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范文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教育理论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教育理论培训

篇1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育理论 实践培训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出台了制度规定,倡导教师积极履责,鼓励教师在职责上做努力,引导教师明确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积极投入教学,提高自身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采取行动,切实把号召落到实处,取得了一定成效。笔者认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根本办法是加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落实。本文就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意义、必要性及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

一、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明确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对教育的重大意义。只有明确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重要性,提高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认识,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的要求上来,才能把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高校应始终围绕“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求是、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过去、研究现在、规划未来,着力把握高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定位,切实贯彻落实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以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出现了重科研、重名利的风气,甚至还有很多高校教师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忙于“副业”,热衷赚钱,在本职工作中明显投入不足,懈备课、怠科研,轻教学,重逐利,个人利益至上,从追求精神价值向追求实惠价值转变,渴望名利双收,甚至忘记教师的根本职责,把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艺术研究和教学水平提高排斥在外,以致很少与学生接触,对学生态度冷漠,忽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塑造,故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明确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的必要性。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需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知识、高尚品格,而且要具有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能力。高校教师大多受过良好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学历高、科研强,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理论、技能技巧,势必影响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能够提升其教育观念及思想政治素质,以培养其教育热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促进整体水平提高;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能够帮助教师树立竞争和开放的观念,使其能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改革和科研活动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其“迈向”双师型高校教师。

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世界范围知识经济兴起,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对人才需求的加大,促使对教育需求不断加大。这一背景下,教育改革显现出重要性和紧迫性,传统教育模式对教育制约性越来越显现,我们应对传统教育模式不合理性进行反思,对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彻底改革。教育改革和创新,教师是主体。专业人士提出,为了把教育教学做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在创新改革中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好“人才”准备。

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对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提高极具意义,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教师都应对现代教育观念的接受、对热点趋势的了解进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运用,都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大多存在投入大、效果微的现象。现就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首先,大部分高校没能形成一套长期稳定且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运行机制。大多数培训都缺乏相应政策支持与措施保障。其次,高效管理者容易忽视教育技术的培训。部分参加培训的教师存在着思想被动的消极情绪,认为教育培训是一项强迫的要我学的活动,没有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做到我要学。最后,绝大部分高校教育培训步入了技术化误区,忽视了教师教育理念的培训和转变,缺乏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培养,培训中存在“重专业技术,轻教育理论”现象,培训效果不佳,导致很多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只注重硬件技术运用,不懂得如何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和教学工具以及信息,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三、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切实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1.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应积极组织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活动,激发教师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研究,加深教师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热爱。如:举行竞赛,如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为内容的基本功竞赛、研讨会等,通过活动切实提高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素质。通过相互学习品评、认真听取同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相互提高对理论与实践的掌握能力,促进自己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能力的提升。2.体制机制是保障。建立健全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体制机制,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不断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激发大家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阳奉阴违”的消极懈怠心理。严格把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甚至增加其在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构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长效机制。3.齐抓共管促落实。为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得以落实,必须形成多方联动机制,使齐抓共管有理有据有机制。要形成齐抓共管,杜绝因大家抓导致大家都不抓、大家管导致大家都不管的尴尬局面,必须形成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各司其职,杜绝部门间相互扯皮推诿,在针对高校教师制定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考核制度时必须制定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分解任务,同时必须制定针对部门任务完成情况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将其纳入部门年终考核,形成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体制机制。在具体贯彻落实工作中肃清消极懈怠局面的出现,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落到实处,教师才能最终回归到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有用人才的正确轨道上来。

结语

我们坚信,在我国政府机构、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在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在相关配套措施的有力保障下,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必将起航,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淑梅,焦道利.论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任务驱动[J].甘肃科技,2005,21(05): 187-188.

[2]姜素兰.充分发挥师德建设在创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88-91.

[3]雷济菁.论高校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发展[J].高等教育,2010(4):38.

[4]华健,吴伟蔚,张驰云.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5(02):4-6.

[5]梁玉兰,张字宁,教.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分析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02):227-236.

篇2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到要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必要性及相关问题,以期为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我们再三强调,不管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高水平大学,或者是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甚至是职业学校,都要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任务,这也是评价一个学校是不是高水平学校的标志。”但是近年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非常浓厚,部分教师热衷于科研工作“名利双收”,片面理解大学教师的职责,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水平,而将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艺术等排斥在外。幸好各级政府部门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教学质量问题,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接着又推出了“教学名师工程”等措施,积极倡导教师们重视教学工作,引导教师热爱教学,投入教学,善于教学,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也采取了积极行动,取得了一些效果。本文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工作。

一、加强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必要性

1、教师专业化要求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会议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是一种服务公众的形态,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与维持,以这种形式确定教师的的专业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既然教师已成为一种专业,那么专业人员就需要一完善的知识体系,这种专门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在国外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他把教师的知识基础分为下列七类:学科知识,一般和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和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在国内,学者们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给予了积极地关注,如首都师范大学谢维和教授认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和技术。因此,教育专业知识应该被看作是教师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它主要包括一般的教育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或教学实践知识等。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教师教学实践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始终关注教育学科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

2、教学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综合国力竞争、创新型人才竞争,也面临着改革的紧迫性,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调整和改革。

“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也谈到“要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以创新来求得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也需要深入进行研究,教学研究工作不能放松。创新,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方法创新,要更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二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创新,这是更为重要的,这方面也需要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工作。”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他们能否对现代教育观念、热点和趋势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教师是否都自觉、主动、积极、理性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自我反思、批评、甚至否定自己坚持多年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成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搞科研,如何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怎样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等,总之,教学改革能否不断深入推进,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但是许多教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沿,很少关注教法,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关注教育思想观念的发展,这无疑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我们高校教师需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自觉地运用它们来指导日常教学实践工作,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创新,逐步成长为一名专家教师。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培训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部分来自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二是来自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三是来自归国留学人员。他们或许具有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大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都缺乏了解,他们大多需要经过不断地反复实践、摸索、总结,甚至重复过去的错误,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有学者指出,“要培养一个合格、专业化的大学教师,一个本科毕业生需要8—1o年,一个硕士生要5至7年,即使是一个博士生也要2—4年,一个教师的成长往往要以牺牲几代学生的学业为代价,故必须通过增加培训来缩短教师的成长过程,决不能让几代学生成为教师漫慢成长’的实习基地。”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地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岗前培训的形式。但岗前培训的效果如何,2002年由人事司组织的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数据截止到2001年底),其中有一部分是对高校教师队伍参加培训的形式和效果的调查问卷分析研究(见表1)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学术休假、访问学者、高级研讨班等高层次培训形式效果相对明显,而教师接受岗前培训的人数虽然占的比例较大(占第三位),但效果极其不明显(占倒数第二位)。岗前培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理论性过强。岗前培训的几门课程基本上是以语言讲授为主,很少有课堂实况录像或示范课,更没有针对新教师刚上讲台碰到的种种困惑的讨论课、答疑课。第二,课程多,时间短。在短短的10一20天的时间内,许多青年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就死记硬背教材上的条条框框,没有吃透消化,做不到活学活用。第三,内容陈旧。授课教师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讲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极少讲授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总之,这种培训效果对于“新教9币”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成长和发展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对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之外,各高校对新来的教师自行组织了培训,主要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新教师学到的是老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尽管有所收获,但由于这些老教师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教学知识的系统训练,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又在新一代教师的身上打下了“烙印”。而且这种培训基本上是一种个体行为,青年教师在教学道路上成长的快慢或好坏,取决于某个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程度,取决于青年教师所接触到的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取决于青年教师的领悟能力。

