造成损失。还有内部环境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股权结构,产品种类、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等都显现了新的问题。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我国银行业需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风险现状。
1.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风险种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两大类。存款业务是其基础业务,为其他业务提供资金来源。而贷款业务是主要业务,是盈利的主要来源。此外商业银行还一定的金融业务。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利率的不稳定时常会导致银行的收益下降;国际市场上货币兑换比例的变动,汇率变动幅度太大,资产贬值和通货膨胀等情况就会发生,间接的导致了银行的收益下降,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还有,社会信用状况的下降,不良贷款率高,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债务人违约的情况频发,为银行的风险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除了上述提到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两大类之外,还存在着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都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挑战,要求商业银行对管理手段和体制等做出改革来应对这些风险。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行业,我们无法消除风险,但是应对风险的必要措施还是要有的。
1.2商业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银行为了实现业务目标,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由于贷款业务在我国银行营业中占有的地位不可小觑,因此把利润增长点放在贷款业务上的这一做法,使得贷款质量不高、贷款标准降低。其次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人才的基础薄弱问题也是风险经营问题处理不得当的主要原因,由于风险管理人员的洞察力、判断力不够,缺乏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应变能力,所以没有形成专业化的风险人才队伍。最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对风险资产的预先防范和应急处理控制的不够,各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比较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和交流。内部管理机制对风险责任的划分不够明确,对内部法规的执行能力比较弱。奖惩机制对于处罚和奖励的实施力度相对宽松,达不到激励或者惩罚的目的。
2如何应对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
针对商业银行经营中管理中的风险现状及原因,我们尝试着用对症下药的方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2.1提高银行工作者的风险管理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风险管理意识对一个公司的存在和发展尤为重要。商业银行还未能在经营全过程以及全体员工中普及风险管理的知识,必须加强银行工作者的风险意识,才不会把银行的管理推向失败的深渊。银行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教育,树立风险理念,落实风险建设,培养工作人员对风险的敏锐程度。在有些员工看来风险的防范只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殊不知这是和每个人切实相关的。只有提高了风险管理的水平,能够合理的防范并充分利用风险,才能在保全资产的基础上获得长足的发展。所以银行的企业文化必须加入风险管理的内容,还要建立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用必要的约束和奖励措施来调动员工学习风险管理知识,参与风险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2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现状存在的最大的缺陷就是分散,因此在风险发生时再采取相关措施时就显得有些被动。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是提高银行防范风险能力的主要措施,因为机制就是规则,是约束,是一个组织乃至企业存在的一个架构。要想在机制管理上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能力就需要完善信息交流系统,加快银行内部的信息加工和传递,提高银行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全面的监控,不仅能监控风险的发生,还能监控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行为,避免因人为失误导致的风险的发生;完善预警防范机制,有效的识别潜在的风险,并且做出恰当的措施应对;最后整体上建立一份严密的体系,把信息交流,监控体系,预警防范机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股权结构,行政管理和业务流程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2.3重视人才技能的提高,加强对风险人才的培训
由于风险管理人才专业知识的缺乏,操作风险问题时有发生。但是市场分工在不断细化,商业银行也该据此培养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职业素质的的风险管理人才,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和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目前银行也存在的很大的一个隐患就是:工作人员的不能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待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做出有损客户和银行利益的违法行为。还有人工作时疏忽大意,在银行这个要求严谨又充满风险的行业中,一个小数点的失误就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更何况一个小错误了。认真工作,减少失误,才是一个具有专业素质的银行工作人员的应该在工作中始终牢固树立的思想。
2.3不断进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规范信贷流程
面对现代金融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创新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创造多渠道的利润来源。尤其是在发展最薄弱的中间业务环节,改变原来对中间业务的看法,适当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发展中的比率。让银行在保险、证券和理财等其他金融产品方面创造更大的效益。利润来源的多元化,让银行摆脱了对某一种金融产品的依赖,使银行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银行内部应该建立起来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对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制定相关的方案和措施。还有银行在进行放贷的时候,应适当提高贷款标准,加强对贷款的个人和企业的的评估和审核,确定他们是否具有偿还能力,对不符合审查条件的借款单位和个人,坚决不能予以放贷,尽可能减少呆帐坏账情况的发生,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提高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风险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对于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仅需要银行内部投入相关的资源,制定一定的措施。最重要的是在研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内外一切成功的经验,在失败的案例中汲取教训。金融体制的改革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要切是做好这项工作,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防范风险能力,为商业银行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曹绪凯.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路径探究.华章,2012.
[2]彭婕.浅议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农村金融研究.
2011(04).
