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

篇1

关键词:谨慎性;财务分析;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77-02

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创新,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中体现出涵义和新的应用价值。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应,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但是由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随意性,使得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必要性。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仅仅从财务分析角度阐述了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1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1.1流动比率

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这一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亦即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然而在流动资产中往往有些项目在实际情况下不能很快转变为现金。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应当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从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障金、应收票据贴现、诉讼赔偿金等。

1.2速动比率

其计算公式是: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可以在当前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认为这一指标越高,债权人的债务风险越小。速动资产,在国内外会计实务中,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一般计算方法(减法)。公式是: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财政部93年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就是以这种方法计算的。

二是保守的计算方法(加法)。公式是: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可上市证券+应收账款净值(含应收票据)。

多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其中,货币资金不合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指定用途的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项则要扣除长期应收款。上述两种计算方法,使速动资产计算结果有时会差别很大。因为保守的速动资产扣除了数额较大的预付账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就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项目来看,这些其他流动资产包括其他货币资金、长期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技改基金等,这些项目的会计数字,在流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衡量企业即时偿付能力更为谨慎性的指标是现金比率,它等于现金及存款再加现金当量与流动负债之比。其中现金当量为预期三个月内可收回的债券、股票投资,这个指标在分析企业财务困难,面临破产清算时尤其有用。

2在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其计算公式是: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对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因此这一指标通常在20%左右,工业等第二产业一般在40%―60%之间,而第三产业相对较活。我国资产负债率较高有着体制上的原因,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没有破产风险,企业留利、折旧基金统一上交财政,而掌权市场的不发达又使得企业外部资本性投资少。企业要发展,只有依靠借债。作为企业债权人希望该指标越低越好;作为投资者,只要企业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成本率,负债多一点也无妨;经营者则希望有一个合理比率,因为过高会影响企业融资信誉,过低则影响企业生产扩展。

3在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

3.1应收账款周转率

其公式是: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收入/平均应收账款额。

该指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过快。在具体计算该指标时,分子赊销净额应为销售额总额减去销售退货损失,分母应收账款余额采用总价法核算时包括销售折扣、折让和损失准备。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应收票据不包括在应收账款余额中,原因是应收票据事先规定付款期限。但事实上应收票据也是由赊销产生,计算应收账款余额时如不包括进去,会使相当一部分债权失去有效的风险管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用简均法,对于季节性经营单位不一定合理,年末如为淡季,该比率也有可能较高,但并不能因此说明企业效益好。因此,分母平均应收账款余额采用年内平均法计算。

3.2存货周转率

其公式是: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该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存货包括产、供、销三个方面的库存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对于存货的计价方法,《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意采用成本法,未采用比较谨慎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这就忽略了成本高出市价的情况,如长期积压的滞销、变质和破损货物。因此,按照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求,应建立“存货跌价准备”和“商品销价准备”科目,准确计算企业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消除通货膨胀对存货计价影响,调整存货账面价值使企业存货接近现价。

3.3固定资产周转率

其计算公式是:固定资产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固定资产余额。

该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效率越高。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2/3以上,对这个指标的计算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固定资产的核算关键表现在折旧方法的选取上,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普遍过长,折旧率偏低,企业折旧基金交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损耗增加,《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改变了单一的平均年限折旧方法(直线法),规定企业有权自主选择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内的四种折旧方法,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有了一定的资金来源。

4在获利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确认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由于“三角债”等原因使企业不能按时收回货款,导致利润虚盈,超前分配和无力垫税。企业进行短期投资,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由于股市千变万化,若按购入成本计价,反映不出投资损益,因此应采用购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对于企业《权益法》计算投资收益。当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应提取投资亏损准备金,相应减少长期投资金额。

4.1净资产收益率

其计算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100%。

该指标实际反映企业所有者拥有资产实现收益的能力。企业净资产的主是投资者,他们最关心企业净利润。企业债务利息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涉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投资者通过股东大会影响经营决策者,使之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以期取得最佳的收益。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应当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时予以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债务利息。

4.2成本费用利润率

其计算公式是: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指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必然首先要使成本费用最小化,企业为降低成本,缩减费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将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

4.3每股盈利

其计算公式是:每股盈利=(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数。

这个指标是西方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指标。在英国、新加坡等国还制定了专门的每股盈利会计准则。这里要注意的是:

(1)分母的计算应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如某公司年初发行1000股普通股,7月份又发行500股,则该公司当年共发行1000*12/12+500*6/12=1250股。

(2)如公司发行可转换证券,这时要考虑增加的普通股当量,即按优先股(债券)与普通股的现行市场价值之比转换优先股(债券)为普通股。如公司经营状况较好,优先股(债券)转换为普通股可使投资者获得更大收益,但此时每服盈利将被“稀释”,如果投资者购买不可转换优先股,虽然投资者没有表决权和留存收益权,仍能按照高于可转换优先股的股息获取收益。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要求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虚增利润;从会计记录来说,要求会计指标应实事求是;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正确编写会计报告,认真预测和披露会计风险,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会计信息资料。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和设要置外账。企业在具体执行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时,必须对其应用范围做出规定,避免企业歪曲使用,造成会计秩序的混乱,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恰当地运用稳健性原则是考察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保证会计信息客观性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篇2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叫做稳健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对交易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二、谨慎性原则的存在必要

众所周知: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而笔者认为:企业还是一个由若干利益主体通过合同而联系在一起的结合体。既然有利益主体的存在,则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为自身牟利。而会计信息恰恰是各个利益主体分配利益的基础。所以,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时,有时会有些过于激进。那么,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就突显出来了――它成为了企业内部冲突的缓冲器,在协调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作为各个利益主体中间方的经营者,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和稳健的会计处理。事实上,只有经营者理性而公平地权衡并分配经营成果给各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的合作才能持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才能持久,企业也才能持久。

三、谨慎性原则的负面影响

由于谨慎性原则是一个质的限制,而不是量的测定,所以在实务操作中会存在一些随意性,使其与另外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发生冲突,而对会计计量带来负面影响。

1.与可靠性原则的冲突

可靠性原则又叫做真实性原则,它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按照这一原则,对于可能发生而尚未发生的费用,是不应理会的。但是,谨慎性原则却要求会计人员对于这些费用进行确认,比如“预计负债”等。而这些项目在确认的时候,又含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容易被利用起来操控经营成果。所以,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有一定的冲突。

2.与相关性原则的冲突

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而谨慎性原则专门强调“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换句话说,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可以少计资产或者可能发生的收益,但不可少计负债或者可能发生的损失。比如,在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概率达到“很可能”以上的资产不能确认,而同等概率的负债却必须确认。因此,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使相关性原则大打折扣,同时令会计信息过于保守,难免会误导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所以,谨慎性原则与相关性原则有一定的冲突。

3.与可比性原则的冲突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二字,又体现在“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两个方面: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然而,谨慎性原则却允许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这显然违反了可比性原则。比如: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对存货进行期末计量时,同一品种的存货在不同时期随着市价的波动,其计价基础也不断改变。当本期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时,按成本进行期末计量;当某期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又按可变现净值进行期末计量。如此一来,便破坏了会计计量口径的可比性原则,使纵向可比性无从体现。所以,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有一定的冲突。

四、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需注重的事项

根据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明显地带有双面性:一方面,它能够避免会计处理过于激进,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等权益各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它不可避免地会带有随意色彩,为装饰财务报表留下了空间。

所以,笔者以为:谨慎性原则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须的,但必须在运用时有所注意。

1.充分结合财务报表与报表附注,减少谨慎性原则带来的随意性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判断体现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中,便形成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产生了不同的会计信息,最终也就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所以,凡是与谨慎性原则有关的主观处理而形成的报表数据,都应在报表附注中加以详细说明,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以及可比性的影响降到最低,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通过这些会计信息做出更为明智的经济决策。

2.注重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度”的把握

谨慎性原则的初衷是减少会计处理中的过度激进,以产生更为稳健的会计信息。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有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决断。所以,要使谨慎性原则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必须提高对该原则运用的水平。而对该原则运用水平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对它运用程度,也就是“度”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不足会影响其效用;运用过度也会因过犹不及而不能将其效用最大化,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法被精确地揭示,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受到误导。所以,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关键是把握这个“度”字:综合地权衡可靠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将其自身的缺陷约束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

3.提高会计人员的主观判定能力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问题对策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内容

