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交易成本经济学;微观分析;比较经济制度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0-0010-02
在中国的经济学教科书和相关论著中,鲜有对威廉姆森学说的详尽论述,这至少导致中国的新制度经济学界对新制度经济学全貌的考察有所偏差。比如,威廉姆森的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及其与新古典均衡和边际分析方法的差异,以往并没有为更多的国内经济学者所重视,国内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往往建立在对理性选择模型的简单理解基础上。本文拟对威廉姆森极具特色的比较制度微观分析方法特点作出归纳总结。
1.微观分析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的重要性
微观分析方法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特别依赖的一种研究方法,阿罗曾把新制度经济学所以特别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它的极端微观化的取向。关于微观分析对比较制度分析的重要性,威廉姆森在评价处理特许权假说时曾有一段论述:“如果在评估各种备择组织形式的功效时,细节是重要的,那么,特许权投标是不是对付自然垄断的有效办法,就不能完全取决于对问题的一种想象性的阐述。相反,对交易属性(特别要注意到资产)和缔约过程的细节这两者都需要仔细加以考察。除了跳出一般性描述去评估各种基本属性以及合约的微观分析方法外,没有别的适当办法来处理特许权投标假说”。微观研究分析方法被威廉姆森称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不变要旨,用斯蒂芬的话来说,“上帝居住在细节中”。
2.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微观空间分析
微观分析涉及时空两方面的分析。在空间上,微观分析与分析单位的选择有关。微观分析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分析。西蒙观察到,“在自然科学中,当测量的误差和其他噪音被发现与正在研究的现象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时,科学家的反应不是试图用统计的办法从数据中榨取更多的信息,而是要找到在更高分析水平上观察现象的技术。经济学的策略是显而易见的:在微观层次上获取各种新的数据”。西蒙说的这种微观分析层次指的就是基本分析单位。对于这种基本分析单位,西蒙还说:“除非我们有合适的分析单位,否则要建立适当的人类行为理论是不可能的”。尽管西蒙提出的“决策前提是组织研究的分析单位”从来没有表现出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但他提出分析单位的概念很有启发性。
比较制度分析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任何理论都应该有自己的基本分析单位,如研究竞争的基本分析单位就是行业。一个行业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提供服务,都是直接展开互相竞争的竞争者的群体。制度经济学把交易作为自己的分析单位可追溯到康芒斯。康芒斯把经济组织问题看作同时处理冲突、相互依赖和秩序的问题。而交易对这种经济组织原理很敏感,因而他提出把交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交易是一个半微观化的分析单位,对交易作进一步微观分析的是威廉姆森等后来新制度经济学家。
3.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微观时间分析
在时间上,微观分析和过程有关。交易成本经济学坚持认为,没有捷径可走,而要以一种“朴实、不急躁、深入、明确”的方法来考察经济组织。在微观过程分析中,交易成本经济学成功考察了下列相关的过程转换:(1)基本转换;(2)选择性干预的不可能性;(3)作为“组织有自己的生命”这一命题表现的、可以预见将给内部组织带来的成本(化);(4)收益(常采取默认的形式);(5)算计的有限性,尤其是带来不便的系统后果的零碎而过分的算计;(6)声誉效应机制的不同功效;(7)自然选择(一般性的和适应于不同形式的组织的自然选择)的限度。其中,基本转换是指,开始时的多数投标竞争在合约执行期间及续订合约的间隔期中转换为一种双边的交换。而选择性干预的不可能性则解释了为什么内部组织不能处处都凭借带有选择性干预的联合复制而胜过市场。选择性干预之不可能性是导致对企业规模的各种限制的原因,并且使企业不能仿效市场的高强度激励。
过程分析在比较经济制度分析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1)过程分析是经济组织研究的核心内容;(2)过程分析为评价各种备择的权衡方案的合理性所必需;(3)过程分析引发了在组织的生命周期和声誉效应等方面的进一步应用。
4.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细节和实证分析
