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信息化从经济调节角度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从公共服务角度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二、信息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1、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许多农民通过信息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和各地的就业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
2、信息化是减少市场交易风险的重要条件。信息化为实现生产、分配与消费等方面的有机衔接与运转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手段。农业信息将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剂”,使市场交易双方直接联系,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交易费用,提高了农民收入。
3、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不少农民纷纷上网,利用网络学习最适用的生产技术、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并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4、信息化是加快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保障。信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并加以推广,进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增加农民生产收入。
5、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农业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异性大、气象和病虫灾害频繁、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控程度差等特点。当前,农民还是依靠经验进行生产,以户为单位进行经营,存在生产经营分散,品种、品质差异大,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料,提高农产品品质;还可通过气候和病虫害预测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的迅速提高。
三、信息化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发展滞后。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建设、推进信息化,是逐步消除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四、信息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单个农户存在“小、散、低、弱”的先天劣势,形成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脱节,从宏观角度体现为农业结构调整难,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业竞争力差,从微观角度则表现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产不增收。通过推进信息化,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使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获取全面、及时、准确的产销信息,了解消费需求、供求走势、价格行情,及时地调整生产取向,准确地把握市场商机,有效地回避交易风险,充分实现市场对土地、人力、资金及物化投入的有效配置,繁荣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入世后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发展角度又进一步赋予了信息化新的定位。它是世贸组织规则框架内“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
五、信息化是提升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 服务体系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365-02
在浙江主持工作时曾经指出:“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容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稍不留神就可能搞成‘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建设文化大省更需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能借机搞盲目攀比、重复建设,应该目光向下,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这就为我们如何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摆“花架子”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搞文化“政绩”,不摆“花架子”,打造软实力要有硬抓手、实举措、真功夫,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责任,不断探索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推进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维护文化民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共识和自觉行动,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文化事业第一位的工作,制定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路径,让“软实力”具有硬措施。将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体系,纳入整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坐标中,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保证了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推进。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思想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思想。
突出坚持共同理想教育,突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文化基础馆站建设工程”、“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等公益性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二是抓好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以专职作家为主、带动一批优秀业余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三是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精心策划重大群众文化活动,重点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办好“广场文化”、“街道文化”等传统节庆文化。
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新农村文化队伍要不断发展壮大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构建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队伍作保障。
加强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一是队伍保障。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新农村文化队伍专兼职人员;二是严把文化人员进入关,确保专业文化人才队伍门类齐全;三是加强现有文化专业队伍培训学习,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以及乡镇文广站对新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进行辅导,聘请上级专业人士对各乡镇、村文化专兼职人员进行培训,促进文化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宏观布局、统筹指导,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建立文化交流新平台。努力做到主题品牌文化活动突出“示范性”,常规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参与性”,节庆文化活动突出“独特性”。在生动、活泼、持久的新农村文化活动中,让文化爱好者们走进社团,走上舞台,尽情释放文化激情,展示文化才能,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综合文化的素养。
四、几点启示
1.是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新农村文化服务是体现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在新农村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为着眼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功能。二是要制订新农村文化发展法律、政策,完善各项建设、管理制度和服务方式,通过新农村文化服务机构向公民提供制度化的公共服务。三是要发挥公共财政作用,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2.是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维护和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必须设计并实施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文化主管部门坚持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推动并重,积极推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构建。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以充分发挥“决策参考、指导实践、推动立法”的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民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要求的新农村文化服务制度设计体系。
3.是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提供文化发展动力、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加强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新农村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主管部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4.是坚持需求导向是事业发展的前提
现在人民群众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热切,这就要求各级文化部门必须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围绕群众看书看报、看电影、看电视、看戏、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性文体活动等需求,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普遍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服务内容上,要紧贴时代主题、紧跟基层需求,推出一批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精品和服务项目。在服务方式上,坚持方便群众、联动基层、不违农时、不择场地、不拘形式,为城乡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原则。要建立新农村文化需求的表达、信息反馈和社会评估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畅通群众对文化的建议和参与渠道,倾听群众意见,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93-1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网络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在经营管理中表现的问题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点多面广疏于管理、信息滞后不易管理、标准不一难于管理”等情况。如何实现科学规范的对我国农村进行经营管理,并实现为民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健全民主监督机制的过程。
