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1、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
2、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
3、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4、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
5、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三、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五、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 服务体系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65-02
在浙江主持工作时曾经指出:“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稍不留神就可能搞成‘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建设文化大省更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能借机搞盲目攀比、重复建设,应该目光向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这就为我们如何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摆“花架子”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搞文化“政绩”,不摆“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具有硬措施。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纳入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中,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保证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推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想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想。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馆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以专职作家为主、带动一批优秀业余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广场文化”、“街道文化”等传统节庆文化。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新农村文化队伍要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
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一是队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新农村文化队伍专兼职人员;二是严把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齐全;三是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以及乡镇文广站对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辅导,聘请上级专业人士对各乡镇、村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建立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在生动、活泼、持久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让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综合文化的素养。
四、几点启示
1.是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新农村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新农村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新农村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是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文化主管部门坚持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推动并重,积极推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构建。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民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农村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体系。
3.是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新农村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主管部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4.是坚持需求导向是事业发展的前提
现在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这就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必须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围绕群众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需求,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普遍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服务内容上,要紧贴时代主题、紧跟基层需求,推出一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精品和服务项目。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方便群众、联动基层、不违农时、不择场地、不拘形式,为城乡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原则。要建立新农村文化需求的表达、信息反馈和社会评估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畅通群众对文化的建议和参与渠道,倾听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93-1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在经营管理中表现的问题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点多面广疏于管理、信息滞后不易管理、标准不一难于管理”等情况。如何实现科学规范的对我国农村进行经营管理,并实现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的过程。
1 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效果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信息化设施落后,使得其信息的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信息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速度,归结其原因是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地区没有根据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是盲目的跟风,没有把握好信息网络建设的概念和技术,导致在网络建设上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
1.2 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差和成本高
当前我国农户需要的信息是从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而来,但是这方面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农民需要的信息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是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缺乏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主要是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同时使得农民在获取信息时成本高,主要是农民在收入上是有限的,如果在有限的收入中投入电脑和每月的宽带费用,无形中会增加农民的经济压力,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不是每天都需求的,而是间断性的,算下来,这样的成本是巨大的。
2 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探索措施
2.1 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
在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中央也明确确立了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示精神,并且部署“十五”期间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农业信息主管部门与农经部门就要做的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将农经管理信息化列入我国整个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并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表彰在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行为。以此让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方法实现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的管理经验。
2.2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的财务信息规范化
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收集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把各项财务数据须经层层汇总,然后进行上报,而对于生产经营的即时信息是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迅速反馈到上层管理部门的,导致信息披露迟缓,达不到适时管理的需求。管理决策层应该做好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做好账务处理的电算化、领导监管的网络化、财务公开的自动化、农经统计的无纸化、出纳报账的实时化、监督查询的远程化。这样才能方便各项农村经营管理的指标的统计汇总,并且对管理决策层能够提供有效、完整的信息。
2.3 加大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信息化对促进我市社会发展、提升我市整体质量和扩大经济总量的重大作用。因此应不断的提高对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充分利用地方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政务网络等等方面的新闻媒体,来设立专栏、专题节目,以此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宣传信息化知识,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报道信息化工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应该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并且以实例宣传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实际效果,形成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2.4 健全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是指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去整合农村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并且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农民提供决策数据信息,以便对外界的变化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其本质是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以市农业局经管科和信息中心组成的管理体系,负责系统的业务指导和网络安全,结合农经信息的特点,抓紧制定、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并且按管理要求生成各项管理指标,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实时管理。
2.5 做好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这就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极创造条件,进行多渠道的筹集资金。购置数据库的软件、防病毒的系统、服务器、路由器、磁带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等设备,并做好软件的开发和完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以此做好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更好的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服务。
2.6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人才是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最重要资源,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就需要充分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引进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做好每期的培训工作,对考核合格者才安排上岗,不合格者进行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三次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其次是向社会广招贤人,以此来扩大人才的吸纳面。
总而言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是能够加快我国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整体收入的迫切要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该面对社会形式的严重压力,不断改变现状,并做好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燕京.农村财务会计[J].农村经营管理,2003,(10).
[2] 刘兴邦.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促进农业稳步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07).
