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医学课程范文

儿科医学课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8: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科医学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科医学课程

篇1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篇2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儿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130-02

围绕我国医学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改革和基层卫生工作改革发展的需要,更好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儿科学》教学也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1],重视“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学要求为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学生就业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儿科学是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防治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其特点是:儿童个体身体素质差异、性别差异、年龄月龄差异非常大,无论是健康状态的评估还是疾病状态的临床诊断都不好采用同一单一的评价标准;其次是儿童对疾病造成的损伤、内环境稳态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较强;再次是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容易发生意外伤害等,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干预。由于小儿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中,所以患病率要高于成人,儿科学的教学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和提高儿童保健[1]。儿科学的宗旨就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基于这样的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理念,该文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我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儿科学方面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作为未来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前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含量,提升自身实践水平,更要不断创新为儿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该文通过分析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培养目标,分析儿科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出《儿科学》课程改革的三点建议,即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进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科学不断向更深入的层次分化,儿科学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探究儿科医学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尽最大可能降低小儿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小儿疾病的治愈率,提高小儿健康保健和疾病的防治水平。其中儿童健康与保健、新生儿医学将是儿科中最具有特色的学科。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儿科学也将会发展为总体医学和全科医学,以适应我国广发基层地区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需要。

作者:余欢

    参考文献 

[1] 于洁.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孙晓静,张钦祥.浅谈高职高专学校开设“健康与保健”课的重要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6,6(2):14-15. 

篇3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混合式教学;壮医内儿科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2020JGB228)

[作者简介]韦杏(1965—),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壮医内儿科教学、教学管理、壮医专业本科生管理研究;张煜(1971—),男,山东人,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脾胃病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4-0302-02[收稿日期]2020-03-03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填鸭式”、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意识,自律性不高。枯燥无味的理论课,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兴趣。师生交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反馈学习情况,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大班式教育,课堂时间短,学生人数多,老师很难兼顾到所有的学生,个体差异问题和群体教学矛盾难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得到合理解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不尽人意。

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智能手机App线上学习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1]。线上学习是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有效手段,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展和补充。“壮医内儿科学”是壮医学专业临床主干課程,也是深入学习和研究壮医其他临床学科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壮医临床学科中尤为重要的学科[2]。基于目前许多大学生对手机依赖性高的实际情况[3],顺应“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趋势,将超星学习通App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用到“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一、基于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课前。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将与本次授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选择性地以视频、课件、PDF、Word等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使用超星学习通App进行课前预习,教师通过该App的“任务点”的完成情况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设置讨论区,学生预习遇到疑难点时可发帖讨论,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此外,老师可在课前5~10分钟设置签到活动,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

2.课中。教师可选择将疑难点的内容配合课前上传的教学资料进行详细解答,随后设置随堂作业、提问、选人(或抢答)等流程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可展开主题讨论、随堂测试、分组任务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助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进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课后。教师“每日一题”的作业,以便学生及时复习。教师还可在超星学习通App里的“统计”中了解学生的出勤、活动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及测试成绩等,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利于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4]。

二、基于超星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以壮医之“毒病”为例进行详细论述。

1.课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好课件,整理并上传教学资源,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向学生根东洋中毒(食物中毒)和药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治则和治法、用药等基本学习资源及对应作业,提出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则通过超星学习通的“任务”栏领取并查看学习任务,观看壮族民间的老壮医医治急性根东洋中毒(食物中毒)和药物中毒的视频,再通过完成线上作业加强对“毒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超星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统计学生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成绩,教师再依据作业成绩与预习反馈,明确用药为“毒病”教学的难点。