除了以上两种所谓的“教育专业”的培训之外,教师们在教师专业上的成长完全靠自己的对教学实践的摸索、总结。部分高校也已经意识到开展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的重要性,但是普遍都没有把教育理论与实践培YlIN度化,没有形成“学习教育理论一从事教育实践一研究教育科学”的风气,多数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来教学,根本不关注目前国内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教育改革的动向,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落后,更无法在实践工作中把教育观念的转变转化为实际行动。另外,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已经相当密切,国内的各种理论研讨会也频繁举行,但教学方面的研讨和交流明显不足。以上分析表明,无论是在职前培训还是职后培训中,高校教师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都不足以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无法响应当前教育部大力提倡的“重教学、抓教学”的号召,更为重要的是,它会从根本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大学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在德国,1993年德国的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和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这两个主管部门共同作出决议,决定从教学法上改善对教师的培养,也就是说,今后的新任教授应该受过教学法方面的专门训练,任命新教授时应该考虑这一因素。在德国,许多高校成立了高等院校教学法指导中心,中心成员的本职工作就是研究高等教育学、探讨如何改进大学教授的教学法水平、指导教师们的授课技巧、咨询评定教授们的授课形式、质量等。美国高校普遍关注教学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并且采取了一些相应的积极措施,吸引并鼓励教师自愿去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如纽约大学、西南密苏里卅1大学等,其中密苏里州大学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它重视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开辟多种多样的途径,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各级领导的重视

高校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不能仅靠每个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教学经验作支撑,或者靠岗前培训“一劳永逸”,只有把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抓,我们的教学改革才能深入下去,这是我们每~个高校都必须意识到的问题。本文认为,领导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本校教育教学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讨论,来统一全校的思想和认识,也便于各项改革方案、措施能顺利执行。二是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倡导教师重视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如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教育教学研讨会,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全过程录像,先做自我评价和分析然后请听课人员与自己一起讨论、评课,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觉察,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主动调节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目的。三是在资金、时间和组织等方面为教师培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充分发挥高教教研所的作用

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教育的地位急剧上升,各级领导包括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高校领导对教育学科也愈加关注,各高校的高教研究所正是在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校高教研究所一般都配备有专业的教育学科人员,有丰富的资料以及充裕的时间,在加强本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高校的高教研究所的作用:第一,通过高教研究所与校外相应机构紧密联系,加强与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联络,不定期地邀请专家为教师现场介绍、讲解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等,并辅以讨论或示范课的形式激起广大教师兴趣。第二,高教研究所负责搜集、选取各学科、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放到各院、系、教研室,供教师们传阅。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师时间,也可以无意中养成关注教育学科、关注本学科、专业教学改革动态的习惯,从侧面激发参与教学改革的兴趣和信心。第三,发挥高教研究所的宣传阵地作用。高教研究所一般都有自己的刊物,上面刊登一些新的教学改革动态,更重要的是可以登载本高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设想,便于学校领导了解和掌握情况,还可以促进学科之间、院系之间的交流,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第四,对本校教师进行个人咨询。通过对教9币们的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们一起探讨改进教学的方法。第五,不定期举办教师进修班。针对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专门问题,举办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讲座,讲座尽可能逼真地模拟上课过程,让参加者观察并提出改善的途径,大家共同提高。

篇3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给高等学校教师培训下了一个定义:“高等学校教师培训,是为教师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而进行的继续教育”。此定义表达的内涵有:1、高校教师培训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2、高校教师培训是一种岗位教育。我认为此定义较为符合关于事物本质认识的辩证法。这一论述将高校教师培训的本质明确为“培养高校教师,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这既论述了高校教师培训的育人性这一教育的一般本质,又明确地指出了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同时,这一论述还分析了构成高校教师培训的特殊矛盾,即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的培养要求与完成高等教育的人的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样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高校教师培训是什么”这一本质问题,揭示了高校教师培训这一社会现象有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属性,从而为人们深刻认识高校教师培训的特殊本质指明了方向。从这一本质认识出发,为解决好高校教师培训的特殊矛盾,就必须从“要求”与“现实”两个方面着手。高校教师培训既要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处理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从而解决好高校教师培训为适应岗位需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又要与高校教师的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从而解决好高校教师培训适应教师身心发展要求“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从高校教师培训的本质特征出发,高校教师培训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适应性

表现在,一是高校教师培训工作要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也就是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及文化发展对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培养教师;同时,适应发展学校办学事业的需要提高教师质量。这是由培训的外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二是高校教师培训要适应教师个体需求,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开展培训。这是由培训的内部关系规律所决定的。如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素质条件的教师。又如新升格高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师对高校教育教学能力以及高等教育理论的培训,达到知识更新,对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职业道德修养与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等。再如教师生涯的职前阶段(特指教师担任新角色或工作)、入职阶段、职中阶段和职未阶段等,不同的阶段需求是不一样的,职前阶段主要围绕新岗位需要,开展岗位培训;入职、职中阶段主要围绕提高能力等素质的培训。

(二)系统性

一方面指高校教师培训组织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财、物等。需要政府和学校制定有关法规和政策,需要包括接收和派出学校不仅负责教师、教学、科研和人事工作的学校领导及部门重视、配合,而且负责其他工作的学校领导及部门,如党、团、财务、后勤等部门单位也要重视、配合。需要所有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密切配合。它们各自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它们之间是依照一定秩序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只有调动所有力量,把它作为重要的系统工作去进行科学的决策、管理、实施,才能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培养出适应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培训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包括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内容,是按照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进行设计的。

(三)长期性和战略性

任何一个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都是学校的教育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办好学校所必需的经常性工作。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教育质量,办好学校,振兴我国教育事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教师培训工作也一样,是建设好教师队伍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是个人为适应发展需要而不断进行的一项工作。“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通过教师培训,才会形成符合社会和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四)整体性

培训提高既是权利也是责任,凡是岗位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教师都必须参加培训。正因为如此,高校教师培训所需要考虑的工作内容是全方位的,其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采取的实际措施和管理方法是多形式、多途径的,而不能只局限于在某一方面、某一形式、某一方法、某一层次的基础上。而且教师本身参加培训的过程具有整体性,是按照职业发展的过程要求逐步展开的。因此,无论是规划的总体目标、具体要求、方法步骤,还是实施规划的计划方案、政策导向、运行措施都要做到全面、系统、科学,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整体观念。

二、高校教师培训需要明确的原则导向

(一)在职为主的原则

体现理论与实践统一、按需培训和学用一致。具体表现:在培训模式上要采取校本培训、院校间合作访学等高效模式,不能过多地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在培训方式上,应采取脱产培训和半脱产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既有集中面授,如举办研讨会、研修班、培训班、讲座、论坛等,又有利用卫星、多媒体、信息网络开展的远程教育;在培训内容设置上,形成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应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重视案例分析,反思性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重点培养与整体提高的原则

学校办学的主体力量是教师,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一所学校实力、地位、声望的象征,造就一批能够引领本学科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型中青年骨干人才,可以带动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学科水平的提高,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但是,要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现代大学,仅仅依靠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力量,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可以说,学科带头人的产生和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整个教师队伍的支持;而缺乏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也难以形成高水平的学术团队。面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严峻现实,高等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在优秀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经费普遍短缺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教师重点培养与整体提高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是以全体教师的培训提高为重点,还是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这是一种战略性选择。笔者认为,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应该首先满足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尤其要首先满足重点学科和短线专业的

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把有限的资源和经费用在刀刃上,发挥其最大效能。同时,要认真做好教师队伍全面提高的发展规划,把教师的全面培养提高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期任务,从重点到全面,从主要到次要,从骨干到其他,分期分步实施,做到既有长远规划,又有近期目标,以点带面,最后实现整个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有别于其他教师。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要求其掌握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应重点培养提高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掌握学科前沿动态信息能力;对其他教师应注重培养提高其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使教师队伍中不同层次的人员拥有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三)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重的原则

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和教学科研业务的素质培养,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的根本途径,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头等任务,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基础。因此,高校教师的培养工作必须坚持教师的政治和业务两个素质一起抓,克服那种只抓业务素质培养,不抓政治素质提高;只讲政治思想素质,不抓具体落实的错误倾向。当前,高等学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训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方针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自觉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敬业奉公、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业务素质的培训要以提高教师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应用计算机、外语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等技能的能力。

