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范文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篇1

    我国大学生创业对于解决就业、激发社会正能量、改变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具有正面作用。但是创业不能只靠激情,理智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创业创新。这就需要了解当前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改善创业创新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通过对三百多位学生的实践模拟课程的调查、以及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比赛的观察来看,大学生创业缺乏关于创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对于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尚不足够,较多的创业创新项目缺乏资金来源或者来源不足,;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大学生创业技能欠缺。据调查,78%的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其中仅有42%的学生愿意接受创业课程的指导。创业的成功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的外部环境还不足以支撑大学生创业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氛围需要大力改进.

    创业教育意识薄弱,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束缚。学生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业能力比较弱,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等、靠、要”的依赖情绪。

    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授课教师大多是学术专家出身,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已经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一些高校在选择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性。

    大学生普遍缺乏资金。技术、经验和能力.思想准备不足,创业风险意识不强,缺乏细致充分的调研,缺乏核心技术和优势力量,市场化经营运作经验不足,资金贷款困难重重,创业带有一点盲目性。创业项目技术含量和层次普遍不够高,“质”与“量”不并重。

    二、SMELL模式内涵与教学实践检验

    (一)SMELL模式内涵

    SMEiL模式(STRATEGIC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Learning),即战略性创业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该模式是一些大学自2006年以来,结合国际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围绕强化学生创新知识转化能力建设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教育理念,通过基于全球商业竞争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与创新实践,力求探索出一套旨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业创新型综合能力人才的新路径。

    其中STRATEGIC是指(如图):

    Simulation Learning----商战模拟学习。主要学习形式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全球创业实战模拟、全球创业计划大赛、案例大赛以及各类科技作品大赛;

    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协作学习。即学生是创业创新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的;

    Role-play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角色扮演和互换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过程的角色扮演和互换性,以及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问题的解决过程;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tegrated Learning ----知识整合应用学习。强调创业创新教学导向是以引导学生整合运用所学综合管理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为前导;

    Target-oriented Learning ----目标导向型学习;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

    Entrepreneurship Chain Learning----创业学习链;教学程序是基于“创业活动 + 双导师制+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 的创业学习链进行的;

    Global Environment Learning----全球化商业环境学习;创业创新教学背景是基于全球化商业竞争的环境的,国际创业论坛,国际创业交流平台,国际创业培训师的培训项目为此提供良好的全球化商业学习环境;

    Innovation-driving Learning----创新驱动学习;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这也是创业创新教学效果最终评价的依据。

    Competition-pushed Learning----商业竞争推动式学习。创业竞赛、模拟实验室和创业平台是主要教学工具,通过竞赛机制,这些工具能够为学生的商业竞争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SMELL模式下教学实践检验

    在SMELL内涵理念下,对五个班级学生进行了实战模拟教学,通过实战模拟教学实践,使学生体会到真实企业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思维效果,并对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方式方法进行了锤炼。通过对教学结果的统计以及实践教学的体检,发现了以下成果与问题:

    1.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的成果

    (1)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加深了学生对团队合作的认识和体会。

    五个班级共二十五组,每个组都进行了职务分类,每个组成员根据自身的性格、特长、专业等特征进行了适当的安排。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分工合理的工作效率,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过程中的搭便车现象,并能通过讨论、会议等形式灵活处理团队工作的效率问题。较好的领会了团队合作的实际问题以及处理方式。

    (2)商战模拟与角色互换提高学生的实践领悟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面临着未知的模拟实战环境,往往会发现角色担任中的不适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分析进行角色互换等手段进行解决。另外,在商战中,还存在违约、欺诈等情景设置,为提高学生的契约意识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而这些是一般的课堂教学所无法体会的内容。

    (3)以最终综合实力比较为目标,推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在最终考核中,以商业运作战绩作为考核结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业积极性,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多个小组又参与了挑战杯竞赛以及实际创业项目,目标导向在此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专业知识的整合过程得到深化。

    在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中,财务、营销、生产运作管理等知识需要完美的组合,深化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体现。讲述性的专业链条无法让学生充分领会,但在实践教学中得以较好的贯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与使用得到很好的深化。

    (5)教学各环节促进了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创业促进了学习、商业化的环境以及商业竞争模拟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通过仿真的实践教学,结合着竞赛等的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主要是由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觉知识的缺乏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主动学习,弥补由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缺乏所造成的缺憾。

    2.smell模式下实践教学检验中发现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与竞赛等的综合观察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搭便车现象严重

    在团队合作中,有部分小组成员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影响了团队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小组的工作效率。由于没有解雇机制的存在,所以团队无法顺利的解决搭便车问题,这与实际环境有差异。如果设置解雇机制,则会造成学生考核没有分数,也包含了一定的强制性的特点。此问题需要找到较好的解决方案。

    (2)面对违信等社会常见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处理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发生多起违信现象,经过统计:企业间交易出现三次违约现象。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未签订合同,口头协议被违信,导致公司出现业绩下滑等现象。学生的社会经验需要得到提高。

    (3)战略思维有待提高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大多缺乏战略规划,对战略型问题忽视情况比较严重。经过访谈,得知学生对于战略问题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战略被认为是纯粹的理论,认为理论性的东西不适合实战创业创新。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是由于大学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

    (4)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目前略显不足

    在所有几百名学生中,最终参加相关比赛的经过考察大约为20%,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创新的理念不积极,更多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创新的条件和能力,其中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外部环境不允许进行创业创新。

    三、基于SMEi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推广建议

    综上所述,推广smell模式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教学模式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内部改进两方面进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效率与积极性,并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促进学生就业和发展。

    (一)外部环境方面建议

篇2

随着高等教育和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企业、社会对于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大众创业,全民创新”的背景之下,创新创业教育逐步上升到整个大学教育体系的关键地位,对于地方应用型大学更是如此。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为国家战略。也就是说,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逐渐成为地方应用型大学教学成果与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文章主要从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地方应用型大学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提升其育人质量以及社会影响提供思考。

二、构建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地方应用型大学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构建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开展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课程体系的设计都是高校需要开展的首要任务,否则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对于贴近经济实际、贴近市场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如此。

第一,理论性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首要原则。地方应用型大学需要将传统的经济管理理论纳入课程内容中去,包括市场营销学、金融学、管理运筹学、公司理论等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更让学生掌握成本-收益、质量-效率等项目分析方法。第二,应用性原则在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更加需要我们重视。地方高校需要深入把握当地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学校的优势资源来挖掘潜在的课程创新点,在结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教学内容。

三、搭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除了需要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在地方应用型大学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搭建该平台的意味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非只是大学自己的任务,更需要发挥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市场的功能与作用。其实践逻辑在于,高校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高质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生在获得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创新活动,其研发结果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与自主创业的形式与市场建立紧密的关系,从而实现完整的协同创新路径。

例如,学校可以建立基于“创客空间”的产学研耦合、园区孵化的实战综合平台。具体而言,“创客空间”是一种新型孵化器载体,包括天使投资、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技术转移等平台,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政策咨询、投融资、中介、品牌宣传和技术认定、评估、交易等服务和保障,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计划成长壮大。由此可见,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是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有序进行的支柱,是决定项目实施质量以及项目成果能够达到预期的关键所在。

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在地方应用型大学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评价体系。无论从内部风险控制还是外部收益衡量的角度来看,完善的质量评估系统、严谨的质量评估方案都是科学衡量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效益的重要支撑。具体而言:其一,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地方高校需要设计差异化、层级化的质量评估方案。同时需要摒弃以“绝对分数”作为量化考核的指标,而需要采用以“相对程度”作?榱炕?考核的指标,后者的目的在于区分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与实践成果。

其二,学校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考察创新创业教育的阶段性成果,更重要的目的是“以考促学、以评促教”,让学生和教师能够从意识上、态度上以及行动上意识到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性。因此,构建质量评估体系的另一个核心目的为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从而形成与“终身学习”类似的“终身创新”、“全民创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体育经济管理;理论;实践;课程;创新

