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家经济总体形势范文

国家经济总体形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4: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家经济总体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家经济总体形势

篇1

[关键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考核指标体系 探讨

对我国工业经济效益的考核,迄今为止采用的仍是1998年进行试算、1999年按月对外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随着工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的转变,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被人民所重视,客观上对工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故对我国现行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的指标体系做如下探讨。

一 现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缺陷

我国现行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组成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与会计核算联系较紧密,是以新会计制度中有关会计指标为基础来构成的,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趋于成熟,但一些问题却也随之暴露出来。

(一)缺乏对企业发展能力与发展趋势的评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相互竞争定会日趋激烈,经营风险与投资风险也日趋增大。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在经营或投资时总是尽可能的回避风险,降低自己的风险系数,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准确的预计所投资或经营的企业的发展能力与发展趋势。

现行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本保值增值率虽然可以显示出企业的一些实力与发展后劲,但它只是对企业获取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评价。现代市场竞争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不断求得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注重企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求我们用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来对企业的发展能力来进行评价。

(二)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不够合理

现行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也设计了资产负债率来直接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但反映内容尚很不全面完整。从发展趋势来看,资产负债率有成为超稳定指标的倾向。由于在指标体系的计算过程中,当资产负债率低于60%时,该指标的权重即固定为“12”,而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降到60%以下,随着企业改组改制工作的进行,这种下降趋势仍将持续,因而就全国而言,这项指标的权重将长期保持在“12”,当然,个别地区和一些企业有可能存在差异。超稳定指标的存在,综合指数应有的变动幅度被“修匀”,经济波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就不能通过综合指数准确地反映出来。所以本人建议取消该指标,换用负债权益比率来反映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三)缺少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应该增加流动比率,在负债权益比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同时,流动比率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从而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建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就是通过评价考核工作,引导工业经济向着“集约型”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实现我们提出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衡量经济工作的成绩,要重视采用综合性考核指标,要看产值和速度,更要看是以什么方法获得的产值和速度,绝对不能只追求不讲效益的速度。所以工业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工作,坚持把“宏观导向性”放在突出位置,以求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科学性原则

即指标体系的设置和综合评价方法要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要能全面反映经济效益的客观实际。既要有反映活劳动消耗的指标,又要有反映物化劳动消耗的指标,既要有反映生产环节的指标,又要有销售环节的指标;既要有反映劳动消耗的指标,又要有反映劳动占用的指标;既要有反映现实的经济效益的指标,又要有反映发展的经济效益的指标。

(三)可操作性的原则

就是从实际出发,按照我们目前的统计制度和会计制度所能够取得的资料情况,制定出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具有可操作性并能满足时效性要求的方案,使评价考核得以顺利贯彻实施。

三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思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企业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合理经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财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这就是我们设计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新的指标体系应紧紧抓住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这个核心,打破原有的指标体系不把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作为政府部门的基层预算单位的陈规,将考核的中心指标由资金利税率转为资产净利率,将考核重点由企业行政目标的实现程度转移到企业是否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上来,不仅要考核企业即期经济效益和资金营运情况,又要考虑企业将来偿付债务情况和后续发展情况。

我们将企业的价值归纳为四种能力,即获取利润的能力(获利能力),资金综合运营能力(营运能力),偿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达到程度来综合评价某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

新的指标体系主要应有以下几个突破点:

一是要摆脱以资金利税率为核心的传统的考评企业模式的约束,不再服务于对企业进行检查评比和施加行政干预的目的,而是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应具有的行为导向、基本素质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之所以选用资产净利率为核心指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然要求。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总价值的公式,企业的总价值与企业每年所获净利润成正比,因而它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首要条件。

二是要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分析方法上,继承国际上惯用的比率分析法的长处;在评分方法上,将功效评分与总分评定综合起来,既解决总分评定法分数跳跃的弱点,又克服功效计分的“比率越高越好”这一与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的概念相悖谬的弊端。

三是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内实际与国际标准相结合,力求评价结果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情况。营运资金占总资产比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释当前企业资金普遍紧张根源,并引导宏观经济部门转变思想观念。企业只有真正产生营业盈余,营运资金才会有稳定来源,才能具备正常的支付能力,如果企业不具备相应的“造血”机能,无论如何注入资金,都会无济于事,而且事与愿违,非但银行信贷安全得不到保障,企业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对于经济效益核算不实的企业,这个比率也是一个很好的制约。企业在利润上搞虚盈实亏,对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额的影响不大。而且企业潜亏,必然要靠借贷支撑,则营运资金数额必然下降,进而揭示了企业真实的资金营运能力。

四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为完善现有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故在现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取消了资产负债率这个指标,同时增加三个新的指标:

(一)增加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来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不断求得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开拓新产品、引进新设备或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注重企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而不能急功近利,求一时的高效率、高利润。为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多家通过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总额与净利润的比值来显示其发展潜力的作法,引入这个指标,其内容用公式表示如下:

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工业增加值增长额/总资产增长额

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额等于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减去上年工业增加值;总资产增长额等于报告期总资产减去上年总资产。

(二)增加一个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来补充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负债权益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100%。

(三)增加流动比率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总之,要真正做好经济效益评价考核工作,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有一套科学的、为社会公认的、可行的工业经济指标体系,二是要有一种公认的、科学简便的评价方法,三是要有一套完整的、稳定的统计制度。

参考文献

[1]陈红,关于现行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统计与决策,1999,第10期

[2]康晓东,浅谈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新指标体系的不足与改进,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报,1996,第11期

篇2

2008年,交通运输部门克服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运输组织和调度指挥,挖掘运输潜力,圆满完成了奥运运输保障任务,满足了重点物资运输需要,保证了旅客出行需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2008年运输生产情况

(一)铁路货运比上年有所增长,客运增幅较大。全国铁路日均装车144868车,比上年增长3.1%;其中,国家铁路日均装车120455车,增长2.3%。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完成32.9亿吨和24828亿吨公里,增长4.5%和3.7%。其中,国家铁路完成27.4亿吨和23375亿吨公里,增长3.7%和3.5%。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4.5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旅客周转量完成7728亿人公里,增长7.1%。其中,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和周转量分别为14.4亿人次和7688亿人公里,增长10.6%和7%。

(二)公路客货运输均较快增长。公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完成221亿人次和1263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6%和9.8%。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完成181.7亿吨和12999亿吨公里,增长10.9%和14.5%。

(三)水路运输小幅增长。水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完成2.4亿人次和74.8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6%和下降3.8%。水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为29.7亿吨和65218亿吨公里,增长5.7%和1.5%。

