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时钟的知识范文

生命时钟的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时钟的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命时钟的知识

篇1

中国属于大陆法系,成文法覆盖社会诸方面的事项是其特点。但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条律是有层次的,能在道德范围内解决的事项不宜上升到法规层面,能在法规层面解决的问题,不宜上升到法律层面。法律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行为规范的底线,而道德的约束远比法律宽泛得多,法规则处于两者之间,进一步划分为国务院制定的法规和国家各部委办制定的行政规章两类。同样的道理,行政规章能够解决的事项,不宜上升至国家法规层面。社会上的一切事项,不分轻重缓急和问题的大小,若都要以法律和国家级法规的形式来规范,那么法律法规就会多到天文数字。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法律信息达到天文数字的时候,法律不可能得到尊重和真正被执行,因为执行任何法律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人力和财力、时间和空间),成本大到高于成效,法律就变成了摆设。

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完善,全国有四千多部法律和国家级法规,其中有一部分法律法规尚没有得到认真执行,甚至没有被执行。同时,涉及具体事项的行政规章很多,相近的内容经常重复颁布、强调。现在被呼吁立法的事项,绝大多数都有行政规章和法规做了规范,并且多数对应着相关的上位法条文。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法(包含最低级别的行政规章)不依,执法不严。

例如,酷热天的室外作业,我国去年就出台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有义务停止、缩短或者避开高温时段安排劳动者的室外的露天作业。其依据是《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主张这方面立法的理由是,已有的行政规章“级别太低,容易被用人单位漠视”。显然,这种思路找错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既然有行政规章,那主要问题是落实规章,而不是把具体的事项提升到法律。

我国多年来一直在“扫黄”,禁止的法律法规很多,法官离开法庭就是普通公民,同样得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若这方面出现了问题,依法处置就是了,怎么还要专门为法官另外出台一部禁止法官生活糜烂的法律?法治的特征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若须加大处罚力度,也只能在已有法律法规的范围内采用处罚上限,除了警察、军人外,另行为某类社会人群制定法律,不是法治的体现,而是人治思维的结果,尽管在以“法”的名义。

记者挨打了,就呼吁制定禁止打记者的法律,也是同样的错误逻辑。记者是一种普通社会职业。不管谁打人,已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来约束,重的有《刑法》管,轻的有《治安管理条例》管。那位广东的律师要求把记者视为警察、公务员那样的对象,通过赋予记者特权来保护记者,这在法治理念上是说不通的。记者不该拥有特权,把公务员视为拥有特权的人,这种认识至少在法治理念上也是不对的,只有警察、军人等因为身负保护人民的职责,有专门保障他们特殊权益的法律法规,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

现在关于立法的呼吁中,多数事项现有法规(特别是行政规章)已有规定,相关的法律一般是在中观层面相对抽象地表述原则。行政规章作为下位的法规,其职能就是依据上位法,将相对抽象的法律规定具体化、可操作化。我们要把精力放到切实落实相关行政规章方面,解决无人执行或执行不利的问题。

篇2

冈萨雷斯是墨西哥莫雷利亚市的一位市民,在一家工厂上班,妻子在一家商店上班,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儿子,生活虽不富有,但日子过得却很温馨。然而,儿子七岁那年,得了恶性脑瘤,花了很多钱,最终还是走了。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去了另一个世界,夫妻俩痛不欲生,妻子渐渐地有些精神恍惚了,经常在夜里起来往外跑,叫着去找儿子。后来,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整天哭笑无常,终于有一天,她又一次独自跑出去,冈萨雷斯到处找也找不到,第二天,才在一个水池子里发现了她,早已经溺水身亡了。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冈萨雷斯万念俱灰,他觉得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便打算用自杀来结束生命,同时也结束自己的痛苦。于是他准备了一些安眠药,准备服下去一死了之。就在这时,他忽然想到,在妻儿患病期间,他曾向朋友借了一些钱,现在也没有还上,如果自己死了,朋友的这笔钱不就再也还不上了吗?想到这里,他改变了主意,准备先把钱还上,然后再自杀。第二天,他就回到工厂上班了,同时利用节假日到市场上做些小生意,所赚的钱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外,全部存了起来。一年半以后,他终于存够了这笔钱,把它还给了朋友,了却了一桩心愿。但此时,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已经淡化了,而且从做生意中,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便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辞了职,专心做生意,由小到大,后来成了一个老板。谈起当初的想法,他说:“如果不是因为心里有着还债这个目标,我早就不在人世了,是这个目标支撑着我走到今天的。”

亚瑟尔是美国纽约的一名警察,在一次追捕行动中,他被一名罪犯开枪击中了左眼和右腿,变成了一个又瞎又瘸的残疾人,而罪犯却逃跑了。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将罪犯绳之以法,无论罪犯逃到哪里,都要将他缉拿归案,决不能让罪犯逃脱法律的制裁。从那以后,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美国,还去了两趟欧洲,终于在一个小国家发现了罪犯的踪迹,将其抓捕归案,使罪犯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他也因此立了头等功,成了一个英雄人物。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几个月以后,他竟然自杀了,在遗书中,他这样写道:“这些年来,让我活下去的最大信念,就是抓到这个罪犯,因为有这一目标作为支撑,所以尽管身体残疾了,但我从来不曾绝望过。那个罪犯被判了刑,我的目标达到了,可我也失去了生活的支撑……”

生活如果没有了目标,就会迷失方向;生活有了方向感,生命才能精彩。目标是生命的一种支撑,只有为生活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生命才能充实,才能不断给自己增加信心,以坚定的信念走向未来,从而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快乐幸福。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篇3

[关键词]曹植;生命意识;诗歌主题

生命问题是人类面对的最古老的问题之一,因为一切生物都本能地恋生惧死,从而有喜生悲死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生命意识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个核心主题,也成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思考到的内容,更成为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高唱亦或是哀吟。

关于曹植诗的创作风格,钟嵘《诗品》这样评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①这个评价非常精准。曹植作品不但具有阴柔美、婉约美、雄奇美,同时又充满慷慨悲凉的生命意识。

一、渴望建功立业以求得生命价值的永恒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明确表达了他的人生终极追求:“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②曹植位为藩侯,完全可以过一种富贵享乐的生活,但他不愿如此虚度一生。他一心只想投身政治,在安邦定国、救民于水火的事情上有所建树。他希望通过建立不朽的功业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永恒。《左传》有“三不朽”思想:立德、立功、立言。曹植对于生命价值的考量完全符合儒家“三不朽”的道德伦理生命观,对于他来说,投身政治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建功立业才是声名不朽的最大保证。他奉为最高价值的是以功业垂名,而非以文章传世。

曹植早年的代表作《白马篇》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面上寓意于幽并游侠,其实是作者自况。通过这样一个英雄形象,表达出他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对国家有所贡献的愿望。《薤露行》是曹植借乐府旧题写作的新辞,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天地浩瀚无穷,但人处在世间却显得渺小,就像轻易被风吹起的尘土,无所寄托。要想让短暂的人生过得有价值,应该施展才华,效力于明君。