(四)政府、学校与个人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人们必须随时根据需要和可能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把这一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如果把全体社会成员的知识补充、更新及能力的提高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必须由政府来建立,通过教育来实现。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高等学校,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建立和完善自己内部的相应的子系统,这就是教师的培训进修提高。没有政府的支持和支撑,没有学校的重视和努力,就无法建立和完善教师知识补充、更新及能力提高的系统。另一方面,没有教师个人的积极主动的要求和参与,这一系统就缺乏正常运转的原动力。我认为,作为政府应当以立法形式来保障高校教师的进修提高,并进行宏观指导;设立数量足够、种类齐全的高校教师进修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依法对高校教师培训进修工作进行质量监控和效益评估。作为高校,必须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依法制定教师培训进修提高的规、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组织教师的培训并实施管理;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以保证教师培训进修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作为教师个人,应当根据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及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培训进修的计划,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补充、更新及能力提高的系统中,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变社会要我学、学校要我学为我向学校要求学,按照效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教师个人还应承担部分培训费用。

三、高校教师培训需要注意的几个实际问题

(一)高等教育及其子系统高校教师培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择怎样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及运行机制,以提高其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益问题

因为高校教师培训最终要为教育发展服务,其体制最终要随着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的调整而调整。但这一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对解决高校教师培训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如何发挥现有网络体系作用问题,我们所采用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办法,而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手段。这是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以其多样化为前提

所谓多样化,既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层次、形式、办学主体和服务面向的多样化,也包含因满足不同需求和人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学校科类专业、培养目标、教育要求、教学方式、管理制度、师资组成等的多样化。进入大众化的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克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过分一律”的顽症和改变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育观念,逐步走向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必然带来师资组成的多样化,即除专任教师外,还需要从企业、科研机构等聘请相当一部分兼职教师来从事教学,从而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使教学更加联系实际。而师资组成的多样化,又将导致教师培训需求的多样化。如何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教师培训需求的迅速扩大及其多样化,这是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

2000年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改革研究和实践;2001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下,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切实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2003年,我国又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该工程是《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分步实施,不断深化,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必须紧密结合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

篇4

关键词:物理管理 职业培训 多层次 和谐发展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蓬勃兴起、政府对物流企业的大力支持、社会对物流管理的关注,物流人才的需求巨大,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高校数逐年增加,截止到2009年达到了279所。尽管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高校物流教育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高校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及特色,物流实践环节匮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物流专业的发展方向,物流专业定位和学科设置混乱,教学方法的改革留于形式,物流人才教育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要求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训和谐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教育尚未形成初级、中级、高级阶段并存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由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面组织的学位教育、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尚未建立起来,物流教学中没有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准的教学过程,高职高专、研究性本科和应用性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存在着很多重叠部分,跨度也不大,教学方式也没形成差异。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人才培养的合作,没有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二)物流教育能力参差不齐

物流管理专业是具有实践性较强的新兴专业,培养物流理论素养高、管理岗位职业素质和技能高的人才是物流人才培养机构应承担的责任。我国高校管理专业由于开设的时间不同,物流教学方面投入不同,教师队伍构成不同,导致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理论教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上也存在脱节。

(三)物流教育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较重视课堂理论教育而忽略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训。学生对实务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差,不能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更谈不上创新。高校都缺乏市场需求具备何种素质的物流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这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无法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专业教材建设落后,内容更新慢

物流专业的建设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材建设远远落后于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而且出版的与物流相关的教材内容和质量也难以保证,更新速度也非常慢。难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教材的缺乏不利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而且也妨碍了教师视野的开阔及知识的更新,不能紧跟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缺乏战略人才培养方面相关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职业资格相关考试内容,培养不同领域最高经营者物流人才教育目的设计的课程。

物流专业教材的内容更新慢,没有及时反映出随着物流环境变化而采用的不断涌现的新技术的教学过程,没有明确区分,不同领域物流应用知识、技术、运营、管理、规划、战略等专业性内容。课程设计注重共同课程和盖伦为主,教学中通用的内容较多,缺乏时代性、新颖性,不适合产业不同、业务不同需求不同的专门人才的现实不符。

(五)物流教育手段传统、单一

传统教学中,基本上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引导和启发。教师单项灌输。基本上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时空,学生缺乏参与,造成学生只会简单的模仿,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物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宜。

二、建构我国高校物流理论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和谐发展的对策

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经验可以少走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和总结,将其结合到我国物流教育实际中,进一步的促进和提高我国高校物流教学水平,通过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元化和谐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物流人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一)建构适合我国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人才需求的层次性特征日趋明显,其他行业和跨国公司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通晓本行业专业知识,又熟悉物流管理和运作的专业物流人才。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方面的人才通过目前的高校教育很难以满足需求,只有构建将高效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资格认证等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梯度明显的物流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才能提供合格人才。结合我国物流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与高校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二)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层次性的培养目标。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各类物流管理高职高专及中专层次的物流教育重点应放在物流操作技能人才的培训方面。高校的物流管理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是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的优质的物流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要提高整个物流人员的素质,除了不断输入新的素质较高的人员以外,还必须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加强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智能型职业资格,不仅需要娴熟的动作技能,而且需要较为综合、复杂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这类资格的获得不仅需要长期的练习,而且还需要学习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智能型职业资格则比较复杂,既要看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又要看获得能力的过程如何、深层次的专业素养如何。当然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传统也不可忽视。在如何处理高校物流教育与职业资格关系问题上,我们应充分理解与认识两者间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必须根据职业资格的属性特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资格与高校物流教育间的关系,任何不加区分地融合或排斥的做法都不利于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应用范围是普通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培训单位资源整合与和谐发展。

(四)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应细分现有的物流师考试制度,比如可以分为企业物流师、物流技术师、国际物流师等,这有利于满足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物流职业层次多样性和物流岗位复合型的人才等物流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特征。我国物流职业资格认证虽已起步,但较混乱。现有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合格以后就可以拿到资格证,现行制度是通过考试培养了大量的物流管理者,但实质上他们在物流现场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通过后,还应该要求笔试通过者参与一定时间的物流实践学习才能为其颁发资格证,这样能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应适时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对该体系的培训内容中与中国国情不符合的方面做适当的修改,推出了中国物流行业及国际通用的资格认证培训,同时承担资格认证或职称的评判与审定。

(五)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

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要求.明确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性质以及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建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物流课程体系,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应涉及以下内容: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教育领域;物流信息领域;物流运营管理及运营领域。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内容及时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学校在教学中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高职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论文摘要]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结合培训工作实际,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培训,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及进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近几年年来我院成人教育部系主办了多期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班,结合培训工作,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教师培训特点与建构主义理论

1.高校教师特点

1.1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师范性院校或理工科专业毕业的教师,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好;非师范院校教师或文科专业毕业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甚至很少使用计算机。

1.2基本的课程安排较满,工作负担重,压力大,难以花大量时间集中培训。在培训中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工学矛盾,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另外,每期培训的时间宜短不宜长,这样既便于教师安排,又可以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

2.传统的培训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一般是以集中授课为主。“一人讲、众人听”的纯集中讲座模式为专题讲座,由专家做一些理论上的介绍,然后再观摩几堂公开课,以此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作为“局外人”成为被灌输的对象。这种“专家讲,教师听”的培训方式多流于形式,往往难以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能已经了解到新的信息,但是这些新的理念很难渗透到教师的内心,更谈不上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回到自己的学校和课堂依旧难以使之付诸实践。经过培训的教师的知识技能虽然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行为却往往并没有持久的、明显的改进。

3.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培训模式的设定之主要目的不是单向地向教师讲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的技能,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广泛开展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培训内容的优化选择

