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电力行业范文

国内电力行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内电力行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内电力行业

篇1

2003年,在英国政府所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出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由此成为了各国政府、学者及普通的焦点。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该概念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和消耗,进而达到节能减排、保护地球环境的作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力度,从而达到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取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自始至终都采取支持和赞同的态度,这与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能源和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传统的高能源消耗模式已无力承载经济的飞速增长,大气环境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息息相关的。在2009年9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充分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改善大气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和信心。而就电力行业而言,由于在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及节能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电力来实现的,因此其必定会对建立在传统的高碳经济下的电力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电力行业如何予以应对并借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低碳经济成败的关键,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的讨论。

二、低碳经济下电力行业所面临的发展与改革

1. 优化现有的能源和电力结构

从理论上说,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能源和电力结构的再优化,通过该过程来确定和选择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源电力结构。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电力的需求量和节能量要与电能的生产量相对应,不同的生产量决定不同的碳排放量,不同的碳排放量决定不同的电力结构,从而最终决定电力的总成本或单位成本。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碳排放量越低的电力结构,越符合低碳经济模式的电力结构,其所产生的电力成本也就越高,研究表明两者大体上呈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因此,各电力企业需要对不同电力结构所对应的相关成本进行分析,并从自身角度出发考虑在某种碳排放量约束下,其电力结构所决定的电力成本是否可以接受,以及会对经济、社会等因素产生的影响,从而确定和选择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合理电力结构。

2. 确定可再生能源的定价政策

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和普及率是极为关键的,其决定了前者发展的成败。就目前而言,影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是其成本过高,而收益较低,因此在市场中的推广效果不佳,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从国外来看,许多欧美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摸索与尝试,其已经逐步推行了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定价政策,并且运行得十分成功。因此我国应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特殊性,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对调整能源结构、增加能源供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等,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定对可再生能源电力产品在一定时期内应如何予以定价。此外,在定价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应适当施行补贴政策,并根据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对其确立单独的定价机制,以保护该产业的初期发展。

3. 加强对西部电力设施的建设

相对于传统的高碳能源,低碳能源的成本较高,这其中很大成分是由于高额的运输成本,以及所需配套的高额维护成本所致。就我国而言,作为低碳能源主要产出形式,水电和风电主要分布在其西南和西北区域,距离中东部地区较远,因此所需的传输成本以及相关的电网配套成本极高,而中东部所需的发电量占全国电力需求的近四分之三,这就造成了上述两种能源很难被大规模利用。为此,首先应从当前电网建设发展的现状出发,在短期内对低碳能源的使用实行政府补贴或市场买单的形式,以弥补低碳能源与普通能源所产生的成本差额;而从长期来看,则应通过对能源运输及发展模式的改革,并网和长距离输送中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大规模智能电网、传输所需配套设施的建立,来逐步推广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使低碳经济真正为市场所接受。

4. 强化对低碳经济的政策支持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进入尾声,经济开始逐步复苏的大环境下,从低碳经济发展入手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可以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新手段。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广泛的、深层次的政策支持,这是由电力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源的主要特性包括外部性、不确定性和公平性;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通过对经济手段的使用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充分保证市场的有效运行;其次要注意保持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存度,充分估计能源短缺、价格上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最后要保证能源的公平性,这包括能源和环境的地域公平、代际公平,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兼顾等等。总之,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力行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支持政府确立及有效的执行政策。

三、结语

从历史上看,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电力需求的增长都比任何能源需求的增长要快,因此客观的把握经济增长与能源电力增长的关系,这既是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确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起点。而鉴于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政府应从财政、税收等角度加大对其的支持力度,以促进低碳经济早日步入市场良性循环的轨道,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另一方面,尽管目前在我国的电力行业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大多是基于体制、政策、法律上的原因,与国外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电力行业在低碳经济下实施的改革应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并努力遵循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最大限度的争取政策的相关支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以实现电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Based o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the domestic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Taking D Group as a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a centralized management platform, which is a carbon management compan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D Group in the domestic carbon trading market, then designs suitable solution for carbon emissions centralized management for D Group, including management ideas, management content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关键词: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碳交易

Key words: carbon emissions;centralized management;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044-03

0 引言

国际社会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直在作出努力。1997年签署、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确立了缔约国中发达国家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和减排、限排义务[1]。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因此国际社会要求中国进行强制减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未来国内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环境约束问题和进行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并开始尝试强制减排[2]。国内的大型电力企业,尤其是集团化运作的企业如何对自身的碳排放进行管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实行什么样的管理策略,将会对企业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3]。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相关政策有: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批准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省、湖北省和深圳市等国内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并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开展碳排放权试点交易。

2014年1月13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以2010年为基准,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或以2010年为基准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五千吨标煤)的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报告该单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此项通知发出的目的在于尽快建立国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为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工作提供基础支撑数据。

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该管理办法主要为框架性的文件,明确了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的主要思路和管理体系。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2015年将为国内碳交易市场准备阶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相应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10月27日,国务院《“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表示要打造低碳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为“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

1 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2014年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不仅在试点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努力推陈出新,而且随着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开始拉响号角[4]。我国若能成功设计并启动碳交易市场,则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的低碳转型,也有助于提升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还能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重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5]。

截至2015年底,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已经全部启动,20余个行业、26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纳入试点,年排放配额总量约12.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广东和深圳碳市场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已经完成了2次碳排放权履约;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排放配额交易约6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交易额约为23亿元。

目前国家碳交易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D集团公司概况

D集团公司是2002年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国有发电企业集团。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集团公司及有关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并由集团公司拥有的国有资产;从事电力能源的投资、开发、建设、经营及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新能源项目开发等。集团公司通过实施以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基层企业为基础的三级责任主体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2.2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现状

集团公司在国内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辖区内,分别在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和深圳市各有一家电厂被纳入当地控排企业名单中。2013年度合计分配到的配额为2350万吨,配额获得数量较企业实际排放数量均有少量富余,4家企业均已在2014年完成2013年度排放量的履约,并在2015、2016年分别完成了2014、2015年的排放量履约。

CCER项目开发方面,目前已有13个风电项目、2个水电项目在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信息平台备案,其中1个风电项目的减排量已获得核证和签发,并以10元/吨的价格出售了部分减排量给另一家机构投资者。在开发中的CCER项目20余个,这些项目都将起到为集团公司降低减排成本、创造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

2.3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存在的问题

2.3.1 管理架构和管理层级不明确

目前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碳排放管理架构,纵观整个集团公司,仍以发电为主营业务,对碳排放管理这一新兴业务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而碳排放管理目前暂由集团公司发展规划部主管,这项业务不属于该部门的传统管理职责范围,同时发展规划部也不是专业化、具备碳交易相关背景的部门。该部门目前以行政命令、发放通知等形式对整个集团的碳排放管理业务进行指导,使得各下级单位只有转发的作用,直到相关通知发放到各基层企业。

2.3.2 缺乏统一的管理流程及制度

正因集团公司没有明确的管理架构,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制度也非常欠缺。集团公司层面目前指定的发展规划部中,已有的各项规章制度都是在传统管理职能中发挥相应作用,并没有专门针对碳排放管理的流程和制度。这就造成了在执行层面缺乏相应指导、无法统一管理的局面。

2.3.3 基层企业缺乏相关技术储备

发电企业的碳排放管理是一项新兴管理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对于集团公司的各个基层火力发电企业而言,他们作为碳排放市场的参与主体和执行主体,很有必要对当地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和相关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但目前很多企业尤其是非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对于碳排放管理的相关概念还不是很充分,更无从谈起相应的技术储备了。这对以后各个基层发电企业参与到全国范围的碳排放市场将产生不利影响,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3 D集团公司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方案设计

3.1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架构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集中化的碳排放管理架构。集团公司内部碳排放管理可以通过成立专门机构或子公司来实现,在参与碳市场的职能上需要获得集团最高管理层的授权。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应至少包括碳资产管理部门、碳排放管理部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建立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架构如图2所示。

3.2 碳排放管理公司组织结构设计

3.2.1 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部门设置和职能

D集团公司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营业务部门包括碳资产管理部、碳排放管理部和低碳技术管理部,根据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需要和大型国有企业的特点,还应设置财务部、商务合同管理部和综合管理部等部门予以保障和配合。主要业务部门的设置和职能如表1所示。