摘 要 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化高度依赖阐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从加强农村信息建设的规划设计、提高服务质量和全程加强监管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信息化建设 对策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作为农村经济参与主要媒介的农产品,一直存在由于市场饱和、产销脱节、产品科技含量低而引发程度不同的滞销。导致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进程中起伏波动较大,制约了其健康发展。究其原因,主要的还是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无序的农产品生产市场与千变万化的消费市场严重失衡所致。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的助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与推广。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重在搞好规划设计
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特别是以“家电下乡”、“村村通”等为标志的惠农工程的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城乡信息化程度的不对等还非常明显,已经影响了产、供、销一体化流通体系和市场形成,以农村的信息化推进农村的市场化势在必行。
(一)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正在加快,国家相关部门也加速编制信息化发展纲要,在事关农村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上,要有前瞻性,开放性。如:农业部启动并展开了“三电合一”试点[1],形成了呼叫中心,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由此可见,农村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要适合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步骤,着眼最新信息技术水平,在综合集成,应用开发上下功夫,防止城镇淘汰的过时设备转移到农村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满后。
(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农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和评价权。建设的规划设计认真听取各级群众的意见,使规划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此外,不同地区的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规划建设必须照顾到现实的差距,讲统一的更要讲差别,要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刀切”。要注重和依靠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话网、无线通信网等一些现有设施,把升级挖潜与新建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节约农村资源。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要切实搞好服务保障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吸纳就业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农村人口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偏老。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与吸收农村的打工人口回乡创业结合起来的同时,也必须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上下功夫。
(一)要注重培养人才。《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指出:“农村的信息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农民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建立信息化标准和环境成熟后,加速迈步向信息化的过程”[2]。在以网络、电脑、无线通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是农民文化程度与科技水平与信息技术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推进信息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人才。
(二)搞好软硬件的开发。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助力经济发展,说到底是提高农民在生活经营活动中,利用信息化,使用信息化的水平。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开通网络、配上电脑、手机那样简单。市场上淘来的信息化不应该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高水平。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是在充分调研论证,问计、问需于农民基础上,联合中标企业,面向农村市场、面向广大农民进行软硬件的开发,建设一大批广大农民便于参与、信息直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便于维护的信息平台,使农村的信息化终端设备直接服务于“三农”。
(三)要送服务下乡,实现服务的面对面。各级基层组织,处在基层第一线,直接面对农村人民群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群众的引导作用最为深刻与明显。因此,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各级组织要带头用信息化,带头宣传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无论是建、管、用,相关机构都要深入基层,深入乡村,深入到群众中间,面对面服务,面对面保障,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要注重加强全程监管
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事关占领舆论阵地,传播党的声音,推进精神建设的大问题。因此,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使用,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一)监管其建设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不但是一个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而且,由于大多农村地处偏远,环境条件恶劣,老百姓对相关设备的维护概念淡薄,这就对对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本着建设放心工程,良心工程的目标,从计划制订、经费使用、设备厂家认定、施工方监理等方面严格把关,吸收群众参加,允许群众知情,适时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把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打牢。
(二)监管其稳定运行。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与维护使用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专业的人员对信息系统运行与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管理,及时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基层群众反应突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保证信息化系统良好运行。同时,对于恶意破坏者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查处,严格打击,教育社会,维护其稳定运行。
首先,我国大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从整体情况上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普遍落后,对信息的开发程度和利用程度都比较低,这使得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度受到波及。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大部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将信息化建设的一般原则生搬硬套,盲目跟风建设,对于信息化网络的技术和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给农村生产经营带来的优势,导致我国在农村网络建设上进行了大笔的投资,但是却收效甚微。
其次,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低、成本高。当前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甚至邻里相互传播和集市传播,但是在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上述途径获得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是不及时的。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难以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服务体系很不完善,这是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导致的。信息服务管理的不规范导致农民获得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但是农民的收入普遍是有限的,当他们投入到电脑、宽带和无线网络中的费用较高时,往往造成他们较大的经济压力,无形中增加农民的负担。而且从农村的实际状况来看,农民并不是每一天都对信息有需求,信息需求呈现出间断性特征。这样一算,农民获得信息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二、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对策