对细节和数据的关注是微观分析的核心。比较制度经济学强调行动在于细节,要求在细节层次上进行微观分析,而且这种细节层次的微观分析是通过不懈地比较,通过总是与其他可行的替代形式的关系中考察组织形式。除了微观的细节,威廉姆森还强调发展第一手微观分析数据,他认为,一门新的科学要收集它自己的数据,而不是采用现有的数据。整体而言,交易成本经济学对细节的关注远胜于正统经济学,正统经济学长期抵制微观分析。交易成本经济学是在一种更具微观分析性质的分析层次上运作的。价格和数量是正统经济学关注的主要数据,而交易的属性和组织细节却是交易成本经济学更加关心的资料。
关于如何对待比较制度分析时细节的繁杂,威廉姆森提出:“既要对各种制度细节有广博的了解,又不要过多地专注于细节”。对企业来说,人们在管理中所需要的是对没完没了的细节的关注。在威廉姆森的比较制度分析中,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微观分析的特征。比如有关特性的分析,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特性重要。特性通常根据某种形式的“资产专用性”来予以解释。成型的企业文化、沟通准则和处理日常事务的惯例已经被证明是组织的特性。威廉姆森认为,如果各种特性的收益随着交易属性而变化,那么,所要做的有成本效益的事情就是精心地(针对交易特性)去塑造文化,发展沟通准则,处理日常事务。而要实现这种有意图的观点,就要揭示那些定义文化、沟通准则与日常工作惯例的微观分析特性。威廉姆森把揭示微观特征看作一项雄心勃勃的作业。
在评价为什么从自己所熟悉的人那儿得到的信息更好的理由时,威廉姆森提到:“个人信任自己得来的信息,它更丰富,细节更多”。可见,细节影响信息的可靠性。威廉姆森在研究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治理机制时,认为自己在重复一个“现在熟悉的主题,大部分相关的分析工作都在于细节”。微观分析也有助于计量,“如果能从微观上深入地分析交易问题,也有助于计量问题的研究”。
5.结语
在评价罗宾逊―帕特曼价格歧视案中,人们通常认为,大卖主的压价购买只有在生产者是批量生产销售或者应付竞争时才是合理的。但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这种解释没有考虑到在需要专用资产投入的情况下有差异的购买承诺与有差异的一旦获得抵押品就违约的激励。这种混淆是因为把习惯的主流经济理论应用于对交易成本问题的分析。要得出合理结论必须采用交易的微观分析方法,尤其是要参照资产专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来评估各种备择合约。一旦这样做了,对许多非标准或不熟悉的缔约行为的不同理解就会经常出现。
同样是对成本进行分析,为什么交易成本和新古典的生产成本的分析方法如此迥然不同呢?交易成本经济学使用某种“半微观”层次的分析方法――比人们已经接受的价格理论更微观,但不像很多研究组织行为的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方法那么微观。要研究交易成本节省的问题,会计数据,即便是相当具体的会计数据也不需要。主要原因是在于,通常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方法并不能逼近交易分析的各种核心问题。对交易成本分析更重要的是“可改变用途”成本和“不可改变用途”成本的区分,因为这两种成本规定了资产专用性的条件。威廉姆森的这种提法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合理性在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实质上是一种事后交易治理理论,资产用途能够改变与否决定事后合约的履行;局限性在于,交易成本经济学还有更加广泛的研究领域,其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基于财产权交易的制度理论,关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分析方法不同的辨识,威廉姆森仅仅道出了其一。
参考文献:
[1]Williamson, O.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NY: Free Press).
[2]Williamson, O.E. (ed.): 1990, Organization Theory: From Chester Barnard to the Present andBeyond (New York, NY: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3]Williamson, O.E.: 1996,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the Carnegie Connection", Journal of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
tion 31: 149-155.
[4]Williamson, O.E.: 2001, "Empirical Microeconomics: Another Perspective", in M. Augier and J.G.March (eds.), The Economics of
Choice, Change and Organization: Essays in Honor of Richard
[5]周业安.关于当前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反思[J].经济研究,2001,(7).
