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体育产业 软实力 文化
目前我国体育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体育软实力,是指在体育赛事中表现出的制度规范、目标价值、文化内涵以及精神追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同心力和规范力。体育软实力主要在价值观、精神意识、并能感染他人等方面发挥作用。体育软硬实力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整体体育水平。从我国体育具体情况来看,体育软实力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公众和有关部门对体育软实力意识不强、体育文化影响力重视不足以及体育文化氛围不浓。总体而言,我国对体育软实力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此外,还有国内体育产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体育文化氛围不浓、落后制度的束缚等。
体育产业的软实力提升策略
1.植入“文化”因素
从当前实际来看,国内大部分体育项目没有很好地将文化融入到竞赛当中,而知名赛事的影响力与文化内涵不无关系。随着国内举办国际知名赛事日益频繁,主办方在追求赛事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同时,并没有通过引导观众加深对赛事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来提升赛事的知名度。体育赛事只有将文化理念融入到其中,才能不断提升品牌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只有促使观众真正体会体育的内在文化,才能将体育赛事真正渗透到每一位观众的生活当中,并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爱好和追求,将其作为提升自身生活品质和品位的重要途径。
2.完善体育赛事商业模式
对具有高知名度的体育赛事,如何为其量身定做合适的商业模式?这需要在创意、组织、实施、推广、销售等相关环节和流程上不断创新,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分工合理的运作模式。同时,要与体育中介机构、媒体渠道、增值服务方面建立稳定的沟通机制,最终打造一个完善的体育服务系统。一个成功的体育商业模式,包括赞助商、赛事组委会、高竞技水平、众多一线运动员、品牌推广、商业营销、公正的裁判队伍等。以经济眼光审视,衡量市场的成熟完善度,最重要的一个尺度就是所有资源的自由流动性。要充分提高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整合力和市场运作水平。在改善体育发展硬环境的同时,要注重软环境的经营和文化内涵的培育。不断打造有利于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软环境和文化氛围,培养和吸收一批具有高竞技水准的运动员和体育赛事运作人才。
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简称NBA)在疯狂创造高额经济利润的同时,也深深吸引了体育经纪人、广告商和大量观众,在NBA的商业模式下,球赛、球员都是重要的炒作元素,其中球员个人更是整个商业运作的焦点。姚明,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曾多次将他的名字列在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的榜单,他们给予了姚明充满高度赞誉的评价:“他是一名中国籍的篮球运动员,凭借精湛的球技和高尚的品质在他的篮球领域功成名就,并影响了一大批人,他成为许多人们心目中的榜样”。“姚之风”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姚明在NBA成功开拓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高超的篮球技术所焕发的魅力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次,在NBA为姚明打开一扇成功之门时,中国市场也为整个NBA联赛为之开启。在姚明的影响下,国内多家电视台开始实况转播NBA赛事,作为姚明母队的休斯顿火箭队,更是被国内篮球迷所拥护和关注,通过观看NAB,国人对它的了解日益加深。明星能够增强赛事影响力,他们是体育赛事商业模式的着力点,是一种商业化的代表。充分发挥明星运动员、教练员甚至裁判员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是提升体育产业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发掘我国传统体育文化
我国要想更加深入地融入到国际社区,就必须充分发挥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魅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传统体育文化。我国拥有种类丰富的传统体育活动,极具民族特色,其核心价值都体现在对“道”的追求上,注重为参与运动的人们提供身心双重健康。要充分发掘传统体育运动,特别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东西。武术是我国传统的特色运动之一,它的影响力如今已风靡全球,令许多外国人疯狂不已,前来学艺的人络绎不绝,而华人武术场馆如今早已遍布全球。2008年底,中国武术职业联赛正式亮相,联赛不仅注重武术技艺的交流,更加崇尚武德的推广和教育,如忠、仁、义等,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典范,将传统体育作为传承实体,使之成为我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和增进民族交流的良好平台。
结 语
目前,从商业角度来看,国内体育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无成功经验可循,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和阻力。而提升体育产业文化的软实力,是增强国民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努力打造和提升国内体育产业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江和平,张海潮.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张长城.体育强国的软实力及提升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310-3121.
[3]马垠.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简评[J].商场现代化,2011:(22)655.
[4]袁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184.
叶家欢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百事通新媒体公司做广告策划。她正是在那时接触到了体育。时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公司又接连买下英超版权和NBA版权。叶家欢所在的市场部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体育赛事的广告位卖出去。
在体育赛事和品牌主之间寻找或制造营销结合点,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叶家欢对开发体育内容产生了兴趣。在主管跳槽去阿里体育时,叶家欢选择了跟随。
不过,虽然有跟体育赛事和品牌方打交道的经验,叶家欢还是在阿里体育遇到了挑战。她发现目前除了体育装备已拥有可行的商业模式,而体育媒体、赛事直播、体育社区等业务的盈利模式都不清晰。
“版权费和广告费是完全倒挂的。”叶家欢说。体育媒体流量很大,但这种收视场景不能直接切换为购物场景,广告模式在这种业务上行不通。
当时,在整个阿里巴巴集团内部,阿里体育也是新业务。叶家欢把自己定位为创业者。不知道怎样才能赚钱,她第一步只好带着“创业团队”去一线的体育票务和运动培训等机构做调查,了解商家和消费者的需求。深入到产业内部后,叶家欢发现了不少发展瓶颈:这些机构都非常重视线下市场,区域化强,而且规模普遍不大。大麦、永乐等网络票务公司可能解决了演艺方面的票务需求,但足球、网球等体育类兴趣培训,以及去海外看球等消费需求很难被同一个商家满足。
“我们能在网上非常容易地买到各种各样的体育装备,但是如果想学骑马、想去欧洲看球赛,在线上还很难一站实现。”叶家欢说。这些既有商业模式未能提供的服务,被叶家欢视为机会。
那些原先分散在线下,与体育有关的票务、培训和旅游等服务,逐渐在阿里体育的电商平台上架,消费者可以线上查询、购买并预约课程。去年双11时,叶家欢发动阿里体育电商平台加入了促销,培训类业务当天的业绩冲到了兴趣教育类的第一名。
另一个被重新开发的业务模块是体育旅游。以往,消费者若想去异地观看或参加比赛,除了购买比赛门票,还要到其他平台预订机票和酒店等相关服务。叶家欢因此设计了专门针对体育赛事的旅游套餐,将门票、车票、住宿等费用全部包含在内。甚至连看比赛中使用的助威道具、和运动员合影互动的机会,都被开发成了可预订的衍生产品包含在套餐 内。
刚刚加入阿里巴巴时,叶家欢以为互联网就是线上的竞争,但在阿里体育工作了一年后,她开始明白,“互联网只是手段,要做‘互联网+’必须先扎根到传统行业中。”
C=CBNweekly Y=Ye Jiahuan
C: 工科毕业的你为什么会去做营销?
Y: 我的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去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或者中国移动。我实习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局限自己,去了WPP、SMG,那时候刚开始做互联网新媒体。多轮转几个岗位后就知道做哪种工作比较兴奋。现在做的这个也是我的兴趣,没有觉得不适应。
C: 营销策划的创意从何而来?
