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篇1

作者简介:龙浩瀚(1982-),女,湖南长沙人,现就职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师,其研究领域为胸外科重症监护。

【摘要】目的: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体会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0例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通过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引发因素进行分析,并尽早给予护理干预,患者呼吸机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护理;预防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监护室(ICU)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康复时间均造成严重的威胁与影响。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室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h后,或者在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患者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炎症,其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特殊类型之一[1]。据国外医学研究机构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约为15%-55%,死亡率达到30%左右。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与预防措施的运用,不但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患者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26-68岁,平均(35.4±2.7)岁,机械通气时间为3-21d。70例病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例,支气管哮喘12例,心肺复苏术6例。

1.2 临床诊断标准:本组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为:①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发病;②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病;③肺内出现实变体征,并且出现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发热、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等症状。

2 结果

本组7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经临床治疗与护理,共检出96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本院重症监护室针对病原学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70例病例中,成功脱机48例,占68.6%;死亡22例,占31.4%。

3 临床护理与预防措施

3.1 护理: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是最为基础的护理项目之一,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引发,对于使用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40°。另外,更具患者的实际病情及体征,也可以采用半坐位,护理不但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而且能够科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3.2 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应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时,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及细菌感染是引发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注意对于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定期进行更换和消毒,一半周期为5-7d[2]。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中,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和患者死亡率。

3.3 护理人员的管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与预防中,医疗机构一定要注重对于护理人员的管理,即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逐步提高护理人员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危重性的认识。另外,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操作中,还要定期进行手部细菌的监测。护理人员进入危重病房时,必须更换鞋帽及隔离衣。

3.4 加强吸痰护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中,吸痰是较为常见的操作项目。护理人员在进行吸痰护理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患者在吸痰时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在对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应由两名以上的护理人员协同操作,气管套管与呼吸机回路连接处应消毒后脱开再吸痰。

4 结论

在现代临床中,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护理与预防措施的运用是否合理是必须得到重视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必须保持气道湿化,并全面加强呼吸机管路系统的管理,以及患者的吸痰管理及口腔护理,进而有效有减少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及预防,对于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降低病死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薇,刘建东,吴鹏. 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调查分析及预防措施 [J].中华护理杂志,2008,4(7):29-30

篇2

ICU是集中收治各科危重症患者的一个重要部门,患者病情较重,免疫功能下降,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且医院感染的发生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1]。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ICU医院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改善其预后状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强化护理措施对降低重症医学科管路千日感染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重症监护医学科2012年与2013年收治的患者进行监测,住院天数分别为6181d与6357d,主要诊断为: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2012年与2013年收治的ICU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诊断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强化护理措施:①感染管理科每周监测:感染管理科采用ATP快速环境检测仪,1次/w对该科室10个病室物体表面消毒效果加以监测,对于监测结果不合格的地方应该马上指出,应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护士长每周与感染管理科之间进行协调、沟通,并注意查找相关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次日晨交班,向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传达,以引起他们的重视;②科室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的配置时间应该严格根据医嘱加以处理,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是引起ICU内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显著地增加了患者的耐药性以及抗药性,增加了患者的感染率。ICU尿路感染一般发生于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对各类抗生素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熟悉,并掌握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的效果;③科室应注意定期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及卫生知识培训等。定期随机抽查各类工作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对此,应该动员所有医护人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加强他们手卫生意识;④进行有创操作时,备齐用物减少频繁进出操作区,以确保医护配合到位。注意严格控制病室内的工作人员,减少观摩人员的数量。会诊转入患者时,应注意提供必要的口罩、帽子以及手套等物品。限制探视人员,提前对其家属进行培训以及告知宣教。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12年1~12月ICU目标性监测人数共569人,ICU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6181d,使用呼吸机总天数3539d,中心静脉置管总天数3777d,患者带尿管总天数5777d;2013年1~12月ICU目标性监测人数共540人,ICU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6357d,中心静脉置管总天数4610d,患者带尿管总天数5721d。观察组呼吸机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尿管相关性感染、ICU感染等千日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采取有创操作,如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等操作方式[2]。国外研究者发现,87%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86%VAP与呼吸道侵入性治疗相关,95%尿路感染患者与导尿管的使用情况相关[3]。

篇3

[关键词]ICU意识模糊评估法;脑卒中;卒中单元;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5-0398-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5.23

谵妄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精神综合征,又称急性脑病综合征。卒中是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卒中严重程度与谵妄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要高于缺血性脑卒中。谵妄是影响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急诊最容易漏诊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急诊医护人员不常规对卒中患者进行谵妄筛查并实施相应预防措施,由此成为患者住院留观期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关于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护理管理文献较少,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对谵妄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指导性的护理指南和谵妄评估工具。因此,本文尝试探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在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规范化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住我院卒中单元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28~92岁,平均(67.50±18.20)岁。对照组男49例,女11例,年龄27~94岁,平均(69.50±17.10)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视、听力障碍而无法与护理人员交流的患者;(2)RASS(躁动-镇静量表)评分-4或-5分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3)昏迷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4)在急诊卒中单元停留时间,9AB。

1.2方法:

1.2.1护理人员培训:科室成立护理研究成员小组,共四组,每组有三名人员,参与卒中单元病房倒班,组长由具有主管护师职称护士担当,研究小组总负责人为科室护士长。护士长邀请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以专题讲座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谵妄相关知识普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运用CAM-ICU谵妄评估表实战评估。培训时间为1周,考核合格后参与临床研究。

1.2.2实施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卒中单元留观期间,依据患者病情诊断制定相应常规护理措施,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和镇静镇痛。实验组按照CAM-ICU进行初步筛查诊断,根据患者躁动评分加强床边访视、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方式、开展镇痛镇静。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护理

2.1常规护理措施:对留观脑卒中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并做好脑卒中护理常规。

2.2预见性护理措施:

2.2.1实施有效心理干预:管床护士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医患床边交流注重相互尊重,耐心讲解入科注意细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产生恐惧或焦虑情绪,从而配合医护开展专科治疗。

2.2.2规范开展镇静镇痛:老年患者发作急性脑卒中后极易出现谵妄,对疼痛和外界刺激敏感度增高,护士应加强疼痛的观察和评估。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年龄、营养状况、脑出血量和GCS评分等均是高血压脑出血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GCS评分越低,患者谵妄发生概率越高。亦有研究提示右美托咪定为新型高选择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它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作用,还具有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等药理性质,能够显著地降低谵妄的发生率,有效性好。因此,医护要加强合作,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准确评估,规范使用镇痛、镇静评分标准,以避免过度镇静或不镇痛。

