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医基础与养生,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期刊的可用养生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资源:中医药期刊创刊几十年来,所刊载的内容以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为主,除此之外,还包括中医院校学科建设、医院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及特点等,涉及中医药研究的方方面面。大数据是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前沿技术,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中医药期刊自诞生以来,承载了近代中医诊疗的珍贵资料。利用大数据平台可纵向挖掘半个世纪以来中医药期刊中有学术价值、临床实用价值的文献,将一些有临床治疗价值的特色疗法、有独特功效的中草药或地方药的相关报道一一拎出,挖掘出规律性、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二次编辑,再以图书、网络出版物、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公开出版、发行,不仅可以为现代诊断、治疗、科研服务,使期刊中沉睡的内容重新焕发活力,而且会给期刊出版单位带来效益。做到以期刊的既有资源为期刊养生,促进期刊再发展。
2.作者资源:作者是期刊内容的供给者,是期刊的“衣食父母”。中医药期刊的办刊时间较长,积累了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其中不乏期刊的忠实作者,包括与中医药研究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承担者、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者,以及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研究生等。杂志社可根据投稿的论文质量将作者进行划分,选出写作水平相对较高的作者,作为期刊的重点维护和依靠对象。对于投稿论文质量差的作者,杂志社通过定期举办论文质量提升培训班、投稿技巧讲座等方式,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
3.以奖励机制吸引读者资源:读者是期刊价值的直接体现者,也是期刊学术价值、经济效益的实现着。期刊要吸引读者,除正常的发行渠道外,还应广开发行之路。①杂志社应充分利用读者的正面宣传力:期刊要不断提高出版质量、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读者正面宣传的效果,扩大读者范围、提高发行量。②设立奖励机制:中医药期刊可以借鉴的相关做法,在同封寄出的杂志中附上“购刊刮奖卡”,或印刷时直接将刮奖区设置在期刊的插页上,让购刊人、作者、读者,在阅读杂志的同时,享受刮奖、中奖的快乐。通过读者的口耳相传促进期刊的发行量、扩大读者群。③赠阅杂志:多给作者赠送样刊,使其分送给更多的人,就有可能吸引到更多、更优质的稿源。作为对作者投稿的奖励,我们在给作者寄送样刊的信封中,会多装几本杂志,请他们送给愿意与自己分享的朋友、同学、同事。④减免版面费:对部分稿源减免版面费实质上也是一种赠与行为,相当于杂志社给作者支付了版面费。减免版面费是吸收、争取优质稿源的途径之一。
4.期刊主办单位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内地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医药期刊约130种,其主办单位主要为科研机构(34种)、高等院校(46种)、学会(50种)。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合计约占62%)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与国内外交流频繁,科研机构中的领军人物在同行业中有一定影响力和话语权。况且,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有较充足的经费和学术资源保障,有能力保障期刊出版单位的基本建设,同时期刊还有优先得到优质稿源的便利条件。
5.广告商资源:近年来,学术期刊上刊登广告已经不再受到非议,以广告养刊成为多数学术期刊的通常做法。虽然有的编委、办刊人不愿意承认广告商是期刊的资源,但笔者认为,广告商的经营理念新颖、具有市场拓展能力。期刊出版单位应充分利用广告商所拥有扩大期刊营销、拓展市场能力的资源,帮助期刊开拓市场,提高发行量。从这个角度讲,广告商应该属于期刊的养生资源。同时,广告经营的部分收益可用于提高作者的稿酬、奖励优质稿源,以此方式吸引更多地优质稿源,使期刊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回顾人类的发展史,可知语言是文字之本,人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世界上有没有文字的语言,而几乎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字。在社会生活中一般人运用语言的机会比运用文字的机会多得多。再从“说”与“写”的关系看,对语言的训练也不能等闲视之。基于这些情况,《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分阶段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怎样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终身受用,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口语交际本身具有互动性,是双方相互来往的一种交流方式,因此,这一内容的教学活动只能在具体交际情境中进行。那么,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做好学生入门的向导
激发学生兴趣,“燃起学生的渴望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只要掌握好教育方法,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呢?
1.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对自己今后走向社会的重要意义。学生长大了进入社会,对社会语言的运用可谓是五花八门,现在不是有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招聘会上因不善推销自己而遭受冷遇吗?还有的好不容易过了“初试”关,却由于面试时不太善于交际而与自己心仪已久的那份工作擦肩而过。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着眼于开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和沟通的需要,是根植于现实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体举措,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
2.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精巧的过程。事实上,现行诸种版本的实验教材,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设计的可选择性、开放度非常大。因此,广大教师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体验学生生活。积极开动脑筋,大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实现“口语交际”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完美结合
回顾过去的口语交际教学,教师往往根据考试的需要,在一个学期当中花上几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讲口语交际中“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知识,再偶尔开展一点“辩论会”之类的语文活动,基本是为了应付传统的语文考试。其实,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还有一片广阔的土壤没有被开发和利用,那就是语文课中花时甚多的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其实,阅读、写作等教学环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口语交际空间,如果弃之不用,岂不可惜?那么,怎样来实现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其他教学环节的融合呢?