Y: 我涉猎广,什么书都看,侦探小说、人物传记、天文、地理……道理上的东西很多都是共同的,商业感觉也共通,你需要涉猎更多领域,才能在脑子里形成对一个事情的感X,不能只聚焦在专业领域。读一本书虽然不能记得很多信息,但是脑子里会有沉淀。
从万达大手笔并购瑞士盈方、世界铁人公司等海外体育资产,到体奥动力80亿元“天价”拿下中超联赛媒体版权,再到大量体育创业项目获创投基金青睐,过去的2015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政策利好刺激下,各路资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体育产业,上演一出出跑马圈地的投资大戏。2015年,也被成为中国体育产业“资本元年”。
2015年5月13日,乐视体育正式宣布完成首轮融资。作为一家成立仅一年的公司,乐视体育以28亿元估值,融得8亿元资金,创下中国体育产业首轮估值及融资额的双重纪录。2016年4月12日,乐视体育宣布完成80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215亿元人民币。作为一家新成立两年的公司,乐视的发展速度着实令人震惊。作为乐视体育B轮的融资的跟投方,海航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李明碧表示:“此次海航以12亿元参与了乐视体育B轮融资,我们擅长价值发现,投资乐视体育不是单纯的财务考量,我们非常认同乐视体育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和平台开放的生态理念,期待在体育旅游IP、互联网营销等方面展开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乐视体育目前的投资人多达30个以上,这其中还有国外的投资人,这就意味着,乐视体育205亿元的估值在资本市场是国内外普遍认可并且还是受追捧的,以目前资本市场对于乐视体育的认可程度,更像是把乐视体育当做是被低估的潜力股。业内资深分析人士认为,乐视体育之所以能够获得资本方的亲睐,有三方面的原因,即优秀的团队、良好的商业模式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乐视体育“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的生态模式最受资本方看重。
与乐视体育不不同,万达集团布局体育领域则以收购上游IP公司为主。与体育渊源颇深的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阐述了万达“玩”体育的目标:为中国体育在世界领域谋求更多话语权。
2015年以来,万达集团祭出三项大手笔:先是以10.5亿欧元并购世界顶级体育营销公司瑞士盈方,后又以6.5亿美元收购美国世界铁人公司100%股权,又在2016年初成为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万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体育行业“龙头”。在剑桥的演讲中,王健林表示,运营单项体育赛事或俱乐部,只能算是体育产业的低端,而真正的赢家是通过出卖转播权、赛事品牌盈利的上游组织。
无论是政策的红利还是资本的涌动,都让人看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于是诸多企业纷纷跨界,投资体育产业。莱茵体育作为一家传统的地产行业,在2014年嗅到体育行业的蓬勃发展气息,主动抓住发展的契机,从体育金融、体育传媒、体育赛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布局,由传统地产行业转型进军体育市场,参与赛事承办运营、设立体育产权交易中心,打造体育产业基金、加快兼并收购等方式,努力打造莱因体育生态圈。
在投身体育行业的众多企业当中,除了以上提及的万达集团、莱因置业等,还包括浙报传媒、华夏幸福等等,都企图在体育产业谋得一席之地。
版权为核心的产业生态
版权是体育产业早期布局的竞争核心。乐视体育CEO雷振剑介绍说,目前乐视体育已拥有300多项赛事版权,是全球体育版权资源最丰富的公司。他认为,在乐视体育的发展路线中,版权布局是重中之重:“体育版权逐年溢价,而高端赛事版权本来就是稀缺品。要想在体育产业上做文章,尽早抢下版权会拥有更多主动权。”
乐视确实在版权争夺中不遗余力。2016年2月23日,乐视体育与体奥动力在北京联合宣布确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乐视体育获得2016、2017两个赛季中超联赛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印度、新加坡、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双方承诺在2018、2019、2020三个赛季,共同经营中超版权,将中超全面带入收费时代。
买下中超联赛的新媒体转播权,只是乐视体育购买的众多赛事转播权中的一个。有数据统计,截止到目前,乐视体育在内容平台上已经拥有310项全球顶级赛事版权,其中72%是独家。除了欧洲五大联赛、CBA、欧冠篮球、亚冠、中超、WTA与ATP巡回赛这样有较大观众基础的大众赛事,他们还买下了自行车、高尔夫等相对小众项目的版权。
体育版权争夺早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2012年10月,新英体育宣布续约2013到2019赛季英超联赛独家转播权,此前新英体育已经连续3年获得英超在中国大陆和澳门地区的独家转播权,业界普遍认为新英体育6年转播权价格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不过,相比近年来以火箭速度增长的新媒体版权收益相比,新英体育的前瞻性布局无疑到了收获期。据报道,腾讯、新浪乐视各自付出了1800万美元才获得了2015-2016赛季英超的新媒体转播权。上赛季这一数字为1100万美元,更早之前甚至只有数百万元人民币。此前,业界人士接受《中国经济信息》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英体育虽然有版权优势,但是单纯的靠版权分发不是长久之计,新英体育并没有以版权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巨头腾讯在版权争夺战中也不甘落后。2015年5月21日,腾讯宣布以5年5亿美元签下NBA数字媒体版权,不仅让腾讯体育获得了NBA的网络独家直播权,还包括NBA30支球队所有比赛的播放权以及其他网络平台播放NBA授权的剩余权限,一举终结了过去NBA网络版权由新浪、乐视、腾讯三家分享的局面。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在所有的体育版权的布局中,乐视围绕版权打造了最具想象力的生态模式,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模式。同时,乐视也在其他方面广泛布局:参与数项赛事运营,入股世界顶级体育营销机构拉加代尔集团,与国际男子职业网球协会展开营销合作,推出首款智能硬件产品――超级自行车,更多产品正在研发中,线上游戏、垂直电商、体育旅游等增值服务也在逐步展开。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传媒 体育产业
一、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背景
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以来,促进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就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与体育产业的融合更是成为一种全新的趋势。而在国务院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也可以看出,预计到2025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数将达到4亿人以上,这其中55.1%的人未来有意向进入收费场馆进行体育运动,90%多的人员具有培训需求。由此可见,体育行业的市场空前广阔,依靠传统的体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庞大的用户需求。
二、体育媒体“阔气出手”, 开辟互联网直播新时代
体育赛事是每个体育平台必不可少的,而体育赛事其本身就是一项极具观赏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竞技运动。因此,市场对体育赛事的强烈需求使得市场化运作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大。赛事直播从过去的赛事转播演变为独家直播,很显然是各平台向通过这些内容来吸引并聚合更多的用户,每一个用户同时也是其他体育产品的潜在用户。
对于这些平台而言,赛事直播已经超越了形式的存在,背后是一整套社群化运营的东西,这也是互联网+体育简单而直接的体现。
以乐视体育为例,乐视体育花“天价”购买版权,同时与体奥动力合作,获得2016和2017两个赛季中超联赛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这是乐视体育在女超、中超之后又拿到的一项国内重要的足球IP。标志着基于乐视的所有平台、终端和乐视体育,以及乐视体育旗下的章鱼TV和搜达足球,都将对中超联赛每赛季240场比赛全部实现高清网络直播。这不仅开辟了中超联赛转播新时代,同时也让数亿中国球迷和海外球迷能够随时随地收看到全程直播赛况,体验前所有未有的互动节目与实时数据分析。
乐视体育通过互联网创新突破了产业的传统瓶颈,基于(移动)互联网新平台探索中超联赛全球化传播和商业化创新的新路径,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性和革命性意义。
三、以运动APP为纽带,打造互联网健身新潮流
互联网+体育在当前对于大众而言,主要还是体现在全民健身方面。在我们的传统认识里,健身活动通常需要有特定的人群、固定的时间和足够活动的场地。但是由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人们未必能够轻松的在方便的时间里满足所有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健身人士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在“互联网+体育”的时代下,一系列的运动APP应运而生。在这些APP中,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健身的时间和场地,通过互联网迅速帮你找到陪你跑步、教你打球的人。同时为你推荐最适合的运动场地,实时记录你的数据,反馈到专业人士那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进一步的指导,实现线上线下有效的沟通。另外一点,在这些运动APP中,普遍都带有社交功能。能够在健身的同时和客户端里更广范围的朋友们一起交流心得,接触更多的新式健身项目,无形中也提升了自己对健身的兴趣。
现代人们追求的便捷、个性化的消费是新的发展趋势,而运动APP的诸多功能也正适合了这些要求,将体育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挖掘出体育产业的更大潜力。
四、在互联网时代下,追逐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
从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来看,“创新”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流。现如今的消费市场,人们都在追求突破,剑走偏锋,为求在市场中分得最大利益的一杯羹。互联网+体育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也在进行技术革新,突破传统的商业模式,确立自己独特的明确的产业形式,创新体育客户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体验。
另一方面,人们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同时就会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所以在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上,服务理念也是需要提升。将现有的体育资源最优配置,合理人性化的组织体育活动。以体育元素为指导,体育组织为关键,产品服务为重点,构建新型体育产业形态。同时,实时关注客户端用户的反馈信息,切实掌握第一手的需求资源,明确目前消费人群的主导消费方向,构建稳定的盈利方式和商业模式。将体育产业市场细分,关注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以及电子竞技、极限运动等,拓宽体育产业领域。最后,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下,构建起学校、市场、企业协同发展的体育产业链条。
在互联网思维普遍渗透的背景下,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体育文化的迅猛发展,体育产业与经济领域不断走向深度融合,呈现出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利好的政策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中国体育产业将形成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将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很新、很重要的时期,体育与互联网之间更多的融合,也将会成为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历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4-6).
