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危机机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随着全球新一波金融危机的到来,很多中小企业都很难逃过这一劫。订单减少,大批裁员,纷纷倒闭。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能否改变命运,就要看自己能否抓住机遇。
机遇一:催债公司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一些和金融市场联系最紧密的企业资金捉襟见肘。现金为王!先把欠账收回来!“催债师”,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小行业,被陷于三角债中的老板们“委以重任”,成为他们在金融漩涡中挣扎的救命稻草。
机遇二:网店
绝大部分人在减少不必要的开销时还会选择更加优惠的购物方式:网购。由于网店没有实体店面,而且在员工工资方面可以节省不少开销,从而同样的产品可以以更优惠的价格出售。马云就在金融危机中嗅到机遇,追加淘宝五十亿投资!
机遇三:零售业
金融危机给零售企业带来了并购的机会,这意味着零售企业将面临大的洗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给了中国零售企业做大的机会。
机遇四:新能源投资
金融危机以来,能源价格上涨的局面已经终止,现在能源、大宗商品价格下探,中国经济如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世界经济脱钩,保持旺盛增长,就能享受到内需强劲、成本价格走低的良好环境。汽车的需求也会逐渐上升。
机遇五:服务外包业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并购,机遇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并购形势的影响
1、交易规模减少
2004年到2007年,世界经济取得了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以来最强劲的增长。这段时间世界产出每年平均增长3.75%。与此同时,全球企业并购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2007年全球企业跨境并购规模达到了历史最高峰4.8万亿美元。然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并购市场骤然降温。2008年全球企业跨境并购规模为3.3亿元,同比下滑31.25%,2009年更是进一步下降到2.4万亿美元,同比下滑27.27%。全球企业跨境并购规模的减少,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部分企业盈利水平大幅下滑,流动性趋于紧张,同时银行在信贷方面更加谨慎,并购融资变得十分困难。二是部分企业并不看好部分行业的发展前景,对并购资产的估值有所降低。
2、宣布取消的并购案同样创出新高
我们注意到,2007 年以前红火的并购形势之所以在2008 年骤然降温,是由于金融危机的日趋严重,这导致了原本已经确定的许多并购交易被迫取消。根据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 提供的数据,企业放弃了1309 宗交易,总价值为9110 亿美元。而在2007 年,有870 宗交易被取消,价值多达1.16 万亿美元。比较著名的取消并购事件是必和必拓收购力拓一案。2008 年11 月25 日,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Billiton)宣布,该公司将放弃曾积极推进了将近一年的以1470 亿美元代价收购力拓(RioTinto)的行动。该案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被撤销交易,而该公司为此项收购耗费的支出已高达4.5 亿澳大利亚元(约为3 亿美元)。显然,正是全球经济和市场形势的转变使必和必拓被迫放弃了这桩收购项目。
3、敌意收购行为明显增加
尽管全球并购环境动荡恶劣,但总还是有难得的亮点引入关注。其中一个关注点就是敌意收购活动的明显增加。2008 年,美国市场就收到了1999 年以来的最多敌意收购意向。敌意收购是指一方不经要求就向另一方发起收购要约。
例如,比利时啤酒商英博(1NTB.BR)对美国安海斯一布希公司(BUD.N)的604 亿美元收购即属于敌意收购。当然,敌意收购并不一定肯定能成功实施。例如,微软(MSFT.O)对雅虎(YHOO)的收购未果,三星电子在对闪存(快闪记忆体)生产商SanDisk 发出59 亿美元的要约后又退出。
不过,无论如何,在2009 年以后全球并购市场中将会出现更多的敌意收购案件。这是由于许多账面上仍握有大量现金的企业,比如制药、能源、公用设施和其他一些巨型跨国公司,都随时可能利用全球股市下跌发起收购活动。而且,一旦世界经济出现拐点开始逐渐走出低谷,由于全球证券市场开始上涨,投资者将会更急于出手并购,否则,将会错失资产价格低廉的良机。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加剧敌意收购活动。
二、中国企业并购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1、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相关政策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中国迅速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政策”,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2008年和2009年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了9.6%和8.7%的增速。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国家在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纷纷将推动企业并购作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段。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鼓励并购的贷款融资政策也进一步助推了企业并购的热情。2008年12月,国务院确定了金融“国九条”,提出“通过并购贷款等多种形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而银监会也随后正式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规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经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并购逆市上扬。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
(1)中国企业并购热情高涨。