1.让阅读教学园地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肥沃土壤。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在教学中,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篇目,学生看过之后,不妨让他们把主要内容作个复述,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试想,要是把这种训练坚持下去,那么当学生要把自己生活中的见闻讲述出来的时候,就不愁讲不清楚、讲不具体、讲不生动了。其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教师的讲解、朗读或者同学朗读之后,按要求进行说的活动,或者在聆听或观看有关课文之后进行口头的评述。在课余,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多留意外界事物,多思考。在此基础上考虑说话时该怎样向其他同学介绍,安排固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向别人介绍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教师随时提点学生该如何表述,同时询问聆听者听懂了什么,使学生通过训练提高聆听、说话能力。
2.让口头作文课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广阔草原。作文课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剂良方。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发生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些许的感受,我们才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互相交流。
三、创设大语文环境,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创设大语文环境,指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学习口语交际,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往三方面努力:
1.取得各方面力量的广泛配合。比如,其他各科教师、学生家长、校外辅导员等。向他们宣传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宣传学生口语交际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争取他们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提供口语交际锻炼机会。
2.因材施教,做好口语交际实践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指导他们分别有目的、有重点地参加不同话题的口语交际实践锻炼,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关键词:记忆能力 兴趣 理解
良好的记忆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记忆能力的强与弱、好与坏直接决定一个人做事的功效。正如俄国最著名的记忆家波特洛夫斯基所说:"记忆力是一个人才智的重要标志,假如你没有良好的记忆力,那么你就会处处感到重复劳动的困惑和痛苦。"
的确,有很多人之所以事倍功半,成效甚微,就在于他的记忆能力太差.相反,有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因为记忆力超人,才给他们的成功添上了结实的翅膀.据说拿破仑的记忆力常常令他的士兵惊叹不已,因为他几乎能对读过一遍的几千士兵名册过目不忘.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起点,也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一切智力超群的人都是记忆超群的人.历史内容包罗万象,点多面广,错综复杂.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记忆能力,才能巩固所学知识,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运用,有利于提高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记忆能力,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1.创造语境,培养学习兴趣
创造语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创造语境指制造语言环境气氛。即把应学的知识内容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教学,通过语言环境的刺激来实现学习的目的。创造语境有两种方法:利用语象进行教学和采用能产生学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
语象指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让人脑再现或产生某一事物的物象。它是形象教学的精髓,强调教师的教学语言形象,起到再现或产生物象的效果,能模拟出直观形象的教学作用。例如:教学《石榴》,首先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出示一幅石榴由花骨朵到果实成熟的简图,但是不标出各幅图的名称,把平面图复印成若干份,做活动时每小组一份,教师把课文中那些形象化的比喻句制成小卡片若干份,做活动时每小组一套,借助图片向学生呈现卡片上的句子,要求学生能看见图片,理解石榴变化的妙幻、准确说出各图所指的句子,然后要求每个学生把句子卡贴在平面图上,让相邻的两个小组对比他们贴好的平面图,如有不同之处,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出现不同之处,并进行适当的修正,小组内学生轮流根据贴好的平面图向其他学生介绍石榴的变化。然后把学生贴好的片面图选最好的贴在班级的墙报上。这样教学,一是直观形象,把该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直观教学。另一种是语言描述,利用语言描述产生或再现事物形象,称为语象。如:在丰子恺的《白鹅》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直观认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记忆来描述白鹅的外形,通过背诵《鹅》一诗,对鹅产生记忆。然后让学生再来读课文,看作者是如何写白鹅的,根据这样的比较,学生对课文结构就能掌握了。上述教学中,可以用图片来形容变化然后创造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认知记忆的需求,从而实现学习的目的。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他们会对这样的教学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激起他们会主动、自愿地去学习。
2.要让学生掌握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为了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高效率地记住所学课文的大概内容,我们要向效率要时间,而不是用时间补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掌握几种记忆的方法是必须的。
2.1教学中应以新奇的方式呈现新知识,深化感知印象
要提高学生语文记忆的效率,就要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心理学规律。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根据这一原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力使学生对所要记忆的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为长久记忆打下基础,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让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努力设计情景触及学生的需要。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强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也有助于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引起兴趣,没有与兴趣结合的东西是记不住的。板书的形式、颜色和位置的变化;示范朗读节奏、情绪、语调、角色的变化:讲解的语气、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所谓强刺激,不是指物理性的,而是指心理上的。
2.2在课堂上进行瞬间记忆训练
“凡是已经识记的事物都在大脑组织中以某种形式留下了痕迹”。这是教育心理学者研究“痕迹理论”所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却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只要稍经启发,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瞬间记忆是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基础有了在课堂上的瞬间记忆的基础,长时记忆就比较容易了。
2.3复习记忆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说明了复习记忆是巩固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过的知识不及时复习,就会很快忘记。为了不让学过的知识很快遗失,复习记忆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记忆。只要在学习活动中贯彻了强化记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巩固的效率就会很高。如:对课文中的字词的学习,掌握了字词书写、字音、字义,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帮助就很大,而要掌握字词,就需要课后复习巩固,强化记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提高学生语文记忆效率的另一个尝试是: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是记忆。为了提高记忆效率,我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引入方法启发。如:文章中出现的妙词佳句,我常采用瞬间记忆的方法,让学生当堂记住;古诗词中的千古名句,富含哲理的句子,课堂上让学生用1-2分钟去强化记忆,让学生在新旧联系中记,在归纳比较中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
关键词:初级中学体育课 合作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52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通过体育课的教学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通过体育运动强化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合作学习。然而现在大部分的中学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根本不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虽然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交流和合作,但是双方的合作意识并没有体现,往往导致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值注重形式却没有实践。为了能够加强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本文给出了如下的几点建议以供初中体育老师参考。
1 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创作一个和谐的氛围
在现代教学理念中注重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正逐渐成为了一种被广泛提倡的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的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互动,以整个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指标,使各个小组内部共同达到某一目标,并对此过程进行评判。为了保证这一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老师应该在体育课上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活跃的和谐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活跃思维,通过能调动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2 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加,初中学生已经明显不同于小学生,大部分的初中生开始追求个性,而且非常的叛逆,在很多方面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因此初中生的这种性格也给体育课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带来了困难。所以在进行分组的时候尽可能地将好友分在同一组并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实力处在同一水平,小组所要完成的任务也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这就要求作为体育老师要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心理以及年龄都有所了解,然后再根据这些特点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和学习形式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
