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神病人护理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新入院精神病人护理;住院;依从性。

精神病人存在着思维、情感、行为等障碍,不能正确的认识主客观世界,其自身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拒绝接受自己有病的说法,不肯就医,因此大多数病人为被动就医、哄骗就医或强迫就医。特别是新入院病人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极易发生拒绝服药、拒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不知料理个人卫生、睡眠障碍等护理问题。我们把入院不足20天的病人视为新入院病人,它是一个特殊时期,做好这个时期的护理对病人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1熟悉病情,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它是通过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等对患者进行的一种精神护理,它采用科学启发解释、教育或暗示,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改善心境使病人从不安、烦闷、消极、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尽快摆脱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疗。精神病人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亲人的指责误解与打骂,这样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爱护病人,护理人员不诋毁、取笑病人,对病人出现的离奇古怪的言语要耐心倾听、幼稚怪异的行为要注意观察,既不要与病人辩论或强行纠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认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因为每个患者的症状都各不相同,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异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护理人员及时、正确的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的药物治疗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种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根本。要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投药。发药前要督促病人入厕,料理好大小便,服药后30分内不准入厕。发药时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两人认准病人,两人核对后将药亲自交给病人,看到病人将药服下,检查口腔确认有无将药物藏于上腭、舌下、齿龈与唇颊之间等处,保证服药到胃。服药后30分钟内不离视线看护,防止病人将药物呕出。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如果经督促、劝解,病人仍旧拒绝服药,则应报告医生更换给药途径。鼻饲给药、肌注抗精神病药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3病人的清洁卫生护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生活不能自理,入院时往往卫生状况很差,因此入院时要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帮助病人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做好晨晚间护理,对女病人还要管理好经期卫生。病人清洁会减少躯体不适,缓解负性情绪,维护了病人的尊严,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了护、患距离,提高了住院依从性,有利于各项诊疗护理措施的实施。

4病人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需要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为病人提供适宜饮食,保证病人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摄入。在进餐时应细心观察病人进餐情况。有的病人受症状支配而影响进食。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认为饭里有毒拒绝进食,要集体进餐,打饭流程病人亲自监督,或与他人的饭对调,或者工作人员先品尝;对称自己有罪不进食,工作人员把饭菜拌在一起或饭后必须协助清洗餐具等;把食物看成其他不能吃的东西而不进食,给病人更换其他食物,同时向病人解释并给予安慰;受药物副作用影响出现吞咽困难而影响进食,要给予流食,劝病人缓慢进食;暴饮暴食不知饥饱的病人,要适当限制入量。对意志倒错,吃赃物、异食癖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及时清除病区的生活垃圾和严密看护病人,保证病人每餐吃饱。对进食不好的病人给予保护性约束后鼻饲流食、静脉输液等,以保证营养素的摄入。

5病人的安全护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护理重点是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等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症状,坚守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点病室,保证病室环境安全,管理好床单位,对病人24小时不离视线看护。对发生突然冲动的病人,攻击性较强,不能放任不管,要机智大胆,果断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伤人或自伤;对症状活跃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对住院态度转变快又主动与护理人员搭讪,询问工作人员作息时间,主动要求协助工作人员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机外走;对主动与同病室的病人交谈,窃窃私语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力措施;对上厕所或反复上厕所的病人要专人陪护。

6病人睡眠的护理

良好的睡眠可促进病情的恢复,严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并易发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着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根据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进行护理。首先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睡前用温水泡脚,督促他们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防止病人蒙头睡觉,要善于发现伪装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症状而出现睡眠障碍,可报告医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如果病人由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导致失眠,则应加强心理护理。

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掌握新入院精神病人的病情,做好新入院精神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病人住院的依从性,使病人配合治疗。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10

精神病人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口服给药是精神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而多数精神病人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拒绝住院治疗。因此,精神病人藏药又是最常见的现象,给治疗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保证病人按时按量服药,现将精神病人藏药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归纳如下。

病人藏药的原因

精神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不肯服药,病人受病态支配(如妄想、幻听等)认为服药是害自己,或听见有人命令他不许服药,有自杀观念的病人,藏药是为了达到自杀的目的。

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药后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植物神经系统如内分泌紊乱,如肌张力增强,吞咽困难量坐卧不安,眩晕乏力、鼻塞、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病人难以忍受。为了逃避而私自藏药。

长期给药而疗效不显著,病人对治疗失去信心,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遵守常规和不执行岗位责任制给病人造成藏药的机会。

病人藏药的危害性及危险性

由于病人不能按时按量服药,达不到治疗目的,影响治疗效果延长病程,浪费药品,病情不能控制,病人之间互相干扰影响病房管理,影响其他病人休息(如兴奋躁动、哭闹不安,抑郁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等)给日常工作带来妨碍。

病人多次藏药未发现,医生继续加大药量,当发现后强迫病人服下,药量过大,易造成直立性虚脱和意外。

有自杀观念的病人1次口服大量藏药,可造成死亡事故,病人藏药过多,有可能被有自杀观念的病人窃取吞服或误服,易造成药物中毒或死亡。

防止藏药的措施及护理

使用正确给药途径与方法,说服、劝导病人接受治疗,发药到床并看着病人服下,必要时检查病人的口腔,保证病人的服用。对劝说无效者不可强行灌药,可采取肌注、静注或鼻饲等途径。加强责任心,发药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得与他人交谈,或做其他工作,坚持执行各项常规制度,加强岗位责任制,发药必须认真检查,不给病人留有藏药机会。

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遵医嘱服药):护理人员要以和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关怀;帮助病人认识到接受治疗的必要性,以平静、沉着的方式对待病人,除给药时间外,增加与病人的接触时间,对过度用药的病人给予用药限制。同时加强对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指导,让病人和家属理解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各种治疗措施的目的是治病而不是惩罚。在用药之前详细地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所用药物的药名、作用与不良反映,这样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同时也是保护病人的知情权,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同时指导病人主动服药,培养病人用药的主动性,建立对自己医疗行为的责任感。详细观察,了解每个病人病情,掌握病人的动机,集体发药与单独发药相结合,按病房发药,病人可互相监督,工作人员便于观察。发药时不能求快,要有秩序,对藏药者,应单独给药,详细检查,耐心说服解释,态度要和蔼,取得病人的信任,对病人讲清接受治疗的好处,拒绝治疗的害处,使病人自觉配合治疗。服药后认真检查病人口腔,并注意病人服药动作,表情如不自然,神色慌张等,检查服药杯内及手指间有无藏药,对新入院病人要加倍注意,重点检查并给足够的水待病人将药全部吞咽后,认真在病室由专人看管半小时后方可让其单独行动。