论文摘要:我国数理经济分析开展相对较晚,目前以学习和模仿国外为主。由于国内外的经济体制和环境存在差异,前沿数理模型能否直接应用于国内值得探究。在进行数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时,须让学生树立起框架分析的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分析解决问题。
一、 引言
日前,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学的数理分析之风渐盛。对于经济学研究及教学呈现的数理化趋势,国内外都展开了争辩。赞同者甚至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们认为,数学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在分析经济问题时采用数理方法可以得到在纯语言的定性分析中难以直观得出的结果,它使得分析的逻辑更加严谨,表述更加准确精炼,且能将已有的经典经济理论拓展延伸。而批评者们则认为,经济学最重要的是注重理论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数理模型过度建设和使用无益于理论的创新,也无法准确反映现实复杂且不稳定的经济活动。数理经济学的本质是探讨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精练描述经济学问题,并推敲通过数理分析而导出的数学关系式所表达的经济学含义及揭示的经济规律。在不脱离经济思想本质的情形下,科学地应用数理工具,进行经济理论的理解、应用和延伸,将有助于经济学科的长足发展。
数理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它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就分析对象而言,它可以是微观或宏观经济理论,也可以是劳动经济、产业经济、公共财政等经济学分支学科。因此,数理经济学囊括了经济学各个方面内容,也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相关数学理论和模型,内容极其庞杂。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难度。国内关于数理经济学这门课程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通用教材,除了国内学者们编写的少数教材之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华裔经济学者蒋中一编写的《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动态最优化基础》。有些高校直接采用了北美经济学研究生的相关通用教材进行授课。教学内容上以学习和参照国外的教学内容为主。
针对数理经济学覆盖内容众多、理论过于抽象、模型研究方法复杂等特点,笔者认为在进行数理经济学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核心思想,秉承从基本分析框架出发的思路,使学生掌握解决经济学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分析具体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把握数理经济学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实现某个个体或群体最优的学科。因此,数理经济学的教学主要以如何实现最优化为主线,从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一直沿伸到动态分析。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运用经济学基本框架进行分析
经济社会中,微观个体与宏观总体都面临着在有限资源及环境机制下实现自身最优的问题。尽管由于参与方的行为表现、经济环境及制度安排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流派,但是对经济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的框架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及进行评估比较等五个方面。(田国强,2005)任何数理经济模型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之上。在学习时,首先明确模型的这五个方面特征,将有助于人们迅速理解这些看似复杂的数理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学涵义。
(二)学会设定切合实际经济环境的数学语言
通常经济学理论分析都包括三个部分: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目标;进行论证分析;得出论断,给出政策建议。因此,在进行数理经济分析时研究语言就需要经历“经济学语言——数学语言——经济学语言”阶段的转换。分析问题是在明确了研究目标之后,要学会把现实中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参与方的行为特征及制度安排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准确、精炼地表述出来。不同的经济环境、游戏规则以及参与人的是否理性都是影响经济结果的重要方面。学会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经济背景及环境,是做好整个模型分析的基础。
(三)掌握基本的分析工具
在进行数理经济分析学习时,结合听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在理解本专业学科基本的经济思想脉络情况下,有侧重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数理分析工具。比如说博弈论、动态优化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数理分析工具介绍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应首先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模型(basic model)的解决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联系现实环境,向学生明确指出基础模型依赖的假设条件及在实际中的适用情况。如果基础模型的某些假设与实际环境相违背时,模型又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延伸和改进。教师在重点讲授基本的分析工具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感兴趣的点,查阅相关文献,对问题继续深入研究。
三、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数理经济学的内容非常丰富,且数理模型的证明与推导,看起来抽象难懂,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为了更好地讲授数理经济学,针对学生的具体经济学科专业以及相应的知识准备,应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分析工具为导向
经济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最终反映的是现实的经济运行。做经济分析时,一切应先从问题出发,将数理方法与经济学的“问题意识”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甚至是经济理论的纵深发展。脱离经济问题本身,过度沉迷于数理模型的推导无益于对经济问题的深入理解。无论是对于以后走向社会工作的应用型学生,还是对于日后投身于经济学研究的研究性学生,他们都将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目前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和解决经济学问题时必须首先以问题为导向,从现实的经济问题出发,寻找或创新数理分析工具去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微观经济学标准的消费者或生产者理论模型中,经济人都假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因此,每个人都把价格视为参数给定,个人的选择不受他人的影响,且每个人效用或收益只依赖于自身的选择,而不依赖于他人的选择。初学者往往会对此不解,认为无论是假设条件还是得出的分析结果都不切合实际,无法理解学习经济学的用处。这时须启发学生,研究一个问题,应该先从最简单的情形出发,然后再逐步深入,考虑更复杂更一般的情形。在上面的模型中放宽假设,假如市场环境不再是完全竞争,而参杂了垄断成份,甚至是完全垄断,那么我们通过模型推导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假如个人的选择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模型的结论又如何?同样,对其他诸如博弈论,委托——,一般均衡理论等数理模型的学习时,也应秉承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打好基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根据现实经济环境在基础模型上做修正分析。