3 加强常规学习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始阶段,首先应该形成一些常规的学习方式。而这些常规的学习则需要老师和学生通过交流和沟通之后一起创建,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能力较弱的同学,例如让能力强的同学帮助其完成相应的任务目标、让能力弱的同学最先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于这些常规的学习方式的建立,有利于每个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能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去,这将为以后深层次的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4 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全面的培养
在体育活动中,各个小组为了完成相应的目标会进行争论和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竞争、有争吵,但是确实非常友爱、非常温情,也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因此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4.1 学会倾听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首先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取他人的观点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进而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但是目前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初中生们往往只是抒发自己的意见,缺少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这样小组的各成员之间就难以达成共识。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体育老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生倾听”的习惯,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
4.2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学生进行合作的一个必备的基本条件。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表达能力,那么不能够将各自的优势展现给大家,进而就不利于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对一些表达能力弱的同学,如果不加以指导,长期下去将会和那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拉开很大的差距。因此作为体育老师,应该对一些表达能力不足、思维能力也有所欠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并且根据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表扬。在所有的同学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体育老师应该让那些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同学担当体育活动的组织者,通过这类同学来带动所有的同学。
5 把握好时机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进行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要明确合作的动机以及个人责任,同时要把握好时间进而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5.1 如果有多种达成活动目标的方法,就组织合作
通过这种方式,小组的各个成员可以参考他人的不同意见,通过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总结进而可以得到完成活动目标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2 如果学生在独自不能完成活动目标,就组织合作
在一些体育活动中,由于任务的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导致很多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而不能单独解决,这时就应该在学生中间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完成任务相应的技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3 大班教学不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时,就组织合作
大部分的初中生都很渴望展示自我,但很多学校是大班教学,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单独展示。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体育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让所有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同时也能够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
6 总结
在对初中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等都有充分的了解,并且构建一些学习的常规方法来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要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造一个好的氛围。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合作意识进行全面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邓学震.对学校体育课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调查[J].中国市场,2010,(41).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崔峦语)它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必备能力。“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吕淑湘语)因此,口语交际活动是语文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标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新课标把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正式纳入了教材,并按序列进行编排训练。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放眼于学生的明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指导思想。
二、当前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误认识,即说话不用学。教师也不例外,对口语表达常持漠视、甚至轻视的态度,加之传统的“言多必失”、“敏于事,慎于言”、“敏于行,讷于言”等明哲保身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更使教师在潜意识中对口语交际避而远之,视“能说会道”为“油嘴滑舌”和“耍嘴皮”。他们极力倡导学生多听少说、多看少说、多想少说,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丧失了许多语言实践的机会。殊不知“能说会道”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
当前口语交际教学的状况令人担忧,很多学校把它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走进课堂,依然只有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唯独没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方天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不敢说、越来越不想说、越来越不会说。偶有同学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就是涨红了脸,半天也说不上几句话,即使说出来的话,也语无伦次。这里面固然有学生心理的因素,但绝不能否认忽视口语交际教学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培养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意义
1、锻炼思维和语言能力的需要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下笔成文”的人未必都能“出口成章”,那是因为写文章允许有较从容的时间对语言进行推敲、润色,甚至可以大篇幅地删改重写。而说话是现想现说,边想边说,不可能细琢细磨。因此,能“出口成章”的人必定文思敏捷,也就可能“下笔成文”。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锻炼快速思维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对语言符号的运用。口语交际的过程就是思维借助内部语言得以产生、扩展,并且把思维的结果转换成外部语言输出的一系列心理运作过程。为了提高说话的质量和效率,还必须有观察、记忆、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全面发展。
2、培养良好个性品质的需要
另外,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变化,个人的性格和气质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口语交际中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回答课堂提问,在公共场合讨论问题,在陌生人面前交谈,中学低年级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较高,敢说但不一定注意仪态;高年级学生多数人说话的积极性较低,虽然注意仪态,但不一定肯说。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说得较好。以上情形固然与思想认识、知识水平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个性心理障碍。不克服这些障碍,既妨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以后的社交活动。克服这些障碍,除了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之外,比较有效的就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从打开“金口”入手,进一步训练学生敢于说话的胆量,继而培养他们说话文明、有礼貌、有内涵等良好的品质。
3、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说话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形式,从近年来高考命题看,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非考试所能充分体现的,而时代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的要求却是显而易见的。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在市场经济中,迅速捕捉、正确分析、及时输送信息,将变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言善辩更是竞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四、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如何扭转口语交际教学难登大雅之堂的局面,从而顺利实现语文新课程的目标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解决学生口语交际的心理问题
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提问后,插嘴的同学很多,但指名回答时,学生往往非常紧张,不是声音微弱就是词不达意,能大声、完整地回答问题的同学少而又少。
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学生如此“胆小”呢,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学生怕老师;二是课堂中的挫败体验,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怕答错。
针对上述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首先,创设一个宽松、友好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降低他们在讲话时的过度焦虑。如:课间提前进课堂,和同学们谈天,亲近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那么威势逼人;不要板着面孔上课,多些亲切,多些笑容。
