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范文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措施

篇1

作者简介:龙浩瀚(1982-),女,湖南长沙人,现就职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师,其研究领域为胸外科重症监护。

【摘要】目的: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体会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0例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通过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引发因素进行分析,并尽早给予护理干预,患者呼吸机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护理;预防措施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监护室(ICU)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康复时间均造成严重的威胁与影响。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室抢救危重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在抢救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h后,或者在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患者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炎症,其属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特殊类型之一[1]。据国外医学研究机构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表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约为15%-55%,死亡率达到30%左右。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护理与预防措施的运用,不但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患者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院2008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26-68岁,平均(35.4±2.7)岁,机械通气时间为3-21d。70例病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例,支气管哮喘12例,心肺复苏术6例。

1.2 临床诊断标准:本组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为:①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发病;②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病;③肺内出现实变体征,并且出现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发热、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等症状。

2 结果

本组7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经临床治疗与护理,共检出96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本院重症监护室针对病原学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70例病例中,成功脱机48例,占68.6%;死亡22例,占31.4%。

3 临床护理与预防措施

3.1 护理: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理是最为基础的护理项目之一,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引发,对于使用机械辅助通气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40°。另外,更具患者的实际病情及体征,也可以采用半坐位,护理不但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而且能够科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3.2 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在重症监护室应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时,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及细菌感染是引发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护理人员要注意对于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定期进行更换和消毒,一半周期为5-7d[2]。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中,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和患者死亡率。

3.3 护理人员的管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与预防中,医疗机构一定要注重对于护理人员的管理,即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的培训,逐步提高护理人员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危重性的认识。另外,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操作中,还要定期进行手部细菌的监测。护理人员进入危重病房时,必须更换鞋帽及隔离衣。

3.4 加强吸痰护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中,吸痰是较为常见的操作项目。护理人员在进行吸痰护理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患者在吸痰时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在对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应由两名以上的护理人员协同操作,气管套管与呼吸机回路连接处应消毒后脱开再吸痰。

4 结论

在现代临床中,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临床护理与预防措施的运用是否合理是必须得到重视的。护理人员在进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必须保持气道湿化,并全面加强呼吸机管路系统的管理,以及患者的吸痰管理及口腔护理,进而有效有减少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ICU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护理及预防,对于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降低病死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薇,刘建东,吴鹏. 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调查分析及预防措施 [J].中华护理杂志,2008,4(7):29-30

篇2

ICU是集中收治各科危重症患者的一个重要部门,患者病情较重,免疫功能下降,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且医院感染的发生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1]。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ICU医院感染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改善其预后状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强化护理措施对降低重症医学科管路千日感染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本院重症监护医学科2012年与2013年收治的患者进行监测,住院天数分别为6181d与6357d,主要诊断为: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2012年与2013年收治的ICU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诊断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强化护理措施:①感染管理科每周监测:感染管理科采用ATP快速环境检测仪,1次/w对该科室10个病室物体表面消毒效果加以监测,对于监测结果不合格的地方应该马上指出,应进行二次消毒处理。护士长每周与感染管理科之间进行协调、沟通,并注意查找相关问题及其出现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次日晨交班,向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传达,以引起他们的重视;②科室加强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的配置时间应该严格根据医嘱加以处理,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是引起ICU内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显著地增加了患者的耐药性以及抗药性,增加了患者的感染率。ICU尿路感染一般发生于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长时间留置尿管的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对各类抗生素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熟悉,并掌握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的效果;③科室应注意定期对医护工作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防控及卫生知识培训等。定期随机抽查各类工作人员手卫生的执行情况。对此,应该动员所有医护人员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加强他们手卫生意识;④进行有创操作时,备齐用物减少频繁进出操作区,以确保医护配合到位。注意严格控制病室内的工作人员,减少观摩人员的数量。会诊转入患者时,应注意提供必要的口罩、帽子以及手套等物品。限制探视人员,提前对其家属进行培训以及告知宣教。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12年1~12月ICU目标性监测人数共569人,ICU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6181d,使用呼吸机总天数3539d,中心静脉置管总天数3777d,患者带尿管总天数5777d;2013年1~12月ICU目标性监测人数共540人,ICU住院患者住院总天数6357d,中心静脉置管总天数4610d,患者带尿管总天数5721d。观察组呼吸机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尿管相关性感染、ICU感染等千日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大部分患者均需要采取有创操作,如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等操作方式[2]。国外研究者发现,87%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86%VAP与呼吸道侵入性治疗相关,95%尿路感染患者与导尿管的使用情况相关[3]。

