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成本核算会计要求范文

成本核算会计要求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成本核算会计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成本核算会计要求

篇1

【关键词】 成本核算信息质量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绪论

在现代企业中,成本核算是指:应用一系列会计学公式和原理,借助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来搜集信息和做一些经济性的分析,从而带动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经济构架上找到企业的基本构成、经营水准、成本组成等等企业的基本状况。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能够更加明确清晰的定制企业将来发展的策略。因此,可以说会计核算是企业的核心核算,而成本核算,更是重中之重。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主要包括可靠性、可比性、相关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重要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要素。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既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也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三)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就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

(四)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五)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六)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如:融资租赁业务)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这就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

(八)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物中,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三、会计信息质量在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就是实现成本核算的良好环境。一个好的发展策略,能够带动企业向前发展,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从而更快的发展,拥有十分惊人的竞争力。对此,我将对会计核算中成本核算的应用做一个具体的说明,以便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成本管理。

(一)主要关注的会计信息质量

1.可靠性。顾名思义,就是值得信赖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核实,并且真实存在。他的成本信息是与客观的市场经济相吻合的,不要存在任何欺骗性,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保证其真实可靠。

2.相关性。就是说我们所计算的成本价格应当与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有直接关系,与之相关的才能算作成本。无关的不要记入成本,以免影响企业的核算和预见性错误,出现管理漏洞,从而做出不利于发展的决策。

3.可理解性。我们做出的成本核算最终是要给管理者分析利用的,这样的数据就要求我们提供有利信息,而非不可用信息。

4.及时性。信息数据具有时效性。在信息化的今天,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不能想象的,及时掌握有利信息,有可能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及时的核算结果,能够恰当具体的体现出当前企业的经营效果。根据这些分析做出最精准的发展决策。

5.重要性。即应差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应用者合理断定的重要会计事项, 应分辨核算、单独反应,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而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合并反应。

(二)成本核算中具体应用要点

1. 确认核算的最终目的。有目标的核算既避免盲目又有利于分析,能够很好的为管理服务。其所核算出的成本既能够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成本核算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为了计算存货、成本的多少计算、收益多少的计算、成本的决策及控制、为产品制定价格、签订合同需要的数据等等。根据核算目的的不同,寻找不同的对象,决定核算的不同内容,制定本次核算的不同方法。

2. 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对象是个集合体,它包括所有项目中需要归拢的各个成本个体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成本承担者。他可以是一个项目、一种产品、一纸订单、一个部门、一个个人、或者是一个作业。他以一个目标为中心,集合所有围绕这个中心的对象,逐一计算成本。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对象,我们要首先准确找到这些对象,然后在精确计算。

3. 确定该成本核算的内容。一般的成本核算都包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的成本,二是归集的分配所用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要求我们首先要控制成本开支范围。明确每一笔开支的界限,过滤不应该计入成本的各项开支。然后记录并且测定积累各项数据。按照不同的对象进行和核算,然后汇总,分别核算出个体和单位的成本。在一个企业之中,往往有着多种多样的产品,直至月末可能还有滞销的部分,因此要准确计算和剔除真正的成本量,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

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资产的消耗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用产品经营的方法来区别对待其经济成分。主要分为三大类:1、劳动对象。2、活动耗费。3、劳动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建立一个可行使用的数据表,计算各项费用。分出每一科级科目的花费,然后细致分出各种项目。然后在当月或者一定的时间段范围内计算成本。将表格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使之联系紧密而且准确。

建立完相关的表格,下一步当然是根据现有的分析开始对成本进行控制。根据一定的条例和规定进行控制,不盲目不重复,有一定的道理,既符合可持续又不会干扰企业的发展。但是,有的企业内部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的管理漏洞,这就需要允许相关管理人员或者相关人员能够修改报表和提出合理化意见。但是一定要透明并且符合企业的规章制度,不要盲目处理,以免使企业蒙受损失。

只有更好的建立管理机制,才能够合理的安排管理,统筹各项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四、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谈成本核算的现状

在现在的施工企业中,很多不同问题影响、制约着他的发展:

第一,数据统计不够具体,不明晰,为核算整理数据带来困难。会计核算最主要的就是数字与数字的累计,这是最基础的方法。通常,为了保证所计算的项目成本准确而有条例,我们要根据其前期的整理数据和计算来确定,因而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这些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的前期准备,需要耗费的资金,需要的人员统计,以及设备所需量等等,还有就是成本的比重与需要的消耗。

第二,报表的信息不够准确,会计搜集信息不健全。编辑会计的报表,是成本计算部分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报表的编制和汇总更是企业会计的一项重要挑战。一项复杂的会计核算对象纷繁复杂,需要很好的编制汇总,这也是核算的最主要特点之一。汇总表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象的选择和决策的正确与否。其结果不容忽视。

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节约成本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可以说,会计信息质量下的成本核算需要应用到的实际操作中去,企业获利能力也正是因此而实现的。

结束语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它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反映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一个好的成本管理必须要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依托。因此,应用好会计信息质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体现出企业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锋. 《会计导论》[M].天津: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 廖洪. 《会计改革会计准则会计制度》[D]财会月刊,2009