曹植其他很多诗文中也流露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美女篇》中以美女自喻,表现自己志存高远却没有人能理解,渴望有所建树却只能游离于政治之外,正值盛年却无法施展抱负,无奈只能在夜晚“长叹”。《浮萍篇》中以弃妇自喻,像浮萍一样漂泊无依,恭敬勤劳却无端被抛弃。曾经像琴瑟一样和谐,如今疏远得像商星和参星一样。这表面上是弃妇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反思,其实曹植是借此提出心中的疑问。进而言之,这首诗明写弃妇,其实是曹植政治上的失意之作。《盘石篇》则以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的感慨表达本心,曹植也像孔子一样,有心用世却不得施展才华。孔子想要乘木筏漂扬过海,但曹植被迫数次迁徙,有孤独飘零之感,即使郁郁不得志,却连像孔子一样远游的潇洒都难以奢望,不由心生感慨。

二、因本体生命意识的增强而产生的哀思

因本体生命意识的增强,曹植对生命产生了无限的哀思,他的哀思主要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有限人生和无限宇宙之悲剧矛盾的深切体验。魏晋时期,生命主题在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建安文人倒不单纯喜生悲死,他们更多地忧惧生命短暂而功业未成,曹植尤为如此。他才高八斗,遭遇坎坷,壮志难酬,愤懑难平,所以在这一方面他比同时代其他文人有更深刻的体验。曹植早期已有了对生命短暂、倏忽易逝的感慨。《感节赋》云:“惟人生之忽过,若凿石之未耀。”⑤《箜篌引》云:“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⑥这一句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疾风吹向灿烂的太阳,太阳迅速向西方落下,一天就这样流逝。“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⑥美好的年华没有第二次,百年的时光倏忽间就会过去,一生也转瞬即逝。时光易逝,人生短暂,遥想先民,曹植不由得感慨这都是天命。再联系“天命不可违”,不难理解曹植心中的郁闷:虽然人生短暂是天命难违,却仍忧虑岁月已逝而功业未成。《赠徐帧吩疲骸熬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⑦这与《箜篌引》中的“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亦情亦景,用太阳西下之快表现时光之短促。《仙人篇》云:“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⑧俯视人间五岳,曹植感到人生短暂,自己就像暂时寄居在人间一样。《浮萍篇》中的“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寓”⑨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曹植的哀思还体现为对于生命本体旷世孤独的体验。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曹植一直在夹缝中生存。监国使者的监视与迫害、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亲人的疏离,都使曹植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旷世孤独。其《迁都赋序》云:“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⑩曹丕对曹植仍然怀有戒心,忌惮曹植在一个封地时间久了会形成自己的势力,所以数次改变曹植的封地,甚至封他去土地贫瘠的地方,曹植连温饱都成问题。《求通亲亲表》中曹植十分谨慎地表现了自己所处的境遇:每到四时会节气的欢聚宴会,只能独处,身边都是仆隶,面对的只有妻儿,想高谈阔论一番却没有能与自己交谈的人,想阐释义理却没有能与之抒发的人,听到音乐只有孤独地以手拊心,对着酒杯不断地叹息。彼时,物质上衣食不继,精神上无人交流,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全,曹植心中笼罩着孤苦无依的愁云。《释愁文》云:“予以愁惨,行吟路边。形容枯悴,忧心如醉。”?就是精神重压无处倾诉的极度孤独中曹植对自己形象的描摹。文中的“愁”可以理解为“孤独愁苦”,实际上《释愁文》就是曹植对自己的旷世孤独的真实写照。越孤独越思念亲人,一思念亲人就更感孤独。

三、对整个社会群体生命的悲悯情怀

钱志熙的《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中说:“最早的一批建安诗歌所表现的生命主题,主要不是感伤个人的生死之期,而是悲哀万姓死亡,生灵涂毒。”?汉末大乱,建安年间,政治腐败、皇纲不继、政权旁落,整个社会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乱象和颓势。芸芸众生都感受到了生存危机,都在生死线上挣扎、哀吟。这种对生命的悲剧性体验是乱世中每个人都会有的,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生命之痛。不仅是平民百姓,就连曹操、曹丕、曹植、王粲这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感受到了这一大生命的灾劫。曹植《泰山梁甫行》用白描手法表现了海边百姓的困苦生活,并对其抱有深切的同情。在这样的乱世中,曹植从关注自身的命运上升到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复苏对大生命的关怀。《送应氏二首・其一》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乱世中的社会状态,洛阳城宫室焚毁,断壁残垣,荆棘参天,杂草丛生、荒无人烟,从环境的萧条就可以看出人的苦难以及悲剧性命运。曹植关心民生的作品终究不多,他有的只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里的文人应有的视角,而更多地还是转向自身,抒发自己的抱负、书写自己的人生。

四、对现实的厌弃,对长生的渴求

曹植游仙诗表达了他对现实的厌弃和对长生的渴求。他在游仙诗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对现实的厌弃,而是极力描写仙境的宁静美好、无拘无束。他笔下的神仙世界与他所生存的现实世界恰好相反,仙境越美好,就越能反映现实生活之黑暗。在曹植的游仙诗中,描写仙境祥和美好,以《桂之树行》和《五游咏》为最。《桂之树行》所表现的仙界无拘无束,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行到万里之外,或去或留,都可以随心所欲,上可飞到众物之外的天空,下可到达天地之间的任何地方。表现了所处的现实与他的理想之间的矛盾,理想中他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现实中他虽为诸侯,游猎的地域却不能超过三十里,并且被监国使者严密地监视着,想像自由的平民百姓一样都不能实现。《五游咏》更加热情地赞美了神仙世界,想象也更加驰骋。九州用来散步都太小了,可以随意遨游,不受约束,还可以服食仙人拿来的仙药以保长寿高龄。然而这终究都是曹植的想象,当他从驰骋的想象回到现实,还是动辄得咎的痛苦世界。

前面已经说过,曹植把建功立业当做他一生的终极目标,又因人生短暂而功业未成生出许多惶恐,这就不难理解他会幻想自己能够超越生死大限、长寿高龄甚至长生不老。由此形成了曹植游仙诗的另一主题――对长生的渴求。他在《升天行》中说:“愿得纡阳辔,回日使东驰。”?这是他渴望留住时间的玄想。《飞龙篇》云:“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可以看出曹植对于长生有比较强烈的渴求,才会生发仙人给他仙药、让他长生不老的幻想。

综上所述,尽管曹植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他的悲剧人生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泉,使他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思考和体验,也给后世留下了激荡千秋的慷慨悲壮之咏。

[注释]

①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0页。

②④⑤⑥⑦⑧⑨⑩?1314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页、第268页、第502页、第459页、第42页、第263页、第311页、第392页、第11页、第266页、第397页。

篇4

青春中的人都有过叛逆的心理,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叛逆的我们应该都做过同样的事:喝酒,抽烟,染红发,早恋写满厚厚的情书,穿奇装异服,上可爱接话茬让老师难堪,以和老师作对为乐。

但是你不知道,其实这是在浪费青春。青春是终将逝去的。青春是终将失去的。那为什么不为我们的青春做点有用的事呢?等悼念老是再拿来细细品味定有另一番滋味。

我们的青春没有谁不会犯错。

其实犯错也没什么,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改正才对,那些叛逆期的女孩其实说她坏,她也不坏。其实那些坏是那个女孩最本真的一面,当她走过青春叛逆期,她依旧可以变成温顺、乖巧、美好的样子。因此,在我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哪怕是一个人人都不喜欢的坏孩子。

青春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就像在火车路上行驶。选择的车票不同,就代表她的人生过得不同,选错了车票,也没什么,是可以改的。你可以转车在到达目的地。就像要学会转弯一样。