业界关于乐视体育融资80亿元的传闻其实早就流传开了,所以4月12日的B轮融资会倒不像是一场正规的会,没有坐席,嘉宾和记者三三两两的散落在会场里,吃着点心听着音乐,请了乐队助阵,更像是一场大Party,气氛相当的轻松。可能对于乐视体育而言,这只是一场仪式,在80亿元这个骄傲的数字下面,所有的做法都是形式大于内容。
事实上,在乐视体育B轮融资背后是几十家机构和十几位明星的身影,据悉,这次融资超募额高达300亿元,很多投资人都想投却没有投资成,一方面说明如今的体育产业太热了,资本追逐,一方面说明资本市场看好乐视体育的生态模式,要将体育生态玩到底。
选择战略互补的投资方
乐视体育B轮融资之所以备受关注,80亿元的融资额,215亿元的估值,创造了国内体育单轮融资以及估值的双重纪录。此外,这轮融资可能也创造了另外一个纪录,就是投资的机构和个人多达几十家之多。其中海航资本领投,还有中金前海股权投资基金、新湃资本、中泰证券、易凯资本、体奥动力、天虹基金、东方汇富等几十家国内知名的投资机构和基金。
2015年5月,乐视体育完成了8亿元的首轮融资,当时的估值是28亿元。而不到一年的时间,乐视体育的B轮融资投前估值就上升到135亿元,投后估值达到215亿元。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飞跃。乐视体育的B轮融资前后跨度长达半年,融资金额也从初定的20亿元追加到80亿元,应该说这是一个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越来越多的投资方加入进来也是必然结果。
在乐视体育创始人雷振剑看来,一年前在A轮融资中,成立时间才一年多的乐视体育缺资源缺用户,所以第一轮融资就选择了万达。然而经过了购买版权,圈用户的一路狂奔,如今的乐视体育更需要在商业模式层面寻找可以互补的投资方,这时,海航进入乐视体育的视线,双方可谓一拍即合。
据悉,这次海航集团作为领投方,拿出了12亿元,由上市公司凯撒旅游和海航资本集团联合出资。
“凯撒旅游在过去的多年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赛事接待的经验,它先后推出过欧冠、世界杯、英超、温网等等的世界顶级赛事的旅游产品。而乐视体育拥有310个体育赛事的版权,加上海航的1150架飞机,700多条全球航线以及遍布世界450多家的酒店,这样的体育和旅游的强强联手,相信一定会开发出更多差异化、有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品。”海航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李明碧解释为什么选择凯撒旅游作为其中一家出资方。
雷振剑觉得未来体育和旅游是非常重要的结合点。现在大家去判断未来市场的几大方向,无论是文化、影视、体育、旅游,都是中国用户诉求极高的几大方向。“我们确实希望能够选择最好的合作伙伴,和我们战略最互补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领头方一定要是战略投资人,而且这个战略投资人一定是我现在商业模式和现在业务板块上最缺失的。”
引入明星投资背后的商业想象
会现场,一身正装的孙红雷现身,他表示决定投资乐视体育其实也就是吃了一顿饭的事情,这个决定非常快。让人意外的是,这轮融资背后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娱乐明星的身影,其中有孙红雷、周迅、贾乃亮、陈思成、王宝强、刘涛、杜江、霍思燕等十余位当红的影视明星,他们一共出资1亿多元,虽然比例很少,但却非常惹人关注。
“要做产业一定要做大众,让更多人认识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何迈出这一步,在我们看来,把明星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号召力纳入到我们的体系当中,一定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现在整个明星圈,他们对科技公司,对互联网公司也非常非常关注。”显然,雷振剑是希望借助明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扩大体育内容的影响力。
在禹唐体育董事李江看来,国内的娱乐产业是一个产业链规模比体育产业大得多的产业,而且更成熟,让如此多的娱乐明星加入到投资者行列,首先可以看做是乐视体育在投融资上的一种创新性尝试。娱乐艺人做投资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本身也有这种诉求。同时他们也可以作为社会力量的代表,让乐视体育的投资者角色丰富起来。
“这些明星投资人也自然而然就汇入了乐视体育的资源池,他们的粉丝群体就成了乐视体育的潜在用户。像孙红雷就说要组建明星台球队,这甚至可以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体育IP,而这些娱乐明星的粉丝就与乐视体育联系起来。同时对于乐视体育在未来发展体育综艺、体育经纪都是重要的资源储备。这些投资人还可以为乐视体育注入一些娱乐产业的思维,实现生态上的交互。”李江分析。
“我们是围绕体育产业做体育生态,希望让每个人更好地动起来,但是如何让这些人更好地动起来?如果还只是靠几场比赛直播,这个牵引力是有限的。明星毫无疑问具备了很大的示范效应和影响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间和很多明星沟通的时候,我们非常快的能达成共识。”雷振剑表示。
把体育产业当生态去做
2015年是中国体育产业的元年,让体育事业变成体育产业,除了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在企业层面,就是要获取体育赛事的资源,加速获取用户资源,获取市场份额,这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事情。
在获得80亿元的资本后,乐视体育未来会在哪些方面进行布局和投入,这也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雷振剑表示乐视体育将在四个方面展开布局:第一方面,内容方面继续加大投入的力度;第二方面,打造体育产业的互联网生态;第三方面,在2C的方向做更多的投资;第四方面,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
在过去一年里,乐视体育获得了310个体育赛事的版权,全年直播的赛事达16000场,今年又拿下中超版权和中国国家足球队的球队资源。“在过去一年,在内容领域已经获得了非常非常大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平台已经承载的节目量就是全球的最高纪录,我相信我们能给用户带来更极致的内容服务。”雷振剑说。
[关键词]移动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粉丝经济;体育新媒体;风险
[DOI]10.13939/ki.zgsc.2017.09.014
1 引 言
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有的电子商贸模式[1]不断转变。而在当今社会,伴随各种文娱体活动的盛行,粉丝数量成为判断文娱体活动受欢迎程度的客观评价指标,特别是在体育领域,粉丝力量所带动的粉丝经济,对体育商品和产业如体育赛事、体育服饰以及体育器材都产生重大的影响。
2 移动电商平台下的粉丝社交效应
2.1 粉丝力量聚集营造“粉丝经济”
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各个大型球队,各项大型赛事,针对全球70亿左右的人群,均有成千上万的受众群体[2],并且会存在一部分人群成为“粉丝”。“粉丝”们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并且基于相同的爱好,或者热爱同一个“球星”聚集在一起,因而粉丝的力量是强大的。
2.2 乒乓球拍的“粉丝经济”案例
多数有思想的球星均会利用粉丝的力量营造“粉丝经济”。以乒乓球拍为例,通过乒乓球球星代言乒乓球球拍,借助移动电商平台快速传播的特点,通过粉丝经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大满贯得主张继科与马龙分别与日本蝴蝶公司和中国红双喜公司签约,这两个器材商生产由马龙、张继科代言的特制底板,并推出马龙、张继科使用特制底板的教学视频,通过线上渠道推向市场,并通过线上体育社交平台进行推广。通过移动互联网迅速地进行病毒式传播,世界冠军的明星效应,产生了效果极为明显的粉丝经济,吸引了大量球迷和粉丝的关注。球拍销量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提高。精英乒乓网和大川乒乓网的销售数据显示,张继科代言的系列球拍销量已经达到全网销量第二的位置,马龙代言的系列球拍销量达到红双喜系列之最。
2.3 网络思维模式下的粉丝聚集
W络思维模式下数据传播速度快,借助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粉丝针对商品以及服务的专一化追求不断成熟,加之各类替代商品的研发效率加速,粉丝针对自己应用和追求的商品能够自主化抉择,并且需求更加细致和个性化,不会被统一标准同化。并且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人与人接触的广度。所以具有相似追求特点的粉丝就自然产生了粉丝的聚集。
2.4 粉丝经济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商品粉丝覆盖率扩大,商品更加大众化,现有的商品数据逐步从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转换为网络数据互联和分散化。因而,消费者对商品追求逐步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并突出个人消费者的意愿。
2.5 粉丝社交平台导向生产
在粉丝经济[3]中的粉丝对商品以及服务的崇拜,粉丝会在保护商品的基础下自动获取商品数据实现消费。粉丝和社交平台中的大众间的数据传播和互动对整个商品在粉丝群体之间的消费区间以及消费额度产生作用,在社交平台中,大众之间的交互,以及以粉丝为代表的商品宣传均会导向生产方式。所以粉丝的需求最终改变着生产的方向。在粉丝社交平台中的粉丝互动过程,粉丝对商品消费是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之间的双向结合,并且使得精神消费大于物质消费。
3 粉丝经济现象――网络体育新媒体
3.1 体育新媒体的双向互动
传统的大众传媒体系是数据单向传播的过程,虽然也有读者或者听众以来问的模式进行反馈,但整体反馈状态延迟。对比而言,体育新媒体传播具有双向化,采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微博甚至直播平台都具有充分的互动能力。球粉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给喜欢的球员发送电子邮件进行互动,并且采用查询偶像微博的方式获取该球员近期活动状况,采用跟帖以及网络投票等模式鼓励偶像。
3.2 体育数据传播的全球性
现有的传媒模式多着眼于给定的国家或区域,仅适宜短时间的新闻数据传播,而采用电子邮件,卫星装置以及网络模式等新媒体策略能够给全球化数据传播提供方便。体育赛事的全球化直播即为一个生动的案例。在网络时代,体育数据传播以及大型赛况的转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能够满足球粉的需要。
以NBA为案例,腾讯在每段赛事开启之初均和中国官网、球员官网全方位合作推动体育赛事发展,满足球粉需求。同时通过粉丝经济和体育新型传媒方式获得最大化的商业价值。
3.3 受众化的终结
新媒体方式终结了传统的被动化受众,受众研究区间不再和当前的媒体相适应。媒体的核心是粉丝而不再是内容。传统的受众已转变为阅听者或者粉丝,即由网友、粉丝、消费者构成的群体,消费者采用网络社交平台能够和媒体以及国际企业相对抗,彻底颠覆了传统传媒机制下的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不对等的权利模式。电视台不能约束大众应当浏览什么内容,而是由大众自我决定,大众在虚拟空间中实现相互串联,网络和各种智能终端,催生了粉丝和粉丝经济。
3.4 围绕体育明星传媒的粉丝经济
在体育新型传媒中,把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领域的球星或体育明星等“特别”的普通人包装成为该领域的神灵,因而最初阶段的粉丝都是这样形成的,最初时期的追星族也由此而来。从资源流通模式而言,明显粉丝经济是当前最为普遍以及传统的方式,明显所包含的娱乐企业从消费链周围到粉丝之间单向传输,并且在网络模式下,生产者通过网络对资源实现跨越区间的整合和应用。从目标而言,明星经济方式的主体是消费者粉丝,在消费者粉丝疯狂消费模式下,根据明星完美的形象和不断推出的商品刺激消费,最后实现情感消费,实现商家与粉丝之间的长期合作,保持粉丝的高黏性和高增长性。
3.5 结合社交体系的新式传媒商业模式
粉丝称为整个社会共同体中最为典型的社交群体,新式粉丝商业方案均是在社交化的主题下开启的。粉丝经济的运转模式是借助粉丝热烈情绪和传媒平台为中心的,在现有的传媒模式下,粉丝被忽视的生产能力逐步融入文化产业的利益链条中,用粉丝社群为单元实现资源结合化的“社交经济”方式,产生一种更先进的业态。
3.6 粉丝体育经济结构的风险应对方式
从粉丝经济的结构模式而言,体育企业在不断强调粉丝的消费者身份之时,粉丝具有的生产者身份也逐步展现,并且转变为“生产化的消费者粉丝”。伴随粉丝角色的逐步转变,在粉丝的经济链条中演化出了大量衍生商品,使得社交运营商户向粉丝售卖多种商品,社交体系自身也演变为粉丝经济中被售卖的商品。粉丝社交体系逐步转变为大型的商业系统,但伴随粉丝社交体系商业地位的日渐攀升,体育文化公司在建立粉丝经济时,易忽视潜藏的一些危机。
当前网络生产体系中,国内大多数公司和品牌都处于针对特色粉丝发展模型和途径的探究,整个过程比设想要复杂。粉z经济从开始到组建过程中需要通过生产、推广以及种群化三个模块,各个模块都存在一定风险。
本文给出以下应对方式:
(1)针对用户需求,将体育商品向小众进行推广,吸引粉丝和核心用户。
(2)抓住粉丝经济中的口碑效应,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宣传,和粉丝进行情感互动。
(3)实现和粉丝间的互利互惠优化粉丝经济,如给活跃的粉丝发送签名照,提供入场券等策略。
4 结 论
在当前的网络电商时代中,现有的电子网络商贸模式也逐步转变。随着社交媒体以及各类智能终端的普及,粉丝在商品和服务呈现出新的商机和特点。粉丝间的数据传播和作用扩充了商品在粉丝群中的贸易区间和消费程度。
本文首先研究了移动电商平台下的粉丝社交效应,分析了粉丝力量聚集营造“粉丝经济”,乒乓球拍的“粉丝经济”案例,网络思维模式下的粉丝聚集,粉丝经济特点以及粉丝社交平台导向生产状况。进而探究了粉丝经济现象下的网络体育新媒体,体育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体育数据传播的全球性,受众化的终结,并重点研究了围绕体育明星传媒的粉丝经济,结合社交体系的新式传媒商业模式和粉丝体育经济结构的风险应对方式。
参考文献:
[1]李保梦,孙博,杨龙飞.浅析小米手机电子商务化的运营模式[J].电子商务,2012,9(9):87-92.
