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投资与风险管理范文

投资与风险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投资与风险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投资与风险管理

篇1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新晨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

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

3曹红辉,彭作刚.创业投资——知识经济时代的创业新概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

4张景安.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险投资风险的有效工具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科技评估风险投资风险管理

1科技评估

1.1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

1.2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或其他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依据。在市场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篇4

    关键词 投资效益 投资决策 投资风险防范 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 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 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

    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 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 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5

关键词:财政投资;模式;风险管理

一、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模式分析

(一)控制预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越来越大,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监督功能,做好相关项目的审核,确保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通过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好预算支出,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现象,从而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功能。

(二)评审范围越来越大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财政评审工作作为完善政府管理行为的重要措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其工作也越来越细致。逐渐地由事后追踪管理向事前转移,从而不断地拓宽其评审范围,表现在市政道路建设、城市绿化以及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等多种类型的项目。随着评审范围的扩大,评审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效率,提高财政投资工作的科学性。

(三)评审程序越来越规范化财政投资评审作为政府完善内部治理的重要举措,其评审程序也越来越规范化和科学化,对于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帮助。在财政投资的过程中,逐渐地实现了先评审再招标等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减少了财政投资的盲目性,从而使财政投资更加地科学化。评审程序的完善减少了财政投资评审中的漏洞,能够实现对工程项目的全面监督,从而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效率。

二、财政投资评审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途径探究

(一)加强预算审核对于财政投资来说,其资金规模比较大,不少单位和企业为了利益而弄虚作假,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在新时期下,应当做好项目预算的审核工作,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预算应当及时地剔除。在预算审核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地发现其中的不合理因素,减少项目中存在的资金漏洞,这样能够确保财政资金得到合理地利用。要从源头上控制好预算,确保预算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从而为预算的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从而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

(二)做好绩效评价在财政投资评审的过程中,应当做好相关的绩效评价,做到对财政投资的有效追踪,从而不断地提高财政投资评审质量。在财政投资的过程中常常发现,其产出和收益不明确或者不明显,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财政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缺少监督,这就要求财政投资评审应当贯穿到项目的全过程,做好对财政投资的绩效评价,了解资金的产出和效益,调查资金使用的效果,例如是否达到了项目投资的目的,是否达到了公众的认可。通过财政投资评审绩效评价,从而实现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监督,实现对预算执行的有效约束,从而不断地提高财政投资的水平,减少财政投资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充分地发挥财政投资评审管理的作用。

(三)提高财政投资评审能力在财政投资评审风险管理中,需要及时地识别风险,从而有效地化解风险,这就要求不断地提高财政投资评审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监督能力。目前我国在政府投资评审管理的过程中,还不够完善,表现在注重微观方面的考核,对于项目后期的综合性影响,例如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不能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这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评审管理能力。在项目前期对其合理性进行有效的评价,对项目的规模、标准等资料进行审核,防止出现虚报的现象。在项目完成之后,应当对合同、项目变更签证等进行审核,从而不断地提高评审管理能力,减少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分,科学地确定项目的价值,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减少财政投资的风险。

三、结束语

财政投资对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管理,防止财政投资风险,对于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财政投资评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评审考核工作,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最终防止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吉晓枫.加强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J].财经界(学术版),2016

篇6

关键词:投资风险;投资决策;投资项目;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76-02

一、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

(一)决策过程原因

1.投资决策的计算出现偏差。在经济预测与计算时,人们经常以现有资料为依据,预测以后的经济状况,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现有的数据资料并不能充分说明投资的预期状况,使投资决策的计算出现偏差。

2.对决策者缺乏有效约束。目前,企业资产项目的投资决策权利主体不明确,项目由部门决策、地方决策、董事会决策、经理决策、法人决策、首长决策等多种选择均不确定,从而使得投资决策组织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相当一部分投资决策背离了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的原则,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独断性的弊端。

3.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理论。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以及经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将影响投资项目的选择,特别是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容易引起过度投资问题与投资不足问题。

4.企业投资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投资管理制度,但可操作性不强,部门职责分工和权责不清,在决策过程中缺乏有效制衡的决策程序和风险评估,风险防范机制。部分企业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少数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项目选择原因

1.投资可行性分析中的偏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是确定项目是否可行及可行项目的选优过程通过可行性分析后确定的投资项目将成为企业编制投资计划及资金筹集的直接依据。人们通常认为经过了可行性分析和回报水平比较后投资项目决策是科学的,合理的,但却忽略了可行性分析中存在的偏差。在投资可行性分析中几乎每个条件(项目寿命期、销售收入、费用、税收、营运资本需求等)都需要被假设。虽然假设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分析人员获得最佳信息,但它们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估计误差,误差会随着项目影响的不确定性和项目寿命期而增加。因此,误差总会导致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加,使投资项目的风险增加。

2.投资项目实施不力。有时对投资项目缺少管理和后续分析也是导致投资项目失败的原因,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企业进行投资后,应当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管理。如果企业资金投放后不对其进行有力的控制,即使是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其成功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令人怀疑的。

3.缺少必要的后续分析。项目实施后应当进行必要的后续分析,以便对被接受的项目进行监督。许多企业投资决策实施之后缺少必要的后续分析,也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时救助陷入困境的项目,或给实际情况优于预测值的项目提供额外的项目资源,更谈不上对与投资决策相关的预测人员、评价人员等的奖励与惩罚。

二、中国企业目前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盲目追求高额报酬造成的投资风险

一般来讲,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目前,中国企业进行投资时会为了追求高额的投资报酬而忽略了投资风险,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如果企业在投资时只考虑高额回报,而忽略了风险的大小,则势必造成投资失误,发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投资决策缺乏创新,决策者水平不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而中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三)对投资企业的内部资金运营状况不够重视

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实现资金的增值保值。企业内部资金属于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但收益性较差。当企业有好的投资计划时,却没有充分的内部资金用于支持企业的投资这时企业就会采用负债融资的方式,使企业背负较为沉重的债务,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形成企业的投资风险。

(四)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管理

投资若想达到获利目的并在可控的范围和程度上进行,内部控制可以保证投资活动必须经过适当的审批活动才能进行,保证投资活动符合政府的投资法规,以控制投资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从而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普遍缺乏内部控制意识,表现在投资活动与企业战略不符,投资与筹资在资金数量、期限、成本与收益上不匹配,缺乏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等。

三、提高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与措施

(一)完善投资决策机制

首先,要对投资决策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与有效约束,就必须根据《公司法》的要求,在尽量简化投资审批环节的同时,把投资决策权限完全放给法人,使投资决策者真正成为投资风险的控制者。其次,要明确投资决策责任,在明确投资决策主体权限的同时,就应当把投资决策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使得投资决策真正受到风险责任的约束。最后,强化投资决策控制机制,要堵塞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的“漏洞”,就要强调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与效益性。