[3]庞雯霞.试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金融研究.2012(09).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测、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乃至金融体系的安全。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问题,如何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建立一个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资本风险,即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誉好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济实力的一项主要标志。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表明在今后几年中,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十分缺乏,如果达不到这个国际性的要求,这将必然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必然影响到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
2.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的最有力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质量。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3.市场风险,即金融机构面临在市场经营中的风险,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仍实行分业经营。由于金融混业经营业务日趋综合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等方式进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交叉。由于它们既是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又是参与者,国有商业银行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金融市场里存在的风险。缺乏来自外部的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和规范经营控制风险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另外,投资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的立法的滞后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投资市场的参与者主体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体制,从而危机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4.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加大了银行的内部管理风险。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的基础。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的经营管理体制降低了资产质量的责任,给总行的统一管理、调度、核算带来了层层阻隔,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加快产品研发,进行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之一还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受到创新带来的利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可以根据存款的期限不同确定不同的利率,更可以根据存贷款的金额不同把利率分成不同的档次。另外,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交易品种都将会推出。
2.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造或完善。通过改善,力求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相互控股的公司治理结构,为银行对风险控制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解决所有权缺位,产权不明,制衡机制失效等问题。同时,按照业务需要调整分支机构的设置,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结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问题。
3.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为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保障金融安全,需要立法机关和相关的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在立法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立法质量。银行监管机构应当要求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以及时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的发生。监管者应对银行与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做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还要监督检查商业银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否按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披露以及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履行了风险监管职责等。
关键词:经济资本;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055-02
经济资本的数量额度和管理机制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通过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可以清楚地显示不同地区、部门、客户和产品的真实风险水平,实现资本与风险的匹配,防止业务的盲目扩张,从而推动资源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
一、经济资本的含义以及计量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风险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银行业务的风险损失分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银行资产损失曲线见图1。
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 EL)是指银行从事某项业务所产生的平均损失, 计算公式为:
EL=AE× LGD× EDF其中:AE 为风险敞口;LGD为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EDF为预期违约率。一般以准备金计入银行经营成本或在产品价格中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灾难性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非预期损失额就等于经济资本,也可将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的计量是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也是经济资本配置、计算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及经济增加值(EVA)的基础。依照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资本也可相应地分为覆盖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覆盖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与覆盖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其计算基本公式为:
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重叠计算的损失
从数量上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管理者总是希望银行需要持有的经济资本越少越好,越少的经济资本表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水平越低。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06年底开始生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这是新资本协议基本框架第二支柱内容的一部分。
(一)样本数据的采集
以某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地级市分行为例,该银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全部公司贷款数据,共有370笔贷款。其中2007年1月31日仍具有余额的贷款227笔,没有余额的贷款143笔(已到期并本息结清)。将具有余额的227笔贷款作为一个组合,计算其非预期损失,其中11笔贷款已到期但本息未全部偿还,作违约处理。我们需要估计在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并在这一时点计量该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
(二)违约概率的估计
该银行已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系统,根据债务人的信用评级与其年违约概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分别确定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见表1)。
(三)违约损失率的估计
我们采用该行上一期,即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的违约损失率38.2461%作为该分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公司贷款的预期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
(四)样本数据的分组以及频带的划分
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频带划分并要求每个频带内的贷款笔数不少于10笔,将贷款组合划分为8个频带,计算结果如下(见表2):
一旦确定了频带,便可估计出各频带内的预期违约个数和预期损失,并计算出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将不同频带内的贷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整个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使用聚合信用风险模型结合表2的参数,计算得出整个贷款组合损失为n×L的概率P(loss=n×L),n=0,1,2……,从而得出损失分布图,如图2所示:
根据违约损失分布图计算出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在置信水平α=99.9%下的非预期损失,结果如表3。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置信水平99.9%,计量出该贷款组合应配置的经济资本为12 510.7万元。另外,按照预期损失的计算公式:预期损失(EL)=风险敞口(EA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计算出的预期损失为5 269.012万元,与表3中的预期损失5 339.300万元相差不大,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三、在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上,某些地方的银行就存在着重理论、轻操作,重宣传、轻落实,重推广、轻实践等问题。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对经济资本的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较注重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而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
第二,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各行的考评办法与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的要求存在资产分类不一致、资本要求比例存在差异,所以导致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济资本的导向性作用。
第三,分配方式上,额度确定主要依据年初确定的利润计划和新年度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未充分考虑一定时点上银行下级机构实际实现的利润差别,可能会造成下级机构经济资本额度松紧不一,在额度调整尺度上较难把握,难以平衡协调,进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资本在全行范围充分而适度配置和高效使用。
第四,在资本约束上,与国际银行业比较,中国银行还处于初步阶段。由于数据、系统和人员制约,还难以对关键风险因子和资产组合进行准确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量基本还是空白。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足以完成从风险量化到风险损失的映射,不能在银行内部准确衡量风险的总体水平和风险分布。风险控制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信贷质量管理上,而资本约束的作用只是体现为满足监管要求,与国际银行业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存在不小差距。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周凤亮,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李文.从利润管理到价值创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探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孙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度量的模型选择[J].上海金融,2005,(8).