所有不珍惜青春的人都会在年老时叹气。我想叹气又有什么用呢?都怪自己当初没有做对的事。没有后悔药卖的。

我决定了,为了不让自己有什么恶果,有什么后悔。我愿为我的青春闯一闯,为我的梦想拼一拼。因为追梦是每个年轻人应有的权利。

我们的青春尽管说出口那么的骄傲,那么的嚣张。可它本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疯狂过、坚持过、也执着过。最后怎么过都看你有没有梦想过。青春是终将逝去的、终将失去的。为自己做一切有用的事,为我生命中的青春做一份努力。还有一句话“做自己所喜欢的事,为自己而活的精彩。”

我为了我而珍惜青春。

致我生命中终将逝去的青春于珍惜,致我生命中终将失去的青春于努力。

篇5

一、直观演示是展示教学目标的好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也就是在某一课或某一单元的教学中要揭示哪一条物理规律,必须要让学生了解,使学生产生具体的学习目的,引发学习动力。这一过程人们常常称之为展标。展标的目的不是逢场作戏,也不是为了应付完成这一固定的教学环节,而重要的是要通过展示目标使学生尽快地认知目标,以便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才是展标的目的所在。以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将目标写好,让学生去看,或给学生讲目标,说目标,这些方法固然可用,但往往对学生刺激不大,引发的学习动机也不够强烈。在展示目标后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不一定要直接告诉学生本课应掌握什么,识记有哪些,学会应用的有哪些,共有几个知识点。因为对于未接触的新知识来说学生根本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些知识对于他们来说还是陌生的,所以展示的作用就会相对降低。而应用直观演示实验展示目标,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某种现象,这些现象对于他们来说尽管也是陌生的,但这是他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手摸到的,可引发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的出现,是学习动机的源泉,是他们认定目标的基础。在已有的事实面前,他们很自然地就会出现弄清现象发生原因的心理反应,这时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就可展示出较为清晰的教学目标。而且利用这种方法展示的目标学生易于认定。

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一节教学时,为了展示目标,可用一不透明的空水槽放在讲桌上,然后将一把锁或学生们非常熟悉且能沉入水中的小物体放入水槽(注意放入时不要让学生看到什么),可问学生看到水槽里放的是什么?学生们在水槽壁的遮掩下是看不到的,此时向水槽内倒水,让学生注意看,随着水位的升高,首先是前面的学生看到了物体,当水槽即将满时后面的学生也看到水槽内的物体了。此时学生们会感到十分惊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然后告诉学生,是因为原来没有水时物体反射出的光是直的,水槽壁挡住了进入你眼睛的光线,当然就看不到了,倒入水后物体反射出的光经过水面时拐了个弯,这时的光能进入你的眼睛,你就能够看到了。那么光经过水面时拐弯的现象是折射现象,然后我们就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研究光的折射规律。这样既展示了教学目标又激发了学习动机,为后面折射规律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这种方法是通过演示所出的现象给学生设疑,创设情境,学生自然地进入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流畅,不会在展标的环节上有贴膏药的感觉。当然展示教学目标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教学时机学习内容等具体情况而定。展示目标往往是教学的开始,而学生认定目标需要教学的全过程。展示目标是教师行为,而认定目标是学生行为,展标是为认标服务的。

所以用何种方法展示目标尤为重要,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应该说是一种好方法。

二、直观演示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物理教学中,直观演示是培养观察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所学的任何一部分物理知识,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客观事实的产物,为使学生能够尊重知识、尊重客观事实,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某个演示实验,在演示中教师通过引导指明要观察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激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其二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演示实验大部分是教师边引导边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方法,为学生进实验室进行独立操作铺平了道路。学生将来在实验室无论是搞验证形实验还是搞开发性实验,都会以教师演示实验时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模仿进行。其三是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由于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一般对实验能够预测出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和实验中的干扰现象,从而边操作边讲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的原因,使学生不致于因干扰而使观察结果失真。这样在演示的整个过程中都蕴含着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实验技能,而且使学生学到了操作方法以及利用辩证的观点去观察事物的能力。所以说直观演示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直观演示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在物理教学中,直观演示是引导学生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手段。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必须要有教师为其埋下创新意识的种子。直观演示在学生看来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篇6

5月中下旬,在我们的微信朋友圈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便是徐坦、樊林、夏维伦与吴超夫妇发起的艺术介入和筹款活动,以售卖捐赠作品的方式支持被唤醒的植物人美美。活动基地设在广州一处当代艺术研究机构时代美术馆黄边站,徐坦是机构负责人之一,樊林是热心参与的策展人,夏吴夫妇则是事件的主角。

要了解事情的经过,还得从头说起。吴超原是一个从事实验动画创作的艺术家,她的动画中总是有着各类形体的循环转换,透视出某种世事轮回的精神观念。渐渐地,她的动画创作不限于视频的部分,还延展出绘画、装置等综合形式;而与动画平行进行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生命观测与猜想》。在这些项目中,她和其丈夫夏维伦形成了最为核心的工作组织,夏曾经得过重病,丧失了部分身体机能,凭着恰当的医疗和自我的意志力已经恢复得比较好。这也许是他们进行这一项目的缘由之一。

这是一揽子的计划,包括交叉学科的学习、个例采集、随机讨论、实践测试、未来猜想等部分,他们还将研究进程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与大家进行互动。而在作为实践测试的植物人唤醒计划中,他们与医生协商以个性化影像的方式来促进唤醒遭遇车祸而变成植物人的美美。艺术介入医疗,从实用的目的来说或许是具有前景的辅医学手段,但是,我觉得这不是他们启动这项计划的根本目的。不能以疗效来判定艺术的成功与否,应该看重的是这种探讨所带来的对生命精神层面的认知和体悟,以及可能触及的各种边界,包括心理的和学科分野上的。然而,我们也不能说,疗效是可以不管不问的,因为这毕竟是面对一个真实的生命体。

所以,当作为医疗同时也是作为艺术对象的植物人美美被唤醒时,大家的欣喜之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接踵而来的是,美美的家庭并不宽裕,无力承担后续的巨额医疗费,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时的艺术家似乎又卷入到了一场慈善的活动当中,他们所想到的办法仍然是艺术的方式。夏维伦,这位正在努力学习绘画的“素人艺术家”打算捐出自己的一批作品,那些作品稚拙却显得妙趣横生,赢得专业艺术圈的赞赏。一直以来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并给予艺术计划很多支持的艺术家徐坦、策展人樊林对这项义举给予了学理和精神上的充分肯定,与吴超夫妇一起来张罗这件事。捐助和销售作品的范围通过微信扩到更广的朋友圈,夏维伦的作品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其他艺术家踊跃捐赠和购买作品,并且有些平时售价不菲的艺术家在这里都选择了比较低廉的价格,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的参与,并最终筹集到了29万多善款。这件事让我想到北京的二楼出版机构曾经为某公共事件的悲剧人物夏俊峰的儿子夏健强出版画册,以补助受害双方家庭的艺术行动。艺术如何介入社会?他们都完成了一次似乎平常却又出乎惯常艺术系统意料之外的探寻。

在吴超、夏维伦的整个艺术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阶段所遭遇的不同情形,各种对谈和研究,让我们想到田野调查类的艺术;个性化影像唤醒,可以联系到某种新式的艺术医疗;夏维伦的作品,可以纳入到现在方兴未艾的素人画行列;艺术募捐,也可以在平时的慈善活动中见到。然而,如果合起来看,情形也许就会不同,他们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行进中的艺术、生活及社会的精神探索的鲜活案例。我们可以不去区分其中的各种成分,而将其笼统地看做作品的一部分,然而,我总觉得在面对生命的重量时,这样说似乎太轻松了。我宁愿看做是一个个有着艺术身份的个体在面对各种具体情境时的本心抉择,它与社会、与生命发生了最为真实的关联,从而也打破了所谓艺术系统内部的运行和生效规则。

篇7

时常回忆起幼年无忧无虑的岁月.天空似乎只是永无止尽的蓝.然而从几时起,漫天的乌云遮蔽了阳光,记忆逐渐黑暗.曾经渴望长大的我,为何如今却如此害怕长大?

