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产业调研范文

医药产业调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产业调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产业调研

篇1

—— 巴东县中医药产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批转的《县政协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常委会组织调研专班,于2018年9月中旬对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协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巴东县中医药产业现状

(一)资源和种植情况

我县地处神龙架、武陵山、大巴山交汇地,属于“华中药库”、世界硒都主要地区,全县12个乡镇分别适宜不同品种的药材生长,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境内野生、半野生、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达1200多种,其中植物类1170多种,动物类30多种,国家保护收购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种达352种。

我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总面积形成了较大规模,少数品种不仅形成了较大的单品规模,且品质优势独特,在全国中药材市场形成了较大影响力。据统计显示,全县常年种植中药材50多个品种,截止2017年总面积23.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4亿元。

据调查,我县中药材种植区域广泛,每个乡镇均有种植。道地药材种植成为全国主产区,水布垭镇清江以南的蛇口山等高山村种植的巴东独活,野三关镇的耳乡湾等村种植的皱皮木瓜,绿葱坡祁家坪等村种植的巴东玄参,都形成了区域性规模。皱皮木瓜发展较快,特别是受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的推动,全县实际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可采摘面积近1万亩。巴东独活因其独特的品质优势,市场一直看好,种植面积得到一定巩固和扩大,现已超过2万亩。巴东玄参面积虽然萎缩,但实际面积仍接近2万亩。三木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这几年市场疲软,但面积仍保持在9万亩左右。贝母,近几年种子炒作诱导种植面积较快扩张,实际已经超过2万亩左右,在清太坪等乡镇已经出现贝母专业村。药食两用的葛根在深加工的带动下得到很大发展,其他如大黄、云木香、天麻等品种也有一定规模。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取得了突破。今大药业、时珍堂药业、福硒康农业等部分企业、少数药材专业合作社在主产区办了规模不等的示范基地和试验基地,一定程度带动了药农的规范化种植。玄参GAP种植试验示范于2011年底通过国家认证。巴东独活、巴东玄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

中药材种植正在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企业和经营情况

我县中医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药材购销到产品加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全县现有中药材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4家,其中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同时,中药材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共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40余家,其中县级示范社9家。药材专业种植大户达到260多户。

中药材市场营销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县特色优势产品特别是道地药材,不仅在全国几大知名中药材市场有很好的知名度,而且有少数产品已经获得国内大型制药企业青睐。巴东玄参、独活、皱皮木瓜等主要产品在亳州、安国、禹州等药材市场都有很好的声誉和稳定的销售客户,今大药业和南京金陵药业合作,在我县每年采购价值800多万元玄参,时珍堂药业借助对口支援在北京市场销售中药饮片3000多万元,福硒康农业借助本地皱皮木瓜在产量和品质上的优势,基本上掌握了市场主导权。

品牌打造和精深加工取得突破。巴东今大药业公司经营的巴东玄参已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时珍堂巴东药业公司2015年被认证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具备年加工中药饮片400多个品种、产量1500吨。药业企业从药材购销开始探索精深加工,今大药业已经研发出元参含片。福硒康公司在自己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专家的指导下开发皱皮木瓜功能食品,目前木瓜果脯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投入生产。晟美康药业中药材提取物加工项目已经完成企业重组,厂房和设备改造基本结束,多功能植物提取车间年可生产中药材中间提取物150吨,年产值过亿,年内有望投产。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规划指导不足。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认识不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巴东中药材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巨大前景,信心不足,力度不够。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上,战略目标不明确,计划不具体,指导乏力,政策支持持续性不强,基本处于自发式发展状态。

专业队伍力量弱。我县虽然在农业局设有中药材产业办,但只有1人专职,专班力量与产业发展工作量明显不协同。面对农业局职能限制,相对于同设在农业局的茶叶办、柑橘办、蔬菜办,中药材办处于弱势。恩施州在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时,在州食药监局设生物医药办,只对口县食药监局,县食药监局没有明确相关职能,导致我县和州委州政府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不能有效对接。目前,我县中医药产业在发展规划、技术服务、市场信息预测、品质检测监控、品牌打造等方面指导和服务缺位。

项目扶持力度不足。这几年我县对中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谋划和争取过少,县级财政很少投入,项目储备不充分。目前仅省农业厅每年支持20至40万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300万元产地初加工专项资金支持。相对于其他产业,财政投入明显较少。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乏力。

(二)种植基地规模小标准化低

由于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和质量监控机构缺失,中药材种植总体上散、小、杂、自由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集约化生产比例不高。我县中药材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企业与种植基地关联程度不高,多是松散的购销关系。主产乡镇虽然有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但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产业缺乏龙头引领,中药材种植多数处于自由化状态。

栽培技术标准化程度低。中药材基本上以千家万户的传统种植为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标准化技术应用率低,加之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进入市场的中药材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目前生产基地达标的仅绿葱坡镇玄参基地获得GAP示范种植认证。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县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品质。

良种选育滞后。目前,药材种子种苗以农户自繁自育为主,没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基地,良种培育、选育和推广比较落后。多数药材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品种,特别是我县有着比较优势的道地药材,由于种子种苗退化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种植品种多,初步统计达50多个品种,除巴东玄参、巴东独活、皱皮木瓜等有一定规模外,其余单品种植没有规模,少数品种达不到基本收购量。而且优势品种滑坡严重,获得地理保护商标和GAP种植认证的巴东玄参由三年前3万多亩下滑到不足2万亩。多数品种种植零星分散,产量小,产品缺乏市场主导权。

(三)品牌缺位,交易平台缺失

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品牌战略目标、计划、措施。中医药产品目前就取得玄参、独活两个地理保护商标,一个湖北名牌产品称号,一个皱皮木瓜商标,商标注册少,著名、驰名商标为零。经营中没有品牌意识,已有的品牌没有发挥作用,就连获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玄参也贴其他产地品种销售。这个现象反映我县中药材经营的不是产品,基本停留在原材料购销层次。

专业中药材市场缺少。由于交易信息平台缺少,企业、药农和基地供需信息失真,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种植农户和市场缺乏对接,中药材发展导向无法深入。农民销售以小商小贩收购为主,中间环节多,利润空间压缩,种植农户缺乏市场预测和抵御风险能力,药农利益难以保证。

主产地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中药材主产区现有少数专业合作社建了仓库,但标准不高,总体容量不足,仓储能力有限。仓储规模和经销企业调控能力弱,导致中药材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存在,流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中药材宣传推介缺位。没有实体经营场所、专门网站和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巴东中药材产品,在众多各种规模的中医药展销等活动中缺席,中医药文化没有挖掘弘扬,中医药电子商务没有发展起来。

(四)市场主体发展不足

龙头企业少而小,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统计显示中药材企业虽然是8家,调查情况看,只有4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企业,1家因为多方原因一直没有生产,常年正常生产经营的3家企业规模不大,销售额达亿元的仅1家,而且主要以外购为主,过千万的企业2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有名无实,或者“僵尸”或者没有开展中药材生产经营。正常生产经营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仅20多家。其他中药材新型农民组织没有发育成熟。

中药材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产品。现有的中药材企业经营品种杂、小、粗,除福硒康农业皱皮木瓜单品药材形成了规模购销,其余在单品药材上都没有规模,没有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主打产品,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精深加工企业缺失,产品加工层次低,转化增值能力弱。目前中医药企业基本以代加工、仿加工、初加工、作坊式生产为主,产业层次低、工艺水平差、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企业时珍堂药业、今大药业、福硒康农业等,仅开展少量饮片加工,产量不大,对本县中药材消化量有限。产地少数专业合作社也能就地清洗切片,但是加工场所不达标,工艺落后,效率低下,不能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且产品质量难控制,给市场销售埋下隐患。

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建议

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中医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规模增长机遇和政策支持机遇。要抓住机遇,发挥我们的优势,把中医药产业发展成强县富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一)强化中医药产业在我县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按照恩施州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确立中医药产业在巴东县主导产业中的地位,提升信心,明确目标,追加措施,持之以恒抓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真正当做主导产业纳入议事日程,明确有人分管有人专抓,有发展目标,有具体措施,有经费保障有项目投入,有工作考核有成效奖惩。

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充分研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上级鼓励、扶持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借助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医药振兴、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机遇,把我县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形成强县富民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为此,建议县政府科学制定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巴东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

