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教学方法范文

劳动教育教学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教育教学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动教育教学方法

篇1

(一)劳动关系管理法治化要求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更新教学方法

2008年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在推进我国劳动用工行为规范化的进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调整劳动用工行为的法律、法规等,这标志着我国在劳动关系管理方面的法治化进程加快,反映出国家对劳动关系管理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家规范化管理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面向HR从业人员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案例教学方法应随之更新,做到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

(二)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要求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紧扣现实需要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逐渐减退和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不断提升,中国发达地区“用工荒”大潮出现,劳动者的就业要求不断提高,用人单位的良好就业环境是吸引劳动者应聘的前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进了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劳务派遣、HR外包、非全日制用工等形式悄然出现,劳动法律关系越来越多地介入了新的因素,突发事件越来越频繁,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也越来越复杂,这对HR从业人员的问题处理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教学应更加注重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HR转型需求的升级化要求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1-201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与HR外包调研报告》指出,到2013年我国劳动用工的“人口红利”将彻底消失,我国的劳动用工将面临推进HR转型的艰巨任务。HR转型对用人单位技术升级、劳动者知识技能升级以及对HR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更新、实践技能提高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方法改进迫在眉睫。

(四)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去定势化已是迫切需要

传统“教材+粉笔+讲台”的授课手段,单一“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和“从案例教程到理论教材”的教学思维已形成一种定势,面对生性越来越活泼、思想越来越开放的教学对象群体已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方法改进刻不容缓。

二、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针对性不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不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代适应性不强。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尚没有根据HR转型的背景完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改进。二是就业导向性不强。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走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途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直接方法,应充分贯彻体现就业导向的理念。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支撑,导致就业导向性动能不足。

(二)学科性认识偏差存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实际上是一门交叉课程,既非纯粹的管理学课程,也非单纯的法学课程。实践中,多数院校在开设此课程时存在一定的学科性认识偏差:要么由管理学教师,要么由法学教师来承担该课程的授课任务。但该课程的交叉性特点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具有管理学和法学的双重教育背景。

(三)教法改进基础薄弱

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教学方法改进上受到一些瓶颈制约:其一,教学手段应用不足。受硬件条件的制约和教师电子应用技术水平的限制,案例教学最适宜的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普遍推广。部分教师课件制作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成像、音频插入等的技术不熟练,导致课件内容较为单调,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二,案例基础信息难以采集。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案例源自现实用工中的劳动纠纷案件,需要教师多方收集相关信息。但受教师自身积极性、时间支配、调研基地等因素的限制,本课程的案例基础信息收集严重不足,教师转化现实案件为课堂案例的水平有待提高。其三,案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从事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然秉承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案例教材中采集相关信息,从而应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课堂内容缺乏时效性和生动性。同时,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多数教师难以摆脱“填鸭式”教学模式,极少使用辩论式、研讨式、互动式和“第二课堂”等教学方法,无法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互动效果较差。其四,教学对象理论基础较为薄弱。案例的学习研讨依赖于教学对象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水平。鉴于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和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制约,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工作尚待进一步加强。

三、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教学效果改革的措施

(一)积极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证。在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应低于50%。当前,实践教学环节受到了各教学单位的重视,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实践教学课时过少。目前这种情况在正在得到纠正,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筹划或初步的实施;其二,实践指导老师匮乏。有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专业教师担任,但专业教师往往理论知识充足,实践经验不够。因此,还需要积极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任职资格后到企业兼职,或者聘用企业中经验丰富的HR担任实践课指导老师,积极开展校企实践合作。

(二)转变教学思维,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现状同时并存,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教学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需要理论知识过于宽厚,但是也不能仅仅就是一个技术工人。就业导向被认为是一种“倒逼式”的教育模式,它是通过结果改造过程,根据学生就业的情况倒逼学校改变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只要分析就业视角下本专业教育需要哪些结果,就可以确立就业导向的内容。使大学生就业就是我们需要的结果,所以分析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条件,就可以明确课程设置问题。它要求课程设置具备“就业适应性”,以形成就业能力。

(三)提高案例汇编技巧

在授课案例的选择上,以现实事件为基础,摘取热点事件和实际用工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形成综合性案例,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用工中可能发生的劳动争议。对于案例的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都要有一套经得起推敲的评价标准,为广大教师编制和选择案例提供依据,从而在源头上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案例汇编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规范性,包括案例材料选择的规范、问题设置、参考答案、适用对象说明、测查目的等的规范性,案例的各要素通过标准的格式予以清晰呈现;其二,科学性,包括情节的完整性和客观性,案例的情节符合现实情况、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时代特征、反映现实问题;其三,适用性,主要是指对象适用性,选取的案例的难度要适中,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能力,能够测查对象的某些方面的应用能力。教师在案例选择、编制及使用的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环节的选择失措都会缩减案例教学的效果,而这三个环节的质量又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因此,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是提高案例运用水平和改善案例教学效果的可行路径。[1]要通过课程讲解、实践体验等形式,培养教师运用案例讨论方法的能力。

(四)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多媒体教学适应时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融合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首先,以课程设置为核心,以课程性质为出发点,采用适宜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培训。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有较多的误解,认为多媒体就是板书内容的展示,在多媒体教学页面显示大量的文字,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反而不如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应用课件上应尽量少安排文字,多使用图片、视听资料等加强讲解重点,对于理解的难点和讲解的重点加以突出。在动画和音效效果设计上,要注意适当使用,以学生感到不单调、不刺激为好。其次,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合而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和板书的内容紧密结合,对于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要利用板书强化知识点,从而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篇2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活动指导内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可知,小学阶段劳动与技术领域的主要活动方式包括设计与制作、生产劳动体验以及家政服务三方面内容。因此,在进行活动实践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常用工具、仪器以及简单图纸、产品说明书等相关内容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认知并学会使用常用工具、仪器 要顺利开展劳动与技术的学习活动,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常用工仪器,通过了解各种技术工作需要工具的名称、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掌握各种技术工具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要求,为安全有效地完成劳动与技术课程而准备。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跨距较大,对于工具的认识和使用学习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加深,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剪刀、美工刀等常用“纸工”工具的用法,开展锤子、滚子以及泥刀等常用“泥工”工具的认知。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钳子、起子以及电熨斗等小电工工具的用法,以及螺丝刀、钳子和扳子等五金工具,小木工工具和菜刀等食品加工工具。根据年龄的认知程度逐渐跟进学习。

