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思想范文

地理教学思想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理教学思想,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地理教学思想

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思想;素质教育

一、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现状

在长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和老师的工作成效考核和评价的模式以学生中考成绩为唯一指标。不少学校和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教学上往往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地理德育思想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严重缺失了德育。主要表现: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德育,只注重智力教育,使地理课和德育课的严重脱节,完全是两条平行线,形成了地理教学与德育无关的思想。这显然是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在这种没有德育思想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每当地理教师在介绍国外文化和价值观念时,往往会使学生一味盲从,不加以鉴别地吸收和模仿。因此像“情人节”和“圣诞节”等外国的节日在当今的校园内被学生热捧,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重阳节”“中秋节”等被学生们遗忘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其次表现在地理教学内容上不注重德育。地理课堂教学主要是靠教师对课本素材中所包含的德育思想进行挖掘和深化,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时,能够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变成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德育思想是塑造完美个体的模具

德育思想塑造的结果将会终生影响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的。德育思想的价值首先体现了社会价值,它使人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及认同特定的社会轨制,以及能够依照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去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伦理道德,从而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固。其二,德育的价值是个体价值。源于个体对真、善、美的追求,人生的幸福除了对于生活物质的追求,更包括了精神上的追求,对理想信念的向往,以及对于高品德、高素质的追求。获得精神满足以及幸福感,能够使得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以及身体健康,提高了他们的素质。

三、充分挖掘地理的德育思想

地理教学内容里含有丰富的育人哲理和德育思想,学生通过学习地理不仅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学会了为人处事之道。一个言谈举止优雅、待人接物热忱、刚正不阿以及思想健康、意志坚强、珍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人是深受人们喜爱和敬重的。只有真正领会了德育思想的学生才能成为学校合格的产品,才能真正地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德育思想,发挥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完成素质教育。

1.地理教学是学生净化思想和陶冶情操的过程

地理学科是信息和思想交流的主要载体之一,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思想精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内容,时实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地理老师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展示出祖国大好河山时,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崇高理想。而在学生学习地理环境问题时,教师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公民意识,这样才能造福于国家、人民和子孙后代。同时高举“德育思想”的大旗,时刻不忘对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教育,并在对待外国文化时能做到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使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取的地理知识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实用性。

2.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地理教材中包含着题材各异的学习素材,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图文,有令人身临其境的自然美,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美,也有令人如沐春风的道德美等,给予我们的是美的享受。学习地理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学生有美的感知和享受的过程,从而让他们能够正确以及准确地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这将成为学生的精神层面当中里最有价值的一笔财富。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的人,才会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才会是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无私奉献的人;才能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美的心灵去领略大自然的丰采,用美的姿态去对待生活,用美的语言来歌颂和赞美时代。

3.地理教学是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十分广泛。古人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充分表达了地理与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都有很紧密的联系。地理还是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差异的有效途径。通过地理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于一身,增加学生个体的自身气质。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自信心。地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扩大社交范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去正确对待和处理每一件事,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活动能力。

篇2

在地理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地理知识的教学,尤其在当前以教学成绩来考评教师工作成绩的严峻形式下,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记牢知识,抓住重难点,吏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对地理课本中的思想教育内容重视不够,放弃了思想教育的机会。

认真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及教学用书,发现每节课基本上都有思想教育的内容,有些比较明显,教学时只需略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但有些思想教育内容,需要深入挖掘、仔细分析,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向学生阐明其思想教育的丰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如在学习新课标的八年级地理教材上册第三章“自然资源”时,知道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量却小等内容后,通过分析、计算、比较,使学生了解这些国情,既要激发学生的爱情热情,又要初步确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料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更需要与当代中国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相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在生活中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并坚决与浪费资源的行为作斗争。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通过诗词、图片等手段,歌颂祖国山河美,使学生明确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学习“复杂多样的气候”时,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众多的河流”时,通过分析长江和黄河对人类作出的贡献,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学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时,增强对环境和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珍惜和节约资源的行为习惯等等。

篇3

一、明确一般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影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而言,要想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但它往往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0分钟内不易完成教学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研究、分析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妨碍学生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6.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

7.地理教学在中学阶段授课时间少,往往不被学生重视,加之目前高考取消地理考试(理科考试取消地理科目),必然使部分学生产生偏科现象,有的甚至干脆放弃,给教师正常的授课带来很大困难。地理教学如要正常进行,亟需一种既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用时少、收效大的教学手段。