第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在我国工业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我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进程,发挥工业化发展的后发优势,让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信息的主管部门和农经部门应该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将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之中来,做好资源配置工作,实现统筹规划。对于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就的单位合个人进行鼓励和奖励,实现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的实现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二,注重农村财务信息规范化建设。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报表的编制和收集从而实现统计分析的目的。所以各项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需要层层汇总,并最终上报。但是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即时信息在向上级部门反映的过程中是难以及时和迅速的,这导致了信息披露严重延迟,财务管理及时化和规范化建设一直被搁置。农村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围绕着财务管理工作这个核心,将账务管理工作实现电算化、让领导监督走向网络化,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证农村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
第三,要加大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提升经济总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进行宣传,比如说广播、电视、杂志、新闻以及政务网络等等进行专栏设置和专题节目播放,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优势,介绍信息化基本知识,普及信息化教育。让农民意识到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为三农服务,让各级领导和干部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用实际例子来宣扬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和意义,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信息化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来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整合和集中,并且能够及时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讯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能够有效应对风险。经营管理信息化在本质上是为了提升农村的经营管理水准。市农业局和信息中心应该构成管理体系的核心,负责对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安全和业务流程进行指导,把握农村信息的特点,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按照农村生产经营管理要求设置各项管理指标。对农村经济和集体经济进行即时管理。
第五,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需要成本的,在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上的投入是需要资金的。所以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该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加大力度投资服务器、路由器、防病毒系统、数据库软件、网络入侵检测设备等等,让信息化建设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进行软件开发和系统完善是循序渐进的一件事情。软硬件设施应该配套,使得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服务更进一步。
第六,加大力度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素质的培训。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主要依靠人才,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赖力量。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实用科技的人才培养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引进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做好每期的培训工作,对考核合格者才安排上岗,不合格者进行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三次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其次是向社会广招贤人,以此来扩大人才的吸纳面。
三、结束语
关键词:新农村 会计信息化 体系建设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新农村的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农村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要努力建设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村会计资料处理准确程度,培养会计信息化工作人员良好的综合素质,定期组织专业的教育培训,同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化和公开化。
一、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一)农村会计理论信息严重滞后
在当前的农村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农村的会计理论信息化建设明显落后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会计理论信息发展缺乏创新改革观念,仍然将传统的会计理论作为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根基,严重阻碍了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完善发展,无法最大化满足现代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发展。
(二)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当前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管理制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干部为了牟取利益,不顾管理制度和规定的要求,强行对会计账务进行处理更改;农村的财务管理和收支不规范标准,未能制定出合理完善的村级组织收入支出管理制度;农村财务会计人员未能履行职责,在领导的指令安排下进行假账的编制;农村干部主导了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各项重大财务事件缺乏民主管理程序;农村的管理制度不科学规范,管理未实现公开化、透明化。
(三)农村会计信息化人员不具备良好综合素质
由于农村的会计信息化专业知识普及不够,导致会计电算化人员未能充分掌握财务软件的应用处理,各项会计业务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农村缺乏一支专业的会计信息化队伍,财务会计人员缺乏专业化的教育培训,综合素质偏低,通常都是一人多岗,无法轻松解决农村各项经济事务,无法满足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需求。
二、促进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实践措施
(一)增强农村会计理论信息化建设
农村在建设会计信息化体系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先进会计理论信息化的重要性,它能有效拓展会计主体的外延度。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会计理论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出会计学术组织、各高等经济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积极性,积极宣传现代会计理论教育,保证农村会计理论信息建设的现代化以及科学化,充分了解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研究动态和成果,促进农村会计信息化建设稳定的发展进步。
(二)强化农村会计管理信息化建设
农村要想建立起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就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从各村的财务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建设完善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出纳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以及财务会计人员管理制度等,实现农村会计管理信息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促进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有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违法操作现象严惩不贷。各级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合理完善各项会计制度,推动农村会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发展。
(三)加强农村财务会计人员信息化教育
农村在建设会计信息化体系实践规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培养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全体财务会计人员参加各种专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坚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充分掌握和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各项技能。农村也要有效采取措施,不断激励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到基层就业,最大化的满足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要想建立起健全的会计信息化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会计的弊端。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上要敢于创新改革,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先进的财务软件,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使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田文勇,张会摒,李冬梅.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13
[2]张绍群.浅析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实务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1
[3]杨曙辉,宋天庆.加速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持续发展――大理州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