8月18日上午9时,CCTV体育赛事高清频道,即CCTV5+正式开播。中央电视台以一段中国最高收入运动员李娜的视频作为宣传片开启了它的第二个专业体育频道,而美网在8月底也会在该频道播出。
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透露,因为时差加上周末足球等赛事集中的原因,以往只能选择在凌晨零碎的时间段播放美网比赛。“我们也在和美国的其他三大职业联赛棒球、冰球和橄榄球方面接触,准备在5+增加一个联赛的转播。”
CCTV5+被定位成更为纯粹和专业的赛事频道,将没有体育新闻类的节目,取而代之的是全赛事型节目,赛事将更瞄准职业化的赛事,从而与CCTV5体育频道“大众化”的定位形成差异化互补。两个频道将共用主持人和评论员资源。中央电视台拓展这样一个频道的想法原本在2008年奥运会时就开始酝酿,但广电总局为了控制开路频道总量,一直都未能准许频道开播。
在此之前,CCTV5经常需要面临赛事资源过剩,缺乏播出平台的局面。江和平用“一居室搬到了两居室”来比喻新频道开播后的多平台状态。目前,体育频道节目首播率是央视所有频道里最高的,超过80%,并且播出一次之后很难重复播出。新频道的开播有望改善观众的收视体验:比如你在观看赛事直播的时候再也不会被常规性体育新闻打断。
选择播出哪些体育赛事、在什么时候播,照顾收视率高的大众体育赛事,还是关注专业小众赛事是在播放平台稀缺时最难解决的问题。新频道开辟之后,更高端但是收视率和收视份额较低的网球将归入CCTV5+,但为了填充更多空白播出时间,关注人数众多的中超联赛也有可能是选择对象。
高清频道意味着CCTV5+的播出内容将出现在你的机顶盒里。理论上,增加一个播出频道,就拥有了更多空白时段留给央视广告竞标,从而实现广告的增量。但目前高清机顶盒在二三线城市尚未普及,目前用户数量仅为2000万。昌荣传播副总裁兼体育事业部总经理吴磊认为,一旦终端数量够了,收视体验相比传统频道的优势才能体现。昌荣传播曾多次参与央视黄金资源的竞标。
他举例说明,网球赛事观众一般对于赛事忠诚度都较高,如果CCTV5+能够通过良好的节目编排和完整赛事的转播实现更稳定的收视人群,将大大吸引广告主进行精准广告投放。根据CSM的统计,央视体育频道在高学历、高收入人群内的收视率为0.403,收视份额是4.5%,是央视所有频道在这一阶层里最高的。
CCTV5+的出现也意味固定栏目和赛事的这一广告组合会发生改变,吴磊认为广告主在CCTV5+频道的投放会更紧密地跟随赛事,栏目的吸引力将会淡化。“以收视时段考核自己广告投入效果的企业,在投入过程中会有一个适应期。”
业界评论认为,开播CCTV5+意味着体育频道感受到的观众群收看习惯改变带来的压力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而“台网互动”的概念也在整个会的过程中被不断提及。
“三网融合之后,一旦家里有100MB光纤接入时,你很难界定你是在家里看互联网还是在看电视。央视面对的可能就不是弱势的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了,竞争对手变成门户网站们─现在是跑马圈地的节点。”吴磊说。江和平希望到2015年,CCTV5+频道至少是高清电视的第一方阵。
新频道的开辟可以帮助CCTV赢得更多谈判机会。目前,江和平在与NBA沟通,希望在CCTV5+里增加NBA比赛延播场次。央视的竞争对手行动得更快─2013年8月初,新浪刚刚与NBA达成转播协议;而PPTV从2011年就已经开始了同NFL的合作。
NBA中国CEO舒德伟(David Shoemaker)在2012年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就提到数字媒体给他的惊喜,在2011至2012赛季东部决赛第七场,凯尔特人对热火的比赛共有530万人在新浪直播上观看赛事。舒德伟当时开玩笑说,NBA是否已经创造了体育赛事的网络收视纪录。
这是个用录像带赢得中国市场的公司。1989年的冬天,NBA总裁大卫·斯特恩怀揣着录像带在寒风中的央视大楼门口苦等了40多分钟,最后向时任总编室负责购买节目的李壮提议,NBA可以免费提供录像带─他以这种方式把NBA带到了中国。
或许通过新开辟的CCTV5+频道能将观众拉回到电视前,因为现在网络收看体验还无法与高清频道相抗衡。如果能有高清的NBA赛事在开路频道直播,对于央视和NBA自然是利好。
不过,NBA同样会考虑播出环境的问题。CCTV5+未来有可能引进它在北美的竞争对手的版权,当需要有更多职业化比赛来填补到衍生出来的播出时段的空白时,即便自己的播出时间延长,也不完全是好消息。
一直以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占有了85%以上的赛事版权市场,但收视率并不与这种高资源属性匹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体育频道员工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江和平在央视内部曾表示,现在央视体育频道的表现应该与它拥有的资源相一致,央视管理层也曾表示,央视体育频道的收视率应该再提高一点。
市场研究机构CSM2012年收视数据显示,CCTV5的收视率为0.28%,收视份额为2.16%,在央视所有频道里排名第7,在全国接收的卫视频道排名第10。
电视开机率下降、公司转移,现在关于电视业没有太多好消息,但这不意味着所有机构都不好过。同样播出体育赛事,美国ESPN已经被视为救命稻草。
1987年,ESPN获得了在周日晚上播放NFL比赛的版权,随着这一里程碑的到来,ESPN在日后拥有越来越多的赛事资源,使得其1979年投入运营后,终于在1993年开设了第二个频道来播放体育赛事,现在每年播放5000小时体育节目的ESPN2已经是美国第二大体育频道─仅仅少于老大哥ESPN频道而已。
截至目前,在网络端,只有PPTV与乐视网从新英体育――英超联赛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版权方――购买了英超赛事的直播版权。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视频网站如何回收高额的版权成本,新的商业模式能否打通,可以说英超付费成为视频网站改变商业模式的新节点。
为什么是英超
最早在中国大陆尝试英超付费的是天盛。
2007年,以三年5000万美元拿走了英超在中国大陆独家版权的天盛,试图依靠付费电视系统播出,但是中国观众完全不接受付费看球模式,机顶盒在许多城市也尚未普及,天盛尝试了两个赛季即告失败。
“天盛或许失败了,却起到了培育收费市场的作用。”网易门户副总编颜强对《望东方周刊》说,“随着移动互联网生活方式的普及,付费不再是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人们更加追求品质和体验。”
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刘建宏对天盛的评价也是肯定的,他告诉本刊记者,天盛的失败为今天的付费做了历史积累。
显然,稀缺性体育联赛版权价格持续提升已是不可逆的趋势。
2010年,英超联赛中国大陆独家版权被新英体育拿到。在足球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的时代,英超在职业体育联赛序列中是不可多得的稀缺性产品。
颜强认为,英超版权涨价的直接原因,在于新英体育对英超版权销售的大幅提价,深层原因,在于英超版权全球范围内超高额的卖价。虽然新英体育并未透露具体版权价格,但一种声音是新英体育单个赛季购买价为3000万美元,另外也有六年合同3亿美元的说法。
此外刘建宏认为英超付费直播与英超的基因有很大关系,“付费是英超的基因,在英国通过BSKYB(天空体育)与BT(英国电信)收看转播的球迷都是要付费的。”
在过去这两个赛季,四大门户网站以及乐视、PPTV等多家视频网站,各自从新英购买了不同的赛事包裹,价格在四五百万到七八百万元人民币不等。各家的单场收视流量不算太出色,一场非强强对抗联赛,几千人次的流量也属正常。但英超的悬念性和美誉度使其版权深受各门户及视频网站重视。
随着英超版权在全球范围内大幅提价,巴西世界杯开始前,新英体育向各门户、视频网站发出的新赛季包裹价格,出现了巨额涨幅:独家英超互联网视频版权为5000万美元,非独家为1000万美元,而且在赛事场次挑选方面,还要为新英自己所打造的直播平台让步。每轮十场比赛中,四场免费,六场付费。
在新英体育看来,英超在中国大陆以全收费模式或完全通过新媒体转播尚不成熟。高价出售给视频网站这样的新媒体能带来更高版权收益,传统电视平台依然需要稳定播出,以推广英超赛事品牌。新英体育告诉《望东方周刊》,目前依然在与地方体育频道进行版权谈判。
在新一轮洗牌中,与资源架构以及用户构成更丰富的传统门户相比,专业视频网站更需要英超联赛这种稀缺性体育赛事资源,以进行更深层面的布局。
刘建宏表示,英超只是开始。
乐视体育的布局
46,是乐视体育在会上为刘建宏准备的球衣号码,也是刘建宏的年龄。
他在足球场上的位置是后腰,负责调度整个球队,就如同在乐视体育的身份,“幕后筹划”。
用刘建宏自己的话讲,他首先要做的是“穿衣戴帽涂脂抹粉工程”。
由于乐视体育的英超版权谈判截止期较晚,直到第三轮才推出付费包裹,只有基础产品。刘建宏认为,由于传播媒体与传播方式的改变,球迷需要有一个传播认识与定位的过程,而乐视体育需要做的则是完善服务,完善标准,完善传播架构,让更多的人知道乐视体育,找到入口。
一定程度上,刘建宏扮演着产品经理的角色,如何吸引更多用户使用产品是他的主要任务。除了在赛事版权上的聚合,在播放平台上乐视体育还增添了更多自定义元素。“80后、90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刘建宏说,“他们可以在乐视平台上订制节目,包括线上线下约活动。”
乐视的英超直播有四种解说可以挑选,包括专业解说、英文原版、粤语解说、球迷解说,启用球迷评论员,在刘建宏看来是对互联网时代的适应。
乐视体育营销经理石岩告诉本刊记者,乐视英超平台会推出球迷六件套,包括球衣以及球迷看球必备用品,这些会与看球包裹一起出售。在乐视体育平台上,一场付费英超直播的价格是6元,全季380场比赛的售价为199元,此外还有礼包套装出售。刘建宏表示后台数据还是很乐观的,“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
更多时候,刘建宏不愿意谈“竞争”这个词,他说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完善平台,他认为乐视体育的最大优势是四屏互动,“超级电视的体验感更强。”
衍生与自制节目也会随着赛事的推进制作出来,刘建宏表示,乐视体育的节目内容与节目结构都会调整,他承认还需要时间去适应,“不能题还没看清楚,就要找答案。”
目前,乐视体育的版权包括欧洲五大联赛、NBA、F1等顶级赛事,消化高额版权费用已不仅仅依靠流量广告的商业模式。
“付费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又不是唯一的,”刘建宏说,“会有更多的增值服务出来。”无疑,向用户靠拢成为乐视的策略。
由2B转向2C
乐视体育CEO雷振剑把乐视体育定位于“最懂体育的科技公司”。