1.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信息技术硬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许多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其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培训者的智力和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其信息素质。据此,可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或将要淘汰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Access数据库、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及教学应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应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及常用杀毒软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代信息技术是-17应用性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后,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近期的培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少数内容也是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说先让学员接触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有了直观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归纳总结出基础理论,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帮助学员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不仅深受广大培训学员的欢迎,也能使培训成效事半功倍。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教学,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归纳采用了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颇具实效。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同旧知识,比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边讲边借助直观教具(我们通常是采用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其培训的显著教学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官优化组合能提高培训效率;二是优化教学策略实施自主、创造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采用该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成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比如三晨影库、翰林汇、科利华及众多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均有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比如K12、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也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CA[课件;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机训模式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上机的操作,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同时,在培训中,上机操作也是检验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二是做好上机课前预习,提出上机的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给出上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上机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英文提示、执行过程及出现异常结果的常用处理方法给出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上机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

4.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

的能力。具体施教过程是:在培训告一段落时,联系学员从事的教学或管理工作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Internet网络或多媒体设备等)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学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比如让学员带着“教学论文的撰写与编辑”或“教案修改”等任务去学Word或WPS;带着“专题报告演示”或“教学幻灯片制作”等任务去学PowerPoint;带着“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任务去学几何画板、方正奥思或JBMT等课件工具、软件及扫描仪、数码相机、配套光盘等设备的使用;带着“教学动画设计”任务去学Flash、Photoshop或3DMAX等动画软件;带着“学校的主页设计任务”去学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带着“搜集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信息”去学Internet的使用;带着“电子邮件”去学E—1Ilail的发送与接收;带着“故障计算机”去学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等硬件知识与技能。培训实践证明,这种任务驱动培训模式不仅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符合在职教师的认知规律,是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四、考核与评价方法的优化组合

考核评价是保证培训效果的激励机制。参加培训的学员对学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自觉性,但还是要有一定的压力,要通过规范的考核来进一步促进学员的主动积极性为了使考核评价规范化,我们根据不同层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目标和设置的课程内容,对学员进行以下三种方式的考核评价。

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员参加培训的态度、集中培训的到课率、完成规定的理论、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专题培训时的发言情况等项目进行逐项考核评价。

2.切实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

每个学员的“作业设计”要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必须独立完成;“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特点。作业不及格的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

3.上机考试

篇6

一、高师院校教师培训管理引入CIO机制的现实原因

(一)培训管理过程信息量大

高师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每年承担有大量教师培训任务,客观上造成了培训管理的庞大信息容量。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管理工作相互交织,互相关联,依靠传统人、财、物行政式管理模式疲于应对。尤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高师院校积极调整办学策略以适应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一体化趋势,参培教师数量大,培训呈现常态化趋势,培训工作呈现项目多、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特点,管理工作节奏加快且有大量信息需要及时处理,如果缺乏管理上的可靠标准和有力逻辑,没有专门负责培训信息管理的CIO,极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更难以实现知识管理、精细化管理和学习型管理组织。

(二)培训管理过程信息来源多

高师院校不仅承担培养师范生的基本职能,还接受来自教育部门委托的各级各类教师职后培训工作。高师院校培训管理中的信息来源有国家教育政策法规、项目委托人、学校师范教育系统、项目具体承担学院、专家团队、参培学员、培训实践基地、课程资源提供者、班主任及后勤保障团队等。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员、有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合理信息管理机制,多方来源的信息可能会是零散的,相互之间不能有效关联,形成“信息孤岛”,缺少有效地信息沟通,严重时会影响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培训目标实现

(三)培训过程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要求高

高师院校承担的培训工作以集中培训和脱产培训为主。集中培训和脱产培训有利于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绩效,促进参培教师学习观念和态度的转变,也有利于加强教师之间及地域之间的充分交流,更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区域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但集中培训给高师院校的培训管理带来了时效性上的极大挑战。集中培训和脱产培训从正式实施到项目完成往往只需数十天,时间短,节奏快,从培训前期调研、方案设计、项目申报、学员联系、报到开班、培训实施、培训总结等多个环节来看,需要及时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调节和反馈,以保障培训的顺利进行。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传播机制,完成如此高时效性要求的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引用CIO和CIO机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信息沟通的各个环节,提高时效性,能确保培训信息的上传下达,及时沟通。

(四)培训过程信息对培训机构及培训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对高师院校来说,参培教师不仅是培训服务的对象,更是学校发展和内涵提升的宝贵资源。高师院校培训机构需要不断提升培训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和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教育局、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学科专家、培训专家之间的联系,以科学调研为基础,认真研制方案,精心设计课程,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培训过程资源的收集和整合,帮助参培教师成果固化与经验提升,促进培训和科研结合,持久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也为师范院校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战略提供资源支持和信息决策。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师培训新要求、新课题、新内容和新形式,为广大参培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客观上要求培训机构采用CIO机制,对宝贵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复杂信息资源处理过程中,形成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靠标准和有力逻辑,打造学习型培训管理组织以适应高师院校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战略。

二、引入CIO机制的培训管理目标

(一)实现知识管理。1999年,美国阿瑟.安德森公司提出了个著名的知识管理公式:KM=(P+K)S,KM指知识管理,P指成员,K指知识,+指技术,S代表分享。其含义是指知识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成员与知识充分结合,并通过知识共享,使知识的价值呈指数提升[1]。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平台的搭建,使全体参与培训的人员形成一个信息场,场中的知识获取、共享、转化和创新将自由发生。基于CIO机制的培训管理,依托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服务的力度,创建信息增值平台,积极进行信息挖掘,促进信息共享与创生。

(二)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其内涵体现在注重细节、规范流程、严格执行、确保质量、节约成本[2]。通过信息共享和交流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等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CIO机制的管理符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通过培训资源的量性与质性评价,以多向信息沟通机制促成多向管理模式,能超越行政式上下级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有效监控、快速反馈、及时纠偏,以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资源、提高效能、降低成本,促进无缝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务质量。

(三)创建学习型管理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以“系统思考”为宗旨,以“团队学习”为基础,具有不断超越自我之生命活力的社会组织,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学校等[3]。对培训机构来说,学习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且是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具有团队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学习型管理组织通过化个人绩效为组织综合绩效,统一团队的工作方式,形成团队文化,提高组织机构的学习能力和工作水平。引入CIO和CIO机制,以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为基础,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信息化环境的学习型组织,通过CIO来引导培训团队实现自我超越,形成共同愿景,能有效促进团队 学习和持久发展。

三、实现CIO机制培训管理的途径

(一)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机制

CIO负责对培训系统的信息要素、数字化标准、信息交换逻辑进行全盘考量,为培训机构提供信息化改造策略,最终目标是实现培训管理信息化。第一,是建立起系统、完整的CIO运行体制,赋予各级各类信息要素如项目、专家、团队、课程、学员等以规范性界定和描述,形成统一的基础标准和基本逻辑,如学员档案标准,学员信息交换逻辑;第二,依托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建立有效地信息技术平台,如依靠社会性软件如博客、QQ群、微博、论坛等设立信息沟通平台;第三,完善CIO介入和退出机制,赋予CIO足够的管理权限,既让CIO拥有支配培训信息的充分条件,保障CIO能获取足够多的信息,也让其他信息要素部门自主运行,不受CIO的干扰和影响;第四,让所有信息实时共享,所有参与培训的信息单位都能获得充分而有效的信息资源。

(二)CIO辅助培训顶层设计

高师院校培训机构有必要从培训项目来源、政策与理论导向、培训需求调研、项目设计、资源开发、培训组织、实施、管理、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局设计,确保培训针对性、有效性。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参与培训管理的CIO则处于顶层设计的核心位置,协助建立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及整合各方资源。因此CIO必须具备卓越的组织才能,善于管理和协调,在培训项目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及时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具体来说,首先CIO必须善于协调,寻求主管领导的支持;其次CIO能与其他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培训管理中营造使用新技术的氛围和环境;再者,CIO善于激励培训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形成适于信息资源整合的团队文化[4]。

(三)CIO辅助信息决策

CIO通过对培训信息系统要素的全盘了解,依托成熟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辅助培训负责人完善培训信息沟通机制,制定信息资源战略。CIO必须配合培训机构的工作战略,熟悉培训管理的每一个业务流程,促进各个环节及信息管理系统运作方式的优化。通过CIO对信息资源的持续优化配置,保证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尽最大可能增强信息功能对培训绩效的提升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挖掘,确保培训机构在快节奏、任务重的培训工作中处于高效运作状态,促进培训组织的机构健全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CIO运行机制对复杂培训信息进行综合管理,有利于整合培训资源,促进隐性信息资源向显性信息资源转化,丰富培训资源的同时提升培训管理和服务质量,提高培训绩效,并对培训机构和培训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智力决策。CIO机制有助于提高培训信息传播时效性,通过对培训过程的不断优化,及时反馈来自各方的培训信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培训质量,并促进培训交流,及时汇集培训生成性资源,固化培训成果。CIO机制也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管理组织,促进团队建设,提升培训标准与绩效,提炼团队文化,提高组织信息化适应能力,引导建立培训机构长效发展战略,促进培养培训一体化建设,对高师院校培训机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菊.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策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vol.47(5):100.

