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合规教育体系范文

合规教育体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合规教育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合规教育体系

篇1

近期,省行开展了“从我做起,合规操作”专题教育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期间,我依照省行下发的有关活动意见,并结合我平时在工作中实际情况,对职业道德诚信、合规操作意识和监督防范意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现就此次学习活动的心得总结出几点体会,也是我对此次教育学习活动的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中奉献,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中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从小的方面讲,比如我们农行,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也是农行存在和发展的必需。农行要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业中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我们每一位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作为农行人,为了农行的前途,为了农行的荣誉,做一名爱岗敬业的人,是职业道德对我们最引为用以规范行为品质,评价善恶的行为规则。

作为一个金融单位的职工更应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讲求道与德,如果路走得不对就会犯错误,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德,就难于为人民服务,就谈不上自己的事业,也就没有单位事业的兴旺,就没有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人身存在的社会价值。我现在正在从事农行工作,这是我的职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这项职业,也一直热爱这个职业,对农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一直是爱岗敬业的。只有爱岗敬业才是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讲求职业道德还必须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忠心耿耿,忠诚老实。所谓守信就是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所以通过对这次的学习,使我更深地了解到作为一个农行职工的根本、为人、言行和责任,就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时刻按照职业规范去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临柜人员,我深知临柜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它是顾客直接了解我行窗口,起着沟通顾客与银行的桥梁作用。因此,在临柜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要做一个“有心人”。虚心学习业务,用心锻炼技能,耐心办理业务,热心对待客户。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更耐心、周到、快捷的优质服务才能为我行争取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好的社会形象。我们每天面对形形不同层次的客户和形形事物,更加要求我们一线员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

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总是觉得有的规章制度在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已的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的权益能力。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正如一架庞大的机器,每一项制度都是一个机器零件,如果我们不按程序去操作维护它,哪怕是少了一颗锣丝钉,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各项制度的维护和贯彻是要*我们广大的员工严格执行,正如《违规违纪警示案例》之案例三中所提及的违规行为,如果没有柜员黄齐秦的大意未临时签退系统、没有出纳颜朝霞的随意放纵、大悟支行本身存在未按章办事让坐班主任代班,明有光一切的违规行为也就不能得逞。而事后大悟支行的纵容庇护也导致了明有光的违规行为事件的延伸。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是*某一人来执行的,而是要*一个集体相互制约、监督来实施的。

三、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防范案件意识。银行号称“三铁:,“铁制度、铁算盘、铁帐本”。正因为有了银行的“三铁”,银行在百姓心中才是可以信赖的。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广大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清醒认识与熟练掌握程度,有规不遵,有章不遁是各行业之大忌,车行千里始有道,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就一线柜员而言,从内部讲要做到从我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防范,抵制各种违规作业等等,做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碍于同事情面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背离规章制度而不顾。坚持至始至终地按规章办事。如此以来,我们的制度才得于实施,我们的资金安全防范才有保障。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好的执行,那也将走向它的反面。

篇2

关键词: 课堂常规 教学细节 体育课堂

1.引言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课堂常规认真关注教学细节,分析实施课堂常规中出现的问题,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堂组织,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很大一部分体育教师没有从细节上抓住学生的课堂常规,导致很多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下面我举几个例子,通过分析,提出关注教学细节的看法。

2、讨论分析

2.1现象分析。

例1:在一次优质体育课的评比过程中,我发现几节课中,有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我清晰地听到学生在议论参赛教师的外貌、上课方式,更有甚者在谈论网络游戏、衣服、发型等,而部分参赛教师并没有及时制止。例2: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活动时将排球踢向天空并引来大家的阵阵惊叫;学生玩累时将篮球坐到屁股下。例3:在某些学校发现有部分体育教师穿便服和皮鞋上课,学生中也有部分穿牛仔裤,有个别高年级女同学穿低腰牛仔裤和靴子上课,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能够清晰地看到这部分女学生露出腹背部等不雅的现象。

2.2问题分析。

上述三个问题反映都是体育课堂常规问题,这些情况在我们身边是很容易发现的,如果任课教师没有及时制止这些现象,体育课何谈井然秩序,何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在例1中,大部分参赛教师关注教学内容的展开,注重了教学技巧,却忽视了课堂教学常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分情况采取制止、暗示、提示的方法,则教学效果会更好。在例2中,学生没有爱护体育器材,并且在自由活动中接二连三地将排球踢向空中,任课教师却听之任之,这样发展下去,会有几个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习惯?课堂组织也将凌乱不堪,这样的任课教师是很不负责任的。在例3中,任课教师都没有做好着装工作,怎么去教育学生呢?其身不正何以正人?由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穿着不适合运动的衣物,而发生运动伤害的事情屡见不鲜,女学生穿低腰牛仔裤很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出现“走光”现象,而且穿低腰的牛仔裤容易引起肠胃病、关节炎、风湿等疾病,不利于身体健康。

3.关注教学细节的措施

体育实践课中由于学生处于动态中,受外界干扰大,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常规约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即使勉强进行体育教学,上课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为了保证体育课有组织、有纪律和安全地进行,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关心他人、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必须建立周到细致的课堂常规。

针对如何做好体育课课堂常规的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

3.1坚定不移地执行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体育教学良性地进行下去,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之初就强调课堂常规,让学生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尤其在教师刚接手班级时,一定要狠抓课堂常规,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及时批评教育,绝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养成随意违反课堂常规的习惯。只有让学生逐渐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才有利于正常的体育教学。

3.2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时刻做好表率。

正如例3中的情况,教师自己都没有按规定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上课,又怎么要求学生呢?当学生在课上随意接嘴、讲话、打闹时,你不在意,那就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结果。当你在课上漫不经心、没精打采的时候,怎么用你的激情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绪呢?当你没有精心备课却急匆匆地上课时,何谈安排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呢?

在学生违反课堂常规时,我们应反思:我们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让学生感兴趣,吻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讲解时声音是否偏低,讲解是否充满激情;我们在教学示范面的选择上是否得体;我们在教学组织、教学场地、器材的利用上是否合理,是否要求太严,教学手段是否简单、不灵活,对学生的训斥是否过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学生自然不愿配合教师;我们在平时是否给学生树立了健康的形象。当我们及时找到学生违反体育课堂常规的症结时,我们处理的效果才会立竿见影。

3.3及时合理地“处理”违纪学生。

很多违反课堂常规的现象是学生在老师的“宽容”下养成的,例如:教师刚刚接手班级的时候,学生会做些试探性的小动作来考验一下教师,如果教师严厉地勒令禁止,并把要求及惩治措施说明白的话,学生则感觉老师是有规矩的,比其他老师严厉,“不好惹”。这样的严厉态度一定要坚持,学生是很会琢磨老师的心理的。如果老师听之任之的话,学生就会变本加厉,一发不可收拾。

3.4坚持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

我们发现上课违反纪律的学生有部分是体育学困生,他们平时表现很好,可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被同学取笑,追究其原因就是在体育学习上的“习得无助”,自我效能低下,再加上有些体育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不到位,导致他们对体育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出现逃课等行为,即使勉强来上课,在课堂上也不配合老师,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关注他们,对他们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多些交流,少些冷漠,在体育活动中为他们设立分级目标,实现评价体系多元化,逐步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

表扬与批评是维持纪律、管理课堂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不可以随便表扬和批评学生,要让学生知道“扬之有理,批之有道”,当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教师的表扬时,教师要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等方法;当惩罚学生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学生自己。

3.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习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下去。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体育课的正常教学,当教师批评学生时,要让学生明白教师批评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学生个人,要让接受批评的学生心悦诚服,切不可将矛盾、冲突积累下去,而出现“我和老师有过节,我就不想上课,我就是不配合他,我就是故意套乱”的现象。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要主动和学生融为一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对教学提出的问题,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4.结语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常规教学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有句话说得好:“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关注细节,注重课堂常规,注重习惯的养成,才能收获你的命运。让我们共同注重课堂常规的养成,关注每一个细节吧。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才能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术学,柴娇,夏国兴.论体育新课程课堂管理中的纪律问题.体育教学,2008.7.