建立持续有效的投入机制。加大项目投入,整合各部门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要把中医药产业纳入我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同等地位进行立项支持。充实中医药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加大金融支持,融合扶贫相关金融政策,把中医药产业纳入产业扶贫主导产业进行金融扶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障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科研、技术服务、品牌创建、质量检测、营销宣传等各项工作和活动经费,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奖励基金。

建立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把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县委政府年度综合考评内容,对发展成效大的乡镇给予奖励。对发展好的专业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等进行奖励。

开展中医药文化挖掘和弘扬,营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氛围。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在挖掘弘扬中医药文化中的主导作用,支持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协会、中医药产业协会、中医药学会等社会组织,并指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二)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完善县级工作机制。调整明确县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导。由县相关领导挂帅,整合农业、林业、食药监、财政、发改、扶贫、卫生和医疗机构、宣传部门等部门力量,形成抓中医药产业的合力。

建强中医药产业办公室。提升我县中药材产业办的格局,增加力量,赋予与其对称的更多职能。建议改原中药材产业办,设中医药产业办,挂靠县政府办公室办公。选配精通或熟悉中医药业务方面的同志2至3名充实中医药产业办力量。明确中医药产业办在产业发展上的规划、指导、协调、工作督导考核,以及项目申报和实施、品牌创建、资源保护、信息等职能。

乡镇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专班,专抓中医药产业工作。

(三)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发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整合力量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和招商引资等策略,力争三到五年时间,培育出一到三家集“产学研”一体化,真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终端产品的中药材骨干企业。

扶持适应市场需求、有生命力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帮助、政府服务等措施,在药材主产区扶持各类中医药产业市场主体、药材专业村村委会建设小型中药材仓库、冷冻和初加工等标准化设施。支持多种市场主体开展中药材基地种植、药材购销、初级加工。发挥他们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产业链上的中间作用。

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在巴东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巴东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结合各主产区的卫星仓储和初加工基地,把专业市场建设成集交易、展示、仓储物流、质量检控、电子商务、行业交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中药材综合贸易基地。

扶持中药材营销电子商务,扶持中药材流通企业、经销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多渠道拓展中药材及其精深加工产品的营销渠道。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抓住中医药健康养生正快速发展机遇,融合我县生态旅游,推进“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在观光、避暑、休闲度假等目的地,鼓励多元投融资主体建设中医药养生、疗养基地、中药材植物科普体验园等,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 探索中医药文化休闲旅游。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质量

整合品牌资源,创建名优道地药材公用品牌。通过联合、兼并、收购、转让、有偿使用等经营手段,整合全县现有中药材优势资源,对取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独活”、“巴东玄参”,统一使用地理保护商标,其他产量和品质优势的道地产品,可由县中药材协会等组织加大商标注册力度,统一有偿使用。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扩大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强化生产经营的品牌意识。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创自己品牌,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巴东中药材产品的知名度。重点打响“巴东独活”、“巴东玄参”,巴东木瓜等道地中药材品牌。尽快淘汰我县中药材统装统货销售、贴牌销售等情况。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名优产品。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尽快建立全县中药材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推广巴东玄参GAP种植经验基础上,开展巴东独活GAP种植示范和认证工作,力争三年时间使巴东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普及率达90%以上,并带动其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建立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大力推广普及有机无公害种植技术。建立健全中药材基地种植监控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

加大中医药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类媒体,以新闻、专题、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巴东中药材,提升知名度。开辟专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在主流新闻网站开辟专题专栏,宣传推介巴东中医药产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经贸洽谈会等营销活动和专业论坛、学术交流等社会活动。积极宣传弘扬巴东中医药文化,巴东不仅是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更是神农氏采药的地方,要用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

(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实行人才本地培养和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做到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有明白人指导,农民有行家服务,企业有科研人才攻关,实现从基地种植、企业生产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才队伍。针对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层次的不同需要,利用雨露计划、扶贫和移民培训等培训项目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培训,更新提高从事中医药产业工作的各类人员的知识,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培养企业科研人才。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支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到我县种植基地、企业开展技术交流、科研和试验示范等科技活动。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构建队伍精干、分工明确、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中医药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激活乡镇涉农服务部门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土专家”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有效集成各方面中医药人才要素,逐步形成以各级农业技术员为保障,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基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依托,上下贯通、左右联合的中医药技术服务推广网络。

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基地。采取项目投入引导、企业主办政府奖励、市场运作政府监控等形式,开展以道地药材品种为主的中药材种子种苗选育、引进培育、繁殖推广等工作。

建立标准化种植科技示范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药业企业等市场主体投资主办,政府奖励的形式,在各中药材主产地开展标准化种植示范工作,开展GAP示范种植认证工作。利用资源优势、创造政策环境,引进国内制药企业来巴东发展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多种形式引领示范,逐步提高我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支持和鼓励企业在中医药产品开发上开展攻关,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取得专利20个以上,在中成药等精深产品生产上实现零的突破。

政策参考:

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速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篇2

一、医药产业现状

目前,##工业区园区先后引进医药加工项目28个,医疗器械、医药设备、医药物流、医药包装等关联项目6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医药产业集群,突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产业链条长,产品门类多。医药企业产品涵盖了中药、西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多个门类、千余品种,山东步长制药和**睿鹰制药跻身全国制药企业百强。在##工业园南部形成了以山东步长制药、山东丹红制药、**步长制药、山东健民药业、山东华信制药、山东天草药业等中西药制剂为主的中医药工业组团,形成了从中药材种植、饮片加工、制剂生产到市场物流的中成药生产体系;北部形成了以睿鹰制药、睿源制药、金翼生物制药、中亚制药为主的医药工业组团,形成了从优质产品种植、生物发酵、化学合成到无菌原料药的生产体系,成为目前国内规模较大、技术先进、产品纯度高、产业链条长的头孢类、大环内酯类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产基地。

二是企业膨胀快,带动能力强。近年来,园区的医药企业发展迅速,效益良好,实现了连续投入,快速膨胀。**睿鹰制药集团先后和上海新先锋药业、美国辉氏、富莱汶等知名公司合作,三年累计投资近10亿元,新上高新技术项目10个。陕西步长集团在4年内连续投资建设山东步长、山东神州、**步长、步长中医药工业园四个项目,步长集团计划再用2年时间,在园区建设成一个涉及天然植物药类、生物药类及保健食品类三大领域,以心脑血管病药为主的口服固体制剂、注射剂及抗癌药注射剂,以妇科药为主的口服及外用药制剂、口服液制剂,及保健食品等生产基地和一个医药研究所,形成一个多领域、剂型全的现代化步长医药工业园。

三是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园区积极鼓励和引导医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有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睿鹰制药集团有20多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8项为国内独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医药中间体gcle的研发生产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步长制药集团的产品稳心颗粒是国内第一个批准治疗心律失常和室性早搏等病症的纯天然植物药,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丹红注射液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中药”,得力生注射液是目前国内唯一批准的二类抗癌植物类新药,是世界首创复方抗癌中药注射剂。中亚制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无高压加氢还原装置,建成了全国较大的大环内脂类原料药生产线,新研发产品乳糖酸卡拉霉素解决了大环内脂类原料药不溶于水的难题,填补国内空白。

二、发展医药产业的主要做法

##工业园区的医药产业从一个企业到形成集群,主要得益于 “建平台、优服务、重招商、强科技、壮龙头”五项措施。

一是建平台。重点在##工业园区南部和北部的两大优势区域规划了中药加工、生物制药两大医药工业区,在投入上重点配套,先后投资7亿多元,确保了区域范围率先实现道路、供排水、通讯、电力、燃气等“七通一平”,打造了项目落地建设的优质平台。目前,在园区南部形成了以中西药制剂为主的中医药工业组团,北部形成了以生物制药为主的工业组团。

二是优服务。为进一步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营造医药企业聚集“洼地”,园区管委会实施了客商来访首问制、工作落实目标制、联系项目责任制、反映问题备案制等,设立了企业服务“110”,为客商提供“全天候、零障碍”服务,形成了高效快捷的创业服务和支撑体系。对医药项目坚持“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原则,给予投资者最优惠的政策。提出了“只要项目区中建、一切手续我们办”的工作承诺,做到所有入区项目均由工业园管委会“一门受理”,各项手续由管委会结合有关部门联合审批 “一站式办结”。陕西步长制药是园区的大户,当初步长集团看重的是原**制药厂的一个药号——稳心颗粒,企业落户园区后,当地优质的环境、优良的服务、优惠的政策使山东步长制药集团迅速崛起,集团董事长赵步长坦言自己是在被感动之后才做出这么重大决策的:“在其他地方跑手续一年时间也不一定够用,在**园区建厂,从动议到施工不到两个月。”他力排众议把原本计划在上海、西安等地投资的项目转移到园区。