篇4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6-0031-02

doi:10.14033/ki.cfmr.2015.06.01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其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比例高达90%,而机械通气是ICU中抢救患者的主要方法之一[1]。VAP是一种难治性肺炎,病死率高,它的发生会导致脱机困难、住院天数的增加、医疗费用的加大,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加重患者家庭负担[2]。本研究旨在探讨ICU患者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ICU的机械通气患者78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平均年龄(64.38±4.25)岁,根据患者是否出现VAP将其分为VAP组和非VAP组,其中VAP组患者23例,非VAP组患者5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VAP的诊断标准,且机械通气时间为2~15 d。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实施。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VAP的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拟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VAP的诊断标准:(1)呼吸机机械通气48 h以后发生肺炎;(2)胸部X线的检查显示有明显进展或者新出现的斑片状、片状浸润性阴影,伴或者不伴有胸腔积液;(3)出现肺湿性音或其他实变体征。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1)体温高于38 ℃,呼吸道出现脓性分泌液;(2)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10.0×109/L,伴有或不伴有核左移;(3)发病后支气管分泌液中分离出新的病原体[3]。

1.3 方法

对所有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使用呼吸机(瑞思迈(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时间、住院时间,统计静脉穿刺插管、治疗过程中出现意识障碍、留置胃管以及抗生素联合使用治疗的患者例数,收集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VAP组患者以发生感染前测定的最低值为准,非VAP组患者以中断机械通气前48 h测定的最低值为准。

1.4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VAP组和非VAP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穿刺置管、意识障碍、留置胃管以及抗生素联合使用等临床治疗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较

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VAP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非VAP组患者,且VAP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VAP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

VAP组患者的静脉穿刺置管率、意识障碍率和留置胃管率均高于非VAP组患者,但VAP组患者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显著低于非VAP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指的是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48 h后或在患者人工气道拔管的48 h内发生的严重肺部感染,或者患者原有肺部感染,而在应用呼吸机以辅助呼吸的48 h后再次发生新感染。在重症监护病房中,VAP是最为常见的医院内感染,约占院内感染的12.0%~33.8%[4]。因此,预防和减少患者VAP的发生,可以显著提高ICU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已经成为目前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点内容,而探讨ICU患者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有研究表明,在机械通气建立人造气道时破坏了鼻咽腔正常的防御屏障,且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增加了VAP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应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尽量减少呼吸机管路的污染[5]。本文研究中,VAP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8.47±6.53)d,显著高于非VAP患者(3.12±1.24)d。大量研究指出,血清白蛋白的降低能降低支气管收缩及咳嗽反射的能力,并减弱支气管的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导致黏液分泌的减少,防御屏障的功能受损,呼吸道滋生细菌,从而引发VAP[6]。本研究中,VAP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VAP患者。更有研究证实,穿刺置管、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等均能导致VAP的发生,但抗生素的使用却能减少VAP的发生,引起VAP的病原菌主要是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其耐药现象较严重,且多数患者为混合感染,临床治疗困难[7-8]。本结果中,VAP患者的穿刺置管、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VAP组;但VAP患者的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明显低于非VAP组。

相关研究显示,引发VAP的危险因素还有无菌操作不严格、机体免疫力低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以及VAP致病菌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那么,在诸多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积极的采取预防措施减少VAP的发生和降低其死亡率迫在眉睫。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主要的预防护理措施如下,(1)注重无菌操作:在实施侵入性临床操作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并尽可能减少探视时间,避免感染;(2)重视留置胃管的患者的护理:保证胃管的位置正确,胃管定期更换,给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肠内积食、积气发生引发VAP的情况;(3)意识障碍患者护理:多次翻身叩背,促进肺部及气管的痰液通入主支气管,排出体外,并做好随时吸痰准备;(4)合理应用抗生素:抗生素能够控制原发性感染,对于VAP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预防性用药不仅不能降低VAP的发生率,还会引起VAP病原菌的菌群失调,加大治疗困难程度;(5)增强机体免疫力:重症患者给予胃肠内营养,维持消化道内上皮功能,有利于炎症调节因子生成,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9]。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预防护理措施应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参考文献

[1]丁彩云,徐h,张静,等.ICU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现况调查[J].江苏医药,2014,40(5):601-602.

[2]刘P美,杨红秀.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19-1321.

[3]韦艳,李晓阳,丁丽丽,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1):7-10.

[4]孙彩霞.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007-1009.

[5]王辉,韩芳,李茜,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10-111,121.

[6]蒋彩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353-1354.

[7]陈谷霖,吴红丽,何耀琴,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244-1246.

[8]王娟,曾芹,雷清锋,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疗效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9):2143-2144,2163.

篇5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肺炎,干预,重症监护病房。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患者机械通气48h以后或停止机械通气48h以内发生的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尤其是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MRSA等多重耐药菌引起的VAP更是临床医生最棘手的问题, 降低 VAP 发生率是ICU 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目标。引起VAP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减少VAP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我们从2012年开始对ICU 患者VAP 发病率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实施综合性干预, 使VAP 发病率明显降低。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ICU连续住院超过48小时的所有患者。

1.2综合性干预包括:①对ICU全体医护人员进行预防VAP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考核;②执行手卫生制度,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③制定护理工作规范,要求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度,每天2次口腔护理,④制定ICU病房消毒制度、每天2次床单位消毒、⑤每月向医护人员反馈VAP防控措施依从性督查结果。

1.3研究方法自2012年2月开始,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2月1日到7月31日,调查ICU住院患者VAP及其防控措施的基线数据;第二阶段,实施干预,提高ICU病房VAP防控措施的落实率。第三阶段,2013年4月1日到9月30日,调查各项干预措施落实率和VAP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

1.4资料收集由院感专职人员、ICU医生、护士组成研究小组,所有参加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分工负责资料收集。护士每天记录在院患者使用呼吸机情况,填写登记表。主管医生发现患者出现肺炎后,及时向研究小组报告,确定诊断。院感专职人员通过信息系统查询患者基本信息。每周2次调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填写“呼吸机肺炎防控措施记录表” ,对患者进行病情评分。

1.4 VAP诊断标准患者机械通气48h以后或停止机械通气48h以内发生肺炎,肺炎的临床和病原学诊断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患者病情评分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执行。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非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类资料:以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检验水准为0.05。

结果

2.1一般资料调查住院患者409人次,平均年龄53.5岁,总住院日数5245天,人均住院12.82天。表1结果显示,干预前后患者平均年龄、病情评分、人均住院天数及呼吸机使用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

表1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感染诊断 调查人次 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日 平均病情评分 呼吸机使用率%

干预前 211 2635 12.49 4.09 76.2

干预后 198 2610 13.18 3.93 77.4

2.2 VAP防控措施落实率,表2结果显示,干预以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VAP防控知识考核合格率、患者床头抬高、口腔护理及床单位消毒等防控措施落实率与干预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均显著(P <0.01)。