3.2.2 业务部门主要工作内容

碳排放集中化管理工作从最基础的排放数据管理入手,逐步完善管理系统,保证D集团公司下属各企业低成本完成履约,并发现集团内部减排投资、购销优化和外部减排投资的机会。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有:

①配额申报。对于公司的控排类火电企业,应通过前期碳盘查工作摸清各企业的碳排放情况现状,并开展定期的排放报告工作,对于碳交易试点地区的控排企业进行第三方核查以完成履约并确定每年度的配额发放数量。

②CCER项目开发。对于公司的新能源类型发电企业,可以参与国内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成功开发出的CCER可用于火电企业抵消碳配额,也可以为新能源企业创造额外的收入,应尽早进行优质项目的开发工作。首选对可持续发展有贡献、准入门槛低且市场比较欢迎的可再生能源类项目,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项目,以抢占市场先机,尽快降低集团公司履约成本。

③履约交易。根据公司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获得配额数量和持有、潜在的碳抵消额数量,可以确认企业的履约能力,并根据不同企业减排成本制定公司下属各企业的具体交易策略。

④配额/抵消额管理。在国家层面碳市场建立和规则确定的过程中,可建立公司层面的配额/抵消额管理体系,利用可再生能源企业产生的可抵消的排放量对冲集团公司火电企业的配额,形成集团内配额与抵消额的平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全国碳交易市场建立之后,其碳交易价格代表的是全社会的最低平均减排成本,因此任何低于此成本的减排都将带来总收益的提升,通过推动减排成本低于碳价的项目实施,可产生更多配额盈余和资产溢价。

碳排放管理公司主要业务部门工作内容如图3所示。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D集团公司面临国内碳交易市场的问题,提出了碳排放集中化管理的方案,并详细阐述了该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内容。对于D集团公司而言,充分发挥碳排放管理公司的集中化管理作用是应对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核心举措。随着国内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完善,电力行业势必会被作为重点控排行业纳入其中,碳排放交易体系将对电力生产、管理和运营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发电企业必须将参与碳交易工作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积极规划,建立专门的碳排放管理公司对于集团化运作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航.中国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市场框架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阴俊.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刘潇.碳资产管理及其在中国电力企业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2):11.

篇3

1.1外部因素

由外部因素(或称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审计对象较为繁杂,而且多样化、多元化的经济业务内容,经常会使在电力行业的内部进行审计的难度加大,给审计带来风险。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企业是属于法治经济的,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做到有法可依,然而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协调,不配套,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③当前审计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些诚信度较差的企业或部门为了能够逃避严格的审计,于是弄虚作假,伪造财务资料或者不提供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审计风险随之发生。④电力行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对某些单位或小集团进行审查时会受到保护主义的阻碍,不能够独立地行使审计的权利,对于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不诚信上报导致不能顺利处理,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⑤单位安排的审计工作量大,任务重,情况繁杂,形成了要求高难度大而不能细致地进行资料的采集,导致审计质量差,加上审计时间较短,容易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⑥以往内部审计的理念、目标和定位局限于“查错纠弊”,过去普遍使用的审计方法其本身就有缺陷的存在,这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原因。之前广泛采用的审计方法,侧重于强调成本及其风险的均衡,对于进行审计的方法和程序上没有杜绝风险的产生和存在,这必然会导致审计结果的误差和审计风险的产生。

1.2内部因素

由内部因素所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①在进行审计的具体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前期的资料采集不充分,或引用法律不恰当,没有强有力的证明资料,因此引起了审计风险。②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的工作时,没有遵循审计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程序来进行规范审计及处理,以致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发生了误判的情况,从而导致审计风险。③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和风险意识,审计工作因此没得到重视,对一些异常的事项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审计深度不够,形成审计检查型风险。④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及其业务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造成审计风险的原因各式各样、错综复杂,要控制好审计工作中的风险问题,不仅仅要对已发生的情况和损失进行弥补,更重要的是采取相关的措施和方法以减少、避免甚至消除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规范地进行风险的避免和防范。

2规范性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

从以上对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审计风险主要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而内部因素是属于主动因素,外部因素是属于被动因素,若是要做到有效规范防范和避免风险的发生,就需要强调对内外部之间的相互转化、改造和引导,使消极的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因素。

2.1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外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六种:①被审计的单位较为复杂或存在多元化的经济活动等造成的审计风险,需要在主观因素方面找寻突破。在审计进行的前期需要详细的对审查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对各种类型的企业和业务要准备充足的资料和证据,进行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审计质量,避免风险的发生。②对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配套而造成的风险,在进一步的完善相关政策之外,还需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审计水平,对于一些繁杂且无法可依的审计项目要进行详细认真的分析和取证,对相关情况作出科学的选择以及正确的处理以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③针对被审计对象诚信差伪造资料信息,阻碍审计进行以及舞弊等情况严重、手法多样的情况,若要进行规避,则需要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对于被审计对象及负责人需要做出书面的承诺以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把责任落实到个人,谁违反承诺将做出处理,分清责任来达到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④在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但由于保护主义阻止问题上报、避重就轻等情况,需要针对审计的质量,进行项目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完善审计相关的各项制度,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⑤在审计工作量大、项目多、要求高、审计不详细的情况下,需要对审计的项目进行分类,利用已有的资源抓住重点,对审计的各个项目做好控制工作。在审计成本和效益方面充分权衡,进行科学抽样的审计方法来防止审计风险发生。⑥对于采取不恰当的审计方法而导致的风险,要减少到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向防范风险和增加价值方向转变,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任用一些经验较丰富、有较强职业判断力的人来负责审计项目,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节省审计的成本,避免风险的发生。

2.2内部因素的规范避免和防范措施

规范避免和防范内部因素所造成审计风险,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措施:①在审计工作中,相关的审计人员在取证方面证据欠缺证明力、证据不足造成的风险,要加强取证工作的控制。审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取证,审计的结论就是对证据分析综合的过程。控制好取证的过程能从很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产生。②审计过程中,进行工作的人员没有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办事而造成的风险,要从主观抓起,严格要求,使其主动学习审计方面的各项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加强审计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管,提高审计质量。③审计工作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因为其素质不够、业务能力欠缺,适应力差不能很好的应对复杂多变的审计情况,对于有难度的审计工作无法胜任等问题引起的风险,进行审计的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培养,增强自身的阅历和能力。从基础上提高审计质量,规范避免和防范风险发生。④由于进行审计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对于审计风险的认识性不够,风险意识淡薄而导致的风险,要从风险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方面进行改善,加强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意识是风险规范避免的核心工作。只有工作人员对风险有了正确的了解,才可以提高防范规避工作的效率,激发其对防范规避工作的积极性。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意识: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不能出错,上级交代的任务在自己手中不能够延误,需要办理的文件不能在自己的手中积压,来自己这里办事的同志不能够冷落,自己的行为举止及工作不能够损害到公司的形象。这样才能最低限度的降低风险。

2.3多样化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

除了对外部和内部的防范控制方法外,还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①运用PDCA循环法,以提高审计的质量。PDCA循环法把质量控制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不断循环反复的阶段。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法来制定审计的计划方案,进行取证以及得出审计结论等。对审计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加强审计深度,在循环中保证审计质量、解决审计问题,以达到规范避免和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②用现代化办公手段来降低审计的风险,借助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掌握以及动态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科学降低审计的成本,有效提高审计的质量。及时进行审计,减少人为失误和审计风险的发生。

3提高并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

在新形势和发展趋势下要充分发挥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及加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管控能力:①结合企业特点,提高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②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对资金审计进行强化。③加大工程投资管理方面的审计工作,减少对电网投资所产生的风险。④积极开展电力营销审计,降低电费管理的风险。⑤开展热点难点审计工作,向管理审计方向延伸。⑥对审计得出的决定要严格执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以上几个方面来降低审计风险的产生。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 执行力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与快速发展时期,国有企业高速发展,规模扩张很快,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自身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也集中显现,很多原本隐形的风险转变为现实危机。加强企业内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只有切实加强国企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才能有效推进国企的稳定持续发展。

一、影响国企内控制度执行力的因素.