他向本刊记者介绍,未来乐视体育在业务板块上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赛事运营,第二是包括版权和自制在内的内容部分,第三是基于内容的大数据服务。除此之外,乐视体育会基于前面三部分业务开发彩票、游戏、电商、培训、票务等增值业务,打造基于体育的垂直化生态。
雷振剑表示,正在设计更多的付费产品,下半年将会推出。2015年则会推出更多基于多终端的付费产品与增值服务。所有的业务都在转向用户化,从2B模式转为2C模式。
乐视体育呈现的链条大致如此:球迷可以在收看两队比赛的过程中,翻看球员个人数据,通过手机进入乐视的球迷社区讨论、吐槽,而这些都会出现在屏幕上。倘若看到球场上球员衣服不错,可以到体育商城里下单购买,或者去买一张足球彩票。
刘建宏告诉本刊记者,三星即将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就由乐视提供内容及应用开发,而乐视体育自身也将在近期一款智能硬件设备。
一个事实是,乐视体育在2014年年初已正式拆分独立为运营公司,“乐视就像是一家大型超市,乐视体育负责的就是体育用品部分,你可以在买体育用品时,顺手买点别的。”刘建宏这样形容乐视体育与乐视的关系。
另一项让刘建宏打开视野、发现有无限可能性的,是乐视的云服务。
刘建宏解释说,中国网球公开赛已有十届,所有的比赛录像都会做物理储存,不但有人力物力成本,还不安全。如果与乐视云服务合作,就可以把比赛录像上传云端实现网络保存,素材编辑功能出色,甚至可以把包括李娜在内的优秀选手的制胜球、ACE球整理出来。如果观众想下载收看,付费即可。
“过去躺在库里的东西是死的,现在就可以成为一个产业了。”刘建宏说,“ 《中国体育报》有30多万张老照片,一直放在图片库里,如果经过云端上传,程序编辑,就可以做各种老照片的展示,可以衍生出回顾体坛历史的节目,甚至可以做成中国体育的有声有影的历史博物馆,这对中国体育是多大的事情。”
“内容对于乐视体育已不仅仅是赛事,同时也是产品,甚至就是营销。”刘建宏说。
疯狂体育
2016年初,乐视体育斥资27亿元人民币独揽2016年和2017年两个赛季中超联赛在中国大陆、港澳台、美国、印度、新加坡、泰国、东南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独家新媒体转播权再次引发业界哗然,去年体奥动力就以80亿元天价拿下中超联赛五年版权销售权。乐视体育在版权方面不惜巨资,折射出近几年国内体育版权市场的跑马圈地。
最初掀起体育热的当属恒大。2010年3月1日,恒大集团买断中甲球队广州太阳神全部股权,并更名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2012年恒大首次参加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并进入八强,2013年获得亚洲足球俱乐部冠军联赛冠军,这也是中国俱乐部第一次问鼎该项赛事的冠军,同年获亚足联最佳俱乐部奖。2014年6月5日,阿里巴巴入股恒大俱乐部50%的股权。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恒大近5年在内外援引进上的转会费支出高达10亿元人民币。水涨船高的还有中超转播版权费。 2012年,中超的转播权以730万元出售,2014年,这个价格涨到了8000万元,2016年,这个数字为16亿元,也就是说,从2012年到2016年的这4年间,中超单赛季的转播费用大约涨了218倍。
体育热不仅仅体现在足球,全民健身热潮也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持续升温的 “马拉松热”也可见一斑。2014年,国内马拉松仅为51场,而到了2015年飙升至130多场,2016年预计可达到200场,据专业人士估算,2014年马拉松赛事运营收入达到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超百亿元,2015年相关产业规模超过300亿元。全民健身带来体育用品市场的爆,在第33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有1124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2000多个品牌参展,观众人数超过1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也一举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体育产品盛会。
接连出台的政策红利是体育热的关键。2014年9月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指导意见,体育产业被定位为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特殊”产业;当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体育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并提出到2025 年打造出5万亿元规模的体育市场;2015年3月,国务院公布《中国足球改革具体方案》,这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国内近两年足球市场极为火爆的主要原因。
渐进的商业模式
对于风口上的体育产业,各巨头都虎视眈眈,但却有不同的圈地路径。
随着近两年互联网概念的大热,互联网和体育的结合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一个热点,玩的花样最多、也是最能俘获年轻一代的无疑要数乐视体育,3月底刚刚完成B轮80亿元人民币融资的公司号称“无乐视,不体育”。2016是体育大年,有奥运会、中超、欧洲杯,对于乐视体育而言,2016将是核爆元年,不仅拥有上述赛事的独家版权,更开启了自己的商业化之路,“赛事运营+内容平台+智能化+增值服务”全产业链条的新型商业模式亟待落地。
易观智库体育行业分析师江倩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乐视体育主打是生态型的体育产业,是非常有野心的公司,以体育版权为基础,既切入到了赛事运营、也切入到了体育营销、体育媒体以及衍生的智能硬件等等,而且目前来看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乐视体育旗下已经拥有200多个赛事版权、覆盖1万多场比赛,乐视体育对于版权的热衷甚至让业内把其比作中国的ESPN。但与此同时乐视体育在版权上数十亿的投入同样也被很多人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如何消化这许多版权、如何应对不断投入带来的收支不平衡。江倩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我个人觉得现在乐视体育被抬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而我倾向保守一点,乐视体育确实是抓住了行业的契机,因为体育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行业,很容易强者恒强,没有一定资金或者实力的公司,很难拿到乐视体育那么多的版权。”未来对于乐视体育来说其实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克服,江倩认为,乐视体育拿到的体育版权这么大一块蛋糕是否能真的消化掉,需要考验到乐视体育的赛事运营能力、技术实力,比如说在赛事制播方面。对于乐视的体育生态模式,江倩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乐视体育的生态模式既切入到了赛事运营,也切入到了体育营销、体育媒体以及衍生的智能硬件等等行业,在全产业链方面要有什么成果的话,都需要乐视体育能够有实际的布局落地,但是就目前的规划来看,乐视体育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万达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商,也在布局体育产业,但是与乐视不同,万达主要集中在产业上游。2015年1月,万达以4498万欧元收购西班牙马德里竞技俱乐部20%股权,打响了万达体育帝国的第一枪。之后,万达又先后并购盈方体育传媒集团和美国铁人三项公司,前者拥有包括世界杯足球赛在内的多项国际赛事市场营销权及媒体版权,后者则独家拥有铁人三项赛事的主要品牌。凭借这一系列海外资产收购组合拳,万达掌控了体育产业的上游资源,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公司之一。2016年3月18日,国际足联官方网站宣布,万达集团成为国际足联合作伙伴,将享有2016年到2030年国际足联顶级赞助商权益,其中包括未来的4届世界杯。业内人士认为,万达在体育产业所有的收购计划和合作计划,不是为了玩赛事、玩足球这么简单,而是要成为体育产业的大型运营商。
江倩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表示,万达体育是非常成功的通过资本思维来运作体育产业:“我本人非常欣赏万达的这种商业模式,通过布局整个上游的产业链,吸纳了非常多优秀的上游赛事运营商,也包括很多独有的赛事内容,这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布局。”
无论是乐视还是万达,抑或是80亿元天价购得中超5年版权的体奥动力,布局体育产业的共同点是都耗费巨额资金。江倩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体育产业本身就是巨头在玩儿,虽然乐视或者万达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可以通过这些模式来做体育产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有实力去像他们这样耗费巨资,他们目前这种布局是靠一定的实力和经验积累才做的出来。”
据该项目负责人秦立民介绍,每届中国越野拉力赛的投入接近1亿元。信中利投资拉力赛,除了相信在中国庞大的汽车产业版图中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之外,还得益于近10年来投资美洲杯帆船赛“中国之队”尝到的甜头。
秦立民,信中利资本集团合伙人、中视环球汽车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他拥有超过25年的企业管理经验,曾担任中国新荣国际投资集团副总裁、爱迪安集团公司首席运营官、中国基和投资集团首席运营官等职。目前专门负责以中国越野拉力赛为标杆的时尚体育投资与运营。