加强药物治疗中的基础护理: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要加强药物治疗期间的基础护理。如抗精神病药可引起咽喉肌群共济失调而出现吞咽困难,轻者进食进水发生呛咳,重者可出现噎食甚至误入气管而窒息。因此进食时不宜催促患者,不宜让患者进食有骨头或过分干燥的食物,对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宜进软食,必要时可用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便秘、尿潴留也是精神药物治疗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尤见于卧床少动及老年患者。它们不但使患者焦虑不安、影响睡眠、进食等日常生活,还可能导致其他并发症。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护理,如训练病人的定期排便的习惯,鼓励患者多活动,多进食含纤维丰富的水果、蔬菜,出现便秘、尿潴留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处理。

篇3

【关键词】精神病人;呼吸道感染;护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23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30-01

呼吸道感染是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极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为了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降低住院精神病人呼吸道感染率,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院病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材料与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院病例共2294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发生呼吸道感染276例,感染率为12%,其中女性发生呼吸感染为101例,男性发生呼吸感染为175例。

2.相关因素

2.1 环境因素。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并且对不同年龄、不同症状、不同体质的患者均采取封闭式强制性住院治疗,人口密度大,活动空间小,日常生活接触密切,户外活动少,加上吸烟造成空气污染对呼吸道黏膜刺激,导致抵抗力下降,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2.2 疾病因素。由于患者精神异常,长时间处于兴奋吵闹、夜间睡眠不佳、进食无规律状态,体力消耗过多,免疫功能下降;部分病人精神衰退,对自身健康漠不关心,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自我保护能力差;有些精神病衰退期患者处于淡漠、被动状态,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加上精神病患者自知力缺乏,对潜在的感染不能识别,又不配合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措施,自我保健能力下降等有关。

2.3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过度抑制作用,可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使正常的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白细胞减少、咳嗽、长期住院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免疫功能下降是这些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

2.4 自理能力。精神病患者生活懒散、不注意口腔卫生、衣着不整、乱食异物、吃不洁食物、进食无规律、夜间睡眠差;有些精神病衰退期患者处于淡漠、被动状态,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

3.护理措施

3.1 加强卫生宣教,培养卫生习惯。开展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督促并协助病人洗漱更衣,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多喝水,参加有氧运动,增强抵抗力。

3.2 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改善患者休养治疗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天开窗2次通风以上,必要时安装换气扇,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食用醋熏蒸或喷洒),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温度。注意保持病室与患者活动场所的清洁,合理安排患者的休养生活,培养患者活动兴趣,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工娱疗活动,按患者疾病康复情况实施开放式管理,让患者多到户外活动,按患者不同年龄、爱好、兴趣、病情及机体实际情况组织患者做广播操或健康保健操,参加适当体育活动,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3 合理用药,做好用药护理。掌握各种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用氯氮平的病人因唾液分泌增加,加之药物作用病人睡眠较深,应督促病人侧卧,以利分泌物及时排出,协助病人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减少吸人性肺炎的发生。卧床病人及时翻身拍背,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期间,加强早期呼吸道感染症状的观察与处理,如需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3.4 做好消毒隔离,切断传染途径。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院内交叉感染。晨晚间护理更换床单被褥时,动作要轻,打扫卫生采用湿式清扫方法,避免灰尘飞扬,不要在病房内清点脏衣服,病人排泄物及时清理消毒,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保持空气新鲜;同时,对病人及家属加强卫生宣教,对疑有感染病例应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篇4

【关键词】 癌症疼痛;护理探究。

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为: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的或潜在的损伤所引发的情感经历;或者就这一损伤所做的描述。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生理体验,临床上50%~80%的癌症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晚期病人更高达60%~90%,约有30%的病人临终前严重的疼痛得不到缓解,疼痛不仅会影响到病人的生理活动,如饮食、活动、睡眠,还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心理,出现烦躁、抑郁,甚至自杀,免疫力低下,促进疾病发展。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到2000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让肿瘤病人不痛”的奋斗目标。如何进一步加大癌痛治疗的力度,不仅仅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任务之一。

1 疼痛的评估:

1.1 疼痛的原因:肿瘤直接压迫、刺激神经,肿瘤骨骼转移,肿瘤对痛觉敏感组织(血管、淋巴管等)的刺激,肿瘤分泌因子致痛,治疗后的疼痛,心理因素。

1.2 癌痛的分级和疗效的评价:根据WHO早期制定的分级和疗效的评价标准如下:

1.2.1 疼痛分级:0~3级,共分4级。0级―无痛;1级―轻度痛,有疼痛但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2级―中度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3级―重度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

1.2.2 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度缓解(MR)、未缓解(NR)。

1.3 疼痛评估的原则:

疼痛评估最重要的原则是相信病人的主诉。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评估要以病人的自我评估为主,在临床工作中,要坚持“病人说痛,就是痛;病人说有多痛,就有多痛”的原则。

2 疼痛的治疗

2.1 药物治疗 癌痛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多年来国内外临床经验认为,药物治疗仍是癌痛治疗的主要方法。药物治疗首先要遵循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口服给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只要正确遵循该方案的基本原则,90%的癌痛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一般用药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治疗轻度至中度疼痛,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中增加(不是取代)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对持续性疼痛或疼痛初期即表现为中度至重度者,应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或提高阿片类药物剂量,并辅以“必要时”增加的剂量,如吗啡制剂等。此外,对严重疼痛不能控制时,应增加辅助药物。临床中有人建议,在癌痛治疗中不宜选用盐酸哌替啶,因为盐酸哌替啶止痛作用欠佳,且有潜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而且盐酸哌替啶不符合癌症三阶梯止痛的口服原则。

2.2 “三阶梯外”疗法 晚期癌痛三阶梯治疗在临床上已经能够使90%的病人有效缓解了疼痛,但仍然有一部分晚期癌痛病人不能有效缓解疼痛,所以“三阶梯外疗法”的应用非常必要,如椎管内和脑室内注药、抗癌止痛法、生物止痛技术和贴膜等。

3 疼痛的护理

3.1 健康指导和病情观察

3.1.1 做好入院宣教,了解病人有无疼痛,详实了解病人疼痛病史,及时建立疼痛评估表。

3.1.2 教会病人叙述疼痛等级、性质、规律,评估病人对疼痛的反应,使用止痛药的效果、副作用,造成疼痛增强或减轻的影响因素,确定减轻疼痛的有效计划。

3.1.3 注意观察病人由于疼痛所致生命体征的改变,如心率的改变、血压升高。病人的面容、、行动方式、心理及性格的改变、社会地位的丧失及社会活动的影响。

3.1.4 制定护理的目标,使病人相信医务人员相信他的疼痛确实存在,并能实施有效的止痛方法,维持减轻的状态。治疗疼痛的目标分3个阶段来实现:第一目标,保证病人在夜晚安静入眠不感到疼痛;第二目标,在病人安静时疼痛能消失;第三目标,病人在直立或活动时疼痛消失。

3.1.5 在使用各种止痛药物的同时,可配合使用一些干预技术,采取音乐疗法转移或分散注意力;纠正一些错误概念,如对疼痛表示怀疑,怕成瘾而不给药等;鼓励病人总结经验,对他能忍受疼痛加以肯定和赞扬,同时注意进行有关的健康教育。

