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教育作业设计范文

健康教育作业设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教育作业设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教育作业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三维教学目标;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73-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我在小学数学的实践教学中,经过初步尝试,摸索思考和总结,觉得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以下教学环节考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明确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本身就隐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学者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具体教学内容中认真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并设计为教学目标的一项,明确体现出来。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倡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可以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个子目标,明确写进去。例如:培养学生自信,坚持,细心的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优秀心理素质等。

2.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根据教学目标中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体有针对

性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针对性的对不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1对于学困生,在教学中,在初步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从预备性知识的练习开始,做会了然后再过渡到这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性练习上,循序渐进,做会再加大练习难度,这样就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并且在练习中,发现他们不会做了,要引导他们不要轻易说不会做而放弃,可以给以适当的方法的提示,或说出用到的知识,然后再引导他们继续坚持思考摸索,直到完全做对这个题目,从而培养他们的不怕困难,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能努力拼搏去做的良好心理素质。如果他们做对了,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或奖励,并引导他们制定符合自己学习实际情况的学习进步计划,一步步帮助他们去实现,从中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还要引导他们有问题要主动问老师或学习好的同学,以增强他们的主动进取的意识。也要慢慢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2而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他们有待提高的地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他们回答或出一些针对性的题目让他们去做。例如,出一些需要特别细心和严谨的题目让他们去做,以此培养他们严谨、细心的优秀品质。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的题目或有多种解法的题目,来训练他们的创新品质。学优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他们出现错误,在不打击他们自尊的前提下,要明确指出他们的错误和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指出努力和进步的方向。这样既是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动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谦虚。

2.3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一方面,可以仿照学困生培养他们自信,不怕困难,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能坚持的优秀品质等;另一方面,可以仿照学优生,培养他们细心、严谨、谦虚的优秀品质和创新意识等。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中设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真正的得以实现,因为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更乐意的接受。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还要鼓励和倡导学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共同实现进步。

3.在课堂和课后作业设计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3.1在作业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这样能进一步巩固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优秀品质训练和培养的实效。

3.2在作业设计中还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来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毓秀心理品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模式,指出一个人有八种智力,根据这个理论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不同擅长的学生的优势心理品质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如可以布置一些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作业; 手工制作,图形创意设计等。 还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业,如把一些概念或定理改成顺口溜或儿歌等。

4.在课后辅导中进一步巩固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成果

在课堂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校作业和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要辅导他们完成,在辅导过程中,要进一步巩固不同水平学生在课堂上初步形成的优秀心理品质,使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逐渐内化为他们平常一贯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

5.在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中把优秀心理品质的表现程度作为评价内容之一

篇2

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智上都比较稚嫩,而且,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同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则可以正确利用这种可塑性。以课本和其它儿童读物为载体进行的阅读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在阅读教学中逐渐渗透正确的道德品质等思想能够起到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引导和治愈作用,为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本文将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题,进行如下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为了更好的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将在简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来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或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1.1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不同年龄阶段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核心,以相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1]。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从学生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2)从学校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推动教育目标实现、减轻教学压力、促进教育创新,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功能[2]。(3)从社会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培养全面素质人才、减轻社会负担、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等长远意义。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接受正式义务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可以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蒙场所。而小学语文阅读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这样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索。

2.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课堂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因此,需要从课堂氛围的营造着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以身作则。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平等待人的形象,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比如,在每一节课开始前与学生微笑着打招呼,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后活动中发生的小故事,以亲切的口吻来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在轻松的聊天式对话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动态和心理动态;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学生的帮助,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完成教学的任务;在每一节课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同学们要记得按时完成作业哦”、“下节课见”等温馨提示,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放松心情,快乐学习,不断进步。其次,教师也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动手,打造和谐教室。通过儿童文学板报布置、学生优秀作文张贴等方式来营造适合教学和学习的室内氛围,使同学们在环境和教师榜样的影响下不断端正学习的态度、逐渐爱上语文,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2.2合理的运用语文课本,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素材: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着上百篇各种题材的课文。有表达感恩情怀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有表达乡情的《回乡偶书》,有表达助人为乐精神的《“红领巾”真好》,有表达实践出真知的《酸的和甜的》,有表达相互尊重礼节的《陶罐与铁罐》,有表达诚实守信重要性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这些课文大多蕴含着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做人的道理,都具有着显著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征。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文阅读和语句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文中积极思想的熏陶,并配合教师的正向引导,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2.3适当的布置阅读作业,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扩展空间:

阅读作业布置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接触阅读的时间,还有利于小学生课后语文作业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而要更好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作业布置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语文教师对作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对每一次的阅读作业进行适度的范围约束,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布置阅读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一则你最喜欢的关于‘勇敢’的小故事,并能够正确的读出来,在下一节语文课开始的时候跟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而且“选择自己喜欢的”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自主性的尊重,“分享”的作业检查方式也更加灵活,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课上教学、课下自主学习的语文阅读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4灵活的进行阅读评价,为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果往往要通过一些随堂测验、阶段性考试来获得。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阅读学习成果评价时掌握好分寸,一方面,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适度的赞美和表扬,另一方面,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给予建议和鼓励。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故事分享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进行整理,进行阶段性的“荣誉榜”评比,让学生能够在享受激励的同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人公。

3总结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教育工作,充分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与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敏 单位: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全安镇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红梅,何亚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小学生阅读疗法的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9):77-81.

篇3

我的教学尝试:构建和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孩子树立自信心;确立榜样陶冶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孩子学有目标;搭建尽情渲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孩子摆脱心理压力。当今社会的中小学生有相当数量的存在各种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的“马家爵事件”以及屡见不鲜的中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的报道,让我们肩负教育责任的各科教师感受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所能完成的,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的尝试是:构建和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孩子树立自信心;确立榜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孩子学有目标;搭建尽情渲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使孩子摆脱心理压力;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孩子们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一、构建和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教学中,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个性,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帮助他们在学习上下工夫,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学习障碍的心理原因并加以辅导。试想,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一个极少享受过成功喜悦的孩子,怎么可能在长大之后,有一个“自信”的形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可实际情况又是:一个班级,学生人数过多,能力优劣悬殊。生活环境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学生来说,往往更是缺乏自信。他们害怕上课回答问题、害怕做作业,其关键就是对自己不自信。为此,我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问题有深有浅,作业有易有难,任务有轻有重,难度有高有低。比如,每节课后,我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来设计安排作业,使他们都有作业并都能完成作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孩子各尽其能,特别是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确立榜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或是具體、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利用班级上学习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结成对子,引导学生把伙伴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逐渐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心理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见解独到,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华,情操得到了陶冶,胸怀更加宽广,形成了健全大气的人格。