篇2

关键词:产品成本;成本核算;会计规范

 

2010年初,财政部下发通知对现行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有关问题开展调研,为制定全国统一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以下简称《成本制度》)做准备,这是进一步完善中国会计规范的重要过程。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制定《成本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成本核算规范的发展

中国成本核算规范形成初步体系始于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财政部颁布了《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开始明确对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如将“生产费用”科目分设为“基本生产”、“辅助生产”、“自制半成品”、“车间经费”等科目。1984年国务院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成本开支范围、成本核算原则和方法等内容,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成本管理制度。其后1985年颁布的《会计法》中也明确了对成本的要求,由此也可以看到,成本核算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1986年为了与《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配合,《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出台,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使中国成本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对开创中国成本管理的新局面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全国各部门、各行业根据这些法规,结合本行业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行业成本核算制度,如轻工业部颁发的《全国陶瓷工业企业统一成本核算规程》、化工部颁发的《电石成本核算规程》等。1993年中国进行会计改革,成本核算也有了新要求,新会计制度规定不再采用完全成本法,而采用制造成本法。但此后中国没有再对成本核算进行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二、建立统一《成本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完善会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6年财政部重新了39项会计准则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以《会计法》为核心,涵盖道德与技术规范两个重要方面,较为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这一体系对规范会计行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现行体系中也存在一定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较少涉及,且零散的分布于有关具体准则中,缺乏系统的框架,对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指导和约束性不足。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会极大改善这一现状,不仅丰富和完善了会计规范体系,更为企业成本核算行为明确了方向。下页图1体现了增加《成本制度》后会计规范体系的框架结构

2.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会计的根本目标在于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成本核算作为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不例外。在中国现阶段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虽然各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实际情况确定了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核算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成本核算规范,会计人员在核算成本过程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成本信息的客观性,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决策。通过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核算中的随意性加以限制,同时也可以增强成本信息的可比性,进而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

3.建立统一成本核算制度是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必要环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由此也产生一系列的贸易争端,近年来,一些国家利用反倾销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进行制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国企业产品成本构成不完整,未能将全部成本如人工成本纳入成本核算系统,因而取得了成本优势,进行实现价格优势。通过制定《成本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成本核算内容,并与国际惯例协调,减少贸易摩擦。

三、统一《成本制度》的适用范围

要建立统一的《成本制度》,应必须明确其适用范围,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按照现行会计规范中对于成本的界定:“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由此可见成本核算既涉及传统的制造业,也广泛涉及现代服务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成本核算的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虽然由于不同行业生产特点、组织规模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各行业其成本构成及其核算,但就其成本的本质而言是一致的,因而《成本制度》可以根据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成熟的制造业成本核算为依据建立,其他行业根据各自生产的特点遵照执行。

四、统一《成本制度》框架

《成本制度》要规范企业成本管理的全部内容,而成本管理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建立统一制度时必须要确定其基本框架。这一框架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成本基础管理制度

为保证成本核算质量,企业必须要重视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没有健全的基础工作,成本核算就不能顺利进行,因而《成本制度》中将建立成本基础管理制度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成本基础管理制度是开展成本核算,实施成本管理的基本前提。

成本基础管理制度应明确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成本原始记录、定额等与成本相关业务管理制度。

2.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成本信息的生成最终受到成本核算方法的制约,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从而确保更加准确、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以供管理决策之需。但不同成本核算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成本核算结果,由此造成企业有可能操纵成本数据,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因而为避免企业随意使用成本核算方法,影响成本信息的客观性,就是会计规范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客观要求《成本制度》中必须形成完备的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为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划定范围。

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是进行成本核算具体手段,体现成本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成本核算方法体系应包括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成本项目、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和成本计算方法等。

3.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

企业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必须要通过归集和分配才能计入有关成本,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结果。为保证企业在选择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上的科学性,在《成本制度》中必须明确生产费用归集和分配方式的具体要求。这一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费用归集分配原则、分配标准、分配方法及分配程序等。

4.成本核算业务流程

成本核算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也必须讲求工作效率,明确成本核算业务流程可以保证成本核算工作顺利,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因而《成本制度》中应明确成本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便于企业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时参照执行。成本核算业务流程主要说明成本核算期间、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核算账户设置、成本费用归集分配及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各项内容的关系及其相互衔接等问题。

        5.《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成本制度》框架必须明确各内容的功能,从而才能准确把握基本要求。从外在形式上看用于形成企业成本的原始数据进入成本核算系统后,受框架内容的制约,经过系统加工后生成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成本制度》框架为成本信息生成提供了技术和质量保证。具体表现为:首先成本核算基础制度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核算环境支持,明确了进入成本核算系统的信息的基本条件,以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即什么样的数据可以用来计算成本,什么样的成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其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与生产费用归集分配方式为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持,决定了原始数据的加工方法及最终结果,即原始数据如何转化成成本信息,转化成什么样的成本信息;最后,成本核算业务流程明确了成本核算工作基本顺序,提高成本信息的及时性,确保了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成本制度》框架结构(如图2所示)。

