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手机银行功能强大,是网上银行的一个精简版,业务范围覆盖账户管理、转账汇款、手机支付、信用卡业务、投资理财(基金、证券、黄金、外汇)、公共事业缴费、金融咨询、信息查询等众多行业和领域。手机银行既是产品又是渠道,属于电子银行的范畴。
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我国手机银行用户数从2010年至2012年有较大增长。截至2012年末,我国手机银行用户数超过9800万,较2010年末提高63%,预计到2015年年末,用户数将达到3亿;2012年手机银行业务规模达到9000亿元,较2010年提高265%,预计到2015年业务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
国外的先进银行中电子银行替代率普遍超过80%,国内银行机构平均只有44%,中小银行则不足30%。因此,发展手机银行有利于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机构提高电子银行替代率,从而实现银行规模扩张的战略要求。
目前,手机银行由银监部门负责监管,人民银行主要对其中的手机支付业务进行管理。对于手机银行的管理,目前的制度依据主要是银监会颁布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于手机支付,人民银行正在拟定相关管理制度。按照人民银行的管理思路,将手机支付中的近场支付纳入预付卡管理;将远程支付纳入互联网支付进行管理,不单独出台手机支付管理制度。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业务管理要求不明确。从现有的管理制度看,仅有《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手机银行的业务办理做出了总体性要求,但对手机银行具体的业务管理要求仍不明确,如交易规则、参与各方的职责和纪律等都没有明确,一般由各银行机构自行制定,不仅不利于行业的有序竞争,而且不利于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技术实现方式尚不成熟。目前,手机银行的多种技术实现方式在硬件设施、软件配置、安全控制措施等方面尚不成熟。如客户端模式需要针对特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相关技术还在研发过程,不尽完善。另外,手机支付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各行在推广业务产品和业务试点时,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协议各不相同,造成各银行的手机银行支付业务互不兼容,资源浪费,延缓了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速度。
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目前,手机银行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有:一是信息安全风险。因间谍软件攻击、网络传输信息被截取、移动通信运营商、银行机构的内部工作人员不良职业道德等原因可能造成手机银行信息、客户信息被泄露和篡改。二是业务操作风险。如客户由于操作不熟悉或误操作造成资金损失,引发法律风险。三是系统运行风险。手机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往往需要实行7*24小时运行,这对系统的连续性、稳定性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旦银行机构业务处理系统发生故障,又缺乏相应的应急措施,就有可能影响业务指令、资金支付的及时、准确处理。
社会公众接受度不高。目前,手机银行主要以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人为主,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农民受知识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手机银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而且,手机银行业务资费较高,操作相对复杂,使用上又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因而社会公众对手机银行的接受度不高。
促进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国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完善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入手,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切实规范手机银行业务,降低业务风险。同时要突破制约,加大业务推广力度,促进手机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手机银行业务管理。一是进一步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银行机构应制订有效的业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移动通信运营商应为手机银行业务提供可靠、稳定、及时的移动通信网络服务。二是进一步明确具体业务的交易规则。要规范手机银行业务开办环节操作,规定银行机构与客户签订协议的具体内容,要求客户在开办手机银行业务时,必须将账号与手机号码进行绑定。要明确规定手机银行支付指令的发起规则和效力范围,统一制定银行机构与特约商户之间的资金结算规则,银行结算账户的资金划转要遵循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管理的有关规定。三是建立跨部门的协作监管机制。人民银行、银监、工信、公安等管理部门要密切沟通联系,加强手机银行业务的监管合作。对不同规模和管理水平的银行机构、不同类型的业务实施差别化监管。要规范银行机构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创新行为,明确其在技术开发、终端受理、统一标准等方面合作要求。
强化手机银行的安全保障。一是严格银行机构内部控制。银行机构应按照“内控优先”的要求,将内部控制渗透到手机银行业务全过程,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要针对手机银行业务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要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风险、业务中断风险、欺诈风险等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本机构业务开展、系统运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二是增强手机银行业务技术安全性。银行机构要采取数字签名、指纹识别、动态口令等方式,对访问系统、发出交易指令的客户进行身份识别,确保业务指令是账户所有人真实意图的体现。要在手机用户端安装相应的安全控制软件,实现储存在手机上的重要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自动加密功能,减少因手机丢失而产生的信息泄露风险。移动通信运营商应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网络的防攻击性,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完整。要加强手机银行业务注销环节的风险管理,确保账号注销与业务功能关闭同步进行。三是加强手机银行应急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人民银行、政府部门、银监等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组织突发事件会商和情况通报,指导银行机构应急管理工作。银行机构应建立数据灾难恢复备份中心,进行数据异地备份,确保业务的连续性。银行机构还应定期组织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评价,强化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和处置能力。
统一手机银行技术标准。一是实行受理终端标准化,方便业务通用。统一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关键在于统一手机银行支付功能受理终端的射频标准。人民银行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和手机支付受理终端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支付清算组织、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银行机构等各相关参与方应加强合作,共建共享受理环境,实现互联互通,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支付服务。二是实行支付终端标准化,方便业务普及。针对我国手机型号、通信制式、操作系统全球最复杂的基本国情,人民银行应联合工信等部门制订手机的电子支付标准,增强手机支付所涉及的芯片、天线、SIM卡等硬件的适配性,统一信息存储、传输和安全等技术标准,引导手机厂商将具备支付功能作为今后手机的标准配置,通过手机的自然更换,实现手机银行支付业务的普及应用。
【关键词】 手机银行 农村金融 动金融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自然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心。农村支付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有着积极的影响。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丰富支付服务的主体,并鼓励推进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2013年底,人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示应该尝试在农村地区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从而使得农村地区能够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手机银行即以手机为媒介来完成各种金融服务交易,其业务主要包括查询、转账、理财和消费支付等。近两年来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城市地区已经逐步体会到了手机银行业务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是否真的能够延续至农村地区并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地区呢?目前看来,我国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而手机银行的低成本优势使得其恰好能够缓解这种现象,它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需要,还能够为农民提供生活的便利,因此,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手机银行使用规模逐年增长(见图1),近两年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在2012年一年内,使用规模增加了450%,直接从5000万人左右跃升到2.9亿人,而2013年在2012年的2.9亿人的规模基础上又增长了59%达到了4.6亿人。我国手机银行的交易规模也高速增长,在2011年时交易规模仅1.2万亿,2013年就增长到了12.7万亿的规模,而2014年又继续突破达到了28.7万亿。从使用规模和交易规模来看,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近两年来的发展得到一定的突破。
根据《2014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59.7%(误差率在5%以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使用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并且手机银行业务使用主要集中在转账汇款和投资理财等方面。手机银行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也为银行拓宽了客户规模,降低了服务成本,增加了银行的收入。从整体实际情况看来,我国手机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较低,手机银行市场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三、农村地区已具备发展手机银行的业务条件
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支付体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并且在2012年开展了农村手机支付试点,农民的支付环境开始逐步得到一定的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这也将有助于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改善。
1、手机使用率逐年升高,已经基本实现手机普及化
据工信部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户,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4.5部/百人。而且早在2011年我国农村手机普及率已经近90%。截止到2015年3月底,即使4G网络刚刚推行5个季度,其用户总量也已达1.6亿,占手机用户比重达12.5%,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农民用户,可见我国手机的使用已经实现高度普及。
2、网络发展较快,手机上网接受度较高
一方面,我国移动网络覆盖率在2013年底就已经达到98%,基本完全覆盖。在2013年底移动运营商又相继推出4G技术,且4G网络覆盖率也正在逐步提高,以湖北省为例,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所有城区乡镇和部分发达农村地区的4G网络覆盖,可见以这种覆盖速度持续下去,我国农村地区4G网络覆盖的时间也不会很久。在这种逐渐完善的网络环境中,农民的手机上网接受程度也较高,据工信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网民中手机上网率高达83%。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使用网络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现在的无线网络备受人们青睐,有部分农村家庭已经实现手机连接家中的WiFi而不是通过数据流量上网。
3、农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的习惯也逐渐有所改变
2014年我国农村常驻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过万,即便是除去价格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增长速度仍达到9.2%。而且目前农村地区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所占比例较高,这就满足了手机银行的推广要求,因为手机银行业务并不是十分复杂的程序,只要通过适当的讲解及演示,其可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接受网上交易,虽然农村地区发展较晚,但可以看出其有开始转变的迹象,这样,手机银行业务的普及相对也会容易得多。
四、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益处
1、手机银行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益处
(1)缓解金融服务空白现象,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需求。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对基本金融服务的需求很高,然而,农村地区的网点数目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一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这些情况限制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一般都为微观金融,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恰巧提供的就是微观金融的服务,这就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中国农业银行手机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还于2009年末在广西、河南进行了初步尝试,并为农民提供了贷款便利。因此,如果农村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成功的推广,那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现象就会得到缓解或者彻底消除,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满足。
