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电力行业范文

国内电力行业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内电力行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2003年,在英国政府所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由此成为了各国政府、学者及普通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该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进而达到节能减排、保护地球环境的作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力度,从而达到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取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支持和赞同的态度,这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能源和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传统的高能源消耗模式已无力承载经济的飞速增长,大气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息息相关的。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改善大气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和信心。而就电力行业而言,由于在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及节能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电力来实现的,因此其必定会对建立在传统的高碳经济下的电力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电力行业如何予以应对并借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低碳经济成败的关键,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

二、低碳经济下电力行业所面临的发展与改革

1. 优化现有的能源和电力结构

从理论上说,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能源和电力结构的再优化,通过该过程来确定和选择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源电力结构。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电力的需求量和节能量要与电能的生产量相对应,不同的生产量决定不同的碳排放量,不同的碳排放量决定不同的电力结构,从而最终决定电力的总成本或单位成本。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碳排放量越低的电力结构,越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电力结构,其所产生的电力成本也就越高,研究表明两者大体上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各电力企业需要对不同电力结构所对应的相关成本进行分析,并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在某种碳排放量约束下,其电力结构所决定的电力成本是否可以接受,以及会对经济、社会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和选择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合理电力结构。

2. 确定可再生能源的定价政策

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普及率是极为关键的,其决定了前者发展的成败。就目前而言,影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是其成本过高,而收益较低,因此在市场中的推广效果不佳,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从国外来看,许多欧美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与尝试,其已经逐步推行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定价政策,并且运行得十分成功。因此我国应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特殊性,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对调整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定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应如何予以定价。此外,在定价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应适当施行补贴政策,并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对其确立单独的定价机制,以保护该产业的初期发展。

3. 加强对西部电力设施的建设

相对于传统的高碳能源,低碳能源的成本较高,这其中很大成分是由于高额的运输成本,以及所需配套的高额维护成本所致。就我国而言,作为低碳能源主要产出形式,水电和风电主要分布在其西南和西北区域,距离中东部地区较远,因此所需的传输成本以及相关的电网配套成本极高,而中东部所需的发电量占全国电力需求的近四分之三,这就造成了上述两种能源很难被大规模利用。为此,首先应从当前电网建设发展的现状出发,在短期内对低碳能源的使用实行政府补贴或市场买单的形式,以弥补低碳能源与普通能源所产生的成本差额;而从长期来看,则应通过对能源运输及发展模式的改革,并网和长距离输送中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大规模智能电网、传输所需配套设施的建立,来逐步推广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使低碳经济真正为市场所接受。

4. 强化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尾声,经济开始逐步复苏的大环境下,从低碳经济发展入手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手段。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广泛的、深层次的政策支持,这是由电力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源的主要特性包括外部性、不确定性和公平性;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通过对经济手段的使用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充分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次要注意保持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存度,充分估计能源短缺、价格上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后要保证能源的公平性,这包括能源和环境的地域公平、代际公平,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兼顾等等。总之,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力行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支持政府确立及有效的执行政策。

三、结语

从历史上看,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电力需求的增长都比任何能源需求的增长要快,因此客观的把握经济增长与能源电力增长的关系,这既是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起点。而鉴于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政府应从财政、税收等角度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以促进低碳经济早日步入市场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另一方面,尽管目前在我国的电力行业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基于体制、政策、法律上的原因,与国外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下实施的改革应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并努力遵循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最大限度的争取政策的相关支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以实现电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Taking D Group as a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a centralized management platform, which is a carbon management compan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D Group in the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en designs suitable solution for carbon emissions centralized management for D Group, including management ideas, management content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关键词: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碳交易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centralized management;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44-03

0 引言

国际社会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直在作出努力。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确立了缔约国中发达国家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和减排、限排义务[1]。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因此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进行强制减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未来国内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环境约束问题和进行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并开始尝试强制减排[2]。国内的大型电力企业,尤其是集团化运作的企业如何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管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实行什么样的管理策略,将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3]。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有: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省、湖北省和深圳市等国内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并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展碳排放权试点交易。

2014年1月13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以2010年为基准,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以2010年为基准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五千吨标煤)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报告该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项通知发出的目的在于尽快建立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数据。

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管理办法主要为框架性的文件,明确了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2015年将为国内碳交易市场准备阶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表示要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1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2014年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不仅在试点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而且随着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开始拉响号角[4]。我国若能成功设计并启动碳交易市场,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低碳转型,也有助于提升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还能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重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5]。

截至2015年底,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已经全部启动,20余个行业、26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试点,年排放配额总量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碳市场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已经完成了2次碳排放权履约;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排放配额交易约6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交易额约为23亿元。

