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程监理概论范文

工程监理概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程监理概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程监理概论

篇1

关键词:工程监理;实践教学;教学目标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程监理制度在我国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各类建设项目由国家的有关部门或临时组建的工程指挥部负责监督实施。而在国外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工程监理制度已经实施了许多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制度及发展模式的变化,对工程监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鉴于形势的发展和要求,我们国家从1988 年开始试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度,1996年在全国全面推广,到目前为止这种制度在工程建设领域已取得显著的成就,行业上也肯定了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类大专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现已在全国普遍实行。但是,由于这是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缺乏相对丰富的经验,目前高等学校工程监理概论的教学及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生的学是很被动,特别是工程监理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工程监理概论的教学现状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

(1)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差,需加强培训。从目前各类院校工程监理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看,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走上教学岗位的,虽然理论基础比较强,但在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上和在工程出现问题处理起来的能力方面水平高的教师并不多,具备“双师型”能力的教师更少,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教师不能独立指导实训教学,因此,必须采取加强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或者从企业聘请高学历、高职称的兼职教师来解决这个问题。

(2)教材内容不够完善,教材水平有待突破。目前,各类院校采用的工程建设监理教材,大多数没有体现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相关知识不能有机渗透并融合在一起,实践教材较少,没有实用的、有针对性的案例集并且缺乏高质量的系统实践教材,没有完整的实训系统来弥补建设监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缺点,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3)专业定位比较模糊,需重新调整。由于我国院校的工程监理专业课开设得较晚,目前尚缺乏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大部分院校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专业课程中都开设工程监理概论课程,学生分不清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监理、工程管理的区别,造成学生的定位思想混乱,认为任何专业都可以从事监理工作,从而影响了课程的学习,影响了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从事工程监理行业需要高智能人才,对专业技术、法律经济、协调能力方面都要求很高,因此,工程监理专业应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践能力为手段,以工程管理及协调能力为目标的复合型人才,并以此做为课程教学的定位。

(4)教学实践环节有待提高。有关院校虽都具备一定的实验设备和一些校外实习环节,但由于受理论课时的影响,大多数实验设备的应用率不高,校外实习环节也是象征性地带学生参观参观,而且一批学生一起到工地现场,施工单位害怕承担安全责任,只是让学生在工地现场周围看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实习并不多,影响了学生的技能操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有关的实习、实践设备落后于企业生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应采用与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的方法来解决,以尽快、尽早地解决学生的实际操作问题。

二、工程监理概论教学的完善措施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倡培养能力。根据目前监理组织机构分工,监理专业人员可分为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代表、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本课程的培养方向主要让学生了解有关工程监理的概念,培养在工地一线作业的监理员和资料员,即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需掌握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监理员及资料员的技能,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培养目标是学生具备在工程实践上对质量、投资、进度进行控制的能力,监理过程中资料收集、归类、整理及竣工资料整理能力,在监理员岗位上进行监理工作的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既要从理论高度进行概括和解释,又要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大力进行校企合作实践环节的建设。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实践基地的建设项目的规模、格局、功能和技术含量等都应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实践基地建设应与教学和实训深度融合,做到“教、学、做”融为一体,要按照国家注册职业资格标准,达到学生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同时,满足对外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要求。另外,要对原有的实习项目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施工现场的要求。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和管理研究,建立校企双重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到工地现场看看就算完成实习任务,根本没有经过认真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状况。现在国家也正大力提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所以完善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由企业派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企业要按照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学生要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承担岗位工作,校企共同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业务提高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进行校企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3)将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相结合。教学过程既要立足本国实际,侧重当前现状,体现中国特色,又要放眼世界,关注未来。在教学中既要重点研究和传授与我国当前实践紧密相关的、行之有效的工程监理的内容和知识,也要适当比较过去和未来,并尽可能多地与国际接轨,反映国际中介事务所的发展潮流。所以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程监理概论课程是一门更新较快的课程,从工程监理实施以来的三大控制外以后又增加了安全责任、风险管理等内容。因此建设监理概论在教学中应不断补充新的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果。

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控制;问题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工程监理制是确保建设工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确保工程项目能够依照计划进行的有效措施,其中包括建筑开支、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等。然而,在监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必须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管理,才能使监理工作更加完善,更加专业,确保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工程概况

宿迁市实验小学迁建工程位于运河路西,卫生路北,幸福南路东侧,占地面积53848m2,是宿迁市重点工程。本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合理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防为乙级,抗震烈度为8度,属于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本工程建筑场地土类型为液化土和软弱土层,建筑场地类型为Ⅲ类,为可进行建筑的一般地段,地下水位埋深-1.00米左右,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建筑工程,因此,在监理中必须针对以上特点,注意防范措施的控制,做好相应的监理工作。

1.监理工作常见问题

1.1忽视施工准备环节的监理力度

通常情况下,监理制度应在整个建设工程项目中贯穿始终,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环节、项目设计环节、招投标环节一直到施工环节及完工后的保修环节,均应实行监理制度。然而目前我国对工程的监理仅仅局限于项目施工这一个单一环节,当监理人员确认接受项目委托之后,该项建设工程便立即开始,导致监理人员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对工程情况进行了解熟悉,无法深入掌握工程情况,对监理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

1.2监理法规及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监理市场,有相当部分的监理单位隶属于其他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没有在真正实现独立化和社会化。因此部分业主便能够借助拥有委托权这一优势,进行强制压低价格或暗箱操作,暗地里索取回扣,或者由于监理单位采取的竞争手段不正当、不合法,导致监理任务的转包非法等情况,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均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利于监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1.3监理企业自身问题

1.3.1企业行为不够规范

(1)承接监理业务的方法不够规范。目前,在承接监理业务时,容易出现监理证照挂靠、业务转包、项目业主私自招募雇佣或同系统连体同体监理等不规范行为,导致无法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监理的作用。

(2)地方及行业性保护现象。目前的监理市场,由于存在着地方保护及行业保护,无法确保其开放性,例如地方主管单位抓住监理单位必须在当地进行注册这一政策,对本地或本系统下属的监理单位进行刻意地保护和偏袒;或者在一定地域内封锁市场、经营垄断、对外来企业进行抵制等。这些不规范行为限制了监理制度的发展,不利于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

1.3.2监理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

目前监理从业人员存在着业务能力不高、素质较低的弊端,无法胜任监理工作。监理公司由于出现较晚,为了能够尽快争取到自己生存的市场地位,容易出现拼凑匆忙上马的情况。从业人员或者仅仅了解流程,却不具备建筑工程的实践经验,面对工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无法及时监督指导,或者虽然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却对于监理的流程和职责范围不够了解,无法及时地进行监理工作。这种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不全面的弊端,对于监督管理建设工程项目非常不利。

1.4疏于对施工过程中安全及环保方面的监督

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安全投资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疏于对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防护,使安全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认真落实到位。而部分监理人员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排查不利,仅仅走过场、不深入分析,无法及时发现并改善不规范的安保措施。

此外,部分施工单位片面追求工程利润,忽视对于施工周边环境的保护,造成废水废渣废气的无序排放,以及出现粉尘、声光等方面的污染,对于施工人员及施工区域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部分监理人员在工程环保措施方面的执行力度不足,无法确保施工单位在施工人员安全及环保方面符合标准,从而影响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甚至间接地造成各种施工事故。

2.监理工作控制要点分析

2.1提高监理单位和监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在监理单位的成立之初,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便应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从监理经历、企业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监理设备及技术、相关配套技能等各方面进行考核,并实施动态管理方式,定期复检,确保监理单位具备承接监理项目的能力。此外,对于监理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也应严格把关,注重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经济常识、管理能力方面的培训工作,同时对于培训单位也应严格审查,杜绝培训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防止出现买卖证件的现象,确保从业人员具备真实的监理能力。此外,在日常工作中,监理人员应注意积累经验,总结教训,随时汇总分析监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以便更好地完成监理工作。同时,应重视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及思想道德,防止监理人员、,杜绝与工程承包单位共同造价、欺骗业主等恶劣行为。

2.2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质量监理,并注重进度控制

监理人员应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了解掌握施工实际涉及的原材料、施工要点、半成品使用等方面。此外,在施工现场应及时监控工程材料及设备的质检情况、施工记录等信息,严禁使用质量不过关的原材料,不达标的工序坚决不予放行,从而落实质量监理工作。此外,对于工程进度也应进行有效的监控,在施工过场中及时获得第一手材料,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控,以便能够随着工程的进展,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施工隐患。

2.3注重加强施工安全方面的监理工作

为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监理人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对安全监理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并且切实掌握熟知各项施工安全常识,了解各项施工安全技能,对于施工设备的性能及实际操作规程都必须切实掌握,并熟记各项安全法规,以便在进行工程监理工作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监理人员还应对施工相关的各项技能及设施有深切的了解,例如施工过程中用到的脚手架、模板的承重架、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塔吊、深基坑支护、泵送混凝土、人货电梯、装修装饰工作、高空作业及临时用电内容。唯有将这些相关的技能常识均做到熟练掌握,才能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加强施工期间的安全监督作用,有效排除整改各类危险因素,确保工程的顺利完工。

2.4摆正监理单位与业主及工程承包人之间的关系

监理单位同业主之间属于委托关系,监理人员通过签署委托合同,在整个工程项目中代表业主开展工作。但应注意的是,业主并没有权利对监理人员的工作横加干涉,否则便可能构成侵权。而另一方面,监理人员也应当对自身责任有所明确,必须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业主及工程承包单位的合法利益应勇于保护,从而保证监理单位的独立性、专业性及社会性。

3.结语

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法律及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而全体监理从业人员的自我提高更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种为建设工程项目提供独立化、专业化监管服务的行业,必然能够日益壮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波.我国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策[J].科技信息,2009,(24).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监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随着我国国有市场经济的不断上升,我国的水利监理工作虽说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其仍具有众多的监理问题得不到顺利的解决,使得我国水利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因此,如何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水利工程的监理工作,让其可以更好的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做出其应有的贡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1.1社会影响大

我国的水利工程因为需要工程征地,改线和维护等,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前期,中期,后期都会对附近的居民产生影响。有些时候水利工程的建造会影响到民众和企业的切身利益,甚至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1.2施工环境条件差

水利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是在野外露天的环境下进行,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而且很多的施工都是受到天气影响的;而且水利工程的施工很容易受到工地周边建筑物和田地的限制。

1.3工期短且进度要求高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拨款或者当地政府筹资的工程,常常要求减少工程建设周期,加快建设进程。

2.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由于现今我国的水利工程监理工作仍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主要是针对施工阶段进行质量监理。

2.1前期工作深度不够

当前,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总量及建设速度迅猛,设计单位的设计能力与其承接的业务量极不匹配,而业主为了项目报批,将设计周期尽可能压缩,导致项目前期勘察不到位,设计粗糙,从而使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变更较多,有的变得面目全非。这不但增加施工管理难度,延长工期,同时也影响到施工质量。

