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院科室绩效管理范文

医院科室绩效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院科室绩效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院科室绩效管理

篇1

关键词:精细绩效管理医院科室分配制度对策

一、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现有的医院薪酬管理体系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与环节,诸如:薪级工资、相关津补贴等方面的内容。医院能够以实际的工作职权来作为根本依据,对相关岗位进行设置,其有关部门科室主要由聘任的工作人员所组成。一般薪酬分配的主要内容为岗位工资,可以以工作以及具体的出勤内容对绩效工作加以分配,以临时性或者特殊性岗位的需要作为根本依据对各种津贴进行一定的分配,并发放一些生活必需品。

(一)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传统的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及分配制度比较陈旧,在这样的制度之中是以岗位工资与奖金分配,从而组成各个科室人员的工资收入,其发放的奖金主要由提成比例与收支两个方面所决定。此种分配方式是早期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产物,其过去在对劳动报酬加以调节,对成本加以管控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医疗事业地快速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现代医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很难对当前时期下医院发展的根本需求加以满足。所以,完全能够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早期传统的分配体系并无充分的社会效益;(2)在分配体系之中,完全将工作价值与经济价值二者完全相混淆,难以将工作业绩在分配之中充分地加以反映,无法充分地反映多劳多得的相关原则。与此同时,医院的性质较为特殊,所以说,务必存在政策性亏损科室,这些科室的经济效益水平较低甚至是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然而其劳动水平却较高。所以说,往往会导致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的现象产生。传统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为分配,其在价值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一味地追求经济水平地提升,而完全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因此,需要深化创新以及改革绩效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其有效以及操作性强。

(二)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不足之处地原因分析

传统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之处,其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在管理体制方面,体制方面的问题涉及面非常广,受到医院全体领导以及职工的高度重视。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良好深厚的医疗行业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应该积极地细化绩效管理工作,且医院各个科室应该强化差异性的管理。而在实际过程中,有关科室的医生的底薪是医院工资体系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衡量标准。在实际过程当中,很难对医院医护工作人员的脑力劳动、工作性质以及贡献水平等进行鉴别以及区分等,很难将不同的医疗岗位的劳动投入与劳动价值加以体现及反映。所以说,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提高极为不利。

2、现有的绩效考核不够合理与公正

在这个方面,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绩效考核制度方面严重匮乏以及缺失等,尚需不断进行完善。医院的医护工作属于一种特异性较强的行业,在对相关岗位进行考评时显得尤为困难。同时,一直以来,医院在实际管理过程当中,均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严重阻碍了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实施与开展,医院工作人员与医院整体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以促使医院绩效考核仅仅流于一种形式,难以尽快实现医院的总体目标。此外,医院的各个科室的职能划分也存在着很大的短板,显得十分老套、刻板,在绩效管理界限划分方面也比较模糊。总的来说,现有的绩效管理体制以分配为主体,其价值偏差水平非常大,过于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存在很多不平衡。所以说,应该与医院实际发展现状相结合,从而制定操作性强的、具有量化标准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现阶段医院科室精细绩效工作的具体对策

针对如上关于现阶段我国各大医院绩效管理与科室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引起问题的相关原因的分析,现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关于现阶段我国医院科室精细绩效工作的具体对策:

(一)积极确认医院发展目标

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即为绩效管理体系,在某种特定的区域中的医院承担的功能对其中长期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其自身的各项条件往往会对其发展产生较大的限制性。作为一个动态化的体系,医院的发展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地,而往往是时刻处于不断变化过程当中,此种改变往往会对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产生实质性地影响。

(二)构建基于发展目标的绩效管理模型

绩效管理模型主要包括量化的核心要素与关键指标,且对其开展相关性分析,从而制定可应用于不同部门以及科室的考核表。

(三)强化沟通以及考核结果的应用

在绩效考核完成之后,应该积极地开展沟通工作,且注意将考核结果进行充分地应用。沟通与反馈是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同时它也是绩效管理动态化管理过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更是与以往静态化管理相区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是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主要途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医院精细化绩效管理与科室分配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方面的突出性问题,影响了我国医院绩效管理的实施与开展。对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统达,陈健尔,张秀娟等.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

[2]韩翠娥,郎淑敏,等.关于医院科室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卫生人才,2013(2).