2.课中。实施以下三步骤。步骤一:案例导入,明确任务。教师播放“某患者因外出活动而被毒蛇咬伤”的视频导入学习任务:被毒蛇咬伤首先要做的是什么?根据相生相克法则,在毒蛇出没的附近是否可以找到治疗的草药?治疗毒蛇咬伤都需要哪些草药?各种草药中,哪个作为主药,哪个作为帮药?壮医注重内外兼治,将蛇毒暂时压制后,如何调理身体直至完全康复?步骤二:知识点拨,原理讲授。首先,小组结合预习资料讨论,由代表发言讲解被毒蛇咬伤后的治疗及后期的注意事项。教师总结学生讲解的优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点拨。被毒蛇咬伤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即停止伤肢活动,在伤口靠近心脏的部位进行结扎,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毒液的扩散速度。一般情况下,在毒蛇出没的附近都会有解该蛇毒的药物。治疗毒蛇咬伤的药物主要有七叶一枝花、天南星、夏枯草、金银花等,壮医大多以七叶一枝花和天南星作为主药,这两种壮药均有毒性,依据的是“以毒攻毒”的壮医治疗原则;夏枯草和金银花为帮药;被毒蛇咬伤后,人体虚弱,气血亏虚,此时应予以补气血的药物内服,如鸡血藤、黄花倒水莲、黄精、人参、何首乌等。最后,学生再次进行随堂测试,此次成绩与课前相比有明显提高。步骤三:总结评价,拓展思维。完成以上教学活动后,各小组成员总结本组与他组的优点和不足,相互沟通,拓展思维。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4]。

3.课后。课后教师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讨论”栏的功能,引导同学踊跃发言讨论与本次教学相关的内容,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兴趣上传一些相关的文献以及目前治疗蛇毒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

三、讨论

本次实验以广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壮医学1班为实验对象,将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用于“壮医内儿科学”课程中,总结如下:

(一)优势

1.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自主性。教师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动态,答疑解惑,不再受限于课堂时间;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利用空闲时间登录App随时随地学习[5]。

2.利用超星学习通,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明显增多。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讨论、分组任务、直播、随堂測试、课后作业以及建群讨论等,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

3.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将学习资源整合上传至超星学习通的“资料”栏,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下载学习,自我调控学习进度。

(二)存在问题

1.教师对在线教学内容的设计还不甚完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使得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内容有重复,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在线学习没有必要[6]。

2.本校的网络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线学习时,偶尔出现网络堵塞,甚至无法登录的情况,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无法按时用手机流量观看学习视频,这些都对线上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使用手机线上学习时,容易出现刷课、刷题的情况,或是拿起手机后就忘记学习,直接玩起游戏或刷短视频[7]。

篇4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科学教育;幼儿科学学习

一、PBL的概念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通过解决真实的复杂问题获取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模式。PBL根植于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在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建构地学习,鼓励小组协作,鼓励学生以多元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提供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机会。

二、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不足

PBL强调幼儿中心,但当前科学教育主导者是教师。要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必须引起幼儿的兴趣。PBL模式强调教师在生活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并以幼儿遇到的问题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但当前许多科学活动设计是以固定的教材为基础,未关注幼儿生活兴趣。还有则是教师手把手教幼儿进行科学实验。这样的科学教育活动虽满足科学知识学习,但脱离幼儿生活,容易造成灌输式学习。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的主体性明显,儿童生成性较低。通过网络收集相关教案,发现许多科学领域教案的相似性高且教育内容的范围较狭隘。

PBL主张评价的多元化,当前科学教育的评价缺乏激励性及儿童自主性。PBL主张评价的多元化,既要求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也鼓励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但在实践中,部分幼儿园教师仍热衷于以结果的对错评价幼儿。这种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幼儿缺乏探索的安全感,对科学探索不积极主动。

虽由于年龄与经验的限制,幼儿往往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但并不意味着成人应该忽略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的必要性。如果幼儿总是生活中成人的评价下,幼儿自身内在发展的动力就会被压抑,这对幼儿日后积极健康地成长会造成消极影响。

三、PBL的理念与幼儿科学

PBL强调探究问题的真实性、趣味性。PBL的活动必须围绕问题展开。呈现真实性、有趣的问题,不仅让幼儿更直接地理解,更让幼儿自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PBL的问题可以来自现实生活,也可以是情境下的虚构问题。幼儿科学是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现实密切联系。因此,PBL中问题的真实性重视幼儿的需要和发现,可以积极地调动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