篇3

关键词:高校 教育费用 作业成本 归集 分配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

(一)高校教育成本概念的界定

关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刘冬荣在《论高校教育成本》一文中给出的定义是:高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耗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教育的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过程,而研究的目的是从会计学的角度探索高校教育费用的核算程序,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采纳上述定义。

(二)成本核算的范围

根据前文对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笔者按照相关性原则界定成本核算的范围,即按照高校所发生的费用是否和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相关的原则,如果两者相关,则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反之,则不应计入。因此,按照上述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高校教育成本需要核算的只是事业支出中的一部分。高校事业支出的核算项目主要包括以下7个项目:教学支出、科研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和福利保障支出。对于上述7个项目是否应该全部或者部分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笔者根据高校教育成本的定义在下文对各个项目进行具体分析。

1、教学支出

高校的教学支出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工资、福利费、实习费和教学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修费等等。从成本会计的角度来讲,如果把高校的教育活动视为一个生产过程,那么就可以把在校学生视为“在产品”,把已经顺利毕业的学生视为“产成品”。高校的主要职能一般包括教学和科研两大部分,而教学活动又是绝大部分高校的主要活动,而这一活动也是把“在产品”顺利加工为“产成品”的核心环节。因此,高校的教学支出应该全部纳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围。

2、科研支出

科研活动是高校的另外一个重要活动,其发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人员的科研津贴、实验材料购置费、用于科研活动的水电费、调查访问等发生的差旅费、实验仪器购置费或者折旧费、实验室的大修理费用摊销额、日常维修费和折旧费等等。科研支出按照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学校自己承担的科研而发生的科研支出;其二是因承担校外单位的课题研究而发生的支出。对于第一种支出,其用途属于高校为了培养学生而发生的支出,其效益也由学校和在校生所受用,应该列入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范畴;对于第二种支出,经费来源既不是高校,支出的主要目标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故其支出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笔者为了下文分析的方便,将第一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一”,第二种支出记为“科研支出二”。

3、业务辅助支出

这类支出是指高校辅助部门为支持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支出。对于这类支出中与高校教学有关的的部分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而与科研有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区分归属科研的性质,即判断是属于“科研支出一”还是“科研支出二”,对于和“科研支出一”相关的业务辅助支出应该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4、行政管理支出

高校的行政管理支出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兼职行政管理职务的教师的工资、津贴和福利费,行政管理活动所发生的低值易耗品费用,行政办公用房的修理费、大修理费用摊销和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等。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包括多种行政职能部门,但是只有教务处发生的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直接相关,其地位相当于负责“在产品”管理的生产车间的管理部门,因此,其发生的费用应该纳入高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

5、后勤支出

顾名思义,高校的后勤支出是指的与提供后勤服务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前文确立的相关性原则,后勤支出和高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不直接相关。因此,后勤费用均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6、学生事务支出

高校的学生事务支出不包括用于教学业务所发生的费用,其主要包括:学生的奖助学金、用于学生的勤工俭学支出、学生的医疗费中由学校承担的部分等。笔者认为,按照相关性原则,奖助学金只有来源为学校的才能列入高校教育成本,而来自企业的部分则不应计入;同时,除了学生奖助学金以外的其他学生事务支出也不能计入高校教育成本。

7、福利保障支出

高校的福利保障支出的对象是高校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纳入教育成本核算,而其福利费是否应该纳入教育成本取决于其基本工资是否纳入教育成本;而离退体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开支属于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不应纳入教育成本核算。

二、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在明确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之后,就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所发生的教育费用进行相应的归集和分配处理,以达到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目的。而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程序的实施则需要首先明确费用是否属于高校成本核算的范围,然后需要明确费用的归属期间,最后需要判断费用是否属于直接的教学费用,按照上述核算程序,进而将各项费用分别计入教育成本科目。高校所发生的某些成本不能进行直接地追溯,而可以采取作业成本法,先追溯或分配至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项目。基于以上分析,笔者选择采取作业成本法来探讨教育的归集和分配问题。

(一)教育费用的归集

按照上文的分析,教育费用的归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按照本文第一部分关于成本核算范围的分析,判断教育费用是否属于该范围。属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范围的费用主要包括:全部的教学支出、属于“科研支出一”部分的科研支出、部分的业务辅助支出、教务处发生的行政管理支出、资金来源为学校的奖助学金、在职人员的社会保障费和教师的福利费。

第二,区别费用的归属期间。计入高校教育成本的支出有的是收益性支出,应该在本期核算;而有些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则需要在一定的会计期间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摊销,如果属于新建教学或者科研等用房,所发生的教育费用则应该计入固定资产账户。

第三,区别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本期教育费用分类之后,满足能够直接明确成本归属对象条件的,应该把直接成本计入对应账户;而对于能够明确归属到某个具体作业之下的费用,也应该计入相关的对应账户。对于不能明确区分的费用应该归集到资源账户,这一过程在会计分录中的记载表示为:借记资源账户,贷记库存现金、原材料或者银行存款等等。

其中,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应该按照修理的间隔期间分期摊销,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费用则应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学校固定资产包括:教学仪器设备、体育器材、房屋和建筑物等等,其计提的折旧费也应该按照当年的折旧额计入当年的教育成本。

(二)教育费用的分配

按照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思想,下面笔者把教育费用的分配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第二阶段,把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其中,第一阶段的工作包括作业的认定和分类,建立作业“同质组”和“同质成本库”;第二阶段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追溯到各子项目,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计算各个子项目的成本。

1、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中心

高校教育成本对应的资源费用主要包括3类,即: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人工费和水电费。下面,笔者对分别讨论3类资源费用的分配问题:

(1)房屋、设备和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如果核算对象由某一个作业独占,那么其折旧费用毫无疑问应该计入作业成本账户。而如果核算对象是由几个作业共同使用的,那么应该按照每个作业使用时间的比例关系共同分摊,然后分别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折旧费。

(2)人工费

人工费的分配和房屋、设备、仪器折旧费用的分配方式类似,应该分情况进行讨论。如果一个作业人员只从事一种作业,那么所发生的人工费毫无疑问应该计入此作业成本账户。而对于一个作业人员从事了几种作业的情况,则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该作业人员从事不同工作的工作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将人工费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人工费。

(3)水电费

对于水电费的分配一般是根据仪表的测量数计算费用,然后分配至各个作业成本账户;对于没有仪表记录的情况,则可以选择评估数进行分配。其对应的会计分录为:借记某作业成本账户,贷记水电费。

其他类型费用的分配可以比照以上3种类型,按照实际(评估)发生数计入各作业成本账户。

2、作业成本费用分配到成本对象

对于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过程,按照作业成本法,高校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4类作业,即:课堂教学服务作业、实验服务作业、实习作业和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下面,笔者将对上述4类作业的费用分配情况进行依次分别讨论。

(1)课堂教学服务作业,高校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当期的该项作业成本和高校当期的学时数之比等于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而每个学生的全部学时数乘以该项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即是该学生应承担的课堂教学服务作业成本。

(2)实验服务作业,实验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验服务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费用分配的方法是:首先,根据实验服务作业成本和实验学时数之和的比例关系计算出该项作业成本分配率,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验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计算出该学生承担的实验服务作业成本。

(3)实习作业,实习的学时数是其成本动因

实习作业的成本对象是接受实验服务的学生,分配的具体方法是:参加实习学生的作业成本等于参加实习的学时数与分配率的乘积,其中分配率等于实习作业和总的学时数之比。

(4)图书资料服务作业,其成本动因是全校学生数

高校图书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公共资源,因此图书资料服务作业成本应该由全部在校学生承担,则每个学生应该承担的成本等于图书资料服务作业与全体在校学生人数总和之比。

对于其他类别的作业的分配方法和以上列举的分配过程类似,可以以此类推。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教育费用的归集和分配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对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相关管理机构提供更准确的高校教育成本信息,而且可以根据各个作业消耗的资源数量进行的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有助于形成自身的核心的竞争力。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应该加快进行财务改革,并把教育成本核算作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趋势[J].教育与经济,1998(4):12-15

[2]谭志坚.湖南省高校生均教育直接成本的推算[J].教育与经济,2000(3):23-25

[3]彭海颖.国有民办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初探[J].教育财会研究,2000(1):27-29

[4]胡文义.学校会计学,武汉大学出版社[M].1988(12):20-31.