[3]谢世堂,尹金淑,张梦平,等.北京市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分配现状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5,04:12-15.

篇2

开展医院内部绩效管理是贯彻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综合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任务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对医院科室和员工工作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的手段[1]。临床科室是医院的主体和核心,准确地找出临床科室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改进,从而推动临床科室的持续发展,是医院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本研究以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研究方法,在了解该医院临床科室绩效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其他医院实施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以临床科室负责人、科护士长、部份职能科室负责人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表80份,回收68份,回收率85%,有效问卷68份,占回收问卷的100%。

2.个人访谈。以院领导、部分临床科室负责人、部份职能科室负责人为访谈对象,深入了解医院临床科室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原因。

二、现状调查

1.临床科室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您认为目前临床科室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多选)”的问题上,64.7%的调查对象选择“绩效考评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例如没有与分配制度、奖惩办法挂钩”,其次为“缺乏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和“绩效考评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58.8%,57.4%。

2.临床科室现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您认为临床科室绩效考评指标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多选)”问题上,69.2%的调查对象选择“考评指标的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绩效管理的实际需要”,67.7%的调查对象选择“考评指标内容不全面,过于重视财务指标,忽视内部运营指标、患者指标、员工发展指标”。

3.临床科室现行绩效考核体系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现行绩效考评体系的作用认同度普遍不高,对“推动员工工作业绩的提升”方面的认可度稍高,但也只有29.2%的调查对象认为“作用较大”。对“员工晋升/降职决策”方面的作用最不认同,46.3%的调查对象表示“无作用”,其次为“员工薪酬分配”方面,有43.9%的调查对象表示“无作用”。

4.现行绩效考评体系在提高医院整体绩效方面的有效性。对“现行绩效考评体系在提高医院整体绩效方面的有效性”方面,没有调查对象认为目前体系非常有效,47.7%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体系有效,有2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体系无效,而且有高达32.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知道目前体系是否有效,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目前的体系未发挥其真正作用,临床科室的管理者对考评体系并不了解,提示急需对目前体系进行完善。

5.对临床科室现行绩效考评各环节的满意程度。总体来看,调查对象对临床科室现行绩效考评各环节的满意程度不是很高,表示满意的比例都少于10%,在绩效计划的制定/目标设定、绩效考评的实施效果、绩效辅导/反馈三个环节表示满意的比例不足5%,在各个环节都有超过50%的人选择满意度一般,考虑到受中国内敛中庸文化影响,大多数人即使不满意也会选择一般,因此,这也充分说明调查对象对医院现行考评体系是不满意的。

6.临床科室绩效考评过程中的难点或挑战。在“您认为临床科室绩效考评过程中的难点或挑战(可多选)”的问题上,61.5%的调查对象选择“绩效考评的指标难以确定”,56.9%的调查对象选择“没有较为科学和适用的考评方法”。

三、问题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笔者认为医院临床科室的绩效管理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对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营绩效,还具有构建和强化医院文化、明确价值导向的作用,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的重视。但从医院的现状来看,似乎对绩效管理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1)医院制定了战略目标后,迟迟没有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只是停留在文件层面和会议口号上,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不出来;(2)医院没有将绩效管理提升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仅仅是作为评估业务工作和核算绩效奖金的一种手段而己;(3)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院领导不亲自抓,也没有专门成立强有力的工作机构,绩效管理被流放到“真空地带”;(4)绩效管理被错误地认为只是人事科或财务科的事,与临床科室关系不大;(5)医院请专家进行绩效管理培训,当有不少科主任认为授课专家的理念很适合本院时,却发现院领导到场率不高。

2. 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相脱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获取竞争优势,很多医院都在不断加强战略管理,将绩效考核体系与医院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并把绩效考核纳入到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之中,通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医院的战略目标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再将这些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转化为具体的考核指标和目标值,通过绩效考核来驱动战略目标的实现。医院虽然有建设“精品医院”的愿景,也概要地描述了“精品医院”的内涵——“高水平的学科群体、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效益的运营管理、高品位的医院文化”,同时也制定了建设“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鲜明、和谐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中期战略目标和战略地图,但是并没有对中期战略目标的内涵进行解释,也没有制定出战略目标的实施步骤、责任主体、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更没有进一步将阶段目标层层分解到各级部门和每个员工,导致员工和科室的价值导向与医院的战略相分离。