二、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克服地理教学的困难,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把电教手段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中的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地理教学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实现上述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集中观察、积极思维、相互探讨、做出反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帮助识记、理解。学生的反馈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正确的应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加以纠正,这样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大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处理好教材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把握关键,教师可以借助录像或投影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综合,得出结论。教师还可通过当堂测试的办法进行检验。一方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评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贯彻教学中的设疑、解疑、综合、反馈、矫正、深化的过程。这样既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又突出了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

篇4

郑毓信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论》一文中强调,数学思想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到的思维方式与策略。而蔡上鹤认为,“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由此可见,究竟什么是数学思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更需要结合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结合本文主旨,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对数学本质属性和共同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即应侧重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1.采用公理化思想解释日食与月食的发生

在学习日食与月食时,我们学到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为新月,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为满月。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时,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时,但是反之,每次新月(满月)时并不总是发生日食(月食)。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就借助几何中三点共线共面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知识点。教学设计如下:教师讲解:日食(月食)发生的条件就是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月球可以遮住太阳(地球可以遮住月球)。但是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白道平面(月球公转轨道面)并不共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两平面相交形成一条相交线,如图1所示。所以只有日、地、月三者同时位于这一相交线附近时,才可能在新月(满月)时发生日食(月食),如图中B、D的位置。而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其他位置,如图中A、C处时,日、地与月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发生日食或是月食。

2.采用集合思想分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中的各级,用语言表达为:地月系由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包括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他小天体,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与银河系外的其他恒星系共同组成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看起来比较繁琐,所以可以借助数学集合知识来表达:{地月系}={地球及其卫星月球},{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它小天体},{银河系}={太阳系、银河系外的其它恒星系},{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从属关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3.采用图像思想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

图形是一个直观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上的图像生动、直观地表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这些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图2是数学上常见的正弦曲线:横轴代表时间,周期为一年。曲线与横轴的焦点分别代表春分、秋分,最高点代表夏至,最低点代表冬至。纵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上半部分表示北半球,下半部分表示南半球,另外,上面的图像还可以用来记忆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辐射多少、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这样,就将许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直观地集中在一个正弦曲线上。

4.归纳思想巧记地理数据

有些地理数据存在着数量上的相同或倍数关系相同,单独记忆比较困难,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很容易记忆。如: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热带和温带的纬度界限、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位置都是23.5°;极圈度数、温带和寒带的界限、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的纬度范围都是66.5°;秦岭—淮河既是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800mm降水量先通过的地方;亚洲的海拔是1000m,香港的面积是1000km2,这两个数据就是1000,单位的区别学生早已知道。另外,我国南北长度和黄河长度都是5500km。现行地理教材中大部分地理数据都可以利用归纳的思想先建立数据点,再到数据线,最后形成数据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5.逻辑思想分析地球上五带的范围

篇5

由此可见,地理思想是指人们对地理学科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地理方法指某一地理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地理方法的灵魂是地理思想,思想是对方法的抽象认识,方法是思想的具体化形式,二者具有统一性。笔者通过对近五年来《地理教学》《地理教育》《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和相关专着中收集的有关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和实施中所取得的成绩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地理教育的价值实现做出一份贡献。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

1.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类型基本确定

根据文献分析,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地理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地理教育国际》中指出,地理学科围绕研究对象,逐渐形成了关于位置和分布、地方、人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等核心概念的基本观念和法则,[1]包括:

空间观念。涵盖区位论,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着空间定位、空间相互作用与联系、将世界组成不同区域加以认识、地理环境差异与因地制宜等思想方法。

系统综合的观念。涵盖系统观、全球观等基本原理、观点,蕴含地理环境整体性、人地关系等思想方法。

动态观念。涵盖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发展变化观,蕴含地理过程、时空关联等思想方法。

可持续发展观念。蕴含人地关系的思想方法,其中“人对地”的影响中包括环境观、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一些观点。

第二种观点,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一书中,袁孝亭教授从地理学家的倡导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认为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包含的地理思想方法有:[2]基础地理教育阶段应把人地协调观点、可持续发展观点、空间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作为地理观点教育的重点;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内容应主要包括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方法。

第三种观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地理视角”即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3]

(1)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与“地理视角”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念、因地制宜的观念、初步的环境伦理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全球化观念等。