(一)对风险管理重视不够,风险意识有待加强

一些企业领导层对风险管理的核心和本质理解不够。部分企业即便启动了内部控制工作,但是管理层将其作为相应国资委号召,重视程度和工作主动性远远不够,没有实质性开展内控工作。部分企业忽视内控管理对企业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作用,往往等发生风险事件才会想到要加强内控。

(二)责任分工不明确,问责制度不到位

部分国企重心放在完成年度经营业绩目标的完成上,忽视了内部管理。存在部门(岗位)职责不清,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甚至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员工不清楚自己的岗位标准是什么,表面化执行、应付式执行现象严重。一旦问题出现,问责制度不到位,惩罚措施“雷声大雨点小”。

(三)内控制度不科学,效率与程序难平衡

部分企业的内控制度过于陈旧或者不健全,已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有些国有企业“全面”内控流程太过复杂,效率与程序难平衡。无形中影响了企业员工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有的业务流程需要五六个领导的签字允许下才能完成,这样的内控制度只会给企业带来相反的效果。

(四)内控文化建设存在缺陷,风险意识不强

处在市场开拓一线的员工和风险控制岗位的员工业务开拓培训较多,而对现代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培训较少。企业员工缺乏对内控价值理念的长期培育,未能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对规定的制度标准没有认同感,在实施内控操作时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提升国企内控制度执行力的几点建议

(一)管理层高度重视

就内部控制而言,公司董事会(公司领导)是内部控制的核心,董事会做出的承诺与投入能极大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一是成立企业内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董事长(总经理)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各级管理者)明确分工,由董事长(总经理)或分管内控工作的公司领导亲自审阅听取内控报告;二是协调内控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积极支持内控部门开展各项工作;三是通过公司全体会议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二)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评价,严格问责制度

通过企业内控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内部审计及利用外部审计等方式,加强同级部门及各级子企业内控执行有效性的日常监督检查,确保内控工作的有效执行。在内控无效或失效时要认真查找、分析制度缺失或者流程缺陷,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将内控开展实施工作纳入全员业绩考核,通过监督考核机制对内控工作的开展和实施给予有力的监督和指导。建立逐级承诺、逐级声明和问责到底的管理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状监督和监控。

(三)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国有企业内控执行力,前提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的内控制度流程。一是能紧密结合财务部及相关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关要求;二是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特征,具备可操作性。如贸易企业要重点关注采销存环节的风险控制、资金控制。在不断修订完善现有制度的同时,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完善新制度。在组织机构设置、授权批准、会计系统预算管理、财产保全、人力资源、内部报告、信息系统及审计等各重要管理方面建立完善内控制度。

(四)深化企业内控管理文化

培养内控管理文化,一是要把提高制度执行力与践行企业文化精神相结合,在“敬业”中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内在精神动力。二是建立风险控制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内控管理培训制度,加强对内控管理理念、专业知识、流程的培训,培养内控管理人才。三是要积极开展制度学习宣传活动。通过专题座谈、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制度建设、执行营造一个有利的内外部环境。四是要大力宣扬制度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典型人和事来激发员工,鼓励全员参与内控文化的培养和传播。让每一位企业员工能深刻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和危害性以及内控措施,最终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五)有效的内外部沟通

要确保风险信息沟通顺畅,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内部沟通一是各部门要定期向董事会(公司领导层)汇报工作;二是加强总部职能部门与子企业的协调沟通;三是加强部门之间、专业项目组之间的沟通。外部沟通一是要定期向国资委等国家监管机构汇报公司基本情况;二是要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交流经验;三是要与外部审计部门及咨询机构沟通,及时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

篇5

连锁药店、便利店行业应用的拆零拣选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摘果式看单拣货,看单复核箱

这是最传统的拆零拣选方法,也是国内中小型物流配送中心使用最多的拆零分拣方法,其简要流程如图、所示。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①作业方法简单,作业弹性大

②订单响应时间短。由于每次只处理一个客户的订单,可以即时响应送货要求,

③软硬件设施投入少,

④差错率通常较高(百分级至千分级),只有少数高水平的操作者能实现较低的差错率;

⑤货物拣出后的复核方法有两种:一是在一批货物拣完后再复核,二是一边拣货一边复核,这个操作通常需要两人互相配合,在特定条件下,这种方法的工作效率会高于前者;

⑥通常要设置较大规模的拆零拣选货架,占用较大的场地;

⑦拣选多品种、多客户的订单时,拣货人行走的距离很长,耗费时间多,劳动强度大。

摘果式看单拣货,电脑扫描复核装箱

应用客户包括云南、广东某连锁店配送中心,其简要流程如图2所示。

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这里用电脑扫描复核代替人工看单复核,大大提高了复核的:隹确性,复核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①比人王看单复核差错率低很多,可以达到万分之三以下,

②需要配备条码扫描器和专用的扫描复核软件,并且要求分拣的货物必须带有条形码、

③装箱出货数据保存在电脑中,提高了管理的严密性和精确性,

④具备第一种方法的其他优点:

⑤具有摘果式拣选的相应缺点,在前几期文章中已有说明。

图3是电脑扫描复核软件的操作界面。

这种拆零分拣方法由来已久,但略显陈旧。由于方便灵活、差错率低,目前在国内一些较大规模的连锁店物流配送中心仍被用作主要的拆零分拣方法。甚至些发达国家的物流配送中心,也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该方法,此时为了减少拣货人员的行走距离,通常用机械输送线代替手推车运送拣出的货物。

“边摘边分”式看单拣货,电脑扫描复核装箱

前面两种拣选方法,每次拣货只处理一份订单,当订单很多时,就要围着货架走动很多圆,效率确实不高。

为弥补这个缺陷,出现了“边摘边分”的方法,就是在拣货时一次处理几份订单,拣货车上放置若干个(和订单数相同)货箱,拣货时把几份订单需要的货物分别放入对应的货箱里,拣货完毕后,仍然要按不同客户进行复核和装箱。

图4是某连锁店配送中心“边摘边分”操作时使用的多层手推车和货箱,货箱上的编号与订单号对应。

这种分拣方法的简要流程如图5所示。

“边摘边分”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①一次分拣多份订单,减少了行走距离,提高了工效,

②由于手推车容量有限,每次处理的订单一般下超过十份:又由于货箱的容积所限,每份订单的货物数量不能太多,最好不超过一箱,否则操作时会比较困难。因此,“边摘边分”法通常用于数量不多的零散订单:

③需要专门的多层拣货车,拣货区的拣货通道也要求宽一些。

“小规模看单汇总分播”,电脑扫描复核

为进一步提高大量拆零分拣工作的效率,出现了”看单汇总拣货+看单手工播种+电脑复核”的小规模汇总分播法,其简要流程如图6所示。

图7是某连锁店配送中心播种分货的实际操作场景。靠墙放置了分货指示牌,每个指示牌代表一个客户。分货指示牌前面的一排货箱(与指示牌成纵线)用来放置该客户的货物。分货时,分货员手拿某种货物的播种分货单(单上注明了该品种每个客户的要货数量),每次取出一个客户需要的数量,按照分货指示牌的指示放入对应客户的货箱内,类似“播种”地向每个客户货箱分货。

一批订单的每个品种都分播完毕后,再对每个客户的货物逐箱进行电脑扫描复核、装箱。

这种方法一般每次处理大约20份订单,主要特点如下:

①播种分货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训练有素的员工可以达到较高的工效;

②需要专门的分货场地,

③和电脑扫描复核配合使用,可以实现较高的分拣速度和很低的差错率:

④由于是一批订单按品种汇总拣货,因此大幅减少了拣货的行走距离;

⑤对于播种分货完毕的一批订单货物,可以选择其中个别订单先复核装箱出货,因此能适应少量紧急订单的及时处理。

目前这种方法仍有不少连锁药店配送中心在使用。

使用电子拣货标签、机械输送线的“大规模汇总分播”

应用客户如深圳H公司、广州D公司连锁配送中心。

这种方法是本连载前几期介绍过的“播种式拆零分拣”案例,具有效率高、差错率低、占地少、造价低、模块化组合等诸多优点。

图8是一个汇总分播分拣线的使用场景,该分拣线可以一次分播40个客户,长度10米,仅需8人操作。若两条线组合,则完成的工作量可以加倍。

使用电子拣货标签、机械输送线的“摘果式拆零拣选”