三是重招商。园区始终将对医药项目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头戏”,抽调专业招商人员紧盯医药产业,研究发展方向,掌握转移趋势,积极鼓励医药企业采用合作、入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延深产业链条。并对引进的医药项目实行领导挂牌包保机制,强化服务,现场办公,加快了医药项目的落地建设和投产运行。在引进的34个医药及关联项目中,属于招商引资项目的30个,占88.23%。山东健民药业公司积极响应园区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在建设了健民医药物流项目后,又吸引区外技术、资金,上马了远东海创生物科技项目,日前,公司又和新西兰沃森公司签约了合资1000万美元建设麦路卡制药项目的合同,而且,健民药业公司在完成该项目的建设生产后,将“走出国门”和沃森公司合作在新西兰注册新公司,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原材料资源扩大生产,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华信制药集团收购了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的江苏华源药业后,成为拥有六大剂型、200多个品种的大型制药企业。

篇3

           当前园区建设原则:300亩生物园产业发展区项目,借鉴台湾新竹、江苏泰州等地建设园区的经验做法,按照集约土地、资源共享的原则,管委会统一规划建设办公楼、单身宿舍、商务中心、餐厅、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入驻企业采用购买、租用等方式共享共用;入驻企业按照管委会总的规划要求,在所属地块上根据功能要求和生产需求,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厂房、库房等生产设施,城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统一负责土建工程,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生物园管理办公室统一搞好项目区域内安保、物业等管理服务工作。通过前期规划,生物医药园加速器确定5个入驻项目。

一、山东华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基因工程抗菌肽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43.5亩,总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要建设2个GMP生产车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进8条生产装配线、研发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后,预计年产3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7000万元,实现利税7700万元。

二、山东航维骨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骨科内植入物生产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38.4亩,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两个联合生产车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进11条柔性生产装配线、研发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后,预计年产万向锁定金属接骨板5万块、金属带锁髓内钉3万支、三维多功能骨科外固定架2万套、金属骨钉50万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三、潍坊祥维斯化学品有限公司L-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产业化项目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58.7亩,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两个联合生产车间、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购进四条柔性生产装配线、研发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等。产品规模化生产后,预计年产2000吨L-半胱氨酸,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

四、潍坊高新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生物医药园综合配套项目。该项目占地31亩,总投资8000万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办公、商贸、仓储等园区配套工程。该项目主要是为生物园区配套,为生物园区的生产发展起到衔接纽带的作用。

篇4

摘要:行业企业调研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基于此,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医药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课题组,对常州地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常州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对常州地区医药行业代表性制药企业人才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高职;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课改;技能人才状况

作者简介:许瑞林,男,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分析;石洪林,男,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30-06

一、调研背景

长期以来,高职生物医药系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受到实训场地和设备的限制,主要以学科教学为主,课程设置与医药企业需求脱节。为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常州医药产业,常州技师学院生物医药系医药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课题组对常州地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为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二、调研的基本信息及分析

课题组选取了常州地区医药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制药企业,以企业领导、部门主管和常州市医药行业协会专家作为对象,以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展开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常州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1.常州地区医药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常州医药产业拥有药品生产企业4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2家,药品包装材料企业25家。产品涉及化学原料药、制剂,中成药,中药提取,卫生材料,生化药物,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等多个门类。

2.常州医药产业配套能力较强,易于形成药品、医疗器械的产业链。

3.常州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潜力较大。通过实施新版GMP,为企业提升药品质量管理水平和扩大产能创造了条件,使行业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一批优势产品逐步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初露端倪。

(二)常州地区医药行业代表性制药企业人才现状及需求分析

1.课题组针对常州地区有代表性的七家制药企业的人才现状和近三年药物分析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从表1可见,药物分析人数在企业总人数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为10%左右;从表2可见,药品QC、QA人员在企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达到15%以上,这表明制药企业对药物分析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量。由表3可见,制药企业的药物分析人员虽然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技术要求都较高。另外,从调研访谈中获知,企业不仅对人才提出了技能方面的要求,而且在学历方面要求技能人才至少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所以,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体化课程要兼顾技能培养和学历教育,两者都不能偏废。

2.调研发现,制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职工总数的40%以上。特别在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需要大量的质量管理(包括质检、化验、质管、验收、养护、保管等)人员。技术岗位有药物制剂工、药物QC检验工、药物QA质量管理员、制药机械维修工、研发人员等,各技术岗位人员占比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制药企业对药物制剂工技术人员需求的比例最大,其次是药物QC检验工,占比约10%。

如图2所示,调查数据显示,药物分析与检验人才需求最多的是理化分析,其次为微生物检测,然后是仪器分析。其中,理化分析约占50%,微生物检测约占30%,仪器分析约占20%。

3.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及其主要工作任务,以及所需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见表4和表5。由表4、表5可见,常州地区制药企业大多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企业,中药制剂较少,这是后续课改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方面。

4.调研发现,制药企业希望药物分析工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分析检验流程,严格执行仪器操作规定,遵守各项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QC人员。同时,药物分析工还应具有下列专业能力:(1)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了解现代药物分析技术的发展动态;(2)能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从事药物分析与检验;(3)能协助企业生产部门分析产生不合格品(批)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5)能制定和执行分析仪器设备和药物分析的标准操作规程。

三、基本结论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通过对企业调研情况的分析,我们确定药物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面向医药生产企业和原辅料生产企业等相关企业,培养从事使用化学分析仪器和理化仪器等设备,对原料药制剂等成品、半成品及原辅料进行检验、检查、检定、试验、分析的高技能人才。

1.中级工要求。能独立接受分析任务,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理化检测、生化检测,能分析判断检测中产生的异常现象,减小测定误差,并能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2.高级工要求。能进行仪器检测、理化检测、能解决在分析测试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具有培训和指导中级工的能力。对分析仪器常见的故障能进行诊断,对简单的故障能进行排除。

(二)针对岗位和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课改

篇5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太和县仅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农林副产品加工、发制品、塑化筛网、纺织服装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就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86%;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企业新增6家、总数达到26家,其逐年稳步提升的增长率,无疑显示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高于其他产业。

如果将目光聚焦到太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太和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截至2013年底,太和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产值111.59亿元,其中以贝克药业为代表的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1.2亿元,约占全区工业产值总额的45.8%。

显然,作为太和县首位产业的生物医药,已经成为县域经济中名副其实的中流砥柱,正是这一首位产业成功“守护”了太和的工业强县战略。太和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与鲜明特色,也在外界博得了“太和模式”的美誉。然而,“太和模式”如何做到,下一步又将何去何从?

何为“太和模式”?

2013年9月,阜阳市委书记于勇在太和县调研时曾指出,“大工业富县,太和的工业在阜阳5个县区中基础最好,特色最鲜明。医药产业又是太和最大的比较优势,太和要围绕医药化工产业发展工业,做大做强医药工业。”

太和医药工业的比较优势源于其商贸物流的充分发达。太和素有“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地”的美誉,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从太和陆续走出去的药贩就号称“十万药商大军”,正是他们以太和为中心逐步建立起庞大而细密的市场网络。直到2003年,安徽华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整合成立,以华源物流为龙头的100余家物流企业蓬勃发展,促成太和真正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格局。由此,作为全国最大的医药购销集散地,太和不仅为医药工业的发展节省了远程原料采购和销售网络搭建的巨额中间成本,同时在医药商贸领域中经营成功的太和人,又返乡成为医药工业建设的开路人。

而随着包括太和在内的中原经济区、皖北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三挂钩”政策的落实为破解地方政府建设用地难题指出了路径,同时太和还获得了基建配套、招商引资、科研创新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据太和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赵伟介绍,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时对工业项目,“在土地、建设、税务等方面,实行免、缓、减相结合的优惠措施;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不难看出,太和医药工业滥觞于医药商业,而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各级政策的叠加,工业又反过来促进了商贸物流业的进一步扩张。最终使得医药产业的“太和模式”呈现出依商兴工、工商并举的鲜明特色,并走进了一个政策倾斜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而这也正是其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科技创新实现产业“保鲜”