2.指导学生认知简单的图纸 图纸是人类外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在出去游玩时需要认识线路图,在制作活动中需要看懂设计图,裁剪图等图纸。因此,认识并会读简单的图纸,是安全、有效地开展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认识图纸主要是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类型的图纸,并可以根据图纸示例看懂图纸,设计出可以表现作品构造及制作过程等设计思路的图示。认识图纸主要分三部分完成:首先,通过观察和对照物体和图示,认识常见效果图,例如十字绣的效果图。其次,引导学生对图示和图意的理解,学会看图。最后,通过分析和讨论掌握制作步骤,为进一步实践操作做准备。具体认识图纸的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年级增高而逐渐跟进,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以学习“纸工”加工中的一些剪切线、粘贴面等符号,高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外出活动认识地图以及外观图等图示。

3.指导学生认知和阅读产品说明书

阅读产品说明书可以更好了解产品的外观、性能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完成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小制作和小手工,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规范、严谨地按照说明书操作的科学态度。阅读产品说明书主要包括了解产品各部件名称、功能以及用途,明确各部位操作步骤,重视“警告”“提示”等注意事项,从而锻炼学生根据说明书进行制作玩具、了解家电使用方法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活动实施方法

1.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劳动与技术课的课程设置往往被忽视。因此,要充分实现劳动与技术的高效教学,首先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将劳动与技术课调整成与信息技术一样的每周一节课,另外需要安排统一师资对同一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教学,这样有了课时保证和师资保证,才能够真正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引入探究学习方式,创新劳动与技术实践 劳动与技术课既具有操作性,还具有实践性特征。学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当地经济创新劳动体系,恰当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引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例如,通过组织《水果大观园》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发现水果之美”、“探寻水果之秘”的实践活动,感受“水果拼盘之乐”,不仅锻炼了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而且体会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

3.整合实际实践资源,开发有效的实践内容 科技教育活动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设计方案探讨、制作和实验操作以及总结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另外,劳动与技术课程可以设计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活动,通过让学生清理、维护以及布置校园的树木花草、教室墙面等,让学生体验劳动技术与实践的乐趣。最后,通过走出学校,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家庭劳动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做事,打扫敬老院的卫生,清理社区街道卫生等。

篇3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

新时代背景下,要落实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特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内涵

从事不同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专业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一种可表现于许多环境的、相对持久的、一致而稳定的思想、情感和动作的特点,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具有抽象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结构层次性等特征[1]。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就是指劳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稳定、持久而独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只有具备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质,才能胜任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特质的主要表现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特质是由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所决定的。根据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点和符合的要求,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事业,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劳动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表现如下。1爱岗敬业能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高度认同劳动教育教师职业,热爱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2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全身心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的潜能,努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3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牢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二)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3]。劳动教育教师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扎实的教育知识

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知识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形成规律,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学科知识

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主要指劳动教育教学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劳动教育的途径与评价、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的相关知识等。它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要精准掌握劳动教育相关学科知识。

3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运用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具有实践性、工作性、情境性、隐蔽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表现。劳动教育教师要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系统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掌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和教学策略,充分了解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特点,然后将这些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及学生知识加以内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运用于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

(三)过硬的专业能力

1课程规划设计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不像其他学科教学那样,有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参考书等可以依据和参考。也就是说,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具体的体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它只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指导。那么如何确定校本化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评价策略?这就需要劳动教育教师进行规划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规划能力就是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内外课程资源分析,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对学年(学期)课程和具体劳动项目的规划设计。课程规划设计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二是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劳动素养现状及需求,并能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确立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包括学校目标、学期目标、主题目标、活动目标等;四是能构建基于目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科学安排、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凸显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和评价模式。

2课程实施能力

课程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纲要》指导下,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付诸行动,并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劳动教育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活动指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因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活动和及时协调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劳动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有序有效开展劳动;三是能及时协调学科间、校内校外间,以及家庭、学校、社会间的关系,确保劳动教育顺利进行。活动指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学生劳动中,能对学生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及时给予指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活动指导能力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熟练掌握各种劳动技能,即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做劳动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四是能指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劳动实践能力

劳动实践能力主要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决定了学生劳动素养的高低。教师的劳动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清晰地讲解劳动的意义、价值,以及劳动的知识技能;二是能正确、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三是能熟练掌握劳动技能,即能熟练掌握所指导的劳动项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学规范,即能按照技术规范和流程进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学规范。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自身课程实施情况的诊断评价能力,包括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劳动教育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与发展结果的诊断评价能力。教师要能利用多种方式、渠道收集评价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作用;能做到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自我评价与改进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从而实现自我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主能力的发展。教师要能制订出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能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诊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指劳动教育教师在校本化的劳动教育目标指导下,在分析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基础上,对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劳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内容,它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及时发现课程资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重要条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课程实施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劳动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能力。教师要能善于发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及时将问题转化为要研究的课题;能对研究课题进行规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能进行文献综述与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优点与不足;能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目的。

(四)强烈的学习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劳动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教师不愿从事劳动教育教学工作,对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而新时代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就形成了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与新时代劳动教育对教师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为了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当作一种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4]。劳动教育教师要认真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各种指导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等,积极探索全面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要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教师要肩负起新时代劳动教育赋予的使命,就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强烈的学习意识。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特质。

参考文献:

[1]成有信.十国师范教育和教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4

校长岗位职责

一、认真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服从市、县教育局行政部门的管理;

二、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组织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卫生保健、安全保卫、行政管理、后勤管理、人事调配、学校招生、学生毕业等工作;

四、聘任和解聘教师和其他教职工;指导、检查和评估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并给予奖罚;

