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

篇1

1 依法治校的意义

首先是高校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以往高校管理自主权较低,多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来进行管理,高校内部管理工作多为引导以及行政管理,是一种无法可依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决策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而依法治校则让高校管理者可以依法行政、依法办学,这种变革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由集权式转向了开放式的民主化管理。

其次,依法治校有利于在高校内营造法治氛围,促进学生和教师更好的遵守法纪,也有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最后是依法治校可以更好地维护高校师生的合法权益,规范师生的行为并且更好地履行法定义务。

2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立法不足

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作为宣言性立法,缺乏实践性和可诉性;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又给高校过于广阔的空间,导致在对学生进行处理时偏向于主观判断而缺乏法律依据。同时高校中存在的法制不统一的情况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范性,这种随意既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的不规范,同时也浪费了管理资源。

2.2 在违纪学生的处理中未能保证全程法制化

首先是一些管理者没有充分重视起事前预警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做的不到位,以至于出现了违法违纪事件。

其次是在处理违纪的学生时,没有接受监督并且及时听取申辩,导致处理结果不够公正,很多高校的思政管理者在观念上仍然未能转变,没有倾听学生的声音,调查事件中不能保证证据确凿、事实清楚,处理的过程也没有公开并接受监督,所以很难保证公正和公平。

并且在处理结束后也没有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和关怀,可能会导致部分被处分的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变得自卑甚至产生厌世情绪或者报复心理,使得事态进一步扩大化。

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化的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在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内容违法、制定程序不规范、解释混乱等。想要真正建立健全教育法制就要从以下四个原则出发:保持教育法制内部的一致性、稳定性、统一性以及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

首先是完善教育法体系,符合立法的规律以及时代的要求,保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法可依,同时做好教育立法的协调和领导工作。对于学校内部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不符合法律规范的坚决修改或废除,合法的可以作为法律法规的延伸而存在;这些规范性文件要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严肃执行,不可朝令夕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行动制定一个规范。

其次是完善教育法的监督,来消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包括人民法院的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使其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的法制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一个强调公平与秩序的法治环境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并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而健全的制度可以更好的树立起法律的权威,通过依法管理学生来营造出一种“法律至上”的氛围,当学生对法治有了肯定的态度后,自然就会信任法律、遵守法律,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提升了其法律意识。

这就要求高校从客观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客观环境来说是要提高管理以及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来保持校园环境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从精神环境来说就是要建设良好的校风,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更好地维护大学生的权益并且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合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

同时高校还应该积极的加强法治的宣传与教育,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岗前培训,通过讲解学生管理案例来提高教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对于学生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例如《教育法概论》或是《教育行政法》,还可以通过校园网或者报纸、宣传栏等进行宣传;还可以采用座谈会或者知识竞赛等形式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3.3 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进行管理法治理念方面的教育

教育者自身也是需要教育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都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法制化水平。

首先,要让管理者对各项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都有所了解并且熟练运用。

其次,是让管理者认识到法律不仅是一种制度和工具,更是一种理想信念和文化力量;再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依法管理。

最后,是在工作中要严格依法管理,不能因为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侵犯学生的权利,在对学生进行各种评选中要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学生的管理要以教育为先,严格管理的同时慎用处分。

学生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教育管理对象,更是整个高校的主体,学校应该改变以往重管理而轻服务的模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而学生也不应该继续沉默下去,当自身权力受到侵害时,应该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高等学校作为行政主体,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将教育管理的重心向学生主体方向进行转移,从而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学生为本”这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既是时代的进步所要求的,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必然结果。

3.4 加强大学生法纪方面的教育

时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改革,这是一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良好素质教育的大学生也应该拥有法律素质,守法、懂法并且可以利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就人才培养方面来说,加强学生的法律素质也会对其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大学时期很可能会因为受到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的误导而影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时候如果高校因势利导,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就能更好地保证他们健康成才。同时很多学生法律知识的严重匮乏也会让他们受到了侵害却无法解决,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各种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加强法律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依法办事能力。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241-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就是达致一种为社会主体所追求的,符合理性与和谐的法治社会状态。高校日常法制教育是培育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人,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法治精神基础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受传统文化模式与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日常法治教育并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主流。

一、法治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法治观念都得到了增强,维权意识逐渐觉醒,但从整体而言,法治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

一是尽管学校从管理意识开始向学生本位意识转变,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遵从的“师道尊严”道德规范,强调学校的育人教化功能,很容易被忽视或剥夺学生的权利, 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其拥有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参与权”等认识不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寻求法律维护权益,或者出现不恰当的“过度维权”现象。

二是尽管我国高校都强调学生自治组织要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高校的政治教育功能, 以学生会为主体的学生自治组织,其作用仅局限于代表学生向学校反映一些有关学习、管理及后勤服务方面的问题,更多地是完成学校交待的任务,在代表学生利益方面所起的作用极其有限。

三是高校日常教育缺乏法治文化启蒙意识。从形式上看,虽然突破了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形式,通过法律讲座、咨询、网络宣传等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法治教育。可是,由传统教育延续而来的根深蒂固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宗旨的灌输式教育在日常教育中仍发挥重要作用,法治教育往往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中或教育活动形式下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宗旨的,采用灌输式教育手段的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或者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高智商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二、将法治观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生是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民事主体,理应依法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应享有的权利。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都年满18周岁,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规定,他们应享有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公民应享有的民事权利。《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了的法律权利。《教育法》第42条明确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对学校给予的处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的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005年9月, 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首次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明确了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规定: “学生对有关切身利益的问题, 有通过正常渠道积极向学校和当地政府反映的权利”, “处理结论要同本人见面, 允许本人申诉、申辩和保留不同意见”。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精神。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智商和文化层次的高级人才,如果欠缺法治意识,则极容易导致其误用聪明才智进行违法犯罪行为,近年来,高校违法犯罪案件频发,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对教育的深刻反思。

第三,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必须有较强的法律观念和规则意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寻求个人发展。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进行的都是基础教育,对于法律和规则方面的教育并不强,所以,作为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最后一岗,大学里必须加强学生法律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因为一旦走向社会,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必须有较强的法律观念、规则意识和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法律规范和规则。