[4]蒋勇,罗利平,祁春节.现代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设计及制度安排――基于湖北省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0
[5]张双兰.强化信息服务促进科技惠农――关于晋城市农村科技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
1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的网络使用成本较高
近些年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的情形下,农民的经济条件不断提升,收入逐渐增多,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许多农民都有机会并有有条件解除到信息技术,但是,总体来说,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成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农民群众没有能力或者不能经常去支付高额的使用费。还有一些情况,大部分农民对于信息技术必须的一些硬件设备不能在使用工程中不能够予以很好的保护和维修,且由于自身技术水平有限,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情况。
1.2 农村经济信息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内容单一
农村经济的信息技术使用者是有不同层次的,而且要求不同,信息富于变化性,而我们国家农村的信息技术的来源的渠道确实很畅通,信息单一匮乏。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国家的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基本上都是通过电视、报纸、以及科技杂志等,而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一些普通的科技信息,缺乏关于农村经济建设重点的一些信息,,例如如何实施农村经济的市场开放,如何推动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发展,如何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推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1.3 农村缺乏系统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
我们国家目前的大部分农村地区依然缺乏相应的系统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网络覆盖率不大,而且都是一些单一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匮乏,这几致使许多的农民不能够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信息资源,而且那些专门性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站相当缺乏,使用率也是非常之低,这严重阻碍了当前农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极为不利。导致我国地区农村缺乏系统完整的网络配套设施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相关财政投入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1.4 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缺乏
技术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就不能够有效的对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不能够解决相应的技术问题,农业信息化也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国家的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尚不成熟,所以相关的技术人家非常的缺乏,那些既了解农业又了解科技的人才更是缺乏,未能够有效的指导农民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业活动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策略
正如以上所述,农村经济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大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鉴于目前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着上述多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严重制约着新农村的发展,所以必须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一推进农村经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1 努力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级各政府、农民百姓、信息技术的开发商和运营商等,而政府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y中则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必须发挥其最大的职能,有效领导农民群众进行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定专门的规划和体系,指导农民有序开展工作,加大资金的投入,努力通过各方面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农村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发挥其最大的效应。
2.2 强化农民信息化技术的培训
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少甚至未曾接触过信息化技术,信息技术化的理念意识和理念不强,因此,就需要大力加强对农民群众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工作,努力去提升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向农民普及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而且要重点培养他们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农业发展的实际能力。对于农村的一些小生产者和商业人员,要对其重点培训,积极有效额指导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去提升经营水平和业务水平,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农民群众只有在意识上得到解放,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运用信息技术去改变自己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够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
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服务意识,必须建立起信息技术服务的专业队伍,要有效结合各个乡镇得经济管理部门以及一些农业推广站,进一步发挥它们的实际功效,努力扩大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规模,与此同时,应该对农村经济信息予以再加工处理,注重了解每个农村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经济信息服务,积极鼓励农民群众在现代化的经济信息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效益,帮助他们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建设当中要注意对每项农村活动予以规划和整合,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和计划,从多个角度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技术,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促进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
1.缺乏信息开发能力
一方面,我国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而相对于河南、东三省,河北部分地区及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布置不足。不仅如此,我国信息采集区域十分有限,多在国内地区,和国际发达的信息组织缺少合作,因此无法有效地汲取国际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采集的加工、处理办法比较落后,这也严重阻滞了农业信息化的有效运转,导致信息的利用价值进一步缩小。
2.信息资源分散,缺乏实效性
部门之间关于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仍然落后,尤其事关垂直体系间的横向关联更加低下。众所周知,农村农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城乡结构的制度牵制。由于信息来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导致真正意义上掌握农村现状的人很少,有一些即便曾经是农村出身,同样未必可以真正的明晰各个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些年来,无论是中央亦或是地方政府,在推动城镇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建设力度一直比较大,相较而言,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会出现显著不足。这样一来,直接使得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此而衍生出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及传播系统的建设也会不完善,最终导致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根据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仍然有九成以上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电子化,计算机应用率十分低。部分农村农村的生产,甚至从未运用计算机。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1.建立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无论是制度的执行,还是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其落实的主体还是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稳步创设出分层级的信息化教育培训系统。特别要关注、汲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及信息化建设所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重视为人才的培训工作,这是当下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应当在要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中进行农村信息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与科普工作,以此,逐渐地加强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从宏观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动。建立优质环境,积极地引进一些国内外出色的科技人才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一言蔽之,必须要通过切实有力的扎实对策,重点抓好农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最终打造一支能够在一线发挥作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来,诸如河北地区政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省全部的农村中小学利用多种形式接入互联网,使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资源的优势,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2.加强农村信息化意识