《成本制度》框架各要素对于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它们相互独立,分别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成本核算进行约束和规范;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将成本核算联结为一个整体。

五、关于建立《成本制度》几点建议

制定统一的《成本制度》已经成为会计业界规范企业成本核算的共识,但在制定制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制度的全面性、适用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形成的制度真正发挥效用。

1.提高《成本制度》的全面性

成本核算不是特定行业的管理要求,任何企业都涉及成本核算,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各行业成本核算的特点和要求,尽量避免以偏概全,使《成本制度》真正在各行业起到统一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2.增强《成本制度》的适用性

成本核算由于涉及内容广泛,造成工作环节极其复杂,但成本信息又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因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成本核算工作的效率,尽量保证成本核算方法明确、简洁、易于操作,使《成本制度》在规范成本核算过程中更加高效适用。

3.注重《成本制度》的前瞻性

成本核算必须满足企业的管理要求,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企业管理要求也不断发生更新,成本核算也要与此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提高的基本趋势,以保证《成本制度》长期有效,避免经常性修订。

4.完善《成本制度》的系统性

成本核算最终成果体现为成本信息,成本信息不仅受成本制度的约束,也要遵守相关会计规范的要求,《成本制度》作为会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其他会计规范相适应,这就要求制定制度时必须考虑其他规范的有关规定,避免重复或存在不一致地方,保证《成本制度》与其他法规构成完善的会计规范系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

篇3

水利工程是水利行业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防洪、兴利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使命,其财务管理任务艰巨。供水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一项重要内容。但现行会计制度对其要求不明确,核算不规范,甚至不算成本。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觉问题很大,需要进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供水成本核算制度。我们联系工作实际,对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目的是引起重视,尽快完善我国供水成本核算制度。

关键词: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问题研究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是水利工程供水单位(以下简称水管单位)会计核算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水管单位经济效益一项重要措施。但是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改革,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被弱化,部门之间出台的政策相互矛盾,致使水管单位无所适从,一头雾水,水商品的价值不能真正体现。因此,搞好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联系工作实际,对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一些看法和想法,旨在加强供水成本核算,提高水管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财政部在1994年颁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我国众多水管单位一直在执行,直到1997年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度中要求除有行业会计制度以外的事业单位都要执行本制度。但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也没有废止,但在实际执行中财政部门已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成本核算要求。所以,水管单位无法进行成本核算。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又要求水管单位要进行成本核算,水商品定价要以供水成本为基础,执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没有成本核算要求,无法核算供水成本,对水管单位供水价格制定非常不利,已严重影响水管单位经济发展。因此,需要我们认真进行研究,提出改革建议,探索建立完善的水管单位成本核算制度,科学准确核算水管单位供水成本。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研究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意义重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2.1有利于供水成本核算理论发展。我国水管单位水商品数量多,供水量大,成本核算情况复杂。但是在理论界对供水成本研究较少,迫切需要理论界和业内人士进行积极研究探讨,以便完善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理论。

1.2.2有利于党的政策贯彻落实和实施。我国水管单位众多,国家出台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尤其是将水费由行政事业收费转变为经营性收入后,水利工程供水步入市场,水管单位变成经营者,他们就要按市场规则办事。需要有科学完整会计核算制度才能更好进入市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1.2.3有利于水管单位经济可持续发展。供水成本核算事关供水价格制定,只有国家对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有一套完整政策规定,符合我国水利工程供水生产实际情况,准确、科学的核算供水成本,才能为国家制定合理供水价格提供科学依据。多数水管单位是自收自支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依靠水费维持生存和发展,没有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无法核算成本,不利于水商品的定价,势必影响水管单位经济发展。

2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到我国几十万个水管单位,在会计核算中能够真正准确核算出供水成本的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长期以来把水管单位水费收入视为行政事业费收入、预算外收入、预算内收入等,对其成本核算没有明确要求,在这方面学术界研究的也很少。目前,有完全成本说,工程成本说,实际成本说。但是在财务制度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为水商品具有其特殊性,供水成本费用支出有很多不确定性,很难准确核算供水成本,这就需要建立起完整科学的供水成本理论,以此来指导供水成本核算工作。

2.2管理体制制约。

水管单位管理体制形式对供水成本核算影响较大,如果由政府或水务局管理,经费由财政供给,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如果由乡镇和村屯管理财政不供给费用,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水管单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从中可以看出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不同。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带来供水成本核算不统一,不规范。

2.3成本核算制度缺失。

我国长期以来缺少水管单位成本核算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个水管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对供水成本核算有个雏形,但现在会计制度改革后,此会计制度已不执行,水管单位缺少供水成本核算制度。

3对加强水管单位成本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想要搞好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加强供水成本理论研究。

只有先进的理论才能指导好实践,我们建议国家将水管单位供水成本核算问题列入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学者、实际工作人员认真进行研究,建立起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水商品成本核算理论。以利于指导实践工作,推进供水成本核算工作。

3.2理顺管理体制。

我们在改革中要对水管单位明确定性,凡是国有水管单位都要确定主管部门,除定性为企业外,其它应定为事业单位。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都应执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制度。