表2 VAP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统计表

防控 干预前 干预后

措施 检查人(次)数 合格人(次)数 合格率% 检查人(次)数 合格人(次)数 合格率%

手卫生 76 26 34.2 81 66 81.5

口腔护理 84 57 67.6 76 72 94.7

床头抬高 98 64 65.3 78 68 87.2

环境消毒 56 37 66.1 47 44 93.6

VAP培训考核 32 15 46.9 38 31 81.6

2.3 呼吸机肺炎发生率表3结果显示,干预前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37例(其中临床诊断2例,病原学诊断35例),千日日感染发生率18.43‰。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26例(临床诊断1例,病原学诊断25例)。日感染发生率降低到12.86‰ 。干预前后VAP发生率差别显著(RR=0.710,P <0.01)。

表3 呼吸机肺炎发生率统计

调查时间 调查人数 通气天数 感染人数 感染率% 千日感染率‰

干预前 211 2008 37 17.5 18.43

干预后 198 2021 26 13.1 12.86

2.4主要病原菌共查出呼吸机肺炎病原体82株,排在前列的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表4结果显示,干预后上述五种病原菌所占比例明显降低,病原菌种类相对分散。

表4 呼吸机肺炎患者病原体构成

病原菌 干预前 干预后

名称 检出株数 构成比(%) 检出株数 构成比%

鲍曼不动杆菌 17 34.0 9 28.1

肺炎克雷伯杆菌 11 22.0 4 12.5

金黄色葡萄球菌 7 14.0 6 18.8

铜绿假单胞菌 7 14.0 3 9.4

大肠杆菌 3 6.0 3 9.4

其它 5 10.0 8 25.0

讨论

VAP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口咽部致病微生物的大量定植、口咽部致病微生物被吸入下呼吸道、使用被污染的设备,被认为是3个关键环节。机械通气患者通常入鼻胃管来提供营养支持,但鼻胃管可增加消化道菌群随消化液反流的几率,从而增加口咽部菌群定植的机会。另外气管内插管可导致局部气道的创伤和炎症,并造成宿主局部防疫功能缺陷, 从而增加患者口咽部条件致病菌定植的危险性。由于异物的刺激( 气管导管) 可导致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分泌物通过气囊周围的缝隙进入到气管内, 吸痰时也容易将这些细菌带入下呼吸道而导致VAP发生。口腔护理可以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从而较少感染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半卧位可减少胃内容物误吸至下呼吸道,因此对于那些尚可忍受此种的患者,是一个简单有效且无须花费的预防措施[1]。呼吸机装置本身就容易成为各种致病菌的集聚地,被污染的湿化器、储水罐添加水、呼吸机管道冷凝水,患者周围的环境等,都可能受到各种病原菌的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到位或不规范的技术操作引起患者的感染。

降低VAP发生率的策略应该是针对上述环节的综合防控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抬高床头、及时口腔护理、环境消毒、通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VAP防控意识和规范无菌技术操作等简单易行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VAP发热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过程中,干预前后人均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率、患者病情评分均无差异 从而排除了上述因素对VAP发病率的影响。干预前后,随着各项措施落实率显著提高,VAP发生率由18.43‰降低到12.86‰,被认为是综合干预措施取得的明显效果。

马坚等调查结果显示[3],VAP的主要病原菌是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主要病原菌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两者共占到49.4%。在环境卫生学监测中,最常见的污染菌是表皮葡萄球菌,与VAP病原菌也不一致,其原因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 崔云飞,周淑君,王雅妹. 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233-234.

篇6

[关键词]综合性ICU;院内感染;因素分析;护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共收治病人282例,发生院内感染32例,感染率11.3%,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6~85岁,其诊断标准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胸片、血液检查、细菌学检查确诊。所有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1.2方法:

282例住院病人由护士进行常规登记,登记内容有:病人总数、新病人数、中心静脉置管数、气管切开数、留置尿管病人数、基础疾病;由科内感染监控医生对病原学资料进行统计;感染科医生每日通过化验室检查单查出特殊感染者,及时与科室联系,共同分析原因并整改,对出院病例进行院内感染数量、部位、年龄、病原学等进行统计。

1.3结果:

感染病人中,老年病人16例,感染率50%;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19例,泌尿道5例,胃肠道2例,居前三位,基础疾病以损伤性疾病、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引起院内感染者多见。

1.4院内感染病原菌:

32例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为:C-杆菌占60.6%,鲍曼溶血不动杆菌12例,铜绿假单胞菌5例,嗜麦芽窄单胞菌3例,真菌感染5例,G+球菌感染1例,混合性感染3例等。

2ICU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2.1病人自身因素:

我科的病人病情重,侵袭性操作多,同一病人可安多种导管,增加感染几率,病人不能翻身、有效的咳嗽排痰,多需要吸痰,吸痰易损伤呼吸道黏膜,使呼吸道功能降低;不能正常进食,病人抵抗力降低等加大感染几率。

2.2环境因素:

病室布局不合理,病室内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病室通风换气不良,造成空气污浊。

3ICU感染管理措施

3.1健全制度职责,明确分工:

我科的感染监控结构是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结合ICU的具体情况,逐步修订和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措施,完善医护人员技术操作流程、行为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消毒、隔离、保洁措施,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组织机构,每月对ICU环境及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抽查1次。

3.2加强学习,提高感染监控意识:

增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是学习的关键。只有医务人员重视并主动参与感染管理,才能使感染控制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科室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院内、外以及科内制定的各项感染管理制度、措施及相关的感染预防知识等,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4ICU院内感染干预措施

4.1常规措施:

进出ICU穿鞋套和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地面每天湿式拖地2次,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每天病室通风2~3次,根据我科病室布局不合理,定期轮流对病室进行彻底大消毒,消毒后感染科进行物表、空气监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探视;探视前和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每天探视时间为半小时,限定探视人数。科内指定专职的感染监测员,对每天的感染工作进行检查督促,每月进行空气、物表监测,并及时反馈,对于监测不达标的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再进行监测。

4.2护理干预:

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或重症感染,隔离于单独房间。特殊感染者用蓝色圆形标签做出醒目标记,分组护理,尽量减少交叉接触病人。如无禁忌证,常规应将床头抬高30度,重视病人的各项基础护理,减少护理并发症。

4.3加强导管护理:

留置深静脉的导管置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严密观察导管置入深度,专用的导管敷贴可3日更换1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并做导管培养。

留置导尿: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插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减少黏膜损伤;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危险性越大,导尿每增加1天,感染危险增加5%。病情许可及早拔管,保持尿道口清洁,尿管妥善固定,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减少尿袋与尿管的分离次数,可降低相关感染。