(二)建立和完善投资管理制度

有效的投资管理机制是控制企业投资风险的制度基础,如果企业的投资决策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制度,则企业的投资决策难免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投资管理制度应当涵盖投资活动的所有方面。企业的投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投资管理机构的责任,权利及责任追究制度,投资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决策程序和方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工作的管理,项目组织实施中的管理,项目后续评价工作的实施与管理。

2.投资管理制度应当包括重大问题的处理预案机制。企业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从而实现投资的预期目标。企业的投资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投资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并对重大问题施行处理预案机制。

(三)加强投资项目实施环节的控制与管理

1.企业应当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合理安排项目资源配置。在项目开始进行时,企业应当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包括资金的投入、人力的配置、技术的配套等。当企业拥有多个投资项目时,还要合理安排企业资源的配置,以便于及时调整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不必要不确定性的影响。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在项目实施中,企业很有可能由于资金链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有财务控制不利带来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个财务指标,使它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中之一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负债偿还能力和经营风险的重要指标。另一个就是投资成本,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在成本控制。未来的运营成本对最终成本的影响是有限的,关键是投资成本,投资成本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3.项目建成后的全面评估。开展项目的后评估,将对提高投资效益投资控制发挥显著作用。要选择项目实施过程中若干重要关节点或时节点,通过定点定时分析以监测项目实施过程中与决策目标、预测效果的偏离程度,以便及时提出对策建议,或采取适当调控决策目标,重新下达指令,按新的或调整的目标运行,力求取得较好效果。项目建成后的全面评估,要着重对比分析实际预测的重大变化。

(四)企业投资风险的非财务及财务控制方法

1.企业投资风险的非财务控制方法。企业投资风险的非财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风险回避指事先预料风险产生的可能性程度,判断导致其发生的条件和因素,在投资活动中尽可能地避免风险或改变投资流向。而损失控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的程度,力图维持原有投资决策,实施风险对抗的积极措施。

2.企业投资风险的财务控制方法。企业投资风险财务型控制策略,主要包括财务型非保险的风险转移以及风险自留两种方法。财务型非保险的风险转移,即企业合理合法地、有意识地将损失或与损失有关的财务后果转移到另一些企业或个人,这个目的的达到通常需要附着于其他契约才能完成。风险自留是指投资方自己承担由于投资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其实质是当投资风险事故发生并造成一定的损失之后,经济单位即投资方通过内部资金的融通,来弥补所遭受的损失。

(五)防范企业投资风险策略

1.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有效地投资组合是在既定的风险控制下,为投资者提供最佳预期收益率的投资组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投资项目的盈利可能是不同的,各投资项目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所需的支持条件与约束条件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各投资项目存在期间可能遇到的有关风险也是不同的,所以投资必须采取分散化原则。企业在确定投资项目时,要把握好投资项目的风险组合,把有限的资金用到需要的项目上。

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构建企业的财务预警系统,使企业的投资预警系统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可能导致投资项目出现的根源性因素,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预控对策。要想使所构建的投资预警系统比较合理,必须注意投资预警系统应有明确的目标,通过确认企业投资是否面临失败风险,找出警源并确定预控措施。

参考文献:

[1] 季学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现状及控制[J].财会研究,2010,(18):48-50.

[2] 安嘉清.基于风险收益关系和风险倾向的战略风险行为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8):68-71.

篇7

关键词投资效益投资决策投资风险防范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投资效益;投资决策;投资风险防范;投资项目评估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足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

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

篇9

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整体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从事研发也具有很高风险性,即承担着所谓的科技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自身的复杂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以及企业实力的局限性。企业研发项目自身具有一定风险性,一旦失败就会造成损失,这将直接阻碍技术创新进程。在市场中,保险有助于进行社会管理、社会互助和风险转移,其与具有高风险的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内在契合与互补关系。在此情形下,融合了科技创新与保险服务的新保险服务科技保险应运而生。

科技保险可以极大地保障自主创新,进而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于增强国家科技实力、扩大就业、促进企业转型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近10多年来,科技保险行业逐步走低,具体表现为投资金额萎缩、投资机构锐减,已远远不能满足高新技术行业发展对风险资本的需要。如果保险公司能够在考虑科技风险特殊性的基础上,为科技保险基金提供完善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进一进行科技保险投保,进而极大地缓解这一状况。

因此,针对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最优投资策略展开研究,有助于完善科技保险体系,对于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引入再保险概念,为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提供新思路。

二、现有研究评述

国外并无科技保险这一概念,但保险公司通常采用商业保险手段帮助企业规避和转移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风险。总结起来,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提供单独险种规避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特定风险,如通过知识产权保险(或专利保险)转移侵权风险,通过过失与疏忽保险转移责任风险,通过网络保险转移与电子信息安全有关的风险等;另一种方式是向某一类从事特殊技术创新活动的行业提供组合式保险服务。例如,美国丘博保险公司针对生命科学公司提出解决方案,该方案运用财产和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产品组合方式,在公司面临金融风险或诉讼风险时为其提供损失保底。具体包括财产和营业收入保险、一般责任保险、失误与过错保险。

在国内,自1991年湖南省率先开展科技保险试点以来,学者们先后开展了科技保险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任伟、胡安周等[1]探讨了在我国开展科技保险的模式和步骤。陈雨露指出,科技保险是对某项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新产品开发或新技术产业化,以保险期内的失败为前提,以等待期内无成功事实出现为条件,以合同商议价为保险金额的给付保险。吕文栋、赵杨、彭彬进一步将科技保险区别于一般人身财产保险,并将其定性为一种具有集成性、弱可保性、正外部性以及严重信息不对称性的保险。同时,按照时序将科技风险划分为科技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和市场风险。王香兰、李树利研究了我国科技保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科技保险发展的若干对策。刘骅通过界定科技保险的创新行为目标,指出科技保险产品创新的原则、流程和方向。此外,科技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制订了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技保险服务的相关规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确定了12个科技保险试点地区,并将科技保险产品从最初的6个扩展为20多个险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科技保险的条件,科技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功能。

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科技保险内涵界定、现有科技保险实施现状评价以及科技保险新险种开发而展开。在科技保险实践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目前科技保险的试点险种范围还比较窄,品种不够丰富,尚不能满足企业控制风险、全面保障的需求;财政对科技保险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保险公司参与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非常低,受惠企业范围较窄;科技保险的出险率高、赔付金额大,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较少,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等。