论文摘要:风险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复杂,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商业银行业固有和新增风险进一步加大,银行业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也更加复杂多变。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对金融风险管控的水平,是中国银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经济资本的引入将有助于我国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自身决策能力,取得较高的利润回报率。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经济资本的数量额度和管理机制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通过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可以清楚地显示不同地区、部门、客户和产品的真实风险水平,实现资本与风险的匹配,防止业务的盲目扩张,从而推动资源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
一、经济资本的含义以及计量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风险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的资本,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银行业务的风险损失分三类: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银行资产损失曲线见图1。
损失概率分布
预期损失(ExpectedI.oss,EL)是指银行从事某项业务所产生的平均损失,计算公式为:EL=AE×LGDX EDF其中:AE为风险敞口;LGD为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EDF为预期违约率。一般以准备金计入银行经营成本或在产品价格中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灾难性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非预期损失额就等于经济资本。也可将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的计量是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也是经济资本配置、计算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aAROC)及经济增加值(EVA)的基础。依照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资本也可相应地分为覆盖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覆盖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与覆盖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其计算基本公式为: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一重叠计算的损失从数量上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管理者总是希望银行需要持有的经济资本越少越好,越少的经济资本表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水平越低。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06年底开始生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这是新资本协议基本框架第二支柱内容的一部分。
(一)样本数据的采集
以某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地级市分行为例,该银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全部公司贷款数据,共有370笔贷款。其中2007年1月31日仍具有余额的贷款227笔,没有余额的贷款143笔(已到期并本息结清)。将具有余额的227笔贷款作为一个组合,计算其非预期损失,其中11笔贷款已到期但本息未全部偿还,作违约处理。我们需要估计在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并在这一时点计量该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
(二)违约概率的估计
该银行已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系统,根据债务人的信用评级与其年违约概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分别确定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见表1)。
(三)违约损失率的估计
我们采用该行上一期,即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的违约损失率38.2461%作为该分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公司贷款的预期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频带划分并要求每个频带内的贷款笔数不少于10笔,将贷款组合划分为8个频带,计算结果如下(见表2):
(四)样本数据的分组以及频带的划分
一旦确定了频带,便可估计出各频带内的预期违约个数
和预期损失,并计算出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将不同频带内的贷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整个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使用聚合信用风险模型结合表2的参数,计算得出整个贷款组合损失为1×L的概率P(1oss=n×L),n=0,1,2……从而得出损失分布图.如图2所示:
根据违约损失分布图计算出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在置信水平=99.9%下的非预期损失,结果如表3。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置信水平99.9%,计量出该贷款组合应配置的经济资本为12510.7万元。另外,按照预期损失的计算公式:预期损失(EL)=风险敞口(EA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计算出的预期损失为5269.012万元,与表3中的预期损失5339.300万元相差不大,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三、在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在管理上,某些地方的银行就存在着重理论、轻操作,重宣传、轻落实,重推广、轻实践等问题。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对经济资本的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较注重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而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
第二,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各行的考评办法与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的要求存在资产分类不一致、资本要求比例存在差异,所以导致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济资本的导向性作用。
【关键词】银行 经营风险 管理
近年来,银行跨行业、跨部门经营,金融业务组合交叉,关联交易增多,管理复杂,引起风险传递和风险集聚等银行综合经营风险。如何逐步构建科学的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模式,防范和控制银行综合化经营风险,稳步推动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现阶段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缺乏标准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成就,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银行内部的各种纪律条款和规章制度也在日渐增多,但是,银行业务的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规章制度的制定速度,因此,目前很多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都存在着滞后性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要求,有些条款规定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层面上,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而且,由于银行自身结构的特殊原因,使得银行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和管理往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一些条文规章,这些条款一般缺少一定的标志性,导致了制度上的混乱局面。这些缺乏标准性的条文规范使得银行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化的管理,进而在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
2.对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银行的从业人员对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简单地将风险管理视为银行业务操作方面的风险。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在实施具体的业务的时候不能够有效地意识到当前的操作所隐含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也许单一的操作行为不会引发系统性的经营管理问题,但是,如果这种不合理的操作行为广泛存在于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的时候,将面临严重的管理危机,将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银行的商业信誉从根本上来源于全体银行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同样,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水平也最终取决于每一个银行工作人员的实际落实情况。因此,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高层管理人员所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普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的银行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意识的缺失是制约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风险管理的职责定位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的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主要局限于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对相关业务定期地监督和检查、打击洗钱行为等,但是对于具体管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应该如何对相关人员进行处分或处罚存在制度上的缺失。这就使得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实施具体业务的时候控制经营风险的意识淡薄,而且在管理问题出现后想方设法地推卸责任,而不是积极地对相关管理漏洞进行填补和评估,这样在无形中便增加了银行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所以,我国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职责定位与巴塞尔银监会所倡导的“风险的监控、识别、量化、评估和报告”等管理制度相比存在了较大的差距。
二、完善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1.制定规范化的经营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进行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经验来制定一套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的具体职责,并对实施相关银行业务作出具体的程序方面的规定,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利用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控制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相关的规章还要对管理问题发生后的责任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具体将责任分配到每个人承担,这样将极大地规范银行的监督管理行为,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并端正其工作态度。与此同时,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其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绩效评估相结合,将银行的整体发展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每一个相关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意识。
2.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授权其相应的监督和管理职权,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经营风险管理规则,了解和跟踪与商业银行管理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外部市场动态以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本单位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合理评估,通过这种专业化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为银行的高级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该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具体银行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既可以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又可以在银行其他部门内部设置相关的管理人员对本部门范围内的经营风险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不论如何,一定要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确保其职责履行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在机构的设置方面可以将该部门划归银行高层垂直管理,避免各个下级部分对风险管理的评估和监督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涉和影响。
3.培养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目前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相关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造成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和责任心的缺失,因此,提高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更新相关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银行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和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其工作责任感的培养。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够切实贯彻落实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 峰. 德国 新加坡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对我国银行业合规管理的启示[J].金融纵横, 2008, (1) .