[5]李少白,吴宏鹏,刘永清.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1999 (6):20-24.

[6]鲍凤仙.浅议高等教育运行成本统计[J].江苏高教,1998, (1) :12-15.

篇4

近期,省行开展了“从我做起,合规操作”专题教育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期间,我依照省行下发的有关活动意见,并结合我平时在工作中实际情况,对职业道德诚信、合规操作意识和监督防范意识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现就此次学习活动的心得总结出几点体会,也是我对此次教育学习活动的一个理性的认识。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平凡中奉献 ,爱岗敬业是各行各业中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它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份职业,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障。从小的方面讲,比如我们农行,每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岗位都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也是农行存在和发展的必需。农行要发展,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金融业中不断强大,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我们每一位同志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不行的。作为农行人, 为了农行的前途,为了农行的荣誉,做一名爱岗敬业的人,是职业道德对我们最引为用以规范行为品质,评价善恶的行为规则。

作为一个金融单位的职工更应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讲求道与德,如果路走得不对就会犯错误,就会迷失方向;如果没有德,就难于为人民服务,就谈不上自己的事业,也就没有单位事业的兴旺,就没有个人事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人身存在的社会价值。我现在正在从事农行工作,这是我的职业,也是我唯一的职业,自我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这项职业,也一直热爱这个职业,对农行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一直是爱岗敬业的。只有爱岗敬业才是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具体体现。

讲求职业道德还必须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就是忠心耿耿,忠诚老实。所谓守信就是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所以通过对这次的学习,使我更深地了解到作为一个农行职工的根本、为人、言行和责任,就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时刻按照职业规范去要求自己,努力工作,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没有规矩何成方圆”,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作为临柜人员,我深知临柜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它是顾客直接了解我行窗口,起着沟通顾客与银行的桥梁作用。因此,在临柜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要做一个“有心人”。虚心学习业务,用心锻炼技能,耐心办理业务,热心对待客户。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更耐心、周到、快捷的优质服务才能为我行争取更多的客户,赢得更好的社会形象。我们每天面对形形不同层次的客户和形形事物,更加要求我们一线员工有高度的思想觉悟。

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总是觉得有的规章制度在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已的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的权益能力。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正如一架庞大的机器,每一项制度都是一个机器零件,如果我们不按程序去操作维护它,哪怕是少了一颗锣丝钉,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各项制度的维护和贯彻是要*我们广大的员工严格执行,正如《违规违纪警示案例》之案例三中所提及的违规行为,如果没有柜员黄齐秦的大意未临时签退系统、没有出纳颜朝霞的随意放纵、大悟支行本身存在未按章办事让坐班主任代班,明有光一切的违规行为也就不能得逞。而事后大悟支行的纵容庇护也导致了明有光的违规行为事件的延伸。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规章制度的执行,不是*某一人来执行的,而是要*一个集体相互制约、监督来实施的。

三、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督防范案件意识。银行号称“三铁 :“铁制度、铁算盘、铁帐本”。正因为有了银行的“三铁”,银行在百姓心中才是可以信赖的。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广大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清醒认识与熟练掌握程度,有规不遵,有章不遁是各行业之大忌,车行千里始有道,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就一线柜员而言,从内部讲要做到从我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防范,抵制各种违规作业等等,做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碍于同事情面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背离规章制度而不顾。坚持至始至终地按规章办事。如此以来,我们的制度才得于实施,我们的资金安全防范才有保障。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得到好的执行,那也将走向它的反面。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规范性 准确性

使用恰当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导学生使用体育运动项目的规范性,严格要求学生体育动作的准确性,不但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要领,更能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打下扎实基础,避免因为体育运动不当造成的损伤。

一、当前体育教学的基本现状

1.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现今,有的学校体育课只是组织学生活动或是让学生自己挑选体育器材进行练习,没有规范性地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体育器材。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不到真正实用的体育项目的学习方法,体育课堂俨然成了学生的休闲娱乐课。

2.体育教学模式陈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教会学生运动动作后进行重复练习,在学生重复动作的时间里,个别的指出问题,学生在重复的动作中,自行摸索体育动作的准确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如何规范、准确地使用体育教学方法

1.有步骤、有方式的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放任式”教学上,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方法的安排体育课程。让学生在每节体育课上都能有所学、有所获,能在体育课上发展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体育课程,让学生感觉到体育课程的充实性。合理有效的安排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在每个体育项目的教学阶段中能有所收获,让体育课不再成为一节可有可无的“休闲课”。例如:在跑步训练、广播体操等一些枯燥的肢体型的体育项目课程中,穿插一些羽毛球、排球、篮球等游戏性的体育项目课程,让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跑步训练后可以用一些球类的活动来调节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让体育课程变得充实而具有娱乐性。

2.规范的开展体育项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项体育活动都有其规范的使用动作,若是不认真、规范的教导学生怎样正确的使用体育器材或练习体育动作,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更容易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受到伤害。例如跑步运动,跑步是锻炼人的体力、耐力和意志的很好途径,也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一件事,但是如何在跑步训练中提升自己的速度则需要专业的指导。老师在训练学生中长跑的过程中,可以先教给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调节呼吸,掌握好跑步的节奏。通过变速训练,锻炼学生的耐力。让学生从盲目的跑步变为有效率有作用的锻炼。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一次次的超越自己,能从枯燥的跑步训练中获得满足与自信。再如:教师在教学生打羽毛球时,可以先介绍羽毛球的来源,告知学生适当的羽毛球活动可以提高运动者的耐久力,进行肩周的运动和颈椎的活动。接着向学生规范的演示打羽毛球的持拍技术和跳杀技术,讲解这些运动技巧在羽毛球运动中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步练习。学生正确、熟练的掌握了基本动作之后,进行互相练习,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羽毛球运动的基本要领,并从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3.严格要求,增强体育动作的准确性

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会使用、能做到的基础上,应该向更高层次上发展。让体育动作更趋于准确性就是体育教学向上发展的途径。做到一个动作不能展现该体育项目的风采与美感,准确规范的做好每一个动作,不仅能让运动者得到锻炼,也能吸引旁观者的目光,带动旁观者的运动积极性。例如,在教学生广播体操时,每一个动作都有标准的动作要求,教师应该在教会学生广播体操动作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只有整体统一的做到体操动作所要求的标准,才能展现出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而准确的动作标准不只是为了展现运动的力量美,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运动中不受到伤害。广播体操动作不标准,可能会达不到锻炼的效果。但在一些难度较大的竞技运动,例如排球等,不标准的动作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损伤。教师可以在训练前,带领学生进行规范的准备动作训练,如慢跑、伸张操等。而传球、发球、垫球、扣球等一系列动作,更要求教师严格准确的按照教学方法教给学生,避免学生在运动中受到损伤。只有准确的把握每个动作的要领,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学好体育课。

4.将体育行为升级为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让我们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体育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互相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精神。例如长跑运动,学生可以通过跑步锻炼自己的耐力和意志力。在排球、篮球的集体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配合的重要性,只有整个团队团结在一起,互相配合,才能使自己的团队发挥出最好的水平。这些体育精神的传递,离不开体育老师好的教学方法,老师只有严格的按照教学方法的规范、准确的教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体育活动的魅力,从内心深处喜欢上这项体育活动,才能从心底感受到每项体育运动所赋予的体育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在其他各个方面。

篇6

问题1:探究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积为定长的点P的轨迹.

(1)在x轴上作一点F1,选择y轴,点击【变换】|【标记镜面】,作F1的反射点F2.在平面内作射线OD,在OD上取点M,度量OM的距离.在射线上另取一点R,度量OR的距离,并计算(OM/OR)×1厘米.

(2)以点F1为圆心,OR为半径作圆C1,再以点F2为圆心,(OM/OR)×1厘米为半径作圆C2,作两圆的两个交点.分别构造两交点关于点R的轨迹,即可得到点P的轨迹图形.