综上所述,国外将商业保险作为科技保险的替代品,国内研究则集中于政策、行业规定或保险实务层面,尚未形成一套融合理论研究和具体实务的完善而健全的体系。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科技保险基金本质上是一类特有的风险基金,存在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及确定投资策略的问题。如果能够通过再保险使自身承担的风险或期望损失最小化,同时使自身获得的期望利润最大化,保险公司参与科技风险投资的积极性,以及投入的保险资金额度将显著提高。因此,作为一种风险管理与风险分散工具,再保险策略在金融领域特别是保险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并为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最优投资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再保险又称为分保,是指保险人在原有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保险人承担的部分风险与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再保险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风险管理与分散策略,用于稳定保险者的收入以及规避潜在的巨额损失风险。对于保险者而言,其最终目标是制定合理的财务决策,确定最优风险控制和红利分配策略,以实现最优投资。

再保险与投资策略问题在国外学术界发展较早,相应研究成果也较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类:

(1)仅涉及保险企业对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投资策略。例如,Browne使用带漂移的随机布朗运动描述了保险公司索赔过程,并指出在最大化终止财富指数效用和最小化破产概率准则下可以得到相同的最优投资策略。Hipp、Plum在索赔服从复合泊松过程的假定下,研究了破产风险最小准则下的投资策略问题。Gaier等在经典风险模型下研究了无限时间区间内保险公司破产概率和投资策略的关系。Hipp、Schmidli研究了小风险事件下受最优投资策略控制的破产概率渐进行为。Wang用跳跃过程描述了索赔,得出了对多种风险资产的最优配置策略等。

(2)仅涉及保险公司对再保险的配置策略。例如,Kaluszka在均值方差保费原则下探讨了最优再保险策略问题。Hipp、Vogt通过最小化无限时间破产概率得到了无界的最优动态超额损失再保险策略,并证明了相应HJB方程平滑解的存在性。Cerqueti等[提出了一个纯粹的再保险理论模型,可同时适用于超额损失再保险与比例再保险。Taksar、Zeng采用博弈论方法系统研究了最优非比例再保险问题。Tan等用CTE测度风险,研究了风险约束下的最优再保险设计。

(3)综合考虑再保险和投资策略。例如,Promislow和Young利用最优控制原理,在最小化破产概率原则下得出了比例再保险与风险资产的最优组合比例。Luo、Taksar和Tsoi使用线性扩散过程描述盈余,通过最小化破产概率得到了最优资产配置比例。Meng和Siu[18]分别探讨了带有固定和比例交易费用的最优再保险、分红和再投资策略。Weng提出了一种多元最优再保险策略,在以往单一随机变量再保险模型上有较大改进,同时指出了新方法的局限性。LazharBenkhelifa[20]确立了具有重尾损失分布的再保险保费的Kernel类型估计量,并考虑估计量的有偏性,构建了渐进正态分布。Hirbod Assa针对扭曲风险测度和保费设计的再保险策略进行了研究。

由于我国险资的投资范围受到严格监管且再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国内针对再保险与投资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研究较为活跃,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例如,吴锟和秦成林考虑了投资和具有跳跃-扩散过程的受限超额损失再保险模型,得到了投资、免赔额和限制额的最优控制及相应值函数表达式。梁志彬[研究了跳跃-扩散盈余过程的最优投资和最优再保险问题。罗琰和杨招军研究了保险公司的最优投资以及成比例再保险问题,运用随机控制理论,分别在最大化生存概率准则及最大化终止时刻期望效用准则下,得到了保险公司最优投资及再保险策略。顾孟迪等在假定股票价格服从CEV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收益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再保险与投资策略。梁志彬和郭军义在最大化调节系数的最优准则下,讨论了保险公司的最优组合再保险问题,得出了布朗运动模型和复合Poisson模型中最优值的显示表达式。王海燕和彭大衡在假设保险公司盈余过程服从扩散过程及不完备市场条件下,通过求解带约束的二次优化问题和二次优化对偶问题,分别得到了均值-方差模型和均值-保险价值模型下保险公司再保险-投资问题的最优常数再调整策略及其有效前沿。曾燕和李仲飞假设保险公司的盈余过程是带漂移的布朗运动,进而在均值方差准则下探讨了最优再保险和投资问题,得到了最优策略的闭式解等。李仲飞将动态VaR约束作为风险测度方法,以最小破产概率作为目标函数,使用动态规划技术导出HJB方程,并用Lagrange乘子处理动态约束,开展了相关研究。蔡军基于VaR和CTE的不同置信水平和保费安全载荷,针对不同再保险方式开展了相关研究。

三、基于再保险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思路

针对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问题,本文提出引入再保险方法,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考虑科技保险基金的风险管理与投资问题。下面本文将探讨具体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不妨采取理论模型研究、数值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仿真与实验相结合的途径,研究针对科技保险的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决策新方法,建立科技保险试运行/小范围运行平台,并以真实数据作为保费设计的重要依据,形成一套结合科技保险特征与市场真实状况的再保险最优投资方法体系。

本文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研究方案,确定了一条可行技术路线。

首先,在模型研究方面,从科技保险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两方面展开研究。在传统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的基础上,做了以下4点创新:①综合考虑再保险双方的利益及风险波动情况,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形成一个新型风险函数,研究风险资产模型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②考虑再保险方式的影响,分别对赔付进行比例再保险和停止损失再保险,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不同再保险方式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并研究再保险方式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③在指数期望效用和二次效用最大等原则下建立模型,应用随机数值分析方法,通过数值计算研究效用函数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④假设盈余过程为扩散过程,在最大化生存概率和最大化终止时刻期望效用准则下,引入各种风险测度方法(VAR,CAR,EAR,CTE 等)作为约束,建立不同的数值模型,利用变分原理,研究风险测度方法对最优再保险策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加权后形成的新型风险模型引入科技保险,考虑科技风险特征及科技保险机制,研究科技保险机制设计问题。

其次,仿真研究可借助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的风险与投资过程,得到一些指导性研究成果。事实上,其与模型研究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具体而言,可从以下4个角度开展研究: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新型风险函数,拟合保险公司的动态盈余过程,建立效用最大化准则下的再保险与投资策略模型,利用随机动态规划原理对模型求解;②引入风险测度思想,借鉴线性规划方法处理约束条件与基本模型的关系,并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技术求解风险测度约束下的再保险与投资策略模型;③考虑再保险方式,并结合线性规划和随机动态规划技术,求解一般模型;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将模型中涉及到的连续区域问题离散化为一个代数问题,结合计算机仿真,给出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结果,并依据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机制下保费设计与再保险最优化策略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经验数据库。

最后,所有模型研究以及仿真分析均服务于保险公司中的科技保险实务。因此,实验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以根据保险机制和风险特征设计的保费为测试对象,建立科技保险试销售/小范围运行平台,获取保费设计的经验数据。再积累经验数据,形成经验数据库,从经验数据库中获取费率厘定的经验概率,采用大量经验概率作为费率厘定的基础。建立科技保险试销售/小范围运行试点平台后,可以很好地模拟金融市场中的科技保险实际情况,通过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__机制下保费设计与再保险最优化策略,丰富经验数据库。利用实验试点的分析结果验证并优化理论研究与仿真研究内容,完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相关理论与方法。