应用客户如上海、广东某连锁店配送中心。

篇6

关键词 电视内容产业 核心竞争力 思维模型 文化传承力

数字化背景下,电视内容需求的膨胀为电视内容生产的产业化准备了条件,文化全球化的推进给各国电视内容生产的社会化提出了要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和WTO各项条款的全面实施,中国电视内容产业已逐渐显示出应有的独特竞争优势和价值增长潜力,但与日趋成熟的西方电视内容产业相比,中国电视内容产业的发展差距仍然显而易见。中国电视内容产业要在全球化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充分了解全球文化发展态势,重视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挖掘与培育。

一、中国电视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思维模型

在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下,以国家体制为保障的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图1所示),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过程与作用来看,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完整体系。

处于全球文化产业竞争环境下的一国电视内容产业,单靠资源、资本、技术、组织和渠道等外围因素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成本、质量、人才和策略等内部控制要素合力形成的竞争能力尽管在竞争中起着支撑性的作用,但也不足以成为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真正能够成为电视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是各种产业优势与竞争能力在整合、凝聚中生成的创新力、品牌力与文化力。

电视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共同打造的以“价值”为本质的体系。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在为企业创造价值,价值的体现最终以量化的方式转移到资金上,与之相通的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出,就产业自身发展而言,同样是为了产业能够创造价值,以达到在竞争中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但产业的价值往往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本身发展所需要的量化的资金表现,它通过使产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市场占有率得以提高后表现出来;二是产业后面所隐藏的文化渗透力,此时的“价值”很难直观地表现出来,它考量的是国家或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竞争中的表现以及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影响消费者的广度与深度。

核心竞争力的生成与壮大需要内外因素的参与,核心竞争力生成以后所产生的辐射张力规范着各种内外影响因素与支撑因素的发展方向。电视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由外围影响层(包括资源、资本、技术、组织和渠道等外围因素)、内部支撑层(包括成本、质量、人才和策略等内部控制要素)和核心决定层(包括创新力、品牌力、文化力)组成。这个体系如一个既能内聚又能外扩的可以整体运转的“风火轮”,如图2所示。

之所以说中国电视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体系是一个类似于“风火轮”的思维模型,是由核心竞争力构建过程中以“价值”为共同核心的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层级决定的:

(一)外围影响层中以制播分离体制为背景的各产业竞争优势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缺少其中任意一环,竞争优势就不会实现。以资本为例,资本实力越来越左右着资源的配置、利用与效果实现,也制约着对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组织规模的扩大和管理绩效,甚至影响着对渠道的控制,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实力,就不可能完成必要的渠道建设。

(二)在数字内容产品资源日趋全球化、制造技术的垄断程度大大降低的大环境下,除了综合利用各种外围资源,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还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在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担负着内部支撑职责的各种产业竞争能力中,其整体性更趋明显。以成本为例,降低成本不能以牺牲内容产品或服务质量为代价,要实现内容产品的低成本高质量,离不开正确策略的选择,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可见,产业的竞争能力也是一系列能力的整合,而不是某一单一活动的能力,正是由于它们具有很强的“集合性”,竞争能力才能最终生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竞争优势和基本竞争能力为产业提供了在制定和完成战略任务时所需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竞争优势和基本竞争能力都能够成为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只有那些在竞争中经过有机融合后生成的独一无二的能力,才是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力”的作用方式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电视内容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力、品牌力和文化力等核心能力源于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正是这种融合凸显出本国文化产业的独特性,使竞争对手无法模仿和超越。

“三力”既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又是互为补充的整体。在文化全球化竞争过程中,最能体现本国文化张力的因素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力,在“三力”中,产品创新力与品牌创建力不妨看作中国电视内容产业在竞争中的内功修炼,内容产品创新力是保持产业竞争优势和形成产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企业组织的品牌创建力是实现电视内容产品创新力提升的途径;而文化传承力则是产品创新力和品牌创建力的灵魂,它贯穿于文化产业全球化竞争的每一个环节。

“三力”的有机融合对电视内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最终是由文化传承力来实现的。

(一)文化力能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力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整合产业的资源,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以形成竞争合力。文化具有凝聚力、约束力、导向力,是一国内容生产企业之间产生认同的主要源泉,它赋予单个内容生产组织从整体上认识产业战略的能力,减少产业内部的内耗,使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二)文化力促进了产品创新,凸显产业的竞争力。

全球范围内的电视内容产品和技术差异由于数字化的加速发展而日趋减弱,当产品在竞争中的外在表现趋同时,产品内在的文化成为区分彼此的显著标志。产品创新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渗透的过程,因为人们在消费文化内容产品的同时,其实是在消费着文化。从产品创新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巨大的可用于创新的宝藏,对于所有电视内容产品的创新者来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一个客观规律,不是一种说教,如果不顺应这一规律,就意味着自我贬值,因为创新出来的产品在文化潮流中可持续生存的机率非常小。”①从这一角度出发,文化力与创新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力是创新力的源泉,创新力是文化力的体现。文化力具有自我更新的特性,它能够随着环境形势变化来调整、发展或变革,这种自我更新必然会在产业组织内营造一种创新氛围,从而为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开展产品创新活动。

(三)文化力塑造着产业品牌,持续产业的竞争力。

电视内容产业的品牌创建力实质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各国电视内容产业以传承和发扬本国文化为己任,品牌的打造只有适应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要求,才容易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最终提高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品牌代表着一种文化,消费者在众多产品中选择购买某种品牌,不再仅仅因为产品的质量,更多的是品牌蕴含的文化,因此,文化产业品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具有组合品牌群的电视内容产业品牌能将该国的价值观、文化理念、文化精神传递给本国和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并意味着优异的产品质量、服务和国家民族文化形象,从而凸现产业的竞争力。

篇7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职业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引言

旅游业的繁荣催生了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酒店业人力资源不足的现状也十分突出:一方面是酒店管理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无法胜任酒店企业管理工作,出现了严重的“供需矛盾”。究其原因,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好、职业习惯不良、职业精神不强的毛病――这些正是学生职业兴趣淡薄的体现。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阵地,新型的“职业人”不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应热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他们能“学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对职业兴趣内涵的认知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某种活动的带有积极情绪色彩心理倾向。当其对象指向某一特定职业时,就形成了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

我国的普通教育基本上是选拔、淘汰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未来的学术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极少开设职业培训方面的课程,多途径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帮助学生走出择业误区势在必行。一方面,大学生在面临众多的职业选择时,不能正确的了解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兴趣;另一方面,若干学生不喜欢从事现实的常规的和研究性的工作,内心较为浮躁,想法不切实际为此。特别是高职生,他们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些都日益显示出高职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为了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有必要培养高职生的职业兴趣,作为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的基础。

二、基于我国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兴趣倾向

本人从事高职教育工作多年,曾经通过谈心的方式试图走进学生的心声。了解到选择就读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是三种情况:一是自己的确钟爱本专业;二是因有与本专业有关的家族产业;三是混一纸文凭,作为走进社会的跳板。尤其是第三种情况占据了一半以上。部分学生兴趣的发展水平较低,学生对兴趣对象的了解和付出较少,对兴趣职业信心不足,职业兴趣范围较窄。学生职业兴趣倾向:

1.个人职业素养“重武轻文”

“ 职业素养”不等同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只是职业素养的一个方面。现代酒店企业都一致表达了对学生的品德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重视。通过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酒店实习的表现,很多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方面表现的得心应手;而在敬业精神的表现不尽人意,甚至出现抵触的情绪。实际上专业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提高都可通过短期的培训和学习达到标准,但个人素养的缺失则不是“一触即发”,需要通过学校系统的专使其养成职业意识,具备职业素养。

2.正确价值观的缺失

在价值观问题上,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时的心理落差在一时难以转变。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知肤浅,认为毕业后就是酒店的管理人员;而现实是在酒店中仍然要从最基层做起,这使得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态失衡。另外在在择业时部分学生表现出过分看重名利,一心只想到挣钱的急功近利心理。这种心理可能会使其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决非明智的选择。

3.所学专业与职业兴趣不匹配

对于高职生来说,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并选择与之相符的专业非常重要"但实际上,职业兴趣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的案例在职校生中屡见不鲜。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或是出于从众或赶时髦的心理盲目选择了某种职业,很少是因为自己的兴趣。进入入学校以后,就造成了自己喜欢的没法学,不喜欢的必须学的情况"。所学专业与职业兴趣不符,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更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4.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

目前, 不少高职院校已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大范畴之内, 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但将职业兴趣培养上升到职业人才教育内涵的高度,为此设置教育规划的尚不多见。在众多高职院校的水平评估体系中没有将职业兴趣培养作为其中的重要指标。院校不给予重视,其结果必然导致缺乏总体思考和规划。