其次,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要批评,要慢慢引导;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加以肯定。“给了阳光就灿烂”,当学生缺乏表达自信时,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而难于表达时,我们要及时给予阳光激励,用我们的热情唤起他们的激情。
2、创设口语交际的课堂语言环境
宋代教育学家朱熹曾引用程颐的话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表现力、感染力,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无味而怠学。反之,形象生动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住学生,振作学生的精神,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学习热情高涨。如在《我与地坛》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范读的形式,配上适当的音乐,尽可能地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把文中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读完后,他们愣了半天,然后一齐鼓起掌来,他们不禁为语言能这么富有感染力而惊叹。良好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为他们的口语交际奠定了基础。
3、积极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
为使口头训练经常化,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很有必要。我的做法是按学号顺序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精彩片断演讲。学生提前准备课外阅读片断,并在课前背诵朗读。具体可分:写景片段、人物描写片段、散文拾萃、诗歌赏读等几个系列。同时可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作文训练。本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既可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更可使口语交际能力有较大提高。
第二阶段,论据集锦演讲。针对学生议论文空洞、无说服力的普遍问题设计演讲内容,旨在督促多阅读报刊、搜集素材、关心现实生活、积少成多,帮助学生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第三阶段,名人名言演讲。以某一句为题写短小的议论的讲稿,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文章锦上添花,同时也可以从名言警句中领悟人生哲理,从而鞭策自己,塑造自我。
第四阶段,命题口头作文训练。通过上面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已具备了即兴口头作文的演讲基础。此时就可以由老师命题或学生命题进行即兴口头作文训练,然后由老师或学生进行点评。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特别注重老师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对学生至关重要。在点评中,老师应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大力赞扬学生的可取之处。对于演讲中的不足,则以希望的方式提出,以激发学生演讲的兴趣,使演讲时的课堂气氛更为轻松,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敢于“张口”。
当然,口语交际训练的方法绝不仅于此,教师应因人而异,选择适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实施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也绝不仅限于语文教学。事实上,配合语文教学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阵地。开展古诗文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课本剧表演赛、师生共同诵读录音等活动,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时语音规范、吐字清晰、音量适度、语言流畅、言之有序、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句式整齐、感情丰富、思维敏捷等。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人文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17
基础医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它从微观到宏观角度揭示了人体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从机体和外在环境的相互影响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基础医学研究对整个医学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2]培养素质全面的高科技人才是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的重要目標,因此,构建特色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具有实际的导向作用。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或缺。
1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现状
(1)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缺乏。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初,是西方高等教育与我国传统教育交互影响、融合的产物。[3]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培养,同样包含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目前高校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侧重点依然偏向于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仅涵盖自然辩证法、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且所占必修学分的百分比比例也是区区之众。此类课程设置的缺乏在宏观上也凸显出其地位的尴尬。(2)研究生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意识不足。基础医学研究生对学习医学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匮乏。基础医学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直接入学系(教研室)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而现阶段,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日益增大,重心多是放在对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于自身内在品格、道德情操、人生理想和思维方式的塑造,对道德感、责任感、职业操守、交流合作精神等人文知识学习也较为被动。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与此同时,对此类课程单一性、乏味性的固有印象也给研究生人文教育增加了一定困难。
(3)导师对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关注度弱化。导师负责制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之一。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其具体体现在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等专业方面,同时也涵盖了研究生道德素质、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4]然而,目前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多半负责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但在人文素养的学习和培养的意识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究其原因,可能由于高校之内甚或高校之间导师在教学和学术上的无形压力使其不能兼顾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而忽略了研究生除课题和专业知识之外的获得。
2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人文素质是研究生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为了使基础医学培养有更深层次地进步,需要通过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对现代医学模式加以辅助。基础医学研究是一项以解决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和问题为目的的事业,它作为现代医学的科学基础,是我们窥探生命构成的最根本的手段,其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此,人文素质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基础医学道阻且艰,只有具有顽强毅力、勇于为科研事业献身的人,才能真正探究生命科学的意义。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注重专业基础与人文素养并重,对研究生进行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医学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医学人文教育有利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立。近年来,国内学术造假现象比较严重。学术科研环境浮躁,作为科研事业的中坚分子,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学术不当行为的发生与否。高尚的人品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有效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能够创造出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在当前研究生培养中,不仅要求研究生专注学习专业知识和钻研课题,同样也要求研究生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切实做到自律自强,形成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尚。
(3)医学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沟通、协作技巧。基础医学研究生性格大多内向,彼此互动稀疏,且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对外界讯息的获取,致使多数学生眼界狭窄,所见有限。而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人文修养,引导其对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思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沟通、理解与团队协作技能,推动科研事业的进步。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外界的灌输和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研究生的人文修养。
3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
(1)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做好研究生心理引导和教育工作。在做基础研究时,常常有设置“placebogroup”阐述心理状态对当前实验的作用和影响。毋庸置疑地,健康向上的心理条件对实验的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且百利而无一害的。然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尤为大,毕业时,科研论文要求高,导师科研项目多,也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的科研任务。并且科研成果的好坏与奖学金、工作密切相关。这些都造成基础医学研究生心理状态的“亚健康”。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研究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课题和科研工作,有效处理科研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会更加有利于科研实验的开展,使科研协作走向成功。