三、法治教育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首先,强化学生在高校日常管理中的主体意识。要强化高校教育者的学生本位意识,保障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让学生能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表达诉求。因为只有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 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学校各方面的真实状况及时向教育和管理决策部门反映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问题及意见。

其次,增强维权观念。高校与大学生是具有特殊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高校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使其了解其权利义务及权利救济途径,提高其正确分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现象。在其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依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以合理的救济方式和救济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利。以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校园环境。

第三,大学生尽管独立意识比较强,但由于正处于心智发展期,社会阅历又较浅,因而容易冲动,出现非理。加强法律知识的系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与义务,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形成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同时, 在日常管理中也应该教育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权利的有限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华洲, 廖扬眉:《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期。

[2] 张哲, 李海雄:《浅谈高校学生维权工作》,载于《教育研究》, 2006年第2期。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

作者简介 祁菲(1986―),女,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河南新乡 453007)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科)研究项目“法律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3-MYB-059)

国家执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已经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仍然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不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于随意化,欠缺合法性、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立法体系

1.细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有法律法规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法规也不算少,例如《宪法》中第46条规定:“中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教育法》的第九条也规定“公民不分种族、民族、职业、性别、、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受教育权”;《教师法》第八条也明确要求教师应履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同时出台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无论是现有法律还是相关法规,都没有完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做细致规定,过于笼统的法律条文让高校运用起来很难把握尺度,缺乏唯一性标准。

因此,立法部门应以《宪法》为依据、以《教育法》为基础,加快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体系,细化现有相关法律,并尽快颁布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早日得到实现。

2.加快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 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也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且有必要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每个细节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以此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行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法义务和权利,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

二、加强高校管理法治化

在我国,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其管理过程也应严格贯彻法治原则,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1.强化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校理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要想树立与开展,就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双方的法律意识。一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增强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能,自觉养成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懂得尊重和保护在校学生的个人权益,防止权力的肆意使用,避免对学生的侵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依法管理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逐步实现管理意识向服务意识转变,人性化管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设身处地得考虑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设立选修课、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鼓励自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和法治理念等法律意识,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实现内部管理制度规则化

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进入规范化、程序化的正确轨道。高校如果想形成权利法定、公开透明、德法统一的良好法制体系,就必须完善校内的管理制度。高校在制定内部的规章制度时,遵循合理性、合法性、正当程序,严格依照我国法律、公开透明、体现人性化的服务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清理原有规章制度中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制度,并将学生的权益和高校本身放在平等的高度,接受监督。有序的规章制度可以使高校有序的发展,维持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落到实处。

3.坚持德育和法治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进行“道德教育”,因此德育不仅仅是党和国家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所有法律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他也就更容易提高法律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利用有效的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法律知识,更好地培养法律意识、政治和道德品质,并且拥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德育和法治这两方面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以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只有将德育和法治紧密相结合,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完善大学生权益救济机制

1.高校协调申诉救济机制

根据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所有高校应当建立学生权益申诉机构。通过此机构来处理学生与高校之间发生的权益纠纷,如违规、违纪处分、开除学籍处分申诉等。学生权益申诉机构不仅体现了高等院校“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与高校两个主体关系之间的平等与尊重。高校协调申诉机构一定程度解决了高校与学生之间利益纠纷,同时也保障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但针对这种救济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其不能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救济功能,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要确保高校协调申诉机构的独立性。裁判者的独立是实现公平裁决的前提。要切实发挥申诉处理机构的权益救济职能,就应当保证其独立性,即其运行不受高校干预、也并非校内咨询机构,否则大学生想通过校内申诉机制来维权将很难实现。

其次,要确保申诉机构委员会成员的专业性和中立性。其委员会成员在人员分配上应保持足够中立,即保证成员中学生和老师所占的比例相当,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岗前培训。在这方面,我国可借鉴台湾地区高校的做法,出台具体的法规来进行细致约束。

最后,要赋予协调申诉机构绝对的权力。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校规中都肯定“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只有少数高校在下达“开除学籍”、“劝退”等严重处分时采取学生申诉期间停止执行,但其余处分依旧实行“申诉不停止执行”原则。高校对大学生做出的任何处分都或多或少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深造或就业。为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各大高等院校应当赋予申诉处理机构足够的权力,使其最大程度保障学生的权益免受侵害。

2.及时修改学校规章制度救济方式

高校针对国家有关规定或结合实际情况及时修改学校规章制度,表面上看对权益受到侵害的大学生不能起到及时的救济,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行为规范起着与足轻重的作用,对今后的广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救济意义。高校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步的体现,是最大程度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理想目标。

3.司法救济机制

“司法救济作为公民权利受到侵犯进行救济的最后渠道,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2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司法救济对大学生维权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法院应当受理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案件,并给与公开、公平、公正的判决。

参考文献

[1]冯晓卡.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了提高这种活动的教学效果, 必须十分注意育人的方法, 其中人文关怀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行人文关怀是人的本性的必然要求, 同时还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普遍存在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不够重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错位。思想政治教育是疏导人的思想问题、实现人的观念转变 ,必须把“人 ”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以日常行为和活动的管理工作来代替教育的职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工作也就从对人的精神感化变成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也随之发生错位。

2.忽视大学生的自我需要。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人的思想接受活动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人自身的需要如果被忽视,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必需的关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的,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化都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部障碍。

3.注重共性教育,轻视个性教育。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育理想总是在追求一个趋同的统一目标,用一套预先设定的模式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把学生看作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不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我们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 ,轻视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

4.注重教育灌输,轻视过程体验。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教学手段 ,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 ,受教育者是被动地接受。表面看上去学生顺从接受,但实际上,学生内心抵触,而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能调动学生自我的实践教育功能,难以发挥学生在德育行动中自我体验的能动性,也就难以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1]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的依据

1.注重人文关怀是尊重人性的需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是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也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精神的存在。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根本性力量。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脱离了社会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反复强调,“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另一方面,“现实的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满足的人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的人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人。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类精神的高度抽象,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它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主动地关注、改善人的生存状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使人能够对生存环境和主体自身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合理利用自主选择的权利,实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发挥。在此意义上,人文关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总体的人的教育生成过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价值不断升值或增值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的最充分体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终极目标价值的追求。[3]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观,就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全面关注人的本性,特别是尊重并培养人的主体能动性,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本性的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人文关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产生良好互动的科学方法,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运行。