(三)科研课题、实际案例与课堂互动相结合
即时的科研课题或者实际案例都是对当下经济热点问题的反映。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穿插,形成补充。这样能使学生对所学数理模型在现实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有直观的感触。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或文献,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式的讨论。因而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模型的理解。
(四)注重课后的练习
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就想掌握一门课程的全部知识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于有复杂数学公式推导的数理经济学课程来说。因此,为了使学生懂得运用所学的知识,课后练习是必要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后练习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代表性基础模型的推导证明训练;结合专业基础模型的课程论文写作训练。两种练习均要注意度的把握,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分析能力为主。
四、结语
与国际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水平相比,目前我国数理经济学的发展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研究分析方法也多以学习和模仿为主。由于国外的经济环境、机制设计以及参与者的行为心理均与国内存在差异,国外前沿经济理论模型对中国经济的直接适用性也值得商榷。因此,对于国内数理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遇。
由于数理经济学课程存在内容多、难度大,抽象复杂等特点,本文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几点体会。我们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不断总结和反思,数理经济教学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和突破。
参考文献
[1]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2] 王 黎.应用型本科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1):64-65.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本文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张景新,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广西 桂林,541004;黄涛,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广西 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106-0003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注重学生坚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经济学基础》在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也称为《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体系并无区别。《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是后续课程学习中必要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而言,《经济学基础》的教学在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必须突出经济学的应用性,力求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原理、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分析工具,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后续课程学习中与现实社会中常见的经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在规律与价值取向, 才能凸显其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
一、明确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于一体的专业化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学而言,《经济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课程学习应围绕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实施等内容展开。
经济学本身具有复杂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各环节的理论之间既略显松散又不乏逻辑上的严谨性,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即使是初级经济学教学也涉及到相当广泛的内容。同时,经济学中的基本经济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最优化原则等,不但广泛应用在经济领域,还被许多学者应用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再加上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经济分析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使得经济理论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不断加强,对《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应定位于: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专业特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来分析一般的经济现象和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应用型本科《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并根据学校发展应用型本科的发展定位,笔者尝试提出以下的一些建议。
(一)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的培养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完《经济学基础》课程后,只能记住一些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但对其内在联系理解不深,也不能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而很多毕业生更觉得经济学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很少。这说明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将经济理论与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有限的《经济学基础》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应只重视基本经济理论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素质,让学生在遇到经济问题时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严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使学生理解各章节内容之间的关联和在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