2.2工程招投标不规范,不能选择与工程建设任务、技术要求相匹配的高水平施工队伍

我国目前虽然实行了招投标制度,但在招标过程中的违规违纪现象严重,从而严重违背了招标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择优选择施工队伍的宗旨。一是行政干预,领导插手现象尤为普遍,工程项目名为公开招标,实为暗箱操作,指定承包人;二是施工企业围标、串标现象严重;三是纪检监察不力,甚至串通一气。致使工程项目不能选择到技术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施工队伍,影响施工质量。

2.3施工单位挂靠资质、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严重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基础设施投入空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所有人都盯着工程建设领域这块“肥肉”,社会大量非工程技术人员甚至是农民工或是其他没有任何文化素养的人员承包工程,他们打着大型工程局的牌子,去承揽工程,然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层层抽取利润,致使真正在工程上施工的队几乎无利可图,他们只有靠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偷工减料而获取收益。派驻现场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也是有名无实,管理不到位,影响施工质量。

2.4施工单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当前有很多施工企业虽是正规的施工队伍,但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现场项目部也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投入到工程上的人员、设备严重不足,购买不满足标准、设计及合同要求的原材料以及其他构配件,成套设备等,放松质量管理,降低工程质量。

2.5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施工技术方案及措施不合理

由于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内部质量职责不清,三检制执行不到位,施工技术方案及措施不合理,施工管理失控,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施工质量缺陷,甚至是质量事故。

2.6监理控制不到位

目前除有些规模较大的国有监理咨询机构稍好些外,很多私有的,尤其是规模小,资质等级较低的监理机构,现场控制极不规范。一是监理人员熟了及专业配备不满足工程监理需要;二是现场监理人员不能客观公正的履行监理职责,要么与业主一起强压施工单位,要么被施工单位收买,串通一气,弄虚作假,欺骗业主,降低质量标准,有的工程监理人员除业主或是相关部门通知检查外,基本都不在现场,现场签证都是事先将已签好的空白给施工单位,想咋填都可以,更不要说旁站。

2.7政府质量监督机制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执行政府质量监督方面,尚存诸多问题。一是有些工程项目业主组成特殊,往往由质量监督机构的领导担任项目法人(建设业主)重要职务,存在下级监督上级,许多整改要求得不到落实;二是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由于推行较晚,许多质量监督人员观念守旧,监督方法简单,没能体现监督的权威性;三是质量监督机构缺乏强有力的处罚手段,监督指令不能有效贯彻执行,影响到政府监督的权威性,降低震慑力。

2.8安全保障不足

目前部分水利工程施工项目中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用品、用具等配备不到位;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方案和措施不合理,这从而埋下安全隐患,甚至发生安全事故,亦将影响工程质量。

3.水利工程监理企业现状改进措施

3.1监理企业自身提升

监理企业是一种依靠企业信誉求生存求发展的行业。监理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编制施工监理规划、监理大纲及专项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制定工程检查、验收及评定等制度;施工单位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制定相关质量保证制度、落实施工“三检制”、专项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组织措施等;设计单位应建立现场服务体系及时提供施工设计图纸和解决现场设计问题。

3.2有待于提高业主对监理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监理合同是一个委托合同,业主对监理单位的信任的认识、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对设计施工图纸的认识,对施工程序的认识,对施工问题处理的认识,以及个别情况下,业主代表以个人行为代替业主的合同行为等,与监理人员的认识不一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监理人员的工作艺术就表现在:是写出书面材料开会解决还是个别交流沟通;是马上解决还是经调查研究冷静一段时间解决;是基层解决还是找上级解决。

3.3有待于提高承包商对监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承包商是建筑产品的生产者,监理的一切活动必须以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进行的,是公正的第三方,而不是承包商的质检员。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清,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扯皮,这在某些中小项目和地方性集资兴建的建设项目中是屡见不鲜的。

3.4提高水利工程设计质量,提高设计人员对工程监理工作的支持和尊重

工程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灵魂,设计质量对整个水利工程项目总体质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设计单位必须提高责任心,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高度重视项目的设计质量。

4.结语

我国加入WTO以后,水利工程监理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必须加强业内的交流学习,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工程监理制度,尽量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在科学、诚信、守法、公正的原则下做方方面面的工作,为工程监理行业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监理协会编.水利工程监理概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篇4

要对农村进行电网升级改造,不仅受到农村的地质、人口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还要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且由于农村先天电网设计就存在很多缺陷,所以要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任重道远。

2在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监理工作上存在不足

目前尽管我国农网改造工程监理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进展,但总体而言,开展的时间还不长,而这也使得这项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经验,也使得工作效果并不突出。总的来说,目前农网改造工程监理管理工作存在如下几点不足。

2.1农网改造工程安全质量的保障不全面

由于在农村电网改造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管部门的监督所发挥的实际作用较小,这就为施工企业创造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施工企业虽然在进行改造前都能够对各部门、当地农民做好动员和提供计划的工作,但由于农村电网改造面临的实际困难确实很复杂,这就造成企业无暇顾及安全制度的实行情况,甚至对于较小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这就造成农网改造在施工安全方面难以获得全面的保障。

2.2培训体制不健全

在电网改造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电网技术的内部培训体制不健全造成现阶段专业素质比较强的技术以及管理人员比较短缺,另外施工人员也是一些安全意识不够强,素质不是很高的农民工组成的。所以必须要注意对工作人员的技能上的培训。

2.3安全监管制度不完善

在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经常出现安全监管部门与施工部门同属于一个领导的现象,这就导致监管部门的实际权力被严重的制约,安全监管制度形同虚设,另外,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因为忽视安全问题,所以很少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及时对安全监管制度进行完善,所以导致其本身就存在很多漏洞。

3怎样做好农网改工程前期监理准备工作

农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如何处理好农网改造的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农网改造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1合理整合农网规划

由于农村自身条件的限制,我国传统的农网规划在规划速度与规划质量之间很难达到兼顾,只有速度的规划并不能够真正的满足农村用电,可能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给农村反而带来一些电相关的安全问题,而只有质量没有速度的规划对于资金和其它方面的成本消耗又是巨大的,所以现阶段应该整合两方面的优势,以实现最小成本最好质量的农网规划。

3.2电力负荷预测要注重科学性

电力负荷并不是处于直线上升或是停止不变的状态,他会随着经济增长喝对电量的需求程度进行变化,这就需要科学的、根据现实需要的可预测性分析来控制电力负荷的具体化数值,过多的电力负荷不仅会给农村的电力基础设施构建增添困难,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而过低的电力负荷又不能满足农民对于电量的需求,所以预测要具有科学性。

3.3降低安全隐患

降低农网改造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涉及到改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时要注重细节的可实施性,将技术、环境进行准确的整合;施工时要注意建筑的牢固性和电量、线路的准确性,确保施工人员和未来有可能接触线路人员的安全;物资采购方面要注意采购材料的质量,尽可能的延长电路及相关设施的使用寿命。

4如何做好项目的安全、质量等监理控制,确保工程规范

4.1采用整合后的规划方法合理规划电网格局

在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不能将各项工程孤立化,应该将每一个步骤都看做是整体规划的一部分,考虑到全局所受到的影响,再根据每一项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方法,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实现整体布局的最优化。

4.2要不断的实现电网改造升级工作的标准化管理

采取各种措施,促使企业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对电网设备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从而保障农网的安全有效的运行。同时农村电网的改造工作必须要实现标准的规范化管理,这样有利于电网改造切实有效的为农民服务。

4.3强化农民安全用电意识,树立电网改造的群众基础

电网改造工程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当地农民的辅助,所以打好群众基础是工程改造的必然要求,在此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农民的用电安全意识,使用电文化切实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

5在农网改造升级的过程中,提升管理部门工作质量,促进项目建设可靠的措施和建议

5.1对于农网改造工程监督管理部门的所有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

必须要将新农村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安全监督工作落实到实际之中,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同时,在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传统保守文化对推广以及渗透监理理念的影响和抵制,所以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使得不同层面的制度与构建文化理念的措施相结合,不断的利用和借鉴相关的创新策略,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5.2加大对有形制度构建的力度

在新农村的农网改造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监理管理工作,其中制度在整个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所以有必要不断地完善整个制度框架。针对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监理工作,所要建立起的有形制度层必须要对以下三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

(1)权责明确,在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中,必须将每一项工作具体到个人,是整个工作都可以找到负责人,这些负责人都有其自己职务内的权利,有权利就必然有责任,所以要使整个过程都可以权责明确。

(2)强化工作反馈机制,在新农村农网改造过程中,必须要对监理工作进行必要的信息反馈,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备的反馈程序,而且反馈的信息必须要保证准确性与时效性,这样才能够起到加强监管的目的。

(3)保证监督管理部门的权力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只具有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农网改造管理中的是起不到完美的效果的,有制度的前提下还要具有保障制度的执行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

6结束语

篇5

1.对施工材料的检测

建设工程检测要对工程进行中的原材料、半成品材料、成品材料以及其他的材料进行检测。对于这些材料的检测首先要在进入施工场之前进行严格的筛选,合格后才允许进入施工场。在进入后还要进行抽样检测,以保证严禁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对一些新材料的使用也要保证检测通过之后才能推广使用,严禁盲目运用新材料。

2.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检测

工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要定期进行维修与检测,对机械设备的维护要依据“防患于未然”、“早发现,早治疗”的准则来进行。只有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才能实现工程的顺利进行。机械设备的维护与检测需要引起施工人员的足够重视,需要建立专业的团队,将专业化与系统化相结合,以实现工程建设的设备最优发展。

3.对施工质量的跟踪检测

在施工过程中,要按照工程项目的规定和工程质量检测标准对每一项分工程进行试验检测,这便是对施工质量的跟踪检测。跟踪检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道路中心线的检测、压实度的检测、路基路面的承受能力的检测、水泥混凝土的检测等方面,这每一步的检测都要严格按照检测标准,严格检测要求,确保每一环节的施工质量都达到要求的标准,继而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要求。

二、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积极对策

1.完善有关建设工程检测的法律法规

在建设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违法作业、无视法律法规的建设行为,主要是建设的施工单位为了最大化的获得经济效益,降低工程的成本投入,就想办法搞关系、走后门,所用的施工材料含有不合格的成分。由于建设工程的检测部门又是控制工程质量最关键的单位,自然就成为施工单位主要贿赂的重点对象。因此检测时也就流于形式,做表面上的功夫,豆腐渣工程也就会时常出现。因此有效约束双方的行为,使其明确责任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但是已经不符合现代建设工程建设的发展需求。应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修改与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规定建设工程的质量与检测。

2.优化配置建设工程的检测人员与检测设备

资源是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为了实现建设工程检测工作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于检测人员来说,为了确保其工作能力满足要求,就应该做到充分使每一位检测人员都能够受到重视。首先为了加强检测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训练他们的实践检测能力,可以定期对检测人员经行专业化的培训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从整体上提高检测人员的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以及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检测人员的岗位分配情况,可以根据每一位检测人员的具体情况来分配岗位,保障为每一位检测人员提供发挥和展示才能的舞台,优化人员的配置情况。对于检测所需要的设备,也要考虑在施工现场的安排情况。首先应该对工程的规模和周边的环境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从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设备和检测室的有效安置,从而保证能够及时的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有效地检测,及时做出正确数据的记录,指导施工过程。另外,还要对检测设备与检测室进行有效地维护与检查,确保做出的检测是科学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