将农经信息化和农口信息化进行有机结合,将两者围绕农村经济工作展开。每一个农口单位以及市、县都须要按照市农经信息规划的相关目标,给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总体战略设计,科学定位、协调资源,从最初的重视生产信息逐渐转变成严格控制市场信息;从重视农业内部信息延伸到狠抓经济领域信息;从重视农村地域性信息延伸到全国性信息。以此,不仅给政府在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且也可以给企业与农户给予生产经营、科技信息服务,最终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效果。只有真正的开放思想,提高对农村的信息意识,将对基层进行信息服务是视为政府转变职能与新形势下支农的关键决策。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系统
我国上一部电子商务法的出台距今已经有整整十年,直至现在,在农村农业的信息化进程中,还没有出台一部专业的法规,这就导致每个地方各占山头,在信息化标准上十分混乱。对此,政府一定要创设一系列健全完善的法规来保证农村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与推广。一直以来,政策法规都是规范市场服务及管理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相对的一些不符合时展的法律法规对此没有任何约束力,针对信息化出台的法律能够显著的帮助网络安全管理更加具有实效性,也更加有利于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全面、均衡的平稳发展。首先,在信息上加快立法速度,政府应当适时地制订出一系列科学健全的信息标准,最大程度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对其展开干预。例如,政府农业信息,须确保在规定时间定期,确保人们得到信息的平等性;第二,提高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宣传力度、落实与执行农村农业信息标准,协调共享每一个涉及农业部门的信息资源。最后,对信息服务价格实施全面监控,制定相关规范来约束信息单位及负责人。
4.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的网络建设属于基础性建设,由于其面对的受众主体集中在政府与农民上,因此具有盈利性差、公益性强的特征。如今,我国已经明确地把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提升到了农村基础性系统的建设内容。这就是必须要求每一层级的政府一定要提供基础投人来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此外,除去政府的基本投入外,更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与用好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最终吸引国内外企业与个体私营业主投资,积极研究农村信息化的融资办法,逐步生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结语
我作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下乡”服务队的成员之一,赴广安追寻伟人的足迹瞻仰伟人丰功伟绩,深切缅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并对广安当地的明月镇做了实地调研。
在领队熊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怀着对伟人的无限崇敬之情,冒着酷暑参观了邓小&平故居纪念园,先后瞻仰了邓小&平铜像、参观了邓小&平故居陈列室和邓小&平故里。通过参观,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小平同志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奋斗的一生,增强了爱党、爱国、爱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纪念园出来,我深有感触。伟人已去不可追,但其精神却永远成为千千万万有抱负青年的学习榜样。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同学们在追慕伟人的同时更要沿着伟人的足迹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奋斗。把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铭刻入自己心底,时时鞭策、督促自己。
参观了小平故居以后,我们服务队一行赶往市区附近的华蓥县明月镇实地调研,先后参观和访谈了两个养猪场、一个养兔基地,以及一个兔肉加工公司,详细了解了公司和基地的规模、流程和发展情况。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乡镇的发展状况,并针对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学院的优势,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经过协商,我们学院和镇政府计划在明月镇建立一个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党员队伍,让学生党员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练和成长。
本次社会实践有我们学院图书馆、档案、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各个专业的同学,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成行前,我主要关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的问题,查阅了很多图书、网站和档案资料,对四川省的农业信息化状况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为向农村和乡镇科技管理人员讲解农业信息化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可是当我们同明月镇党委书记访谈的时候,发现明月镇这个在广安还算不错的小镇,也只是在镇长和书记的办公室里面有一台电脑,农业科技人员几乎没有上网条件,感到目前四川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者说是农业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此次对明月镇的实地调研,我对农业信息化感悟很深。窥豹一斑,由于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基础上开始的,在四川这个农业大省,信息化的进程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表现为:
(1)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如我国涉农网站虽然有6000家之多,但与整个it业的发展主流还不成比例,不足全国网站总数的10%,而网络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农村家庭比率只有0.8%,因特网普及水平城市是农村的740倍。而且更严重的是这些网站真正有生命力的并不多,有些已经名存实亡,勉强维持的也未能真正进入农业、农村和农民之中。困扰信息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巨大瓶颈,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依靠因特网获取信息进行决策的仍然不到1%,大多数还是凭借个人经验和来自邻居、集市上的信息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以及卖多少价钱。而且目前网站是东多西少,北京市有297家,青海却只有1~2家。
(2)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投入分散、重复建设,一些农业数据库存在互相复制、投资大但利用率低的问题。农业网站内容缺乏行业特色或本地特色,网站的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信息的标准化和时效较差,网站建立了但资源建设却跟不上,缺乏对一手资源、实用资源的开发。
(3)信息市场开发刚刚起步,还处于机制不健全,信息程序不规范、信息用户不成熟的阶段,误发或误用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
(4)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地区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致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基于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和四川省的省情,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的对策:
(1)建议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从宏观上制定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分工,有步骤有侧重点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时发挥大型网站的整合联动作用,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从而既发挥了大型国家级农业网站的信息导航功能,又展现了区域性网站的地方特色,以点带面,提升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2)根据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制订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及制订统一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信息标准,规范管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尽快与国际信息标准接轨,提高我国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3)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重视并有计划地开展信息队伍人才培养,积极扶植和发展农村产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协会组织 和农村技术推广站在各级农村信息队伍建设上的作用,并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与经营大户由信息服务对象发展为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