实验研究的核心是如何采取合理、高效的实验手段,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科技保险试销售/小范围运行试点平台,考虑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机制,考虑再保险双方承担的风险,运用不同类型的最优再保险策略进行保费设计,研究不同风险特征和保险机制下保费设计与再保险最优化策略之间的关系,建立保费费率厘定的经验数据库;二是在国内现有科技保险试点开展科技保险风险管理与再保险策略实验,以验证科技保险险种创新及最优再保险策略的实用性。

四、基于再保险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内容

根据图1描述的研究方案以及上述对技术路线的阐述,不难发现,基于再保险的科技保险基金风险管理与投资策略研究主要围绕以下5个方面展开:

(1)风险资产模型研究。应用现代随机控制理论研究风险模型分红策略,得到期望红利最大的最优投资组合和再保险策略;综合考虑再保险双方的利益及风险波动情况,分别赋予不同权重形成一个新型风险函数,求解对应的HJB方程,获取最优投资、比例再保险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明确表达式;通过相应数值计算和图形分析,研究最优策略和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最优分红策略,研究风险资产模型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

(2)科技保险基金再保险方式研究。首先对进行停止损失再保险的风险模型作扩散逼近,使模型简单化,借助HJB方程得到最优自留额表达式,研究自留额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考虑再保险方式的影响,分别对赔付进行比例再保险和停止损失再保险,在同样的模型下求解对应的HJB方程,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不同再保险方式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研究再保险方式对破产概率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

(3)科技保险基金最优再保险投资效用函数研究。应用现代随机控制理论研究跳跃-扩散风险模型的再保险策略,得到期望效用最大的最优投资组合和再保险策略;考虑效用函数的影响,在同样的模型下求解对应的HJB方程,分别得到指数期望效用和二次效用最大化等原则下的最优投资和再保险策略,通过数值计算研究效用函数对最优策略和最优值函数的影响,研究不同效用函数对不同确定时刻预期累计收益产生的影响。

(4)科技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的风险测度方法研究。假设保险公司的盈余过程为扩散过程,在最大化生存概率和最大化终止时刻期望效用准则下,引入各种风险测度方法(VAR,CAR,EAR,CTE 等)作为约束,建立不同的数值模型,利用变分原理,得到最优策略以及有效边界,并对比不同模型下的最优策略。利用实际数据模拟保险公司的风险过程,研究如何选择不同风险测度方法确定最优策略。

(5)科技保险机制及险种创新研究。将新型风险函数纳入保险机制设计,综合考虑科技保险再保险双方的利益进行险种创新;针对科技保险的弱可保护性特征,设计一套专门针对科技保险的费率厘定模型和方法体系。建立试点平台,将设计的险种进行试销售或小范围运行,积累经验数据,形成经验数据库,采用大量经验概率作为费率厘定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工程;投资控制;风险管理;

1 建设前期阶段投资控制的风险

1.1 项目决策环节

由于面临经营风险、行业风险等多重风险,对工程项目要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分析,在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1 项目合理规模的确定。每一工程项目都存在着一个合理规模的选择问题:生产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生产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需求量,则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

1.1.2 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建设标准能否起到控制工程投资、指导投资控制的作用,关键在于标准水平定得是否合理。标准水平定得过高,会脱离实际情况和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增加投资;标准水平定得过低,将会妨碍技术进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建设标准是编制、评估、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工程项目投资是否合理及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的客观尺度。

1.1.3 工程技术方案的确定。选择主要设备还应注意以下问题:尽量选用国产设备,注意进口设备之间以及国内外设备之间的衔接配套风险、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有国产设备、厂房之间配套风险、注意进口设备与原材料、备品备件及维修能力之间配套风险。

1.2 筹资环节

资金筹集被视为工程项目运作的“血液”,是利益与风险聚集的焦点。通过内部筹资和外部融资结合,短期与长期资金的使用规划,合理确定、安排资金使用量,节约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有效地控制筹资成本,进而控制工程项目的总投资。

1.3 概预算的审查

审查概算的目的在于:合理分配投资资金、加强投资计划管理,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投资;促进设计的技术先进性与合理性的结合;核定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可以将总控制做到准确、完整;为工程项目投资资金落实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

2 工程实施阶段投资控制的风险管理

2.1 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环节

在招投标阶段,承包商可以通过风险分析明确承包中所有风险,有助于确定应付风险的预备费数额,或者核查自己受到风险威胁的程度,而项目单位也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采取应对措施。

2.2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

2.2.1 合同条款增加刚性,减少弹性

由于建设地点条件不同,设计水平不同,设备、材料采购地、供应商不同,项目单位与承包商的管理水平不同,会造成合同条款和履行相差悬殊,合同签订时留下的许多“开口”条件及日后的调整项目。投资项目建设周期长、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即使硬性确定,也会给合同履行期间造成大量的索赔和反索赔。

2.2.2 加强合同管理,减少“合同欺诈”

合同欺诈已不是正常合作关系所能接受的行为,是由于项目单位自身在合同管理方面不规范而引发的来自承包商的投机行为。由于不规范的管理习惯和日常管理中的漏洞,体现在不严格按合同规定办事;出了问题不是回到合同基础上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寻找捷径;解决问题不按合同要求而是某个人的意志;项目单位的各个管理部门其内部看似严密而有序,但管理部门之间的搭接部位常常出现空白,经济损失就发生在空白地带,并且不易被察觉。

2.3 设备、材料采购供应

设备费在施工造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60%左右,材料费用约占20%,两者共同构成工程项目实体,对工程项目投资影响较大。采购供应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点,它渗透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2.3.1 规范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及采购程序,直接降低采购风险。具体方法有建立稳定、畅通、利益双赢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规范比价、核价,推行招标采购、网上采购、总承包采购、集中采购,直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

2.3.2 加强采购环节与各类专业管理环节的衔接,减少风险。如工程材料的定价与投资部门、监督部门脱节,会造成采购舍近求远、舍廉求贵、舍优求次及价差管理混乱;与财务部门脱节,会造成付款无序及违规操作;与验收环节脱节,大量工程付款会造成材料、设备张冠李戴,甚至虚假交易等问题。

2.4 施工过程环节

施工过程的质量、工期、造价是整个工程成本控制功能的中心,在这3项控制中,进度控制是灵魂,费用发生在各项作业中,质量则取决于每个作业过程。如果3项有1项失控,其结果将是项目建设方向偏离目标;即使花费精力调整3项控制之间的关系,方向路线也将是弯曲的,那么如何才能减少上述控制风险呢?一是加强施工图会审,控制施工过程的设计变更。二是关注索赔是否以合同为依据,索赔必须注意积累资料以及及时合理地处理索赔。

