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工程的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机会成本概念与衍生产品的功能
在我们引进的学概念里,“机会成本”深入人心的程度是非常之高的,它不仅活跃于经济学学术界,而且深得现实经济生活里各方面的器重,甚至于扩展到了体制、观念和管理等诸多方面,至于在金融投资、股票、证券行业里,“机会成本”常常与风险概念一并使用,成为投资决策与风险判断的最重要的方面。不谈“机会成本”而言投资者,多半会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投资者。
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它是指在生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产一种货物占用资源而不能用于生产另一种货物的价值。换言之,就是当一种资源只能用于生产一种产品时,未被选择的生产产品的价值大小,就是被选择的生产产品的机会成本。如一批钢铁用于生产机床时,它们就不能被用于生产汽车,生产汽车产生的价值便是生产机床的机会成本;同样,当钢铁用于生产汽车时,生产机床产生的价值就是生产汽车的机会成本。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生产者只能在不同的产品生产决策上做出选择,择一而须弃另一,择得合适,便是机会成本低下,经济效益好;相反,择得机会成本高者,经济效益就不好。由于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选择定的生产产品的成本,它更大程度上是观念性的。
无疑,这是一个很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经济学概念,当它从生产领域引入到投资领域后,投资资金便作为资源来看待了。在投资的选择上,择一而不能投另一,便有投资的“机会成本”考虑。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无一不是在投资项目的多方面对比与选择后才完成的,那种被列于选择,而最后又没有投资的项目,成为了机会成本的主体,在这一主体上投资可能得到的全部的价值收益加上投资价值量,就是被选择定的投资的机会成本。
当机会成本概念引入投资领域时,相应地,人们对于风险的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传统的投资活动里,人们通常只从投资活动本身计算成本,如投资咨询成本、投资的可行性成本、投资的生产资料成本、人工成本等,它构成了投资的实际成本。一个投资项目或对象,只有耗费于其上的各种支出才是成本计算范围内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投资的成功与否,就取决于投资后产生的收益,投资成本水平高低则取决于收益的多少,它与投资活动范围以外的项目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在这种成本概念下的投资风险,也就是投资后可能没有任何收益,而且可能损失投资资本的结果。有了机会成本概念之后,投资者便将风险的范围扩大了,如果投资的项目或对象虽然得到了收益,但没有达到预计的水平,没有达到投资于另一个项目或对象可能产生的收益水平,也就是说,投资实现的收益水平并没有高于机会成本,这便是投资的不成功,投资没有得到“机会”性收益,投资决策错误,与此相关的投资决策与活动就是风险巨大型的。
正是这样的投资机会概念和投资风险概念,使得投资者对于投资的考虑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投资者不再简单地将投资的直接收益作为评判投资成本与否的标准,而是将收益与风险和“机会成本”联系分析,对投资的成功要求大大提高了。相应地,人们推出了新的风险分析办法,并且推出了大量的避免风险的工具与,试图在任何一次投资活动中,都取得最大的收益,或是将风险降低到最小水平。金融衍生产品就是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应当说,当前的金融衍生产品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主要还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它似乎在表明,凡是与金融活动相关的产品,无一不可以来“衍生”一下,利率可以,股票指数可以,外汇可以,债务当然也可以。因此,我们还根本细分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大体与金融活动相关的期货、期权、调期、回购等都在金融衍生产品范围之内。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定义为已有金融产品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新的投资对象。显然,作为投资对象,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就是清楚的:一是避免风险功能;二是投机套利功能,投资就有投机的可能,金融衍生产品不是一般的投资对象,投机功能就是强大的。就金融衍生产品的避免风险功能而言,在投资者风险概念扩大了的情况下,金融衍生产品的这一功能似显得更加招人喜欢,也更显得地位突出。
以股票期货指数为例来讨论。对于单个投资而言,股票投资可能是世界上风险最大的投资之一,这就产生了投资避险的要求。股票指数期货正是应这样的要求而“衍生”出来的产品。对于一个有多种股票的投资者而言,股票指数期货就是最有效的避免风险的工具了,它以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相反的操作。一定时间后,股票的价格真的下降了,投资者手中的股票贬值了,他的投资受到了损失;但是,股票期货也下跌了,他通过买入股票期货来对冲,赢得了期货市场上的正向收益,结果,该投资者没有损失,或许还能赚点,最普遍的情况,便是损失得很少。
同样,如果一个投资者卖出股票后,做了空头,股票价格上升,而且显示出了继续上升的热头,这对于投资者是一个损失,他需要别的方式对这种损失进行补偿,于是,他需要买入股票期货来避免这种风险,如果股票市场价格上升,他出售股票的损失也就越大;而在股票期货市场上,股票指数期货价格上升,卖出合约可以得到相当价值的收益,这样一收一付,正负相抵后,至少也是风险减少,股票指数期货的避免风险功能表现得格外充分。
在这样的股票市场与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相反的操作中,我们可以留心到如此的事实:如果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做的是多头,而同时并不利用期货市场上的避险保值功能,那么,投资者可能会有两种结果出现:一是股票的价格上升,股票的投资者将抛出股票,取得可观的投资收益;二是股票的价格下降,股票的投资者由于资金周转等,他不得不抛出,由此蒙受较大的投资损失,与既做股票市场多头,同时又做股票期货市场上的卖空来说,投资者可能赚得痛快,也可能赔得惨重,收益的波动曲线是大幅度的;而利用了股票期货市场者,就在不赔不赚和小赔小赚之间波动,曲线是平缓型的。
同样,当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做的是空头时,在不利用股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由于价格下降而庆幸抛得及时,减少了损失或是获得了收益;相反,如果股票价格上升,投资者则可能后悔抛股票过早,形成了重大的损失。和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情况不同,如此的投资活动的收益波动曲线是高波峰和低波谷的。如果利用了股票期货市场,则拉平了收益的波动曲线。
可见,用不用股票期货来做反向操作,实际上是投资者对投资做不做保险的选择,如果做了,投资者就不再有投资损失的巨大风险,但同时,它也使投资者得到较大收益的可能性消失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风险是避免了,但赚取大钱的机会也丢掉了。我们承认,这的确是衍生产品投资保值避免风险的功能。但是,如果认识只是停留于此,我们的思想就显得过于狭窄了。
仔细的可以发现,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来避免做股票投资的风险,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夸大机会成本的观念在作崇,投资者将股票投资的非实际成本过于计较了。在多头投资者那里,他将股票价格可能下降而形成的风险夸大了,但他又不想马上抛出股票,由此利用起了股票期货产品;在做空头的投资者那里,他将股票价格可能上升而形成的风险夸大了,但他又没有办法不做空头,他也就利用起了股票期货产品。多头者想持有股票,空头者不想马上投资,都是以相反的操作作为机会成本来考虑的:多头怕抛了股票会有更大的损失,而空头则害怕马上买入会极不合算。这样的结果,机会成本成了投资的最主要考虑,同时又被放置于放大的地位上,投资者便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最后,干脆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来“保险”,夸大的机会成本马上变成现实的风险度量,投资者用股票期货消灭了风险,也消灭了增加收益的机会。
但是,机会成本毕竟不是实际成本,在进行股票投资时,考虑机会成本是必要的。若是过于计较,结果就失去投资本身的意义了。在进行任何投资时,投资量、实际成本支出、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量是四个真实的需要的指标,一个股票投资者做多头时,他应当对股票市场的情况有充分的和了解,如果他估计股票价格将下降,最简单可靠的反应是将股票及时地抛出;一个股票投资者做空头时,如果他估计股票价格将上升,他就应当在股票市场上及时地买进,以待谋利。如果投资者的估计错了,投资者将需要支付的是实际的投资损失量或是实际成本。利用股票期货市场来“保险”价值,实际上是一种将手中现有价值延续到一段时间后不变的做法,它与股票投资者对市场的分析与判断不再有任何关系,市场是升是降,投资者手中的价值基本不变。这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投资么?就此而论,股票期货产品的保值功能是消极的工具,它使投资者没有了投资价值的变化风险,也没有了投资价值增加的积极力量。
还远不止于此。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千千万万,如果每个投资者都是如此进行操作,不论做空头还是做多头,投资的风险都由股票的期货市场操作“保险”住了,那么,股票市场的价值变化也就将基本稳定了。从总的情况分析,的股票市场,不论是发达国家的市场还是家的市场,都具有“零和交易”或是准“零和交易”的性质,即是股票市场有人赚钱,一定是他人赔钱所致。在投资者都用股票期货来进行保值后,股票市场便一定是超常地稳定了,没有人能够利用股票市场的波动来进行投资了,这样一来,股票市场的存在便有了问题,没有投机的股票市场,还有什么投机者呢?就是一般的投资者,谁又不想低价买入而高价卖出呢?股票市场的存在又还有什么必要呢?