目前国家碳交易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D集团公司概况

D集团公司是2002年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国有发电企业集团。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集团公司及有关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并由集团公司拥有的国有资产;从事电力能源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及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新能源项目开发等。集团公司通过实施以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基层企业为基础的三级责任主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2.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

集团公司在国内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辖区内,分别在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各有一家电厂被纳入当地控排企业名单中。2013年度合计分配到的配额为2350万吨,配额获得数量较企业实际排放数量均有少量富余,4家企业均已在2014年完成2013年度排放量的履约,并在2015、2016年分别完成了2014、2015年的排放量履约。

CCER项目开发方面,目前已有13个风电项目、2个水电项目在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信息平台备案,其中1个风电项目的减排量已获得核证和签发,并以10元/吨的价格出售了部分减排量给另一家机构投资者。在开发中的CCER项目20余个,这些项目都将起到为集团公司降低减排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

2.3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管理架构和管理层级不明确

目前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碳排放管理架构,纵观整个集团公司,仍以发电为主营业务,对碳排放管理这一新兴业务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而碳排放管理目前暂由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主管,这项业务不属于该部门的传统管理职责范围,同时发展规划部也不是专业化、具备碳交易相关背景的部门。该部门目前以行政命令、发放通知等形式对整个集团的碳排放管理业务进行指导,使得各下级单位只有转发的作用,直到相关通知发放到各基层企业。

2.3.2 缺乏统一的管理流程及制度

正因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管理架构,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也非常欠缺。集团公司层面目前指定的发展规划部中,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在传统管理职能中发挥相应作用,并没有专门针对碳排放管理的流程和制度。这就造成了在执行层面缺乏相应指导、无法统一管理的局面。

2.3.3 基层企业缺乏相关技术储备

发电企业的碳排放管理是一项新兴管理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于集团公司的各个基层火力发电企业而言,他们作为碳排放市场的参与主体和执行主体,很有必要对当地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相关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非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对于碳排放管理的相关概念还不是很充分,更无从谈起相应的技术储备了。这对以后各个基层发电企业参与到全国范围的碳排放市场将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3 D集团公司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方案设计

3.1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架构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集中化的碳排放管理架构。集团公司内部碳排放管理可以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或子公司来实现,在参与碳市场的职能上需要获得集团最高管理层的授权。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应至少包括碳资产管理部门、碳排放管理部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建立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架构如图2所示。

3.2 碳排放管理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3.2.1 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部门设置和职能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营业务部门包括碳资产管理部、碳排放管理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根据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和大型国有企业的特点,还应设置财务部、商务合同管理部和综合管理部等部门予以保障和配合。主要业务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如表1所示。

3.2.2 业务部门主要工作内容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工作从最基础的排放数据管理入手,逐步完善管理系统,保证D集团公司下属各企业低成本完成履约,并发现集团内部减排投资、购销优化和外部减排投资的机会。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有:

①配额申报。对于公司的控排类火电企业,应通过前期碳盘查工作摸清各企业的碳排放情况现状,并开展定期的排放报告工作,对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控排企业进行第三方核查以完成履约并确定每年度的配额发放数量。

②CCER项目开发。对于公司的新能源类型发电企业,可以参与国内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成功开发出的CCER可用于火电企业抵消碳配额,也可以为新能源企业创造额外的收入,应尽早进行优质项目的开发工作。首选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准入门槛低且市场比较欢迎的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项目,以抢占市场先机,尽快降低集团公司履约成本。

③履约交易。根据公司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获得配额数量和持有、潜在的碳抵消额数量,可以确认企业的履约能力,并根据不同企业减排成本制定公司下属各企业的具体交易策略。

④配额/抵消额管理。在国家层面碳市场建立和规则确定的过程中,可建立公司层面的配额/抵消额管理体系,利用可再生能源企业产生的可抵消的排放量对冲集团公司火电企业的配额,形成集团内配额与抵消额的平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之后,其碳交易价格代表的是全社会的最低平均减排成本,因此任何低于此成本的减排都将带来总收益的提升,通过推动减排成本低于碳价的项目实施,可产生更多配额盈余和资产溢价。

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工作内容如图3所示。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面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问题,提出了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方案,并详细阐述了该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对于D集团公司而言,充分发挥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集中化管理作用是应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核心举措。随着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完善,电力行业势必会被作为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其中,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对电力生产、管理和运营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发电企业必须将参与碳交易工作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积极规划,建立专门的碳排放管理公司对于集团化运作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框架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阴俊.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刘潇.碳资产管理及其在中国电力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2):11.