2月22日上午,他在公司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口第一句就感叹道:“我很容幸成为信中利团队中的一名合伙人。这是汪总对我的信赖,同时也是他给予我的一个挑战自我的舞台。”他认为,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心胸豁达,视野开阔,汪潮涌董事长有别于其他投资家的最大亮点就在于他拥有宽阔的胸怀。目前信中利从事的帆船和汽车赛事投资,正是人类挑战自我精神的一种展现,同时也在为市场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打造“中国的达喀尔”
一般而言,为了降低损失本金的风险,创业投资在投资早期项目时往往会先投入较少资金加以尝试。但在这个拉力赛项目上,信中利可谓投资巨大。一直以来,鲜有VC/PE投资体育产业,为何信中利会逆势看好越野拉力赛呢?
秦立民告诉记者,首先,在国际体育市场上,中国人主导的项目影响力都不大,市场亟待开发,并且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其次,国内的体育产业投入较少,信中利想带动更多的投资家一起关注这块实体经济;第三,目前市场上比较缺乏体育休闲项目的投资模式,汪潮涌董事长欲借此机会探索并尝试体育经济的盈利模式,为投资家开辟一个新途径。
秦立民认为,最后一个因素是信中利投资拉力赛的最重要原因。汪总本人很想做这件事,同时也希望通过举办拉力赛给中国汽车工业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秦立民说,这项赛事的比赛路线设计紧贴主席去年提出的“西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从北京发车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向西部行进,旨在打造一个“中国的达喀尔”。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虽然国家对其投入很多,但收效并不十分理想。举办拉力赛有望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新契机,进一步促进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为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现代人提供一个重新发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体验机会。这些因素,也是信中利投资拉力赛的巨大动因。
收入渠道不断拓宽
去年是信中利投资越野拉力赛的第一年,直接投资金额约为人民币6000万元,间接投资约数千万,其中包括为拉力赛投入的多方赞助,包括户外品牌“骆驼”系列、风神轮胎、长城赛弗、珠海丽日等,中国电信也提供了海事卫星电话等通讯设备。来自各品牌的赞助为赛事提供了诸多便利,而随着合作伙伴央视体育频道对比赛的转播,这些品牌的曝光度也大大提高,可谓实现了多赢。其中,骆驼品牌在去年“双11”期间创下的近4亿营业额,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越野拉力赛的宣传。
目前,我国大部分拉力赛选手都选择去法国受训。有西北某市的领导向秦立民表示,当地可拿出部分土地,由信中利进行与拉力赛相关的永久性经营,包括建设车手培训基地等。此举既能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也能促进赛事的整体经营模式走向成熟。
总体来说,去年的拉力赛项目已经带动了诸多行业的发展,如物流、汽车、装备、赛事转播等,投资前景一片光明。秦立民还表示,他们希望今年的赛事能实现成本收益的平衡,之后将走上盈利的道路。项目团队也会尽力为投资人创造收益,让他们看到回收投资的可能性。
五年超越100亿
以往的体育赛事之所以盈利性较差,投资机会少,主要原因在于体育项目被局限在一个小众范围内。秦立民力图为拉力赛注入“嘉年华”的文化元素,同时注重产品上下游的对接,以此开拓旅游市场,将其全面打造成一项成熟的产业化体育赛事。
在秦立民看来,体育休闲产业的盈利来源主要有四方面:
首先是赞助。任何体育赛事都离不开赞助商的支持,活动赞助不仅是传播品牌的方式,更是一项潜在的投资,关于这一点,去年拉力赛赞助商获得的巨大投资效益就是明证。
其次是门票收入。考虑到市场培育问题,去年举办的首届拉力赛实行免费观赛。而随着赛事的逐渐成熟,体育嘉年华的门票收入将成为投资盈利的一个重要来源。
再次,开发销售相关衍生品也将为拉力赛带来收益。体育赛事能带动周边产品的发展,例如越野汽车模型等拉力赛纪念品以及授权产品等。专门为赛事设计特殊产品也是盈利途径之一,秦立民说,他们计划研发一些新产品,比如赛事的专供食品饮料等。目前我国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产品,而这也正是投资机会所在。
最后,是版权收入。赛事的转播权、纸质及电子出版物、影视产品,以及来自互联网新媒体这方面的收益都将成为投资收入的重要来源。秦立民相信,未来这块收入将十分可观,随着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来自版权方面的收益将远远超过实物和资金赞助。
通过赛事拓展,秦立民还希望将西部的壮丽山河风光呈现在国人面前,以此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在进行旅游路线推广时,可以开发赛事沿途的商业土地,建设旅游宿营地,开展适合当地条件的飞机、热气球观光等相关旅游服务。此时,对于投资者来说,能够在当地的畜牧、食品、工艺品等行业找到新的投资机会。开拓西部投资渠道,正是赛事希望达到的效果之一。“今年我们可能会联系一些相关机构,比如港中旅、首旅这样的旅游行业大型国企,通过拉力赛这一契机,与它们合作开发西部旅游经济。”
赛事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是投资体育赛事的一个重要盈利渠道。秦立民表示,将来可能与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中国摩托运动协会共同合作开展车手的选拔和培训。
除此之外,秦立民计划在培育出成熟的汽车赛事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兼并收购更多的体育赛事公司,全面发展休闲体育项目投资。希望从资本运作的层面去挖掘和培育市场,解决之前没有解决而导致赛事影响力不够的各种问题,包括资金的问题、关注度不够的问题等。
基于以上蓝图,秦立民对未来有着良好的预期,“5年之内,拉力赛创造的经济效益肯定要超过100亿。这不是一个空洞的预测,来自去年赛事的各项数据完全能够支持这个估计。我们不应当仅从赛事本身来看赛事,因为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比赛地获得的旅游收益、相关行业获得的新的发展机会等都属于赛事创造的间接效益。在此过程中,投资方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当然,风险总是与收益同在。休闲体育的投资风险大小主要取决于资源梳理与整合的成效。在当今时代,单打独斗的投资已举步维艰,唯有实现规模经济才能迅速做大,全方位地占领市场。信中利之所以发展迅速,资金注入的时间集中、产业覆盖面全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对于其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说到体育,从去年开始,体育产业被强烈看作是“风口”之一,创业者大量涌入。到了今年,经历了资本和市场的双重洗礼,有的脱颖而出,有的消失不见。
体育产业看上去很美,然而只有真正去做,才会知其难度之大,有些甚至非人力所能掌控。
近日在鸟巢举办的曼彻斯特德比,开赛当天临时取消,原因是连日降雨场地条件恶劣。球迷都已经出发在路上,自然沮丧不已,主办方只能退票赔钱。
一般的创业公司承担不了这种风险,遇到一次就是重创。
至少在当下,绝大多数体育创业者不适合走商业赛事运营的路线――即使这是蛋糕中最为诱人的一块。就算天不下雨,光是各种审批也能让创业者们酸爽不堪。
记得13年前皇马第一次来华,国内商业体育赛事火爆萌芽,大牌球星受到的礼遇甚至令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而票房也像躁动的火药桶,瞬间被引爆,一票难求。
那是匮乏市场突然得到填充的蜜月期,然而之后的故事进行得并不流畅,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出现,观众也开始变得挑剔,商业赛事竟然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呈现出泡沫化趋势。
表面上的热闹难以掩盖骨子里的贫瘠,体育对于人们来说,理应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轮接一轮的票房收割。
转眼十多年过去,现在的创业者有机会对现实做出一点改变。
在宏观层面,国务院“46号文件”描绘了一个体育产业发展蓝图: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
为此,体育产业要发挥市场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与创造力,提供适应群众需求、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以上这些文件要点被体育创业者屡屡拿来作为政策背书,以证明风口的坚实有力,接下去要做的,就是选择一种姿势,乘风而起。
机会相当多。正如大家所知,中国是个体育大国,但并非体育强国,依靠举国体制的力量,竞技体育成绩斐然,但同时大众体育却发育迟缓――这留给了创业者空间。比如,跑步、健身都是公众日常的高频需求,与竞技无关,与健康相关,圈层性强,兼具社交属性,因而迅速被众多创业者锁定。
我们本期特别制作了体育创业专题,介绍几家小而美的体育创业公司以及他们各自的创业过程和商业逻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那就是创业者们正在回归到商业的本源,抛开互联网思维的浮躁,务实服务用户。他们各自准确寻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和价值,拒绝以宏大的方式扮演颠覆者的角色,在大众体育的垂直领域,用创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满足用户的需求,赢得回报。
王健林有句话说得直白:靠社会投资、自己能养活自己,甚至能赚钱的才是体育产业,靠政府投钱才能活下去的叫体育事业。
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今天,电视依然是奥运赛事传播的主要渠道,而央视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电视媒体和新媒体播出机构,也成为企业搭车事件营销和体育营销的主要平台。电视观众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的收视习惯和特点将会怎样?企业应该如何看待伦敦奥运的商业价值,并投入其中?