(2)加强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对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和获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研究具有系统性、交叉性、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并也因此愈加凸显科研协作的重要性。科研协作使研究者对知识的理解有更加全面和丰富的认识,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5]研究生仅凭一己之力,对科研的完成度有绝对的局限。因此培养研究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对获得高效的科研成果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良好习惯;养成
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班级学生的管理者,对所带班级的管理就成了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本人针对所担任初二年级学生好上网、玩游戏的不良习惯问题,谈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众所周知,行为受思想控制,初中学生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薄弱,容易被外界诱惑,比如部分中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甚至彻夜不归,这种不良行为就是由于不端正的思想所致。想让学生彻底纠正不良习惯,关键还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塑造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端正态度、坚定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我们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同时,还要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大力提倡集体约束力和自我约束力,共同为学生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二、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
现在社会上的黑网吧越来越多,一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抵挡不了上网玩游戏的诱惑,将大把的时间和父母的血汗钱扔进了网吧,令家长伤心、教师痛心,每当老师找到这部分学生谈话时,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一有时间还是会走进网吧。遇到这种现象时,教师就应该针对实际情况,利用班会时间,使学生明白不良习惯给一个人的成长所带来的危害,然后开展讨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分别写出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建议和措施。并且在会后监督落实具体实施情况,比如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专门记录不良行为习惯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笔记本,不但把每天班级内部发生的与良好行为有关的事情记录下来,还要记录因没有约束好自己而走进网吧玩游戏的学生。每周或隔周汇报一次,在班会上予以公布,表扬先进,批评落后。落后的学生应制订自我纠错的具体措施,再由同学进行监督和评论。这样利用集体约束力来提高自我控制力,逐渐铲除滋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土壤,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现个人的风采、个人的魅力。在我所带的班级中,用这样的方法玩久了三名沉迷于网络的学生。
三、加强针对性教育
面对不良习惯比较严重的学生不要急于求成,例如我们班曾经有一个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一开始是在放学后就跑进网吧,后来慢慢发展成迟到早退、甚至旷课,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为从一个正常学生发展成网虫不单单是由自控能力差这一个方面造成的,应该究其根源、对症下药、耐心教导,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不能放弃,最终这名学生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戒除了网瘾,重新回归到校园。在课余时间班主任应该组织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以及文体娱乐等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活动,让他们远离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四、家校配合共育
极少数的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不良行为,一时间很难纠正,过程也相当漫长,单单靠班主任的教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学生王某、张某都是富二代,性格顽劣,经常旷课,对于这种学生矫正起来实属不易,此时就要采取“里应外合”“标本兼治”的办法,可以请家长前来或直接家访,跟家长共同协商进行教育,制订统一的教育措施,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这两名学生就改掉了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也一路飙升,老师和家长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当然,初中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班主任在工作中做细做实、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育教学;意志品质;意志行动;自信
一、意志和意志行动
意志是指人们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在意志的支配下,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叫意志行动。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心理过程,后者是行为表现。
意志是优秀人才取得杰出业绩的根本驱动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有大作为者,无不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幼年时就立志踏勘祖国的山山水水,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激励下,花了30多的时间,历尽辛苦,考查石灰岩地貌,誉为世界的先驱。意志作为一种自觉的心理过程,通过自觉行动来表现。
意志并非先天生成的,而是个体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社会的外部活动在个体心理上的反应,同时又会反作用于自己行为或外部社会活动。根据相关心理行为理论,就初中学生而言,可以把意志品质的结构内容确定为自信、果断、独立和坚韧这四方面内容。
1.自信
就是坚持正确的立场、原则,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对外在影响不盲目接受和附和。在没有外部力量约束的前提下仍然能够按照社会原则或自己信念履行相应的义务,开展自己的活动或工作。
2.果断
即遇事能根据主客观情况做出明确的判断,不犹豫、不退缩,不优柔寡断。
3.独立
就是指个体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能够依靠自己现有经济条件顺利实施或开展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遇事不随波逐流,对待问题能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4.坚韧
即以充沛的精力,锲而不舍地精神坚持学习和奋斗。遇到困难,百折不挠,设定目标,勇往直前。必要时能够用超常人的忍耐力去达到或实现自己的目标。
另外,意志品质还表现为勇敢、正义、顽强、乐观、沉着等方面。意志的本质是人对于自身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它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现象
二、意志品质的培养方法
1.成功激励法
所谓成功激励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取得比赛的胜利,并得到周围同学的认可,以获得自信,坚定其必胜的信念的一种方法。在学生中,有一些因家庭的变化而产生自卑、畏缩心理。他们不敢面对困难,害怕挫折,事事落于他人之后,做事缺乏信心等。越是如此,他们就越无法尝试胜利的喜悦,从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形成对事物缺乏信心、逃避现实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对于这种心态的问题学生,训练方法有:一编排法。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时(如乒乓球比赛),在编排分组时有意安排其与水平低的学生一组,让问题学生稍加努力在比赛中就能赢得胜利,让这些问题学生获得成功。二让分法。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比赛时(如乒乓球比赛),针对这类问题学生,在与水平高的学生比赛时,先让问题学生得5分,然后开始比赛,最终比分谁先得l1分为赢者,问题学生在5分的基础上比赛,心理上有优势,在比赛中自信心较强,经过拼搏后赢得胜利,让这些问题学生获得成功。先把他们引进体育之门。
2.受挫折教育法
所谓受挫折教育法,就是让学生在其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受一些挫折和失败,使他们在心理上逐渐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尽快走出心理低谷,增强心理调节平衡能力的一种方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不少学生形成了过于自负、自以为是的心理特点,而他们的父母怕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事必躬亲,甚至帮他们做一些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也造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心理特点。他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和虚心向别人学习,而且他们害怕竞争也经不起失败,失败后更是无法从中摆脱出来,最终成为被淘汰者。有这种心理特点的学生,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比赛时(如乒乓球比赛),训练方法有:一,编排法。在编排分组时有意安排其与水平高的学生一组,在比赛中让水平高的学生打败他们(问题学生),让这些问题学生承受更多的失败。二,加分法。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比赛时(如乒乓球比赛),让其与水平低的学生比赛,要求问题学生比分得16分为赢,对手得l1分为赢。然后开始比赛,最终比分谁先得到预期的分值为赢者,问题学生要多得5分,分值提高,赢得比赛的难度自然加大。总之,通过提高分值想办法让问题学生输掉比赛,在他们心理能够承受的前提下经历一些比赛失败后的挫折,使他们能够认识到做事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的成功是充满坎坷和困难的。
3.自我监督法
这是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自我鼓励、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等手段来鞭策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一种方法。
三、培养意志品质应注意的问题
(1)实事求是,层层推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目标,动作难度设立由简到繁。避免难度过大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特别是心理指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多方位,全面培养,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各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全面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意志品质。
(4)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调动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达到由量到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意志训练的方法很多。教师要应充分认识意志以及意志行动的特点,把对学生的意志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王选琪——对体育教学信息隐性损失的探折.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2003。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魏国栋