3.3制定专门的会计制度。

水管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法进行供水成本核算,财政部应该考虑水管单位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会计制度。现在学校、医院都有专门的会计制度,过去水管单位国家已经制定了专门的会计制度,在水管单位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水管单位国家已经确定为供水经营者,水商品已进入市场,它需要吸收社会资本,需要制定商品价格,没有成本核算和专门会计制度无法进入市场。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要积极修改水管单位会计制度,尽快颁布实施。

3.4制定专门供水成本核算制度。

我国长期以来对水管单位没有制定成本核算规则,致使供水成本不能真实反映,严重影响水管单位经济发展。我们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供水成本制度,规范水管单位成本核算行为,搞好成本核算。

4结论

篇4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192―02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

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两种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应该如何选择和运用,以满足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了以下五个选择标准。

(1)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是对物流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以,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一样,需要遵守规则制度并且必须与公认的会计准则相符。在我国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这是选择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标准。

(2)符合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内部人员决策提供物流成本信息。这正是在传统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所缺乏的,这是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直接要求。

(3)收益与成本匹配。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是为了提供准确的成本资料。通过对成本资料的详细分析,可以了解成本的构成比例,找出不合理的部分。同时,成本核算本身也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即成本核算本身也有成本。单轨制和双轨制在核算中的具体操作不同,其成本也不同。另外,两种模式反映物流成本信息的信息程度也不同,这样对于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所获得的收益也不同。因此,企业在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模式时,应将不同核算模式所需的成本和能带来的收益进行配比。这是企业选择核算模式的重要标准。

(4)与企业现有成本核算方法相适应。物流成本的核算有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作业成本法。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思想与特点不同,各自适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也不一样。两者匹配的好,则物流成本的核算工作可以得到简化,提供的成本资料也准确完整;两者不相适合,则物流成本的核算可能费时费力,企业的会计工作也受到不利影响。

(5)符合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现状。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不同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对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也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对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时也要考虑到企业的这两个因素。

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2、1 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2 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

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

3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为单独集中核算物流成本,可专门设立账簿,并增设“物流成本”一级账户,并设置“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和“废弃物物流成本”账户五个二级账户,并按成本责任单位及费用项目进行明细核算,在“物流成本”的二级账户下设置“运输成本”、“材料费”、“仓储成本”、“包装成本”、“管理费”、“折旧费”及“其他费用”等若干明细账户,对于账户的选择可由企业依据自己的实际业务种类进行划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一步细分各项费用科目,如下设:“材料费”、“燃料费”等。双轨制物流成本核算模式不需要对现行成本核算的账表体系进行调整就能全面系统的提供物流成本资料,且易于掌握,能及时传递和反馈物流成本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汪小勇等,一种适用于物流企业的成本计算法一一作业成本法[J],系统工程,2007。(3):26-27

[2]黄更波,张汉江,物流成本控制的系统方式[J],系统工程。2004,(1):52-54

[3]陈志祥,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与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策略[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8,(5):32-36

[4]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篇5

[关键词]物流成本 会计核算 模式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对我国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研究。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1.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40-45.

[2]张梅琳.物流成本初谈[J].上海会计,2006,(7):10-11.

篇6

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存在问题

我国大部分企业采用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分别是分步法和品种法。只有相当少的企业采用分批法,除此之外,定额核算法几乎不用。第一,大部分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取并没有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对核算方法的优劣势没有直观了解。第二,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和费用计量不够全面。由于生产过程比较复杂,而会计的考虑不够全面,导致了核算过程出现差错,降低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精确度。第三,企业的少部分人员为了一己私利,私自改动企业的成本,使得企业成本核算的真实性降低,影响甚至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存在问题

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不够全面,一些受企业掌控并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或是特殊财产没有得到适当的计量,例如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人力、土地等资产缺少合理的计量。另外,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大部分企业错误地将知识资源归纳到了管理费用中,实际上,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资源也是重要的成本,我国已经规定将知识资源计入企业成本。最后,人力资本消耗不够真实,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由于会计人员对生产过程的考虑不够全面、信息采集方式不够合理,使得真实信息没能得到反映。

3.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存在问题

在我国,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管理人员相对放宽了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求,这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也相对较低,使得企业成本核算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企业领导的宽松要求下,成本核算人员在核算时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企业的成本核算结果失真,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其次,社会在不断发展,国家规定的核算制度也在不断变化,而一些会计人员的核算方法没有得到及时更新,造成了核算结果不够准确。另外,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谋求私利或是减少税收,任意改动企业的成本费用,妄图通过增加企业成本来中饱私囊或是通过减少利润来逃避一部分应交税费。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国家利益都有消极影响。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面临问题的解决措施

1.采用科学合理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多种多样,在不同的核算中优劣势不尽相同,例如:分批核算法、分步核算法、定额核算法、品种核算法。成本核算则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核算对象选取合适的核算方法。此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当前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最后,生产过程中收集资料要科学,由于生产过程较为复杂,可以将信息收集方法分类、合理分配。

