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药企业战略范文

医药企业战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医药企业战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药企业战略

篇1

一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模型及其特点

战略是关于一个组织长远全局目标及组织为实现目标在不同阶段实施的不同方针和政策。目前国际上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SCM)理论研究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克兰菲尔德模式。其特点是把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一种工具来分析企业的竞争地位,通过发挥各部门人员共同协作优势来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罗宾•库珀模型。它以作业成本法为主导,建议从企业内部、外部、竞争对手等方面,以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向不同部门人员展示一幅广阔的企业成本竞争地位的图景;三是桑克管理模型。其主要利用一系列的战略分析工具,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战略透视;四是日本的成本策划管理模式。其关键的目标是目标成本。上述模式中,桑克管理模型由于充分考虑了产生产品成本的全部价值活动,故受到我国管理学界的推崇。

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的特点就是其区别于传统成本之处。在战略思想指导下,该种成本管理方式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避免了以前成本管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缺陷,没有陷入“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片面思想误区。也正是因为战略成本管理以创造企业竞争优势为宗旨,具备上述所提及的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竞争性等优势,从而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束缚,将踯躅不前的传统成本管理带出困境。

二价值链的相关概念以及应用

价值链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波特认为,公司通过完成一系列作业而产生价值,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产品生产等种种活动系统地连接成的链状集合体。价值链的各项业务活动间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而且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之间。简而言之,价值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的业务流程。

国内学者纷纷撰文介绍价值链的概念以及优点,一些学者也在文章中对价值链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何存花,姚晓民(2003)认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功能定位。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框架。聂晶(2002)认为价值链分析是决定顾客价值能否提升或成本能否降低的核心,是从战略性相关角度对企业成本空间的合理分摊与有机联接。刘彦(2001)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创造和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价值链分析主要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至最终产品的消费者相关作业的整合,包括与外部供应商和顾客的整合,按其分析范围又可分为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行业价值链分析、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分析的一般步骤为:(1)识别价值链,判断价值作业的内容;(2)判定每种价值作业的成本动因及它们的相互作用;(3)通过控制成本动因重构价值链,制定降低成本的战略;(4)检验成本削减战略的持久性。本文的后续研究中,就是部分地参考了上述步骤。

三战略成本管理在DS公司的实施

通过回顾文献,笔者认为国内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介绍方法的层面上,没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缺少难以让人信服的案例研究。即使在一些结合企业实际的文章中,也很难看到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全面整体的规划。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支持下,本文利用对DS公司调研的资料进行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希望通过这次尝试,可以解决一些现有文献缺乏直观性的弱点,增强价值链的运用价值。

DS公司现有主要业务为各类医药产品的生产、批发、零售及新药研制,目前其战略思想是以高增长带动高利润,一定程度上缺乏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全面认识。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进行系统改善:(1)利用优势提高医药研发;(2)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要诚信合作;(3)放弃低效或无效的供应、销售渠道;(4)原有产品和新产品的战略成本管理。

企业的价值活动可以分为“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两大类,材料供应、产品开发、生产运行可以被称为“上游环节”;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可以被称为“下游环节”,二者同属企业外部价值链。除此之外便是企业内部价值链。下面就DS公司内、外部价值链分别进行具体规划。

(一)DS公司外部价值链分析

(1)DS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

一个企业首先需要供应商为它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等各种投入,这是整个价值链的开端。优秀的供应商供应不仅提高产品质量,也降低产品成本。药品生产过程复杂,即便最普通的常见药也需要经过多重提炼与加工。特别对于以中药为原料药的药品,其药效更会因原料产地和采摘时节不同而不同。为保证药效,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减少供应商数量;②降低采购费用;③提高采购质量;④同供应商建立诚信的合作伙伴关系。

(2)DS公司与药品研发

我国化学制药行业中,重原料药、轻制剂药的思想根深蒂固,从而导致医药企业创新能力普遍较低,许多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进行研发。当市场上需要新药时,这些企业自然就会失去大好的市场契机。面对这一局势,许多专业研发机构相继产生,特别是大专院校中的研究机构,更是深受企业信赖。一般对于生产能力较强,产量较大的企业来说,采取与研发机构合作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收益;而对于小企业,就适宜选择与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合作,不仅可以在技术、质量上得以保证,其较低的收费标准更是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成本。DS公司有自己的医药研发队伍,研发能力比较突出。但考虑到一般药品从研发到正式生产会经历一段很长的时期,所以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药品研发是绝对不够的。DS公司应在建立好内部研发队伍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专业研发机构的合作,比如与研发商或大专院校研发机构达成协议,双方各出部分研发人员合作研发,产品生产权归DS公司;或者采用最接近于消费者的方式:与医疗机构合作研发,这样一来研发出来的药品更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结果不仅降低成本,更能增强企业产品占有率。

(3)DS公司与下游销售商

在医药企业的下游价值链活动中,由于大多数企业采取直接向医院、地级批发商销售产品,造成了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使整个行业用于这一环节的成本大幅提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建议DS公司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舍弃无收益的销售渠道;②与下游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DS公司与其终端市场

药品流通终端市场是指药品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的交易环节,其严格意义的终端市场单位主要包括药品零售企业、医疗单位和其他医疗网点(如门诊、个体诊所、医务室、卫生室等),而不包括直接向消费者供应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及其他非法经营药品的单位。

近年来,经过医药纠风,药品的价格不断下降。但是总体来说,医疗单位及乡村药品市场药价仍然居高难下,一部分药品零售企业和基层医疗网点的药品质量令人担忧。DS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制药集团企业,应该狠抓这一市场漏洞,实施下列措施:(1)自建销售网点。如果DS公司在城市中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点,有内部直接供应药品,不但使销售价格大幅降低,更会增加销量,间接实现低成本。(2)设立医院。为建立一个从产品研发到最终消费者使用的更加完整的价值链体系,DS还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下属医疗网点,除达到降低售价扩大销售的目标之外,还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建立竞争优势。

(二)DS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

(1)DS企业集团内部研发

好的研发机构可以使企业迅速占领市场。DS也于2004年建立了“博士后科研站”,从内部价值链角度来看,省去了与商业研发机构合作环节,节省时间和资金。

(2)内部产品设计

①面向不同需求的产品设计

不同群体对头医药品的满意程度是不同的,目前DS公司的某些药品已经成为国内名牌,但还应继续细分产品,以达到最优的产品定位,从战略层上降低成本。可以适当考虑易于儿童服用的产品以及适合出门旅行的人使用的不需要水吞服的药片等。

②企业对现有产品和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

企业对现有产品进行成本管理,着重在于运用作业成本法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建立责任中心,进行差异分析,不断完善自己的成本计划。对未来产品的成本管理,可以采用目标成本法保证投产后的低成本,运用价值工程以保证未来的产品质量、性能和成本配比。最后,还要确定现有产品与未来产品的合适组合。

(3)产品生产作业工序

在产品生产作业方面,可以运用价值工程方法,将每项作业或工序的功能、成本分成细目,找出降低每一环节成本的因素;可以运用工业工程改造和重组流程提高效率;可以运用质量工程保证各环节的产出在进入下一环节之前符合质量要求,从而大大提高各项作业或工序的价值。

(4)产品包装

精美的包装往往深得人心,但过于精致的包装必然增加产品成本,为了达到成本低又增加销量的目的,建议采取如下方式:①包装特色化;②产品包装的回收再利用;③包装材料多用途。

篇2

关键词:价值链 医药企业 战略选择

一、行业价值链的概念及构成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波特在专业领域内最先比较准确地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在他的价值链理念里,他把企业的创造价值的过程分解为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和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众多互不相同且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而这些经济活动的总和恰好构成了行业价值链。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在一系列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某个或者某些优势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为企业创造新的机遇和发展机会。

正是因为医药产品的高度复杂性和综合性,同时又关系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以相关部门对医药产业的管理更为严格,有着严格的准入机制和准出机制。根据现实情况可以发现,相当多的医药企业在最开始上市的时候都是在制药领域发展,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企业逐渐面向医药行业价值链的两端进行延伸,一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甚至进行超前的技术研发,并在企业内部设有专业的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部分制药企业面向行业价值链的后端进行延伸,逐渐向医药产品的流通领域扩展,在药品的大量批发和零售经营等方面均有涉及。综上所述,可以大致把医药价值链分解为主要四个阶段,即药物发现、开发、制造和销售,其中,上述的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诸多环节,这种环节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而正是因为这些诸多的专业环节,共同形成了一条严格意义上的完整价值链。

二、医药企业战略选择与产业整合模式

(一)并购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提出过相关的管理理论,他认为全球的工商业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以合作伙伴关系为基础的企业关系的快速增加。西方相关学者理解的企业合并和购置行为实际上就是笔者所要阐述的并购。事实上,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三种最重要的战略方式,分别是企业的内部扩张、共同的战略联盟和合理的并购。由此可以看到,并购作为企业最基本的战略之一,应当受到重视。通过企业产权的交易,并购方可以实现对相关对象的有效控制。相对而言,在实行并购的过程中,其效率是比较高的,同时前期投入的成本和遇到的风险可能性也较低。通过对一些医药企业并购的研究可以发现,企业实行并购的动机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为了协同经营,希望通过并购实现资源的互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企业经济规模。第二种便是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种是为了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寻求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一般而言,企业的并购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横向、纵向与混合并购。通过横向并购使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规模效应,从而进一步垄断市场,通过纵向并购使得市场上的交易费用降低,实现对市场的进一步控制,而通过混合并购则便于企业实现多种方式的的经营战略,寻求达到减少企业风险的目标。如,2004年8月,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对河南商丘哈森药业有限公司实施了控股,并将企业重新更名为“上海现代哈森(商丘)药业有限公司”,对原企业水针剂产品生产能力实现了大幅度的扩大与补充。2008年5月,又全资收购了上海医工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进而成立起了研发、生产与营销一体的全新的制药企业。现如今,现代制药已经拥有了完备的产业链结构,竞争优势凸显,业务覆盖面广,拥有较强的研发基础与研发实力,但是在企业盈利上主要是通过药品销售来实现的。因此企业还需要对科研体系的组织结构、管理架构进行创新,释放更多的研发红利,并实现销售模式的创新,将这种红利转化为利润的来源。