 [2]王丽静.基于精细化管理思想的企业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41-144.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35-02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使新教师尽快完成职业身份转换,适应并融入新环境,进一步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提升教育教学整体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培训手段的不断发展,高校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及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新入职教师对岗前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高校招聘教师的要求逐年提高,大部分教师都来自名校,且具有较高的学历学位,部分新入职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理论,有能力胜任教学工作,无须进行岗前培训,参加岗前培训纯粹是为了取得岗前培训结业证书,以满足教师职务聘任、晋升等工作的要求。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新入职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动力不足,对现场培训能躲则躲,躲不过则敷衍了事,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2.培训内容及培训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大学教学技能》等,以上这些培训教材内容丰富,学术性较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且理论性较强,已经无法更好地满足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需求。此外,当前的岗前培训方式还是以教师授课为主,重理论轻实践,且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甚少,培训内容单调与培训方式的单一,直接影响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及培训效果。

3.培训考核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机制可以对教师培训形成有力监督,是保障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岗前培训工作明确方向与目标。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核主要采取闭卷或闭卷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考试内容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相差较远,参训教师只要死记硬背课堂上提示的重点,考试即可轻松过关,教学实践技能考核处于缺失状态,这样的考核仅能部分地考察参训教师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反映出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应对策略

1.帮助教师提高对岗前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岗前培训可以使新入职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熟悉高等教育的教学之道,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从而帮助新入职教师顺利实现从高校毕业生到大学教师身份的转变,使其缩短成为合格教师的时间。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新入职教师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对学校及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思想观念上正视培训的作用,端正培训态度,以实际行动重视培训工作,争取能够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是以错误的思想和不良的动机来敷衍培训。

2.丰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及形式。当前,高校很大一部分新入职教师来自非师范专业,他们掌握着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方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轻松驾驭课堂,在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里,如何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搞好科研工作,都是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要不断调整培训的内容及形式:适当增加校情、校史、校园文化等内容简介,介绍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参与人事改革、学科建设工作而需了解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聘请与新入职教师成长经历相似,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开设专题讲座,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辅之以实践经验,启发新教师在短时间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开创教学科研工作新局面。在培训方式上,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安排实习环节,让新教师进入大学课堂授课,并对其在讲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其教学实践技能,使其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熟练并且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3.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制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不仅要考核新教师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也要衡量新教师能否胜任以后的教育教学及科研工作。考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学校可以适当沿用闭卷考核形式,对理论知识中的重点要点进行考察,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为教学实践能力考核,高校可成立相应的考核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考核新教师对教师职业、工作岗位的认同度,并检验新教师的实际教学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全面了解新教师培训后的真实情况,促进新教师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关系着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应高度重视岗前培训工作,并从学校和新入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培训工作的方式方法,帮助新教师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尽快适应新工作,早日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篇8

1.1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目标。近几年,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而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涉及甚少,但教师们同处于信息化的大时代,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具有明显的不同,显示出发展的不平衡性。为分析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与问题,对全国60多所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育技术理论掌握能力、教育设计能力、教学软件制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1.2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单一、标准不一

由于我国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标准没有统一,各高校的教师技术能力培训方式大同小异,集中在一种或两种培训方式。一般是学校组织优秀教师讲授,由教师集中上机操作练习。这样的技能培训有很多漏洞。怎样把教师知识体系融入到信息技术软件中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设备来讲课,是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步骤。首先应改变培训方式,目前的单一培训方式已不符合发展需要,教师要采用多样化培训方法,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具体可行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措施探讨

2.1建立高校教育技术统一的培训标准

高校教师大多运用PPT进行教学,PPT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的重要授课方式之一。PPT直观性和视觉性很强,教师充分利用这一优点,把重点知识直接摆在学生面前,并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在网上寻找资料补充教学。但是,PPT教学的缺点也是存在的,部分高校教师只做到了简单的知识搬迁,很多细节问题没有注意,PPT粗糙、知识堆积、知识过滤快的问题一直存在。针对这个问题,高校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外,还得把PPT课程做到精致、简洁、易懂。年轻教师基本都能运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和软件的操作比较上手。上了年纪的老师对于技术软件的熟练程度就没有年轻教师那么好,有的教师仍然使用旧式板书式上课,教学步伐跟不上年轻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应该针对年长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建立统一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标准,紧跟教育教流。吸收各高校优秀的培训经验,结合本校教师的能力水平,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较快,更应该被我们充分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相融合,让教育更具有现代性。

2.2开设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许多优点,学生自主性明显增强。高校学子基本每人都拥有自己的微型计算机,电脑操作能力比较强,对于新鲜的电子信息比较感兴趣,学校开设网络课程,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注册、填写信息、选修课程、学习理论知识、互相谈论等,当然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与学生互动,作批注、修改。网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校可以建设一个专门的网络学习网站,让教师在网站上面开设兴趣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作为教学的补充。而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这一方面,学校针对网络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更严格,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媒体使用能力、计算机制作网络课程的能力、网站专题课程建设能力、教学视频制作能力都有较高要求。

3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意见

篇9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对教9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末出发,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提出了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路。

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已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目标,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教育技术能力成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新的专业能力素质。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如何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并针对其现状如何尽快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

一、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的提出

面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普遍意识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欧美发达国家,在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进行了研究,要求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尽快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在我国,国务院提出了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同志提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对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产生深刻影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2000年12月,高教司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0179号),文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尽快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虽然目前尚未出台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但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框架、标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南。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国际培训、绩效、教学标准委员会(the Int enmtioml Board ofSt andar ds forTr a i ni ng。Per f onmn ee a nd I ns t r uet i on,缩写I BSTPI)对教师能力标准这样阐述,“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下,教师除了常规的教学能力外,还需要考虑新环境下的学习者群体,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应用”。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新的技术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中胜任教学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信息化社会,教育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成为教师专业能力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外语、计算机技术一样成为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和基本素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下方面,

1.能够充分认识、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并在当今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学科。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教育技术不是普通的教学手段、方法,而是指运用各种现代教育理论及新的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才能从内在需求、情感上接受教育技术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将教育技术有效地应用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能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应用和创新能力。

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直观化,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教育技术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等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教与学环境的改变,促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具备驾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能力,促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的设计、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学的策略、教学资源开发与管理、常见教学媒体选择与使用、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知识环境的构建。

3.具备对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评价和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高校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高校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应用教育技术的效果,分析其中的不足,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化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

4.具有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社会责任。

高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向学生传授技术利用、信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知识的责任,教师有为社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和促进学生公平享受教学资源的责任,教师有应用教育技术终身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责任,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

三、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

目前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但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1.教育技术意识不足。