1.前言: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社会各个领域从各个层面之上对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由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之后的人才是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和周遭环境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所以由此可知专业性强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来说是十分的重要的。实践教学一般情况下来说重视的是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也是十分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致力于以此危机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来。

2.首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展开分析

2.1实践教学目标不合理

紧密结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进行校企资源整合,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结构布局,建成“岗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教学,突显就业、研发、实训一体的综合效益功能。校内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整合实训场地和购买设备,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建成高尔夫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体育场馆服务与管理实训中心、职业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其中通用技能实训中心实现在专业群内共享,涵盖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岗位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室使用率和共享能力,制定了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的实训标准。形成具有专业辐射效果的校内职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在此实践教学平台上可完成本专业体系中60%以上的实训内容的学习。校外与本地区体育场馆行业、高尔夫行业、体育培训行业等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可满足校外实践教学、实习的需求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2.2现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不强

因为在开展实践教学相关活动之前制没有制定出来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系统性也就成为了一项有待提升的项目。没有针对实践教学展开系统性的规划工作,一般情况下开展的设置和安排工作的随意性都是比较强的,产生的结果就是实践教学的质量较为低下,学生在上文中提及到的这样的实践教学中掌握的专业技能的零散程度是比较高的。所以就需要在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展开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实现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从而就能够使得实践教学的力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3.现阶段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应当使用到的创新措施

课程当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的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插开展,就能够使得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牢固程度和灵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实现上文中提及到的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主要形式有:课上的小组讨论、课余实践的理论教学拓展等等。课上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以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为主题,教师在讨论正式开展之前是需要设定出砻魅返奶致壑魈夂涂己朔绞降模小组中的各个相关成员以主题和考核方式为基础展开讨论活动。课余时间理论知识拓展其实就是以一门专业课程或者多门专业课程为基础,在教师的带领下引导学生进入到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等相关的体育性质的组织中开展调研工作,并在调研相关工作结束之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之后,拿到课堂当中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之所以会开展课程中实践教学就是为了能够使得学生及时的将在课堂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且逐渐的将这种实践能力的深化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认知实习其实就为为了能够使得高校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学生对体育组织以及体育企业形成一个感性层面上的认识,,以便于能够使得学生对体育组织施行的经济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形成一个初步的了解,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经济管理知识形成大致的了解,从而就能够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涉及到的知识的范围、工作特征以及工作性质形成一定的了解,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的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出来,以便于能够使得后续的理论、实践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使得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专业思想。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学生需要开展的认知实习是可以划分为学校内部和小学外部两个方面的,在校外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知实习能够对体育组织的销售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形成大致的了解,在对问题展开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找寻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就能够将学生使用体育经济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来。

参考文献:

[1]许睿博.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适应性研究[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5.

[2]李军岩. 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85-87.

[3]刘雪. 关于构建我国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4:3.

[4]叶心明,王跃,朱晓东. 关于体育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A].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2005:1.

篇4

关键词:法学理论;法学实践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教学过于倾向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造成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相脱节。应该认识到,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应从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以培养一批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

一、当前法律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

目前法律教学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多是法律基本原理概念等内容,而教学过程则是“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考核则采取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另外,在法律教学中,缺乏基本的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技能及法律方法论等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与实际需要相符的实践式教学。

(二)实践组织不合理。

当前法律理论教学中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统筹规划,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例如在模拟法庭教学中,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法学实践经验、法律知识储备以及审判能力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如果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参与模拟法庭,而他们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很难获得良好效果;另外,有些模拟法庭的组织多按照事先排练的模式开展,只是表演形式,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还有些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而此时毕业生正面临毕业论文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只是实习单位盖章了事,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三)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评价与激励体制。

在法律理论教学中,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规划有明确反映,对撰写教案也提出明确要求,并通过一定激励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方案等。而相关教育部门也以进行教学检查、召开教师交流会、网络测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但是针对实践教学来说,却缺乏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而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亲临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但是学校并没有将此纳入教学评价与考核的范畴内,更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所以很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也缺乏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再加上没有强制的学分要求与奖惩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四)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足。

当前法律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一般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投入实践教学,如果需要校外调查、旁听、咨询或者参与法律援助活动,学生只能临时报告校方批款,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单方面承担费用,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兴趣。另外,实践教学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也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指导与评价,这就要求加大师资的投入与培训力度,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二、法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不能只是单一地在课堂讲授教材理论知识。推行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法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的教学模式,建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法学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

(一)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

纵观各高校的法学教育,普遍的模式是注重课堂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教与学相脱节,教学的侧重点在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也没有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培养。法律的价值在于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法学教育,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由于目前高校法学院师资水平还难以支撑实践性教学,绝大多数法学教师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多是高校一毕业又走进高校从事法学教学,不具备司法实务经验,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学教学需要司法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缺少这一条件,实践性教学的郊果将大打折扣。要提高法学教育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的成效,就需要对现行法学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与司法实务界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使一些优秀法律实务人士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促进实践性教学.单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教与学脱节。尤其是法学,理论深奥难懂,法条多如牛毛。有限的教材内容,学生多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作为学生而言,不愿意单向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他们更愿意主动式的学习,更愿意接受司法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之外,有必要举行和开展审判观摩、辩论技巧、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司法交流、法律咨询和案例讨论等实践性法律教学活动。通过组织校外法律界人士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动,让他们接近学生,开展系列讲座,把自己的司法实务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加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知识。例如,经常邀请公、检、法相关专家及律师、企业法律顾问为学生开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加强教师与法律实务人员的联系,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法律实务工作者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因常与法律实务人员交流,可以弥补自身法律实务知识的不足,提升教学质量。

2.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兴。趣对学习好法律很重要。法学理论,多是枯燥无味,如果初学者一开始始就接受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被动接受深奥的法学理论知识,多数学生难以适应。如果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与更多的法律实务人员交流,有机会学习优秀法律工作者的成功办案经验,能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成功的法律人士,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实务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之外,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重视学生开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增加学好法律的动力。这需要研究加强法学教育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充分认识到法律实践交流的重要性。学习法律重在实践,没有法律实践教学等相关环节,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能碰撞出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交际口才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形成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

校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要基础。通过校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实践,完善自己,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自为政,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同时高校与地方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而校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主体多元化,缺乏统一组织领导等原因所致。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明确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与权力范围,积极转变管理职能,下放管理权限,重视对高校的管理服务,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制度建设,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推进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等。可见,规范和理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可以有效破解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各自为政这个难题。一方面,要切实加强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和高校的重要指标。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党委政府要把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当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促使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提高认识,形成制度,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地方各级政府要把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列人政府财政统筹规划,给予具体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各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力。

二、完善和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整合校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

目前,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比较分散,主体多元,具体有学校宣传部、组织部、武装部、学工处、后勤处、校团委、各系部党团委、社科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它们是平行的行政部门,没有隶属关系,因而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我们知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或社科部对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没有支配权,因此,课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就很难准确把握和掌控,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

完善和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特别需要进一步理顺校内各部门的权力,明确各部门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好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和党委权力的关系,处理好决策、行政和监督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校院系三级管理者的责、权、利等关系,要形成和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参与、民主管理”的制度和管理体制。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高校各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和职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既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社科部个人和部门的事,也不是学校某个部门能做好的。因此,通过完善和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各部门的责权利,可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其次,明确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责、权、利;最后,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三、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统筹兼顾,促进教育规模、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在高校内部正确处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的关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要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道路,走质量数量兼顾、质量优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现代大学,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教学科研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展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决定了一所大学的质量和声誉。是否站在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上设计和规范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标志。可见,高校树立和实践以人为本理念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途径。