篇3

[关键词] 医药企业;发展战略;SWOT模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从世界贸易增长来看,医药业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之一,医药之间的跨国贸易不断增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医药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医药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据相关部门统计,1978-2012年间,我国的医药业年均增加值以17.1%的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还很不完善。因此,深入剖析我国医药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利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完善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医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近些年来,我国医药企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却普遍偏小,如表1所示,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的发展规模与国外医药企业的发展规模相差还很大,我国医药企业前十名总的年营业收入仅为612.49亿元,仅为辉瑞医药公司的14.91%。我国医药企业要挺进世界财富500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另外,我国医药企业不仅规模过小,而且医药的产品技术含量也不高,我国对医药产品的科技含量投入较小,相应的医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不足。阻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医药企业融资渠道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融资渠道还很不完善,导致医药的资金缺乏有效来源。我国绝大部分的生物制药公司对医药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向商业银行贷款;二是筹备自由资金,这样的资金来源渠道对处于初创期的生物医药公司是个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的医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善于效仿,这样就缺乏原创性医药产品,导致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利润的减少又会反过来影响对新药品的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

(三)医药市场竞争混乱,严重损害患者的合法利益

我国的医药企业更多的是看重侵占患者的利润,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挤压患者的合法利益,把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市场的竞争中,而更少地顾忌对医药产品的更新,不断减少对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医药企业只能靠提高医药价格来获取利益,使广大患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SWOT模型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模式不断完善。我国尤其是在天然药物行业方面,通过后向整合,分别形成了天然药物的种植基地与加工处理中心,为我国医药产业价值链的有效形成迈出重要一步;二是我国医药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为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三是我国医药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十足。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企业在国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且企业的信誉良好,为医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四是我国医药企业具有服务、资源与整合优势。我国医药资源丰富,医药服务也比较完善,医药企业的发展可以把资源和服务有效整合,发挥其优势;五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政府资源优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药企业的发展和医药产品的生产销售;六是我国还具有丰富的医药人才优势和培训机制。

(二)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转型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我国医药企业要不断地由单纯性贸易公司转型为依靠全产业链、多价值增值点的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速度过慢,转型涉及的面太窄。严重影响医药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绝大部分医药企业仍然受到我国原有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三是我国医药企业对业务流程的控制力太弱。公司业务员弄断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四是我国医药公司某些业务板块的业务能力较差,形成瓶颈,阻碍医药公司业务的全面发展;五是我国医药公司生产和销售较为分散,地缘优势不明显。

(三)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医药企业面临世界贸易蓬勃发展机会,为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二是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鼓励进口的措施及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影响,有利于进口业务的增加;三是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改变有利于我国医药企业外贸业务的发展;三是我国政府对医药企业的改革带给医药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四)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医药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政府对国内贸易相关政策的变化及人民币的升值不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对外出口贸易。这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尤其是医药。医疗等产品受到巨大冲击;二是我国政府的贸易政策逐步控制出口增长,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三是我国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优势逐渐消失,这就使得医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将产业链由中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迁移。

三、完善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医药企业组织架构

一个企业在制定好发展战略后还要设计与之呼应的组织架构,也就是说组织架构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设计组织架构的目的是要通过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确立企业某一阶段最合理的管控模式,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合理的组织结构能有效地积聚企业内部资源,协调好企业中每一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部门内部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工作中应享受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有效地保证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转。

1.优化资金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医药企业对外付款的金额普遍较高,但依照企业规定对外付款金额超过40万就需要经办人、经办人部门经理、会计、财务经理、财务副总、总经理签字。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很多道程序,如果有一两个人不在公司,那么就会耽误付款,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应该在保证资金审批安全的情况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整合部门资源,适应市场需要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企业实力越来越强,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了一定的份额。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组建更加专业的市场营销部。整合一些发展相对成熟、工作性质相似的部门,使组织架构更加的合理、有序、高效。

(二)注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及劳动关系六大方面。在人才既是资本的今天,如何招聘到适合的员工,如何开发并管理员工、如何处理好与员工之间的劳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1.设计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要保持高度一致。例如,一个医药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几年内进入国际市场,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招聘时要注重选择外语水平高、了解国外市场以及掌握本专业先进知识的人才。如果一个医药企业想要扩大经营规模,那么人力资源规划就要注重人才储备、提高薪酬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提供相应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设计适合企业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指标。

2.做好人才招聘与配置工作

人才招聘是指选拔适合公司经营管理需要的员工,而人才配置是指员工被录用后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岗位安排及岗位调动的工作。在我国医药行业对于人才的竞争较为激烈,尤其药品研制方面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好人才贮备工作,在重要管理岗位或技术岗位人员离职时保证接替工作的顺利进行。医药企业想要在同行业中快速发展,还要主要人才配置工作,首先保证人事相宜这一原则,其次还要建立公平的人员升职制度,以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医药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好的绩效考核指标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高效管理目标。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后,企业要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三)创建积极的医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价值观、理念及经营传统。积极地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自觉性,帮助企业更好的发展。

1.诚信是金,勇于担当

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诚信是立足之本,企业要把药品质量当做是企业的生命,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负责。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责任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承担责任。

2.团结合作,友爱互助

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团结和友爱,在工作中上级应该关爱下级,同事之间要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的宣传与推广,用积极地企业文化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于江.中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9)

[2]朱皆笑,施海燕,孙国君,单伟光.国内外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及研究方法综述[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8)

[3]黎歌,李野.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4)

[4]刘玉红,杨艳,王鹏.我国医药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3)

篇4

作为一名从事医药管理咨询的专业人士,笔者不想过多谈论医改方案中的具体细节,只想分析一下新医改对医药行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环境带来哪些影响,以及在新形势下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战略调整与营销创新,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和能力,在医改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先机。

一、 当前医药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药行业经历了短期的阵痛和调整之后,2007年以来再次迎来了高速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和全球股市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唯有我国的医药行业一支独秀,发展强劲,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推动医药市场高速成长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等因素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医保扩容带来的药品需求增加。然而这种市场增量并非均等地分配到每家医药企业,外资企业稳步成长,国内医药企业两极分化明显加大,具备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医药企业明显提速,而一些没有特色的中小型医药企业表现平平,或出现业绩下滑。

从营销角度来看,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可谓五花八门,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处方药利益驱动,品牌药广告拉动,普药深度分销构成了推动药品销售成长的三大动力。

首先是处方药利益驱动。尽管有医保招标、药品限价和一品两规等政策限制,但从市场数据来看,医院仍然是近年来药品销售份额最大,成长性最好的市场,面向医院销售的制药企业普遍以贿赂营销和临床挂金销售为主要手段,所谓的专业化推广只是漂亮的外衣,随着行业告一段落,这种趋势似乎有增无减。

其次是品牌药广告拉动。同质化竞争时代更能体现品牌价值,一些尝到甜头的制药企业仍然以广告拉动和提升品牌作为主要营销手段,不但培育出利润丰富的OTC大品牌产品,还带动了公司其他产品的普遍增长,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分销渠道和零售终端的强势地位。

第三就是普药深度分销。拥有普药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的制药企业,抓住新农合市场的成长机遇,与有实力的区域分销商和纯销商密切配合形成战略同盟,进行市场深度分销,大力开发农村第三终端,同样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医药市场快速成长,医药行业仍然存在重大的结构和效率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医药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首先是结构问题。从医药流通价值链纵向来看,药品流通环节多,秩序混乱,分销效率低,医院终端处于强势垄断地位,连锁药店的市场地位也在逐步增强。从医药流通价值链横向来看,医药工商领域仍然表现为多、小、散、乱、差的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偏低。

其次是效率问题。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行业的整体低效率。许多制药企业的销售业绩在增长,但由于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快速上升,致使企业的盈利能力逐步下降。大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有好产品,但缺乏市场开拓和队伍管控能力,被迫采取底价招商方式销售,大幅让度利润后,企业已无力进行市场投入和品牌建设,产品的命运在商们追逐短期利益的竞争和选择中风雨飘曳,难以掌控。医药市场充斥着大量的自然人身份的商,药品销售过程中货、款、票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大大扰乱了市场流通秩序。终端市场处于超同质化竞争状态,公关战,价格战和促销战硝烟四起,许多企业体力透支,难以为继。

笔者对医药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大势萧条,逆势而上;风平浪静,危机潜伏;医改前夜,最后疯狂;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弱肉强食,剩者为王。

二、 医改对医药行业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新医改方案可以基本概括为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柱。

一个目标: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四大体系相辅相成,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八项支柱: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医改是一个关系到国运民生的复杂工程,涉及到医疗服务、共公卫生、药品供应和医疗保障等多个领域的体系建设和系统协调,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稳步推进,更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立足当前,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医改正快速向我们走来,医药工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参与、主动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抓机遇,快速发展,否则将有可能成为医改的牺牲品。那么医改到底会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我们站在医药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预测。