时常一个人独自游荡,或在网上或在人影稀疏的街上.也时常在网上度过一个通宵,整夜沉溺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当关闭电脑的一刹那,却感到一种无名的累,不知不觉笼罩在心头.而脑海中只是一片空白.......

常常觉得这种孤单的日子似乎永无止尽,也曾试着找个人陪.但站在茫茫爱情的人海中寻觅,却找不到那渴望的身影.于是,我试图去想念一个人-----只要她是一个女人.但,没有!她走后的这4年里,身边走过多少人?我已经数不清.其中不乏优秀.但死去的心却依然毫无感觉.不止一次,试着学会遗忘,而记忆却有如影子,伤痕就象一把厉剑,在每一个无人的深夜如影随行,在每一个无人的深夜独自沉沦

当太多的心事镂刻成伤,回望曾经走过的路程,所有的一切在此刻又再一遍重现.忧伤又一次伴随.为何?只想找个人陪却如此的难?

篇8

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位白血病患者王连生为筹集巨额手术费,万般无奈之下通过媒体向全社会求助,却不料竟未能收到一分钱资助。而与他同住在一个病区的一个小女孩却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了社会各界的数十万元捐款。相比之下,王连生愤愤不平。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好不容易才为他找到了合适的骨髓配型者,就等着手术费到位了。在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心理极度失衡之下,王连生给上海某大食品厂等厂家写信,敲诈巨额款项。接到报警后,上海警方派警员赶到常州。当警察在医院里见到卧病在床的王连生,并切实了解到他写信的动机及眼前的困境之后,决定将拯救他的生命作为此案的重点。那位自愿为其捐献骨髓的女大学生得知这一情况后,也表示绝不会因此事而改变自己的捐髓计划。这种光耀人间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份感人至深的宽恕之爱,终于让王连生如梦初醒――生命诚可贵,但比生命更为贵重的,是一个人的精神。

重病缺钱,中年汉子愁断肠

王连生于1959年,江苏省常州市人,在常州市园林系统工作。上世纪90年代初,王连生凭着自己过硬的园艺专业知识,辞职下海开办了一个园艺公司,生意一度非常红火,还在山东等地开办了分公司。拥有了私家轿车和洋房的王连生,在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朴素的感情。1995年春,他得知山东分公司附近的一所中学有五个初二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寒即将辍学,当即找到学校负责人提出要资助这五个孩子。从那年起,王连生每年至少要在每个孩子身上花3000元。

考虑到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且孩子已经读到高中,家中需要有人照应,王连生从2000年春节起关闭了山东的公司,回到常州发展。就在那年,王连生将自己数十万元积蓄全部投入了股市,却没想到恰逢股市连年低迷,短短两年间就全部亏了进去。他只得继续操起老本行做园艺生意,而此时常州的园艺市场已被重新“洗牌”,王连生的经营状况一直不太理想。就在这时,一个坏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给了王连生全家更大的打击。2004年4月20日上午,刚从北京出差回来的王连生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胳膊上有一大块青紫色的瘀斑,当时他以为是自己干活时没注意碰撞所致,也没往心里去。此后的一个月里,王连生又连续发现自己身上频繁出现多处瘀斑和出血点,还经常伴有头晕、乏力等现象,他这才想起应该去医院看一看。化验结果很快出来了,王连生被诊断患了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M5型。王连生当即住进了血液科病房。在连续进行了三个疗程的化疗后,2004年7月底,王连生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也明显缓解了。医生告诉王连生,要想彻底根治他的病,惟一的办法就是进行骨髓移植,而这项手术的治疗费用至少得30万元。医生同时还告诉王连生及其家属,王连生目前是处于化疗后的第一次缓解期,这个时期的病人最适合做骨髓移植,希望他们无论如何不要错过这个绝好的治疗期,尽快将30万元医疗费筹集到位,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医院还紧锣密鼓地与中华骨髓库进行联系,请他们帮助寻找与王连生骨髓组织类型相合的捐髓者。王连生很幸运,很快就有消息反馈回来:中华骨髓库在深圳找到了一位与王连生骨髓组织类型完全相吻合的捐髓者,此人是一位在校的男大学生,而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尽快落实手术费用问题。这一下子,王连生一家人可难坏了。从发病到治疗,王连生每天的医疗费至少在700元钱以上,短短三个疗程的化疗已经让王家花了10多万元钱,他的家庭情况早已捉襟见肘。而作为个体经营者,他又没有参加医疗保险,所有的医疗费用都必须完全自理。医生还告诉他们,做骨髓移植前,王连生必须提前20多天进入无菌病房进行移植前的“预处理”,光这一项的费用每天就至少需要3000元。更可怕的是,骨髓移植后,王连生还必须每天服用大量的昂贵药品并进行相关治疗,每天的费用至少要在1万元以上,此后王连生还要连续服用半年的抗排异药。细算起来,这笔费用至少还得30多万元。王连生全家都蒙了: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钱啊?

免予,此案的重点是生命

王连生面临的经济困难深深牵动着同病区病友们的心。无奈的是,同样身患疾病的他们大多和王连生一样,被疾病拖得不堪重负,他们根本不可能在经济上帮助王连生。但他们却给王连生提供了一个信息,请媒体呼吁一下,求得全社会的援助。病友们还告诉王连生,三个多月前一个也住在该病区的10岁女孩,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近40万元,医疗费的问题当时就迎刃而解了。听了病友们的话,王连生也心生希望,因为他自己也曾捐助过贫困学生,觉得这世上一定会有人肯帮他的。2004年7月22日下午,他打通了常州当地一家报社的求助电话。记者听了他的倾诉,马上赶到医院采访他。他一见到记者,立刻就泪流满面。看着记者掏出纸笔坐在他面前,他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他对记者说,他是个“还有很多人生任务没完成的中年人”,他不能死,他要活!王连生强烈的求生愿望感动了记者,记者不仅自己写了文章,还请了电视台的朋友来拍了电视。

第二天,当地的报纸和电视台都对王连生的病情及眼前的实际困难进行了客观报道。王连生看着这些报道,热泪盈眶。他热切地等待着好心人的捐款和帮助。但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报纸和电视台的报道过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王连生竟然没有接到一笔捐款。每天都翘首以待的王连生心里很不是滋味。病友们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都用同情的目光看着他,却又不敢多说什么。想到病友们说起的那个得到了40万元捐款的女孩,他心里极为不平。他觉得社会在对儿童充满爱心的同时,对他这个中年人太不公平了。那几天,王连生整夜整夜地失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天,医生告诉王连生,原先答应给他捐献骨髓的那名深圳男大学生突然变卦,不愿意为他捐骨髓了。之后,中华骨髓库又先后为他找到了另外三个骨髓类型匹配者,但他们因为种种原因也先后改变了主意。中华骨髓库无奈只得重新寻找志愿捐髓者,让王连生等候消息。

