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文化发展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文化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化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安徽文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体制从2003年6月起开始试点,从2005年起,安徽在机务政策优势又无资本优势的情况下,根据中央精神主动自主试点。安徽文化体质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创造了“安徽文化现象”。

1.1 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开始进入集约化、规模化的新阶段

目前,安徽全省已有300多家文化典韦实现了资源整合,400多家精英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已经组建起大文化集团,包括出版、发行、演艺和广电等,安徽出版团双双入选,在出版发行类企业入选数量上,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省广东省并列首位。

1.2 文化领域投资主体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局面

在财政资金投入不减少的情况下,安徽已经形成了通过文化项目招商引资,资本市场融资,银企对接以及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多种融资方式。2003年,安徽省“861”行动计划出台,文化产业作为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截止2010年,550多个项目进入“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库,投资总额超过1800亿元。2010年6月,作为一个独立板块,文化产业第5次亮相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签约项目工国际82个,总投资215.13亿元,协议引进资金超过200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14.29%、36.9%和41.67%,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及安徽印刷企业中96%是民营企业,民营演艺团体1600多个。由深圳华强集团游资兴起的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已经成为我国第四代动漫主题公园新标志,也是安徽文化产业的标志性符号。

1.3 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已经进入迅猛发展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经建成文化产业园区8个,完成投资41.7亿元,入区企业126个,年销售收入25.2亿元;在建文化产业园区27个,总投资2755亿元,入区企业136个,年销售收入186.2亿元;拟建文化产业园区30个,总投资245.5亿元,有19个企业预约入区。

总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安徽经济新引擎。在龙头文化企业的带动下,安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已经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高于安徽省GDP增幅,文化产业增加值截止2010年8月上旬已经超过360个亿。

2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融文化与经济为一体,在国民经济中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世界各国都把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在美国、英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早已是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全国各省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纷纷出台政策和规划,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安徽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潜力巨大。但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安徽文化产业存在总体规模小、高端文化产品稀少、创新能力低、文化产业市场不成熟及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缺乏等劣势。

3 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

3.1 历史资源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1)以安徽省特有的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辅之以研究开发和挖掘整理,不断丰富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与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历史文化旅游业、文物博览业和特色民俗文化三个主要的文化行业。

(2)以旅游业为基础,形成旅游业带动博物业和民俗文化业的产业化。

(3)面向市场,以文化旅游业、文物博览业和民俗文化业的联合,发展安徽省资源型文化产业。构建安徽文化特色旅游内容和特色旅游线路,引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流向。

3.2 创意型文化发展策略

(1)安徽的创意型文化产业要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结合安徽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已有的文化知识型人才为背景,形成以文艺创作、文学研究、艺术创作和创意理念互动的知识基础。

(2)构建以文化企业为安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以企业、创作队伍和营销公司的市场联系为手段,以文化产业市场导向为目标,一体化联合发展的安徽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

(3)大力加强安徽省文化营销公司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塑造或扶持几家有实力的文化传播公司,把安徽创意型文化产业推向省内省外市场。

(4)安徽省政府要为创意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培训具有一定技能的员工队伍;另一方面大力提倡创意型文化产业公司的文化价值体系;最后要努力宣传,提高社会对创意型文化产业的认可程度。

3.3 制造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1)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淘汰落后机器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加强与国外、国内其他省份的文化企业的合作。一是要利用国内外文化企业的资金、技术,二是要学习一些发展好的文化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理念。

(3)产品在高精尖的基础上,要国内、国外市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塑造安徽文化企业的品牌效应。

(4)制造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紧密结合安徽地方特色,做到与众不同,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永章.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选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汪石满.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广场文化 城镇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381-01

随着群众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全国各地兴起了广场文化浪潮。广场文化的兴起,使整个群众文化活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个变化预示着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走向,更显示了它向着文化社会化、社会办文化的纵深发展趋势。对于地处偏远的小城镇来说,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有效规避资金、条件不足,扩展群众文化活动面,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城镇广场文化涵义及特点

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镇中的广阔的场地”。城镇广场是城镇中开阔的公共空间,是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公共场所。广场文化不是广义的概念,它的特定内涵是:以城市广场为载体,以市民文化为渊源,以群众有序参与为实质,与现代生活方式相联系,人、自然、活动相协调,有鲜明价值指向的公众共享的文化。广场文化的特点,概括来说就是规模宏大、人数众多、参与性强、影响深远和开放式的空间,它比以往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等单一型群众文化,更具广泛性、群众性和社会性。这是从单一型向多元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带有规律性的变化,使群众文化活动面大大的扩展。

二、城镇广场文化内容

从广义上看,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是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画院(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专业剧团和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市场的发展状况是民族文化精神与力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一些国家在评价广场的社会作用时,将演出团体、图书馆、文化传播工具等与广场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文化活动吸引与融通率,人们在其中的文化消费水平等均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但对于小型城镇,广场文化通常是以广场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如西丰2008年“鹿城之夏”广场文化活动大赛,2009年“铁岭之夏” 广场文化活动大赛,以及送戏下乡文艺演出等,其内容特点是:

1.体现地方特色。以西丰为例,为突出西丰特色,投群众所好,广场文艺演出多是以小戏、小品、二人转为主,定期组织小品、小戏、二人转专场,并穿插相声、杂技、歌舞、器乐演奏、口技、健身操(舞)等艺术形式。力争实现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的统一,体现东北小山城浓郁的乡土气息。

2.争取文艺创新。演出节目的内容不仅要健康向上,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采,以歌颂党、歌颂祖国为主题,颂扬全县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每台节目还要求保证2―3个反映全县或部门行业特点的自编自演的节目,形式不限,努力推出新人、新作,避免重复。

3.树立政府形象。社会文化活力和政府积极引导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素质良好的政府形象,对外可以是提高省份或城市的地位,对内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自信心、使命感,有效地开发民族的创造力。所以政府积极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对塑造一个具有活力、高素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人们文化精神需求的各级政府形象至关重要。

三、城镇广场文化建设的几点注意

1.注意广场文化的规范化和丰富性。在文化广场建设中,只有具备演出的固定舞台和专用的灯光、音响等设备,才算具备了基本条件。没有具备基本条件的文化广场,是不利于开展文化活动的,不能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的文化广场,也就失去了文化广场应有的作用。例如,西丰县拥有一个比较大型的北山广场,设有固定舞台,并可承载较大的观众量,基本满足了这座小城镇的需要,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显得少并过于单一。有些地方群众自发地把广场文化活动开展起来了(广场大秧歌、大妈们的广场舞等),主管部门却还没有进行认真组织和引导。虽然有了活动,但活动水平一般化。这说明,领导不重视,还没有把它列入议事日程。此外,还应注意广场文化活动单一的问题,仍以西丰县为例,目前西丰文化广场主要是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呈现,是否还应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培训中心等机构的发展状况也直接体现在广场活动中,因为这些文化同样是体现城镇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注意广场文化的文企联合。西丰的广场文艺演出活动是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体局、县广播电视局具体承办,并由相关部、委、办、局和乡镇进行参演,这势必会出现有的单位资金不足而制约了文化发展的现象。因此,广场文化走文企联合道路是一种趋势,与企业、商家共建,企业为我赞助,我为企业宣传,是保持广场文化活动持久生命力的好方法。

3.注意相关鼓励政策。也就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整个演出活动进行总结评比、表彰先进,并举办颁奖晚会。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对各承办、参演单位辛勤劳动的肯定,更是对广场文化活动的鼓励,对蓬勃兴起广场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纵观城镇广场文化,应是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文化,它的功能和作用应含盖群众文化及其活动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晨;广场文化思考[J];宝鸡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郝冬梅;浅析广场文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年02期

[3]陈广连 ,崔世莹;广场文化之美学意蕴[J];上海艺术家;1999年04期

[4]高铁宏 ,高铁辉;浅析广场文化在塑造城镇整体形象中的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05年05期

[5]何斯日・凤文;广场文化之我见[J];剧作家;2007年02期

篇3

关键词: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影响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228-02

一、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趋势的关系

文化建设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赋予文化发展以一定的目的和方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化建设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要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文化建设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的因素、政治的因素、文化自身的因素等。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这些因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作用于文化建设活动的整体力量。在影响文化建设的各种因素中,文化发展趋势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