3.注重人文关怀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发展的内涵。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青年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赋予青年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欲求,进而也使他们对自身个性化人格品质的形成产生极为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过于简单的生活经历和长期封闭的校园生活环境又不能给予他们相应的能力,于是人性的张扬与现实的贫乏产生了极为激烈的冲突。因此,关注青年学生人性化的精神欲求,切实体会其人性本身的最真实的“做人”状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理应关注的方面。[4]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施

1.树立学生主体的教育观念。“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转变理念,提高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理解人 关心人、激发人的热情、尊重人的个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因此,教师要改变说教式的工作方法,注重人文关怀。在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由听话方式向对话方式转变,创造人人平等、关系融洽、情理交融、生动活泼的氛围。要抛弃以往的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理念,深入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切实解决学生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形成有效的问题反馈机制,从而有利于教育者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变革收效不良的制度和措施,而且,在与学生交流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会赢得学生的爱戴,拉近了师生距离,加深师生感情,构造一种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并重。通过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来进行渗透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精神性和思辩性的特点融入广阔的隐性课程之中。创造良好的氛围, 内化道德理念, 有机的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立体的、网状的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在性,,从而体现其人文性,克服价值观念上存在知行分离的倾向,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功效,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

3.要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帮助受教育者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了解受教育者当前的心理和政治需求,,实事求是的面对分析这些问题,从而增加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其次,准确把握受教育者政治上与心理上的需要,体会受教育者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及个人的人生前途问题,从而增强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再次,要力所能及采取各种措施来满足受教育者需要。只有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使受教育者感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非对“神”的教育,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性质。

4.加强心理疏导,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要努力建立起一个完善健全的心理辅导机制。辅导员、心理辅导教师在掌握学生汇报的相关信息后,要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和危机水平,及时上报上级领导,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有危机隐患的学生,要借助心理咨询中心评估,进行跟踪观测。同时,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责任异常重大的工作,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执行者必须树立绝对强烈的责任意识,本着对学生、学校、自己负责的精神,谨慎处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为了使大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高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人文教育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承担起对社会应有的责任。也可以通过更多有效的人文社会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利用实践及人际交往,培养社会交往、组织管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5.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把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理念融入校园文化环境中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高校校园人文环境是体现高校人文精神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精髓。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特色、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各项规章制度等都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那些蕴涵着学校精神、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全体师生 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和谐的大学校园首先必须使人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同时,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校园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人为本是创建和谐大学校园的主题,更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实践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学校教育和管理过程中倡导尊重、理解、服务和关怀的理念,着力构建和谐友爱的整体环境。[5]

参考文献:

[1]翟丽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73.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211,212,272.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天之骄子”“栋梁之材”的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然而在这个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大学生犯罪的现象却日益严重。法律意识的淡薄让那些高材生们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扼腕叹息之际引发诸多人士对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反思。加强法律意识培养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意识包括由法律现象产生的一系列思想、认知和心理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则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思想、法制思想等内容。其中思想教育是根本,它能够确保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教育是主导,能够培养人们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犯罪频发触及到了法制教育的“痛点”。总体上来说, 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欠缺。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必须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培养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大学生,为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提供生力军,为让法治护航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狄更斯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体会着一系列副作用,例如价值沦落、安全感低等。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大学生实施的犯罪呈现多发并日趋智能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离开家庭的庇护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是非判断能力弱,不经意间容易走上歧路,非常需要积极的指引和教育,这些都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在面对严重危害到他人甚至整个社会的行为时,道德可以谴责,但是却只有法律才能制裁。因此,高校要通过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使其思维方式正确并且法律素养合格,能知法守法,在遇事处事时能从法律角度出发,逐步形成理性思维,主动依照法律的要求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途径

卢梭曾经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一国法律能否被严格地执行和积极地遵守,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法律意识。反观中国高校教育模式,考试成绩依旧是评定学生素质的最重要标准。在此观念影响下,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教育存在缺失。

1.增强高校学工队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系统工程,而高校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学校引进新的学工等工作人员时,要提高法律专业人才的比例。有法律专业背景人员的引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有队伍的法律素质,并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知法守法、传授法律知识的氛围。

2.增设法律法规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保留并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专业增设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的必修法律法规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的基础法律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法律知识。最后,还要改变传统“单人独奏”的教学模式,紧密联系实际,以案讲法,让学生有参与感,激发出学习兴趣。

3.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宣传栏、校内网络等媒介传播法律信息,尤其要跟踪社会热点,做好事件传法。学校还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辩论赛等各种活动,寓学于乐。另外,亦可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等协会,随时定点或通过网络为有需求的同学提供服务。

篇6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落实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构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工作模式,时刻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价值性,把学生的健康人格、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关怀,从以往的消极防范和控制转向积极引导和真诚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进学生,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重点抓好以下内容:一是深入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深入进行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功立业。三是深入开展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四是深入进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明确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问题,科学地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辨证关系的理论,是对社会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用教育大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使大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力求避免对学生片面性的引导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大学生正当的物质需求,又要重视他们的精神需要,不断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了解社会丰富人生阅历,不断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既注重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注重他们的政治信仰和道德修养,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要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可能遇到的人生和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挑战。

三、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战略高度,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正确认识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脚踏实地现实奋斗与实现远大理想目标之间的必然联系。要通过扎实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懂得和明白: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去努力奋斗才能完成,人生价值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才能体现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才能达到整体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分工不分家,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发挥好合力的作用,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系统化,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日常管理部门这两个系统要紧密配合,相互沟通和协调,实现功能互补。同时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佳。

