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理论范文

高中语文教学理论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教学理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教学理论

篇1

【论文摘 要】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符合当今教育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教学理念、适用于新课改的现代教学理论之一。本文主要简要地介绍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及其重要性,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该理论,以及在运用该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加快,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以此同时,更多的理论和思考也在不断涌现。其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一种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要。

一、 何谓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张熊飞教授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并用五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使他们能够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完善,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诱思探究教学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兼容性的显著特点,它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致和之道”,科学地论述了教学中师生的辩证关系。

二、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本应引导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和向善,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和个性的健康,使他们情感的动力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并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激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利用情境教学,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创设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授课开始时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重要的或关键的知识处设疑,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疑,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得到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2 通过示范授学生以法,使学生获得体验

学生往往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学习的历程。要想达到使学生善疑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示范。教师的示范要从正确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全身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灵体验,如鼓励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诱导学生在全身的各种体验中去勇于发现、敢于质疑和学会否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  2.3 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好探索的作用

学生的生疑、质疑和善疑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使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转化为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生疑和质疑,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诱导他们开口,并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进行思索。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单个的问题到提出系列化的问题、从开始提出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到能够提出复杂的深刻的问题。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好探索的作用。在教学心理上观察是探索的表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于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经过充分准备的观察对象,诱导学生以此为中心去进行探索——观察,从而开始他们的认识过程。

2.4 充分备课,做好反馈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备课要充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设计最优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在选择体验形式时注意其形象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懂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既是一种探索实践,也是一种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新,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 注意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

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如果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内容一定要重点突出,方向也要做到不偏不倚。

3.2 注意“诱思点”的选取

在教学中教师“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努力做到巧妙、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不能将诱思简单地等同于提问。

3.3 注意情境的设计和呈现

情境的创设有许多方法,但并非所有的都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既要遵循其客观的规律性,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发挥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

[2] 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导论[M].

篇2

【论文摘 要】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符合当今教育教学实际和新课程教学理念、适用于新课改的现代教学理论之一。本文主要简要地介绍了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及其重要性,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该理论,以及在运用该理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断出现,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加快,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观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转变。以此同时,更多的理论和思考也在不断涌现。其中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一种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形势与现实需要。

一、 何谓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是张熊飞教授在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通过循循善诱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引导学生并用五官、全身心地参与教学过程,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使他们能够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完善,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诱思探究教学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兼容性的显著特点,它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致和之道”,科学地论述了教学中师生的辩证关系。

二、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疑、质疑和解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本应引导教育学生求真、生智和向善,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和个性的健康,使他们情感的动力功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并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激情。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利用情境教学,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情境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创设轻松、愉悦、活泼的教学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情境交融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授课开始时激趣设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重要的或关键的知识处设疑,提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疑,使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得到延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2.2 通过示范授学生以法,使学生获得体验

学生往往是从模仿与借鉴开始学习的历程。要想达到使学生善疑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示范。教师的示范要从正确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会教材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和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全身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灵体验,如鼓励学生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耳听、动情读、动脑思,诱导学生在全身的各种体验中去勇于发现、敢于质疑和学会否定,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促进活动。

2.3 注意激发引导学生,积极发挥好探索的作用

学生的生疑、质疑和善疑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使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转化为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生疑和质疑,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诱导他们开口,并引导他们反复深入地进行思索。这一培养过程是一个从提出单个的问题到提出系列化的问题、从开始提出简单的表面化的问题到能够提出复杂的深刻的问题。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好探索的作用。在教学心理上观察是探索的表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开始于观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展示经过充分准备的观察对象,诱导学生以此为中心去进行探索——观察,从而开始他们的认识过程。

2.4 充分备课,做好反馈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备课要充分,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还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备课中教师要努力使教学设计最优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在选择体验形式时注意其形象性和个性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懂起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信息的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并以此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既是一种探索实践,也是一种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更新,对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该理论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3.1 注意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

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如果探究的方法、内容和方向不当,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的科学性,内容一定要重点突出,方向也要做到不偏不倚。

3.2 注意“诱思点”的选取

在教学中教师“诱思点”要有轻有重,努力做到巧妙、合理,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不能将诱思简单地等同于提问。

3.3 注意情境的设计和呈现

情境的创设有许多方法,但并非所有的都适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呈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我们既要遵循其客观的规律性,又要注意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巧妙地发挥该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

[2] 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导论[M].