(2)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地理事物“形成”、地理特征“归纳”、地理成因“分析”、地理规律“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方法,例如归纳地理特征,包括运用地图发现地理特征、运用比较法概括地理特征等。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基本上概括了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地理思想方法,只是需要概括得再全面些,重点突出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地理思想,特别强调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等传统地理方法,增添GIS、GPS、RS等新技术新方法,同时新的地理课程改革也特别关注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2.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初步展开

(1)理论研究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应当是基于地理学科的、以地理思想方法为主要依据的研究。并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如何基于地理思想方法进行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首先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提出具有基础意义的地理课程与教学问题;其次是依据地理思想方法,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再次是提出给予地理思想方法开展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技术路线”。[4]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地理思想方法体现研究

洪婷从目标体系、地理教材、学习方式、形成性评价等方面论述了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策略。[5]陈启洪提出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地理学思想,并把地理学思想划分为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关系、综合性、地域性、系统性等。[6]崔准依据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把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归纳为七个板块(定位问题、图像问题、区域分析方法、物质运动和分布、整体性和差异性、区位论、人地关系论)。[7]庞艳辉深入系统地分析了人教版高中教材《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认为《地理1》中体现了四类12种地理思想和三类13种地理方法。[8]分析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的体现情况,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需要研究者的不断努力。

(3)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研究

张素娟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从观念性知识——原理性——事实性知识‘自上而下’梳理和解析教学内容,教学时再‘自下而上’帮助学生在事实和材料基础上提炼观念性认识,在具体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构建学科观念和学科思想方法”,并设计了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两个案例:“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洋流’”“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教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9]褚丽娟运用案例设计法,设计了地理科学方法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和地理观点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10]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还处于起始阶段,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

(4)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学科思想方法整合学科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学科教学中“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建和建构方式,代之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首先是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感知和了解各册教材的内容,并以其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作为核心归纳和概括各册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然后以学科教材的单元为基本单位实施整体性教学。[11]徐宝芳教授在“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也强调对学生进行地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12]“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思想中,强调地理思维方法,突出了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从学案和教案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无论两案中的地图,还是图表、景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思想方法。教学有模, 教无定模,至于哪种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有效教学,需要广大师生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5)地理思想方法的培养途径研究

有关地理思维方面的文章较多,尤其以空间思维培养方面的最多。如袁孝亭主张在教学有关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等内容时,可利用空间形状、空间大小、距离等空间要素发展其地理空间思维;[13]代泽斌强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应通过区域[ ]地图训练、区域对比训练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4]龚倩认为“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之一,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应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为先导,明确地理空间思维的内涵、特征、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15]。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方法的文章较少,缺少系统介绍培养学生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袁孝亭教授在《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一文中,指出非常有必要将地理思想方法作为地理教学理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并注重由地理思想方法推演开去,提出基于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总结提炼有关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策略、原理,以此构建地理教学的理论体系。[4]但是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如何总结梳理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如何分析地理思想方法中所蕴含的地理教学原理;如何检验出地理教学原理的实际效果、运用策略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和力量薄弱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中学地理教师仍然坚持知识本位的思想,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地理思想方法却很少顾及。虽然地理教师和学生已潜移默化的运用着某些地理方法,但自觉地将地理研究方法转化为地理教学方法的意识还不强,有关地理学家思想与方法转化为地理教学思想方法的文章还凤毛麟角,仅发现高建军所作《赫特纳地理教育思想评介》一文。[16]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研究中学地理思想方法的文章还比较少。笔者通过中国知网,采用“模糊搜索”方式,搜索关键词“地理思想方法”从1972~2012年的文章,仅发现20篇;而当通过中国知网,采用“精确搜索”方式,搜索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从1972~2012年的文章,却发现2265篇。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思想方法研究力量的薄弱。

3.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比例失调

从研究力量来看,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东北师范大学,而国内其他师范院校很少涉及这方面的研究。从中学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来看,只有庞艳辉系统研究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中的地理思想与方法[8],而《地理2》和《地理3》中的地理思想方法系统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显示出一种重自然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轻人文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状况。这与当代地理学中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融合的发展趋势不符。从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研究来看,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人地关系思想、空间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方面,其他地理学思想方法较少涉及。如在搜集近五年的文献中,有关地理计量思想方法的文章,仅发现了金光泽的《计量思想——高考地理试题所反映出的地学思维和方法》一文。[17]