(4)以最为急需而又马上可以利用的部分技术作为突破口,建立国家农村市场信息体系及完善各级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市场信息开发与建设,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缓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信息交流与农产品流通的问题。
我国农村信息消费现状及原因分析
农村信息消费的获取媒介比较单一。因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而信息消费的高额成本是一般农村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还是电视,这种单一的信息传播媒介严重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导致信息供给的分类和针对性明显不足。
有效信息资源供给少。因为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需要及时获取农业信息,以迅速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农村的信息设施少之又少,只有有限的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这将导致信息的堵塞,成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障碍。
农村居民信息素养偏低。信息素养的偏低,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关键因素。由于农村居民知识水平较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信息消费能力的提高。网络的普及增强了农村的信息消费意识,推动了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农村受知识水平,交通和信息在传播上落后,有时候会导致农村居民因为虚假信息的传播上当受骗,蒙受经济损失。
信息消费水平总体偏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长期持久收入的预期不足,这个是影响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又因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受气候和市场的影响明显,所以农民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暂时性收入,收入的不稳定性使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降低。另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项资金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村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
加强我国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政策建议
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居民信息消费需求。消费最终取决于收入,只有收入提高了,人们才会增加消费。所以为了进一步启动农村的信息消费市场,必须尽一切可能增加居民收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劳资分配格局,完善城乡一体化市场,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民就业基数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加强农村居民的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农村居民作为信息消费的主体,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是提高信息消费的必须软件。因为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知识面和视野都比较窄,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信息素养,所以,要想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提高他们的信息消费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关键。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加大对农村居民的教育投入力度,借鉴西方还有大城市的信息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居民的宣传和讲解,使他们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多方面培养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
发挥政府的带头作用,建设多元化的信息供给模式。政府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带头人,应首先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支持,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各个部门打造适应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信息服务网站,保证农村居民可以畅通无阻的接收到农业信息。还要强化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为农村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加大涉农信息的开发和应用,为农村居民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
完善信息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断完善外部环境。另外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和健全针对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居民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安全的保护。还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针对农民群体的价格接受能力,制定合理的价格,使农村居民可以消费的起。
笔者通过调查后认为造成以上不良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层次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农村中学基本没有具备教育信息技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从来没有大量补充过,尤其是高层次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个别学校的信息老师大多是“自学成才”型的,对信息技术只是略知皮毛。
(2)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机会很少甚至几年才有一次,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缺乏,其次农村中学部分老教师对信息技术几乎全然不知,也不愿意学习了,即使按要求规定要学。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流于形式,效果甚微。特别是一大批以前从未接触过电脑但过去为教育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教师,他们即将退休,知识层次也极其有限,面对复杂的信息技术也不愿意再动脑经学习了,认为再干几年就退休了。
(3)部分农村初中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校园文化氛围淡薄。谈起教育信息化建设,很多农村初中学校领导认为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事情,认为就是信息技术教师上几节信息技术课或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上几节课就表示教育信息化了。
鉴于以上原因本人认为解决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针对部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严重不足,而其它科目教师富余的情况。一方面农村中学应该在教育局的领导下每年从专科以上师范类毕业生和已取得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择优选拔教师,缓解农村中学教师“学科结构性失衡”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农村初中学科教师配备标准,对农村初中部分学科富余教师分流到小学任教。
(2)加强农村初中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加强农村初中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要从内容、方法、培训形式等多方面着手,要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理论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模块为主,注重教师的能力培训。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参与式”远程教育培培训模式,每个农村初级中学教师都要积极参加“国培计划”――云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其次农村中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如以学校骨干教师为依托,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的展示研讨活动,带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
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3.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摘 要:农村信息化是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的过程。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在分析廊坊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网络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83-02
农村信息化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农业信息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等在农村生产、生活、管理等方面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1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农村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对于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村科技进步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 推进农村信息化,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技术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疏通信息传播渠道,还可以增强广大农户和企业获取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3 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农村信息化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