[2]张林. 国外银行合规管理经验[J] . 农村金融研究, 2006, (2).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经营效益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环境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成本,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投资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三、引入资产组合理论,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风险管理;经济利润;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6-0007-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步入下行周期,这既对中国银行业经营模式和利润增长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博弈中,银行在高速增长过程中所积累的信贷风险显现,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使“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行业的信贷风险开始显现,而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通货膨胀压力或中长期存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宏观趋势下,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做好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新形势下的管理,并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同时获得经济利润,是值得中国银行业思考的问题。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经济利润的研究上,前人已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本文在己有的文献基础上,尝试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考察银行的经济利润,并揭示二者的关系。
二、模型与变量
(一)被解释变量(经济利润)的选取
经济利润以银行长远发展和价值增长为根本目标,很好地解释了股东真正财富的创造。思腾斯特公司对经济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EP=NP-TC×WACC
其中NP是企业净利润,TC是使用的资本总额,WACC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利润是以绝对值的形式表现的,受规模因素影响很大。因此,以经济利润评判企业的经营效益的同时,净资产经济利润率(REP=EP/TC)也应作为考评公司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
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利润测算涉及净利润、资本总额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三个变量的界定和计算。本文借鉴易传和、郏丽莎(2007)的研究成果,对于银行业而言,计算经济利润时,净利润(NP)可以不加回利息支出部分。计算经济利润时将权益资本(EC)当作资本总额。考虑我国商业银行数据可得性因素,结合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等,本文将股本资本成本率视为实际资本成本率,得出我国的资本成本为五年期国债利率(R)上浮0.0499,最终确定我国商业银行经济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EP=NP-EC×(R+0.0499)
(二)解释变量(风险管理)的选取
1.反映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指标: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金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监管的核心指标。用公式表示为:
资本充足率=资本总额/加权风险资产总额
2.反映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指标:不良贷款比率和呆账准备金率。银行不良贷款率一般界定如下:
银行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X100%
其中,我国银行计算不良贷款率指标中的不良贷款余额,按传统方法包括一逾两呆,即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即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二类归为不良贷款。贷款五级分类法下对不良贷款的考虑更充分也更科学,可避免贷款转期、推迟还贷和以新贷款还旧贷款等做法对不良贷款的低估,全面反映贷款质量水平。
呆账准备金是银行按贷款余额一定比例建立的专项补偿基金,用以弥补银行的贷款坏账损失;建立呆账准备金制度旨在保证国家信贷基金完整,促进国家专业银行加强对各项贷款的管理,减少贷款风险,准确核算损益。
3. 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指标:存贷比。也就是贷款和存款的比率,反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大小。
4.由于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指标尚存较大争议,且我国的操作风险情况尚未完全公开,故并没有纳入到解释变量中来。
三、实证分析
设净资产经济利润率为因变量(Y),自变量分别为不良贷款率(X1),资本充足率(X2),存贷比(X3),呆账准备金率(X4)。本文样本区间为2002年第1季度到2008年第4季度,数据来源于浦东发展银行各年季报、年报。
(一)做重叠散点图
用SPSS13.0软件做因变量Y与自变量X1―X4的散点图,结果显示因变量Y与自变量X1―X4呈线性关系。(图略)
(二)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Y=-0.752-11.861X1+9.736X2-0.173X3+16.268X4
t(-1.499)(-3.825)(2.059)(-0.748)(1.1316)
p (0.148) (0.001)(0.051) (0.426) (0.201)
通过SPSS13.0软件的分析,得到可决系数为0.447,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是由回归分析的结果看,X3、X4的偏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多重共线性诊断中多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1,多个维度的特征根(Eigenvalue)约等于0,多个维度的条件指数(Condition Index)>30,说明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进行主成分分析
由表1可知,特征根大于1的有两个,所以提取两个主成分,此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是80.8%,说明这两个主成分已经反映了原来6个自变量80.8%的信息。表2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示主成分与标准化以后的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解释综合因子的经济含义。综合因子F1中X1,X4的系数绝对值较大,为0.906和0.871,分别代表不良贷款率和呆账准备金率,所以综合因子F1反映了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综合因子F2中X3的系数较大,为0.877,代表存贷比,所以综合因子F2代表了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我们可以根据上述两个线性组合模型带入主成分统计信息计算综合因子得分,综合因子F1和F2对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9.979%和31.273%.
四、结论及建议
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风险管理确实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利润有显著影响。银行作为一个企业,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的目标;同时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企业,具有“金融内在脆弱性”,因此,无论是外部监管还是银行经营方面的谨慎性要求,其要点都主要体现在对银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愈发重要。
从主成分分析中可以得出,信用风险因素是第一成分,流动性风险因素是第二成分。说明将全面风险管理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有其合理性(操作风险并未纳入分析框架,原因前文已阐述),可以更好的进行风险控制,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和发展。
以下是由分析得出的政策建议:
第一,在市场风险方面,要控制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优质资产比重。一是要从贷款的源头上全面控制风险,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以控制新增贷款的风险,防止不良资产比率和余额反弹;二是要着力研究疏通和扩大处理存量不良贷款的渠道,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和信贷资产出售转让的可行性方案,加快银行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化解不良贷款。商业银行既要维持资产规模,又不突破资本要求底线的有效办法是调整资产组合,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证券投资、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低风险权重资产业务,降低高风险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从而削减风险资产总量。
第二,在信用风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应该秉承审慎和稳健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较为成熟的信用风险管控体系。积极做好基础数据、模型设计、流程再造、风险文化培育等各项基础工作,逐步完成经济资本的计量和分配由“系数法”向“内部评级法”的过渡,不断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与银行价值最大化相统一。
第三,强化流动性管理的治理,提升流动性风险监管水平。一是将流动性监管基点建立在各银行加强自身流动性管理上。在定期检查评估银行流动性管理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各银行加强自身流动性管理,确保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效。二是督促银行制定有力且操作性强的应急资金计划。高度关注可能诱发流动性风险的各种因素,定期开展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制订切实可行的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公安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在出现严重支付困难时,各部门能通力协作,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支付危机发生,保证银行业正常的经营秩序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易传和,郏丽莎. 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经济利润测算[J]. 银行家, 2007,(01) 。