目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迅速蔓延,全球金融秩序被打乱,世界经济出现衰退,我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冲击。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体系还处于成长过程中,国际资本流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都会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带来巨大影响。由此,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则成为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使用宏观金融工程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金融安全问题,同时指导金融资源分配,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金融工程是我们率先提出的概念。在国外,金融工程发端于微观,主要研究金融资产定价。Black和Scholes在1973年提出了期权定价理论,Merton在公司金融背景下讨论了期权定价的适用性问题。Leland和Rubinstein提出了动态套期保值策略,是较早讨论“金融工程”概念的学者。Finnerty在1988年首次对金融工程进行定义,认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在后续研究中,学术界开始考虑运用微观金融工程的方法来解决宏观金融问题。2007年,我们系统地阐述了宏观金融工程的概念,构建了一个成形的理论框架,并将这种框架运用到国内外宏观金融的系统分析中。宏观金融工程是指通过金融工具与手段的创新设计与重新组合、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制度的变革来解决宏观金融问题。我们研究宏观金融工程的目的,是要告诉世人金融工程不仅可以应用于微观,而且可以应用于宏观。我们将金融工程理解为一般金融工程,包括微观金融工程和宏观金融工程两个方面。
关于宏观金融工程的相关理论和应用问题,我们进行了近5年的研究。首先,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宏观金融工程的概念和基本框架。然后,运用资产负债表的方法,研究和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将国家从整体上看作一个企业,将各个行业和区域看作子公司。从结构和整体上编制出公共部门、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家户部门资产负债表。该表的编制,使宏观金融研究具备了微观分析基础。接下来,我们运用期权定价理论和或有权益的分析方法研究和编制宏观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该表的编制,使宏观资产负债表从历史数据变成了反映当前市场变化的数据,使宏观金融的静态分析变成了动态分析。运用宏观资产负债表和宏观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数据和指标,我们构建了宏观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并在宏观压力测试和蒙特卡罗模拟的基础上,确定宏观金融风险的安全区域。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的构建,使我们能够较为客观、科学地测度出宏观资产的风险值(VaR),为我们构建宏观经济资本体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不仅构建了该体系,而且还构建了包含宏观风险指标的宏观经济考核体系,从而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与落实奠定了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基础。
我们关于宏观金融工程的研究得到了“教育部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大项目(07JHQ0003)”的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宏观金融工程基本理论、国别风险分析、区域风险分析和产业风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应《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之约,我们选取了部分宏观金融工程研究的成果出版。《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监管的若干思考》运用宏观金融工程思想对宏观审慎监管进行理论分析,认为监管部门作为公共部门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主要是控制金融部门通过隐性担保向公共部门传递的风险。《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企业风险问题研究》、《中国西部宏观金融风险研究》、《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金融风险研究》和《基于或有权益资产负债表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风险分析》等4篇论文,将宏观金融工程理论分别应用到国别、区域、产业和企业4个层面的风险分析中。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了资产负债表方法、期权定价方法、蒙特卡罗模拟、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现代金融分析技术,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宏观金融风险定量分析和控制体系。
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
金融工程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并具有特定P/L性的新的金融产品。而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金融工程概念。
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金融工程个人简历表格,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姓名:
国籍:
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潮州
身材:
175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7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行政/人事类:行政 客户服务类 售后服务 百货/连锁/零售服务类 超市连锁
工作年限:
2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均可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2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佛山
个人工作经历:
2005年广东省中国青年旅行社 国际票务销售
2006年广西业隆电器销售公司 经理
2007年北京大成方略纳税人俱乐部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销售客服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金融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
2004-07-01
所学专业一:
金融工程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2001-2004 广东金融学院 国际金融 大专,200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在职期间,月销售额最高可达十万!在销售行业及客户服务方面有着自身独到的见解,曾多次主持公司培训会议,在服务客户时得到多方的赞赏,期待在售后服务一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详细个人自传
工作地区:广州,番禺,佛山
金融工程是一个崭新的金融领域,许多金融工程理论和技术还正在发展中,所以学者们对金融工程的理解和诊释也不尽相同。
最早提出金融工程学科概念的美国金融学教授约翰•芬纳蒂。
笔者对芬纳蒂的相关研究文献中涉及金融工程界定的表述进行了总结后,认为芬纳蒂指出了金融工程的实质在于“创新”和“创造”。1.金融领域中思想的跃进,其创造性最高。2.指对已有的观念做出新的理解和应用。3.指对已有的金融产品和手段进行重新组合,以适应某种特定的情况。
二、金融工程的应用原理分析
金融工程是市场追求效率的产物,它本着以问舞为导向和不断创新的基本原则,将工程思维引入到金融领域,设计、开发出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手段及相应的策略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金融业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笔者在本文重点对于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的途径进行分析,在对于金融工程的概念进行阐述之后,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于金融工程的应用原理进行必要的说明。
首先,金融工程可以实现风险的转移和再分配。金融工程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和优化设计技术,创造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战略,使原有的风险在不同主体间重新分配,风险厌恶者以支付一定费用方式将原来承担的风险转移到风险偏好者或中立者身上,或风险回避程度高者将部分风险“卖”给回避度低者,根据这种原理设计出如远期协议、期货、期权等,已成为风险管理的“有力武器”。
其次,金融工程可以实行比较利益之间的互换。金融工程以其独有的洞察力和创造性将金融市场上运作成本的相对差异充分利用,产生了大量的以互换为基础的金融工具和经营策略,互换类金融工具已在国际金融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再次,金融工程可以缓解信息的不对称。金融工程的方式是设计“信号显示”机制,在不违反保密原则下让信息不完全者借以了解相关信息,如可售回股票的设计,规定如果在未来某一时点发行者的普通股价低于某项设定值时,持有者可按预先设定价格将可售回股票卖给发行者,这个预设价格即是向投资者“显示”了发行者对公司未来价值的看法。
此外,金融工程可以增加流动性。金融工程运用不同流动性含义创造了许多新产品,比如,货币市场基金、现金管理帐户保证最大限度地更方便获取现金,使暂时不用的现金投入运用,有些产品设计目的在于通过增加市场深度或吸收能力来改善流动性,采取把非标准化的金融工具标准化,对工具结构进行改造以更易于在二级市场变现,以及通过以抵押资产、应收帐目的形式发行证券将高风险变为低风险,增加流动性等。
三、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金融工程在我国应用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
在项目融资方面,珠海高速公路项目是我国第一笔采用金融工程的资产证券化技术,成功地实现了项目的融资。
在货币互换方面,1992年8月,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中介,上海浦东和广东佛山的两家公司做了一笔1亿美元与5.8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交易。此次交易大大节约了互换双方的资金成本。
在资本运营方面,比较成功的是在1996-1997年间,香港百福勤公司和摩根•斯坦利亚洲公司为北京在香港的公司京泰集团策划,通过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一个空壳公司—北京企业投资公司,并同国内企业进行“股权置换”,成功的包装成立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最后,北京企业投资公司以低廉的成本控制了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和燕京啤酒有限公司。
上述的一些成功案例说明金融工程的一部分成果在我国已具有了运用的价值,我们可以引进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程技术来解决我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的问题。
四、金融工程在我国的发展途径思考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国际金融业融合日趋紧密的今天,我国正处于由不发达向日益发达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重转变过程中,实施金融工程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宏观经济建设非常必要。
1.发展金融工程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首先,发展金融工程,首先需要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并且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其次,约束市场投资主体的行为,塑造真正的市场参与主体。此外,积极把高新技术引入金融业,加速金融科学化的发展。
2.引进适合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工程产品
在债权式、股权式和货币式这三种金融工程工具中,我国应优先在股权式金融工程工具中发展期货和期权两种。期货的股权式金融工程工具有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期货两种。相比较而言,由于我国股市发展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投资者较多、相应的法规制度比较健全,在发展的条件上要优于另外两种金融工程工具。
3.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为了保证金融工程的风险不被滥用并波及整个市场,除了市场交易者自身必须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之外,还需建立严密有效的监管体制。创新与监管是一对矛盾体,管制过严就扼杀了创新,监管过松,风险性加大,但正是“监管一创新一再监管一再创新”的动态的过程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有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要让金融工程在“统治下的自由市场”中运行,未雨绸缪,在大规模地发展金融工程之前,中国还需建立完善高效的监管体系。
4.深入研究金融工程内在运作原理
金融工程与其开发的金融产品的关系如同建筑中的工程设计与建筑物的关系。因此,研究金融工程最重要的是学会工程设计,即如何根据客户需要并结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设计和计算等过程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并最终推向市场。
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金融工程的一些基本条件,金融工程的很多技术在我国还不具备应用的条件,但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盲目等待,而应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借鉴金融工程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应用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用于解决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难题。
参考文献:
[1]黄俊立,余维彬,张正鑫.金融工程—理论与应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周立.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本文首先探究了金融工程与伦理问题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了伦理问题研究在金融工程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其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广泛性;其次探讨了金融工程与伦理问题的核心关系、相关范畴以及金融工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伦理问题的矛盾冲突;最后,针对上述伦理冲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金融工程;伦理问题;道德约束
一、金融工程和伦理的概念界定
(一)金融工程的定义
金融工程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创新性设计或者运用各类金融手段和工具创造性解决金融领域问题。它是一种方法论。金融工程的范畴不仅涵盖交易市场上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等各类金融工具,还包括一些解决金融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包含无形的金融服务等。金融工程主要指创造性解决金融问题,它突出表现在对各类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上。
(二)伦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1、伦理的定义
伦理是指探讨人类社会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标准,这一系列规范和标准可以约束和指导人类的各类行为,从而促使人们去追求优良的道德理念和品格特质,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
金融伦理是伦理的一个方面,它所关注的是经济社会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规范的形成。它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金融体系下对各类交易行为的主体、流程、工具等进行约束和控制的价值规范和标准,它是把金融背景和伦理问题有机结合的产物。