篇3

语文学科是具有主观性的学科。主观性是建构主义区别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主要特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很多观点与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他们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语文教学可以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让语文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然要寻求更适合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使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应用。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了建构主义思潮。“知识主要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1]“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复制和再现的,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2]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其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那么对世界的理解也就有差异。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人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的理解肯定有差异,这种差异正构成了学生认知的增长点。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教师从重视课程转变为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态度从“白板”转变为思考者,把学生看作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他们可以提出对世界的看法,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寻求学生的观点和现有的理解,并为日后的教学做准备。在教学评价上也改变了以往的单一的考试式的评价方式,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教学过程联系起来,教师通过平时的观察作发展性的评价。这些转变所体现出来的语文教学的特点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建构主义理念,有助于语文教育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二、 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尊重个体差异性

尊重个体理解的差异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孩子的心与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3]不同人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对事物也有不同的理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教师应该理解并认可学生间的差异性,甚至启发、诱导学生表达属于个人的理解和判断。

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的学科,切忌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当成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因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而有所差异,学生的某些理解看似离奇,实际上包含了他们独特的心理体验。教师不能一味批评、否定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语文教师一味追求理解的准确性而忽视学生建构知识的差异性,就会损害甚至扼杀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理解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更表现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拘泥于客观,应该让学生充分张扬其想像力、创造力,让个性、情感尽情宣泄。

(二)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利用具体的形象为儿童创造生动的情境,从而引发儿童的兴趣,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培养学生兴趣、指导观察学生的行为、发展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感,让语文教学真正与生活相同。[4]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目的不是要理解某些知识,而是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者才可以充分调动多元的记忆表征进行思维,使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得到很好的发挥。建构主义十分重视知识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并加强语义、情节和动作等多种表现形式之间的联系,使这些表现形式与具体的情境相关联。

语文教学要引入时代的活水。高中语文新教材, 新选文中文学作品占60%,其中中国古代作品约占50%,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枯燥内容失去兴趣,归咎于教材的陈旧和缺乏吸引力。这个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法。教师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从需要出发”,创设情境的目的,或唤起学生的注意,或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或显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或陶冶情感,或训练语言等。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只有在现实的具体情境中,才能让学习变得有效。

(三)在师生平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建构主义重视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以自身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不同人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的唯一正确的理解。但教学要做的就是使学生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见解,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把答案教给学生,虽然有提问环节,但不能称为互动,不是对话。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互动和对话,这种对话是双向的,在交流中解决彼此的困惑,在互动过程中让个体的思维成果为群体所共享,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置的问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设疑要充分考虑到主题,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相关,要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能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解答。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不同学生对课文的偏好不同,所以学生不是对每节课都预先产生了兴趣。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学习鲁迅、徐志摩、白居易,但是教师可以帮助多数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重要性及其与学生的相关性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可以起媒介作用,使学习内容和学生产生相关性。

例如,学习鲁迅的《社戏》一课时,很多学生本来就不爱学习鲁迅的文章,又加上这篇文章所讲的时代又跟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对学习文章的兴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和讲述自己小时候假期和朋友一起玩耍的趣事,激起学生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再给学生呈现鲁迅小时候的趣事,让学生明白鲁迅不只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可以有生动有趣的童年回忆,也可以有天真少年时的调皮冲动。用这种方式让学生的生活体验跟文中的内容产生相关性,让学生对鲁迅的童年产生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兴趣。

(二)重视学生的观点

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生的观点。寻求并掌握学生的观点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续性。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观点,那么他在讲课的时候就不能抓住重点难点。离开了学生,教学就没有了依托,效果自然也不好。如果教师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并重视它,进而对不同的学生作有针对性的辅导,这样我们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个性化教育的高度。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摒弃以往的单纯寻求正确答案的教学方法,不再把答案视为“真理”,特别是十分具有主观性的语文学科,对问题可以而且应该有不同的答案,所以教师要更新自己的认识,认真聆听学生的观点,认识他们的思维过程,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应予以鼓励和肯定。当学生的回答跟自己的预设不同,或者答案明显不符合逻辑时,教师也要继续追问,让学生详尽阐述自己得出这一答案的思维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思维的误区,帮助学生使思考进入合理的轨道。