[2] 吴亚非,李科. 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 当代经济, 2009,(02上) 。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管理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次贷及欧债危机持续演变,国内经济下滑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再加上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叠加,银行业经营面临各种挑战和考验。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相继出现的区域性债务危机,更是对银行风险管理敲响警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一方面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财务状况逐渐恶化,违约风险不断增大;一方面中小银行资产规模仍保持快速增长,不良贷款已出现持续反弹的情况,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一、不良贷款持续反弹,信贷质量值得关注
据银监会统计{1},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三类机构2011年全年不良贷款共增加80亿元,但自2012年以来,上述机构不良贷款快速攀升,其中一季度增加98亿元,二季度增加144亿元,反映出中小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暴露,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浦发银行{2}、兴业银行{3}等上市银行三季报中也已披露有关不良贷款及不良率持续上升的情况。另外,从不良贷款分机构指标看,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共增加285亿元,其中中小商业银行增加242亿元,占比高达84.91%。数据表明,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外部信用环境恶化是导致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在部分地区集中爆发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源,中小银行自身经营特点、增长模式、风险意识、控制能力等内在因素,也是引致信用风险攀升的重要原因。
(一)风险意识明显不足
1.资产规模扩张的动力更强。在国内银行业仍主要依靠存贷款净息差的盈利模式下,中小商业银行为满足股东和银行自身发展要求,资产规模扩张的动力更强。银监会网站显示{4},截至2012年9月,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较上年同期增长率分别为31.8%和27.8%,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13.1%的增长率。过于追求自身的发展速度和经营规模,必然会提升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
2.业绩考核驱动的方式更激进。中小商业银行考核体系中基本都将业务增长速度、存贷款规模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资产质量、管理评价等仅作为辅助指标。“高增长、高费用、高收入”的激励方式,更偏重于银行的短期收益,未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暴露。同时,受考核制度的影响,中小银行人员流动性更强,业务连续性较差,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信用风险发生。
3.滚动增长的模式风险更高。由于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等指标约束,部分中小银行存在诸如通过资产业务带动负债业务、以表外业务推动表内业务的增长模式,短期内业务增速较快,但在经济下行期,潜在的风险会逐渐暴露。
4.信贷风险更加集中。中小商业银行趋同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信贷业务呈现行业集中、区域集中和客户集中的趋势,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逐步显现。一旦某种风险爆发,不仅意味着巨大的信贷损失,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迅速蔓延,中小银行往往难以承受。
(二)贷款定价能力面临挑战
由于在客户基础、信贷产品、网点渠道等方面都缺乏优势,中小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更多依靠价格进行竞争,在贷款定价方面缺乏足够话语权。随着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将迫使中小银行调整客户结构,将信贷资源投向议价能力高的中小企业客户,中小银行贷款定价能力将面临较大挑战,信用风险指标也会相应有所变化。
(三)风险管控能力相对滞后
近些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业务品种日益复杂,资产业务逐步多元化,但内部管理体系和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相对滞后。一是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已不能满足业务日益复杂的管控要求;二是人力资源向营销条线倾斜,中后台人员配备不足,兼岗现象突出;三是针对风险控制人员的考核缺乏量化指标,激励与约束不明确;四是风险管理条线部门分设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管理缺乏横向信息反馈机制,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同能力;五是现有风险管理体系更侧重于传统信贷业务,而对类信贷、非信贷等业务关注的不够,风险管理未实现全覆盖。
(四)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
按照一般规律,信贷风险传递顺序依次为:宏观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客户经营风险、客户财务风险以及客户信贷风险。风险隐患发现得越早,造成的损失比率就越低。但中小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即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静态分析多,动态跟踪少。如信息系统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功能有限,不能提供有效风险预警功能;又如制度中有关风险监测的职责是由业务经办人员承担还是由贷后管理部门负责,信息衔接渠道和责任划分都不够明确,风险预警制度和体系尚不健全。
(五)风险处置手段有限
不同于国外,我国尚未建立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只能持有至贷款违约或到期日,不能根据自身资产组合管理的需要进行转移。当风险事件出现后,中小商业银行出于资产保全的要求,会按照程序采取法律诉讼、处置抵质押物手段,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一方面可能会遭遇很多行政干预、行政保护,法律途径会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担保企业的连锁反应,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在客观上扩大了风险程度和范围。
三、政策建议
(一)准确认识外部环境变化,理性确定经营目标
中小商业银行应准确认识外部环境变化,在国际经济下行风险有所加大、国内经济增速继续回落的经济形势下,认准经营方向,稳健经营,严守风险底线,实现业务速度规模、资产质量、风险收益率均衡发展。
(二)积极转变经营模式,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在外部经营环境和资本约束的双重压力下,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从原来的“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提高银行定价能力和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良性的内生性增长模式,保持盈利的长期稳定增长。
(三)注重全流程管理,努力做到风险全覆盖
中小商业银行应与时俱进,倡导全员风险文化,强化风险全流程管理,依靠信息系统和其他科技手段,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同步内嵌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层层把关,落实责任,紧紧抓住风险实质,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条线业务的专业性、管理的全面性、体系的有效性。
(四)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风险预防能力
中小银行应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通过数据收集、快速更新、实时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以及特定客户群等各方面进行持续监测,提早发现和判别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走势,并提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扭转目前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有效控制和降低经营损失。
(五)优化风险处置手段,提升化解风险能力
一是建立快速介入机制,对出现预警信号或关注类的业务,及早控制和化解风险,防范形成不良贷款;二是细化风险处置方案,对于生产经营和债务情况符合一定条件的,可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有效缓解风险;三是风险处置要符合经济下行周期的特点,积极防范风险传染和连锁反应,避免形成系统性风险。
(六)探索建立风险转移和退出机制
建议研究建立风险转移和退出机制,尽快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完整的数据要求,提高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和资产定价能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研究试点工作,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注 释
{1}.
{2}.
参考文献
[1]袁洪章.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2005年4月,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金正茂.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研究.2005年4月,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栾小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发展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16期.
[4]刘红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金融,2006年第12期.