(3)构造线段PF1,PF2.并度量PF1,PF2,F1F2的长度.设置文本a2=OM(定长),计算PF1×PF2的值(必为a2),隐藏计算(OM/OR)×1所得数据.在页面空白处输入操作说明:①拖动点R,即可观察点P的变化情况;②拖动点M改变a2的数值;③拖动点F1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4)拖动点R,可观察到动点P的轨迹生成及PF1×PF2的值,可制表展示PF1,PF2,PF1×PF2之间的关系;其次,从一般到特殊观察轨迹的形状及其变化规律,当两定点间距离一定时,改变积的值,轨迹呈现三种不同的形状,该轨迹图形被称为卡西尼卵形线.探讨发现:拖动点M时,点的轨迹图形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当积的值足够大时,图形呈链条形状,如图1.当两定点间距离为2c=2a,动点P与两定点的距离的乘积为a2时,点P的轨迹是一个曲线交叉的形状,人们也称之为伯努利双纽线,是卡西尼卵形线在a=c时的特例,如图2.若积的值减小时,轨迹图形呈眼镜形状,如图3.

图1(链条形状)

图2(双纽线)图3(眼镜形状)

问题2:探究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商等于定长的点P的轨迹.

(1)在x轴上作一点F1,选择y轴,点击【变换】|【标记镜面】,作点F1的反射点F2.在平面内作射线OD,在OD上取点M,度量OM的距离.在射线上另取一点R,度量OR的距离.计算(OM×OR)÷1厘米.

(2)以点F1为圆心,OR为半径作圆C1,再以点F2为圆心、(OM×OR)÷1厘米为半径作圆C2,构造两圆的两个交点.分别构造两个交点关于点R的轨迹,得到点P的轨迹图形.

(3)构造线段PF1,PF2.并度量PF1,PF2,F1F2的长度.设置文本a2=OM(定长),计算PF2/PF1的值(必为a2),隐藏计算(OM×OR)÷1所得数据.在页面空白处输入操作说明:①拖动点R,即可观察点P的变化情况;②拖动点M改变a2的数值;③拖动点F1改变两定点之间的距离.

(4)拖动点R可观察点P的轨迹生成过程,再拖动点M,观察发现:①当a≠1时,轨迹的图形是一个圆,该圆也被人们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如图4;②当a=1时,轨迹图形是一条直线,该直线为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如图5.

篇7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验试题中加入某物质的作用归纳与解析

 

综合试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新加物质作用的试题,这类试题既能考查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能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新加入的物质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一、从发生的反应考虑

从发生的反应来看,新加入的物质作为反应物或生成物,有的使原料溶解;有的提供氧化剂或还原剂;有的是通过反应除去杂质;有的是抑制某些离子水解;有的是抑制某些物质吸收等等。

例1(2011盐城二模):铁氧体可用于隐形飞机上吸收雷达波涂料。一种以废旧锌锰电池为原料制备锰锌铁氧体的主要流程如下:

问题1:酸浸时,二氧化锰被还原的化学方程式为:。

问题2:活性铁粉除汞时,铁粉的作用是(填:氧化剂、还原剂、吸附剂)。

解析:对于问题1,硫酸的作用主要是使锌等固体溶解;根据问题1中的信息“二氧化锰被还原,说明H2O2的作用是还原剂,化学方程式为:MnO2+H2O2+H2SO4=MnSO4+O2↑+2H2O。对于问题2,活性铁粉除汞时,铁粉的作用主要是作为还原剂,使溶液中的汞离子变为汞单质。

例2(2009江苏第15题改编):医用氯化钙可用于生产补钙、抗过敏和消炎等药物。以工业碳酸钙(含有少量Na+、Al3+、Fe3+等杂质)生产医药级二水合氯化钙(CaCl2·2H2O的质量分数为97.0%-100.0%)的主要流程如下:

问题:酸化操作是加入盐酸,调节溶液的pH约为4.0,其目的有:①;②;③。

解析:在酸化操作未加盐酸时,溶液中有过剩的氢氧化钙,所以教育论文,目的之一是除去过剩的Ca(OH)2,使之转化为CaCl2;由于Ca2+在蒸发结晶时(160℃)会部分发生水解,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抑制Ca2+水解;另外,在酸性较弱或碱性条件下,氯化钙会吸收空气中的CO2,酸性条件可以抑制CO2的吸收。

二、从反应所需要的条件考虑

若从反应发生的条件考虑,加入某物质的作用,有的是作为催化剂;有的是提供反应所需的温度,如作为燃料燃烧放热提供热量,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铵可以使溶液温度降低;有的是为了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以提供反应所需的酸碱性要求,等等。

例1(2008江苏第17题):工业上制备BaCl2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用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对工业过程进行模拟实验。查表得

问题:实际生产中必须加入过量的炭,同时还要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

解析:加入过量的炭可以使BaSO4得到充分的还原(或提高BaS的产量);由于①②为吸热反应,炭和氧气反应放热可以维持反应所需高温。

例2(2011苏南二模第15题)工业上用粗氧化铜(含杂质FeO)为原料制取氯化铜晶体(CuCl2?2H2O)的生产流程如下:

 

物质

Fe(OH)2

Cu(OH)2

Fe(OH)3

完全沉淀时的pH

≥9.6

篇8

安全是运营生产的生命线,这一点已成为地铁行业的共识。只有准确把握对安全工作的认识,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铲除事故的温床;也只有正确认识了安全工作,才能是安全工作利于不败之地,实现运营的长治久安。控制中心是地铁的指挥中心,调度岗位在地铁安全体系列化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安全来自警惕,事故出于麻痹”。纵观各类安全事故,大都因当事者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所致。为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确保调度员工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为此,有必要对调度岗位制订一套完整的安全预警体系,进一步确保运营安全。

二、安全系统基本知识:

安全是地铁的生命线,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作中保证安全,就需要对安全进行一个系统性的分析,通过系统分析,总结出一系列的安全控制方法。

(一)安全概念

在目前情况下,安全的概念可分为两种:①绝对安全;②相对安全。绝对安全是极端理想的状态,由于过分强调安全的绝对性,使其应有范围受到很大限制。相对安全的观点认为,安全是相对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系统的安全性是指其确保安全的程度,即衡量系统安全程度的客观量,与安全性对立的概念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指标风险(危险性)。假定系统的安全性为S,危险性为R 。则有S=1-R。显然,若在一定程度削减危险因素就等于确保了安全性。从相对安全的定义可知,安全是在具有一定危险条件的状态,并非决无事故。由此引发出观点,即:事故与安全对立,但事故并非不安全的全部内容。它是安全与不安全这对矛盾斗争过程中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安全与危险都是与生产过程并存的连续型过程状态。

(二)安全风险

任何系统均存在风险,风险度(R)以其危险程度来衡量。有两种表达方式:

1.R以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为基础,测算系统可能发生事故概率P及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C。 可以得出R=P*C

2.以系统危险影响因素出发可表示为其函数形式,即:R=(R1,R2, R3,R4,R5)

式中,R1 人为因素,R2设备因素,R3─环境因素,R4管理因素 R5其他因素

经上述分析可见,要做好安全工作,就必须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实施风险控制,不断地尽可能削弱其危险性。

三、安全系统的特殊性:

调度/行车安全除具普遍性外,更具有其特殊性质,主要表现在:

(一)动态性

地铁的特点在于机车、车辆在固定的钢轨上移动,行车的安全问题也是伴随起空间位移而产生的。另外,运营系统是由各种设备的运转功能来保证的,任一设备的问题都将导致运营的中断或事故。这不仅是设备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运营基础设备不可忽视的动态性。

(二)事故后果严重性

调度员在方案的决策、执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允许有一丝失误。对于高速移动状态的列车,也伴随着安全的高风险,一旦瞬间设备异常或违规操作,可供纠正和避免事故的时间很短,可供选择的方式也有限,况且地铁硬件设备成本极高,加之运送大批乘客,列车一旦失控,所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作业形式的反复性

调度岗位中,必须重视施工、行车作业的安全管理,施工、行车作业是多工种的联合作业,周而复始,昼夜不断,因而在行车作业中各种不安全事件重复发生,可能发生的时段大都可预知。在暑运、冬运、广交会,包括每天晚上的施工组织等各种安全问题也是反复存在的。我们可以针对其反复特性,对不安全现象做出预警,提前做好安全风险判断。