现阶段对于太和来说,如何让“太和模式”保持活力,持续引领太和经济的提升至关重要。幸而太和人已经找到了初步的答案。

生物医药是新兴战略产业,科技创新无疑是医药工业“保鲜”的不二秘诀。“2013年太和全县申请的发明专利有140余件,这些专利基本都是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展开的;全年申报的9项高新技术产品、2家高新技术企业、县里的6个科技进步奖也都集中在生物医药领域。”太和县科技局局长郭玉占说。

科研是一种门槛较高、投入较大的投资行为,为解决县内中小企业科研实力不强的困难,太和县积极搭建科研平台,不仅在开发区内兴建公共科研实验室,去年11月,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成立了“安徽科太联合实验室”。

“我们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室与太和建立起密切、长久及融洽的战略合作关系,推进我们院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太和开发区及医药企业的深入合作、协同创新,加快研究中心创新科技成果的研发和产业化。”科太联合实验室主任肖卫华教授说,“实验室将围绕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三个方向,提升太和生物医药类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实现太和医药产业的二次创业,进而起到以点带面,带动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崛起的作用。”

而对于医药流通领域来说,发展大商贸、大物流则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也是保持医药商业活力不减的必经之路。“尽管华源历史悠久,还是要引进一些竞争性企业,进一步做大物流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并逐步培育产业基金,同时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阜阳市副市长操龙灿调研太和工业经济发展时说。

打造“华东药都”

2013年12月,安徽省政府在《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阜阳重点培育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华东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而阜阳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正是太和县。

“努力实现全县医药工业产值500亿元、 医药商业销售额500亿元的‘双500亿’是太和曾提出的发展目标。”太和县发改委主任桑俊说,“2013年,县开发区又委托德勤·摩立特公司编制了更为细致的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县委、县政府计划将城关镇开发区等也纳入县经济开发区之中,形成一区多园、园中有园的发展格局,并着力打造3—5个主导产业,以生物医药为首位产业,共同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由德勤·摩立特编制的《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规划》提出:太和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达成产值突破500亿元这一目标需要具备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并配以适合的政策环境。具体来说,就是利用政府平台,整合太和本地人力资源,提升园区硬、软件要素水平,短期内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园区体量,同时着手打造产业孵化的软、硬件基础,并围绕要素条件和核心产业需求,鼓励、吸引和扶持支撑性配套产业在园区及其周边落户,之后则瞄准有扩展意向的中高端企业,逐步提升产业孵化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力。

篇6

关键词: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资金投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即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医药行业产品研发的落脚点。它包括技术成果的研发,规模化至产品以及后续的应用、推广、销售等活动。它是“成果产品商品-品牌”的阶段动态过程,是一个使科技成果向商品化、品牌化不断逼近的过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内外市场接受的商品,不仅能给国家、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医药科技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医药科研成果1800多项。但我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8%,而医科院校的科研成果中,科学理论成果仍占大多数,应用技术成果占整个科技成果的比例还不到3O%,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的约占成果总数的15%[1]。总体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50%-70%的转化率相比,我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偏低,严重制约了医药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探索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有关我国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通过国内外横向对比的方法来寻找阻碍因素与提出改进措施两方面[2-4]。然而,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具体项目从投入到产出的一系列资金运作、资源配置过程。因此,相较于学者的宏观理论研究,企业家更关注医药项目开发的资源配备、资金需求与分配、规模效益等实战性问题。但是,通过广泛的资料检索,我们发现从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角度来分析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学术性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少涉及。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医药项目开发的资金需求与分配以及各项资源的配备涉及大量财务数据,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故不易取得;(2)从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角度来研究医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一课题涉及众多学科,包括医药学、资源管理学、财会学、产品经济学等,且对每门学科的知识都需要深入掌握,故难度较大。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关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无论医药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还是投入与产出,都亟需一套系统的且行之有效的资源配置、资金运营模式对其进行有效指导与规范。基于此,我们依靠自身医药产业集团━山东福瑞达医药集团公司的多种资源优势,包括医药学和管理学知识,多年的医药项目开发创新实践经历,中药、化药、生物制品多个经营子公司等,立足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成果产品商品-品牌”三个阶段,以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为研究方向,设计调查问卷,先后对三家医药企业的三个产业化项目进行了详实调研。并运用要素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分析搜集到的调研资料和数据,见表1。

由于调查内容涉及大量企业财务数据(如研发成本、生产成本等)与商业机密,所以在调研样本的选择上,以提供信息、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为首要标准,其次最大化满足医药企业的多样性和医药科技成果的覆盖面,而后兼顾调研信息的可得性。

A、B、C三家医药企业涉及国有控股大型医药企业、国有控股中型企业以及外资控股的大型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三个产业化项目覆盖了中药、生物药、化学药三个重要的医药科技成果领域。因此,基本上满足了医药企业的多样性和医药科技成果的覆盖面。

从表1可见,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各阶段需要配备的人才、场所、设备不尽相同,需要投入的资金量也不一样。从成果产品商品―品牌的产业化过程中,各阶段的资金需求量之比约为1525(或更多)。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与分析,我们从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三个方面构建出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医药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模式,见图1。

图1形象直观地表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包括成果、产品、商品-品牌三个阶段。成果研发阶段需要配备实验室、仪器等实物资源和相应研发型人才,形成研发成本。产品生产需要配备厂房、设备等实物资源和生产技术型人才,形成生产成本。产品商品化、品牌化阶段面向市场和消费者,需要配备销售人才和市场策划人才,且需要支付巨大的营销费用和销售部门的管理费用。进一步地,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各个阶段的资金需求比例关系约为1525(或更多),即规模化产品生产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约是技术成果研发所需资金量的5倍,而产品的商品化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则约是技术成果研发所需资金量的25倍。且以销售收入为指标,随着规模化品牌效益的创造,需要投入更多倍的资金量。此外,在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整个进程中,都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有效管理。

为了验证构建出的医药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模式的合理性,我们采用实验研究法,在山东东方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并购案中,按照该资源配置模式和医药技术成果转化各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关系1525(或更多)对连年亏损的DF药业的医药项目进行了仔细评估,确定了相应的并购金额和具体的人力资源、实物资源与财务资源配置内容与方向。后经有效实施,并购当年盈利。这表明从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三个方面创新构建出的医药成果产业化资源配置模式是科学的、合理的,具有良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值得各医药研发、生产、营销企业参考借鉴,推广应用。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是针对一般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和探讨,而是针对医药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探讨。特别是具体到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各阶段,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发现了产业化的资金投放规律,构建并验证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和行之有效的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并创新性表明医药成果产业化各阶段的资金需求量及其配比关系。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医药资源整合、医药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保障医药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具体来说,从医药产业的具体环境阐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条件并建构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模式,突出医药产业的特性;以人力资源、实物资源、财务资源为基点探索医药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最大化考量各类资源的关联性;首次披露了医药成果产业化各阶段的资金需求比例关系,丰富了医药产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研究。

结束语

在当前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积极推动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促进我国医药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各阶段,以资源配置和资金需求与分配为研究方向,阐明了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及其各阶段的资金投放规律,为成果转化的成功实现提供了科学的实践方法,对我国医药企业的稳步、良性运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整体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更有利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和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敬培胜,赵先柱,黄国琼,等. 层次分析法在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 重庆医学,2008,37(24):2859-2862.

[2] 湖北省科技厅2007年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与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组. 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管理[J]. 江汉论坛,2009,(10):140-143.