2.全面、合理核算企业成本

特殊资产和无形资产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第一,特殊资产和无形资产必须计入企业成本,最好能够将这些资产进行科学分类并选取适合的核算方法,便于最终的全面核算。第二,应当了解知识资源对企业获取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已经规定将其纳入企业成本中,因此,企业须对其进行正确核算,切勿计入管理费用。第三,采用合理的信息采集方式,尽可能减小人为失误,最大限度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减少障碍。这样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真实信息能得到体现,核算结果才能够更加全面。

3.提高企业成本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专业素养在企业成本核算中必须得到高度重视。首先,为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企业应该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并且严格要求企业成本核算的质量,尽可能避免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不严谨现象。其次,在企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提高对会计人员采用核算方法的要求。另外,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采用会计电算化,提高效率,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最后,建立合理体系,追究核算结果不真实的责任,杜绝假账发生。规范经济票据,不合理的不予报销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减少核算中因会计人员的不严谨导致的核算结果失真现象。

三、结语

篇7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着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1.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为了更清晰地比 较对两种核算模式的特点有,明确哪一种更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下面通过列表来比较。另设账簿,但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准则,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基于我国企业的普遍情况,以及我国一些会计相关制度、准则的限制,提倡使用双轨制模式,即不改变原有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而是在凭证、账户中增设明细科目来辨认,同时另设管理会计账簿,在该账簿中单独核算。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篇8

关键词:医院管理;会计制度改革;成本核算

一、会计制度改革后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控制医院成本,维持医院良性运行,提升医院的竞争力,同时成本核算可以有效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保证财务内部资金的正常运转,提高医院的财务状况。医院是构成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机构,担负着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重任,同时医院的接待量较大,其财务管理工作复杂,只有遵从会计制度管理的要求,才能保证其会计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医院的资金流的正常运转。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医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成本核算工作,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合理控制成本投入,保证医院的各个部门成本核算数据真实有效,利用成本核算数据可以深入了解医院的财务情况,保证医院会计工作健康发展。

二、会计制度改革后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理的会计成本分析系统新会计制度要求医院建立科学完善的成本分析系统,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在会计制度下进行,但是很多医院缺乏合理的成本分析系统,成本核算工作难以开展,其系统提供的成本数据不具备参考性,无法正确分析成本变动发生的原因以及引发的相应的成本增长程度。在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缺乏完整有效的成本分析系统,成本核算工作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得到的会计数据也只是综合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并没有针对与成本控制而整理会计数据,成本核算不能发挥其成本监控和调控功能。2.成本核算工作人员存在问题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和财务人员的能力要求提高,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开展离不开专业会计人员的支撑,但是有些医院的会计人员没有及时转变其工作观念,核算人员的基本素质偏低,对财务工作中成本问题把握不足,从而影响了成本核算工作质量。同时很多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有待于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的相关数据缺乏准确性,从而影响了管理者的财务决策,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3.内部成本控制力度不足国内医院会计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医院财务部门在进行数据核算时,主要是针对财务数据的统计和核算,但是对核算过程中的事前事项缺乏有效控制。同时财务人员对医院成本变化信息不敏感,即使发生了成本统计变化,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成本核算工作形式化的现象严重,不能起到控制成本的目的。医院内部成本控制力度不足还体现在对资金流控制不当,部分医院忽视了成本投入和后期收益的关系平衡,投入的成本很难产出相对应的价值,甚至出现了资金闲置浪费的现象。4.医院内部收费标准混乱、缺乏监管机构在医院的会计制度中,对成本的界定分为两个部分,即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但是有些医院对于成本费用的界定不清楚,尤其是对于间接产生费用只是粗略计算,没有进行细致性的分摊,导致医院内部管理费用居高不下。再者,很多医院的管理费用分摊机制不合理,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从而影响了医院会计管理工作决策,造成其分析有效性不足。当前很多医院系统面临着转型的趋势,医院要着重立足于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工作,但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其监管执行力不强,从而造成医院财务支出项目的监管不严,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三、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后成本核算策略

1.会计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观念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推进,医院之间的竞争也呈现加剧的趋势,医院会计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观念,以会计制度改革入手,转变思想,端正工作理念,认识到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必要性,让会计人员意识到成本核算关系到医院的切实利益,严格控制医院的成本项目预算,从成本投入中挖掘潜在的经济效益,同时要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让全体职工都参与到成本核算中,真正将成本核算工作落实到工作中。2.健全相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医院成本核算体系主要覆盖到服务项目、责任单位、责任人等,医院建立成本核算体系,首先要完成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利用会计数据来进行财务预算,完成成本计划和控制系统;再者要构建科室绩效管理体系,设定详细的经济指标和绩效辅助分析,客观来分析科室内的收支结余情况,同时要确定科学的奖金定义方案,对奖金计算和发送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医院成本核算工作要确立实行三级核算模式,以医院作为核算对象,核算医院投入的总成本,对医院的收支情况和经济管理水平进行整体控制,科学归纳和分配项目成本。改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有效控制成本核算管理工作。3.信息化技术应用、实现成本核算自动化会计制度改革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成本核算数据汇总自动化,由于医院的收费项目较多,业务覆盖面较广,科室分工较为精细,因此成本核算工作的数据汇总较为庞杂。因此成本核算要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软件,完成与财务处软件、人事处软件、HIS系统的接口串联,提升核算工作的精确性和全面性。信息化技术应用完全实现了核算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储存,并实现了数据分析和共享的自动化,医院财务管理逐步完成了现代化转变,有效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成本。4.健全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健全财务管理控制机制有助于优化成本核算工作,提升审批人员、经办人、财务保管人、账务人员的工作规范性和工作效率,形成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因此医院应当建立相应内控工作机制,通过内部工作监督和协调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要把物资设备、药物采购和项目建设的工作纳入到审批程序中,医院要执行经济业务职务与账目业务职务的分离,形成财务支出和财务账目的分析管理,有效降低了发生财务问题的概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后的成本核算工作对于医院财务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会计工作人员要转变其工作观念,健全相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完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实现成本核算工作的可控性。