3.2 饮食指导 做好计划护理,按医嘱在进食前半小时给予止痛剂,提供令人愉快的、舒畅的进餐环境;建议在厌食期间不要烹调过多食物;对于吗啡类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副作用,鼓励病人少量多次进食碎冰或清凉饮料和气味较小的冷食,必要时给予止吐剂;饭后2h避免平卧位;改进饮食,刺激食欲,增加蛋白质的摄取量,允许按个人嗜好选择食物的品种。

3.3 阿片类药物副作用的护理

3.3.1 便秘 因使用阿片类药物最常见且顽固的不良反应是便秘。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和适量的粗粮;每日清晨用温开水冲服一些蜂蜜有一定帮助;鼓励病人尽可能起床活动及生活自理,每日按时入厕,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评估病人的大便情况,轻度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通便药物治疗。当大便每周在3次以下、腹胀、有直肠充盈感、可触及硬便、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及排便的疼痛时,应为病人制定可实现的目标,使排便时能减轻疼痛。使用药物治疗包括:刺激性导泻药物如番泻叶、20%甘露醇等;剂如石蜡油,中药制剂如通便灵、麻仁胶囊等,或给予开塞露、直肠栓剂。口服泻药最好在睡前服用。大便嵌塞时,可行油类保留灌肠或戴手套将干便抠出。

3.3.2 恶心、呕吐 除了药物治疗外,鼓励病人服用冰块或清凉液体减少不愉快的气味和情景,呕吐后及时漱口;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和主动吞咽来抑制呕吐反射,进食后坐立一段时间而不要马上躺下;每次少量进食,减慢进食速度;餐前后1h避免饮水,少吃甜食及煎炸的含脂肪食物。为病人创造适宜的进餐环境。

3.4 心理护理 疼痛不仅给躯体带来不适,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如焦虑、恐惧、悲哀、绝望等。因此,在护理中我们应注意评估病人的各种表现是否有改变,如面色、目光呆滞、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睡眠紊乱、疲乏等;病人是否精神紧张、易怒、焦躁、易激动、易失去控制。针对病人的不同表现,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方式,充分控制疼痛,减轻病人痛苦。缓慢而平心静气地谈话,要传达给病人一种富于感情的同情感,消除过多的刺激。配合使用一次性干预技术,分散注意力的方法,采用心理治疗,消除病人的不安和无助感;对绝望的病人要注意安全,积极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发现自杀倾向,保证病人安全。当病人出现吗啡类药物副作用时,医护人员应及时给予必要的说明,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鼓励病人对外界的环境发生兴趣,限制与其他有焦虑的病人或家人接触。帮助病人寻求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给予病人战胜疼痛。

4 总结

如何面对癌症病人的疼痛,这是对肿瘤护士专业能力的挑战,消除痛苦,治愈疾病应被看做献身医学事业的医务人员双重责任。肿瘤护士应全面了解癌症疼痛的相关知识,解决涉及在疼痛控制中的相关问题,提高病人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病康复患者;效果

精神病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导致患者产生思维、情感、感知异常的疾病[1]。治疗精神病患者属于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对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将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9.6±4.3)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经CCMD-3诊断标准予以确诊[2],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脑部肿瘤者,未出现意识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患者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常规入院登记,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症状,安排常规出院等。

观察组31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

1.2.1 建立良好就医环境

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清静、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温馨休养环境,保证室内的适宜温度与湿度;保证患者的睡眠规律,虚心接受患者意见,更换床上用品的软硬度,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室外活动场地增添运动设施,还可进行花草与树木种植,美化室外环境,适当增修走廊与休闲桌椅,开设健康教育园地,鼓励患者多开展户外活动,游戏等。

1.2.2 健康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开展关于精神病相关医疗知识与健康知识的宣教,可以宣传精神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所需的药物和用法用量、用药会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内容。患者心情抑郁时要注意放松与集中注意训练,以便患者正确了解疾病,改善不良心理。还可向患者讲述相关成功实例或者邀请已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2.3 心理护理

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友好护患关系,以轻柔的话语安抚患者,促进患者缓解或消除焦虑感与抑郁情绪,用正确态度面对睡眠。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的职业背景与文化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培养患者利用心理调节法克制烦躁等不良情绪,主动寻求帮助。

1.2.4 非语言沟通辅助护理

用微笑迎接患者,用笑脸面对患者,能让患者具有轻松感[3]。采用相关示范动作对语言进行补充。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要巧妙运用手势等动作,注意与患者的眼神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安慰与亲切感。同时还要注意区分敏感患者,避免患者产生反感[4]。

1.3 评判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康复效果。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包括基础护理满意度、健康宣教满意度、心理护理满意度、康复内容满意度等内容,每项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75分以上;满意为50~75分;一般为25~50分;不满意为25分以下。问卷由家属或患者自行填制,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以P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74.18%,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对比

3 讨论

多数精神病患者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体现为患者出现异常行为动作、意识情感等[5]。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相对漫长,其精神活动日渐衰减,加上脱离社会环境的时间过长,患者的社会功能难以恢复,使得无法及时回归社会[6]。因此,如何增强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他们衰退的速度,成为精神科研究的重点[7]。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临床上对于患者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视。人性化护理指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以患者为主体,重视人的价值、自由与发展的护理模式[8]。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为患者着想,围绕患者展开护理。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与生命价值、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为中心,注重护理的个性化、全面性及创造性。其根本目标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临床护理的最优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问卷调查对各项的满意度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还能提高患者康复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芳.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9):107-108.

[2]王菊华.如何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4):245-246.

[3]朱爱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8-258,259.

[4]付萍萍,王锋锐,傅文霞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8-139.

[5]蒋红.人性化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69-170.

[6]刘永艳.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3):393-394.

篇6

[关键词] 精神病人; 攻击行为; 临床特征;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07-01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Zhang Genfang, Huang ping

(Henan Kaife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 Henan Kaifeng, 47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and nursing of it. Method 86 hospitalized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during 2010.01.01-2010.09.30 were taken in random to b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attack behavior were summarized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nursing and prevention of attack behavior. Result 86 patients who are mentally ill, 42 patients of them have attack behavior (48.83%), in these 42 patients, 28 of them are p 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66.67%), 10 of them are affective psychosis patients (23.81%), 4 are mentally disorder in epilepsy (9.52%).Conclusion Attack behavior of p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re most common, the analysis in Psychopath attack and development of nursing measures can decrease the patient hurt themselves and other ones, is helpful for their recover.