篇7

关键词: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医院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的是患者在放置导管时或将导管移除后48h内出现细菌性或真菌性血液感染的情况,ICU患者病情重且复杂,需要实施有创监测及有创治疗,加上抢救和监护的需要,约80%的患者常需各种导管留置。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性要比普通病房患者高[1],这主要与患者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均低下、侵入性操作多、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因素有关。为了了解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有效控制ICU感染率,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本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ICU发生的20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导管留置的患者351例的病例资料,将发生感染的20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146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205例中男性106例,女性99例,年龄20~54岁,平均(36.4±4.5)岁,对照组146例中男性88例,女性58例,年龄20~55岁平均(36.6±5.2)岁,两组的基本情况有可比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于无明显潜伏期、入住ICU48h治疗后发生的感染,依据带有各种导管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细菌培养、x线检查等确定诊断。351例患者均符合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采集感染患者年龄段、感染部位、易感因素等数据。统计不同部位感染及发生合并感染的分布情况,计算经人工气道、留置尿管、血管内置管、纤维支气管镜等途径导管致的感染的发生率。探讨有效的应对方法。

1.3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置管种类 研究组的置管种类以人工气道,胃管留置,尿管留置为主,其中以人工气道感染的发生率最高(P

2.2置管时间 研究组的平均置管天数为(8.52±2.25)d,对照组为(7.36±3.05)d,两组相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侵人性操作 ICU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较多,是监测和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包括气管插管、动脉测压导管、中心静脉置管、静脉高营养导管、留置胃管、导尿管、引流管等。这些侵入性操作同时存在一定的机械性损伤及削弱黏膜屏障,为细菌侵入 机体及正常菌群的移位提供有利的条件。而ICU患者一般呼吸功能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操作常见,且导管留置时间长,肺与外界相通,长期使用呼吸机等,导致炎性分泌物滞留,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与留置导尿有关,留置导尿不仅损伤尿道黏膜。还影响尿液对尿道的保护作用,可造成黏膜充血水肿和黏膜损伤。并且各种广谱抗生素的使部分正常菌群生长,从而使某些真菌大量繁殖,形成菌群失调吲。我院ICU收治病种患者多为重度肝炎、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基础疾病严重、营养状况差、免疫功能低下,加上各种侵入性操作等,极易发生医院感染。

3.2环境因素 ICU是各种病原菌高度集中的地方,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易受病原菌感染。1CU人员流动性大,带有病菌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不能及时清理,且温湿度适宜等因素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衍。患者病情复杂危重,不能大量转运,无法使环境得到彻底消毒。

4对策

为降低ICU患者感染发生率,除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外,更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

4.1加强对ICU管理 实施环境干预,保持环境清洁,制订严格的保洁制度,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同时做好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的消毒工作,采用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

4.2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注意手部清洁 这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加强医务人员洗手的执行程度可降低50%的感染率[4]。医务人员在进行任何操作治疗前后都要做好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认真进行口腔、呼吸道护理;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在执行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等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使用中的湿化瓶及湿化水每天更换,湿化瓶内用无菌水并进行湿化瓶终末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罐、接头每24h更换消毒。

4.3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严格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导管置入;必须置人时应加强监控和管理。

4.4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 加强病情观察;重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预防并发症。ICU因其特殊的环境,感染发生率高,与诸多因素有关。针对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进行干预,缩短患者在ICU的停留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交叉感染;制订医院感染控制对策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率,控制和减少ICU院内感染,对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果和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明纯,姚展成.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诵查及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4,6(3):13.

[2]熊敏。应文娟,杨丽霞,等.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47.

篇8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策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患者机械通气48 h后或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实质感染。近年来国外已应用集束化治疗来预防和治疗VAP。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重症监护室选择60例呼吸机使用危重患者作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处理。发生VAP 10人,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59.6 ± 19.4)岁。原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16例,脑出血、脑血栓,脑外伤13例,多发伤4例,心肺复苏3例,心衰2例,感染性休克2例。对照组60人,发生VAP15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55.5±16.2)岁。所有病例均为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种类、APACHE且评分、GC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符合VAP诊断标准。

1.2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住本院ICU的机械通气患者,均采取头高位30度,口咽部护理2次/d,声门下密闭式吸痰,检查患者及各项操作前严格洗手,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时倾倒管道冷凝水,避免质子泵抑酸剂应用、使用镇静剂期间每日唤醒一次。并尽可能少用镇静剂等集束化治疗措施。观察其体温、痰量、血象、胸部X线片及下呼吸道细菌学检查。取本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机械通气患者作对照。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tata 7.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住ICU时间采用成组t检验,VAP感染率采用 x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集束化治疗前后VAP感染率比较

2.2集束化治疗前后VAP菌株分布:集束化治疗前VAP常见菌株居前7位的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8.6%)、肺炎克雷伯菌(12.2%)、大肠杆菌(11.2%)、铜绿假单胞菌(10.2%)、嗜麦芽菌(10.2%)、真菌(7.1%)、鲍曼不动杆菌(4.1%)。集束化治疗后VAP感染菌株中大肠杆菌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呈下降趋势,均为6.8%,鲍曼不动杆菌(11.9%)、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1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住ICU时间:集束化治疗组住ICU时间为(10.75±5.86)d,对照组为(14.28±9.40) d,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5。集束化组VAP患者中41例好转或自动出院,9例死亡。

3 相应对策

VAP的发病率受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监护室设施、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有创操作、机械通气时间,尤其是人工气道等因素的影响,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并发症和重要致死原因。集束化治疗是指运用循证医学,将目前已证实有效的一系列操作、治疗、护理等措施集合在一起,使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最好的处置,现广泛的应用于ICU。因此积极预防VAP 的发生,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最终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1]。

3.1非药物性方法[2]

3.1.1洗手:我院采取的是六部洗手法,在紧急情况下使用床边快速消毒液,特殊情况下使用清洁的隔离衣和手套。

3.1.2半卧位:机械通气患者胃内容物反流较常见,因此采取头高30°,有条件可使用动力翻身床。

3.1.3避免胃扩张,控制胃反流。少量多餐,尽早拔除胃管。

3.1.4保持呼吸机回路清洁。

3.1.5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气管导管气囊上方与患者声门之间常有污染的积液,应及时清除。

3.1.6及时更换加温加湿器。

3.1.7注意吸痰管清洁与更换。

3.2 药物方法

3.2.1改进应激性溃疡治疗方法。硫糖铝不影响胃腔pH值,有助于降低VAP发病率。

3.2.2抗菌药物应用。 转贴于

3.2.3控制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被膜(BF)生成。大环内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可抑制BF生成并破坏已生成的BF。

3.2.4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常用的有妥布霉素、二性霉素B、多粘菌素E等。

3.2.5洗必泰口腔冲洗。

3.2.6提高机体免疫力。

3.2.7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病人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