关键词 培养中学生英语 口语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明确提出了培养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随着英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口语也是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中的重要一环,在英语教育中,它不仅能促进听力教学的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样培养初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频繁,又对人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初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十分重要。
1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
1.1学生方面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母语的感知性很强,很多学生难以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经常出现“中式英语”。在英语学习中,很多时候就靠老师上课的讲解,学生就坐着听,很少进行口头交流,这对学生的口语很难得到有效提高。
1.2教师方面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口语的良莠,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说出一口流利地道的口语。而现在教师体制的不完善导致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已经成了影响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的严重缺乏,已经导致农村地区教育的失衡。为了孩子们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目前,我们很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再学习培训的观念,对先进教学模式又不肯去探试,英语口语教学理念仍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上,甚至有些教师母语口音很重,在授课中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就只有不断地向学生输灌知识,而极少在口语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3教学环境方面
目前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很多学校的口语都不在考试范围,学校为了升学率,都把英语口语学习给忽略了,口语教学明显得不到重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少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只注重讲语法、词语运用,而忽视了新课标下英语口语的练习。
2提升初中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策略
2.1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重视英语口语的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摒弃那种“急功近利,只重视笔试,而忽视口语交际能力”的思想。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我们要培养的是一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那种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交际,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克服心理障碍,激发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兴趣
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害怕、羞于开口、畏难等是导致他们在英语口语学习中消极、被动的主要心理原因。为此, 应对其进行适时合理的心理调节, 消除心理障碍, 引导那些存在着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们正确进行英语口语学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已经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有所起色。作为老师应让学生认识到, 英语口语学习并不可怕, 在口语交际中出错是很正常和自然的现象, 谁都免不了要出错, 口语学习之初最重要的不是能不能说, 说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说的问题。而且在让学生用英语交流时, 学生说错了, 不要批评, 鼓励他下次继续努力, 说对了更应该表扬。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指责,给学生适当的、鼓励性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生生等评价。如:“You did a very good job!”、“Wonderful!”、“You are improving!”……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使学生了解自己口语交际方面的长处和弱点,为下一步训练明确目标。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信心,调动学生用口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口语交流重在思想的传达, 只要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有一些错误是可以忽略的, 并且随着训练的深入、水平的提高, 错误可以逐渐减少,流利性和准确性俱佳的英语口语能力是可以获得的。
2.3立足课堂,努力创设语言情境,营造一个适宜学生开口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倡导“教师应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英国的教育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自信、大胆地开口说英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以“Duty report”的形式,在课前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初学英语时有一种强烈的新奇感和求知欲,但同时也总难免会有一种畏惧感,(表现在上课时不敢开口说,或者不敢大声地说,怕说不好或说错了,老师会责备他、同学会笑话他。)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矛盾心理,设法撬开学生的嘴,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领学生做好“Duty report”。在七年级起始阶段,学生掌握的词汇少,但因学生初学英语,兴趣浓厚,这时教师应把握好时机,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为了便于做到这一点,七年级应以每日一句英语代替“Duty report”。要求全班每位同学都要准备好一、两句简单的对话内容在课堂上说。如:
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 and you?
A: I'm fine, too.
C: Excuse me, what's this in English?
D: It's a ruler.
E: ……
F: ……
但要求学生必须快速、大声地说。不怕你说错,只怕你不说。因为内容简单,每个同学都会说,都敢说。对说英语声音响亮的同学,特别是一些平时羞于开口的同学,教师应多加给予鼓励和积极的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从而产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在“Duty report”中受到了表扬,有了成功的喜悦,就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这样,慢慢地就撬开了学生的嘴,为以后的进一步交际奠定了基础。这样做的好处还有,能顾及到上课操练不到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很浪费时间,但实践表明,当学生习惯了这种做法后,这一步骤就成为每节课的 “Warming-up”了,并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只须4-5分钟就行了。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英语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地丰富“Duty report”的内容,结合新学课文和生活实际,增加报告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如:在学了“Talking about the weather”这一语言功能项目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值日汇报中说说当天的天气情况,等等。为了使“Duty report”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教师应分阶段给出主题。主题的内容可先于单元话题或与单元话题同步,这样做便于提高学生课堂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成就感。如:在教学“Loving Our Planet”这一单元之前,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Duty report”中介绍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这些污染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好环境,做一名环保人士等等。又如:在教学“there be”句型时,可以要求学生必须用上几个含有“there be”句子。结果,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大多数学生都能熟练并正确地使用这一句型了。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把每个单元每个话题中的内容及知识点贯穿到每天的“Duty report”中,坚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学好英语。
(2)在阅读课教学中,可以采用复述(retell)课文内容的形式,让学生得到口语训练。在语言教学法中, 复述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复述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技能。复述的材料要有所选择,应由易到难。开始时,可以复述一些小故事,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复述的题材和篇幅可适当扩展。初始阶段要教给学生方法,如何理清文章的脉络,如何抓要点,找主题句,概括文章大意,教师要给予示范,由借助关键词、问题等进行复述,最后过渡到独立复述。
2.4建立语言活动小组,通过互助自主式学习,落实听说训练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班学生人数多的情况下,为了便于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我们建立了语言活动小组。每组4人左右,由一名组长负责。课上回答问题、检查朗读、背诵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内外听说训练、句型和课文的演练,听录音、朗读、背诵、听写、小测验等多种活动也都以小组进行。由于语言小组活动的开展,保证了课上每个学生有多练习机会,加大了练习力度和强度,并且使那些不爱讲英语的同学也敢于在同学面前开口了,使听说训练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得到落实。
2.5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 积极主动性 调动
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一切教育活动,除了必须要有好的内容、好的教材、好的教师等条件之外,必须有重要的一条,即学生愿意去学习,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而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越高,教育效果就会越好,教育质量就会越高。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的这种潜质如何调动呢?现在就教学中的几点尝试浅谈一下:
一、课前五分钟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以前,值日生的duty report是英语教师的开场白,单一的形式、固定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很枯燥,甚至厌烦。现在每次正课前,或者结合本课时及单元的内容,或者根据当时节日、时事,我会利用五分钟时间讲一些英语笑话、绕口令、故事、诗歌、脑筋急转弯等,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周固定的时间里,让学生轮流充当这个角色。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增加对课外知识的了解,同时能锻炼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而且也可以进行听力与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一举三得的做法。
例如,学习形容词比较级时,我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题:
Who is closer to you,your mother or your farther?(Mother is closer, because father is further.)