那些日子里,全家人所有的事情就是四处奔走求告。深爱他的妻子含着泪去向过去的一些熟人借钱,但跑了很多人家、看了很多冷眼,却没借到多少钱。这一切让王连生的心冷到了极点。但是,求生的本能又让王连生不愿意放弃,他在夜深人静时常常落泪,把枕头都湿透了。一天,百无聊赖的王连生正在看电视,电视里播的是一个电视剧,讲述的是一个人向知名企业敲诈。那个人狂叫着说:“他们那么有钱,这点钱对于他们来说是九牛一毛,算得了什么?”王连生的心里一动,他突然有了一个荒唐的主意:向一些有钱的厂家要点钱。这些厂家效益那么好,几十万元钱还是能掏得出的,就当是他们做了一次公益活动吧。求生心切的王连生没有再多想,立刻就用自己的身份证到常州某银行办理了一张银行卡。2004年9月10日,王连生给海南某椰奶公司和上海某粮油厂等多家知名企业的负责人写信,他在信中说:我眼下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个困难是我从未遇到、暂时也无法克服的,请你们必须在10日内将钱汇到指定的账户,否则就让你厂的经营彻底崩溃。如果我没有收到钱,你们自己设想后果吧。

上海某粮油厂董事长张某收到了王连生的信,全厂惊慌不已、鸡犬不宁。2004年9月21日,张某向上海警方报了案。次日,上海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成立专案组对此案展开调查。警方从信封上的邮戳发现,此信是从常州寄出的,便派侦查员赶赴常州。在常州警方的协助下,上海警方查遍了常州市的人口信息,但却一直没有找到“王连生”这个人。最后,上海警方通过一些特殊的侦查方式查出有一个名叫王连生的人,户籍在河北,现因患白血病正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其银行卡就是在医院附近的一家银行办理的。最后,警方终于查实,这个王连生就是写敲诈信的王连生。让警方吃惊的是,王连生写敲诈信时,用的竟是自己的真实姓名。上海警方决定将王连生带回上海进一步审查。

警员们找到医院,王连生的主治医生曹祥山告诉警方,王连生目前正处于治疗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什么刺激,马上就有生命危险。令他们惊讶的是,王连生写出敲诈信后,银行卡上一笔钱也没有收到。他们觉得,这显然不是一个熟练的敲诈者,敲诈也是事出有因。如何妥善处置好这个处于特殊时期的“特殊犯罪嫌疑人”呢?警员们立刻向上级部门请示,并认真征求了医院方面的意见。得知王连生的特殊情况后,上海警方决定: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把拯救王连生的生命作为此案目前的重点。为了避免刺激王连生致其病情恶化,侦查员当天就撤回了上海。回到上海后,上海警方就此案再次进行研究。警方认为,王连生出于求生本能敲诈他人,事出有因。而由于他目前的特殊情况,更鉴于他的敲诈行为没有造成任何后果,经上级部门批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2004年11月24日,上海警方得知王连生近期病情稳定后,当即便派出三名警员再次赶赴常州。三名上海警察在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王连生。王连生一见警察,脸色都变了,他开口就说:“你们不用多说了,我跟你们走。”警员们与王连生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长谈,最后,他们郑重地向王连生宣布:“我们决定不对你采取强制措施,此案也就此了结了。希望你在积极治疗的同时,一定要记住知法守法,以后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关,都要以合法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王连生根本没有想到警察们会这样宽恕他。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哽咽着说:“我发出信以后就后悔了,可我收不回来了呀。我知道我糊涂,我知道错了啊!感谢你们,是你们让我重新获得了另一种生命。如果我真的敲诈到了钱,就算做了手术,还有什么脸活着呢?”

重获新生,用阳光的眼睛看世界

王连生万般无奈敲诈厂家的事情被他的家人知道了,家人们震惊之余,对警方的做法也深为感动。外人都能这样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何况家人呢。王连生的哥哥和弟弟自己家里的经济也不宽裕,但他们还是想尽办法相继拿出了6万元。他们再三叮嘱王连生:“好好治病,风雨之后一定有阳光的。”王连生刚上大一的儿子也非常懂事地将自己的生活费用压缩到了最低点,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的花费连午餐在内不得超过5元钱。王连生的妻子为了给丈夫治病,毅然把家里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以14万元的低价卖掉……

王连生的朋友和邻居们听说了他的事后,也都被感动了。一个邻居说:“连远在上海的警察都要救他一命,我们是每天见面的,说什么也得尽点心啊!”他们也尽自己的所能,拿出了一些钱,并为王连生一家提供了不少力所能及的帮助。就这样,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王连生一家很快就筹集了20余万元的医疗费。

在王连生积极筹措医疗费的同时,有关方面的救治行动也在紧张地进行着。中华骨髓库终于在2004年11月26日在浙江省舟山市为王连生找到了一位骨髓类型匹配者,是一位刚满20岁的女大学生。因为类型匹配,骨髓库的工作人员约见了这位女大学生。这个年轻的女孩身高只有1.5米,而且非常清瘦。工作人员担心地问她:“你的身体受得了吗?”女大学生高兴地说:“没什么,如果我的骨髓能救一个人,那太有意义了!”但她要求,一定要了解一下王连生的情况。2004年12月6日上午,浙江省红十字会应这位女大学生的要求,来电话向医院了解王连生的情况。出于救治及医疗惯例等方面的考虑,主治医生曹祥山在向对方介绍了王连生的生理特征及健康情况后,也将王连生前不久发生的敲诈事件告诉了这位女大学生。曹医生很担心,这件事可能会影响王连生在这位女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她也许会改变主意。但这位女大学生听完后,态度坚决地说:“我一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配合院方,将自己的健康骨髓无偿地捐献给王连生。我要通过这件事,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关心着他,让他更切实地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并希望他能将爱的种子播向四面八方!”曹医生放下电话立刻赶到病房,把这位女大学生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王连生。王连生几度哽咽,他对医生说:“以前是我自己误解了一些事。我们这个社会,其实还是好人多,还是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这个大家庭更温暖、更团结、更有活力。命运对我是残酷的,而我却是幸运的。我一定要像那个女大学生那样,用阳光的眼睛去看世界。”

一切就绪,江苏、浙江两地的红十字会已经为王连生安排好了所有的骨髓移植事宜,手术确定在2004年12月下旬进行,届时浙江省红十字会将在浙江大学附属医院从这名女大学生体内两次采集造血干细胞,然后经过特殊处理后,于当晚迅速输到王连生的体内。

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已经于2004年12月13日起对王连生进行手术前的“预处理”。如果顺利的话,一般术后十天左右王连生体内就可长出新鲜骨髓,届时他的血型和染色体都将改变。考虑到目前王连生与那位女大学生的血型不相合,医院在骨髓移植手术前还将对王连生进行血浆转换手术。

此时此刻,王连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病好了以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到浙江去寻找那位女大学生,感谢她的再生之恩。这之后,他会用自己的全部精力重振事业,让家人早一天过上好日子。将来有了能力,他一定会努力回报这个给予他厚爱的社会。