3.提升建设工程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

建设工程检测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工作,需要检测人员掌握足够过硬的检测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能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以便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检测人员的工作能力在工程检测中十分重要。目前,我国仍然缺少专业的技术检测人员。现有的技术检测人员中存在一部分浑水摸鱼的人,解决实际遇到工作问题的能力不强,无法进行实际的操作。由于加强工作人员能否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提供一个正确、科学合理的检测结果是一项重要而且较难的工作,因此为了培养更多满足要求的检测专才,就需要向高校招聘更多专业技能强且高素质的毕业生。对现有的检测人员而言,为了保障其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建设工程检测人员的专业质量水平,进而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4.建立联管机制,实施信息化管理

长期以来,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工作中,作为现场监理或者是工程质量监督的有关监控单位,狭隘地认为自己的责任是把不合格的原料运出施工现场就好了,并不关心这些不合格材料如何处理的问题。导致这些材料有的被浪费了,有的又转投进其他建筑工程当中。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联管机制,并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和各种现代技术的联合,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各项检测业务实施综合化的管理。采用这种信息化的联管,既可以全方位保障检测数据的真实和公正,也可以出具具有较高可靠性的报告。以此作为评定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也可以实现检测数据的存档,能够为建设工程以后的改造建设等提供依据。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公共新闻;议程设置;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20-02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公共新闻以弥补当时新闻与公众之间的鸿沟为目标,努力培育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笔者认为公共新闻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但也存在分歧。

一、作为实践和理念的公共新闻运动

据Pew公共新闻研究中心一项调查研究称,仅Pew中心记录在档的就有651例公共新闻实践活动[1]。如今,它已不仅是一种非常规的新闻实践创新,且成为一种新闻理念。格拉维奇和布拉姆认为,民主社会需要媒介从事“有意义的议程设置,确认当前的关键问题,包括议题的成因及解决的方案。”[2]

(一)作为实践的公共新闻运动

较早的公共新闻实践是1988年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市《纪事问讯报》(Ledge-Enquirer)发起的“哥伦布2000:发展议程”的系列报道活动。时任报纸主编Jack Swift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措施:组织市政会议讨论的问题;报社支持成立名为“协力跨越千禧年”的民间组织,跟踪、关注和处理讨论的议题。议题走出报纸、走进社区和居民是公共新闻实践的特征之一。影响更为深远的公共新闻创新活动包括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鹰报》(Wichita Eagle)在1990年发起的“您的一票管用”活动和1992年的“人民计划”活动;《威斯康星州报》、威斯康星公共电视台、威斯康星公共广播电台合作在麦迪逊开展的从1991年持续到1994年的概称“我们的人民”活动;《夏洛特观察者报》自1992年开展的有关选举和犯罪的报道等。这些创新性活动为探索开展公共新闻实践提供了范例和方向。

(二)作为新闻理念的公共新闻学

公共新闻倡导者们认为传统政治选举报道过于注重“赛马式”报道,破坏了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媒介自身也陷入了危机,这直接推动了公共新闻运动兴起。公共新闻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世纪20年代李普曼和杜威关于新闻在民主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的辩论,并以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社会责任论、20世纪90年代协商民主理论,以及社群主义、公共领域等理论为重要支撑。

较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杰伊·罗森教授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括这样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的需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3]”这一表述充满了媒介社会责任、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等关键词,似乎是对《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界》中新闻媒介责任的强调版,但更强调新闻记者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告知”,积极寻求公共事务的解决之道。

二、议程设置理论的新闻学传统视角

自1972年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正式提出议程设置假说至今,议程设置理论代表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大转向,“这是一次提出假说并搜集数据、研究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经典问题的努力”[4],随着战后传播学领域的逐步发展,涉足新闻实践的记者也加入了大众传播研究的训练和学习,由于自身媒介职业经历,他们更容易认为新闻媒介的角色主要是“告知”,这从一个侧面有助于将媒介效果研究的注意力转向长期、间接的认知效果。

1972年,麦库姆斯与肖“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在1977年的“The emergence of American Political Issues”研究报告中,主题文章题目改为“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Press”。1994年麦库姆斯在综述中定题目为“News Influences on Our Picture of the World”(Media effect: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Bryant & Zillmann ,Lawrence Erlbaum,1994)。从Mass Media到Press,再到News,佐证了研究逐渐细化至“新闻”。“特别转回到新闻实践,无论作为新闻从业者还是研究者,我们都需要始终监测新闻媒介在履行其社会职能时的表现。通过媒介议程这样一个比喻,反映在日常新闻实践中的媒介议程在多大程度上呼应了多样的社会价值及其效用。媒介议程中的空间和时间,以及公众对媒介议程的关注,这些都是稀缺资源。毋庸置疑的是,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最根本也极重要的伦理问题是他们处置这些资源的技艺水准如何。设置议程是一种令人敬畏的责任。[5]”新闻容量的有限性要求新闻记者专业地设置媒介议程。

2003年麦库姆斯与Merritt合著的《The two W’s of journalism: the why and what of public affairs reporting》对受众理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都有新的阐述,以“公共新闻”实践为基础,进一步拓展新闻传播理论研究。“90年代关于公共新闻的研究都仅仅局限于描述性的研究,通常是关于个别公共新闻项目实施的个案研究。现在,即使是这样的研究也很少见了。但是关于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这一基本问题仍然需要解答。[6]”

三、公共新闻运动:议程设置理论的改革性践行

(一)传播效果:公共新闻运动更注重态度和行动层面效果

议程设置理论核心本质是媒介议程显著性向公众议程显著性的转移。公共新闻运动从理念和实践上努力目标之一就是报道哪些议题及如何报道以引起公众关注。在Pew公共新闻中心里有相当的调查是研究公共新闻运动的效果。一项针对“我们的人民”具体实践的调查称,这项活动首先使公众对1994年选举更感兴趣,也变得更有见识;鼓励了民众的投票行为;为民众提供了从泛滥的竞选信息中有效评估候选人的工具;这一活动使民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机构的工作中了[7]。大多公共新闻实践不仅持续时间长、报道力度大,而且媒介投入规模超过一般的新闻报道活动,客观上就引起公众关注。从目标到效果,公共新闻运动坚信能够产生直接的关注效果,更注重的是态度和行为层面的效果。

议程设置理论从认知效果层面验证了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显著性。公共新闻运动作为弥补新闻媒介与公众间隔阂、以媒介为核心的内部改革,就这个层面而言,公共新闻是以议程转移的显著性效果为前提的实践。

(二)“谁来设置媒介议程”:公共新闻致力推动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的互动

记者应致力于促进协商公众的形成,但“谁最有权决定公民应该探讨什么问题”?,答案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公共新闻运动提倡由公众参与设定新闻媒体议程。典型的公共新闻报道首先进行民意调查,记者对社区居民采访、报纸问卷回收等方式获得“公众议程”。始于1994年,由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的《人》、WCTV6、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佛罗里达A&M大学联合发起的“人民议程”(The People’s agenda)活动,最大特点是民意调查贯穿始终。并非在获得议程后就停止民意调查,而是在论坛、市政会议中持续关注民众的观点和意见。公共新闻践行者们已经“运用了各种各样非正式手段让公民参与新闻议程的制定过程,例如通过进行深入采访、焦点小组讨论、在提出既定选举活动和专门报道计划前进行圆桌会议、定期召开会议和公民展开讨论,以了解他们对日常新闻报道所涉及议题的期望。[8]”

“谁来设置媒介议程”问题开启了议程设置的一个领域,麦库姆斯的“剥洋葱”比喻:从外到内的各个表层分别是“新闻来源”、“其他新闻媒介”、“新闻规范与传统”,最核心是“媒介议程”。精英、权威、专家、公共信息官员等代表重要信息来源的人员向新闻媒介提供大量有组织的信息。精英新闻媒介对其他新闻媒介的议程也存在影响。由此,批评者认为“公民参与设定新闻议程设定”否认了新闻制定自己议程的权利,破坏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这种批评忽视了公共新闻兴起背景之一正是新闻过于关注来自精英和专家的报道。公民参与议程设置并非掌控议程设置,而是对新闻业提出更高要求,“记者应该进一步明确新闻议程的最终确立是基于何种特定的价值观。[8]”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介不是有意识地特地设置一个议题,议程设置只是新闻报道的间接效果,是副产品。[9]”麦奎尔指出,议程设置有时候必须视为媒介的一种有意识的和系统的指引注意力的方向。公共新闻是以主观意向和导向需求,有意识地运用设置议程,致力于推进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的互动。

(三)达成共识:契合和分歧

媒介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监测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议程设置理论表明,整体而言,人们之间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会随着媒介接触行为的增加而增加。“我们关注的是意见一致,社会的个人是怎样走到一起去规定公众利益。[9]”从这个意义上说,议程设置在建立共识层面与公共新闻相契合。

但是分歧在李普曼和杜威的辩论时就已出现。议程设置是基于消灭选择性以达成一致,公共新闻呈现不同选择和观点,在理解和对话协商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罗森认为媒介议程应该是“作为富有活力的政治进程的一部分提供讨论和辩论的一种义务”。公共新闻理念强调媒介拥有设置议程的职责,如何行使好这一职责,就是公共新闻运动的创新所在。

参考文献:

[1] Lewis A.Friedland,Sandy Nichols,Measuring Civic Journalism’s Progress:A Report Across a Decade of Activity[EB/OL]..

[2]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主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 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1).

[4] (美)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著.柳海龙等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美)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邓理峰译.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J].新闻大学,2007(3).

[6] 蔡雯.美国“公共新闻”的历史与现状(上)——对美国“公共新闻”的实地观察与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5(1).

[7] Frank Denton and Esther Thorson,Civic Journalism: Dose It Work? A Special Report for the Pew Center for Civic Journalism on the “We the People”project, Madison, Wis [EB/OL] .