(三)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5]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只看重学生学习的最后结果。建构主义认为,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多用过程性评价、非判断性评价。不能只以“对”或“错”来评价课堂问答、作业、期末考试。实践证明,这种判断性的评价方式的弊端是很明显的。这种"对"或"不对"的评价方式遏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评价方式的改变说明评价结果不再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影响他们的性格倾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不再单纯获得判断性的评价时,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反馈作进一歩的思考和改进, 体现了对学生评价的初衷,那就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中国是一个重视高考的国家,现实的困境是考试驱使着教学,大多数教师还只能把注意力放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上,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个体知识建构能力。目前教育界正在努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高文:《教育中的若干建构主义范型》,《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2]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潮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

[3] 田慧生,李如密.教学论[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58。

篇4

1.预设生成相互对应

预设生成为相互对应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预设所侧重的内容为预想结果,生成所侧重的内容为现实的过程.由此可见,结果与过程所持有的是互为前提、相互依仗的关系.要实现生成的有效性,务必要实现展开全面的预设.预设生成分别作为教育目的发展的追求、指向,预设生成的有机融合积极促进课程有效展开,课堂教学有效性既离不开预设,也离不开生成.

2.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收获物理知识、问题逐步生成,不断在生成新问题,于是在解决过程中收获新知识,这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过去物理教学通常预先对教学步骤、认为进行确定,然后开展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预设所反映教学的计划性、封闭性特性,与生成所反映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特性,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高中物理教学通过以学定教,不仅展开预设同时实行生成,并更加注重生成的重要性,在预设教学的前提上实行生成教学,更有效地实现预设的目标.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预设生成教学改善对策

1.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准备能引发他们好奇的内容,事先准备课堂授课章节时,要考虑到怎样讲解教材内容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全班同学都投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课文内容讲解作为物理授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用,教师要通过有趣的讲解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比如,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扩散学生的学习思维,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打破传统教学课堂上的死气沉沉,对学习物理产生厌倦感.通过有目的性地讲解课文,让学生关注细节,同时掌握全文的主旨大意,能充分地理解并接受材料所传递的知识.通过课堂的及时记录,反复对学生进行新概念的练习使用,有效地避免了他们的一学就忘这个特点.

2.教学资源充分应用

现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必须紧随社会发展潮流,开展信息化教学.通过实现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动静结合的优势特征,为课堂营造活跃的气氛,多彩的画面、真切的音效对学生视觉、听觉形成无限冲击,促进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化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能够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里领略化学的魅力,提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为学生学好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课程改革特别指出,教学任务不单单是教授于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构建合适的教学情境,索引学生形成认知火花,在灵活问题提出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篇5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不断地完善,从而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是教学的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例如,在教授《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这章节中的《交通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产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温室效应影响的PPT教学资料,并总结出温室效应的影响。通过观看资料,结合书本上的相关内容,学生会进入思考: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有害气体的乱排乱放,由此学生能意识到人的生活与环境的关系,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他们就会明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身边出现的有关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对策,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改善环境,从我做起。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来辅助教学,从而来强化环保教育

环保是一种感性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结合课本知识与环保教育的理论互动。而要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亲身实践的活动也是少不了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环保为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对工厂排污管道等进行考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污染》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去气象站、水文站、对水污染、空气污染指数进行监测,让他们对目前的环境状况有所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将能够将自己所听到、所看到的事物结合课堂所学到的环保知识进行联想,他们会有亲手参与环保的想法和愿望。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有大型的植树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了解到环境绿化的意义,同时深化了高中地理课本上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

篇6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良好的理论素养,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学科功底。其具体包括:会备课、会上课、会设计练习、会辅导学生、会考试评价等等。这种教学能力由下列专业素养组成:知识(包括学科功底、教学心理学常识)、技能(包括教学组织、表达、板书、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控制、反思、研究能力)、观念(包括质量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规范(包括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学术规范、言行)。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其能力结构中起核心作用