2、金融伦理的含义、研究范畴与重要关系
金融伦理的概念包括两层含义:一层含义,它是一种有具体金融背景的客观规范和准则;另一层含义,它是一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行为调节方式。金融伦理的实质是对金融领域优良道德品质的保证和相关行为的规范。具体来说,它是指在相关金融主体之间发生利益关系冲突时,通过研究人类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探索出在金融领域人们解决相关利益冲突的最优方式,从而维持健康、合理金融伦理秩序的运行。
金融伦理包括平等、公正和诚信三种基本研究范畴:平等,是指政治关系的平等;公正,是等价的交换,是应该的回报、交换;诚信,是指交易各方之间恪守契约,遵守信用,自我行为和表达信息具有一致性的行为。
金融伦理包括三种重要关系:权力与义务关系,权力是指拥有重大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应当的索取或所得,义务是指拥有社会效应带来所得而应当付出的代价,是受权利保障而应当的付出,不付出相关代价,会因此收到法律和更高权力的惩罚;委托与关系,由于交易各方之间存在掌握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为促进信息的对称交流,以契约形式存在的参与者之间形成的相关关系;自律与他律关系,自律是指行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他律是运用法律约束、政治约束和市场约束等外在强制力约束交易中人们的行为,以保证各方权力义务的顺利实现。
(三)金融工程对伦理的诉求
1、金融工程伦理诉求的必要性
从金融工程自身的特点来看,金融领域对伦理的诉求是必要的。我国近几年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十分活跃,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创新,吸引了大量客户的关注,人们对金融相关专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也更加依赖。然而金融市场存在大量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是金融工程相关服务人员对投资者的误导和欺骗引起的,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这些人为因素的产生需要金融伦理的规范。
从金融工程独有的特点来看,金融领域对伦理的诉求是必要的。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是信用要求更高的行业,如果信用体系不能健全和完善,一旦出现信用危机,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系统的瘫痪。然而,金融系统自身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因此金融领域对信用的要求和伦理的诉求具有必要性。
2、金融工程中伦理与经济利益产生冲突
在金融工程中存在伦理与经济利益两方面考量标准。金融工程这一领域如果以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那么势必会产生伦理冲突。金融工程中伦理问题的存在,要求经济活动中必须存在理性人。理性人应把金融伦理规范和经济利益最大化有机结合,把两种标准均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依据,这样既不损害道德标准,又可以把经济利益合理的做到最大化。
二、我国金融工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
(一)相关人员的伦理状况分析
1、从业人员金融伦理的缺失
我国金融从业人员虽然经过国家的严格培训考核和道德教育,但仍然存在难以抵挡不良诱惑等现象,归根结底是面对金钱或物质诱惑意志力薄弱。金融从业人员从业之初尚能固守底线,全心全意服务客户从而吸引大量投资者。然而在长时间的利益诱惑面前却很难做到始终如一,降低了道德底线。在金融工程从业人员从业过程中是非观和明辨善恶能力不足,行动缺乏果断存在局限性。
2、金融工程专业学生伦理教育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金融工程等相关课程,但无论是综合类高校还是大多数财经类高校只是针对相关专业知识进行了全面设置,并未开设伦理教育类课程,导致学生们对金融领域相关伦理认知的局限和伦理价值观念的淡薄。
学生们伦理认知缺失和伦理价值观淡薄体现在他们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的自豪感往往来源于可观的薪金收入。他们对于金融工程专业的认识不全面,对职业道德认知尚浅,不能做到及时反思。同时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对金融大环境中的不良现象缺乏斗争意识,容易受影响随波逐流。
(二)金融市场中的各种伦理冲突
1、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伦理冲突
股票价格的高低不仅受金融市场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投资者在购买股指期货或者股票时,就会对上市公司的相关经营情况进行针对性了解。而大多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了解仅限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那么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就可能产生伦理冲突。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是否真实,是否与实际经营状况一致,直接影响到了投资者的决策,同时也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股价的波动和投资者的选择也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表现。这时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均过分考虑的自身利益而忽略对方利益,两者的伦理冲突就可能产生了。
2、金融机构与投资者的伦理冲突
金融机构服务人员与投资者之间信息存在不对称。在投资者与金融机构达成委托关系后,如果在委托关系中,方参与到市场交易中,那么很可能出现由于利益冲突而引起的诚信问题。目前我国金融工程正在蓬勃发展的初期阶段,相关高端服务人才有限,容易出现一个方同时为多个投资委托方服务的现状,委托方之间也会存在利益冲突,这些冲突都是委托关系中产生的伦理冲突。
3、政府与市场参与者的伦理冲突
政府是所有经济活动的监管者,同时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存在于金融市场中。金融工程中涉及大宗商品和股指的期权、期货交易市场,许多国有企业参与其中,他们实质与政府是相关利益的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以监管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与其他投资者的竞争当中,能否做到一视同仁,才是是否避免其中伦理冲突的关键所在,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之处。
(三)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伦理问题
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推出债券远期、人民币外币利率互换等创新金融衍生产品。新产品的使用使得我国经济运转更具灵活性,同时新产品的开发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应用帮助更多金融相关机构逃避了社会责任,但却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同时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无法有效确保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忽视了金融衍生产品带给人们过高的金融风险。一些以获取高利润为目标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过于复杂或过度创新,使得它们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从而使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得十分脆弱。上述这些都是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伦理缺失造成的。
三、我国金融工程中的伦理建设途径
(一)转变金融工程相关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重伦理道德教育。通过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操守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高在校金融专业学生的伦理素质。应把伦理道德教育充分融入到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老师们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要结合伦理知识,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金钱观、道德观,并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对金融工程相关岗位进行职业技术考核时,也要加入伦理道德和职业操守等相关品质方面的考核。
(二)加强金融工程市场的监管
新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创新性强,技术程度高,关系复杂等特点,为金融监管部门提高了监管难度。因此这类新兴市场的监管应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在监管过程中遵循一定原则:平等、公平、诚信原则。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同的交易主体,政府在监管过程中应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交易主体,才能确保交易主体利益的最大化,才有利于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秩序的建立;信息公布对称和透明的原则。信息公布是金融市场得以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被监管主体信息公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可以促进交易双方信息对称,从而避免了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政府只有促进了信息公布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才能确保投资者利益,防止伦理冲突的产生;监管部门的自律原则。监管部门自身的廉洁自律行为,应落实到每一位监管工作者身上。使监管工作者对金融市场进行更有效监管,从而保证监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三)推进金融工程中伦理产品的设计开发
金融伦理产品是一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它是指在普通金融创新产品中融入了规避社会风险、伦理道德风险的因素,同时顺应监管者监管意图,划分一定利益价值后的一种创新金融产品。产品除了体现金融创新意图之外,还能很好地把重点集中于产品对环境的保护、对社会的贡献、对国民经济支持的伦理道德方面。金融伦理产品能够很好地实现经济利益和伦理价值的统一,是金融工程创新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产物。在金融伦理产品的开发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金融伦理产品的设计不仅要一定的社会前瞻性,使金融伦理产品顺应时代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还要符合金融市场中监管者、参与者伦理价值的偏好。推出的金融产品应能够指导和规范参与者的行为。
二是,金融伦理产品的开发应以当代社会的主流伦理价值观为参考出发点。而我国当前主流价值观是指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在开发金融伦理产品时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促进市场交易主体,交易主体与交易环境等的和谐发展。
三是,金融伦理创新产品自身伦理问题要得以重视。金融伦理产品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市场参与者伦理意识的树立,政府相关部门应对金融伦理产品下出现的伦理问题加大制裁力度。
四、结束语
概念由来
绿色金融的概念来源于绿色文明。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颁布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件,它是人类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取得初步共识的结晶。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并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在全世界最早制定和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并且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贯彻实施。绿色金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出现的,它是金融业的绿色革命。
金融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大脑”和中枢,不仅仅是一个中介媒体,而且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取向,进而影响经济取向,因而要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进步,就必须在金融领域中引入“绿色”概念,倡导“绿色金融”。在此意义上,绿色金融是传统金融意识和现代环境意识的融合,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业在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绿色,即在投融资行为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其对社会资源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地讲,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改变过去高消耗、低产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金融增长模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其二,以绿色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也是对传统金融的延伸和扩展。从金融活动过程来看,它和传统金融是一致的。然而绿色金融更强调维护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及长远发展,它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减轻传统金融业的负面效应,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绿色融资
绿色融资是绿色金融的主要行为和目的。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生态绿色融资,即为谋求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其二是产业绿色融资,即环保产业或企业为防止或治理污染而需要的融资。
生态绿色融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在推进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也提上了重要日程。但国家要实施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工程,就需要大量资金,而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资金紧张,单靠国家财政拨款是难以完成这些项目的,所以必须推进金融改革,引导金融企业进行生态融资。这在我国目前也是可能的,截止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已达到75000亿元,由于没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各大商业银行在央行都有超额准备金。有鉴于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融资:其一、银行直接融资给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推进生态建设,由政府从财政收入中归还。其二、银行直接对农民贷款,进行经济林建设或扶持种草业、养殖业的发展,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当前,农村许多农民由于很难从信用社中贷到款,无法进行长期投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融资引导农民进行生态投资,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且可以使银行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其三、银行可以直接扶持农民成立企业或者公司,专门经营生态林和经济林建设。发展与之相应的产品加工业,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摆脱以前单一的初级产品产出。