三、搭建尽情渲泄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问题,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

篇4

【关键词】 数学;健康教育;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G 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051-02

Effect Evaluation of Maths Exercises on Primary Health Knowledge/FANG Yue-wei*, HE Song-cai, GU Song-jun, et al.* The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Zhoushan City, Zhoushan(316021),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aths exercises of primary health knowledge" and to provide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schools,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to receive health education, to make the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 authorities' initiative. Methods The same content health knowledge was compiled into a health knowledge "maths exercises" or "flier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id the "exercis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he "fliers". The baseline and the terminal survey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ults After using "exercises" or "fliers", the awareness rate of related health knowledg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rom 12.6% to 24.3% and the control group from 13.6% to 21.0%.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 Mathematics; Health education;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健康相关行为的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过程是目标[1]。只有通过学习,获得了相关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才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态度,从而促成健康行为的产生。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2],人们普遍容易忽视对学生个人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如何让孩子们从小掌握健康知识,进而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是健康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3-5]。笔者通过多年的健康教育实践,编辑了《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并试图通过学科渗透达到上述目的。

为验证《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数学作业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效果,笔者于2009年9月对舟山市定海区和普陀区六年级学生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舟山市定海区和普陀区范围内(除“健康促进学校”以外)的6所小学六年级学生,按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社会上所谓的“好”和“一般”学校)分类搭配分成2组,再随机决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69人,对照组577人。干预前,实验组发放问卷669份,有效回收问卷652份,有效率为97.5%;对照组发放问卷577份,有效回收问卷556份,有效率为96.4%。干预后,实验组发放问卷669份,回收有效问卷648份,有效率为96.9%;对照组发放问卷577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有效率为97.2%。

1.2 方法

1.2.1 材料 采用自编的《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现举例介绍如下:(1)少量饮酒有益身体健康,过量饮酒对大脑皮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都会带来严重的损害,还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和暴力事件。适量饮酒男性每日摄入酒精不超过25 g,女性每日摄入酒精不超过15 g。计算公式:饮入酒量(mL)×酒精体积分数(度数%)×0.8(酒精比重)=酒精(g)。如小丽的爸爸喜欢饮酒,每天喝500 g黄酒(酒精度14%)。请问小丽的爸爸每天摄入酒精多少克?超量多少克?(2)国家提倡18~55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的成年人每次采集血量200~400 mL,2次间隔0.5 a以上是安全、无害的。假设一个健康人热心无偿献血,每次献血400 mL,他一生最多能够为他人提供多少毫升血液?(3)白开水是人体最好的饮料。一般人群日常生活需要补充白开水1 200 mL。小倩家的水杯容量是220 mL。请问小倩每天用这种杯子喝水,大约要喝几杯(用整数)?

1.2.2 调查 采用根据《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中的健康知识内容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调查表共有12题,题型如下:(1)正常成人运动后,心率应该控制在每分钟多少次?(2)正常男性成人每天能够喝酒精度为14%的黄酒多少克?(3)小明家有一台40英寸电视机,小明看电视至少要离电视机多少厘米?(4)每100 mL可乐中约含有多少克碳水化合物?(5)正常人每天应该睡眠几个小时?(6)一般人日常生活需要补充白开水多少毫升?(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水果多少克?(8)《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植物油多少克?(9)《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谷类多少克?(10)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液?(11)正常成人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多少次?(12)成年男子肺活量约为多少毫升?所有被调查学生均进行基线调查,干预后再进行终末调查。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识记后短期内遗忘较多,过了较长的时间后遗忘发展减慢了[6]的规律,在学生们做完作业后45 d,进行终末调查,调查表同基线调查。总体知晓率=总答对题数/总题数×100%;单题知晓率=该题答对数/总人数×1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3 干预 基线调查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为了控制调查质量,笔者对教师布置作业的重视程度进行限制,印制了调查导语,统一了口径,借“创卫”的理由叫实验组完成《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对照组学生阅读健康知识宣传单,作为学生家庭作业,在1周内完成,告知以后要考试。

1.2.4 统计处理 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经过审核和统一编号后,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学生总体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使用《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和健康教育宣传单后,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2组均提高(P值均0.05)。而终末调查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各项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后,实验组各知识点均有显著提高(P值均0.05),其他均有提高(P

表1 不同组别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比较/%

知识实验组基线(n=652)干预后(n=648)对照组基线(n=556)干预后(n=561)

正常成人运动后,心率应该控制在每分钟多少次?28.837.0**29.123.4*

正常成人每天最多摄入多少酒精量?05.2**00.7*

看电视时应距离电视多远?04.6**05.2**

每100 mL可乐中约含有多少克碳水化合物?4.113.6**2.715.5**

正常人每天应该睡眠几个小时?20.145.5**19.433.7**

一般人日常生活需要补充白开水多少毫升?1.76.2**4.511.9**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水果多少克?21.936.0**17.636.4**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植物油多少克?5.119.8**2.517.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吃谷类多少克?11.830.2**13.119.3**

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血多少毫升?42.256.0**54.148.8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多少次?9.216.2**14.216.9

成年男子肺活量约为多少毫升?6.321.3**6.123.4**

注:与基线调查比较,*P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对健康知识的传播效果更加有效运用日常使用的一般健康教育方式――发放健康教育文字资料,45 d后可以使学生记住学过内容的21.0%,其记忆效果接近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理论,学习1月后记忆能够保留21.1%[7]。而使用《小学生健康知识数学练习题》进行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45 d后可以使学生记住学过的相关健康知识24.3%,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比一般的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学习效果更好。

3.2 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的内容选择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数学学科的健康教育优势就是发挥数字的作用。在小学数学学科中渗透健康教育,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般都是作为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渗透在例题、习题之中。教师利用一串串的数字,适时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则更生动、直观,有效[8]。本研究中与六年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如运动心率、睡眠时间、水果摄入量,相比其他各知识点始终得分较高,就证明了这一点;而需要计算的知识点(如心率计算、酒精摄入量计算)通过数学练习传播更加有优势。

3.3 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不应局限在家庭作业 本研究中,看电视至少要保持多少距离,本来是一个非常相关的问题,但学生干预前后都掌握的较差。原因可能为:一是教师把预防近视知识关注在了读写姿势方面;二是此健康知识数学题是个动态的计算过程,比较难,因此需要关注与讲解。

3.4 学科渗透对于师资培训有着独特的作用和贡献[9] 健康教育数学学科的渗透不但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掌握了健康知识,同时也可以使教师获得健康知识和教学经验。

3.5 在小学推广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的可行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练习仅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改变传统的练习方式,设计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探索的练习[10]。进行健康教育数学学科渗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9]。

4 参考文献

[1] 马晓,主编.健康教育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59.