(四)调度安全对管理的依赖性

行车作业由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完成,要求多工种、多部门联合协同作业,其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设备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这样庞大的人机动态系统结合外部环境的安全运行,离不开管理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的有效性及安全制度建立的有效性。要求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具有全局意识与预见意识。

(五)受环境影响的特殊性

调度工作中,行车、施工作业是一种涉及时间和空间的生产方式,运营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同一过程,也是对外开放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这就决定了它既受外部自然环境影响,也受社会环境条件影响。同时,地铁列车大都处于地下运行,处于半封闭状态的特性,也决定了无论对行车安全与起造成事故后果及其恢复都有很大影响,极易造成扩大。以上特性也导致对地铁行车安全的预测和控制有很大难度。

五、调度安全系统风险控制

作好调度安全工作,首先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安全基础建设,其重要环节在于:

(一)调度安全系统风险控制首要条件

突出管理职能及专业技术是控制系统风险的首要条件,以“大联动机”著称的行车系统本身是以管理贯穿的。对于安全工作也是一样,没有其管理衔接和制约,系统的安全就无从控制。地铁是城市的开放系统,特别是在新线建设以及新设备的引用上,不仅要突出人、设备、环境等相关因素间的系统内部管理,同时,对设计系统的诸多因素也必须严格管理衔接,全面降低系统危险性,确保系统安全,正常运作。

此外,随地铁企业发展和各种新技术设备的采用,突出专业技术职能还在于:①充分重视设备质量的保证作用,大力引进有利于安全的技术设备。②正确掌握其使用方法,并注意辨识各种异常情况,提高其安全可操作性。③先进的技术设备必须与现代管理方式和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相匹配。保证其可靠性的基础上,确保其安全性,削弱或彻底消除对系统的影响。

(二)安全风险控制关键

做好安全工作,保障系统安全性,加强综合治理是必不可少的。预想各种情况,加强整个环境的多方治理犹为重要。国外有许多地铁都有沉痛的教训,是值得我们警醒和借鉴的。忽视综合治理,会导致系统风险的进一步加大,而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三)建立安全预警体系辨识系统必要性

事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首先,事件对系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其次,一旦发生恶性事件导致重大影响,最终落脚点也必波及于系统管理等多方面。由行车安全的特殊性可知,任一岗位、任一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事件的发生甚至扩大。只有根据系统实际,扩大管理视野,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对系统危险性辨识,并纳于正常的安全管理轨道,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系统风险,实现安全关前移,做好安全工作。

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分部对所有线路该调度工种的调度员进行安全隐患的思想教育,从意识上提高,并针对业务流程中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关调度员进行业务规章的考试,使调度员从意识上、业务上达到要求。

由安全管理部门对发生问题的线路进行跟岗检查特别是针对夜班情况,进行加强检查。线网控制中心加强对重点调度班组或调度人员进行跟岗检查,通过调度员的言、行、举、止发现调度员的调度习惯及安全隐患,及时帮助调度员改正、整改。

由安全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开展安全风险教育剖析会,让全体调度员工受到教育和警示。

篇9

摘要:《葡萄酒标准与法规》作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葡萄种植、加工、生产、检验、产品认证、市场流通以及消费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本文通过对《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立足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葡萄酒标准与法规》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优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葡萄酒法规:产业发展:教学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02-0058-0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消费潜在市场,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葡萄酒文化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营养健康的重视,为葡萄酒行业发展提供了空间。预计到2015年,葡萄酒产量将达到220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利税120亿元。山东、河北、宁夏、新疆等主要产区都在大力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多所大中专院校开设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积极建立产学研联盟。但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还不能满足葡萄酒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

在高职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对于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目前还没有适合的教材可以选用,多是以高职高专教材《食品标准与法规》作为参考书,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法规与标准基础知识、中国食品法律和法规、国际和部分发达国家食品法律和法规、标准化与食品标准、中国食品标准、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食品标准、食品企业管理体系、食品产品认证、食品法规与标准文献检索,等等;再结合葡萄酒行业实际情况,构建起相对完整的《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体系,立足高职教育教学服务产业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就《葡萄酒标准与法规》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和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与产业市场需求对接,才能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教育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验职业情景,锻炼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心以及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的对接。

葡萄酒作为新鲜葡萄(或葡萄汁)经过发酵酿制的产品,影响其质量安全的因素贯穿种植、酿造、贮藏、灌装以及市场流通的全过程。《葡萄酒标准与法规》作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葡萄种植、加工、生产、检验、产品认证、市场流通以及消费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该课程具有特殊的产业背景和职业特色,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产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把一切行为规范在国家葡萄酒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之内,促进葡萄酒生产标准化,葡萄酒市场规范化。

二、开发《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校本课程的工作理念

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至关重要,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中,要突出“实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原则,积极构建合理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满足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作为新开发的校本课程, 《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坚持“基于培养职业能力,教学内容要服务产业发展”的开发理念,通过深入分析葡萄酒产业中的相关职业岗位,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引进职业资格标准,教学内容体系中充分体现职业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如表1。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学,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中,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三、《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葡萄酒产业发展涉及农业种植、环境保护、生产加工、质量检验、市场流通和监管、产品认证、对外贸易等诸多领域,因此有关葡萄酒方面的标准和法规众多,它们的存在相对凌乱和孤立,部分内容上错综交织,更新速度特别快,尤其在相关标准的更新步调不一致,新旧标准混杂在一起,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合理清晰的理论知识体系,国内也没有相应的教材出版。

《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它不仅让学生熟练掌握葡萄酒方方面面的标准和法规,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守法观念、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在新形势下,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职业特色、专业特色和产业特色,还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职业生活中自觉遵守葡萄酒市场法规和行业规范,依法生产和经营,更好地为葡萄酒产业服务。因此而构建以《食品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为基础,《中国酿酒葡萄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一葡萄酒》为核心, 《葡萄酒行业准人条件》等政策法规、部门规章及相关标准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体系。

项目化课程改革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首要任务,而课程教学又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为确保《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体系思路清晰,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把理论知识部分设置为12个模块,特别增加实训教学模块:确保本课程授课总学时不少于48学时,建议在第四学期或第五学期实施教学,如表2。

四、教学内容体系的优化与建议

1.与时俱进,适应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葡萄酒标准和法规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革新、市场变化等变化,法规或新标准会产生,不合时宜则进行修订,不适用的要废除。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及时更新或补充有关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比如,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不再保留卫生部。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2013年5月24日国家了《GB 1488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取代了《GB 14881-1994食品企业卫生规范》。为进一步加强葡萄酒行业管理,规范葡萄酒行业投资行为,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保障葡萄酒质量安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5月制定出台了《葡萄酒行业准入条件》。有关内容的调整和完善,就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关注和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葡萄酒产业。

2.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习好《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做到紧密联系产业、理论联系实践,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具体应用在葡萄酒产业才是根本目的。

为了满足葡萄酒行业的职业需要,《葡萄酒标准与法规》课程特意增加了实训教学模块,设计了学会制定部门规章、编写企业产品标准或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葡萄酒违法案例分析、标准与法规文献检索和利用等十个教学内容。以项目八了解葡萄酒商标为例,实训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商标的性质和用途,涉及商标、商标法、商标权以及商标案件纠纷等内容,培养学生从事商标及其相关业务的职业能力。

3.适时适度增加地方葡萄酒的标准和法规,体现教学内容的区域产业特色。以对接葡萄酒产业为切人点,以满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促进“四个对接”,适时适度增加地方标准和法规内容,以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地方特色。以宁夏为例,贺兰山东麓地区已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葡萄酒产区,其核心优势在于优越的地理条件能够生产优质的酿酒葡萄,根据《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带及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把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建成世界知名葡萄酒产区,同时提出建设百大特色主题酒庄的宏伟目标: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达51万亩,建成葡萄酒加工企业52家,生产能力达17.9万吨。

建议在《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增加“宁夏的葡萄酒标准与法规”教学内容模块,主要包括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宁政发[2004]第27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通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宁政办发[2012]130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总局2011年第14号公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及文化长廊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银川市发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庄产业实施意见:宁夏贺兰山东麓列级酒庄评定办法:DB64-T 204-2005宁夏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规程:GBT 19504-2008地理标志产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让学生了解本地区葡萄产业发展水平,提升自己的职业体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葡萄酒产业。