(四)港口生产继续增长。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8.7亿吨,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9.2亿吨,增长7%。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626万标准箱,增长12.2%。

篇3

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动档案主体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不断进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意识,特别是以法定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体现在档案和档案工作上,就是他们作为档案形成者的意识不断增强,所形成档案占国家全部档案资源的比重日益提高。以社团和行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非政府组织不断涌现,逐渐担负起在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担负的一部分功能和责任,他们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运而生,在共和国的大厦中,它与农村的村民委员会一道,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社区和社区档案在原来的档案形成者序列和档案门类中,是不曾有过的。

其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催化了档案主体多元化。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我们坚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由此造成了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多样化的过程中,新的档案主体急剧增加。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公有制实现形式日益多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必然地急剧扩充着档案主体的队伍。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档案主体多元化。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外来文化传媒实体对于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文化市场构成将再次发生重大转变。国内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和文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主体的产权及产权组织方式,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广播、影视、报业、出版集团接踵而至,文化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和市场化机制的运用,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市场化改革,不同产权组织形式组成新的文化实体,文化单位与企业的联姻和结合,不同主体、实体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呈现出产权多元,组织形式多样,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新格局,已远非我们原有文化事业档案的概念、外延所能包容。文化主体的增多,必然地带来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也必然地带来文化档案的新形势。

档案主体多元化,使档案工作面临新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问题。适应新形势,直面新问题,我们必须对档案工作的思想、方针和政策、标准从以下方面作与时俱进的调整。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对待档案主体多元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的档案主体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成员,是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对新的档案主体要像对其他档案主体一样,将其重要的档案纳入国家管理范围,纳入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项档案事业发展计划。

第二,在坚持集中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对不同档案主体的档案管理实行差别指导。新的档案主体,产权形式、组织方式不尽相同,对档案及档案工作认识程度不尽相同,其所形成的档案,虽是国家档案资源的一部分,但所有权、占有权、处置权与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形成的档案不尽相同,对这些新主体,新档案,我们要在坚持集中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实行差别指导、差别要求。

篇4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前一时期影响跨国公 司在中国建立采购中心的出口退税问题可望在近期内解决。中国还将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进 一步完善立法,加强管理,以解除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后顾之忧。

李灿荣:

明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可能明显回落

国家商务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李灿荣表示,如果海内外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初步预计 二00四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考虑到今年出口基数较高,出口退税率下调 等因素,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可能出现明显回落。

展望2004年的外贸形势,李灿荣据此报告分析说,由于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总体形势趋 好,国际商品市场行情趋暖,价格上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浪潮方兴未艾,将为 中国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创造更多机遇。

篇5

2014 年12 月9 日,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组织召开第五届六次理事会暨十一次常务理事会。本次会议共有62 家理事单位、4 个地方协会共101 位代表到会。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家电业走势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做了《2015 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主题发言。任兴洲表示,改革开放30 多年来,中国GDP 年均增长为9.8%,而自2012 年起,形势发生了变化。2012 年,GDP 增长7.8%,2013 年为7.7%,2014 年前三季度为7.4%。经济增长明显进入新阶段,这个新阶段被定义为新常态。“所谓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具有明显新特征的发展阶段,而且今后一段时期都将稳定保持这种状态。”任兴洲说,“所有在前三十年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都在发生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是规律使然。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有效益的增长。”任兴洲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优化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形成新竞争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任兴洲认为,2014 年,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明显特点。一是经济总体上在合理区间之内,但下行趋势明显。二是投资下行显著,房地产投资回落较快。三是消费增速相对平稳,出口增速先抑后扬。四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逐月回升,预示着制造业的企稳态势。五是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其中,呈现出的积极变化是: 农业继续保持增产,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优化,需求结构继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体增长相对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对于2015 年经济走势,任兴洲认为,中国经济将仍处于调整期,增速不会太高;三大需求中,投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消费增速相对平稳,出口可能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经济结构调整会继续出现积极变化;局部风险会有所显现,但总体可控。

除宏观经济分析之外,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信息部主任胡晓红对整个家电行业的运行形势进行了回顾和展望。胡晓红在发言中提到,从国际环境上看,2014 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艰难,发达经济体仍然缺乏强劲增长的动力;新兴经济体处于资金外流、股市下跌、货币贬值及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局面,市场需求受到重大影响。国内市场则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国内经济保持低位趋稳的新常态,家电行业在宏观经济环境、补贴政策退出及住宅产业低迷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市场增长动力不足。2014 年,大部分家电产品销量增长缓慢,其中大家电行业深陷向增长困境。但是,2014 年,家电消费升级仍保持良好态势,高端产品比重稳步上升,制造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环境健康类产品快速增长。至于2015 年,胡晓红认为,影响2015 年家电市场的主要因素有家电业的消费透支、部分地区住宅市场的相对过剩、国际市场的消费升级对中国低端产品出口的冲击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基于此,胡晓红认为,2015 年,国内外市场动力不足将在2015年延续,当前多种产品高库存的局面将对2015 年产能正常释放构成不利影响,消费升级将继续成为推动家电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预计2015 年主要产品出口将保持相对稳定的小幅增长,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革命以及互联网将在更深层次影响家电业的产业变革。

除此之外,奥维咨询和中怡康也分别对家电渠道发展趋势和“两净”( 空气净化器和净水器) 市场进行了分析。浙江星星家电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勇、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伟庆、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朱金松、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诸永定、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赵继宏等都在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和思路。

协会工作2014 年总结和2015 年计划在本次会议上,姜风汇报了中国家用电器协会2014 年工作总结和2015 年重点工作计划。

姜风表示,2014 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按照第五届五次理事会讨论制定的工作计划,在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履行各项义务,较好地完成了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沟通,促进行业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任务。姜风表示,2014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针对行业内日趋重视智能化发展, 打造多层次技术交流平台,聚焦智能家电,推动技术创新;积极参与了废弃家电回收处理政策、标准化领域以及节能环保方面的相关工作;重视行业统计和专题研究工作,制作完成了《家电参考》、《中国家电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4 年中国家用电器行业生产能耗与产品能效调查报告》等研究报告,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信息和政策咨询;成功举办了第13 届中国家电博览会( AWE ) ;积极开展各项国际交流活动,如参加国际家电制造商协会圆桌会议( IRHMA) 等;充分利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旗下的媒体《电器》杂志社和中国家电网开展行业宣传。2014年,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成立的各个专委会也继续围绕各自行业的焦点问题展开工作。除此之外,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还积极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如成立消费指导部,推进消费者教育工作,开展培训工作等。另外,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通过加强团队建设,提升了协会的整体形象和凝聚力。2014 年6 月,民政部向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颁发了“中国社会组织评估等级证书”,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被评为最高等级——5A 级社会组织。