[2] 喻坚,唐佩佩.对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新思考.四川体育科学,2005(1):82.

[3] 闰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41.

[4] 郭喜青.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15):10.

[5] 吴国瑞.应用“学科渗透法”实施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国学校卫生,1998,19(3):212.

[6] 冯凌,孟强,李文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单词记忆中的应用.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3):35.

[7] 金大鹏,主编.健康科普演讲教程与实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

[8] 汪建红,王芝平.初中数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环境教育, 2004(9):32.

[9] 汪人.渗透式科技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48-50.

[10]凌国伟,黄伟星.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小学数学教师,2009(1):132.

篇5

摘要:把心理健康融入数学教学当中,在备课中应引起足够的注意,在施行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我能学好的自信心及毅力,采用适当的方式把数学特色寓于心理健康教育中,构建教学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承的平台。

关键词:中学教学;心理健康;培养自信;增强能力;课外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32-01

1.在备课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还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我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等为中心,来设计教案,同时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教师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在教学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选用了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它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潜能充分调动起来,可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

自信源于关爱和信任。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我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学习是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格个性的完善也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因此评价自己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尽量发掘自身优势,看到自己长处,从而提高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2.1 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我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

2.2 放大学生的优点。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不要看到答案不对就打“X”,要注意其思维障碍,耐心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学习上的错误,自己纠正错误。数学作业也可以采用多次评价的方式,学生订正之后再给予好的评价。我尽量找出学生平时学习中的进步,哪怕是细小的进步,也要鼓励和肯定。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

2.3 引导学生进行多方对比。平时引导好的学生多进行横向对比,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本班或是本年级比自己强的同学有很多;引导后进生多进行纵向对比,将自己的现在和过去对比,进步了没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这样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毅力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课堂上的质疑问难、看书自学,认真、独立、及时完成作业等都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才能持之以恒。教学中,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以人为本,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顽强的毅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论证、习题的解答等各个环节,培养学生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以及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同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问难的勇气,教学内容中,学生会说、会做的,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做,虽然其中难免会遇到失败,但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都是可嘉的。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问题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4.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课堂上,我是学生的指导者,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朋友,而不应该高高在上。此外,我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因为我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将影响到我对学生的态度,同时也将影响到学生看待我的眼光。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增加提问和演板的次数。许多学生自卑、胆小、耐挫力差、害怕回答问题,我就让此类学生多回答问题,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步训练他们的自信心、耐挫力,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

4.1 多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没有恐惧心理,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克服了自我封闭的心理毛病。

4.2 让学生自主充分地活动。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提问。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作针对性的讲解。这样不仅节约了讲授的时间,同时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积极思考的习惯。

5.对学生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职校心理健康教育 信息技术 整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如何更快、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成为了一个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面向全校师生的学科,仅仅依靠专职心理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做到的。如何

由此可见,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以达到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程。

一、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方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扩展心理健康宣传,及时反馈学生困惑

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立,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广阔性,扩大心理健康宣传的范围。相对于心理知识黑板报、心理咨询刊物等形式,网站的更新快、形式多样;同时,网站还可以提供音乐、图片、视频和音频的宣传形式,多样的知识呈现形式,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有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各方面都不断发展。动态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一个难题。传统的纸笔测验,计分非常繁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很难做到动态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专业的网上心理档案软件利用信息技术而具有管理方便、省时省力、反馈及时等优点,能做到动态、及时更新信息,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情感、学习动机及学习压力等方面做到及时修改,从而有利于建立一个全面、动态更新的心理档案。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

(三)信息技术提供信息资源,促进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网上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课外扩展作业,学生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并完成相应的练习。譬如,注意力这个专题,可在“声声入耳”这个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之外,布置学生在网上浏览注意的种类、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转移等模块,并让学生参与一些注意力范围的小测试,以此了解自己的注意力水平。此外,教师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布置扩展作业,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譬如,“亲爱的,那不是爱情”的主题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网上的情境模拟故事,共同讨论,出谋划策,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度、接纳度和内化度。这就要求学校以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需要、兴趣等方面为基本的出发点来设计课程。而信息技术能将图片、视频、声音、文字等进行整合,以情景故事、制作成切题的视频、音乐等形式呈现。这种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学生的阅读、观察、体验、思考等学习方式,以形成新的体验,触动心灵。

(二)有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社团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而心理咨询、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方式,因容量有限,也无法满足全校师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电脑、手机等智能通讯工具的普及、网络的普及等原因,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而获得自助。通过浏览相关新闻、案例等,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问题不是唯一的,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获得一些体验与感悟。同时,丰富的网络资源,还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

三、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完善

(一)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化

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中要注意不要滥用、误用信息技术,一些根本不需要使用信息技术的内容,千方百计地套上去。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而不必刻意搞些“花架子”,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二)整合中信息技术准确定位

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心理教师和课堂教学是不可取代的。在整合中,应避免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的作用,而忽视教师和课堂教学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互动,因此,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信息技术运用得再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与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是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的;在心理咨询时,心理教师表现出来的无条件接纳与共情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无法取代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的完善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相对于语数英等主课,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源相对较少,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页的设计等教育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需要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每个学校的专职心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人数过少,可谓是势单力薄,更无专业性可言。因此,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业的心理教师来共同开发符合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化程度。

参考文献:

[1]李蓉,董秀芳,信息技术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合实践,软件导刊,2009,(9).