编后语: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而在这永不再来的岁月里,我们应学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份欢乐、每一份痛苦。生命需要我们全身心地用每一分钟去充实,需要我们用满腔热情去拥抱,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尊重?选生命中不只是快乐,也不只是痛苦,快乐和痛苦原本就是形影相随、相互衬托的。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痛苦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快乐的真谛。记得冰心说:“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的云彩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篇9

一、默默承受,让生命更有韧性

在福贵的生命价值观中,没有抱怨和不满,有的是对苦难的默默承受,这让他的生命更彰显出力量,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生命的韧性。小说中与他相依为命的老牛其实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在等待被宰杀之前也已经干了许多的活,受了许多的罪,可能不宰它它也活不了多久了。而它,其实就是另一个“福贵”。在福贵买下它十年之后,原本早就“该死”的老牛依然活着,经历了重重磨难的福贵也依然活着,他们的身上都承受着重重的苦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牛象征的就是坚韧、忍耐和持久,而在《活着》中,这头老牛也象征着承受苦难的福贵们。可以说,福贵是生活中的弱者,因为他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也可以说,福贵是生活中的强者,因为他生命中的坚韧和顽强,即使被命运无情地捉弄,让他不由自主,让他身不由己,但命运还是奈何不了他,他依然坚强的“活着”。[2]

面对无情的命运,福贵没有激烈的反抗,而是默默地承受,以生命的韧性挺过了一次次的磨难,在承受中领会了生命的无常,走向了超脱和豁达。死神让福贵的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但福贵却没有害怕,没有妥协,他只要一息尚存,就没有放弃“活着”,让这份承受更加的可贵,让他的生命更加顽强。在电影中福贵谈到自己的死亡时是那样的平淡,他说他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压了十块钱,那是给他送葬的人的劳务费,这样的“看透”是那样的让人震撼。也只有经历了大苦大难的人,才能在面对死亡时如此的平静。我想,福贵在承受苦难和忍受苦难的过程中获得了属于生命本身的某种快乐,获得了生命本身的真正价值。而现代的人们与福贵比起来,有了更好的生活,但在面对生命中的苦难时,更多的人选择的是逃避,选择的是放逐生命。福贵则深刻地懂得人究竟该怎样活着,而活着有怎样的意义和责任,他的承受不是妥协,而是生命韧性的张力,是他生命价值观中的科学而理性的部分。[3]

二、乐观对待,让生命更加豁达

在电影的开始,福贵的出场是伴随着歌声的,他唱着歌的样子让人无法想象这是一个经历了重重困难与不幸的人。小说中是这么描述的: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这样一个背负了磨难与不幸的人却用他的快乐与乐观把周围的人感染了,也把我们感动了。电影中,福贵牵着那头老牛,在遮挡着阳光的树荫下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一生。我们无法想象他的亲人一个个离去时他的恐惧和孤独,更无法想象他的讲述中没有痛苦和悲伤,没有埋怨与忿恨,只有对亲人们深深地怀念。讲述过程中福贵爽朗的笑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多么乐观的老人,让人深深感受到一种昂扬的精神,一种豁达的情怀。我们听得出也看得到,福贵的笑不是刻意挤出来的,不是那种带着勉强的笑容,而是发自内心的豁达爽朗的笑,是历经了沧海桑田后的释怀的笑,在这样的笑容中,我们感受不到他的饱经风霜,感受不到他的“悲惨世界”,而是感受到他的乐观,他对于生命的一种积极的价值观。这样的老人在历经百劫后仍然唱着古老的歌谣,让我们体会到他的坚强和乐观,让我们感动于平凡人身上那种平和与坦然,感受到一种深邃而又宁静的力量。或许生命中有苦难、有折磨、有死亡的威胁,但我们是否应该像福贵那样,乐观积极地面对,而不是悲天悯人地怨恨。福贵用自己的乐观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即使亲人不断地离他而去,即使他知道自己已经一无所有,即使他已经孑然一身连可以寄托的希望都不在了,他都没有放弃过,仍然以超越了死亡的淡然和超越了苦难的乐观面对生活。当他穷尽了磨难,穷尽了生活,依然坚强地活着,我想,他已经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生活。生命的价值对于福贵来说,何其贵重![4]

篇10

【关键词】圆舞;生命;时间;动感

【Abstract 】this article separately elaborated from the drawing content and the drawing form two aspects the round dance this artistic form in the drawing application, in the drawing had round dance this kind of factor to be able to cause the drawing the content to be richer, better expressed artist's thought.Round dance this kind of artistic form itself has the very strong person or household who refuses to move and bargains for unreasonably high compensation when the land is requisitioned for a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artist uses this form to have the very formidable lifecycle significance, achieves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perfect unification, regardless of all had this kind of artistic form appearance in the ancient times or the modern painters.

【Keyword】round dance;life;time;dynamic

绘画和舞蹈都是表达艺术的形式,她们各有千秋,但也具有共通性,只是在艺术表达方式上有所区别,假如在绘画中出现舞蹈的体裁那么就会产生很强大的艺术魅力,而圆舞的更是代表着生命,时间,动感等因素。

舞蹈自古以来就是绘画中最常出现的体裁之一,而圆舞的出现也是很多的,只是各自运用的方法有所区别,但他们所要表现的主题都是人们心中的想法,都是艺术所追求的境界。马蒂斯说:“我极为喜欢舞蹈,舞蹈是一种惊人的事物:生命与节奏。”在绘画中出现跳舞的场面,会使画面产生很强的动感,表达出生命的循环往复,而圆舞是最能代表这种人生意义的,所以许多画家都在画面中出现了圆舞这种形式的舞蹈。圆舞作为表示生命循环的图像,它可以唤起人生更加丰富的一面。

圆舞在古代都已经出现,在许多名作中都汇入了圆舞的因素,如尼古拉・普桑的《随着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此画的场面是一个很具有圆舞性质的作品。

《随着时间之神的音乐起舞》这幅作品作于约1638--1640年,是朱利奥・洛斯皮里奥吉委托普桑所作的,指定的主题是时间变幻和人生循环的本质。普桑用圆舞的形式将立意很好的表达。

舞蹈留有人生循环的含义,此画中的圆舞更是能表达生命的过程。跳舞者都各自具有寓意性作用。循环开始于赤足男子,代表贫困然后是劳动通向富裕,最后通往快乐,在过渡那就会再回到贫困。画面周围其他要素也在表现时间变幻。这种绘画场面不仅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圆舞的绘画形式,她更加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生命的可贵。

圆舞不仅在古代有所出现,在现代绘画中许多画家也有舞蹈与绘画结合的作品,其中亨利・马蒂斯的《舞蹈》就是一幅非常出名的画作,这幅作品可谓舞蹈音乐绘画结合的最出色的一幅作品,马蒂斯的艺术仿佛随音乐起舞,与色彩共舞,与人生共舞。

亨利・马蒂斯是法国著名画家,创作于1909-1910年,《舞蹈》是马蒂斯的代表作。此图描绘了五个女人携手绕圈的人体,构图色彩绚丽,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情绪紧密相连,整幅画色彩及其简约,只有三种颜色,但却把生命境界提炼出来,给人以震撼力,具有极大的精神力度。