[5]熊维强,唐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及其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南方金融,2006年第5期.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济资本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主要目的是盈利,而且商业银行与其他的企业一样,需要自负盈亏,所以商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同样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作用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利率化市场影响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资金成本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也就是说经济资本的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本文主要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用经济资本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资本及经济资本概述
资本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资料,通常我们所能看到的设备、房屋以及资金等均属于资本,但是在银行金融业中的资本指的是总资产和总负债在账面上的差值。在商业银行中提到的资本通常涉及到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实有资本,具体指的是银行资产负债中除过负债部分后剩余的那部分。根据我国新颁布的《中国新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实有资本主要包括资本公积、股本以及留存收益等;(2)监管资本,这部分资本主要是为了满足对银行的监督,保证银行的审慎经营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性强制要求的一部分资本;(3)经济资本指的是银行在出现非预期损失后用于维持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也就是在某一时间内,银行遭遇风险后用于弥补损失的资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就是银行为了避免出现非预测性的风险所准备的风险资金[1]。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1、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了一种管理方法。
银行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其中经济资本管理属于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了经济资本的管理才能保证商业银行的资本稳定,从而保持银行的安全稳定运行。当商业银行中客观存在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等突然发生之后,商业银行可以冷静的对待这些风险,维持了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核心竞争力。
2、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商业银行中的绩效考核机制通常只是客观的根据银行的经营状况实施评价分析。没有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考虑进去,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反映出银行根据资产风险程度的不同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更科学、更全面,同时在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评价更具有公平公正性。
3、培养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
从经济资本的定义中可了解到,经济资本主要是用于应对银行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经济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不同风险大小建立相应的模型,并且量化,从而做好经济资本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到风险管理,长期的经济资本管理可让银行的相关人员具有风险管理意识,整体上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4、促进银行利益与风险的平衡发展。
商业银行获得的利益越大,则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就很大,如果只是一味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能在突如其来的风险因素下,造成商业银行的破产倒闭,而经济资本管理可反映出风险的大小,从而使得商业银行在利益和风险之间保持平衡,进而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中经济资本管理的目的分析
商业银行既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那利益最大化当然就是其进行管理的目的,但是在管理过程中还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经营管理就要在最小的风险条件下,保证必要的流动性,同时确保利益的最大化。一旦出现风险,经济资本将用于弥补这些风险,如果经济资本远远地小于商业银行自有资产,那么在风险来临时,商业银行就具备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一旦经济资本超过了自有资本,当面对风险时,银行会无力偿还负债,造成破产。在经济资本管理中需要配置合适的资金保证,同时做好风险管理,当然风险和利益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承担的风险越大,银行所能获得的利益也会最大,只有正确的处理好经济资本管理和银行利益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既规避了风险,同时有获取了一定的利益[2]。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经济资本应用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业务范围在不断地扩展,涉及面将会更加的宽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利益,但同时商业银行所要承担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通过完善经济资本管理不仅可以做好相应的风险准备工作,同时经济资本管理也会在银行工作人员中得到重视。在这一经济管理理念引导下,商业银行相应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管理中,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2、实行安全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进而掌握相应的风险情况,然后根据不同部门所能承担风险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并实行安全有效地经济资本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可进行动态监控,当某一部门承担风险的能力发生改变之后,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调整,保证不同部门之间正常的工作运行。
3、强化经济资本管理中的监管体制。
商业银行在正常运营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监管体制,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和业务范围的扩大,早期的部分监管体制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经济资本管理监管要求,在监管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日常运营可能遭遇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所以需要对现阶段的经济资本管理监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按照现阶段的要求,对监管体制进行改进。保证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经济资本管理得到有效监管。
结束语:
在当前条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利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既面临着机遇,同时还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只有不断地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掌握市场规律,才能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求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淑娟,李艳君.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2,02:27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与经济实力的提高,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大重点在于实现利率的市场化,这可以促进金融领域的资金得到优化,提高效率。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极大的影响了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也加大了其风险性。因此,本文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分析了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以及目前商业银行管理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影响;经营管理;不足;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拓宽人们参与金融市场的渠道与获得更高的效益,商业银行就随之产生。商业银行与一般性质的银行相比,带有更直接的盈利目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利率市场化的实行,一方面意味着商业银行在利率方面有了更大的自,可以有更高的空间获得发展,另一方面也意味这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化,面对的竞争压力加剧。所以说,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怎么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对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解
一般来说,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金融机构在市场的融资水平,换句话说,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融资的利率水平。在全面利率市场化后,跟传统的利率相比较,它主要是根据市场的供求来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家对市场利率水平的调控力度。实际上,利率市场化是将金融利率的多少交由金融机构来决定,在央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给予金融机构极大的自,让他们在根据自身资金的状况与对金融市场变化的动向的判断的前提下,进行利率的调节。并且,还进一步通过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影响
(一)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就是通过金融业务、证券交易与贷款等项目来获取自身的利益,并进一步得到发展壮大的。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对金融市场来说,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金融市场交易的活跃力度。对银行来说,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对利率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银行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来进行利率的调控,能够进一步达到刺激金融消费、提高金融消费者投资力度的目的,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营利润。其中,利率市场化主要是由金融市场的供求变化而决定的,把市场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将市场的变化作为利率调节的一个参照值,在此基础上,更有利于构建金融监督的管理体系。这样既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与市场竞争环境,还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的掌握市场供需变化的信息与动向,把握市场变化的普遍规律,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金融领域的革新,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对银行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实行全面利率化的背景下,银行间的竞争加剧,逐渐的白热化,商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取得一定的发展与利润,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在商业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改变的背景下,极大的冲击了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如果没有在市场需求的背景下,完善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将会阻碍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创新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模式,从改变金融业务单一的现状,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等等手段入手,提高商业银行的创新力与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
三、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挑战与不足
(一)存贷款业务的减少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与贷款是其传统的主要业务,也是获取利润的来源之一。但是,基于市场利率变化的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为了进一步做到规避风险,就会相应的减少投资力度,这样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款与贷款业务减少,降低了银行的利润,长久以此,就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益与安全保障。在现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面对业务减少的问题,会被迫的发行银行的债券,来获取相应的资金。而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的增加,并且资金的进一步流动也会加大银行存贷比。这样,存贷款业务的减少,使得银行失去了传统的稳定性收入的来源,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在市场利率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竞争加剧,市场的波动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利率,可以说,利率的波动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直接挂钩。而市场利率在金融市场的变化下,会一直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波动越大,带来的风险也就越大,这无疑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一旦,利率波动的幅度超过了银行的可控程度,就会使银行的发展陷入到巨大的经济危机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银行经营管理的压力与挑战。