四、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师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把科学发展观这一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我院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如崔勤勤老师每次上课以新闻报道形式,要求学生课前以团队形式收集科学发展观的时事新闻,制成PPT,在课上进行讲解;储燕老师要求同学们撰写科学发展观小论文,并在课上进行演讲;张祖华老师采用研讨方式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同学们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读三代伟人和科学发展观的一本书,课堂上采用研讨形式,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科学发展观;曹囝老师采用讲座形式宣传科学发展观;张欢欢老师采用讨论等形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党的理论工作的宣传者和贯彻者。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好专业课这一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推陈出新,不断吸收和适当借鉴相关领域发展的新知识,将精选的内容充分消化和吸收后,揉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赋教学内容以时代的特征,力争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学生的精神大餐。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具体方法 创新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构成了大学教育中的核心与关键部分,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不能缺少最根本的思想引导。这是由于,多数大学生实质上并不具备健全的心理特征,高校有关人员对此仍有必要耐心加以引导,确保密切结合现阶段的基本价值理念来全面引导大学生[1]。作为高校中负责思政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当转变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密切结合思想指引、师生日常沟通、大学生的自我监管等。较长时期以来,针对思政教育都推行了传统模式的单一化教育流程,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对此产生了厌倦感受,这种现状亟待加以转变。为了从根源上强化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指引,高校有必要探求思政教育的全新模式与方法。

一.创新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首先,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针对思政教育的浓厚兴趣。目前的状态下,很多高校仍沿用传统模式的思政教育;在这种状态下,很多大学生都觉得思政课堂是枯燥并且乏味的,长期以来甚至对此引发了抵触心态或者厌倦心态[2]。如果能够从根源上转变思政工作的模式,确保将趣味性与创新性的要素融入其中,那么就能消除现阶段思政课堂中的单一化现象,让大学生重新感觉到思政教育给自身带来的强烈影响,进而发自内心喜爱思想政治课堂。

其次,针对思政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有利于大学生做到明辨是非,确保把自身培育成适合新形势的优质人才。大学生仍处在很关键的成长期,然而多数同学们实质上并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也很易遭受网络化的某些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思政教育最基本的宗旨就在于帮助同学们分辨是非,确保沿着正确轨迹来指引大学生的平日生活以及学习。此外,开展创新性的思政教育也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对于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感,确保同学们都能意识到正确价值理念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

第三,开展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此项举措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准。受到多样化的压力影响,现阶段很多大学生都表现为严重度各不相同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例如:很多大学生针对自身的未来感觉到十分茫然,无法确定未淼那敖方向。很多大学生远在他乡求学,因此存在较大可能感觉到孤单与无助[3]。这种状态下,大学生如果无法获得来源于其他同学与师长的关怀,就可能演变成抑郁症或其他心理疾病,严重阻碍着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院校及有关部门如果能够借助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来引导同学们的思想,就能密切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情感并且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威胁。

二.大学生在新时期的心理特征

在目前的状态下,大学生整体上表现为全新的心理特征。这是由于,很多大学生本身并没有意识到思想引导对于自身而言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很容易陷于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进而受到多样化的不良影响。具体来讲,新时期的很多大学生都表现为如下的心态特征:

1.弱化主流意识

相比于高中生而言,大学生本质上已拥有了相对成熟的价值认识,同时也具备了更强的自主性。然而目前的状况下,很多院校的大学生都表现为淡化或者弱化的主流意识。面对网络化的新形势,大学生作为新生代更容易被网络中的繁杂信息影响,从而凭借自身喜好来接受信息或者选择知识。在这种状态下,某些大学生很可能将会沉陷在网络世界里,进而丧失了针对核心观念、崇高理想以及主流价值理念的追求[4]。

2.相对模糊的价值取向

网络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多元化的个性,同时也导致了相对模糊的价值取向。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在致力于追求个性,通过追赶潮流的方式来突显自身的鲜明个性。例如在校园中,到处可见某些同学穿着标新立异的服装,或者借助手机微博与博客的方式来自由表述自身的意见。但是实质上,大学生本身仍然欠缺必要的分辨力,以至于很难抵挡五花八门的诱惑与其他不良思想腐蚀。很多大学生在平日生活中相互攀比,陷于拜金主义或者很难认清正确的思维理念。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仍然表现为相对严重的价值迷失,价值理念十分模糊。

3.日常行为缺乏规范性与约束性

网络化在本质上突破了原本狭窄的大学生交际圈,针对虚拟化的交际空间进行了全面扩大。因此,网络化在较大限度内拓宽了可供大学生日常交际的平台。在求学过程中,大学生较长时间都处在校园范围内,因此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借助网络来拓宽自身的交往范围,构建更多层次的社会关系。针对上述现象如果不加约束,则会存在较大可能引发行为失范的不良现象[5]。这是由于,网络世界混杂了多样化的信息,其中也包含不良信息。某些大学生尝试着运用网络来开展人际交流,但是具体的言语与行动方式都十分随便并且轻率,同学们将其视作单纯的游戏或者体验。由于缺乏必要的约束与规范,因此丧失了最根本的道德限度,以至于干扰到平日学习与正常生活。

三.具体的创新策略

较长时期以来,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都欠缺新颖性。在思政教育的课堂上,教师通常首先为同学们讲授大纲中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内容,然后给出与之有关的案例为同学们分析。然而,上述模式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以至于同学们对此丧失了兴趣。很多大学生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无非就是走形式,在这之中并不包含能够触动自身的内容[6]。由此可见,如果能够探求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模式,就可以转变现阶段的状态。具体来讲,创新大学阶段的思政教育应当涉及到如下要点:

1.渗透主流价值理念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很多高校整体上表现为价值理念迷失的现状,很多大学生针对最基本的主流理念感觉到困惑与迷茫。为了从根源上转变上述状况,在创新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中都要渗透主流的价值理念,确保运用正确价值理念来感染同学们。例如:负责思政教育的教师可以运用树立典型的方式来感染大学生,让大学生认同现阶段的主流道德理念,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也要抵御来源于外界的不良诱惑。这是因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就在于把握好主流价值理念的思想阵地,用主流价值来指引同学们,拒绝拜金思想与享乐思想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腐蚀[7]。