篇3

[关键词]ICU意识模糊评估法;脑卒中;卒中单元;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5-0398-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5.23

谵妄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精神综合征,又称急性脑病综合征。卒中是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卒中严重程度与谵妄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要高于缺血性脑卒中。谵妄是影响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急诊最容易漏诊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急诊医护人员不常规对卒中患者进行谵妄筛查并实施相应预防措施,由此成为患者住院留观期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关于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护理管理文献较少,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对谵妄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指导性的护理指南和谵妄评估工具。因此,本文尝试探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在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规范化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住我院卒中单元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28~92岁,平均(67.50±18.20)岁。对照组男49例,女11例,年龄27~94岁,平均(69.50±17.10)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视、听力障碍而无法与护理人员交流的患者;(2)RASS(躁动-镇静量表)评分-4或-5分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3)昏迷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4)在急诊卒中单元停留时间,9AB。

1.2方法:

1.2.1护理人员培训:科室成立护理研究成员小组,共四组,每组有三名人员,参与卒中单元病房倒班,组长由具有主管护师职称护士担当,研究小组总负责人为科室护士长。护士长邀请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以专题讲座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谵妄相关知识普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运用CAM-ICU谵妄评估表实战评估。培训时间为1周,考核合格后参与临床研究。

1.2.2实施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卒中单元留观期间,依据患者病情诊断制定相应常规护理措施,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和镇静镇痛。实验组按照CAM-ICU进行初步筛查诊断,根据患者躁动评分加强床边访视、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方式、开展镇痛镇静。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护理

2.1常规护理措施:对留观脑卒中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并做好脑卒中护理常规。

2.2预见性护理措施:

2.2.1实施有效心理干预:管床护士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医患床边交流注重相互尊重,耐心讲解入科注意细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产生恐惧或焦虑情绪,从而配合医护开展专科治疗。

2.2.2规范开展镇静镇痛:老年患者发作急性脑卒中后极易出现谵妄,对疼痛和外界刺激敏感度增高,护士应加强疼痛的观察和评估。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年龄、营养状况、脑出血量和GCS评分等均是高血压脑出血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GCS评分越低,患者谵妄发生概率越高。亦有研究提示右美托咪定为新型高选择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它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作用,还具有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等药理性质,能够显著地降低谵妄的发生率,有效性好。因此,医护要加强合作,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准确评估,规范使用镇痛、镇静评分标准,以避免过度镇静或不镇痛。

篇4

【关键词】 重症监护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6-0031-02

doi:10.14033/ki.cfmr.2015.06.01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其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比例高达90%,而机械通气是ICU中抢救患者的主要方法之一[1]。VAP是一种难治性肺炎,病死率高,它的发生会导致脱机困难、住院天数的增加、医疗费用的加大,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并加重患者家庭负担[2]。本研究旨在探讨ICU患者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VAP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ICU的机械通气患者78例,其中男47例,女31例,平均年龄(64.38±4.25)岁,根据患者是否出现VAP将其分为VAP组和非VAP组,其中VAP组患者23例,非VAP组患者5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VAP的诊断标准,且机械通气时间为2~15 d。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实施。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VAP的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拟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VAP的诊断标准:(1)呼吸机机械通气48 h以后发生肺炎;(2)胸部X线的检查显示有明显进展或者新出现的斑片状、片状浸润性阴影,伴或者不伴有胸腔积液;(3)出现肺湿性音或其他实变体征。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1)体温高于38 ℃,呼吸道出现脓性分泌液;(2)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10.0×109/L,伴有或不伴有核左移;(3)发病后支气管分泌液中分离出新的病原体[3]。

1.3 方法

对所有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使用呼吸机(瑞思迈(北京)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时间、住院时间,统计静脉穿刺插管、治疗过程中出现意识障碍、留置胃管以及抗生素联合使用治疗的患者例数,收集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VAP组患者以发生感染前测定的最低值为准,非VAP组患者以中断机械通气前48 h测定的最低值为准。

1.4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VAP组和非VAP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穿刺置管、意识障碍、留置胃管以及抗生素联合使用等临床治疗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较

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VAP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非VAP组患者,且VAP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VAP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的比较