参考文献

[1]郝贵忠.论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后成本核算的优化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239.

篇9

(一)项目成本核算层次的空缺

目前,大多数医院财务部门还没有形成成本控制的意识,财务工作重点是收支核算,成本控制还处于基础阶段。虽然部分医院成立了成本控制岗位,但是成本核算工作仍然是依赖原有的财务工作,成本核算管理处于筹备阶段,也没有专业的成本核算人员。同时,目前我国正在广泛的开展全民医保工作,按项目报销是未来医院成本核算的主流,这就要求医院加强对项目报销工作的管理,尤其是各项医疗项目的成本控制。

(二)间接费用的分配较为粗糙

我国很多医院已经制定了关于医院各项费用支出的相关规章制度,医院成本支出也基本上按照这些规章制度运营。但是目前医院费用支出的分配较为粗糙,没有结合现状与时俱进,无法根本的反映成本支出动因。加上没有制定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致使医院成本的实际发生额比较模糊,无法真正体现医院医疗项目的实际发生额,也无法保证成本消费信息的正确性和精确性。除此之外,大部分医院没有制定关于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制度,在实践中无法获得成本核算的第一手数据,成本核算工作举步维艰。

(三)成本预算流于形式

我国很多医院已经制定了成本控制的相关制度,但是预算根据经验制定,预算的制定缺乏实践调研,致使预算费用没有根据成本费用的实际发生额来制定,成本费用的多少没有与经济责任联系起来。医院对成本控制工作重视不足,预算流于形式,行政、后勤等科室人员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成本控制工作难以进行,对取得直接收入的医护人员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影响

(一)促进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化

新财务会计制度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中加入了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规定和细化了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健全了医院成本核算的成本分摊方法,丰富了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保证了医院成本核算信息的完整性。同时,新财务会计制度明确了成本控制中的权利与责任,更新了医院成本核算的相关技术,细化成本核算的科目,大大提高了医院成本核算的精确性,促进了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药品收支核算模式

新财务会计制度针对传统医院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药品成本、收支、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完善。新财务会计制度将旧制度中药品、成本收支核算科目合并,取消了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中的药品总账目制度,完善了医院药品收支核算模式,实现医院药品核算规范化管理。

(三)改革医院资产核算方式

新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了医院资产核算方式,合理的制定医院财务成本,真实地反映了医院的资产核算现状和医院总体财务状况,保证了医院资产核算工作和成本预算工作的顺利展开。

三、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建议

(一)提高人员成本意识和综合素质

目前,新财务会计制度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新财务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也属于比较前言的领域,很多医院还没有树立成本控制的意识。因此,首先需要强化医院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实践。其次,医院工作人员需要提高业务技能,学习新财务会计制度,充分发挥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优势,提高医院成本管理工作的综合水平。

(二)建立医院内部监管制度

新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医院财务部门加强对成本预算、成本核算的监督。医院财务部门不仅需要全面监督成本预算、收支、负债的基本情况,还需要建立内部监控体系,实现对成本预算、收支、负债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控制,明确医院对外投资范围,实现固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加大对财务的监管力度。

(三)强化医院的财务分析和评价体系

医院应该强化财务分析和评价体系,对医院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实施成果以及具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医院根据成本核算内容、对象,成本分配方式等制定医院财务分析和评价标准。同时,要根据医院各个科室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性质以及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具体需求来构建个性化、科学的财务分析和评价体系,满足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基本需求。

四、结束语

篇10

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对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两种模式,单轨制和双轨制,应该如何选择和运用,以满足我国现阶段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需要,笔者提出了以下五个选择标准。

(1)符本文由收集整理合我国现阶段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核算是对物流成本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所以,与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一样,需要遵守规则制度并且必须与公认的会计准则相符。在我国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这是选择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标准。

(2)符合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的需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内部人员决策提供物流成本信息。这正是在传统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所缺乏的,这是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直接要求。

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我国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

2、1 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

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2.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

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3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

物流成本核算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进行分析。

篇11

会计基本前提在国外通常被称为会计假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明确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和记账本位币作为我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其中会计主体规范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分期规范会计核算的时间界限,持续经营和货币计量规范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在我国,出于核算教育成本的实际需要,教育成本核算在受上述4个会计假设制约的同时,对于会计假设的采用,还会与现行的学校会计制度有一定的差别。