二、激励性作业评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就应该有鼓励学生学习的方法技巧,讲究激励艺术。我不仅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使用激励性评语,而且在作业批改中也广泛应用,因为作业本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作业评语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作业评语内容要有针对性。
刚开学时,我会多写一些名言警句,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对于优生,我会用评语来鞭策他们更加努力,如:I’m proud of you, I believe you can get better grades later.对于中等生,我常用这样的评语增加他们的自信:Little by little, one goes far.对于后进生,我则用这样的评语来鼓励他们:Come on!You can do it well. 转贴于
三、巧用歌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枯燥、乏味、难记、易忘的单词、语法规则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制约着他们成绩的提高。然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巧’作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若能在教学中使用歌诀,其作用是事半功倍的。歌诀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而且句式整齐、大体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并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获得并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学习了人称代词后,学生总搞不清几个代词一起使用时的顺序,我就教给他们这样一首人称代词排列歌:
单数人称并列主语作,人称三、二、一顺序不可错。
礼让三分you当先,I跟后边没意见。
麻烦事情I前站,you到后(最后)边I心安。
He、she定要中间站,切记he在she之前。
遇到复数怎么办?人称应是一、二、三。
四、给课堂注入快乐的音符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我国经济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一定要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这就需要大批优秀的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更多出色的创造型设计人才,如何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原创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创新思维主要是指以创造性思维方式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才可以设计出更多新颖的艺术设计作品,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教学模式尚未统一,而且人才培养方式也比较单一,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明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定要和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原创精神作为本专业的教育目标。而且,学校也应该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以及当地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培养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创造型应用人才,这样才可以使高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使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其次,应该建立具有当地区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应该立足于本校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且高效整合各种资源。
2 进一步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一定要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应该走在学科专业前沿,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目前创意产业正在快速发展,而且也有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技术、资本、文化等多个核心生产要素,这也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也应该有机融合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调整、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及教学内容,一定要注重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性、交叉性,使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将艺术设计教育拓展到其他的学科领域中。
目前,很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以及教学内容都只是参考国外教学模式,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绘画专业教学方法,教师仅仅讲授一些形式美的法则,讲解一些专业设计原理知识,并没有注重工程学科教学,导致设计基础课教学质量低下,很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创作的产品功能单一、结构也比较简单,很难满足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为了提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性,应该进一步优化调整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以及教学内容,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和相关工程课程之间的相关性,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重点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3 建立特色办学风格,坚持差异化发展
目前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大同小异,缺乏差异化发展优势,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办学风格,获得差异化办学优势,是高校赢得市场竞争优势,争取更多生源的主要途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在遵循艺术设计专业大方向的前提下不断创建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非常强,只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才可以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想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题项目进行实践教学,当学生已经接受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研,然后选择一些可操作性的课题进行设计活动,而且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活动。以课题项目为载体让学生们进行自主设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原创精神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一个艺术设计作品都是创作者智慧的结晶,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创作者创造的过程,因此想要创造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必须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引导及推动一个人去探索,去钻研,由于有了兴趣,就会将注意力放在感兴趣的问题上,从而获得解题成功的乐趣。一般来说,学的容易,学得好,成绩好,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有了兴趣,就会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促使其更加努力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由于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觉得数学不再那么难学,从而从“要我学”变成为“我要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多加钻研,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注意选择富有学生情趣和学习素材的活动内容。
1.巧妙设计授课的引言。教师在数学导入过程中要创设好情境,这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人入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联系实际式,故事导入式,激趣精讲式,动手操作式等。
2.挖掘教材内容。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而且许多问题的解法不是唯一的,为学生充分内在的潜能发挥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在讲述过程中创设情境,根据实际选择教材内容,把教材中的概念、公式、问题在一定范围上挖掘出新的内容来,通过整理补充为新鲜有趣生动典型的教学内容。这样枯燥的法则被教师描述的生动有趣;抽象的概念变得栩栩如生;定理的论证、公式的推导变得情趣盎然,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愉快,学习起来也就更加轻松有趣。
二、给学生一个平等的表现机会
在课堂上要实施参与式学习,就要给与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灵性得到表现。当前来说,学生的学习很被动,个性缺乏,参与意识不够积极,更谈不上动手实践能力,因而在课堂中能够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参与式学习的关键所在。例如,在对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构成六个对顶角的知识进行学习后,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有6组对顶角,那么4条直线、5条直线、甚至是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有几组对顶角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并没有从正面加以解答,而是先对这个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加以肯定,说明这个学生认真思考了,可以说这个问题提问视角独特,我把问题推给了全班学生,教师也没有这个问题现成的答案,你们谁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呢?学生听到我的询问,积极反应,自己画图,进行观察,并且有的学生在小声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时候,对顶角是12组,而5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对顶角的数目数出来就比较困难了,至于n条,用数字肯定是数不出来的,这时我给学生以提示,从发现规律尝试看看,于是有的学生就试探性地提出看法:
学生甲:老师,由于对顶角是成对的,我想只要在半个图形中数出角的个数就是对顶角的组数了。我认为当三条直线交于一点的时候,按半个图形来数角的话,可以得出(3+2+1),即6组对顶角。
学生乙:我觉得对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分析,3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时候,有6条射线,这样就有(5+4+3+2+1)角,减去3个平角,而且其中一半是重复的,应该除以2,所以,计算的方法应该是(5+4+3+2+1)-3再÷2,即为6组。根据此推算,就可以得到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时的对顶角有{〔(2n-1)+(2n-2)+……+2+1〕-n}÷2,即n的平方减n组对顶角。
学生乙一说出自己的算法,其他学生有的在思索,有的则表示赞同。这样,这个问题就在同学们自己的思索中得到了解答,大家对此也就印象更加深刻了,而且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探索,也变得更有趣味性。
三、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关键词】初中生 几何语言
一、教师讲课语言要求严谨性、板书条理化,符号书写规范化,都会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使用的语言要与课本上表述的语言相一致,做到语言规范化。因为教师的口语与板书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不能忽视。教师不要把学生尚未学过的字词句带到教学中来,以免产生不必要的教学困难。如在讲了两条直线垂直后提出问题:
“OD是∠AOC的平分线,OE是∠COB的平分线,问OE与OD存在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由于尚未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会由于不懂“位置关系”这一词语而造成解题困难,这样的困难完全是由于教师语言疏忽而产生的。
二、在定理、定义的教学中要对定理定义的内容作出详细讲解和强调语言表述的严谨性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它是这样定义的: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它强调 “两组对边 ”因为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它不是平行四边形。它强调 “四边形 ”若是其他边形(五边形、六边形)那就根本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定义可以作为判断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就要看它是否满足: ① 是四边形; ② 一组对边平行; ③ 另一组对边也平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条件 ① 排除其他边形。条件 ② 排除了没有一边平行的任意四边形,条件 ③ 排除了梯形。因此,我们说,学习几何语言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是了解和判断平行四边形这样一个几何事实的必备条件。
三、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作铺垫,再引导出规范化的几何文字语言
教师语言的规范化,并不排斥教师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较为通俗、浅显的直观语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进行较为抽象的几何对象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作铺垫,再引导出规范化的几何语言。 如给出“过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中每两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直线?”,有部分学生回答“可以画一条直线”,理由是:“每两点”仍然是“两点”,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所以,尽管他们画出了三条直线,但只“敢”回答“可以画一条直线”。这显然是对过“每两点”画直线,“可以画”几条就是“一共可以画”几条的意思不理解。故在教学中可以把问句改为“……一共可以画几条直线?”这样的语言较通俗,学生答题时就不易发生错误。同时,再向学生指明,问句中“一共”两字是可以省略的,从而学生理解这种较为规范化的语言。
四、加强文字语言与结合图形的符号语言互译能力地训练
强化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的互译是培养学生掌握几何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学时,不仅要求把概念符号化,而且能正确画出它所对应的几何图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将定义、公理、定理、命题等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文字语言符号化的意识,训练学生文字语言符号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论证几何的后继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文字语言符号化――所谓文字语言符号化就是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转化。
五、几何语言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于初中阶段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循序渐进的,由开始的“说点儿理”到“说理”“简单推理”,到最后的“符号表示推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符号表示推理” 可以采用分步走的策略。 如在教学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可以一开始采用部分填空的方式。先扶着学生走,等到学生熟悉这块知识和方法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自己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这样的教学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培养学生养成逆思顺写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劳动习惯;教学做合一;劳动技能课
知行合一才能把问题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此之外,对于中学生而言,更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所以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关键还在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视“教学做”为一体,视“做”为核心,主张在做中教,做中学。那具体到实践中应该怎样实施呢?
一、教师的积极引导
劳动光荣,应通过各种途径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到劳动技能课及劳动技能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作为教师,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应清晰熟练地掌握所教授课程的内容及各种劳动工具的实际操作方法,以便形象生动地为学生们讲授知识及技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家用电器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得到了普及。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与时俱进,掌握一些基本的家电常识,而与“电”的接触是十分危险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让学生正确了解并掌握一些较为常见的电工工具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让他们对照教材认识工具。通过对工具各部分不同功能的了解,鼓励其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统筹安排,巧妙掌握操作技巧。在做好劳动工作的同时,我们更要进一步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实践证明,有计划的安排及一定操作技巧的掌握能够缩短劳动时间,是提高效率的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实行应该让学生在劳动开展前就其合理性、所遇难题及省时省力等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找出最为适合的方法。这样既能使学生出色地完成劳动任务,又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做到心中有数,杂而不乱是劳动技能课对广大学生的要求,所以在劳动工作开展前一定要先将其进行合理的安排统筹,并列流程表,遵照程序操作,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社会需要勤于思考的新新人类,简单复制的行为不是我们所倡导的,也无法使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所以在劳动技能课教学中,我们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进行有机组合,鼓励学生进行发明、创造,锻炼其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学生的积极配合
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在完成教学内容及培养劳动技能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予以配合,利用每一个可以实践的机会去进行实际操作,进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如在工具保管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到条理分明,使学生学会工具盒材料的正确存放及保管方法,掌握工具的保管常识,避免因存放不当而导致工具破损。如有绝缘部分的电工工具及电源线在存放时应该避免与尖锐器皿接触,以免损伤绝缘部分。学生们应该根据老师的提示及同学之间的相互指正,不断规范自己的操作行为。劳动技能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氛围,所以学生之间的配合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老师的指示下,学生应自主结组,但要遵循合理搭配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组合。培养其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应互帮互助,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在困难中建立的深厚友谊是非常牢靠的,也为创建和谐的班级创造了条件,作出了贡献。
劳动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努力在生活及劳动中寻找发明创造的课题与机会。在生活中,我们不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问题,如何将其化解,其实也是检验我们劳动技能的一个方法。
教学做合一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倡导教育与生活、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引导学生不仅要通过书本学习,更要从生活实践中学习,时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及“做”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及学校的倡导下,科任老师能够更好地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融于教学活动中,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左利民.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