五、组织管理校舍、设备和经费;合理合法安排和支配学校的财务;

六、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管理体制,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并组织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七、负责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组织文化、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政治和文化、业务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

八、负责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与处理;

九、履行学校章程赋予的其他职责。

副校长岗位职责

一、 主动、积极协助校长工作,当好参谋。

二、 具体分管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 加强对政教处、教务处的领导,指导政教处、教务处工作。

四、 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动态,收集教职工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向校长汇报。

五、 协助校长做好教师的年度考核工作。

六、 做好有关报表、资料的统计、汇总工作。

七、 完成校长安排的其他工作。

教导主任岗位职责

1、参加教学,领导教学,注意调查研究,探索教学和教育工作规律。

2、安排学校的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安排教师的文化、业务进修和基本功的训练,总结、推广教师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4、深入课堂听课,检查教师的备课和作业批改,分析学生文化知识质量,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5、组织安排班主任工作,负责学生的奖励和处分,指导学校的班级和少先队工作(中学为团)。

6、安排学生在校活动总量,控制考试次数和课外作业分量。

7、组织考试、阅卷和试卷分析,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档案。

8、做好教导行政工作,安排教师课程,编排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积累教学资料。

政教主任岗位职责

1、在校长和主管副校长的领导下,制订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协助校长选配班主任,定期审阅班主任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定期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3、组织文明班级评比工作,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值周、值日与各项纪律卫生等检查评比工作,负责对学生的考勤工作,制定针对学生品行的各项奖罚制度。

4、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实施班级量化考核工作。

5、负责全校校风校纪工作的督促检查,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6、抓好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律教育,向学生进行道德、法制、文明礼貌、爱国主义和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7、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好一年一度的元旦晚会、校运会、合唱艺术节等大型活动。

8、抓好学生学年操行评定、毕业鉴定和评优工作。

9、指导学生会工作,组织学生干部培训,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乡(镇)教办主任岗位职责

一、 在乡(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主持全乡(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二、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按教育规律办学。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学年和学期工作计划,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指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对各部门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和评价。

四、 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建设好德育工作队伍,切实提高德育效果。

五、 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遵循教学规律,组织全乡(镇)的教学教研活动。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六、 加强对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七、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文化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

想和职业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篇5

音乐教学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目的,也是有效加强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要通过课堂内外双轮的有机融合来驱动音乐教学素质新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音乐教学;素质教育;课堂内外

音乐教学是用独特的音乐艺术的形式来实现美育教学的目的,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教育功能。还是加强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素质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现发展个人特点个人能力来提高国民素质的,使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全面的提升。现如今,承载着美育教学内容的音乐教育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时期,要站在全局性的素质教育视角,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文艺活动为辅,使学生通过美的感知得到美的实践,有理性的审美最终达到自身价值乃至自身修养的升华。

一、抓住课堂教学主线,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音乐是情感的感知艺术形式,必须用以音乐教学来彰显个性情感的表达形式。因此,教师应客观全面地把握教育教学乃至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现、发挥情感教学,努力使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凝情于笔、注情于音,认真斟酌,做到教与学的合理衔接与提高。中学音乐教科书中有着不同民族乐曲的风格和内涵。从其教育的角度: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彩色的中国》、《长江之歌》等等,有歌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歌曲,如《沂蒙山小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等。这些歌曲都具有思想健康、词曲优美等特点。但是如果想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和领会这些作品的思想性及作者意图,找准教育的结合点,那么在整个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板书和适当的教具等手段,组织好、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方法用以再度对音乐作品进行引导、理解和创新,采用最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和诱导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创造力。关于这一点,主要是抓住课堂教学。音乐课堂毋庸置疑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音乐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美育的普及教育。既然是美育教育,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创设美的环境,学生在美中学,让美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既然是普及教育,那么,全体学生则不论背景与天赋如何都有享受音乐教育的权利。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要符合内容的需要:穿着、语言、所表现的动作与所教内容配合协调,这便是“境”与“意”的搭配。例如在教唱七年级教材上册中的《彩色的中国》时,教师应该着装简洁大方,映衬出轻松愉快的心境,然后采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大好河山,地图图片,这样的创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做到声情并茂,音乐分析要深入浅出,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同时,体态语言如手势、肢体、表情、眼神能巧妙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牵牢课外活动不放松,在多彩的兴趣活动中优化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仅通过有限的音乐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课外文艺活动。这是音乐课的补充和延伸,这里有普及更有提高。音乐是情感艺术,其独特性在于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要组织合唱队、鼓号队、竖笛队等,坚持常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创作、表演及欣赏能力,作为学校应努力创造这样的氛围,除组织音乐知识兴趣小组外,还应创造文明优雅的学习环境或经常性地组织校级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在课外休息时间通过广播室开展音乐欣赏是一种可行的好办法。通过“校园百灵鸟十分钟广播”可以使学生欣赏到更多的音乐曲子来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选欣赏曲及健康向上的歌曲,在选曲时以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既要安排好教材中的曲子,更要重视穿插好反映正能量的歌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素质的的全面健康提升。让学生在全校性的大环境里感受到贴近自己学习的共性知识从而诱发学生的“触景生情”的感受,进而达成共识。这样,利用课间十分钟进行音乐欣赏,不仅调节了学生课堂学习期间的紧张劳累情绪,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课间音乐值得提倡和丰富内容。学校除安排“六一”儿童节,庆“国庆”等校级的大型文艺汇演之外,还应立足班级以及学生实际开展“微音乐”等多项健康有益的音乐活动,如:班级演讲比赛、演唱会、音乐之星擂台赛以及相声、小品表演赛、地方戏曲展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微音乐”文艺活动,不仅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学习音乐的情趣,展现学生个体音乐特长,开阔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无疑是音乐教学的一个创新。

三、结语

篇6

一、加强教育思想的管理

要办好一所学校,要搞好学科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加强教育思想的管理,从而达到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目的。