4.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内容研究有待深化

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思想,人们容易联想到人地关系、因地制宜、空间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等;关于中学地理课程中的地理方法,人们也很容易想到地图法、野外考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等。但是具体到某一地理思想具体包含那些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往往不得而知;在解决某一地理问题时,是仅用一种地理方法,还是多种地理方法的综合运用,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例如,蒋黎莉对人地关系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人地关系的内容要点概括为客观关系、动态关系、辩证关系和区域性关系,提出了人地关系思想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中的改进策略[18],这对于准确把握人地关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庞艳辉系统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地理1》的地理思想与方法[8]。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地理教材中地理思想方法,因为教材是“教”和“学”的主要工具,高质量的地理教材可以将地理思想方法巧妙地渗透其中。因此,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这方面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地理教材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1.提高地理思想方法研究意识,构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体系

构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理论体系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把地理最精髓的、最本质的思想通过教师的理解和设计让学生来感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地理学科思想的形成,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符合地理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解决地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而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灵魂。[19]通过培养学科思想和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地理新课标也非常重视学生地理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的核心就是地理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地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地理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而这正是地理研究方法的体现。地理思想方法教育可以满足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开展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和教学评价研究等工作。在研究的基础上,逐步重视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作用,发挥地理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

2.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体现地理思想方法的教学价值

地理思想方法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涵,注重地理思想方法对地理教学的启示,对于形成学生的地理思维非常重要。因此应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内容,加强地理思想方法理论方面的研究,在教学中致力于贯[ ]彻地理思想与方法。比如,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其空间的差别性,根据空间划分为大陆、地区、地方和地点来理解地表”。[20]学生学习了地理,应该对区域的尺度的大小有一种敏感性,懂得划分不同的区域,是认识地球环境复杂性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认识所学的地方。又如:关注地理事物和现象组成要素的分布、组合和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地理思想方法。[21]按照这一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其中的地理要素的分布、组合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关系,让学生区分主导因素,进而把握区域的地理特征。这些都是地理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准确把握地理思想方法的内容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启发,是探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策略。

3.开展地理教材的专题分析,归纳教材中的地理思想方法

篇6

【关键词】新环境 地理教学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90-01

思想教育是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提升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全球经济社会大发展、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将地理教学与学生的思想教育融合起来,将起到很大的效用。

1 简述思想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入性

1.1知识与品行的兼修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教学,可以更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对周围的一些事物.行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打破传统的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上,将思想教育模式与地理知识的讲解结合,能强化学生的品行修养。譬如,教学“多彩的世界”这一课时,可以通过播放不同国家的人土风情,展示我国的古代文化,从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增强一种爱国的热情,还可展示我国不同地理风貌、野外自由生活的画面,以及动物为人类带来益处的片断,从而增进保护动物的情感,更好的盘活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1.2认知与理性思考的构成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方面的知识,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地理教学中的细节之处,通过点滴的感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并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例如在教学地理规律(气候分布规律、经纬度分布规律等)时,通过对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基本知识学习,采取图标的形式,在地球仪的具体操作带动下,了解不同经纬度的气候特点,结合当地的纬度来分析,让学生从具体的线条中理解经纬度的内在抽象运用,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通盘结合。

2 探讨新环境下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方式

2.1兴趣引导的思想导航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思想教育的导航作用,在培养学生浓厚地理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知识的趣味学习之中,可以采用知识点连贯,并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户外教学、模拟训练等方式,强调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点,从而激活学生内心的知识点灵活应用。譬如,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等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爱心集结等方式,形成相互帮助的活动模式,更加的激活了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2生活化的场景设计

在地理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设计教学,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采用各种活动形式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模拟场景中感受到地理知识,也体会到一些思想精华,并运用到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考之中,能起到很好的实际效果。譬如,在讲“长江沿江地带”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围绕家乡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人力资源状况等展开讨论,对地形、热量、降水量等地形气候分布、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状况都有详细的了解,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熟悉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因此,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搭建地理教学与思想教学的融合方式,既有利学生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思想的成长。