作为影响文化建设的因素,文化发展趋势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综合性和集中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结合的特点。文化发展趋势不是主观的猜测和幻想,而是表现在当前文化中的文化现实状态的一部分,是向全部文化现实状态的延伸和扩展;文化发展趋势综合了经济、政治等物质形式的因素和力量,是对这些因素和力量作用的集中反映;文化发展趋势包含着对文化存在和发展的超前认识和判断,又体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状态。因此,文化发展趋势是现实和未来结合的要素,是物质力量的实际作用和意识超前反映的思维力量的综合。

文化建设既和现实密切相关,又与未来紧密相连,既是对现实的肯定和保留,同时又是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追求,体现出奔向未来的努力,同时又是对未来的一种限定,流露出对未来的忧虑。文化建设是在既定的各种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走向未来的,同时又是在现实状态发展所蕴藏的多种未来可能性中确定一种可能性并使之变成现实。从根本上讲,文化建设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又要防止文化发展的某种趋势的现实化。

文化发展趋势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在文化领域内的表现,以文化的方式凝结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及其相互作用的成果。文化发展趋势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文化建设活动加以改变的。文化发展趋势是我们在建设文化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文化内容、形态、格局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重要影响力。

二、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文化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增强。这三大文化发展趋势彼此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相互融合,一起构成影响世界文化形态、文化格局及其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文化发展趋势为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的重要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更加有利于中国吸收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加快中国文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步伐,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2.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全球共享,对于充分利用国外文化资源,推进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加强文化建设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增进和提高了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使广大中国人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激发了中国广大民众建设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了必需的思想意识条件。

4.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文化格局产生新的变化、世界面临着文化秩序的重构和文化力量的重组,这种形势不仅客观上给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而且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崛起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5.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在文化建设中保持、巩固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中国文化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

6.文化多元化趋势促进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互补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多元并存发展的新文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7.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密切了经济和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相互协同、相互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8.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促进了文化形态的变革,提升了文化的社会作用,为文化建设的发展赢得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带动了文化建设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

文化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使中国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有:

1.文化全球化趋势,必然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造成文化价值的断裂,这对于我们如何应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维护中国文化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国是传统文化资源大国,而文化软实力相比一些文化强国还有很大差距。随着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文化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和强度加大,一些文化强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抢夺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更好的发挥中国文化的比较优势,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是我们面对的挑战。

3.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矛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矛盾也有进一步突出和加剧的趋势。如何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给文化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4.随着文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增强,如何在多元文化格局并存发展的态势下,突出文化的主旋律,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中国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

5.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推进了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成为多元并存的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文化建设如何在文化产业化和大众文化迅速扩展的情况下,保证建设的质量,提高文化的品质和品位,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6.中国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相反,人文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如何促进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7.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逐渐深化并全面暴露出来。如何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吸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积极成果,避免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价值上的断裂,是中国文化建设要完成的一个长期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成为较长时期内困扰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难题。

作为综合反映文化存在和发展状态的文化发展趋势,它不仅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建设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中国文化建设是在世界和中国都发生着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进行的,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而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2.中国文化建设是全球文化共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建设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人类文化建设的共性特点。中国的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并存,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与不同的文明开展对话,注重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积极成果,反映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3.中国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文化建设和其他领域建设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4.中国文化建设困难大、任务重,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其使命感和重要性更强。中国文化建设正处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处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担负着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和精神动力的历史使命。

篇4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著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那么这个"力"有多大?这个"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国内外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企业来看,企业文化力,首先是凝聚力,第二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纽带力,第六是辐射力。这六种"力",也可以叫六种功能。企业文化的这六种力量、六大功能,在未来企业的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

( 二) 企业文化教育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将更为突出表现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

过去人们常常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这是需要纠正的一个种片面的观点。它只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内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在这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明确企业文化的这些主要内涵,这是十多年来大家所取得的一个共识。今后,企业文化将主要向着这个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我赞成科龙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棣强提出的"科龙"的文化管理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就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和根本内涵。

(三) 企业结盟取胜,实施双赢战略将必然要追求"文化沟通"和"双赢思维"的发展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这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新战略,他们专门推出了《协作型竞争》一书。

据国外资料估计,过去三年中,世界上大致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其中,有3/4是跨国联盟。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及5月份伦敦证券交易所与法兰克福交易所结盟,还有世界上大汽车公司同因特网双双结盟,出现了"福特--雅虎"、"通用--在线"。

在国内,最近,"东方通信"与诺基亚以优势资源进行协作。中国家电行业的两巨头"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方面达成合作协议。"科龙"领导告别讲到了新经济中融合与共享、竞争与合作的问题。合作结盟的目的有的是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的是为了弥补缺陷,分担风险;有的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有的是为了联手角逐市场。结盟合作,实现双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制造企业,既可以与供应商、与经销商结盟取胜,也可以与竞争对手协作结盟,实现双赢。这种双赢模式,不仅可以用在产品制造方面,也可以用市场营销方面。"科龙"与"小天鹅"在电子商务上的合作也是个范例。但不管何种形式协作、结盟,双赢模式都必须有文化沟通,有双赢文化和双赢智慧、双赢思维方式。这种发展趋势可能比人们今天预料的还要快,它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 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

以往,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常常用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或加上拼搏这些词语加以概括。应当说这些词语都是好字眼,都很重要,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表达,就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听就知道是同仁堂所独有的。杭州胡庆余堂"戒欺",大家都知道这是胡庆余堂的企业精神。还有,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也提炼得好,好就好在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表达上,将会越来越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五)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还不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吗?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

(六) "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将更加受到关注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在成为共识。所以要克服"学习智障",企业每个人要学习,而且要变个人学习为企业团队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因为智力、智慧以知识为基础。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力。有了知识还需开发智力。那么,什么是智力呢?

据《智力全书》介绍,美国《教育心理学》杂志曾邀请了17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请他们每人为智力作出一个定义,以期集思广益,一锤定音。然而事与愿违,他们各抒已见,结果在对智力的看法上有很大分歧。至今,国内外心理学界对智力的本质仍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意见。

第一,认为智力是学习的潜能。

第二,认为智力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三,认为智力是抽象思维能力。

第四,认为智力是一种集合或综合的能力。

第五,认为智力是一般能力。

第六,认为智力是智力测验所要测量的特质。

在我看来,智力是学习与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并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七)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企业形象都是企业的差别化战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

一个人离开一个企业,可以带走他所掌握的技术、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不可能轻易照搬过去。有一个比喻是说,用照相机可以给机器设备拍照,但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永远拍照不下来。在未来,企业文化的这个特质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八) 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html>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评介 _ 文库 _ 中国营销传播网 type="text/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在线投稿 热销丛书

会 员 区 网站地图

高级搜索 热门搜索 EMKT营销文库 最新文章 最热文章

读者推荐 用户评论

全部文章 我的收藏

订阅"麦肯特观点"电子报 麦肯特培训课程 麦肯特提供优秀的营销与管理培训课程、内训与咨询:

领导者之剑 - 突破思维

情境领导 经理人之培训

type="text/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专题 | 精品 | 行业 | 专栏 | 关注 | 新营销 | 战略 | 策略 | 实务 | 案例 | 品牌 | 企划 | 企业与人 中国营销传播网 > 企业与人 >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评介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趋势评介

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2-02-26, 作者: 牛正乾、李庆, 访问人数: 9237

7 上页:第 3 页

(八) 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家应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

企业家是个素质概念,厂长经理是职务、岗位,而企业家必须有一定素质才成。据《企业家的雄才大略》一书介绍,美国企业管理协会曾花了五年时间,对4000名经理进行了分析,并从中找出了1812名最成功的经理做研究,归纳出了企业家的19种素质或能力,其中就包括关于捕捉发展机遇,准确进行决策的能力。机遇具有易逝性和不可储存性,抓不住它,则机不可再来;同时机遇具有可捕捉性,因为它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映。

抓住机遇还要准确进行决策。国外有个决策力概念,这是从经验教训中提出来的。有两个数字值得重视:

第一个数字:1955年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今天只剩下了1/3了,也就是有300多家破产倒闭或被别的企业所兼并。这说明企业即使进入了500强,也有破产的可能,这就是"成功也会成为失败之母"。