篇3

1.1外部因素

由外部因素(或称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审计对象较为繁杂,而且多样化、多元化的经济业务内容,经常会使在电力行业的内部进行审计的难度加大,给审计带来风险。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是属于法治经济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做到有法可依,然而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协调,不配套,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③当前审计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些诚信度较差的企业或部门为了能够逃避严格的审计,于是弄虚作假,伪造财务资料或者不提供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审计风险随之发生。④电力行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对某些单位或小集团进行审查时会受到保护主义的阻碍,不能够独立地行使审计的权利,对于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不诚信上报导致不能顺利处理,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⑤单位安排的审计工作量大,任务重,情况繁杂,形成了要求高难度大而不能细致地进行资料的采集,导致审计质量差,加上审计时间较短,容易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⑥以往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和定位局限于“查错纠弊”,过去普遍使用的审计方法其本身就有缺陷的存在,这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之前广泛采用的审计方法,侧重于强调成本及其风险的均衡,对于进行审计的方法和程序上没有杜绝风险的产生和存在,这必然会导致审计结果的误差和审计风险的产生。

1.2内部因素

由内部因素所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①在进行审计的具体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前期的资料采集不充分,或引用法律不恰当,没有强有力的证明资料,因此引起了审计风险。②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的工作时,没有遵循审计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程序来进行规范审计及处理,以致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发生了误判的情况,从而导致审计风险。③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审计工作因此没得到重视,对一些异常的事项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审计深度不够,形成审计检查型风险。④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及其业务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各式各样、错综复杂,要控制好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问题,不仅仅要对已发生的情况和损失进行弥补,更重要的是采取相关的措施和方法以减少、避免甚至消除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规范地进行风险的避免和防范。

2规范性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

从以上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审计风险主要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而内部因素是属于主动因素,外部因素是属于被动因素,若是要做到有效规范防范和避免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强调对内外部之间的相互转化、改造和引导,使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

2.1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六种:①被审计的单位较为复杂或存在多元化的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审计风险,需要在主观因素方面找寻突破。在审计进行的前期需要详细的对审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对各种类型的企业和业务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和证据,进行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审计质量,避免风险的发生。②对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而造成的风险,在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政策之外,还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审计水平,对于一些繁杂且无法可依的审计项目要进行详细认真的分析和取证,对相关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以及正确的处理以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③针对被审计对象诚信差伪造资料信息,阻碍审计进行以及舞弊等情况严重、手法多样的情况,若要进行规避,则需要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对于被审计对象及负责人需要做出书面的承诺以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谁违反承诺将做出处理,分清责任来达到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④在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但由于保护主义阻止问题上报、避重就轻等情况,需要针对审计的质量,进行项目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完善审计相关的各项制度,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⑤在审计工作量大、项目多、要求高、审计不详细的情况下,需要对审计的项目进行分类,利用已有的资源抓住重点,对审计的各个项目做好控制工作。在审计成本和效益方面充分权衡,进行科学抽样的审计方法来防止审计风险发生。⑥对于采取不恰当的审计方法而导致的风险,要减少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向防范风险和增加价值方向转变,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任用一些经验较丰富、有较强职业判断力的人来负责审计项目,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节省审计的成本,避免风险的发生。

2.2内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规范避免和防范内部因素所造成审计风险,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措施:①在审计工作中,相关的审计人员在取证方面证据欠缺证明力、证据不足造成的风险,要加强取证工作的控制。审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取证,审计的结论就是对证据分析综合的过程。控制好取证的过程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产生。②审计过程中,进行工作的人员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办事而造成的风险,要从主观抓起,严格要求,使其主动学习审计方面的各项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加强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管,提高审计质量。③审计工作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因为其素质不够、业务能力欠缺,适应力差不能很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情况,对于有难度的审计工作无法胜任等问题引起的风险,进行审计的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培养,增强自身的阅历和能力。从基础上提高审计质量,规范避免和防范风险发生。④由于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性不够,风险意识淡薄而导致的风险,要从风险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改善,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意识是风险规范避免的核心工作。只有工作人员对风险有了正确的了解,才可以提高防范规避工作的效率,激发其对防范规避工作的积极性。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意识: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不能出错,上级交代的任务在自己手中不能够延误,需要办理的文件不能在自己的手中积压,来自己这里办事的同志不能够冷落,自己的行为举止及工作不能够损害到公司的形象。这样才能最低限度的降低风险。