篇7

据了解,本次调研全国行活动分为前期调研、中期报告及后期举办地方行业论坛三个阶段,将会持续到明年中旬。棕榈树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的首站选择万盈金融,主要基于其“互联网+金融+高新医药”的专业细分业务模式以及非常优质的国资背景。据了解,棕榈树作为第三方专业调研机构,将以万盈金融作为首站启动全国调研行系列活动,对前期筛选过的各地优秀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并形成每家企业的调研报告,同时通过了解当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现状,撰写《当地互联网金融现状及发展》报告。

据万盈金融首席市场官兼联合创始人姚冬娜女士介绍,万盈金融是一家专注于高新医药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股东背景为四川省宜宾市五粮液集团宜宾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而背后则是国药集团和五粮液集团两大巨头,主要的业务是给全国排名前50的医药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用于厂地建设、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物流货运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万盈金融的“互联网+金融+高新医药”的业务模式和“行业+金融”的风控模式获得了参加本次调研活动的专家们的认可。专家团队还对万盈金融平台上的产品稳赢宝、盈信宝及安盈宝等项目的资料做了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包括现场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心对部分项目的应收账款的征信登记信息进行核查,确认信息准确,项目可靠。

姚冬娜认为,优质资产的争夺已经成为平台竞争的关键。

于是,就在其他平台忙着争投资人、大打价格战之时,万盈金融已率先在业内布局资产端。而且,与部分大的产业集团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为集团内部各实体提供资金支持不同的是,万盈金融的股东方宜宾制药跳出自身集团闭环,把目光锁定在医药产业资源整合上。

“高新医药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姚冬娜说。

据公开资料显示,宜宾制药正在诸暨建立一个生物科技医药产业园,占地400亩,总投资达35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5亿元。这里将设立动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检测试剂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后,产业园将年产一次性使用自动止液输液器2亿付、动物疫苗2.8亿头(份)、检测试剂2千万人 (份),年产值将达9亿元。

篇8

作为我市重点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布局于巴南区的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已见雏形。预计到2020年,这里将建成全市最大的生物医药聚集区、国内领先的高端医药产业园区,实现产值约300亿元。

顶层推动

2013年1月16日,全市医改暨卫生工作会议召开。

“我们的目标是加快重庆医药产业发展,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市政府相关领导在会上表示。

截至2011年,重庆医药产业产值尚未突破300亿元,甚至落后于西部的四川、云南、陕西等省。然而,两年之后,重庆即提出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其底气何在?

“我们的信心来源于重庆多年的产业基础和积淀,而医药产业有广阔的前景。”市政府相关领导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医药发展提出了更多需求,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此外,国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际大品种专利到期等行业背景,为我市重点抓好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013年1月底,重庆市政府审议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的指导意见》,并配套一系列的培育政策,吹响了重庆医药产业振兴发展的冲锋号。

按照规划,全市将兴建一批有规模的医药产业园。

巴南区适时抓住了这一契机。

这一年,巴南区将医药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提出打造一个产值300亿元以上,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医药产业园及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并规划了约2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

政策既定,巴南区开始全力布局医药产业。

引进龙头

2015年3月的一天,上海智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仁生的办公室。

“我们想邀请智睿生物到巴南发展。”短暂交流后,巴南区常务副区长宋葵道出了此行的目的。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蒋仁生还是不免愕然。

智睿生物是国内顶尖的高端生物制药企业,而此时落户巴南的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规模不大。

在常人看来,巴南区此举未免太过冒失。然而,对于巴南区来说,引进智睿生物是其发展医药产业的关键一环。

智睿生物对巴南区、对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究竟有何关键作用?

原来,虽然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已落户巴南区,且巴南区也将医药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并制订了相关规划,但和全市其他区县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在招商引资方面时常感到难以下手。

“只有突破了顶尖企业,才能引来其他企业。”在进行了细致调研后,巴南区锁定了智睿生物。

引进智睿生物还有另外一层意义――生物医药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掌握了高端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2015年11月9日,总投资100亿元、达产产值180亿元的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落户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

随后,美国Athenex制药基地、重庆植恩高端药物技术转化平台、北大医药产业园等20个重点项目先后落户园区。

各大生物医药企业的引进落户,让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开始焕发活力。

服务企业

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主要生产肿瘤疫苗、长效胰岛素等高端生物制剂,填补了我市无高端生物制药产品的空白。

美国Athenex制药基地项目,可将全球50多个最畅销的难溶性药物由注射剂变成口服制剂。

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落户。

“近期,又有日本参天、万全医药等9个项目成功落户。”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些医药企业在这里落户,成为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快速发展的关键。

而这正是巴南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带来的连锁效应。

同时,巴南区委、区政府在积极营造环境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

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孵化、生产制造周期长,充足的资金保障至关重要。但很多医药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常常因缺乏合适的抵押物而被银行拒绝。

为破解这一难题,巴南区搭建了金融资本服务平台,依托重庆市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共同筹资50亿元,成立了医药产业投资基金。

此外,巴南区还和重庆医药产业投资集团共同建立了10亿元的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平台,专门为那些尚处于创业期的入驻企业提供融资帮助。

这一措施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也进一步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目前,已有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园区。

完善配套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不仅仅是医药企业药品生产“流水线”的简单聚集,更是集研发、孵化、生产制造为一体的集群高地。通过创新发展,在全市率先构建起“孵化+基金+生产制造”的产业发展环境。

据了解,落户园区的智睿生物、香港理工大W转化医学中心等一批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重点用于研发,植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杏融基金等重点用于支持新药研发,涵盖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平台则加速了产品的产业化。

篇9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的医学科学。近年来,随着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不断提高,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中医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陕西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生产大省之一,素有“秦地多名医,秦地无闲草”的美誉,拥有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他药物4 000多种,其中植物药就达3 291种。在国家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陕西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自2002年起,陕西省政府相继印发了《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支持中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化开发的扶持资金累计逾3亿元;制定并颁布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填补了陕西省中药饮片标准的空白,建立了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中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中药工业迅速崛起,中成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全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253家,通过GMP认证的制剂生产企业有188家,其中70%以上拥有中成药生产线。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中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知识产权工作滞后,中药加工层次低、规模小等诸多难题。要想真正做大做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就需要开展技术预见研究,探寻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技术预见通常用于筛选战略研究领域和技术群,是对未来较长时期内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远期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确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区域技术预测的目的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为紧密。

开展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研究,对把握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对促进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技术预见研究现状

国外技术预见活动兴起于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将技术预见应用于科技计划制定,形成了技术预见的第一次发展和第一代技术预见方法。20世纪70年代,日本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大规模技术预见活动,并将此活动作为政府制订科技政策、使科技最大化作用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一种尝试,此后每5年组织一次,截至目前已组织了8次技术预见。1990年德国在欧洲率先开展了技术预见行动计划,通过3次技术预见活动,提出了德国未来30年内所应关注的重点技术领域,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了依据;而英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主要发达国家则是在开展技术预见计划的同时,加强在科技发展趋势与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韩国、印度和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探索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技术预见活动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系统性的技术预见是在2000年后兴起的。在2002~2003年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对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资源环境和先进制造等六个重点高新技术领域技术预测和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产生了多部技术预见报告。区域技术预见则以上海、北京技术预见为标志全面展开。2001年,上海市启动了《“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计划;2009年《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报告》出炉,该报告综合运用了技术路线图和专利地图技术,形成了技术预见综合报告和信息、生物、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社会发展等四个领域研究报告。2001年,北京市启动“北京技术预见行动计划”,在信息、材料两大技术领域采用德尔菲调查、专家会议和有关政策分析方法进行技术预见调查。随后云南、新疆、武汉、广州、陕西等省市也先后启动了技术预见计划,在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建议。

目前技术预见作为技术预测的一种延续,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方法。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技术预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产业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领域的应用以及预见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学者们已通过专利分析法、专利引文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德尔菲调查法等,对生物医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产业以及能源产业等关键技术进行技术预见研究。目前针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预见中所涉及的部分内容。

研究方法和内容

技术预见发展至今,针对技术预见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德尔菲调查法、文献计量法、情景分析法、专利分析法等。

1.研究方法

(1)德尔菲调查法

德尔菲调查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技术预计方法,许多学者运用它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预见,可预见未来10-30年各种技术发展概率,为政府制定规划服务,一般基于国家层面。该方法简便易行,操作上比较客观,有利于科技决策民主化和社会化,但调查周期长,工作量大。

(2)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为制定未来技术领域和学科领域方向提供客观的科学根据的一种预见方法,能够客观的掌握迅速发展的前沿研究领域,强化技术预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但它以科技论文为基础,需要利用文献进行大量且较为复杂的分析,影响考虑问题的全面性。

(3)情景分析法

情景分析法既是一种预测方法,也是一种规划工具。它在技术预见中的运用比较复杂,一般用于国家科学技术的预见。它列出未来发展情景的多种可能性,并设置技术“路标”,即各种定量或定性的参数说明,倒推哪一种可能性更加逼近真实情况,但可能由于过多的想象而偏离预见的主题。