三、基于我国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兴趣培养的途径

在我国经济依然呈现较快发展,尤其是我国正成为世界新的经济中心的推动下,现代酒店管理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根据酒店行业特点,酒店管理人员必须能为企业真正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好更快的融入到企业实际中。

(一)有效引导和合理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

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不是天生的,它的形成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逐渐形成的。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或心理健康课程等专门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有较为科学的了解。同时还可辅以讲座、职业咨询、网络技术等方式,及时和真实地向学生传达最新的就业形势和动态,提供有关各种专业和职业的基本内容和情况,让其及时了解外部职业世界。

(二)“微时代”背景下,构筑酒店梦想

微博微信、QQ、智能手机的普及,迎合了年轻大学生们追求快速、了解世间动态的需求特性;使得他们有更大学习自由和空间。学生们可用移动传播通讯工具自主地进行探索或与同伴合作学习,同时接受教师指导。

(三)职业兴趣藏于生活

“兴趣”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找起。把兴趣与某项职业联系在一起,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绝非易事。但只要你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众里寻“兴趣”千百度,蓦然回首,就有可能在某个幸福的角落里撞见它。

1.课程科目

先从自己喜欢的科目着手,哪些课自己特别喜欢,哪一类的东西学起来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效率要比别人高很多,并且同会感到很多的乐趣。如,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很多实践课,相对于枯燥无味的纯理论课,学生们更倾向于这种动手的技能课。他们完全可通过这种实训课领略到理论知识的内涵。

2.积极参加职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设身处地的到某个岗位上体验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职业兴趣。学生们可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及组织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利用旺季到各酒店去做钟点工,既可提前到了解酒店行业的发展,又可通过与社会最为直接的接触,检验自己是否适合此职业。

3.看书识“趣”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最普通最容易的方法就是书籍。大部分人要想看完一本他不喜欢的书,没有兴趣的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一个人读书一定是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类型的书籍。而这样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兴趣从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类型,从他的性格再去判断那个人所喜欢的职业……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4.认识业内榜样,与其交流

榜样好比人生的坐标,是永无止境的力量源泉。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向榜样学习,向榜样看齐,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每个学期可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中评选“明日之星”等,并将评选结果通过布告栏、校园展览等多种形式张榜公布。还可邀请酒店精英来校与学生们互动,在与他们交流中,了解到该行业的相关要求,并进一步根据个人的喜好分析出自己是否喜欢或适合这一行业,最终了解自己在酒店领域的职业规划情况。

四、小结

“优胜劣汰”的生存规律,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的加大,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求职者如何在竞争中取胜,用人单位如何科学选拔人才,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职业兴趣的研究和培养,无论是对于个人寻求理想职业、充分实现个人自身价值,还是对于组织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生产效率的提高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段喜莲.“微时代“环境下提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兴趣的研究与[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K.

[2]刘保,胜彭贤.大学生职业兴趣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7)

[3]吕莉.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兴趣培养初探[J].皖西学院学报,2007(08).

[4]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5]杨琴.浅谈职业兴趣的内涵及其培养[J].湖南科技报,2006(05).

[6]王菲,史艳芳.高职院校学生性格对职业兴趣影响的调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6).

[7]许艳.培养职业兴趣走出择业误区[M].中国校外教育,2008(08).

篇8

关健词:电力行业 盈利能力 资本结构

目前我国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经济结构转型的浪潮下一直扮演着能源行业方面重要的角色,但就企业存在的内部问题而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内部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到所处地区本身的影响,各地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盈利主要来源、盈利结构组成、盈利能力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各地区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在企业经营规模、业绩表现、整体盈利财务报表几个方面显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第二,从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盈利情况来判断,其盈利能力与发达国家同等规模企业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是由公司在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和资产配置结构上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第三,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和国外经济形势下的资本市场一向和国内电力行业企业在资本结构配置和企业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着如历史原因造成的产权不清晰、现实上经济市场上的信息失灵、对经营方向上的决策不科学等多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配置组成与盈利能力表现多方面的关联程度就对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资本结构配置及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

(一)资本配置结构的概念

公司资本结构配置定义为通过在市场上筹集资金占有公司的总体资产结构一定的比例。资本结构配置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资本配置结构是指公司各个部分所占该公司总体资本比例。狭义的资本配置结构则只是指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和股权两方面以一定比例所组成的企业总体资本。广义和狭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资本结构的衡量标准上,广义的资本结构衡量的是企业各种资本的组成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衡量的是公司长期负债和股权资本两方面的组成比例,但均是对公司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评判指征。

(二)资本配置结构的评判指标体系

从公司的所定下的短长经营目标来看,通过对短期资本配置结构多个指标和长期资本配置结构指标两方面深入考虑,可从短期、长期上市公司的清债能力、公司对资本的运用效率财务指标来进行进一步分析.

(三)公司盈利能力的评判指标体系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是衡量企业在其价值上的大小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获利回报比。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的评判指标多方面,由企业销售所获得利润、企业经营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收益总额、长期资本收益、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等多个指标。

(四)资本配置结构与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关联程度分析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不仅对公司价值观能否得到实现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而且也是衡量公司清偿债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因子。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已经了解到企业资本配置结构与公司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利用权衡模型得出公司整体价值与公司债权资本两者的比例关系大致呈现出数学上U型图的关系。权衡模型的理念引入公司财务拮据成本及其成本的方法对公司的资本配置结构和整体盈利能力的相互关联程度作出更为全面的研究。另一种则是利用信号传递理论,基本理念针对市场在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来展开。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公司的直接掌管经营者会在一定程度上比企业产权所有者、市场上的投资者掌握更多内部信息,也就是三者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信息传递鸿沟。从信号传递理论基本得出企业整体实力素质较好的企业可以在长期盈利能力方面采用的财务杠杆力度能够更大,进而公司的价值度也随之增加。

二、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配置与盈利能力的关联实际分析

国内电力行业资本结构配置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研究证实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绝大部分由多种不同的成分所构成。本文在对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抽样分析的基础上,得出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7%,标准差为15.32%,其中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分别为长沙电力、河南豫能、通宝能源、乌江电力和桂冠电力五家企业,这5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资产的负债率高达56%,而从近期及5年企业市场规划的趋势来看,由于电力行业在产业上的不断扩张,资产负债率也会随之进一步增长。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第一,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在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来讲,资产负债率的不断高企使电力行业上市后在股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大幅上涨,进一步影响到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整体资本收益率。第二,由于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影响到市场融资渠道的拓展。

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抽样统计得出净资产收益率平均数为14%,标准差为9%,21家上市企业在这个方面呈现出比较大的振荡性,而抽样调查得出净利润增长率的标准差达到49%,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之间因此在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

因此对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配置与其盈利能力关联度指标分析得出在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等多个指标都存在着明显关联,21家国内电力行业上市企业的资产平均负债率与其资金流动比率呈现负相关性,而与电力主营业务利润率关联系数最大达到0.5,与国内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的关联系数仅为0.05。

篇9

随着电子企业在信息化工作上起步较早,但是在电子商务包装服务技术方面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架构和标准,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基础上,研究了了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包装服务的软件开发系统、应用集成系统、运营维护系统,研究共性技术的集成方法和具体机制,为电力及其上下游行业提供完备的电子商务包装服务技术架构。

关键词:

电子商务;集成系统;架构;包装服务

电力行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型产业和公用事业,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包装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促使电力行业科技化信息化逐渐加快。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力行业还未形成集服务开发、服务接入、服务集成于一体的服务平台,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在这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构造具有良好可用性的服务开发、应用与集成平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电子商务包装服务架构技术

国内外现状电子商务包装服务是指,当社会的工业化进入了比较发达的阶段,依托信息与通信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它的发展必须由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来支持。近几年来,在信息与通信领域涌现出很多新技术、新概念,例如现代服务业、虚拟化、WebX.0、云计算、感知中国、物联网、传感网等。作为软件即服务厂商的先驱,Salesforce在多租户架构方面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让软件开发商只需要为在单一环境下运行的软件的一个版本而操心,不需要为不同的软硬件配置支持多个版本。Salesforce还通过平台把多租户架构的优点扩大到其他软件开发人员;该平台让第三方公司可以使用其软件的原始构建模块和高级应用程序组件,开发自己的多租户应用程序。