社会现实清晰地表现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明显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师德方面的,有教学条件方面的,有智能方面的,有非智能方面的等等,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之间的教学能力水平不同。教学能力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它在教师能力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教学有教学的任务,学生有自身发展的要求,谁来完成这些工作?当然只有我们的教师来做。教师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他们的教学能力,每节课的开始就是教师运用技能导入的开始,直至课堂结束,是教师技能运用的结束,整个课堂实在老师技能的运用和学生的配合接受下完成的。如果没有很好地教学能力,整个课堂必然会出现学生厌课的情况,那么这节课也必然是失败的一节课,因此,教师教学能力决定了整个教学质量。为什么有的教师和蔼可亲,有的教师呆板、恪守常规,有的教师博学多才,吸引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但有的教师的课堂,学生昏昏欲睡,哈欠连天?这些都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分不开的。有着良好教学能力的教师,其一开口讲话必将引起学生的听课的兴趣,课堂也会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各种能力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相长是与时俱进的重要条件。教育不是单方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过程中,学生受育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自己的不足,借以更加提高并晚上自己的教育水平,即所谓教学相长也。

知识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就像我们所学到的那些“公理”、“定理”之类,等过了一定时期未必它们还是不可否定的。所以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促进自己与时俱进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应全面及时汲取社会各方面信息,不断使自己适应适应这个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进而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达到视野开阔,更好地向学生输送知识的“甘泉”。教学质量提高上去了,自然是教师教育能力提高的表现。

二、中学语文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

这些年很多中小学一直把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兴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并积极从外地引进新教师,大大充实其师资力量。特别是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热情高、干劲大、有朝气、不保守,敢于改革创新,学校也极大可能地为新教师成长提供更多的平台,已经有教师技能比赛、新教师讲课比赛、有师徒结对、听评小组的评课、请专家来校指导、外出学习等形式。有绝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在不断提升,教学成绩也比较理想,他们的成长总结起来基本上有以下的途径:

为了达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中文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包括知识修养水平,以及从精神上提高对学生们的影响。中文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中小学生的课程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面对课程改革要求,中文教师要学会独自思考,独立思考是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现在的教学对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如何将自己的教学设想转成教学行为,更好地将自己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师要深思的事情。中文教师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对教学目标、教学能力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深入钻研、不断创新,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进步。例如中文教师要备一节课,首先应该是自己先独立理解教材,领会课标、教参的精神,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班级学生的基础,独立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水平、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这样的过程,凭的全都是教师自我的经验的积累,发挥的全都是教师自己的才智,那么得到提高的才可能是教师自己。

在借鉴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借鉴他人经验是提高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借鉴不是临摹、效仿、照抄,照搬、而是从经验中悟出道理。借鉴不是借“标”而是悟“本”。借鉴不是东施效颦,盲目效法别人,不仅没达到目的反而受人嘲笑;也不是邯郸学步,学习了别人的长处,去忘记了自己的优点,这样的顾此失彼是要避免的。

首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是中文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中中文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竞争意识,而且更需要合作。随着信息传递的迅猛发展,对中文教师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其中能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勇于承担责任是新时期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中文教师的合作是他们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中文教师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从同事那里获取教学信息和灵感,产生新的想法;中文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展示给学生,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学生合作很有益,他们也在身体力行他们所倡导的信念;作为一个集体,通过合作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通过分析材料、计划及共同努力,可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所以,与同行交流合作,是教师能力培养、提升的又一重要途径。

其次外校取经。现在很多名师名校,早已成为很多普通学校追捧学习的对象,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虚心求教外校的教学经验。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教育风格,“见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外校镀金也是中文教师能力提高的良方。

三、中学语文教师注重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相辅相成。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也应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教学中的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加以改正,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

首先课前反思,积极备课,并预想学生上课的表现,以及会出现的问题,预想着是课程按着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使学生会有一个很好的课堂表现。

然后课堂反思,在课堂中观察学生反应情况,并迅速拟定教学策略,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这需要良好的临场经验,但目前这正是新手中文教师最缺乏的。