[Keywords]Psychopath; Attack behavior; Clinical features; Nursing

冲动攻击行为是精神病患者一种常见的病理,精神病人由于受到诱发因素或者精神症状的影响,突然发生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严重威胁着住院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1],其危害程度严重,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及患者在心理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现就我院86例住院精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提出有效地护理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0年1月1日~2010年9月30日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86例,其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2.5±1.3岁,偏执型精神分裂症34例,神经症20例,情感性精神病1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2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例,人格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相关诊断标准。

1.2 攻击行为倾向的患者临床特征 患者攻击行为最易出现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其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9.5%,部分患者常常周密计划,有明确目标,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具有高度危险性,其次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情绪不稳定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另一高危因素,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而攻击行为发生时,约97%的患者缺乏自知力,入院时表现烦躁、兴奋、拒绝住院、易激怒、不合作、敌意、治疗依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情绪不稳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1.3 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受病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攻击行为发生前常表现一些征兆,如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坐立不安,为怀疑一切,不信任他人,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妄想、幻觉、意识障碍等。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拳打脚踢,撕咬、卡勒颈部、啐口水 、企图及言语性攻击,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

1.4 护理干预措施

1.4.1 评估病人的病情 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并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掌握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切实落实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发现病人的攻击倾向,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

1.4.2 建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休养环境 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美观、安全、整洁的休养环境,将患者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避免竞争性的工娱活动,患者的活动不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对具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给予加强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1.4.3 完善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入院初期,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的环境,安全制度以及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讲解有关患病的原因、疾病症状、有关治疗以及预后及预防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安心住院,提高治疗效果。

1.4.4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防范于未然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2 结果

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发生28例,占66.67%,其次情感性精神病10例,占23.81%,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占9.52%,经药物和心理治疗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均达临床康复出院。

3 讨论

精神病人由于遭受精神症状或者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发生突然攻击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能够造成患者、周围环境以及他人各种损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干预,对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2-4]。本组资料显示,患者的攻击行为常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病人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过分拥挤,进出不自由,饮食不习惯,有被监禁的感觉,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都会增加患者攻击行为。本组资料显示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居首位,为28例,占66.67%。据资料显示[5,6]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医护人员占41.66%-68.3%、家属、病人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与本组资料基本一致。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强制治疗手段例如保护性约束,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7,8]。因此分析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临床特征,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减少病人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精神科医务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以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 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2] 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3] 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4] 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5] 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6] 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篇7

攻击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攻击行为包括:躯体攻击、语言攻击、物体攻击和自身攻击[1]。攻击的极端形式称为暴力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2]。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突然发生直接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行为,对患者本身、他人及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攻击行为的识别及处理,是精神科医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掌握其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可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近年来精神医学界对攻击行为的分析和护理做多方面的探讨,现综述如下。

1 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类型 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 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 攻击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 、企图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打要杀、粗言谩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8,9]。

3 攻击主要对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7,8,10]。

4 发生攻击行为时间

据统计,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多在入院后的1个月内,发生率占90%,入院1周内发生者近半数,入院半个月以内占56.67%,0.5-1个月占41%;入院1个月以上占3.33%,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 诱导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少独处,闲散无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2]。刘克礼[13]报道过分拥挤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症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14]。此外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如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15]。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说话态度生硬、粗暴或与病人争辩、有意等,环境存在可攻击他人的物品,如扫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应引起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提示,病房环境的布置及执行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宽松一些,需全面考虑安全管理,这样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或至少使攻击行为的模式有所改变。

6 攻击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病人在出现攻击行为前常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怀疑一切,情绪不稳,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7 防范措施

7.1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此外,创建一个安静、安全、美观、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不安排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均是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7.2 全面掌握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17],对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要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及时把病人的攻击倾向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7.3 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须知、安全制度、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指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其目的,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

7.4“ 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中,传统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张静怡等[19]所采用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为病人创造与家属沟通的机会(电话联系,探望),为病人提供喜爱的食品,为病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读书活动、演讲、谈心得、书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仪表整理、劳动等,并给予奖励),为病人创造节日的氛围(逢节日到来有问候声及祝福声,并召开公休座谈会议等),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分别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温工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务。

7.5 行为干预[20]

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如下棋、打扑克、搞卫生、做操、书法、朗诵等,这样既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对病人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病人强化自我,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发挥最大的潜能,培养自己逐渐表达出社会能接受的态度,并给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样。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尽快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人,转移被攻击的对象,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时称其不备多人快速对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约束前病人告知保护的目的,并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以减少因隔离约束引起病人消极的一面。

7.6 注重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对各级各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1]。

综上所述,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分析攻击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Kaplan HI l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4th ed.Vo1.1, 1985.

[3]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5]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6]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7]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铭,高光平.谢小青.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5.

[10]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13]刘克礼.精神病房内拥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115.

[14]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16]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陈常玉,郭丽,陈维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1):67.

[18]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45—149.

[19]张静怡,冯风莲.整体护理对控制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防范效果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1999,21(9):573-574.

篇8

方法:对35例住院期间发生骨折的精神病人的年龄、性别、骨折与入院间隔时间、骨折发生原因、时间、季节、部位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长期住院精神病人中老年患者骨折发生率高,骨折部位以下肢长骨骨折为主,多发生在冬春季节。

结论:年龄偏大、药物不良反应和长期封闭式的住院管理是造成住院精神病人骨折的主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应针对发生骨折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骨折发生。

关键词:精神病人骨折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6-01

我院是江西省民政厅所属的一家优抚医院,有床位750张,主要收治全省复员退伍精神病人和伤残军人,其性质和职能决定了病人住院时间长期性,加上封闭式管理,因此,提高了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骨折的危险系数。本文对我院1998年到2009年期间35例发生骨折的住院精神病人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例住院期间发生骨折的精神病人中,男性31例,女性4例;年龄22~76岁,平均52.11±13.09岁。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35例,其中3例发生骨折2次,1例发生骨折3次,服用药物: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舒必利、三氟拉嗪、氟哌啶醇、氟奋乃静、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35例骨折病人除1例外均经x线检查摄片确诊。

1.2方法。对199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时发生骨折的精神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骨折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

2结果

2.1骨折部位。骨折部位以下肢骨骨折为主。 股骨颈骨折17例,股骨转子骨折2例,股骨粗隆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1例,肱骨骨折2例,腕骨骨折1例,尺/桡骨骨折3例,腰/髋骨骨折5例上述骨折病例有3例因合并体疾患死亡,2例出院外诊,除2例愈合不良需要轮椅外,其余无明显不良后果。

2.2发生骨折的直接原因。跌倒25例,跳楼3例,他人至伤3例,其他4例。

2.3发生季节。冬春季发生骨折的25例占骨折的71.14%,夏秋季发生骨折的10例,占28.06%。

2.4发生时间。起床摔伤者8例(2例发生在晚上起床入厕时),其余发生在白天。

2.5骨折与住院时间。0~1年4例;2~5年4例;6~10年3例;11~20年7例;21年以上11例;最长的达48年。

3骨折原因分析

3.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住院时间长,各相关器官相对退化,造成骨质疏松,体力衰退,认知功能减低以及感觉反应下降等,均易导致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3.2药物副反应。常年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焦虑抑郁药、降糖药、降压药、利尿药、扩血管药、维生素及钙剂等药物可以影响老年患者的神志、精神血压、血糖、视觉、步态、平衡等,引起老年患者的跌倒1。表明,药物不良反应因素也是精神病人发生骨折的易患因素。