篇10

关键词: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城市设计作用;城市设计地位“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1-0079-02

历经十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或新法)终于获得通过并实施。从条款内容上我们无法直接得知与城市设计的条款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对城市设计的法律体现进一步消失,从另外一种思路上也促使了城市设计的自身发展成为平行于城市规划的运行体系。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的法规角度阐释城市设计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对城市设计法制体系构建作出建议性探讨。

1 城市设计及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相关概念

1.1 城市设计

真正切实有效的城市设计首先是一种公共政策,而非简单技术层面的规划、建筑或景观设计。即: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城市。

城市设计是基于提高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对城市形态环境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是在客观现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对各种层次的形态环境进行创作性的设计,并形成相应的政策框架,通过对后续具体工程设计的作用予以实施,是一种“二次设计”的过程。其运作充满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协调和整合,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动态的决策和作用的过程。

1.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

1.2.1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存在的必要性

首先:现代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模式决定城市设计存在的可能性。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有三阶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维护公众利益:二、促进人性空间的创造、保护:三、追求富有个性的高品质城市环境。由其对应的也是时代的制度变迁和完善,既有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转变体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和市场经济运行稳定的时期,城市设计作为市场经济对城市形态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城市设计实施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由城市设计自身要求,处于对自身设计的实施效果考虑,城市设计编制后的实体实施效果的好坏是决定城市设计成败的关键。城市设计的整个思想过程不是一种终极蓝图的模式,这一点与建筑设计的思想过程不同,但是在区域城市设计以下的开发性城市设计方案,获得良好实施就应当成为其编制的最终目的。

第三: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在制定、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多种利益团体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纠纷,只能以法律的裁判加以调整、解决。城市建设中,政府、开发商、土地拥有者、市民等任何一方的利益被忽视或占据过分主导的地位,都将损害到城市的良好发展,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调整这一系列利益关系,而当矛盾激化无法调和时,只能寻求法律的裁决。因此,建立包括一揽子裁判方法的城市设计相关法律十分必须,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避免人治与混乱。

第四:城市设计技术管理层面对法律制度的需求,与规划、建筑相类似,城市设计理论在实践中同样需要专业性规范的约束。而这些规范必须建立起一个制度化的控制体系,而法规体系是该城市设计运行的重要环境基准。

1.2.2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

城市设计成果的编制和实施牵涉的机构数量众多,利益取向不一,运行过程复杂,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这些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系统就是城市设计法规保障体系。

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是一个宽泛的定义,它的内容包括一切有助于城市设计地位确立、机构组织架设,有助于城市设计目标实施管理、监督评价的正式法律、行政法规、法定审议及和约制度、以及拥有相应控制作用的技术性规范等。

这些法律、法规在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1)城市设计主干法。这一主干法可以是以城市设计为题名关键字的专为城市设计而制定的法律,也可以是包含了城市设计运行所需的框架内容的非专项法。

2)有利于城市设计有效实施的一切其他法律、法规包含为城市设计实施提供可行性的经济、社会手段内容的法规:例如容积率奖励办法、历史街区保护办法、自然生态区保护办法。

3)从大量具体域市设计成果中抽象、提升出来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设计导则是实现城市设计目标和概念的具体操作手段,它如同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城市设计思想的贯彻实施。

4)对开发项目进行的城市设计法定审议制度。

2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现状

我国法规体系的现状是:缺乏国家一级主干法,具有适合地域实施性的城市设计地方法律及措施,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确。

2.1 现行城市规划的主干法一《城乡规划法》

《城乡规划法》虽有许多条款都包含了城市设计的实质精神,但却没有直接提出需要运用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如《城乡规划法》第1条、第4条、第10条和第18条,而在2005年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颁布以前,1991年通过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8条》也对此有规定。从时间轴上看,城市设计始终没有正式登上我国国家层面空间法律体系的舞台。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颁布以后,城市设计便失去了这一层法律上的肯定,而与此同时,《城乡规划法》也没有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一定的肯定和提倡・《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在对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予以肯定和提倡的同时,明显缺少真正能够保障城市设计开展与实施的可操作性主干内容。这一内容的缺失也直接导致了对开发项目进行制度化的城市设计审议无法实现。

中国的法律体系属于传统的大陆法系,成文法典在司法审判中拥有绝对的约束力,并且各部法律专属性很强。可以看出。在城市规划的法律框架之下不可能完整阐述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想、操作办法和成果形式。《城乡规划法》或《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无法成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至多只能起到为城市设计宣言的作用――认可了开展城市设计的重要性。

2.2 地方性的城市设计法规编制

个别城市如深圳在1998年编制实施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其内容包含了城市设计的编制办法、审议制度等,成为了该市开展域市设计实践可依托的主干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将城市设计上升为法律文件的地方性法规,但是这样的城市还为数甚少,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一级层面尚未理清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法律关系的情况下,这样的地方性法规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将会缺乏足够依据,并且由于我国开展城市设计是自上而下,有相对城

市化进程略偏早的特性。这种特区性质的地方法规对其他城市的影响较小,无法作为试点进行推广。由于大多数城市尚未有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因此对城市建设项目的城市建设审议也没有具体、明确的制度。

由上可知,中国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还远未系统建成。其中,城市设计主干法的缺失是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无法系统建立的根本原因。

2.3 城市设计在中国法律地位不明的历史原因:

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城市设计法律地位不明的根本性历史原因。

中国在建国之初,为了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建设需要。全部照搬了苏联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将城市设计的内容变相归入了城市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即为这一体制下的典型产物。由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从土地的所有权,到项目的设立、审批、投资、兴建都由国家一手包办,无需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面貌的日益重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于80年代逐渐被引入中国。但是这一理论被引入之初,也大部分停留在城市设计的形态表达效果上,关注美化城市面貌所起的表面作用,而对这一手段调整城市中各团体间利益的深层作用却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城市设计往往只是城市规划的形体翻译工具。因此城市设计仅仅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开展,而并未被赋予应有的法律地位,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城市设计图纸成果无法进行有效的实施。

3 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构建的初步建议

3.1 与城市规划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比较认同城市设计是“思想与方法”的论点,认为在接下来的城市规划中应引入城市设计的思想,并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将规划贯彻下去。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硬性”管束与城市设计的“弹性”引导共同作用,起到了西方国家依赖城市设计“二元职能”达到的目的。

因此上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关系也同样体现在两者相关的法规体系中,由城市规划所制定的相关法规起到了“硬性”的控制作用,制定了城市化进程的大体框架:而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体系则保证了城市各个角落在这个框架中更加灵活、细腻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弹性”的法规体系。

基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目前应该分别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两个方面人手完善并加强两者相关法规体系的衔接:(1)应当明确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应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应进一步明确城市设计在不同阶段的内容及成果要求,以弥补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不足:应当明确城市设计的成果如何纳入规划方法得出规划设计要点,构成完整的控制指标,以获得法律地位。(2)城市设计研究范围应当与城市规划基本对应,根据其本身工作特征可以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专项城市设计等,而其相应的法规体系也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城市设计要点(Code)和城市设计导则(Guide line 1,通过它们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弹性特点,适时适地进行灵活而高效的调整,达到在制度性的规划控制条件下进行日常城市建设管理的保障功能。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对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基本组成建议,我国城市设计法规体系的建立应该是多层次和富有可操作性的法制体系:(1)国家一级的城市设计专项法,作为城市设计的主干法,其中需要确立城市设计方案制定选择、实施管理、评价反馈的步骤、方法,与城市规划建设设计之间的衔接关系,城市设计文本成果的一般形式、内容,以及在这一系列活动中所牵涉的各种组织机构的设置与权责关系。 (2)各省、市(尤其是各城市)级别的城市设计编制、实施法,这与上一级的主干法类似。只是中央与地方层次上的差别。

3.2 明确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促进城市设计和规划的“一体化”道路,全面体现城市设计对城市建设的空间作用和社会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的观点,期望通过依靠强势的规划体系来实现城市设计目标。我们从法规体系看,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善体系,而目前城市设计无论总体还是局部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所以在现在“法制”的管理模式下不能独立运作。城市设计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法律效力:一是直接通过立法确立,这已经在深圳等地有所尝试;二是通过“转译”。以规划语言表达出来,城市设计导则通过独立成本附于规划文本或是打散后融于规划条款中。显然,第二种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符合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法规体系层面“一体化”就应该体现在城市设计以依附于城市规划立法形式为主,在适当发达地区尝试采用单独城市设计立法。

参考文献:

[1]柳权,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J],城市规划,1999 9.