第二个数字"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在未来的竞争中,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和决策力将越来越重要。

(九)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设计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常常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谁大谁小,是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具有兼容性和交叉性,要看从什么意义上讲。

未来的趋势是二者更紧密地结合,二者都必须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特别是CI设计的中国化、中国特色、民族风格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解决CI设计中国化问题要反对繁琐化,反对脱离实际,反对罗列堆积,反对照搬照套,反对故弄玄虚。解决CI设计中轮问题要坚持五个原则,这就是:坚持好识好记好用的原则,支持国情化的原则 ,坚持民族化的原则,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多样化的原则。

篇5

关键词:高校;流行文化;发展趋势

流行文化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心理和价值取向在所处的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其基础是商品经济,且需要依靠媒介的作用,达到娱乐的目的。对于高校流行文化而言,其主体是大学生,反映的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时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的文化现象,其中主要包括饰品、时装、消费、休闲、流行文化等各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现象[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流行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大学生正引领着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并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生根、发芽、壮大。

一、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

1.大学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主体

大学生是高校流行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正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而且他们拥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能够接受各种各样的流行文化。大学生在接受高校流行文化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阅历。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对高校流行文化的认同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对于流行文化认知较早,而高校流行文化的出现只是有益的补充[2]。有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跟随时尚的潮流,觉得随大流没有错。也有一部分同学完全不了解流行文化,但是能创造性接受。同时,大学校园的社团和班级活动也是创造高校流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利于高校流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高校流行文化的内容

高校流行文化是以娱乐为前提,出现了一些与大学生相关的流行产品、流行语言和流行文化产业。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一些流行产品随之产生,如QQ、MSN、微信、微博、网络游戏等为主的网络文化,恰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需求;流行语言是大学生群体使用较多或者反映他们在某一阶段的心理动态和价值取向,如:“萌萌哒”、“高富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等,这些都是高校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时期留下流行的印迹;流行文化产业一般包括影视、音乐、服装、饰品等文化产业,如票房怎么样得看是否在当下流行,大学生们也会追星或者迷恋影视剧,如电影《夏洛特烦恼》、《万万没想到》,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电视剧《好先生》等,这些都是对高校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全面体现。3.高校流行文化的特点高校流行文化具有娱乐、时尚、追求个人生活价值等特点。任何流行文化都是以娱乐为主,高校流行文化是对大学生心理活动和价值取向的体现,但是采用幽默和调侃的娱乐方式表现出来,如“我也是醉了”表现出来大学生的一种无奈、无语的状态,“我只想安静的做个美男子”这句话常常被长得丑的男生用来自我调侃;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是前卫、时髦、流行的表现,高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时刻追求前卫,对某一新鲜事物一时的崇尚,只是在追求个人的生活价值,不具有规范和约束性,也没有特定的评价标准,最终只是满足个人的生活和欲望。

二、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

1.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共存

高校流行文化追求个人的生活价值,完美体现了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是一种感性的认知,而校园的主流文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责任,是一种理性的认知[3]。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会,高校流行文化对校园主流文化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当然,我们要发扬积极作用而抑制消极作用,做到高校流行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流行文化能够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高校流行文化有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在无拘束的高校流行文化的平台中实现自我的需求和认同,从而提升自身的信心和体现自我价值,进而锻炼大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减轻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校园主流文化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提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引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主流文化要有效的融合流行文化,充分发挥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同时抑制流行文化的消极作用。高校流行文化有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沉迷于网络游戏、追求奢侈的生活、过分依赖品牌服装和电子产品、不良的道德观念等。因此,高校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以校园主流文化为主,高校流行文化为辅,二者有机融合。

2.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和安全性

传统的高校流行文化的传播方式较为落后,多以教师的课堂讲授、报纸、广播等媒介来获取信息,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为主的媒介成为高校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其特点是信息量大,速度快,获取方便。但网络毕竟是虚拟的空间,若能够有效利用固然是好,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多文化的集成,而流行文化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们很快适应以网络为主的高校流行文化,包括利用购物网站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利用QQ、微信进行网上交友,利用爱课程和校园资源等网站可以进行课程学习,在虚拟的空间实现“真实”的场景,这些都为高校流行文化的信息化奠定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流行文化的安全性也随之而来,若使用不良网站可能会被病毒侵扰,在网吧使用网络又会出现大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在高校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国高校流行文化要警惕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和洗礼,要坚守自己的意识形态阵地,中国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3.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高校流行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和教师,但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在强化,而教师的作用在减弱。流行文化追求标新立异,这正符合年轻气盛的大学生的心态,而教师在追求流行文化上要较慢,且跟不上潮流,但会受到学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以大学生占主导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大量的信息被大学生所接纳并加以改造,这正是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集中体现,而大多数教师已经处于中年阶段,其生理和心理状态和年轻人不同,所以大学生在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但教师要深入了解高校流行文化,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做好大学生的坚强后盾,和学生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使高校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庞国庆.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2(1):60-62.

[2]冯培.首都高校流行文化现状态势及其传播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8:44-47.

篇6

关键词:企业发展;管理;文化

0前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就需要先进有活力的管理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从广义上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创造的物质财务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本文就主要对企业管理文化的内容、现状。影响因素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使读者更加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也能促进其发展。现在,我国正处于体制和制度变革的时期,所以,面对新形势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企业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创造好的企业管理文化。

1我国企业管理文化概述

(一)我国企业管理文化产生的背景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在经历了几次工业革命之后,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但是,近些年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生产运作的过程越来越复杂,所以简单的生产管理已经不再适合了,需要工作人员进一步完善它。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同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就越来越丰富了,就是因为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作为连接消费者需求和产品的源头的企业生产出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然而要做到这一切满足市场的新需求,就需要企业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企业的管理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来的适合本企业管理的结果。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不断深入,管理的作用越来越被凸显出来、越来越不可替代。有效地管理可以平衡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但是,一个企业如果管理不善,就会导致企业效能低下,无法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严重的还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二)我国企业管理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不断沉淀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与我们现今的社会意识相对应的,文化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比如信仰、法律和道德。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在社会上建立了能为大多数国民所接受的秩序。企业为了实现对员工的良性管理,在内部建立了一套行而有效的制度,例如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员工所共同的信奉的企业价值、社会责任感、公平理念。这些都通过管理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决策、执行和生产中。企业的管理文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产物,所以经济发展的越好,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文化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同。

(三)我国企业管理文化的现状

近些年来,企业文化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了。随着经济发展和各种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国民经济总值的支柱。所以企业内部的管理文化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以一下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开始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使之成为全体职工奉行的价值理念。作为不断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就比如说河南的某一中小企业,在先进企业文化的渗透下逐渐变得成熟,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中,知名度甚至高于许多世界商业巨头。它的管理模式,是十分值得我国的企业进行借鉴的,比如说它一直比较重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价格,这说明一个问题,细节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

2制度与人的相互影响

(一)制度制约人的活动

正因为人的活动千变万化,所以才会相应的出现制度来约束人的活动。制度的本质就是社会化了的人类群体的结合方式,它是从人们和社会的交往关系中产生的,总的来说,制度是十分稳定、规范和固化的社会关系人是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社会生活的稳定运行又离不开制度,制度一旦产生,就会规范社会关系,使其更加具有合法性、稳定性和规范性。人也必须遵守制度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就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和交往发展的路径这两条路来考察人的发展、探索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综上所述,制度来源于人的活动又制约着人的活动。

(二)制度对人的决定作用通过分工实现

人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人的存在和发展就是通过社会关系的实现的,社会关系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大背景。人们在社会中进行各种活动,积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并生产了人的社会联系。然而我们的社会的本质实现是一种相互的过程,社会关系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制约着人的活动,人们也在这些限制之下塑造了自己的角色。分工是这个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马克思曾经说过:"分工起初只是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的形成自然分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正因为有了分工,才有了农业、工业和商业等职业的出现,有了城市乡村的差别,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分工对生产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使劳动更加密集、结合和协作,促进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分工可以产生私人利益或阶级利益的对立,这是分工对生产关系的作用。另外,分工对人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分工在现实生活中实际造就了人的社会本质,它将社会关系人格化了。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的对立就源于分工。分工会在两个方面导致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分裂,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分裂,具体的分工推动了人们的劳动能力的发展,这是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很大因素,但是也会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缺点,那就是造成了社会关系本质上的对立。另外一方面就是会导致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与片面性的分裂,人不断努力追求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原因就是希望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但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是造成人的片面化。