3.3环境因素。本文中滑倒摔伤者25例占骨折的71.14%,跌倒摔伤是致骨折的重要因素。住院病区的设施条件,如采光过强或过暗;厕所、走廊地面光滑或有水渍未及时擦干、潮湿;患者穿不合适的衣裤及鞋子;浴室或楼梯缺少扶手;病人白天或晚间上厕所走路不慎易跌倒,病人洗澡时地面较滑易跌倒。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由于服务不到位,没有及时有效地处理安全隐患,如患者的呕吐物、打饭时留落在地面上的油迹、青菜,都是致病人滑倒的因素。

3.4地点与因素。跌倒最易发生的地方是患者床旁,其次为厕所。对跌倒时的活动方式调查发现,最多的跌倒发生在患者起床和上床时,其次为入厕时起身2。

3.5精神症状。本文中有3例患者因受幻觉妄想的支配,出现自杀跳楼,还有3例被行为冲动病友所伤,可见精神症状是精神病人发生骨折的促发因素。

3.6住院精神病人长期处于封闭式管理,与外界接触少,活动少,较长时间在室内活动,减少了光照时间而影响了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导致骨矿物质含量降低和骨质疏松3。

4预防措施

4.1了解病情。有研究发现,曾经发生过跌倒的患者再次发生医院内跌倒的概率增加4。本文中有4例患者曾跌倒≥2次。因此,护士要对有跌倒史及被评估为高危跌倒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时刻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发生。

4.2对于年龄偏大、身体虚弱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剂量过大、步态不稳、痴呆的病人要有专人陪护,特别是上卫生间或洗澡时要有专人协助同行,避免摔倒。

4.3改善病室环境。在浴室或厕所内加装扶手,铺防滑垫,危险地带设立警示标志,地面保持干燥,及时清扫地面污垢清除障碍物。

4.4为病人提供合理饮食,加强营养,适当补充钙质。因多数跌倒与肌力有关,特别是下肢肌力减退,可以多带病人进行户外活动,晒太阳,协助病人散步、做操(回春保健操)。

4.5合理用药。对注射抗精神病药物的病人,应至少卧床半小时,晚间用药者应在服药前协助病人完成洗洗漱、如入厕、饮水等活动,以减少入睡后起床次数5。平时加强医护沟通,对使用可能增加跌倒危险的药物,如无使用防必要,尽可能限制多种药物合用。

4.6观察病情,加强巡视。对兴奋躁动病人,或受幻觉妄想支配有自杀企图病人,应置于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特别是晚夜间、中午值班时工作人员少,病人起床上厕所要加强巡视,尤其是精神症状较重、服用抗精神药物剂量较大、痴呆病人、步态不稳者,可安置在靠近护士站的地方。可定时协助其如厕,必要时给予专人陪伴。对于有直立性低血压史、食欲较差、做到重点看护、重点交班。需要保护性约束的病人,应保护在床上,并加强观察。必要时采取约束措施。

4.7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哪些人员易发生跌倒,应与医务人员配合所采取的措施,指导病人行走时抓好扶手,穿合适的鞋子,变换要慢,起床、下床、直立时行走要慢。

5小结

精神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常常会发生一些意外情况,而骨折是常见的意外事件之一。因此,分析和了解住院精神病人发生骨折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对预防和减少住院精神病人的发生骨折等意外事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库洪安,詹燕,于淑芳,等.老年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2]范臻.住院老病人跌倒的护理研究[J].现代护理,2006,12(6):571

[3]杜维霞,等.精神病患者的骨矿含量及骨代谢相关的激素检查结果[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2):16-18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9-01

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住院病人进入医院以后各方面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使病人明确自己特定疾病的护理过程,医患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最佳的质量效果。尤其是老年精神病复杂多样,有的病人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联的症候群,出现意识障碍或痴呆状态。有的病人与身体功能相关,出现食欲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全身衰竭导致死亡。老年精神病的症状极不稳定,有时变化无常。很多病人与身体疾病一起并发,特别是与心血管病、肺气肿、糖尿病、肾脏疾病、骨关节疾病等躯体疾病一起并发。因此,在对老年精神病进行治疗时,必须充分顾及这些并发疾病。老年精神病受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大。住院、搬家等环境的突变,会引起痴呆症状的恶化,导致忧郁症状等。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健康教育,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患者本人而且涉及到患者家属,陪护等任何参与患者护理工作的人员。

2 健康教育方式

对健康教育对象可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如口头讲解,病区宣传栏。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缩短治疗时间,提前进入康复阶段。

3 老年精神病护理中健康教育实施

3.1 老年精神病人体质较差、抵抗疾病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病情、性格改变、不易合作。对药物敏感且易产生药物副反应,常并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给临床诊治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老年精神病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3.2 老年精神疾病多由脑功能的退化引起,根据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以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或体育活动,如欣赏音乐、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充实病房生活。既可以激活大脑功能、防治脑功能退化,又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滋长和驱散患者心头忧郁与烦闷。

3.3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情感脆弱、幼稚孤独、恐惧感、猜疑心等情况,对他们的称呼要保持尊敬之意,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语速要慢,声音要大些,必要时多重复几次。护理人员对待老年患者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多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康复。

3.4 老年精神病人容易产生肺气肿、冠心病、偏瘫等严重的并发症,要注意加强躯体疾病护理。特别是病人吃饭时,严加管理,密切观察,防止呛咳吸入食物或水分,引起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者要定时翻身,局部按摩,防止褥疮,多改变或增加户外活动,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5 老年精神病人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减退,容易走失 护理人员对走失高危人员制定防范措施,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防范性,护理人员对这类病人特别关注,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的行为动向,禁止单独离开病区,如需离开必须有专人陪伴。

3.6 对老年精神病人要随时看管和照顾,并要关心、体贴,做好思想工作 不要在病人面前交头接耳,使病人产生猜疑,使精神受刺激而导致发病。要严密观察发病的诱因和先兆。一旦发现有发病可能,就要做好预防工作,可给予镇静药。对狂躁的病人要随时跟随保护,及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防止自伤和伤人。

3.7 老年精神病人服药时。应现场监督病人服药,防止病人将药物含在舌下及口腔的两颊部,过后将药吐掉。

3.8 加强老年精神病人的饮食管理,适当给以营养丰富的饮食。对拒食者要劝其进食,食欲旺盛者要适当限制,做到合理定量。食品要以质软易消化的为主,不要吃带骨刺的食物。同时,要防止患者吃得太快,以免产生误咽或呃逆。