2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构建

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关键支撑技术层、应用与服务层以及应用示范工程等部分。

(1)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研究政府监管之下,企业自主运营,第三方开放的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体系架构、服务模式、运营维护机制,包括B2B(BusinessToBusiness,商家到商家)、B2G(BusinessToGovernment,商家到政府)、B2C(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到客户)和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等。

(2)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包装服务关键支撑技术层。电力行业电子商务包装服务关键支撑技术层集成现代服务业相关共性技术,如:安全认证技术、征信与信用技术、电子合同技术、计费管理技术和互动协同技术等,并攻克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若干关键支撑技术,主要包括:

①电力综合业务数据采集与整合技术,针对电力综合业务的特点,研究地理分散的异构数据采集、整合和建模技术,开发数据抽取、转换、装载工具;

②电力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研究电力综合业务数据分析模型和数据挖掘算法,建立专业数据分析主题,实现电力物资交易等专业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提供完备的数据支撑;

③电力综合信息管理技术,针对电力信息特点,研究电力信息元数据加工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基于共建共享体系的电力信息上传、编辑、审批、技术,形成电力行业综合信息管理规范,实现电力信息的有效关联,促进电力科技知识的发现、转化和传播,支持电力信息的科学管理和综合经营。综上,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关键支撑技术层为上层电子商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撑。

3应用前景

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的架构是依托国电集团"GD193"工程和国家电网公司"SG186"工程,采用底层所提供的电力行业共,建立实施的应用示范工程,主要分为电力物资交易服务应用示范、电力综合信息服务应用示范和电力业务协同服务应用示范,逐步建成为国家电力物资交易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

4结语

针对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的实际需求,研究我国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模式与运营机制,构建集物资交易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和业务协同服务等于一体的电力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为电力及其上下游行业提供完备的电子商务服务,能够解决电力行业现有电子商务平台功能单一、供应链整合能力弱等问题,帮助相关企业开源节流、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现代电力服务业的初步形成,带动电力及其上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钰.电力云计算研究[J].科技传播,2013.12.

[2]王景燕.基于云计算的电力调度信息化研究[J].电工技术,2011(12).

[3]赵俊华,文福栓,林振智.云计算-构建未来电力系统的核心计算平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8.

篇10

1.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有助于国内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是一个多领域和系统化的工程,包括了电力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电力能源生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内容。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既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国内电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变化,而且能够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与转变提供良好的决策基础。对于许多大型的跨区域电力企业来说,在对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数据进行精确系统地分析基础上,就能够对国内不同区域的电力资源供求状况、本地区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各行业对于电力资源消费潜在需求状况等等进行判断,进而及时修订和完善本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经营战略。

2.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机制能够有效地防范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性风险。由于电力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投入行业,因此在行业运行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性风险也相对较高。对于我国电力行业来说,潜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市场形势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冲击和影响,电力资源的供求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较为明显,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过度依赖电力资源的高耗能行业会逐步淡出,这就极大地影响到国内电力企业的总体生产情况。二是国外资本进入我国后会对电力行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与境外大型电力企业相比,国内电力企业无论从资本总量还是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国内电力企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监测出国内市场供需变化趋势,进而尽快将营销活动重点进行及时转移,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测算出境外资本对于国内电力市场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3.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也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各级政府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过程中,势必要凭借有效的手段和方式,而通过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就可以实现上述目标。首先,政府可以根据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本地区产业布局,尽快完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和陈旧的生产方式。其次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挥电力资源配置的辅作用,通过大型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立项和审批等方式,达到电力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化的目标。

二、如何有效地构建我国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发展程度还不够充分,国内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在构建过程中还存在着主体不明确、系统各部分之间联系不紧密、评估结果方式单一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实现构建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的预期目标,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笔者认为,在我国电力经济运行效果评估系统构建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而政府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不断优化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国内电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政府应当承担起优化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环境的职责,摒弃一切可能影响到电力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为国内电力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二是要发挥资源配置的辅作用,在坚持市场资源配置主体作用的前提下,运用宏观调控职能,将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布局进行合理地引导和规划,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力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

篇11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电力;节能减排;能源结构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76-02

我国CO2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采取低碳战略是非常必要的。分析我国CO2的产生结构,可以看出,因为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组成,所以现今CO2排放大部分源于能源部门,而电力行业又首当其冲。所以,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电力行业减少排放CO2的潜力很大。全球温度正在缓慢升高,宏观把握经济、环境和生态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完成中国电力行业低碳化转变,是我国电力行业无法逃避的重要问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

1 我国电力行业的低碳化现状

1.1目前国内电力行业的CO2排放特点

1)用于发电产生的CO2总量急剧升高。2005年电力系统的碳总排放量是25年前的6.57倍;不光如此,该排放量在所有化石能源碳排放量中所占分量越来越多,从25年前的21.07%,现在已经升至05年的38.73%,基本上已经在全国CO2总排量中稳居高位;

2)目前中国的电源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体,总装机容量中煤炭发电装机占3/4以上,而低碳电源所占比例很少。用煤发电产生的CO2更是占总排放量的95%甚至更高;

3)我国电力的碳排放系数与发达国家相较非常高,2005年时是222.95g/k·Wh,可大部分发达国家多在100g/k·Wh~150g/k·Wh之间。

1.2我国电力行业目前实施的低碳化举措

低碳化在我国电力系统推广起步较晚,所以截止目前为止还未电力系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应采取的应对举措,初步采取的相关措施有:

1)为了节约能源、增加电力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

2)国家发改委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要求,2010年时可再生清洁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的百分比从目前的不足1%升至10%,可再生清洁能源是合适的低碳电源,CO2排量极少,并可有望达到零碳排放。所以,全力支持开发可再生能源,可以在发电结构的层面上达到CO2排量的降低;

3)我国的华能发电集团为达到增加发电效率和环保效益的目的,推行了“绿色煤电”方案,渐进式的研发及学习引进先进清洁发电技术和CO2减排措施。

1.3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发展的新思路

1)电源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若要达到电力行业低碳化转变的目的,需要调整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降低煤炭在电源中所占比例,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转变、能源系统的发展前途、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效应等诸多因素,结合发电费用及对自然的保护,大力开发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煤炭在电源中的比例,达到电源的多样化、合理化。

2)低碳电力要从技术创新出发

要依托目前的能源结构达到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愿景,需要利用低碳技术来增加化石能源利用率及大力发展清洁新能源。相较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还很不够,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现在,也可能在以后的几十年内,煤炭还会是中国一个主力的电源,因此大力发展与推广洁净煤技术意义深远,另外,也需要大力开发新能源发电技术,寻求能够替代煤炭的主要发电能源。

2 低碳经济背景下电力行业的应对

2.1优化电力行业战略规划及能源结构

目前国内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相应的改变电力行业的战略计划,之前的电力行业发展战略仅是单纯由电力供给的层面出发。然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们调整以前传统的战略规划模式,一方面要考虑电力供给的方式,利用选择电力供给投入或者节能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电碳排放量;另一方面,也要调整之前只在资源约束下的电力供需增长与电力结构规划,把减少CO2排量当成满足电力需求的约束,进而约束电力系统结构的含碳量。在考虑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条理、全力的发展以水能、风能为主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模式,以水电和风电替代传统的火力发电,每1kW·h能减少约1 kg的CO2排放量,将有显著的低碳效益。

2.2推广特高压和智能电网

我国的能源产地和需求地分布非常不均匀,这就导致了以西电东送为代表的远距离传输电力模式,因此电网在该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能源传输作用。那么如果采用先进的能源传输技术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电网传输中的碳排放量。2008年,国内电力行业的供电损耗率为6.64%,损失的电量为226.6TW ·h。而该电量损耗让电力行业多产生了约1.58亿吨的碳排量,已经大于电力总碳排量的5%。输电电压等级的逐渐提高和先进输电技术的慢慢推广使得电网的输电损耗量还有很大的降低潜力。目前我国正开发与应用的超高压输电方式,理想条件下能使目前输电损耗减少75%甚至更多,显示出明显的低碳节能潜力。

2.3使用节能发电的调度模式

以前的电力调度通常使用经济调度模式,就是以电力系统的发电、工作成本最低来进行调度。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调度电力系统的方针要在合理考虑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等多个部分的能源消耗和节能减排潜力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的调度方法,大力支持可再生、低耗、高效、少污染的机组工作,减少高耗能、大污染、有悖于国家条文的机组工作,采取调度方式的改进。