对于2015 年,姜风表示,这一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将拉开准备序幕,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将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特点,组织编写< 关于中国家电产业" 十三五" 发展的建议>,为产业发展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专业支持和参考。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还将继续密切关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节能领跑者制度”等各项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进展,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信息,并向有关部门反馈企业意见,维护行业利益。同时,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还将继续推动智能家电的技术交流与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加强行业统计和调查,完成年度报告和其他专项研究;继续做好标准化、培训、消费者教育、国际交流、办好2015 年中国家电博览会。

篇6

关键词:能源;国民经济;现状;依存;战略

引言

由于我国本土所蕴藏的矿产资源有限,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多种矿产资源的净进口国。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2000年,中国成为铁矿石净进口国,并于2003年迅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大国,2009年我国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资源自给率的不断下降使我国的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这些都暴露出我国在应该国际资源变化挑战时种种不适应。文在此结合国际资源价格变化总体形势,在借鉴其它国家资源战略的基础之上提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长远资源战略。

一、国际资源价格变化的总体形势

从长期来看,资源价格上涨的总体趋势是必然的。从供给上看,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现有的勘探水平上,资源储量是有限的,从全球范围看,按现有速度,原油、天然气、铁矿石可以再开采46.2年、58.6年、75年,而煤炭、铝土矿的保障能力超过100年。资源供给刚性为资源价格的长期上涨提供了存量背景。在此存量背景下,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也会推动资源价格进一步上升。

(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指数的长期走势

图一给出了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指数的长期走势。可以看到迪拜、布伦特和WTI三大石油价格从1998年起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势头,特别是进入2000年以来,原油价格由30美元一直冲高到2008年接近140美元,尽管在金融危机之后原油价格有所回落,但也一直保持在100美元/桶的高位运行之上。

图一 国际原油价格指数

(二)煤炭行业的价格指数的长期走势

图二给出了煤炭行业的价格指数的长期走势,同样可以看到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煤炭及炼焦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自2000年以来都保持升涨的趋势,只有在2009年和2012年的部分月份里出现过下滑的趋势。

图二 煤炭出厂价格指数

(三)天然气价格走势

图三给出了Henry Hub天然气即期价格和四种期货价格,同样也可以看出天然气在2000年以后不断上涨的价格路径,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天然气价格大幅下跌,并且没有像石油和煤炭那样反弹至危机前的水平上来。

图三 天然气价格

二、国际资源价格上涨背景下的各国应对策略

(一)美国资源战略

美国对矿产资源的争夺一直没有停止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919~1928年间,美国和英国控制着当时世界已知煤蕴藏量的53%,铁矿石蕴藏量的48%,石油蕴藏量的76%,铜蕴藏量的79%,铝蕴藏量的81%,铅蕴藏量的74%。冷战时期,美国垄断资本第一步的选择是控制澳大利亚矿业。同时,以石油资本为急先锋,大举侵入中、近东和北非。到70年代初,美国垄断资本在非洲控制了利比亚87%的石油产量;在委内瑞拉控制了100%的铁矿石生产和70%的石油生产。冷战以后,美国到国外特别是到发展中国家投资矿产勘查和开发活动日益增多。石油是其重中之重。

(二)日本的资源战略

作为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日本更加强调从长远的战略层面全面考虑自身的资源需求,也就造就了日本资源立国的一系列政策与防患措施。

在资源储备上,1975年实施的《石油储备法》把日本资源战略储备这一重要立国资本拉上了历史舞台。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的爆发,让日本开始把除石油以外,天然气、铁矿石、木材、粮食以及稀有金属等一并纳入资源战略储备对象;如今,虽然很多重要矿产资源进口量日本世界排名均在第一或第二,但现实却是日本石油等的战略储备量已跃居世界前列。除此之外,日本政府还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经营,避免国际市场风险。

(三)印度的能源战略

印度的能源消费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本地供给的不足也使得印度的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为了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增加油气产量方面, 印度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个。一是实施“石油恢复计划”,利用新技术提高老油田的产量。二是大力推行“新勘探许可证政策”。在石油战略储备方面,其石油战略储备主要是各能源企业自己的储备。为了增加能源安全系数,2004年1月,印度政府决定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计划到2045年储备相当于45天的石油消费量,以防止石油供给中断。

三、我国未来资源战略选择的相关政策建议

以上这些国家资源战略的分析表明,在资源价格上涨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本国资源禀赋的基本国情,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资源战略是确保本国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制定我国的资源战略时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从产业结构的演化来预判我国资源消费的未来走势

相对于工业而言,服务业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依赖程度较低,在单位产值相同的条件下,服务业的资源消耗数量更少。因此有可能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化来扭转我国资源需求高速增长的势头。美国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历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从图四中可以看到,在GDP大幅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仅仅只经历了相对温和的增长。而从GDP的内部结构来看,图五显示的第二产业比重的持续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则进一步证明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对能源消费的抑制。为此我们可以从产业结构的演化来预判我国资源消费的未来走势。

(二)立足长远、综合统筹制定资源整体规划

我国目前已有的资源规划突出的特点是短期规划多而长远规划少,规划期的过短使我国在制定资源战略时过于短视,资源政策也只是扮演临时救火队员的角色而无法对我国资源开发利用形成远景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战略。充分考虑到资源既有蕴藏量,充分预见未来技术创新对资源利用方式产生潜在影响,通过设定不同的资源技术创新场景,寻找我国资源战略的可选路径。

四 结束语:

因此有必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战略。充分考虑到资源既有蕴藏量,充分预见未来技术创新对资源利用方式产生潜在影响,通过设定不同的资源技术创新场景,寻找我国资源战略的可选路径。并且结合国内与国际资源市场的变化,有计划的开展走出去战略,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增加对海外资源的控制力。

参考文献:

[1] 吴学安. 日本能源战略启示录 [J]. 防灾博览. 2012 (01)