3 工程竣工阶段投资控制的风险管理

3.1 竣工决算和竣工验收环节

竣工决算是项目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编制的竣工决算报告,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全面反映工程项目实际投资和投资效果的文件,是分析和检查设计概算的执行情况,考核投资效果的依据。

竣工验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最后阶段,是对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检验和认证、综合评价和鉴定活动,是建设、施工、生产准备工作进行检查评定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建设成果的投资效果的总检验。通过竣工验收办理固定资产使用手续,对建设项目的决策和论证、勘察和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最后评价,可以总结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提供重要依据。

3.2 项目后评估环节

工程项目后评估是指工程项目竣工投产、生产经营一段时间后,再对项目从立项决策、设计、施工、竣工投产、生产运营等全过程进行系统评价的技术经济活动。这是工程项目投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最后一个环节,以达到总结经验、剖析教训、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的目的,并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决策提供依据。

该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是否详实和准确;工程项目后评估的范围是否全面,内容是否完整;专家评估小组成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否过硬;后评估确立的标准是否合理,确定的评价方法是否科学;后评估对工程项目得失是否做出恰当的反映。

3.3 工程项目的审计环节

工程项目审计主要有建筑安装费的造价审计、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以及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审计。进行这样的审计必须做到经济与审计的结合、技术与审计的结合、工程与审计的结合。

如果没有工程投资管理及工程项目投资审计的理念和管理手段,没有这些管理在工程程序各阶段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整个投资的运行失控则不可避免。因此,要正视现实中的磨擦和冲突,重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定位。

4 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方面投资控制的风险管理

4.1 财务管理控制方面

在工程项目的总投资控制下,财务已贯穿了决策、投资、建设、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上述各环节发生的一切成本费用也是通过财务最终反映出来的。

该方面的主要风险管理有:(1)是否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科目,对工程项目发生的各项明细费用是否准确地归类核算;(2)各专业管理部门与财务信息的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准确,财务能否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各项明细费用的发生;(3)是否准确反映贯通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三者是否完全一致;(4)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财务人员未能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完整性、客观性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评审,出具评审意见,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误。

4.2 信息管理及系统建设方面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创业投资;直接投资模式;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152-03

1 引言

创业投资是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它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我国的创业投资存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总量占有社会资金的绝大部分。虽然商业银行与创业投资的经营目标相矛盾,但两者之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关系,作为长期资本之一的商业银行资金面临着保值和增值的压力,而创业投资又急于寻求新的风险资本来源。所以商业银行通过适当的方式参与创业投资在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介入创业投资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基本上是对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方式和模式分析,对具体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探讨甚少。本文在借鉴美国硅谷银行运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分析商业银行在直接投资模式下参与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问题。

2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现状

总的来说,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模式主要有直接投资模式、间接投资模式和风险贷款模式。外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历史比较长,经验也比较丰富,其参与模式比较全面综合,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硅谷银行。硅谷银行的投资模式涉及到了直接、间接和风险贷款部分,是非常典型的综合运用风险投资各种模式的银行,其成立至今的运作也是非常成功的。其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主要采用的是“投贷联盟”模式,即商业银行与风险投资机构签订“投资联盟协议”,协议规定由商业银行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既定的授信额度里,风险投资机构所投资的高科技企业若遇到资金短缺,可由商业银行直接贷款,而无须经过再次审查。其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除此之外,深圳市采用的是银行和担保公司合作的独特模式。但在为企业提供担保时,高新投担保额度为90%,其余的10%由银行承担。这10%的额度主要是为了强化银行的责任心,而不是为了分担风险。

从方式上看,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方式主要包括:(1)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贷款。即商业银行根据贷款申请者从事行业或项目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盈利前景,提供数额不等的贷款,满足创业者的资金需求,主要有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2)通过附属机构参与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这是我国商业银行规避管制、间接参与创业投资基金创设的一种组织机构上的创新。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就通过旗下的建银国际筹建了中国第一家医疗保健投资基金,从事医疗保健行业的股权投资。(3)托管创业投资基金。即商业银行以独立的中介机构的身份参与创业投资基金的托管和监督,制约和审计资金的流向,保证创业投资基金的专款专用。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托管费用。(4)提供创业投资相关的中介服务。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创业投资带来的机遇,纷纷推出了对创业投资一站式的中介服务,通过提供中介服务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盈利水平。

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受监管体制的限制、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等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低,参与方式相对单一,商业银行对创业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够,也难以获得创业投资带来的大量利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贷款,但这种方式并不能很好的推动商业银行和创业投资的共同发展。加之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的必然趋势,我国应当对当前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创新,探索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新模式。

3 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风险分析

3.1 商业银行传统风险在参与创业投资中的表现形式

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当商业银行以直接投资模式参与创业投资时,对信用风险没有多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风险贷款模式中。当不涉及境外投资时,对汇率风险也不会有影响。所以,商业银行以直接投资模式参与创业投资将主要给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带来新的变化。

(1)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的需要以及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要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对风险企业进行的是权益投资,投资周期长,将长期占用部分银行资金,使银行的信贷资金规模减少,如果控制的不好,将有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的爆发。此外,风险企业多是未上市企业,股权缺乏流动性;而且如果投资失败,将给银行资金带来重大冲击。因此,参与创业投资将使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明显增加。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后对银行传统风险影响最大的一种表现形式。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波动导致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发生资本损失以及对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影响的金融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源自资产负债的不匹配。在权益投资模式下,银行的负债多是计息负债,一旦利率上升,银行的负债加重,而权益资产不可能随利率调整而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因此,这种不匹配可能会加重银行的债务负担,这样便会带来银行的利率风险。不过,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对利率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

(3)市场风险。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使商业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遭受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不动产市场、期货市场等多种市场行情的变动程度。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不够健全,当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后,受多种市场变动的影响,可能会增加其市场风险。

3.2 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新增风险

当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后,除了会对自身传统风险产生影响外,还会增加一些与创业投资相关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逆向选择风险。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可能对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家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真实、准确,只是聆听风险企业家的一面之词,而风险企业家提供的信息往往会过于夸张、不够真实。这种错误或虚假的信息会导致错误的选择,从而使选择的风险企业偏差,带来投资风险。这种错误投资可能会给投资后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包括技术上的可行性、产品的市场化、企业管理者素质等。这类投资风险体现在整个投资期。

(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风险企业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投资者的目标产生偏差,从而侵蚀投资者的利益。企业经营者由于急功近利和从事一些高风险的获利项目,会导致创业投资的风险资本陷入困境。这类风险一般出现在管理者素质不高或者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的企业。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相一致,银行将不能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3)技术风险。