篇7

关键词:道路改扩建排水工程 施工管理

良好的道路离不开排水系统和其它附属构筑物的支撑,道路的多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更离不开优质的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运转的正常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道路甚至较大范围的道路交通系统运转的正常与否。地下排水系统和路面内部排水系统构造复杂,维修难度大,投资较大,因此在改扩建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进行设计,防止由于内部排水设施布设不当而引发水损害。在改扩建时布设完善的排水设施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对排水设施的改扩建研究较少。如何在改扩建过程中布设合理的道路排水系统,使道路始终保持干燥稳定的状态是现在亟待解决的课题。

1路面水损坏的危害及进水方式

1.1水损坏的危害

长期积滞在路面结构中的自由水对路面将产生以下有害影响:1)使无粘结粒状材料和地基土的强度降低。2)使混凝土路面产生卿泥,随之出现错台、开裂和整个路肩破坏。3)由于移动车辆产生的高动水压力,也会引起柔性路面基层的细颗粒产生卿泥,导致路面车辙、开裂、最后失去支撑。4)在冰冻深度大于路面厚度的北方地区,高地下水位会产生不均匀冻胀。5)与水经常接触将使沥青混合料剥落,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产生龟裂。

1.2道路维修和改扩建过程中水进入方式

进入道路水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途:①路面下渗水。当雨水降落到路面上时,大部分水会沿路面表面排出路基范围,但还是有一部分水会通过路面的裂缝或孔隙进入到路面结构内部。②地下毛细水。当道路位于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同时路基填土毛细作用又比较强烈时,地下水会通过毛细作用进入到路基内部。③侧向渗入水。侧向水进入到路基大致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当地表积水及路堤低矮时,水从侧向渗入路面结构中;另一种是在路堤较高且未作坡面防护或坡面防护受损时,水从路堤侧面渗入。④中央分隔带下渗水。在中央分隔带没铺筑表面防水层且没有设置中央分隔带内部排水设施的情况下,当雨水降落到中央分隔带内时,部分水会下渗到道路面层和路基中。当水分进入到道路内部时,在车辆荷载和环境因素的反复作用下引发道路水损害,使路基稳定性下降,路面的使用性降低,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性能。只有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才能保证路基的稳定,路面的使用性能,以及行车安全。

2改扩建工程中央分隔带排水方案

2.1中央分隔带排水方法

中央分隔带铺面是将分隔带封闭,不让水分进入的一种方式。常见的铺面方法有水泥混凝土预制块封闭、设置沥青石屑分层等。中央分隔带铺面的优点为:投资较小、施工方便;一定时期内能有效阻隔地表水下渗。

2.2锯槽防渗墙

锯槽防渗墙是设置在中央分隔带两侧的一种隔水措施,主要是防止水分通过分隔带进入路基路面结构中,引起道路水损害。锯槽防渗墙的优点为:墙体厚度小(厚度一般不超过300mm)、施工简便、速度快、消耗少、防渗效果好。缺点为:只有单一的防渗作用;与路基弹性模量相差大,刚性材料防渗墙易受外力影响产生裂缝,大大地降低其防渗效果;缺乏实际的应用经验。防渗墙一般情况下是水利工程大坝、堤防、围堰等水工建筑物防渗的一项重要技术工艺,近年也有用在高速公路工程中。锯槽防渗墙能有效的阻止中央分隔带下渗水渗透到路面结构下的路基,起到降低路基含水量的作用,尤其在距离路基顶面较近的范围内,效果更为明显。

2.3碎石排水墙

沿中央分隔带两侧开挖一定深度的槽,回填碎石压实,深槽周围包裹反滤织物(土工布等),防止渗入水携带的细粒将防渗墙堵塞。进入中央分隔带的渗滞水通过迁移进入空隙率较大的碎石墙,水分沿墙体下渗汇流到墙底的集水管,再通过横向排水管排出路基,从而保证路基在大部分时间内处入干燥状态。这种方的布设方法与锯槽防渗墙相似,但作用原理却恰恰相反。墙体厚度小、施工简便、速度快、消耗少;能将渗入中央分隔带的水排出;可排除中央分隔带和原有路基中含有的渗滞水,符合改扩建的要求;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下水位;与路基模量相差小,变形协调;污染相对较少。碎石排水墙同样能够起到阻止中央分隔带下渗水的作用,但由于其能将下渗水排出路基范围,因此碎石排水墙的排水效果更为明显。

3改扩建工程中防护与加固处理措施

3.1坡面防护

坡面防护,主要是保护路基边坡表面,免受雨水冲刷,减缓温差及湿度变化影响,防止和延缓软弱岩土表面的风化、碎裂、剥蚀演变过程,从而保护路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兼顾路容美化和协调自然环境。常用的坡面防护设施有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两种。植物防护,可美化路容,协调环境,调节边坡土的湿度,起到固结和稳定边坡的作用。它对于坡高不大,边坡比较平缓的土质坡面,是一种简易有效的防护设施,其方法有种草、铺草皮和植树;对于不适宜于草木生长的较陡的岩石边坡,可以采用抹面、锤面、喷浆、勾(灌)缝。

3.2冲刷防护

沿河路基直接承受水流的冲刷,为了保证路基坚固、稳定,必需采取措施予以防护。防止冲刷的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加固岸坡的直接防护,直接防护措施除前面讲的坡面防护和石砌护坡外,还有抛石、石笼、柔性混凝土块板及浸水挡土墙等;另一种是改变水流性质的间接防护,间接防护措施包括各种导流构造物,如丁坝、顺坝及拦河坝等。为了在洪水下降后,路堤迅速干燥,减少冲刷,应在抛石背后设置反滤层。抛石时,宜用不小于计算尺寸且大小不同的石块掺杂抛投,使抛石保持一定的充实度。如采用嵌固的抛石防护类型,宜采用打桩嵌固方法效果较好。

3.3支挡构筑物

支挡构筑物的作用是支挡路基体,以保证路基在自重及各种自然围素作用下保持稳定。常用的支挡构筑物主要是挡土墙。挡土墙是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以防止其变形失稳的结构物,可以利用石料修建干砌或浆砌石料挡土墙,也可以利用水泥及钢筋、砂石材料修建混凝土挡墙及钢筋混凝土挡墙。由于挡土墙的种类不同,其施工方法也千差万别,在此不在赘述。

3.4路面排水系统

旧路改扩建工程中布设内部排水系统时无法再采用新建道路时的布设方法,因此道路改扩建工程内部排水系统的布设应根据实际道路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在采用道路改扩建方案以前,应认真分析旧路面水损害的程度和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设置排水设施,避免原有水损害的再次发生,同时加设排水预防性排水设施,防止由于排水设施不健全而产生水损害。在设置砂砾垫层时,因在砂砾垫层的上下面处分别设置反滤层,防止细颗粒进入砂砾垫层,影响排水效果。具体处理方法如下:对原有路面表面做简单清表处理,然后加铺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凝土。在原有路面外侧边缘设置排水渗沟,在新建路面基层下设置砂砾垫层。新旧路拼接处的渗沟和新建道路基层下设置的砂砾垫层组成路面内部排水系统。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提升,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形势一片繁荣,城市基础建设和人民居住条件也随之不断加以改善。城镇化规模和城市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尽管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初步遏制了房地产投资增速过猛势头,但从建筑业投资总量上看,房地产市场的建设需求仍是建筑行业的主要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质量管理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它是企业争取用户、占领市场和发展企业的根本保证。而由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管理已经是国际惯例。政府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以及其运作有效的管理机制,不仅能有效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2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建筑工程质量的好与差、优与劣,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建设工程项目,往往投资巨大,并且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都相当大。投资者付出了巨大的投资,理应要求获得满意的工程产品,以期其在预定的时间满足使用要求,发挥功能作用。如果建筑工程质量差,不仅不能发挥其功能,还因为质量和安全的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因此,建设工程质量的优劣,首先涉及到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与社会稳定。第二,建筑工程质量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质量低劣的建筑工程,一方面需要大大增加修理、加固、加层加固、劳务、材料、能源消耗费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维护、改造费用。与此同时,质量低劣的建筑工程使用时间将大大缩短,使国家遭受经济损失。第三,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建设项目的关键,关系着工程建设的成败,是实现四大控制目标的焦点。因此,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必须放在第一重要的地位,也是当前工程建设急需解决的一个时刻[1]。

3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政府投入巨资到基础建设,我国建筑事业高速发展。这吸引着大批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进入建筑领域,这无形中增加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难度。必须认识到的是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全过程地进行人员和资源的有效配制、整合和管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包括工程施工前的质量监督管理、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和施工后的质量监督管理三部分。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管理的各阶段管理和局部管理的紧密衔接,以确保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更好地实施与进行。但在一些工程中暴露的质量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不健全。

根据1990年4月9日建设部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明确: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指由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的监督。其主要依据是国家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设计文件。然而由于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不健全,导致在实际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中发现一些违规违纪行为,不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处罚。同时现有的法律法规由于制定较早,与现在的现实情况相符,因而缺乏适应现实状况的判罚依据。

第二,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起于计划经济时代并逐步开始完善至今,尽管其对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但是很明显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主要分为政府监管体系和社会监控体系这两部分。但是,虽然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却未能和社会监督体系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相互协作相互沟通。这样就容易造成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作中无人监督的情况,极易形成腐败现象,不利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位[2]。

第三,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质量监督责任不明确。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应该按照谁核准验收,谁就应该为此负责的原则,应该把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也变成除开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之外的工程质量的另一个责任者。

把政府作为建筑工程的另一责任方有助于提高政府质量监督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其工作的积极性,让质量管理监督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这对改变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质量监督责任不明确的情况有巨大的作用。

第四,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质量监督方式不合理。由于建筑工程产品生产工期长,生产工序多种多样,多种材料和设备投入生产运作,而且要求多工种工人、多专业人员协同合作。因此质量监督人员很难对整个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保持全面性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难免造成监督工作的不到位,使质量监督准确性受到影响,无法对建筑工程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并对整个监督工作做出正确的核准验收评定。这种不合理的监督方式会影响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第五,现有质量监督技术落后,缺乏专业质量监督人员。由于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参与建筑工程建设的单位也越来越多,并且各个单位改革、改制、更名等活动增多;同时参与建设活动的人员越来越多,人员流动性加大;这些都为实际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建筑市场环境面前,目前的质量监督体系,更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进而改变现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无能为力的局面。同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技术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针对现有的一些质量监督机构不能保证有效的质量监督情况。首先,因为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长时间得不到充足的经费补充,因而造成了质量监督技术落后,质量监督设备老旧的现象。落后的技术和老旧的设备,致使质量监督机构严重缺乏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使得监理机构的监测方法是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无疑影响了工程质量监督的深度,使其难以适应当前建设的发展。同时,监督人员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因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集法律、技术、经济和行政于一体,属于行政和技术的综合监督执法。因此监督队伍人员素质的高低,执法能力的强弱严重影响了质量监督工作的进行。当前我国现实状况是,工程质量监督的人才储备明显较为薄弱,这也是是造成若干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3]。