产业绿色融资。绿色金融是利用金融手段推进环境产业的有效方式。其一、它可以为环保产业或产业中的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服务。根据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需要,环保产业有望成为新时代金融资金的最佳卖点。国家环保局1997年12月至1998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环保产业调查显示:1997年我国环保行业利润为41亿元,而当年营业额为311亿元,平均利润率为13.5%。但是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这必须依赖于银行融资。其二、它可以为环保产业或产业中的环保项目提供信息服务。金融机构有它自身的特征,联系各个产业部门,信息来源多,范围广,并且通过利率机制和价格机制反映投资的方向,因而它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引导和推动环保产业的较快发展。
金融新方向
绿色金融是对过去金融活动中“先破坏、后治理;先砍树、后种树”过程的挑战,是打破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创建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它已经成为未来金融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我国实施“绿色金融”工程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物流金融 融通仓 仓单市场 物流银行 物流保险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资本和物资交流日益频繁,这促使我国物流产业和金融产业迅猛发展。在网络和通信技术广泛应用的条件下,物流和金融之间强大的吸引力已经产生学科交融的奇葩,它给物资流通带来的巨大影响被敏锐的学者准确地捕捉到,进而从理论的高度构建出一个崭新的平台―物流金融。
物流金融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国内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最初是沿着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的业务总结开始的。早在1987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的陈淮就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资银行的设想。90年代初期也有学者发表文章,探讨物资银行的运作。但是,那时的“物资银行”还带着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是探讨通过物资银行来完成物资品种的调剂和串换。由于物流的概念没有被充分发现和认识,所以当时的物资银行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1998年4月,时任陕西秦岭曾氏有限金属公司总经理的任文超探讨了利用“物资银行”解决企业的三角债问题,是这一概念的一个突破。随着物流学的不断发展,物资银行的概念也逐渐发展成熟。2003年9月,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学者于洋、冯耕中,2004年任文超以及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治等,都对物资银行的含义重新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比较规范的概念。仓单质押业务的理论总结始于1997年6月,当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张平祥、韩旭杰对粮棉油货款的仓单质押业务展开了研究,但是并没有将物流的概念结合进来。
此后,随着物流学的兴起,相应的研究开始增多。2001年,烟台大学的房绍坤;2002年,学者孙宁;2003年,东南大学的郑金波;2004年,学者邵辉等对此都进行了研究。该业务与物流业发生紧密联系只是近几年的事。对于保兑仓业务的研究则是基于仓单质押业务而衍生出来的。
物流金融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融通仓”的研究。2002年2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罗齐和朱道立等人提出“融通仓”的概念和运作模式,迄今仍有系列成果推出。 2004年5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邹小、唐元琦首次提出“物流金融”的概念,定义了它的内涵和外延,“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至此,物流金融的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基本确立,并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出了一系列的运作模式。在学科概念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学者做出探索。2005年3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祥锋、朱道立提出了与物流金融相类似的“金融物流”的概念。但因其相对于“物流金融”在表达上不够准确,续用者不多。物流金融领域的另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出现与普及。2004年,广东发展银行在“民营100”的金融平台基础上及时推出了“物流银行”业务,期望有效解决企业的融资与发展难题。从2004年底至今物流银行业务迅速在各行业中得到应用,如中储与华夏银行的合作,福建中海物流公司 、泉州正大集团与中信银行的合作等等。物流银行业务是以产品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抵押或质押为授信条件,运用实力较强的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银行业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可以看出“物流银行”是“物资银行”业务的升华,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物流金融近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基于网络技术的物流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等领域。
物流金融的相关概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他们认为物流金融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这些资金和信用的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结算、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收购兼并与资产重组、咨询、担保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是为物流产业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物流和金融的紧密融合能有力支持社会商品的流通,提高全社会的福利。该定义指出了物流金融所研究的领域和基本的研究方向,它还强调金融创新思维和金融工程技术的运用。
“融通仓”作为物流金融领域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复旦大学的罗齐和朱道立在2002年提出。朱道立等人系统地介绍了融通仓理论。他们认为,因为融通仓所涉及的对象数量众多,要想把这些分散的个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实现资金、信息和物流的结合,除了借助先进的信息通讯系统和交通技术之外,还要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模式和结构,包括基于动产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资金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基于风险管理的融通仓运作模式等三种。他们设想的融资结构有纵向结构、横向结构、星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四种。这些结构的设想主要是来自对不同环境与规模类型的企业给出的因对象而异的分析。基本思路是以“仓”为突破口,运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程序,实现对仓中动态的物资的计价,使它们可以与资本实现转化。资本、物流、仓储是企业运作过程中流动资产的三个代表性的形态,它们覆盖了企业日常运作的全部流程。朱道立等人的理论研究强调物流对金融的融资功能的辅助,注重基于银行服务的讨论,给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扩大服务范围,开发新的高利润服务项目的思路。其中虽然涉及了物流金融的结算职能,但没有把它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讨论。
物流金融理论在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物流银行打破了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传统思维,创新地运用动产质押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广发银行在国内物流银行业务的开拓上走出了第一步。广发行对生产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品牌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经销给予支持,改变了以往单个经销商达不到银行授信条件而无法获得银行支持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经销商和生产商内部的调剂,分散了风险。“物流银行”与前面的“融通仓”在寻求对流通中的资产进行评估的思路上保持了一致,区别是它更多地站在银行努力寻求在扩大贷款的同时控制风险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物流金融理论的研究发展
在“物流金融”概念问世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这个领域,他们的研究丰富了物流金融学的内容。刘高勇(2004)从网络技术的角度讨论了企业物流与资金流的融合。他论证了网络环境下企业物流与资金流融合的可能,其中信息充当物流和金融整合的媒介,对生产和经营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陈祥锋、朱道立(2005)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金融物流的概念,尝试从物流金融提供者的角度转换到物流金融的客户角度来开展分析。徐莉、罗茜、熊侃霞(2005)介绍了物流银行业务的特点与作用,指出开展物流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并就风险防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提出设想。王颖琦(2005)介绍了物流保险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唐少艺(2005)以UPS和和广东发展银行为案例,描述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向准备在我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了针对市场现有状况合理运作的建议。邹小 (2005)在《管理塑料价格风险的利器: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一书中指出,在传统现货批发市场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模式而建立的中远期仓单市场,是全新的流通方式,极具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能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有效满足业界规避价格风险和违约风险的需求。该书以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仓单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从阐述仓单交易市场的基本内涵、形成、现状、功能作用和市场运作等角度入手,对网上中远期仓单市场的组织架构、市场管理、交易者、交易行为、交易目的等进行论述,对市场的操作流程和基本制度作了详细的解说,研究了衍生品交易和物流服务如何结合并产生效益和控制风险。唐少麟、乔婷婷(2006)用博弈分析的方法从风险控制的角度论证了对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可行性,指出相应的风险可以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采用新的管理工具(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控制。
现实世界里,“资金”、“原材料”、“库存”这三种资产形态经常相互转换,而转换过程通常很难受到全程不间断地跟踪,特别是“物流”的过程在先进的通讯和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之前是很难被考察的。因而传统的会计学和金融学在研究企业运作时通常取其“现金”或“库存”的静止状态进行分析,很少涉及动态的转换。 “物流金融”的长处就是能解决运动中或处在不稳定状态下的资产利用的问题。它好比社会科学中的“微积分”, 使商业领域中的变量可以计量。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物流金融的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明确了融资、结算、风险控制等主要职能,总结出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和反向担保等服务模式,在实践中收到成效。UPS的综合性物流金融服务、中储股份的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广发银行的“物流银行”、TCL应用融通仓思想开拓手机市场等案例对理论做出很好的印证。
结论
中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术界已经充分论证了开展物流金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开展物流金融的主体,提出了以不同主体为核心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多种模式,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指导相关行业运作。但是物流金融服务的开展仍然要面临许多问题,比如:如何有效地管理物流金融业务所带来的风险;金融工程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服务收费标准;信用评估系统建设;账单和支付管理系统的完善以及企业应用物流金融时会计记录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运筹学的理论如何在物流金融的体系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功效等。这些细节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淮.关于物资银行的设想[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3)
2.张平祥,韩旭杰.粮棉油贷款仓单质押的意义与建议 [J].济南金融,1997(6)
3.任文超.物资银行及其实践[J].科学决策,1998(2)
4.房绍坤.论仓单质押[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4)
5.罗齐,朱道立,陈伯铭.第三方物流服务创新:融通仓及其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6.孙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要点[J].农村金融研究,2002(3)
7.郑金波.仓单质押的管理[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5)
作者简介:
邹小,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论文摘要]金融工程是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全球金融的创新发展起来的。当前,我国金融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建立金融市场化体系;健全国家金融监控体系,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金融部门的运营水平;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努力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工程的创新力度,不断增强金融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注重相关部门的合作,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金融工程快速、有序、健康地发展。
一、金融工程的含义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金融技术和金融学科,它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化方法相结合的交叉科学,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金融工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金融学家约翰-芬尼迪(john d.finnerty)于1988年在其发表的论文《公司理财中的金融工程纵观》中提出的,他将金融工程的概念界定为:“金融工程就是资本市场参与者运用现代金融经济理论和现代数学分析原理、工具和方法,在现有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创造及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方法,为金融市场参与者发现金融资本价格和规避风险,发掘新的金融机会,以实现投资者预期经济目的、增进金融市场效率和保持金融秩序稳定的一项应用性的技术工程。”约翰·芬尼迪(1998)认为,“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芬尼迪对金融工程的定义被金融业内认为是最恰当的。金融工程的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由英国金融学家洛伦兹-格利茨(lawreiicegalitz)提出的,他在其著作《金融工程学:管理金融风险的工具和技巧》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定义:“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有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洛伦兹·格利茨(1998)认为,金融工程的目标是重组金融结构以获得所希望的结果。例如:对于投资者来说,金融工程能够使其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对于公司财务人员来说,金融工程可以帮助他们消除目前尚处于投标阶段的项目风险;对于筹资者来说,金融工程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低利率的资金。