4适当镇静镇痛

机械通气病人烦躁激动发生率高,原因复杂,包括疾病本身创伤性导管引起不适、ICU 环境、镇痛不全等。处理不当,常会引起严重后果。

5 每日评估可否拔管

病人尽早脱离呼吸机的益处包括降低VAP的风险,增加病人舒适度及降低费用。然而,这些益处必须和过早撤离呼吸机所带来的并发症相权衡,后者包括潜在的气道重建困难和气体交换障碍相关性并发症。患者能否最终脱机取决于:开始插管原因、已插管时间、使用镇静药剂量和时间。

5.1 注意

5.1.1一般选择早晨开始脱机试验。早晨患者一般已经过充分休息,需要的压力支持小。

5.1.2每天只能自主呼吸试验试验一次。

5.1.3如果自主呼吸试验失败,应查明原因,包括镇静镇痛剂是否合理、血容量是否过多或不足等。

5.1.4如超过下列指标,应中止试验:(1)呼吸频率/潮气量8 或4ml/kg;(4)心率90%。

VAP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较多,本研究显示,应用集束化治疗后,VAP发生率明显下降,集束化治疗是目前降低VAP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同时还缩短了人住ICU时间。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67-02

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医学界的重视和关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高5~10倍[1],ICU医院感染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费用,给患者增加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也浪费国家巨大卫生资源,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压力,对我科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34名重危患者的医院感染进行了分析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所ICU住院期间出现医院内感染的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6~73岁不等,28例为昏迷病人,6例为清醒病人。

1.2 院内感染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培养结果和临床表现,并参照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

2.2院内感染的常见因素(见表2)。

2.3 治疗与转归

通过治疗护理,28例症状明显好转后转入普通病房,其中6例未见明显好转后死亡,其中4例死于原发病,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3 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3.1 呼吸道感染 ICU患者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报道中占第1位,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为获得性肺炎。在我国医院感染总病例中,其构成比为26%~42 %[3]。发生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使用的患者,患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77%气管插管患者可造成气管内误吸,存在于咽喉的菌丛很容易沿气管插管侵入气管内,加之许多ICU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丧失咳嗽反射的能力,痰液不宜咯出,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尿路感染 在我国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0.7% ,仅次于呼吸道,主要是细菌侵入泌尿道引起的炎症,8O%的医院内泌尿系感染与导尿有关,与导尿操作不规范,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导尿管污染或将尿道外口周围细菌植入膀胱有一定关系。据统计留置导尿管>3d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率为31%, 留置>5d的患者有74%发生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者几乎100%发生菌尿。

3.3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侵袭性操作是ICU造成血行感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血管内治疗,如静脉穿刺、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置管及周围静脉置管等因技术操作不熟练,插管部位皮肤破损,破坏了皮肤的防御屏障,是病原菌进入人体的最大入口,潮湿可以增加感染的发生率。

3.4 切口感染及烧伤创面的感染 内脏菌群的污染和皮肤携带菌的存在是最重要的手术伤口感染来源,术前没有进行有效消毒;烧伤患者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耐药菌株相当复杂,且一旦感染,很难控制,另外病房空气、物品污染、术前毛发去除都是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

3.5 消化道感染据调查,消化道感染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3%~0.7%,占医院感染总例数的12%~21%。,由于鼻胃管大小、营养支持的方法、患者的和胃肠动力是影响胃液吸收的重要因素,胃液酸度降低,胃内细菌大量繁殖[4]。特别是ICU的患者,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肠道菌群更易失调,更增加了患者对胃肠炎的易感性。

4 护理相关对策

4.1 加强病房及环境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减少人员流动,减少病区的环境污染。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三氧机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湿式拖地、湿式扫床等护理措施,效果较好,并采取空气细菌学监控。ICU由于监护仪器和各种治疗设备集中,医护人员流动性高,操作多,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5]。因此,应加强危重患者的保护性隔离。在接触患者或使用器械后,应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管道实行严格的消毒与灭菌,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天更换湿化瓶水。

4.2 早期发现感染的征象对于病重、年老体弱、年幼及长期患病的易感染人群要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除常规监测体温外,在进行口腔护理的同时要观察口腔及咽喉部的变化,检查各种管道是否为感染途径,定期消毒并做培养;若有感染存在,及时做好血、尿、便、痰及分泌物标本的留取,血培养的留取应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高热时采取,阳性率较高。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置。

4.3 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保挣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人造成肺炎,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控制胃内容物的反流,对机械通气患者提倡半卧位姿势[6]。

4.4 强化泌尿系的护理 在行导尿及留置导尿的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正确,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导尿管要妥善固定,防止因导管移动造成黏膜损伤,对长时间留置导尿者,要保持导尿管系统密闭,减少导尿管与集尿袋的分离及频繁采集标本[7]。注意尿袋位置低于床面至少10cm,保持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引流管及尿袋,防脱落和污染。

4.5 重视静脉治疗的操作环节 静脉治疗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尤其是在放置PICC管和中心静脉插管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深静脉穿刺部位每日消毒并更换一次性无菌敷帖,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如有感染现象则及时对导管皮下进行细菌培养。

4.6 合理使用抗生素。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不合理应用,导致患者体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尤其是院内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更高[8]。因此,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对于痰、尿、血液、导管等标本采集及送检,显得非常正确,可以降低假阳性率等,培养出正确病原菌,由此通过高质量的细菌培养检验为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医院内感染是危害病人健康和疾病康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中,护士是护控医院感染系统的具体实施和执行者.所以应严格地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血管内治疗的环节,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并加强对ICU的护理管理,有效地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使ICU的感染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敏,应文娟,杨丽霞,等.重症监护医院感染监测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7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OOl,81(5):314―320.

[3] 耿莉华.医院感染控制指南[I].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416-433.

[4] 曹晓红,马巍,汤连志.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79―180.

[5] 徐义.浅谈监护室交叉感染的预防EJ].重庆医学,2004,33(12):1808.

[6] 黄先勇,沈洪,张志强.危重病患者急诊抢救中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4.