4 改进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提高建筑工程质量

首先,加强人员的自身责任感,要按照质量技术的标准来严格管理。因为一般情况下,住宅的一些质量上的问题大多是由于人为自己造成的,所以住宅工程质量问题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那么对于工程的管理人员与建造队伍来说,实际上应该建立一种管理机制以便达到最终目标:就是在工程质量规定下,主动地去按照规定的标准来实际进行,有一定的心理动力与责任感,使得达到规定的标准要求。要有强大的责任感与心理意识,要尽量避免那些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一种建设行为。不管在以后的任何时候发现工程的质量问题,要求建设单位都要负起一定的责任。建设施工的单位应该有施工的详细记录,将工程的进程及时地进行记载。按照国家的质量管理与质量的一系列保证的标准,应该在自身的内部形成一种监督与保证的构成体系。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督人员自身的整体素质。无论在什么单位,每个人都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将有关纪检部门与施工的工程质量联系结合在一起,并且加强监督的管理力度,尤其是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换岗的制度管理,这些都是以便进一步来加强机制[4]。其次,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成本,进一步加强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使得工程的整体工程质量上升一个层次,工程效益落实在了工程生产的基础成本上。在这个成本的核算上,需要抓好下面的环节:首先,要对每一项的工程进行预测且分析。结合各种各样的信息种类,并且很全面的详细分析每一个工程分项的成本。并且制定出工程技术的节约方法与比价进行采购的措施来管理,要尽量可以做出接近更加实际的估测与计算。然后,在工程的成本与工程效益的预测分析基础上,和工程项目的管理队伍签一些项目预算,建立一些成本核算的账本,比如材料、人员等等,实行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最后,建立一种具有约束力的使用期的工程质量的保证与工程的赔偿规定制度。通过加强工程质量的约束力度,提高工程的赔偿责任感,以此来加快工程质量,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加长工程质量的质量保修时间,依照现在的建筑条例,一般来说工程的保修时间是一年,其他设备的是半年,作为一些长时间的耐用的消费商品,有一些功能与材料若有很短的质保期,好像不够很长。加大工程的质量保修范围,除了一些住宅质量缺陷的损失之外,而且还应该包括一些住宅用户的全部或者是部分的间接的损失,比如对住宅用户的财产方面的一些损害,因为房屋加固或者维修导致住宅房屋的功能使用方面会有一些影响而造成的损失。

5 结论

在建筑业发展迅速的今天,我国政府更应该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应该加快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法规,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机制。同时要注重质量监督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对其的责任感的培养。另外要积极引入高新技术,努力提高质量检测的速度和深度。我们必须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质量监督管理模式,改进旧的工作模式,才能适应新时期工程质量监督的要求,才能全面增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才能为全社会的和谐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华.对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进行探讨[J].工程管理,2009,(34).

[2]唐奋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分析[J].科技信息,2009,(15).

篇9

摘要:为满足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对工程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公路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构建以“贯穿项目”为导向,理论与手算、电算三结合为手段的工程目标明确的教学体系,用以提高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公路工程造价;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9-03

公路工程造价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工程计量、计价的能力,能在施工中进行费用控制,能够实现造价管理,编制预算书和清单计价的综合应用能力。随着“十三五”规划重大交通项目的陆续启动,公路工程造价岗位从业人员严重缺乏,道桥毕业生的能力与工作岗位的要求之间存在差距的矛盾日益彰显,因此有必要提升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原有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进行全面改革迫在眉睫。由于受教育体制和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公路工程造价教学仍沿用前期理论、后期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基本概念的掌握,实训环节多以大作业形式出现,实训内容仍停留在常规施工技术认知阶段,但当前高等公路多样化的实施和发展,施工技术已日新月异,工程项目造价人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技能水平要求逐渐提高,为了有效培养水平较高的工程项目造价人才,迫切需要改变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有鉴于此,笔者基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对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进行初步探索。

一、理论实践教学结合现状及困境

1.实践过程依赖“电算”,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脱节。依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实践环节安排在学期后半段统一开展。教师按照教学大纲需要给出题目、计算要求及基础资料,交由学生采用造价软件,完成给定题目的设计计算。目前,造价软件已在公路工程造价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般被称为“电算”,与之对应的则是传统的“手算”,即“手工计算”,现有公路造价软件如纵横、同望wecost等,使得先前“手算”中算量、套价复杂的造价程序变得简单,造价人员从繁琐的算量套价的文件中解放了出来,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误印象,“手算”势必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淘汰,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造价工程师更注重概念,不拘泥于数字运算。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了解到,现有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会机械的输入,至于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却一无所知。

2.教学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理论教学过程中,基于课程体系完整性的考虑,主讲技术,分析以还原理论为基础,缺乏工程的系y思维、综合思维。在理论讲解过程中,案例教学多为实际工程的局部案例,学生没有建立全局的概念。现代工程项目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或学科,还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括建筑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资源和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大工程”概念。在大工程教育背景下,教学过程应以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为重点,课程设计应以实际工程为导入,将其工程背景融入理论教学环节。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

1.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工程化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公路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编写实践任务教学指导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项目连贯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的课时分界点,课程改革后,实践内容融入理论教学中,构建“项目贯穿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精心设计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将理论知识点进行分解,将理论知识点与贯穿项目的子任务有机结合,将实践环节通过实际项目逐步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最终完成大的贯穿项目,使学生从理论学习―项目任务―理论学习―项目任务这样一个循环过程进行教学,以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反馈为导向,培养学生编制各种造价文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熟练应用造价软件的能力。

3.理论与手算、电算三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为保障“项目贯穿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基于公路工程造价课程内容的自身特点,编制公路工程造价任务指导书为引导,任务指导书基于本专业自身条件,选择具有特点的代表性工程任务,将理论知识点整理形成任务教学模块。其中每个任务教学模块由若干教学单元组成,在每个单元中包含若干知识点。指导书中的理论知识点不是简单堆砌的模式,而是以项目为导向,将完成项目所需知识点渗透到其中,学习过程中保证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及运用。同时知识点配有手算培训及电算培训,将电算穿插于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内容之中,并结合手算方法进行概念分析和软件实训的贯通式教学探索。

4.强调实践环节“工程背景”。原有公路工程造价课程内容均为单科课程的内容,但实际工程不是仅仅涉及单门学科,而是一个复杂系统,既包括工程项目本身,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建筑环境及项目的资源配置。课程选择项目应为学生提供真实存在的“工程背景”,并在此工程背景下对他们进行工程训练。这种设想,与国际上提倡的“工程回归”的想法是一致的。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工程背景”的重点是:①加强项目实例的工程背景:题目应力求来源于工程实际,真题真做,不同的工程背景,最终造价差异较大,应引导学生注意工程背景的差别。②加强课程前后的相互衔接:注意加强学生对各门公路桥梁内容的综合应用,其重点在于如何加强同类课程间的横向联系,设计环节关注课程设计间的衔接关系。设计安排遵循先简后难的原则,逐步加强设计综合性和难度。

5.增加课程内容广度。随着近年交通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公路工程的建设项目中。原有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学时都无法满足当代工程造价人员的能力培养要求。为此我们应灵活运用微信平台,拓展课堂外的第二课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素材的收集如(微课视频、仿真动画、多媒体教学音视频等),并将其到微信群,将此消息推送给学生。通过二维码识别,同学可以通过微信链接互联网的学习资源,如图2所示。

三、结论

为满足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对工程实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诸如公路工程造价类型的工程应用型课程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责。文章针对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现状及困境,提出采用“项目导向式”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手算与电算”三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强调实践环节工程背景”及增加课程内容广度等措施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这种创新教学模式的提出有望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实践脱节的弊端,让学生通过项目化的教学工程,掌握工程技能,为将来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国周,钱晓丽,张建勋.岩土工程教学中加强手算训练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1,(02):93-95.

[2]鞠兴华.《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项目贯穿教学方法探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78-80.

[3]朱高峰.论工程的综合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2):1-4.

[4]黄山,鲍学英.大土木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发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06):24-27.

[5]高伟,张志国.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0,(02):56-57.

[6]赖宗睿,陈建伟,王占文,等.“固体力学教学微信平台”的应用与效果评估[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79-86.

收稿日期:2016-11-15

篇10

【关键词】市政道路;改建工程;桥头跳车;处理技术

为了进一步降低市政道路在改建中出现桥梁跳车问题,我们在研究和分析影响因素基础之上,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并通过某大桥桥头施工处理方案的应用,在该工程改建之后三年中进一步观察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危害。

1 市政道路改建工程出现桥头跳车原因

1.1 土基不均匀

在市政道路工程改建过程中,产生桥头跳车现象主要的原因是:在工程施工中出现土基沉降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土基和不均匀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点:一是在工程施工改建填土之前原有地表面承载的能力不够;二是由于填土质量差其容易产生沉降现象;三是由于市政道路桥结构物的制约,造成一些碾压机没有办法正常的进行施工或者是达不到在死角进行处理的技术。

1.2 软土地基处理不正确

在施工图纸中,由于地质钻探孔不较少,地质钻探探孔深度不足,并且没有就及时的发现在土质中软土地基的存在,或者是没有及时正确的了解和掌握软土地基深度和范围以及软土地基的物理学性质,造成桥头跳车路面软土地基处理遗漏或者是采用的结局措施不正确等等。另外,在利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和计算方式以及计算参数的选用根据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异,并且不能充分的满足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在桥梁两端和道路连接路段中,由于当中存在一定软土地基,在桥头台背施工和改建的过程中没有对其足够压实,由于雨水的浸泡在这样情况小很有可能造成强度降低和堤填土流失,这些都是造成市政公路在施工或者是改建中经常出现桥头跳车现象的原因。

1.3 路桥的刚度相差很大

桥梁结构物本身刚性较大,而道路是路面(柔性或刚性)与路基(柔性)的组合,由于刚度的不同,在外部荷载及自身重力作用下,无论是基础以下还是结构本身相对产生的压缩(或沉降)都会完全不同。桥跨结构刚度较大,变形很小,桥梁的基础往往作用在地基中的岩石部分上,基础以下部分不会产生明显变形。而作为路基填料的土基部分则不同,它是一种柔性结构,会产生弹性变形和永久变形,稳定性较差。

1.4 过渡段结构设计不全面

在桥梁两端和道路连接路段中土基施工和改建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搭板。但是,在搭板设置之后发生桥头跳车现象仍然是非常的严重,其中搭板现象经常出现在工程施工或者是改建中,我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表现在:按照桥梁改建的长度,在对翘板搭建设置时按照按长度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大中桥,设置搭板的长度主要为 8m;小桥,填土高度不能超过 0.5m 的涵洞和通道,设置主要为 5m 的搭板。但是这时起梁两端和道路连接路段中主要是处于高填方路段,软土地基桥头路堤和桥涵机构相对下沉量比较大。因为设置搭板的长度不足没有起到顺接的作用,导致在这段公路行驶的车辆出现桥头跳车的现象。

2 市政道路改建工程出现桥头跳车现象的处理技术和防范措施

2.1 处理技术

针对市政道路改建工程中出现的桥头跳车问题,在工程改建之前利用相关的解决对策是在道路桥头上铺置预砌六棱块。经过长时间的验证表明效果并不理想,在市政改建的过程中将技术进一步进行完善和处理。

2.1.1 为了确保填土材料碾压的效果,并为碾压机械设备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将道路桥头填土的范围延伸到两侧各 20m 左右。

2.1.2 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在工程施工中桥头两侧 20m 范围内的填土进行原地面处理。就是不能有杂质、草根和腐殖土存在,如有发现就必须将原有的土质换成砂性土,最后在公路上进行填土碾压处理工作,在填土前将原有地面碾压的实度达到 90%之上。