篇7

分析2008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既亮点纷呈,又问题多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厘清逻辑、把握大局,事关当前、影响长远。特别是深刻分析国际经济走势和我国经济的整体形势,对于采取正确的经济政策,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继续深刻变化,其后续走势已初步显现。美国经济:已由流动性黑洞走向流动性陷阱。所谓流动性黑洞是现有的流动性一下消失;流动性陷阱则是诱导政府注资,但所注资金对市场没有作用。现在美国有数以百万亿美元计的五花八门的证券和债券需要在市场抛售,没有几年时间,美国难以从流动性陷阱里出来。欧洲经济:目前是货币紧缩和通货膨胀问题同时存在,两者很难平衡。加之长期在体制和机制上严重缺乏活力,整个欧元区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已变得十分困难。西方国家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收入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财富越来越由少数人占有的矛盾已经到了异常尖锐的程度。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市场制约以及技术进步停滞的原因已很难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从2001年开始,美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活动,实行无抵押贷款和无信用贷款,然后转成债券,打包放贷。现在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破裂,并迅速由信贷危机演变成信用危机和信心危机,使融资、生产和消费出现互相挤压的恶性循环。因此,这种恶性循环势必还将深度演变。

第二,国际经济的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没有伤及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本次源自美国金融危机的西方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在不断地显现出来。一是随着众多国际性银行和金融机构深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资产损失甚至倒闭,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对其所持有的美元资产将遭受较为严重的直接损失;二是汇率变动必然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水。三是对我国出口会有重大影响。四是热钱可能大量涌入。从总体上看,尽管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是健康的,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只要把握得好,因势利导调控得好,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不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实质性伤害,不会伤及我国经济的基本面。

第三,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一是国际消费结构的改变对中国的出口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二是石油和其他基础产品价格下降,对我国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十分有利的;三是如果监管有力,调控有效,大量外资的进入可以为我所用;四是西方国家经济的颓势为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提供了有利条件。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为9.9%,这是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尽管与上年同期比有所回落,但这个速度仍然快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这个速度是在国民经济遭遇一系列重大的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取得的,更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十分强劲。从较长时间看,我国经济最近五年的经济增长一方面速度较快,同时又是最稳定的,增长速度的方差最小,各种关系比较协调。从未来一段时间看,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基础仍然坚实,发展后劲仍很充足。首先,我们的高储蓄率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资金在整体上是充足的,流动性是能够保证的;随着国际经济的消涨起落,制约我国经济的瓶颈因素,包括农业、能源、基础产品的供给状况和贸易条件都会有所改善;三中全会以后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必将使我国经济发展的纵深进一步扩大,回旋余地得到拓展,大国经济优势将会更好地得到发挥;今后几年将是我国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加速提高的时期;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仍将长期维持。因此,我国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和国际贸易方面的政策操作空间很大。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完全有能力克服国际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面对复杂形势,应采取积极审慎的宏观政策。一方面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同时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目前的经济情况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有根本性不同,不应随西方起舞;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总体有利,应抓住机会加快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用几年的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紧紧抓好粮食和农业生产,确保农业和粮食不出问题,这是改革的关键,是发展的战略基础;不要急于到西方国家去抄底,美国经济金融危机还远没有见底,资产价格还远没有跌到真实的水平。应冷静观察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演变,吸取日本当年的教训。应密切关注石油价格下行走势,择机增加对石油的战略储备。切实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监管。央行应高度重视对热钱的跟踪和监管工作,并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国际资金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服务。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要深化。不能只看市场表面,要防止货币紧缩表象下的流动性泛滥问题。关键是要注意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衔接,做到信息透明对称。要通过改革和完善,使市场能够发现资金的真实价格,现在这方面问题很突出。过多地使用准备金率工具问题较多,要发现真实的利率并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目前金融领域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市场不能反映真实的资金价格,这种状况对经济构成的潜在危险不容忽视。我们现在需要坚定的信心和稳定的预期,这一点我们和西方国家不一样。当前情况下,保持我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的稳定是十分关键的。对我国来讲,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信心比黄金还贵。宏观政策应以紧平衡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作为政策组合。要更多关注农民的利益。下大力气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下决心把过高的基尼系数降下来。要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合理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基尼系数既是战略需要,更是现实必须做出的选择。

篇8

关键词:资本项目;跨境资金;非现场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5-0059-03

一、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的主要思路

针对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以及日常监测分析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监管思路。

(一)宏、微观相结合

外商投资企业从最初的立项、设立到资金的注入、使用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获得利润、撤出等等看似微观、独立个体行为的发生其实都离不开国内外大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管中应特别遵循的是“宏观背景微观现象宏观分析微观指导”的研究分析思路。也就是说,在关注、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更理智、更准确、更透彻地去剖析每个微观经济主体所进行的个体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进而重新站回宏观的高度去分析、看待微观现象,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或建议,实现对微观行为主体的指导。使其遵循国家宏观经济走向和规律进行合法合理的经营活动。

(二)点、面结合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往往体现出“面点面”的特点。即:常规思路是先从某一时期内、或某一特定行业内、或某一选定区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所体现出来的全面信息人手,从“面”上做出整体分析和判断,再具体到要分析要研究的“点”,从个案深入剖析,挖掘深层信息、共性特征,再以“点”推“面”,升华高度,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看待问题。

(三)静、动结合

静态管理主要是指通过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相关基础信息、业务数据等信息的一系列审批系统、监测分析平台、报表等信息资源渠道来对其进行非现场监管的手段或方式。例如,利用直投系统、监测平台等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入、结汇、支付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日常的、专项的监测分析一种静态监管。相对于静态监管这种“坐在家中办公”的方式而言,动态管理则是一种很好的有力补充。可以弥补静态监管中无法获知,不能深入、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缺陷。如现场检查、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都是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的有效方式或手段。

(四)透过现象抓本质

在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监测分析过程中,除大部分的常规简易业务外,接触最多的往往是较为复杂的个案情况,而且时常同一类业务的个案情况之间还有很大区别,并掺杂着一些干扰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擅于深入剖析,擅于透过表面去找原因、挖本质,遵循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分析原则。这样,分析结论才会更“实惠”、更“精准”,而不“拖泥带水”,不“牵强附和”。

二、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特点,可有针对性地确定主要监管数据项目,并提炼出重点监测指标。

(一)主要数据项目分析

1 跨境收支。这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主要形式和渠道,也是做好监测分析的基础信息。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流入的规模、频率、行业分布等;企业外债流出、人整体情况;利润汇出的资金来源、行业分布等。

2 结售汇。这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在境内进行本外币汇兑环节,也是做好监测分析的必要步骤。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的规模、频率、行业分布等。

3 资金使用。这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在境内外进行本外币支付使用环节,也是做好监测分析的关键核心。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成人民币后在境内的支付使用,或直接对境外支付使用等。

(二)重点关注指标分析

1 外资流入增长指标。该指标是指监测期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出资额与撤资额之比。包括外资流入率、外资增长率、外资利用率等若干指标。其中。直接投资流入率为重点关注指标。一般而言,如果外国投资者看好当前或未来的经济前景,会加大对本地区或所投企业的注册资本,资金流入会大幅增长。相应的清算、减资等方式的流出会减少,该指标值会大于1。