篇10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3年 6月住入我科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病例共539例,其中男352例,女187例。年龄2岁-89岁,平均63.5岁。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分为嗜睡40例,意识模糊103例,昏睡165例,昏迷231例。GLS评

1.2转运的目的

本组539例患者均在ICU接受治疗、监护、护理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由ICU医护人员或ICU专科护士护送患者前往相关科室行CT、MRI检查或转至普通病房。

2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

意识障碍特别是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在转运过程中易出现意外较多如:呼吸、循环、神经、消化系统的一系列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意识障碍患者外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需进行充分评估,只要正确评估,才能预计出患者在转运的途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意识状态、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双肺呼吸音、呼吸节律、肢体活动度、有无烦躁、骨折等情况。

3 转运前充分准备

3.1 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安慰家属是抢救、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3]。特别是意识障碍患者由于家属担心患者病情,不接受、易激动,护士应耐心、细心、热心地做好解释工作,有时护士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就能使家属积极配合。护士应配合医生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3.2 与接收部门做好沟通协调

在转运患者前应及时与各接收单位做好沟通、协调,告知接收科室患者相关病情,需特别注意事项及特殊准备的物品、器械、仪器等,外出检查特别是MRI、CT等需时较长的检查,应与接收科室联系好到达时间、避免患者等候时间过长而生意外。

3.3 转运前病人的准备

转运患者前应充分评估患者,做好气道准备,检查患者的液路情况,有无脱出或外渗的危险。意识障碍多伴有烦躁等情况,应评估是否需要约束或使用镇静药物,某些特殊患者如:留置胸管患者关于胸腔闭式引流瓶的护理,颈脊髓损伤患者的颈托的使用。

3.4 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使用

在转运途中患者易发生意外为便于观察病情变化应携带便携式心电监护仪,应检查蓄电池情况,使用后应及时充电。准备充足的氧气,简易呼吸器,有条件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根据患者的病情准备抢救用药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去肾上腺素、胺碘酮、利多卡因、安定或咪达唑仑等药品。

4 转运途中的护理措施

4.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应急处理

意识障碍患者瞳孔、意识的变化能及时有效反应出患者的病情变化,在转运途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瞳孔和GLS评分,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相应的处理。

4.2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不畅是引起脑缺氧的常见原因。由于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或由于转运途中颠簸,易引起呕吐,呕吐物误入气管而造成误吸或窒息,而造成不良后果,应及时吸痰,使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保证气道通畅。

4.3选择安全合适的转运

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常采用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而引起误吸。转运时护理人员应在床头,以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转运途中应量平稳,避免颠簸。

4.4保证各种管道的通畅有效

在转运途中应确保输液通路的通畅,以便急救用药。各引流管均妥善固定,防止扭曲、打折。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性状,严防滑脱或各导管连接处的脱开,造成有良后果。

4.5认真做好交接班

患者到达目的地后,护士应与接收部门认真交接,做好监护、吸氧、评估气道是否需要吸痰,连接输液管路,交接清各管道并理顺,妥善固定,监测生命体征后详细交接班并记录于交接病人登记本及护理记录单上,双签名。

5 总结

意识障碍患者的院内转运是为了进一步诊断、治疗的需要,所以转运前应向患者的家属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取得理解和配合,在转运过程中可能会至患者生命体征的变,甚至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所以对于意识障碍患者转运的护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全面地监测、治疗、护理患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成功地护送可降低意识障碍患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赖天为,韦柳青,龙琼等.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前护理评估的方法与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82-883

篇11

关键词: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ICU;应用及效果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by carrying out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athogen existing within th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disease on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 indwelling catheter in ICU ward.Methods First,collec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in ICU ward during the period of about two years from Jan.2011 to Dec.2012.Second,divide the patients into 2 groups.Then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of the 2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separately.Finally.Results The chance of suffering from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length of time with indwelling catheter inside.Besides,women are at greater risk than men.And the main pathogen are gram-negative bacteria.Conclusion Control the time of placing indwelling catheter;standardize operating procedures;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catheter nursing;strengthen the regulation of the entire aseptic technique and hand hygiene.All of the above mentione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as well as relieve pains for patients.

Key words:Catheter;Prevention of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Guidelines for control technology;ICU;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的40%,其中80%的尿路感染与留置导尿管有关。留置导尿管又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常见的一项基本诊疗操作,是治疗排尿困难、准确记录尿量等的主要途径[1]。因此,本文针对在ICU病房接受治疗和观察并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应用的病原感染干预防护[2],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研究需要,在本院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2年时间内在ICU病房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资料412例。2011年1月~12月的患者设为常规组,患者206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94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为42.51岁。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为1~34 d,平均留置时间为8.12 d。2012年1月~12月的患者设为实验组,206例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96例,年龄16~8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85±6.08)岁。留置导尿管的时间为1~40 d,平均留置时间为6.18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11年1月~12月对ICU留置导尿管患者科室医务人员按照常态进行留置导尿管护理。2012年1月起加强了ICU医务人员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相关知识培训,制定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标准操作规程,建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督导表(强调导尿管留置指征,强调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标准操作规程、无菌技术操作及手卫生技术等的落实),固定专人对科内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每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1.2诊断标准 以上患者病症需要根据国家卫生组织诊断检验标准进行分析观察,主要诊断标准包含泌尿系统的临床观察和病原菌检查内容[3]。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P

2 结果

根据针对上述患者采取的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归纳总结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情况的记录可以发现,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越久造成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机率越大,常规组的患者中出现留置导管引起尿路感染的患者有36例,尿路感染率为17.48%。实验组患者出现感染的人数为12例,尿路感染率为5.8%。常规组和实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住院时间等信息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根据男女患者数量进行比较,常规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女性出现尿路感染的例数分别为:常规组女性22例,实验组女性9例,比率分别为23.4%和9.4%,男性出现尿路感染的例数为:常规组14例,实验组3例,比率为12.5%和2.7%,P

针对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情况的病原菌检验结果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两组患者中出现革兰氏阴性菌的机率更高,说明革兰氏阴性菌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菌。

3讨论

引起ICU病房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的主要因素是留置导尿管,留置的时间越久越容易造成患者的感染情况[3]。留置导尿管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患者的生理排泄,另外一方面也给病原菌创造了入侵的机会。长时间的留置导尿管就像是为细菌长时间的打开了大门,保留一条通道支持细菌不断的侵害[4]。故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及时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尽早拔除导尿管,保持导尿系统的密闭性,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感染机率。

患者的性别也是导致出现感染的一种因素,女性患者因为生理原因,平均比男性患者感染的机率高。因此应注重置管后尿道口的护理,特别是女性患者应在保持会及肛周的清洁基础上进行尿道口的消毒,降低尿路逆行感染风险。

本次实验室检测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细菌耐药。同时针对患者或家属也要进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的推广工作,医院利用口头、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指南应用宣传教育,让患者理解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总的来说,针对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能够得知,两组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说明通过强化对导尿管日常护理的管理和监督,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因导尿管造成的尿路感染情况,为患者降低病痛折磨,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的应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南玲,刘丁,王豪,等.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03:413-415.

[2]方业香,徐凤玲,李志琴.ICU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安徽医药,2014,12:2411-2412.