受众:回归常态超越常态
一线城市受众看待奥运冷静理性,媒体使用多元化且新媒体使用率高,互动参与意愿强烈;二三线城市受众高度关注奥运,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突出。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令央视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永生难忘。全程参与了北京奥运报道的江和平半开玩笑地表示:北京奥运报道我们做得“有点过”,当时央视投入了创纪录的9个频道进行转播,确实做到了史无前例。而伦敦奥运就是要回归到常态。
但江和平表示,虽然报道规模不能与北京奥运会相比,但是也可以做到“回归常态,超越常态”,央视本次拿出了CCTV-1、CCTV-5、CCTV-7作为报道的主力频道,加上高清频道和3D频道,报道规模依然超越了除北京奥运会之外的历届转播投入。
奥运期间,电视的收视率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增长,这是历届奥运期间收视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据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电视整体收视上涨30%,雅典奥运会期间也曾增长了17%。
根据多年奥运收视数据的研究,奥运期间,开闭幕式转播、重要赛事转播的收视率往往是最高的,例如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收视率分别达到了20.78%和18.58%(正常收视率为1%左右),而中国夺金项目的转播收视率也都比较高,例如羽毛球、跳水、乒乓球、田径等项目。重点赛事将是伦敦奥运会最稳定的收视保证。
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受众看待奥运冷静理性,媒体使用多元化且新媒体使用率高,互动参与意愿强烈。而受众更认可国际化大品牌的实力和营销手段,对奥运营销方式的要求也最高,互动参与感是他们最喜欢的。在奥运媒体运用上,受众接触的类型最为广泛。其中网络、微博、户外媒体使用意愿最高。
二三线城市受众高度关注奥运,电视等传统媒体优势突出,强势的导向性营销追随效应明显。随着城市级别的下降,受众对奥运的热情和关注度更高,而且更为关注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对奥运赞助商的品牌认知上,李宁等国内实力品牌在二三线城市的地位非常稳固。对于体现企业实力的大手笔赞助和明星代言广告的反应最为积极。传统的中国优势项目更受欢迎。
广告主:把握赛事超越广告
如果企业预算相对充足,希望在奥运期间借助超高的收视率扩大品牌影响力,可以多选赛事套装广告,尤其选择那些中国优势项目和夺金希望大的赛事转播,收视率会有保障。
根据昌荣传播与英德知联恒所做的中国人的奥运心态调查,“跳水”“游泳”“乒乓球”是中国受众感兴趣程度最高的三项体育赛事,也是中国传统优势项目。另外,“体操”“羽毛球”“篮球”和“田径(110米栏和400米以内短跑)”等可能取得成绩突破及具有观赏性的项目也备受关注。
昌荣传播集团体育事业部总经理吴磊告诉《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央视伦敦奥运报道将以赛事转播和体育新闻报道为主,专题报道为辅,企业传播的方式还是广告+冠名,结合软性植入这些手段。
“奥运期间,收视率高涨,受众的关注度很高,是企业进行事件营销的重要机会,但对企业来,也是一个考验,赛事资源比2008年少,再加上时差的问题,收视率并不好掌控。”吴磊表示。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在开展奥运营销时,不应把目光仅仅锁定在16天的比赛,而应该结合奥运前、奥运中和奥运后,进行广告、公关、线下活动、产品创新等系统的规划和宣传。
传统的硬广,经过这么多年的提价,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对于预算有限的企业,可以考虑在硬广投放的同时,结合线下的活动,整合新媒体资源,开展灵活的软性合作,在外围参与策划奥运的事件营销。例如,2008年奥运会中国电信就与央视体育频道合作,开通了体育频道热线118114,尽管中国电信不是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但很多受众通过这个热线,加深了对中国电信参与奥运的认知。
实力媒体电视投资管理总监谭莉敏认为,如果企业预算相对充足,希望在奥运期间借助超高的收视率扩大品牌影响力,可以多选赛事套装广告,尤其选择那些中国优势项目和夺金希望大的赛事转播,收视率会有保障,但是赛事套装广告的投入也是比较高的,目前看,很多国际品牌客户对赛事套装广告比较有兴趣。如果企业预算相对有限,谭莉敏建议选择部分赛事和专题栏目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在奥运期间可以有个比较均衡的曝光机会。
营销:成熟商业模式下创意很难
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疯狂和过度投入,伦敦奥运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将会冷静和理性很多,最明显的就是体育用品企业。
北京奥运会将中国受众对奥运的激情释放殆尽,很多人担心,到了伦敦奥运会会出现审美疲劳,奥运热情下降。
对此,吴磊觉得,伦敦奥运虽然无法企及北京奥运,但奥运作为全球最顶级的综合赛事,广告价值还是不可低估的,眼球效应巨大,还会形成收视热点,是企业进行事件营销的重要机会。根据中国人的奥运心态调查,仍然有81%的受众关注或非常关注伦敦奥运会。
但是吴磊表示,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疯狂和过度投入,伦敦奥运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将会冷静和理性很多,最明显的就是体育用品企业,相对于北京奥运会,估计伦敦奥运这些企业的广告投放凶猛程度将有所下降;而与此同时,这几年正在快速崛起的电商企业却非常重视伦敦奥运这个机会,京东商城、苏宁易购、腾讯都将在伦敦奥运期间扎堆曝光;此外,高附加值的银行等金融企业以及快消品企业的参与度也仍然会比较高。
事实上,中国企业参与奥运的事件营销也由浅到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对于奥运营销,央视广经中心副主任何海明认为,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营销目标来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在第一阶段,企业看中的是奥运转播的收视率高,只要简单的投放,就可以带来很高的收视率,广告效果比较好。
在第二阶段,一些本土企业开始把自己的广告产品和奥运主题结合起来,比如请参与奥运的运动员当代言人,或者专门拍摄围绕奥运主题的电视广告。
在第三阶段,一些企业开始把营销活动和奥运元素结合起来,有线上线下活动的配合。
对于体育的热爱与追求,源于程杭自己的体育情结。早年选择留学于美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对于NBA的痴迷,而当年的他只为一张属于乔丹的球票便可兴奋不已。今天,虽然已非当年的懵懂少年,但是对于体育的热情依然丝毫不减,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虎扑网能有今天的成绩。
一颗体育的种子在心底里滋生
渴望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会不断催人奋进,让人不断朝梦想的方向努力。程杭的心中正是有一种这样强大的渴望,让他不断与体育靠近,不断寻找着每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于中国而言,虽然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但是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上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球迷想在第一时间观看领略国外一级赛事的风采在很大程度上还有一定的难度。程杭最初建立虎扑网的初衷便是想让国内的体育迷也能一睹各种精彩赛事,于是,这颗小小的种子开始发芽了。从最初的个人兴趣,到2004年开始建立网站,2007年开始成立公司,那个时候整个事业都开始背上了商业责任,而虎扑网也正是由那个时候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
建立虎扑网对于程杭个人而言,还有一个小小的抱负,那就是希望体育赛事公平公正的竞争态度能对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哪怕影响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
中国与西方体育事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成熟度。西方国家,像美国NBA等都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他们的商业化运作,市场化运作,是在好几十年前就开始的。虽然中国近些年的体育事业发展较快,但是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体育在美国民众生活中的地位和中国相比也是很不一样的。中国年轻人业余生活的第一选择是KTV或者看电影之类,而在美国,休闲生活分配比例占第一的是电视,第二是电影,第三是体育,第四则是意想不到的园艺。这些差异所产生的影响首先是体育行业在美国很赚钱,另外一方面,美国人在面对职业或者学业上的挑战、竞争等会像体育赛事一样对待,充分表现了公平、公正的态度,这一点非常难得。程杭希望体育能从更加深远,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影响中国的社会发展。要倡导公平竞争,挖掘自身的潜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环境。
钱乃身外之物
对于每一份事业而言,它最终都会产生一定的资金积累,而随着事业越做越好,资金积累的程度也会随之提高。面对中国目前的互联网发展,虎扑网可谓是具备定的优势的。首先,从国内体育产业来看,虎扑网算是发展较早也较具规模的互联网体育平台。其次,作为互联网平台虎扑网又具备一定的新闻传播优势。再次,与国际同步接轨的体育事业同样让亿万体育迷乃至诸多同行从业者都看到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全新方向。可以说,虎扑网在不同程度上也一直在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做贡献。当然,作为投资者而言,有更多的人已经洞悉到了虎扑网的大好前景,于是关于融资的话题也不断被热议。