1.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解脱出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然是当前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一个公开的或潜在的不可低估的主要因素。这种“分数第一”的教育思想及其陈规陋习,限制着人们的思想与眼界,成了坚持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思想障碍。为了端正教育思想,搞好劳动技术教育,我们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树立“三个面向”的教育观念。

2.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并适当加强劳动教育。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我们需要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育规律

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劳技课常常以校办工厂,校办农场、果园或挂钓厂以及手工作坊、养殖场、试验田等处为课堂。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现行的劳动教材,根据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和注意力易转移等特点,注意趣味性,尽力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技课教师就要从这一特点出发,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注重在培养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劳动技能与技巧充分地在课外或校外施展出来。我们曾到一所乡村中学参观教育成果展览,栩栩如生的泥塑,形象逼真的根雕,惟妙惟肖的小制作,精巧的图案设计与刺绣,妙趣横生的剪纸和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标本,都从不同的侧面坦露着青少年儿童一颗颗纯洁、善良的心灵,洋溢着少年儿童的聪明才智。走过这样的展室,令人耳目一新,如果每一个少年儿童都从小打下扎实的劳动技能的基础,那么对他一生的发展就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抓好教学的常规管理

劳技课的常规管理,同其它学科一样,必须抓好四个方面。

1.抓备课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备好课就要做到:第一,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重点和难点;第二,学习劳技课的教学大纲,明确目的和要求;第三,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现状,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学科、某些知识查漏补缺;第四,备方法,教学方法要因课、因人、因年级不同而不同;第五,要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坚持写详细教案;第六,要备教具。

2.抓讲课

讲好课,是一门了不起的教学艺术,涉及到许许多多的方面和内容,要敢于创新教法,不照本宣科,要注意摸索和研究劳技课的课堂结构类型,努力提高劳技课的讲课艺术。

3.抓辅导

劳技课的课上辅导和课下辅导,与其它文化课相比尤为重要。因为劳技课的讲授、演练、实践紧密相连,缺一不可,这种辅导,更多的是在实习的各种基地里进行,教师的辛苦程度是很大的。

4.抓考核

篇7

雷 蕾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应确立群体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同时还要有在每个孩子的每一方面发展的原有基础上所确定的个体发展目标,另外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涉及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同步调、同方向地实施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着重点

包括:1、学会生存:这是一个人能顺利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与条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是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初步的自我保护,增强自理能力,即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学会学习:主要指培养孩子从小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等。3、学会关心:指要帮助、教育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关心知识、真理、学习,以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这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高度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坚韧性及全球观念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

主要有两点:1、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在政治思想和教学业务两大方面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一是要抓好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国内外幼教改革的动态和信息的学习,二是抓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2、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提高一日活动的保教质量。要让幼儿知道,生活的一切都是他们学习的环境。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使幼儿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同时要加强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要有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用知识本身吸引和诱导孩子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探索,去解决疑难。另外,还要注意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灵活多样、多维度、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活动、个别活动、自由活动、室内活动、户外活动等等。

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目标

印小青

幼儿园素质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的素质,研究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幼儿园进行了一项调查,问孩子们“路边有只要死的小花猫,你看见了怎么办?”孩子们异常兴奋地回答:“踩死它、踢死它、用石头砸它……”只有少数几个说:“救救它,”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孩子们都表现出很强的自私、报复心理,缺乏同情、谦让之心,南京有个女孩,学习很好,家境也不错,爸妈只要求她学习,很少与她交流,她说她唯一的感觉是孤独,她说周围的世界太平静以至平静得令人生畏,有时她竟用刀片割破自己的手腕,看着鲜血一滴滴流出,心中无比兴奋。这两则事例真令人震惊,又令人心寒,更促使我们深刻地反省,我们的教育到底哪儿出了错。为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们第一要注意孩子人际智能的培养,3岁以前的婴儿对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物十分敏感,如果这时缺乏交往机会,日后在生活中便很难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当幼儿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时,幼儿可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结交友谊,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安全情况下,应创造机会让幼儿与同龄人交往,尽早让其进入社交圈,长见识,消除交往中的胆怯、恐惧心理,培养其交往能力。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幼儿出生起就具有同情心的最早表现,后来的差异主要在于婴幼儿期成人的教育方式,因此,不要让孩子总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中心,应结合具体事例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应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即:“抗拒诱惑”的能力、忍受延迟满足的能力和对自己提出成就标准的能力,在幼儿期可采用诱因、说理、心理训练及行为训练等方式来促进幼儿自制力的发展。

在辅导评价时儿童绘画中贯彻素质教育

闫嘉伟

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看世界,并通过稚嫩的小手,将眼中的世界表现在他们的画面中,透出一种纤细的感情和强烈的认识欲望。因此,儿童画想像之丰富、构思之胆大、造型之朴拙,反倒达到了许多成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我认为,在辅导和评价儿童绘画时,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原则:

一、掌握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往往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夸张强调,其他则淡化,好像照相时用长焦将主体拉近而虚化周围景物一样。比如画人物,或许因为孩子认为眼睛是最美的部位,所以将两只眼睛画得很大,甚至占据了整个画面,而鼻、嘴则画得很小。这在儿童画作品中很常见。这种主体极度夸张、人物比例失调的作品正是孩子质拙、纯真感情的宣泄和表露。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用成人的条条框框约束儿童绘画,应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作品的含义。

二、引导儿童绘画中的个性专长。每个儿童对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表现在画面中是每个孩子的绘画风格各不相同。儿童的美术学习应是接受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不是纯技法的训练,孩子用自己的头脑将事物的感受通过绘画独立地表现出来,也就是其自身个性的流露。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和发展孩子的个性,而培养其绘画个性则必须建立在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上,即对事物独特的见解、眼光和思维,它是美术才能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如在辅导孩子写生画荷花时,我在重点地讲了荷花的生长规律及结构之后,就让他们仔细观察,要求抓住荷花在自己头脑中最初的那种强烈感受和印象,把它们画出来。在作品中,有的孩子注重表现花的色彩,有的孩子夸张了荷叶体量的阔、大,有的则对荷杆发生了兴趣……表现形式与手法的丰富,极其令人惊叹。