2.1.3 为确保路基和桥头填土之间具有紧密性,在市政道路填土之前一定要将桥头前土呈现为台阶形状,台阶的高度大约为20cm,和每一层填土之间的厚度保持一致,纵向的宽度是 1m。

2.1.4 为进一步降低市政道路改建施工中桥头填土材料的沉降量,在软土地基中通常使用的就是 6%的白灰土。对于施工现场的搅拌要求搅拌的颜色要一直保持一致,直到没有其他的颜色为止。按照相关建筑施工的标准,确定道路改建工程中土和水的含量,并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计算出最佳的填料含水量。在均匀洒水之后,这就需要对填料进行闷料过程,这样的过程可以是填料中的水分分布均匀。

2.1.5 提高压实的质量,我们将桥头填料压实的密实度标准提高为二个百分点,这样可以将要求提高到 97%之上,促使每一层检验都在后三点,要求每一个百分点都要合格,在达不到标砖要求的工程中,再次进行重新压实。重新压实检验待到合格以后,才能进行以下的施工工程。

2.1.6 进一步的确保市政道路改建工程填料降低沉降现象和碾压的效果,在每一层的填土中厚度不能大于 20cm。确保层和层之间相互紧密的结合与白灰土的养护,在对道路改建工程铺设填土之前,下层白灰层要适量喷洒水。

2.2 防范措施

2.2.1 加强道路桥头过渡段工程施工设计

在施工公路改建过程中,道路桥头过渡段在进行施工改建时可以降低道路桥头间施工之后的沉降量。在道路工程桥头完工后,尽可能快的安排桥头过渡段路堤和道路填土路基进行工程改建。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使用同等压实度的碾压机将一般路堤和桥头过渡段按照相同实行填土建筑碾压。在桥头和路堤相互连接的位置将锥坡和路基进行填土与碾压同步填筑,并且使用大型的碾压机将路基进行压实,如遇到困难时可以采用小型机械的碾压机进行碾压。另外,针对一些路基在工程施工改建之后存在沉降现象,例如市政道路桥头高路堤和深层软土路基等,除了使用这些防范的对策之外,必须要优先的选择在工程施工上的安排,并且进行静止的预压到符合相关的要求为止。

2.2.2 选择有助于降低施工之后沉降的桥头结构

在多种形式的桥头结构施工中,装接台锚的桥头施工结构主要的施工改建的工程过程是:在填筑路堤的时候,采用的是钻孔桩基技术,耳背和台帽墙施工。在市政道路改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的了解,道路过渡段路堤在桥头结构建筑填筑施工之前,不受任何施工工程作业面的影响,这样的施工方式有助于大型机械碾压机工作,不存在任何的施工死角,碾压机压实均匀,并且压实的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达到工程设计上的标准。但是在乔涛结构的工程改建施工中,可以为道路桥梁过渡段中软土路基及路基施工后出现沉降现象。所以在道路进行改建设计时,应该适当地选择使用桩接台帽的桥头结构形式。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市政道路改建工程中频繁出现的桥头跳车现象令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十分苦恼,给日常管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本篇文章对市政道路改建工程中产生桥头跳车主要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处理对策,以期达到进一步降低桥头跳车现象。

参考文献:

[1]庄守云.市政道路改建工程桥头跳车处理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5).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现状;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建筑企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地改进工程管理措施。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对工程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工程管理符合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要求,从而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一、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成本可以通过加强施工管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降低,通过建筑工程管理的实施,可以使得资源的优化以及资源的平衡化,工作能够进一步的分解,最终使得建筑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尤其对于项目的重点资源预计关键资源,不仅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而且对于项目的成本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降低;其次,加强建筑企业的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在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中存在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沟通管理的方法,企业可以通过该套理论加强各个施工单位的合作,使得企业管理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工程项目全体人员的效率和士气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使得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

1、缺乏建筑工程安全机制上的保障

我国许多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企业之间都未能建立相对完善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从而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相对应。 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企业承包三方与工程总承包方以及项目管理之间缺乏联系,造成相互脱节,不仅影响工程管理的效率,而且也给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的项目管理部门和机构与之相适应,并能够从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出不同部门人员的合理安排,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然而,我国大部分工程项目为了节省开展,往往盲目削减管理人员数量,以及工作人员的数量,从而造成严重的人员不足,以致出现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管理体制不健全,必然会影响工程管理的质量。

3、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

在建筑环境以及传统建筑管理理念的影响下, 相较于其他行业,建筑工程管理无论是在人员安排方面,还是资金投入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管理水平难以提高。在建筑企业管理层中,往往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即在过去及时没有现金的设备,也依然能够盖起房子,因此先进的设备并不是提高施工效率、提高工程效率的必要条件,从而影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比较落后。我国大部分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建立单位都未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项目管理手册,而且在信息管理方面也相对欠缺,以致工程管理质量不高。

4、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近年来许多工程施工的发生都是由劣质材料引起的,由此可以看出,工程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质量。 而造成劣质材料进入施工场地的原因有许多,主要包括了,材料进入施工场地的验收不严格;没有办理许可证而擅自开工;施工图纸未经审查;施工监理人员等不具备相关资质。 这些原因都给工程质量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解决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有效措施

1、加强安全管理力度

为了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还应该坚持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全过程、全员、全天候和全方位管理原则,进行控制物品和人为行为的不安全状态,并对相应管理措施科学的制定。作为工程施工责任人,其项目经理应该设置安全生产机构、实施和组织安全管理,并设置兼职或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在不同施工区位,以进行控制不安全隐患从而避免事故发生,使安全管理工作提到新的高度,确保施工人员生命安全。

2、重视核算工作

工程核算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作为控制工程成本重要举措,一定要有所重视。实际工作中为了确保核算质量,可以完善核算体系,进行科学的管理项目过程,为了突显其重要性并将财务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对已经竣工的工程,将剩余资金应该及时转出,从而有效利用资金,确保工程核算质量;对于施工质量环节的核算,应该先做好技术交底和会审工作,之后进行控制半成品、原料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原料规格及性能,并进行施工时按照已经制定好的施工流程,最后为了保证工程核算质量和管理质量,通过监理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

3、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建立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是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及复杂程度,建立项目管理部门,并合理配置管理人员,确保管理人员的数量及质量,能够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通过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落实生产责任,确保管理体制发挥效用,并推动管理工作的进步。健全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行为有法可依,依靠法律,加强工程管理,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逐渐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4、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施工技术是其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项目部门不仅代表着企业的实力,更代表了企业的形象。 而且,技术创新在节约施工成本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对技术进行创新。 另外,建筑工程管理的顺利实施,也需要以现金的技术为依托,从而保证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5、强化对工程管理的意识

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大量普及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思想开始渐渐地融入到企业建筑的管理中。 建筑工程的管理有利于提升施工企业对工程建筑的管理水平,改善投资效益、保证工程质量等, 也渐渐让社会认可和认识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价值与作用。 建筑企业增强对工程管理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对于职工的培训,对于现代化的管理知识进行普及,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意识。 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领导层还应该不断地学习,坚持科学的发展,提升管理的水平。

四、小结

综合上述,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项目实施的关键之一,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由于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仍然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很难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严重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结合建筑工程特点与现代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建筑工程管理理念,加强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监督,对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进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通过建筑工程管理可以使项目建设达到优质的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 丛培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篇12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在1998年设置的专业,目前国内近400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整合了诸多专业,其中包括房地产开发、物业、建筑等方面的工程管理,并且该专业有较强的国际背景,对于这样一个全新的专业,如何能将其办好,如何能不拘泥于理论,培养出更加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所面临的巨大问题,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成立于2001年,在10多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包括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四个平台,在专业课程中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输电工程项目管理为两个专业方向。但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存在实践与理论教学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工程管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工程管理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当前,我校工程管理教育当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理论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对于考试分数重视,忽略能力培养,对于教学内容重视,忽视教学效果,并且不能对目前市场和技术做出及时的反应调整,分析原因如下:

1.1 客观物质条件限制

实践教学的教学难度和教学成本都相对较高,对于企业方面来讲,组织学生来企业实践,首先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对于学生的培训要付出一些实践成本和管理成本,而学校又由于经费有限,不能给企业支付太多的培训费用,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此一些实习只是去现场参观,还有一些实习,原本是校外实习,转换成为了校内实习,很多高校不重视学生的实习过程,导致实习过程只是走走形式,学生并没有从中学到知识。

1.2 主观认识不够

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很多学校对其认识不够,并没有相关的政策进行扶持引导,打消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突出表现为水平低,形式旧,无创新,设计差等特点。

1.3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缺少实际过程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倾向于选择纯理论的课题,尽量不与实际工程发生关系,这导致整个设计过程只是纸上谈兵,学生缺少真实感受,并且题目单一,远离实际,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训练。

1.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实践教学的教师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导致整个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优良的实践教师得不到补充,一些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兼任实验教师的工作,对一些实践性较强,形式复杂,创新性强的实践活动往往考虑不周,导致结果不理想。目前的青年教师大多数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系统的实践经验,再加上课任务繁重,能够走进实践的机会甚少,工程经验缺乏,指导学生课程实践能力不够。

2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年,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根据教育部和住建部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要求,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我校实际,从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师资队伍能力五个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

2.1 人才培养进行合理定位

通过用人单位调研、毕业生座谈和同类院校走访,考虑到我校的电力行业特色,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工程技术及项目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在电厂建设和输电线路建设工程中承担施工、造价、监理、投资分析与控制等技术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为实践教学划分更多层次,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够在实际工程当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具有出色的工程操作能力。因此,在工程管理教学当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应该尽量增加相应的学时量,并且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训练。这里提到的层次包括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两个部分,对于基本技能包括工程测量,工程意识培养,制图和识图能力,其中认识过程是对建设工程有较为全面性的认识,一般在大学二年级早期开展,和实际的工程进行对接,下现场进行认识实习,有现场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讲解和说明,第二部分是工程测量和工程制图,这两部分根据上课的安排进行合理排布。在此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内容联合起来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侧重于输电工程的工程管理,所以课程设置包括输电工程概预算,输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所以在设计环节中,也多是参加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电厂建设相关工程的实习。在此基础上,对于毕业设计模式的创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在校的多年学习,已经有了一定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所以在大三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导师,进入相应的科研团队,从而提早进入毕业设计阶段,并且在专业导师的负责下,毕业设计的目的性更强。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掌握严谨的研究方法,并且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通过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3 加强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针对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改进实习内容和实习方式,在校内实习期间,学生首先需要翻看图书馆和动电实验大楼的施工图纸,按照工程师的要求做好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然后才能进入现场参观,结合施工图的内容再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先后组织学生赴白山热电有限公司参观,到吉林电业局送电工区工地参观,到松花江热电有限公司实习参观,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全视角、全过程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状况,结合学到的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这些身边的工程对于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学习效果也更好。与吉林华电电力工程公司协商,只要在吉林地区有工程项目,学院就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实习,采取实习内容和实习计划随着工程项目走的方式,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为了满足与工程现场达到同样效果,工程管理专业11级学生于2014年暑期在我校老校区输电实习基地轮训一个月,实习单位帮助解决了部分实训器材,并选派了企业专家来校现场指导。实习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登塔操作,这批学生的实训效果在毕业面试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多数用人单位在面试中夸奖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到企业都可以直接上岗了。