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对于应用型本科来说,《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从根本上重视实践教学。从目前来看,高校中《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不可否认,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本身偏重理论;同时由于经济学理论本身存在的矛盾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像自然学科在实验室中验证各种经济理论。但是,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经济学基础》的实践教学,例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随堂实验、热点追踪等课堂教学手段,还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开展辩论会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学会寻找解决思路和策略。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经济思想。因此,应用型本科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时间中,要合理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时间。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比较强,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灵活而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将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查阅与组织资料的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创新精神和胆识。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高校教学中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实例到理论,即引导学生从案例的分析解读中去寻找知识的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从理论到实例,即讲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对案例的解读与分析去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理选取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除了教材中的经典案例,还要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所学专业、社会热点问题,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选取容易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同时,选择的案例既要有正例也要有反例,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的要求,使学生能更好地分析、归纳和总结。
2. 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
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是一种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课堂教学由教师构建模拟实践场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模拟情景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进而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对教学实践内容的设计和模拟情景的构建,使学生高度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和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增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3. 多媒体教学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有大量图表、图形,使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不但浪费时间,使得授课信息量小,而且单一的展示手段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引入案例教学法等其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增强授课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同时可以与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还方便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教学设计中去。
但是,从教学实践中看,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限,这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1)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文字表述与各种图形、图表的展示比例要合理,不能都是文字表述,把多媒体课件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黑板。(2)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对授课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情况。这将直接影响到授课的逻辑性与学生学习的逻辑性。(3)必要的公式推导仍需要黑板板书的配合。因此,使用多媒体教学要合理设计授课内容,演示与讲授的比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情况、课堂气氛等因素来进行动态调整。
(四)适当强化经济理论的数学推导论证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中经常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分析各种经济问题,《经济学基础》中的教学内容也有许多建立数学模型的内容。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证明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理论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和观念。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经济理论。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样,因此要依据学生的数学基础适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学工具,同时也不可过分使用数学推导论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教学中要突出专业特色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许多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授课内容的设计与安排中必须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灵活调整其授课内容。同时,在案例的选择、情景模拟设计等方面也应尽可能选用相应专业领域特点的案例和情景设计。考虑到不同的学校中专业归属于不同的教学院系,应由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和机制来实现相关专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教学内容的前后连贯性与适用性。另外,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也应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
[参考文献]
[1]金丽,张守风.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2]关海玲,金波.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
[3]王洪涛.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