篇7

1.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30.6%的教师希望在教学研究方面接受培训;34.1%的教师希望培训内容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还有16.5%的教师在管理和评价方面有培训需求;并且78.8%的教师也希望接受学生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培训;27.1%的教师还希望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说明教师希望接受针对性强和教育教学中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能力提高的需求方面,27.1%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心理课程开发能力;也有55.3%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培训也能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75.3%的教师期望能够通过培训来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说明教师更重视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

2.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上,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3.5%的教师希望在开学初或者是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可见,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在工作时间进行培训。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导致的身心疲惫,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这一方面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矛盾更为突出。

3.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在培训形式的需求方面,55.3%的教师希望以专家讲座、报告的形式培训;47.1%的教师还希望以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的形式培训;74.1%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来学习;54.1%的教师以案例评析、参与式的方式培训;7.1%的教师还希望以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和共同研讨的形式培训;37.6%的教师希望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学———反思;14.5%的教师希望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培训;还有31.8%的教师希望还有其他的培训方式。这组数据说明,教师们接受培训的形式不拘一格,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课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4.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在培训者类型和特征的需求方面,有21.2%的教师希望只由高校教师来培训;5.9%的教师希望只由课改教师来培训;还有5.9%的教师希望只由教科研人员来培训;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只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培训;其余36.4%的教师希望由以上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培训者团队。30.6%的教师希望培训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专业性强;56.5%的教师希望培训者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善于调动学员;41.2%的教师还希望培训者具备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操作性强的特征;也有51.8%的教师期望培训者的理论功底深厚、了解中小学实际、讲课深入浅出。

5.教师对培训考核的需求

在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的需求方面,14.1%的教师希望通过考试的评价方式来考核;56.5%的教师期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的方式来考核;16.5%的教师期望通过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的方式考核;14.1%的教师希望通过提交教学案例的方式考核;17.6%的教师希望采取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的方式培训。可见教师们不太喜欢对他们进行考试评价,而希望作业等其他方式的评价,这提示我们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在评价时进行考虑。

二、培训建议

1.对于培训的组织和实施的建议

(1)培训的管理和组织方面。

完善岗位资格制度,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具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强。然而,就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这就必然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甚至是错误。况且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问题重重,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又如何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所以,我们要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制度来逐渐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形成良性循环,用几年时间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分层培训,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梯队。

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明显,针对目前现状,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分别促进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那些专业素质好、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对其他教师的发展起带动作用,成为其他心理教师的培训者。我们要努力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参加更高水平的高级培训和高级研讨;对那些中等水平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教师参加拔高培训,使他们逐渐向高水平教师发展。为这些教师创造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组织他们研究实践问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比较外行的教师,通过恶补专业知识,使他们的专业水平获得较快提高,通过考核逐渐淘汰不合格教师。在形成专业梯队的过程中,创造条件以高带低,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氛围。

(2)培训内容要能及时跟进教师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也有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更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对那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内容要通过适当形式引导教师系统学习,对那些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所以,我们培训者要不断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按需设计培训内容。

(3)在培训形式上要做到几个结合。

一是要组织集中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结合。没有教师的自主学习,任何培训也难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只有教师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培训的效果才能落到实处。培训机构在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使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让教师的自主学习延伸培训的效果。二是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专家的讲课要密切结合教师工作实际,引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应该充分调动一线优秀心理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实践领域的培训者,通过现场观摩、演练进行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提高素养、内涵;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学会操作。三是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结合。过多的集中培训不仅成本高,集中困难,而且会加重工学矛盾。在现代远程培训条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应更多采用远程培训的形式,关键的问题是要重视远程培训的合理安排和互动平台的互动效果,使远程培训中师生互动起来,生生互动起来,及时讨论问题,及时解决教师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四是培训和教研、科研结合。长春市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益于引导心理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

教师的培训工作离不开教研,也离不开科研,我们培训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将其与教研科研分开,所以,我们应将培训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结合起来。五是多样化考核方式结合。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评价方式多元化已经在学生评价中得到落实,实践证明,执行考核更易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如,作业、论文、网上互动频度、提交案例、个人评价、档案袋、教学设计、所在学校工作效果评价等等。

2.对于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的设想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考虑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和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以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为基础,我们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做出如下设想:

(1)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研究。

(2)知识类课程。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题研究,如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心理问题,人格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和人格发展问题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防范;教师心理不适应以及心理问题的调适;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教育中的应用。

篇8

一 研究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卫生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教育部2011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蚌埠学院是一所省属以工为主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17年9月,共开设了4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专业25个,占53.2%。2013年9月面向普通本科全部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性质为公共必修课程。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开设此课程的2016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16年蚌埠学院共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906人,其中理工类2325人、文史类361人、艺术类220人。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从任课教师、学生的角度了解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

(一)访谈的组织和实施

访谈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包括专业负责人、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5名一线教师,了解不同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教学现状,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开展情况的看法;学生主要包括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的部分同学。

(二)问卷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编制了《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于2017年6月课程最后一次课,对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401名大一新生实施测量。

三 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规定,结合蚌埠学院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确定课程目标。

1 知识层面

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及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技能层面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等。

3 自我认知层面

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师资情况

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有名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1名。师资情况如表2所示(2017年6月统计数据)。从性别上看,以女性为主;从年龄层次上看,30-40岁教师有3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从学历、职称层次上看,本科生2名,研究生3名,其中2名本科生职称均为副教授,3名研究生中2名讲师1名助教;从课程发展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师职称分布比较合理;从教龄上看,3名教师教龄超过10年,其中1名超过30年;从总体上看,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

(三)课时安排

根据蚌埠学院2014年修订的本科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共28课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学时间分别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每学期14课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本课程从2013年9月首次开设,至今为止,只有 2013~2014学年度、2014~2015学年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分两学期开展教学;2015~2016学年度、2016~2017学年度由于阶梯教室不够用等原因,均为第二学期集中教学,2017~2018学年度截至目前尚未开课。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8个部分。主要涵盖三大类,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二是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是大学生常见适应性与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调适。

(五)课堂规模与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的是大班授课,人数为200人左右,班额较大。通过教师访谈得知,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属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学互动主要包括配合相关教学内容的案例分析、心理故事短片和心理测试。

(六)教学考核

本课程教学考核类型为考查,采用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查(开卷笔试)与平时成绩。最终成绩以五级制计分,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期末考查由任课教师自行出试题。根据?L谈得知,期末考查主要包括课程论文和试卷答题两种形式。

四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高

2011年,教育部分别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重要文件。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没有受到学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 学校方面

从总课时量来看,少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课程课时的相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由于第一学期需要使用阶梯教室的课程较多,所以随意变更课程教学时间,并未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开课。教学时间的变更对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学生方面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通过与任课教师的访谈发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整体偏低,自觉到课率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课堂上存在各种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说话、玩手机、听音乐、做其他课程作业、吃零食、发呆、睡觉等。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表3所示),55.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和非常没有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较为排斥、不重视。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表4所示),出现超过三次的问题行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玩手机、做其他课程作业和说话,其中玩手机的占86.5%、做其他课程作业的占52.1%。