2.4变电所的节能

1)选择合适台数的变压器;通常变电所都配有2台及以上的变压器,只有当最高负荷运行时所有变压器才一起工作,因此要尽量在低负荷运行时减少一些变压器能量损耗;2)依据经济约束的方针选择无功补偿容量;4级100kW和更高功率电动机上配置无功就地补偿器,降低无功环流造成的能耗;3)让变压器最佳负载率下工作;因此时效率最大,同一台变压器,若负载的功率因数已定,其最大效率也确定。

3 结论

身处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中,电力系统向低碳化转变意义深远。这包含了到电源结构的合理整合、电价低碳政策的确立、低碳技术研发等很多方面,若可以从上述重点方面的研发上创新,电力行业的历史将会改写。低碳电力涉及到电气工程、能源、经济等很多方面,其研究也要全面考虑,并基于我国具体国情,为我国经济向低碳化转变及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12

总体看,“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有别于过去的“九五”和“十五”期间制定的信息化规划。应当说,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科学性、体系化上表现突出,在项目建设上又很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它的制定将对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实现,将会为数字化电网和信息化企业的形 成起到巨大作用。

软件投资持续增长

2006年,电力行业软件总体投资额度达221亿,比去年增长11.5%。2006年,电力行业的硬件投资比例占59.4%,软件比例占26.4%,服务占14.2%。与2005年相比,2006年电力行业的硬件投资比例继续下降,软件和服务的投资比例继续增长。伴随着开发更多的应用系统,2006年电力行业对相应软硬件和系统的维修维护等服务投入也进一步增加。

在地域分布上,华北、华中的IT投资与电力行业整体保持一致;华东的投资最大,多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两省的电力企业;受“西电东送”的影响,投资增幅最大的是基础较差的西北电力IT建设,基础好的东北和华南增长速度较慢。在行业分布上,发电行业IT投资额度和比例都高于供电行业。

交易软件成为增长新高

在电力软件投资细分上,“电力市场交易”软件已经迅速成长为继“电力生产自动化”后又一个高增长的市场空间。2006年,基本上形成了以“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和“发电厂报价决策系统”为核心的一条清晰的电力软件产业链。国内电力企业已经开始为即将到来的电力交易进行准备,电力交易系统的需求将是一个必然趋势。5月底,华中电网有限公司成立相应机构筹建“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而华东电网有限公司也同有关IT厂商签订了合同建设市场交易系统。

“大集中” 的机遇和挑战

今年上半年,国家电网“SG186工程”的出台在整个电力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对电力行业的IT厂商、系统集成商和独立软件开发商等供应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对国家电网公司及其下属电网省公司乃至整个电网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篇13

博物馆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公众的重视。作为国家基础产业的电力行业,建设一所能够展现行业全貌的博物馆,传承电力文化和精神,凝聚行业共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宣传部仇必鳌、陈华两位同志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长期研究,就建设国家电力博物馆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期杂志特刊发他们的《对建设国家电力博物馆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一文,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促进电力行业的文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近年来,在中国,博物馆走出了社会生活的边缘,越来越受到公众青睐。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数量已达3589个。随着大量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每年有4亿多人次到馆参观。博物馆日益成为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博物馆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场所,既是凝聚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智慧源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博物馆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在着手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博物馆,如中国航天博物馆、邮电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已成为各行业体现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重要阵地。作为肩负着为实现中国梦输送能源重任的电力行业,虽然已拥有了一些地方性的博物馆,却始终没有建成反映电力行业全貌的博物馆。笔者试图就此问题,谈一谈关于建设国家电力博物馆的几点思考。

打造国家电力博物馆的重大意义

首先是展示电力工业发展历程的宽广舞台。今天,中国电力工业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辉煌历程。1879年,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盏电灯;1882年,中国第一家公用电业公司──上海电气公司创立,从此揭开了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大幕。之后,内忧外患的中国电业历经曲折,矢志前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力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6年起,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电、风电装机总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同时,电力结构得以不断优化,电力工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大国行列。在中国电力工业的百年发展进程中,有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人们铭记,如大上海工业时代的坐标上海杨浦发电厂、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电东送、前景无限的特高压电网建设等,这些重大事件都可以通过博物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实物模型,永久陈列展示,让人们不因岁月流逝而遗忘电力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

其次是打造电力科研和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随着自身功能的不断拓展,现代博物馆可以成为电力科研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汲取前辈电力科研工作者的智慧,感受和传扬电力文化,可以在博物馆直接举行高层次电力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并展示和推广电力科技新成果、新产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开拓视野、集思广益,推进电力科技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第三是构筑传承和弘扬电力精神的坚强阵地。国家电力博物馆建成后,可以定期开放,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近电力,体味中国电力工业不平凡的建设业绩。同时,利用博物馆对电力行业员工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更直观、更深切、更全面地了解电力工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传承和弘扬一代代电力人艰苦创业、与时俱进的电力精神和文化特质。

第四是弥补国家电力博物馆建设的现实缺憾。当前,在某些省区相继建设了地方电力博物馆,作为展示地方电力建设成就的窗口,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国家电力博物馆却迟迟未能建成。对此,需要整合各电网公司和发电集团、电力工程公司的力量,着力建成一所能够全景展示电力系统辉煌业绩和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的国家电力博物馆。而作为行业博物馆,如邮电博物馆、航天博物馆等博物馆建设的成功范例,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国家电力博物馆应具备的主要特性

第一是综合性。国家电力博物馆首先应以历史为主线,浓缩中国电力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尽可能选取中国电力行业重要节点的重大事件、工程、人物进行全方位的一般性陈列,让观众直接产生对中国电力创业史的全景认知。同时,国家电力博物馆还应分建各大电网、发电集团、电力工程公司的分展室或独具特色的主题、专题展室,遴选各大公司的亮点事件、重点工程分别展示,力求尽显电力行业发展全貌,使电力行业所有重要图文档案、实物模型都可在博物馆中轻松便捷地查询和看到。

第二是永久性。国家电力博物馆的建设绝不是一时的应景之作,在其建设之初就应贴上永久性的标签,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建设者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提升博物馆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建设者以前瞻的眼光投入博物馆的设计,在此基础上,国家电力博物馆才能长久保持独具特色的风采与魅力。同时,对于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也将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更新,确保与时俱进。

第三是权威性。国家电力博物馆展示的是电力行业的最高成就,所以,一定要保证博物馆展示内容的权威性。为此,要认真调研,充分论证各项展示内容,潜心搜集各种实物材料,仔细比对制作相关实物模型,确保所有展示内容有据可查。对于展示过程中发现的纰漏,要认真核查,及时更正,绝不可敷衍塞责、将错就错,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博物馆的权威性。

国家电力博物馆应具备的主要功能

如果建设国家电力博物馆,它除了具备普通博物馆所应具备的功能外,还应不断丰富电力行业特色,成为为电力行业发展凝聚人心、积淀文化、创新科技的多功能平台。具体来说,国家电力博物馆应努力成为平台:

首先是展览平台。国家电力博物馆应以大量客观详实的文献、图片、实物、模型、音视频材料等集中展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一百多年来的厚重历史和辉煌成就,荟萃国内外电力工业的最新建设成果,直观形象地描绘电力行业发展蓝图。

第二是教育平台。国家电力博物馆建成后可定期免费向全社会开放,让公众在参观博物馆的感知性教育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习电力知识与科技,融入电力行业,共同支持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第三是培训平台。国家电力博物馆应积极承接新入职电力员工的电力精神与文化的培训任务,让他们在博物馆内身临其境地走近电力行业,接受行业传统洗礼,传承爱岗敬业精神,弘扬高尚职业操守,努力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第四是科研平台。国家电力博物馆应主动开展各种前瞻性电力理论研究,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就电力行业的科技发展、政策导向、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并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予以形象展示,从而促进电力行业的理论更新和技术进步。

第五是会议平台。国家电力博物馆应广泛承接各种电力行业会议,特别是与电力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交流会议,举办高端发展论坛和学术沙龙活动,吸引更多国内外电力同行的瞩目,为增进整个电力行业的密切交流与快速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第六是文化平台。国家电力博物馆应是重要的电力行业文化培养与交流的场所,电力行业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一代代电力人积淀起来的先进企业文化将在此得到保护和集聚,并通过各种参观培训和文化交流潜移默化地在电力行业员工中涌动和发扬。