[2]柳权,试论城市设计的编制与实施一从美国经验看我国城市设计实施制度的建立[J],城市规划,1999,9.

[3]王世福,城市设计的法律保障当议[J],规划师,2003 4.

[4]孙施文,周宇,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2期总第144期.

[5]吕斌,国外城市设计制度与城市设计总体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1998,4.

[6]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J],规划师,]999年第2期.

[7]城市设计的实施策略与城市设计制度[J],规划师,2000年第6期.

[8]金广君,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持续性[J],城市规划,1999年第3期,

[9]王卡,城市设计过程保障体系研究,博士论文,2006,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递增。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生自身的个人发展意识的滞后和职业意识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对大学生理性认知自我,挖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竞争力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但是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成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而言,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较为滞后,并且存在着一些问题。

1.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普及度不高,社会对其理解度和认同度不高,高校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构设置、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上都明显不足,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多也是流于形式。而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在大学阶段也未能接受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并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1.2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亟需完善

与西方国家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相比,我国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都没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咨询机构。有些高校虽然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但是也是作为选修课而存在,没有形成“理念导入一职业测评一个性咨询一生涯辅导”的完整体系。就业指导也仅仅是提供一些面试技巧、写作培训等基本服务,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了。

1.3高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的缺乏

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需要拥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经过相关领域培训。但是目前各高校都缺少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基本上都是高校的学生工作方面的老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而这些老师由于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经验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培训指导,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1.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内容空洞、形式单一

由于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这方面的经验较少。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基本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理论化和教条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方式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必要地实践课程,采用“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缺乏趣味,难以激起同学的兴趣,无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

2.加强和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分析

2.1高度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应该充分深入、正确地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人生发展和职场就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而调动大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积极性。

2.2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从大学生入学伊始,就应该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引导大学生尽快树立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也不能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要根据其兴趣爱好、性格、认知能力、职业倾向等因素,客观正确地引导其认知自我,科学地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作为保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需要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各个专业的知识和相关培训,这样才能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能力。

2.4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设置。高校需要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材。在课程内容上,不仅需要包涵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还应该涉及性格探索、兴趣探索、技能探索、价值观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就业指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管理和反馈等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之外,还应该增加案例分析、互动等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社会各方面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改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大学生更加顺利地就业,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颂平,张荣祥.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3):105—106

篇12

《纲要》是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纲要》的深入学习,围绕“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牢固树立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围绕学生成才,尤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工作。 根据《纲要》中提出的“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用战略的眼光规划学校发展,用务实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用创新的办法解决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一、优先发展教育,利国利民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均离不开发展教育,可以说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民族的未来。在《纲要》序言中就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过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纲要》是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展要求的高水平规划纲要”,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反映了人民的期盼,更表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意愿;《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为实现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科学地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阳光、健康、大气、积极向上的人才。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必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才能出名师、育英才,可以预见高等教育必将跨入更加注重质量的新阶段。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彰显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一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

三、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我在学习中注意到,在《纲要》第十七章第五十四条中提到:“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这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和心动的!谁都知道,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离开教师就无从谈起教育,更无法保证教育的质量!但是,教师也是人,他也要生活,也要赡养父母、孩子,维持家庭开支。所以,给予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是保证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基本条件。近几年来,教师的待遇是有所提高,这是无所争辩的事实。但也不得不承认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在劳动报酬上的巨大差异。这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大因素。我们在学习《纲要》中看到国家将逐步提高教师待遇,让我们教师倍感振奋,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发自内心的表示,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去,千方百计的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四、不断学习、自我充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纲要》五十一条中对今后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教师,要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时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合格教师!

篇13

关键词:城市桥梁 轻轨 总体设计 双塔钢桁梁斜拉桥

1工程概况

新蕉门大桥工程位于广州南沙地区的中部组团,横跨南沙经济开发区和珠江管理区。路线大致为东西走向,全长约9.1km;规划为城市主干道,规划宽度60m。近期工程包括道路、立交、新蕉门大桥设计。新蕉门大桥跨越水域宽度1100m的龙穴南水道,由于桥位距出海口较近,对通航要求较高,其中主航道通航孔净空:200m×24m,辅航道通航孔净空:110m×18m。大桥采用三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7.4m。

桥梁结构采用140m+280m+140m双塔钢桁梁斜拉桥,分上、下层布置,上层为双向6车道的城市交通,下层为双线轻轨交通(见图1)。

新蕉门大桥工程既是连接南沙经济开发区和珠江管理区的重要纽带,又是南沙经济开发区一条重要的对外通道。工程的实施对解决城市组团间跨区交通、城市区域对外交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总体设计

2.1主要技术标准

2.1.1主线道路及新蕉门大桥

城市主干道:设计车速60km/h;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桥梁采用城-A荷载;最大纵坡3%;最小坡长170m;横坡2%双面坡。

2.1.2轻轨线路标准

最小平面转弯半径:一般不小于150m,困难地段50m;轻轨预留最小宽度9.6m;净高控制≥6.8m;最小竖曲线半径1000m;最大坡度5%;轨距1.435m;行车方式为右侧行车;最高行车速度为80km/h。

2.1.3立交设计标准

设计车速主线为60km/h;匝道为40km/h。采用城-A荷载。最大纵坡主线为4%;匝道为5.5%。

2.2设计原则

2.2.1平面设计

满足规划道路、轻轨走向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路线走向;大桥桥址的选定满足水利、航道及规范要求;满足轻轨分离、衔接要求;预留远期轻轨用地;减少对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

2.2.2纵断面设计

满足工程区域内防洪标高要求(线路全线道路中线最低控制标高为6.3m);满足与沿线现有道路交叉口标高及立交连接要求;满足线路跨越的河涌、水道的通航净高要求;满足现有南部快速干线高架桥、规划路(含堤岸)行车净空(≥5m);满足轻轨分离、衔接要求;符合规范设计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全线土方平衡、利于大桥施工、避免大填大挖、环境保护等方面。

2.2.3横断面设计

满足规划及远期交通量要求;设置中央绿化带、种植行道树以改善环境,提高行车、行人的使用舒适性;预留远期轻轨位置。

2.2.4其他

满足公共交通要求,沿线设置港湾式公共汽车停靠站;满足行人安全要求,交叉口处均进行交通渠化,并设置人行斑马线及行人过街信号灯。

2.3设计重点

2.3.1平面选线

路线全线长约9.1km,基本与规划道路中线吻合。路线沿线与4条城市主干道相交,规划宽度均为60m。在下穿现有南部快速干线高架桥时,为保证通行净空和行车视距,道路中线进行偏移,偏移后桥墩位于道路中央分隔带及两侧人行道上。路线在水道东侧至环岛西路之间,地处起伏的山丘,为减少对山体的破坏,设计桥位相对规划桥位向东南向微调55~75m。

2.3.2桥位确定

大桥桥位根据桥址评审研讨会中航道、水利、规划等相关部门的意见,选在河道顺直、河床稳定的水域段,桥位与常水位水流方向基本垂直。由于受水道东岸山丘的限制,线路新蕉门大桥设计桥位较规划桥位南偏75~55m。在设计标高基本相等条件下,规划桥位对东岸的山体开挖高度会比设计桥位增高20m,且护坡高度达到50m,开挖土石方量增加约33万m3。从保护环境、降低工程造价、保证行车安全等多方面考虑,采用设计桥位作为实施线位。

2.3.3环岛西路立交(近期实施)