(4)专利分析法

专利是技术变化的领先指标,专利分析法是预测短、中期技术发展趋势最准确的方法。通常在研究某一开发试验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专利分析法快速找到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沿,实现技术预见的目标,同时也可以预见未来朝阳产业。但此类方法仅基于专利检索数据来进行分析,只关注专利文献所反映出来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立足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首先利用专利分析法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进行遴选,然后选用德尔菲调查法进行技术预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在陕西省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选择中运用专利分析法,以中国专利数据库(SIPO)检索的专利数据为基础,选择中医药产业的前沿技术作为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备选技术。

(2)德尔菲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方法。此次调查的调研对象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包括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和顾问,结合陕西省省情,针对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的专利分析,先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再做进一步的筛选和论证,最后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解决中医药技术瓶颈问题等至关重要的关键技术清单,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政策和规划制定提供参考。

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预见

1.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医药产业技术遴选

专利是反映某个领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应针对国内中医药产业的总体技术发展进行专利综合分析,了解国内相关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再以此分析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状况,从而筛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关键技术。

(1)中医药产业技术专利分析

中药主要由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部分组成。结合国家发改委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指南(2011年度)以及《陕西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中指出的中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任务,根据《中医药专利管理办法》中所规定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内容,对中医药产业进行内容类型划分。本研究拟对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涉及的中药制剂、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包括含有中药的保健品、食品等)以及中草药等4种类型及的专利技术统计分析。

从专利类型来看,我国中医药多为发明专利,如表4-1所示。从陕西省状况看,中药制剂和中成药技术上相关发明专利相对较多,其他类型专利虽有涉及,但占全国的比重均很小。这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相关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偏低水平,还需加大发展力度。

陕西省在上述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中均未见有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故以下关键技术专利分析只对其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如表4-2所示。我国在四种中医药产业领域均有发明专利,其中中药制剂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从陕西省的状况来看,除中药制剂中提取技术的煎煮法、回流法以及蒸馏技术(含水蒸气蒸馏)和分离纯化技术中的色谱法发明专利数量相对较多外,其余技术专利数量较少,均小于10项,说明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全国还处于落后水平。

(2)德尔菲调查法

本次技术预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基于专利分析所遴选出的中医药产业备选关键技术课题。根据可行性和唯一性原则,最终遴选出陕西省中医药产业4个技术领域22备选技术课题。

专家的选择是德尔菲调查法顺利实施和有效预见的基础,根据技术预见的目的不同,来选择的不同的专家样本。高校和研究院所是科研工作的一线,是技术的供给方,这类专家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反映技术发展的状况;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需求方,对技术的预见更能反映市场的需求;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导者,对技术的预见能反映产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技术预见的专家来源于陕西省评估中心专家库,涵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以及政府,各方面的人员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个领域25人左右。本次预测拟形成100人以上的领域专家网络。

2.研究结果

通过专利分析法和德尔菲调查法的筛选和论证,最终确定陕西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包含4个重点领域的20项关键技术。

(1)中药制剂领域

101 煎煮法

102 回流法

103 渗漉法

104 浸渍法

105 超临界萃取

106 水蒸气蒸馏法

107 超声波提取法

108 微波萃取

109 水提醇沉法

110 色谱法

111 大孔树脂精制法

(2)中药材及饮片领域

201 炮制技术

202 贮藏技术

203 种植

204 病虫害防治

(3)中成药领域

301 成分测定

302 质量检测

(4)中草药领域

401 种植

402 病虫害防治

403 毒物检测

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技术的发展。结合上述中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及关键技术,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力度,发挥陕西省中医药产业特色优势,打造“秦药”品牌,将其做大做强,实现中药现代化。

结语

篇10

关键词 政府功能 政府行为 医药工业园 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R40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3-0048-05

随着社会的进步,产业集聚式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医药产业的强政府监管、高技术、高投入、无法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等特点,使得医药产业集聚的形成有其自身特殊性。我国医药产业的集聚大多依托于政府建立的医药工业园(医药产业园),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政府主导已成为我国医药工业园区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形式,例如张江药谷、泰州医药城等。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波特认为,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真正作用在于影响集群的四个基本要素,即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从而对集聚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尽管其作用可能是有限的,但非常重要[1]。结合我国国情,政府在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国外工业园区发展的经验表明:市场对园区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当市场出现失灵时,政府将发挥积极作用调节市场。为了进一步了解政府在园区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园区政府功能进行定位,探索政府行为在园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医药产业升级的政府干预提供新的思路,丰富政府行为研究。

1 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1.1 医药工业园区政府行为指标的初步选取

医药工业园区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药监等多个政府部门,涉及的部门机构较多,因此筛选指标比较困难。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应政府行为内涵,通过和领域内专家的深度访谈,结合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选取出了17个指标作为本次实证调研的初始指标(见表1)。

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首先,我们根据初始指标,编制了一份医药工业园区政府作用调查问卷。问卷形式为5维度李克特量表,调查上述17个指标在医药工业园区中的实施效果。该调查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医药工业园区,调研区域涉及山东、浙江、上海、湖南、福建、江西、江苏7个省,20个医药工业园区。调研对象是医药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政府及其他相关单位人员。此次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80份,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为89.7%。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1.3.1 问卷信度检验

问卷信度检验主要是检测问卷调研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一般常用克朗巴哈(cronbach)的α系数法来检验问卷信度。α系数取值在0~1之间,α系数越高,信度越高,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越好。经验判断,问卷的α系数在0.8以上该问卷才具有使用价值。运用SPSS对样本的信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量表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 955,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1.3.2 问卷效度检验

文本采取因子分析法来验证问卷的结构效度。一般因子负荷值越大,通常在0.5以上,表明收敛度越高;且每一个项目在所属的构面中,出现一个大于0.5的因子负荷值,符合这个条件的项目越多,则量表的区别效度越高。

在进行因子分析时,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SPSS中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经验判断,KMO在0.9以上,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0.9,很适合;0.7~0.8,适合;0.5以下,不适合。本样本KMO值为0.959>0.9,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同时,从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值为3 262,自由度为136,达到显著,说明样本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因子提取方法,选择最大方差旋转方式,获得更加清晰的因子。观察旋转后的矩阵,发现G17在各成分上的因子负荷值都小于0.5,将该指标剔除。然后,对剩余的16项指标重新进行因子提取,发现所有的因子都满足在同一构面中,有一个大于0.5的因子负荷值,说明本问卷构建效度良好(见表2)。

1.4 因子提取与因子命名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共提取了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56%。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4个维度来表示4个因子,维度1包含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政策、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等,将其命名为制度供给;维度2包含建立公共平台、引进金融机构、医药类人才吸引等一些园区的公共基础方面建设,将其命名为公共产品供给;维度3包含药品审批和监管、环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将其命名为园区监管;维度4包含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等软环境设施建设,将其命名为软件配套支持。

2 构建模型

2.1 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本文采用了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提出待检验的模型,其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

在模型比较时,卡方自由度比x2/df越小的模型拟合越好。当x2/df3表示模型适配度不佳,其值介于1~3之间表示模型适配良好。该模型x2/df为2.01,表示模型适配良好。GFI为拟合度指标,范围一般在0~1之间,一般可接受的模型的GFI>0.9,该模型的GFI为0.92,表示拟合良好。RMSEA为根均方误差,一般RMSEA

2.2 因子间的因果关系

2.2.1 模型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政府功能定位,所以有必要对政府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前面的分析确定了政府功能的4个因子。我们认为,政府行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制度供给,园区公共产品供给、监管、软件配套支持都是在其基础上开展而来,因此,本文假设四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建立如下假设关系,如图2。

2.2.2 模型修正

应用LISREL软件对上述假设模型进行参数拟合。为得到更理想的模型,笔者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的原则:① t值

2.2.3 模型分析

从修正后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制度供给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路径系数为0.93,t值为12.27,说明制度供给对公共产品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制度供给对园区监管的路径系数为0.83,t值为10.87,说明制度供给对公共产品供给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制度供给对软件配套支持的路径被修正删除,表明制度供给对软件配套没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关系,只能通过公共产品供给、园区监管路径对软件配套产生间接影响关系,通过公共产品的路径系数为:0.93×0.61=0.57;通过园区监管的路径系数为:0.83×0.37=0.31。公共产品对软件配套的路径系数为0.61,t值为6.67,说明公共产品对软件配套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园区监管对软件配套的路径系数为0.37,t值为4.34,说明园区监管对软件配套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见表3)