VAP组患者的静脉穿刺置管率、意识障碍率和留置胃管率均高于非VAP组患者,但VAP组患者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显著低于非VAP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指的是患者在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48 h后或在患者人工气道拔管的48 h内发生的严重肺部感染,或者患者原有肺部感染,而在应用呼吸机以辅助呼吸的48 h后再次发生新感染。在重症监护病房中,VAP是最为常见的医院内感染,约占院内感染的12.0%~33.8%[4]。因此,预防和减少患者VAP的发生,可以显著提高ICU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已经成为目前控制医院内感染的重点内容,而探讨ICU患者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有研究表明,在机械通气建立人造气道时破坏了鼻咽腔正常的防御屏障,且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增加了VAP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应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尽量减少呼吸机管路的污染[5]。本文研究中,VAP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8.47±6.53)d,显著高于非VAP患者(3.12±1.24)d。大量研究指出,血清白蛋白的降低能降低支气管收缩及咳嗽反射的能力,并减弱支气管的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导致黏液分泌的减少,防御屏障的功能受损,呼吸道滋生细菌,从而引发VAP[6]。本研究中,VAP患者血清白蛋白含量明显低于非VAP患者。更有研究证实,穿刺置管、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等均能导致VAP的发生,但抗生素的使用却能减少VAP的发生,引起VAP的病原菌主要是以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的革兰阴性菌;其耐药现象较严重,且多数患者为混合感染,临床治疗困难[7-8]。本结果中,VAP患者的穿刺置管、意识障碍、留置胃管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VAP组;但VAP患者的抗生素联合使用情况明显低于非VAP组。

相关研究显示,引发VAP的危险因素还有无菌操作不严格、机体免疫力低下、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以及VAP致病菌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那么,在诸多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积极的采取预防措施减少VAP的发生和降低其死亡率迫在眉睫。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主要的预防护理措施如下,(1)注重无菌操作:在实施侵入性临床操作时,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呼吸机管路的污染;并尽可能减少探视时间,避免感染;(2)重视留置胃管的患者的护理:保证胃管的位置正确,胃管定期更换,给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肠内积食、积气发生引发VAP的情况;(3)意识障碍患者护理:多次翻身叩背,促进肺部及气管的痰液通入主支气管,排出体外,并做好随时吸痰准备;(4)合理应用抗生素:抗生素能够控制原发性感染,对于VAP有一定治疗作用,但预防性用药不仅不能降低VAP的发生率,还会引起VAP病原菌的菌群失调,加大治疗困难程度;(5)增强机体免疫力:重症患者给予胃肠内营养,维持消化道内上皮功能,有利于炎症调节因子生成,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9]。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预防护理措施应从多方面入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参考文献

[1]丁彩云,徐h,张静,等.ICU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现况调查[J].江苏医药,2014,40(5):601-602.

[2]刘P美,杨红秀.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19-1321.

[3]韦艳,李晓阳,丁丽丽,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1):7-10.

[4]孙彩霞.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5):1007-1009.

[5]王辉,韩芳,李茜,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10-111,121.

[6]蒋彩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353-1354.

[7]陈谷霖,吴红丽,何耀琴,等.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244-1246.

[8]王娟,曾芹,雷清锋,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疗效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9):2143-2144,2163.

篇5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肺炎,干预,重症监护病房。

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患者机械通气48h以后或停止机械通气48h以内发生的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尤其是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MRSA等多重耐药菌引起的VAP更是临床医生最棘手的问题, 降低 VAP 发生率是ICU 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目标。引起VAP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减少VAP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我们从2012年开始对ICU 患者VAP 发病率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实施综合性干预, 使VAP 发病率明显降低。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ICU连续住院超过48小时的所有患者。

1.2综合性干预包括:①对ICU全体医护人员进行预防VAP相关知识的培训并考核;②执行手卫生制度,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③制定护理工作规范,要求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度,每天2次口腔护理,④制定ICU病房消毒制度、每天2次床单位消毒、⑤每月向医护人员反馈VAP防控措施依从性督查结果。

1.3研究方法自2012年2月开始,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2月1日到7月31日,调查ICU住院患者VAP及其防控措施的基线数据;第二阶段,实施干预,提高ICU病房VAP防控措施的落实率。第三阶段,2013年4月1日到9月30日,调查各项干预措施落实率和VAP发生率,评价干预效果。

1.4资料收集由院感专职人员、ICU医生、护士组成研究小组,所有参加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分工负责资料收集。护士每天记录在院患者使用呼吸机情况,填写登记表。主管医生发现患者出现肺炎后,及时向研究小组报告,确定诊断。院感专职人员通过信息系统查询患者基本信息。每周2次调查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填写“呼吸机肺炎防控措施记录表” ,对患者进行病情评分。