2.4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学能力培训、教材建设与课程开发培训和继续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

(1)有计划组织和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制定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家注册职业资格考试;

(3)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参加教学实践培训,培训期间需参与并指导本专业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工作,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4)外聘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为学生做专题实践报告。

2.5 围绕工程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各类科技竞赛等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效地补充、延伸了课堂教学,将工程实际中的各类问题作为学生的研究对象,提高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语

本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坚持以工程实际为导引,根据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上述改革,使学生从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认识,在不断的循环往复当中建立良好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高等学校大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篇13

1.1监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本工程中,监理工作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1.1设计方面

1)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如设计图纸、技术要求、相关技术措施、操作规程等等,并反馈审查意见。

2)组织并主持设计技术交底会议,对技施图进行会审。

3)会同设计单位对承包人提出的与设计文件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究,并在监理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批复实施,同时报委托人进行备案。

4)按照工程总体进度计划和施工阶段的进度安排要求,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供图计划和分项工程供图计划进行审核。

1.1.2施工方面

1)对承包合同进行全面管理,并对承包人进行审查,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机构、资源配置、人员资质、特殊工种是否持证上岗等等,同时对承包人所选择的分包单位和试验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并提出相关意见。

2)督促发包人根据施工合同中的具体约定,落实必须提供的施工条件,并对承包人的开工准备情况进行全面、系统检查,及时签发开工令。

3)对施工组织技术文件、施工进度计划、作业规程、安全措施等进行审查,并重点对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审查。

4)对施工承包商给出的测量设计方案和相关措施进行审查,并对测量控制网进行校核,直至符合水利工程相关测量规范标准要求。

5)对设备调试大纲进行审查,当分部试运行不合格时不准进入整套启动试运行环节,同时参与分系统试运行和整套试运行工作,并对调试报告进行审查。

6)进度控制。协助发包人对工程总体进度计划进行编制,并对承包人编制的二级网络计划进行核查、审批,同时对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当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出现较大偏差时,及时提出调整意见和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7)施工质量控制。对承包人制定的质保体系及相关措施进行审查,并监督实施,同时监督承办人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有关规定对承包人进场的工程机械设备、材料、构配件、半成品进行跟踪检测,并对承包人提出的工程质量缺陷处理方案进行审核,参与重大质量事故的调查工作。

8)成本控制。协助发包人对付款计划进行编制,并对承包人提交的资金流量计划进行审查,对完成的工程量进行核定,同时受理索赔申请,并针对索赔情况进行调查。

9)施工安全控制。对承包人提供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并对措施和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对防洪度汛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重大安全事故的调查;督促承包人加强对参与施工建设人员的安全培训,监督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状况。

10)根据相关规定参加工程验收,对承包人的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提交监理工作报告和监理日记,督促承包人做好档案编制工作。

1.2监理方法

在本工程中,监理工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如下:

1)现场记录。具体包括每日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材料、施工环境、天气以及施工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记录。

2)旁站式监理。监理机构依据合同的约定,在施工现场对工程中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施工进行旁站式监理。

3)巡检。对工程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管理。

4)跟踪检查。监理人员在承包人对试样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实施全程监督,并对检测结果的可信性进行确认。

5)协调。对参与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各方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调解。

1.3监理工作要点

1.3.1隧洞开挖

为进一步确保本工程隧洞开挖的整体质量,在对隧洞进出口进行边坡开挖时,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开挖方式和分层梯段爆破开挖的方式。分层开挖台阶的高度为100~150cm,台阶周边采用预裂爆破,并遵循浅孔、少药、分层的爆破原则;隧洞洞身拟采用全面开挖的方式,周边采用光面爆破技术。为了有效提高钻爆残留孔率,并减少超欠挖,必须对钻孔的布置及排间距进行严格控制,若是钻孔过程中遇到围岩破碎或节理裂隙发育,应当采用短进尺浅孔少药量。在钻孔控制措施方面,因隧洞进出口采用的是手持式风钻,洞身采用的是气腿式风钻,故此必须对钻孔进度加以严格控制。在隧洞混凝土的衬砌施工措施方面,底板混凝土施工采用的是立模浇筑,标准段的边顶拱衬砌混凝土施工采用钢模台车进行立模浇筑,以此来提高混凝土浇筑成形之后的外观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加快浇筑施工进度。由于大沙河水库工程地下洞室开挖围岩岩性为砂泥岩,且地下水较多,因而在对洞室进行开挖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根据设计图纸进行及时支护,同时还需要布设相应的集水坑和抽排水设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进行。

1.3.2大坝基础开挖

为保证大坝基础开挖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开挖方式和分层梯段爆破开挖的方式进行,大坝开挖要严格按设计坐标进行开挖放样,同时做好开挖过程的复核放样测量,控制好大坝外型轮廓尺寸。大坝趾板、垫层区及过渡区基础岩石为砂泥岩,注意控制光面爆破的效果,开挖时应采用浅孔、少药、预留保护层的开挖方式施工,防止因爆破作业损坏大坝基础。

1.3.3坝体填筑

坝体填筑分为特殊垫层区、垫层区、过渡区、主堆石区、次堆石区。现场施工对采用划线分区,各填料区连接部位处理按设计要求进行控制,严格坝体填筑分区,铺料、找平、碾压等工序加强控制,保证坝体填筑质量。

1.3.4面板砼浇筑

面板是大坝的主要防渗体,关系水库成败,是大坝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点,要从原材料质量控制、钢筋制安、止水制安保护、模板安装、砼生产、砼入仓平仓、砼振捣及抹面、滑模提升速度、砼养护等工序和阶段加强质量控制。面板砼浇筑要严格控制滑模提升速度,平均提升速度控制在1~2m/h,最大提升速度不宜超过4m/h,砼表面抹面要采取多次成形抹光。

1.3.5施工过程的监理控制要点

1)在本工程中,应当对以下关键环节的施工进行旁站式监理:钢筋绑扎、混凝土仓面验收、混凝土浇筑、模板检查及重要隐蔽工程等。

2)在隧洞开挖过程中,应对以下内容进行控制:贯通误差、轴线与周边孔放样、孔间距及装药量、光面与预裂爆破,并将检查的重点放在轴线、周边孔偏差、超欠挖量、残留孔率指标等方面上,一旦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进行纠偏处理。

3)混凝土浇筑情况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必须做好各种原材料的质检工作,并对模板及具体支撑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同时还要对混凝土仓面进行质量验收,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浇捣情况,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在强度和外观质量以及内外温差。

4)大坝帷幕灌浆、固结灌浆及隧洞回填灌浆。灌浆作业可将检查的重点放在孔位、孔深、冲洗以及灌浆压力等指标的检查上,并对实际灌浆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大坝防渗灌浆应当根据先固结灌浆后帷幕灌浆的顺序进行,隧洞回填灌浆必须在衬砌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0%以上时才能进行。对于空隙相对较大的部位应当灌注水泥砂浆或是高流态混凝土,砂浆的掺砂量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200%。

5)在设计规定的灌浆压力下,当浆液注入率<0.4L/min时,应当延续灌注时间60min;如果注入率>1.0L/min时,继续灌注90min便可结束灌注。

1.3.6施工成品质量的监理控制措施

应对混凝土试块等成果进行相应的试验检测,借此来对施工成品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对施工完毕的分项工程及工序应进行相应的质量评定,对不符合设计和规范标准要求的应及时予以跟踪处理,直至合格为止。

1.3.7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在隧洞等地下建筑施工中,必须确保有足够的通风和照明设备及排水设施,以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所有进入地下建筑物进行施工的人员都必须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配备对有害气体的检测和报警装置,如防爆灯、报警器等等,当发现有害气体泄漏时,应及时停止施工并疏散人员;所有可能遭遇雷击的电器设备都必须安装避雷装置。

2结语

篇14

[关键词]政府监管 公用事业 政府承诺 信息约束 委托

2002年建设部发出《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之后,有关城市公用事业改革与监管的文献增长迅速,人们对城市公用事业改革的动因、难点、阻力、改革的主要形式,及监管的内涵等问题,展开了较充分的讨论。相关部门和城市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实践,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绿皮书《公私合作制的中国试验》(余晖和秦虹,2005)对此有一个较完整的介绍。

国外公用事业改革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大规模展开,一个基本经验是,在公用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但这种努力,可能导致公用事业部分的私有化,甚至最终导致全面的私有化。公用事业特殊的契约特性,可能导致民营化后公众承受垄断和资本的双重压力。而且,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公用事业部门效率的提高,并不是来自民营化,而是来自竞争,把垄断简单地从公共部门转向私人部门,丝毫不会促进竞争(陈富良,2000)。国外和国内都有这样的实践:城市公用事业民营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国有制形式。人们认识到,在公用事业领域,不受规制的私人垄断比政府垄断对消费者的损害更大。本文针对公用事业改革与监管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反思。

一、公用事业的特点与契约问题

一般来说,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与节水、供热、供气、城市公交、排水、污水处理、道路与桥梁、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处理以及城市绿化等方面。公用事业的特性可以从产业特性和产品与服务特性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从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看,主要特点有,一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多是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资,其他产品或服务很难替代(无相近的替代品),或者替代的成本较高,如自来水、城市公交。即使是管道供气,有较近的替代品,但替代成本也不低。二是具有公益性。表现在它是城市所有居民共同使用,因而提供的企业负有一定的社会公益义务(普遍服务),不能分割使用。这样,面对这种特性,价格机制不灵活,不能完全遵循供求机制。三是利益计算上的不确定性。由于公益性的存在,公用事业的社会利益是长期的,收益难以核算(非市场产出核算的困难),也就缺乏一个终止机制。四是需求的波动性。不同季节对自来水的需求,不同时间对电力的需求,不同天气条件下或工作日对公交的需求等都存在差别。需求的波动导致生产设备利用率产生变化。

而从产业特性来看,城市公用事业在以下几方面又有与其它产业不同的地方:一是地域性垄断。公用事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如自来水、管道供热、管道燃气等,只能在网络覆盖范围之内,不能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即使是在大中型城市,可能有多个自来水公司,也是多个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并存,各自垄断服务区域的供给。而缺乏相近的替代品,则使这种垄断性更强。二是具有投资大、回收期长与规模经济的特点。如自来水行业,其生产经营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一次性投资大,自来水总管等固定成本都有很长的使用周期,投资专用性强,沉淀成本高。因而,重复设置自来水总管等固定网络系统是不符合经济效率原则的。这种规模经济性和大量的沉淀成本使自来水产业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特征。