笔者认为,金融工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而狭义上的金融工程则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并具有特定属性的新的金融产品。这里采用的是广义的金融工程概念。标准的金融工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目标分析。识别客户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详细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种障碍。二是金融产品开发。根据现有的制度环境、市场状况,运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技术,设计相关分散或转移风险的方案,并据此来为客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并用科学的方法定价。三是后续管理工作。金融产品开发成功以后,尚有大量的后续管理工作,如密切观察金融产品的运行状况、分析客户所承担的风险、根据市场整体情况对金融产品进行调整。
二、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障碍分析
(一)金融体制障碍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整体还处在转轨时期,这在金融领域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在金融工程建设方面,由于金融企业的改革还没有突破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存在着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企业缺乏应有的竞争压力和创新动力,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少应有的风险防范手段,这就使金融工程的发展缺少内在的主体需求。另外,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的整个金融业的外部环境建设方面也相对滞后,金融工程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既限制了金融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工程的正常发展。
(二)基础设施、技术障碍
金融工程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设施和先进的技术,它要求金融业基本普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通讯技术,实现信息处理和传输的电子化,使资金划拨、金融产品交易等金融业务的开发能高效、快捷、安全地进行。当前,尽管我国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技术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金融业务电子化已经初见成效,但我国当前金融业中的信息基础设施还不健全,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水平还较低,而且还未能在金融市场中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推广,距离一体化、快捷、高效、安全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工程的正常发展。
(三)从业人员的素质障碍
从理论来源上讲,金融工程应属于交叉学科,它一方面吸收了经济学、金融学和投资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融人了运筹学、工程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精华。这就要求金融工程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懂得数学建模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我国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存在着两种极端的现象:大部分从业人员虽然对金融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好,但缺乏金融数学等理工方面的知识;另一部分人员则与之恰好相反。因此,在金融工程建设中缺少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当前金融工程的建设。
(四)市场障碍
金融工程的发展和运用需要发达、高效的金融市场作为基础。当前,我国的基础金融市场体系发育还不成熟,这严重限制了金融工程的发展空间。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金融工程在发展中缺乏真正的市场主体。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交易中的主体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及非国有经济单位。由于我国改革还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其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模式,金融企业名义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但实际上却是只“负盈”不“负亏”,存在着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现象。当企业在高风险中运行时,国有企业的人等获得由此可能带来的高收益,而可能发生的损失则由国家来承担。这会导致这些市场参与主体过度追逐风险,使每一个设计初衷良好的金融工程产品都有可能变为追逐风险的工具,从而加大金融风险。这无疑将对我国金融工程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黄胜,2008)。其次,金融价格市场化程度不够。金融工程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市场化的价格来实现金融风险的市场分配和动态管理。价格的市场化是大力发展金融工程的必要前提。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价格市场化程度却不够高,主要表现为:汇率、利率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太大,市场化进程举步维艰;证券市场虽然市场化程度较高,但证券价格、市场涨跌大都受政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给金融工程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力。再次,金融工具品种太少。当前,我国缺少多样化的投资工具,投资者把存款和证券作为主要的投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太少,而且应用范围也非常有限,这不利于金融风险的化解。
(五)金融监管障碍
金融监管是金融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当前金融机构却存在着严重的监管不力现象。首先,存在监管目标模糊、监管责任不清现象,使金融监管部门对自己的职责、业务范围不够明确。其次,存在监管手段单一、监管技术落后问题。监管部门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监管金融机构,而其它手段(如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则运用较少,在监管技术上还主要局限于运用传统的监管方式,缺乏对新技术的利用和创新。第三,注重事后处罚,缺少过程监督。当前,我国的监管大多是金融损失已经产生后才去介入,虽然这样能给后来者起到警示作用,但造成的许多损失是已无法弥补的。第四,缺乏对监管部门本身的监督。目前,除了党的监督和上级监督之外,很少有其他机构可以对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专职监管机构开展工作的合规性和效率性进行监督和制约。这种金融监管体系将严重阻碍我国金融工程的健康发展。
(六)金融理论障碍
金融工程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理论的支持。当前,我国金融理论的发展存在滞后现象。一方面,在金融学的学科教学上,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对现代金融理论特别是金融工程的学习不够。这就造成了我国的金融理论主要停留在理论描述、定性分析及经验判断的阶段上,而缺少运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在金融实践中,存在金融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现象,金融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应有的数理分析能力,不能利用金融工程来规避利率风险,更不能利用金融工程来设计新的金融产品。这种理论学习和理论应用的滞后性不利于我国金融工程的正常发展。
三、我国金融工程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化体系建设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金融工程的发展既要以“一定宏观经济制度为基础,又要以一定微观金融市场发展为条件”(孙锐,2004)。为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在健全金融宏观调控体系的同时,进一步理顺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使两者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法人实体和风险管理的市场需求主体。同时,要按照国际惯例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使金融工程的建设既有法可依,又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走一条“先严格规范,后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我国金融工程的建设也必须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接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市场的自由兑换进程,理顺政府调控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重点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逐步建立全面的金融资产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为金融工程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营造一个优质的环境。
(二)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增强金融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金融监管是金融机构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必须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杨风华,2008),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在当前的金融工程建设中,首先,要制定监管目标,明确监管责任,使金融监管部门对自己的职责、业务范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提高监管技术水平,多管齐下。监管部门不但要运用行政手段直接监管金融机构,而且同时要辅之以法律、经济等手段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在监管技术上不但要运用传统的监管方式,而且还要重视新技术的利用和创新。再次,要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实施混业监管。目前,我国不但要重视党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督,更要加强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专职监管机构相互的合作,在必要时实现金融的混业监管,及时地防范和化解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风险,为金融工程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加强金融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金融部门的运营水平 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平稳、安全运营最基本的生存支撑环境,没有金融信息化就没有现代金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信息科技与金融业务高度融合,已成为金融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ft已经与金融业务完全融合到一起,它不仅仅是金融的支撑平台和基本工具,而且已经深入到业务本身,成为当代金融决策、管理和实施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当前金融工程建设中,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金融业的综合业务系统;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这些综合系统中所积累的信息,进一步强化金融信息系统建设,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金融交易的时滞、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业务创新水平、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四)建立金融风险防范系统,努力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
当前,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金融监管难度较大,金融业中的风险随时存在。为此,我国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系统。首先,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设定一系列风险预警指数,并根据对这些指数的计算及时向社会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对金融风险有充分的准备,有效地应对金融风险。其次,要建立金融风险分析系统。通过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得来的相关指数进行综合分析,为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提供科学的依据。再次,要建立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由国家和其它社会组织通过多种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家庭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对金融风险加以控制,以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最后,要建立社会风险补偿系统。要构建有较强的适应性、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地处置金融风险,及时补偿金融风险损失,维护经济稳定,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冯志宏,2008)。
(五)加大金融工程的创新力度,不断增强金融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它是一个以盈利为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当前,在我国的金融工程建设中,要在加大金融制度和金融组织创新的同时,特别加大金融业务的创新。目前,在发展金融工程时,要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情况、监管情况以及客户的需求情况,权衡收益与风险,有步骤、分阶段地不断设计、开发和利用我国的金融工程产品。对于一些风险较小、简单易行的金融新业务要及时推行;而对于国际上先进的金融衍生工具,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进和推广,以不断化解风险,推动我国金融工程的有序发展。
过去十年,中国改革举步维艰,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只有把准了其中症结何在,才能对症下药,推进未来的改革。
那么,中国改革困境的症结何在?流行的回答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利益集团势力强大。笔者同意,这些都是公认的现象,但并不认为,这些是改革困境的症结。试问,什么时候的改革没有利益集团的阻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难道没有因此而失去权力的基层干部的反对?价格市场化的改革,难道没有各级物资计划部门的干扰?分税制改革,难道没有部分(高至省级的)地方政府的阻碍?中国加入WTO的艰苦历程中,难道没有部分担心受到国外企业冲击的产业主导者的反对?