1.4 VAP诊断标准患者机械通气48h以后或停止机械通气48h以内发生肺炎,肺炎的临床和病原学诊断按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患者病情评分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执行。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非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类资料:以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检验水准为0.05。

结果

2.1一般资料调查住院患者409人次,平均年龄53.5岁,总住院日数5245天,人均住院12.82天。表1结果显示,干预前后患者平均年龄、病情评分、人均住院天数及呼吸机使用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

表1 干预前后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感染诊断 调查人次 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日 平均病情评分 呼吸机使用率%

干预前 211 2635 12.49 4.09 76.2

干预后 198 2610 13.18 3.93 77.4

2.2 VAP防控措施落实率,表2结果显示,干预以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VAP防控知识考核合格率、患者床头抬高、口腔护理及床单位消毒等防控措施落实率与干预前比较明显提高,差异均显著(P <0.01)。

表2 VAP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统计表

防控 干预前 干预后

措施 检查人(次)数 合格人(次)数 合格率% 检查人(次)数 合格人(次)数 合格率%

手卫生 76 26 34.2 81 66 81.5

口腔护理 84 57 67.6 76 72 94.7

床头抬高 98 64 65.3 78 68 87.2

环境消毒 56 37 66.1 47 44 93.6

VAP培训考核 32 15 46.9 38 31 81.6

2.3 呼吸机肺炎发生率表3结果显示,干预前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37例(其中临床诊断2例,病原学诊断35例),千日日感染发生率18.43‰。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26例(临床诊断1例,病原学诊断25例)。日感染发生率降低到12.86‰ 。干预前后VAP发生率差别显著(RR=0.710,P <0.01)。

表3 呼吸机肺炎发生率统计

调查时间 调查人数 通气天数 感染人数 感染率% 千日感染率‰

干预前 211 2008 37 17.5 18.43

干预后 198 2021 26 13.1 12.86

2.4主要病原菌共查出呼吸机肺炎病原体82株,排在前列的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表4结果显示,干预后上述五种病原菌所占比例明显降低,病原菌种类相对分散。

表4 呼吸机肺炎患者病原体构成

病原菌 干预前 干预后

名称 检出株数 构成比(%) 检出株数 构成比%

鲍曼不动杆菌 17 34.0 9 28.1

肺炎克雷伯杆菌 11 22.0 4 12.5

金黄色葡萄球菌 7 14.0 6 18.8

铜绿假单胞菌 7 14.0 3 9.4

大肠杆菌 3 6.0 3 9.4

其它 5 10.0 8 25.0

讨论

VAP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口咽部致病微生物的大量定植、口咽部致病微生物被吸入下呼吸道、使用被污染的设备,被认为是3个关键环节。机械通气患者通常入鼻胃管来提供营养支持,但鼻胃管可增加消化道菌群随消化液反流的几率,从而增加口咽部菌群定植的机会。另外气管内插管可导致局部气道的创伤和炎症,并造成宿主局部防疫功能缺陷, 从而增加患者口咽部条件致病菌定植的危险性。由于异物的刺激( 气管导管) 可导致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加,分泌物通过气囊周围的缝隙进入到气管内, 吸痰时也容易将这些细菌带入下呼吸道而导致VAP发生。口腔护理可以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从而较少感染风险。研究结果显示,半卧位可减少胃内容物误吸至下呼吸道,因此对于那些尚可忍受此种的患者,是一个简单有效且无须花费的预防措施[1]。呼吸机装置本身就容易成为各种致病菌的集聚地,被污染的湿化器、储水罐添加水、呼吸机管道冷凝水,患者周围的环境等,都可能受到各种病原菌的污染,由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不到位或不规范的技术操作引起患者的感染。

降低VAP发生率的策略应该是针对上述环节的综合防控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抬高床头、及时口腔护理、环境消毒、通过培训提高医护人员VAP防控意识和规范无菌技术操作等简单易行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VAP发热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过程中,干预前后人均住院天数、呼吸机使用率、患者病情评分均无差异 从而排除了上述因素对VAP发病率的影响。干预前后,随着各项措施落实率显著提高,VAP发生率由18.43‰降低到12.86‰,被认为是综合干预措施取得的明显效果。

马坚等调查结果显示[3],VAP的主要病原菌是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的主要病原菌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两者共占到49.4%。在环境卫生学监测中,最常见的污染菌是表皮葡萄球菌,与VAP病原菌也不一致,其原因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 崔云飞,周淑君,王雅妹. 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