关键词:交易成本经济学 基本假定 理论应用 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的提出可谓是经济学发展史上浓重的一笔,新制度主义以“交易成本”作为核心范畴,对企业这一制度安排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从而有力地扩展了新古典厂商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因而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即要使经济学达到人们向往的理想状态,使经济学更加接近现实,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现实。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交易成本经济学主要研究契约关系的治理,交易成本经济学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之更多地转向了对交易后契约的研究。
交易成本经济学采用微观分析方法、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将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最重要的是交易成本,然后由交易成本而研究各类合同,从各类合同中发现相应的治理结构,由此考察各种经济制度,再从效率上对这些制度进行比较。威廉姆森:“这里使用的一般微观分析方法有普遍应用的价值。因为这样才能把交易当作基本分析单位,才能切实突出交易的各种属性,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去设计各种制度”。它结合了经济学、组织理论和契约法,强调交易成本的节约和事后治理的重要性,是一种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斯同样强调微观、比较分析方法,科斯在其著作《企业的性质》中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企业和市场,从而探究企业的规模。
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基本假定、交易维度和治理框架
科斯:“现代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还人类以本来面目,即人们只能在现实体制所规定的条件下行事。只有这样,现代制度经济学才能称之为‘现代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借助有限理性和投机这两个概念,把握住了人类的本质特征。“威廉姆森”认为现实中的人都是契约人,他们无处不在交易中,并用各种或明或暗的契约来规制他们的交易。显然,威廉姆森在这里重新构造了交易成本经济学范式的硬核,这个硬核就是他的‘契约人’”。
交易成本经济学在“契约人”的基础上分析交易,交易的属性自然进入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区分各种交易的主要标志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其发生的频率,其中,资产专用性是最重要的标志”,威廉姆森又提出治理结构与交易类型相匹配原则---“交易的属性不同,相应的治理结构即组织成本与权能也就不同,因此就形成了交易与治理结构的不同配比(主要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
表1 有效的治理
投资特点
非专用 混合 独特
交易频率 偶然 市场治理
(古典式合同) 三方治理(新古典式合同)
经常 双方治理 统一治理
(关系合同)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不考虑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治理结构与交易的匹配情况,对于非专用的交易,包括偶然的合同与经常性合同,主要应用于市场治理结构;混合式的偶然交易和高度专用式的偶然交易都需要实行三方治理;混合式的经常交易需要双方治理;交易的性质越特殊,买卖的动机就越弱,专用的经常交易就需要统一治理了。即使加入不确定因素,也改变不了这种局面,在进行具体分析时,要却不确定问题不断地去适应,具体进行分析。
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应用
交易成本作为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已经被运用到许多领域,经济史研究和企业理论研究的新发展都有赖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
1.经济史研究
道格拉斯.诺斯:“新古典经济学分析和解释在零交易成本的严格检验条件下某个时点上的资源配置……虽然近年来它的发展更强调正信息成本、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但它无法融入一个使我们能分析经济结构历史变迁的一般框架,而这正是经济史的全部内容”。诺斯利用交易成本,分析合同的界定和实施,而制度就是委托人与人间为最大化他们的财富而订立的合同安排,从而分析政治和经济制度,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
我国经济学家在诺斯经济史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制度变迁等进行了研究,林毅夫提出了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制度分析框架;杨瑞龙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以及制度变迁三阶段转换假说。金玉国基于1991-2002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体制转型对交易费用的节约效应,并利用2001年各省(市、区)的截面数据对经济增长、体制转型与交易费用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从交易费用角度来讲我国体制转型绩效显著等结论。
2.现代企业理论
科斯从节约交易费用的角度解释了企业产生原因及企业的边界,企业是以一个市场契约代替了一系列市场契约,是一系列契约的连结。企业的性质就是一种被选择的可以节省交易成本的组织,把在市场上交易成本很高的交易内化于企业之中。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将企业视为治理结构,威廉姆森用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维度来刻画交易的性质,其基本结论是:在不确定性足够大的前提下,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决定规制结构的选择。而杨小凯和黄有光则建立了企业分析的一般契约模型,在《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中将企业定义为贸易伙伴之间的一种剩余权结构,它使一方有支配另一方劳动的权利,并拥有双方合约的剩余权,企业以间接定价的方式来降低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的不足和低效。
Alchian和Woodward在团队生产背景下探讨了资产专用性与企业所有权配置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企业所有权状况可以保护某些团队成员的企业专用性投资”,他们还认为对企业的定义太狭窄,而“更重要的是考察各种形式的团体活动以理解组织形式的原因和结果,无论它是社会俱乐部、运动团体、婚姻,还是用于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
四、总结
交易成本经济学做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经济现象尤其是转型国家的经济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交易成本经济学继产生与发展以来,在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我国经济理论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对交易成本经济学进行总结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
对交易成本经济学,众多经济学家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交易成本经济学,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与学习,从而有一个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并将其运用与现实,来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不断地发展该理论。
参考文献:
[1]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商务印刷馆.2002
[2]R.科斯.企业的性质(陈郁译).