PBL强调学习者主体性,有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经验的学习。幼儿科学是幼儿自我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的,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他人传递的。早期科学学习是一种前概念的学习,是幼儿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时期,PBL作为建构学习的课程模式,满足幼儿学习主体性的学习。

皮亚杰说,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PBL鼓励开放性思维,判断性的积极学习。在PBL中,从学习小组成立到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实施及成果展示,都由学生做主,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感兴趣的学习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因此,这种模式让幼儿充分发挥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PBL多样的学习成果展示与多元评价机制符合幼儿发展及科学学习的水平特点。幼儿科学是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他们有用多种、不受限制的方式展示他们成果的需要。在科学教育中,幼儿感兴趣的各种自然现象可能是细微的,成人不易觉察的,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理解也可能多样的,因此在科学教育中为幼儿提供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机会尤为重要。PBL的课程设计是由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进行的,选择怎样的学习成果展示方式是幼儿主动地自我决定的。

幼儿时期科学探究的方法具有试误性,幼儿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会进行无数次的探索,如果教师在科学教育中为让幼儿获得最终结果而打断幼儿,给予不当评价就极易伤害幼儿的探索积极性。在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科学经验的获得可能是在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建立起来的。因此,重视幼儿探索过程,认识幼儿科学知识的学习特点,用多元的及尝试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取成人主导的评价尤为重要。多元评价不仅要求教师用多元的标准看待幼儿的成长,也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价及同伴评价。这样的评价机制让幼儿对科学探索的自主性及自我认识提高。

PBL注重幼儿主体地位,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因此,PBL模式会给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带了极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周丽霞.浅谈幼儿园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基于案例的分析[J].教育导刊,2012,6:16-20.

[2] 池丽萍,包仕梅.“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案例解析――以大班《搭高》为例[J].教育导刊,2013,5:17-21.

[3] 池丽萍,杨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在幼儿园的应用研究[J].幼儿教育(科学教育),2011,7:20-24.

篇5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以专科层次为主,“耳鼻咽喉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素质。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为满足基层卫生单位的医学人才需要,培养医疗第一线的专科医务工作者。因此,学生应具备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临床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独立开展五官科常见病的防治,并有继续升学的知识基础。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2005年初开始,我们围绕该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课题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1 目的

围绕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教学中贯彻综合素质放在首位,职业能力是根本的指导思想,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毕业实习时尽早进入角色,毕业后从容应对上岗考试和医师执业资格考试,成为合格的医师。

2 方法

我们从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核方式、跟踪实习4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在2005级和2006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班教学中实施。

2.1 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耳鼻咽喉科学”教学改革总体设计是:符合专科层次教学要求,具有临床医学专业特色,适当向相关学科拓展[1]。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根据专科特点,强调系统性和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除讲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每个系统(篇)均结合临床实践和本学科国内外最新成果,穿插1~2个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在实训教学时加大技能训练量,做到基本操作人人达标。

2.2 以人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耳鼻咽喉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它对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要求较高,与其他临床课联系很广。所以从入学教育开始,就强调这些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师生互动。

由于目前专科层次的耳鼻咽喉科学教材不是很完善,我们适当结合本科教材。然而,对专科生来说,本科教材理论性过强,难度偏大,内容多。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就要全面考虑,也就是说,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整合。一些难度太大的理论知识和机理性的问题,尽量采用概括性语言或线路图的形式讲解,够用即可。要着重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讲授,实用为宜。并结合书本和临床实践,适度增加一些专题讲座,介绍本专业最新成果或与临床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充实教材的内容。如进行“鼻变态反应性疾病及治疗新进展”、“鼻咽癌诊治规范”、“鼻内镜手术”、“喉阻塞及其处理”、“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耳聋的防治”、“耳鼻喉科常用药物与合理用药”等讲座。既不脱离教材,又打破教材的局限,很受学生欢迎。