通过比较且经规划部门审批,采用环岛西路立交为近期实施立交形式。

根据相交道路规划性质和规划车道数,环岛西路立交主线高架桥为双向6车道和双向4车道,桥宽分别为26.0m和19.0m,并设置两条右转匝道。匝道为单向双车道,宽度9.5m。所有左转车流通过右转驶入环岛西路后调头完成交通转换,环岛西路平面交叉口保持现有形式和交通组织。

该方案立交形式简洁,环岛西路现有平面交叉通组织和渠化基本维持现状,工程实施时交通可基本保持正常运行,减少拆迁,工程造价低。

2.4设计难点

2.4.1轻轨分离段设计

新蕉门大桥是与轻轨合建的大跨径双塔钢桁梁斜拉桥,总体设计中需考虑满足规划轻轨走向的要求;轻轨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净空的设计要求;根据两岸不同的地形地势,以跨越水面后桥梁与轻轨尽早分离为原则,减少近期工程投资;同时了解工程沿线规划用地,为远期轻轨的接入预留一定的空间;根据城市交通上行、轻轨下行的布置形式,考虑轻轨从平面分离或平纵结合实现空间分离的可能性。

通过比较,采用下述方案实现桥梁与轻轨的分离(见图2)。

主线上层城市交通桥梁平面保持不变,轻轨在跨越水道后,于桥梁下部以S型平曲线转出(半径200m),实现桥梁与轻轨的分离。纵断面设计中,轻轨在S形平曲线范围内,仍与主线坡度相同,平面转出后,轻轨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变坡点。

优点:主线桥梁线形流畅;轻轨分离后位于主线桥梁的一侧,远期实施时易于接入,且远期施工时对已有工程影响较小;轻轨远期实施时平纵布局空间大,远期建设费用会减少。

缺点:轻轨平面线形标准偏低,车速受限制,空间美观性差,从规划用地考虑,造成主线与轻轨所夹地块浪费。在水道西岸,轻轨在道路一侧,对该侧远期规划住宅噪声影响较大,如按本方案实施,规划需对用地范围、用地性质做较大调整。

篇14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实施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集团化办学模式和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一些成绩也存在不足,应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健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强校企间的互动合作和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以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4-0117-04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XIE Jing

(Deans Office, Nei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eijiang 641100, China)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collectivized schooling;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Dual System

Abstract: The perfe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Germany and its dual-system are efficient, which accelerates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promotes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resulting in the suc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ts dual system. Taking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s advanc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ve laws, the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proc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glomeracy should be promoted,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近年来,国内对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已有很多,但主要是对德国职业教育特点的描述。前不久,笔者有幸到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学习,学习期间,还有幸到一些企业参观,使笔者对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特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管理运行体制等有了直观的了解,对德国政府、企业、学校、协会以及学生在职业培训体系中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长期萦绕在脑中的疑惑由此得到了解决,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等产生了一些想法。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1.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实行12年制(幼儿园3年、小学4年、初中3年、高中2年)义务教育,其中将进行三次分流。而在高中毕业后的第三次分流时,学生可选择进入5年制综合大学、3~4年制专科大学或3年制职业学院。由于德国不存在我国的“普高热”、“学历热”,所以有70%的学生会选择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德国法律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且两者呈“H”型互通,即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学生在入学两年后,其生源可以互动,普通高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转入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而职业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普通高中学习文化知识,为今后上大学做准备。

在德国,人们最看重的是“工作资格”,而绝大多数人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实现自己的工作梦想的,所以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业学校。目前德国有2000多所双元制职业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明显地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并与企业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在这一教育合作体系中,企业承担着首要责任,决定了职业学校的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

2.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保障

德国是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联邦政府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保障法》、各个职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以及各协会制定的《考试条例》等法律法规。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规定,凡从业人员超过10人的企业,若其接受的培训学员不到从业人员的7%,则必须交纳“培训税”,凡提供的培训人员超过7%且全部签订培训合同的企业,则将得到相应的经费补偿。行业协会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自我管理机构,具有监督企业职业教育运行的职能。而德国联邦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行会的地位,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负责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证书发放以及企业培训资格的认定。

3.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存在企业和学校两种培训机构,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二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纲要和培训条例。三是围绕综合素质培养设计了专业理论和技能实践教学内容。四是企业实训教师的任职资格条件是品格好(指未违犯职业教育法)、业务精(指通过双元制职业培训考试,有该职业实践经验),并通过相应考试(如技师考试)。因此,职业学校教师进门难、学历和资历要求都比较高,需要具有硕士学位证、实习证、职业教师资格证。五是两种培训身份,受训者在学校的身份是学生,在企业的身份是学徒。六是要参加两类考试,受训者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七是要具有两类证书,受训者最后应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布的世界认可的资格证书和由学校与企业联合颁发的毕业证书。

4.集团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独特之处。从办学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集团内成员的人才培养和一些技术合作;从办学特点来看,主要是以企业为主导,政府调控管理,多元主体联盟;从办学模式来看,主要有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是以政府、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目的组成的联合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多个应用科技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纷纷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或技术创新中心,这些中心通常依托学校实行企业化运作,为企业特别是为中小型企业服务〔1〕。

5.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学习期间,经历了该集团企业经营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对以行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体验。例如,让学生分组进行市场调查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企业经营理念;开展企业基础经营模拟实训,让学生体验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如何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以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列举企业倒闭、企业股票上市等真实案例,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资本运营等等。此外,德国的职业教育机构为适应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金融等专业学生的实习需要,还建立了近千家商务模拟公司,形成了一个模拟市场,实施仿真式的教学,让学生得到和在现实工作岗位上一样的训练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采用“谈话教学法”,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和分析问题,以启发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了师生的双向互动。如爱科特教育集团在教学实践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能力本位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把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突出了“能力目标、学生主体、任务驱动”三个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打下了基础。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转型、社会服务功能和校企合作等环节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2〕。为改变该状况,今后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健全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不完整、体系不健全,这导致了教育结构整体失衡。由于受传统观念、教育理念和教育行政制度等的影响,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协调、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渗透比较困难、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不紧密,这些成为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协调稳健发展的重要原因〔3〕。

因此,要健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把终身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衔接性和通融性,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必须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目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多元化办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制定与教育体制、教育政策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等相适应的政策法规。还需加强执法监督,以改变单一的行政办学模式,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

我国是从20世纪初开始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职业教育事业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和推动下得到了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立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立法的完整性不够,缺乏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法规,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法定义务和责任不明确,政府在资金投入上责任不清等;现行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应该健全和完善。

要推动职业教育规范化发展,必须健全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应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健全和完善现行《职业教育法》,使其内容更全面,更符合我国国情。如在职业资格鉴定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双师队伍建设以及集团化办学等方面的相关法规应尽快完善;应建立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以地方和部门立法为补充的内容完整、层次分明、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实施的保障机制,以加大《职业教育法》的执行力度。

3.加强校企间的互动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的职业院校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创建了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如:“海南模式”、“河南模式”、“天津模式”等①。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其办学体制、机制还缺乏活力。为此,应加大政府的协调与监督力度,使行业企业都积极参与到集团化办学中来。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其重要环节就在于学校与企业的成功合作。我国应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把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加强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大政府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校企互动合作和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中的助推作用,明确校企合作的内涵,在集团内组建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构建有层次重延续的学制系统,并通过行业企业参与专业认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开发的方式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同时,还需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强校际合作、跨区域合作,使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辐射带动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提高集团整体办学效益,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优势突出、连锁互动、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

4.注重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教育队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扎实的实践技能。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主要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场所不足、实践机会有限、引进和稳定“双师型”教师难等问题。因此,“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彰显特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高等职业院校要针对目前教师实践技能较差的现状,出台一些激励机制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办法,如可派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一些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强的对口企业或生产第一线单位定期顶岗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吸引行业企业优秀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建立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双师”队伍素质。

5.把握高职课程改革方向,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要求,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而现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原则,那种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重理轻实的课程结构和以书面形式反映评估结果的课程评价等都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今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三是要注重“五导向”的统一,即导向职业岗位(群)而非学科体系、导向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导向任务驱动而非逻辑推导、导向理实一体化而非理实分离、导向学生主体而非教师主体。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职业能力和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根据工作任务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以构建“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职业能力课程+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注释:

①参见教职成〔200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网址:。

参考文献:

〔1〕匡 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