进一步的学生访谈发现,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认为自己是理工科的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是第一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浪费时间;二是,理工科课程多、作业多,学业负担较重,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还不如抓紧写作业;三是,自己心理很健康,所以没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需要了解的问题直接上网搜索答案即可;四是,考查课开卷考试,可以直接上网搜索答案,不需要太过于重视。

(二)教学内容时效性不够强

教学内容是为人的,是帮助主体认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客体条件和工具,应适应和满足主体的需要。伴随着互联网“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信息多元化、快速传递使得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典型案例,降低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时效性。同时,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随之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无法适应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在调查中发现,67.1%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太过于传统和笼统,指导性不强。

此外,教学时间的调整也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如“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按照课程原有时间安排,这一内容授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第四周,此时学生正处于大学生活适应磨合期,教学内容对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这一内容授课时间变更为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教学内容基本无效。

(三)班额过大,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内容是静态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其变得鲜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知识传递为主,可以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传授心理健康调节方法的作用,即能够实现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无法实现技能目标和自我认知目标。

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教师们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有清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会尽可能通过广泛搜集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的案例,将基础理论知识和生动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虽然喜欢案例,却仅限于听故事,不能认真剖析案例和反思,课后容易遗忘,很难在自己遇到相应的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尝试使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如:教师讲授、团体辅导、案例分析、自由表达、角色扮演、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相比讲授式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实现技能和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但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工科学生上课氛围相对沉闷、学生配合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教师无法完全把控课堂、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新的教?W模式无法顺利实施。

(四)教学考核缺少统筹规划

篇9

版面宣传是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一种常用手段。现就影响健康教育宣传版面设计效果的受众心理因素与相关问题提出讨论。

受众对版面的观赏心理

与求知心理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经常地伴随着观赏活动与认识行为。在版面设计时,应有效地利用多种因素,融医学知识与艺术于一体,图文并茂,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社区人群,在接受健康教育知识中,同时也享受到艺术的美,做到医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作为健康教育的宣传版面,受众者首先是对宣传内容有一种求知心理,希望得到更多的医学科学知识与自我保健知识,从中受益。物在于精,版面内容不要写得太医学术语化,宜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短小精干,让受众一看便知道其中的医学道理,使其能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以改进或引以为鉴。作为健康教育宣传版面,要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职业的受众进行不同专题的健康教育。由于疾病多种多样,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健康教育宣传版面应作一些专题的宣传介绍。例如:生活方式类、饮食习惯类和各种季节的防病治病类,等等。首先要让受众知道各种疾病如何预防,得了病又如何去治疗,防治结合;例如肿瘤发病率居高不下,深受人群关注,有必要在版面宣传中作专题性介绍,如肿瘤发病的起因,有些是饮食方面的原因,有些是生活方式的原因等等,这些都是受众特别想了解的知识点。因此作为健康教育宣传版面的设计者,还要加强学习,只有多增长一些医学知识,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健康教育版面的质量,让人民群众获益。

运用电脑美术设计,满足受众的求新心理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受众对版面的艺术审美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电脑美术设计已被广泛运用到健康教育版面宣传中,由于健康教育画廊或宣传栏长期固定在公共场所,受众人群可随时驻足览阅,其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是非常持久的。从受众心理角度来说,用电脑美术设计的版面远远超出以前用颜料、画笔所设计制作出的宣传版面,其整体效果亮丽,色彩更鲜艳。文字立体感特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极具观赏性,更加吸引观众,进而更有效地达到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的目的。受众对健康教育版面宣传制作的表现手法和新颖的表现形式特别好奇,同时也产生一种共鸣,感受电脑美术设计宣传版面的艺术魅力,这是受众求新心理因素的反应。20世纪80年代的健康教育宣传版面,盛行用颜料、画笔等工具来构画设计,制作过程全靠手工操作来完成,显然这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的物质水平与科技水平有关。如今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想提高版面宣传的吸引力,有必要充分利用电脑这一高新技术,用电脑美术设计健康教育宣传版面已被大家普遍所认同和赞赏,它不仅免去过去那种繁锁的手工操作作业,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地提高版面的设计效果和工作效率。目前,电脑美术设计版面的软件很多,但使用较多是Photoshop和CorlDRAW这两大软件。这两个软件的设计效果和功能各不相同,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两大软件的最大优势,使设计的版面效果达到尽可能地完美。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传统的美术绘画、书法的艺术魅力与生命力,如何使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也是卫生美术工作者一个永恒的课题。

篇10

关键词:渗透;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坚持有机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既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又注重培养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行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心理训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从教育目标整体入手,突出课堂教学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作。

一、教师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同时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突出课堂教学营造心理健康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心理健康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正确学习动机、积极学习态度、愉悦学习情绪和高度注意力的重要途径。要有主次地落实四项措施:

(一)师生互动,快乐情绪。快乐情绪原则是人类生活取向的一项基本原则。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获得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产生直接影响。

(二)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普遍具有好奇心。学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如在讲授新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让学生事先准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细铁丝进行探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由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从而掌握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这样的直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学生感到直观易懂没有压力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水到渠成地获得良好效果。

(三)鼓励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对学习更加自信。成功所产生的是一种心理满足和情绪振奋的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是学生自我潜能得以发挥的强大动力。对学生来说,成功本身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享受成功的感觉,也是体验到做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计划的那种满足感。要精心设计,缜密安排,多渠道多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成功,获得心理健康效益。如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可以设计一节竞赛课,以口答、抢答、甲方出题乙方答题等方式,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进行训练,以利加深理解和运用。也可设计聪明花、机智花、优胜花或进步花等奖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比赛,笔答口答任选。优胜者得奖的同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四)严格要求,个别辅导。教师应注意避免惩罚学生,不挖苦或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由于初中生心理不够成熟等多种原因,少数学生经常注意力不集中,难免会出现课堂走神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手势、眼神、表情等体态语言,强弱适度、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提醒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奔命的完成课外作业,使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少。这样,会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四、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心理健康;渗透;课堂教学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个人潜质的发挥及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数学教学特点谈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注重教学目标渗透心理教育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实施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数学教学目标之中,是实现学科教学渗透的前提条件。