(三)人在制度面前的矛盾

制度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人也是通过制度来实现社会化的,这是一个获取自己的社会本质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先人的思想和制度制约着当代人社会本质的实现,马克思说过:"历史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人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既定的、限制的环境中创新发展。从共时性上来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集体而独立存在,一个人的生产发展是以他人的活动作为基础的。所以说人在制度面前就会有既定性和选择性的矛盾,就比如说经济制度,它是既定的,但是却不妨碍人们在此制度面前发挥能动作用,这主要通过专家学者对制度的选择和创新实现的。就像马克思说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以上这些便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内在矛盾。

3我国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前景

我国的企业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企业管理文化的作用,在积极在这些方面上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些企业的管理常常局限于本国的范围之内,只考虑自身和眼前的利益,没有把目光放的长远,更没有放远世界,没有跟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当前,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的企业交流渐趋频繁,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已经从西方的成功企业的管理理念中吸收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经验,所以我国企业要想跟上时展的潮流,就要与时俱进,发现自身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并加以弥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在日后的发展中,企业要做到构建创新理念、设立创新型管理文化。企业的管理者还要树立人才观念,发挥人才的作用,同时重视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4结语

一个企业的管理文化是它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文化还不是很成熟,还存在许多问题,本就主要介绍了这些。希望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帮助,也希望能帮一些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设立企业的管理制度,并随着发展的深入进行灵活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罗喆,王楠楠.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文化分析[J].企业管理,2015.

篇7

关键词:玩具;关怀;人性化设计;玩具文化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28-02

1 玩具文化的产品设计

1.1 玩具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直接联想到儿童游戏用品,这就使得玩具作为一种游戏用品长时期是专署于儿童范畴中的消费品。所以先前的设计者和销售者都是针对儿童这个特定的消费群体来诠释“玩具”的概念。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确实是直接与玩具产生关联的人群,这是玩具产生的初衷,也是玩具发展的动力与基础。而本篇文章中所阐述的“玩具文化”并非是“玩具”的延伸,这是当下社会现实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的表象反映,也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社会风向标,更是人性化设计的趋势与发展的表现形式。

玩具文化是当代工业产品设计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而衍生出来的新种类文化。这种文化是派生在原有儿童玩具产品文化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儿童玩具文化原有的单线条、简练概括、趣味童稚等元素,更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与文化,根据新的历史环境下,权衡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发展现状把玩具文化的概念重新整合与诠释。当今21世纪的玩具文化即包括学龄前儿童的玩具、儿童玩具、成人玩具、各种高科技含量的游戏机、网络媒介范畴的与游戏相关的游戏,及其周遍产品,更涉及到了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功用的产品,无论大小,功能与样式。

1.2 “玩具文化”的直接作用对象

当代的产品设计不仅要求提倡人性化设计,更突出的要体现为人内心所设计。综观当今产品设计,对生产商品数量的要求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普遍意义上说如何增加销量,打开销售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增大产品性能或是改变产品设计。增大产品的性能个产品厂家都极力去提高科技含量,这在市场中并不是取得至关胜利的关键点,重要的关键还是在产品的外观设计方面。“玩具文化”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成人,是为了满足成人的内心需求,缓解身体、精神及其他方面的压力与负荷,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品所产生的成人童趣化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生是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脚步息息相关的。人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身处在社会的现实中时刻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与制约。

更不容忽视的是出生在上个世纪的年轻人群,他们从小就受到了大量的来自日本及海外地区的卡通、漫画的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与卡通与漫画行业相关的周边产品也是主要的消费对象。日本及其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在上个世纪把玩具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行业推广发展着,并给本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利润。美国的迪斯尼早就在上个世纪作为美国经济与文化的一个品牌,而得到全球人们的认可与共识。

1.3 玩具文化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人们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舒适与智能化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的压力与负担。快速的生活节奏、紧张的工作(学习)环境、激烈的竞争市场已经成为新时代人们身上的三座大山。而无形的压力就是在争夺时间,与时间作战。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把当下的社会人包围在一个盒子里,缺少与亲人和批朋友的沟通与交流,每天辛苦奋斗就是为了更早的摆脱掉盒子的束缚。心理学家指出当下的成人中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他们不了解如何去放松自己,更不了解如何去与他人沟通。

玩具很容易成为他们的朋友,因为玩具懂得聆听、懂的欣赏他们、更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的压力,玩具可以让他们回忆起童年的快乐与久违的轻松,可以让心情无限的放飞,可以成为他们值得信任的朋友,从玩具的身上他们可以找到“安全感”和“稳定感”。

1.4 玩具文化设计

玩具文化为了避免是产品设计中的元素带来冷漠感和距离感。在设计的过程中,常常应用弧线的过渡来产生亲和力与亲近感,给人温馨安全的感觉,这点在设计中经常见到(图例),外型创意上只要以圆形为主要的形体基础,简单利落,大方整体。以当代韩国的玩具化产品设计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韩国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都在引领亚洲等周遍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今些年来韩国工业产品设计风格的研究,不难发现的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玩具文化已经成为韩国产品设计的一个领头者。韩国的产品设计常常都是以卡通形象出现,略带童趣的设计,夸张的表情,拟人化的造型,可爱精巧的同时又不缺乏科技含量。已经作为一种韩国的标志在亚洲等国刮起一股“韩流”。

韩国玩具文化设计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心灵的关怀,所有的设计产品本身就如同一个有生命力的玩具,为平淡枯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带来些许的安慰和快乐。在设计的过程中,玩具文化有时作为一种理念出现在设计元素中,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快乐巧妙的用玩具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从中得到心灵的安慰和身心的愉悦。

玩具文化设计打破了死板与沉闷的直线造型与科技的结合概念,打造出“科技可以很快乐”的理念。运用大量的曲线来进行设计整合,整体效果活泼动感,用最简单的设计线条勾勒出最直接的需求,更容易贴近心灵,具有亲和力与时代感,深的年轻一族的喜爱与推崇。调皮中不失稳重,可爱间不缺体面。将趣味添加在生活的每个角落。细心的填充着人们的繁琐生活,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直接的关怀与温暖,而是一种被认同的思念与零距离的接触。打破了产品的孤单与冰冷,将温度用设计的方式注入到产品当中,一个具有“血液”的产品就如同一个朋友或是家人一样。

2 玩具文化的前景与展望

较之日本及欧美等国家而言,我国的玩具文化起步的较晚,基本的市场运作还没有成型。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中国的玩具文化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去延伸。我们目前占有天时、地利与人和三大优势:

(1)天时;国际外部玩具文化市场发展趋于饱和化,很多的大的国际企业与集团急于扩大海外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我们作为新兴的玩具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少绕弯路。

(2)地利:国内整体的市场机制较于稳定,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有待开发。

篇8

论文摘要: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典型性代表的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可归纳为六种较典型的趋势。在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企业文化也应相应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以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来符合企业进一步发展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引言

在现代社会,企业文化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对于不同文化特征的重视正在形成千姿百态的企业行为。企业文化是一种知觉——“难以给它下十分准确的定义,但看到它的时候就明白”,是对企业内涵的描述,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企业文化是全体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体系,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企业文化具有指导全体企业员工行为表现一致、引导员工、约束员工的作用,有利于员工进行企业优质产品与卓越服务的价值传递。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是企业成长的催化剂。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更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典型性发展方向的新经济时代,动态地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并进行适应性调整、更新倍显必要。本文对企业文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归纳,希望能对现实企业文化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1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由美国著名的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时代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自20世纪8o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如从震动一时的国际级汽车巨擎德国梅塞德斯一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并计划,再到计算机业巨头惠普(HP)公司与康柏(Compaq)计算机公司的联姻等事例即可见一斑了。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也给我们的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所以,只有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在梅塞德斯一奔驰汽车公司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合并案中已经出现了,文化融合的危机几乎让这家合并后成立的世界级汽车制造巨擎丧失了原本所据有市场地位!而要妥善地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企业各级管理者必须注意和认识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2加强对学习氛围的培育