会计主体与教育成本核算

提供教育成本信息,首先要考虑的是提供哪一个单位的成本信息,亦即教育成本核算主体或成本主体的确定。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也有人认为高等学校的院系可以作为准会计主体)。院系专业作为一级记账单位或记账主体,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问题。但是作为成本核算的主体是不恰当的。首先,院系专业不能独立提供教育产品,它需要学校提供行政管理服务、教学辅助服务,如图书馆、计算中心、后勤等各项服务,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服务。院系专业的教学服务成本只是教育成本的一部分。其次,院系专业没有经济上的独立性,无论是财政和经常性拨款还是资本性支出拨款,政府都是直接向学校拨付的。学费的收取也是学校统一组织的,院系专业不能独立取得经费来补偿所消耗资源的支出。

但是从学校管理的要求出发,以院系专业为单位组织内部成本核算,提供管理所需的成本信息以考核、控制院系的成本支出是可行的。因此,可以将高等学校作为对外提供成本信息的教育成本核算主体,院系专业作为提供内部成本信息的成本核算主体。在具体的核算组织上,可分为两级进行:院系专业一级核算直接教学成本;学校一级核算公共成本,并将公共成本分配到教学成本中去,核算出完全的教育成本。

对于学校兴办的企业和其他附属机构,如医院、幼儿园等,不能纳入学校的会计核算中,更不能让其费用支出计入教育成本。而应让他们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独立核算;学校对其拨款、补贴一般也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会计期间与教育成本核算

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适当。如将教育的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一定时间的教育服务,则学期或学年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如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各级毕业生,则各级毕业生的培养周期作为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比较合适。

本文倾向于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的时间量,主张教育成本的核算周期为学年。因为学校的教学是按学年组织的,政府对教育的拨款是学年(年度)拨付的,学费是按学年收取的。将几个学年的教育成本相加,很容易得到各级毕业生培养周期的教育成本。

不过将教育成本核算期间确定为一个学年,就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要求不一致。可以有两种思路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学校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周期不要求一致,即学校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教育成本核算期间为学年,教育成本报告与其他财务报告分别编制。从现实的可能性看,这一思路更可行。二是修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各级学校会计制度,允许学校将会计年度按学年确定。这样,学校的会计年度与教育成本核算期间就能保持一致,成本报告与其他报告就能同时编报。但这不利于政府部门对教育经费的年度统计。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要求学校按每月的会计报表,形成1-12月的公历年度会计报告上报,以满足政府部门的需要。

持续办学与教育成本核算

在企业会计中,与持续办学这一会计假设具有相同内涵的概念是持续经营。由于我国对社会组织性质划分的不同,“经营”概念一般适用于营利性组织,高校非营利性组织的性质决定其不能使用“经营”这一名词,本文认为,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中用“持续办学”代替营利性组织“持续经营”的称谓是合适的。

高校是否持续办学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高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例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高校在正常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再如,只有设定高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计提折旧的办法,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折旧的办法,而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

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办学假定,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按学年核算教育成本的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由于持续办学是根据高校发展的一般情况所做的设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缩减教学规模乃至停止办学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

篇12

关键词:企业会计 成本核算 主体 过程 素质 内容 管理

成本核算是企业会计的中心工作,会计成本核算的高效、高质量开展可以确保企业走集约化、现代化和高效化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将会重新解构企业会计、管理和运行工作,以新型的体系确保企业走向长期、持续的发展道路。当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在主体上、内容上、过程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素质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应该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进行重新定位与认知,分析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各类问题的表象与原因,构筑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新体系与新途径,做到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强化,在落实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具体工作的前提下,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价值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地体现与发挥。

一、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深层次价值

企业在实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需要全面减低企业的成本,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不能保证企业制定的一些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的顺利实施。在企业的后期工作中,成本核算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可以影响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就不能简单的处理成本核算相关问题了,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再结算工资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分配,所以成本就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存在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常见问题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主体单一

主体单一是当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主要问题,会导致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能全面覆盖,利用预算会计解决核算方法,这会增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或隐患存在的几率,为企业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不规范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工作具有内容复杂的特点,这会导致数据计算指数型增长,这使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难度增加,难于形成简洁、高效的现代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具体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体系上的欠缺和内容上的片面,不能确保企业会计和经济相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难于解决需要迅速解决的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普遍存在着漠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观点和行为,这不但不能使企业把握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内容,更会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成本,容易引发经济上和管理上的问题,造成企业成本和负担大幅度增加。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措施

(一)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主体

企业会计具体的成本核算工作应该做到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会计体系的转化,要确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主体,划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内容,以此来做到企业会计工作的平衡,处理和解决存在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主体不明晰的实际问题。要以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转型为突破口,构筑完整而丰富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与主体,真正起到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等各类活动的完整成本核算,在增加企业控制成本能力,扩大企业利润空间的基础上,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核心优势,确保企业处于竞争与发展的主动地位。企业会计工作应该对成本核算采用放权处理的基本方法,适时将成本核算的具体公路落实在下属部门与单位,在发挥相关主体积极性的同时,做到对成本核算工作的全面加强。