(2)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降低农民享受金融服务成本。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所以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就不需要农民到附近的网点才能实现,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相关业务,也不需要有路费的支出。一般的银行都能够提供基本的手机银行业务的全天24小时服务,网络受理业务的速度也比较快速,这就允许农民在银行的非营业时间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务,在春种秋收等比较忙碌的季节也不需要为获取必须的金融服务而浪费宝贵时间。目前各个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在手机银行的服务方面一般都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转账手续费优惠或免除转账手续费等服务。因此,通过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有效降低农民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2、手机银行发展给银行带来的益处
(1)手机银行能够降低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目目前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在农村地区建立实体网点并且提供人工服务往往要花费相当高的成本,因此银行都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建立机构网点。就西部地区而言,其地多人稀的特殊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数目,因为其高成本是无法通过有限的收益来弥补的。据统计,我国柜台业务每笔成本约为4元,而手机银行仅仅需要0.6元,这就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优越性,商业银行不需要在为不能建立足够的物理服务网点而苦恼,通过手机业务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还能为已经建立网点的农村地区降低经营成本。
(2)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近年来,我国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增长缓慢,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抵押物的问题,贷款业务在农村地区发展遇到瓶颈,甚至有缩小的趋势,我国部分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服务的范围就能够延伸到农村地区,能够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部分收费的金融服务就会形成银行收入的来源,从而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
五、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1、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手机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虽然我国各类银行几乎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更多的是偏向将网上银行业务通过手机来操作,这并不是业务创新,而是一种操作设备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主要提供包括查询、转账和汇款等业务。业务创新的程度的低下,导致我国手机银行的服务种类有限,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农民的接受度,普通的转账汇款业务虽然满足了部分农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简单的业务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户的多样化需求。
(2)手机银行业务接受度有限,限制了农村客户规模。手机银行业务收入要有客户规模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然而,我国农村地区接受手机银行业务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有转变的迹象,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固守现金结算的观念,在这些农民眼中,只有通过现场交易他们才感觉到踏实。农民缺乏安全感,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部分农民总是担心一旦发生网络故障而使得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此外,手机银行业务宣传度不足,我国农村地区仍有很多农民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的存在,更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能够为他们提供多大的便利,缺乏手机银行业务相关信息,业务的接受也就无从谈起。
2、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风险
(1)法律缺失风险,导致农民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涉及到手机银行业务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为《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与《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二者都没有对手机银行业务做出具体规定。而其他有关规定也只是针对风险提出框架性的规定,没有具体配套实施方案,没有对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清晰的划分,也没有对法律责任的承担者进行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农民的索赔权和隐私权等权利在进行手机银行业务交易的过程中暴露在风险之中,一旦农民财产发生损失,其受到的损失很有可能需要自己承担。法律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概率。
(2)网络风险和操作风险增大了农民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的黑客攻击和网络传播的病毒都可能给农民带来损失,而且有些农民的手机系统安全度不高,更加容易遭到攻击,还有部分越狱、root以后的手机更加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一旦农民在进行手机业务操作遭到攻击发生损失之后,势必会影响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银行的业务开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或者银行内部人员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不熟悉或者对业务了解不透彻,很有可能发生操作失误,而农民就要承担财产损失的风险。
六、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1、积极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业务种类
业务种类的开发应该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在我国农村地区更多需要的还是存贷款、结算、支付等业务。为了让农民能够通过手机银行业务实现基本业务需求,我们可以借鉴菲律宾的经验,通过第三方中介作为点,来为农民提供小额现金服务。银行还可以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开发适合农民的业务,例如通过与当地农资供销网点合作,当农民购买需要的物资时,可以使用手机银行结算,从而免去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另外,银行应该积极到农村地区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农民具有强烈需求的业务,进而通过专业人员设计出符合农民需要的手机银行业务。
2、加大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接受手机银行业务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宣传,让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可以考虑以奖励的形式引导已经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民向其他人进行宣传,通过自己熟识的人推荐往往会使农民有安全感。另外,手机银行业务可以尝试为农户提供关于惠农、农产品产销等信息,引导鼓励农民尝试使用手机银行,在试用的过程中,农民的观念也会渐渐改变,其对手机银行业务的接受程度也将有所改变。
3、完善法律体系,使手机银行业务具有规范性,充分保障农民的权利
应该尽快建立《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使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处理具有规范性,并且要对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清晰规定,还要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定。其中首先应该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只有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农民才会增加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其次,银行应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并且对农民具有风险提示义务,银行积极履行义务有助于提升农民对业务的满意程度。最后,要对法律责任进行细化,当农民财产遭受损失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明确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4、银行和农民都需要对网络风险与操作风险防范做出努力
银行应该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定期对安全系统进行检测,防止存在可以被黑客攻击的漏洞,还可以推行电子签名和语音验证的防范方式,这需要客户在银行系统中预留自己的数字签名和声音信息以及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具体方式是先进行数字签名,然后再接受随机验证码,以语音形式进行预留声音匹配验证,考虑到客户声音因感冒等原因可能与预留不同时,客户可以输入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再完成相关交易。在操作方面银行应该制定详细完备的操作流程,并对相关规章制度做出明确规定,落实操作风险责任追究,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执行能力。农民应该培养安全防护意识,尽量不对手机系统做出更改,并每天对系统安全进行检查,养成在交易前先查毒的习惯,谨防欺诈。在农民开通手机银行业务时,农民应该积极了解手机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有不确定的操作步骤时应先通过电话向客服咨询相关步骤,然后再进行业务操作,避免盲目随意完成操作。
(注: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名称:安徽省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根源、监管以及路径选择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410378073。)
【参考文献】
[1] 刘海二: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吗──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应用[J].财经科学,2014(7).
[2] 王修华、郭美娟:金融包容视角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9).
[3]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R]. .
针对我国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从完善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入手,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切实规范手机银行业务,降低业务风险。同时要突破制约,加大业务推广力度,促进手机银行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手机银行业务管理
一是进一步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银行机构应制订有效的业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移动通信运营商应为手机银行业务提供可靠、稳定、及时的移动通信网络服务。
二是进一步明确具体业务的交易规则。要规范手机银行业务开办环节操作,规定银行机构与客户签订协议的具体内容,要求客户在开办手机银行业务时,必须将账号与手机号码进行绑定。要明确规定手机银行支付指令的发起规则和效力范围,统一制定银行机构与特约商户之间的资金结算规则,银行结算账户的资金划转要遵循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管理的有关规定。
三是建立跨部门的协作监管机制。人民银行、银监、工信、公安等管理部门要密切沟通联系,加强手机银行业务的监管合作。对不同规模和管理水平的银行机构、不同类型的业务实施差别化监管。要规范银行机构与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合作创新行为,明确其在技术开发、终端受理、统一标准等方面合作要求。
强化手机银行的安全保障
一是严格银行机构内部控制。银行机构应按照“内控优先”的要求,将内部控制渗透到手机银行业务全过程,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要针对手机银行业务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要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风险、业务中断风险、欺诈风险等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本机构业务开展、系统运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
二是增强手机银行业务技术安全性。银行机构要采取数字签名、指纹识别、动态口令等方式,对访问系统、发出交易指令的客户进行身份识别,确保业务指令是账户所有人真实意图的体现。要在手机用户端安装相应的安全控制软件,实现储存在手机上的重要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自动加密功能,减少因手机丢失而产生的信息泄露风险。移动通信运营商应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网络的防攻击性,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完整。要加强手机银行业务注销环节的风险管理,确保账号注销与业务功能关闭同步进行。