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未来的能量。这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故而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形式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围绕其管理的核心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专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的论断。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的搭配问题,搭配的状况不同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及搭配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搭配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这是因为:

第一、一些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

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4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所在社区机构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尤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显必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l世纪,企业间的竞争除去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一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领先占据市场而获得超额利润并不断扩大企业经营效益。

5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在这方面上,海尔电器的文化建设可谓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激励——这种激励作用不是体现在消极被动地满足企业员工的心理需要,而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使每个企业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地产生献身精神、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并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在无形中得到了加强。

6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升华出来更重视“人"

商业化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着迷于铁的纪律、绝对服从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这里,劳资之问变成了纯粹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著名经济学者温铁军在《我们到底要什么》中指出:2l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是中国超越发达国家的主战场。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地发掘企业职工的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活的因素。与以往的管理理论相比,现在企业文化理论更注重的是“人本”,更多地强调企业赖以生存的精神环境,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反对“见物不见人”的理性管理思想,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所以,企业不能再受商业化的束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的建设——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提高人,要从产品导向向服务导向过渡,要从个人享受向共同快乐过渡。

篇9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用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通过对企业文化作用的探讨,分析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对当今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努力提高上,更多开始借鉴外国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尤其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体现出来了新的发展趋势——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既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价值观,又是一种管理思想,其对企业健康发展起到了有效的积极推动作用,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色。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养出来、为广大员工所认同、能够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实践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企业传统、礼仪等意识形态和精神信条,是维系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现代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公认,在21世纪将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它既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又是企业素质水平的综合体现。

20世纪7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那时企业管理主要凭借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意志,管理效果完全依靠管理者的素质、经验和努力,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企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管理策略和方法,建立本企业的特色文化。当今,我国企业管理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对象为知识化和学习型的劳动者,主要管理策略是企业全体职工建立共同愿景和价值观,提高职工凝聚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2、企业文化是影响和产生企业核心力的关键要素

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生命力,代表着企业集体的灵魂,企业文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策略,也影响企业的思维方式,影响企业战略形成的全过程。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提出企业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行程中,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先进的价值观使企业产生强大的规范力,成为企业成员的行动准则,继而产生持久的推动力,促使员工积极地实现企业目标。崇高的企业价值观对内可激励员工,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真正感受成功的乐趣,表现出敬业尽职的精神,真正培养起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对外可在社会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企业的目标和绩效,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此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对员工的柔性管理,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由于人力资源属于能动性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企业的共同价值常决定企业的前进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常根据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通过探索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3、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3.1企业文化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著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著作,提出重要论断:企业文化队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常说企业文化是一种力,它首先是凝聚力,其次是激励力,第三是约束力,第四是导向力,第五是辐射力。企业文化这五种力量,在未来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的表现出来。人们将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企业中最具竞争力而且使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不是有形资源而是企业文化,企业用心创造的这种资源会使企业文化越来越具有个性化,这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3.2国际化对中国企业的文化沟通和管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世界上的交流必须以对文化理解为前提。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更多的应该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发展,因为中国的企业将更加广泛的融入国际环境而与国外企业开展交流和合作。中国企业的对外交流在技术和物质层面上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但中外文化的差异势必成为和国际接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贸易争端,一部分是经济体制构建上的差异造成,另外有些则在深度探究下能够发现,是在文化认知上存在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向外国学习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转轨:要求企业必须从任意型文化转向信誉型文化;从封闭型文化转向开放型文化;由管理意志文化转向法制文化;针对国际贸易企业规则,由经验型文化转向规范性文化;从非歧视角度要求从垄断文化观念转向平等文化挂念;从行政贸易型文化转向市场贸易型文化。

3.3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企业竞争力的扩张实质上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成功的企业常存在着有利于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而且他们的行为和企业文化之间能很好地融合。21世纪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时代,企业活动的成功关键在于学习内容和效果。创立学习型企业文化关键在于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解决传统企业固有的分工、竞争和反应性三个基本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过于专业化的分工把企业分割成相互独立且相互冲突的领域,不利于团队合作,使管理者的注意力发生了偏离,仅关注解决问题而不关注开发和创新。

学习性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重视职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价值,尊重职工的独立人格。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创造宽松的工作气氛,让职工畅所欲言,允许他们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与解决方案。一个信任和开放的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对于现有管理模式提出质疑和挑战并倡导他们去积极寻求改善的途径。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职工学习和创新,使职工增加尝试的勇气而不是变得过分谨慎,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学习。成功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人的自主管理,自我创新。企业只有相信员工,激励员工,给他们指明方向,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证,才能焕发职工极大的工作热情。因此,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和持续的发展生存,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转贴于

3.4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性的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企业的处于不拜之地。

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接受模棱两可,过于强调目的性和专一性会限制人的创造性。(2)容忍不切实际。企业不抑制员工对某些问题作出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乍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行的,但往往可能带来问题 的创新性解决。(3)外部控制少。企业将规则、条例、政策这类的控制减少到最低限度。(4)接受风险。企业鼓励员工大胆试验,不用担心可能失败的后果。错误被看作能提供学习的机会。(5)容忍冲突。企业鼓励不同的意见。个人或单位之间的一致和认同并不意味着能实现很高的经营绩效。(6)注重结果重于手段,提出明确的目标以后,要鼓励员工积极探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途径,可能存在若干种正确的解决方法。(7)强调开放系统。企业应时刻监控环境的变化并随时作出快速的反应。

根据调查,创新型企业文化可使企业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建立创新型文化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首先要重塑企业价值观。其次,重新调整企业的管理方式。最后,企业应创新沟通体系。根据调查,许多富于创新性的活动因为沟通不及时或无效而变得扭曲。因此,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应做到以下几点:(1)将学习和创新作为企业的目标。(2)在日常工作中鼓励职工互相交流。(3)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建立信任。(4)推动团队工作,促进团队成员互相学习。(5)重视召开有关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的会议。(6)高层管理者应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将知识看成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将持续学习作为新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学习,企业同社会环境时刻进行信息的交换,获得不断创造未来潜能,培养决策者和员工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为企业的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打好心理和智力基础,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

3.5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

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刚刚起步,任何企业是由生态链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趋明显,任何企业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远见的企业领导会考虑培育生态型企业文化,生态型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未来企业竞争将很大程度地体现在谁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环境,谁能最大限度地给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生态型企业文化可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让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种生态企业文化的培育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结 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历史的沉淀,是企业经营者在实践中用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领导风格影响企业员工,逐渐形成的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经营的副产品,而非企业刻意追求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历史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力一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即企业组织的记忆。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就是用过去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的行动,在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较缓慢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是适用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企业文化的生产力性质大大加强。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拥有增强内聚力、提高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胜点。

企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其建立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也不断得到了印证,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发展都给了我们建设良好企业文化的榜样模范,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发展中国的企业文化一定要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背景,结合我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企业文化。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新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认同,由此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我们坚信,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科学体系必将很快建成。

参考文献

[1]徐沛林,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

[2]张仁德,霍洪喜,企业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些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6月8日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经过蓬勃旺盛的发展,产业业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产业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国营文化事业的天下,步入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并存共荣的阶段,在全社会基本完成了围绕文化新兴业态――关于文化产业的观念、条件、环境和生产力主体等的深度动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比2008年增长10%,约占GDP比重2.5%。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亿元,比2009年增长18%,约占GDP比重2.75%。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9,000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平稳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年,我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软实力排名占全球第三,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以电影和出版业为例,文化发展要面向全球,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共有47部中国电影销售到海外,销售收入达到35.17亿元,较2009年增长27%,2011年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0.46亿元,海外票房比2010年有所减少;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成绩令人欣喜: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售量超过2,500万册的十本书中,我国占了三种,这是历届排名中所没有的。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2010年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2.9∶1,而2002年、2008年分别为为15∶1和6.5∶1。

但是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范围内先进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总的来看,当前国内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对产业实践的发展现状把握得不是很清楚,虽然研究者的自觉跟进意识、总结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强,但在理论突破和理论创新方面严重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存在着两大明显缺陷:一是缺乏对中国文化产业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从而导致对国情认识不清,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认识不清;二是缺乏自主的理论创新意识,尤其是在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理论体系方面没有大的建树,从而导致文化产业在指导理论上的迷失,产业发展中许多政策性的瓶颈(如市场准入问题、投融资问题、资产授权问题、产权界定问题、税收问题等)无法突破。