3.9 搞好老年精神病人的个人卫生,有些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应耐心协助,定期为病人洗澡、更衣和理发,帮助病人洗脸、漱口、梳头等。注意防止病人受凉,随着天气的变化,给病人适时加衣、盖被。被子要经常晾晒,室内空气要流通。定时诱导病人大、小便,并观察便形,掌握次数。

篇10

关键词:精神病人 攻击行为 原因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55-02

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是指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发生的针对自身、他人及其公物的行为。它直接威胁着病房工作人员及其他病人的人身安全[1]。因此,通过对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保护患者及他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现将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发生攻击行为的13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病人数为1398例,其中发生攻击行为有130例。年龄在17―65岁,平均35.61±11.87岁;疾病诊断:87例为精神分裂症,29例为躁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15例为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等其他疾病;文化程度:文盲:10例,小学42例,初中:57例,高中及以上21例;婚姻情况:未婚:39例,已婚:83例,离婚:6例,丧偶:2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归纳和分析。

2 结果

2.1 攻击行为与性别关系,见表1

表1显示,攻击行为的发生男性大于女性,X2=0.414,P>0.05

2.2 攻击行为与年龄关系,见表2

表2显示,攻击行为以青壮年为多。

2.3 攻击行为与住院时间的关系,见表3

表3显示,83.85%的攻击行为发生在入院一周内。

2.4 攻击行为发生的时间,见表4

表4显示,攻击行为以白天为多见,其次为下半夜。

2.5 攻击方式:

毁物者63例;打人41例;骂人19例;与病人间争吵打架7例。

3 结论

住院精神病人常常出现攻击行为 [2―4],其突发性强,不易防范。霍金国[5]认为,这与精神病人存在的幻觉、妄想、敌意猜疑、被控制感、易激惹有关。本组资料显示,攻击行为多发生在住院一周内,病人自知力缺乏,认为自己没有病,对住院有抵触情绪,拒绝接受治疗护理,当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检查、喂药、喂饭时发生攻击行为;资料还显示,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中,以青壮年、精神分裂症者居多,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3.85%)

4 护理

4.1 护理观察与防范

4.1.1确定攻击行为高危人群 首先通过了解病史,主动接触与客观观察的方式,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对文化程度低,初次发病,入院时间短,非自愿住院,情绪不稳,易激惹,既往有攻击史的病人作为高危人群。

4.1.2 密切观察病人言行 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病情,及早发现,及时干预,以减轻受伤害的程度,并注意患者间敌视性或威胁性言行的相互诱导而促发的攻击行为。

4.1.3 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强化安全意识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是防范攻击行为的保证,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攻击行为的危害性、可导致人员伤害物品的隐患性,严格规章制度和规范护理工作行为。

4.2 护理对策

4.2.1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防范措施 保持病区安静,活动空间宽敞、清洁、舒适,减少刺激因素;注意患者言语、举止、表情,重点观察,重点交班。当发现患者情绪突变,表情凶暴而紧张时,与其接触时保持一定距离,并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调整药物,控制病情。

4.2.2 严格管理,规范护理行为 认真做好患者入院时的安全检查,严防危险物品带入病室,护理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密切巡视病区。

4.2.3 转变护理观念,改善服务态度 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接触病人的技巧,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从各个方面关心病人,尊重病人,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和了解。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治疗。教会病人用适当的方式发泄愤怒。

5 结论

全面掌握患者病史、攻击行为特点,及时化解情绪冲突,减少患者冲动和加强病房安全管理,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降低由攻击行为造成的后果及其严重性。

参考文献

[1] 刘文琴,杜华荣,潘志芳.护理干预对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作用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2.16(7):395―396.

[2] 梁绮美,赵德信.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中原精神医学杂志,1996,2(2―3):100.

[3] 陈美娟,宋立升,罗广武.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21(1):39.

篇11

[关键词]精神病人; 自杀原因; 对策; 防自杀

[中图分类号] R7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9-205-01

精神病人自杀是精神病人安全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住院精神病人自杀与精神病症状有关。住院期间安全问题是医护质量的重要方面,标志医护质量的,也关系病人治疗成败。因此,研究自杀形成的原因,制定应对措施,提高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能力,提高治疗和安全护理水平,加强精神病的后续巩固治疗机制,减少精神病人自杀情况的发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跟踪近几年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自杀行为。其中男性48例,女性 33例;精神分裂症 49例,抑郁症 24例,其他 8例;年龄 19~63岁,平均年龄 40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9例,中学 34例,小学 24例,文盲 4例,其中自杀未遂 76例,自杀死亡 5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问卷式的调查方式,对发生自杀行为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自杀的方式以撞墙为多 男性常见,占比为42%,具突发性,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中自缢也比较多 占比 24%,死亡率比较高,此种自杀行为大多为有计划,时间多在夜间,护理工作人员比较少。 2.3 溺水 4例,多为病人出逃后,跳河致死, 1例死亡。

2.4 跳楼 3例,多为外出活动时,冲破防护,跳楼死亡,此种方式死亡率较高。

3讨论

精神科的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如不能及时发现,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根据经验,节、假日或者夜班的工作人员较少时是住院精神病人自杀多发的时间。黎明,值班人少或疲倦疏于监控,也容易让精神病人有可乘之机。综合分析精神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3.1意念影响 有罪恶妄想症的精神病人,意念里认为自己是罪孽深重的和不配活在世上的。

3.2外力迫害 患有严重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病人,总是认为与其被外力迫害致死,不如自己让自己先死。

3.3幻觉支配 患有命令性听幻觉的精神病病人,往往能受幻觉的支配而完成自杀。

3.4弄假成真 患有某些癔病的病人,往往想以自杀的行为来威胁他人,却有的时候弄假成真,最终造成自杀的后果。

3.5抑郁焦虑 在治疗过程中,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所致的副反应,如焦虑或抑郁等,也可以使病人难于忍受而自杀。

3.6病情复发 因为治疗过程中,多次治疗后病情又复发的,由于对治疗丧失了信心而自杀。

4防范对策

4.1 细致掌握住院病人的状况 自杀往往是事先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的,当病人说“不想活”或“要死了”的内容或表达暗示性言语,应引起重视,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动态,做好护理。

4.2加强病房和管护工作 护理人员应执行预防自杀护理常规和岗位责任制度、病房的安全检查的制度以及重点病人的管护交接班制度。对自杀企图比较严重的病人尽可能要有家属的陪护,重点病人要安排在容易观察的房间,使其处于工作人员的重点看护。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有重点,有的放矢,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4.3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 要关心病人饮食和起居,督促和帮助拒食病人,搞好病人的个人卫生,高标准的完成基础护理,让病人体会人间温暖,对新入院、返院的病人,应检查是否有危险物品。让病人参加一些简单安全的劳动和娱乐,分散注意力,激发对生活兴趣和信心。

4.4防止节假日病员自杀 病员长期住院,节日里往往有亲属来院探视,而无探视和无望出院的病员,易产生厌烦、厌世的消极情绪。在这种特殊的时间,医护人员要特别细心观察其心态,做心理疏导和安慰工作,使病员能适当的镇静,从而防止自杀的发生。