2009 年,在强有力的一揽子刺激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一枝独秀。高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巨大的居民消费潜力,使中国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不断改善,日渐完善的并购交易政策,进一步助推了企业对外并购扩张的热情.全年各季度完成的并购交易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交易规模在大额海外并购交易带动下不断攀升.2009 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294 起并购交易,同比增长59.8;其中235 起披露价格的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331.47 亿美元。
(2)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更加积极主动,影响力大大提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它的问题会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影。向。危机也是发展机遇,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机会,是发展机会的重新调整。尤其对落后地区和发展中国家,这是低成本赶超的百年不遇的极好机会。只要我们“极端重视、辩证看待、据实应对、措施有力”,就一定能变挑战为机遇。
中国金融有“三道高墙”,经济发展还有“四道防线”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因为中国金融有“三道高墙”:一是对外半封闭,二是对内半垄断,三是居民高储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六大定律”:定律一,影响度与外向度成正比,越开放的地方受影响越大,比如沿海受的影响很大;定律二,影响度与市场化程度成正比,市场化程度越高受影响越大;定律三,影响度与贫困度成反比,贫穷落后的地方受影响较小;定律四,影响度与国内需求成反比,国内市场需求越大受影。向越小;定律五,影响度与政府行政能力成反比,政府越强受影响越小;定律六,影响度与国民信心成反比,人民群众信心越坚定影响越小。四川经济外向度很低,2007年进出口总额143亿美元,占全国2.17万亿美元的0.69%。外向度低,现在是好事。
中国经济还有“四道防线”:计划和政府主导是“护身符”;外汇管制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了一道“防火墙”;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稳定器”;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确立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思路,这就相当于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安装了“杀毒软件”。中国与美国的情况完全相反,有“三个过”:美国是储蓄过低、消费过度、货币发行过多;中国是储蓄过高、消费过低、货币发行过少。中国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有比较大的优势。经济危机具有“拉平效应”、“港湾效应”和“优化效应”,就是打富济贫,淘汰落后。各地不同,差异很大。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理性对待,沉着应对。
医治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是心理疗法,要增强信心,注重“六提”
总理说“信心比黄金重要”。医治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是心理疗法,增强信心,提高民间消费水平。我国内需潜力巨大。2007年,外汇贮备居世界第一,招商引资是全世界第二大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经济总量达世界第四位。我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大国,占了世界人口近1/5,消费市场很大,特别是农村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民间消费市场潜力很大。中国经济增长过去是靠“三个廉价”: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廉价资金。这次金融危机又把这三个要素再次降价,因此又出现新的快速发展的机遇。
解决金融危机要靠政府。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好的市场经济是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浑然一体,“坏”的市场经济就是两手分离,各玩各的。中央用4万亿元启动内需是完全正确的,其中1万亿是灾后重建。灾后重建是拉动内需的强大引擎,四川1.67万亿重建投入(实际1.7万亿),对化解危机很有作用。目前要注重“六提”:提前,就是有预见性、超前性;提速,就是出手要快,分秒必争;提档,就是高层次、把恢复与提升结合;提纲,就是抓住重点、突出亮点,狠抓大项目、大工程;提神,就是振作精神、斗志昂扬;提气,就是形成良好氛围、掀起建设热潮。对付危机要发扬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全社会的信心、决心、耐心、同心很重要。
四川灾后重建机遇大于挑战,止滑提速、爬坡上行、加快发展大有希望
中国是世界金融危机沙漠中的绿洲。因为我国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相对独立,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面尚好,目前的财政和金融状况良好(银行储蓄总资产60万亿、居民储蓄20万亿,存贷差16万亿,资金充足,2007年财政收入5.1万亿),同时我国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开拓潜力,因此我国肯定是最早走出低谷的经济体。
关键词:金融危机;机遇;影响
合理的国际金融秩序被美国强势打破,为其后美元大量投放,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严重通货膨胀奠定了最重要的货币体制基础;其次是缺乏监管的自由经济演绎了非理性的繁荣;再次是一极独大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无法建立可以互相抗衡和有效监督的世界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同时也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坐实了权利基础;最终导致超强美元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造成了不公平挤压,加重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负担和环境压力,同时在一些国家正在或将不断发生动乱,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稳定。