2.3多样化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

除了对外部和内部的防范控制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①运用PDCA循环法,以提高审计的质量。PDCA循环法把质量控制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不断循环反复的阶段。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法来制定审计的计划方案,进行取证以及得出审计结论等。对审计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加强审计深度,在循环中保证审计质量、解决审计问题,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②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来降低审计的风险,借助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掌握以及动态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科学降低审计的成本,有效提高审计的质量。及时进行审计,减少人为失误和审计风险的发生。

3提高并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

在新形势和发展趋势下要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及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①结合企业特点,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②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对资金审计进行强化。③加大工程投资管理方面的审计工作,减少对电网投资所产生的风险。④积极开展电力营销审计,降低电费管理的风险。⑤开展热点难点审计工作,向管理审计方向延伸。⑥对审计得出的决定要严格执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执行力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高速发展,规模扩张很快,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自身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也集中显现,很多原本隐形的风险转变为现实危机。加强企业内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切实加强国企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才能有效推进国企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影响国企内控制度执行力的因素.

(一)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一些企业领导层对风险管理的核心和本质理解不够。部分企业即便启动了内部控制工作,但是管理层将其作为相应国资委号召,重视程度和工作主动性远远不够,没有实质性开展内控工作。部分企业忽视内控管理对企业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作用,往往等发生风险事件才会想到要加强内控。

(二)责任分工不明确,问责制度不到位

部分国企重心放在完成年度经营业绩目标的完成上,忽视了内部管理。存在部门(岗位)职责不清,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甚至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员工不清楚自己的岗位标准是什么,表面化执行、应付式执行现象严重。一旦问题出现,问责制度不到位,惩罚措施“雷声大雨点小”。

(三)内控制度不科学,效率与程序难平衡

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过于陈旧或者不健全,已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有些国有企业“全面”内控流程太过复杂,效率与程序难平衡。无形中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有的业务流程需要五六个领导的签字允许下才能完成,这样的内控制度只会给企业带来相反的效果。

(四)内控文化建设存在缺陷,风险意识不强

处在市场开拓一线的员工和风险控制岗位的员工业务开拓培训较多,而对现代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训较少。企业员工缺乏对内控价值理念的长期培育,未能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规定的制度标准没有认同感,在实施内控操作时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提升国企内控制度执行力的几点建议

(一)管理层高度重视

就内部控制而言,公司董事会(公司领导)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董事会做出的承诺与投入能极大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一是成立企业内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董事长(总经理)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各级管理者)明确分工,由董事长(总经理)或分管内控工作的公司领导亲自审阅听取内控报告;二是协调内控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积极支持内控部门开展各项工作;三是通过公司全体会议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二)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评价,严格问责制度

通过企业内控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内部审计及利用外部审计等方式,加强同级部门及各级子企业内控执行有效性的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内控工作的有效执行。在内控无效或失效时要认真查找、分析制度缺失或者流程缺陷,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将内控开展实施工作纳入全员业绩考核,通过监督考核机制对内控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给予有力的监督和指导。建立逐级承诺、逐级声明和问责到底的管理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状监督和监控。

(三)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国有企业内控执行力,前提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的内控制度流程。一是能紧密结合财务部及相关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关要求;二是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特征,具备可操作性。如贸易企业要重点关注采销存环节的风险控制、资金控制。在不断修订完善现有制度的同时,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完善新制度。在组织机构设置、授权批准、会计系统预算管理、财产保全、人力资源、内部报告、信息系统及审计等各重要管理方面建立完善内控制度。

(四)深化企业内控管理文化

培养内控管理文化,一是要把提高制度执行力与践行企业文化精神相结合,在“敬业”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内在精神动力。二是建立风险控制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内控管理培训制度,加强对内控管理理念、专业知识、流程的培训,培养内控管理人才。三是要积极开展制度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专题座谈、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制度建设、执行营造一个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四是要大力宣扬制度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典型人和事来激发员工,鼓励全员参与内控文化的培养和传播。让每一位企业员工能深刻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和危害性以及内控措施,最终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五)有效的内外部沟通

要确保风险信息沟通顺畅,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内部沟通一是各部门要定期向董事会(公司领导层)汇报工作;二是加强总部职能部门与子企业的协调沟通;三是加强部门之间、专业项目组之间的沟通。外部沟通一是要定期向国资委等国家监管机构汇报公司基本情况;二是要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交流经验;三是要与外部审计部门及咨询机构沟通,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

篇5

连锁药店、便利店行业应用的拆零拣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摘果式看单拣货,看单复核箱

这是最传统的拆零拣选方法,也是国内中小型物流配送中心使用最多的拆零分拣方法,其简要流程如图、所示。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①作业方法简单,作业弹性大