3.没有建立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PDCA”闭环回路,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这四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实施和运行,形成持续、整体的工作链,才能真正体现绩效管理推动医院建设与发展的巨大作用。医院现行的绩效管理制度,实质上只是完成了绩效管理的其中一个中间环节——绩效考核,缺乏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反馈等环节,并没有建立完全的绩效管理体系。医院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自身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指标和目标的设定、沟通、跟踪、监控、绩效评价提升等持续循环的一种过程[2],缺乏计划、实施、考核环节中沟通、反馈和辅导,不利于员工和科室参与到医院的战略实施中。同时,因医院只重视绩效考核环节,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未考虑与战略管理、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干部管理等相关措施的有效衔接,为了考核而考核,没办法整合各种管理工具的整体合力,实现医院的最优发展。

4.考核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合理。医院目前的考核方法是“职能部门考核+绩效奖金核算”的模式。因各职能部门的考核方案相对独立,彼此之间并没有制度上的默契,基本上是各考各的,互不相干,没有形式一个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临床科室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或引导作用。因而,相对而言,临床科室更看重绩效奖金的核算。但核算绩效奖金所依据的指标仅仅为收入、支出、职工人数、病床工作日、手术费、药比等少数几个指标,经济指标占了很大的比重,给临床科室以错误的导向,导致一切向业务收入看齐,不注重效率、质量、成长、社会效益等。一些科室主任存在短视行为,为求目前的高奖金,采用降低标准收病人、压床、大包围检查等杀鸡取卵的做法,给医院的声誉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而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患者安全、科研教学等影响科室发展的重大事项却有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不关心也不支持。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指标体系结构不合理,以奖金方案代替考核方案所产生的误导作用。

5.考核指标的制定不科学。考核指标的客观和量化是保证考核全面、公正以及数据连续可比性的基础,因此应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比性、操作性和系统性的基本原则[3]。很显然,医院目前的考核指标是没有经过严格筛选的,存在下列问题:(1)考核指标数量多,各项考核指标达三十几项,关键指标不突出,不符合少而精的原则;(2)指标间逻辑关系不清,考核目的不清晰;(3)考核指标与医院战略关联性不高,起不到传递战略的作用;(4)定性指标多,可度量性不高,约束性不强;(5)考核内容不合理,如“有……”、“没有……”、“达到……”等,多数科室都能达标,因此不能合理拉开各科之间的差距;(6)也有一些指标如执行力、医疗水平、诊疗流程是否合理、患者安全等等,很难采集到数据,将它们列入考核指标很容易变成形式上的指标,起不到实际考核作用。

四、对策建议

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是保证医院绩效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医院的绩效战略必须由医院高层管理者加以阐明,仅靠少数几位中层干部来描绘医院战略是不全面的。离开了高层领导者的支持,中层干部很难推动绩效计划的实施,更容易产生战略与行动不一致的现象。对于一些指标的权衡和取舍,只有高层管理者才能做出结论。当中层管理者之间无法就绩效计划、考评方法、数据统计口径、绩效单元的划分等问题达成共识时,也必须由高层管理者来决策。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和推动,会在中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保证医院绩效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

2.要系统地构建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医院的整体绩效由医院绩效、部门绩效、员工绩效构成,这三个层次的绩效在本质上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只有完整地构建这三个层次的绩效管理体系,各自按照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这四个环节进行PDCA循环,才能实现医院整体绩效的最优化。同时,在部门绩效层面,临床科室的绩效水平与医技部门、后勤辅助部门的绩效密切相关,如工作效率指标“平均住院天”,既能反映临床科室的技术水平、工作效率,同时又与后勤部门配送病人的安排是否合理、医技部门是否快速完成检查等密不可分。因此,改善临床科室的绩效需多方共同协作,除建立临床科室的绩效管理体系,还应建立医技科室、后勤辅助部门等其他科室的绩效管理体系,只有各部门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各部门本身和医院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