总之,在辅导评价儿童画作品时,注意以素质教育的原则为基础,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其自身的天性,就能不偏离正确方向,取得好的效果。

素质教育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符 黎

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能让幼儿更加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里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然而在现实中,幼儿是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聪明,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低、越来越弱。我们所应该做的是:

一、通过了解、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如让幼儿观察家庭中长辈的劳动活动,从而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在自然角摆放劳动工具、材料等,利用周围环境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经常带领幼儿参观,从不同角度了解劳动,认识劳动的益处。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可组织幼儿参加劳动教学活动,如开展“小小能人”系列活动,通过“美食城”、“娃娃家”、“小小修理铺”等角色游戏活动,或让幼儿参与种菜、浇水等实践,也可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并把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带回家,有意识地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篇8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 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本单一的教学与课余活动课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 把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人课表;③活动课程由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

3 创设环境课程。例如: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刨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篇9

 

近几年,特殊教育学校普遍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听力残疾学生越来越少,智力残疾和多重残疾学生越来越多,而且伴随着的是残疾程度的日益严重,残疾类别也更加多样。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也随之从分类走向综合。在这种形式下,特教学校的教师如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理念,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提高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一、加强教师学习和培训,用全新的理念武装头脑

 

望都县特教学校校部分教师来自普教,部分教师原来教的是听力残疾学生,开始接手智力残疾班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只要把教学内容的难度降低,授课时间放慢就可以了,只要我认真教,学生总会学会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讲课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也学不会,教师和学生都没有成功的体验,信心受挫。我们开始慢慢反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是集体学习残疾学生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心理学、教育学,了解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进相关论坛与专家和同行交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不管你如何费心费力,残障学生没有进步或进步不明显,那便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就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课题。只有学生能学会的,对他今后生活有用的知识才是我们需要教授的知识。

 

二、更新课程设置,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我校原来使用的是培智学校实验教材,这套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难度只适合轻度智力残疾的学生。我们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用上海的教材,内容简单,易于学生接受。前年,河北省实验教材出台,我们以河北省教材为主,上海教材和校本教材为辅,学生看到漂亮的课本,提高了学习兴趣,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也让上课不再痛苦。

 

我们对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智力残疾班的课程由原来的以文化课教育为主改为主题活动为主。

 

(一)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如:3、4月份的“春天来了”,包括学唱春天的歌曲和儿歌,画春天的图画,学习春天的词语,在室外寻找春天、发现春天(观察小草、树木、人们衣着的变化)等。5、6月份配合联谊活动开展的“文明礼仪”、“参观动物园”主题活动,主要学习文明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等,学习与陌生人交流,文明参观、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等。

 

(二)继续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劳动教育。我们老师带领学生每天打扫教室、宿舍以及室外卫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师生共同参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论是教室、功能室还是宿舍、校园,其环境创设都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下完成的。我们在学校里种植了各种应季蔬菜,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地、播种、浇水、收割,在课余时间,我们锻炼学生帮厨,帮忙收菜、择菜,每年夏、秋、冬三季,我们在食堂里都能吃上自己种的新鲜蔬菜,既节约了学校开支,减轻了家长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三)紧密结合我县县情和教育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我县“尧母园”,在那里给学生们讲望都发展历史,并组织同学们打扫周围卫生,捡拾垃圾,并教育学生爱护公物。我校经常与驻我县8644部队开展联谊活动,每年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军营,了解军人生活,学习军人的作风,并和部队官兵一起表演节目,同时官兵还指导学生整理内务。我校在早操音乐选择、早操创编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弟子规集体操。 结合我县教育局开展的“新八德”活动,3月“三八”妇女节进行孝亲活动“孝亲好学生”;4月纠正不良习惯,培养规则意识进行的守法活动“小规则,大学问”,5月结合“五一”劳动节,认识成人劳动,培养学本领意识的长善活动“向善好学”,6月结合“六一”儿童节进行的友学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还有9月的尊师、10月的立志、11月的救失活动等等,在每个主题下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内容。

 

三、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改变原有的学生评价体系

 

我们针对残疾学生个别差异的特点,指导教师教师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在集体上课的基础上,针对本班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程度的文化知识、身体康复、生活自理、文明礼仪等各方面的学期目标,然后在学期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适当的调整,期末学校根据教师设立的目标,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观摩。

 

比如这个学期智障程度较重的班,我们设定的目标为生活自理。对班级整体设定目标,认识并能书写自己和父母的姓名;能说出并书写自己的县名和村名;能说出家中至少一个电话号码;在内务整理、室内外卫生清扫、洗漱等各方面达到自理,在老师的指挥和帮助下完成上述劳动。然后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上述内容进行丰富,根据学校整体活动和学生实际设立阶段性目标,并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

 

四、举行家长开放日

 

每学期我校都进行两到三次家长开放日活动,或把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和家长进行交流,或将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向家长进行展示,或者举行趣味体育活动,增强亲子感情。家长开放日的活动让家长真正走进学生的一日生活,这也将促使家长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主动地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更充分体现了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化教育的特教工作理念。

 

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为残障学生将来的生存和发展的有效服务,实行与文化课与劳动课的有机结合,奠定残障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考察教师教学观念的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有利于调动教师教的创造性和残障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合理配置原有的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激活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能动意识,促使其自觉的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残障学生发展为本。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00-01

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把思想品德教育置于首位。这说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中有一句话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是英语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这说明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教学实践中,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对英语教学的正常进行 保障和促进作用。能促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英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劳动教育等。

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

首先,英语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主动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和班主任的事情,与科任的其他教师无关,也就无所谓结合英语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事实上,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职责。由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且每个学科有其各自的特点,学校、班主任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代替不了科任教师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各科任教师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互相代替。所以,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且必须是英语教师的职责。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质量。良好的班级秩序,明确的学习目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坚强的学习意志,这些品质无疑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然而这些品质无不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结果有关。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和英语教学无关,而是关系密切。