此画中整块的绿色让人想起翠绿的草地,后面背景中的蓝色,代表着湛蓝的天空,舞蹈人物的棕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棕色身体。马蒂斯用强烈的颜色对比,凸显出红色,因而产生音符流动的效果。在这幅奔放的画面上,跳舞者好像被粗犷而原始的节奏所控制,她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舞动着身躯,身体疯狂的扭动着。用这种圆形舞蹈巧妙的传达了所要表达的绘画目的。

这种圆舞表达朴实而有深度,具有人生循环运动,生生不息的意义。这幅画描绘了一种愉悦,又充满女性力量的场面。不仅在国外的绘画中出现圆舞的形式,而且中国的古代名画中也显露出圆舞的方式,这一点在唐代的《捣练图》中就有所体现。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名作,作品为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147厘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此图“经千载而不朽,历百代而弥馨”,描绘了唐代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的场景,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构图,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一人在地毡上理线,一人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窜来窜去。此长卷中第一部分就是四个人围成一个圆圈,她们劳动的同时又像是进行着一场圆舞,这四个仕女的形象逼真,充满了情趣。她们不仅是身体的移动构成了圆舞的形式,而且她们的头部动作更加的吸引我们的视线,从挽袖的仕女以正面的脸部对准观众,面部艳丽丰腴而不俗气,在前的仕女则把正侧面留给观者,给观画着以动态的感觉,位于右前方的仕女很明显的留下一个让人回味的背面,但表达出了很强的动感,在其后面的仕女显露出四分之三的脸部,眼神专注自然,认真的劳动着,到此和前方仕女的脸部形成一个循环的圆形,这四个仕女的劳动场景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围着木桶在进行着一场劳动的圆舞,把此情此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的典型风格。

综上所述,绘画中圆舞的表现形式是非常出色的只要我们去很好的表现她,把圆舞运用自如,还会描绘出更加具有人生意义的作品,而且圆舞的形式和中国的太极还有所相像,都很好的表示人生的永恒往复。可见圆舞不仅能够表达生命的意义,还能够让我们强身健体,让我们随着生命之歌起舞,让我们的绘画与人生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马蒂斯论艺》 李黎阳、翟墨、王端廷

[2]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世界绘画大师》 罗伯特・卡明 著

[4]接力出版社

[5]《名画观止:品读中国历代传世名画・人物》苏雅麟光明日报出版社

[6]《美的历史》(意)艾柯编著,彭淮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7]《西方艺术史》.(法)德比奇 等著,徐庆平 译

[8]海南出版社

作者简介:

钱景卫,男,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2001----2004升入艺文斋美术中学

2004----2008就读于吉林艺术学院油画系,导师刘大明教授,研究方向:写意油画研究

2008----至今入读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导师陈桂香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方油画色彩比较研究

获奖情况:

2005年吉林艺术学院二等奖学金、

2006年获得大学生艺术节优秀奖

2007年评为优秀学生

2007年五四红旗接力赛团体二等奖

Profile:

QianJingWei, male, born in shijiazhuang, hebei province, 25 years old,

2001-2004 to art school yiwenzhai

2004-2008 from jilin art college studying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professor, tutor LiuDaMing research direction: freehand brushwork painting research

In 2008 - now with hainan university art institute, professor, tutor ChenGuiXiang research direction: western painting colour comparative study

Awards: in 2005, jilin art academy class scholarships,

Excellent students festival in 2006

篇11

摘要: 艺术与生命的永恒存在佑护着叶芝的艺术创作历程,正是凭借这样的“佑护”,诗人的艺术创作之旅才既展现为现实的经验之旅,又展现为“超验”的启示之旅和永恒的关怀之旅。在诗人的眼里,现实经验的存在乃永恒世界的“象征”,“拜占庭”正好承载了这样的“象征”而成为永恒精神与艺术存在的现实代表。“拜占庭”既是现实之在,又是历史之在,更是宗教与艺术的不朽之在。它呈现给诗人的不仅是物质世界的图景,而且是永恒艺术与宗教主题的图景。所以,面对“拜占庭” 及其艺术辉煌的历史,诗人及其艺术创作的“真实”就在于它要凭借现实的象征,将有限生命的超越、艺术永恒的追寻和宗教关怀的召唤之旅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中图分类号: I106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4474(2012)02-0043-05

叶芝的诗歌主题别具风格,充满了对艺术永恒与宗教关怀的透彻思考和独特见解。在诗歌作品中,诗人为读者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总是在引导人们逃离现象世界的短暂愉悦与快乐,总是在将诗人的理性沉思、平静守望和永恒信念融入生命与艺术的创造过程,总是在将上帝、灵魂、不朽生命的主题持续地留住,并最终期盼寻觅一条艺术创造的不朽之路与人生的永恒的回归之路。

对于诗人叶芝来说,物质世界的生命存在转瞬即逝,现时的人们因为时光的短暂而困惑,因为生命的忙碌而迷失,因为信仰的缺失而痛苦,因此诗人的艺术创作之路必然就成为了一种走出“困惑、迷失和痛苦”的探索之举;或者说,他在生活与文学创造中所孜孜追求的总是朝向永恒的精神与艺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永恒之旅,诗人才走进了拜占庭,才经历了现实过程中的一次圣洁与不朽的洗礼。拜占庭,作为东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的交汇之地,对于诗人的永恒人生与艺术创作需要而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独特的象征地位。它是一座圣城,一座历史、艺术、宗教的圣城,诗人从圣城那里所获得的既有艺术之在的完美,又有永恒灵魂存在的启示。当然,对艺术完美的追求应该成为诗人进入灵魂世界的必然之途,圣城拜占庭的艺术繁荣与完美同诗人的艺术追求与人生信仰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一、现实的象征与老人的适宜之所

在诗人的眼里,拜占庭不仅是历史与艺术之城,而且是为诗人带来丰富想象与不朽象征的圣洁之城。一切关于圣城的现世之物,或人的、或物的,或自然的、或艺术的,无不联系在历史的进程里,无不联系在永恒的指向里。拜占庭,一座诗人心中的圣城,带给诗人的总是希望的发现与虔诚的追寻。在1928年写成的《驶向拜占庭》和1933年写成的《拜占庭》等诗歌里,诗人便将圣城拜占庭及其现实之物作为了诗歌象征的重要源泉。在写给朋友斯图尔格·莫尔的信中,诗人这样写道:

……此书名源于书里收录的诗歌《驶向拜占庭》,其目的在于赋予书名以更多的象征。《驶向拜占庭》与你提出的批评有关。你对诗歌的最后一节出现的“鸟”表示异议,因为它是古拜占庭工匠们的艺术品,它具有超自然的特征。显然,关于“鸟”的出现,我需要做进一步的说明……〔1〕

主题诗人在这里不需要列出自己的象征图景,也无需建构自己的象征理论,因为圣城的象征就在诗人的艺术生命之中。跟随艺术之泉的流淌,这样的象征会更多,即使是源于圣城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会在诗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不断地标记着诗人的朝觐之旅。诗人不能忘却圣城艺术的不朽历史,也不会忘却“鸟”的到来,而且诗人要以“鸟”的象征呈现历史的岁月,要以“鸟”的象征开启意义深远的拜占庭之旅,并以此将拜占庭更为广阔的象征层面编制在诗歌的描述与内涵之中。不论是《驶向拜占庭》还是《拜占庭》,诗人所述说的远远超越了现实的拜占庭或拜占庭的自然之旅而指向了自身存在的永恒意义所在,所以《驶向拜占庭》与《拜占庭》应该成为审视诗人象征主义的出发点。