2 廊坊市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廊坊位于河北省中部,北临京都,东与津门交界,南接沧州,西和古城保定毗连,地处京津两大城市环渤海腹地,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称。现辖三河市、霸州市、广阳区、安次区和香河、永清、固安、文安、大城及大厂回族自治县,幅员面积6429平方公里,总人口3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8万人。所以农村的经济发展对推动整个廊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廊坊市在农村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廊坊市充分利用户联网、电视、电话、广播等,为农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综合服务,使农业信息覆盖40%以上的农村用户,其主要模式有:
(1)行政主导模式。抓好廊坊农业信息网站群和农民合作社商务信息网服务,年信息4万条以上;落实农业部“三电合一”和省“农业多媒体视频专家诊断系统平台”项目,建立乡村信息服务站200个,视频专家在线试点1000个,农村信息员1000名。
(2)民企经营模式。依托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全市推广应用农机监理、农业智能语音、农业触摸屏等服务系统,开展农村信息“户联网”综合服务。
(3)行政与国企合作模式。农业职能单位与联通、移动联合,通过手机、固话、电脑等方式,推广农业短信、设施农业专家远程监控、农业专家视频在线等服务。农业短信用户达到50万户,建设设施农业专家远程监控试点20个。
(4)行政与民企合作模式。推广神农农业科技进村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村信息“户联网”综合平台,开通集查询信息、政策解读、办事指南等功能于一体的廊坊市农村土地流转网。
(5)国企与民企合作模式。推广华夏神农等民企公司与通信部门合作,依托网站、短信、热线等媒介,开展新农村金色俱乐部、省农村信息户联网资讯热线服务模式。
2008年,廊坊市推进了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该市农村信息“户联网”的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星火科技“12396”热线采取以电话为主线、以因特网为总线,电话、短信、网站、手机上网、电视、广播等多信道全方位接入,实现互动联动。一是整合搭建包括电话、短信、手机上网、网站、电视、广播、触摸屏七个子平台在内的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二是丰富服务方式,实现人工坐席应答、专家远程转接、系统自动应答三种服务;三是扩充信息资源库,服务门类从23个增加到34个,农业专家和咨询系统的数量由130个增加到157个、语音数据达到10万条。内容涵盖农村科技、涉农商务、农村政务、生活百事、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农村教育等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四是建立星火科技“12396”呼叫中心,中心现有坐席人员10人、农业专家10人,实现了每周七天、每天十二小时在线为农民服务。农民只要利用有线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就可获得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全市建成统一标识、配置、服务、管理的地市级服务支持中心1个、县级服务指导中心3个、乡村企服务站100个,覆盖了无公害蔬菜、奶牛养殖、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全市的农业主导产业,直接受益农民达40万人,增收近亿元。
3 廊坊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廊坊市启动农村信息化工程以来,各县农村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农民在信息利用方面、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信息服务质量及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农民缺乏信息化知识
缺乏知识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广大农民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对农业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村民信息意识薄弱,信息人才匮乏,加之传统的保守意识使得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常表现出随机性、从众性和观望心态,不善于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加快农产品信息、搜索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等,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
3.2 信息获取成本较高
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信息应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现在虽说电脑普及了,价格相对以前便宜了,但最低也需2500元左右。另外,加之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传单等方式,方便且节省费用,但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3.3 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信息实用性不高
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2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3.4 缺少信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现实中,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存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素质难以保证。
4 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体系规划、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开发等任务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 要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的三种现代意识: 一是现代的科技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
4.2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
农村地域辽阔,对信息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网络体系开发、信息技术装备、基础设施铺设、人员培训等软、硬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有实力的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探索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体制,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4.3 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镇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有条件的村,购进电脑,建立网站,无条件的村,鼓励经济能手购置,利用党团员活动日进行学习培训。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 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4.4 加强农村信息专业人才建设
目前,廊坊市信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搞技术的多,懂经济的少,搞生产的多,懂市场的少。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市场化与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渗透于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是目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内容。基于此,从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入手,探讨提出若干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希望对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突破性成就,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是主要原因。因此,分析和探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1.1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化经营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和应用
信息技术的普及把农业经济管理推到了社会最前沿,农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村经济不得不探索生存之路。信息化建设对加强农村的相互联系、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强强联合有着重要作用,能促进农村经济尽快走上新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1.2帮助转变传统农业经营形式
传统农业经济管理形式单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将信息化建设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中,则能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措施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弊端,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管理和发展,将农业发展转变成资源密集型农业,实现知识化经营,改变传统农业和经济管理形式。
1.3缓解农产品供需两难的问题
随着各类惠民政策持续出台,农民生产主动性有所提升,农产品也获得巨大的扩展空间,但这也使中国农业经济进入了局部过剩阶段,国内大量农产品原料销往海外给他国造成倾销压力,而农产品跌价、难卖等问题又很难得到及时处理,势必会对农民生产主动性造成消极影响[1]。借助信息化建设与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购买商家与农民可进行自由沟通、商讨价格、售卖等,国内外商家与农户不仅能快速收集农产品信息,还能实时掌握价格变动情况,从而突破地域限制、及时推销农产品,缓解供需两难的问题,在增加农业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优化农业经济管理。