改革,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冲破利益集团的阻拦,都要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否则,就不是改革了。
我的观点是,过去若干年改革困境的症结,在于改革理念出了偏差,即过分依赖所谓顶层设计这一工程概念,一碰到实质性困难,就呼吁顶层设计;一讨论顶层设计,各种理论而非实际方案就层出不穷,甚至引出一些开倒车的理论呼吁。事实上,条件成熟的改革,本来推一把即可出台;条件不成熟的改革,则可以就不同的方案试点再总结,但是由于过分强调顶层设计和系统论证,延误了战机。
本质上讲,改革是顶层设计搞不出来的;过分强调顶层设计,只会耽误了改革。
顶层设计是工程概念,
不完全适用于社会变革
长期以来,我一直困惑,顶层设计这一提法来源何在。在最近一次的重要会议上,吴敬琏老师对此做了非常重要的解读。他说,2001年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会议,有一位工程院院士提出,国家信息化战略不能拘泥于细节,必须把整体的框架设计好,用工程的行话说是顶层设计。追根索源,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概念,指的是对整个系统的选择,好比我们的手机是用安卓还是苹果的iOS或者微软的Windows系统,这对于工程技术而言毫无疑问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社会问题不是工程问题,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工程。在工程领域,像三峡这样的巨大项目,到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多年过去了,仍然争议纷呈。而中国的任何一项改革,从教育、医疗到公共财政,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三峡水利工程,因此,仅仅论证和设计是无法得出正确合理的答案的。
更重要的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工程的基本出发点可以从零开始选择,尤其是信息化这个新兴技术,而在社会领域,绝大部分问题没有这样奢侈的选择空间,用制度经济学的话说,是有路径依赖的,必须从现有的制度出发,进行改造。也就是说,在社会领域,顶层设计的可能性是根本就不存在,顶层设计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1997年,新制度经济学学会召开成立大会,制度经济学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发表主旨演讲,我在现场,给我最深记忆的一段话是他讲的一个寓言:小伙子指着一座山,问老者,请告诉我如何才能爬上它的顶峰,老者说,年轻人,你先看清楚你现在站的是什么地方,从这儿出发,你是永远爬不上那座高峰的。社会制度的变迁往往比这个故事更残酷:站在今天的位置,连哪座山峰能否爬上都搞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朝着一个大方向不断前进。
改革是演进,是顶层设计不出来的
改革不是革命。改革的本质是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造,是一种制度的演进。因此,从本质上讲,它不可能有顶层设计这样的奢侈空间。而反过来,革命是打破旧制度,从零开始。革命需要理念,需要顶层设计,只有把顶层设计搞好,革命才能成功,这就是多年前所说的,路线必须对头,纲领必须正确。
当今中国,我想绝大部分百姓和学者应该同意,我们正在进行的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革命,而是一场持续的改革。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的革命非常多,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当今中国社会仍然不乏革命的激情,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也往往唤起这种激情。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特别强调,中国现在从事的是制度演进,因此,这种演进必然是一步步的、具体的、渐进式的,不可能从整体上重新设计。
如果说,这种制度的演进过程可以重新设计的话,那么,这种说法在本质上就和计划经济能代替市场一样—计划经济的支持者们认为,计划可以代替市场,甚至高于市场。改革的过程比平稳的制度运行更加复杂,如果说计划不能代替市场,那么,改革的进程更不可能计划。依赖顶层设计搞改革,本质等同于计划代替市场。
回顾过去500年的近代世界史,英国就是渐进式制度变迁的典范。过去500年来,英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断演进,但整个过程相对而言非常平稳,而英国在历史变迁中长期遵循经验主义,走一步看一步,不断前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崛起为世界最大的帝国,又经历了帝国逐步崩溃的过程,然而,这一跌宕起伏的史诗般变化,并没有给英国本土带来巨大社会冲击,这本身就是一个当代社会历史的奇迹,非常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反观法国,不断的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法国人是理想主义的,喜欢搞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到最近的金融危机,社会动荡,起起伏伏,最后还是走了不少弯路。
长线关注上海本地股
在大浦东概念形成之后,许多投资者也在关注着其中的投资机会,特别是证券投资由于最为直接,所以也成了近期大家热议的话题。而要了解这一点,我们还是首先要对当前股市的运行状况做一些分析。
在上证指数突破2600点之后,未来行情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渡行情从最低点1664点启动,记者认为其首先产生的是修复性行情。也就是对前期过度下跌的修正。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股市的运行轨迹,可以发现在指数到达1664点时市场已经极度超跌,也就是说是考虑了所有利空因素造成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经济出现回暖的迹象,市场本身就立刻会出现修复性的行情,特别是一些明显跌过头的股票反应更为剧烈。而在指数突破2600点之后,应该说修复性的行情已经告一段落,市场有调整的要求。而后续行情要能够继续发展下去,无疑基于两个要素:一是宏观经济数据的变动;二是市场有持续的热点。
那么,市场后续可能的热点有哪些呢?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记者认为上海本地股是值得长期关注的板块。而现在随着“两个中心”建设的快速推进,大浦东概念无疑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围绕上海本地股的炒作从未间断过,而近日浦东新区合并南汇区的消息让上海本地股再次成为了市场的热点。有业内人士表示,上海本地股行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无法预计上海本地股后续还有多少张牌要打、后续究竟有多少个围绕上海本地股展开的主题热点。另外,因为迪士尼、“两个中心”建设以及两医合并概念主要受益的都是黄浦江以东的公司,因此未来有大浦东概念的上市公司将获得更多关注。
对此天相投顾分析认为,从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南汇并入浦东这一事件,也是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后续发展步骤,其与“两个中心”建设、上海地方国资改椎、迪士尼、世博会等主题共同构成上海主题性投资机会,而且这些事件会一起反映在上海本地股层而,提升它们的投资价值。上海证券也认为,大浦东的意义在于突破行政区划,使得土地、政策、资金、竞争等诸多掣肘将迎刃而解,大浦东有望成为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浦东概念和上海本地股将迎来中期机会。
四条主线掘金大浦东
细心的投资者可以发现,大浦东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所涉及的上市公司也比较多,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把握其中的机会呢?一般认为,在南汇并人浦东之后,那些注册在南汇的上市公司将会直接受益,其中主要包括天宸股份、中路股份、美邦服饰等,这些公司在原南汇区的物业、土地等不动产,将有望显著受益于资产升值预期。除此之外,记者认为主要可以把握住土地、基建、航运和金融这样四条主线。
一是土地,南汇区并入浦东,对整个浦东板块及投资浦东的上市公司都是利好,特别是一些在南汇和浦东拥有土地资源的房地产公司受益最明显。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陆家嘴、张江高科、浦东金桥、外高桥等所谓浦东“四大储地公司”正面临着土地开发资源紧缺的形势,此次浦东、南汇合并以后它们或将获得更多机遇,可以关注的个股包括陆家嘴、浦东金桥、张江高科、外高桥和中华企业等。二是基建,对于大浦东的未来发展来说,基础设施的建设肯定是重点,其一体化和网络化建设有望加速启动,对此可以关注浦东建设、申通地铁、上海建工和隧道股份等。三是航运,南汇区并人浦东这一行政体制的调整有利于将两地的航运优势集中,而合并后的优惠政策能否叠加是不少企业所关注的焦点,所以一些航运股也是值得关注的,比如上港集团等。四是金融,“两个中心”建设金融无疑是重点,所以一些金融企业的增长潜力也值得期待,包括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和新黄浦等。
当然除了这四条主线之外,大浦东板块的辐射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更可以结合世博、迪斯尼等概念来把握个股的机会,像东方明珠、上实发展等也是可以长线关注的对象。
部分个股一览陆家嘴
2008年每股收益0.47元,一季度每股收益0.02元。近期该股走势较为稳健,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其较大的想象空间,而且它还隐含了金融的概念。市场分析认为,随着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持续推进,上海建设陆家嘴金融城将进一步提速,在资本效益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下,整个陆家嘴地区实现真正意义的扩容将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由于公司占据了较强的区域优势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公司成功转型,效果将逐步显现,会获得市场更多的认可,公司有望凭借自身的诸多优势而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
中华企业(600675)
2008年每股收益0.42元,一季度每股收益0.11元。该股无疑是近期的热点,市场走势也颇为凌厉。市场分析认为,由于该股在南汇和崇明都拥有大幅地块,其中在南汇超过1200亩,崇明的滩涂也达到4655亩,给予其未来较大的想象空间。目前公司主要开发项目9个,在建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其中2009年计划开工62.4万平方米,预计竣工面积12.7万平方米。预计将于2009年结算的项目包括南郊中华园、印象春城、苏州第五元素以及太湖古北雅园的部分面积,会给今年的业绩带来支撑。
浦东建设(600284)
2008年每股收益0.39元,一季度每股收益0.05元。公司是一家以工程建设为龙头、机械化施工为依托,集工程投资、管理、施工、测试、养护、沥青混合料供应、绿化工程、项目投资为一体的综合型股份制企业,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和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市场分析认为,今年1月份公司与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世博功能区域管理委员会及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署了三林世博功能区域锦绣路工程等5项工程,合同总投资额约为4.7亿元,随着迎接世博会和长三角大交通建设加速展开。公司业务前景一片光明。
东方明珠(600832)
2008年每股收益0.14元,一季度每股收益0.03元。目前,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与东方明珠旗下的上海文广手机电视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在全国率先启动广电手机电视CMMB的商业运营。市场分析认为,进入2009年公司将开始运营医院和银行的移动电视,地铁电视也将进入铺设期。2010年的世博会将为公司的旅游业起到拉动作用,有助于业绩的增长,同时预计公司的新媒体业务也将在2010年得到进―步的发展。而作为一家文化旅游类的上市公司,无论是世博会还是迪斯尼都会对该公司产生提振作用。
浦发银行(600000)
2008年每股收益2.21元,一季度每股收益0.52元。市场分析认为,浦发银行目前规模、盈利能力等在国内中型股份制银行中位居前列,营业网点基本覆盖国内大中城市。公司2008年度实现净利润125亿元,同比增长127.6%,每股收益2.21元。分红计划为10送4股派现2.3元,且拨备覆盖率一直居于行业领先。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总部地处上海,是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受益银行股,未来增长前景乐观。本轮行情以来,该股因其较好的成长预期及整合想象空间领跑银行板块,后市有望继续活跃。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工程的运作原理,同时对金融工程给企业理财创新带来的巨大影响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对其应用进行研究。金融工程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为企业理财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而且可以用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风险管理等其他理财管理。金融工程在企业理财的创新运用,对我国企业理财创新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企业理财 金融工程 风险管理 投资管理
一、金融工程基本理论
当前,有关于金融工程的概念还没有得到统一,但是综合金融工程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现有相关文献,大致可以定义为新型金融技术和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有效利用金融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在金融工程学中,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描述对各种宏观金融变量和微观金融变量进行描述,同时通过建立优化模型对投资收益的风险和分布进行控制。简单来讲,金融工程的目的就是运用现代计算机系统和数学方法,实现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
二、金融工程对企业理财创新带来的影响
1.为企业理财带来新思路。金融工程规避、分散化、再配置、保险的基本理念为企业理财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企业理财中不论遇到何种问题,都不能被动的依赖政策调整,必须要用创新的思路来解开资金运营的奥秘,规避不利的政策和外部环境。同时,金融工程为企业理财的风险管理拓展了思维,不仅使风险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减少了企业理财的风险管理成本,而且提升了经济金融效率,为企业的现金流提供了有力保证。