2 外资投资风险指标。该指标是指外资企业撤资汇出额与总汇出额之间的比例,包括资金来源结构、投资行业特点、投资地区结构等若干指标。其中,外资撤资汇出率为重点关注指标。某一时期,当该指标出现持续增长势头时。则说明企业对当前或未来经济形势不看好。继续投资热情不足,资金回撤意识增强。

3 资金支付风险指标。资本金结汇率是指监测期总的资本金结汇金额与总的资本金流入金额之比。对资本金结汇资金流向的行业分布、地区结构等需要予以重点关注。某一时期内。当该指标值出现持续增长时,则表示当期企业结汇意愿强烈,资金需求量大;若某一行业的结汇率持续上升,则需密切关注该行业的结汇资金使用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存在投机行为。

三、跨境资金流动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流程设计

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跨境资金流动的非现场监管,是一个需要将看似零散无序的信息汇总整理,从中挖掘潜在价值,并不断提炼升华的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这除了需要周密严谨的研究思路外,还需设计出科学、合理、可行的监管流程或步骤,须有套行之有效、行得通的“路”去指引我们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监管,这样既可提高效率,也可做到有章可循。进而避免了杂乱无序、顾此失彼、避重就轻、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的混乱思维和做法。

(一)确定监测项目

根据跨境收支趋势变动情况,可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一监测项目进行独立的或阶段性的监测分析;也可普遍性的选择多项监测项目进行全面、整体性的监测分析等。例如,可选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这一单一监测项目进行阶段性、持久性的统计监测分析;也可对其某一监测期内跨境资本金大量流入的特殊时点情况进行独立的一次性分析等等。

(二)数据提取加工

1 建立基础数据库。根据业务系统、监测分析平台(直投系统相应统计分析模块、数据综合利用平台等)将上述监测项目从“全口径基础数据、业务分类、行业类型、国别统计”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统计汇总采集数据,形成日常监测分析数据库。

2 数据加工处理。采取以“企业和业务项目相结合”为监测主体的模式,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统计分析指标进行二次数据加工处理,成为更有监测分析价值的细项统计表,一方面对重点关注的业务进行分类统计,另一方面对于热点行业和重点关注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分年度整理,形成了一套“重点突出”的监测数据统计表。

(三)总体监测研判

对基础数据库统计汇总的数据进行总体、全貌监测,如跨境收支的整体形势、结售汇趋势、资金支付使用情况等,对监测期发生的资本项目收支进行总体判断,根据统计数据体现出来的特点初步确定需重点关注或需进一步跟踪调查的监测项目。

(四)重点核查落实

利用分析系统、监测平台等资源,有针对性的筛选出需进一步了解详情、深入核查的异常主体或指标,通过调阅业务档案、现场检查、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深入核实情况。从微观层面剖析个案行为产生的原因,探讨研究微观个体折射出的宏观层面的现象和深层次原因等。

(五)综合分析反馈

1 整体形势分析。通过对监测期的数据汇总、统计及加工,对监测主体做全面的跨境收支及结售汇形势的整体分析,对既有数据所反映出的特点做出初步判断。

2 重点指标分析。在整体形势分析基础上,针对监测期所反映出的特点、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微观、宏观原因。

3 综合评价分析。根据上述整体形势分析、重点指标分析,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走势,将微观主体行为动机与宏观政策环境影响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对监测期所反映出来的正面或负面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

(六)提出防范预警

通过综合分析所反映出来的现象或问题,依据相关法规、文件,并结合工作实际、经验,对异常或苗头性现象提出风险预警。针对所提出的风险预警信息。提出相应防范或解决的建议或措施。例如,监测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在国家不断加大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背景下,地区出现外资房地产企业数据或投资规模不减反增的情况,则应及时对该现象加以密切关注,在深入研究分析其微观行为背后会对当地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应及时对此问题提出预警提示及防范措施,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各有关部门。

四、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均衡监测管理制度

较为完善并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体系,是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构建的政策保障。在严格贯彻均衡管理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的特点,对外汇资金的流入、流出实行全程监管,既要防止异常外汇资金流出。又要抑制不合理的资金流入,同时注重从整体上对外汇资金流量和流向的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具体来讲就是,利用“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管理法规清理”成果,研究制定科学的监测分析工作规范及非现场监测管理制度。例如,针对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流人的特点,可根据其流量规模、频率、流向等特点制定出台大额资本金流入监测预警管理办法,并依托相应的统计监测系统设置预警指标,对异常资金流入给予及时、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外资以利润、清算、减资、转股等方式的撤资流出也制定出台相应的监测管理制度,与资金流入情况做定期的比较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防范建议等,这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均衡管理。

(二)优化整合监测分析系统(平台),提升电子化监管水平

目前,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非现场监测系统及数据利用平台已基本满足非现场监测管理需要。但监测分析功能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因而,在实施“资本项下业务系统整合”时,着重是将现有资源予以整合优化,使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彼此间搭桥互通,构建环型沟通机制,最大程度的发挥监测分析预警的整体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现有的统计监测系统,在已有的统计分析功能基础上,针对外商投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特点。设计专门的资金流入、流出模块及监测指标,设定出相应的预警临界值,并对其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对外资企业跨境资金流动的整体态势做出宏观判断,以便采取积极防范措施。

篇9

一般来说,经济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对社会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制度总结,一个时代的经济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主要经济问题和经济制度,所以,经济理论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20世纪末提出来的,主要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运行制度以及发展规律,是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总结和高度概括。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于正确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

长久以来,在国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的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对于经济制度的理解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之上,没有把握其实质上的真实意思,有时还会和其他经济制度混淆,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1]。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意义和本质特征,对于国家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都是十分关键的。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科学合理的社会化发展目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较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经济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技术现代化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变化,与之前相比,当前的社会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和细化[2]。另外,对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讲,跨部门甚至跨国家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根据社会的发展形势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有利于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发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生产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现代社会经济理论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制度,因此,设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国内和国际形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形成[3]。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不变的经济制度也难以适应社会形式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在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在继承和批判原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运用辩证主义的思想对原有经济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使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4]。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与当前的初级阶段相适应,由此可以预见,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未来的社会制度经济理论一定会具有较大的差别,并且未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在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而来的。可以说,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社会制度相适应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发展的整体形势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密切相关,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水平的发展对于社会的整体形势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5]。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的整体发展情况,所以,要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所以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应该在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既有的经济理论做出适当的变通,从而使其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提升服务,使经济理论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在此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理论。总体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公有制?橹魈宓木?济发展形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发展实践中,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有经济来说,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公有制资产的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走向[6]。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也说明,公有制经济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支配地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体现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体现其制度价值。在当前形势下,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资产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经济制度变革的不同阶段,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势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式下,将多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让各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在各自不同领域?l挥经济作用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7]。在此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也包括私有制经济。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等经济形式。虽然非公有制经济不具有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命脉,但是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私有制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不完整的。因此可以说,私有制经济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国际金融市场 发展趋势 特点探析