首先,要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和满足学生的呼声和需求,才能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改变“一言堂”式的讲授式教学,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促进师生互动。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第三,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教学依然是高校生存的命运线,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整个大学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是提高本科教学,引导教师注重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因此,高校应坚持以师生为根本的理念,以教学为中心的态度,以学科为核心的思想,教学与学术并重的管理方法,健全科学研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具体来说对教学工作评价要以学生评价为主,定期对教学工作搞得好的老师给予表扬和嘉奖,在评优、评先和评定职称优先考虑,充分调动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弘扬和传承大学精神,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氛围

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是“大学精神”的展现,“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其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其大学使命时全面人才教育。首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让学生明白,我国目前离建立创新型国家还很遥远,虽然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节等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逐步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意识。其次,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大学批判精神的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大学是知识和文明产生的摇篮,这里会产生新的思想和理念。组建各种学术社团,定期开展学术探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学校电台、校园网、辩论赛等平台对社会现实的不正当和丑恶现象等问题进行批判,使学生明辨是非,弘扬正义和正气,为学生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培养学生社会关怀精神。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大学已经被越来越深入地卷进社会机器的运转之中,高校要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关心天下大事,使自己服从于社会,服从于国家,服务于人民,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大学生既服务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同时又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切实增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理念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对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其重要作用。

篇6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

一、协同理论及其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关系

(一)协同理论的基本主张协同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在协同作用下从无序到有序的动态发展规律。协同理论的基本观念是,在系统内部结构反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中,具有着相似的规律,这一规律可以揭示复杂系统持续发展的内在运行机理。一个系统的运行发展,主要是由构成其整体的各子系统间的共同作用推动的,子系统间关系的协调性与平衡性,决定了整体系统的稳定性与发展水平[1]。协同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正是发现各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对于解决系统内部复杂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协同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协同效应、伺服和自组织。协同效应是系统内部协同作用下的结果,在各类系统中普遍存在。子系统在不同的外部扰动及内部变化影响下,相互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协同作用。协同作用同时还是推动系统内部结构、状态变化的主要动力。当协调作用的影响达到质变水平时,就会促使系统由无序状态进入到有序状态,即产生协同效应。伺服原理描述的则是系统内部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发挥作用的规律,即系统内部慢变量支配快变量,序参量主宰变化过程,其中序参量是一种从无到有,且可以标志新结构形成的特殊慢变量。伺服原理是通过对系统变化临界区域的变量观察中得出的,从慢变量的变化规律中可以分析出系统内部平衡状态变化的走向,而对序参量的把握则可以帮助观察者找出系统变化的决定因素,乃至实现对系统的整体调控。自组织原理描述的是在非外部组织命令指引下,系统内部通过自发组织、协调形成新的平衡结构的作用规律。自组织原理关注的是系统内部的运行变化,自组织的过程并非随意进行的,往往要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则,这种规则并非外部制定,而是子系统协同运行中形成的。

(二)协同理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密切关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涉及内容、主体较为多元,所形成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可以为协同理论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分析素材。反过来,协同理论作为分析系统运行发展规律的理论,又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运行发展的规律,进而为双创教育的系统研究提供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为协同理论研究提供分析素材。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基于实践的大量研究作为支撑,协同理论也是如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一个较新的系统出现,这本身便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协同理论研究扩展了素材的来源[2]。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为协同理论在现象分析与原理检验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对于推动协同理论自身的创新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协同理论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指导。基于协同理论所展开的分析研究,还能够帮助教育主体更准确地找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而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方案。通过协同理论的分析结果指导教育实践,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性,以及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二、协同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出发点及要点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出发点一方面,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必须将学生放在主体和中心位置,一切从学生出发。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中,也要坚持学生中心和素质本位的原则,即将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发展需要,作为多元协作的出发点,各参与主体应围绕这一出发点进行充分的协调、合作,合理调配教育资源,发挥协同作用,以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工作的关键价值体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所培养的人才,以及人才在知识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都应当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也是教育工作培养的目标。因此,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中,也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既包括地方性的创新发展需求,也包括全国范围内各行业领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只有切实从需求出发,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针对性,这也是实现多元协作中多方共赢目标的基础所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要点第一,如何在多元协作中突出学生主体价值。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多元协作的出发点,但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因为各参与主体在理念、思维、协作策略、利益侧重方面的偏差,导致学生的主体价值被忽略,变成为完成教育任务或响应政策号召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样的情况下,就可能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理实脱节,陷入形式化困境,且由于不关注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兴趣,自身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即便进入社会也无法保证成功达到创新创业目标[3]。第二,如何建立有效的多元协作协同机制。协同理论较为关注系统内部自组织功能的作用发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中,系统内部各部分最初呈现为离散的状态下,协作的促成是围绕学生、社会需要、各方利益而实现的。在这一系统中,如不能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很容易导致各方之间的配合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达到资源价值的整体最大化水平。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就是要通过各协作参与主体间的沟通,构建各方共同认可的最佳合作规则,有效发挥系统内部自组织功能的积极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有效性[4]。第三,如何在多元协作体系中把握序参量的关键作用。伺服原理强调慢变量尤其是序参量在系统发展中的重要功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协作中存在着大量变量的参与,要使多元协作向着积极的方向发生质的演变,对其中作为关键变量的序参量的把握也是尤为必要的。高校及其他参与主体如何能够准确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序参量,并通过加强关注和自主调节措施的运用,把握序参量的作用效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要点之一。

三、协同理论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构建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协同供给基于自组织原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成功,需要依靠多元协作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自发组织和协同运行来提供保障,在非政府政策引导和管理约束状态下,保证多元主体间的整体协调是极为关键的。一致的出发点和中心能够促进各参与主体行动目标、和资源调配方向的统一,这也有助于形成协调和联系多元协作体系内部各子系统的纽带,使整个体系持续向更高层次的平衡状态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协作的出发点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是其中根本和关键。因此,在多元协作体系的构建上,首先就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创新创业资源的协同供给。第一,高校方面应当做好学生个性特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校本、班本乃至学生小组本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全面强化课程与学生实际相匹配的精准性,注重调动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价值。第二,企业、社会机构、家庭等各方则要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通过有效配合,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发挥各自长处,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创造良好的资源条件[5]。第三,高校还应当加强与其他各方之间的资源交互利用,发挥资源的共享优势,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供应链条的完善性。通过在资源供给上的有效协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发挥保障作用。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19-03

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十分注重创新技能和精神的培养,一方面继承了英国大学重教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德国大学重研究的传统,同时又超越了英德的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提出以大学为“研究中心”的新理念,强调大学的研究功能,认为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是积累和传播文化的机构;大学作为研究中心,就应该是知识创新的源泉。大力推行产学研合作,通过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在高新技术成果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在企业价值创造领域的具体化,我们说创新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并且能够将创新运用于企业价值创造实践中的人才。而最能体现这一风格的典型模式就是原斯坦福大学教授、堪称“硅谷之父”的特曼所主张并成功实践的模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又注重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操作能力的拓展,这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借助实践,要培养具备运用创造性思维,独立地、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并能从事相应的实践活动能力;具有开创性、冒险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跳出书本求知,从被动适应到真正学以致用,进而通过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上升为理论知识,进行创新设计、创业发展。为此,研究构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创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这也是一种高等教育的全新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变革。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伴随着创新活动的开展而推开:自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以来,创新竞赛的成功举办在中国的高等学府掀起了创新的热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针对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及现行运行的情况,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大致归纳开三种形式:一是侧重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融人素质教育中。二是侧重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要是以商业化的运作方式,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教授创新创业,并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提资金和咨询。其主要代表是北航。三是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类型主要代表是上海交通大学。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精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只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夯实创新创业知识基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及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精髓