2.师生应当经常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要摆脱传统模式,那么有必要构建师生之间密切交流的新平台。从现状来看,院校开展的思政教育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途径来拉近师生距离,确保教师可以接受实时性的学生反馈。大学生一旦表现为内心困惑或者思想迷茫的状态,教师对此就可以及时察觉,然后运用正确的手段与措施帮助同学们解答疑惑。师生如果能保持密切的联系,就能消除同学们内心的孤独与抑郁感受,对于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起到了全方位的促进作用[8]。

3.关注心理健康

大学生虽然已经开始追逐个性,渴求新颖的事物,但是从本质来讲,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仍然亟待加以全方位的思想引导,对于思想健康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在创新思政教育的相关实践中,教师应当与同学们开展密切的交流与沟通,确保耐心倾听同学们的内心困惑与真实想法,针对同学们表现出来的疑惑心理进行全面的解答。遵照以人为本的宗旨来推行思政教育,负责思政教育的相关人员应当真诚关爱大学生,尝试与大学生成为朋友。在必要的时候,在各个学院与年级范围内还可以构建师生沟通所需的微信群或者QQ群,确保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同学们的反馈,消除潜在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疾病。

例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讲,院系的指导员可以构建针对新生的微信群,在微信群里耐心为同学们解答入学过程中的各种困惑,确保新同学不会感觉到孤单与迷茫;而对于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同学们应对就业压力,疏导各种内心情绪。

四.结束语

新教改的宗旨与目标就在于提升大学生具备的综合素养,针对现阶段的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指引。在大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中,思想素养占据了其中的关键部分。创新目前的思想教育模式,应当借助多样的渠道来密切师生沟通,确保同学们拥有更强的自主监督意识。在现阶段的大学校园内,师生还需致力于密切配合,进而开展针对性更强的思政教育活动。因此可以得知,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当属于长期性的探索过程,对此并不能够一蹴而就。具体在创新实践中,高校有关部门与全体师生还需不断的摸索,做好各项要素的协调与整合,确保从根源入手提升高校现阶段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准。

参考文献

[1]袁文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2-14.

[2]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3]张雯婷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2(10):73-76.

[4]李晨.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才智,2011(24):279-280.

[5]叶江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111-112.

[6]谢金迪,丛小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06):140.

[7]王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研究[J].黑河学刊,2013(08):118-119.

篇8

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益分析方法的内容

大学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益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进行利益诉求的详细分析,将分析得出的结果运用到平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作为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知己知彼,从而能够较好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就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平常的工作中,首先努力做到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兴趣、性格、家庭以及学生的思想,对学生产生某些行为的因素,从物质利益诉求和精神利益需要等两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一般来说,行为主体产生某些行为都是基于一些自身利益,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只要我们把握准了,摸清楚了,那么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变得十分轻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合格公民。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利益需求成为了我们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和关键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利益分析方法就是要在全面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找准这个着力点和关键点,尽量避开消极因素,充分发挥积极因素,传递社会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振奋大学生的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大学生的各项活动提供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必须注意的是,在对大学生进行利益分析时,既要对其物质利益作分析,也要对其精神利益进行分析。事实上,精神利益分析应该是利益分析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个难点,它在是寻找受教育者的思想产生根源。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利益分析方法时,要把物质利益分析与精神利益分析有机结合,并以精神利益分析为主。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分析,忽视精神利益分析,或单纯的精神利益分析都是错误的。

1.2利益分析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此可见,利益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利益分析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主要是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以及由此可能衍生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预见性,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从而能够引导大学生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行动朝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使之早日成长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2,3]。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的全球化水平逐步提高,一些社会不良思潮开始冲破大学本身脆弱的藩篱,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思想,引导着大学生们的行为。而我们一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对此还尚未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可信度因此而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灌输式的思想引导理念和方式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式基本上还是没有摆脱“灌输式”。思想引导的渠道大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灌输,具有十分浓厚的说教意味。众所周知,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普遍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有着自己的观点,而这种“灌输式”的理念和方式则极易让学生朝着相反方向去发展,即是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往往也不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这样一来,不仅无法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而且会增加我们后面工作的难度,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构筑起一座思想交流的壁垒。

2.2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举措

青年大学生具有易冲动的性格特点,部分学生甚至因此而会做出一些有悖学校纪律和规定的事情,他们也总是会出现一些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对此,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采用高压态势,对问题学生要么!批评教育,要么上报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予以处分了事,很少有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犯错的根源。如此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举措极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自暴自弃。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出现学业无法完成、性格缺陷明显等较为严重的问题,进而成为社会不良人士引诱的对象,影响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2.3校园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和趋同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一所大学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意味着这所大学生会有什么样的精神。不难看出,大学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功能和同化功能,有助于引导和激励青年大学生奋发向上。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大学文化作用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到位,一些大学的文化建设大多比较滞后,且同质化倾向严重,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思想引领出现真空地带。

2.4未充分发挥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当然也是一大机遇。对于网络和新媒体,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占领,则它会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如果我们充分运用,则它会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网络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灵活等优点,其越来越受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探索网络和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图搭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总的来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博客、微博高高在上的教育心态没有改变,网络还仅仅只是被作为一个窗口或者说一个平台,对网络和新媒体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博客微博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十分的呆板,无法唤起青年大学生的兴趣。

3利益分析方法在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将利益分析方法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绝不是形式所迫,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题中之义。基于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几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

3.1建立平等对话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高校和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要与学生定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同时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把了解到的学生的情况填写到到学生的成长档案里。这样一来,一是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二是可以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被认为是“说教”和“洗脑”工作,便于学生接受。

3.2建立真诚帮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

问题学生作为高校的一类特殊学生群体,不仅应该引起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而且应该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学校和老师要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尽量避免其产生被遗弃感;学校和老师还要经常关心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把问题学生的情况及时通报其寝室室友、班委干部和任课老师,请求他们也给予其更多关心和帮助,让问题学生能够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逐步改正转变,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目标。

3.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成长

校园文化是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的道理一样,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竭力避免同质化倾向。各高校要结合学校所处地域位置的地域文化、学校办学的历史文化以及学校办学目标等来建设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具体到实践就是要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学校特色、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与师生兴趣相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等感染引领师生,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达到用先进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5) 08- 0057-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27