第一,制订教学目标要注重挖掘其内在规律性。如初中数学勾股定理,据史记载,我国对该项的发现和证明,比西方国家要早四五百年。对此,教师可以这样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勾股定理,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教育学生用功学习,努力使祖国文明发扬光大。

第二,要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心理的共性和个性,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要“一刀切”,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目标的实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也有所不同,应针对性地因具体情况不同而灵活施行。数学教学目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径直外露的形式,而是潜移默化的融合。

二、课堂是数学教学的阵地,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学生难于理解题意,容易对数学失去兴趣。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抛开自己原有的设计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怎样学习他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接受,从而让他们尝到收获的喜悦,经过深思熟虑后再精心编写教案,针对实际授课,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觉得教师和他们离的很近,教学活动得以开展。

2.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普遍具有好奇心。学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我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这点,如让学生通过动手画、拼、剪等方式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变为有趣的、直观的画面,当学生发现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成功完成任务时,成功的喜悦刺激强化了主动学习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愿望。直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学生感到直观易懂没有压力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水到渠成地获得良好效果。

3.精心设计作业,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他各种活动中。如: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背景也不同,同样的作业练习布置下去达到的效果也不一样。

作业练习设计得好,不仅可以把学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三、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

高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学科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充分挖掘课本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努力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主动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晨怡.小学生的衣着[J].金色少年,2008(4).

[2]胡群芳.浅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3]杨勇.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J].新课程(中),2011(06).

篇12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29-0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求人才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但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多集中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却关注不够,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有研究发现,3-6 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个性发展、情绪情感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3-6 岁时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如此,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认知不可能像成人那样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更谈不上加以纠正和治疗。这就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帮助。因此,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非常必要的。

1.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幼儿多动症。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弱,他们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行为上,有些幼儿出现“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情绪波动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困难等几个方面。学习时不专心,专心听课的时间短,对来自各方的刺激都起反应,克制力差,易激怒或冲动。情绪不稳,为了一些小事就喊叫或哭闹,脾气暴躁,常根据瞬间冲动行事,不考虑后果,可能突然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在课堂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神发呆。喜欢跑动,或爬上爬下,摇椅子转身,离位走动,叫喊或讲话,引逗旁人,表现为幼稚任性。

1.2 性格和情绪问题。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对陌生环境不适应,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惶恐不安,哭闹不停,自私、固执、娇气、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幼儿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焦虑,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这些性格和情绪易导致幼儿失眠。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1.3 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恶作剧、攻击、人际关系恶劣等。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

面对幼儿出现的这些问题,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是解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家庭方面

2.1.1 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健康心态起到导向的作用。儿童出生之后,最先接受的是在家庭的教育,可以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很容易受到父母言行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如果家长是愉快的,这个家庭就是快乐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会精神饱满。当家庭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表现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有信心,这样则可以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作用。

2.1.2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和谐融洽的家庭心理氛围,可以使儿童形成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要营造起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如了解孩子的心情与想法、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征求孩子的意见,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听孩子说说幼儿园的事情、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B、给予孩子适度的爱,不要给幼儿施加过多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有点滴进步就应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C、多给小孩一些赏识、勉励。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小孩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小孩在'我是好小孩的心态中觉醒。”“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让小孩觉醒:每这个生命觉醒的力量都是排山倒海、势不可当的。”全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婷婷聋童学院校长周弘正是用“赏识”教育的方式,把自我双耳几乎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为全国第一位聋人求职者。周弘常说的一句话是:“哪怕所有的人都瞧不起你的小孩,但你却应说眼含热泪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D、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由于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往往缺少玩伴,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这样才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2.2 幼儿园方面

2.2.1 幼儿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时刻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 幼儿教师应加强自我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幼儿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对于幼儿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的心理卫生保健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

2.2.2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在托幼机构中,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会成为引起学前儿童心理失调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关注、多信任,多给他们自由、多让他们自主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对幼儿必须以理解、信赖为基础,积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会对幼儿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教师应在平等和尊重中教育幼儿。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幼儿,才能更好地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2.2.3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社会意识也随之增强。他们不会满足仅仅与双亲、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而希望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情感交流。幼儿园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幼儿渴求的心理环境,它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而这种心理感受又是幼儿喜爱幼儿园,并成为接受良好教育的心理基础。研究表明: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认知,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的习惯,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常被大人宠着,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往往使孩子之间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友爱、合作、谦让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孤僻、任性、依赖、自私、蛮横,做事无主见的不良性格。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例如:组织幼儿一起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一起制定规则并遵守;安排一些游戏活动,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性格内向、行为退缩的幼儿积极参加;鼓励自信、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去和胆怯退缩的或过分孤僻的幼儿交朋友等。

总而言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每个孩子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点,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可能因为家长和教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黯然神伤,丧失信心,也可能因为长辈们的一声鼓励而奋发向上。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时时需要的精心呵护与引导,引导他们的行为、疏导他们的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拥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韩雪. 如何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 华章,2010.

[2] 徐萍. 浅谈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 新课程,2010

(上接28页)

进行奖励,对反咬一口进行诬陷的人进行数倍于医疗费的经济惩罚和相应的法律制裁。

E作业评价 本次作业任务明确,分工清楚,完成到位,真正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

F作业反思 本次作业切入点好,是当今社会一大热点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不把作业停留在书本的知识层面,而是更关注于学生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养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学会做人。

4.成效与反思

4.1 成效。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觉得学生学习思品课状态有了很大变化,从我上课与学生的交流中,我能读出他们对我思品课的喜爱,为求证我的感觉,我在2011年6月,对自己任教的3个班学生进行再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见表2:

把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我发现有一些数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见表3:

这些数据变化反映了大部分学生对我教学的肯定,一方面固然是师生感情加深的影响,但我想,另一方面肯定与我对思品课作业进行优化设计,积极进行思品实践性作业的探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篇13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3-02

高职院校办学最根本的标准是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的人才,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方式很多,经过调查统计,大学生认为有效途径依次为:心理素质训练(23.2%),心理咨询(18.8%),开设心理健康课程(18.3%),自助心理调试(14.6%),学生活动(13.3%),心理救助热线或网站(7.4%),心理危机干预(4.6%),其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被认为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1]笔者通过发放268份(收回231份)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和自身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现状

(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课堂教学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课程单一、课时少、班级人数多、内容抽象。大部分院校只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课时从16至36课时不等。据我们调查,82.5%的学生认为课时太少,希望增加课时,甚至全学程开设。有62.8%的学生表示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课上成知识传授课。学生希望教师深入浅出,多讲案例,增加心理测试、求职技能和对将来参加工作有指导的内容等。学生对大班教学反应强烈,认为这影响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机会。