三是加强手机银行应急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人民银行、政府部门、银监等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组织突发事件会商和情况通报,指导银行机构应急管理工作。银行机构应建立数据灾难恢复备份中心,进行数据异地备份,确保业务的连续性。银行机构还应定期组织对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评价,强化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培训,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和处置能力。
统一手机银行技术标准
一是实行受理终端标准化,方便业务通用。统一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关键在于统一手机银行支付功能受理终端的射频标准。人民银行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订和手机支付受理终端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支付清算组织、移动通信运营商和银行机构等各相关参与方应加强合作,共建共享受理环境,实现互联互通,为客户提供便利的支付服务。
二是实行支付终端标准化,方便业务普及。针对我国手机型号、通信制式、操作系统全球最复杂的基本国情,人民银行应联合工信等部门制订手机的电子支付标准,增强手机支付所涉及的芯片、天线、SIM卡等硬件的适配性,统一信息存储、传输和安全等技术标准,引导手机厂商将具备支付功能作为今后手机的标准配置,通过手机的自然更换,实现手机银行支付业务的普及应用。
加大业务推广力度
一是强化手机技术创新。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普及,苹果和安卓系统成为主流。在这一技术条件下,以软件下载的方式,把银行的业务植入手机,成为用户手机中的一种应用模块,是各大手机银行争相抢夺的市场。但是,用户或许需要下载多个不同银行机构的手机银行客户端,才能满足实际消费时的需要。因此,银行机构、手机设备厂商要加强研发,创新出能够集大成的包含所有需要的手机银行客户端,方便用户使用。
二是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银行机构要将手机银行功能定位在满足客户在零碎时间、移动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上,将转账汇款、小额支付及投资理财作为应用的主要方向。在提供好基础功能服务的基础上,加强与移动通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手机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特别是近场支付功能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时支付,无卡消费。
【关键词】电子银行 个人结售汇 发展历程 问题 监管对策
一、电子银行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一)电子银行的概念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年《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是指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终端等银行非柜台渠道办理的个人结售汇业务。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自开办以来,由于其便利性、快捷性等优势而发展迅速,截止目前玉溪市每年超过六成的个人结售汇业务通过电子银行办理。
电子银行是金融产业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其主要关注对银行内部业务活动和流程的改造,使信息技术发挥其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历程
1.政策支持和鼓励电子化发展趋势。自2007年《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积极适应银行业务电子化发展趋势,积极研究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开办模式,2008年1月1日起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了《关于中国工商银行开办电子银行个人售汇业务的批复》,开始通过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系统(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为境内个人办理自助售汇业务的试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系统的完善,2010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在工行、中行、招商等几家银行机构及其网点开展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试点工作,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进入新的阶段。2011年4月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实施了《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汇发[2011]10号),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在有条件的全国银行机构全面开展,截至2013年经批准可以办理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的银行已超过15家,全面满足个人电子银行结售汇业务发展的需要。
2.电子银行业务管理的逐步规范。电子银行作为新型金融业务创新,需要建立和完善对其业务的管理和规范,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了《关于银行开办电子渠道个人结售汇业务试行个人分拆结售汇“关注名单”管理的通知》(汇发[2011]41号),对分拆结售汇业务的个人实施分类监管和主体监管。同时,以法规为依托、以技术为手段,2013年下发了《关于规范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接入审核工作的通知》(汇综发[2013]77号),统一了电子银行开办的技术接入规则,确保了电子银行数据的准确和完整,为非现场监管数据分析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发展现状
1.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电子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个人对外交往程度不断扩大以及居民金融素质的持续提高,电子银行因其方便快捷,正成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期。以玉溪市为例,目前开办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的银行有3家,分别为中国银行玉溪分行、工商银行玉溪分行和建设银行玉溪分行。2012年,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量同比增长了1.2倍,2013年同比增长了2.2倍,201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2.6倍。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量占全部个人结售汇的比例同时也快速增长,2012年至2014年上半年占比分别为19.24%、45.79%、69.55%。
2.目前电子银行外汇业务仅局限于个人外汇业务。电子银行外汇业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电子银行外汇业务局限于个人外汇业务,主要与我国外汇业务发展所处阶段和外汇管理政策因素相适应。虽然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公机构电子外汇业务的“试水”工作,工行、建行等业务宣传中包含“企网结(购)汇”,实质上也只是远程下单(指令)、近端审核的操作模式,未摆脱传统的现场操作的模式,自主性和实时性方面与传统的电子银行和互联网业务存在一定差距。
3.个人电子银行交易方式集中于互联网和自助终端,电话银行发展相对落后。随着无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互联网业务随时随地的办理,电子银行外汇业务更加的便利和快捷,成为未来掌上银行发展趋势。受区域经济发展、生活习惯和技术安全问题,内陆地区居民个人电子银行大多选择传统的自助终端办理,以玉溪市为例,2014年上半年个人通过自助终端办理结售汇业务比重占43.63%,较去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网上银行办理结售汇业务比重达到25.92%,较去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各外汇指定银行推出的电话银行外汇业务,结合目前电话集成技术和自动应答操作,电话银行在操作性和便利性有所折扣,加之银行宣传力度不够,选择电话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个人数量有限,自电子银行开办以来,玉溪市长期未发生电话银行外汇业务。
二、电子银行的业务优势
(一)节省银行的服务成本
个人结售汇业务存在业务量小,笔数多的特点,因此通过柜台办理业务耗费大量的银行人力物力,通过电子银行办理可以节省银行的服务成本。
(二)个人办理结售汇业务更加便捷
按照现行的规定,个人到银行柜台办理结售汇业务时需填写相关单据,银行工作人员需通过“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查询及录入,由于该系统目前尚未与银行内部的业务系统连接,每办理一笔结售汇业务要经过柜台询价、审核身份证件、进入系统查询限额、再录入结售汇信息等多个程序,耗时较长。若通过电子银行去做,只需依照电子银行的指引就可顺利、快捷地完成,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周到的服务。
三、电子银行业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关注名单”信息未能实现在不同银行之间共享,管理效果弱化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的通知》(汇发[2009]56号),认定了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特征,根据《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外汇指定银行定期筛查涉嫌分拆结售汇业务的客户名单,列入“关注名单”管理,有效实现了个人结售汇的主体监管。但“关注名单”的管理只是在银行自身内部共享,无法实现银行间联网共享,对于选择多家银行办理电子银行业务而分拆的行为,难以发挥监管效力。
(二)申报随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在进行结售汇资金属性申报时,均为结售汇交易主体个人通过网上银行或银行自助终端的结售汇界面进行自主申报,无需到银行柜台进行临柜申报。由于交易主体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在缺少银行柜台人员的监督指导下,申报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结售汇数据的准确性难以保证。据调查,个人填报数据为图省事,甚至出现填报“运输”、“国际交流”、“金融服务”等交易性质,银行日终结算或事后核对数据,无法及时对个人业务进行核查和指导,导致个人填报数据的失真。而电子银行个人外汇交易数据报送的不准确又影响了外汇局的非现场监管效果。
(三)结售汇业务监管难度加大。
《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对个人结汇和境内个人购汇实行每人每年等值5万美元的年度总额管理。一些人为了达到提高使用额度的目的,往往通过分拆等方式规避这一规定。以往通过柜台办理的方式,对违规操作者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震慑作用,但是开通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后,缺少了身份识别环节,更容易出现一人操控多个外汇电子账户的现象,结售汇分拆的隐蔽性更强,加大了对个人结售汇年度总额监管的难度。
(四)判断购汇人民币资金来源存在一定难度。
《个人分拆结售汇“关注名单”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三)款中对“ 5人以上分别发生年度总额以内购汇,且购汇金额均接近年度总额,其在购汇前均收到来源于同一个人或机构划转的接近年度总额的等值人民币资金”应被认为进行了分拆结售汇交易。但是银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未实行本外币联动机制,很难判断购汇前收到的人民币资金是否来源于同一个人或机构划转,如果是手持人民币现金购汇的,就更难以判断资金来源。
四、监管对策
(一)建立跨银行的全国性“关注名单”,有效发挥“关注名单”机制作用
进一步完善个人结售汇系统,将“关注名单”纳入该系统管理,形成跨银行的全国性的“关注名单”,实现全国联网和共享。由外汇指定银行分别在系统内公布“关注名单”改由外汇局定期公布汇总的“关注名单”,使外汇指定银行可以查询所有已列入关注名单的个人,严格监控其办理结售汇业务,有效防止可疑资金通过电子银行渠道流出入。
(二)加强业务指导和宣传,确保电子银行数据准确性和规范性
目前,由于外汇管理的专业性,一方面,居民个人对外汇管理政策的关心度不足;另一方面,各银行主体对外汇业务宣传和指导力度不够。外汇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外汇业务宣传的监督和指导,督促银行对开办电子银行业务的个人进行政策宣传和培训,网上银行增加对个人结售汇资金属性申报项目的详细说明,以减少个人办理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时的错误申报。对于自助终端指定专人讲解和指导业务操作,促进个人合理、合规使用电子银行业务。同时,外汇管理部门加强银行报送数据的监督和考核,督导银行工作人员按照“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加强个人电子银行数据的核对和校验工作,及时关注异常数据的核对和筛查,确保个人报送数据的准确、真实、有效。
(三)加强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非现场监管
加强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数据监管,建立银行与外汇局间的联动机制。银行可通过个人结售汇系统银行端及自身的会计系统等,定期对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数据进行监测比对,对于异常的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应及时向外汇局报告;外汇局则可以通过个人结售汇系统等对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数据进行非现场核查,对于异常情况可及时向银行了解、通报。
(四)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个人结售汇业务分拆的识别和防范
为防止个人利用电子银行渠道进行分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对个人分拆结售汇行为的鉴别能力,要求开办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的银行均需从技术上满足识别分拆结售汇行为的要求,同时要求银行在开发电子银行防分拆系统时不仅考虑事后的筛选,还需通过一定的技术设置,将识别环节前移至业务办理环节,从而切实加强对个人分拆行为的事前防范。
(五)尽快实行本外币联动机制
通过建立本外币联动机制方便银行对“关注名单”筛查和甄别核对,有效遏制个人以分拆手段规避年度总额管理。具体方法是整合目前个人结售汇系统、个人外汇收支非现场监管系统数据,将购汇人民币的直接来源、结汇所得人民币的流向等数据纳入系统,并开发相关的监测预警模块,对结汇后人民币资金汇往同一个人或机构的行为进行预警,减少对违规行为调查取证的难度,提高外汇非现场监测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娟.黑龙江省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运行概况及风险管理研究.《黑龙江金融》.2010年第10期.
[2]周建东,赵明.个人分拆结售汇“关注名单”管理效果分析.《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年第05期.
[3]王全斌,王娟.规范电子银行个人结售汇业务监管.《中国外汇》.2013年第23期.