[本刊网址]http://hbxb.net

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网络从最初仅仅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和手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以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形态。它正在改变着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在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网络价值主体及网络话语权平等的条件下,网民更容易扮演公共领域的角色,更容易互动引导,实现哈贝马斯之“理想言谈的沟通情景”,有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促成真正共识的达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异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性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都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客体有明确的定位,表现出不可逾越的等级关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是教育的唯一主体,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具有支配力与权威性,受教育者只能消极依赖于服从;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性

1.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行为的自主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日益增强,其主体性特征表现得越来越鲜明,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网络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式的由教育者单方面地将信息强制性的“灌输”给教育对象,教育者在网络中所起的作用只是一种引导作用,即由知识的灌输、行为的管理逐渐转化为信息选择的启发指导和社会生活的帮助、服务,这种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平等互动式教育模式,受教育者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对教育内容提出质疑甚至反对,教育者在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教育。

2.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并不是与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对应的,它们不是预先在某一类人身上,也不是预先在某一时空领域内。而是依据一定的情景发生或形成的;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一定的条件发展和演变的。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谁为主体,谁为客体,只能在他们所形成的具体关系情景中去认识和把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教师――学生”的关系发生互动的情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单向式的“灌输”活动,受时间、地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面对面上课和个别交谈,信息的传输是单一渠道。由于受到人力、物力、教育者自身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受教育者在特定时间获得其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檀江林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从狭义上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为了培养适应网络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信息素养的社会主义新人,利用网络载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他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主客体的“双向式”的活动。

二、建构平等、互动、引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建构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引导

网络互动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受众进入网络,犹如进入一个偌大的信息的超级市场,信息不是从传播者那里“推向”接受者,而是由接受者从传播者那里“拉”出来。互联网上的信息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爱好、资料类型等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上的信息获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其中每一条信息。网络互动是对所有“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互动模式的,在网络这个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信息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众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互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共同分享着信息和经验。尼葛洛庞帝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

(二)建构网络主体地位的平等、互动、引导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人人对话的互动过程中,不平等的关系甚至不熟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平等的符号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网络的“去中心化”,使得人们在网络交流中享有网络平等。网络参与者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使自己的意识在他人意识中漫游,真正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全球化对话”;在虚拟现实中的“网络对话”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彼此交流的人际障碍,排除了在现实社会的日常互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身份、职业、礼节等交往规范的约束使双方产生一种优越感或自卑感的困扰,建立起了不问身份门第的真正自由平等的普遍交往。人们在这种多元化的普遍交往中构成了无数张“网络面具”,或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在网络空间里没有权威,没有明星,每个人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从而呈现出网络社会前所未有的平等。

(三)建构网络话语权的平等、互动、引导

传统的教师权威型模式,使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处于知识、信息的控制和支配地位,对于教育内容具有选择权,对受教育者具有评价和塑造的主导权。而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缺少自身的选择、判断和主动获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独占着教育过程中的话语权力,习惯于运用自己的权威来掌握教育活动的进行。

三、平等、互动、引导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一)平等互动交流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扩大了政治生活的社会参与度,并创造崭新的公共领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往往囿于在实际生活的狭小圈子内,难免受到种种约束和限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引导却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畅所欲言,事事可以尽发感慨的空间,提供了“理想化的言语情景”。在“理想化的言语情景”的诱惑下,人们设想网络将带来根本性改变,把网络设想为“电子民主广场”。这种平等互动的沟通氛围,对于充分发扬民主精神,提高个体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等互动交流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相对于现实社会,网络是一个较少规则约束的空间,个体的灵感得到激发和释放,人们的思维在网络的世界里可以自由飞扬,驰骋于各种极富创造力的心灵和思想火花汇聚的虚拟世界,可以很好的调动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使教育者容易与受教育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篇10

关键词:现代心理技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运用心理技术创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必要性

所谓教育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行为方式总和,主要有教育对象及行为方式两方面组成。在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状态及行为模式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现代心理技术,旨在优化教学对象及行为模式,从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对象

针对学生心理承受差进行心理干预:当代大学生以00后居多,舒适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在个性形成期间缺乏挫败感,从而造成他们很难适应大学生活。在大学,他们需要独立面对事情、分析事情、处理事情,(薛冰,2018)但之前单一的生活经历导致他们遇到事情时,往往容易患得患失、一蹶不振。这些都导致他们在开始独立生活时比较敏感,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无法在大学生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无法在不同的团体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刘丹,2008)指出在面对问题多多的大学生群体时,辅导员需要借鉴心理咨询相关的技术——共情、热情,在建立良好地师生关系后更好地对学生心理进行疏导,从而让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很多大学都在大一开学初对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试,旨在筛选出哪些与社会不适应的学生,并进行心理疏导。(肖征,2009)指出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采用心理技术以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切合性和实效性。

(二)针对群众心理进行心理干预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现代社会应用型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致使民办高校还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民办高校为了增加效益降低入校标准,以增加入学人数,从而导致在校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关注感兴趣的内容,只在意自己的感受,不愿意为了迎合别人改变自己,这些都导致他们抗拒正面形象的引导(张丹丹,2018)。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强,他们只对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感兴趣,加上从小到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只是填鸭式地教学,内容枯燥,从而让他们在大学时更不愿意花费时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洪再环,2015)通过对群众心理进行研究发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未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群众目标,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对群体心理进行测评,并从而筛选出影响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进而通过群体心理对个体的影响优化个体。

(三)优化行为模式

(1)优化认知功能:(屈陆,2017)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发展学生的认知功能,并通过相应的行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传统的德育教育已经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认知理论进行教学,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结合,将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进行结合,遵循认知规律,从而减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抗拒心理、增强学习积极性。(2)促进人——机——环境协调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思政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钟伟,2017)但很多老师过多地依赖PPT、视频等多媒体,从而造成多媒体辅助下德育教育的效果仍旧欠佳。心理学强调学生、多媒体、教学环境协调发展,从而为我国输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二、现代心理技术应用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中将是否设有心理健康建设作为测评标准之一,其中主要就普通高等院校是否设有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档案及心理宣传活动作为评分细则。民办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基本设立了相关部门,但仍有许多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原因有:

(一)心理调查问卷缺陷

在对江西省5所民办高校的学生进行采访时发现,全部的学生在大一时都做过心理问卷,但很多学生都觉得心里问卷缺乏实用性,并且学校也未就心理问卷的结果采取措施。其次,心理问卷的内容过于陈旧,很多新的问题未在心理问卷中反应,在填写问卷时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有的学生有意掩藏真实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未能成功地在问卷中呈现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咨询实施欠佳

在对江西省5所民办高校调研,我们发现30%的大学生不知道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设置在哪,95%的学生都未进行心理咨询,80%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难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且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心理问题暴露给别人。从上述数据可知,很多大学心理健康建设欠佳,一些是学校设施配置及宣传不到位,但大部分是因为现在学生个体性明显。学生们大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的设置是以学生主动为前提,但现代大学生一是内心抗拒,另一种是很多学生未发现自己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现代大学生被各种社团活动、电子产品等诱惑,很多难以兼顾学习和娱乐,导致周末寝室蜗居、通宵玩手机等现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周边很多学生内心就抗拒思想教育。大部分学生看到周边很多人都是如此,所以不觉得这是一种病态。此外,很少有心理老师专门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课上学生的心理状态,以致他们不能提供相关的建议,最终思政课老师只能无视这些现象。这些原因导致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都被闲置,难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

(三)心理干预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融合到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老师为主体,旨在传授被集体认可的社会价值和道德标准。然而,随着全球化在中国的深入,更多其他国家的价值标准及道德标准通过网络渗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且以一种无意注意状态被学生认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让学生有意注意,这种与外界思想的区别导致学生更加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被迫性的教育。其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调动学生的听觉,这种单一的感觉刺激相对于互联网的多感觉刺激难以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最后,心理干预旨在使学生的内心找到最适应的方式,这种方式无所谓对与错,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授的都是一条条标准,这种差别导致心理干预难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现有的心理技术应用欠佳,根本原因在于学校资源与在校学生之间比例失调、教学目的与学生的目标存在冲突。本文运用心理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难点是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以人为本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技术,使学生快乐学习。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需要考虑到优秀人员配置、心理测量平台建设等资金消耗,需要考虑到时代性。

三、优化民办高校心理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运用心理技术从内部推进教学过程

“理论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链式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理论教学中传授解决问题的思路、模拟教学中体验解决问题,这种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最后成为信念。成功的理论教学需要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功的模拟教学需要老师运用心理技术进行心理调查及引导整个沙龙;成功的实践教学需要运用心理技术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疏导群众心理。(1)优化实践教学:该社团以学生为主体,以融合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并邀请心理专家与思想政治专家做客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借助学生力量进行问卷调查,并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发现自身及周围同学的问题,而且可以缓解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对比心理、社会跟从心理从而完善自我,并实现知行统一;学生社团活动可以活跃并繁荣校园文化。学生作为校园中的个体,很容易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良好地校园氛围可以优化群众心理,从而从大体上改善重点问题;学生社团活动可以通过问卷为理论教学提供问题导向,使思政老师明白学生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是主要问题,从而使问题导入更精、更准。(2)优化理论教学: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老师为主体,优化后的理论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在其中引导学生思维并解答困惑。优化后的理论教学需要思政老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心理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拥有更高的站位及全局思维,能够把控整个课堂的节奏。优化后的理论教学在老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基本了解后,能够更精确地进行问题导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后的课堂需要老师合理使用多媒体工具,切忌将灌输式教学变成机械灌输式教学。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运用注意规律、感知规律,遵从认知发展规律,从而让学生快乐又高效率地学习。PPT教学、视频教学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更多样化地刺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优化的理论教学旨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知识,为模拟教学、实践教学打下理论基础。(3)优化模拟教学:模拟教学的内容形式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老师设置任务,问题以调查问卷为参考,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国的思想政治教学以团体辅导为主,但鉴于民办高校近几年的扩招,导致这种教学的劣势越来越明显,其中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很难给每个人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的方式便于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人的观点,便于老师更好地观察学生的潜在的心理状态,从而完善心理调查。另一种是角色扮演,学生们就某一事件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行为表现出自己在问题出现时怎样解决问题,便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表现。

(二)运用心理技术从外部推进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可以从整体上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可以判断现有教学方法的成效及缺陷,利于管理层有针对性地改进。完善的教学评价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学生也能自省,从而补短板。本文旨在运用现代心理技术中的心理认知过程设计整个教学评价过程,从而推进外部教学方法的改革。心理认知过程分为认知产生、情感产生以及反馈产生:(1)认知程度评价:评价学生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意程度以及理解程度,判断该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情感产生程度评价:从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可度,其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感染度以及亲和度进行评价。(3)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转变程度以及行为改善程度进行评价。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a)-0227-0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最基本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如果没有针对性,就会比较盲目。在方法创新上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对那些和新世纪的发展要求不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根据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大学生思维和观念发生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探索出适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做到以上两点就可以提高教育方法创新的有效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认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实效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成功是从它的实效性中判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受到实效性的制约。这就是教育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失效性原则的原因所在。一种方法有没有作用,不能靠主观认识上的新和旧来衡量,而是要看这种方法带来的实效性。因此,要将实效性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方法创新的一种准则,不仅可以判断这种方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还可以通过实效性的高低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程度和效果,实现评估思想教育方法创新的效果的目的。

(3)能动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双方的状态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为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点,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时,必须着眼于调动和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还要增强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强烈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目的。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法

(1)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这样的教学任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不能只依赖思想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要将政治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学生学到思想教育课的知识,又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良好道德品质、理想高远、文化知识水平高及纪律性强的优秀人才。

(2)鼓励学生多参加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对学生政治观和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社会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教育实践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和社会,不仅可以增长他们的才干,锻炼他们的毅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奉献社会的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以服务社会为目的,面向社会大众,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社会实践活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功不可没。

(3)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传媒技术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及影响范围广。选择使用现代传媒手段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创新方法的形成。教师在应用现代传媒手段即是一项挑战,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网络政工”,积极创建教育互联网平台,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占领网络思想意识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网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技术和资源优势,使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到创新,从而提高教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水平。