新技术能否通过研发得以成熟和完善,并达到应有的功能和效果,达到可商业化应用的程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创业投资中最为突出的一种风险。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同样面临着技术上的风险,包括技术前景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外部环境风险等等。这主要体现在创业投资的初期。倘若技术上不行的话,创业投资只有失败,银行的风险资本也将血本无归。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使银行投资面临亏损的可能性,是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可行性与市场不匹配引起的。市场风险是导致新技术、新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断甚至失败的核心风险之一。包括市场进入风险、市场容量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这类风险体现在创业投资的成长期和扩张期,这也是银行的风险资本能否获得高额回报的重要阶段。

(5)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又称为经营风险,是指风险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经营失败所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管理团队身上,此外,企业治理结构、组织文化等也是影响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银行参与投资后,主要是靠风险企业对风险资本的合理运作和管理来实现资金的增值能力。如果商业银行投资的是一个管理团队不佳的企业,就很有可能导致经营失败,面临管理风险。

4 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风险防范措施

由上述分析可知,商业银行以直接投资的模式参与创业投资时,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如何控制防范这些风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进入创业投资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风险控制方式,结合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参与创业投资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出几点意见、措施。

4.1 设立“防火墙”,隔离创投风险与一般业务风险

由于创业投资固有的高风险特征,商业银行必须将创业投资业务和传统的存贷业务分割开来,独立运作。在资金运用方面必须通过设立“防火墙”进行严格的分离,创业投资不从一般业务中提取资金,而一般业务也不从创投基金中挪用,避免相应的风险影响,防止创业投资的高风险向存贷业务领域扩散。商业银行还可设立子公司或子部门管理创业投资基金,以保证创投的正常运作以及与一般业务的风险隔离。

此外,必须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从事创业投资的比例或资金规模进行限制,把参与的资金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这样即使投资收益或损失导致资金量有大的波动,在乘以这个比例以后,也不会对商业银行造成重大冲击,达到一定程度控制风险的效果。

4.2 成立创投管理部门,避免和减少逆向选择风险与道德风险

为了便于创业投资业务的管理,商业银行可成立专门的创业投资管理部门,研究、协调与管理商业银行的各种创投业务。商业银行从事创业投资前,必须对投资对象进行详尽的调查,调查对象及内容包括企业管理层、已经向这些企业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企业的财务公司、法律顾问、现金流等。通过调查研究,对项目进行严格的把关,避免风险高而收益却低的项目,选择可行性高的企业项目,避免逆向选择风险。创业投资管理部门还将负责投资后对创投业务的管理工作,因此可以预防和减少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还应加强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因为创业投资机构往往参与企业的经营程度较高,而且具备专门的人才,对风险企业的信息了解较多较准确。通过与创业投资机构合作,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准确选择投资项目。

4.3 进行组合投资,主要分散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投资风险

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分散风险。其包括不同企业、不同阶段、不同投资工具的投资组合以及分期投资等方法,具体如下:

(1)不同企业的项目组合投资。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可对不同的行业进行投资,如信息与电子技术行业、软件与网络服务行业、生命科学行业、新型技术行业等。也可同时投资于多个企业,而不是集中于一个企业,以避免一个企业倒闭时全部资金的流失。

(2)阶段组合投资。创业投资不同阶段的风险大小不一样,所以商业银行应对不同阶段的项目进行组合投资,以综合风险。也可以通过规避风险较大的投资阶段(如种子期、初创期),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阶段(如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来实现风险的规避。

(3)投资工具的组合。创业投资的投资工具除了债权、优先股和普通股外,还包括可转债、可转换优先股和认股权证、期权等,不同的投资工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这些工具的组合运用,可以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分享投资成功的巨大收益。

(4)分期投资。即周期性的提供风险资本,分阶段为风险企业注入资金,而不是一次性的注入。通过分期投资,一方面可以避免一次性投资过多而造成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也能激励被投资企业完成各期业绩指标。

4.4 实行联合投资,转移、分散各种传统风险和新增风险

集合多个投资者,联手进行投资活动,可以转移分担投资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其他银行金融机构对同一企业进行投资,以分散风险。也可以和创业投资机构联手进行投资,如硅谷银行的投资前提是有创业投资支持的公司,这也是一种联合投资的表现。 联合投资可以是两个机构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多个机构之间的联合。

联合投资是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的一种分摊。在联合投资中,风险的分摊意味着风险的一种转移,风险转移又必然伴随着收益的分摊与转移。

4.5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防范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

为了防范道德风险和管理风险,在投资之后,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参与方式可以是参加董事会以及向风险企业监事会中派出财务监事,随时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管理层素质进行监督和评定。这样可以监督和控制风险企业的决策,帮助风险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在内部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商业银行应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使风险企业家的努力方向与商业银行的投资目标相一致,实现资本收益。还应加强监管力度,防范道德风险。

5 总结

由于受监管体制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采取风险贷款方式,参与程度比较低。然而,混业经营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加之我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对创业企业进行权益投资将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创业投资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就商业银行以直接投资模式参与创业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然而,本文只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定性层面的分析,研究深度比较浅,对具体分析中的模型方法等还有望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鲍丹丹.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模式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何峥等.我国风险投资领域引入商业银行资金的可能性及运作模式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4,(2).[3]王元龙,田野.商业银行参与创投的五大法宝[J].中国科技投资,2009,(3).

[4]凌江怀.商业银行风险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王涌.创业投资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青年科技,2006,(5).

[6]陈彦明.对商行涉足风险投资业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2,(19).

篇12

关键词:冬奥会;赞助商;经济效益;营销投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01

随着冬季奥运会的影响逐渐大,冬季奥运会营销也逐渐受到了企业的关注。以索契冬奥会为例,索契冬奥会总投资将近520亿美元,其中不乏企业以及私人投资。冬季奥运会作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知名度高、关注人群范围广,参与国家多,投资冬奥会不仅仅可以提高产品销售量,获得利润,更可以通过冬奥会的软性广告,向世界推广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目前中国奥委会已经开始申请2022年冬季奥运会,如果申请成功,这将势必引起新一波的“奥运营销”热。但奥运赞助自身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在投资时,企业应该注意风险控制与管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一、冬奥会赞助商风险预估

1.同行企业的隐性营销。隐形营销是指与冬奥会无关的企业通过一些日常的广告、销售活动,模糊消费者视线,让消费者误以为该企业为冬奥会赞助商,侵占了原赞助商的利益。在冬奥会中可能出现的隐形营销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迷糊概念型。这类方式是指该企业在拍摄广告,进行宣传的时候,邀请奥运相关人员、使用“奥运品质”等模糊字眼,误导观众,让观众误以为该企业是冬奥会赞助商。第二种是共同合作型。共同合作型是指一个非赞助商企业与冬奥会赞助商一起合作生产销售。实际上隐性营销在早在1994年就已经存在了。1994年挪威冬奥会,美国的一家信用卡商就对当时的奥运赞助商Visa实行了隐性营销行为。巧妙的将自身品牌的广告与Visa相结合,营销效果非常明显。