[4]黎秋.我国电子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1年第3期
【关键词】中小金融机构 手机银行业务 技术风险 信用风险 法律风险
一、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概述
手机银行又被称作为移动银行,是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借助网络通信平台连接客户手机和银行,向客户提供信息和金融交易服务的银行业务方式。手机银行的发展给我国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手机银行业务最早在捷克出现,此后席卷欧美和亚洲,手机银行已在欧洲以发展为较为完善的手机银行体系。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发展较晚,但是手机用户群体增长非常快,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中小金融机构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奠定发展基础,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二、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窄带无线链路提供信息传输通道,这使得手机银行的稳定性和速度难以得到保障。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需要以通讯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容易受到黑客的攻击,造成用户损失,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同时,中小金融机构的技术方案由不同的技术提供商提供,存在不同的技术规则和技术标准,这使得手机银行业务存在技术选择风险,以及信息泄露、丢失和被篡改等等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中小金融机构负面舆论影响而引发客户或资金流失的风险,这将严重损害银行利益和发展,一旦客户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再建立信用将变得非常难,因此必须重视防范信用风险,保证服务质量。
(三)法律风险。
中小金融机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不健全造成的风险。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较晚,消费者权利义务没有具体规范,给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法律障碍。手机银行业务在保护客户隐私和信息披露上也存在法律风险,需要重点防范。
三、中小金融机构防范手机银行业务风险的建议
(一)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
手机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网络具有风险较高的特点,致使依靠信息网络技术的手机银行业务运行环境较为特殊,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选择特定的技术支撑方案,保障银行业务系统安全。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技术方案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或漏洞,对于这些技术方案的不足,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中必须采取安全防范技术方案来确保其正常运行。一般来说,中小金融机构可用于手机银行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技术风险防范方案具备数据完整性、保密性、操作的确定性等等,同时要配备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和快速恢复机制等安全措施,来禁止未经授权的软件和硬件被篡改,对登陆系统的身份进行重复鉴定,实行灾难恢复和系统灾难恢复,为手机银行业务安全保驾护航。
(二)防范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
对于中小金融的手机银行业务来说,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与金融欺诈)的造成的危害是难以估计的,严重的时候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重视防范手机银行业务中的信用风险。一般来说,手机银行业务信用风险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在于造作风险和金融欺诈,因此在防范手机银行业务的信用风险的重点也在于防范操作风险和利用手机银行进行金融欺诈的行为。手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一般来自于金融机构内部,因此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尽快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操作规范和内部制约制度建设,做到权责分明。对金融欺诈风险,则要求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银行手机重点客户的监控,防范其进行可疑资金操作,全面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监控作用。
(三)完善手机银行业务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基础相比国有商业银行来说要薄弱很多,经验存在欠缺,我国规范手机银行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比较欠缺,较为落后。所以,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势必会遭遇一定的法律风险。这是我国当前手机银行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的原因导致的。从手机银行业务的实际来看,导致手机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该业务的开放式服务和非实体的虚拟经营的特殊性。因此,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我国当前已有的法律规范,做好防范法律风险的工作。可以说,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金融法律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来看,规范手机银行业务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银行法、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法律规范,此外因手机银行业务还涉及银行业务的技术管理条例,如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但是仅仅依靠这些法律规定还不足以保护我国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手机银行业务,需要不断加强手机银行法律制度建设,防范手机银行的法律风险。
四、结语
手机银行业务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虽然在发展中起步较晚,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起来,发展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恰恰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我国手机将银行潜在的客户群体非常庞大,市场前景广阔,中小机构机构要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做好防范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的措施,积极预防和应对手机银行业务处理过程中潜在的风险,让手机银行业务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新兴金融服务工具和平台,为客户提供便捷灵活和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扩大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业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季爱东.银行新中间业务与法律问题[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关键词:手机银行 移动金融 通信技术 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01-03
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手机银行的发展,“随时随地、贴身、快捷、方便、时尚”的独特性,使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农村作为金融服务严重薄弱地区,物理网点匮乏、基础性金融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通信网络覆盖农村,手机日益在农村地区普及,这为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其贴身式的银行服务可有效弥补农村金融网点较少、金融产品不足的缺陷。因此,本文认为寻求农村金融服务突破口必须要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从手机银行入手探索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问题。
一、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1.概念阐述。所谓“手机银行”是指,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是银行实现电子化服务的一种渠道,是移动通信网络上的一种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即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业务。作为一种结合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手机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是银行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与创新服务的结合;而移动终端所具有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公众与银行界的关注。
2.国内外发展情况。手机银行起源于国外,自1996年捷克的Expandia Bank与运营商Radiomobile在布拉格地区率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与Gemplus公司、美国MI公司于1999年携手推出可利用短信向银行发送交易信息的服务,手机银行业务逐渐在世界各地展开,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手机银行在欧美、日本和韩国已发展较为成熟。从模式上看,日本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并最先成立了手机钱包的商业运营模式,普及率和公众接受度比较高;韩国则是以银行为主导,且所有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交易量增长迅猛;而欧美移动运营商在移动银行业务的涉入有限,美国作为银行信息电子化最高的国家,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较快,手机银行客户占手机用户的40%左右。
中国各银行快速布局手机银行。1999年工行、建行等6家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开展手机银行业务以来,经历了基于短信、STK卡、客户端、3G手机银行发展,业务范围也涵盖了消费者的账户查询、转账、汇款、捐款、消费、缴费、外汇交易查询与办理、理财交易等大部分需求。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手机银行快速发展但规模和占比不高,手机银行业务覆盖范围广但使用效率低,手机银行实现方式多样化但操作较为复杂。
二、山西省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山西农村虽然金融体系发展较为缓慢,但一些创新型金融服务仍受到基层组织和居民的喜爱。通过对全省10个地市的县及县以下地区问卷调查和对商业银行的走访,笔者发现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呈现以下特征:
1.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有所发展,但客户数量总体规模较小。2007年,以临汾尧都区农村信用社(现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解决县域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开通短信提醒、信息咨询等服务,作为金融理财、农户小额贷款等金融产品的附加服务而出现。随着技术进步、通信网络覆盖不断扩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在县域地区开通手机银行业务。初步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9月底,全省县域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客户数为161.98万户,占农村人口总数的6.82%,占全省手机银行客户数的14.08%,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客户数量占比较低。
2.手机银行技术应用与城市趋同,主要技术模式单一。手机银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限于农村地区手机终端使用类型,山西农村地区手机银行技术模式都集中在WAP版手机银行、BREW版手机银行、智能手机客户端版手机银行以及短信版手机银行等模式。
WAP版手机银行是手机通过WAP方式上网办理银行业务的手机银行服务。该版本适用于普通大众客户,只要客户手机具备并开通了GPRS上网功能,就可使用该服务。此种方式对手机没有要求,只要能上网,均可开通手机银行业务。BREW版手机银行主要是针对电信CDMA客户推出的手机银行服务,采用CDMA手机特有的BREW上网方式。由于客户群体有限,属于电信专属版银行服务,目前用户量最小。
智能手机客户端版手机银行主要是指针对苹果iPhone系列手机和使用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开发的专用客户端程序。这类手机银行无需客户识别手机操作系统及进行复杂的手机上网设置,只需简单地下载并安装对应版本的客户端程序,即可享受手机银行服务。此种模式对手机终端要求较高,没有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的非智能手机将无法使用。
短信版手机银行则主要以发送短信方式为主,由于短信在实际传递中全部为明文,无加密方式,安全性受到制约,但短信模式对手机硬件要求不高,适用于任何类型手机终端,且操作简单,因此短信版手机银行仅局限于账户信息通知、账户查询和小额的账务易服务。
3.手机银行功能多,但使用率不高。根据对全省农村地区开办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走访了解,各家银行均通过手机银行向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例如:账户查询与管理、缴费、转账汇款、手机预约取款、ATM无卡取款、第三方存管、国债交易、购买理财产品、农户贷款、定活期互转、短信息定制等几十余种服务。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受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业务使用较为集中在账户查询、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支付类交易。有关数据表明,上述四种业务分别占到使用量的62.9%、45%、39.6%和29.6%。
三、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机遇与矛盾分析
1.山西农村金融网点偏少,银行远程服务终端略显单一。长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不够重视,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发展重点偏向城市,农村银行网点主要以农村信用社和部分邮政储蓄银行代办点来提供金融服务。根据2011年底的数据来看,山西全省共有96个县,28253个行政村,农村人口超过2300万,县及县以下地区共有银行网点3990个,虽然暂时解决了乡镇没有金融网点的旧貌,但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仍然无法享受银行网点的服务。
2.手机银行快速发展,业务优势突出。手机银行市场的快速崛起和充分竞争,使手机银行在技术上更加安全、可靠,在服务上功能多样化、客户需求应对及时化。目前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了多层次的安全控制措施,主要方式有:一是数据加密传输,从客户的手机端到银行的服务端,银行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和验证技术,实现标准的HTTPS,既保障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又确保了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二是客户身份认证制度,客户使用手机银行服务时,必须使用开通手机银行服务时所绑定的手机号码和设定的电子银行密码,通过密码验证身份,不通过则锁定;三是交易限额控制措施,客户可控制是否允许手机上的注册账户向外支付,包括对外对账、缴费、贷记卡还款、漫游汇款及手机支付等,客户可设定每日最高交易限额、每月交易次数等多种限制方式,更大限度保护客户的资金安全;四是操作超时保护机制,如果客户的手机登录后在银行默认时限内(一般为5分钟)没有任何操作,服务系统将会接管控制,客户再做任何操作,系统会提示客户操作超时,需重新登录,防止他人冒名操作和自身误操作等不当行为;五是应对手机丢失风险,手机银行采用密码保护措施,他人捡到遗失手机,在不知道密码的情况下将无法使用手机银行,客户可在丢失手机的第一时间通过固定电话、网上银行、银行柜台等渠道暂停电子银行服务,待手机找回后,再恢复手机银行服务。