最后是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反思自己的讲课效果,学生的表现如何,对刚刚结束的课程做一个全盘的深刻回想,发现课程中存在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下次课中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在中小学教育中,中文这门课与数学、英语共同形成课程的核心要素。作为中文教师,其肩负着很大的责任,立足自身实际,尽一名光荣教师应尽的职责,不断锤炼自身的教学能力,在三尺讲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勤于帮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综合习惯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培根也曾讲“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习惯的培养一直受到众多教师的重视,但是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更会有具体的要求,因培养的侧重点和力度的不同进而导致了培养方式的多种多样。

传统方法是课前预习,上课发言,课后复习,然后作业。其传统培养教育的方法已不能很好的提起学生们的兴趣,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议广大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首先尝试-----探究学习语文的习惯,其次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习惯,再次巩固----创新学习语文的习惯。孔夫子曾教导我们“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中学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凭空形成的,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养成经常巩固学习所学知识的习惯,一定能够促进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S].2008.

篇7

1.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理念不足

高中地理教师是否具有德育教育的理念,关系着德育教学活动是否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以实施。对于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来讲,讲好地理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以及高考的考试结构是最重要的事情。高中地理教师一心扑在了地理教学中,没有思考过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也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学科教学重点的认识不足,对于德育教育的忽略,使得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课中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师的德育方法不足

德育,不像地理教学那样,通过分析地图、总结知识点就可以完成。加强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利用教学技巧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相联系,需要教师利用学科教学内容引出德育教学内容。对于长期受制于传统教学体制影响的教师来讲,在地理课堂中开展德育教育是有一定困难的。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无法在以前的教学经验上进行创新,更不能成功地实施德育教育。加强、丰富德育教育的开展方法,是高中地理课中做好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德育教育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分析

1.从教材出发,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德育教育内容。沉浸于地理知识的讲解中时,许多高中地理教师会忽略德育教学内容的传授。要使德育教育的成效得以突显,教师需要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提出德育教学的重点,在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讲解中为学生呈现德育内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地理知识对应着不同的德育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知识中分析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与人格,是让学生认清地理学科价值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讲解《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今昔的环境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当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到自然环境的恶化程度时,其心灵会受到震撼。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地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自然观与环境观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保护每一寸绿色,每一分土地。如果教师认识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德育教育的开展还是十分容易的。在具有德育教学意义的高中地理课堂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学科知识,更收获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

2.关注地理背景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地理事件的发生以及环境变化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一些地理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历史事件。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补充一些地理知识背景,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广,知识的巩固力度也在提高。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地量学习,会使学生分析问题与看待地理问题的角度更加丰富,也会让学生对当前的国家发展形势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海洋环境保护以及国家海洋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的国际局势,为学生讲一讲的归属问题,让学生心中有一个关于归属权问题的明确答案,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所占。结合历史事件进行地理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完成了德育教育的任务。

3.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是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的,让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会使学生的掌握程度更深。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让学生将生活案例作为引导,去完成一些具有实践性的地理学习任务,会让高中学生的社会意识得以建立,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对于城市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利用环境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行水平的提高。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气候变化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或者社会调查,来总结一下近些年来自己所在城市的气候变化,从温度、天气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等角度对气候现状进行分析。在调查与统计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自己所统计到的数据,会被这些数据所震惊。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也会因为一次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更加精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思想观念上也会有所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因为在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内容而有了积极的改变,这些正面作用促进了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化。

篇8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作为高校公开课的大学语文,日趋走向“边缘化”的学科队列,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培养高职高专技术型人才的基础,面对低压的社会环境和强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以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以应对时代变迁,展现自身优势,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各高职高专学校必须正视的问题。现实不容乐观,学校以培养“速成人才”为教学准则,将人才培养计划重点突出在专业技术课和证书的考取,往往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提高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紧抓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成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1.文学的活动要求

文学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有机部位组合而成,文学活动的过程也是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相互渗入和理解的过程。考察一个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在尝试着对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做理解,以发现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的普遍风气、情况,读者在细腻的分析文学作品,感知作者的情感的同时吸收了作品的精华,丰富了文学知识,对当代社会风貌有了全新的感知。如此一来,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大要素构成了一个流动着的,相辅相成的文学活动互动体。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丰富文学理论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参与到文学活动中来,在对文章文体、结构准确定位的同时,便于学生对文章和文章的作者以思想上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鉴定能力和积极地坚定态度,帮助学生客观真实地看待世界,了解文学的本质。