3.要将绩效管理纳入到医院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中。为了适应医院战略管理和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要将医院绩效管理的重心从事后考核转到为实现医院战略目标服务,将绩效管理纳入到医院战略管理的全过程中。战略目标的实施必然通过组织体系落实到每个员工头上,通过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来实现目标[4]。绩效管理要与医院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医院的战略作为绩效管理的起点,通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医院战略目标转换成阶段性的战术目标,将这些阶段性的战术目标在医院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中进行自上而下的分解,转化为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具体的、可操作的考核指标,明确不同部门、不同员工的工作目标。通过分解过程,各部门和员工能够了解各自所完成的任务对实现医院总体目标的影响,引导各部门和员工共同参与到战略实施上来,从而克服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张皮”的现状。

4.绩效考核指标结构要合理。绩效考核指标通常可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主要依赖于会计数据对各临床科室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静态性和滞后性。财务指标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它过于关注历史,反映的只是过去的绩效,往往缺乏对未来发展的评估能力,不能对持续推动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因进行引导和评价。而非财务指标,例如客户层面、内部运营层面、员工学习成长层面等相关指标,能够很好地克服财务指标只考核经营状况的单一性和滞后性,能够动态地监测各临床科室的行为过程和发展趋势,能够弥补单纯财务指标容易导致临床科室短视行为的不足。现代医院绩效考核已从原单纯性的财务指标发展为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延伸到医院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等战略层面,充分体现了医院管理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理念[5]。

5.做好绩效管理的培训是顺利实施绩效考核的前提。要使绩效考核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首先必须做好绩效管理的培训工作。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的主体是临床科室负责人,只有他们全面理解了医院绩效管理的意图,才会按照医院的目标来进行科室的管理。在对临床科室负责人培训时,要重点解释医院战略目标的分解过程、绩效指标与战略目标之间的驱动关系、各绩效指标的内涵和意义、目标值的确定方法、绩效数据的统计口径和采集方法、绩效得分的计算方法、与绩效得分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等等。同时,还要对临床科室负责人进行绩效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培训,让他们学会将科室目标分解给每一位下属员工,加强科室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医院的整体绩效。

6.绩效考核结果必须获得激励体系的良好支持。绩效管理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用绩效考核结果。一般来说,绩效考核结果应该和薪酬联系起来,如果不和薪酬联系起来,绩效考核很难受到员工的重视。临床科室绩效考核的结果,应至少与下列三个方面的激励体系相结合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作用:①应将每月的考核结果与月份绩效奖金相挂钩,科室的绩效状况有改善时,应得到较高的奖金,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直接驱动科室提高绩效水平;②应将年度考核的结果与年终奖挂钩,将员工的逐利心理转化为学科建设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③应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的年度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强化临床科室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医院应加强绩效考核配套制度的建设,在绩效评价结束后,一定要按照绩效制度的规定,对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运用,使绩效制度朝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纽云、周军、梁铭会等.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医院,2012,16(4):6-8

[2]刘焕强.医院绩效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4):13-15

[3]鲁云敏.浅谈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13):23-24

[4]周爱珍.医院绩效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以某医院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4):187-188

[5]王艾、赫捷、林妍霏等.临床科室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及实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9,10(25):662-665

作者简介: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科室;绩效考核;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1

0 引 言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改革要想获取整体性的突破,就需创新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方式。公立医院应该针对医院实际情况,明确绩效考核设计思路,切实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另外,公立医院也需要将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分为3个主要的级别,分别是“服务保障”“技术管理”和“战略运营管理”,按照其不同的属性以及类别部门的工作重点,构建评价考核绩效的体系。

1 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综合绩效考核的设计思路

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的综合绩效考核主要依靠量化指标,在满足医院战略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绩效考核内容和形式,确定绩效考核的对象,提高临床服务的效率及质量,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1.1 绩效考核内容和形式的设计