教师在教学中有应用教育技术的需求,但没有充分认识教育技术对推进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作用。多数教师感到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角色要求太高,与在现实条件下可成就的角色之间差距较大,没有在心理层面上理解、接收教育技术,也没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应用,甚至在新技术面前感到迷茫、焦虑甚至恐惧。

2.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不深。

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理论理解不深。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绩效。但在各校已经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中发现很多教师不懂得运用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有效地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3.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从总体情况看,大部分高校教师自学了一些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教育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但普遍缺乏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缺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的能力。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思考

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引起了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的共同关注。下面就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提出一些看法。

1、探索适合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

探索适合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很重要。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对象是有着丰富的个体教学经验、高学历背景、明确的学习动机、较强自学能力、教学工作繁忙的成人。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采用短期集中强化培训的模式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此培训模式的缺陷是缺乏教师在培训之后教学应用的后续技术支持。采用“长短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一种较好的尝试,由多个教育专家(包括教育技术专家)组成的“教学诊断、评价与培训”师资力量,针对具体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对本校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的基础上实施培训。“短期培训”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集中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念、理论、技术、技能强化培训,“长期辅导”是培训机构对教师受训后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给与后续的指导、咨询等技术支持。同时建设相关学习网站、学习资源,对教师教育技术终生学习提供长效支持。

2.统筹规划建设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资源。

培训资源是高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在高校的迅速开展,统筹规划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资源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培训资源是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没有培训资源、培训资源缺乏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都将使培训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培训资源的核心是教育技术知识,知识体系涵盖理论知识与行动体系,培训资源呈现形式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元素,体现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在资源建设中推行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穿插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功案例、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案例、支持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教学平台形式、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等,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营造推进教育技术应用大环境,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需求。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师培训 SCM

[作者简介]和东芹(1973- ),女,河北邢台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郭庆祥(1961- ),男,河北沧州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杨爱花(1963- ),女,河南长垣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经济管理。(河北 邯郸 05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教改重点项目“高校教师有效教学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203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3-0058-02

将供应链管理的观念应用于高校教师培训,明确目前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优化高校、政府、社会、教师等各方面的资源、能力优势,提高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最终达到高校教育功能最大化,为今后高校教师培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高校教师培训的内涵与意义

1.高校教师培训的内涵。对于培训的理解,不同学者有所不同。罗伯特·L等人认为,培训是对人的一种投资,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罗布·斯波特认为,培训是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投入,为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而进行的技术和知识的训练过程。阿姆斯特朗、雷蒙德等人则强调,培训是指组织有计划地帮助员工学习、提高与工作相关的能力、知识、技能、创造工作绩效的所有活动,是创造智力资本的一种手段。托马斯·贝特曼把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般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一般性培训以完成本职工作为目的;发展性培训旨在提高管理人员与专业人员的技能,侧重未来职业发展。可见,培训具有目的性、价值性、知识性、智能性及需要组织成员参与等特点。但这些观点都是站在组织者的角度提出的,参与者作为培训对象和培训结果的实施者仅处于从属地位。对于高校教师培训而言,如果不能将高校发展与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不能充分考虑教师需求的个性化和阶段性等特点,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培训的效果。因此,结合高校教师的特征,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培训是指将高校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教育、企业岗位训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改善教师的价值观、学习和工作态度,激发教师潜能,从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教学、科研绩效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性的活动。

2.高校教师培训的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层次的不断提高,高质量和高层次的师资相对紧缺,已成为高校发展的瓶颈。教师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资源,教师培训在高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对教师还是高校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教师个人来说,通过培训可以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对高校而言,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高校教师培训,提高高校的绩效,建立良好的高校文化氛围,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供应链管理理论与高校教师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的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指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由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所构成的功能网链模式。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合理的计划、控制和优化,发挥其最大功效,以最小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随着供应链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应用领域开始由营利性组织向公共卫生、教育、公益事业等非营利性组织延伸。2004~2007年,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供应链的概念、特殊性、结构、应用机制、构建步骤等内容进行了研究。2008年,徐斌华、孔志华、龙青云等人又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模型、人才培养模式、就业等方面的研究。但对于高校教师供应链含义以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师培训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供应链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师供应链的合理性在于高校教师的招聘和供应链中原材料的采购具有相似性,高校教师的供应链流程和企业供应链的流程类似。同时,通过满足需求和价值体现,把学校、社会、学生和教师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高校教师供应链体系中,学校、社会、教师及学生等各节点之间,同样需要信息需求高度的共享。只有统筹规划这几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合理地结合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师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来规划、管理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培训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更好满足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同时实现教师的自身价值。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论适合高校教师供应链。

根据高等教育的职能及高校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文章把高校教师供应链定义为:以学校、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教育机构通过对教师流、知识流、能力流的计划和控制,规划教师职业生涯,从教师招聘开始,到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满足学校、学生及社会的需求,直到退出教学一线的完整功能链结构。高校教师供应链的特殊性在于产出的虚拟性和效益的延迟性、构成对象的身份双重性、需求的动态性、接受教育与实施教育的并进性、培训目标的可延续性、培训效果显现的不可逆性等方面。

篇11

关键词:高校教师 岗前培训 问题 建议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的种类和数量迅速增长,为满足教学需要,高校基本上每年都会吸收大量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和非教育行业人员从事教师工作,但普遍高校现行的人才考核制度主要看重的是其专业理论功底和科研实力,而对于从师素质方面要求相对较低,这就使得新教师入职后的岗前培训工作变得更为重要。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对新入职教师进行的任职前培训,是帮助新教师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最终实现教学技能的职业化、专业化,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的重要环节。岗前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技能以及价值观取向,对于建设高素质、高质量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行的岗前培训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和收益,但同时也遇到了种种问题,如今随着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一、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和教师对于岗前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效益不高

许多高校师资培训部门仅将岗前培训工作当作一项简单的常规性业务工作来看待,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多年不变,整体上流于形式,逐渐忽视了岗前培训本身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从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制定适合本校教师的培训实际的计划;许多新入职教师参加岗前培训的目的具有功利性,认为岗前培训仅仅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辅助物,仅是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由于我省笔试采用的是开卷形式,这就更使得部分学员产生轻视心理,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经常缺席、不认真听课和不认真思考问题的现象,仅寄希望于最后考前的突击复习和考试过程中的临场发挥,并且普遍认为自己只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就能够胜任高校教师工作,低估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于一名合格高校教师重要意义,使得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培训效益不高。

2.岗前培训内容单一、形式单调,无法满足高校教师岗位要求

十多年来,各地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基本都是以国家教委规定的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4 门课程为主,辽宁省在2011年在对原有教材进行整合和修订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新的岗前培训教材,修订后的教材内容理论性更强,教学案例更加丰富和写实,普遍反响较好,但是,从整体上看,岗前培训工作仍然没有改变以这4门课为主体的授课与考试这种内容单一的培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新教师对学校情况、教育教学技能特别是教学实践等的培训需求。在培训形式上,目前高校都是采用以课堂为主的短时间集中讲授方式,即“灌输式”教学,形式单调,并且因为集中授课,授课教师为保证课时数,在授课过程中则会选择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很难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展开,这使得参加培训的教师很难全面掌握课程内容,更谈不上加以熟练运用。

3.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难以并驾齐驱

与高等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是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但新教师所缺乏的不只是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更要懂得如何有效地将教育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教学技能方面获得较大的提升。目前,多数高校实施的岗前培训理论课程的授课缺乏应有的研讨、示范教学等环节,授课教师只将书本知识讲授完毕就认为教学任务完成,忽略了对于新教师教学教法的示范和引导,而作为新教师多是疲于应付4门理论课的考试,并没有从实际意义上充分贯彻岗前培训的核心理念-即对新教师教学能力及技巧的培养。按照以往这种重理论、轻技能的做法,学员即使通过了岗前培训考试,但却没有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导致出现虽有满腹知识却难以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现象。