(4)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和多种因素,是一项具有综合性质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育主体、客体、环境及载体的不同调整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综合地运用,能够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诚实、坚强的优良传统。丰富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可以将现代社会发展的精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结合起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具有继承性、借鉴性和创新性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创新;大学生;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5-0022-01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得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教师就要坚持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在探索与创新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传统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使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并不是否定、抛弃传统的一切,而是立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对传统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应用,同时注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融入。例如,“说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有一定作用,但有时也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表面服服帖帖,见了教师就想躲,二是形成大学生的叛逆意识,见了教师不太热情。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说教”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应用。首先,关注“谁对谁”的说教。一般情况下,不一样的人在对话、沟通过程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要确保“说教”的效果,先要让大学生对说教行为的发出者有钦佩、敬仰之情,才能说服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因此,在这一教学方法应用前,高校教师要降低自己的姿态,不要高高在上,要有亲和感、平易近人,这样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如此,大学生才愿意吐露心声,耐心听教师“唠叨”,并在教师语言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教师要成为大学生的“行为榜样”,在大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望和较大的影响,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需求,及时引导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其次,注重“说教”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在教育大学生时,教师都会说“你这事做得……”。这种将自己的意识、判断强加给大学生的说话方式,往往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尝试另一种说话方式:“这件事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有什么不对……是不是他……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在整个事件中的行为都恰当吗?”这样,给大学生缓和心情的空间,让其思想、心情趋于平静,能够反思自己,然后让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使其主动探究事件解决的最佳途径。再次,说教的发出者可以发生变化,注重利用人的情感去影响被教育者的心理,使其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最后,注意说教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人对人的说教,也可以在讨论中达到说教目的,还可以通过表演、参与活动、多媒体演示等达到说教目的。总之,传统教育方法的创新应用,一要注重开阔思路;二要换位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三要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大学生感到新奇、又容易接受的方法对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新的教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时间少,很多教师感觉课时紧、教学内容繁重。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完全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这就需要新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的科学应用。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恐惧,也比较方便师生在倾听、诉说过程中的情绪控制和疏导。其次,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和广泛的覆盖性,使大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不受时间空间影响,教师可以一对一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大学生也可以选择多位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再次,互联网平台方便大学生之间的学习、讨论、沟通,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比如战争题材的影片、纪录片,这些都可以用于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一些素材可以用于感恩教育、责任感教育等等方面,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积极作用。最后,互联网是一个相对隐蔽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大学生QQ空间、微博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心理发展趋势。结合大学生思想需求,有目的地设计教育主题,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完美的人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工具的应用,比如微信转发等形式,分析思想话题,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关注度,以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抓住时代流行话题,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应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工具,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更加稳定地发展,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9).

篇13

认为,人的思想是在后天的外部教育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新媒体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大学生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更强,占有的信息更丰富,从而提升了他们的主体地位,而这种提升也增加了施教的难度。由于多样化的信息手段,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环节上所需要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行获得而加以自我内化。这就要求教育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他们自行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上,这样就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与此同时,各类信息的丰富性和获取便捷性,使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波动性和思想观念的实践检验周期增加,这使得思想政治过程教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增强。新媒体的出现,不但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性和渗透性的难度。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适应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从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与之相适应,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青年学生自然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争夺的主要对象。在当前社会转型、利益多元的条件下,要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任务,从根本上说还要依靠具有知识的大学生。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面对虚拟网路的无情感状态,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使积极的情感因素向着有助于的健康方向发展。而如何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也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就明确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方向。新媒体条件下创设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正如同志所强调的:“……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努力的重点,而新时期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把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形成一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文化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优势相互交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我们的任务和目标确定后,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和手段创新。这为我们在新媒体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面对新的媒体环境,不断探索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实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适应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多媒体条件下仍应坚持并改善“灌输”方法。列宁强调:“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首先学会自我“灌输”才能“灌输”别人,形成有时代特色的有效的“灌输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和实践上的实事求是。在延安开展学习运动时就指出:“本领恐慌。”认为“开铺子”,就要不断进货,否则就易倒闭,所以自觉地学习的基本理论是根本。当然,理论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先进的方法,这就是要实现“灌输”内容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将教育的基本内容有机地融入新媒体的形式之中,让形式服务于内容,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要改变传统的简单说教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读经典著作,给学生以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和思想大师对话。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针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要求,借助新媒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除传统的多媒体教学PPT之外,还可以加进各种与教学相关的视频链接、论坛、微博、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主流价值观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化解互联网上大量的不良信息给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困惑,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而在开设网络课堂和网络谈心等这些活动之外,还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通过这个平台将最新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视频等音像资源,实现共享。要注重对新媒体的研究,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质量的新媒体教学软件、数据库,加快数字化教材体系建设,并以此构筑新媒体教育阵地,逐步建立起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

最后,在实践中,应注重利用新媒体开展有关已发事件的调研和测评,掌握一些重大的政治和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以便使其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及时有效。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会如“研究会”、“三农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等都具有积极的育人功能,让对人的教育与对社会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这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面对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趋势,我们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双刃剑”功能中积极的一面,重视网络、关注网络并做好网络管理和网络控制工作,及时关注网络技术新进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新媒体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结语

篇1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高校教学体系来说意义重大。其原因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引前进方向,从而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政治信念与立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推动学生不断自我发展,为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大学生成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在大学生教育中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大学生形成价值规范体系。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是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使大学生继承已有的价值观念、思想准则,不断创造新的精神文化产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政治保障,不仅能够净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而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核心与灵魂,这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中的起到重要作用,决定着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在继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南针。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人的综合品质。要塑造健全的人格,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健全人格的完善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以此规范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从而造就一批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

三、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做出一些必要的改变和调整,根据新的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联系起来,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坚持和巩固的主体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

(二)改变现有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打破陈规,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密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积极探索各种新颖、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比如,利用各种校园主题活动和社团活动,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校园主题活动和社团活动中去,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使其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学生身心健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竞争、学习、经济、就业等问题所带来的严峻挑战,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增多,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培大学生心理素质放到首位。因此,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基础性作用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对竞争的心理适应能力,为其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帮助大学生在激励的竞争中健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