第二课堂是一个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概念。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实验室;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企业、社会等。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模式就是把第二课堂的教育纳人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来,逐步建设,加强管理,设定必要的教学大纲,规范第二课堂设置的随意性。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良好状态,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和课外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通过组织,有计划、有规模、有保障、有落实、有监督地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使其优势互补,整合成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中,围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改革,实现了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培养。在第二课堂教学系统中,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实践保障措施、创新实践奖励机制,保障教师、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等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精髓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学习应该与社会各类实践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这其中主要包括开放图书资料室、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建立健全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健全网络模拟实验室;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或是与专业实践基地统筹建设,资源共享等,扩大学生实践机会,配备具有一定经验的指导老师加强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应急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和社会经验,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具体来说,就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变原有以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把教学过程中孤立的、单一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及面向课程的设计过程提升为以面向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为目标的工程项目实训过程;研究产学研、课内外、校内外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关系,构建多渠道、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体系,并把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整合现有各种资源,解决大众化培养状态下大多数学生需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

如此以后,经过2―3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可以把以“培养创新意识”为主的第一课堂教育和以

“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有机结合的系统进行理论研究,构建成独特的可持续创新机制,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形成浓厚的校园科学文化氛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并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能力的形成,形成学生主动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挑战未来的创新创业的新局面。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管理精

系统过程管理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较重要的环节。将IS09000的管理模式导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管理,使其在管理中明确分工,职责清晰,要求明确;激励机制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奖惩分明,有章可循;在实践过程管理中强化实践监控和管理节点:强调过程教学效果,为评价体系提供过程记录;质量监控包括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监控、监测和分析,及时反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

1 系统融合大学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的优势,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 在第一课堂教学体系中,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素质中的基础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同时,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工程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由浅人深地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培养,使学生四年实践教学不断线,不断提高实践的层次和水平,打好扎实的创新创业的专业基础。

3 在第二课堂教学系统中,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计划、创新实践保障措施、创新实践奖励机制,保障教师、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会解决工程实际、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4 从系统工程理论出发,研究产学研、课内外、校内外在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中的关系,发挥三方面结合的优势,构建多渠道、多模式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体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形成创新创业实践的激励机制,强化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动态管理,能够真正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5 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研究,进行体系的设计思路、实施的方法、制度保障、过程的监控、系统的完善等研究,进行理论创新。设置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和制度保障,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推广意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目标

实践创新活动多样化。将科技竞赛、科研助手、创新实践专题训练、科技服务、社会实践、学术交流、创办公司、创业训练、新产品开发、企业合作研究、撰写科技论文、自拟课题训练、创造发明、课程竞赛、科技作品制作等纳入实践创新培养计划,形成丰富多彩的实践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获得创新学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实践创新活动取得的成绩,经过规定程序的认定,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学分”,可免修相关的课程,相关的教学环节或课程可记为优良。提供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了电子设计协会、数学建模协会、机械设计协会、航模设计协会、计算机软件开发社团、外语能力训练协会、演讲口才协会、文学社团。利用学校现有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对学生常年开放相关的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科技创新活动,聘请专业教师常年担任科技竞赛指导教师,面向学生开设相应的竞赛训练班。积极开展各级各类课程竞赛、科技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战环境,学校常年组织学生参加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机器人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活动,以竞赛为抓手带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设置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平台。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系统考虑大学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知识互补,机制互动”,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实践教学系统,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系统和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动力”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评价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体系。为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可持续创新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包括高校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产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外创新创业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外指导教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

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并加以系统的研究、理论的探究、制度的保障,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与联系,把创新创业思想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的不断渗透,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发展的社团,自由、能动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业的意识,鼓励新异与卓越,鼓励独立思考与独立探索,注重潜能的挖掘和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其个性价值,从而开发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晚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2]唐 晋,论 剑。崛起进程中的中国式民生[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杜,2008:88

[3]黄林楠,丁 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8.062

1947年,学校创业教育首先出现在美国高校,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出大学第一门创业教育课程。自此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覆盖从小学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整个教育序列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直到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才开启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尤其是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强音,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首次从国家制度层面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对创业课程开设、创业教学方法摸索和创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显得日益迫切。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在创业人才培育、创业文化渗透、创业平台构建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探索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加强普及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的创业梦想、改革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培养创业基本技能、夯实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则显得尤为重要。

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农业院校,多年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6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同时成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吉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总结出“意识唤醒、能力赋予、实践历练、辐射带动”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1+N”为特色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1 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界定

国内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可以追溯到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当时与会代表一致认可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学生应具有的三本“教育护照”观点。这三本“教育护照”分别是学术护照、职业护照和创业护照。“创业护照”是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重要体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创业教育”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框架。

通常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是指通过高校培养具有开创精神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构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意识、冒险精神、创业意识等独立工作的能力。狭义是指培养学生开办企业的能力,通过企业管理知识的渗透学习促使学生直接实现其创业行为,利用自身知识优势、才能和技术以资金自筹、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办新的经济实体的能力。

2 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1 高校??业教育是国家“双创”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全球发展,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已风起云涌,知识和技术创新成为新的生产竞争力,创新驱动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发达国家纷纷调整产业战略应对新经济时代。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也已进入快车道,全面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提升国家竞争力是时代最强音。国家进行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作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决策,“双创”战略本质上是人才战略,创业人才则是创新战略中最关键的因素,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从理念与行动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是顺应新时展的必然要求。

2.2 高校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阶段

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提升国民基本素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与时展,尤其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培养出的学生在批判与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弱化,因此对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势在必行。这要求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破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突破口就是要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向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更好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2.3 高校创业教育是推动高校提升就业质量的必要途径

就业是学生最大的“民生”,关乎学生的福祉。拓展高校就业渠道,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是整个社会创业群体中最具活力、最富有创造性的群体,更是推动创新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他们能否高质量创业就业,将对社会大众创业起到带动作用,从而增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倍增效应。做好高校就业工作,除了为学生努力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以外,最本源的工作应是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3 农业院校大学生“1+N”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3.1 注重创业理论研究,打破教师专业界限,加强高水平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扎实推进农业院校就业创业工作的理论研究,组织教师申报并获批校级以上创新创业课题20余项,其中16项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和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发表相关创业教育论文10余篇;编写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一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对破解困扰高校的创业问题,加速推进创业工作内涵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开展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必须建立业务素质和实践经验兼备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就业创业课程教师遴选机制,保证高水平教师担任创业课程教育。打破了教师的专业壁垒,组建由不同学科背景组成的指导团队负责对学生的创业管理实践。目前学校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已经达到49人,可以为学生提供课程教学、团体咨询、个性指导等各类型服务。同时新增选了32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师。全年举办各类集中学习7次,校外培训22次,累计参加教师151人次,教师业务功底更加深厚,其中2名教师被评为长春市特聘首批高校“三创”活动教师,3人入选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7人入选吉林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

3.2 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资源,打造“互联网+”创业教育平台

学校依托校企合作的办学资源,创新渠道吸引企业参与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7家企业签订“企业助力学生创业能力成长”项目,企业设立助力资金290多万元,为学生实习、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伴随着以“云技术”、“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构建以学校大学生创业网、大学生就业创业资源平台、吉农就业创业微信平台、吉农就业创业群为主体的集信息、在线咨询、自主学习、数据管理、企业展示等多种功能信息平台,学生可根据时间和自身关注度在网络信息平台中做出课程选择,通过授课等形式完成学习,并通过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后获得学分,同时也可以帮助有创业意愿学生开展创业指导。

3.3 开展“精准化”创业教育服务,确立“1+N”创业教育指导思想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涉农企业的技术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民营企业的创新性、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和释放,这些都为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从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在工作的信息化、指导的专业化、管理的标准化等服务方面注重精准化,打造精准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形成“1+N”创业教育指导思想。“1”是指在全校范围完成10000多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32学时必修课教学,“N”则是指在必修课基础上新增设的若干门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方向选修课,同时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篇9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创新创业;教学思路