二、新时期改进高校岗前培训工作的几点想法

1.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端正培训态度

高校师资培训部门应真正地从“有利于新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养的提高, 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的高度来认真组织和开展岗前培训工作。每年年初,学校师资培训部门应该结合该年度学校教学和科研实际,制定本年度的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培训前应由学校有关主管领导召开岗前培训动员大会,将参加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新教师阐述清楚,引起新进教师的足够重视。

学校师资管理部门要切实将岗前培训作为一项能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工作,而不是仅仅当作一个普通的常规业务工作去完成;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要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如何提高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上,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上,注重岗前培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而不是将通过岗前培训考试取得证书当作培训“终极目标”,而是应该争取能够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2、择优选拔授课教师,充分发挥授课教师模范作用

岗前培训是新入职教师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第一课,将对新教师提高从师素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学校师资培训部门在选聘授课教师的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该授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结合授课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对授课教师的从师素质、教学及工作态度,以及教学能力进行多重考察。选聘非常优秀的教师作为岗前培训教师,不仅有利于入职教师更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也会在入职教师的脑海中留下楷模印象。总体来说一名优秀的岗前培训教师一般应具备以下几点:

首先,授课教师应该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教育教学方法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教学成果突出,善于引导和开发受训教师的教学科研潜力;其次,授课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学术知名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对于教育科研工作一丝不苟。此外,独特个人魅力以及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也会让岗前培训课程本身增色不少,产生意想不到的培训效益。

总之,岗前培训其实就是新入职教师转变身份后的第一堂教学示范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以及个人魅力都会对受训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3.制定高效的课程安排,丰富培训内容,注重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和优化培训课程体系,丰富培训内容,不仅是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重点,也是难点。新时期的岗前培训可以在原有的4门核心理论课程的框架之上,结合学校实际和师资队伍特点,在岗前培训课程中增设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专题讲座、课堂教学示范、授课实践环节、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讲座,丰富培训内容和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为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设计,岗前培训课程的开展可由学校和学院协同完成,学校负责做好4门核心理论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讲座以及校史、校规等课程的授课教师选聘、课程安排工作,在合理安排课程时应保证足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和经验交流等环节,以保证受训教师有足时间来消化吸收、掌握所学知识;学院注重结合学院各自特点做好院史、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师范授课等相关培训内容,学院可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教法老师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为每位新教师制定聘请一位教学导师。教学实践可采取学院公开课的形式由学院教学委员会进行听课并及时评课,使新教师能及时将教育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明确自己在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优点或不足,与此同时,还要组织新教师到教师素质好、责任心强、讲课受到学生高度评价的教师课堂听课,使他们直接感受优秀教师的授课风采和魅力。另外,要组织新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交流学习经验、取长补短。采取以上措施可使得新教师获得有益的经验,帮助新入职教师较快适应高校教师授课模式。

4.对新教师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培训。

从早期孔子时代,到现在的大学课堂,每一节课都要采用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我国传统的大学基本的授课方法是讲授法,近年又大多采用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法。现今的高效课堂教学大部分采用课件多媒体教学,甚至有人认为大学课堂都要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实际上,现在的大学生、研究生并不都喜欢多媒体,有的甚至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反感。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基本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因此,高校新教师必需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此,在新教师的岗前教育教学培训中,还要让他们学会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讲授,也能运用先进技术,例如,理科教师要学习课堂上的直观演示实验、挂图、实物、标本、模型的运用,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等教学手段。此外,还要让新教师学会怎样结合身边的实际进行教学,怎样运用肢体语言、简笔画等。每一位新教师还必须了解,课堂理论教学必需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改变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理论脱离实际、讲授空洞无味的局面。

5.大力推进网络课堂建设,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

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网络课堂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网络学习形式之一,它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地点的束缚和限制,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随时、随地登陆学习。学校和学院应密切配合,在保证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网络课堂和学习论坛,及时将岗前培训授课视频、课件以及相关教学材料上传及更新,鼓励教师利用学习论坛进行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起网络课堂和学习论坛的维护工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总之,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在实践中都应受到高度重视,根据学校和新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新教师尽快实现职业角色转变,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责提供有计划的、系统的岗前培训。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切实贯彻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岗前培训效果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之真正发挥出“启蒙”功效,为新教师过好职业生涯“入门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培德,胡志民.员工培训与发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5-32.

[2]郭京东,张立兴.人员培训务实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学出版社,2008:18-36.

[3]郭伟东,王天翔.对当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8):975-976.

[4]毛丙波.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优化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32(5):136-137.

[5]白晗.浅谈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岗前培训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7):44-45.

[6]杨忠辉.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6-57.

[7]毕晖.完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创新设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3):176-177.

篇12

关键词: 高校师资培训系统 岗前培训 创新体系

一、引言

师资培训工作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和水平、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要做好师资培训就必然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师资培训体系,实践和创新更加高效的师资培训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学历水平。”师资培训体系的首个重要环节,就是岗前培训。

高校新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科研能力,但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缺乏必要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不易胜任教学工作。为此,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制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校对新入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对内容、培训形式、考核方式、培训时间做了明确要求。此后,我国高校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岗前培训是树立新教师思想认识、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及现状、掌握教学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完善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的,也是加速新教师成长,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现阶段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从高校的角度还是教师的角度,完成任务的色彩十分浓厚,培训过程大多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目的过于功利化。

由于教师的成绩不仅影响到教师本人的教师资格、职称的晋升等,还影响学校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合格率,故各高校对成绩的合格与否较为重视,而对校本情况培训缺乏相应的关注,致使培训目的过于功利化。

(二)培训内容多以规定的书本知识为主,缺乏学校特色培训。

高校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培训较为重视,而对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较为松懈,认为岗前培训就是四门课的培训,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三)培训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培训形式是单调的课堂讲授。新教师多采取考前短期突击通过考试的手段。另外,不同学科各有特点,教学工作差异也很大,单一的培训与各学科教学工作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

(四)时间安排相冲突。

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一般安排在新学年9—11月份进行,而此时新教师也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这使得新教师自身教学与岗前培训相冲突,从而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五)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原国家教委在《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提出:“对岗前培训工作要进行严格管理,注意教学质量和效果,要依据‘指导纲要’的要求进行评估和检查。”“岗前培训的考核,兼顾学习作业和教学实践锻炼等方面。”但是,多年来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就是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的考试成绩,以纯粹的理论考试成绩衡量新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能力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教师岗前培训缺乏一个既能反映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又能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师资培训系统中岗前培训创新体系的建立

岗前培训工作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体系。培训的目标、内容、考核应该是多角度的;培训的组织实施应该是多层次的;培训的手段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一)培训目标创新。

岗前培训是师资培训系统的首个重要环节,其培训目标不仅是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关工作,还要兼顾师资培训系统的后续环节。师资培训系统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工作过程,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发展,现在已经逐步形成包括学历教育,国内外访问学者,外语、计算机技能培训,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各级精品课团队培训,各级课题研究合作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系统。经过岗前培训,新教师不仅可以掌握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还能构建个人的职业规划,更快地树立工作目标,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氛围。

(二)培训内容创新。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融入学校教师队伍,培训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1.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即《高等教育法律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本教材的相关理论知识。

2.校本情况。校本情况是教育理论培训的补充,也是岗前培训创新模式的重要体现。新教师为顺利开始教学工作,对新环境有较强的求知需求,学校也需要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团队。这样,新教师就必须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1)学校历史。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学校基本情况。通过参观学校,熟悉校园环境、实验室、建筑物功能设置等基本情况。

(3)学校管理制度,包括学校教学、科研、人事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与新教师个人利益相关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人事政策。

(4)师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在当前形势下,师德教育、学术诚信教育是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品德高尚是衡量高校教师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要坚决杜绝学术造假、教师作风不良等现象的出现。

篇13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大量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进行分析,并对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体系提出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 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体系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各高校纷纷引进大批具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教育及培训,促使其尽快提高职业素质、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对当前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体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1 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依据和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1997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凡聘任到高等学校担任教师工作的人员,必须依法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依法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参加《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伦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并取得合格证书。目前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也主要是进行上述课程的培训。