[3]胡进.威廉姆森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长江大学学报「J.2006
关键词:经济学 方法 基本框架 重要性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及人们如何进行权衡取舍的学问。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止境性这一对基本冲突才产生了经济学,逼迫人们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资源,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所谓经济学方法论,狭义上是指论证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某种原则,如现代经济学中广泛流行的实证主义,广义上则包含着什么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分析方法这一方面入手具体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进一步探讨经济学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
现代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于人们处理个人、家庭、经济、政治、社会各类事务时所采用的方式。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完全是按照这种方式来研究经济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这种分析框架具有高度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它首先给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或想要解释的某种经济现象,即经济学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目标,然后试图回答所要研究或所要解释的问题。任何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及进行评估比较。
(一)界定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通常由经济人、经济人的特征、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以及信息结构等组成。对经济环境的界定可分为客观描述经济环境和精炼刻画经济环境特征。
(二)设定行为假设
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看制度安排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不是激励相容,即人们对激励是不是作出了对他人或社会也有利的反应。现代经济学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来源于哲学上的功利主义传统,即认为人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效用在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比较的,而且,追求效用最大化是一种自然的伦理目标。这是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在经济学中,比利己更强的行为假设是人的理性假设,也就是最优化假设。理性意味着:每个人、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另外,卢卡斯所开创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对经济人行为所作出的理性预期假设;经济人会有意识地搜集一切与自己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信息,并对此作出最合理的反应。这一假设意味着大众会有意识地了解经济环境的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此外,在假设消费者的行为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从最基本的偏好或效用最大化出发。比如,传统的经济学派就假定消费者行为是由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来表示。这也许是为什么张五常教授不承认存在着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的原因。不过,在理论上至少存在着满足所有基本公理(假设)的偏好关系和效用函数(如单调性,凸性及连续性),使效用最大化所导出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并且这些公理假设也比较合乎现实地描述了经济人的消费行为。
(三)制度安排,即游戏规则
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组行事规则的集合,这些规则与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有关,支配和约束社会各阶层的行为。可以将制度划分成两个范畴: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环境是一系列基本的经济、政治、社会及法律规则的集合,它是制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规则的基础。在这些规则中,支配经济活动、产权和合约权利的基本法则和政策构成了经济制度环境。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和竞争的规则的集合。制度安排可以理解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游戏规则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人们,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因应对策或游戏规则。当情况及环境发生变化时,所采用的对策或游戏规则多半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依赖于所讨论的问题,一个经济的制度安排可以是外生给定,也可以是内生决定的。将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的好处是将问题单一化,以便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人们的经济行为及人们是如何作出权衡取舍选择的。
(四)选择均衡结果
由于做任何一件事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行方案,这样人们需要作出选择。一旦给定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游戏规则)及其它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之后,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激励反应,在众多的可行结果中通过权衡取舍来选定结果,称之为均衡结果。均衡选择结果依赖于经济环境、自己的行为方式(无论是相对于理性假设,有限理性假设,还是其它行为假设),以及让他作出激励反应的游戏规则,它是相对这些因素的“最优”选择结果。由于有限理性的原因,它也许不是真正客观上的最优,而是自认为的最优。
(五)进行评估比较
对经济制度安排和权衡取舍后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作出评估比较。当经济人作出选择后,人们希望对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评价,与理想的“最优”状态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资源平等配置、激励相容、信息有效等)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对经济制度安排给出评价和作出优劣的价值判断,判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是否导致了某些“最优”结果;还要检验理论结果是否与经验现实一致,能否给出正确预测,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最后,对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和规则作出优劣的结论,从而判断是否能给出改进办法。在评估一个经济机制或制度安排时,现代经济学通常所采用的一个最重要的评估标志是看这个制度安排是否导致了效率。帕累托最优这个概念对任何经济制度都是适用的,尽管帕累托最优标准没有考虑到社会公平问题,但它却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对一个经济制度给出了资源是否被浪费的一个基本判断标准,从可行性的角度评价了社会经济效果。当然,在现实中,由于经济环境和人的行为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科学与生产技术不断改进,精确的帕累托最优也许永远不可能实现,它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只要想提高经济效率,人们就应不断地追求,尽量地接近这一目标。
二、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现代经济学中通常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和注意要点,主要包括提供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给出度量标尺,提供分析工具,注意经济理论的适应范围,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重要性,以及弄清数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等。