1、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目前已经显现出来,10月份公布的经济数据已经开始表明这种发展趋势:(1)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但幅度收窄,10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313.85亿元,同比增长27.4%,比1-9月低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有下降,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7894.26亿元,同比增长21.9%,增幅比1-9月低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5.8个百分点。(3)C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大幅回落,10月份CPI同比上涨4.3%,比上月降低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2.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2%,比上月低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5个百分点。
2、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2.1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美国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措施,短期内可能使初级性的加工产品出口受到影响,但可能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形成倒逼作用,企业将更加重视自身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也会更加重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维护,进而导致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
2.2有利于我们稳定汇率,给出口导向型企业提供缓冲;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和美国对本币的控制以及我国政府对冲流动性的措施,自今年7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开始停止,而且出现了适度贬值,这就是一个务实的战略决策,由于人民币升值减缓,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可以说给了一个很大的缓冲作用。专家认为,在本年底之前,人民币会控制到目前的升值幅度之内,只要国内不出现大的金融动荡,甚至不排除人民币还会有略微贬值,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安排第四季度出口生产。
2.3有利于抓住国际市场商品暴跌契机,大力储备资源;美元强势导致大宗商品进入中期调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目前丰富的外汇储备,积极稳妥地抓住储备资源的有利时机,为中国工业化积累廉价资源的储备。同时,我国单一美元的外汇储备在美元下降周期中已经显示出明显的风险,因此在美元上涨过程中可以积极进行外汇结构的调整,适当提高外汇储备的灵活性,甚至利用部分外汇储备在市场低迷时加大国外资源的开发。
2.4有利于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由于中国经济平稳持续的发展态势,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预期。为保持经济增长,最近中央提出了10条措施,并将在2年内财政投放4万亿来拉动因出口不足而快速下滑的经济,并通过这样的措施带动民间和国家资本的投入。资本在投入和固化过程中将释放出更大数量的社会财富,从而带动旺盛内需。
2.5通过国际金融危机可以重新检视我们的经济,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对世界金融危机特别是美国在这方面的教训,举一反三,有利于我们针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消除泡沫和影响市场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市场机制和监管体系,防止出现原发于我国的金融危机。
3、应对金融危机应积极采取措施
一是短期效应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要把短期效应和有利于经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刺激经济和经济转型相结合。我国坚持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诸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民生短板、文化教育短板等举措。三是着眼国内和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相结合。四是增强信心和赢得民心相结合。投资主要集中在民生和基本建设领域,特别时对吸纳农民就业贡献巨大,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和谐社会将发挥重要作用。五是应对风险与抢抓机遇相结合;我们不能仅仅强调如何应对风险,而要紧紧抓住机遇,在企业的技术、设备和产品升级上下功夫。六是稳定出口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尽可能稳定出口形势是当前救急之策,但长远来看,扭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贸易、轻视内需的短视政策是第一要务,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关键就是国内需求能否拉动。
4、结语
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的确是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但若能化“危”为“机”,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央一直在倡导“科学发展观”,但真正落实起来,遇到诸如地方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会有许多或明或暗的障碍。然而时艰袭来,人人不能幸免。通过努力,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实现真正意义的转型,则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钟永生.世界金融危机的趋势和前景.大洋财经,2008-7-2.
[2]施慧洪.金融危机对中国有影响也有机遇.观天下,2008.9.12.