篇12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ICU;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1(b)-109-02

Discuss of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for ICU patients

YANG Xueying1, LIU Jie2

(1.Nursing Department of Wanjiang Hospital in Dongguan City, Dongguan 523000;2.ICU of People'sHospital i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Province, Dongguan 523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for ICU patients. 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reated by the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as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other 3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reated by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 ICU; Infarction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进行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程序、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脑梗死是发病率很高且较易确诊的常见脑血管疾病,患者一般入住ICU病房,其治疗和康复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对于缩短平均住院日,限制医疗费用,规范诊疗护理手段,加强医护合作,提高患者满意度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3]。本院ICU科从2008年开始选取脑梗死病种施行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9月在ICU科抢救的6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35~90岁,平均59.5岁;发病至呼救时间为8~200 min,平均48.5 min。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把上述64例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发病性别、年龄、呼救时间、疾病构成比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健康宣教及康复锻练等措施。

1.2.2 治疗组治疗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主任、专科医生、护士长、专业护士组成,对小组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统一认识,以确保临床护理路径的顺利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对本组患者进行前瞻胜调查,总结以往的治疗护理经验,然后对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讨论,并设计临床护理路径,按此表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护理。方法:①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初步诊断脑梗死,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②进行脑梗死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以达到主动配合的目的。③做好入院指导,包括生活指导及心理指导,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完善相关检查;讲解疾病有关的知识,评估患者理解的程度,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④指导患者应用脑梗死及治疗腹痛的药物。⑤合理饮食,强调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比例适宜。特别注意脂肪比例不宜过高,尤其是动物脂肪要加以限制。因高脂饮食可影响胃肠运动功能,加重脑梗死患者症状。避免过度饮酒及咖啡因,两者均可作为胃肠道的激动剂,刺激结肠运动。注意避免进食大量精细加工面粉和人工食品,以及可导致腹胀和产气的蔬菜、豆类和果实。⑥评估患者生理、心理反应及应对能力,找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改善防卫能力和应对技巧,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个别心理治疗、患者互助治疗、社会与家庭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暗示疗法和放松训练。两组都在护理前后向患者进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跟踪随访与定期复诊,详细询问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生活状况,完成脑梗死-生活质量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情况比较见表1。治疗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当前脑梗死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5]。西方国家脑梗死患病率约在600/10万,东方国家可高达900/10万。经CT、MRI临床统计,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占44%,TIA占21%,脑栓塞占21%。另一项资料也表明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75%[6]。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pathway of nursing,CPN)是一种制定好的计划,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给患者提供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遗漏项目,缩短患者住院日,提高护理质量。临床护理路径虽然对护理及医疗诸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定,但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随时更改或者加入相关的内容,必要的情况下患者可以从临床护理路径中撤出来[7]。在实施上,临床护理路径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使患者预先知道所要接受的治疗与护理的过程及住院天数,患者对治疗与护理全过程充分掌握,减轻恐惧、焦虑的心理,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积极参加医疗过程,满意度显著提高[8]。同时临床护理路径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整体护理的推广和深化。

本科于2008年制定脑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并实施于院前急救护理中,使护理工作不再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待医生检查、指示后再实施护理工作,而是在医生检查、诊断的同时,护士能主动地运用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护,为患者的救治争取了更多时间,提高了院前急救水平[9]。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护理与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总之,临床护理路径是整体护理的一种工作模式,是整体护理的深入,它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护理方法,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整体护理的改革及护理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临床路径提供专业信息、提高护理人员各专业之间的协调能力,而且对发展专科护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J].实用护理杂志,2007,17(3):54.

[2]彭亚玲.临床路径用于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的护理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3):15-17.

[3]许章英.院前急救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3,9(7):500-501.

[4]卢章云.临床护理路径在单病种医疗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66.

[5]郝绍丽.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09,2(11):75.

[6]林碧珠,壮琴英,陆嘉玲.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之运用[J].护理杂志,2008,46(2):45-53.

[7]戴红霞,成翼娟.临床护理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管理新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0.

[8]卢宏丽.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1):63-64.

篇13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w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所致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较为多见,占周围静脉闭塞性疾病的95%左右[1]。据研究报道,ICU患者DVT的发病率为31%[2],DVT也是ICU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我科2011年3月-2012年2月15例DVT患者的发病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以预防及降低ICU患者DVT的发病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DVT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在76-22.5岁,神经外科7例,胸外科2例,脊髓损伤1例,外伤5例。

1.2诊断标准

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浅静脉怒张、皮温高、皮肤色泽改变,Homan征阳性。

1.3发病原因分析

根据Virchow1856年提出的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是:静脉瘀滞、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将患者的年龄、卧床时间、心肺功能、动静脉采血次数、机械通气时间、镇静和脱水药物的使用作为危险因素。

2 结果

证实ICU病人DVT的发生于与多重危险因素有关,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动静脉采血次数、镇静、脱水药物、机械通气等均使DVT的发生率增加。本病例中12例在ICU治疗期间痊愈,2例死亡,其中一例病人放弃治疗,另一例病人死因为脑部疾病,1例好转返回普通病房,出院时痊愈。

3 护理

3.1一般护理:长期卧床者应定时改变,一般每1h或2h翻身,做适当的上下肢活动,护士应指导、监督及检查病人的活动情况;注意保护静脉,尤其对长期输液或使用刺激性药物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静脉留置针不超过3天,输液过程中病人主诉肢体疼痛、麻木及静脉炎的症状出现时及时更换输液部位,做相关检查,排除DVT。

3.2肢体的功能锻炼: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大手术后的病人,术后24小时开始抬高训练,,应抬高下肢20-30°,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静脉血流[3],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不能下床者,应鼓励病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弯曲和背伸运动,昏迷的病人,不能自主活动的,应被动运动。

3.3保护静脉血管,减少创伤:留置深静脉导管以颈内或锁骨下静脉为主,尽量不在下肢进行静脉穿刺或采血,对于偏瘫病人尽量不在患侧肢体输液,扎止血带。静脉采血尽量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深静脉穿刺。增强护士静脉穿刺的技巧,严格遵守静脉输液的操作流程,注意无菌操作。

3.4机械性治疗:包括间歇或者持续小腿气动压迫,分解压力袜,使用弹力袜。对于高危人群,要认真观察,对比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及感觉,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同一水平的腿围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提高早期诊断率。

3.5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讲解DVT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讲解常见症状,告诉病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和护士。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对于存在DVT高危病人,口服阿司匹林的病人或者服用肝素时应同时监测出凝血时间,存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3.6DVT患肢的护理:对于已经发生DVT的患者,血栓形成的1-2周内卧床休息,抬高患侧肢体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注意患者保暖,室温保持在25°左右,患肢不要按摩或者做剧烈运动,以避免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严密观察患侧肢体温,脉搏及皮温变化,每个班次记录患侧肢体周径。

3.7溶栓护理

3.7.1疗效观察:用药后每2h观察患肢色泽、温度、感觉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每日定时用皮尺精确测量患侧肢体周径并与健侧肢体对照,对病情加重者,应立即向医生汇报。

3.7.2并发症观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多为牙龈出血,注射部位出血、泌尿、消化道出血及手术切口的血肿和出血。用药后需要严密观察出血倾向,执行医嘱定时查凝血酶原时间。