2.为企业理财提供了新方法和新工具。金融工程为企业理财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比较多见的有对现金流的合成、分解及复合。就是把一个金融特征分解成多个不同的金融特征或者是将多个基本金融特征合成一个新的金融特征来进行财务管理创新。同时,金融工程为企业理财提供了很多创新工具,例如利用资产证券化技术使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签订远期协议回购期权合约,使资本市场的借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等。
3.为企业理财带来了财务工程。金融工程理念在企业理财中的应用,工程技术和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使财务工程孕育而生。财务工程的作用是利用工程技术的方法和思路,指导企业经营,运转好资金,改善企业环境,帮助企业更好发展。它的宗旨是资源优化配置,核心为金融工程。随着金融工程在企业理财的不断深入,工程思想也在逐渐成为企业理财的创新点。因此,企业理财要适应金融发展,合理运用金融工具,才能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方便融资,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三、金融工程在企业理财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1.进行风险管理。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承受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不尽快找到管理风险的方法,将会使企业承受巨大损失。金融工程可以将分散在社会经济中的各种风险进行集中,并通过有效方法规避掉其中的大部分风险,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控制数量风险。在传统的企业理财中,实现的主要方法是调节生产过程,这个过程的调整是以牺牲企业生产成本为基础的。在金融工程中,有两种有效的产品控制此风险,一种是利用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和产品的相关性设计出宏观衍生产品,另一种是商品期权。其目的是通过参与宏观衍生产品和商品的交易,对数量风险进行适当消除,保证收益的正常进行。
(2)控制市场风险。为了有效控制市场风险,金融工程特别提供了互换、期货、远期、期权四种金融工具,并将这四张金融工程进行科学组合,从而创造出更加独特、新颖的金融工具。
(3)控制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在传统的控制信用风险的方法中,虽然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和信用质量,但是削减了潜在的利润和交易量,不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流通。对此,金融工程提供了信用互换这种新型管理工具。所谓的信用互换就是企业定期向互换合作方支付应收账款保险费。具体的将就是当应收账款出现拖欠吃,企业可以向互换合作方处得到相应补偿,或者以有力价格将应收账款出售给对方。这种信用互换比较适合业务集中在少数客户中的企业或者是有大量应收账款的企业。
(4)控制兼并风险。在各种风险中,兼并中的资本运作风险是比较大的。为了能够有效控制此风险,金融工程提供了两种方法:一种是股票交易策略,主要包括死亡换股、股份回购、财产锁定等;另一种是双方互换股权,其目的是减少双方流通在外的股权,在保证管理层利益的前提下,提高收购方的收购成本,修改公司章程,增加反收购条款等。
2.优化资本结构。在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中,通常采用增大负债比例,降低加权平均成本来实现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保证企业最优资本结构。虽然这种方法具有可行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原因是随着负债的增加,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种种成本、问题就会更加严峻。为了有效化解这一矛盾,金融工程提供了互换技术。在互换技术中,可以打破增加负债比例的局限性,在即保证企业信用等级和不增加财务风险的同时,还可以成功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和融资成本的降低。
3.进行投资管理。项目融资和风险控制问题以及投资的评价问题是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困难。为了解决问题,金融工程提供了十分有效的工具。就项目的资金来源和风险控制问题,金融工程提供了很多用于风险管理的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组合,为融资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加开阔的空间。而就项目投资的评价,金融工程则利用实物期权的方法对项目投资进行分析。
当企业进行证券投资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投资风险和收益问题。金融工程针对此问题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工具,例如世界各个股票市场的分散化投资,不仅可以使股票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得到扩大,而且有效降低了证券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对于无法将资金投到国际市场的中小投资者来讲,可以使用国际股票收益互换这一新生工具来达到降低风险、增加收益的目的。
4.其他理财研究。由于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改变,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出现了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得公司管理者的经营目标也产生了改变,利益最大并不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可能使公司经营者更加看重其短期利益。为了有效规避这个问题,金融工程提供例如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这一制度现以被广泛运用。所谓的股票期权是指公司给予经理人在一定期限内按照某个既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权利。这个制度把“所有权激励”和“报酬激励”进行有机结合,使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和人的利益、远期行为密切联系,从而出现长期激励的作用。
同时,利用金融工程可以以增强股东信心。当出现股东认为企业的股票持有风险大于收益而选择放弃持有时,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提供的理财创新工具对股东进行说服,增强股东对企业的信心,选择继续持有股票。
四、结束语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金融工程在我国还没有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但是从长远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出现来看,金融工程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我国也必将把金融工程提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企业要认清这一形势,充分利用金融工程为企业理财提供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工具,将金融工程深入到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和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为企业理财保驾护航,增添活力,实现企业理财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栾艳超,隋竹梅.金融工程的内涵及在我国发展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交易的频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传统的金融学注重研究货币的流通问题。而现代金融的实质则是经营活动的资本化过程。近些年,金融学的发展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大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以及资产管理企业都缺乏专业性的金融学人才。伴随市鼍济的不断改善。金融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深入研究我国金融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并探讨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对促进金融学的稳定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金融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金融的概念和定义不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快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强烈。西方国家的金融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对于金融学的概念并不统一。一部分金融学界人士指出。融资服务即是金融。还有一部分学者对金融的概念做出了详细的划分,这些学者指出金融学者中心点和方法论,其中中心点即是指市场经济的运行,而方法论是指为金融寻找一种代替物,从而给其一个工具定价。在国内。针对金融的定义和概念并不明确,我国的金融理论界的专家和学者通常将金融学和经济学归为两类学科,其中经济学是一类学科,而金融学则是二类学科。
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落后。金融学是研究价值规律和价值判断的经济学科。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金融学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广,包括物理、数学以及工程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知识。金融学人才要具备金融学科和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意识。并充分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分析方式和专业技能。如今,我国金融学的师资力量薄弱。高校培养出的金融学人才的专业素养不高,此外,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理解金融学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学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金融学基础理论知识就显得日益落后。对金融学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关联度不强。金融学是一门和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金融学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有利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却存在着滞后的问题,并逐步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这就导致无法在市场经济遇到困难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如今,我国的金融学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度不强。无法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做出有效的管理。制约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成长。
我国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明确中国金融学的概念。科学合理的概念是推动我国金融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金融学有关专家和学者。要充分考虑我国的金融时间,并根据我国国情、金融制度以及金融理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金融学概念。从而有效引导我国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作出有益贡献。
拓展金融学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金融学理论知识逐步眼不上时展的步伐,显得日益落后,不利于引导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学的从业者和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拓宽金融学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健全金融学的内容。增强金融学适应千变万化市场经济环境的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各种发展挑战,充分发挥金融学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增加金融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近些年,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但是。纵观我国各大高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水平,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良问题。尤其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金融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各大高校要注重金融学教学中的实践课程,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利用。增强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从而提升金融学人才的实践能力。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对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概念模糊混乱状况,本文先引入广义信用概念,后界定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概念,并阐述其内涵。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是在工程建设工程产品交易中的信用关系,不是狭义的信用一借贷或赊销,而是工程建设市场交易双方以合约约束双方权利义务且互为授受信方的更为广义的信用关系,是工程建设市场主体在特定类型建设工程项目交易中诚实守信的主观意志和遵守承诺、履行合约的客观能力的统一。