各银行不仅注重个人客户的推广,更注重企业对公客户的发展力度。手机银行客户范围的扩大,不仅满足了个人金融消费者对便捷化金融服务的诉求,更能协助企业客户应对市场快速发展,发挥企业即时管理和移动办公的高效率,以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变化态势。据银行业内人士表示,手机银行的移动特性与企业办公、销售、物流等活动相结合的移动商务运营,被认为是助推企业利润增长的全新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新趋势。手机所展现的移动金融作为实现移动商务运营的关键环节,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3.手机银行业务环境有待优化,制约因素不容忽视。手机银行属于新兴金融产品,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仍有诸多障碍,客户的感知能力、信任程度、愉悦感受等都是对手机银行发展的制约。根据对农村客户群体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3.9%的用户对信息传输安全性产生担忧,有14.1%的用户对病毒感染、账户信息泄露有一定的恐慌,有11.8%的用户对手机登录速度慢表示不满,其余对手机银行功能不足、密码重置、操作不便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具体分析而言,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发展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一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面和稳定性对当前手机银行业务的拓展形成硬件制约;二是手机通信费用偏高对农村低端客户而言成为进入障碍;三是农村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偏低成为制约手机银行的首要因素;四是手机银行操作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加强;五是手机银行相关法规制度尚未成型,容易成为法律真空地带。
四、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对策与建议
1.农村手机银行市场建设规划。培育农村手机银行市场是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金融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构建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思路,以求规避风险、化解制约因素,促进手机银行在农村市场的茁壮成长。第一,银行应当通过与通信运营商的合作来发展手机银行,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通信运营商可以通过合作进一步扩大农村的增值业务使用量。通过与银行的合作,通信运营商可以借助手机银行,在农村客户中推广其增值业务服务,加深移动互联网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随着农村手机普及率的提高,通信运营商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战略已经开始从广度向深度转变。发展手机银行可以直接拉动网络购物等业务,加深移动互联网应用深度。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合作降低网点建设成本。发展手机银行,可以帮助银行节约ATM机、营业网点建设成本、频繁小额交易的交易成本。这些成本的降低,符合农村发展低成本金融的实际需求,有利于银行为农村用户提供价低质优的金融服务。第二,选择部分村镇进行试点,加强宣传培训力度,采取逐步推进的模式推进农村手机用户的普及率。在手机市场的培育期,农村用户对于新业务的疑惑和安全性的担心,更愿意尝试小额的业务,所以银行应该派业务素质好的员工对农村用户进行推广普及宣传,提高用户的认同率和普及率。第三,在手机银行业务品种的研发上,加大涉农模块的开发,添加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为农村业务的推广扩大平台。同时,配合农户小额贷款审批、发放流程,简化农户在柜台办理的程序;积极开发手机支付功能,以小额支付、小额取现等资金结算业务,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现金结算服务。
2.农村手机银行市场发展建议。(1)加强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建立一个稳定的平台。一方面是移动通信公司要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加强移动通讯网络的基站建设,确保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和信号的稳定;另一方面银行机构、移动公司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共同努力,改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环境,推进银行业务、手机业务的同步发展。(2)银行应加大安全保障力度,使用户增强安全意识。为降低客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疑虑,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环节的安全性,要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等。手机解决方案中尽力采用适合手机特征的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相关技术来加强手机银行的安全。可以借鉴网上银行的安全措施,使用动态密码、口令卡及装有数字证书的读卡器等措施来保障手机银行的安全。
3.建立良好的交易环境。为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手机银行应构建尽可能完整的制度保证,如合同、协议及第三方担保等,提高农村消费者对移动银行的信任度。手机银行还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法律法规环境,这就需要一方面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加强移动银行建设标准化工作,建立起相关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和国家层面的移动银行或是电子银行业务标准。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电子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尽快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4.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资源共享。同时应与通信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简化操作流程,针对农村客户提供适合的话费套餐,降低收费标准,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5.开展手机支付创新,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一是有针对性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以“个人信息终端+移动通信网+银行”新技术支撑模型,创新低成本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二是在手机支付应用方面,未来的大环境下,银行应当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三是注重细分市场,涉农银行机构应充分考虑农户、中老年客户等低端客户的实际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探索将手机银行与现存的“油菜种植专家咨询微系统”、“农用财务管理微系统”等农用微系统有机的结合,借鉴这些的手机操作系统,可以适用于大部分廉价手机和全部智能手机。尝试增加具有图文咨询、语音、短信、图像的即时采集与发送的功能,推出适合农村群众实际需求的手机银行助农业务。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客户认知度。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力度,提高手机银行的社会认知度。鼓励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现代支付工具,加强对手机银行的业务指导,让客户实实在在感受到现代支付工具给实际生活带来的便利,培养客户对新兴金融衍生产品的信心,消除客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等各方面的忧虑。
参考文献:
1.胡现珍.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经济师,2011(1)
2.山林.手机银行离“三农”市场还有多远.中国金融电脑,2009(6)
3.薛飞,张凌云.基于廉价手机的农村信息化技术支撑模型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2)
关键词:电子银行;营销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电子银行业务简介
2006年3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中有关于电子银行的定义,文中指出:电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从中我们可以归结一下电子银行业务的特点:一是具有全天候的特点,全体24小时连续运行为客户服务;二是任意地点的特点,客户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获得服务;三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特点;四是程序化的服务模式。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兴起了银行卡、ATM、POS等的应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发展。截止到2012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54万亿。通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银行业务体系逐步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规模持续高速增长,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电子银行业务在运营、安全、服务水平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出现了我国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新现状,即“竞争激烈、新品迭出、效益显著、前景喜人”。
三、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1.目标客户群体模糊,营销机制不健全
我国各大银行中高、底端客户资源比例相差悬殊,低端客户资源比例过大,资源结构形势不乐观。电子银行业务在制定营销方案之时,首先要确定的问题就是:产品究竟由谁来购买。但现实则不同。我国目前的各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在电子银行业务营销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的心态,导致对各种客户资源一概而论局面的出现,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不准。
另一方面,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在营销宣传上存在投机和短期行为,影响了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深层次推广力度,无法让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产品真正了解,也就无法促使客户认购。
2.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特色欠缺,功能尚待完善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目前还处于通过把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的阶段,还谈不上真正的产品创新、特色经营。而且就产品来说,部分产品的优势与特色无法与大环境下电子化技术的普及相结合,从而导致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电子银行业务就目前而言是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补充而存在的,其效益优势还不明显,这在效益考核方面是一个弱点,往往在以效益、存款指标为考核内容的前提下,无法让基层真正重视,更无从谈推广。这种考核方式的影响,造成对电子银行业务重视不够,口号喊的响,但缺乏主动推广的动力和意识,从而使得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无法发挥和放大。
4.产品服务不到位,缺乏售后服务专业人才
近几年发展迅猛,银行缺乏大面积的专业人才,手机银行、个人网银等遇到的问题,往往只能一层转一层的反映,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客户反馈的意见无法得到解答。而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往往就会影响到客户的适用热情。这一方面受到电子银行业务机制不健全的影响,最为重要的则是电子银行业务缺乏专业的售后服务人才,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观念,加强重视
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竞争力的决定因素,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2.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银行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吸引客户和开拓市场的重要工具,加强领导的同时,要给以政策倾斜。要在加强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强管理,落实各项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流程和标准。
3.完善产品功能,加快更新脚步
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创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决定了企业的盛衰成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以及各门科学和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空前加快,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创新机制不完善,特色不明显的现状,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推出新产品,畅通产品经营渠道,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创造效益。
4.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所谓品牌就是指产品能够打动消费者的核心价值。针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品牌形象来说,最为核心的价值就是方便快捷。让消费者亲身感受到这种业务的方便快捷的特点,从而驱动着消费者认同这种产品服务,进一步的喜欢上甚至是爱上这种业务。
要把电子银行作为宣传推广的重点和中心,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来宣传电子银行产品和业务,扩大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认知度,形成品牌效应。
5.重视队伍建设,加强员工培训
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人这个因素,高素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其发展的支撑。因此,要不断通过市场变化或者需要,来对员工进行分层次、分岗位的培训,从而通过学习让员工各项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新生,等.网络支付与结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赵珊.电子商务中的银行风险与我们的对策[M].新金融,2004(4).
1.1提高盈利能力
(1)在初始阶段,业务量(Q)增加,成本投入也会显著增加;一旦业务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成本(C)投入的增速会逐渐变缓,总成本的增长幅度也会趋缓,总成本(TC)表现为先陡峭后平缓的曲线。(2)其平均成本(AC),在业务量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会随业务量的增加而降低。(3)在到达一定的经营规模之后,边际成本(MC)呈现为单调递减,边际收益(MR)呈现为单调递增。这种边际收益递增的模式使得电子银行具备巨大的潜在盈利空间。(4)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总收益(TR)的亏损状态会渐渐减少,一旦业务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总收益开始转正,并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1.2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和整体竞争力
随着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电子银行已成为营业网点和客户经理之外的第三个重要营销渠道,成为银行提品服务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作用在于:丰富产品和服务渠道,实现业务分流减轻柜面压力,满足客户业务办理的便捷性、时效性需求,增强对优质客户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如网上财富中心可更好服务中高端个人客户,银企直联、集团资金管理等功能则对优质企业客户具有较强吸引力。
1.3有利于新兴业务市场的抢夺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国内网民数量早已跃居世界第一的位置。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包括手机银行在内的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去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电子银行业务正是扩展这部分人群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客户的金融消费偏好也发生了变化,手机电子支付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线理财、融资等新业务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客户关注和选择。因此,谁在电子银行业务方面占据了先机,谁就把握了主动。否则,就有可能被市场淘汰。