结合医院发展战略,医院可通过分析考核的对象,来确定考核的形式及内容。在设计有关考核行政职能部门绩效的内容时,需要结合个人发展、科室发展以及医院的发展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在思路上需要把握医院岗位工作及战略目标的主要特点。在实现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倘若医院正处于发展扩张期,其考核指标就可以合理超前,适当考虑创新管理指标以及效率指标;倘若医院正处于发展稳定期,那么考核指标就适当保守,适当考虑工作业绩及质量等。在个人发展方面需要考虑其创新以及学习的能力,在科室发展方面需要考虑科室的整体工作效率。另外,由于医疗机构普遍关注临床服务的效率以及质量,所以还应该考虑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为主,还是以行为过程考核为主。终末期考核是指通过临床满意度以及评价业务指标来实施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在形式方面也会更多地采纳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

1.2 绩效考核的对象设计

在开展工作之前,首先应该分析绩效考核的对象。服务保障类科室主要为后勤服务管理科、保卫部、设备科、基建科、总务科及工会;技术管理类科室主要为信息网络部、医保科、院感科、护理部及医教部;运营管理类科室主要含有拓展宣传部、监审部、运营管理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医院办公室及党委办公室。

通过分类考核对象的工作内容,将同类科室的相同点归纳为:“战略运营管理”科室,其主要的工作目的就是运营管理以及完成医院整体战略目标,全面执行各项院部以及党委的指令性任务,其工作特点主要是监督、协调运营管理,执行院领导指示;“技术管理”科室,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负责医疗业务数据、把握医疗政策法规、掌握临床业务开展情况、指导临床规范诊疗等;“服务保障”科室,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协助战略运营管理类科室完成医院后勤保障以及满足临床科室需求,为行政以及临床工作提供更加舒适以及便捷的环境。

2 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2.1 考核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在构建公立医院考核体系前,有关人员需要参考常用的评价指标,从实用性以及权威性进行考虑。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有明确界定经济运行状态、工作效率以及社会效益。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考核对象类别,通过借鉴以及查阅文献、国内外先进医疗机构以及企业部门的考核指标,将指标分成4部分:满意度指标、创新及学习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效率指标(工作业绩)与职能完成指标(科室管理能力)。

2.2 对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考核

由人力资源部、党纪办以及院办共同组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小组,在每月底根据职能部门完成指标情况对小组进行考核。根据百分制对每个考核项目打分,单项基础主要分成60分及100分,而扣分形式的基础分就是100分,加分形式的基础分就是60分,对科室满意度情况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在建立这样的考核体系时,需要职工代表参与访谈会议,将前期考核科室执行模拟考核的实际情况报告上去,这样上级才能够深入了解参与考核人员以及被考核科室对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后工作状态的满意情况,也能够减少执行考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前期和每个层面的职工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科室人员以及职能部门的支持和认可,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及执行力,将职能部门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

3 结 语

在构建公立医院职能部门综合绩效考核体系的过程中,不仅完善考核体系的内容,同时还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考核。在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的过程中,可获得整体性的突破,改变行政后勤职能部门以“衙门机构”“官本位”自居的思想观念,利用有效的绩效考核方式提高行政后勤人员的工作质量及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毅,王倩,尹丽君.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院,2015(6).

[2]刘元明,刘欢.医院行政后勤绩效考核精益化管理问题分析与探讨[J].经济师,2012(12).

篇4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医院难道真的没有危机吗?

中国医师协会调查了114家医院而作出的调查报告显示,近3年来,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发生患者打砸医院事件5.42起,打伤医师5人;单起医疗纠纷最高赔付额达300万元,平均每起赔付额为10.81万元。另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对北京、四川、辽宁、广州、浙江5地区医院的调查中,平均每家医院发生打砸医院事件5.42件,打伤医师5人。

面对着这样一些数据、数字,我们不难看出医疗机构在从事医疗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是巨大的。

年初,有业内专家预测2006年将是中国医院的“危机管理年”。

如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医疗服务的理解和要求已经越来越高,在医学模式发生相应转变的同时,医疗服务质量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于是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也日渐增多。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一些就诊方案临床成功率仅为60%,其本身就存在风险。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对于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来说,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医院危机公关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没有谁可以跨越。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曾表示,目前中国内地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医患关系的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疗纠纷频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院缺乏危机管理意识,不能有效防范危机的发生,甚至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发生了的危机,而这些都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危机的存在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医院危机管理不容忽视,医院危机公关更不能小视。医院的危机绝非不存在,而是更多地被一些医院的管理者所忽视了。如果说医院目前没有危机,那也许他们正面临着危机。很多实事表明,绝大多数医院管理者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尽管现在没有危机发生,但很可能已是危机四伏了。