首先是药品需求总量上升。随着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将会得到基本解决,被压抑的医疗服务和药品需求逐步释放出来。据初步测算,到2010年,医改带来的药品增量至少在1000亿以上,加上行业自然增长部分,预计未来3-5年医药行业的年增长率不会低于20%。需要说明的是,医改增量并非全行业平均受益,大部分会消化在医疗服务市场,受益最多的还是面向医院以处方药销售见长的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

其次是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通过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大力发展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市场的结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最终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防治结合、技术适宜、运转有序,包括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各类医院在内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可以预测医改将会推动医疗市场(包括城市医院、社区和农村医疗)和零售市场(药店)逐步走向规范,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市场快速发展,而城市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将会逐步下降,零售药店可能会以社区为中心进行结构调整与资源优化,市场总量短期内变化不大,连锁、平价和服务代表其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是产品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对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推进医药科技进步三部分内容的研读,可以预测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原研新药和专利药品将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而仿制药品将会受到价格因素的极大限制,难有作为。未来医药市场将会形成普药、新药(专利药品)和OTC品牌药共掌天下的基本格局,其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产品进入绿色通道,得以快速成长。

第四是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产业、提高药品生产流通企业集中度、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建设规范化、集约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执业药师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显然医改会对医药工商企业构筑更多更高的政策门槛,企业如同鲤鱼跳龙门,生死两重天,加之政府监管、市场竞争和资本并购等因素将会加速优胜劣汰,推动产业集中和竞争升级。

第五是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解决“以药补医”是关键,其中补医的概念应当更深刻地理解为补医院和补医生。虽然目前还没有提出详细的解决办法,但就其结果来看,它会有效遏制药品价格上升,打击贿赂营销行为,促进医药行业在阳光下健康发展,各个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提高质量、降低价格,规范营销行为,净化市场环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得以好转。

综上所述,医改带给医药行业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即有机会,也有挑战,医药工商业企业只有高度关注、积极应对,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和营销模式转型,才有可能在医改进程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 新形势下医药企业战略选择与营销创新的策略性思考

面对医改新形势,医药工商企业都应当全面审视自身的战略定位与营销模式,充分认识医改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评价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发扬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快速发展。笔者拟从企业战略选择和营销创新的角度谈几点看法和建议,供医药界同仁们参考。

(一) 医药企业的战略选择

正确理解企业战略的三个公式:(1)战略=机会+能力。战略就是要找到企业能力可及的市场机会,聚焦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确立市场领者地位。(2)战略=终局+路径。战略是基于现实对未来愿景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清晰描述,进而找到实现战略目标的最佳路径和方法。(3)战略=策略+行动。战略必须付诸成行才有实际意义,只有始终保持战略状态的企业才能做到策略领先,行动致胜。医药企业要研判产业大势和市场变迁,于结构变化中寻找机会,同时要致力管理改进与效率提升,于修炼内功中提升能力。在新一轮产业重组和市场集中的进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中小型医药企业应当立足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聚焦某个细分市场或产业链的某些特殊环节,通过产权改革、转变机制、管理改进、营销创新等自身努力,建立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主动寻求与大企业合作,形成战略联盟。而拥有资本实力和管理输出能力的大型医药企业应当抓住历史机遇,进行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力争成为区域市场或医药行业的领导者。

(二) 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

目前的医药市场竞争现状是高端医院市场门槛高,成本大,许多制药企业望而却步。零售药店密度大,竞争惨烈,药店连锁化经营以后,与上游客户的博弈能力明显增强,底价,终端拦截十分普遍。渠道分销领域更是鱼龙混杂,盈利模式各异,商业与终端之间多点交叉覆盖和采购,市场秩序乱,分销效率低。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单笔交易量低,市场开发难度大,投入产出不合理。在这种市场竞争的红海里,医药企业只能采取回扣战、价格战和促销战,陷入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医改必将改变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传统的营销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未来医药市场竞争取决于市场细分、品牌塑造、模式创新、管理提升和战略取势等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为此,医药企业的营销创新必须在以下三方面重点突破。

焦点决定战场。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是企业从事任何营销活动的基础。医药企业首先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产品资源和营销能力,决定进入哪些区域、哪些层级、哪类终端市场进行竞争。其次要对目标市场进行政策分析和竞争分析,明确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最后是要主动应对时局变化,及时转变营销模式,调整通路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采取积极行动。

篇5

关键词: 医药营销;经营战略;市场竞争

一、 前言

随着我国的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家对于医疗的政策相继出台,国家加强对医疗器械、药品的价格管控。同时对于药品和医疗器械实行集中采购,统一招标管理,这就促使了医药企业对于以往的营销和市场经营战略的改变。企业选择正确的营销方式,提升自身的形象,加强研发,能够为医药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

二、 医药营销的历史回顾与营销转型的阶段性特征

1. 制药行业与医药营销 。目前我国的制药行业的营销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即区域经销商制、制、直销制等。我们会对每种营销方式进行分析。

(1)区域经销商制。所谓的区域经营商制就是制药企业在培养一个或几个医药商作为本企业在该地区的经销商,经销商负责本地区的渠道销售和终端配送,厂商负责生产和广告宣传和研发工作。这也是当前很多的制药企业广泛采用的营销方式。区域经销商制的优点在于制药企业只需要负责药品生产和全国部分地区的药品配送,不需要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减少了企业在流通方面的投入。同时利用企业在营销中的领导地位,可以有效地掌握市场价格,防止假货和串货现象。这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及时收到市场的反馈。 区域经销商制的缺点在于成本太高,每个区域都需要派驻一定的销售人员,同时一个企业的生产的药品种类没有商的的药品种类多,因此经销商的积极性不高,这样就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1]。

(2)制。 制的指的药品生产企业将本公司的产品委托给医药商业公司在一定区域内经销,由被委托医药商业公司承担生产厂家的销售网络建设、下游渠道的开发、市场广告的投入、厂家品牌的建设、售后服务等。制的优点在于可以取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商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企业可以降低成本。 但是代缺点在于一旦某些商出现了诚信危机,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失去了市场份额。同时制药企业不能及时收到市场的反馈或者反馈不全面。

(3)直销制。所谓的直销制指的是企业不通过商或者经销商,直接向医院或药店乃至消费者进行销售的方式。目前,直销制这种现象在我国的药品营销领域是极为罕见的。这样给企业带来的成本过高,但是可以及时的市场的反馈信息。这对当前医药企业的来说也是一个负担,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市场零售领域。

(4)其它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医疗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进行药品销售业务。但目前国家对于此类管制较为严格,短期内主要以保健品为主,走上主流模式还需要依赖于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

2.医药营销的发展历程 。 我国在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医药管理体制也是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药品实行的是分类分级计划管理,进行统一的调拨供应,价格统一领导,购销方式较为单一。这种形式下,企业没有进行营销的动力。

根据已有的研究,大多把中国医药市场营销的起步与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加上以2006年为起点的新阶段。第一阶段(1988一1993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外资进入中国的药品生产领域,由于政策的限制,尚未进入药品流通领域。第二阶段(1993―1998年)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有企业纷纷进行改革,进行市场推广,商制也在这一时期出现。第三阶段(1998―2005年)国家通过强行实施GMP和GSP认证,淘汰了一批落后的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同时传统的制药企业的利润受到威胁,迫使企业进行了经营转型。新阶段(2006―),这一极端的主要特征是加强药品价格管制,重点打击药品销售领域的和商业贿赂问题。

三、 营销理论的进展与营销理念的转型

1. 市场营销理论的创新 。 由于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的变化,市场营销理论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出现了新的营销理论和传统的营销理论吸收了国外的一些营销理念,并进行了一些探索创新。

市场细分理论的深化理论:进行市场细分就是根据消费者明显不同的需求特征将整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消费者群的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都是一个具有相同需求和欲望的细分子市场。

创造需求理论:创造需求的实质就是要求企业把没有需求和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特别是挖掘和满足消费者尚未意识到的那部分潜在需求。

客户满意理论:市场经济的企业实践中发端而起。其实质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围绕顾客的价值取向而进行的新型营销理念。客户满意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把顾客需求作为市场开发的源头,在产品功能、外观设计、价格策略、分销渠道、促销环节的建立及完善售后服务系统等方面以便利顾客为原则,最大限度地使顾客感到满意[2]。

2. 营销策略与方法的转型 。 从本质上看,营销是一系列的概念、工具、 理论、实践、程序以及经验,所以说,营销是一种企业行为,营销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营销行为,具体化为营销策略和方法。时代在变化,出现了各种新的营销理论,在这里我们选取其中的几个重要的略作分析。

关系营销:关系营销是指建立与维系企业在市场经营中诸方面关系的行为,是通过巩固和发展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合作伙伴、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等各方的关系,而达到营销经营的目的,其实质是在买卖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非交易关系,以保证交易关系能够持续不断地确立和发生。

体验营销:体验影响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为主要经济提供物的一种经济形态。 与传统营销相比,体验营销关注的焦点,不在于产品的特点、性能及独特价值,而重点在于顾客的体验,重视消费者在购买及消费过程中的感觉、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体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其理解消费者购买的原始冲动。

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营销的解释有很多,有的学者认为是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市场差异化或者是产品功能差异化、产品形象差异化、品牌定位差异化、产品促销差异化、分销渠道差异化。总体来说,差异化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这种差异是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实实在在地具有的;二是,这种差异是竞争对手所不完全具有的;三是,这种差异是消费者能够感知到的。