1.4有利于弥补网点不足的问题,实现跨区经营
从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其具有跨区经营的强烈意愿。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区域性商业银行必然会面临营业网点稀少的问题,从而导致客户办理业务不方便、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不足等问题。同时,由于监管当局严格限制异地开办分支行,所以网点稀少会是区域性商业银行一个较为长久的问题。对此,区域性商业银行通过加快电子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网点数量不足的问题,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
2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在这几年开展得如火如荼,因为电子银行的发展,使区域性商业银行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金融电子化、网络化成为今后银行业发展不可逆的必然趋势,已在区域性商业银行间形成普遍共识。当前,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历经几年的厉兵秣马,其电子银行体系已基本建设完善,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电子银行基础服务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着力打造在线理财、资金归集等具有更多价值创造功能的电子银行业务,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业务竞争力。总的来看,国内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起步较晚,受自身发展因素的影响,电子银行发展水平特别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尚有较大差距。但在各区域性商业银行之间,电子化水平相对较为均衡,表现在整体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水平在各个银行间比较接近,各区域性商业银行对银行电子化的应用水平也比较接近。由此带来区域性商业银行业务电子化热情普遍较为高涨。
3制约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当前,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业务电子化能力较低。区域性商业银行因对信息技术的投入能力和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等因素,信息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有效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2)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建设有待加强。区域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且对市场发展缺乏科学的预测,发展电子银行往往只是一味地追随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乃至外资银行的脚步,产品研发存在较强的跟风色彩,不能很好地从本行实际出发进行产品建设。
(3)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能力上相对较为薄弱,在此基础上发展电子银行,加之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水平较低,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认可度有待提高。
4结语
【关键词】 手机银行业务 互联网技术 潜在风险
引 言
手机银行又称为移动银行,属于互联网金融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户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便可以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能够真正实现“手机在手,世界我有”,节约时间,降低运营成本。手机银行的主要功能有转账汇款、投资理财、生活缴费、信用卡等,但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需求的多样化,手机银行又增加了购物功能,不出家门,便可获得想要之物。
一、手机银行发展的现状
我国最早的手机银行产生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中国移动集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联合推出。在发展之初,由于受到技术发展不成熟、人们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存在质疑等条件的制约,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并不理想,但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在银联与中国移动集团合作为多家银行推出手机银行业务后,手机银行逐步发展起来。现在,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具有各自特色的手机银行服务,承载手机银行服务功能的主要是手机银行APP,手机银行服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吸引潜在客户,有助于其增强竞争力,扩大在本行业的影响力,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63万亿元,同比增长30.4%;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61万亿元,同比增长48.7%。
这些数据无疑显示出人们利用手机银行等移动设备享受服务的意愿不断加大,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呈现出良好趋势。
此外,商业银行为了更进一步吸引潜在的优质客户,纷纷推出境内人民币转账汇款免费政策。中信银行率先推出在用个人网银办理境内转账业务包括异地和跨行转账时,均可以享受手续费“0”的优惠,之后招商银行、浙商银行宣布在网上转账时实行全免费的优惠政策,而五大(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国有银行
在2015年12月25日联合宣布,利用手机银行办理境内人民币转账汇款免收手续费,同时对5000元以下的人民币网上转账免除手续费,以降低客户费用,这些措施将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普及。尽管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二、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性。安全性无疑是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后,人民的创新意愿不断增强,在互联网领域的一个表现就是手机更新的更加迅速,功能更加多样,但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手机被植入病毒。在用手机银行支付时,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在无纸化、虚拟化中进行,一旦手机被植入病毒程序,就可能导致密码泄露,接下来便是银行存款被盗刷,对用户使用手机银行接受服务的信心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利用手机银行进行欺诈的方式多样,用户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陷阱,比如平常的扫描二维码、手机登录不规范的小额信贷平台等都可能导致银行存款的丢失。解决不好使用手机银行的安全性问题,手机银行业务的进一步推广就面临着巨大难题,严重制约手机银行的发展。
操作繁琐,用户积极性不高。用户在体验一种金融服务时,总希望能够得到高效便捷的效果,而手机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手续相对繁琐,过程复杂。在享受手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时,首先是资料填写,其次是柜台注册,最后是在银行大厅服务人员的帮助下激活手机银行,修改密码。在经过所有的程序后,用户才可以使用手机银行,而且在使用手机银行办理服务时,还面临着登录速度慢、页面操作繁琐等问题,导致部分客户选择相对更加简便快捷的微信或支付宝支付。
客户群体有限。享受手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提是拥有一部多功能手机,同时能够熟练快捷的操作相关功能。这一前提条件无疑将手机银行的大部分服务对象限制18~45岁之间,而将45岁之后有手机银行金融服务需求的人排除在外,其实伴随着中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这部分人口呈现出上涨趋势,因此,商业银行可尝试在这部分人群中拓展服务,扩大服务对象,但由于这部分人口多受到学历以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因而在拓展这部分服务对象时存在困难。
三、完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相应的对策
加强安全机制创新,同时提高用户安全意识。商业银行和互联网运营商作为手机银行的开发者,同时作为获益者,应更加注重手机银行业务开展中的安全性,为用户创造一个良好、放心的服务环境,一方面要建立安全机制检测系统,在用户体验金融服务时,要在包括密码输入打开手机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动态密码获取、动态验证码获取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防止各种诈骗程序的植入;另一方面在后台检测到危险信息、木马程序等不良信息时,及时以短信等多种方式提醒用户,告知用户停止或中断目前正在进行的金融服务,同时告诫用户查杀病毒,保障手机处于安全状态,从而保障资金安全。
作为用户来说,应该提高安全意识。在使用手机银行之前,应先进行杀毒,保证手机处于运行的安全状态,并且在连接网络时,确保网络是安全可用的,切忌利用陌生网络连接上网,因为在连接网络的过程中可能被植入病毒,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这往往是个人资金丢失的前兆。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网络安全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禁止不安全网络资源的流出,把握好网络安全的层层关口,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空间氛围。
技术创新,简化操作。在保证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优化操作流程,为用户提供简便、灵活、快捷的服务。在首次体验手机银行服务时,可以将柜员注册转变为脸谱注册,当用户填写完资料后,电脑根据用户填写的资料进行脸谱识别,确保所填信息与人员相符,从而保证整个注册过程的可靠性、准确性。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效率,节约资源,降低拥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用户时间成本,用户不一定非在大厅才可以完成手机银行注册,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手机银行注册,节约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有助于增加手机银行的用户量。
细化市场,加强手机银行业务宣传。进一步细分市场,寻找市场的空白点,现在各大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青年、少年,在这一年龄段银行之间手机银行业务竞争十分激烈。为进一步挣得市场上的主动权,在关注青年、少年等潜在客户的同时,可将关注的对象延伸为中年人,此年龄阶段通常有较强的购买能力,而且购买需求也相当大。此外,可开发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手机银行服务,灵活、形式多样的金融服务更容易吸引客户,同时应加大手机银行业务的宣传力度,除了借用电子屏宣传手机银行业务外,还可利用规范、简洁明了的宣传册在潜在客户中宣传,重点宣传手机银行的优势――方便、灵活、快捷、高效,这有利于扩大潜在客户的认知度,加深潜在用户对手机银行的了解,对手机银行的进一步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现玲.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1(1):61-62.
[2] 潘玉龙,黄磊,马牧原.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思路[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 :54-56.
[3] 刘泽玲.手机银行产生、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科技信息,2008(25).
关键词:手机银行;风险分析;风险防范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一种利用移动设备与终端办理银行业务的金融业务服务模式。作为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渠道,手机银行不仅为客户提供便利的银行服务,而且它还拓展了银行的服务范围和工作时间,极大的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力。随着我国3G牌照的发放及手机朝着多媒体终端发展的趋势,手机银行这个新的战场也相应的成为各银行的必争之地。
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移动终端所必有的贴身便捷特性,而且手机作为个人移动设备的最强大终端,使得手机银行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业的关注。据权威调查分析,未来几年,全球移动支付将代替现有的现金、借记卡、信用卡等支付手段,成为支付领域的主要支付模式。
近年来,全球移动支付的发展是越来越火爆,欧美发达国家及日韩在移动支付领域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就韩国而言,它的手机用户占全国总人口的82%,宽带普及率是世界最高,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被公认为世界级水平,这些都为韩国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的电子钱包、移动信用卡等移动支付业务日渐成熟,并在这一领域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成为全球移动支付领域一股强有力的力量。根据韩国银行的《2009年韩国网上银行使用情况》显示,截至2009年底,手机银行注册用户数达到1116万,增长了31.6%。手机银行日均交易规模达2656亿韩元,比2008年增长了76.2%。同时统计显示手机银行用户每年都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2006 年与2005年相比增长29.6%,2008年也比2007年增长了42.6%。而且手机银行交易次数也是连年上升,2009年的交易次数172万次,比2008年(105.7万次)提高了 62.7%。而作为3G业务最成熟市场之一的日本在手机银行业务上也有不错的发展,截至2009年6月底,日本手机用户1.08亿,3G用户达到1.02亿,占所有手机用户数的94.4%。目前在日本手机银行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欧美虽然在手机银行业务上重点推进3G网络,通过提升网络数据流量从而盈利,但也是由于网络的改良,使得手机银行业务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日韩两国与我国地域接近、市场相似,3G技术的普及应用较早,他们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工商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2009年1月7日,我国3G牌照花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标志着我国进入3G时代,这将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有利的环境。现在我国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已经基本实现了银行的各类业务,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手机银行包括短信手机银行、手机银行普通版和手机银行3G版本三套系统,提供了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业务、手机股市、基金业务、国债业务、外汇业务、银期转账、信用卡服务、住房公积金业务等多种金融服务。
数据来源: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
图1是根据工信部统计的数据绘制成的,是我国近几年移动手机用户数量的总体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移动手机用户达到了8.59亿户,比2009年增长了15%,可见我国移动手机用户近几年增长趋势明显。据CNNIC报告和中国银联统计,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和支付用户分别达到3.03亿和2000万户,手机支付业务年交易金额超过540亿元。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将为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随着3G时代的来临,手机银行将逐渐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将给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资料来源: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