为创造经济的新增长点与持续发展经济增量,创新创业作为很好的解决方案被国家重点扶持和培育。自2015年起,国家对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扶持,对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各项政策支持,孵化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并非追求短期效应,国家战略方针针对的是一个长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追求若干年后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来促进国家持续发展。管理会计作为现代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学科,逐渐发展为自成体系的会计信息系统,经历全球化飞速发展,战略管理被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战略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前沿研究领域,强调任何规模的组织,其高层管理者均需具备战略思维。培养战略管理思维,对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备选方案的适宜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分析等能力的养成尤为重要。对于任何学科背景的人才,战略高度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战略管理能力也成为必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创新创业的战略思维,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课题。

1战略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现状

1.1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国际管理会计标准及道德规范的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进入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集中于利用科学管理方法、财务分析方法等进行分析决策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基础的分析方法容易掌握,学习效果短期效益显著,适用于人数较多的课堂教学[1]。高校适用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战略分析的内容极少,或单独开设一门理论课程战略管理,并未将战略管理与财务结合。经济管理专业主要的分析对象是企业,企业战略的选择与执行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财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及宏观视角的整体分析。基础分析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无法引导学生站在宏观整体的视角来全面分析企业。1.2大数据智能财务会计教学成为当下高校教学革新的前沿。为避免及减轻数字化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冲击,高校教育者在不断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逐渐向大数据会计、智能会计领域探索,积极寻找大数据时代财务会计的立足点。目前全国有六十余所高校已经开设智能财务会计专业,对大数据与智能财务会计进行先行先试的探索。探索领域集中在应用而非管理决策,注重培养执行能力而思考能力略有欠缺。智能财会的兴起导致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关注弱化,起步较晚使战略管理会计未得到应有的重视。1.3战略管理会计仅为财会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战术、谋略是战略的引申含义,战略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是管理学的高级阶段[2],战略高度强调对全局整体的把控,对全局的驾驭力需要对每一组成部分有感知力。其中,战略管理,尤其是站在企业整体角度的战略管理,应当与财务结合,战略管理会计属于财会相关专业应具备的知识储备,以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战略管理会计作为财会相关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受重视程度仍然较低。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管理的高度是技术型人才所迫切需要提升的短板,战略管理会计很少作为非财会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1.4战略管理会计课程讲授以理论研究为主高校教育体系中教学主体为专职高校教师,大部分高校经管类专业同时设置了企业讲师。从业人员在职业中的技术特点是:(1)因企业的行业差异导致具有独特行业特点的职业技术差异;(2。)同行业中不同企业的惯性处理及管理风格,导致虽同处某行业个体的处理差异性明显;(3)经营管理中涉及敏感信息较多,非固定职员不得接触敏感信息,以上几点原因导致企业讲师授课大部分流于形式。高校教师由于其偏向理论研究的特点,理论教学讲授普遍适用的分析方法,没有大量的企业调研经验,导致战略管理会计课程的讲授容易理论化,理论化的讲授对于学科知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本科生而言,理解程度有限。

2创新创业培育孵化现状

自2015年创新创业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点发展方向,财税及相关促进法规随之出台,国家鼓励开设创新创业项目,这些都提供了扶持培育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土壤,给予创新创业立项项目一定经费支持。本科阶段是一个想法丰富、时间精力充足、试错成本较低的时期,当下本科阶段创新创业项目呈现以下特点。2.1大众创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高校比赛举办、省级国家级项目立项支持等政策刺激,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阶段,创新创业项目以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参与主体进行项目申报[3]。在创业大赛组织的筹备过程中,低年级在校大学生因专业知识等尚未形成基本体系,灵感转化为创新创业成果需要付出较多磨练;高年级在校大学生因无法兼顾学业、执业资格或研究生考试等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分配,更多地选择暂时放弃创业的想法,部分学生选择毕业3-5年后创业或直接放弃创业。这导致创新创业课程部分流于形式,有想法的报告较多,无法进展到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机会转换为实践成果。2.2创新创业项目以技术型人才为主导本科学生因所学专业限制,申请项目以本专业相关领域为主,项目组成员具备专业技能但存在学科背景单一的问题。创业项目从产生想法到孵化成型需要多学科专业背景的团队来共同完成,创新创业项目成员集中于单一专业领域,项目团队中缺少拥有多元化学科知识背景的成员。由于缺少多元化学科背景,项目负责人等缺少整体性思维,未充分评估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程度低、宏观经济环境预判经验不足、项目运营等缺少专门的成员负责,拥有奇思妙想但执行力不足,有待构建分工明确的团队。2.3项目成果短期效益显著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实践型创业项目较少,同时实践型创新创业项目大多停留在讨论阶段,实际执行运作的项目凤毛麟角。从立项项目来看,学术科研型立项项目数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科研类项目立项创新创业项目主要参与学生大部分来自大二、大三,以项目周期为2年计算,项目结项时主要参与学生均处于实习期或已经毕业,学术型项目再转化为实践成果需要另一个周期及时间、人力、物力支持,大部分的立项项目选择放弃科研成果转换,无法将项目实践成果持续运行,项目成果长期效益很低,扶助创新创业项目的初衷无法实现。

3创新创业思维引导设想

为增强项目扶持效果,提升项目实际运行比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促使长期效益显现。3.1培养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创新创业主动性思维是指培养创新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创新创业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培养其对团队成员的客观评估、对项目可行性评估的能力。创新创业离不开融资投资,具备战略高度的同时需要进行财务分析,高瞻远瞩也需要脚踏实地,需要管理与技术并行,技术创新由专业技术人员专攻,由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优质管理者来推进执行,战略管理体系、财务数据解读、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价值链分析等是优质管理者需具备的技能。创新创业项目从萌芽至孵化成型均需要主动积极地应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状况。3.2教师转换授课思路。高校教师作为知识讲授者及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各种思想讲授给知识的接受者,战略管理会计培养的不应当仅是掌握基础分析的职业工作者[4],而是应具备战术谋划思维的高级管理人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创业实践课程并非是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仅是讲授理论知识[5]。讲授者需要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可尝试用头脑风暴等讨论方式授课。3.3战略管理会计案例库建立。商场中的博弈、关键市场机会的把握与实验研究开发不同,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成长壮大衰落退市,有偶然机会,也具备历史的必然性。见多识广中的“见”在高校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案例教学,涵盖不同创业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多案例讲解带给学生多视角分析,实现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理论的应用。高校教师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授者,作为传播的主体,应积极寻找典型案例,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及总结评述,案例库的建立不应只是简单介绍某企业的发展过程,其重点应立足于总结评述,以供研讨。同时案例库应通过多国家背景来分析政治民族因素的影响,立足行业背景,结合行业发展及特点等进行分析,应涵盖不同类型组织规模,体现战略管理的艺术性。3.4转换思维培养方式。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骤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需要扎实掌握多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并可以持续发展经营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将技术型人才培养成为军师谋略者,是未来针对创新创业项目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复合型人才除应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外,逻辑性思维、宏观整体性思维也同等重要。培养全系统的思维方式,文科背景需加强思维的逻辑性,理科背景需加强柔性艺术[6]。战略管理会计不应只作为财会专业的专业课程来进行设置,应作为理工类的选修课,战略思维是其综合能力所必备条件之一,初创时期应具备关键技能及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初创期之后的稳定期则战术及计谋方案成为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培养战略思维意识,技术型人才可提升管理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可认知管理对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并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妍.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教学探索[J].财会通讯,2012(28):38-40.

[2]刘倩芸,唐世华.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新会计,2020(9):49-52.

[3]黎怡姗,吴大放,刘艳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成因分析[J].高教学刊,2019(9):43-44,47.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24.

[5]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7-140,150.