1 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效果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信息化设施落后,使得其信息的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信息化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速度,归结其原因是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大部分地区没有根据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只是盲目的跟风,没有把握好信息网络建设的概念和技术,导致在网络建设上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
1.2 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差和成本高
当前我国农户需要的信息是从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而来,但是这方面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农民需要的信息需求是多方面的,但是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缺乏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其主要是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同时使得农民在获取信息时成本高,主要是农民在收入上是有限的,如果在有限的收入中投入电脑和每月的宽带费用,无形中会增加农民的经济压力,而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不是每天都需求的,而是间断性的,算下来,这样的成本是巨大的。
2 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探索措施
2.1 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
在建设领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中,中央也明确确立了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示精神,并且部署“十五”期间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农业信息主管部门与农经部门就要做的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工作,将农经管理信息化列入我国整个农业信息化建设之中,并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表彰在信息化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行为。以此让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方法实现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的管理经验。
2.2 加强农村经营管理的财务信息规范化
当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收集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把各项财务数据须经层层汇总,然后进行上报,而对于生产经营的即时信息是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迅速反馈到上层管理部门的,导致信息披露迟缓,达不到适时管理的需求。管理决策层应该做好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做好账务处理的电算化、领导监管的网络化、财务公开的自动化、农经统计的无纸化、出纳报账的实时化、监督查询的远程化。这样才能方便各项农村经营管理的指标的统计汇总,并且对管理决策层能够提供有效、完整的信息。
2.3 加大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信息化对促进我市社会发展、提升我市整体质量和扩大经济总量的重大作用。因此应不断的提高对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充分利用地方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政务网络等等方面的新闻媒体,来设立专栏、专题节目,以此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宣传信息化知识,开展信息化普及教育,报道信息化工作,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应该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并且以实例宣传农经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实际效果,形成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2.4 健全农村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是指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去整合农村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并且能够及时准确的为农民提供决策数据信息,以便对外界的变化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其本质是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以市农业局经管科和信息中心组成的管理体系,负责系统的业务指导和网络安全,结合农经信息的特点,抓紧制定、完善有关信息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并且按管理要求生成各项管理指标,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实时管理。
2.5 做好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建设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些硬件设施的投入,这就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极创造条件,进行多渠道的筹集资金。购置数据库的软件、防病毒的系统、服务器、路由器、磁带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等等设备,并做好软件的开发和完善是个渐进的过程,以此做好软硬件设施的配置。更好的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服务。
2.6 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人才是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最重要资源,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就需要充分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引进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做好每期的培训工作,对考核合格者才安排上岗,不合格者进行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三次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其次是向社会广招贤人,以此来扩大人才的吸纳面。
总而言之,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是能够加快我国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整体收入的迫切要求。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该面对社会形式的严重压力,不断改变现状,并做好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燕京.农村财务会计[J].农村经营管理,2003,(10).
[2] 刘兴邦.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促进农业稳步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4,(07).
摘 要 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信息化高度依赖阐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从加强农村信息建设的规划设计、提高服务质量和全程加强监管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 信息化建设 对策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过程中,作为农村经济参与主要媒介的农产品,一直存在由于市场饱和、产销脱节、产品科技含量低而引发程度不同的滞销。导致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进程中起伏波动较大,制约了其健康发展。究其原因,主要的还是农村的生产经营活动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无序的农产品生产市场与千变万化的消费市场严重失衡所致。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化离不开信息化的助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与推广。
一、推进农村信息化重在搞好规划设计
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特别是以“家电下乡”、“村村通”等为标志的惠农工程的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城乡信息化程度的不对等还非常明显,已经影响了产、供、销一体化流通体系和市场形成,以农村的信息化推进农村的市场化势在必行。
(一)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发展的眼光。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正在加快,国家相关部门也加速编制信息化发展纲要,在事关农村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上,要有前瞻性,开放性。如:农业部启动并展开了“三电合一”试点[1],形成了呼叫中心,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由此可见,农村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要适合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步骤,着眼最新信息技术水平,在综合集成,应用开发上下功夫,防止城镇淘汰的过时设备转移到农村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满后。
(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农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和评价权。建设的规划设计认真听取各级群众的意见,使规划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此外,不同地区的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规划建设必须照顾到现实的差距,讲统一的更要讲差别,要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刀切”。要注重和依靠有线电视网、有线电话网、无线通信网等一些现有设施,把升级挖潜与新建有效结合起来,最大限度节约农村资源。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要切实搞好服务保障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吸纳就业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农村人口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偏老。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要与吸收农村的打工人口回乡创业结合起来的同时,也必须在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上下功夫。