一、引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无疑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并且根据国内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更加周密的发展计划,可有效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使得我国的企业获得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

开展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主要可以将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总结如下:

(一)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形势相对较为平稳

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复苏,当下绝大部分的欧元区重债国所具有的债务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有效的解决,同时很多国家的高风险资本也逐渐的呈现出回调现象(以美国为主)。因此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变动也逐步的呈现出了缓和的状态,所处的环境和其总体的趋势也相对平稳。

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结构的复杂性相对较高,因此很多具有经济问题的稳定趋势也容易被较小的经济变动因素打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长期的保持警惕性[1]。

(二)国际金融市场所具有的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现象

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所具有的资本的结构分配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动现象,逐步的显现出了“南升北降”的发展特点。“南升北降”的经济资本特点的逐步呈现,使得新兴股市的发展速度十分的缓慢,进而出现了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而导致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发展速度的逐步提升造成的。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性分化

由于世界的经济体系的逐步复苏,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结构性也开始逐步的呈现出了分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发展中的经济与发达经济的结构分化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发展中的经济受通货膨胀的整体趋势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需要加急改革自身的货币政策。

2.发达经济与短期利率的分化问题呈现出长期分化的趋势[2]。开展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探究可知,当下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总体形势相对较为平稳,在其所具有的资本呈现出流向逆转的趋势的同时,其信贷结构性分化并且发达经济长期于短期利率分化。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形式的基本特点,可以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思考和探究提供更加明确的探究思路,进而为我国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指出更加科学的发展方向。

三、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

针对于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主要可以将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总结归纳如下:

(一)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美国的经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所占有的主导地位无需质疑,因此美国的货币资金吸引能力、以及美元的资金的流动性都会影响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

(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流动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呈现,美国在国际上的经济主导地位也开始被逐步的削弱,国际上的金融资金也开始逐渐的呈现出由美国流向欧洲以及亚洲的趋势。但是由于国际的金融市场被全球的宏观经济所良好的调控,因此可以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国际金融经济的稳定性的有效的保障[3]。

(三)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银行无疑是金融和经济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只有保障国际银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平稳性,才能够真正实现国际金融市场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国际金融银行的发展趋势,也是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开展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可知,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流动方向以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企业在新时期进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密切的观察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因素以及因素的动态,进而才能够真正的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4]。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

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主要可以将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总结如下:

(一)国际金融市场逐步呈显出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其所呈现的资金国际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的提升国际资金的利用率,实现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趋势的良好型的保障。

(二)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的逐步发展,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国际金融市场的畅通化的提升,也有效的提升了各个国家在利用资金投资时的宏观性[5]。

通过思考探究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可知,国际金融市场逐步呈显出资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并且国际融资畅通化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发展主流。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改革和扩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时也对于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因此我国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顺应市场趋势,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首先应当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而针对于当下国际金融市场形势的基本特点,进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的因素探究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探究。开展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探析,明确当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根据我国的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方向性的、科学的以及全面的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可以有效的实现我国的企业的良好发展,进而高速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思豪.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研究[J].中国商贸,2015,04:79-81.

[2]玄立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2:61-62.

[3]张雪.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3:41.

[4]韩洋.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篇11

一、我国就业与GDP增长的实际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与GDP增长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农部门的GDP增加是创造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二是非农就业弹性处于波动状态,但并未表现出递减的趋势。三是城镇新增就业不断增加,非农就业总量也处于增加的态势。经济体制转轨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是导致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

就业弹性是GDP和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体现。有的学者指出,我国就业弹性正在逐步缩小,即GDP吸纳就业的能力在逐步减弱。使用这一结论要十分谨慎。因为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总体就业弹性的计算反映的是城乡全部就业和GDP总量之间的增长关系,但由于非农产业未能吸纳的就业都被计入农业部门,这样,计算出来的就业弹性并不能真实反映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第二,现行的就业统计体系中,分部门计算就业弹性,所使用的就业数字不包括单位就业渠道之外的就业,这样大量的就业增长就被排除在计算之外,会造成就业弹性被大大低估。因此,计算非农部门的就业弹性(包括城镇非正规就业和农村非农就业)更能反映实际情况。

实际上,由于我国处于迅速工业化的阶段,农业排斥劳动力是一个长期趋势。因此,农业部门很难创造新增就业需求,新增就业岗位主要通过非农部门的GDP增长来实现。根据现有的统计体系,我们可以计算出非农就业的增长情况以及非农GDP的增长情况。如表所示的是根据可比价格计算的非农GDP增长率、非农就业增长率以及由此计算出的非农就业弹性。数据显示,除了个别年份以外,非农GDP的增长率都在8%以上,“十五”期间的平均值也维持在9.5%左右的水平。根据该表所计算的弹性,可以做出如下的判断:非农就业弹性有波动,但并未表现出递减的趋势。

1991―2003年,非农就业弹性的平均值为0.3,这意味着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将会收到GDP和就业同时增长的效果。

二、我国每年拟定就业目标的做法和依据

近年来,我国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都拟定就业目标,这既体现了就业目标在当前宏观调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符合我国这样一个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拟定年度就业目标的主要依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自然变动,每年都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因此,每年的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都会有所变化,需要政府相机决策。二是宏观经济形势的短期波动,会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也使得就业需求总量和结构不断变化,需要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就业目标。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要判断劳动力供给的总体形势。

(二)在宏观调控中,将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增长目标挂钩。

(三)考虑就业弹性可能发生的变动,将产业布局、调控措施和就业吸纳能力挂钩。

三、今年就业与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建议

(一)今年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实现就业目标所需的GDP增长速度

当前劳动力供给的形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导致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高峰期。“十五”期间,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每年新增的劳动年龄人口都在1000万人以上,2004年和2005年每年仍然有1200万人。其中,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招生数的缺口在1100万以上,形成主要的劳动力供给群体。

2.高校毕业生数在逐年增加。2001年和2002年,两年的高校招生总数为589万人,较此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5年的第三季度开始,这些高校毕业生将相继进入劳动力市场,并形成劳动力供给的压力。