篇10

摘 要 本文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取得成绩以及存在问题的研究,通过调查和访谈,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建立课程体系,构建长效运行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实践基地,构建全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成都体育学院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现状

一、成都体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Q

近年来,四川省高校学生创业形势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成都体育学院创业学生以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结合专业特色,进行了创新创业的实践与探索。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创业意识、能力与方式,我们对成都体育学院学生进行了关于创新创业的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3份,回收有效率为96.7%。

(一)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

所有调查中,有51%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的概念是开发一个创新的项目,成都体育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在认识方面还是比较全面,创业不仅仅是开个公司、做个企业,还包括发展一个新的项目和一份新的事业。有71%的学生具有创业的思想,但是没有付诸于行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已经认识到就业人数的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意识,对创业也多想尝试。

近年来,成都体育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年度重要工作。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机能培训和成果孵化,积极构建与专业结合的链条式创业教育体系,切实地增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学校建立了融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业训练、创业指导为一体的、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都体育学院让“双创”基因融入大学生血液给予了大学生极大的创新创业动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境、活动、领域

调查中,有40.1%的大学生在就业情况不理想的情况下选择创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问题,所以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较大、就业情况不理想的状态下,高校本科毕业生选择创业成为一种趋势。16.3%的大学生认为参加创业大赛有利于培养自身创新能力,9.3%的大学生认为参加科技节活动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创业大赛可以直接培养创新能力,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可能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社会兼职、模拟创业等途径培养自身创新能力

调查显示,成都体育学院的学生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创业,其次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进行创业。创业是一项比较有挑战性的事情,从自己的兴趣切入进行创业,可以缓解创业所带来的压力,并能从兴趣中创造出一番自己的事业。

另外,有33%的大学生选择参加社会实践、丰富社会经验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21.4%的大学生选择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成都体育学院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开展创业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模拟实践活动、一系列第二课堂科技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的培养

打造具有学术性和实践性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研究水平,同时要兼具成果转化的实践能力。成都体育学院加强创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自2011年以来,成都体育学院积极聘任创业导师,包括地方创业理念教育阶段导师、创业实践阶段导师、创业咨询服务阶段导师,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学校统筹专业教学、理论研究、教育管理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了由创业课程教育与科研人员、创业指导专兼职人员、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师资团队。

(二)实践教育平台的搭载

建立融校内模拟与校外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高等学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以公共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梯队结合学科特色建立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一方面,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开展大学生创意头脑风暴、创新思维论坛、创业模拟实训等活动。在高校校园中形成创业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创立“实习、实训、创业、就业”平台。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成都体育学院抢抓机遇,大力推进“跨江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打破地域限制,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构筑人才高地,创新人才引育机制。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中,高等学校应该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实施特色发展高等学校。应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形成“创业教育课程化、创业实践项目化、创业管理制度化、创业平台基地化、创业指导全程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成都体育学院作为一所体育专业大学,依托专业特色,将创业文化充分融入学校育人理念,积极构建全方位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得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更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6(1):87.

[2] 郭丽君,刘强,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8(1):135.

篇11

关键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实困境;应对策略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向纵深推进,创业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得到中国政府顶层的关注,更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政策上的充分回应:教师对创新创业工作具有主体责任,是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效果。因此,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师队伍,是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

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我国各大高校纷纷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基本形成了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服务体系。但是,在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几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1.1创业师资数量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

自我国高校实行创业教育以来,受创业教育美好前景的诱惑,越来越多的学生报读创业专业或者选修创业课程,但是创业师资数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创业教育需求。现在很多高校的现实境况是,1~2个老师负责全校学生的全部创业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指导只能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创业教师不仅数量不足,专职教师更是稀缺,我国仅有59%的高校设有专职创业教育教师。可见,师资力量的匮乏已成为困扰和制约创业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1.2创业教育教师缺乏创业理论

基础与实际创业经验具有创业理论基础与实际创业经验的老师,不仅熟悉创业活动各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对创业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和领悟。在日常指导学生的创业活动中,能够全方位的解答学生的疑惑,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但是,创业教育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家体系,至今也没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博士研究生,不具备专业的创业教育学科知识的积淀;而且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创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便留校任教,缺乏创业历练,他们的创业知识的获取途径通常仅仅是书本或是他人的经历。教师的这种智识背景完全不利于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以及学生创业潜能的挖掘,无法真正唤醒沉睡于内心的创业愿望。

1.3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缺失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还不长,大多数高校虽然重视创业教育,但对创业教师的培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高校创业教师培训的理念还存在局限性和时滞性。绝大多数的创业教师都是临时受命、仓促应付。他们大多都只接受了短暂的创业教育培训,根本没有机会获得在职进修、对外交流等形式多样、系统性的培养,便上岗授课。同时,作为兼职教师的成功企业家大多工作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授课内容与方法的斟酌和推敲,也几乎没有接受过授课方式的培训,这样就容易导致授课嬗变成了分享人生创业经历和感受的故事会———虽然这偶尔也是需要的,教学传授效果必然会差强人意。

1.4创业教师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涉及课程内容、教材选取、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创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欧美国家的创业教师教学方法主要有传统教学法、模拟创业、工作坊、咨询和指导、参观学习、创办企业、游戏和竞争、实践训练等。而我国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教师经验不足,忽视教学方法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仍沿用传统的讲授、测试和论文写作等方式,较少使用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商业游戏等教学形式,更谈不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特色。

1.5创业教师缺少科学的评价与激励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对创业教师的考核与其他专任教师并无二样,大多选用可量化的指标,考核标准单一,如授课学时、课题数量、发表核心论文情况等;几乎不涉及定性的一些指标,如教学方法革新、课堂效果等。在既有绩效评价体系的路径依赖下,创业教师唯有遵从而无法超脱,也就谈不上有多少积极性投入到创业教学中去。同时,创业教育的研究还徘徊在低水平的探索阶段,鲜有与之相关的职称晋升专业,因此,大多数教师仍会将精力聚焦在与自己原本专业相关的研究上。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调动创业教师的积极性,也无益于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2发达国家或海外地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或海外地区开展创业理论研究和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早,创业教育也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内生动能,其积累起来的成熟的、先进的师资队伍的构建的经验与方法或许可为我国高校所借鉴。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业教师培育经验。一是开设创业学博士专业。197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率先开设了创业学博士学科,对创业学博士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经济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在全美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中,有8%的学校提供了博士学位。二是重视教师创业实践经验,建立专兼教师师资库。据调查,斯坦福大学25%的教师曾有过创业历练。同时,聘请社会企业家作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组成强大的创业教师专兼职队伍。三是为创业教育教师提供成长平台和培训机会。如美国高校成立形式各异的工作坊,主办圆桌会谈、实地考察等,以增加创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仅如此,还创办专门的机构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例如美国最具权威的创业研究组织—考夫曼基金组织在全美高校里设立创业基金会,帮助教师进行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四是建立与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师的考核与激励体系。如斯坦福大学对创业教师的考核,除了校内的考核委员会之外,还需接受其他世界一流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考核,只有达到一级水平才能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施行创业教育,至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一是重视创业教师的创业实践。2001年日本实行了“远山计划”,将竞争机制引入国立大学,允许并鼓励国立大学科研人员参与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从而丰富了教师的创业经验。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日本高校普遍运用的课堂讨论、案例研究、计算机模拟、角色扮演、情景模式、诊所式教学等方法。三是定期培训创业教育教师。日本已形成创业教师长效培养机制,定期选派高校的创业教师去企业、政府机构学习培训,聘请企业界知名创业人士到学习任教。同时,十分重视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团队,积极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开展有关创业教育的学术会议、案例示范教学研讨会等,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台湾地区高校也十分重视开展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断探索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突破。一是强制性要求创业教师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台湾高校明确要求,只有具备2年以上的创业经历的教师才能从事创业教育,在理性授课时将实务的经验分享给学生,以更好的发挥创业引路人的作用。二是重视教师教学效果的评鉴体系。大多数台湾高校实行以“学生成效”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如台湾东南科技大学不定期组织跨部门和跨专业人员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鉴,以更有效、更客观地评价教师。三是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台湾高校通常将教师分为理论性、教学型和实务型三类,进行分类管理。针对教师的不同类别,设置沟通交流的方向,以培养全方面才能的教师。四是不断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台湾地区高校教师日常教学除了采用传统讲授法外,还积极探索采用多样化和整合化的教学方法。如实地采访、个案模拟、市场调查、学做项目整合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在做中学,不断强化创业技能。