2.营销效果未达到预期。企业对冬奥会进行赞助,自然不仅仅是希望在比赛时植入一些软广告,更多的是希望借由冬奥会打响自己的品牌。但冬奥会作为国际级体育赛事,不可能过多的植入广告,为此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在不违背奥林匹克精神的同时将品牌打响。

许多企业在争夺冠名权和支付赞助费用时一掷千金,但却忽略了体育赛事所蕴藏巨大的营销资源。就以企业市场营销的角度而言,相较于体育赛事的冠名权,体育赛事背后的商机才是应该真正得到重视的地方。企业把握好这部分,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企业最初的营销效果。

二、冬奥会赞助商风险产生原因

1.隐性营销产生原因。隐形营销伴随着奥运会而产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严重,隐形营销的存在不仅对企业而言是危害,对于冬奥会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利。隐性营销间接的损害了冬奥会赞助商的利益,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影响企业对于冬奥会的投资热情。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这个问题具体产生的原因。

首先是利益驱使。通过冬奥会等体育赛事宣传营销效果极好,企业利用隐形营销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宣传,与其他品牌竞争,强化品牌形象,而且利用隐形营销不必支付大额的赞助费用。隐形营销的“低投资,高回报”对于部分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中小型企业,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着他们。

还有就是社会监管体系的不全面。监管体系的不全面主要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在内部,企业自身的维权意识不强。面对隐蔽性极强的隐性营销,不能很好的辨识。对于自身权利不能充分使用,给予其他企业可乘之机。在外部,法律体系不健全。在中国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针对隐性营销的定义及对应的条款,这也是导致冬奥会容易出现隐性营销的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国际奥组委已经在尽力解决这方面问题了,但是约束力并不是很大,毕竟奥组委不在法律体系内,无法制订法规,只能从道德、经济等其他方面进行管理。

2.营销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赞助商在冬奥会会中营销不理想的主要原因要归咎于企业本身。企业本身不能指着奥组委去帮着赞助商营销,企业自身要掌握营销的方式,将营销效果达到最大化。营销效果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种企业自身预期过高,觉得通过这一次就可以一劳永逸了。第二种是没有掌握正确的营销方式,冬奥会营销作为一种体育营销,具有时效性,企业应该把握好实际。

三、冬奥会赞助商风险解决方法

1.隐形营销的解决方法。面对无孔不入的隐性营销,企业自身应该加强防范,面对违法的隐性营销坚决打击。此外还应该与奥组委密切联系,联合起来一起对隐性营销进行打击。针对隐性营销想出对应的政策,如大量投放与冬奥会相关广告,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注意,强调自身品牌;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段,现在科技进步,传播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企业应该将营销面铺开。还有就是要建立政府法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隐性营销的问题,还是应该从法律方面入手,成立相关法律。政府应该重视反隐性营销,用行动支持企业的反隐性营销活动。

2.营销效果不理想的解决方法。改进营销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企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企业要找准冬奥会与自身品牌的关联性。找到自身产品与冬奥会的共同性,这样将消费者对冬奥会的热情转到商品上。其次,从冬奥会中发掘正确的营销切入点。也就是说要找出消费者真正感兴趣的地方,从中发现创意,并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

四、总结

冬奥会作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赛事,其背后蕴藏的商机已经慢慢显现,引得众多企业进行投资。但投资本身具有风险性,在进行投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风险的预测与管理,尽可能多的了解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理性投资,真正做到冬奥会举办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继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辉.大型体育赛事不同阶段的赞助风险研究[J].体育科研,2014(7).

[2]董杰,刘波.冬季奥运会组委会的赞助:收益、风险与风险管理[J].体育文化导刊,2014(6).

[3]祁晓婷.中国网球公开赛赛事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5).

[4]颜永涛.国内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研究述评与研究展望[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1).

[5]晏平.基于奥运营销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11).

作者简介:左欣蕊(1994-),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

篇13

投资即存在风险,我国投资的高风险性和我国企业的投资对象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初期,投资者一般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投资的风险。有风险的对象一般是刚刚起步或者还没有起步的高新技术产业里面的力量较微弱的企业,这些小企业一般来说,都看重企业的发展潜力,但是,这种潜力只是一个预估值,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了技术上的风险、市场接纳程度上的风险和财务上的风险。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投资管理上的问题表现如下:

1.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我们国家是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很多企业还较为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规划、控制企业风险。大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比较随性、不规范,没有提高到专业管理的高度去大力推行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2.没有设立有效的风险监控机构和制度对于风险管理,一般的企业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者责权制度,直接导致风险管理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之间互相推诿责任,使得风险管理缺乏约束。在企业生产发展环境如此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如果不对投资活动采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不对投资风险进行定期复核和评估,将会降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企业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风险监控机制,这种机制需要具有对风险的识别、对识别分析出来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在我国企业里,这种机制还比较少建立。

3.不能充分掌握市场信息、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管理等相关人员必须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分析,寻找全面的投资信息,并要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企业投资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和相关风险系统。这就要求我们企业的财务人员摆脱传统经济的影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策略

投资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如何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需要企业采取行之有效的管控策略。

1.分析投资环境,确定投资规模企业在进行投资前,首先要进行宏观分析,预测被投资行业的竞争程度,一般要选择没有极端垄断(如能源、公用事业),而竞争性又不很强的行业投资。其次,要预测企业本身能占有多大市场份额、市场需求大小、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情况,才能防范市场风险。在确定了投资环境良好前提下,要进一步确定投资的规模。目前我们大多企业效益不佳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形成规模投资效益,运营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在企业财务风险可接受范围内,扩大投资规模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相当于带来投资收益的增加,降低了投资的风险。

2.注意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企业的投资风险多元化投资有利于企业分散风险。但是不能盲目地搞多样化,如果企业对自己的整体实力没有清醒的认识,很容易遭受巨大损失。另外,在运用多元化投资方式以分散投资风险的问题上还需要关注几个方面:

首先,是地区的分散。通过国内、国外分散投资,减少将资金投资于一国、一地的风险。通过区域分散,将资金投放于不同区域,利用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来降低投资风险。

其次,行业的分散。通过风险评估,在不同行业投资,可以降低行业萧条的风险。但是,由于行业的跨度较大,对企业实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

再次,投资多元化的时机选择。企业投资多元化往往需要一个前提条件,企业本身专业化得到了充分发展、已经拥有非常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足以支持企业在其他领域生存和发展。