专业课的教学一定要抛弃应试教育,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启迪思维,按照认知的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教学效果[2]。我们采用“阶梯式教学法”,从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逐步消化吸收书本知识。临床医学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学课程内容较多,我们把它分为3个时间段,用不同的方法训练学生。在初期,学生刚从基础课学习转到临床课学习,思维方式比较简单,总希望了解一些结论性的东西。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常是被动应对。我们就多联系基础知识,采用归纳对比方法,教他们怎样掌握知识点。学习的中期,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临床思维方法,用辩证法去观察分析问题,每篇内容讲完后,进行一些简单的小病例讨论或专题讨论,有些问题如“诊断”与“鉴别诊断”则有意不讲,把课本中以疾病为中心的鉴别诊断改为以问题为中心的鉴别诊断,鼓励学生自己查找书本、杂志、上网、讨论等方式收集、整理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作业的形式去完成,培养学生的探索钻研精神。表面上看这样做有点难度,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都做得比较好。在后期,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掌握比较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项重要训练。在授课中适当增加一些模拟教学和知识竞赛的内容,使他们对课本知识的认识能上升到新的水平。如仿照医院科主任总查房后的重点病列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由一名学生报告病例(教师事先准备好),大家围绕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我们还在每个年级学生中组织一次“知识竞赛”活动,抽签回答相关问题(有抢答题、必答题、辩论题等),内容除本专业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到文学、历史、地理等,根据得分评出优胜组。场面非常活跃,寓教于乐。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紧张严肃的学习带来新的感受。

2.3 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耳鼻咽喉科是一门实践性学科[3],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而且要训练学生的灵巧性和准确性。我们安排约1/3的课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操作规范、熟练。为此,我们能充分运用临床多功能实验室和五官科检查室及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高科技诊疗设备、常规器械、教学模型,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实验课还配备专职实验员辅助教学。实训内容包括耳鼻咽喉及颈部的常规检查(含功能检查),阅片,气管插管,各种常规小治疗,及简单清创缝合等。耳鼻喉科技能训练比较特殊,不好掌握,我们采用循序渐进式教学,学生互为对象,示教与练习交替,先分项练习后综合练习,反复进行。分项练习主要是基本操作训练,教师随时纠正不规范动作。综合练习要求学生能基本熟练对耳鼻咽喉及颈部进行规范的全面检查,并能描述所检查的结果,为书写病历打基础。

2.4 考核的改革: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方法之一。以往考核多采用问卷形式,比较死板,学生也紧张。我们改为多种形式灵活进行,有集体考核,也有个别考核。如考查形式就有看一段教学录像后回答相关问题、病例讨论、草拟治疗方案并书写门诊处方、问卷回答等。考试则主要采用闭卷形式,命题格式按学校统一规定,考试内容参照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技能考核是抽签进行,考体检为主,有明确的目的和客观评分标准。考核的改革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5 跟踪实习,检验效果:大专的临床医学专业耳鼻咽喉科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门诊、病房、测听室或治疗室。以往的毕业实习都是学校主管实习科室管理,任课教师一般不参与,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实习管理工作的不足。我们把跟踪实习列为专业课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实习过程来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即把教学延伸到临床实习中。要求各实不定期向任课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实习中段和实习结束还分别召开实会议,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实习生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的改革的确有针对性,学生在实习中适应较快,操作较规范,诊断符合率较高,深得实习医院好评。

3 讨论

两年来,通过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班的“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小有成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认为,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就是把教学的整个过程由刻板的知识传授变为活的、理性化的过程,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到以人为本。教学手段与方法是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上的一种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知识与能力平衡发展。教学效果的评价除依据评价标准外,还应重视实践的检验。因而,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要更新教育的理念,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把改革引向更深更广,教师为此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9):571.

[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继续职业发展的国际标准[J].医学教育,20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