3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应对策略

3.1重视顶层设计,提升创业教育的地位,树立创新创业理念

“教育发展,理念先行”。顶层设计是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关键。作为高校的高层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正视与引领,对创新创业型教育观要有全新的定位和客观的诠释,并能够从顶层上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在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变革。另外,需要提升创业教育的地位,创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更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庸,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完备体系的学科。当然,它需要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

3.2与国外高校紧密合作与经验交流

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创业教育历经时间长,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都积累了厚实的基础,这对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依据一定的条件和标准,遴选一批国内高校的优秀专职教师去国外合作高校研读创业学硕士或博士,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与国外合作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聘请国外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来我国高校讲学或学术交流。一个合适的例子就是,2005年11月,美国百森商学院和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为我国商学院进行创业教育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国际力量。

3.3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培训的机制与体系

对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要按照“自培、外培、再优化”的思路,建立和完善创业教师的成长路径,形成具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长效机制。为创业教育教师制定周密的创业教育相关的培训体系与培养计划,培训内容既可包含理论层面的知识,如创业学基本理论、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知识;还可包括技术实践层面的知识,如教学方法、模拟操作体验等。针对每次培训,需要制定系统的考核体系,以检验培训的效果,只有通过考核的教师才能继续指导创业教育的课程与实践。

3.4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其能力提升

多元化的创业教师成长平台是扩充现有师资队伍力量、培养优秀创业教育师资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高校应意识到成长平台对创业教师的重要地位,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搭建教师学术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积极组织创业教师参与,不断丰富其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教学经验。具体方式有,组织创业教师到企业、政府、创客空间等进行实地考察学习;鼓励教师到创业公司参与企业实践与进修;创建产学研教育基地等。通过多元化成长平台的历练,让教师能深刻认知创业的过程,感悟创业的艰辛,体认创业所需能力,从而大幅提升教师的创业素养,为其创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5组建“双师型”结构的专职与兼职教师队伍

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创业教育的一线教师,都认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各大高校应坚持“专兼结合、内修外引”的方针,广开用人渠道,依据学校现有教师队伍数量和知识背景结构的现实境况,聘任合理比例的兼职教师,如聘用行业内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知名企业高管、风险投资家、技术骨干力量、地方创业主管部门专家等进校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组建起自己的具有“双师型”结构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兼职教师传、帮、带专职教师,不断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

3.6完善创业教育师资评价与激励体系

篇12

【关键字】教师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路径

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家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从教育教学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要求;2016年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则从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进行了法律保障。可以看出,双创主线已然确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提升人才总体质量。

本文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能力培养若干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致力于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推动和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主导,担任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因而,教师应成为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能够胜任创新创业导师角色。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影响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知识技能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培养。

(一)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明确指出了要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必然要围绕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培养适应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学生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融合。因此,教师要深入理解和I会高职教育理念,要从单纯传授专业知识的理念转化为培养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人才的理念,从根本上重构教学理念与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知识技能提升

教学知识技能包括基本职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岗位实践技能。职业素养是从教师的人格出发,规定教师要具备的能够感染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以人格培育人格;专业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和研究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要求教师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前沿应用知识,对区域经济发展动态分析和把握,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并组织实施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修正;岗位实践能力则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专业知识与岗位实践操作的结合,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以研促教,以研带教;具有创新学习能力,从实践出发不断调整丰富知识结构,总结经验创新解决方案。

(三)服务社会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工作任务,在双创教育目标下,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和胜任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能力的双师队伍成为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社会服务能力,而且要有能把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只有认识到影响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才能有的放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与素质。

二、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

(一)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1、依托产业开展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要紧跟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以多形式的校企合作着力打造专业。院校要立足实际,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贯穿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全过程,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

2、倡导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创新推动“一体化课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做用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灵活应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强化学生学习和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融“教学做用”为一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举办创新创业教学大赛,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热情。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打造专兼结合的多元教师队伍

1、集聚创新创业优秀师资。加强师资队伍总体规划建设,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全员参与机制,设立专属部门和指导委员会,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从学校内部挖掘优秀教师资源,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让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的人走进校园、站上讲台。

2、采用灵活方式引智培智。通过 “引进与引智相结合”、“大师与团队相结合”等引智模式和国际交流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培智模式,逐步培养一到由专职教师、企业家、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实施创业导师培训计划。采用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相关专业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举措提高教师能力;引进创业培训认证体系,培养专职创业导师。

4、鼓励教师团队传帮带。树立创业典型,鼓励创业导师和学生将创业成果及时转化为科技成果,探索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经验。通过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新教师、教师创新带动学生创新创业、老生创业带动新生创业,形成创新创业教(上接116页)育的良形循环。

(三)打造教师创新创业平台,丰富创新创业实践

1、依托产学研项目,搭建实践平台。以产学研结合为载体,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方联动。例如,邯郸高职院校以丛台区政策构建的“一街四园一中心一基地”(邯郸创业街、大学生创业园、文化创意园、科技孵化园、邯郸金融中心、创新创业基地)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师生的实践能力;唐山工业职业学院建有与专业群对应的多个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国家行业企业培训中心,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平台;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搭建“信创商城”电子商务平台,为师生提供创业平台,并提供各种创业支持和保障。

2、成立双创教育中心,开展创业活动。由创业教师团队负责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课程研发与教学、组织与指导创业大赛,学生创业团队建设,并对学校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训基地进行日常管理,定期开展专项创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训。

三、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保障

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活动良性运转,需要政企校共同搭建平台保障实施。

目前,W界、业界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已形成共识,一些地方、行业先试先行,相继出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和制度,鼓励教师创立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岗位技能实践与服务、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如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出台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岗位评聘管理办法》、《科研管理办法》等多个文件,构建了海外培训、国内培训、校内培训、企业挂职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体系。明确规定专任教师每两年必须去企业顶岗挂职半年,并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明确了学院三大科研导向,一是解决区域行业企业技术难题或服务,二是智能家居与电子商务,三是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导师,教师也可在企业担任技术员和技术顾问,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政策引导,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执行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在完善和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创新学习和锻炼,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参考文献:

[1]《国家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2015.05;

[2]《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

[3]“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2期;

篇13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困境;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萌发于美国,并在全球广泛兴起,①继2002年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知名大学试点以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开始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未形成完整体系,②加之高校资源分布不均,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同步推进实属不易,地方艺术高校是文化驱动发展的重要阵地,文化创新关系到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发展,从目前地方艺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举步维艰的阶段,如何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深究。

一、地方艺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

首先,部分高校领导还未跟上新的认识形势。新的创业教育发展趋势需要其从原有的就业指导教育中分离出来,而传统的做法依然还停留在举办讲座和创业比赛等层面,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次,学生本人对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走创业之路被一些学生认为是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之举,只顾学习、获得文凭仍然占据他们思想的主流,这种认识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严重不足。再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意愿和支持力度不够。家庭往往看重孩子的教育回报,多数家庭供孩子上大学已属不易,对孩子创业更多地持谨慎和不支持的态度;不少社会人士更认为大学生创业是荒废学业,是毕业后就业不成功的表现。大学毕业生面临这些社会舆论和传统观点,从而承受着比较大的创业压力。