以上这些特性,使得城市公用事业具有独特的契约问题。

因较高的专用性投资所产生的沉淀成本,削弱了利用市场机制产生一流绩效的能力。而消费者要求得到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服务,运营商则要维护其资产而获得垄断利润。

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公用事业生产阶段具备引入竞争的条件,而供给阶段又具备垄断经营的基础。因而,对于公用事业,既有民营化的可能,又有监管的必要。作为自然垄断行业,由于技术的发展,生产环节可分,理论上企业可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价格和质量选择企业。但是,公用事业依托网络而形成的垄断,与一般商品服务的供给方式又不同,因而需要政府进行监管以消除负面影响,既限制垄断高价,又确保服务和产品的有效供给,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同时弥补公共服务中的信息不对称。

但是,公用事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的地区色彩较浓,存在区域差异性和地区溢出效应。地域性垄断使城市公用事业的经营和管理只能限定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之内,区域差别使得公用事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与水平不可能完全一致,区域直接溢出效应和公益性,表明公用事业直接对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支持和服务作用。这些特性使得城市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效用的发挥范围限定在特定区域或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和利益关系也相对较确定,因而地方政府对其发展又有了干预的积极性和责任。

二、政府承诺问题

市政公用设施服务市场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合同约束取代行政管理。在自然垄断行业仿效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一个主要方式就是招标。定期就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特许权进行招标,虽然只有一家企业获得特许权,但由于多家企业参与投标,可形成缔约前的竞争;又由于特许权的时限性,如5年后再次招标,故已获得特许权的企业,缔约后也并不能高枕无忧。显然,招标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式是定价,价格上限被认为是激励效果较好的一种定价方式,它也有一个时限性,缔约后也有一个重新谈判问题。然而,由于技术、环境的变化,及人的计算能力的差异,任何合同都不可能是完备的,都存在一个再谈判的问题,再谈判增加了合约订立的交易费用。

有强制力的政府承诺问题,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首先,由于技术的改进和生产率的提高,公众普遍感到现在服务价格偏高,要求提前修改合同,降低公用事业的收费,政府可能迫于政治的压力而提前修改合同,抽走企业的自身努力的结果;即使不提前修改合同,合同到期时,也会对企业提出更苛刻的合同,而产生鞭打快牛的现象。拉丰和梯若尔曾经描述这种短期承诺的情形:当第二届政府发现企业的成本较低,它不大可能知道企业是由于进行投资才降低了成本,还是成本本来就低而上一届政府并未严格要求。换句话说,第二届政府调整价格的可能性会对企业的选择形成干预。第二届政府如果拥有了修正上届政府错误定价的权力,那么它就不会对企业的投资给予回报。其次,当企业以各种理由,如经营环境变坏、效益变差,提出为保证供给的可持续性,要求政府提前修改合同,提高收费标准。政府可能迫于企业的压力而提前修改合同,这又会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企业也无激励去降低成本。再次,基于引进外资的考虑,当合同签订后,又有出价更高的企业要求进入这一市场,新的投资者来了,政府可能出于资金的诱惑而中止或提前修改合同。因为资金约束本来就是公用事业民营化的一个动机。一般来说,由于政府承诺问题,私人企业在经营公用事业时,会产生过多的再谈判成本。而公有企业在经营公用事业时,则往往面临着预算软约束。

三、信息不对称约束

政府监管的理由之一就是弥补消费者与厂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充当了一个信息中介的作用。然而,监管部门与被监管者(运营企业)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关于被监管对象的成本等信息是不完全的。在民营化之前,政府可能控制公用事业经营者的活动;民营化之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需要重新调整,监管者面对一个新的垄断者。由于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者的政策可能偏好于产业利益集团。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最优监管政策的设计面临着激励与企业的信息租金之间的权衡,而最优规制政策的实现在于监管者能提供一个完全甄别的合同菜单,让企业自己选择。机制设计理论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认为高效率的企业选择高效能的激励方案(固定价格合同),低效率的企业选择低效能的激励合同(成本加成合同)。既可以确保让成本高的企业参与,又阻止了成本低的企业进行寻租。但这种机制设计并没有考虑到在公用事业中委托问题的特殊性。

四、委托问题

委托理论在城市公用事业中并不具备完全的适应性,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用事业中的多重委托特征。从纵向看,公用事业监管中的委托包括四个层次:市民(公众)、城市立法部门、监管者、企业,这形成多重委托。这种关系的核心是,监管者作为消费者的人,它要确保被监管企业实现消费者利益,但是监管者由于很难确保拥有作为交涉对手的被监管企业的完全信息,所以常常伴随着信息偏差。亦即作为人的监管者不能确保拥有被监管企业的成本条件、需求条件、技术、财务等的完全信息,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委托者如何公布被监管企业的信息,则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消费者要求监管者能以法律权限实现被规制企业的信息公开,而且要求实行确切的监管。如果监管者能实行确切的监管,监管者本身则可以此而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在社会上的评价,因此,建立这样的激励机制,对监管者来说是必要的。激励机制在监管者与被监管企业的委托-关系中是非常重要的。被监管企业在监管者认可的供应条件下准确地向消费者提供物品和服务时,如果没有一定的收益,是不会有那样的行动的,因此监管者要给予被监管企业从事这种行动的激励性机制。

从横向看,横向多重委托的主要形式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监管机构共享对某一企业的监管权。公用事业监管部门、建设、环境保护、公安、交通等多部门共享对公用事业的监管权。巴隆和马蒂莫从合同的角度对这种多重委托人或公共人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在他们的分析框架内,假设在不同的规制机构之间,规制职责的分配是与其监督技术相对应的,或者说,监督技术决定了规制职责。在这样的假设下,每个规制机构只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订立合同,但这样做势必导致规制过程中规制机构的不合作行为,在均衡状态,最后得到的规制机制只是一种纳什均衡,即每个规制机构以分散化方式向企业提供规制机制(张昕竹、拉丰和易斯塔什,2000)。

建立有效的委托—关系的核心是要建立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在这一机制中,对于委托人而言,由他发出的激励和约束信号必须是指向人的,而且这种指向越是方向明确,经过的环节越少,激励和约束信号的传递效率及由此形成对人的激励和约束的效用就越高。反之,激励约束信号传递的方向越模糊,经过的环节越多,那么这种信号的传递效率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的激励和约束的效用就越低。由此推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实现同一委托—事项,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必定比直接或较少层次的委托—关系所产生的效用损失来得高,其道德风险也必定会更多,程度也必定会更严重。在政府监管的纵向委托关系中,从消费者到立法机关,到监管机构,再到被监管企业,其间存在着四重委托关系,链条较长,关系也较复杂。每一重委托关系中,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因此,我们在对城市公用事业进行监管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多重委托特征,如何缩短委托链条,将消费者的意愿更直接地传达到被监管企业,如何避免人的道德风险,使人更好地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是我们在制定监管政策时必须审慎考虑的问题。从政府监管的横向委托关系来看,目前在我国的监管现状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一方面是监管权力过于分散,企业的婆婆太多,企业自主权还不够;另一方面是,该管的事没人管,造成权力真空。因此在设计监管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二是人的参与约束可能不被考虑。机制设计要求考虑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在公用事业中,一方面,监管是政府强制力的表现,即使不能接受监管合同,也不能简单地采取回避的方针,不能退出。委托人可能不需要考虑监管合约的参与约束的情形,还与被监管产业公用事业的特性有关。在公用事业中,企业一旦接受了政府的准入监管,或获得了政府的行政许可,在享受政府保护独占这一市场的同时,也负有提供服务的义务,而此时,即使监管者改变收费合约,它也不能退出这一领域。另一方面,一些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资产的专用性和巨大的沉淀成本,企业在获准进入特定行业后,如果监管者改变收费合约,企业即使想退出也不能轻易退出。因而,在监管情形中,参与约束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三是公用事业的监管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私人交易。在私人交易中,委托人承担其假设的任何误差的代价,而对一个要对生活必需品价格和质量负责的监管者来说,情况相反,如果监管者关于人(企业)的知识的假设是错误的,却是由消费者和被监管者(企业)来承担后果。因而,把私人委托框架下的机制设计应用到公用事业的监管中会产生许多问题。

五、小结与建议

1.完善监管制度建设,将竞争制度、产权制度和监管制度有机统一起来。长期以来,我国公用事业部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以国有投资为主导,二是以维护大企业利益为导向。经过前一时期的改革,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公用事业的投资力度,也引入了部分民营资本,但投资增长仍然无法满足公用事业需求的增长,传统规制的实质并没有改变,与民营化改革相适应的政府规制制度尚未确立,如与民营化相对应的价格规制、社会性规制,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基本上在沿用对国有企业的规制政策。政府部门在民营化改革过程中,规制的承诺问题也同样存在。再者,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城市自来水行业起步较早,其他行业如管道燃气、管道供热、城市公交等方面民营化改革的步伐则相对迟缓,民营化有关各方的利益协调或不被重视或缺乏推进。民营化改革不仅与民间投资者相关,而且也会影响消费者及改制企业员工的利益,当然也包括地方政府利益。但显然,民营化引发的利益冲突与负面效应尚未得到妥善解决。

民营化后,随着监管对象的多元化,监管手段的多样化,监管内容比较复杂(准入退出、价格、质量安全、标准、网络接入、竞争秩序等),需要完善监管制度,改变自我监管的现象,完善监管的立法和制度,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

产权改革应是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内容,结构重组是公用事业有效竞争的基础条件,监管政策是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改革应该坚持竞争制度、产权制度与监管制度有机统一。

2.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应与社会条件相匹配,与产业特性相适应。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差异大,经济基础不同,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目标也不同于欧美国家,急剧地推进改革会超出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度目标和政策,并通过循序渐进和适度的方式推进民营化。在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应保持政府对公用事业一定的控制力,即国有资本占一定比例的产权控制,以实现私人资本与国有资本的有效均衡。

3.处理好政府的角色定位,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的有效均衡。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直接调控,以合同约束取代了行政干预。民营化过程中的政府职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要为民营化提供制度保证。欧美国家民营化改革都有法律和制度作为前提和保障。因此,在民营化过程中,政府的第一个角色就是作为准立法者。第二,政府是整个经济运行的看守者,在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也不例外。要确保公用事业运行规范、竞争有序、供需平衡、各有关主体利益协调,政府应该成为监管者(规制者)。第三,民营化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提高效率,确保服务,现实中的公用事业也不是全面实行私有制,同样存在多元产权结构,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并存。因此,在这一点上,政府机构又是私人部门的一个竞争者。第四,民营化过程中,大家讨论较多的一种方式是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通过正式协议而确立一种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机构又成了私人部门的合作者。总体来说,在民营化过程中,政府机构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问题是这些角色不能由同一个部门来承担,比如,采用公私合作制,同样要求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第三方监管模式,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价格形成和公共服务义务等方面依法进行监管。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与监管[J].城乡建设,2006,(3).

[2]仇保兴,王俊豪等.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制研究[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肖兴志,孙阳.拉美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及经验教训[R].江西财经大学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5,No.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