2.3全面创新的教学手段

在地理教学中。要围绕学生地理知识的渴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个性发展等因素,采用情景设计、问题式教学、游戏与活动方式教学等等,并融入现代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积极引导,对知识点进行细化,并通过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引入到课堂之中,通过指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延伸到课堂以外,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现代信息技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较大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让学生围绕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火山、地震,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等多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网上、生活中找到连接点。让学生自助交流,形成互相帮助、合作完成的意识,增强主观能动性。

篇7

一、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辽阔的疆土、壮丽的河山、富饶的物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等都是很好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而培养建设美好祖国的高尚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还包括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虽然物产丰富,但人口众多,要具有忧患意识并从小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国际合作教育

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结构、物产及发展状况相差很大。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取长补短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时,要让学生懂得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强国际合作,融入世界经济大潮是理所当然的。

经济发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没有国界,解决环境问题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各国科学家已就环境问题的某些领域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与研究,如“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生态计划”等。

三、科学素养教育

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人类借助天文望远镜和其他空间探测手段能观测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通过研究横波和纵波传播性质的差异来推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差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探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地球磁场、电场和热辐射的异常演变。

科学技术在生产活动中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由于原始社会人类不断积累生物科学知识,生产活动逐渐由采集、狩猎发展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历史上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变革。

通过以上挖掘,学生会自觉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作用,自觉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热情并逐渐转化为认真学习科学知识的内动力。

四、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地理知识涉及面非常广,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用来指导其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认识,这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事物又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在学习宇宙环境时就要渗透这些原理。宇宙中的天体是物质存在的各种形式,超越物质的所谓“神灵”是根本不存在的。天体又是不断运动的,天体间存在着联系,运动着的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而相互绕转并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量和质的统一,量变可以引起质变。例如,岩石和矿产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这样的原理。岩石是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矿产是有用矿物富集到一定品位能被生产上所利用的集合体。二者的共同点都是矿物的集合体,区别在于两者有用矿物的含量差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尽管是曲折的,但总趋势是不断上升的。人类对自己脚下的大地形状的认识过程就是这样的。古人观点是“天圆地方”。但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却发现大地不是平坦的。如人们走到海边,看到船从远处驶来,总是先见到桅顶,然后才慢慢地见到船身。还有,夜里人们越往北走,就会看到北极星越来越高。所有这些证明地表是曲面。

五、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危害性,寻求可持续发展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优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学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和具有广泛联系性的学科。中学地理课的科学内容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中学地理教学,学生可以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文明健康的情趣。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和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结合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展现国情的爱国主义教育。

(1)中国地理国情。地理教学内容和手段对于我国的现实国情给予了很好的展示,她既包含优越的自然环境,又有多发性自然灾害;既具有丰富的资源,又凸显利用不尽合理,人均资源少,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2)中国民族团结现状。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必须大团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及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有责任帮助目前经济、文化相对后进的地区和民族,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发展还不平衡,共同富裕的道路还很长。要充分发挥地理环境的优势,进一步实行改革、扩大开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与发展农业,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地域,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我国的国际地位。

(4)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先辈们留下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值得我们很好地发扬光大,要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致力于祖国和家乡建设。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地理观。在地理教学中要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看待人地观、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保护有限的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搞好国土整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科学世界观教育。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懂得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敢于抵制各种形式的封建迷信活动。

3.国际主义和全球观念教育。

(1)“和平共处”的国际主义教育。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尤其是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要坚持我国政府一贯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国与国之间的霸权主义,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

(2)保护地球的全球观念教育。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村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环境问题、污染问题、海洋资源开发、外太空利用等都是人类的共同问题,要建立环境问题的全球观念,增强关心与保护世界资源及环境的责任感,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高中地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从观念、情感、意志行为三个方面衡量,根据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高中地理新教材注重深化人地关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据新大纲的要求,其目标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篇9

关键词:地理科学;数学;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67-02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中学教育要为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今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越来越多的中学教育者开始了学科渗透或是课程综合的研究与尝试,使得课程综合化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使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科渗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地理学作为横跨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然而,通过对多个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的阅读发现,高中地理第一册主要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其中最难学习的内容“宇宙与地球”一般都放在教材的最开始,这部分知识与数学之间的联系颇多。学生在缺乏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理解更多的知识,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学习这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对中学地理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本文主要探讨数学思想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即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与其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拓宽思路的同时发展能力。