(二)创新创业研究不到位

一方面,高校对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在我国得到了一定发展,每年在各大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或学术专著的数量在逐年增长,但是创业理论研究未能形成体系,很多研究只是停留在浅层,未能深入挖掘。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程度更是参差不齐。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滞后。长期以来,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严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几乎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创业失去自身专业优势。③

(三)对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不足

一是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高校缺乏具有创业意识的教师队伍。很多高校教师自身成长经历是从校园到校园,处在社会经验和创业经历严重不足的状态,由于自身缺乏实践和创新领域的工作经历,因此难以对学生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教育财力资源不足。国家层面对教育财力投入占GDP比例明显偏低,常年不到4%,而地方高校分布较广,各地政府对高校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不一,直接导致支持创新创业的经费严重不足。三是教育物力资源不足。由于教育部对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较小,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教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技术现代化程度较低等问题。④

(四)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

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还远远没有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思想,对学生的创业思想和行为影响还远没有达到教育者的期望。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还没有形成。由于社会氛围的支持、鼓励力度还很不够,大学生创业往往处于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虽然工商、税务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有一些优惠政策,但在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信贷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还未形成完整的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体系。

(五)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不新

首先,高校创业教育的管理模式还比较滞后。由于一些领导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理念不新,导致创业教育课程没能进入到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层次职权不清,分工不明。不少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团委、学工部门来负责,他们只是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活动素质提升的一个方面,未能真正重视起来。甚至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是临时机构,没有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管理环节。最后,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不够,学生不能有效对接市场。很多高校仅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来看待,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地方艺术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策略

(一)以提高认识为抓手,强化高校创新创业育人理念。

根据教育部2020教育发展纲要要求,地方高校应加强转型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培育适应地方需求的优秀特色人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一是对创业教育进行分层设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低年级加强通识课程学习,高年级学生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确定创业教育的方向和行业的定位。二是要在学生中对创业的有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让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与政策,以便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知法、守法、合理用法。三是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积极开展学生家长进课堂等活动,让更多家长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鼓励他们利用自己的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

(二)以课堂建设为抓手,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储备。

创业教育不仅仅使受教育者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形成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在创业课程的设计上,必须采用切合地方艺术高校的实际形式来强化学生的创业知识储备。第一,课程推进式创业教育。学校根据创业知识的市场跟进维度、知识发展逻辑维度、相关学科衔接维度和教学对象需求维度,将创业知识以课程化的方式进入到学生的学习计划。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把课程分为普修和选修两种方式,与学生其它课程同步进行学习。第二,专业实践式创业教育。高校应在专业学习中充分发挥专业实践基地、实验实训室、专业社团和大学生科技园等的用途,将专业学习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利用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学生需要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使创业教育找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和抓手。第三,项目参与式的创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开展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或者参与教师服务地方的横向课题,以此体验社会市场变化。高校主要有学生项目参与式和教师项目参与式两种形式。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中的“团队学习模式”,以“干中学”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潜能,在动态中学习,全面提高知识的运用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等。第四,产学研合作式创业教育。即以企业为导向,以产学研为平台,开展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的一种创业教育方式。突出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相互配合、融合发展的特点。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方式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三)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强化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利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把人才培养与推动项目计划相结合。高校教学院应当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中,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其次,高校要建立起创新创业学分认证管理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参与项目的积极性。第三,建立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团队。把具有双师型、实践型、技能型的教师和生产一线的专家组织起来,建立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加大实践课程力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紧跟生产实践一线和市场需求。第四,高校应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到教学工作量和科研统计。学校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对项目评审、经费支持、教师工作量统计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不仅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行,而且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第五,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的实施可以为更多的项目转化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为下一步进行项目孵化做好准备。

(四)以学生活动为抓手,强化创新创业氛围营造。

第一,学校定期举办双创服务周活动。活动周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成果展示、创业项目对接、项目路演、专家项目巡诊等系列活动。服务周与全国“双创服务周”相结合,将地方创新创业的项目引入到学校,积极培育团队参加国家、省、市级创业计划大赛。在校内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第二,制定“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规定大学期间每一个大学生听取一次创业讲座、结题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参与一次创新创业沙龙、参加一次创业实践和参加一次创业路演,同时成立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委员会,建立起学生科学研究平台、学生科技竞赛平台和学生科研资助平台;第三,学校无偿提供场地供学生创业实践。学校将学生寝室、食堂、实验室等可以转换为商业价值的场所,以创业补贴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体验创业;第四,学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扶持的经费,多渠道解决学生因经费缺乏而导致创业项目失败的情况。

(五)以实训平台管理为抓手,强化创新创业成果转化。

篇14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创新创业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需求共同开展的合作项目,企业的目的是能够从中得到更能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而这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正是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对人才来说,既可以得到学校理论知识系统的学习,也能有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校企合作是能够让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毕业到就业过渡的无缝对接人才培养方式,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层面给予各高校的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要求应时展的需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现目前,国家要求改变产业结构,倡导各行各业进行创新,进行供给侧改革,加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鼓罟愦蟊弦瞪进行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相比其他专业教育不同,相比之下,更需要实践、更需要校园踏进社会了解社会需求了解市场情况,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校企合作是密不可分的。

2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

2.1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要进行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在我国已推行多年,形成了一些教育模式,但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师资队伍和相关教学软件配套都配置得比较苍促,造成了和传统教学方式相似,有“换汤不换药”的现象。

2.2课程设置较片面

一方面,创新创业是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其教学的开展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实案例较多,但研究却较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对相关教材的编写还没有理论指导,目前多采用案例教学,从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显得缺少基石。另一方面,目前的相关教材的编写和课程设置还是学校单方面进行,并没有和企业共同进行,最终造成教材和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对实践教学缺少指导意义。

2.3企业参与较少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虽然邀请了不少企业参与,但实际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参与到其中,多数是以专家、嘉宾的形式存在于创新创业大赛中当评委,给予点评,并没有深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对人才培养质量缺乏过程指导和管理监控。企业也会因为担心人才在企业实践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不太愿意给人才创新的机会;同时人才在企业岗位上有所创新想法,企业也会因为成本等原因而不会给人才进行创新的机会。

2.4学生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创业教育近几年在高校的开展,多以创新创业大赛的形式存在,培养人才的数量相当有限。有的学生在学校根本都还不知道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存在,即使有辅导员给学生们上相关的课程,但大多数课程还是以前针对就业的《就业与创业》课程,并没有什么改变,也没有提到“创新”这个概念,大部分学生还是缺乏创新意识。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

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一个新事物和一个老事物相结合,或多或少会存在问题,下面将从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参与主体方面给出建议。

3.1对学校方面的建议

创新创业教育在开展的初期缺少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学校历来是作为理论知识研究的主要场所,应积极尽早开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对现实中的创新创业案例进行认真剖析,深入企业内部,对企业工作岗位进行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各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标准。深入了解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真正需求,逐步从创新创业案例中提炼、抽象出指导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编写相关教材,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由校企人员联合共同构成的“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3.2对企业方面的建议

为了发展经济,要求各行业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要相应进行升级,有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加入,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企业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希望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要认识到: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要具有传统的技术技能,更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企业应从长期利益来考虑,人才培养不是短期就能起到效果的,因此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真正的实训生产基础。不要过多在意在短时间内由于创新技能人才的实践操作而带来的利益损失。加长人才参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时间,提供人才创新机会,对有创业能力的人才,给予资金、场地的支持。

3.3对学生的建议

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传统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在思想意识和能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学生应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不要始终认为毕业后就只有找工作就业一条路,还可以自己进行创业,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要随时培养的创新意识。多多参与校内外的创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积累创业经验,煅炼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提供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将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等融汇到自己的技术工作岗位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兰.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2] 董欲超.以校企合作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分析[J].高教学刊,2016,(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