3.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停止。劳动参与率降低会在实际上减少劳动力供给,但微观调查结果表明,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在近年趋于停止,维持在66―70%的水平。

综合上述主要因素,判断今年的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将在1000万人左右。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最主要的因素是GDP的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就业弹性是由相对长期的一些因素所决定,但GDP增速的决定相对短期。如果非农就业弹性维持在1991年以来的平均水平(0.3左右),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非农经济增长率需要维持在8%的水平。如果非农就业弹性处于低位水平(0.23左右),则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非农经济增长率需要维持在10%的水平。将8―10%的非农经济增长率换算成全口径的GDP增长率,大约为7.3―9%。

2005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仍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GDP增长速度达到8.8%,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0%、10.8%和8.0%。根据以往经验统计,后三季度GDP增速要达到7―9%。但如果宏观调控力度继续加大,后三季度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下滑,将不利于就业的总体平衡。

(二)实现今年就业增长目标的对策建议

1.需要注意宏观调控目标和时机选择,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年劳动力供给压力较大,也有可能出现高失业的时期。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积极调控就业需求的两个基本要素: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要注意,通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就业机会。

2.继续鼓励非正规就业,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有侧重地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趋紧,不仅需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就业弹性也需要处于高位值,这要求鼓励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就业。同时,劳动关系管理和其他劳动力市场规制措施的出台,要审慎地选择时机。

3.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动态地调整和统筹就业政策。农业部门虽然不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联动,仍然会对整体的就业形势产生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的转移速度和数量,受到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相对收入关系的影响。继续保持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将有利于减轻非农部门就业的压力。

篇12

一、2014年煤炭销售取得的成功

(一)市场分析

2014年,在国内经济下滑、煤炭出口乏力、国内煤炭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公司高度重视市场销售工作,每月听取专题汇报,研究观察销售市场,及时调整销售策略。

(二)加强运力形势

2014年,煤炭运力有所加强,一是保持公司原有的运力,优化原有交通工具。二是开展新的运力工具,增加了运力的质量。

(三)加强生产质量

一是加强设备和生产技术管理,实现了商品煤的均衡生产,多项生产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提高设备出动率,超前剥离,确保*个露天矿均衡高产,创出了日产原煤最好水平。三是加强矿井水平和工作面正常接续,加快设备更新,提高产煤机械化程度,使产量大幅增长。

二、2015年面临的市场、销售形势

(一)不利形势

受政策性增支因素和煤炭出口萎缩影响,2015年我们的经营也面临较大的压力,一是煤炭资源税改革方案正在酝酿,如果出台,预计将减少利润20亿元;二是有些地方出台本地政策,对煤炭企业加征税费,如果实施,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压力;三是出口量减少、价格下降,影响企业盈利,将比2014年减少数亿元。三项合计,将使企业减利10亿元以上。

(二)有利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形势企稳向好。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项目投资的政策拉动下,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趋稳回升,加上迎峰度夏和冬储煤的因素,国内煤炭需求将有所增加。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叠加效果影响,预测电力消费下半年有望恢复正增长,全年发电量有可能恢复正增长。

三、2015年工作思路及指导思想

2015年将坚持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得到了同步发展。

四、2015年工作安排

(一)加强市场影响力

一是积极完善公司大销售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统一调剂市场、统一内部定价、提高公司市场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奋力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想方设法提高重点用户的合同兑现率;不断加强与大客户的合作。

(二)增加运力强度

一是加强铁路、交通等部门审核落实,按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要求,研究确定订货改革和产运需衔接的原则、政策和铁路运力配置框架方案,并负责组织指导跨省区产运需衔接。二是增强运力配置框架方案对煤矿和用户衔接的指导性,框架方案将运力配置落实到矿点。

(三)完善货款回收能力

一是准时将到期货款进行催收。二是要运用法律签订货款伙同。

(四)提高生产质量

一是继续加强公司对煤炭生产单位生产技术、采掘接续、新井新面投产、设备维护保养、生产工艺改造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增加**、**、**等新的设备,提高产煤机械化程度,使产量大幅增长。三是加大挖掘生产力度。

篇13

据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下降2%;进口10.49万亿元,增长0.6%;贸易顺差3.35万亿元,收窄9.1%。其中,四季度进出口、出口、进口值分别增长3.8%、0.3%和8.7%。

最新一期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7.4,已连续3个月实现环比回升,表明2017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压力有望缓解。

尽管2016年我国外贸增速仍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比2015年收窄6.1个百分点。同时,在外贸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

2016年,我国进出口逐季回稳。据海关总署介绍,2016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下行压力加大,总体形势复杂严峻。但随着国家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值明显下降,二季度出现企稳,三、四季度持续实现正增长,全年呈现前低后高、稳中向好的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四季度进出口均实现正增长,进出口、出口、进口值分别增长3.8%、0.3%和8.7%。对此,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表示,首先是得益于一系列促进外贸回稳向好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其次是外部环境有改善的迹象,出口企业新增订单指数回升明显;第三是国内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带动大宗商品进口量持续增加。

进入2017年,外贸回稳向好的态势仍有望延续。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16年四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连续3个月环比回升,到12月份为37.4,回升0.5,表明2017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压力有望缓解。

除了总体数据稳中向好,2016年我国外贸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等方面也表现出一些新变化和亮点。贸易结构方面: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贸易方式更趋合理,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稳步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取得一定进展。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8.1%,比2015年提升1.2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0.9%,占中国外贸总值的55%,比2015年提升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3.2%,占中国外贸总值比重较2015年提升1.3个百分点。

此外,在产品优进优出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出口方面,2016年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仍保持增长,同时,部分机电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也保持良好态势。进口方面,2016年我国原油、铜等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部分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O备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也有较快增长。

篇14

2010年以来,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对工业发展的积极推动效应继续显现,我国工业生产延续了2009年下半年的企稳回升态势,总体发展形势继续好转,工业产销形势和经济效益有明显好转迹象。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2010年以来较高的工业增速一定程度上来源于2009年同期较低的基数,工业持续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工业运行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和制约因素。