一、数学思想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这个思想就是建立在这门学科内容之上、蕴藏在学科内容之中而又高于学科内容的东西。郑毓信[1]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论》一文中强调,数学思想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所使用到的思维方式与策略。而蔡上鹤[2]认为,“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由此可见,究竟什么是数学思想,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更需要结合实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理解。结合本文主旨,我们认为数学思想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对数学本质属性和共同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即应侧重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探讨。

二、案例分析

1.采用公理化思想解释日食与月食的发生。在学习日食与月食时,我们学到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为新月,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为满月。每次日食必然发生在新月时,每次月食必然发生在满月时,但是反之,每次新月(满月)时并不总是发生日食(月食)。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比较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就借助几何中三点共线共面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知识点。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讲解:日食(月食)发生的条件就是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使得月球可以遮住太阳(地球可以遮住月球)。但是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与白道平面(月球公转轨道面)并不共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两平面相交形成一条相交线,如图1所示。所以只有日、地、月三者同时位于这一相交线附近时,才可能在新月(满月)时发生日食(月食),如图中B、D的位置。而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其他位置,如图中A、C处时,日、地与月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不会发生日食或是月食。

2.采用集合思想分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中的各级,用语言表达为:地月系由地球及其卫星月球组成,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包括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他小天体,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与银河系外的其他恒星系共同组成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共同组成总星系。看起来比较繁琐,所以可以借助数学集合知识来表达:{地月系}={地球及其卫星月球},{太阳系}={太阳、八颗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及其它小天体},{银河系}={太阳系、银河系外的其它恒星系},{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从属关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3.采用图像思想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图形是一个直观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上的图像生动、直观地表达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这些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图2是数学上常见的正弦曲线:横轴代表时间,周期为一年。曲线与横轴的焦点分别代表春分、秋分,最高点代表夏至,最低点代表冬至。纵轴代表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上半部分表示北半球,下半部分表示南半球,另外,上面的图像还可以用来记忆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获得太阳辐射多少、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这样,就将许多容易混淆的知识直观地集中在一个正弦曲线上。

4.归纳思想巧记地理数据。有些地理数据存在着数量上的相同或倍数关系相同,单独记忆比较困难,但把它们放在一起很容易记忆。如: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热带和温带的纬度界限、太阳直射点的最高纬度位置都是23.5°;极圈度数、温带和寒带的界限、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的纬度范围都是66.5°;秦岭―淮河既是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800mm降水量先通过的地方;亚洲的海拔是1000m,香港的面积是1000km2,这两个数据就是1000,单位的区别学生早已知道。另外,我国南北长度和黄河长度都是5500km。现行地理教材中大部分地理数据都可以利用归纳的思想先建立数据点,再到数据线,最后形成数据网,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5.逻辑思想分析地球上五带的范围。问: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将如何变化?解:{现在黄赤交角:23°26′;回归线纬度:23°26′;极圈纬度:66°34′}{回归线的纬度=黄赤交角,极圈的纬度=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纬度变高,极圈的纬度变低}{热带和寒带将扩大,温带将缩小}。这是典型的运用逻辑推导解决问题的方式,逻辑推理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关于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大都来自于数学。而必要的逻辑推理是解决任何地理问题都需要的,如果掌握得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它与其他学科联系非常密切。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灵活应用各科知识,加强地理教学同其他科目的广泛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速效而科学地把握其科学原理,把地理教学转化为理性、感性、趣味性很强的一个过程。这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和谐;教学;途径

和谐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互补合作、和睦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1]。和谐思想体现在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地理教学过程中若能有意识地发掘和谐思想的内容,进行地理和谐思想教育,则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更好地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实现新课改的培养目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和谐思想教育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包括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和谐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材体系,主要体现在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方面。

1.自然界的和谐

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宇宙环境是和谐统一的。高中地理教材中从各方面介绍和运用自然界和谐统一的思想。如必修1“宇宙中的地球”一节介绍地球宇宙环境的和谐:太阳状态稳定,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宇宙环境,为地球上各种生命的产生与繁衍提供条件。再如,地球行星风系、陆地气候带和自然带等都具有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从不同侧面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

2.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和谐的,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教育是高中地理和谐思想教学的核心,在高中地理的各个模块中都融入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如必修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节介绍由于人类在发展中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而造成人地关系恶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破坏,并出现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人类需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道路,从人地矛盾走向人地协调。