第二,要善于进行身教,一方面,教师的思想品德、品格形象,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学生,另一方面,也在影响着言教的效果。如果教师的师德高尚,言教就更有说服力,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注意思想道德修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对问题实事求是,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治学,脚踏实地,具体奉献精神,要举止端庄,语言文明,谦虚好学,尊重学生,要衣着整齐、大方,做到发常理,须常剃。

第三,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材进行,教材本身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而编写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含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可结合教材第66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第二册第19课进行爱劳动教育;结合第三册第90课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结合爱科学教育;结合第三册第14课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等等。

第四,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教师日常教学中所选的教学材料,也蕴含着一定的思想,代表着某种观点。这些材料的思想、观点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也起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思想性。首先,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练习和测试等材料的内容,要求思想健康,语言地道,有利于广大学生视野,了解现代信息;其次,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英文原著(或改写材料)时,要指导学生进行分析,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切不可兼收并蓄,尤其不要受其负面影响。再次,教师可通过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

第五,举行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形式,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生动活泼的实际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奋发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些品质都是当今的激烈竞争时代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所以教师要经常地组织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英语课外活动,并号召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英语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包括:朗诵、唱歌、讲故事、书法比赛、词汇竞赛、游戏、英语演出、英语板报、英语小报等。

现在的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见识很广 从生理心理角度看,他们的身心正处在迅速的成长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喜欢独立思考,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教师不再是唯命是从。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避免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为此,我在英语课堂上,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使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流露出真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再予以德育教育一段时间,定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能完成教学内容就很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不可否认,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德育教育工作贯彻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应有恰当的位置,任何一个教师不应把它看作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更不应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

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和英语教学密切结合,即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切忌牵强,影响教育效果。2.思想品德教育要点到为止。毕竟,作为科任教师,应以教学为主。课堂上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掌握分寸,点到为止,切勿喧宾夺主,影响教学。3.一般性教育和个别性教育相结合。在对全体学生进行一般性教育的同时,对个别现象要进行个别教育,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弥补一般性教育的不足,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全面和谐发展;职业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B·A·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享有“教育思想的泰斗”的美誉。苏联政府曾授予他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多枚苏维埃联盟勋章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通信院士的称号。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给人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近1200篇文艺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工作总结,是他一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该书除前言外,共有7章,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他的全部教育思想,尤其是其核心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也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倡导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所采用的很多教育方法和所坚持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就已经探索和实践了。例如,他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整体的和谐的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甚至有些在今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眼中只是理想的事情,在当时的帕夫雷什中学却已经办到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就是一种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反映了教育本身规律的教育思想和做法,对于我们现在探究的教育理论而言,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就职业教育而言,该书中所提及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同样能够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以下笔者从书中所介绍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环境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该书的第二章中强调环境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说:“学校的物质基础和自然环境都是教育、启发、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书中他把环境分为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同时他又指出二者相互协调配合,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物质环境上看,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只是基本具备,但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形势,我们的职业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很多不足,客观上限制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职业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完善的物质学习环境。

从精神环境上看,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如学生活动小组流于形式,学生课余时间无所事事,缺乏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只知道死记书本理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远大理想,没有刻苦发奋的动力。笔者认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做法主要有:经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生活,参与各种劳动,提倡大量阅读和课外实践。而我国很多职业学校甚至现在都没有做到这些。

美育对于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中强调美育的部分是笔者感触较深的。他把美育称作“情感教育”,美育“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的源泉”。笔者非常认同这句话,而且觉得美育对于教育系统而言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也是一个经常被人忽视和遗忘的部分,在职业学校尤为如此。现在,我们几乎很难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找到有关美育的内容。根据该书中第七章“美育”的内容,我们可知,美育通过各种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教会学生认识美,在此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塑造美的心灵。一个学生只有在拥有了美好的心灵和优良人格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因此,美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缺少了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因为它对于学生拥有美好的精神世界,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和面对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也是同样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把“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劳动来陶冶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培养学生感知和领会美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创造美,为全面发展做好应有的准备。转贴于

教师素质对职业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十分重要的是,学校里要有出色的园艺家,有醉心于机器的人,有电工技术专家,有细木工,有喜欢教学实验园地作业的植物栽培家。一所好学校里,每个教师都应当有从事某项劳动的热情。”在当前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水平明显下滑的情况下,这句话对于我们职业学校教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最好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同样也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技能,更要有育人的责任感,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笔者还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好教师”的标准和我们现在对“双师型”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是非常相似的。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职业学校的有些教师或多或少地还存在着“动口不动手”、“会说不会做”、“熟悉书本不熟悉市场”、“懂得专业而不懂得行业”的现象,教师的责任感普遍不高,就很难保证“上机能操作(操作工型),上岗能运作(师傅型),上台能动作(部门领导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学校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自身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努力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职业教育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作者简介:

篇12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学生知、情、意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的表现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去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观念,改变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标得到实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尊重人、帮助人到发展人。这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是符合人成长的需要,是符合学生个性全面提高的需要,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不良的倾向,改变违反学生学习规律的做法,改变教师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服务和帮助。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关注。目前制定的《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进一步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被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被看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突破口。如何认识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体会,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要求班主任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

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2.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3.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

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4.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心理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性格形成影响直接明显。一个喜欢惩罚儿童的母亲会使孩子产生恐惧与畏缩反应的条件作用,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并产生泛化,导致孩子长大后,害怕周围的人并表现孤独性格。再有,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实话反而受到教师责备,隐瞒真象得到教师宽容,以及周围环境中存在不诚实、自私的坏榜样等,往往使儿童说谎的性格得到强化。社会文化中不健康因素对青少年影响也非常明显。如果让儿童经常观看具有攻击的节目,往往使他们的性格富有攻击性,攻击行为也随之而增加。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校风、家风的宣传教育及培植,以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5.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篇13