(一)维持投资超高增速的难度将逐步加大

在本轮经济调控过程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贷款的超高速增长成为引导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贷款分别增长了53.7%和47.7%,均远高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总计37.6%的增速,而同期利用外资却下降了15.8%。2010年,受财政资金增长的限制,经济刺激政策空间和力度将逐步变小,效应会有所递减。而当前,政府投资和国内贷款增长尚未完全将民间投资的带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接替政府投资力度减弱的民间投资能否及时跟进还存在一定变数。随着国家预算投资增速的下降和银根收紧所带来的国内贷款的收缩,继续维持高投资增速的难度将逐步加大。2010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国家预算内资金仅增长了14.1%。1―2月,工业投资4977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同比降低3.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3836亿元,增长23.6%,同比降低1.8个百分点。因而,单纯依托超高投资增速拉动工业增长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二)工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一方面,短期超高投资率和长期低消费率的矛盾将可能会再次显现,部分工业领域可能再次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2008年以来,高投资所积累的工业产能正在逐步释放,同时,经济回暖的迹象必将减缓市场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而在工业产能大规模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对工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没有明显的提升,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明显低于同期投资和出口的增速,也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由此,部分工业领域的供需矛盾将有所加剧,产能过剩的风险将有所加大。如钢铁行业,受产能过剩影响,自2009年至今,钢铁产品价格始终维持在低位运行,2月份钢材价格指数同比下降了近4%;加上铁矿石期货价格飞涨对钢铁行业将产生较大影响。另一方面,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高耗能行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幅,由此将推动工业结构再次向重化趋势发展。统计局数据显示,前2个月我国重工业增长23.7%,高于轻工业近10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0.9%。按照中央转变经济结构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能源资源供给及运输保障能力将再次面临挑战

2010年以来,工业总体尤其是重工业加快增长再次带动了能源原材料、运输等产品需求的加快增长。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同比增长28.7%,比去年12月份加快3.3个百分点。快速增长的工业需求也带动了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2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3%(上年同月为下降7.1%),涨幅比上月扩大2.3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5个百分点,尤其是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较快,涨幅分别达到30.1%,上涨25.4%。尤其是我国需求较大而对外依存度又相对较高的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国际价格又再次出现大幅上涨的压力。可见,能源原材料供给约束和成本上升的风险和压力正在逐步增加。同时,工业快速增长也带动铁路货运量迅速回升,在短期内运力较难出现较大改善的同时,出现运输瓶颈的风险再次增大。据铁道部统计,1、2月份全国铁路日均装车分别为15.5万车和15.6万车,同比增长19.1%和17.4%,环比增长2.8%和0.7%。1、2月份完成货物发送量分别为3.04亿吨和2.78亿吨,同比增长21.3%和19.2%;其中,煤运量分别增长25.7%和26.2%。

(四)出口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工业品面临的出口市场环境仍然较为复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较为脆弱。2010年,随着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的上升,世界各国很可能加大“政策退出”的力度。当前,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等国已率先步入加息周期,美联储已提高了紧急贷款利率。预计到下半年,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可能正式步入刺激计划退出进程。在金融危机阴影尚未完全消退之前,如果发达国家过早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全球经济增长将再次面临波动的可能,给我国出口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二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迹象明显。当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还有130多项,其中70多项针对中国。同时,今明两年将是美、英、澳大利亚等10个发达国家的选举年,出于转移国内政治压力等目的,必然强化贸易保护措施。三是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有所增大。2010年以来,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向中国施加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给我国外贸金融等相关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干扰。由此,给我国维护工业品出口市场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2010年全年工业生产走势预测

(一)工业增长将继续维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全年增速高于2009年

2010年全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将继续呈现总体趋好的态势。一是工业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仍然较为宽松。2008年以来的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随着一批基础设施及相关投资项目的开工建设,对工业品需求的拉动效应日益明显。二是尽管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在各国经济刺激政策影响和经济周期自我调整的基础上,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将趋于减弱,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形势将继续向好的方向转变,我国工业品出口也将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三是随着经济逐步复苏和收入状况的改善,必将一定程度带动居民消费信心指数的提升,因而国内消费需求也将在相对稳定中趋于增长。四是经历了低迷调整时期之后,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去库存化”任务,许多产品库存量已低于正常库存,在市场需求预期改善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将进入库存回补阶段,将使工业生产走出库存调整周期底部而较快增长。由此可见,上半年和全年我国工业维持恢复性增长态势的可能性较大,但考虑到价格上涨可能带来的经济政策的适度紧缩,工业增速可能在加快增长后逐步趋于稳定,工业增速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预计全年增速将超过2009年。

(二)行业结构可能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

在工业总体向好的背景下,具体行业面临的具体形势有所差异,不同行业的走势也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呈现差异化发展的态势。一是在投资惯性效应的带动下,在2010年上半年,重工业增速超出轻工业的趋势仍会维持,但是,随着工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增加,重工业增加值继续加速增长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二是在持续的政策支持和需求带动下,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高加工度的产业有望获得较快增长,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有所增强,对我国工业结构改善的积极作用也会逐步显现。三是在外需回暖的带动下,电子信息制造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实现加快增长,但受到贸易保护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传统外向型工业复苏的步伐也不会一番风顺,尤其是低端产品制造环节的压力依然较大,外贸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较大。四是以内需为导向的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产品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但受制于居民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整体增速出现大幅变化的难度较大。可以预计,在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强有力支撑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也会总体上呈现继续改善的态势,但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不同,以及行业、地区及规模的不同,企业经营状况改善的程度将有较大差异。

三、政策建议

(一)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尽快引导民间投资进入良性轨道

一是在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政策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同时,也要尽量兼顾工业调整和振兴政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加强对重点行业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效果的跟踪和后评估,适应产业发展面临的最新形势,及时调整和落实相关配套的政策细则。二是在国家投资总量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充分启动民间投资,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提升未来民间投资的信心和意愿,推动民营企业投资逐步接过国企投资的“接力棒”,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强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尽快扭转利用外资增速下滑的局面。三是积极培育居民消费需求。继续推动实施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相关消费刺激政策,有效地拉动消费增长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强化国内消费需求对工业生产的带动作用。

(二)谨防产能过剩风险,继续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一是密切跟踪重点产业供需形势变化,及时相关指导信息和政策,及早规避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继续推进兼并重组和落后产能淘汰,在工业恢复增长过程中,也要把住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准入门槛,规避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二是抓住当前战略性机遇,加快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根据当前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协调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三是继续有效利用中央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手段和相关配套政策,以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大对企业在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装备水平、安全生产和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三)积极调整外经贸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

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及时调整外贸政策。针对当前出现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形势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时国际市场和贸易政策信息,协调贸易摩擦,根据产品出口形势,灵活调整出口退税等相关贸易政策,不断改善出口环境。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继续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协调国内外金融政策,充分考虑汇率平衡的长短期因素,尽量维持人民币汇率变化的相对稳定,为企业出口创造稳定的预期。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走出去”效率。及时抓住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的良好机遇,积极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加大“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外投资领域,提高战略资源掌控和跨国经营能力。

(四)提高能源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