二、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西方国家从19世纪起,就将文化生产纳入国民生产体系,确定为生产性的产业工业部类之一。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大规模、全方位的发展更以迅猛势头领先世界潮流。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在产业实践、文化产品营销实践和理论研究、艺术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艺术法规、学科分类和教学、学术研究与企业的横向联合,以及研究专著、教材、专业化期刊的出版和发行等领域,都占据绝对优势。世界传媒界的九大巨头(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迪斯尼公司、贝塔斯曼公司、维阿康姆公司、新闻集团、索尼公司、TCL、环球公司、日本广播公司)已经实现了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有线卫星网络、音乐、娱乐、体育、网上服务等商贸一体化的多媒体经营,并基本控制和垄断了当今世界的传媒市场。它们的触角已遍及亚、欧、美各地区,年收入都以百亿美元计算。全球50家大的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场。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由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其中70%又由跨国大公司垄断。在拥有全球电影市场60%的美国电影公司中,82%左右的利润由时代华纳和哥伦比亚等跨国电影公司创造。全球音乐制作被美国5家大型跨国文化公司所掌握,超级跨国文化产业集团日益成为世界文化生产的主导者。

综上可以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规模、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盈利率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组织拥有有序的发展趋势,其文化产业市场结构呈现出寡头垄断趋势,并且文化产业市场行为呈现出兼并、收购、联合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文化产业市场绩效呈现出高科技化趋势与文化产业组织政策规范化趋势。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组织发展状况是市场集中度低,文化企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缓慢,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缺乏科学的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和完备的法规体系,所以我们要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

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数字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以及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进入了调整阶段。其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第二,通过文化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型,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通过采取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第四,通过寻求与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带动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

另外,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产业政策作支撑。为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纷纷采取措施,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应对文化产业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国家也纷纷以欧盟为平台,召开一系列文化会议,制定多项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之所以逐渐取代传统产业而成为支柱产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产业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也要采取措施,调整变革我们的文化产业政策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文化产业政策从根本上讲是用来指导和管理文化产业的原则和办法。文化产业政策架构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特性。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生产性,而且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因此,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着眼于两个“价值最大化”原则。一是商品价值最大化原则,政府要为商品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从直接办文化管文化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着重解决那些文化产业中市场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比如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产业协调、配套服务等,确保文化市场充满生机活力;二是社会价值最大化原则,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品的社会意识形态性具有某种有效的维护作用。由于世界上存在着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分,在文化产品的传播中,强势文化总是借助于其强大的文化产业力量,把它的价值观念向其他文化强烈渗透,文化产业政策的作用就是降低外来文化产品对本国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应该是有进有退。如对国内文化市场的干预少一些,对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的干预多一些;对文化企业层次的干预少一些,对文化产业层次的协调多一些。保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趋势是:注重对经济和文化理论的整合;进行多学科交叉运用于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加重对文化产业中的创意性部类、知识性部类的研究,加大对创新性成果的研究;注重对各产业门类的具体分析研究,分析与综合并重;注重理论对现实的实际指导作用;注重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文化资源丰富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5000年的文化资源宝库,这为我们开发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这些文化资源向文化项目转换的时候,要避免盲目开发与过度开发,注重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我国国情,确立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指导思想地位,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使之不仅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扮演重要角色,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国家整体性深度改革之中,使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生动地体现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中,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供一种产业动力机制,从而使文化与经济之间回归其应该有的一种力的同构互动关系,建立公开、透明、非歧视的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和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完整的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系统和法律系统,理顺各种文化产业政策关系,为文化产业的合理化进程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系统;以新的尺度重新审视关于文化产业的意义,以伦理原则和法的精神重构文化产业的价值系统,建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玉梅.集团化与品牌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湖北社会科学,2010.4.

[2]王俊飞.当代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社会科学研究,2011.4.

[3]宛浩.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政策分析.国外社会科学,2006.1.

篇11

最早的智能手机产生于1989年,但直到2008年苹果公司推出第一款支持3G网络的iphone,才真正预示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8亿部,销量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了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1]。随着4G时代的到来,更多功能更为强大的智能终端正在不断问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智能终端的进步相适应,各种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客户端也在飞速发展。以IOS与Android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不断优化着用户体验,尝试将一切都简单便利地结合起来。实现这一目的的就是各种各样的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它们的激增和持续更新为网络文化带来了活力。初期的APP以阅读、游戏、音乐等为主,随着APP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容和功能加入其中,极大凸显了移动互联网生活的便利性。首先,是各大网站的APP化,即将网站的内容和功能直接移植到APP当中,使APP用户能够直接通过移动终端,更为便捷地连接和使用网站功能。其次,是APP利用移动终端随身携带的便利性与即时性特点,开发出独有的内容和功能,如当面支付功能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打车软件均是在移动终端上使用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APP。没有移动终端与客户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就不能实现其价值,网络社会就无法形成,网络文化亦不能发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普及,智能终端与APP的使用者将会越来越多,需求的扩大也就预示着将会有更多功能多样、效用各异、体验更优的APP不断产生和进入市场,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环节,并促进网络文化的持续生成和发展。

二、网络文化的新趋势

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就如同是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网络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会怎样变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研发和升级换代,网络的功能运用越来越多,且覆盖面越来越广……网络正在从媒体化加速向社会化和体系化转变”[2]。如果还用以往的眼光和方式来看待网络及网络文化,那么必然会使我们不能正确把握其未来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交融增强

“你永远也不知道网络的对面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这句话曾被许多人认为是网络文化虚拟性的风趣表述,事实上,在网络发展的初期,这样的评论也无可厚非,不过这却把网络的虚拟等同于了“虚假”,将网络与现实割裂开来,看作是少有关联而独立发展的两个部分。而现在,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已经知道,网络是人类生活的新场域,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展,但绝不是一个与现实割裂的时空。吴满意教授指出,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网民“不是数字人或者人工智能,而是以具有现实社会肉身和其自然属性进入网络的……网民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思维、意识等精神活动受其现实的人脑反应特性等自然属性的制约。从而,无论网民扮演何种网络角色,怎样规定自身的网络身份,发生何种行为,我们都能找到网民变化无穷的网络角色与多种行为背后的这种本真性的痕迹”[3]。人们创造着文化,网民创造着网络文化,而网民的这种本真性注定了网络文化必将走上与现实文化融合的道路。具有超强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充足的带宽以及丰富的软件设计使网络功能多样化程度得到不断提升,而网络的多样化程度越高,人们的网络生活也就越丰富,其对现实的模拟性就越强,网络社会与现实的融合也就更强。以近年迅速崛起的各类社交网站为例,在社交网站中,人们会将自己真实的资料上传,从最基础的姓名、性别、所在城市、从事行业、兴趣爱好到自己的照片、视频、饮食、阅读、情绪心情、工作状态等,现实生活的记录巨细靡遗地展现在网络中。甚至可以说,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交流就和面对面的互动一样。今天在社交网络上的话题,明天可以在饭桌上继续,明天一起看的电影,后天在网络上就可以交流观感。在这样的网络交往中,你绝不会再怀疑网络的另一端究竟是人还是狗。如果说过去互联网信息的传递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时间与地点,那么移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和客户端的发展,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即时性与互动性推向了一个新高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自由切换,人们不再只是坐在电脑前的时候是一个网民,任何时候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穿越”;丰富多样的APP程序,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信息的同步处理,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立刻以不同效果和表现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与他人分享,而接收这些信息的对象又能以同样的方式与者进行互动。高度的模拟性增加了网络与现实的融合深度,而移动互联网则加强了网络与现实融合的广度。当网络空间中的生活与交往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技术的发展又让网络对现实的模拟越发真实,人机互动的基础被隐去,人际互动进一步凸显,网民展现出更多的本真性,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与淡化,最后二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得到更大的拓展,相互成为对方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同时生活在网络和现实当中,同时创造着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展现出更多现实文化的内容和特征,或者说现实文化正在逐步地深入到网络中去。例如中国人喜欢讨价还价的本性使得团购等优惠折价网站长盛不衰;热衷于争论政治的性格在微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爱好休闲娱乐的城市中,人们随时在搜索和评价餐馆与娱乐场所;一个经济中心城市,人们随时关注着网络金融理财产品的变化等等。可以说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正在向着融为一体的方向前进,我国的网络文化则更多地展现出了中国特色、中国风貌。