(二)优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过程

要建立符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实际运行的过程体系,以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结构来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不断提升。要明确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操作体系,确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要点,在推进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精简化的同时,确保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各项价值的集中体现,实现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要点、过程和内容的全面加强,为符合企业会计工作,构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成本核算工作提供程序与环节上的保证。

(三)提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

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与效率的第一要素,企业会计工作和具体成本核算都需要高素质的操作与管理人员。企业应该将成本核算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作为长久性的核心工作,以此来落实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点,做到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的保证。要将职业素质和道德建设并列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培训的第一位,从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上提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对具体工作的适应性,以高水平的企业会计工作与管理工作职业道德来提高和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进而实现对企业会计、管理、运行等工作的有力支撑,使企业的发展得到人才、资源、能力上的保证。

四、结束语

成本核算与控制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对于企业管理、决策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重视会计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工作。企业应该具有市场经济眼光和现代经济视角,做好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重新定义和理解,针对困扰成本核算的各类问题展开研讨与分析,主动与会计实际工程和成本核算细节向结合,形成过程缜密、核算完整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为企业发展和经济成长做到加速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邓松云.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2]张震秋.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1

[3]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篇13

关键词:新《医院会计制度》 成本核算 影响

由于医院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各个科室的性质不同,收入来源结构不同,支出范围不同,造成了医院的成本核算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为了加强医院的成本核算职能,全面推进全成本核算,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以及一些会计处理的规定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这些调整为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不断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新《医院会计制度》提出了权责发生制的概念,这是借鉴企业会计所提出来的概念,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以往的成本核算多采用收付实现制,这虽然简化了会计核算流程和方法,但是造成的结果就是收入成本不匹配,应该在本期确认收入成本的项目没有在本期确认,应该在本期发生的支出和费用也没有在本期发生,这就造成医院当期的收支是不配比的。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以后,凡是当期应该确认的收入和支出都必须在当期确认,使得医院的成本核算更加规范科学,为医院的成本核算打下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新《医院会计制度》为了加强成本核算,对部分会计科目进行了变更,使之更能准确的核算医院的收入成本。如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应该计提累计折旧,增加了“累计折旧”会计科目,为了核算固定资产报废、毁损处理等原因转入清理的资产,新增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固定资产的残值和变价收入都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又比如为了适应新医改的要求,对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在会计科目上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这个科目,医院购入的药品全部按照进价销售;对医院发生的对外投资,借鉴了企业会计的做法,明确分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等等。这些成本科目的变化使得医院的成本核算更加准确,更能在会计账面上反映出医院真实的成本状况。

再次,新《医院会计制度》加强了对医院预算管理的要求,旧制度下医院对预算的管理不是很严格,财务部门也没有对医院的预算引起足够的重视,每年的预算编制都基本上是在上年的收入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例简单的测算,这样得出的预算既不准确也不科学。新制度规定医院的财务情况说明要对医院预算情况进行说明,也就是说每一项成本项目的预算都要说明原因,并且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比较,看成本项目是否合理。同时新会计制度还规定医院要出具科室成本表,同时年底的会计报表还需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这也就为医院的成本核算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化。

最后,新《医院会计制度》也为医院日常的成本核算会计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医院的收支业务的会计处理并没有要求明细到每一个相关科室,医院财务部门核算收支情况只是一个总账的概念,然后经过医院的核算部门负责对医院的成本项目进行分解,明细到各个科室,从而核算出医院各科室的成本,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医院每一项收入费用必须明确到各个科室,在会计日常账务处理的时候就要把每一项收支项目进行明细处理,这无疑增加了记账人员的工作强度,因此为了符合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必须借助相关的会计核算软件来加强各科室的成本核算,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的一些新要求为医院的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有些规定不是特别明了,也给医院的成本核算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对于会计制度中医疗收入和应收在院病人医疗款等科目中提到的医疗服务,这种服务成本的确定难度很大,对于涉及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的现金流量中的开展医疗服务活动收到的现金等,制度上没有明确加以说明什么属于医疗服务活动,什么不属于医疗服务活动,这就使得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主管随意性较大;还有一些成本科目的明细项目设置过于笼统,比如医疗业务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其他也没有明确说明用法,不利于会计的日常核算。

其次,新《医院会计制度》对有些成本项目的规定缺乏灵活性导致了医院成本核算可能不准确。比如对医院固定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医院规定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计提,但是由于医院的固定资产大多是价值比较高的医疗设备,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院的医疗设备被淘汰的风险是很大的,单纯的通过直线法或者工作量法无法弥补这种加速折旧的风险,如果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就可以尽快的收回成本,也避免了医疗设备落后被淘汰的风险。

总之,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强化了成本核算,使得财务部门可以从更新的理念和高度重视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因此财务人员应该深刻体会新制度中所包含的基本理念和会计处理方法,加强与兄弟单位会计部门和医院内部相关科室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按照新制度的有关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以保证医院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推进医院成本核算及时、科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包伟青.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和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 2006

[2]赵水长.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方法分析[J].财会月刊. 2011

篇14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