3.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与社会的和谐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够有效地协调。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在大多数时候人们总是不断追求与社会相协调、相适应,即与社会和谐相处。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介绍美国纽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典型特点:存在许多少数民族聚集区。相同种族的居民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语言和,他们居住在一起可以减少感情上的隔膜,减少种族矛盾与冲突,获得社会安全感,这是人们在定居时充分考虑人与社会和谐的结果。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和谐思想教育的途径

1.课堂教学中的和谐思想

(1)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化学生理解。多媒体的使用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开阔学生视野,极大丰富情境创设模式与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和谐思想的理解。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无法亲身体验地理事物,他们就不能获得关于地理和谐思想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技术便弥补了这方面的遗憾。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有关地理事物的图片、影像,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如学习“合理利用水资源”时,教师若能展示近几十年来咸海遥感图像变化,则能够通过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在发展经济时保护地理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使学生领悟地理和谐思想。

(2)通过学科交融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和谐思想不仅存在于地理学科中,也存在于语文、历史等学科中。长期以分科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严重缺乏学科之间的交融,若在地理课上融入其它学科的有关知识,则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提升学习兴趣。如在教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用语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让学生通过解释文言文,既温习了语文学科的相关内容,又能理解孟子话中包含的地理和谐思想。

(3)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传播和谐思想。如何发挥地理学科“接地气”的优势来对学生进行和谐思想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乡土地理的运用。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的限制,他们最熟知和敏感、最感兴趣的便是自己周围熟悉的地理事物。乡土地理可以将和谐思想落到实处,在地理和谐思想的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如芜湖市教师在介绍“城市空间形态”时,就可以芜湖市为例介绍,避免出现“舍近求远”的现象[3]。芜湖市主城区成南北走向的条带状,这与芜湖市西临长江、东面被大片圩区所环绕易受洪水威胁密切相关,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充分考虑人、水和谐的结果。

2.课外活动中的和谐思想

(1)开展地理小实验。地理小实验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和谐思想。如针对水土流失问题,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室外分别选取一块有草皮和无草皮的地面进行地理试验,用水冲刷相同时间,对比其结果的异同。学生亲手实验、亲身感受,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将更加牢固,树立保护植被意识。这样的实践教学对学生和谐思想的形成会远远超过在课堂上枯燥的讲授。

(2)进行户外考察。地理调查考察是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实地调查与观测。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某工厂的废水排放,指导学生探求污水流向河流后对河流水质状况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生存环境以及对人们使用水资源的影响,以此说明人与自然环境不和谐造成的危害,加强对学生的和谐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和谐意识。

3.地理考试中的和谐思想教育

考试仍然是目前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发挥地理考试的积极作用,在试题中设计和谐思想的有关问题,一方面可通过学生答题诊断学生对和谐思想的理解与运用水平,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学生对和谐思想的重视,达到对学生进行和谐思想教育之目的。

当前地理考试越来越重视对地理和谐思想的考查,如2013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5题要求学生针对陕西高原果业发展的问题,从循环经济角度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要求学生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以和谐思想为指导设计解决当地发展问题的具体方案,要求将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实现人地和谐。

和谐思想既是地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方式将和谐思想贯彻到地理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张轩.和谐思维――辩证法的新路向[J].理论月刊,2012(3):37-41.

篇11

一、利用数学图解法突破教学难点

1.坐标法

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时,可用数学坐标图来代替语言描述。如图1,该图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图中横轴为纬度,纵轴为正午太阳高度,折线反映了夏季日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直接得出这一规律: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进一步还可归纳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最大(90°),向南北两侧递减。类似的图在中学地理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气温的日变化曲线,冬季(或夏季)气压沿经(纬)线的分布曲线,大洋表层盐度、温度与纬度的关系曲线,人口增长曲线等,这些图能精确地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习时,教师应借助这些图像,将地理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讲透彻。又如,在学气的垂直分层时,可将课本上的气温的垂直分布图看作是一条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函数关系曲线,将这一复杂的曲线划分为若干单调区间,每一区间就是一层大气(图2),图中有两个单调递减区间,即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它们分别是对流层和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因为其温度变化规律一样,所以空气运动都以上升为主,另两个单调递增区间分别为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数轴法