3 结果与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医药工业园区中的政府功能主要可以分为制度供给、公共产品供给、园区监管以及软件配套支持4个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来推动园区的发展,一方面,政府会加大对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H1),引服务机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网络。同时,政府通过产业政策来影响园区的上下游支持产业,直接影响园区的产业链构成;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中介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进驻园区,构建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物流仓储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等,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创新激励政策,激发企业、科研机构的创新热情,提高园区创新能力,增强园区持续竞争力。另一方,政府依靠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园区活动进行合法管理与监督(H4),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交易、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政府还通过各种监管措施,根据园区的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制定有效的管理体系,形成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管理新局面。

同时,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还得出政府对于园区的软件设施不能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H3),只能通过公共产品供给以及园区监管来间接对其产生影响(H2、H5)。其主要作用方式主要有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促进集群共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质量监测机构、人才机构建立;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现代化、信息化改造等。软件配套主要是园区自身的市场运行建立起来的。完备的公共产品资源,良好的市场环境,更有助于推动配套软件的建立,如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在内的配套服务,加大对人才的培养;重视园区文化的营造,注重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团结协作能力;为员工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并鼓励尝试、挑战风险,创新气息浓厚,有力支撑园区的健康发展等。

4 结语

我国医药工业园区是由政府设立园区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园区的基本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管理等工业园区运转中的一些活动,与市场和企业相比较,政府对工业园区的建立无论是方向还是速度上都起到主导作用。同时,政府还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特点的医药工业园区,从而更好地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医药产业。本文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对政府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并尝试对以上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探索,丰富了我国医药工业园区的政府行为研究。但是,文中并没有涉及到政府功能对医药工业园区发展的具体影响,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 邱如美,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 67.

[2] 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 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5-47.

[3] 白景锋. 我国产业集群升级的政府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8(7): 1-6.

[4] 张涌.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探析[J]. 甘肃理论学刊, 2007(1): 70-73.

[5] 窦虎. 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政策研究[J]. 东岳论丛, 2005, 26(5): 80-83.

[6] 万春霞.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J]. 理论与改革, 2006(5): 104-106.

[7] 李姚矿, 余其礼, 阮美梅, 等. 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定位与功能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 2008, 22(6): 4-7.

篇11

《当代贵州》:董局长您好,首先对您接受本刊的专访表示感谢。近年来,贵州医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请您具体谈一谈贵州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

董穗生(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我省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62家,药品经营企业5483家(批发、零售)。2000年以前,我省医药工业发展较为缓慢,截止1999年底医药工业总产值仅为25.03亿元,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处于倒数第二位。2000年元月我局成立后,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局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经过深入调研,针对我省医药产业的现状,找出了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即企业体制、药品地方标准、资源的整合、科技管理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论证分析,我们提出了正确运用监管手段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的工作思路确定下来后,全局工作人员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医药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2005年底,全省医药产业销售回款已突破85.4亿元,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平均18%的增长速度,2006年突破99.1亿元,也高于全省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同期发展速度,排名跃居到全国同行业中上游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同时解决就业人员约30万人。目前,我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医药企业达15家,贵州益佰、百灵、神奇制药已进入全国中成药工业企业50强。

《当代贵州》:贵州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董穗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加强领导的结果,是我局全体工作人员和贵州医药行业全体人员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结果。在贵州医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是积极向国家争取各种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药发展的政策,抓住了地方药品标准和民族药上升国家药品标准的契机,通过宣传我省民族药的特色和多次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调沟通,得到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其次是积极推进引导企业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实行股份制改造走民营化的道路。我省原有医药企业大多为国营或家族式民营企业,我们通过国家对企业实施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契机,引入企业实施改制重组。目前,除一家国有企业等待破产外,其余全部重组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并且我省大多数药业企业已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第三是利用我省中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鼓励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目前已形成企业加农户联合人工种植中药材、民族药材的格局,并初具规模。第四是加大新药开发促进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帮扶和指导企业不断提高新药的研发能力,促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企业的结合。同时鼓励省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携带新技术新产品与我省联合申报新药,从而使我省开发新药数量明显增加,近几年来共获得国家局批准成功开发上市的新药53个。

《当代贵州》:苗药在贵州医药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请问我省苗药产业发展前景如何?

董穗生: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我省苗药产业的发展更是喜人。在我省少数民族中苗族人口最多,苗族医药文化沉淀最为深厚。苗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苗药的价值在国内外引起了越来越多地关注。我省苗药产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经过几年发展,以苗药为代表的我省民族药工业异军突起。我省苗药在全国创造了六个第一:申报品种数量全国第一,申报品种评审通过率全国第一,品种剂型的数量占全国第一,民族药生产企业通过GMP认证的数量全国第一,民族药的销售量全国第一,获得中药民族药独立知识产权证书的数量全国第一。今年,《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这将引导和带动我国整个中药、民族药行业的发展。我省苗药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国家政策的扶持、社会的广泛认知,如今又面临新的良好发展机遇,相信我省苗药产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代贵州》:作为承担着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壮大贵州医药产业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董穗生:监督管理是手段,发展才是最终目的。我局作为全省药品监督管理和综合监督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主要是充分运用监、帮、促相结合的手段,大力推进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来促进全省医药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局自组建以来,经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已初步形成了富有本省特色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依法行政工作体系,并且我们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我局开展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通过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改进机关作风、确保监管工作服务于我省药业经济的发展。举一个例子,今年我省药监局行政受理服务中心正式开始运行,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生产许可证核发、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核发、GMP、GSP、GAP、GLP、GCP等认证、药品广告、保健食品广告等省政府确定的35项行政审批项目,皆可在此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次性收费、限时办结。行政受理服务中心将其工作人员实行定期轮岗,减少管理相对人与实施行政许可经办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以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执行力和公信力。通过一系列的监、帮、促相结合的扎实工作,为我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实实在在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持。

《当代贵州》:下一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促进贵州医药产业发展方面有什么打算?

董穗生: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发展得比较快,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快前进的步伐。下一步,我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监管理念指导实际工作,促进我省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将我省医药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医药产业的主体是制药企业,因此这个工作的重心是如何加快我省制药企业在现有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一是要真正转变观念,正确履行职能。根据现阶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发展趋势,探索和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科学监管理念融入到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二是加大企业合理的资源配置。我省医药企业规模还比较小、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化开发需要更多“龙头”带动,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企业走兼并、重组、联合的路子,培育我省医药产业的“巨人”企业,形成我省医药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格局。三是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品牌意识。制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产品,产品优势是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引导和推动制药企业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创出更多的知名品牌,真正推进我省医药科技的进步和医药产业的壮大。

《当代贵州》:贵州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快速发展,对各行各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有哪些启示?

董穗生: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高歌猛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从全国倒数第二跃居到全国中上游水平,并且发展势头良好,继续向全国先进行列跃升。这是我省上下齐心,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我省发展的启示谈不上,但我把在近几年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谈一下,和大家共同探讨我省的发展问题。

首先,落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奋起直追,切实做到能快则快,我省一些行业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其他省区市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实现大的跨越和超越其他省区市。

其次,一个行业的健康成长,有赖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如我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搞好行业监管,净化市场环境,使我省医药产业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快速发展。

第三,要找准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增强核心竞争力。我省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的特色和区域资源的独特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赶超其他省区市。

第四,要注意研究国内国际市场,紧紧把握行业发展脉搏。要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就要对国际国内市场前景、技术发展趋势等有透彻了解,抢占制高点,以新技术、新产品赢得市场。

篇12

外部环境网络是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关于新技术、新知识等的交融和互动。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内部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与外部建立资金、信息等系统的联系,实现引进的主导学习形式;同时外部环境也可以为网络内部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实现集群内外部先进技术的吸收与转化,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外部环境包括集群外的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等。

2创新网络视角下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2.1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文构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范畴,需要全方位衡量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本文构建了涵盖创新知识溢出、创新网络组织、社会资本这三个层面,共计23个有效评价指标的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综合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全貌。

2.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各个指标对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影响程度不一样,我们需要确定各指标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确定评价体系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从大到小排序,得到一个反映各指标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程度的权重序列表,如表2所示。

3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江苏省是我国的医药大省,其医药市场需求比较大,其优越的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基础,为承接生物医药产业的转移和集聚提供了先发优势。同时,江苏省又是生物医药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也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因此,研究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借鉴意义。