4.5加强心理工作的进行 关心病人,多进行思想、情感交流,帮助树立疾病斗争的信心,正确引导病人,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做好教育对社会、家庭的宣传工作,减轻病人的压力,减少自杀情况的发生。

4.6提高应变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 随时在病房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工作人员要果断快速的进行抢救,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和带班领导,维持病房秩序,避免事件在其他病人中造成更多不良的影响。

4.7加强防护措施的基础上,还要调整治疗工作。

在具体治疗工作中,要明确治疗第一,护理监护第二的原则。在强调管护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从医疗工作的角度控制引起自杀的症状源头。对此应该强调在治疗层面尽可能的控制能够引起自杀的精神症状。首先要,尽早用药,快速控制症状。对住院病人有幻觉妄想,消极焦虑等常见精神症状引起自杀念头者,应尽早足量用药,迅速控制引起自杀的精神症状或焦虑情绪,才能有效控制自杀行为。其次,要通过调整治疗计划,减少药源性焦虑引起的自杀行为,在工作中,应对药源性焦虑的急性症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且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的联用,或者更换药物,解除焦虑,减少因此而产生的自杀行为。作为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自杀征象,坚守岗位,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以预防为主,切实有效的阻止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防自杀的工作能力。从而有效地控制精神病病人的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2

探讨解锁精神病人住院期间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2008年在我院住院500例解锁精神病人进行护理。结果

解锁精神病人比非解锁精神病人护理困难,衰退症状明显。结论

解锁精神病人大多由于长期关锁,与外界隔离,精神衰退症状明显,造成护理上困难。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解锁精神病人的特点和病情,进行特殊的护理模式,让这些病人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

关键词: 解锁精神病人;住院期间;护理

精神障碍[1]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经我院收治的解锁精神病人中92%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人。这些病人常有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精神病人病及家庭,因病致贫,病人因贫病情复发。因无钱医治,病人到外乱走、行为紊乱、思维破裂、大喊大叫、睡眠障碍、出现幻觉、妄想、冲动伤人、自杀、自伤,或呆板、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孤僻、懒散、少动或不动、不进食、不说话等等,这些严重影响周围人及病人本人。很多家属最终不得不把这些病人关锁在局限的空间。本市政府在2007年进行解锁行动,出钱出力让整个市关锁的精神病人免费到指定专科精神病院进行系统的住院治疗3个月。经过精心的护理,500例解锁精神病人已在2008年11月前全部出院。对这些病人的特殊护理,现报告如下。

1

护理

    1.1

住院的第一阶段

时间约为住院的第1个月。入院时要尽快认识病人,按护理常规为病人测体温、脉搏、血压、体重,并更换衣服,更衣时护士要对病人初步的体检如有无畸形,四肢皮肤一般情况,如有无破溃、疖肿、有无伤口,安排好床位。很多病人表现不语、不理睬人、蓬头垢面、虱子满身、不讲卫生、到处吐痰、随地大小便,病人往往不肯更衣、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护士要耐心劝说,做好卫生处理,协助其更衣、洗刷、理发、灭虱,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对病人名字要护士做好标记牢记。对躁动不安、冲动伤人或自伤的要做好保护性约束,并严密观察。入院后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反映病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可能受幻觉、妄想的支配产生冲动行为,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应加强防范措施,防止意外的发生,当病人出现攻击行为的前驱症状时,如频繁踱步、言语挑衅、双拳紧握、急躁不安等,不要激惹病人,保持安全距离,移开周围的危险物品,并准备足够的人力控制病人,做好保护性约束,从而保证病人和他人的安全。并尽快向主管医生汇报,加强治疗,尽快控制病情。

    1.1.1

治疗方面

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的服药情况,每餐服药后都要检查病人是否服用,防藏药,经耐心劝说仍不肯服药的,可选用鼻饲药物,或汇报主管医师更换给药途径,如肌肉注射、静脉滴注。如病情需要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要做好禁食禁饮的术前准备。

    1.1.2

生活方面

护士协助或督促剪发及梳理头发、剪指甲、定时督促或扶送到指定的地方大小便、到指定的地方吐痰、唾液。每天协助或督促病人沐浴更衣,清除异味,保持干净。衰退型病人,到处大小便、不洗澡、不理发、不更衣、随地吐痰、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这些生活方面训练尤其重要,需反复强化训练。

    1.1.3

进食方面

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和可口的及适宜的饮食,保证病人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摄入,每餐观察病人的进食情况,不主动进食者予喂食,拒食者或喂食不合作者仔细观察和分析原因。必要时予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认真观察病人有无不知饥饱,暴饮暴食或随便拣食不洁食物,部分衰退病人甚至不知进食。

    1.1.4

睡眠方面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安静环境、室内温暖、冷天要保暖必要时入睡前温水泡脚、床铺松软等。由于恐惧紧张引起的失眠要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恐惧焦虑情绪。整夜不睡的要汇报主管医生必要时加用药物治疗,夜间要定时巡视病人,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病人出现意外事件。

    1.1.5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对病人进行《行为矫正治疗》的量表评估,制定针对性计划和拟定预期目标,一般在病人转入二级护理时开展,疗程4~6周。一周训练矫正,病人能主动洗脸、刷牙、洗澡、整理床铺,病人能主动更衣、剪指甲、注意衣服整洁穿着得体,病人能遵守作息时间、按时用餐、参加活动。每周对病人进行《行为矫正治疗》评分,如有进步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强化病人的正性行为,达到预定目标,并不断巩固。

  1.2

住院第二阶段

时间约为住院的第2个月。在做好第一阶段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

    1.2.1

工娱、文娱治疗

鼓励督促病人每天参加工娱疗,通过看电视、音乐欣赏、体育活动、做早操、唱歌、阅读、简单的劳作,缓解精神症状、放松身心、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以此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1.2.2

心理治疗

常与病人交谈,了解其内心感受、需求。予适当地心理疏导,满足其合理要求。可实行团体心理治疗,各个包干护士对自己包干的病人进行心理辅导,通过对病人讨论、沟通、倾诉、面对现实、面对困扰,由包干护士给予辅导,提供积极措施,采取处理生活压力和负面的情绪措施,扩展生活空间,积极投入社会。建立情感支持系统,对病人父母、亲属,利用探视进行健康教育和给予相关支持,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对病人重建自信,回归社会很重要。

    1.3

住院第三阶段

时间约为住院的第3个月。这期间除了做好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治疗还应做第三阶段的治疗,因为这时候病人往往很想出院,但又很怕出院后面对社会、人群的各种问题。因此要做好以下。

    1.3.1

精神疾病知识宣教

除了向病人适当介绍一些精神卫生常识外,还应讲解有关精神病发病诱因、预防、治疗等有关事项,使其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