1序言
概念界定是分析问题的基本前提。然而,在近年来才开始的对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的研究中,对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概念的界定或认识仍然模糊不清,此问题表现有:
(1)把工程建设市场信用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的道德问题,将其理解为市场参与主体是否诚实守信的伦理行为;
(2)简单地借用金融信用概念(即贷款信用)或商业赊销信用概念,把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概念理解为“工程建设市场”的“金融或商业信用”,忽视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的特殊性,不加区分和界定;
(3)把工程建设市场信用局限于承建方信用,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工程建设市场另一方——建设方的信用;
(4)把工程建设市场信用范畴扩大化,把工程建设市场主体双方与该市场主体以外经济个体(比如承包商的二级材料供应商)之间的信用关系也包括在工程建设市场信用范畴之内;
(5)仅仅针对工程建设市场的失信表现,谈工程建设市场信用问题,把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模糊地定义为工程建设市场参与方的失信或守信表现;等等。
因此,对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概念源于一般信用概念,它又有自身的特有含义。本文试图,从一般信用的概念人手,引入“广义信用”的概念,再通过对工程建设市场交易特点分析,对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的概念进行界定。
2信用
《辞海》(1999)对“信用”的解释是:一是“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三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者信用”。它包含伦理学和经济学两层含义。理论界一般也把信用分为伦理学意义上的信用和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
伦理学意义的信用是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正如“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经济信用与伦理信用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要求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不同之处在于伦理信用主要指道德观念,是人际交往的社会美德,而经济信用则主要指现代经济中的一种资源,具有可量化的经济价值。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可有狭义、较广义和广义之分。
2.1狭义的信用狭义的信用概念,特指金融信用,一般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换句话说,从信用的大小方面来看,狭义信用是指受信方向授信方在特定时间内所作的还款承诺的兑现能力。
2.2较广义的信用较广义的信用,除了包括借贷之外,还包括赊欠、预付等,较广义的信用即是前述《辞海》的第三条解释:“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其主要形式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者信用。”与此基本上相同,《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关于信用的解释是:“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的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El期偿还借款或偿付贷款,并支付利息。”“较广义的信用概念还包括商业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是指不同所有者企业之间由于商品赊销、预付行为所引起的授受信活动,体现的是一种暂时让渡商品或提前支付的债权债务关系。”
换句话说,从信用的大小方面来看,“所谓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经济学与经济活动中的信用是指在社会成员之间,为了某种经济生活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诚实守信基础上的一种承诺。它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能力,即接受信用的一方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得资金、物资、服务的能力。”较广义的信用是最为普通的信用形式。
2.3广义的信用较广义的信用所涉及范畴仍然有限,难以涵盖“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以外更复杂市场交易的信用内涵,比如工程建设工程市场交易中以合约约束双方权利义务且互为授受信方的复杂信用关系。因此,应有更广义的信用概念。广义的信用是指:在契约经济中,经济主体诚实守信的主观意志和遵守承诺、履行合约的客观能力的统一。
3工程建设市场信用
工程建设市场信用属于程建设市场主体的商业信用。但是,如前述,工程建设市场信用不是简单的借贷或赊销,狭义的或较广义的商业信用难以涵盖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的内涵,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是工程建设市场领域的“广义的信用”。它是工程建设市场主体双方在工程建设工程产品交易中的经济关系,是工程建设市场主体双方履行工程建设产品交易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而产生的信用关系。
3.1工程建设市场交易的特点
在进一步界定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概念之前,有必要先分析工程建设产品、市场交易和工程建设市场失信的特点。工程建设市场主体是Tl程建设产品交易的双方,即建设方和承建方(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咨询、勘察等)。工程建设市场主体也是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的主体。工程建设市场客体是指工程建设市场交易的对象,即工程建设产品。按项目实施方式不同,工程建设产品可以分为工程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分阶段产品,单阶段或组合进行交易。在传统的DBB(设计一招标一施工模式)实施方式中,它们可以分为勘察、设计、咨询、监理和施工等分阶段产品或服务:
(1)可研阶段:勘察、设计咨询、可研报告;
(2)设计阶段:设计咨询、设计报告和设计图纸;
(3)招投标阶段:招标文件和施工图,招标服务:
(4)施工阶段:实物工程建设产品、监理服务。其中,以实物工程建设产品的交易为核心。实物工程建设产品的主要特点有:
(1)固定性:工程建设产品必须是根据建设方需要在指定地点生产,产品本身是固定而不可移动的,只能现场生产,不可工厂制作。因此,一旦生产,承建方无法收回,建设方也无法退货。
(2)不可逆转性:工程建设产品一旦生产,则无法逆转,即无法“重新制作”。因此,进行每一道工序之前,都必须验收上一道工序。
(3)单一性:每一个工程建设产品的设计图纸、使用材料、施工工艺、地质气候环境条件、材料劳力价格环境等综合条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一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完全复制的。
(4)长期性:_T程建设产品的生产周期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5)庞大、复杂性:较于其他一般产品,工程建设产品体积庞大、功能复杂、涉及原材料品种多样、工艺繁复等。
(6)社会性:工程建设产品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涉及社会公众利益。承建方须按资质管理,生产程序必须符合规划、环保、消防、城管等相关要求。
(7)专业性:只有具有特定专业资质的企业才被允许、才有能力生产工程建设产品。
由于工程建设产品的特点,工程建设产品交易也具有别于一般商品交易的特性。工程建设市场交易的特点主要源于生产、交易和支付在时间、地点上的特殊性,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1)直销性:任何一个工程建设产品销售方式只能是建设方与承建方之间的直销;
(2)订单生产性:只能针对特定的雇主的特定要求按“订单”生产;
(3)期货性:无现货交易,先定价后生产;
(4)长期性:工程建设产品的交易周期也就是工程建设产品的生产周期,可长达数月至数年;
(5)分期交货分期付款:一般来讲,工程建设产品都是分阶段生产分阶段付款;
(6)不可退货:工程建设产品一旦生产,具有不可逆转性,无法退换;
(7)生产与交付的同步性:生产的同时也是产品的交付之时,交易和生产统一;
(8)价格确定的特殊性:由于工程建设产品生产的长期性、固定性、复杂性和不可逆转性等固有特性,其价格的确定也较为特别。一般方式是,在招标阶段确定基本价格,并设定价格调整、签证、索赔等附加条款。
3.2工程建设市场失信表现
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交易,由于工程建设市场的产品和交易的上述固有特性(期货性、长期性、产品固定性、不可退换性、产品交付和工程款支付的分阶段特性等)使得工程建设市场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产品交付与工程款支付在时间上的特殊分离方式,交易的成功要求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履约的极大的信任和双方的守信。工程建设市场交易的时间长,环节多,整个交易的过程中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存在大量失信利己的机会主义风险。也就是说,从建设方要约开始,经招标至签约,至施工中,直至竣工验收以及其后缺陷责任期,双方都存在着失信的可能。双方失信表现可归纳有如下主要类别(以典型的建设方与施工方为例):
建设方失信:
(1)招标中弄虚作假;
(2)确定中标单位后,在签约时,强行要求更改中标价、增加工程量等要约条件,改变要约承诺;
(3)违约指定分包商或指定材料、设备供应商;
(4)拖欠工程款;
(5)变更签证和索赔中违规;
(6)工程结算中违规;
(7)在履行提供施工场地、通水、通电、通道等和理工程项目实施相关手续等合同义务上失信;等。
承建方(施工方)失信:
(1)投标中的隐瞒欺诈:挂靠、串标围标等;
(2)材料使用上以次充好;
(3)施工工艺上偷工减料;
(4)工程进度上的拖延;
(5)变更签证和索赔中违规欺骗;
(6)工程结算中违规欺诈;等。
由此可见,工程建设市场交易的成功要求工程建设市双方: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行为上的诚实无和对合约义务的严格履行。3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概念的界定根据第1.3节引入的广义信用的概念,针对工程建设场交易的特点和失信表现,归纳起来,我们可以把程建设市场信用”界定为: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是指工程建设市场主体(建设方承建方)在特定类型工程建设工程项目交易中诚实守的主观意志和遵守承诺、履行合约的客观能力的统一。它除了有广义的信用一般内涵外,还应包括如下特定涵:
(1)它要求签约时诚实即在招投标时,双方遵守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和程,诚实提供招投标文件相关信息,公平公正进行招投,无隐瞒欺诈行为。
(2)它要求在履约时信守合约即严格按照合约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具体地讲,承建方方面主要是:质量、进度、安全的履约能力;在设方方面主要是:及时支付工程款和履行其他支持项目施的义务。
(3)它是主观意志和客观能力的统一它要求是两者的统一,因为:如果签约时诚实且履约也有信守合约的主观意愿,但是缺乏履约的能力,则其用显然是低的;相反地,如果有履约的能力,但缺乏履的主观意愿,则其信用肯定也不会是高的。
(4)它是工程建设市场主体双方的信用它不仅仅局限于承建方的单方面的信用,还包括建设的信用;但也不宜扩展为包括双方与其他经济个体在其他市场交易的信用,虽然该信用与工程建设市场信用有一定关系,但双方在工程建设工程市场交易中的信用才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5)双方互为授信、受信工程建设市场交易不是简单的预付款订单生产,也不是纯粹的赊销,工程建设市场双方不是单向的授受信关系,而是各自均有按合约完成工程建设项目交易的权利和义务,是一种复杂的互为授受信关系。不仅仅某一方有信用风险,对双方来说都存在信用风险。
一、连续复利的困惑
二、连续复利收益率的困惑
三、连续复利收益率的实际含义
四、结论
1. 连续复利收益率实际上就是(即时)单位收益变化率(速率),(即时)单位收益变化率(速率)有清晰的经济解释,单位收益率与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的收益率不同,但两者有着准确的数学关系,两者各有各的用处。
2.在许多经济数学、工程经济学、金融学教材中,实质上等同于中的量被称为连续复利率,在有的书或文章中被称为利息力、内禀增长率、瞬时增长率、连续增长率。由此我们看到,中的是一个用途广泛的参数,所以从数学角度给出这个参数一个能体现其含义的概念是很有必要,本文中称为函数的单位变化率。
参考文献:
[1]杨春鹏.实物期权及其应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微积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美)威廉.G.沙立文、埃琳.M.威克斯、詹姆斯.T.勒克斯霍著, 邵颖红等译.工程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朱顺泉.金融财务建模与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美)罗伯特E.惠利著.胡金焱、王起、李译.衍生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加)约翰 C.赫尔著,王勇、袁俊译.期权与期货市场基本原理(原书第7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7]郭献芳.工程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杨朝军.证券投资分析[M].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9]高俊科,高明辉,韩晓东,邢士宾。连续复利法的辨正与应用[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10]高俊科.B-S期权定价模型中应用连续复利存在的问题[J].金融经济,2014(1).
[11]郑爱明,刘仁和,苗延召.我国股市收益率极端值与CAPM模型的应用[J].经济问题,2008(12).
[12]肖长芳 ,钟爱军.Excel在证券投资收益计算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2(2 )
[13]杨青.技术经济学[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14](美)S G Kellison 著.尚汉冀译.利息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5]陈兰荪.生物数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6]左仰贤.动物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