2.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3.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

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

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需要从实践出发,结合中西方文学理论,将经典与文学精髓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持目的性、实用性的教学准备为完美的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增加文学理论教学质量,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卉,黄铖.浅谈高职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J].职业圈,2010,(07).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论;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论任课教师所关心的首选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学生实践性知识的积累。在传统的教师的教育理念中,专业素质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专业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需要靠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汲取和积累来获取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只顾追求教师的专业素质,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经历,在丰富的阅历中获得的实践智慧,也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实践智慧是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是要经过亲身实践而获得,并非通过别人的教授就能轻易获取的。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实践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地运用案例教学的模式。利用这一模式有两大好处:第一,通过丰富多彩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体会其中,真正地站在案例的主人公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通过这种实践教学的情境,让学生独自去摸索、去处理各种教学问题,经历过这种体验,学生就能够自己探索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并且提高实际应对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二,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高了案例分析的技巧和技能。

(2)有助于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案例教学法正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因为这种方法就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对案例的剖析中,学生在不断地阅读、反思中深入到案例深处,能体会到教学内容的真谛。当然了,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学生都是通过自学来完成的,不过必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关的指导。正是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案例教学法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之间共同对同一案例探讨,在探讨中不断地发现教学问题,同时又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讨论、去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像以前那样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学习。

(3)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不是独立的,它是需要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协作完成的。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师生之间是教与学的合作,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和学生作为朋友,共同探讨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则需要相互尊重,共同合作,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合作中,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要争取自己的观点,共同促进学习。在合作中要互相沟通,并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并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发展教学理念。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明确该堂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并且制订课程计划,然后学生再根据制订的计划有条理地进行实施,最终达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点,学生在以小组为形式展开讨论时,我们要关注他们的对话和评论,对于那些积极的评论、有利于学习的对话,我们要给予充分肯定,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去实践和思考,让他们畅所欲言;一旦发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的讨论和对话,我们应该及时制止这种评论。

(2)精心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一定要更加慎重。虽然说可提供给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案例非常之多,但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案例并非易事,我们所选择的案例不仅要能够反映课程内容,还要让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在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注意符合知识性、典型性、针对性、完整性、时代性和可塑性,只要我们做到了这几点,就能够选出合适的案例了。

(3)研读评析案例。研读评析案例是案例教学法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案例情境,明确案例中教师角色的地位,揭示出案例的内涵;同时注意寻找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前因后果,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案例中总结出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可以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多种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频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逐渐给人类带来警示,环境问题若再得不到有效重视,那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很可能给予人类更大的报复。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的后代和人类的持续性发展,应当积极联想到目前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利用和自然环境破坏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影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是一项补救性的措施,但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意义。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与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教育的挂钩。高中地理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均有详细的讲述,依托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拥有其他学科不具有的良好适用性与可靠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本可以把环境教育当作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环境教育可以渗透到每一个地理教学过程的细节当中。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具体教学措施

1.以高中地理教材为基础,渗透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面宽广,知识点散乱复杂,但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地理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讲述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来进行环境知识的教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多数章节知识点都可与环境教育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讲述大气环境这一章节内容时,可进行温室效应与雾霾的补充教学,具体分析每种大气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措施;在讲到我国各地气候类型时可以将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荒漠性气候进行协同讲述,具体介绍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分析成因与解决对策,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图片或视频展示,加深学生对土地荒漠化的了解,进一步激发环境保护意识。

2.实现环境教育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不应把环境教育与常规地理教学区别对待,而应将两者看作一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有机结合与有效促进。地理教师积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引进现代化教学设施,通过电脑软件与多媒体设备进行自然环境状况的展示,在课堂上成立环境保护研究小组,保证所有学生可以参与合作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11

为了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环境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各个环节中不断地强化他们的环境优势。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高中地理》的第八章中讲到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效应。第一,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温室效应浅析”,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第二,让学生们自己看关于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的影片,来讨论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第三,通过总结来思考人类的活动对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温室效应的产生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有什么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温室效应的不好之处,并且用实际行动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温室效应的坏处,还让自己得到了成长。