在2006年8月8日的第二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上,我曾今提出来我们的任务是“塑造品牌中国新形象,重构品牌世界新格局”,现在看来,这个机会来了。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何茂春近日表示:“融入全球化,赶上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只有利没有弊……中国因此获得了外部的资源,失去了旧体制、旧资产。与闭关锁国相比,中国获得的是世界。”没错,金融危机将是中国品牌复兴、成为世界品牌强国和中国复兴、成为世界强国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金融危机让主流市场了解和接受中国品牌
“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是低端、低档的,在繁荣时期,中国的品牌很难有机会被世界主流市场接受,少数的几个品牌“联想”、“海尔”、“TCL”在国外的处境也非常艰难。其实,中国商品的质优价廉是全世界低端消费者公认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能得到主流消费者的公认,因为繁荣时期他们根本不会去购买中国品牌。
金融危机来临之后,有钱人也会调低自己的消费层级,原本打算购买法国、日本、德国品牌的就有可能转而购买中国品牌。这时候如果我们能放弃一味的代工贴牌,并且抓住机遇,推出我们自己的品牌,就会比较容易的获得他们的认可和接受。
事实上,中国品牌并不缺少竞争力,但缺少被正确、公平地认识和对待,就像一个水平较高的运动员,由于没有和高手同台竞技的机会,所以他的能力很难有展示的机会。而金融危机恰恰给了一个主流市场了解和接受中国品牌的机会。
品牌企业逆市上扬,品牌成应对危机利器
此次危机直接导致了欧美市场的萧条和消费能力的下降,创造了“中国制造”神话的沿海制造工厂成为最大的牺牲品,并直接导致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商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区域经济的严重倒退,东莞、苏州、威海等以外向加工型为主的城市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
然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很多品牌企业表现了较强的抗跌性,很多企业甚至逆市上扬。在出口企业中,很多“代工”的“中国制造”纷纷倒闭,拥有自有品牌和自主创新的企业却傲立潮头,品牌成为企业应对危机的独门利器。
这场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一次洗牌的过程,很多缺乏竞争力和品牌的小企业肯定会在这轮风暴中被无情地淘汰,剩下的将是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优质企业,这也将有助于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市场上的话语权属于品牌,而不属于制造
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认为,“中国制造”仅仅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全球分工的基础,在未来的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纯制造业环节的边际利润会变得越来越薄,它不能支撑中国成为经济强国。“中国制造”是中国踏上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它可以为我们引进外资、引入先进技术,解决中国暂时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制造不可能制造出强大的中国。
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品牌缺失,中国经济大而不强。在国际市场上,制造从来就没有话语权。就是在国内,中国品牌的主导权也在丧失,国外资本和品牌已经控制和垄断了中国经济的诸多领域。日、德、美品牌占领和控制中国汽车72%的市场;在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雪碧、醒目、芬达四大品牌,占据了我国碳酸饮料市场60%以上的份额;玉兰油、夏士莲、法国CD、绿丹兰、雅芳等国外品牌更是让中国化妆品全军覆没。
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金融危机,用资本抄底收购一些处于谷底的国际品牌,以入股或控股的方式夺回中国品牌自己的话语权,定价权。政府也应对企业大力发展中国品牌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也许二十年后,因这次经济危机的机遇,中国将给世界一个伟大的惊奇。
越是危机的时候越是需要加大品牌的投入
据调查,奥运结束以后,我国企业投入品牌的费用大幅削减。大家认为,奥运结束以后可以歇一歇了,打造品牌可以缓一缓了。企业家们普遍认为在金融危机来临之际,首先可以削减的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品牌推广预算,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看看优秀的品牌如何做?青岛啤酒的金志国董事长明确表示,2009年青啤的市场推广费用不能省,品牌宣传费用不能省;淘宝网也高调宣布,2009年将投入10个亿打造品牌;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也表示,作为以品牌经营为核心能力的企业,恒源祥也将一如继往地增加品牌的投入。
面对危机,我们通常有两种选择,要么勇敢地改变自己,要么无奈地被别人改变。“闹中取静,静中取闹”是发展中企业不变的营销法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如果你的实力有限,那么在奥运会期间,你必须放弃凑热闹的想法。相反在大家都安静的时候,你更应该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推广自己的品牌,这时候的代价可能非常小,效果却非常好。
所以,越是危机的时候,企业越是需要加大对品牌的投入,这种投入将成为你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巨大的国内市场将为中国品牌提供广阔舞台
国家现在提出要拉动内需,这就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已有多年经验,一大批企业在为别人代工中积累了经验和实力,随着需求下降、成本提升以及竞争加剧,贴牌代工企业打造自主品牌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我们拥有世界第一的电话拥有量;汽油、油消费量全球第二;胶卷使用量居世界第二;中国每年的煤炭消费占全球一半左右;中国年产60亿双鞋;春节短信100亿条;手机每年以6000万部速度疯狂增长;网民数每年狂增2000多万;饮料行业规模达2000亿,仍以24%递增……中国地级城市有325个,县城有2500多个,未来20年中,中国4亿农民向城市大转移,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最伟大的市场。
需求决定一切,没有需求,一切品牌都等于零。中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巨大国内市场和持续不断的需求,这将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国家应将培育品牌作为拉动内需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