(二)网络文化的碎片化程度加剧

“碎片化”是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出现的高频词,进入我国后多被用于传播学的研究,主要指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群体的细分、小众化、个性化等状态。近年来,“碎片化”被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互联网的碎片化亦为其中之一。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网络文化拥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有一定程度的碎片化特征,而随着网络技术的继续发展,其碎片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碎片化的状态日益加剧,网络文化正向着“微”文化变迁。首先,现实社会中,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呈现出更多的差异化,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知识结构都有所不同,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个性也各有差异,这就造成了主体的碎片化。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迅速且不断进行空间转移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时间如同《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所说的一样,“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4]。人们越来越难以拥有完整的一段时间来完整地做一件事情,有限的时间被各式各样的事件切分得七零八落。随着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融合的加深,现实生活的特征更多地显示在网络当中,而新兴的网络技术更进一步促进了网络文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其次,网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网络文化碎片程度的提升。有人把2010年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微博这一集信息获取、,社交、通讯等功能为一体的互联网软件平台正式上线。作为中国首个依赖于移动终端APP的即时社交软件,微博一诞生就成为了时代的新宠,用户规模迅速扩大,除了数量上的激增以外,参与者还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与年龄段。微博之后,各类社交网站和软件也向着“微”的方向发展。网络“微”文化中,海量的资讯蜂拥而至,让人目不暇接乃至晕眩,“浏览”代替了“阅读”,“快餐体验”消解了“细嚼慢咽”。“微”文化的内容缺乏整体性而变成散沙一片,缺乏中心而各说各话,缺乏深度而停留在表面,缺乏论证而注重结论,扑面而来的碎片感无所不在。与微博兴起相应的是博客的衰落,新增用户的逐年递减和活跃用户的大幅萎缩让不少博客网站面临关闭的境况,相比于中长篇的文章,人们更加愿意阅读140字的段子或仅稍长一点的“豆腐块”。最后是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与客户端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文化的碎片化。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这部分同时生活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人来说,“它是世界的开端,也是世界的尽头,它成为我们感知世界最重要的方式”[5]。无论是在公交、地铁之上阅读的报纸或杂志,还是在工作的间隙喝茶时的闲谈,临睡阅读的枕边书,都被日益丰富的APP应用变成了一块泛着荧光的手机屏幕。一切细碎的时间都成为了网络“微”文化的领地。在接受碎片化的“微”文化浸染的同时,每个人又利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评论着时事热点、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上传着随手拍下的照片,持续增添着网络“微”文化中的点点碎屑。

(三)网络文化易引导性凸显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具有正负两方面的价值意义。然而,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及去中心化等特征,人们认为对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难度极大。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让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其中,泥沙俱下;网络社会当中又失去了社会结构意义上的“中心”,谁也没有权力迫使他人行动或屈服于自己,谁都不处于从属地位,网民摆脱了传统的社会地位,平等享有网络社会中的各种权利。“在网络上我们无法找到某个享有特权的能严格控制信息的中心,它逃离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控制。”[6]长久以来,对网络文化的引领始终是一个难题。但近年来网络文化特别是网络舆论却逐渐表现出易被引导的趋势,这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无关联。例如在“微”时代出现的网络“大V”现象。网络“大V”是指在网络中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其言论能够引起众多网民响应、左右舆论意见的网民个体。网络“大V”通常由某些领域的专业人士、学者扮演,多以实名的方式出现在网民眼中,就时事发表相关评论,如同一个站在人声鼎沸的广场中间的讲台上演讲的人。不难发现,“大V”们在网络掌握了相当的话语权,能够改变网络舆论的方向,甚至引领一些文化现象,掀起某种文化热潮,成为网络文化的重要引领者。除“大V”以外,一些善于抓住网民兴趣点,把握网民思维方式的“网络推手”们也时常成为网络文化的弄潮儿。除了其自身的专业背景或推广技巧以外,网络“大V”与“推手”们之所以能成为网络文化的弄潮儿,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移动终端与客户端的发展。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移动客户端APP随时随地接收到各种推送信息,另一方面也在于碎片化的生活及碎片化的“微”文化让人们更愿意浏览和接受他们易懂的、结论式的观点。

三、网络文化新趋势的对策

文化发展需要引领,作为新兴文化代表的网络文化更是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7]。只有把握了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才能顺利完成这一目标。

(一)注重网络与现实的统一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日益加深,二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要求引领者和规制部门在看待网络文化时绝不能把它与现实社会割裂开来,将二者视为独立的两个部分,而必须同时立足于网络与现实。网络文化的引领者和规制部门既要时刻关注网络文化的变化与走向,也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文化事件可能在网络当中引发的强烈反应,从而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文化的变化与走向,制定出精准的反应措施,维护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8]。法制建设和政府规制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石,立法者与执法者都应当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需要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管理的种种现象已经与网络高度同步。因此,立法者应当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运用立法技术,将网络文化与现实文化同时纳入到调整范围以内,使二者具有统一性、互补性。执法者在行使政府规制权时需注意网络与现实的统一,全方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网络和现实中的共同发展。

(二)对网络文化碎片进行整合

网络文化的碎片化是由网络社会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其程度随着技术发展与人们现实生活的碎片化程度加深而加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化的细小碎片不能被整合,只有让文化碎片回归整合,也只有整合了网络文化的碎片,才能更好地把握网络文化、引领网络文化。幸运的是,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数据存储技术、宽带及分析软件的发展已经带我们走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让网络文化碎片的整合成为可能。网络文化碎片随时都在爆炸式地增长,常规的数据搜集、储存、查询、分析等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甚至无法进行如此海量数据的分析,但对于这些碎片所蕴含信息的把握又直接关系到对网络文化动态的把握,因此将“大数据”运用在网络文化碎片的整合上势在必行。“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表明其意义不在于掌握多么庞大的数据量,而是要有“从各种类型的海量信息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9]。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网络文化引领者和规制部门就有可能在掌握网络碎片的信息基础上,通过高速、有效的分析,把握网络文化的整体状况和变化走向。碎片化让我们失去了把握网络文化微观层面上的精确度,但是“大数据”却让我们通过整合碎片获得了宏观层面上的洞察力,这也正是网络文化被引领和规制所需要的视角。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

篇12

各国的发展战略与实践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提高国家和城市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文化产业政策被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高度期望。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受到不同的政策引导。

美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美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美国非营利性文化艺术产业每年直接或间接拉动的经济效益为369亿美元,提供130万个就业机会。文化艺术表演、艺术博物馆、影视、图书、音乐唱片等行业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版权制度是维护美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之一。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版权制度的保护,版权产业又成为美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保护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不断加强版权保护,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1982年通过了《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1980年颁布实施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97年和1998年先后通过了《反电子盗版法》和《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美国还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使美国日益强大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广泛有效的国际保护机制。

美国的版权制度对文化产业特别是版权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有力地打击和遏制了盗版行为的蔓延;其次,促进了美国国际版权贸易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版权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并取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再次,促进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使之成为美国国家财富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欧盟:追求多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欧盟作为一个统一体,强调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把文化一体化当成推动欧盟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同时强调文化一体化并非同质化,而是保持和发展各成员国的文化差异化。共享和差异成了欧盟文化产业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最终追求多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

为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欧盟国家对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00年文化发展纲要》实施期间(2000―2006年),整个欧盟文化投入总金额超过23亿欧元,用于发展文化创造,文艺传播,跨文化对话,丰富欧洲人民的历史文化知识。二是奉行文化多样性原则,鼓励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使欧盟各国文化产业各领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此外,还通过金融扶持、政府直接资助电影市场、奖金扶持、影视文化管制等政策,鼓励和刺激电影产业的发展。

德国:卓越的会展业。会展业是德国文化产业中的亮点,在国际上150个重要的专业博览会中,大约有2/3是在德国举办。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 (CEBIT)、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德国会展业的年均营业额约23亿欧元左右,参展商和参观者为博览会的支出超过85亿欧元。各类展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系统的会展产业链的发展,德国每年有近10万人从事与博览会有关的工作,综合经济效益达205亿欧元。