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强农民培训,建设信息服务队伍
一是要重视培训农民,在农村普及信息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科技素质和认识、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培养现代化的农村劳动者。二是壮大农业农村信息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作用,联合涉农部门,依托村组干部、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业合作社等形成进村入户的农业经济管理市场信息服务网络,采取远程教育、在线培训、逐级培训等方式加强对信息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三是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专家队伍,培养出一批既懂农业经营生产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质量,服务于农业经济管理及决策,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务必要有与之配套的保障体系,避免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一句空话。
2.2.1组织保障
建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形成合力,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组织、管理和协调。
2.2.2政策保障
主要通过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等体现,即银行要实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优先贷款、低息贷款等政策,有关企业和项目享有支持科技进步的政策扶持,并要扩大国际合作,给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征税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咨询业务进行财政扶持。
2.2.3投入保障
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公共设施,等同于公共交通网络、自来水网络、煤气网络和电信网络等,方便农民使用网上服务;鼓励民营资本、外资、非电信企业参与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主体。
2.2.4技术保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各类型项目开发工作都能得到国际先进技术的支撑,保证项目的有效应用,预防出现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
2.3建立多层次农业信息市场服务体系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政府为统筹背景,极易弱化组织和基层的行政管理功能,只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能力与优势,因此建立多层次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市场服务体系至关重要[2]。一是建立健全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在信息服务时有限定的标准。二是各级农业社会力量要坚持合作、资源、利益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公益属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因缺乏市场盈利性而出现的缺口进行弥补。三是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管理社会信息服务业巨大的和力及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将国家信息市场作为建立多层次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的龙头,依据信息多级市场属性在农业产品生产与消费者之间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开发农业经济管理信息产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
3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将传统农业转化成知识农业、使农业逐步从信息化走向现代化是目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改革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势在必行,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郭红涛 单位:河南省南召县乔瑞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三农
目前农经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农业其他领域信息化相比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切实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现提出以下意见。
1 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大背景下,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农经事业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速发育,社会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农民群众诉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推进农经信息化,是改善农经服务,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农经管理,维护集体和农民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是创新农经工作方式,提高农经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客观要求。
2 推进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1)认真搞好建设规划。紧紧围绕“三农”中心任务、农经重点工作和农民群众紧迫需要,搞好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全国农经信息化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实际,对本地区农经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实行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实施。注重信息系统和资源整合,抓紧构建综合业务平台。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经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金农工程”二期,充分利用综合性平台,推进农经信息化建设。在业务经费和项目资金安排上向农经信息化倾斜,补充和更新农经信息技术装备。加强农经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加快农经业务数据库开发,促进数据集成与共享。依托互联网或政府专网,推进农经综合服务网站、网页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经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加快形成农经信息网络群。
(3)重视信息开发应用。加强县乡信息数据采集和初加工整理工作,抓紧健全农经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实现农经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基础数据和信息采集的及时、准确。加强与网络运营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一站式”、“一网式”服务,充分利用“12316”、手机短信、网络对话和视频交流等手段,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经信息公开。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试点,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积极开发农产品产销信息资源,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4)加强农经业务规范化建设。农经业务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农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依据。要认真梳理农经各项业务,健全工作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抓紧制定并推广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办法,规范土地承包管理业务流程。抓紧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完善财政奖补制度,健全农民负担审核制度,把延伸监管领域各项工作制度化。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合作社社务管理、成员账户管理、生产记录管理制度,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程序,规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业务流程。
(5)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已有信息技术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农经信息化。尚未开发或者应用农经业务系统的地方,要以县乡两级为重点抓紧试点试验,逐步推开。已经搞了试点的地方,要总结经验,尽快铺开;已经全面开展的地方,要创造条件升级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围绕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政务财务公开,进一步整合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快开发建立农经综合业务平台,探索农经信息网上公开、在线服务。
3 切实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经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项目建设规划,摆上重要议程。各地农业部门主要领导要重视,分管领导要支持,积极谋划农经信息化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交流经验,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经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安全,依法运行、依法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