(三)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发展而言,也不例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才是经营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利益,规避风险,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参与银行的管理工作。但是,就目前来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一方面,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员工的管理技能培训,以便加强人员自身的素质,进一步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带来的挑战。
四、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在完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着手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提高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要全方面的收集市场利率的波动的信息,并做好风险预防的方案,协调好商业银行利率与市场需求利率之间的关系,从事前就做好处理风险的准备工作。另外,风险利率管理部门还应该要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着手建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系统和风险的分析方法,加强抵抗风险的能力。这样,全面的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足,并进一步的做好规避风险的工作,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
(二)创新人才管理与培养机制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是它的首要目标。但是,在实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到顾客的利益,以人为本,提高金融的服务质量。创新人才的管理与培养机制,能够有效的提高人才的素质,提升人员服务的能力,从而使顾客获得最满意的服务,促进商业银行的长久发展。另外,加强对人员的培训,通过各种专业的培训课程,使人员掌握利率定价的定理,提高管理人员风险预测与识别的能力。并且,要提高商业银行管理的水平,就要相应的建立各种考核评价的机制,设立相应的人员管理监督机制,薪酬制度,创新管理的理念,善于利用激励的手段,提高对人员的管理力度,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提高,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基于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下,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只有在熟练的掌握市场利率变化的基础上,掌握市场波动的信息,完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不足,才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获取更高的利润。
参考文献:
[1]侯旭东.市场利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4:276.
[2]张爱玲.市场利率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探讨[J].现代商业,2015,17:167-168.
[3]应才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1引言
目前阶段,经济资本是当前商业银行的一个有效管理因素。通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控制与管理,能够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将经济资本这一概念进行了一定的深化,通过研究经济管理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作用,使其能够不断的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2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以及作用
2.1经济资本的内涵分析
经济资本主要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面对高度发达的市场,所产生的配置给资产以及某项务业来降低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资本。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当前市场的流动性以及市场的灵活多变造成的,资产价格的变动、市场的多变等导致了商业银行需要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都是基于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市场风险导致了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出现。
2.2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当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与方式,资本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评判商业银行发展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资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随着当前阶段商业银行股份制度的改造完成,银行在不断地完善有关经营管理模式,而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就需要通过规范的经济资本管理,来实现资本管理对银行分支机构风险以及收益的约束效果。其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核心的目的以及手段便是将风险进行量化,将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等,而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的应用能够使各个部门的风险控制更加显著,将风险管理做得更加到位,最终有效实现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通过资本风险的结合实现风险防范体系的监理。再次,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的必然条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大多都是通过经营利益以及账面的效益为基础的。而这样的经营管理目标往往会导致商业银行的某些部门为了实现效益的增长盲目的扩张。经济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便是控制这一现象的出现,通过速度、质量以及效益三者关系的控制将商业银行的短期目标以及长远的利益协调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真空期。最后,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是考核自身绩效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进行的绩效考核需要将经营成果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成本的折算,同时将利益与成本进行协调,最终将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有效的统计与总结。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利用经济资本能够直接对银行内部的各个分支机构以及业务进行综合的评价,实现系统全面的评价构建。
3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以及实现方式
前述笔者针对当前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究。能够看出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的发展当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实现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评定。下面笔者主要来分析探究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当中的应用与实现方式。
3.1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的控制与协调过程中,应当重视经济资本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风险是未知的,在市场多元化发展体系之下,风险的未知性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理念以及管理结构,那么必然会造成商业银行较大的损失等。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控制现阶段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风险,应当重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合理的选择业务的投向,在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过程中应当对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把控。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与理念来实现对银行经营风险的协调。商业银行应当不断的提升自身对于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与理念,认识到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来提升银行内部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与意识,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到银行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等。
3.2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当前阶段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应当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覆盖。但是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部分商业银行所构建的经济资本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囊括了信用风险体系,但是却忽视对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最终造成商业银行无法在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对各种风险。因此在当前灵活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商业银行自身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重视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控制。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面对的风险程度愈来愈多,对于计量的精确度要求也更加的精确,因此在构建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只有重视体系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才能够对未知的风险进行详细的预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构建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识别以及计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按照各个部门所能够承担的风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分配,通过各个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实质化控制来构建管理体系,使不同的部门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出对风险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1]当前来看,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同时各个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呈现几何数量上升,因此很多单位在进行资本数量的协调过程中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的作用效果充分的利用经济资源,最终实现对各个不同部门的经济资本的协调与分配,促进部门内部的更好更快发展,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整体进步。[2]
3.4重视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构建
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对于其绩效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商业银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应当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有关要求构建以EVA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指标设计来提升计量的精确性以及可比性。同时构建在不同产品、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客户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将基于EVA的考核体系真正的落实到业务、部门以及客户当中,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综合考核,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
4结语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当前阶段我国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以及特点入手进行分析。随着目前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上升,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管理体系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商业银行规范化的发展模式,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笔者主要从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构建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监理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资本经济的作用分析。总之,在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的整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臣.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4):109.