岗前培训有助于帮助青年教师初步掌握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从事高校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对青年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具有积极作用。

2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期短而集中 一般岗前培训主要集中安排在新学年3~4月或9~11月的周末进行,总计课时数为40学时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通过单纯的理论学习,要迅速掌握高校教师岗位需求的基本理论及各项技能相当困难。

2.2 培训内容单一 目前,岗前培训课程内容主要局限于对《高等教育学》、《大学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校教师伦理学》等四门课程的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论、课程论、教材教法和教育技术学等基础素质的内容。青年教师通过对上述四门课程的学习很难获得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驾驭课堂气氛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2.3 考核形式陈旧 岗前培训的考核主要是对四门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考核,是单纯的目标考核,缺乏衡量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同时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 构建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体系的对策

3.1 丰富培训内容 (1)开展岗前学习交流。通过各种报告或讲座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的校史校情、规章制度;通过与资深老教师互动和交流使青年教师加深对实现自我价值的理解和感悟。(2)开展教学能力培训。在现行四门理论课培训的基础上通过配备青年教师导师、专题研讨、集中备课、培养性讲授、观摩听课和经验交流等方式,充分发挥高年资优秀授课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能力等方面尽快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3)是积极开展在职培训进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攻读学历学位、参加外语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单科进修等。学校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以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科研协作、短期访问、参加学术会议等形式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为青年教师实现自我提升、优化知识结构、拓宽教育视野搭建平台。

篇14

关键词 教育技术 院本培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Build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Model of Medical Teacher

GU Guosong, CHEN Baoming, YE Peiso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Abstra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is one important method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teaches. Nevertheless, several problems exist i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One mode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raining was constructed and put forward, which include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training, method of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model has features of feedback, stability and loops.

Key words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based training; model

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都使得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执行者,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有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能力。可以说,没有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培训组织、培训模式、培训资源等不够完善,使得培训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构建一种良好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我校医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培训现状①②

(1)目前,我校和其他高校类似,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运行模式,教师参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也不高,各方都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掌握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2)很多教师忽略教育技术理论的学习,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关系。因此,在受训后只注重对硬件的技术应用和相关软件的使用

(3)无延续性、无针对性。全国统一的教育技术培训在时间上过于集中和紧凑,在内容上也未能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课程的差异与需求。

(4)具有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校园等硬件设施,但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课件的开发、研制以及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等“软件”方面投入不足,不够重视。对课件的制作和对基于BB网络环境的辅助教学平台的运用并不十分成功。课件制作比较单调,多数采用简单的PPT功能制作课件,将以前的板书转换到投影上而已。

(5)评价机制不够理想。对于培训的评价机制,目前过于单一和粗糙,以受训感想等作为培训效果并不能反映实现培训目标的程度。

2 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

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综合、不断循环的工程,不是单一的技术指导和理论讲解。缺乏有效的培训模式和运行机制,将无法实现培训的真正目的。因此,需要一种稳定、长期的培训模式来支持开展培训工作。

2.1 “校本培训”内涵③④

“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这是一种描述性定义。这种定义很容易让人理解,但缺点是难于让人抓住“ 校本培训”作为一个概念的核心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倒是周建平先生的三点意见更接近问题的本质:首先是“为了学校”的培训,意指要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其次是“在学校中”的培训,意指“ 校本培训”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所有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再次是“ 基于学校”的培训,意指“ 校本培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各种资源。

校本培训理念包括:校本培训工作以“人文、人本、人和”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学校要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也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校本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以教师有效学习为中心。以教师需求为导向,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激发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和主动学习的动机。

相应地,我们可以根据培训教师特点以及培训范围,提出“院本培训”的概念,对应的组织者和受训者为本院教师,培训资源主要依靠本院现有的教学资源。

2.2 “院本培训”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专业化组织,每所高等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它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不能简单地用其他学校的经验说明的,一刀切式的传统培训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各学校的具体要求。并且,高校教师人数众多,学校在人力、财力和工作安排上都很难承受教师外出培训。为此,从“院本培训”的特点和内涵可知,校本培训能够满足高校教师在岗学习的需要,在高校中开展基于“校本”的教育技术培训必然是事半功倍。

2.3 构建基于“院本”的培训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是一个循环、分层和交互的工作。因此,构建基于“院本”的教育技术培训模式,为解决目前实际培训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机构、培训组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构成。

2.3.1 管理机构

任何改革都需要参与改革者具有良好的积极性和主观意愿性,而顶层设计则是任何改革的基石,顶层设计的工作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在我们的模式中,管理机构由学院高层领导组成并负责顶层设计,主要工作有:

(1)指定培训部门,制定总体方针以指导培训部门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听取培训部门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及时研究、制定和调整指导方针,继续推进教学改革。

(2)负责对培训工作的全面支持,如资金支持、人员支持、设备支持、培训平台支持和培训资源支持等。目前在高校开展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多数教师的响应,其根本原因就是高校所有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是科研项目,论文级别和课题经费等,而对教师的本质工作――教学,则很少重视,鲜有激励和奖励措施,即使有也是力度很小。为了使得教学水平和质量更上一层,组织者必须要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制定有效的奖励措施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2.3.2 培训部门

(1)负责对本院的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和管理。培训部门唯有管理层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优秀的培训教师参与到培训组织中,对于培训教师的选择,应考虑各个专业中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和较强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教师来担任。

(2)负责培训中的资源建设,主要有课程教学资源,各专业中的优秀资源如精品课程,重点专业课程中的教学资源,以及各专业中教师个人拥有的优秀资源等,都可以整合到培训资源中来。所建立的资源体系,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层次性和多样性,以便适合资源的不断改进,及时更新;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师和不同需求的教师,用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来帮助教师理解和掌握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

2.3.3 构建多样化培训方式

具体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不能按照以前传统的单一化培训方式。具体可以考虑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1)研究探讨式:如课题研究、案例教学讨论、问题研究和教育专业人员作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报告等。这类培训方式主要目的培养教师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师整合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培训方式。

(2)集中式: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分类集中式:考虑到不同专业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需求和课程特点,以及教师之间不同的使用信息技术水平,可以选择分类集中式。将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教师分开,产生不同的群体,对同一群体的教师进行集中式的教育技术培训。二是统一集中式:所有培训的教师利用统一的时间,如假期等,进行统一集中的培训,主要内容是通用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以及整合方式等。

(3)订单式培训方式:⑤由于培训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因此,可以建立有培训教师负责本专业受训教师的具体指导和联络工作。这样便于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可以根据受训教师对本专业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受训要求,由培训教师和培训部门根据受训教师的要求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3.4 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当前的评价方式主要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⑥而确实有效的评价机制不应该是单一性的,应结合多种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考察受训教师的培训结果将有效提升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1)诊断性评价,确定受训教师现有的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水平,从而形成对教师的某种评价,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需要多次不同的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一种修正性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是最困难的一种评价方法;由各专业的培训教师担任对受训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工作,能及时修正受训教师在学习或是实施教育技术过程的问题和方向,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具体和丰富。

(3)总结性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经过拓展总结性评价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使得发挥最核心的作用。例如:对受训教师的个人作品进行教育技术方面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在教育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方面进行评价。在我们的培训模式中,总结性评价也是具有阶段性特点,在不同的受训阶段,采用不同的总结性评价内容和原则。

3 总结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的培训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校本”培训模式的讨论,为了下一步培训工作更好的展开,构建了基于“院本”的培训模式,从理论上解决当前培训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该模式具有:指导―组织―实践―反馈―新指导方针……的循环反馈前进的特点,为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提供了高效而确实可行的运行模式。

课题项目:嘉兴学院校级教改课题(70110029?)

注释

①陈卫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理论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6(9):50-51.

②王艳清.立足于“校本”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策略探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77-78.

③傅玉蓉.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9):94-97.

④张铁坚.校本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0(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