裴斯泰洛齐是继卢梭之后19世纪欧洲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一颗赤诚之心,献身贫困儿童的教育,并为此进行数十年的艰苦教育实践,提出了和谐教育、简化教育、要素教育、教育心理学化及小学各科教学法等重要思想。反观裴斯泰洛齐一生的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崇高的人道主义是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教育心理学化则是贯穿其思想的精神主旨和重要脉络。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儿童的教育和发展,强调教育要充分遵循儿童天性中的心理因素。它既饱含了裴斯泰洛齐对儿童慈母般的感情,又凝聚了父亲般的教育智慧,是教育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也是教育信仰与智慧的践行。而面对矛盾丛生、为诸多问题困扰的教育教学现实,重读并领悟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精神内涵,对于澄清教学中的矛盾与困惑,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教育者要明确,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要懂得如何科学有效地教,在实践中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善于探索学生的“心理发展机制”,并将其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一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阐释

教育心理学化作为两方教育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运动和教育思潮,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从柏拉图、夸美纽斯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已包含心理学的萌芽因素,但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和主张。他在1800年撰写的《方法》的报告中提出:“我正在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协调起来,”并引发】19世纪遍及欧美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通过观察并认识到大自然发展的永恒规律,裴氏决定委身于大自然的引导,模仿并遵循大自然的活动的启示。他认为人类智力发展所必须服从的那些规律,与物质的自然规律一样,并且相信从中能找到一条普遍的心理学化的教学方法的可靠线索。而使教育和教学心理学化,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揭示并遵循人的心理规律是裴氏试图探索的基于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教学机制。由于深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论的影响,裴氏认为人天生都具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能力,而只有通过教育,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路径,才能发挥人的全部的天赋的潜能,“教学才能达到它的目的———使人高贵”因此,从教育的目的或结果来看,教育心理学化意味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潜在的天赋力量和能力得以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教育心理学化还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编制和教学原则、方法的使用都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机制和学习心理规律。同时裴氏更看重儿童自我发展的潜能。由于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互动交织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者的努力和外在施教影响,只有被受教育者吸收和认可,内化为受教育者成长的信念和发展的快乐意愿,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起儿童发展的内在潜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机制,调动儿童的内在发展意愿,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会自己教育自己也是裴氏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内在要求。

二 解读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齐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看重人发展的天赋的潜能和力量,由于天性中的善良、仁爱及慈悲心怀,他深深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对贫困及流浪儿童倾注了满腔的的热情和深厚的教育爱,试图在教育教学方法中找到一条心理学化的线索,并致力于教育心理学化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要素教育、简化教育、小学各科教学法等重要思想。

(一)朴素的人性论:植根于对儿童深厚的教育爱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植根于他的人性论。他认为,对人类的教育要建立在对人性的了解和认识基础上。在《隐士的黄昏》中,他写道:“认识人类的内在本性,了解人类的需要,了解怎样使人类提高,怎样使人类堕落,显然是必要的。的确,人人都应当知道这些,不管他们的地位多么卑下。”他认为,“每个人,即便是最低下的人,都应当获得这起码的、最朴素的人类智慧,这便是普通教育的宗旨。通过实践训练,使这种智慧有益于特殊的生活环境,则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从这些简朴而精炼的文字表述中可以发现,为使所有人都受到必要的完满的教育,不管其贫富贵贱,使人的内在全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人,乃是裴斯泰洛齐毕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初衷。他热爱儿童,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对儿童真诚地、无私地、全身心地关心与热爱,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为贫苦儿童的教育奉献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与友人的信中他曾描述斯坦兹时期的教育经历:“从早到晚,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和教学……我没有家庭,没有朋友,也没有仆人,除了他们,什么也没有。”出于裴氏内心强烈的人道主义,为使广大下层劳动人民都受到普遍有效的教育,必须根除旧式学校的弊端,探索一条成功的教学规律和法则,而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找到根除这种教育弊端的“教学机制”,而且这种“教学机制”是基于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在几十年艰辛曲折的教育实践中,他努力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要素教育思想,简化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即使最普通的人,也可能教他的孩子。”裴斯泰洛齐的可贵和动人之处,在于他不仅对儿童怀揣真诚热情的感情,而且有把浓烈的教育情感付诸理性的教育探索和实践的勇气,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所说,“裴斯泰洛齐生活的灵魂是爱,他爱贫穷和被压迫的人们。他的爱……使他的所获,竟远过于他的追求;他原来求的是贫苦孩子的启蒙,而得着的是人类教育的大道!”

(二)成功的教学机制:感觉印象及直观性原则

对儿童怀有的赤诚之心和深厚的教育爱是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因,而如何实施教育心理学化,探索成功的教学机制,裴氏是典型的经验论者。他看重感觉和直观对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把感官的直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即感觉印象。他指出,“欧洲教学的缺点,或者更确切地说,教学的所有自然原则的人为的颠倒,已将这部分世界推到了现在这个局面。除了从我们的民众教学的肤浅性、不完善性和轻率的状况中悬崖勒马,并认识到感觉印象是所有知识的真正基础之外,已经没有对当前和未来社会、道德和宗教的其他的补救办法”。m成功的教学机制必须建立在对人类天性的认识基础上。裴氏进一步指出,“人类生来就具有获得感觉印象的能力,但只有通过训练,这种感觉印象才能上升为感觉印象的艺术——高级状态的能力。”可见,裴氏试图通过感觉印象的发展来寻求知识形成的心理过程。而“我发现我已确立了一个最高的教学原则,即感觉印象是一切知识的绝对基础。”因此,促使人产生清晰概念的教学艺术必须从“感觉印象”开始。而感觉印象的获得必然通过感官体验或直观的方式,裴氏也将直观性教学作为教育心理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裴斯泰洛齐之前的教育家也提出过直观性原则,但裴斯泰洛齐侧重通过直观训练使儿童感觉、知觉等各种感官能力得到发展,裴氏超越前人的卓越之处在于他将直观教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又赋予“直观”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实践及运用:要素教育及小学各科教学法