四、 医药企业的经营转型对策

1. 招标采购下医药企业转型后的市场营销 。医药采购招标制无疑是医药企业营销领域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医药流通最终进入医院的方式。新的市场环境要求医药企业改变以往的营销策略,将企业转变为依靠质量、价格、信誉、渠道来获得市场和用户市场化企业。

现阶段,我国的制药企业的同质化竞争现象十分激烈,大量的只要企业处于低利润的状态。另一方面,国内的药品批发企业发展到一家医院就有一家批发商供货,这样导致了药品市场的恶行竞争,药品虚高,医生拿回扣和提成的情况层出不穷。

在进行医疗改革之后,实行集中采购,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保障了药品生产企业平等竞争的权利,确保每个企业都能公平竞争。其次纠正了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杜绝了拿回扣和提成的情况。杜绝了暗箱操作,维护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患者合法权益。最后期集中采购可以降低药品价格,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看病贵”问题。

2. 转型后的企业经营对策 。实行集中采购后,企业在需要面临的是直接面向医疗机构的投标,企业在日常的财产与采购竞标时,需要获取准确的投标信息,包括需要的采购单位、截止时间、采购的品种等等。其次企业要制定出合理的竞标计划,制定出合理的竞标价格,不可一味为了获得市场而故意压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价进行销售,这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3]。同时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知名度建设,实施品牌战略,获得更多的邀请机会。 通过提升自身形象,加强企业的管理,获得品牌效益,最终使得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处于不败之地。

小结: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制药企业的以往的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在国家进行药品价格管制、医疗机构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进行集中采购后,制药企业的需要进入一个新的竞争领域,制定出符合企业的品牌战略,适时调动手中的资源,依靠良好的质量、出色的市场口碑来获得市场,获的未来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济南校区))

参考文献:

篇6

笔者近期为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新进人员做培训时了解到,这家公司从2008年年底在营销战略上就开始在营销战略转型上作出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的“地方割据、人人为政”型的营销模式,向“总部统一规划、产品线优化、VIP经销商战略合作、大客户全年维护计划”型的整体营销模式转化。这种营销思路正符合“新医改”形势下药企战略调整,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

从这个案例我们至少可以受到以下的几点启发。

第一、产品线重新分析和规划;

该企业将公司的拳头产品“人血白蛋白”的市场渠道和销售政策进行了重新的评估和整合,对原有经销商的价值做了重新分析和判断,优化了经销商的结构和数量,由原来的给钱就发货的营销模式,转变为只选择当地1或2家有特殊价值的经销商,形成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比如企业对经销商采取专供、让利、增加新促销队伍等措施,来支持经销商对企业所有产品的分销,而作为战略合作的经销商则选择全线营销该企业的其他二线产品(比如非洛地平缓释片),并负责这些产品在当地的医院开发和货款回收工作,企业派出专业学术代表协作经销商上量和终端客户的维护。

这个做法也就是用拳头产品带动二线产品的营销,发挥企业和经销商各自的优势,共同形成合力,与其他企业形成强势竞争,同时克服了企业产品线营销不平衡的缺点。从前的营销模式对经销商来说是好产品供不应求,而二线产品无人问津,对企业营销人员来说,哪个好卖、哪个赚钱就优先卖哪个,造成产品发展的严重偏腿。

第二、战略调整需要“上下同欲者胜”的配合;

一个企业的良性发展,需要有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和长期愿景,更需要在公司作出战略调整的时候,或伤害到自己、小群体或下游客户利益的时候,要主动配合和作出个人或局部的牺牲。一些企业在作出营销战略的调整的时候,一些中层干部、地方办事处、下游客户“集体抗旨”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战略或政策的调整可能损失的是个人、小群体或下游客户的短期利益,但公司可能回报给个人、小群体或下游客户更长期的大利益,所以,在这一点上,公司高层在有政策调整或战略转向的时候,可以采取民主参与,共同研讨,但在决策的时候,应该以公司长远利益为要,“群体是不做决策的”,也许这句话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因此,有些大的决策由少数管理者或某个高层拍板定案,这种“集中”也是必要的。

据了解,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政策刚刚推行的时候,也受到一定的阻力,后来由董事长亲自挂帅来协调各方利益,终于达成共识,因为不论是个人还是经销商都看到了公司发展对自己的长期利益,因此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篇7

关键词: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趋势;拓展方向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级医药供应站,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低、市场竞争意识薄弱,资金人才缺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医疗行业投入的增大,一些大型医药集团的出现,各类资金的进入,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发展,竞争程度有了实质性提高,医药商业流通也逐渐呈现扁平化趋势,但总体上依然是“一小二多三低”,即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益低。据SFDA数据查询,至2012年1月为止,拥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批发企业仍有一万三千多家,平均每个省就有300多家医药批发企业。另外也有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医药商业平均利润率为1.29%,毛利率也只有7.09%。

2012年随着卫生部、商务部、工信部以及科技部等部门的医药相关的十二五规划的出台,预示着医药流通行业又一次改革和整合的开始。

1、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趋势

多种业态并存。药品批发企业的数量减少和规模扩大,既是政府政策导向的结果,也是市场竞争所导致的的必然趋势。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医药批发行业里面,需要各个企业拥有更加详细的市场定位,这样的定位势必会引导行业内多种业态共存的局面出现,诸如综合批发、批零一体化经营、制经营、零售连锁、特色单体药店、药品配送、第三方医药物流、学术推广等多种业态会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并共同发展,这样的多业态趋势对于促进医药流通行业产业链的优化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样也有助整个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利润来源的多样化。传统的医药流通企业主要靠进销差价获利,这种方式主要是建立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然后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促使价格趋向透明化,再加上国家招投标政策的实施,同类企业价格竞争的加剧,也使得批零差价逐渐缩小。与此同时,供应链的扁平化成为趋势,厂家返点逐渐增多,即和厂家签订一定数量的购销合同,批发企业按供货价出货,完成任务后厂家返点。近年来,为上游生产企业提供仓储和配送服务来获取相应佣金的仓储配送式业态也已出现。专业营销公司或商型的批发企业目前已经普遍存在,他们凭借自己的市场运作经验和网络资源,对少量品种进行市场运作,承担了制药企业的部分销售功能。当然,竞争使得整个行业的微利化成为一种常态。

企业规模的扩大。医药流通企业只有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通过市场竞争,联合、兼并、关闭、破产,医药流通行业逐步形成以区域核心批发企业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医药商品流通主渠道。

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物流将作为第三利润的源泉得到重视。IT 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比较成熟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CRM/WMS)和信息及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如RFID)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新的商务模式必将影响市场的拓展方式。

企业的发展将主要依靠创新、知识和人才。流通企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决定着企业的未来。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物流配送的服务,还包括提供医药信息服务的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2、医药流通企业拓展方向

市场拓展方向:农村销售仅占全国医药销售总额的8%左右,随着国家农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农村和社区等将成为潜力最大的市场。而且随着医药市场营销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发展,市场的深度开发成为必然。此外,医院药房托管的出现,是医药分家的必然一步。

向第三方物流发展:以物流中心为平台,与药品生产企业(上游企业)和药品销售终端及其他药品流通企业(下游企业)建立一种面向市场的供需互动系统,提高药品流通效率。现代化仓储和物流运作水平的提高将使“第三利润”成为可能。

医药电子商务:截止到2013年3月国内已有133家企业获得网上售药资格证。据中国网上药店理事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医药B2C的规模为4亿元,2012年医药B2C的交易规模达16亿元,出现了数家销售额超千万的企业。当然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依靠互联网销售产品,更多的是建立在企业运营和管理的信息化基础上的。新兴电商企业与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结合将有可能改变医药流通的格局。

篇8

【论文摘要】当今世界,企业之间从价格竞争逐渐转向非价格竞争。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以使企业之间展开良性的非价格竞争,它为各个企业的发展以及产业进步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从企业进行差异化战略的原因、实施等方面入手,阐明了企业如何实施此战略,从而为企业的自身发展起到战略规划的作用。

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对抗演变为双赢甚至多赢,从价格竞争转向了非价格竞争,从企业问的竞争延伸为供应链之间的较量。对差异化战略的研究,适应了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竞争的现实需要。顾客至上、消费者主权至上成为风起云涌的当代 市场 潮流,而差异化需求日渐成为消费的主流方式。企业通常考虑差异化形成要素、差异化 成本 和用户需要,去影响企业价值链中的差异化价值活动,为用户创造可接受的价值。这种价值最终表现为降低用户的成本,或提高用户的绩效,或兼而有之。因此,了解和确定什么是用户的价值是建立差异化战略的出发点。用户的价值体现在其价值链中,企业通过自己的价值链与用户的价值链的联系,去识别和确定需要实现的差异化价值。

1  企业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的原因

企业要获得超常水平的利润,就需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

1.1  形成进入障碍 从 经济 学 角度分析,企业差异化有利于企业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差异化可以使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所区别,使企业产品与其他企业的产品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替代关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竞争。差异化产品的需求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不同于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在完全替代和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价格没有决定作用。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市场总需求与市场上的各个企业的供给总和之间的关系。

在差异化情况下,企业的定价不等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定价。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定价 p等于企业的边际成本c。 而在差异化情况下,企业则是边际收入 mr等于边际成本c定价。假设差异化条件下企业面临的需求为:

q=d(p)

假设企业面临不变的边际成本 c固定成本为 0。成本函数为  c=c(q)=cd(p)