应用数轴表示地球经度分布和时区分布,使复杂的空间思维简单化,这也是许多地理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图3,数轴中点为0°,往东为东经度,往西为西经度,学生在解题时应先找出0°经线,再作其他经线排列,学生对此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解题中,还有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学生常常在180°附近的经度分布上出现错误判断。因此我们在用数轴表示经度分布时应补充图4,数轴中点为180°,往东为西经度,往西为东经度,这一表示相对图3,属于逆向思维,是很多学生对180°经线东、西经分布易错之处。将图3与图4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解题时遇到低数字经度区就用图3解,遇到高数字经度区就用图4解。

二、运用逻辑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篇12

《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将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研究列为2006年的重要工作,明确提出“国务院组织开展全国功能区划规划研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在学习乡土地理过程中若能贯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将更有利于学生将来在建设家乡的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因地制宜地建设家乡。

一、我国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

(一) 主体功能区的概念

功能区,顾名思义,就是指承担了某类特殊功能的区域。一般认为,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二) 我国界定的四类主体功能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全国国土空间最新布局办法。根据这一布局,全国国土空间将被统一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二、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与初中乡土地理的关系

(一) 以一定区域为研究对象

我国的主体功能区的研究对象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按照法定范围或自然边界确定。初中乡土地理中的“乡土”范围指县一级行政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无论在国家层次还是在省级层次,原则上都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而初中乡土地理中的“乡土”的范围也是指县一级行政单位,所以二者研究的基本单元是一致的。

(二)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明确要求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使某个区域能够更好的发展下去。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如何注意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以及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从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我国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乡土地理的教材建设参差不齐

从课程管理上讲,乡土地理教材主要是由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开发编写。在经济条件比较好、师资力量较强的地区,有很好的配套乡土地理教材。但是在经济条件较差、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由于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 乡土地理课程的实施难度较大

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初中开始,地理才专门作为一门学科学习,而乡土地理涉及区域地理的多个地理要素,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很薄弱,地理教师的地理教学进度必然放慢,教师要花很多的心思为学生打牢地理基础知识。

(三) 对乡土地理的学习方法不够灵活

7―8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目前对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依照传统的单要素讲解为主,太过于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一个区域,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扩展。乡土地理的教学应使学生着眼于一个地区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而目前的乡土地理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不够灵活,这样的教学远远没有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目标,即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四、我国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把初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统一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上来

着眼于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之一。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初中乡土地理的教学的基本地理单元都是县一级的区域。广大的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该区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更有指导意义。

(二) 把对地理单个要素的分析转向要素的综合分析

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之一是统筹考虑一个区域的各个要素,并把它综合到一个类型区里。乡土地理的教学,教师可根据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思想来引导学生根据家乡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探讨家乡目前开发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假想未来家乡的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篇13

在讲述有关地球环境时,告诉学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爱护地球,不让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在讲述自然资源时,除了给学生介绍有关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的有关知识外,还应教育学生对资源要合理利用和保护。使学生懂得: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生存的摇篮,大自然是同我们生死相依的朋友。教育学生将来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时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使地球环境不受损害,这些知识也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教学过程中还告诉学生由于滥伐森林,滥垦荒山,黄河、长江沿岸水土流失严重,如今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难怪外国地理专家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而长江呢,目前已是紧跟黄河之后黄水滚滚,水无清日了。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变成历史的罪人。人与自然环境应和谐相处,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把自己的家园建成绿色环保家园,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2、加强几个意识教育

2.1全球意识

在教育教学中致力于使学生认识到,由于科技的发展,地球似乎正日益变小,地球上许多问题互相联系,很多看来是局部的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每个公民都应承担他们从本区到全球规模行动的责任。即便是宇宙事业进一步发展的21世纪,人类仍然要在同一个地球上生存,即21世纪人类仍然“只有一个地球”。

2.2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必须尊重自然,不损害自然必需的进程。人既不能屈从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掠夺和破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当恪守的重要行为准则。

2.3“人口道德”意识

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意识到人口激增对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认识到节制人类自身繁衍的必要性;明确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知道承担个人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2.“4环境道德”意识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让学生懂得,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环境对人类有巨大的反馈作用,破坏环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危害人类的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是人类持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5“资源道德”意识

篇14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5构建新的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教学模式、方法就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保证。要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新任务,不是任何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方法所能承担的,而是需要多种教学模式、方法所组成的结构体系共同完成。所以我们要探索多种地理教学模式、方法,使它们在实现地理教学新功能中发挥优势,最终实现完全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继术.浅谈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6)

2刘健.中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