②订单响应时间短。由于每次只处理一个客户的订单,可以即时响应送货要求,

③软硬件设施投入少,

④差错率通常较高(百分级至千分级),只有少数高水平的操作者能实现较低的差错率;

⑤货物拣出后的复核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一批货物拣完后再复核,二是一边拣货一边复核,这个操作通常需要两人互相配合,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方法的工作效率会高于前者;

⑥通常要设置较大规模的拆零拣选货架,占用较大的场地;

⑦拣选多品种、多客户的订单时,拣货人行走的距离很长,耗费时间多,劳动强度大。

摘果式看单拣货,电脑扫描复核装箱

应用客户包括云南、广东某连锁店配送中心,其简要流程如图2所示。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这里用电脑扫描复核代替人工看单复核,大大提高了复核的:隹确性,复核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①比人王看单复核差错率低很多,可以达到万分之三以下,

②需要配备条码扫描器和专用的扫描复核软件,并且要求分拣的货物必须带有条形码、

③装箱出货数据保存在电脑中,提高了管理的严密性和精确性,

④具备第一种方法的其他优点:

⑤具有摘果式拣选的相应缺点,在前几期文章中已有说明。

图3是电脑扫描复核软件的操作界面。

这种拆零分拣方法由来已久,但略显陈旧。由于方便灵活、差错率低,目前在国内一些较大规模的连锁店物流配送中心仍被用作主要的拆零分拣方法。甚至些发达国家的物流配送中心,也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该方法,此时为了减少拣货人员的行走距离,通常用机械输送线代替手推车运送拣出的货物。

“边摘边分”式看单拣货,电脑扫描复核装箱

前面两种拣选方法,每次拣货只处理一份订单,当订单很多时,就要围着货架走动很多圆,效率确实不高。

为弥补这个缺陷,出现了“边摘边分”的方法,就是在拣货时一次处理几份订单,拣货车上放置若干个(和订单数相同)货箱,拣货时把几份订单需要的货物分别放入对应的货箱里,拣货完毕后,仍然要按不同客户进行复核和装箱。

图4是某连锁店配送中心“边摘边分”操作时使用的多层手推车和货箱,货箱上的编号与订单号对应。

这种分拣方法的简要流程如图5所示。

“边摘边分”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一次分拣多份订单,减少了行走距离,提高了工效,

②由于手推车容量有限,每次处理的订单一般下超过十份:又由于货箱的容积所限,每份订单的货物数量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一箱,否则操作时会比较困难。因此,“边摘边分”法通常用于数量不多的零散订单:

③需要专门的多层拣货车,拣货区的拣货通道也要求宽一些。

“小规模看单汇总分播”,电脑扫描复核

为进一步提高大量拆零分拣工作的效率,出现了”看单汇总拣货+看单手工播种+电脑复核”的小规模汇总分播法,其简要流程如图6所示。

图7是某连锁店配送中心播种分货的实际操作场景。靠墙放置了分货指示牌,每个指示牌代表一个客户。分货指示牌前面的一排货箱(与指示牌成纵线)用来放置该客户的货物。分货时,分货员手拿某种货物的播种分货单(单上注明了该品种每个客户的要货数量),每次取出一个客户需要的数量,按照分货指示牌的指示放入对应客户的货箱内,类似“播种”地向每个客户货箱分货。

一批订单的每个品种都分播完毕后,再对每个客户的货物逐箱进行电脑扫描复核、装箱。

这种方法一般每次处理大约20份订单,主要特点如下:

①播种分货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训练有素的员工可以达到较高的工效;

②需要专门的分货场地,

③和电脑扫描复核配合使用,可以实现较高的分拣速度和很低的差错率:

④由于是一批订单按品种汇总拣货,因此大幅减少了拣货的行走距离;

⑤对于播种分货完毕的一批订单货物,可以选择其中个别订单先复核装箱出货,因此能适应少量紧急订单的及时处理。

目前这种方法仍有不少连锁药店配送中心在使用。

使用电子拣货标签、机械输送线的“大规模汇总分播”

应用客户如深圳H公司、广州D公司连锁配送中心。

这种方法是本连载前几期介绍过的“播种式拆零分拣”案例,具有效率高、差错率低、占地少、造价低、模块化组合等诸多优点。

图8是一个汇总分播分拣线的使用场景,该分拣线可以一次分播40个客户,长度10米,仅需8人操作。若两条线组合,则完成的工作量可以加倍。

使用电子拣货标签、机械输送线的“摘果式拆零拣选”

应用客户如上海、广东某连锁店配送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