(二)教学方式不切合学生需要

我们设计了“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调查问卷,问卷罗列了10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没罗列到的学生可以补充。尽管10种方法中有些教学形式是交融的,但我们建议学生主要从方法的侧重点来考虑。我们用5分制评价,对每种方法的喜欢程度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有68.5%的学生比较不喜欢“整堂课讨论、辩论”,原因是“虽然可以增加同学之间交流,活跃课题气氛,但是人员较多,不利于课堂管理,显得课堂非常吵”。还有54.7%的学生比较不喜欢“部分章节学生讲,教师总结”,理由是“教师与学生的视野完全不同,而同学之间可以在课后交流,不需要占用上课的时间。上课就是需要教师带着同学,对同学的思想起着一个引导作用”。比较不受欢迎的还有“讲授法”,“演讲法”,“作业法”。有79.5%的学生非常喜欢“互动式教学,讲课与提问相结合”,因为“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性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学生与环境的影响”。有76.3%的学生非常喜欢“多媒体教学,播放影音课件”,理由是“此方法方便、快捷、高效,节省了教师的授课时间,使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真实性”等。有67.5%的学生非常或比较喜欢“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原因是“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等。学生还比较喜欢“情境式教学”、 “团体游戏教学”、 “心理测试”。

(三)课程评价一元化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心理健康课的效果,有的甚至采用全校统一内容的试卷,布置作业、课程考核也与一般课程相似。通过考试分数来给出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最终成绩。这使学生只是强记那些仅仅用来考试的知识,认为上不上课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学生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塑造健全人格而学习;为拿学分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心理素质的提高而学习。因此,卷面统一、整齐划一的检测方法从根本上不符合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初衷,反映不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的。

二、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系列性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列课程,贯穿在三年学业中,主要由一系列的课程和讲座组成。

课程有第一学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学期的选修课《团体心理训练》,第三学期的选修课《职业生涯辅导》,第四、五学期的选修课《心理学与生活》、《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治疗》等。如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校必选课,可以合班上,人数不超过90人,人太多不便于教学管理。针对新生的入学适应开展的,有“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恋爱与性”、“常见的心理问题”等专题,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两个课时,共16个课时,4个学分。每个专题都提供相关的网上资源,在信息化、开放式的环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在课余自主学习,把知识从课堂延伸到网络。第二学期的团体心理训练课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拓展,学生自愿报名,一个班人数不超过40人,便于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团体心理训练被称为团体体验式训练,强调“体验”和“先知后行”,根据团体活动的目标设计内容,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内容报名,有“人际关系训练”、“自信心训练”、“释放压力”、“管理情绪”、“人格魅力提升”、“面试心理准备”等。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团体活动、体验学习、讨论分享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增进相互间的人际交往,是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共8次16课时,4个学分。第1次是热身活动,建立小组,签订协议,开展建立相互信任和彼此接纳的活动,第2次至第6次是活动的展开,最后1次是巩固成效、总结。

系列讲座面向全校高职生,根据学生的需要,不定期展开,一学期至少三次,要求每学生一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每学期1个学分。讲座的主题有“心理电影赏析”、“健康的恋爱与性心理的培养”、“女性身心健康”、“儒家文化与心理”、“考试焦虑调节”、“求职心理调试”等。讲座前预先出海报、做宣传,讲座后学生评价反馈。主讲人可以是本校的教师、毕业后的学生及校外专业人士。

(二)教学形式切实性

通过对学生教学需求的总结,我们教师要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减少或不采用不喜欢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学生不喜欢的“作业法”,教学中必须要采用到的,也要变换方式,如采用案例分析、合作作业、自我剖析、心得体会、心理调研等。案例教学很受学生欢迎,具有共情性、趣味性、实效性,可以弥补理论教学深奥费解、推论抽象、呆板单调的弱点。心理教育的案例很多,要筛选贴近高职生学习、生活的典型案例,通过实施案例陈述、分析、讨论、总结等完整、规范、有序的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实践的结合。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吸引大学生主动投入课程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让高职生在“听”、“看”、“思”、“议”、“做”的过程中,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体验自我成长,提高心理素质。[2]

(三)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革考核形式,考察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是教改的指挥棒,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注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通过课程考核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

高职心理教育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仅以一般的理论考试形式或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和能力是欠妥的。我们正探讨科学地评价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效果的模式,既要体现学习评价的一般特点,又要突出其特殊性,即重体验、重全员参与、重过程、重应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过程评价。我们试图建立短期评定与长期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按其操作模式,在每门课教学结束前,便进行短期评价。在原有期末开卷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时作业、参与活动、日常考勤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其中上述内容占60%,期末开卷考试占40%。这样将期末考试与平时的课堂考查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动态的、全过程的考核,这样的设计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应高职生的学习情况。当课程结束后,甚至在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还要进行追踪评价,也就是长期评价。向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发放问卷,如建立“环境适应性”、“对工作的态度”、“同事关系”、“工作的业绩”等评价指标。综合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的结果,就可较全面地反映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职心理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渐渐达成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改革的深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海燕,宁素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导导刊,2010(9):99.

[2] 仲稳山.基于体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职业时空,2010(10):103.

[3] 郑晖.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351.

篇1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反馈;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103-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忽略了作业及其反馈的重要价值,对课堂之外的作业环节,往往不那么重视。很多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并不布置作业,以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业负担。有些教师会选择布置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但并不要求提交作业。作业具有特定的功能,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及各种技能的形成。作业反馈是把作业中呈现出的信息和问题再次返回到学生的头脑中,以利于认识、改进和提高。合理地布置作业和适当地作业反馈,是保障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途径。教师不布置作业,或将作业布置下去,却不及时检查,都无法发挥作业反馈的作用。作业反馈应当是整个作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益处。下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尝试将作业反馈的方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去,并检视和反思作业反馈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