裴斯泰洛齐不仅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理论命题,在布格多夫寄宿学校期间他致力于初等教育改革实践,探索教育心理学化的途径和手段,为此提出简化教育的思想。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万象中抽丝剥茧,抓住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裴氏认为应当遵循自然永恒的法则,一切从“简”。裴氏曾说:“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讲,要求普遍地简化它的方法,这种简化,是我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q裴氏认为初等教育可以简化教学方法,归纳为最简单的要素,为此提出要素教育的思想。要素教育中,德育的基本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儿童从对母亲的爱这一人类最普遍最基础的感情出发,逐步扩大到爱与母亲亲近的人、爱周围的邻居,到爱陌生人,最后到爱所有人,达到博爱的境地,爱所有人意味着爱上帝。他把体育和劳动教育的要素归结为关节的活动。智育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为语言、数目和形状,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掌握数、形、词,教学的要素可归结为测量、计算、说话能力的训练,为此裴氏将要素教育思想运用于小学各科教学,提出“数、形、词”等学科的教学方法。

他认为,语言教学也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并将语音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因此,正确的语言学习‘阶段要从发音教学开始,逐步过渡到单词或单个事物的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为把数的要素具体化,裴氏提出了算术教学法。他把“1”作为数目最简单的要素,并从“l”开始,逐步过渡到十位数、百位数的了解和运算。在数字运算方面,先学习加法、乘法和除法,进而学习减法,最后再进行复杂的运算。为方便儿童学习分数,他特意创制了一种“分数表”,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算术箱”教具。在测量教学中,他把直线作为教学基本要素,先通过直观教具观察直线,然后认识角,进而学习由直线和角构成的各种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曲线、圆形和椭圆形等。测量教学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书写、绘画教学。

三 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意蕴

(一)更新教育理念,以无声的教育爱感化心灵

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时时把“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位。裴氏深具人道主义,对学生给予满腔厚望,为学生的发展倾尽毕生的热情和智慧。他热爱儿童,欣赏儿童,相信儿童,“我已经观察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孩子们粗笨、怕羞以及显然无能的背后,蕴藏着最优秀的才能,最珍贵的能力。”并充分挖掘和发展学生身上的潜能和力量。裴氏教育实践的成功之处,究其根源,在于他甘愿为儿童默默付出的无声教育爱。在“父亲裴斯泰洛齐”的感召下,使得智力、道德面貌、体力等千差万别的孩子变成他所期望的人。教育爱是教育事业取得成效的最强大的内心驱动力和无声语言,它贵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泽万千心灵。曾经在BBS上看到有学生写不喜欢老师,但作为教师却不能缺失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教师须永远怀着一颗赤诚虔敬之心,热爱学生,关怀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们,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朝见成功的曙光。同时要树立平等思想,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思想、有尊严、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创新教学和工作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当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克服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师生关系异化的可能性,努力成长为一个学术素养好、师德境界高的教师,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情、关爱。

(二)回归本真,教育者需要倾听“人”的心理诉求

裴氏的教育心理学化的实践充满着智慧与热情,又带有几分冷静的理性思考。它启迪教师不仅要把握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更要潜心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机制与内在兴趣需求,将教育内容、方法与完整的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裴氏认为,教师如果不是按心理学知识去教学,他的工作就会像老妇行医那样糟糕。而反观当今教育实际,教育日趋近视和功利化,教育者心态浮躁,从学前儿童开始,教师和家长急于向孩子灌输陈述性知识,忽视儿童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而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准备往往围绕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学生的现有知识构成及兴趣所在却被遗忘。教育重智轻德,急功近利,导致教育教学中矛盾和问题丛生,原本正常的师生关系变得功利、冷漠和畸形。而这一切都源于教育者教育价值观念的颠倒和错位,对教育本真的漠视和曲解。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讲是“我与你”、“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它需要对人的基本的心理需求、生存价值及生活理念、兴趣及爱好的了解和尊重。而很多情况下,教师既不关注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也不尊重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与需求,或者仅仅重视自己作为“人”存在的价值,而忽略别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需求。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的统一和交融,着眼于完整的“人”的统一、和谐自由的发展,教师也不应再高高端坐于学术殿堂之上,他要回归到学生中,体验人的价值需求和心理诉求,并以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智唤醒学生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愿望,就如雅思贝尔斯所说:“人,只能用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

(三)勇于探索,学会反思,善于总结和践行教育规律

篇14

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21—01

随着以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为标志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农村落后地区初中学生流失出现了反弹,这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笔者在此就农村学生流失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流失原因分析

首先,近年来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变化不大,国家要求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要求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学校读书。但实际上国家的用人政策并没有向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倾斜,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歧视职业学校毕业生,初中生觉得上职教学校没有出路,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升入普通高中没有希望,就早早退学打工。很多农村籍普通高校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些则回到了家中。在这种形势下,“读书无用”思想滋长起来。

其二,一些地方政府对辍学问题不重视。虽然《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但多年来地方政府对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帮助离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对贫困学生的救助比例低,政府拿不出有效的控制流失措施,往往只要求学校对贫困生实行减、免、缓等政策。

其三,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政府和学校对《义务教育法》宣传还不够深入,社会上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农民、甚至干部不知晓不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

其四,由于升高中人数有限,竞争激烈,学校压力大。学校、教师不可避免地尽可能利用空闲时间上课、辅导,导致部分学生不堪重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畏学情绪而辍学。学校以学生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更是把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视为自己评优选先、晋升晋级的重要条件,因而在教学中急于求成,高强度训练,延长晚自习时间,学生则无法承受过重的负担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师中有的教法陈旧,有的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做细致的调查了解,不做正面引导和鼓励,一味批评指责,甚至把学习较差的学生视作班级的累赘,从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成了流失生。

二、控制学生流失的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问题,应该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进行有效预防和解决。

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作为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参与这项关系到民族素质提高的伟大事业中来,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是充分利用影视媒体、墙报、黑板报、印发宣传单、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营造一种全社会关注义务教育的氛围。二是党政组织要大力支持,将控制学生流失与领导的业绩考核和晋升奖惩挂钩,把控制学生流失当重点工作来抓。三是广泛开展“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捐助活动要由政府发起,救助不能仅限于校园内或教育系统内部。对经动员返校的学生,要及时对他们帮扶、补课,从生活上加以关照,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