2011年3月17日3G门户网的《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从2010年7月的调查结果的36.8%上升至52.2%,尽管其中经常使用的网民只占17.8%,但可以说明手机银行已获得越来越多手机网民的欢迎和认可,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也显著提高。通过手机银行用户的月收入分布(如图3)可以看出,经常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的个人月收入偏高,其中,个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5.4%,2500元以上的比例为52.2%,均高于偶尔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使用人群结构的优化,预示手机银行业务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事实上,经常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用户由于收入偏高且使用手机银行频率高,必然会成为手机银行业务的核心客户,这一个较为富裕的群体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手机银行业务的繁荣。
数据来源:3G门户《2011中国手机银行用户调研报告》
二、手机银行风险分析
手机银行虽然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便捷,但是和网上银行一样,同样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同时手机银行作为一种实体银行的虚拟环境,不仅有传统银行所具有的风险,而且由于它具有即时性、虚拟化等特点,风险要远远高于传统银行。目前,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存在下列风险: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
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都需要硬件平台来支持,因此银行必须设定特定的技术解决方案。如果设计方案存在漏洞,那将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客户端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网络与设备出现问题、病毒侵入以及突发事件都会给手机银行业务带来风险。银行安全措施做的不到位,一旦计算机病毒侵入往往会造成网络主机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或者系统遭黑客侵入、手机遭到病毒攻击,对手机银行的客户信息进行窃取和修改,这不仅会给客户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同时银行在声誉上和经济上也会受到伤害。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是指客户在进行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时不熟悉相关知识和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不熟悉所导致的风险,或者是银行内部人员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失误致使客户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
手机银行的信誉风险,指的是由于手机银行业务遭遇侵害、出现失误、监管不力或其他原因,给手机银行客户造成经济损失,导致在公众舆论产生负面评价,对银行造成信誉受损的风险。信誉风险包括公众对银行整体运行产生持续负面印象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的损害了银行与客户之间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如果公众对银行处理问题能力极度丧失信心,也会引发信誉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服务平台对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若银行不能提供安全、可靠、准确和高效的手机金融服务,那么银行的信誉势必将受到损害,这也将会阻碍银行其他业务的开展。可见,手机银行服务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经营。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
手机银行给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特点,作为银行新增加的一项业务,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没有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而在某些情况下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还未明确,这就带来了法律风险。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手机银行业务运作的适用性也是不明确,在客户信息披露和隐私保护方面也存在着法律风险。如果银行和把客户之间权责不明确时,一旦客户和银行间发生纠纷,双方就有可能进行法律诉讼。当银行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时,其潜在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三、手机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防范
1.身份识别
各大商业银行都对手机银行采取了客户身份信息和手机号码绑定的方式进行安全防范,客户只有用本人的手机才能以客户的身份登录手机银行,他人是无法登陆的。当客户需要输入密码和个人身份信息时, 数据应该立即被加密编码,同时保证机密信息传输的单向性。在这过程中,信息不能在手机终端显示,以防他人看见这些信息。若客户输出信息错误,或者线路出现故障,系统应立即终止交易并返回到登录页面再进行身份鉴定。为防止有人恶意试探别人密码,系统应该设置密码错误次数限制,当达到限制时,将该客户手机银行业务处于暂停状态。为了保证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是按客户意愿进行的,手机银行系统应具备客户确认机制,防止信息被窃取。
2.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手机银行业务是客户利用手机进行业务操作的,一旦客户的手机信号不好时,往往会导致信息延迟和数据的不完整。因此,移动通讯系统中应当提供相应的机制来应对这种事情的发生。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业务操作的,这些设备有时会遇到恶意手机编码和其他恶意的攻击。所以,手机银行系统应配备相应的安全措施如设置防火墙、监视控制系统等等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应该对于所有的交易数据进行摘要处理并对交易数据进行校验,以防止数据在传输途中修改或丢失。
一般来说,手机已经具有了一些安全技术,但是这些技术相对简单,容易被解密,保密性欠缺。手机银行整个系统应采用端对端的加密数据传送方式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交易数据在传送之前,手机端必须和手机银行服务端建立一个安全通道,如果客户提供的帐号密码和验证信息正确,客户和服务器才能建立连接,客户才能进行交易,这样客户的敏感和机密信息得到保护。同样加密、解密和相关的鉴定处理也应该有专门的设备和程序来保证。
3.灾难恢复性
手机银行的灾难恢复包括系统灾难恢复和数据灾难恢复。系统灾难恢复就是安装必要的恢复和后备系统,来保证系统的可恢复性和高系统可靠性,将系统故障所造成的风险降低到最小。数据灾难恢复是面对自然灾害、病毒侵入、硬件故障等事情,将用户数据从存储设备中拯救出来,从而将损失降到最小。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一般情况下,防范银行操作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尽可能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并提高制度执行力。针对手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开展的一项新业务,银行应立即制定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同时银行要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并强化教育,提高银行员工综合素质。同时监管部门要对手机银行业务加强监管,对手机银行进行适当的监管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另外针对客户由于知识上缺乏而犯的操作错误,银行应该对其进行指导和普及手机银行使用知识,这样来降低客户使用手机银行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防范
信誉风险会影响银行建立新型客户关系,降低其服务能力。首先银行应该加强业务宣传,树立良好品牌,最重要的是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有良好信誉的品牌经营是信心与可靠性的保证。只有那些有良好信誉,能赢得消费者信赖的银行业务品种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力,赢得更大的市场。其次银行要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同时要做好银行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银行内部应设立专门负责稽核业务流程、进行安全评估、风险防范的机构或委员会,定期对系统安全性的测试结果及审计记录做出分析,并向银行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提交报告。同时要建立科学的操作规范和严格的内部制约机制,保证程序员与操作员分离、经办人员与管理人员分离、制作者与执行者分离,任何人进入系统的操作必须有记载。随着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应适时对登陆手机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监控。按照巴塞尔协议监督核心原则和《关于洗钱、扣押、没收犯罪所得公约》等国际条约,对手机银行交易进行跟踪,通过数据挖掘软件,对可疑交易进行分析,防范利用手机银行进行非法资金交易。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防范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开展相对较晚,法律法规不健全。商业银行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要尽量用法律法规来防范法律风险。对于商业银行,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要认识到,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会给银行带来严重后果。法律合规部门应集中优势力量全面跟踪参与手机银行业务,对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尽职调查,同时提供法律咨询、谈判等多方面的法律服务,使法律风险降至最低。其次在手机银行业务处理上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来制定手机银行相关协议及业务流程,如《合同法》、《会计法》《票据法》等。在技术安全上,利用目前执行的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金融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等。银行应注重交易数据的保管;认真研究其作为证据的合理性,争取渠道合理认定,为可能的纠纷或投诉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结语
我国的手机银行体系无论是银行还是运营商都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随着3G时代的到来,各个商业银行都看到了手机银行的潜在商机,纷纷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但是作为虚拟环境交易的载体,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各商业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同时,也要对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加以管理和控制。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按照《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潘玉龙、黄磊、马牧原.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2):54-56.
[2]刘萱.浅谈3G技术背景下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J]. 河北金融,2010(03):7-8.
[3]柴迎春.手机银行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201.
[4]张纪.手机银行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J].上海金融 ,2006(02):76-77.
[5]王姗. 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风险防范分析[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10, (07) .
[6]胡江红.银行信息系统风险本质与风险监管[J].金融电子化,2009(1).
[7]李庆莉.着眼移动金融 发展手机银行[J].中国金融电脑,2010(05):18-21.
基金项目:
1.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系统的运行与调控(J50504)
2.教育部:国家级沪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
3.上海市教委:上海市第三期教育高地(电子商务)
4.上海市社科项目(2009BJB031)
【关键词】手机银行 业务风险 防范 安全保障
由于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银行业务也将向电子银行业务进行转型。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我国银行业为了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以及创新服务活动。其中,手机银行业务就是一种新兴电子银行业务,它是未来银行业务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银行创新利润的渠道。但是,由于手机银行在一种虚拟环境下进行工作,因此,导致业务风险更多。而为了对各种手机银行业务风险进行防范,以及保障银行业成功转型的安全,我们应该尽快采取措施。
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由于移动支付方便快捷,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全球也得到迅速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及日韩在移动支付领域成绩突出。在韩国,手机用户普及率达到82%,在世界上,宽带普及率是 最高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为世界公认,这些都为韩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韩国的电子钱包和移动信用卡等移动支付业务逐渐发展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我国,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中国工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还有光大银行和浦发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等多家银行,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虽然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时间较短,但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手机3G时代的到来,又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创造出有利的环境。现在我国银行的各类业务,在手机银行业务中,已经基本得到实现。短信手机银行和手机银行普通版,以及3G版本手机银行三套系统,是中国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开展的模式,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银期转账和账户管理,以及转账汇款和缴费业务,还有信用卡服务手机股市和住房公积金业务,以及国债业务和外汇业务,与基金业务等多种。
二、手机银行风险分析
手机银行带来了比较方便和便捷的服务的同时,也将面对不同的风险挑战。同时手机银行是实体银行的一种虚拟环境,拥有即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因此,风险要比传统银行远远的高。目前,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存在下列风险: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
硬件平台的支持是手机银行业务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设定特定的技术解决方案是银行必须进行的。设计方案一旦存在漏洞,就会出现一定的风险。同时各商业银行开展的手机银行业务往往都是通过客户端进行的,手机银行业务带来的风险,都是网络与设备出现问题和病毒侵入,以及突发事件造成的。如果银行安全措施不健全,一旦病毒侵入计算机,那么网络主机系统崩溃,以及数据丢失等严重后果往往会产生;或者黑客侵入系统,手机遭到病毒攻击,窃取和修改手机银行的客户信息,客户就会受到不小的经济损失,也会伤害到银行的声誉和经济。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
这种风险主要由于,客户对相关知识不熟悉,就操作手机银行业务造成的;以及不熟悉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或者是银行内部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
由于手机银行业务监管不力和出现失误,以及遭遇侵害或其他原因,导致手机银行客户经济损失,从而使公众产生负面舆论,出现银行信誉受损的风险,这就是手机银行的信誉风险,这会导致公众持续怀疑银行整体运行的行为,这些行为对银行与客户之间建立和维持的关系,将产生严重的损害。如果公众不信任银行处理问题的能力,那么信誉风险也会被引发出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就是提供一个高效的和可靠的服务平台。若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不安全和不可靠,以及不准确和不高效,那么必将损害到银行的信誉,银行其他业务的开展也将会受到阻碍。可见,商业银行的经营直接受到手机银行服务的成败的影响。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