1.会计质量要求的概念。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获得的价值运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有关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依据。因此,依法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转。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其中,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要求,是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基本质量特征;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要求,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质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进,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另外,及时性还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制约因素,企业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确定信息及时披露的时间。

2.会计质量要求的内容。(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4)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性,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5)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6)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8)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信息质量。事业单位的领导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单位行政支出的考核、行政业绩的考核和单位的预算等,对于单位的日常费用和专项资金的管理具有搜集基础信息的作用和进行管理的基本依据。不能重视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了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了诸多问题。

2.会计信息失真。此问题的存在主要是不符合可靠性的要求,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使用的原始数据不真实;加工处理必须不符合会计政策;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信息经任何第三者在采用相同的原则、程序和方法验证的情况下,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的经济业务不一致,会计信息不可以真实的、完整的、中立的反映单位的经济活动。

3.会计信息不易理解、不可比、不相关。此问题主要是不符合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的要求。事业单位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不易于理解,不利于单位依会计信息比较单位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等、不利于单位依据会计信息与其他单位进行横向的比较,不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4.会计信息不符合及时性、实质性、重要性和谨慎性的要求。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往往看不透经济业务的实质而只是反映业务的表面现象;不能够区分哪些会计信息的重要和次要往往所以问题一起抓不仅严重浪费了单位的人力物力资源也使会计信息毫无重点;不能科学的估计单位的资产和收益、负债和费用。另外,极个别单位滥用谨慎性原则设置秘密准备。

三、解决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措施

1.强化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视。单位的领导应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单位的全面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重视涉及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财务工作和其他工作等,努力提高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2.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事业单位应该通过:(1)宣传和严格贯彻、实施《会计法》及其相关法规,并对于弄虚作假和违法乱纪行动但不怠行为给予严格处理并通报批评。(2)建立检查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账户体系建立、会计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流程、企业会计政策、会计报表编制、计量和计价制度、台账制度、监督及审计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具备了必要的条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落到实处。(3)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在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应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编制、登记账簿,正确进行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做到账表相符,报表准确、可靠,可以验证。在当前情况下,应严格执行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使证、账、表的业务处理及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同时应改进会计领域的达标升级活动,促进会计行为规范化。(4)提高单位领导的法律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企业负责人法律意识增强了,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还有利于会计人员依法设账、依法算账、依法理财,提供质量优良的会计信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加强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职业道德教育和财经法规教育,努力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为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基础的保证。(5)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大大提高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为使用者及时了解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

3.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财务人员应清晰明了的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表等,如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明确,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项目间的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财务人员应在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的采用与相同或相似的单位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并不随意变更,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财务人员应了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意图,有效地整理会计信息,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预算、监管等需要。

4.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实质性、重要性和谨慎性。财务人员应及时的进行会计处理,避免工作一拖再拖现象的发生;财务人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来透过经济业务的现象发现经济业务的本质并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财务人员应根据单位的发展需要和财务管理的客观需求等来划分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财务工作中重点关注单位的重要会计信息,但对次要的会计信息也要正确的进行处理;财务人员应充分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企业的资产和收益、负债和费用可能发生的增加和减少进行合理的判断;单位绝对不应该设立秘密准备进行资金帐外循环,所有经济业务都应统一核算。

参考文献

[1]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长三角》,2009(9)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我国现在已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当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类银行的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已经形成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首,各类股份合作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主体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银行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衡量各大银行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对银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就是对银行披露的各种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本文重点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探讨。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银行业作为一群特殊的会计主体,对其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尤其特殊。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业的监管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和建议,得到各国的青睐,关于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文件有1998年的《增强银行透明度》和《衍生产品及交易监管信息框架》,以及1999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我国做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发展迅速,国家政府部门也及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要求。2006年出台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第二章中的第十二条到第十九条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概括起来会计信息质量应当满足以下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些要素要求是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所有企业的信息质量特征的基本性的规定,当然对银行业也适用。当然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对银行等金融企业特点对会计信息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所给出的信息特征也只是简单的描述。

2007年7月3日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是我国对银行信息披露的最新规范。《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第三条规定“商业银行应按照本办法规定披露信息。本办法规定为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最低要求。商业银行可在遵守本办法规定基础上自行决定披露更多信息。”和第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披露信息。”,为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披露规定了最低标准。