根据假设,产品的定价 p满足条件

由此可见,在差异化条件下,企业的产量会在需求较有弹性的位置,定价高于边际 成本 c,获取正的 经济 利润。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定价只可能是p=c。企业只能获取零利润。因此,差异化战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和 市场 竞争,差异化使企业能够为自己的产品形成一个 “市场壁垒”,缓解对手给自己造成的竞争压力。

1.2  降低客户对价格的敏感程度 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可以降低其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从而使公司得以避开价格竞争,并使公司的利润增加却不必追求低成本。对于差异化的产品来讲,因为消费者具有强烈的偏好,所以该类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不敏感。因此,对于差异化产品,企业具有一定的价格支配能力,使不同企业的产品形成价格差别。对处于竞争中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企业而言、追求扩大产品差异化成为其市场 营销 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1.3  产品差异化强化了企业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价格虽然是一种强有力的市场竞争手段。但是长期运用会导致竞争的无序和市场 环境 的恶化,最终使竞争者陷入困境。非价格竞争既是一种综合性的竞争策略,而产品差异化又是非价格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企业由于成本的局限性,价格竞争不可能长期使用,为了诱发顾客的特殊偏好,获得或扩大差别优势,往往积极主动地实施非价格竞争策略。也就是在产品设计、产品广告、销售服务、销售渠道等诸多方面下功夫,其中差异化形成了对顾客极强的吸引拉动作用。

1.4  增强讨价还价的能力产品差异化策略可使公司获得较高的边际收益,降低公司总成本,增强企业对付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也可以缓解买方的压力。

2  差异化策略的实施

企业通过产品差异化构建竞争优势,通过设计和突出一系列产品差别来区分竞争对手之间产品的营销行为,从而形成独自市场。对同一行业的竞争对手来说,在满足顾客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独特的产品是差异化战略追求的目标。“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要做到这点企业应提供更好、更新、更快、更便宜的产品来创造附加价值。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2.1  不断创新产品特征 大多数产品都有不同的特征,企业在产品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新的特征来推出新的产品。这是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的极具竞争力的工具。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它们不断地改进产品的特征。可以说积极创造新的产品特征构建了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篇9

本文主要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医药企业(本文主要以国内医药企业和国外大型跨国医药公司作比较)的基本情况、并购战略进行全面分析比较,寻找出典型案例进行对比,从中找出不同医药企业在并购环境、并购原因以及具体运作方面的不同之处,以求为了未来中国医药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医药企业;并购;整合

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完善,企业利用内部长期积累或通过外部扩张的得到不断壮大。相对于内部积累,外部扩张在时间上更具有优势。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选择通过外部扩张的手段使得企业迅速成长。而并购正是外部扩张的表现形式。过去的百多年中,在西方社会,随着五次兼并狂潮的接踵而至,诞生了许多的大型公司。

医药行业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行业,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的医药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我国医药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集中度低以及运营成本等方面,距离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各大医药企业仍然还是依靠价格进行恶性竞争,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低,这些因素都影响我国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自1999年我国加入WTO后,许多国外制药巨头均将中国市场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新兴市场。他们不但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还通过合资、并购本土的医药企业等方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国内的医药企业如何才能在这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杀出一条血路?在笔者看来,企业并购是一条便捷出路。通过企业并购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减少支出,快速获得新技术,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实现规模经济,最终促进我国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对中外的医药企业并购战略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国内医药企业的不足,以期未来进一步改进,具有借鉴意义。

1 中外医药企业基本概况

1.1 国内医药企业的基本概况

医药行业作为融合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手段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关系到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国民卫生总费用增长了136 倍,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高达17.8%,远超GDP的增长速度。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各类医药类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81家。

1.2 国外医药行业基本概述

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有很多模式与做法与我们很不相同,但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是我们未来前进的目标。

(1)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的赢利模式与我国的截然不同。在处方药方面,他们追求专利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取得垄断利润。由于中国市场和法律的不健全,我国对制药企业缺少市场保护机制。其的赢利方式主要是仍以仿制药为主,其结果是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率下降。

(2)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对于研发费用的投入上与我国截然不同。例如,在美国,医药企业用于自主研发新药的费用占到了他们销售收入的14%以上。而在我国却只有销售收入的1~2%的水平。为什么会造成的如此大的差别?第一是由国家政策和行业政策造成的。第二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国内外制药企业的盈利模式的差异所致。

(3)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与我国截然不同。在国外,医药行业的现状是集中精力生产的不是药品、某种医疗器械,也不是某种诊断产品,而是知识,即专利。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对专利进行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再予以推广,而具体的产品生产则在发展中国家内进行。

我国的医药企业主要是靠生产仿制药和专利权过期的药品生存,而国外大型的跨国医药企业则在通过研发新药品来换取发展权以及对于他们对整个世界医药市场的控制。

2 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特征及个案分析

2.1 国内医药行业并购的一般特点

我国医药企业的总体状况是数量多、规模小。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医药企业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迫于外资企业强大的外部压力,近年来中国医药企业并购数量在逐年增多,资本市场越来越活跃。2006年至2010年,在国内医药行业市场中,共完成了92起并购案例。其中有78起并购案例的交易总额达到22.63亿美元。

国内医药行业并购有三大特征:

(1)产业政策主导型

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产业政策主导型。也就是说,很多的企业并购是由政府所直接推动的。

(2)强强联合不多

从我国医药企业近些年来的并购案例来看,多以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为主,强强联手的案例却比较少。

(3)跨行业并购居多

通过对国外大型医药行业的并购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并购基本属于横向并购,很少涉及到医药流通领域。而国内的医药企业往往采取了一体化经营的策略。例如复星医药。控股北京金象大药房,进入医疗商业领域;控股北京和睦家医药,进军医疗服务业等,完成了一体化经营。

2.2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的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一直非常活跃。以美国2006-2010医药市场发生的并购案例为例。(见表1)

从表1的数据来看,并购交易在2009年达到顶峰,这是因为有辉瑞公司并购惠氏、默克收购先灵葆雅这样的重量级并购案例,其各自的交易总额分别达到680亿美元和411亿美元。从2006年-2010年这5年间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有许多典型特征,总结如下。

(1)并购多以提高企业研发为主要目的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开展并购,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取新产品、新技术,并且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例如,2009年的美国辉瑞公司收购惠氏一案中,不仅因为辉瑞的专利药面临专利到期,同时也可以通过收购惠氏的研发资源,实现进入疫苗制造以及生物制药领域。另外,由于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比较长而老产品利润率下降,所以利用企业并购这种手段获得更具有价值的新产品。企业还能通过并购获得此类产品的市场销售许可。

(2)多以横向并购为主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主要以同行业内部横向并购为主。从上面的并购案例来看,不论是以大吞小还是强强联合,即使是Gilead Sciences并购CGI制药公司这种交易总额仅为1.2亿美元的案例,还是辉瑞并购惠氏的交易总额达到680亿的案例,都是在同行业内的横向并购。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必然会愈演愈烈。企业间的横向并购风起云涌,其结果就是,企业并购后带来规模效益,使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获得了竞争上的优势。

(3)强强联合

目前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主要采取强强联合的并购方式,目的在于获得优势互补。如2009年3月,在全球医药市场呼风唤雨的两大医药企业巨头,默沙东与先灵葆雅选择了强强联合。并购后,默沙东成为全球第二大处方药生产商,其年销售额将达到424亿美元。

2009年10月,辉瑞公司完成了对惠氏公司并购,交易总额高达690亿美元,是21世纪以来的最大一笔医疗并购案。

3 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综合比较

3.1 并购动因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并购动因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资源,优化产品结构

(2)药品专利到期之前,并购可以弥补销售损失,维护公司收入

(3)进入新领域和新市场

国内医药企业并购动因:

(1)政府主导为主

(2)追求一体化

(3)企业自身追求利润化

3.2 并购对象及方式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并购以强强联合为主,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通常是以“大吞小”的方式发生。在并购方式上,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主要是通过流通股转让的方式完成并购,而我国医药企业并购主要采取了场外协议转让的方式。

3.3 支付手段比较

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并购经常通过现金支付与换股的手段。换股方式并购的优点在于,双方无需支付大量的现金,被并购公司的股东就可以自动成为并购公司的股东。

而在我国,支付手段依然是以现金支付为主。虽然通过现金支付方式简单,但是有较高的财务风险。对于并购方而言,要求他们有足够的银行存款或者说融资能力,凑个某种程度上讲,也限制了我国医药企业并购案的发生。

通过对中外医药企业并购的经典案例、基本特点的分析以及并购差异的综合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并购具有强强联合的特点,并以增加产品研发能力和扩大市场份额为并购动力,其购行为已经相当成熟。然而我国,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医药企业并购在很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相对于国外大型跨国医药企业而言,不论从并购环境、动因以及并购具体操作等诸多方面,依然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政府干预过多、法律制度不完善、追求一体化多元化经营等等。并购具体运作时也是问题重重。

为更好的推动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发展,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加以推动。1.政府能在企业并购活动中需要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2.企业并购应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3.企业必须加强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虽然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为了推动我国医药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并购是必经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医药企业能给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严家明.惯性管理——企业持续发展之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篇10

笔者从事医药行业的营销多年,先后在大型国企和跨国外企做销售和策划,在圈内的许多朋友都在思考:几千家医药企业该怎么办?有人说,产品的蓝海是最终解决之道,可是以国内大多数医药企业的研发基础、实力,短时间内到达产品的蓝海谈何容易?其实,国内企业更需要的是面对目前的营销战,尤其需要解决的是以下三大误区:

误区一:“不是老大胜似老大”――定位不清

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营销企业一谈到营销,,十家有九家都会以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为目标,第一反应就是研究一下自己,然后就分析自己的力量,分析产品,销售人员,价格,销售渠道。然后抱怨成本太高,或者销售人员素质太差,或者价格太高,或者销售渠道不畅。于是,不惜牺牲质量来获得低成本,或者希望以较低收入和较少支持得到高素质人才努力工作,或者拼价格以获得单子,或者产品由谁来都行,良莠不分。很少仔细研究过行业竞争对手,更别说行业间竞争对手了。说不清对手的成本构成,销售力量的构成分配,价格体系和销售渠道。其实,如果不是行业公认的老大,那首先应该研究的是竞争对手。比如说,如果竞争对手主要是外资企业,勿须遮遮掩掩,不妨就直接宣传:我们的产品是仿制药,但我们是国产,我们价廉。外资原研企业抓高端客户,我们就抓低端客户。他们抓中心城市,我们就抓中小城市。他们抓大型医院,我们就抓中小医院。市场并不认可激情,只有通过研究对手,承认自己真正的市场位置才能找到市场的蓝海,生存下来。但我们的战略也并非是消极逃避,如果遇到同样差不多的国内企业,我们又该怎么办?这就要采用品牌战略。

误区二:“产品线长而全”——品牌模糊,四面出击

其实,这也是国内企业老大病在产品策略方面的表现。国内的企业规模不大,产品却覆盖心血管、抗生素以至肿瘤,糖尿病等等。如果大多数医生和消费者不能用一两个词明确地说出品牌的意义,如“北方最大的肿瘤药品企业”,“国内最好的儿科药生产企业”等等,这样的品牌就有问题。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在顾客头脑中建立品牌概念。谁首先占领顾客的头脑,谁就成功了一大半。如何建立品牌优势?首先,与主要竞争对手比较,选择有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点,如某一类药,某一种药等,甚至是某些独特的买点,“藏药”、“地道药”等等。第二步就是收缩产品线,分析的产品线中所有的对手,找到对手防守相对最薄弱的狭长产品地带作为突击点,我国人多地广,没有一家企业能完完全全占领所有消费者的头脑,总有一些地域,一定区分的消费者不认可,这些区域,这些人就是重点。第三步应该集中全部力量,全力出击,建立根据地。第四步就是巩固品牌,慎重外延。品牌的建立过程需要的是营销创新。

误区三:“营销跟风”——缺乏创新

篇11

[关键词] 医药商业企业 战略联盟 路径选择 分散竞争

2005年被医药行业称为“联盟年”,全国掀起了一轮医药商业战略结盟浪潮:京津沪穗渝五大医药公司进行战略结盟,华北制药和太极集团进行工商结盟,贵州一树、湖南民生堂等9家中小医药商业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药店管理有限公司、为应对外资医药零售业进入及适应自身结构调整的压力,我国医药商业正在兴起新一轮的商商、工商结盟浪潮。而要组建医药商业战略联盟,首要问题是路径的选择。包括联盟对象的选择,联盟方式的选择,联盟的纽带等等。

一、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现状

在我国医药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时期,国家缺乏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限制,加上药政权与药事权的分离,地方保护政策等多种原因促使大量医药批发企业产生并生存了下来。导致我国医药批发商业行业存着诸多问题: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效益低、流通秩序乱、管理手段落后、资金不足、政府政策调控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目前我国医药市场结构是过度的分散竞争状态。中国医药商业的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对我国医药经济的运行效率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商业模式仍占较大的市场份额;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传统医药商业模式仍为主流。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和技术的升级,医药行业物流链现在趋向于逐渐缩短,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一、二、三级批发网络无疑不适应这样的趋势。市场要求中间环节必须缩短,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也能从客观上实现药价的降低。

(2)企业数量过多,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导致市场无序现象频频发生。目前我国仍具有医药批发资格的企业7000多家,加上很多挂靠借壳经营的私人药贩(公司)将更多。美国是医药事业发达的国家,其零售药店只有5万多家,批发企业经过兼并重组也已减少到了现在的70多家。与之高度规模化相比,我国医药流通组织结构显得不甚合理。数量虽多,却是鱼龙混杂。

(3)企业规模小,难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实现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企业要保持一定的生产批量,企业至少要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水平。在一定阶段内,由于中国医药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在分散竞争条件下,将使达到起始经济规模的医药批发商业企业比重下降,同时又可能压缩原本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市场份额,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使那些未达到经济规模的企业成为某些局部市场的主要供给者,从而导致整个医药产业规模经济水平的下降,造成整体行业成本和社会成本的整体提高。

(4)企业恶性竞争。在分散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市场进入、退出不对称,表现为进入壁垒过低而退出壁垒过高,目前医药商业行业内存在着大量的过剩能力(资源闲置),相关成本难以分摊,为维持生存或是为了维持生存所需的现金流,企业之间竞相降价以削减库存、加速流通,造成销量“越来越大”亏损也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

(5)发展失衡化,从区域分布来看,20006年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企业营业额的50%;而西部地区8省营业额只占7%。

(6)商业经营的支撑能力亟待提高。在医药商业企业快速扩张中,管理模式和支撑体系的问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供应没有规范,作业没有标准,物流配送网点不足,加盟商管理不到位,商圈拓点成本过高,品牌发展策略模糊,专业人才仍较缺乏。

二、医药商业组建战略联盟的必然性

1.医药商业战略联盟是应对挑战的必然结果

我国医药商业面临的竞争态势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医药商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效率低,企业间存在着恶性降价竞争。另一方面,外国知名医药商业企业的进入,其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给本土医药商业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2.医药商业组建战略联盟可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1)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借助与联盟内企业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并带来不同企业文化的协同创造效应。战略联盟与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与金字塔式传统的全球一体化内部生产战略和金字塔式管理组织相比,除了具有更为活跃的创新机制和更经济的创新成本,还能照顾到不同客户的偏好和差异性,有利于开辟新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2)分担风险并获得规模和范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扩大信息传递的密度与速度以避免单个企业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因孤军作战引起的全社会范围内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从而降低风险。与此同时,市场和技术的全球化,提出了在相当大的规模和多个行业进行全球生产的要求,以实现最大的规模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在以单位成本为基础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建立战略联盟是实现规模经营并产生范围经济效果的重要途径。

(3)防止竞争过度。随着大企业市场渗透力度的加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一定容量的市场分割最终会在大企业之间告一段落。这时,如果大企业间继续展开恶性竞争,不仅降低各自的盈利水平,而且容易造成两败俱伤。因此,为避免丧失企业的未来竞争地位,避免在诸如竞争、成本、特许及贸易等方面引发纠纷,企业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加强合作,可以理顺市场、共同维护竞争秩序。

三、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路径选择

1.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方式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战略联盟的数量激增。战略联盟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战略联盟不仅包括了股权合资企业,还包含了涉及到生产、营销、分销、R&D的非股权协议。在战略联盟的分类上,根据联盟成员之间的依赖程度,广义的战略联盟可分为:

(1)股权式战略联盟。股权式战略联盟是由各成员作为股东共同创立的,其拥有独立的资产、人事和管理权限,股权式联盟中一般不包括各成员的核心业务,具体又可分为对等占有型战略联盟和相互持股型战略联盟。对等占有型战略联盟是指合资生产和经营的项目分属联盟成员的局部功能,双方母公司各拥有50%的股权,以保持相对独立性。相互持股型战略联盟中联盟成员为巩固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地相互持有对方少量的股份,与合资、合作或兼并不同的是,这种方式不涉及设备和人员等要素的合并。

(2)契约式战略联盟。当联盟内各成员的核心业务与联盟相同、合作伙伴又无法将其资产从核心业务中剥离出来置于同一企业内时,或者为了实现更加灵活地收缩和扩张、合作伙伴不愿建立独立的合资公司时,契约式战略联盟便出现了。契约式战略联盟以联合研究开发和联合市场行动最为普遍。最常见的形式包括:①技术性协议:联盟成员间相互交流技术资料,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增强竞争实力。②研究开发合作协议:分享现成的科研成果、共同使用科研设施和生产能力,在联盟内注入各种优势,共同开发新产品。③生产营销协议:通过制定协议,共同生产和销售某一产品,这种协议并不给联盟内各成员带来资产、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仅仅通过协议规定合作项目、完成时间等内容。成员之间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甚至在协议之外仍然相互竞争。④产业协调协议:建立全面协作与分工的产业联盟体系。

2.联盟对象与方式的确立

(1)如果本企业有资金的优势,技术相对落后。可以选择与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联盟。这种情况下建议选用股份制联盟以加强联盟稳定性和获取长期的技术支持。

(2)如果本企业的药品供应不稳定,可以与医药制造供应商联盟。与供应商联盟可以稳定采购渠道,降低库存,以及比竞争对手获取更好的服务和价格优势,降低成本,扩大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建议选用协议式联盟。

(3)医药商业批发企业与医药零售企业的联盟;医药商业批发企业与医药零售企业没有直接的冲突,联盟有利于市场资源共享。

(4)医药经销商商商联盟;经销商商商联盟可共享供应商资源和市场终端达到横向互补的目的。

3.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实现机制

实现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必须以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基础,通过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优胜劣汰,实现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的转移,逐步实现市场集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富有竞争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包括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在内的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是实现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基本依托;以市场为手段,尽可能的破除地方保护,推动优势医药商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和资产重组,这是实现医药商业企业战略联盟的强大杠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结构转换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包括:

(1)大力推动医药商业企业兼并重组。对于目前经营困难、严重亏损的一些地市级、县级医药商业公司除了进行经营上的改进之外,政府要积极促成采取联合、兼并、破产、控股、参股、收购、拍卖、嫁接等多种形式,促进目前医药商业存量资产的合理流动,尤其是要彻底清除那些阻碍存量资产合理流动的体制和非体制障碍,扩大优势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规模。

(2)按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原则组织建设,提高医药商业产业的集中度。医药商业行业是一种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不能够以行政区划为标准进行行业的规划,造成重复建设、资源闲置,要以整个中国大市场为目标进行跨区域的行业规划,以便形成以少数几家大公司、大集团为竞争主体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使大企业之间围绕市场、中小企业之间围绕大企业开展起有序的竞争。

(3)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为大型医药商业企业集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尽快放开、完善异地设库的行业政策,为医药商业企业跨区域的开展业务降低成本,减少跨区域开展业务的障碍;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简化企业购并的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的行政;尽早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各种优势企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产重组。

篇12

(一)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内涵

战略薪酬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薪酬管理专家米尔科维奇提出的,他认为战略薪酬即将薪酬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来思考企业通过什么样的薪酬策略和薪酬管理体系来支撑企业的竞争策略,并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战略性薪酬管理是将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薪酬制度和薪酬管理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杠杆。[1]

(二)战略性薪酬管理的作用

第一,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更加科学的职位设计。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员工工作的灵活性要求愈加强烈,这不仅体现在员工工作能力上,也体现在工作方式上,如小组或团队的工作形式。因此,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企业必须作出相应的薪酬体系的变革。

第二,战略性薪酬管理的战略性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和战略,加强企业文化的塑造,改善经营成果,推动企业组织变革,控制和减少经营成本。正是战略性薪酬管理的战略性这一本质特征,能够确保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始终保持一致,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经济的薪酬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第三,战略性薪酬管理的系统性有利于薪酬管理更好地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其他环节挂钩。战略性薪酬管理的实现需要其他环节的支持与配合,而战略性薪酬管理又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促进了管理手段与职能的创新,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战略性薪酬管理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薪酬体系设计缺乏与企业战略的有效结合

企业目标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经营环境中随时发生变化和作出调整,这要求企业的薪酬政策也必需灵活变通,以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却不够重视这一点,造成的结果可能是薪酬体系无法发挥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或者是员工努力的方向偏离组织目标的实现,事倍功半,浪费资源。

(二)薪酬管理脱离实际,不符合企业的现状

中小企业由于发展历史较短,规模较小,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体制相对落后和不完善,为了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或者迅速占领市场,可能盲目模仿大企业进行标杆管理,但却忽视了本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阶段,有的还会借鉴国外大型企业,一味谋求国际化,忽视本国国情。这些做法都会误导员工,极大地损害员工积极性。薪酬管理定位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薪酬体系和薪酬结构设计不科学

报酬分为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很多企业对薪酬的概念认识不足,过分依赖经济报酬。但员工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越来越多的员工在工作时更加注重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注重从工作本身得到的乐趣。中小企业容易忽视员工的心理需求,他们不了解薪酬体系管理的过程,缺少薪酬体系设计的必要环节,没有形成良好的薪酬文化。薪酬结构是指在同一组织内部,一共有多少个基本薪酬等级以及相邻的两个薪酬等级之间的薪酬水平差距。[2]有的中小企业在员工工作的各种条件区别很大的情况下却支付相差无几的工资水平,薪资差距过小,容易使员工感到不公平,同时无法体现薪酬的激励作用。

(四)缺乏有效的薪酬控制及持续的反馈过程

薪酬方案制定完成以后,并不意味着万无一失,在实际操作与运用中总会出现意外情况,中小企业由于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忽视这个环节。薪酬控制应该贯穿薪酬管理的整个环节 ,出现问题时及时反馈修正,从而确定预定标准的顺利实现。

三、改善中小企业战略性薪酬管理不足的建议

(一)注重薪酬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匹配

企业战略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发展战略,二是经营战略。在采用不同的公司战略和经营战略时应采取不同的薪酬战略。例如,当公司追求成长战略的发展战略时,企业更加强调创新,急于开拓新市场,重视员工的技能,这时相配套的薪酬战略就应该是支付较低的固定工资,实行奖金和股票期权制度,留住优秀人才和核心人才,使他们能够获得长期的更为丰厚的回报。中小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应结合企业现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战略。

(二)薪酬管理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

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时,生产经营的侧重点也不同,中小企业应在公司总体战略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现状和自身特点,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前提下,通过缜密的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价来确定岗位的相对价值。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人事部门,混淆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关系,相关员工可能受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限制,无法准确定位企业的发展态势,导致薪酬管理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企业可以加强对这些员工的培训,或者聘请外部专家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企业实际的薪酬体系。

(三)建立全面、规范的薪酬体系

如上所说,薪酬包括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中小企业要想确保薪酬管理的战略性,就必须确保薪酬制度的弹性,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并且要灵活运用非经济报酬,适时给予员工精神激励,往往能更好地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组织承诺。建立薪酬体系的过程要科学规范,以确保公平公正。

(四)加强薪酬沟通

中小企业在进行薪酬管理时,要注重与员工进行双向的薪酬沟通,因为薪酬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他们会非常乐意并积极的提出意见,在这个沟通过程中,由于员工参与制定和设计,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薪酬满意度,同时有利于薪酬制度的执行与宣传,提高员工与上级主管的信任,体现员工关怀。

四、结语

篇13

1. 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是明确强调所关注重点和战略问题的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发展卓越的战略是通

过运用财务信息进行,最终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运用“相对成本动态分析”、“竞争者会计”、 “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以及“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提供有关企业竞争者成本资源、成本结构与产品劳务市场等财务信息,并深入进行分析,以便对各个期间企业及竞争者的战略进行监视。

2. 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必然性

2.1 企业成本动因

一项既定活动的成本是由多个成本动因结合起来决定的,相对于重要成本动因的地位决定一项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从战略高度看,对成本发生影响深刻变化的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又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本动因,如生产能力利用模式、规模经济、时机选择、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联系、地理位置、企业政策等,对企业的成本产生长久的影响是这些成本动因。不同的企业特点,其战略意义的成本动因也不尽相同。在企业的控制之下这些成本动因或少或多能够置于。对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动因进行识别并对成本地位变化和形成的原因能够明确,为强化成本控制和改善价值活动提供有效的途径。

2.2 企业综合业绩

从战略角度看,竞争态势和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对企业竞争能力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面对这些影响,受到挑战的是传统的业绩财务计量方法,需要在业绩的财务计量基础上,综合评价业绩,以便对企业的业绩从更高层次上进行更为全面的评价。主要包括业绩的非财务计量和财务计量两个方面。但是,当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经理们对经营决策重视和进行时,衡量企业业绩的更多是非财务计量指标,在企业业绩计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业绩的非财务指标必须结合公司的发展目标、行业特点和发展战略加以确定。

2.3 企业价值链

相互联系的生产活动链是由企业有序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生产活动链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链。构筑本文由收集整理竞争优势的基石是价值活动,分析价值链的不仅要对构成价值链的单个价值活动进行分析,并且,要从价值活动的相互关系中进行分析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的各项活动。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是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对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要明确,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使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增加,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提供条件。

2.4 企业内外部环境

环境既制约企业的经营活动,又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甚至可能会带来风险。企业对环境变化必须充分适应。战略管理会计就是搜集、整理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目的就是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原有发展战略进行修改,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建立企业战略。

3. 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必然是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和企业战略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它发展卓越的战略是通过运用财务信息,对管理会计的范围拓宽。对战略管理会计而言我国企业管理的需要体现在:

3.1 现代企业人力管理制度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

随着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我国逐渐增多知识密集型企业。传统管理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单独计量、确认和揭示缺少重视。通过战略管理会计中灵活多样的非财务和财务指标分析方法,对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正好进行帮助。它既可以为提高个人和企业绩效而进行的人事战略规划应用,也可以在事后的员工绩效评价及日常人事管理应用,可以使企业员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

3.2 现代企业投资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

倾向于以智力投资为主的现代企业投资,在科技开发、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多投入资金,对企业长久的竞争力以求保持。对财务效益指标不再局限的战略管理会计,对非财务效益方面的指标必须考虑;不仅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投资决策,还要以定性分析法辅之。分析企业的经营决策,战略管理会计从市场需求出发,对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分类传统进行放弃,把所有成本都看成是变动的,都是管理决策在某一时段的结果,即可控的。

3.3 现代企业预算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

预算实质上是事先合理配置企业未来和现存可获得的资源,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十分重要区域。传统的预算模式作为编制预算的关键依据只是同一账户的历史数据,企业战略与预算结果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而战略管理会计着眼于企业的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长期发展战略,适应形势的要求,着重从多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把握,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是最终利益目标,帮助企业实施战略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3.4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

分析短期的战术性问题是传统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研究长期的战略性问题是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对各种潜在的机会能高瞻远瞩地把握,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回避。

3.5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需要

篇14

系统营销是药企

应对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中国医药行业是一个受政策性影响很大的行业,从药品招标采购到企业GMP准入,从药品降价到反商业贿赂,国家每一次对医药行业政策的出台都会对医药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而此次新医改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医药行业的生态格局。因此,作为药企必须从政策解读中探究企业未来发展的道路,在适应当前形势的基础上,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预留通路。

那么,随着新医改方案的逐步推出,新医改究竟会给药企带来哪些影响?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药企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呢?