法国:政府大力扶植维护民族文化。法国文化产业规模巨大,尤其是与“内容”相关的文化产业规模相当可观。全国有136种法文日报,年发行总量90亿份。电影观众保持在每年1.85亿人次左右。法国的戏剧、博物馆与历史名胜是文化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约有5万场戏剧演出,分布在国家剧院、全国戏 剧中心、国立剧院和私人剧院,吸引着800万固定观众。法国约有1200座博物馆,每年吸引几千万参观者。仅卢浮宫、凡尔赛宫和奥塞博物馆,每年就接待1500万游客。法国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并不完全依赖市场的作用,而更相信国家的扶持和庇护。政府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 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

日本:官民结合促成良性循环。日本的文化内容产业现已成为高成长产业,早在2000年,日本的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1兆日元,在海外的市场开拓规模达到3258亿日元,漫画、动画、游戏软件等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内容产业已在世界颇有影响。现在,世界的动画片中65%为日本动画片,在欧洲上映的动画片中日本动画片占80%,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动画片金额是其对美国出口钢铁总额的3倍。

官民结合、互相协作,是日本内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不是单方面依靠政府,而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民间的协调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把动画片当作一项重要的出口产品,同时更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多年的经营已经使日本动画文化深入人心,动画俱乐部随处可见。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韩国政府主要实施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立法立规,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二是确保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等保证了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中国、日本为重点,把海外市场作为利润增长点。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加大对影像、动漫、音乐等重点文化领域的奖励力度。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科学要求趋同,文化允许存异。“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将是未来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态势。今后,随着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将会激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将更加严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预计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全球化、规模化和垄断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文化产业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兼并、破产、重组,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少数几个全球性的产业集团,覆盖了传媒、娱乐等诸多门类。规模化的必然结果是垄断化,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为大巨头所把持,这些公司包括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维康、通用电器、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索尼、西格拉姆等。它们拥有全球性的分销网络,利润有相当部分来自海外市场。

――不平衡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性质,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科技水平、经营理念,向全球扩张,挤压弱势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使得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西方文化媒体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收益和分散投资风险,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大量的影视节目,扩大其卫星电视覆盖网。目前在亚太地区上空有多个卫星电视频道,其中绝大部分是西方三大电视集团对亚洲开办的电视频道。美国图书出版占全球图书市场总值近1/3,使得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欧美国家出版业已向出口型转变,纷纷拓展海外市场,加大了对全球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成为新的文化战役。

――国际文化产业结构升级。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文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第二,通过文化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型,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通过采取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第四,通过寻求与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带动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历了全球化、结构调整和重新整合之后,正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集结,并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垄断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篇13

【关键词】文化产业 软实力 科技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产业的要求也逐渐增强,因此,文化产业成为当前发展的一种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新形势发展的前提下,怎么样才能促使文化产业取得最优发展成果也十分重要。

一、我国文化产业简述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资源的通常是按照行政区进行划分的,这严重导致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在发展模式上出现“相似”的状况,从而,这些地区出现文化产业集中度偏低和分散的现象,直接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脚步。

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的不断改革,已经逐渐打破之前陈旧的文化资源体制,且对文化整合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合理。在当前经济的发展中,文化制造业占据重要的比例。例如,文化服务业当中的影视行业、音像行业以及报刊行业等仍旧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发展优势。同时,动漫行业、设计行业以及网络行业等其他多种行业虽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较小的比例,但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链。 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文化产业链控制出现严重不足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最热,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最早兴起于各个产业下游的小企业,其自主开发的产业在整个市场上占据的比例微乎其微。不单单如此,动漫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举个例子,当前我国发展的动漫,大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

(3)缺乏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的融资体制。一定程度上讲,新兴文化产业自身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显著特点。根据当前发展现状显示,政府对文化产业并没有进行有力的支持,因此,出现社会资本少,程度低等劣势,从而,并没有建立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市场机制,促使文化产业缺乏发展的坚强后盾等。

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

对于文化产业,政府应该积极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并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基金设立。同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文化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其次,政府还必须实行区域布局的政策,通过对落后地区文化事业扶持力度的增大,逐渐缓解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分化的状况,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能够和各个地区进行协调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二)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机制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的市场,并逐步完善市场竞争的体制,极力维护中小型文化企业的根本利益。除此之外,中小型文化企业不仅是文化发展的主脉,同时还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所以,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必须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避免被大企业文化垄断。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1)文化产业资源将逐步进入较大调整和整合时期。文化产业逐渐和科技技术相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制造业等进行有效结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的脚步不断加快,从而促使文化产业向自主开发方向过渡。

(2)积极采取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出口。促使文化产业积极“走出去”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促使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得到有效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促进与它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迅速提高我国文化产业这个软实力,从而使得我国文化在国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纵观国外文化市场,其内容主要侧重于西方国家,而我国又属于东方文明的主要代表,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是应当有所展示的。显而易见,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将积极实行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对外政策,从根本上转变国内外文化贸易的差别。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一个品牌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的符号,更重要的是高度代表着我过的传统文化产业和民族形象等。由此一来,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知名品牌势在必行,并将品牌逐渐推向全世界,入驻他国市场,促使我国由原来的“引进、制作”发展为“自主创造”。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是一个相当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系统化工程,其发展严格要求政府以及其它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加上科技技术的融入,我国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国际市场中“大展宏图”,取得不同凡响的优秀成果!

篇14

【关键词】原生态;传承;现代性

伴随着经济生产的迅猛发展,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现代化、居区的城市化、信息的国际化致使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迅速提高,中国的文化环境也处于一个复杂而快速多变的进程之中。个少数民族居民在发展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贸易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眼界,从而也促使原生态民间舞文化的传承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向着复杂、多样、多元的态势发展。

一、保护中发展原生态民间舞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飞速发展,原生态舞蹈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其中一部分原生态舞蹈已经消失了,还有些原生态舞蹈正面临灭绝的边缘,如果没有保护就会流失,因此,保护原生态舞文化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保护是原生态舞文化传承的前提,发展是原生态舞文化发展的目的。只有保护没有发展,就会赶不上时代而失去艺术的魅力,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就会失去其生动鲜活的文化生态;相反,只注重发展而不强调保护,我国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就会在发展中失去依托而失传、迷失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关注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鉴于原生态民间舞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创新价值、经济价值等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更加关注在保护中发展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这是未来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传承中变化的原生态民间舞文化

面对新时代的审美变迁,原生态民间舞文化一直在传承、发展、创新。舞蹈的观念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它已经不是原始意义意义上的原生态了,因为原生态的东西在形式上已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情感表达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这就迫使原生态民间舞改变其原有的传统模式,一另一种新的创作原则展现在我们面前。原生态民间舞在传承中整合、加工、转变,经过舞台剧场表演和大众推广,在风格上不在沉迷于传统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在造型上喜欢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对比鲜明,不再以传统线条和对称性为美,肢体上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三度空间变化、动作活脱新颖,标新立异,打破了原有的程序化的线条,这已经成为原生态民间舞到中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大型歌舞集《云南映像》对原生态最大的改造就是改造了传承民间活态文化的人的本来生活状态,原生态舞蹈是一种无形的民间活态文化,只有把目光投向时代,把目光投向四周,通过不断地传承,口传身授,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城市化。

三、共存中求变化的原生态民间舞文化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进入21世纪的今天,原生态民间舞受到西方文化的渲染,舞蹈表演形式趋向商业化,原生态的民间舞文化呈现出诸多新的文化信息。“原生态”民间舞如何体现民族的时代精神;如何通过新的舞蹈素材体现变革以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单靠原有的传统舞蹈素材显然已无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原生态民间舞文化的现代性现象进行研究,“原生态民间舞面对重新选择的任务,重整舞蹈语汇、丰富舞蹈元素、创新运用方法,使原生态民间舞文化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云南映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充分认识到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以高科技的舞台物美技术与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有机结合,营造出虚幻的神话般的意境,使观赏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了市场,赢得了观众。原生态民间舞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相统一,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合乎舞蹈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上)[M].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