显然国家对银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都做了必要地要求以及对信息质量的披露做了严格的规定。总之无论是巴塞尔委员会还是我国对银行业的信息披露质量特征都做了较深的研究。

二、完善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想

在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在遵守我国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结合银行业的特殊性,提高和完善我国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此笔者和广大的同仁进行探讨。

1.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条件

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可理解性,二是成本效益原则。

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必备的核心条件。可理解性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能够让相关利益者比较容易地理解其表达的真实意思。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广大的储户,及债务人等。相对于广大的储户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此外银行企业本来就存在业务复杂、种类繁多,业务更新快的特点,对一般人来说要想完整理解银行业的会计信息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要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理解能力。银行业的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其他行业比就显得更加重要。

成本效益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一大经济约束条件。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获得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的时候,此方案才是可取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也应当符合这一原则。只有当成本小于所获得的收益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才是可行的。在这里,收益和成本的关系当然不是局限于银行本身,而是应该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角度来看,不应该限于个别的商业银行。因为站在商业的银行的角度,只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有可能增加银行的成本。

2.会计信息质量的目标

会计信息的总体目标就是对利益相关者有用。利益相关者使用会计信息的目标就是能从会计信息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都应该围绕对使用者的决策是否有用为核心。会计信息是否能够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总的来看,就是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的有用。银行业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考虑到银行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组成以及他们决策的特殊性。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数量庞大,绝非普通的工商企业可比,构成也复杂。银行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除了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之外,还有全社会广大的客户群体,客户群体构成了银行业信息使用者的主体。所以,银行会计信息的提供也应当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例如,银行的大多数客户关注的是银行的资产质量、支付利息的能力等信息,而监管当局主要了解的是银行的风险状况、贷款的质量、资本充足度等。

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会计信息才算上是合格的,有用的。

三、关键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虽然相关的法规政策没有要求银行必须将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透明度可以这样的定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和银行业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采取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方式,通过各种公共媒体,能够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方便的获取全面、公允、可靠、真实、及时、可比、重要的会计信息,并能够据此熟悉与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相关的风险。

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特征是对银行业会计理论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进一步发展。这对于我国改进和完善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会计信息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合、全面的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定与执行、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信息披露和监管。会计透明度应当包含以下两层含义:一、透明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质量特征,透明程度需要考虑上述八个方面的要求。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够方便、快捷、高效、低成本的获得能够反映银行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

四、重要质量特征的构建

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是对质量特征的透明度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可靠性和相关性

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是真实客观的。会计要素计量的结果与它的反映的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一致。对银行业来讲,金融业务及信息复杂多样,要可靠的反映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银行业的交易几乎都是“无形”的,如何真实客观的表达,变得十分复杂。我们可以认为,当会计信息没有明显的遗漏和重要的错误,能够真实合理的反映其反映的事实,以供利益相关者使用,信息就是可靠的。

相关性指的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情况与利益相关者使用的目的相关联。通常认为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或者至少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能力。银行业应当披露更广泛的信息。因为银行业业务繁杂,所开展的业务也越来越杂,兼营和混合经营日趋普遍,使银行业的业务比普通工商业更加复杂多变。只有努力掌握好相关性,以恰当的方式披露尽可能多的银行业的相关信息,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当然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本质要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相关性必须服从可靠性,以可靠性为核心。再多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也是以可靠性为前提和基础的。

2.谨慎性和重要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银行等金融企业具有金融资产众多、资金流量大、风险高、社会影响大的特点,在其财务报告中强调谨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谨慎性实际可看做可靠性的进一步延伸,谨慎性是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进一步外延。

重要性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就是要求那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做详尽的披露。重要性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补充限制。银行业信息数量大,会计信息存在多余的问题,如把任何信息都予以披露,必然会对重要的信息产生冲击,削弱其他重要信息的关注度。重要性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银行应根据自己业务的具体情况,根据经验对重要性做出披露。鉴于银行业务的复杂多变、数量巨大,因此应当充分利用重要性原则,对什么信息详细披露,什么信息简单披露做出合理的安排。重要性也可以看做是相关性的延伸,是对可靠的信息做充分而不多余的披露。

3.及时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和延迟。及时性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极大,过期的信息很可能对信息使用者没有了使用价值。尤其是对银行业来说,每天资金流动量极大,交易速度非常迅捷,资金营运周转飞快,必须对相关的会计信息进行及时的披露。

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对银行业而言,相同规模与类型的银行相比才有意义。

本文认为以决策的有用性为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目标,将透明度作为关键的质量特征,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作为一些重要的质量特征。如何将会计透明度的抽象特征转变为可量化的质量特征,以及如何将会计透明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相互联系起来是银行业未来会计信息披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李英明 刘 昂:对构建中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J].理论研究,2012(2).