新医改各项政策和措施给药企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药品集中采购制度;二是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基本药物制度;三是新的药品定价制度。迄今为止国家的各项医改政策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药企产生了直接影响,而药企和整个医药行业将因此有三个不可避免的生存主题―产业集中、创新和政府事务。

产业集中就意味着中国医药行业中大型医药集团将占据70%的市场份额,另外30%的市场份额由拥有新、特、专产品的药企占据,今后可以预见的局面将是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

而在产业集中的大趋势下,作为药企,要生存下去只有三条路:一条路是成为大型医药集团,兼并别人;第二条路是走新、特、专之路,把自己打造成专业化企业;第三条路是争取被别人兼并整合的资格。

走专业化道路的药企和拥有新、特、专产品的药企,创新是它们的必由之路,而对大型医药集团来说,不但需要产品创新,还需要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

随着政府主导的新医改政策的颁布和逐步实施,药企必须与药品集中采购部门,与基本药物、社区、新农合、医保等目录相关的机构,与物价部门等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而要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不能够仅仅依靠各地的业务人员或是商,药企必须有专门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相关事宜,并为此设立专项预算资金。

从营销的角度看,面对新医改给医药行业带来的新形势,药企必须从“一招鲜,吃遍天”的战术营销转向以战略为导向的“系统营销”,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什么是系统营销?

■一组公式的启示

老师曾经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三个公式:

公式1:1×1×1×1×1×1×1×1×1×1=1

公式2:0.9×0.9×0.9×0.9×0.9×0.9×0.9×0.9×0.9×0.9≈1/3

公式3:1.1×1.1×1.1×1.1×1.1×1.1×1.1×1.1×1.1×1.1≈3

10个1连乘得1,10个0.9连乘大约得1/3,而10个1.1连乘大约得3。如果一个系统有10个子系统,每个系统的效率都能够达到100%的话,整个系统的效率才能够达到100%;如果每个子系统的效率达到90%,整个系统的效率就只能够达到30%;要是每个子系统都能够提高一点,整个系统的效率就能够达到300%!

做到90%,这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内部可能会认为已经做得很好了。然而,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每个部门、流程的每个环节只做到90%,最终结果却是企业只能得到30%的成果。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在你的企业内部,大家是做到了1,还是0.9,还是1.1呢?

■系统营销的解释

医药行业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发展,许多药企靠的是“一招鲜,吃遍天”,也许是抓住了一个市场机会,也许是有一个比较适合市场的产品,也许是靠广告大战,也许是一个比较新的销售模式,成就了一个企业,此时企业还来不及考虑什么“系统能力”,只要单点突破,就可以快速发展。

然而,时光流逝,世易时移,医药行业的环境如今发生了剧变,新医改、新形势逼迫企业“不变则亡,变则通”。药企只有从“一招鲜,吃遍天”的战术营销转向以战略为导向的“系统营销”,才能制胜未来。

系统营销就是说要把营销看作一个系统,而不仅仅是把营销看作是营销部门,甚至仅仅是销售业务员的事情,就是要把企业当作一个营销系统来运营,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资源配置来使整个系统的运营达到或接近最佳。

如果把系统看作是一辆汽车,那么,只有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肯定是不行的,发动机再好,轮胎出问题,一爆胎,照样翻车,只有各个部件都能够协调统一、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保证汽车正常行驶;只有各个部件发挥最大作用,汽车才能飞速奔驰。

就拿现在药企推崇的学术推广来说,为什么许多药企学术推广越做越不见效果,越做越困惑呢?就是因为这些药企没有用“系统营销”的观点来看待学术推广这件事。

学术推广绝不仅仅是做几个PPT,开几个推广会,弄几个专家讲讲课这么简单。用“系统营销”的观点看,学术推广是营销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学术推广要以企业战略和营销战略为指导,同时,学术推广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也要以系统的观点看待它。学术推广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学术”上,所以,学术推广之前的市场调研、产品定位、支持定位的学术证据的积累、专家顾问体系的建设等都至关重要,这些工作都不是一两个所谓的产品专员或市场经理就能够编出来的,而是要有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才能够完成。

系统营销的步骤

那么,企业怎样进行系统营销?

系统营销有五个步骤:定战略、搭结构、选对人、做计划、行动。

■定战略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系统营销就像每个人使力推一个物体,如果大家的方向一致才能产生最大的合力,如果有人使力的方向出了偏差,力道就分散了,力量肯定会减小。战略的作用正在于此,它会保证在系统中,每个人、每个部门、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为了确保战略的完成,与战略指引的方向相一致。

可是什么是“战略”呢?

尽管许多老板把“战略”这个词儿挂在嘴上,不过当你一问他的企业战略时,他的回答往往是“明年我们的销售额要达到8亿元”、“我们要成为现代中药的领航者”等。这是战略吗?当然不是!

战略是什么?迈克尔・波特在《什么是战略》一文中指出,战略就意味着定位,就是创造差异性。

什么是差异性?差异性就是你能提供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独特的价值。

河南皖西制药厂定位于地道药材,符合大众消费者对中药的认知―好中药就应该是地道药材,从而成为六味地黄丸市场的领导者;四川蜀中制药将自己定位在“精品平价普药”上,于是成为普药企业中的佼佼者;天士力是中药现代化的代表;恒瑞制药则倾全力发展抗肿瘤药品;长春金赛是本土生物制药的先锋;贵州益佰定位于“克咳家族”,5年累计销售额超过15亿元。差异化的战略定位使这些企业方向明确,从而从众多制药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反观大多数中国药企根本就没有战略,大家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境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即便有些企业有战略,战略雷同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大家都差不多,要么是发展生物制药,或者把现在的品种排排类,分成几大类,然后提出涵盖几大类的发展方向。于是大家的战略看上去竟然差不多,根本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没有差异,没有品牌,只有拼有限的销售手段,最终是拼价格,大家的销售费用越来越高,而企业的利润却越来越薄。

药企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思维方式,由过去单纯的战术思维转变成战略思维,将战术营销转变成以战略为导向的“系统营销”,制定独特的企业战略,才能摆脱困境,突破困局。

■搭结构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指出:战略决定结构,结构决定结果。

企业在制定战略后,就必须建立相应的、适宜的结构来完成战略。

搭结构,就要回答以下问题:

为了完成战略,你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

你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结构?

你应该怎样规划你的产品结构?

研发方向是什么?

成本结构如何?

资源如何配置?

最后,不要忘记回答这个问题:这些是否与其战略保持一致?

■选对人

《从优秀到卓越》一书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曾经说过:“让正确的人上车,让不合适的人离开,并让正确的人坐在正确的位置上,然后决定把车子开向何处。”

做过营销的人都会遇到一件事,就是有些业务员无论你怎样给他做培训、指导,他就是成不了好业务员。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不适合做销售工作。这就是没有让“让正确的人坐在正确的位置上”。

其实,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看企业能否选出“正确的人”。所以,许多跨国企业都非常重视招聘工作,把选人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选人的关键在招聘,可是许多企业在招聘上却过于简单,人力资源部门筛筛简历,相关经理问问不着边际的问题,反正最后由老板定夺,根本没有一个正规的流程,也搞不清应该如何选人,这就是现在大多数药企选人的现状。

怎么办?

只有领导者改变观念,把选人、选对人看作是一件重要的大事,接受正规的有关如何选人的培训,才能够改变企业不会选人、选不到正确的人的尴尬局面。

杰克・韦尔奇以个人身份来到中国,给中国企业家答疑解惑。在论坛上,听众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杰克・韦尔奇简洁地回答说,找到好的人,激励他,培养他,产生好的业绩,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GE做大的奥秘。

找到优秀的人才,这就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之一!

■做计划

计划就是确定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什么时候完成,也就是做到事事有人负责,时时有人负责。

做计划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列出完成目标需要做的每一件事,即计划清单。

第二步,列出完成这些事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设备、知识和技能,即资源清单。

第三步,列出了计划清单和资源清单之后,你应当用以下两种方法对其进行组织:

其一,根据重要性组织各项活动。确定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相对不重要。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原则―80/20原则,即80%的价值来自20%的因子,20%的价值来自80%的因子。所以,你要确定哪些事情是属于重要的20%。

你也可以使用三级分类法来确定事情的重要程度:用A表示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能完成,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用B表示应当完成的事情,但重要性不如A类的事情;用C表示最好能够完成的事情,但重要性不如B类的事情。

能否确定计划中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不重要的,是计划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二,根据完成任务的时间进行组织。你的计划清单上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有一个时间要求,都应当按时间顺序进行组织。

■行动

最后你只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所以你要马上行动。

系统营销需要培养四大能力

■战略能力

系统营销的第一步就是“定战略”,没有制定战略的能力,如何推进以后的步骤?

那么,企业如何拥有战略能力呢?

通过与外脑合作,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培养,但是如果要快速提升企业的战略能力,则要通过引进战略型人才来解决。

■规划能力

规划力就是知道要做什么,做这些事情需要怎样的组织结构,由什么人来做,怎么做,怎样做才做得好,需要配置怎样的资源,做这些事情需要什么样的业务流程等。

战略力需要规划力才能够实现,只有通过规划才能够知道战略是否能够实行,如何实行,才能够预期战略实行的结果。

■执行能力

没有执行力,一切战略、规划都是纸上谈兵,不能够落到实处,这已经是所有企业的共识。

每个企业都会喊需要执行力,但是,要想得到执行力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执行力。如果连执行力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还谈什么提高执行力!

接下来还要搞清以下问题: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有哪些?打造执行力有哪些步骤?有哪些管理工具可以使用?

只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企业的执行力就会打造出来。

■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可以说是贯穿在整个系统运行之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