    1.3.2

药物指导

给病人讲解坚持服药、巩固疗效的重要性。

    1.3.3

生活指导

教育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增加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培养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能力,消除思想顾虑,克服自卑心理,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安排生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学会自我解脱。

    1.3.4

篇13

【关键词】 新入院精神病人;护理;住院;依从性。

精神病人存在着思维、情感、行为等障碍,不能正确的认识主客观世界,其自身缺乏对病态的认识和判断,拒绝接受自己有病的说法,不肯就医,因此大多数病人为被动就医、哄骗就医或强迫就医。特别是新入院病人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极易发生拒绝服药、拒食、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不知料理个人卫生、睡眠障碍等护理问题。我们把入院不足20 天的病人视为新入院病人,它是一个特殊时期,做好这个时期的护理对病人疾病的转归、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熟悉病情,做好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很重要的工作,它是通过语言行为及非语言行为等对患者进行的一种精神护理,它采用科学启发解释、教育或暗示,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从而改善心境使病人从不安、烦闷、消极、抑郁等情绪中摆脱出来,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治疗,尽快摆脱疾病的痛苦,走上健康之路。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的重点是让病人感到安全,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安心住院,配合治疗。精神病人的各种异常活动,往往给家人和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麻烦,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和理解,甚至遭到亲人的指责误解与打骂,这样更加重了病人的不安全感,给病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在工作中要尊重病人的人格,要同情、理解、相信病人,爱护病人,护理人员不诋毁、取笑病人,对病人出现的离奇古怪的言语要耐心倾听、幼稚怪异的行为要注意观察,既不要与病人辩论或强行纠正、制止,也不要表示认同支持病人,但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因为每个患者的症状都各不相同,心理状态也各有不同,要因人而异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 护理人员及时、正确的执行医嘱,确保病人的药物治疗

精神病人在疾病初期,各种治疗中药物治疗是根本。要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投药。发药前要督促病人入厕,料理好大小便,服药后30 分内不准入厕。发药时要精力集中,熟悉病人姓名、面貌,两人认准病人,两人核对后将药亲自交给病人,看到病人将药服下,检查口腔确认有无将药物藏于上腭、舌下、齿龈与唇颊之间等处,保证服药到胃。服药后30 分钟内不离视线看护,防止病人将药物呕出。对拒绝服药的病人,如果经督促、劝解,病人仍旧拒绝服药,则应报告医生更换给药途径。鼻饲给药、肌注抗精神病药物,注意操作前后要做好

解释和安慰工作。

3 病人的清洁卫生护理

由于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生活不能自理,入院时往往卫生状况很差, 因此入院时要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帮助病人洗澡、更衣、理发、修剪指甲,做好晨晚间护理,对女病人还要管理好经期卫生。病人清洁会减少躯体不适,缓解负性情绪,维护了病人的尊严,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拉近了护、患距离,提高了住院依从性,有利于各项诊疗护理措施的实施。 4 病人饮食护理

根据病情需要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为病人提供适宜饮食,保证病人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摄入。在进餐时应细心观察病人进餐情况。有的病人受症状支配而影响进食。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认为饭里有毒拒绝进食,要集体进餐,打饭流程病人亲自监督,或与他人的饭对调,或者工作人员先品尝;对称自己有罪不进食,工作人员把饭菜拌在一起或饭后必须协助清洗餐具等;把食物看成其他不能吃的东西而不进食,给病人更换其他食物,同时向病人解释并给予安慰;受药物副作用影响出现吞咽困难而影响进食,要给予流食,劝病人缓慢进食;暴饮暴食不知饥饱的病人,要适当限制入量。对意志倒错,吃赃物、异食癖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及时清除病区的生活垃圾和严密看护病人,保证病人每餐吃饱。对进食不好的病人给予保护性约束后鼻饲流食、静脉输液等,以保证营养素的摄入。

5 病人的安全护理

新入院病人的安全护理重点是防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外走等问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悉病人病史、病情及症状,坚守岗位,新入院病人安置在重点病室,保证病室环境安全,管理好床单位,对病人24 小时不离视线看护。对发生突然冲动的病人,攻击性较强,不能放任不管,要机智大胆,果断地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伤人或自伤;对症状活跃有可能发生意外的病人,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对住院态度转变快又主动与护理人员搭讪,询问工作人员作息时间,主动要求协助工作人员管理的病人,要提高警惕,防止伺机外走;对主

动与同病室的病人交谈,窃窃私语的病人,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采取有力措施;对上厕所或反复上厕所的病人要专人陪护。

6 病人睡眠的护理

良好的睡眠可促进病情的恢复,严重的失眠可使病人焦虑、烦躁、苦恼、并易发生意外。新入院病人往往存在着睡眠障碍,护理人员要根据睡眠障碍的原因及心理进行护理。首先要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入睡环境,睡前用温水泡脚,督促他们养成按时就寝的习惯。防止病人蒙头睡觉,要善于发现伪装入睡的病人,如果病人因精神分裂症症状而出现睡眠障碍,可报告医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如果病人由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导致失眠,则应加强心理护理。

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掌握新入院精神病人的病情,做好新入院精神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病人住院的依从性,使病人配合治疗。

篇14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00例老年精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年龄(64.5±11.3)岁。患者的疾病状况为:抑郁症34例,失眠症23例,精神分裂症43例,平均病程(9.1±3.1)年,平均住院时间为(4±2.1)个月。除此之外,其中45例患者有心脑血管疾病,1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1.2方法整理与归纳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并将护理成果记录下来。

2结果

根据临床观察资料统计,老年精神病人在护理过程中各项风险因素的发生率。

3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护理对策

3.1饮食不当这里的饮食不当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时发生噎食现象。有的精神病人会有暴饮暴食的症状,这就更加增加了发生噎食现象的几率。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在病人进食时,要做好陪护工作,一旦发现病人噎食就要马上进行救治;同时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来路不明的东西;②给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营养为准则,防止病人食用坚硬的食物;③病人进食完毕后,要让病人在餐厅休息,不可让他们离开护理人员的视线范围。

3.2跌倒据研究资料表明,65岁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几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药物,造成理解力较差、对护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长期待在医院中,封闭的环境也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老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跌倒的几率比较大。对此护理人员要做的工作有:①在医院的公共活动领域安装尽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帮扶的时候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撑;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铺设防滑垫;③病房门口不能有门槛等障碍物。

3.3皮肤损伤老年精神病人的知觉神经的敏感度已经严重下降,因而他们对冷、热、痛的感知比较迟钝,这就造成病人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割伤、烫伤等皮肤损伤,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则长期卧床,这也会造成压疮和皮肤坏死现象的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该:①为病人准备的水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尽量避免病人直接接触开水;②在病人的日常饮食上,病人的食物要保持在适宜的温度,必要时要进行降温处理,防止病人烫伤喉舌;③对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人员要加强他们的清洁卫生的护理,对他们进行肢体按摩,让病人处在一个干净舒爽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