篇5

【关键词】现金流量 利益相关者 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相关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确认、计量及报告的依据,做到各会计要素及其他有关信息的如实反映,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利益相关者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具有反馈和预测价值。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最主要的质量要求,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不经济决策,而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根据不相关的会计信息做出决策。因此只有同时满足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才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二)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要求,是可靠性及相关性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

(三)可比性、及时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纵向可比性),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横向可比性),针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两组会计信息的比较进行决策,体现了相关性和可靠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及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确保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及传递的时效性。相关及可靠的会计信息一定要满足及时性的要求。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非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及报告,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企业能够控制其未来的经济利益,应该视为承租企业的固定资产入账。实质重于形式也是可靠性的一种体现。由此可见,可比性、及时性和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信息的补充质量要求,对可靠性和相关性起辅助作用。

(四)重要性、谨慎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反映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有关的重要交易和事项,这些交易及事项足于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企业只需要详细披露重要的会计信息,不必对所有的会计信息进行详细披露。谨慎性也称稳健性,指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及报告过程中持有谨慎态度,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由此可见,重要性及谨慎性是会计信息的约束性要求,对可靠性和相关性起约束性作用。

综上所述,可靠性及相关性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其余六项要求都是为可靠性及相关的。所以可靠性及相关性可以选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

二、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需求

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投资者关注的是资本的保值与增值、企业的盈利性与风险性,债权人关注的是企业的长短期偿债能力,管理人员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综合经营业绩,如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等。普通员工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及职工福利等等。政府部门主要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经营的合法性与舞弊的可能性。虽然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都很重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及相关性要求。

三、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

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及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证并发表审计意见,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类型来判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作为可靠性的评价标准。

众所周知,企业的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确定的,它可以排除权责发生制涉及会计估计的影响。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基于现金流量视角可以从现金流量的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及盈利质量三个方面来评价相关性,进而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一)偿债能力

1.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为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现金流量表“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项目获取数据。该指标数据越大,说明流动负债的现金资产保证程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2.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指标数据越大,说明流动负债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资产保障程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3.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本期到期债务本息的比率。该指标数据越大,说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支付本期到期债务本息的程度越高,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该指标的理想值应该大于1。

4.利息现金流量保障倍数。利息现金流量保障倍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利息费用的比率。该指标数据更加稳健保守,值越大偿债能力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二)支付能力

1.股利现金保证比率。股利现金保证比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现金股利的比率。该比率越高,支付现金股利的保证度越高,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2.现金充分性比率。现金充分性比率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之和与债务偿还额、资本性支出额、支付股利及利息额之和的比率。该比率必须要保持1以上,才能满足支付各项现金的需要。该比值越大于1,现金越充裕,会计信息质量就越高。

3.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经营现金流量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加权平均数的比率。该比率越大,说明企业进行资本支出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三)盈利质量

1.净资产现金回收率。净资产现金回收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该指标能够剔除提前确认收益而长期未收现的影响,比净资产收益率更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该比值越大,盈利质量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2.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总资产的比率。该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利用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比值越大,则企业资产获取现金的能力越强,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3.盈利现金比率。盈利现金比率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每实现1单位的净利润,来自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净额的支撑份额。如果比值小于1则表明净利润中有未收现的收入。该比值越大,盈利质量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4.销售获现比率。销售获现比率为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该指标能够反映企业通过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获取现金的能力,该比值越接近1,说明企业的销售形势越好,信用政策越合理,盈利质量越好,会计信息质量越高。

参考文献

[1]部莉B.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2).

[2]吴建军,汤晓梅.利益相关者导向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J].财会通讯,2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