(一)研究平台、参照系和度量标尺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提供各种层次和方面的基本研究平台、建立“参照系”从而给出度量均衡结果和制定安排的优劣度量标尺。提供研究平台和建立参照系有利于简化问题,抓住问题特征;建立评估理论模型和理解现实的标尺,以及理论创新。研究平台是由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或原理组成,它们为更深入的分析打下了基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现代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个人选择理论――消费者理论和厂商理论。它们是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平台或奠基石。参照系或基准点指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标准经济学模型,它导致了理想的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等。参照系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各种理论模型或现实经济制度与理想状态之间的距离。一般均衡理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参照系,它主要论证完全竞争市场的最优性,认为它将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参照系,人们可以研究一般均衡理论中假设不成立(信息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具有外部性,非凸的生产集、不规范经济环境等),但也许更合乎实际的经济制度安排(比如具有垄断性质或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制度安排),然后将所得的结果与理想状态下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比较。例如,宏观经济学中的凯恩斯学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等都是以一般均衡理论作为参照系,来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变化规律,讨论和辩论这些宏观经济理论和学派的优劣,评价所给出的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从而改进这些理论,给出更有效的经济政策建议,甚至发展出新的理论学派。建立经济学中的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参照系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进一步为解释现实的理论提供基准点或参照系。
(二)分析工具
现代经济学不仅需要定性分析,也需要定量分析,需要界定每个理论成立的边界条件,使得理论不会被泛用或乱用。这样,需要提供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数学模型,但也有的是由图解给出。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三)经济理论的作用、一般性与相对性
经济理论的作用是能够用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能够对给定的现实经济环境、经济人行为方式及经济制度安排下所可能导致的结果作出科学的预测和推断,并指导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许多理论上的不可能性结果可以用来避免实施许多现实中不可行的目标和项目。而经济理论的一般性是经济学中每一个理论或一个模型都是由一组关于经济环境、行为方式,制度安排的前提假设以及由此导出的结论所组成的。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越一般化,理论的作用和指导意义就会越大;经济理论的相对性是在希望一个理论具有更大一般性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到它的适应范围、边界以及局限性。这样在应用一个经济理论时便可避免犯高估理论的作用和低估理论的作用。由于环境的不同,一个理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见得对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合,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而需要修改或创新原有理论,根据当地的经济环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发展新的理论。
(四)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重要性
在经济问题的讨论中,区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人们很清楚地思考问题和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例如,市场经济是导致一个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就是说,要想国家富强,一定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由于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富裕,但不是市场经济的国家。
(五)数学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
数学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现代经济学中几乎每个领域或多或少都用到数学、统计及计量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数学在经济学中作为一种工具被用来考虑或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只是用数学来更严格地阐述、更精炼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理论,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由于经济学的度量化、将各种前提假设条件精确化,它已成为了一门体系严谨的社会科学。
三、经济学方法论在解释日益变化的客观世界所发生的经济现象的重要性
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一套简单逻辑体系,学习经济学和研究经济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学习方法论的目的,就是不要受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前识”的束缚,让经济学者学会直接认识经济现象,成为一方面能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又能提出真正能够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建议的经济学者。在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时,必须知道怎样对待现有的理论,知道如何取舍,才不会成为现有理论的奴隶。同时,当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社会上存在的现象时,还应该有能力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进步、对经济学科的理论发展有贡献的经济学者。
(一)理论的目的是解释现象
当一个理论不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时,这个理论就应该按一定的原则或标准来被修正甚至摒弃。当一个现象不能用现有理论来解释时,这是对理论工作者的挑战,也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如果能够有比较好的方法来深入研究现象,提出新的理论,那么还可以对理论发展作出贡献。张五常讲:科学的形成是基于三个重要的信念,是任何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都要遵守的。第一,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是靠主观的判断,而大家决不能在这主观上有分歧;第二,所有被众所认同的现象,都是有迹可寻的,有规律的;第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一定要坚信任何事情的发生,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凡有解释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的可能性,但却没有被事实。
(二)经济学本该是经世济民之学,是实用科学
运用理论和创新理论的方法是根本的。例如,大部分学经济学的人可以接受“后发优势”的概念:从一个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主要的动力。作为一个后发国家,跟发达国家有技术差距,利用技术差距来加速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机会。但是二战之后,在那么多发展中国家中,只有少数几个东亚的经济体――日本、亚洲四小龙真正利用了这个技术差距,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其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利用后发优势。从历史经验来看,对主流社会思潮的接受不能是无条件的,只有从实际问题出发、能够真正解释具体现象的理论才能接受。这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另一方面,现在有很多现象不能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这是一个学者从事理论创新的最好机会,我们有责任分析清楚其背后的因果关系,提出新的理论,这样才能既对理论发展作出贡献,又能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田国强.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发展前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Buchanan, James M., 1959, Positive Economics, Welfare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