作为一门新兴业务,手机银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还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对客户和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力没有进行明确,由此导致法律风险的出现。我们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对手机银行业务的适用性予以明确。无论是对客户因素的保护和披露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法律风险。若对客户和银行之间的相关职责和权力予以明确,则一旦有纠纷发生,则可依照相关的法律进行解决。若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撑,则会有潜在的法律风险存在。
三、手机银行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手机银行技术风险防范
1.身份识别
各大商业银行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主要就是客户身份信息和手机号码绑定的方式,客户要想以客户的身份登录手机银行,只有用本人的手机才能进行。当客户需要把密码和个人身份信息输入时,立即采取加密编码的手段,加密数据,同时使机密信息传输的单向性得到确保。为了防止他人看见这些信息,这个过程不能在手机终端显示出这些信息。若出现线路故障,或者客户输出错误信息,系统应立即使交易终止,并返回到登录页面,再进行鉴定身份。系统应该设置限制密码错误次数,以利于对有人恶意试探别人密码的行为进行防止,当达到限制时,暂停该客户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系统应该实现客户确认机制,这有利于防止信息被窃取。从而保证是按客户意愿进行的手机银行操作。
2.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客户利用手机实现银行业务操作,就是手机银行业务。客户的手机一旦出现信号不好,就会出现延迟信息和数据的不完整的现象。因此,在移动通讯系统中,应把相应的机制制定出来,以防范这种事情的发生。利用手机终端才能实现手机银行的业务操作,但有时恶意手机编码或其他恶意的攻击会侵犯这些设备,因此,为了使数据的完整性得到保障,手机银行系统应把如设置防火墙,以及监视控制系统等等相应的安全措施配备齐全。 同时为了防止在传输途中修改或丢失数据,应该摘要处理所有的交易数据,并校验交易数据。
一般来说,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已经在手机上被设置了,但是这些技术还是相对的比较简单,往往容易被解密,保密性不到位。为了使数据的保密性得到保证,在手机银行的整个系统中,数据传送应采用端对端的加密方式。在传送交易数据之前,一个安全的通道必须在手机端和手机银行服务端建立起来,如果客户输入的账号密码符合验证的信息,客户和服务器才能成功连接,客户才能开始交易,同时实现保护客户的敏感和机密信息。同样需要专门的设备和程序来实现加密和解密,以及相关的鉴定处理。
3.灾难恢复性
系统灾难恢复和数据灾难恢复,是手机银行的灾难恢复的两个内容。为了使系统的可恢复性,以及高系统的可靠性得到保证,需要把必要的恢复和后备系统安装在手机银行之中,这就是系统灾难恢复,从而降低系统故障所造成的风险到最小化。从存储设备中,挽救出由于自然灾害和病毒侵入,以及硬件故障等缘由,造成的用户数据损失,就是数据灾难恢复,这样可以使数据损失达到最小化。
(二)手机银行操作风险防范
一般情况下,尽可能把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制定出来,在业务得到发展的同时,建设内控制度,并使制度的执行效果得到提高。手机银行业务是银行新开展的一项新业务,因此银行应把详细的业务规章制度及时的制定出来,并且及时发现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不足,并进行补救,对管理制度体系应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是对银行操作风险最有效的防范方法。同时银行要把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实现切实强化,加大查处责任人员的力度,并把教育进行强化,从而使银行员工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手机银行业务,适当的监管手机银行,可以使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
(三)手机银行信誉风险防范
信誉风险会对银行建立新型客户关系产生影响,使服务能力得到降低。银行应注重业务宣传,树立属于“自己”的良好品牌。良好的信誉品牌经营保证了信心与可靠性。那些具有良好信誉,值得消费者信赖的银行业务品种,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以及生存的权力。银行的内部管理也要加强,同时要把银行系统的安全防范工作做好。银行内部应设立防范风险的机构或委员会,专门对稽核业务流程,安全评估负责,从而定期分析系统安全性的测试结果及审计记录。同时要科学的操作规范和严格的内部制约机制建立起来,使程序员与操作员分离,经办人员与管理人员分离,制作者与执行者分离得到保证,必须记载下,任何人进入系统的操作。
(四)手机银行法律风险防范
我国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时间不长,法律法规还处于没有健全的状态。商业银行应对自我保护意识进行加强,要尽量运用法律法规,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商业银行要充分的认识到,一旦发生法律风险,银行就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银行要对风险意识进行强化。法律合规部门应把优势力量集中起来,对手机银行业务实现全面跟踪参与,尽职调查其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同时开展法律咨询,谈判等多方面的法律服务,降低法律风险。在技术安全上,利用目前执行的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行政法规。银行应注重保管交易数据;对证据的合理性进行认真研究,争取合理认定渠道,做好必要的准备去迎接可能的纠纷或投诉。
四、结语
银行和运营商在我国的手机银行体系中,不能使客户的需求达到满足。随着手机进入3G时代,各个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了手机银行的潜在商机,因此,纷纷把手机银行业务开通起来。但是由于手机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交易,因此我们应重视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各商业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同时,需加强管理和控制手机银行存在的风险。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这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玉龙,黄磊,马牧原.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思路[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02):54-56.
[2] 刘萱.浅谈3G技术背景下我国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J]. 河北金融,2010(03):7-8.
[3] 柴迎春.手机银行风险分析及监管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3):201.
[4] 张纪.手机银行风险分析与安全策略[J].上海金融 ,2006(02):76-77.
手机银行作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兴业务在近年来发展如火如荼,这一业务作为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移动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在开通手机银行功能后,多数业务可以由客户自行在手机银行进行操作,并且在客户观念中,手机银行较之第三方支付平台软件具备更高的客户信任度,更能及时对银行业务进行推广。这就要求银行在业务上相应进行改革,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发展趋势。
在2014年开始兴起的另一项新兴服务--智慧银行是传统银行、网络银行的进阶,是银行企业以智慧化手段和新的思维模式来审视自身需求,并利用创新科技塑造新服务、新产品、新的运营和业务模式。智慧银行由全息投影技术、远程视频技术及相应的银行自助机具创新等组成。并且智慧银行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柜台业务流程。
客户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流被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代替,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并且对于现有银行网点也进行了有效利用,降低直接成本。由此可见,在科技推动下的银行新兴业务服务为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增长方式,优化了现有业务流程。
二、未来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初探
银行业务如何适应科技发展是作为金融服务企业最为关心的。从我公司长期服务于银行的一些经验和理解出发,笔者认为在近期科技发展推动下,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1.互联网金融推动银行业务,线上线下业务趋于一体化互联网金融有着注重客户体验、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未来业务有很大影响。未来银行业务将对客户进行全方位大数据的收集,并据此进行客户习惯的分析和挖掘,预测客户行为,进而做到有效的客户细分,提高业务营销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当前市场案例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成功的企业都有很强的用户黏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客户需要的不仅是快捷的转账、汇款等服务,更需要包括理财、咨询、贷款等在内的便捷金融服务,如果满足客户的这些金融需求,需要银行同时打造线上线下服务的一体化。使客户能够在线上体验到线下办理业务的满意服务、高度安全。因此可见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的趋势将是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2.离柜业务高速发展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各种软、硬件技术的突飞猛进,银行已经逐渐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手机银行、自助银行、智慧银行等不需要进行柜台服务的业务操作方式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发展,扩展了银行原有内涵。手机银行,让客户体会高效与便捷,利用手机下载相应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办理相应业务。智慧银行作为科技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实现客户自主办理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服务内容,丰富了客户在业务自主上的内容,应用了更加智能化,更加先进的自助机具,给予客户更大的便捷。
[论文摘要]本文解释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的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分析了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在探讨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
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二)物流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目前我国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的发展,仓单质押的利润率肯定会提高,随着融资额的扩大,将会产生规模效应,效益将会逐步增加。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对于这项业务的贷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所以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为仓单质押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撇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要以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为中心构建市场平台,如何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则是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重视的问题,银行还必须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山东省临沂立晨公司依靠“物流银行”业务融资2000万美元的出现就是在于银行做好了客户市场的拓展工作,和邻近地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必须设立科学的业务审批制度,广发行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强调“物流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对企业的审批相对严格”。但是这种审批制度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更不能对中小客户带有歧视性,审批要求和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业务审批中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反对一刀切的作风。
基本情况
新余现共有10家商业银行,其中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2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1家地方性法人银行机构,1家村镇银行。其中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1家地方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2008年后陆续开办了手机银行业务。经过四年的发展,其开户数已超过全市网银开户数的一半。截至2012年年末,新余市共有手机银行客户19.9万户,比年初新增4.9万户,季度平均增幅10.5%;完成业务35.8万笔,季度平均增幅75.9%。相比较,网上银行同期开户数季度平均增幅6.77%,交易增幅65.3%,分别低于手机银行3.73%和10.6%。手机银行显示出良好的上升势头,后发优势显著。
这一结果一是得益于手机银行业务品种丰富,几乎涵盖网上银行所有业务类型;二是电信运营商话费套餐搭配智能手机的营销策略,促使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迅速提高;三是银行方面针对手机银行开展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刺激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四是经过十余年电子支付培育的客户在接受新兴电子支付工具方面已不存在太大心理障碍。
存在的问题
业务结构化差距较大。一是机构间业务发展不均衡,4家国有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客户占比92.3%,交易量占比84.1%。假定以账户计算客户数,7家开办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客户占比个人账户为10.1%,其余3家机构占比仅1.7%。这一方面是业务前瞻性、技术实现等方面的原因,4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总行层面对手机银行业务进行的业务模式探索和系统开发较早,具体业务开办时间普遍早于其他机构2年;另一方面在品牌实力、业务营销等方面,4家国有商业银行也普遍优于其他机构。二是业务结构发展不平衡,账户查询等非资金类业务占比高达50%左右,转账交易占资金类交易70%以上,平均单笔金额2000~3000元,主要满足的是客户账户管理和小额资金转账需求。
城乡业务发展不平衡。以银行网点地理辐射范围看,城区手机银行客户16.7万户,占城区账户的7.4%,县乡地区手机银行客户3.3万户,占县乡地区账户的2.2%。新余作为欠发达地区和新兴工业城市,人口流动呈现县乡人口向城区流动及向外地流动的特征,县乡常住人员主要为幼龄、老龄和部分青壮人员,对手机银行认知、接受度低。同时,县乡银行网点少,特别是乡村一级只有3家涉农机构设有网点,其中1家尚未开通手机银行服务。
与其他渠道的关系。首先,是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的关系,在定位上手机银行不应仅仅是网上银行业务的手持终端备份。在业务边界上,网上银行以离柜自助,全天候服务为切入点,在产品设计上仍以“存、转、贷”和电商消费为主。手机银行应在保有网银业务的基础上,坚持“随时随地”,便民服务的理念,设计更加贴合零售支付需求的产品,如超市收银、农用物资交易、标准化农贸市场交易等。但从目前调查情况看,新余手机银行发展从业务类型和业务种类来看,大多参照网上银行业务功能设计,实现的多半是网上银行业已成熟的业务功能,体现的仍是网上银行已成功剥离的自助离柜交易,如转账业务、账户查询、账单缴付、信用卡还款等。从平台建设和应用场景来看,目前手机银行更多体现的是第二个网上银行特征,并未充分挖掘手机银行的特点。其次,自互联网支付开始,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已从合作走向了合作加竞争的关系。移动互联网支付因其零售、便民的属性,将加剧手机银行与第三方手机支付间的竞争关系。聚焦新余市场来看,银行并未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统合力,诸如水、电、煤等便民服务,双方均能提供很好的支持,在更加本地化的商家服务上,银行对特约商户的拓展却迟迟未启动,关键还在于“利差”仍然是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尚无动力发展零售型支付业务。
手机银行安全。目前,大部分手机银行通过绑定的银行账户(通常是银行卡账户),利用手机客户端或WAP方式联机完成鉴权,方向上是银行对银行卡无磁有密信息的单向鉴权,事实上并无法保证数据篡改以及钓鱼网站等带来的威胁。
本土化差异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