3.7.3溶栓后肢体活动: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者肢体不能过冷或者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

3.7.4加强宣教:应增强病人的自我预防意识,例如刷牙时动作轻柔,防止跌伤,避免抠鼻子,注意在饮食中添加蔬菜,防止便秘引起痔出血。

3.8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最常见的栓子来自下肢深静脉,约占95%,肺栓塞实际上是DVT的并发症,严重者造成猝死,大多数肺栓塞临床表现轻微,产生明显症状和体征时,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导致心肺功能异常的疾病混淆。护理人员在采取DVT预防措施的同时,注意观察高危人群肺栓塞的三联征表现:血痰、咳嗽、出汗、血痰、胸痛、呼吸困难和胸痛、恐惧等,如有此症状,应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给予支持护理,鼻导管或者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病人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执行医嘱静脉输液维持血压,尽量安慰病人,减轻病人的恐惧,如无溶栓禁忌症,立即给予溶栓联合抗凝治疗。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以预防为主的,ICU病人又是DVT的高发人群,ICU护士对于预防和治疗DVT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早期观察到自己的不适症状,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医护人员也应当保持学习,提高对DVT发生的警觉度。

参考文献:

[1] 单鸿。临床介入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56.

篇14

【摘要】目的 分析目前ICU护士重症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善对策?方法 根据重症护理中暴露的不足之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重症护理的护士进行培训?结果 ICU大部分护士已熟练掌握各科危重症的基本理论?知识?急救技能及各种监护仪器的操作?结论 综合ICU护士必须经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胜任ICU危重症护理的工作?

【关键字】重症护理;问题;对策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的临床基地,它对因这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同样实践证明,ICU重症专业护理也有效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存活率和生命质量?我们医院ICU属于综合性ICU,也就是院内唯一跨学科集中人力?物力对各种危重患者集中监测?治疗和护理的一个场所?接收各种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统功能衰竭,例如休克?脑血管意外?心跳骤停综合征?重型颅脑外伤?急性中毒?ARDS?MODS等危重患者?这些患者大部分是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它涉及多科(妇?儿?内?外?肿瘤等)危重症?要求重症病房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根据多年综合重症病房护理经验,分析了目前重症护理中存在问题,并给出改善的举措?

1 重症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相关知识面及护理技能不足

重症护理对护士素质要求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重症护理专业知识,还要有多学科及边缘学科护理知识?同时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新技术引进?指南的更新以及多学科交叉,渗透发展的,对护士的知识全面要求也不断提高?ICU护理的患者年龄跨度大,基础疾病涉及多个脏器组织,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但目前许多ICU护理人员接受专业教育的程度各有不同,自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后天的努力和护士低年资等因素的影响,都让我们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对ICU危重症的监护?观察?护理带来一定影响?

1.2 应急能力差异

应急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急救能力?由于ICU的患者病情往往都比较复杂,而且病况多变,这就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多种急救措施,各种紧急救治手段和监控仪器的操作?目前ICU护士工作年限以及能力存在个体的差异,所以,她们的护理水平也各有不同?

1.3 护士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

ICU的护士除了要具备过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往往接诊护理的病人病情都危重,随时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急救的场面一般人难以接受?因此,作为ICU的护士心理素质必须强大,面对突发的各种状况,能沉着应对,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有条不紊的采取各种急救手段?

1.4 重症护理记录单不规范

护理文书是临床护理内容的客观反映,也是有效的法律依据?危重抢救护理过程中常出现护理记录不明确以及遗漏现象严重,这给ICU护理质量及医院带来的不少的麻烦?重症护理记录单不规范主要表现在:(1)抢救过程中用药与医嘱?医生的病情记录与护理记录有出入?(2)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或特殊用药,用药后无效果评价?(3)应用微量泵泵入药物剂量描述不规范,更改泵入速度后未及时记录?(4)用词不准确,未应用医学术语,不规范应用简称?(5)护理记录中忽略各种护理措施,如胸部物理治疗?皮肤护理等不记录?

1.5 法律意识和沟通能力欠缺

ICU患者病情重,变化快,人工气道等语言沟通障碍,又无家属陪伴,尤其家属的心理都有焦虑?这就要求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法律意识淡漠和语言等沟通不擅,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2 对策

2.1 加强重症医学护理知识及多学科理论的学习,开展重症护理专科准入

在综合ICU护士选拨中,一定要选取工作年限在3年左右且轮转科室比较多,临床经验丰富,综合素质突出的护士?进行岗前培训,阶段考核,不合格者给予退出重症护理病房?鼓励护士学历提升,每周个案查房及业务学习,参加专科培训?学术交流会?市?省级专科护士培养?

2.2 加强应急能力的培养

定期对不同等级护士按资质要求分别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及考核?急救技术包括CPR?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的应用?专科操作如呼吸机?血气机?气道管理等?安排护士到麻醉科及心电图室轮转,学习气管插管,识别心律失常,观察以及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

2.3 提高心理素质及团队协作能力

重症病房护士应培养自己沉着?冷静?遇事不乱?敏捷的处事能力,在工作中凭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娴熟的操作技术,有效的团队协作挽救病人的生命?

2.4 规范书写的对策

针对重症护理不规范的情况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规范:(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使其认识到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文书?(2)按照医院文件书写制度要求进行记录 ,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3)加强与医生的配合,沟通?参加医生的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和护理?(4)责任组长的及时质控,质量控制小组有效分工?

2.5 法律意识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结合实际案例加强护士的法制教育,进行人际沟通知识的培训?有经验的护士介绍与各类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

3 结果

经过实践证明,我院制定的一套系统?全面的重症护理阶段培训及考核的方法,在对重症病房护士进行培训考核后,基本了解各危重症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熟练操作各种急救仪器?结果表明,通过培训可以将患者的伤残率及病死率降到最低?尤其是在抢救心博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中的急救操作,护士能与医生同时进行独立操作,为患者的急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历年来ICU危重患者不断增加,而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

4 讨论

4.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护理知识,也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目前国内在重症护理各医院培训水平参差不齐,考核体制也不健全,又没有统一的上岗证书及专业资格认证,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

4.2 目前我国关于重症护理教学还没有专业化,因此,对ICU护士进行必要的培训及考核是不可规避的环节,必须经过严格的技能培训和知识考核,才能成为ICU护士?

4.3 重症护理的发展需要兼顾护理直接的效果,关乎重症医学发展?现阶段护士在校未受过重症护理教育或非常有限,无法独自操作一些急救及科技更新仪器,更不会分析监测结果,故仅在实践中学习是不能满足重症护理发展需要的,如何建立规范的重症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是首要和必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龚媛媛,张玉贤.护理基本技术技能考核方法的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08)

[2] 李美琪,刘丽红.ICU常见护理危险因素及应对处理[J].中国临床研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