作业可以使学生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教师,作业反馈可以使教师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个双向反馈过程来研究课堂教学,或许对教学活动大有助益。为了实现这个双向反馈,并尽可能多地在反馈中发现问题,研究设计了三次具有连续性特征的作业。教材选用《大学生活健康心理学教程》,课堂讲授的课程共10次,作业布置穿插在10次课程之中。时间次序和主题分别为:第一次作业安排在第3次课程《个性及其优化》之前,主题为“认识自我:谈谈我的优势与劣势”;第二次作业安排在第6次课程《挫折及其应对》之后,主题为“认识压力:我所经历的一次压力事件”;第三次作业在第九次课布置,即全部课程结束之前,主题为“认识老师:写给心理老师的一封信”。三次作业都要求围绕主题进行写作,没有其他限制。整体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认识内在的自己、认识外在的环境,并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里的作业,实质上是学生的自我陈述报告。通过对作业的回收、批改和整理,分别将三次作业所收集到的有用信息以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给学生。

三、作业反馈

三次作业收集到大量信息,下面是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一)以学生的自我分析为基础,了解学生现在所处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领悟

第一次反馈时,对主题为“认识自我:谈谈我的优势与劣势”的作业在课堂上作了总结分析和展示。总结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评价,二是优势与劣势,三是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总体评价上,学生的自我认识较为客观且带有积极性。在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时,能够认真反思。表明他们以此为契机,对自己进行了重新认识、发现、定位。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并存,尽管不少学生提到的缺点要多于优点。这看上去似乎并不乐观,不过可能与成长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关(例如对于谦虚的推崇,并不提倡自我张扬)。事实上,学生对未来满怀期待,他们认为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心态,并表示要做一个乐观、幸福、有用的人。其次,在优势与劣势方面,学生的分析极其细致但是欠缺条理。他们列举出自身诸多优势与不足,但大多只是简单堆积词汇,而没有对其进行分类和深入分析,略显肤浅。例如,学生认为的优势包括“喜爱数学、不喜欢网游、个子高、会玩、年轻、”这样一些描述,劣势中还包括“懒(几天的袜子一起洗,赖床)、不认真听讲、长得不帅、身材偏瘦、身材偏胖”这样一些描述。透过现象看问题,这里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优势与劣势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思维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最后,对作业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总结,从侧面发现当前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并反馈给学生。其问题包括:书写上,90%的同学有错别字或语句不通且字体不端正;认识上,80%的同学谈到缺点多于优点,60%的同学认为性格内向是缺点;交往上,70%的同学谈到不喜欢或不善于人际交往;态度上,5%的同学态度不够端正、敷衍了事。这样划分之后,便于他们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主动思考,并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

(二)通过两次作业的对比分析,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状况,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形式与手段

第二次反馈时,对前两次作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次为课前作业,学生对课程内容还没有进行学习,尚不熟悉;第二次为课后作业,学生已经经过课堂学习过程,对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比较的结果发现,第一次作业更为开放,学生基本上没有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自我分析,而是自由发挥,发散性较强,涉及范围较广。第二次作业相对规矩、保守,对于压力事件,超过70%的作业都与高考有关。如“考试结束后,担心自己考得很差,回到家时却还要表现出自信满满的样子”,“当时只是觉得心中苦闷,觉得十几年的学习都白费了,觉得别人都会瞧不起自己”。此外,少数学生还引用动机理论、焦虑理论等心理学知识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指出高考时动机过强、过于焦虑影响了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从对两次作业风格与内容的比较中,可以形成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课堂教学可能具有使学生思想刻板化的危险。第二次作业没有第一次活泼,相对死板,内容也更为固定,可能是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无形中限定了学生的思考范围。二是学习迁移影响作用显著。少数学生经过短暂学习,已经具有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意识,这是正迁移的作用。同时,课堂教学中讲授了较多高考相关的问题,可能是导致学生作业往高考方向集中扎堆的原因之一,这是学习迁移的负作用。三是高考对学生而言意义非凡。可能是因为刚经历过高考的原因,学生对于这一阶段的压力印象深刻。从比较结果和原因分析来看,教师似乎更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中的心理规律,同时也应当关注实际的教育问题。

(三)将调查融入作业之中,充分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增强教学针对性、改进教学效果

第三次作业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广泛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直接陈述,反馈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供线索。经过对作业的筛选和分析,得到了积极和消极反馈信息。积极信息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师的褒奖,例如“如果每周能多几节心理课,那便是极好的”;另一类是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课堂上多讲些贴近同学们的话题,解决同学们的生活困惑,激发听课兴趣”。消极反馈信息表现为少数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和态度等方面不能理解,一类是表现出抱怨和不满,如,“从小学到大学,老师总是居高临下,没有一个老师是真正关心学生的”;另一类是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寥寥几句,敷衍了事,如,“没什么好写的,我的心理非常好,请老师放心”。以上调查收集到了许多有用信息:(1)学生对教师的褒奖信息,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从学生反馈中得到的最直接的益处。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还应结合自身情况去识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学生也会有说客套话、与老师套近乎的可能。(2)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的建设性意见,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师的期望,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巧、增强课堂效果具有启发意义。同时,也隐含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信息,表明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仍存在不少缺陷。(3)学生的抱怨和不满,反映出师生关系方面的一些问题。师生之间如何有效沟通与协调,如何克服师生角色障碍、增进师生感情,需要教师在交往行为中反思与实践。(4)少数学生的敷衍态度也不可忽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态度?是对学业的不重视,还是对课程的不重视?是对教师的不满意,还是对自己心理的封闭?教师需要通过调查与反思,用心去挖掘态度背后的东西。(5)从学生反馈的内容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期待,有自己喜欢的不同风格。作为教师,既需要因材施教,又需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6)从学生的表达方式来看,学生不仅敢于将自己的意见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还采用新潮的语言,如“那便是极好的”,极具个性,言辞之中也透露出对教师的尊重。从学生是否愿意表达、敢于表达这个视角出发,既能把握学生的一些个性心理特征,又能从侧面检验师生关系的真实状态。(7)调查还反映出学生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课瞌睡”,为什么上课瞌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又或者是教育环境的问题?还有学生说“没有一个老师真正关心学生”,何以对老师有如此偏见?如何才能帮助学生重新建构一个积极的认知观念?这许多问题,值得教师去思考、行动、解决。

四、教学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面向对象上,它面向全体大学生,覆盖面广。这就体现了它的重要性,每一名大学生都必须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课程性质上,它是一门公共课,不是专业课。这就给教学指明了方向:应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而并不强调掌握多少专业技能。因而在教学目标上,不是让学生理解复杂的心理学理论,也不是让学生操作专业的心理学技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从短期来看,是为了让他们在校期间更好地适应和学习。从长期来看,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实现这两个目的,要处理好四对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要实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逐渐拔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处理四对关系问题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