【2】朱雅寒.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基层支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89+91.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一、前言
目前,经济资本是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使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参数,随着《巴塞尔协议》的修订,21世纪初期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广泛应用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尤以建行为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资本概念的引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之不断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二、经济资本理念及其作用
(一)经济资本的内涵
经济资本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内部面对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日趋复杂的客观风险现实,而产生的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而减轻风险冲击的资本,也叫做风险资本。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即由于资产价格、市场流动性和市场的易变性等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银行收入的不确定性。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现代银行交易市场日趋复杂化,加之市场的突发性因素的增多,因此银行交易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不断加剧,最终就会集中表现在银行的市场风险。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为银行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手段。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本决定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能力、市场生存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商业银行不断完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有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实现经济资本管理对分支机构风险和收益的双重约束。
2.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是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就在于将风险量化、检测、分解以及应对策略。通过对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使各部门、各分行以及各项业务的真实风险水平明朗化,真正实现资本与银行风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
3.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的需要。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目标体系往往是以经营利润和账面利润为核心,这就容易引发一些部门为了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而盲目扩张。经济资本管理使商业银行合理把握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利润协调发展。
4.是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要将经营成果所产生的风险折算成成本,然后再与收益相比较,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衡量业绩表现。在绩效考核中,经济资本可以借助PRAROC(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个分机构以及业务线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实现方式
(一)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全面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不能像利润和规模一样可以随时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一种有效地风险经营管理理念,会阻碍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为了在适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而达到业务发展的目标,银行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谨慎选择业务投向,在保证能够接受预测风险的前提下,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运用经济资本的理念,正确认识银行经营中风险的存在,将受益与风险相平衡,不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每一位员工都需要不断了解这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将其渗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只是覆盖了信用风险而没有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增多,面临的风险程度也越来越复杂,对计量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技术弱以及业务操作人员技术落后等问题,所面临的操作性风险较大,因此建立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不仅要涵盖信用风险还要包括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才能够全面准确的反应银行风险情况,有利于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三)建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要在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要按照各部门能够承担的风险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使之实现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随着各部门业务的发展,各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变化,导致有些单位所需资本数量发生变化,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经济资本调控机制,运行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根据各部门业务的不同对经济资本的需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要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建立以RAROC和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改进指标设计提高计量精确度的可比性;其次建立不同产品、不同部门、不同客户的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要将RAROC和EVA考核从业务、部门、客户等多个评估体出发,横向发展,使绩效评估更加准确;最后建立与绩效评估方法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除此以外,在进行绩效评估过程中,EVA指标无法对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等财务资本以外的资本进行有效的计量,因此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四、结论
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资本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动银行的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以及银行加之管理的整体统一,合理构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6):29-31.
[2]张静,邵彤.对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探讨[J].营销学苑,2009.
[3]梁伟.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J].经济问题,2005(9).
[4]毛奉君.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及监管当局的影响分析[J].新金融,2006(2).
目前,经济资本是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使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参数,随着《巴塞尔协议》的修订,21世纪初期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广泛应用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尤以建行为代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着经济资本概念的引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研究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之不断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统一。
二、经济资本理念及其作用
(一)经济资本的内涵
经济资本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内部面对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日趋复杂的客观风险现实,而产生的配置给资产或某项业务而减轻风险冲击的资本,也叫做风险资本。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即由于资产价格、市场流动性和市场的易变性等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银行收入的不确定性。由于金融市场变化多端,现代银行交易市场日趋复杂化,加之市场的突发性因素的增多,因此银行交易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性不断加剧,最终就会集中表现在银行的市场风险。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为银行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基础手段。资本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本决定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能力、市场生存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商业银行不断完善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有效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实现经济资本管理对分支机构风险和收益的双重约束。
2.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需要。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是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关键就在于将风险量化、检测、分解以及应对策略。通过对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使各部门、各分行以及各项业务的真实风险水平明朗化,真正实现资本与银行风险相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
3.是实现银行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的需要。银行传统经营管理目标体系往往是以经营利润和账面利润为核心,这就容易引发一些部门为了实现利润的快速增长而盲目扩张。经济资本管理使商业银行合理把握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利润协调发展。
4.是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必须要将经营成果所产生的风险折算成成本,然后再与收益相比较,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衡量业绩表现。在绩效考核中,经济资本可以借助PRAROC(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个分机构以及业务线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实现方式
(一)完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全面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不能像利润和规模一样可以随时体现出来,如果没有一种有效地风险经营管理理念,会阻碍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为了在适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而达到业务发展的目标,银行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谨慎选择业务投向,在保证能够接受预测风险的前提下,控制业务额的增长。运用经济资本的理念,正确认识银行经营中风险的存在,将受益与风险相平衡,不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每一位员工都需要不断了解这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将其渗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设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只是覆盖了信用风险而没有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增多,面临的风险程度也越来越复杂,对计量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技术弱以及业务操作人员技术落后等问题,所面临的操作性风险较大,因此建立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不仅要涵盖信用风险还要包括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才能够全面准确的反应银行风险情况,有利于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三)建立有效的经济资本运行机制
商业银行要在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基础上,要按照各部门能够承担的风险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使之实现对风险资产总量的约束以及价值创造的引导作用。随着各部门业务的发展,各部门所面临的风险也会随之变化,导致有些单位所需资本数量发生变化,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经济资本调控机制,运行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根据各部门业务的不同对经济资本的需求量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建立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要按照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建立以RAROC和EVA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改进指标设计提高计量精确度的可比性;其次建立不同产品、不同部门、不同客户的经济资本指标评价中心,要将RAROC和EVA考核从业务、部门、客户等多个评估体出发,横向发展,使绩效评估更加准确;最后建立与绩效评估方法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除此以外,在进行绩效评估过程中,EVA指标无法对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等财务资本以外的资本进行有效的计量,因此需要引入非财务指标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