3.1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测评通过调研,定量指标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专家打分环节是通过互联网的GlobalTestMarket调查网,邀请研究产业集群方面的专家进行打分获得相关数据。在统一数据量纲后,将得到的数值转换成九分制,再乘以表2中相对应的指标权重,最后将各分项指标的所有数值相加,便得到该产业集群的综合得分。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3.2结果分析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存在一些问题,处于孕育突破、有待进一步发育成熟的时期,各行为主体结点间还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3.2.1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与国际上公认的9分制评价标准相比,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为5.0527(表3),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子准则层的8个方面得分依次是“信任与合作(1.0140)”>“创新能力(0.84)”>“集群效益(0.7358)”>“学习能力(0.7320)”>“集群规模(0.5634)”>“法律规范(0.5070)”>“创新环境(0.3849)”>“社会文化(0.2756)”。以综合得分的均值0.6316为标准,集群规模(C21)、法律规范(C32)、创新环境(C13)、社会文化(C33)这4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政府、企业及相关组织应着重采取更为有效的战略措施,改善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拓展集群规模,培养集群文化,进一步增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活力。

3.2.2集群内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一方面,虽然江苏省具有医药优势资源,但“消费观念对创新的激励程度”(表3:D133)是市场对创新意识认可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1834,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2316,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意识层面上,仍主要停留在仿制药生产的阶段,原创型新药研发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仍显不足,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网络内的企业数目、产品种类众多,但“R&D经费投入强度”(表3:D113)是体现资金投入对创新支持力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4162,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674减少了10.94%,说明集群内一些中小型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依靠自行研制和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强。由于创新动力的不足,生物医药产业链便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加工,导致产品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层面。

3.2.3“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江苏省辅助网络层的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尚未建立完备的基于长期高度信任合作的专业化与协作学习的网络配套体系。“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表3:D122)是体现集群成员间通过相互学习、知识共享形成的创新网络机制完善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0541,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0829降低了34.69%,说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之间,呈现技术改造、学习能力等相互脱节的情况。“新产品产值率”(表3:D123)是体现创新成果合作专业化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2366,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980降低了52.50%,是制约竞争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说明通过集群内部的科研机构与创新企业之间的高度专业化合作,实现新药迅速利润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这种低关联度、低带动性的网络配套体系将不利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步,削弱了集群的对接合力,其竞争力也随之会减弱。

3.2.险投资基金尚未发挥作用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贷款或投资等募集方式作为生物医药企业创业和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研发过程的深入,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不愿去支持那些科研结果不确定而在短期内又无法预见成果的研发项目。“创新环境”(表3:C13)得分为0.3849,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次末尾,说明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不理想,高融资约束阻碍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也聚集了一些投资机构,但大多数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同时现阶段的产权交易、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基础条件方面的不足,导致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狭窄,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缺乏使得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后期及产业化的过程中遇到资金瓶颈,导致江苏省的许多生物医药企业在长期的潜力项目上的风险投资资金严重不足,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集群产业化的进程。

3.2.5政府的政策有待调整江苏省的跨国医药企业众多,为实现以研发为主的生物企业的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律规范”(表3:C32)只有0.5070的得分,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第六位;其中“法律环境完善程度”(表3:D321)得分仅为0.0650,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0657,说明江苏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欠缺,集群内的许多企业为了避免承担技术成果泄漏、知识产权不受保护的风险,以企业内部的实验操作代替了公共实验平台的技术研发。这种情形下的集群内部知识、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是难以发挥作用的,严重阻碍了江苏省生物医药网络式创新集群的发展速度。

3.2.6集群文化等软坏境有待加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的核心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围,浓烈的集群文化氛围是集群竞争力提高的环境基础。但在江苏省的评价中,集群的“社会文化”指标评价得分0.275(表3:C33),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最低值,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相互合作的创新文化、根植于集群的传统文化氛围不是很浓烈。

4基于创新网络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4.1核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为解决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

4.1.1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自主型的技术研发,充分利用集群内部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培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把握技术创新源头领域,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赢得技术竞争的主动权。同时,江苏省应依托集群内部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抓住跨国医药公司在本省大力发展的契机,将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引进来”策略相结合。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与分工,有选择性的引进、消化、吸收、改造一些对自身企业发展适用性强、经济性好的先进外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促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土壤,以提高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4.1.2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针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目前的投入资金瓶颈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创业资金的投入与引导。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研发需要有相当程度的风险资本保障,初来集群的创业者一般都存在资金短缺、有形资产抵押和担保缺失的现象,他们研制出来的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面临巨大的风险融资渠道的需求。因此,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需要在资本投资、技术转移等方面增强吸引力,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生物科技银行等机构,促成证券公司、风险投资者与企业直接交流,从而为企业的基础研究吸引资金,降低药品创新开发的风险。

4.2辅助网络层的提升路径健全“产学研”合作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协作机制。首先,“产学研”合作化,需要研发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采取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的合作形式,进一步发挥集群的孵化创新功能。由研发机构提供人才资源,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共担风险,建立起大学与科研机构向中小型企业转让技术的责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使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提前进入企业的创新机制中,逐步建立起战略联盟的关系。其次,“产供销”一体化要求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寻找与工商业有着一整套特定联系的大学与研究机构,这可以使集群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求迅速找到研发的方向,并在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后,利用医药企业原有的市场网络迅速找到销路。同时,还要促进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企业与各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经济合作,以此形成“产供销”的协作机制。

4.3外部环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江苏省的外部环境网络中,政府角色起了主要的作用,面对集群文化淡薄等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政府政策的定向,加强社会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从而建设一个内外兼优的生态药业。

4.3.1明确政府政策和法律方向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于以“投资驱动”为主逐渐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进程,在该进程中,为更进一步培育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政府应制定出符合本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首先,建立起适合创业、创新的地方制度环境,对集群内的重点企业给予让利等扶大扶强政策,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有关重大生物科技攻关项目需实行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的服务。其次,加大对人力资本等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的质量。面对江苏省重人才引进,轻内部培养的现状,政府应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沟通的作用,加快江苏省生物医药人才的积累速度。最后,创造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活动的法律环境,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生物医药企业的先进创新技术成果的扩散。

篇13

>> 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研究 推进四川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 浦东新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建议 论如何提高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率 中医药科研成果向技术规范转化的路径探讨 促进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创新性研究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和满意度评价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其对策研究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对策研究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对策探讨 科技成果转化障碍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医药产业创新 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分析 永州农业科技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上海市卫生局.关于浦东新区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通知[EB/ OL].(2013-2-25)[2016-11-28]. .

[3]李佳敏.浦东新区卫生系统成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心[EB/ OL].(2014-09-29)[2016-11-28]..

[4]张琪.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开通[EB/ OL].(2015-02-11)[2016-11-28].http:.cnhtml2015-0211content_2_2.htm.

篇14

围绕生物医药和新能源两大产业,继续推进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实施西山中科实验动物基地的规划,推进西山中科动物实验开放服务中心GLP实验室的搬迁工作。力争成功申报国家非人灵长类种子资源中心。组织好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基地规划,推进专业孵化器的申报工作。协助区政府做好招商工作,同时关注生物医药项目的引荐和推介,做好常规的招商工作。密切跟踪新能源产业的主要企业,做好政策咨询,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尽快将我区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

二.进一步推进载体建设。

筹建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启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开展创投与载体的对接活动,切实解决中小型和初创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开展科技交流和合作。配合区政府的统一安排开展招商活动,吸引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到我区设立研发中心,吸引海外留学生到我区创业,促进我区企业与海外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这些机构与企业的深度联结。重点推进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与区的合作,落实好同济大学研究院项目和上海交大与甪直合作建立科技创业园的项目

三.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服务机构建设。

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服务型企业,重点引进和培养几家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围绕我区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以下“十大平台”:实验动物服务平台;药物安全性评价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生物医药研发废弃物处理服务平台;绿色通道(出入境)服务平台;网络、信息、物流公共服务平台;临床及临床后公共服务平台;研发用血液供应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

四.2014年主要重点工作

1.建立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2.提出加强科技金融建设的建议方案,进一步改善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

3.举办一场高质量的资本、技术、产业、项目对接活动;

4.建立全区电子科技服务中心;

5.开展全区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的调研,形成高质量的发展研究报告,展开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

6.组建全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合作战略联盟;

7.推动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拿到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牌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