2.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环保意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就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适当地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表演一些关于环境的小品,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课外实践来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认识。教师可以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一些地方捡捡垃圾,或者在春天的时候去植树,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并且会积极地参与环境的改善。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环境教育不是一种强迫性的教学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感知性的教育活动,强调了学生、教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师教学不能一味地单调地讲书本上的知识,要让学生“在环境中学习”,可以定期地组织学生去参与以环境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当中真正地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加提高了自身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组成一些环境兴趣小组,对环境保护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以及环境质量的检测等活动,遇上一些与环境等有关的节日的时候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比如“植树日”“地球日”“节水日”“环境日”等;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关于环境的专题讲座,比如国际上关于环境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一些主要特点,还有国内外中小学对环境教育的一些情况。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当中,笔者深深觉得在地理的教学中环境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要在教学中把环境教育一直贯彻下去。

篇12

【关键词】高中 语文 独立人格 建构

一、人格教育解读

1.人格教育的基本概念。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和追求。培养独立人格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较高的智力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客观的分析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

2.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研究现状。首先,对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表明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其次,初步探讨多,持续性的深入研究较少,大都为经验之谈,而比较缺乏有深度的理论或实证研究,且绝大多数学者对自立教育的研究尚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第三,定性论述多,定量研究少。定量研究大多是问卷调查等,极少有教育实验研究。第四,多数研究仅涉及独立人格中的一个或几个维度,其中论述得最多的是个人独立培养,最少的是人际主动培养,表明目前的研究有所偏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总之,目前对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研究内容丰富,但不够系统、全面和深入,未来对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研究将日臻成熟。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事实证明,如果不具备独立的人格特征,创新能力将无从谈起。社会发展需要的是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人格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充满理想信念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可见,构建独立人格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3.解决部分高中生心理问题的要求。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压力大,情感长期得不到释放,大部分的高中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任其发展,甚至成为心理疾病。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控能力差,思维方式极端,团队协作能力差,心理平衡能力差等等。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语文教师应随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将人格教育穿插于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地正面引导,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培养独立的人格。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的建构

1.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氛围比较紧张,由于教师存在着权威观念,学生存在绝对服从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不敢发问,不敢质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这就阻碍了学生的独立人格的培养。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是要打破这种师生关系,还原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民主、平等、温馨、开放的高中语文课堂。高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共同商量最佳解决方案。

2.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对于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他们在学习完某篇课文或者接触到某一新鲜事物时,必然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但由于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理解能力以及人生态度等各方面的差异性,每位学生的思维有所差异,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和思维差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应该遵循“看法应该是多样化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当鼓励”的原则。在学习完《鸿门宴》时,可以选定一个人物如刘邦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刘邦是一个有勇有谋、能屈能伸、能听取意见的大丈夫。”而有的则认为:“刘邦是一个阴险狡诈、过河拆桥的伪君子。”虽然这两种观点截然相反, 但都有其合理之处,我们就不能轻易地去否定他,不然会阻碍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对独立人格的构建大有裨益。

3.教学评价的突破。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开放而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评价应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应以积极评价、正面鼓励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篇13

【关键词】科学教育;理念;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下,要求教师更新科学的教育理念,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尤在高中数学这一门科学性较强的学科中实行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影响着教师教学的严谨性,还影响着学生接受的知识的正确性.高中数学应提倡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的科学性,但如何做到科学教学,仍有待解决.本文意在探讨如何在科学教育理念下,进行科学教学的策略.