第四,管理协同与投资相关性。从投资组合看,投资种类越多,组合风险就越小,完全负相关的项目组合,风险也最小,但这只是一个角度。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并不尽然,企业进入多个不相干领域后,管理工作会加重,对业务的陌生,会导致管理上的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失误相应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反而会加剧企业的投资风险。

篇14

关键词:港口企业 投资资金风险

在如今风云多变的市场环境经营,企业要面临的风险无处不在,多数企业的衰退都是由于对风险的预测和控制不当造成的。港口企业初始投入成本高,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偏大,且资产变现能力受行业景气指数影响也较大,属于比较容易发生资金短缺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港口企业投资风险所面临的风险很多,诸如投资战略风险、资金风险、人才风险、项目决策风险、运营管理风险、项目退出风险等,港口企业应充分对其进行识别、评估和防范。本文主要对投资资金风险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化解风险的建议。

一、港口企业投资资金风险的成因

对于高投入的港口企业,会面临投资资金的各项风险,会因贷款利息上调,面临利率风险,也会因投资期限长,面临通货膨胀风险,相比较其他企业而言,港口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别具慧眼,做出更好的决策,否则会因为不能抵御各项风险而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港口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是由于其投资项目的特点所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投资周期长、金额大、决策难

港口企业的投资项目,往往是前期的工程建设和固定资产投入较多,建设周期长,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风险比较大,并且投入的金额巨大,需要依靠外部资金来源,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风险的冲击。港口企业投资项目前期的巨大资金投入需要经过若干年建设才可以实现,即港口企业投资项目的回收期较长,这使得港口企业面临投资风险。同时,港口企业项目的投资特点以对资金的筹措及投放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要求企业领导层需要对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做出评估和研究,再做出决策,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不科学的决策会导致投资风险的产生,且会使得企业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二)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且投资替代性差

港口企业投资项目涉及方方面面,各种因素都对投资项目的实施与进展有影响,未来的各种变化因素、各种不确定性使得港口企业投资效果的预测变得复杂和困难。此外,由于港口企业投资项目都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特定领域的投资,是在特定地区形成的固定资产,这种投资形式决定了港口项目投资不像其他投资活动一样灵活。对于港口企业来说,一旦发现投资有误或有新的投资机会,短期内调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投资发生替代和转移的可能性较低,只要发现投资有误就很难用其他方法来弥补,而所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与生产能力也很难转作其他用途。

二、导致港口企业投资资金管理风险的主要问题

港口企业的行业特性决定其在投资资金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必然的或者不可避免的缺陷,当然也存在许多由于制度建设不健全、风险管理意思不强而引致的问题。

(一)投资前期调研分析不充分,影响投资决策

目前,港口企业最大的投资资金风险来源于对投资项目的决策失误,这主要是因为对投资项目前期考察工作不充分。比如说存在的下列情况:项目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特别是对于外地的投资项目,由于对项目地理条件、人文观念、地方关系、政府态度等信息了解不充分,对行业研究投入资源不足,对外部专业机构编制可研报告的质量控制手段薄弱,可能难以合理保证可研报告的质量,影响投资决策;在投资项目的前期规划中没有对项目中可能会出现的工作扯皮、责任不清,拖延工期等情况制定防范措施等。任何一项投资项目港口其企业都应做好项目可行性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果不做好项目可行性的市场调研,必然带来巨额投资损失。

(二)对资金筹措方式研究不深入,融资手段比较单一

港口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是港口及港口综合配套区建设等大型基础建设类项目,资金需求巨大,而这类项目所持资产的流动性较差,虽然受到国家政策统一规划、远期前景看好,但是短期内又难以产生较好收益,可能出现投资资金紧张的情况。 虽然目前国家有交通部门的专项资金与国家政府的下拨专项资金,但企业主要仍通过市场自筹方式获得的投资资金,融资方式主要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银行的贷款来实现,融资方式比较单一,成本也较高。

(三)风险管理意识不强,资金的监督控制力度不够,风险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港口企业往往是大型集团性企业,具有较高的信用水平,也可以容易的获取银行贷款,这种优势使得港口企业对资金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如过度大意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施工,当银行款项不能及时到位时,就造成了财务资金运转困难,很多港口企业虽然制定了资金风险管理制度,但是往往制定的并不科学,没有细化资金在运用过程中的实际风险,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部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导致港口企业资金风险管理缺乏控制力,如缺乏资金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的事前预测往往缺少准确合理的控制标准作为参考,无法采取措施实施事前控制;内部审计工作属地管理影响了审计独立性,也因缺乏足够的材料和数据的情况下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形式。这种较弱的执行力也会加大了资金风险管理难度。

三、加强港口企业投资资金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要加强港口企业的投资资金风险管理要创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应充分发挥财务职能,切实加强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创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并聘用一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使得财务人员将风险防范体现在任何环节的工作上,尽可能的把可能预见到的投资资金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从各项基础工作抓起,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二)投资前做好充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

港口企业要预防投资资金风险,对可能产生的风险防范于未然,积极投入资源对涉及行业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掌握市场规律,加强行业交流,及时反馈投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订应对措施。每个项目投资前应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特别是要对其可预见的投资风险进行的论证。由于港口企业许多业务涉外,有些大型集团资金来源复杂,在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时,除了要对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还要对世界经济形势及项目依赖度或企业经营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的各种形势变化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丰富融资手段,降低资金成本

鉴于港口企业的建设特点,除采用传统的融资方式外,也采用资产支持型证券融资的方式,将投资项目的资产所产生的独立的、可识别的未来收益作为抵押,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发行具有固定收益率的企业债券来募集项目所需资金,使得资产流动性较差的基础建设类项目产生的沉淀资产可以进入证券市场融资,而且无损于公司对项目的产权利益。且通过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利率低于银行借贷,从而降低了资金成本,同时证券市场的资金容量巨大,资金供给充沛,完全可以满足大型基础建设类项目的资金需求。

(四)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企业必须强调以风险监管为主,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对资金运用风险的分析和评定,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在决策前明确资金风险监控指标,按投资进度分析与监控指标的偏差,通过预警提示评价所面临的风险,进而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企业要建立资金信息报告制度,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编制年度投资资金预算,同时应对资金投资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并将资金使用的情况具体到周或月汇报,还要建立投资资金预算责任制度,查明超过资金预算原因,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强化资金管理的控制力度。

四、结论

港口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需要更加严密的投资资金风险管理与控制制度。本文在分析港口企业投资资金风险成因的基础上对投资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投资前期决策不充分、融资手段单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资金的监督控制力度不够、风险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的问题做出分析,进而有据的提出了创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投资前做好充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丰富融资手段、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强化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等的建议,旨在帮助港口企业提高投资风险风险管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秀林.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策略分析,交通财会,2007年第10期

[2]陈明.港口成本核算与管理问题探讨,交通财会,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