面对互联网众多融资失败的案例,程杭表示虎扑网绝对是这其中具有典型特征的成功案例,不管是面对成功,还是面对融资,程杭都是胸有成足的。虎扑也好,程杭也罢,他们都不怕失败,但是好在,他们有坚持的心,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所以他们可以在行进的道路上击败任何困难,不断挑战,不断前行。
融资最重要的原因是整个行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成果。如果从垂直媒体的方面考虑的话,最先出现垂直化、细分化的产业是财经、汽车等行业。目前看来体育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时间点,并且已经具备了可以垂直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资本市场也开始注意到了体育行业,融资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
但是对于融资成功与否,程杭却并未非常看重。融资是要看一个企业自身有没有造血能力以及存活能力,如果一个企业只能依靠融资来维持生存的话那一定行不通。对虎扑网而言,我们保证了自己有足够健康的现金流,融资成功与否不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个时候才能算是融资的最佳契机。
当然,融资也并非如外界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有了其他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在公司管理,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程杭都必须具备诸多以前未达到的要求标准,压力与动力往往都是并存的。基于这些压力,程杭似乎更加从容也多了一份自信的笃定。有人投资,有资金注入,虽然随之而采的是更加严苛的考验,但是在另方面来说,也意味着更大的肯定,这点对于程杭和虎扑网来说尤为重要。每一份事业都需要有人来支持,有人来让它发扬光大,而每一笔资金的加入都更加确信了虎扑网前进的方向。程杭说,在短期内很希望在互联网大力发展的前提下,虎扑网也能有更快更好的发展,未来的三年将是虎扑网在国内拼搏上市的三年。虎扑网把目标定义为做中国领先的体育性媒体,我相信这一点他们迟早有一天会达成,并且这天并不会来得太迟。
迎接一个美好的未来
程杭心中有很多幅关于虎扑网的愿景。可以说,对于现在的虎扑网而言,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在虎扑,程杭投入的心血与经历是我们无法预想的。但是程杭总是把这些苦与甜当成自己的欢乐即便再大的困难与挫折对于程杭来说也都远非各种外界因素而是自身。商业模式定位以及自己自身定位的不断改变,公司发展的瓶颈,所有这些困难程杭部将原因归根于公司与自己前后竞赛的拉扯前进,体育在程杭心中深深扎根。
体育行业目前在中国还处于眼球经济的状态,体育赛事跟内容还处于非常吸引人的阶段,但是真正的用户为体育买单服务的模式还远不成熟。在美国健身服务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行业远超体育营销、广告等其他行业,而在中国则不然。体育产业个人消费的增加是受人均可支配收八所影响的,在大众体育消费达到定标准之前,中国体育行业发展会依然处于眼球经济的发展阶段。大量的盈利模式依然会停留在B2B的营销模式上,政府营销也会是体育营销最大的影响力。但是这并不影响虎扑网的发展前景。
目前虎扑网已经推出了APP客户端。虽然产品形式上和门户网站区别不大,但是列于体育事业虎扑网倾注了大量心血。程杭说,他从来没有认为虎扑网是一个网络公司,而一直都将它视作一个纯粹的体育公司,整个公司,整个团队部是为体育而生。
目前虎扑网的主要业务集中在广告方面,但是却不仅限于传统的互联网广告。早在2年前虎扑网便已建立了完善的整合体育营销业务。现在虎扑网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球迷团队,几乎每个周末全国都会有众多城市开展线下的互动活动。对于客户服务来说,虎扑网所提供的远不止互联网厂告服务,还有更多更具发展潜力,更加吸引眼球深具开发价值的线下活动等等。而这些服务在融资成功以后,都会进行定的升级,除了线上线下的资源,更会去引入一些高质量的体育资源,纳入整体广告服务体系,包括一些知名的球星、赛事等等。
中国很大,体育产业在不同区域也会呈现不同的折射反应。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会有非常大的不同。虎扑网的核心资源还是列中国海量球迷的聚拢与把控,当然其他形式的业务虎扑网也依然在尝试,只是目前在体量与成熟度上还没有那么高。
华人文化
华人文化控股集团总裁徐志豪说:“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热度的提升,中国在世界体育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世界对中国资本的认同。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对顶级IP资源的争夺,不仅是版权,也有资源的利用权。”
过去两年,华人文化在体育产业版权市场上频出重拳,中超5年80亿元天价、入股曼城母公司等大动作,一次次让华人文化成为体育产业投资领域的热门话题。不过徐志豪认为,除了这些引发关注的大动作外,华人文化还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与政府政策、社会资源、产业资源进行更好的对接,另一个是体育产业的基层建筑。
徐志豪说:“足球是我们非常关注的领域,除了顶层的中超之外,我们其实更关注的是底层的建筑,让社区的小孩子和更多的人参与足球运动,这些设施如果仅仅按照投资方的进入、公司自身的运营,发展速度是会受到限制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又有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建造一定场地的目标,这两者之间是否可以有很好的结合?中小学当中要进一步开展足球运动,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场地,可不可以向社会上寻求服务?在这上面其实存在天然的互补。”
腾讯体育
腾讯体育资讯部总经理赵国臣表示,腾讯在体育产业的思路是深耕细作,将手中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
腾讯对NBA的网络直播被认为是中国体育产业领域IP开发的一个成功案例,他说:“当大量的用户聚集在互联网看体育赛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是提供一些比较粗制滥造的内容,这其实是违背了互联网发展的初衷的。所以对我们最重要的是看到用户价值,过去我们一年的努力都是围绕着怎么把一个好的IP做到极致。在整个NBA赛事的直播过程中,我们不会让任何一场比赛不经过任何加工播放给用户,我们不能让用户容忍低的画面质量、低的解说水平。”
赵国臣认为,版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益,更在于用户市场的培养,他说:“我们跟NBA合作的一年来,共同努力把新媒体(用户数量)翻了一倍,这个数字令我们双方都感到鼓舞。对于IP来讲,这个价值远比在版权上收到的钱要值得多。”
阿里体育
阿里体育副总裁韩立峰表示,作为成立不到一年的公司,阿里体育目前仍然在做基础工作,未来的目标是要打造中国体育经济的数字平台。他说:“阿里巴巴是一个大公司,我们张总(阿里体育CEO张大钟)一直讲的是阿里体育还是一个小公司,我们就一直做最基础的事情,这是我们一直在坚持而且会长期坚持的事情。我们要做体育经济平台公司,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阿里体育也做了几件事情,一个是跟国际体育顶尖IP的合作,跟国际的体育组织,包括国际拳击联合会、世界橄榄球联合会等进行合作,也有一些自创的IP。”
韩立峰表示,IP很多,也是“抢不完”的,对于选择哪些IP去投资,阿里体育有着自己的原则,他说:“一方面是针对年轻人的未来的。另外一个是参与度高的,具有观赏性,这是大众的,这是我们的两个标准。”
万达体育
2015年,万达完成了入股马竞、控股盈方、并购美国世界铁人公司等诸多大动作,在国际体育市场上不断开疆拓土,万达体育CEO杨东为表示:“体育实际上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我们的视角稍微有一点点不同,我们希望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我们去年收购的几家公司给了万达体育一个很好的布局。同时我们也想把国外最优秀的体育资产引入到中国这片广阔的沃土上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使所有人都参与,使所有人能够亲身经历,这是我们的一点点梦想。”
盈方深耕CBA十余年,见证了中国职业篮球的长足进步。不过,盈方与CBA的合同在2017年就将到期,在资本市场资源争夺空前激烈的情况下,万达体育和盈方能否继续扮演CBA运营方的角色被打上一个问号。杨东为对此表示:“明年谁也没有办法下一个定论,但是可以想象,大家都是磨刀霍霍、摩拳擦掌,我只能先说这么多。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希望大家能够精诚合作,把篮球俱乐部耕耘好。”
乐视体育
乐视体育战略资源副总裁于航说:“我们想要最终实现的还是制造一种新秩序,这个新秩序现在看起来也可以解读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对中国体育产业来讲,很难的是如何把这些模式在现有的体制内、体制外交错的情况下顺利地建立起来。”
对于体育比赛的付费模式,于航认为目前还面临挑战,他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比较大的矛盾,即消费者在思想观念的转变速度和大家预想的有一些距离。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在国际上都通行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现在不好往下走,我们很害怕跟大家去表达要收费,什么东西要收费,特别是看内容要收费,这个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正常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上就不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