一、科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名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以往一味照本宣科、学生麻木接受的教学模式,而是要不断更新科学的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交流合作、阅读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学习.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排列组合”这一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探究性较强且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索答案的问题:彩票中,双色球获得一等奖的可能性有几种?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讨论和探索,比赛看哪个小组可以又快又准确的探索出答案.学生通过自由讨论、自主探索,可以自主探索出答案,加深对“排列组合”这一内容的了解.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科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开创思维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数学知识的传授,还应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演绎证明、抽象概括、运算求解、空间想象、数据处理、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对客观事物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判断.例如,在教“空间几何体”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可以发现多少种形状的建筑物?这些建筑有什么几何结构特征?引导学生回想所见过的建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相互交流几何体的特征,并请学生举例回答.通过讨论后学生均会对几何体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应展示出台、锥、柱、球等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并顺势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建筑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成的,那么谁能通过观察这些空间物体而将它们进行分类,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标准来进行分类的?学生通过将所见过的建筑物和教师展示的空间物体进行对比思考后,会对其中的规律有所了解,此时教师可顺势导入“空间几何体”这节课的中心内容.通过引导对几何体联想的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几何体知识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习时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因而使得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学习时难以掌握和理解,致使其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各种抽象的立体图形、无线循环的数字、复杂的公式等均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变和更新陈旧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例如,在教“不等式运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播放一些五颜六色的礼物盒子照片,然后提出一个富有趣味的问题:去过礼品店的同学肯定知道,礼品店内的礼品都是用五颜六色、精美的包装纸包装的,现在店长遇到一个问题,她要包装一个特别的礼物,但是她只有一张长40cm、宽30cm的彩纸,她要用这张纸包装礼物,那么她可以做多大的礼物盒子呢?学生们联想到精美、漂亮的礼物盒子,而引起探究的兴趣,从而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思考未果时教师可导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教会学生使用不等式对问题进行运算,很快学生便能解答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答案.通过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不仅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可让学生深刻领会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

四、科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篇14

摘 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很大,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章从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传授写作知识、注重生活积累、多读多写、加强作文指导、让学生仿写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能力;作文教学;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43-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不太乐观,有些学生一说起作文就头痛,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更不懂写作的基本知识,不懂文章结构的安排。有的学生的文章文不对题,病句连篇,结构混乱,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表达。有的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抓范文来看,应付一下。其实,这样做,不能使作文水平得到提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影响很大。学生通过作文方面的训练,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但是,很多学生对写作没有足够的兴趣,只是把它当成一道考试题,这样的认识是狭隘的。其实,作文是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写好作文会促进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使说的话生动形象、条理清晰。好的作文,其实是作者与自我的沟通、与他人沟通的心灵展现。

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手段

(1)在语文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给他们写作动力。很多学生对写作文缺少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自信心和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看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要多多鼓励。其实,作文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只要用心积累、学习和体会,就定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2)在语文教学中精心传授写作知识。每一单元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还要重视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实,作文教学要贯穿在每一堂课中,通过具体课文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传授。比如,在讲《散步》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文章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这是记叙文的三要素。开门见山的写法简洁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二是景物描写。“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里的景物描写,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图景,展现了给人希望的活力。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后写作文时,也要学着适当运用景物描法。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从而展示人物的性格。

(3)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与写作灵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想让文章写得有真情实感,能够打动人,就要从生活中取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细心观察和体会,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要引领学生真切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那些让心灵为之震撼的瞬间,并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准确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样引导学生,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4)多读,多写,多积累。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觉得脑中空空荡荡的,没有话可说,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读,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同时,课下也要多读,要让学生养成摘抄优美语段、名言警句、古诗词等的习惯,从而拓展知识面。积累多了,学生慢慢就学会表达了。语文新课标要求中学生每学期阅读一定篇目的中外名著,学生若认真阅读,就会增长许多课外知识。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会从脑中直接调取需要的素材,并且会灵活运用。

(5)加强作文指导,重视作文的修改。要想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作文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利用好每周的作文课,课上要专门讲解写作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文章怎样选材、怎样布局、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以及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等,都要给学生详细讲解。学生只有把这些知识理解掌握了,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另外,要重视作文的修改。修改是一个深入理解、掌握、提高的过程,在一遍一遍修改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提高。

(6)要让学生进行仿写。一些经典文章,要让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学生会把知识点理解得更深刻、透彻,还能灵活运用到写作实践之中。比如,在学完《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斑羚飞渡》等课文后,要让学生进行仿写。借助仿写,学生对类似文章有了一个深入理解并升华的过程,从而增强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多总结写作教学经验,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要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每一次心灵触动,并用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只要学生多读多练,勤于思考,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作者简介:张耀晨(1982-),男,甘肃通渭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