一个医院如果在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医院的医疗行为相当规范,无懈可击,那么我们可以说医院发生危机的几率很低,但决不能说不会发生危机。对于危机管理,只有明察危机于秋毫之末,才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

不难看出,医院危机管理已日趋重要。医院危机公关是医院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5

[关键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 二级学院 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刘必荣(1973- ),男,江苏阜宁人,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及机械设计与制造研究。(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33-02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从大众化教育向普及化教育过渡,高校办学规模得到有效扩大,目的在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让更多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其办学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管理权隶属于地方,类似于美国的州立大学或州立学院。这类院校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其发展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慢慢成为地方科学文化和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模式上逐步采用校院组合、二级学院为主的学院制体系,将上下领导与水平联系、高度集中与民主自治有序结合起来的管理实体,是许多高校采纳的校内管理模式。二级学院管理职能作用如何得到有效发挥,直接影响到学校各个方面的整体工作,因此,在继承学校传统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构建具有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 二级学院管理体系改革发展历史过程

第一,欧美发达国家校院管理模式发展历史过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管理制度,起始于中世纪欧洲大学,随着大学发展而完善。14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依据所探讨问题方向来划分;15世纪后期,英国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寄宿,形成师生同住的组织形式;16世纪以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处于初始状态;19世纪美国颁布莫奈尔法案后,出现了州立大学下设学院管理体系,改变了大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具体表现在能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直接为社会各领域服务为目标来组织学科教学活动,学院划分上也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思想,形成了主要按学科分类又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院制度。

第二,我国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发展历史过程。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在我国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参考、撤销、二次发展的历程。在我国建立学院制可追本溯源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参考了西方学院制模式。1950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大学可设学院,采取校―院管理体制。1952年院系调整,学院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高校内部组织结构由“校―院―系”转变为“校―系”两级管理建制。该模式不利于学科交融发展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产生,不利于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不再游离于社会经济发展之外,高校与社会经济之间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外部环境对高校影响不断增强,校系管理体制缺陷也日益突显。新形势下,地方一般本科高校采用类似于美国州立大学及州立学院的学院制管理模式,校、院管理体系被越来越多高校所接纳,不但可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科研资源利用率,还能促进学科发展及提高办学活力。①

二、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创新建设的基础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建设的环境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内下设的二级学院管理机构,借鉴国内外高校二级管理成功经验,按学校整体目标开展学科、专业建设,管理院内专业系、课程组、实验中心、研究所等,在实施学校既定目标下,对学科发展、师资力量培养、教育教学资源配备、创新校园文化及民主管理等拥有一定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次,二级学院设立主要是为了整合校内相关学科,提升学科优势,使学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科建设提供优越的培育基础,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再次,通过整合资源,扩大专业口径和内涵,增强学科、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实施按学科大类培养人才,有利于实施培养理论基础实、创新精神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利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因为二级学院机构设置小,只需设置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分团委等职能部门,在专业系、研究所等机构可聘用部分兼职工作人员,专、兼职管理人员配置能减轻专业系主任等机构负责人的非学术性日常行政负担,以便集中力量开展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有利于理顺行政管理关系,创新民主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效益。

三、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创新与完善

(一)正确认识与定位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作用

为了创新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首先需辨识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校院发展关系。二级学院是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落实者和体现者,是办学的基础和依托。校级层面对二级学院管理需有系统、科学的认识,厘清校、院关系以及正确定位二级学院的管理内涵,从战略高度把握二级学院管理价值,调整校院及职能部门之间责权利关系,明确职责,发挥二级学院自身建设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学校总体目标,二级学院如何加强和改善自身管理工作,需从整体大局出发分析内外办学环境状况,明确二级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发展定位、服务方向与改革思路,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设定具体目标,促进学科整合和发展,激活基层办学活力,夯实管理基础,提出实现目标的政策措施,形成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