第七是交易平台。国家电力博物馆可通过举办电力行业新产品会的契机,吸引各电力企业、科研单位参加会,详细介绍新品特色与优势,吸引参会单位进行商品交易和技术转让,打造高端电力产品交易平台,主动为促进电力科技成果的转化及推广服务。

第八是互动平台。国家电力博物馆可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新成果,着力建设覆盖面广、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开放型博物馆,强化互动功能,提升观众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让更多的人近距离地接触电力知识,学习电力技术,支持电力发展。

对国家电力博物馆选址的思考

作为电力行业的权威性博物馆,国家电力博物馆的选址非常重要,应尽可能地考虑馆址自身的交通条件和人文环境,便于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来此参观学习。为此,国家电力博物馆的选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北京开辟专门区域建馆。考虑到国家电力行业的大公司总部大多设在北京,同时,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与人文条件,在北京建馆具有显著优势。为此,如条件允许,可独立建设新馆,也可借鉴上海世博会利用废弃仓库建设的成功经验,征用废弃仓库、场馆、电厂原址,进行改造和扩建,这样既可节省高昂的征地费用,也可以发挥原有电力设施的余热,增强博物馆的时代感。

二是在国家重大电力工程所在地建馆。国家重大电力工程(如三峡工程)所在地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广告意义,便于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而且建馆成本比之北京要便宜得多。但也要考虑到这些重大工程所在地一般比较偏僻,交通和人文环境远不及北京,不便于参观学习。

三是在电力科研院校所在地建馆。电力科研院校具有较强的人才技术优势与良好的人文氛围,在电力科研院校所在地建馆,有助于提升国家电力博物馆的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博物馆的与时俱进。同时,从电力科研院校辟出建馆用地,可大大节约建设成本。加之,电力科研院校一般环境幽雅、学生众多,便于博物馆发挥教育培训功能,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建设者。

目前,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211工程”电力高校,具有人才汇聚、技术领先、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文化浓郁、知名度大、美誉度高,且学校与电力企业和国内外电力教育科研单位联系紧密等独一无二的条件,完全适宜建设国家电力博物馆。

对国家电力博物馆设计的思考

作为国家电力博物馆,其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行业特色,充分借鉴一些行业博物馆设计的成功经验,以前瞻的眼光提出最优的设计方案,具体来说,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行业特色入手进行设计。在充分考虑电力行业特色的前提下,在整体设计中可融入电厂、发电机房、电力线路、电站大坝、电塔等电力工业元素,使博物馆的整体造型更能展示电力特色和文化艺术风格。

二是从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荣的理念入手。电力是光明与力量的化身,电力为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在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方案中应充分考虑电力行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荣的因素,使博物馆的设计更具亲和力。

三是从新能源的创新应用入手。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新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人们的视野,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国家电力博物馆应该在这方面迎头而上,适应新能源电力的进步趋势进行整体布局,使博物馆的设计更具前瞻性。

对建设国家电力博物馆资金来源的思考

建设一流的国家电力博物馆离不开巨额资金的投入。考虑到电力系统的多元状况,为了更好地筹集资金,并保证国家电力博物馆的长期运行,应该成立专门的国家电力博物馆管理委员会,由其专门负责博物馆的建设与资金筹集、后期维护、日常管理等工作。

管委会应在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单位的领导下,广泛吸纳各大电网公司、发电集团、电力工程公司共同组建,设立资金配额,以确保建馆经费的足额投入,并明确职责、严肃纪律,严格管控经费的使用。

篇14

长期以来,微软公司在行业用户的心目中,一直是一家技术实力雄厚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其他系统软件的提供商,但是在2008年9月22日,国电信息中心举办的“电力信息化年会”上,微软却以“电力信息化基础架构总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身份首次在电力行业亮相。微软中国企业客户部总监李涛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提到,电力体制改革不仅仅是组织上的变动,实质上是引入竞争机制,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这种市场化新体系的建立,让IT在其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涛还强调,微软已经远远超越了桌面操作系统提供商的范畴,已经能够提供一整套的企业级解决方案和服务。为了进一步了解微软公司及其在电力领域的发展战略,记者现场采访了李涛先生。

记者:听说您从前曾经从事过电力行业的IT业务,而且微软是首次全面大规模服务于电力行业,您能否谈谈微软对国内电力市场的看法。

李涛:在2001年之前,全国每个省都有若干家从事电力信息化项目集成、软件开发的公司,经过四五年的整合后,全国只剩下几家大公司了,因此它服务的客户深度和利润也就增大了。电力企业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业务不确定性、人员不确定性和机制建制的不确定性,让很多电力行业的IT从业者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战略、资源整合的过程,电力市场的整合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整合是在电力管理机构的倡议下进行的,是为了达到政策、策略上的信息化要求。而第二次整合则是由于市场的需要,从第二次整合市场化需求来看,电力行业对IT的需求非常巨大,几家大的市场调研公司都预计未来4年中每年的IT投资会达到80亿元的规模。

但为什么在有些人看来,似乎比较大的电力项目都没有启动。事实是,大部分从事电力信息化的人所关注的只是电力信息化的一个部分,也就是管理信息化的那一部分,而电网通信和控制自动化这一部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电力调度的投资每年都在递增,所以从整个行业来看,由于其核心业务不能停顿,因此电网投资非常巨大,相应的其他部分的投资也随时都会增加。

记者: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微软主要是一家桌面操作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及其他系统软件的提供商,近几年微软也开始逐步走入行业,那么微软在电力领域主要的关注点在哪里?

李涛:微软关注的是电力信息化的整体基础架构的部分,当然对于应用和平台部分我们也同样关注。电力行业具有极为明显的自然分布特征,其分布地域比铁路更为广泛,比如发电厂就是典型的分布管理企业。但是,电力不仅仅是一个分布的概念,比如电网必须分级管理,从国调到网省调、市调、地调到县调,属于五层管理机制,但相对来说在某一个区域又具有一定的集性,因此既要考虑到分布,又要考虑集中的需要。微软为电力行业提供的解决方案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具备了分布加集中管理的特性。

在微软数字化电力基础架构的规划中,强调的是一个统一的基础架构,在这个基础架构上把原有系统做一个整合,这个架构强调了几个重点,首先是信息门户(EIP)的建设,如果对信息门户有一个规划的话,整个信息展现就有一个框架,比较容易使用; 其次是企业的应用集成(EAI), 现在的电力系统要做数据交换、分区,电力对于安全分区的要求非常高,要求进行物理隔离,但隔离之后数据还是需要交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供一个以应用集成和信息门户为基础的基础平台,用一个架构把它们串在一起,然后在这个框架之下,把原有系统整合进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企业信息化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信息孤岛现象和安全隐患。

记者:你曾经提到过,Windows操作系统在欧美地区的电力企业中应用极为广泛,但是在国内,目前绝大多数电力公司使用的都是Unix操作系统,您认为Windows要在中国电力行业中推广会存在什么困难,安全和稳定性能够保证吗?

李涛:在国外,微软在电力行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我们已经拥有一大批大型客户。2000年5月,佛罗里达电力与照明公司(FPL)采用了基于微软Windows服务器平台的DMS和EMS系统来替换其控制中心原有的系统,该系统代表了电力行业最为领先的EMS技术应用,FPL公司的用户量在美国五十个州的电力公司中位居前十名;2002年4月,爱尔兰国家电网调度运营商——ESB国家电网,采用了基于Windows的EMS系统,全面替代原系统。

长期以来电力系统的业务特性要求所支撑的信息系统具备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特别是在SCADA/EMS系统中更是如此。基于微软Windows服务器平台的SCADA/EMS系统已经可以达到99.99%以上的高可用性,美国的NASDAQ也采用Windows来替代传统的Unix,以实现99.999%的高可用性和高性价比。

中国的电力行业与国外不同,首先是国内的电力行业对于软件的认识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在国外,软件+服务已经占到IT投资一半以上,但是在中国,软件+服务大概只占到整个IT投资的30%以内;第二就是说怎么样更加有效地发挥IT系统,特别是软件的效率,同时降低IT系统建设的总体拥有成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核标准,而这恰恰是微软的一个优势。

记者:您认为电力行业未来的IT需求和应用热点有哪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