(一)要注重培养人才。《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8)指出:“农村的信息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农民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建立信息化标准和环境成熟后,加速迈步向信息化的过程”[2]。在以网络、电脑、无线通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是农民文化程度与科技水平与信息技术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推进信息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人才。
(二)搞好软硬件的开发。推进农村的信息化助力经济发展,说到底是提高农民在生活经营活动中,利用信息化,使用信息化的水平。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绝对不是开通网络、配上电脑、手机那样简单。市场上淘来的信息化不应该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高水平。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是在充分调研论证,问计、问需于农民基础上,联合中标企业,面向农村市场、面向广大农民进行软硬件的开发,建设一大批广大农民便于参与、信息直白、操作简便、成本低廉、便于维护的信息平台,使农村的信息化终端设备直接服务于“三农”。
(三)要送服务下乡,实现服务的面对面。各级基层组织,处在基层第一线,直接面对农村人民群众,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群众的引导作用最为深刻与明显。因此,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各级组织要带头用信息化,带头宣传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同时,无论是建、管、用,相关机构都要深入基层,深入乡村,深入到群众中间,面对面服务,面对面保障,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推进农村信息化要注重加强全程监管
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不但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事关占领舆论阵地,传播党的声音,推进精神建设的大问题。因此,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使用,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一)监管其建设质量。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不但是一个长期工程、系统工程,而且,由于大多农村地处偏远,环境条件恶劣,老百姓对相关设备的维护概念淡薄,这就对对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本着建设放心工程,良心工程的目标,从计划制订、经费使用、设备厂家认定、施工方监理等方面严格把关,吸收群众参加,允许群众知情,适时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把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打牢。
(二)监管其稳定运行。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与维护使用需要有相应的组织,专业的人员对信息系统运行与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管理,及时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基层群众反应突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保证信息化系统良好运行。同时,对于恶意破坏者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查处,严格打击,教育社会,维护其稳定运行。
首先,我国大部分农村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从整体情况上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普遍落后,对信息的开发程度和利用程度都比较低,这使得我国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受到严重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度受到波及。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大部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将信息化建设的一般原则生搬硬套,盲目跟风建设,对于信息化网络的技术和概念没有明确的认识,也没有意识到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给农村生产经营带来的优势,导致我国在农村网络建设上进行了大笔的投资,但是却收效甚微。
其次,我国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低、成本高。当前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甚至邻里相互传播和集市传播,但是在现代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上述途径获得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且是不及时的。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但是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难以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服务体系很不完善,这是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导致的。信息服务管理的不规范导致农民获得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但是农民的收入普遍是有限的,当他们投入到电脑、宽带和无线网络中的费用较高时,往往造成他们较大的经济压力,无形中增加农民的负担。而且从农村的实际状况来看,农民并不是每一天都对信息有需求,信息需求呈现出间断性特征。这样一算,农民获得信息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二、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对策
第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在我国工业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对我国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进程,发挥工业化发展的后发优势,让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农业信息的主管部门和农经部门应该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将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之中来,做好资源配置工作,实现统筹规划。对于在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成就的单位合个人进行鼓励和奖励,实现有计划、有层次、有步骤的实现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二,注重农村财务信息规范化建设。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报表的编制和收集从而实现统计分析的目的。所以各项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需要层层汇总,并最终上报。但是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即时信息在向上级部门反映的过程中是难以及时和迅速的,这导致了信息披露严重延迟,财务管理及时化和规范化建设一直被搁置。农村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应该围绕着财务管理工作这个核心,将账务管理工作实现电算化、让领导监督走向网络化,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证农村经营管理更上一层楼。
第三,要加大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提升经济总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进行宣传,比如说广播、电视、杂志、新闻以及政务网络等等进行专栏设置和专题节目播放,介绍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优势,介绍信息化基本知识,普及信息化教育。让农民意识到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的为三农服务,让各级领导和干部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用实际例子来宣扬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效果和意义,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信息化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硬件设备来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管理的整合和集中,并且能够及时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讯息,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能够有效应对风险。经营管理信息化在本质上是为了提升农村的经营管理水准。市农业局和信息中心应该构成管理体系的核心,负责对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安全和业务流程进行指导,把握农村信息的特点,制定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按照农村生产经营管理要求设置各项管理指标。对农村经济和集体经济进行即时管理。
第五,进行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需要成本的,在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上的投入是需要资金的。所以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应该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多种渠道进行资金的筹集,加大力度投资服务器、路由器、防病毒系统、数据库软件、网络入侵检测设备等等,让信息化建设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进行软件开发和系统完善是循序渐进的一件事情。软硬件设施应该配套,使得农村经营管理信息化服务更进一步。
第六,加大力度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素质的培训。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主要依靠人才,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赖力量。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实用科技的人才培养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发挥好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引进有能力的教师进行教学。并做好每期的培训工作,对考核合格者才安排上岗,不合格者进行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三次不合格者,坚决予以辞退。其次是向社会广招贤人,以此来扩大人才的吸纳面。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