那不是老人的适宜之乡。青年人

互相拥抱,树林中的鸟雀

……那些临死的世代……在歌唱,〔2〕

不再年轻的诗人似乎已经体验了物质世界的欲望与无助,也似乎感知到了自身生命的存在危机。在这样的危机里,“老人的适宜之乡”又该去何处寻觅呢?往事的发生已经成为过去,所有源自现象世界的欲望与满足在诗人的心底并未留下平静与超然,也并未在诗人的面前昭示未来的希望之所,那些“互相拥抱”的热情与“树林中的鸟雀”的欢歌都是那么的短暂,都是那么迅速地归于沉寂。在这里,诗人用反讽的语调写出了现实的“年轻人”和“林中的鸟雀”,并且“年轻人”与“老人”形成对应,“林中的鸟雀”同《拜占庭》里的“金鸟”或“不朽鸟”形成对应,增加了现实对象与超验存在的呼应与对立,从而将艺术创作的现实活动赋予了永恒的象征意境。当然,这样的意境也体现在现实与历史的对应里:

鲑鱼回游的瀑布,鲭鱼汇集的河流,

水族、走兽、飞禽,整夏都在赞颂

萌发、出生和死亡的一切。

它们都沉溺于那肉感的音乐

而忽视了不朽的理性的杰作。〔2〕

在诗人家乡“鲑鱼回游的瀑布”,我们随同诗人的记忆会经历这样的视觉图景:史利果河从诗人居住的小镇流过,形成一系列浅浅的瀑布,河里的鱼群也通过瀑布上游到戈尔湖。无疑,这是诗人的美好记忆,它来自春天的史利果河,来自那河里跳跃的鱼群,它们所象征的是一种自然世界的优美与力量,而且这样的象征也出现在凯尔特文学中。鲑鱼本身不仅仅属于自然世界,更被凯尔特文化赋予了某种超自然的神奇特征,成为了非自然力量的象征。同样,“鲭鱼”的出现也为我们经历诗人的记忆提供着特别的图景:每当海湾出现鲭鱼群时,诗人家乡的渔民总是异常兴奋,因为“鲭鱼”的到来预示着丰收。从孩提时代的记忆中,“水族、走兽、飞禽,整夏都在赞颂”,它们赞颂自己生命的幸福与快乐,赞颂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赞颂美好的时光延伸不竭。在此,“赞颂”成为诗人的凝炼之笔,包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赞颂的对象及其赞颂者并非诗人所愿,现实的诗人已不是这样的赞颂者,也不会再是这样的赞颂对象,因为在它们的赞颂中,诗人重现了自己往昔的时光,重现了不断获取与消亡的历程,而这样的时光与历程在诗人眼里却并未带来任何的适宜之地。诗人在《克洛坎和科罗—帕垂克的舞者》里也写有相似的体验:“那无论在林中、水中或云中/会跑或会跳或会游的一切/都欢呼、赞颂、攻击着他。”〔3〕在这里,攻击的对象“他”无疑代表了诗人自身,关注了老年的存在境况,在年轻人的眼里,“他”成了另类,成了“那肉感的音乐”之外的存在。对于诗人来说,除了过去获得的成就之外,现实世界的欢乐与舞蹈已失去魅力;“他”已经老了,“赞颂”与“欢呼”只能将他带进一个无限回忆的内心世界,“那肉感的音乐”和“互相拥抱”就是诗人对青春年华的回顾,也是诗人倍感困惑的原因所在。尽管诗人在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这样的成就足以使他“欢呼”地接受夕阳的温暖,但他依然会困惑、依然会缺失那老人的适宜之所。于是,诗人在寻觅之中走向了拜占庭,开始了自己的《驶向拜占庭》之旅。

拜占庭之旅乃诗人叶芝的精神永恒之旅,在诗人看来,拜占庭已不单单是一个现实的地方,它更是现实世界别地为诗人所留下的心灵朝圣之地。

二、现实的象征与拜占庭的永恒希望

离别赞颂与欢乐的青春往昔,离别短暂与流变的生命困惑,现实的拜占庭之旅远非一次身体的旅行,它应该为诗人传递着一种心灵的慰藉,指明着一种“超越”的方向;它应该成为诗人追寻灵魂不朽的人生与艺术之旅。只有凭借这样的神圣之旅,诗人才可忘却那源自生的恐惧;也只有凭借这样的灵魂之旅,诗人才可目睹那不朽灵魂的歌唱,并将老年置身在永恒的世界而自由,因为老年的“无用”在于对永恒灵魂存在的漠视与遗忘。诗人的拜占庭之旅及其诗歌写作就是一次逃离“无用”的心灵尝试。在诗人的笔下,老人的无用被寄予在稻草人的描述中,但稻草人的象征并不总是同无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因为诗人于稻草人那里不但看到了曾经的辉煌、当下的“无用”,而且看到了即将开始的新生与超越。“无用”的意义在于叩响那永恒心灵的歌唱,诗人在《驶向拜占庭》中写道:“一个老人不过是无用的东西,/像一根竹竿上破旧的衣裳,/除非灵魂拍手歌唱,在凡胎肉体里。”〔2〕此处所描写的“灵魂拍手歌唱”的场景对于诗人而言显然是“真实”的,不仅从自身的神秘体验里,而且从别人的介绍里,诗人叶芝都对此深信不疑。他相信自己能够迎来这样神圣而辉煌的时刻,他也相信自己能在这样的拍手歌唱里上升到永恒存在的灵魂世界去将不朽的乐章奏响。“更高声地为每一件破旧衣裳歌唱,/而且没有一所歌唱学校不在研究/自己辉煌的不朽乐章;/因此,我过海,/来到神城拜占庭。”〔2〕

在这里,诗人的神圣使命就在于歌唱,就在于创作自身存在的辉煌乐章,或许这样的歌唱就发生在诗人生活的现实中,或许这样的乐章就在那“破旧衣裳”的飘舞中。诗人都要在现实中依靠自己的创作来标示寻觅的方向,以及标示自身存在的价值目标,于是,诗人的歌唱艺术不仅是关于现实的诗歌的创作,而且是关于人生真实幸福的表白。诗人叶芝自然也意识到了艺术创造的重要价值,无用的老人背后将是艺术追求的完美和精神生活的永恒。因此,创作自己的辉煌乐章、掌握完美的艺术技巧、追寻不朽的人生便成为了诗人战胜衰老与死亡的力量源泉。在写给多瑞丝·威勒斯丽的信中,诗人写道:

……但是,它(指别人的风格)不是你和我要选择的路,我们的路只属于我们自己;我们的路是一条既自然又神奇之路。我们不断地从历史的积淀中发现智慧并创造自己的风格,因为我们的历史毕竟有了三千多年。我们能如智者一样思考,然而,我们思想的表达方式却是那么普普通通,与一般的人们没有什么区别。〔4〕

同伟大的智者一样,现实的诗人尽管“自然”与“普普通通”,却拥有自己不朽灵魂与永恒思想的眷念,正是“眷念”的引领才使得诗人开始了自己的“圣城”之旅。在诗人看来,生命的尽头远非一切的结束,所能结束的只能是那些像动物一样正在死去的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思想反而愈加崇高,这种崇高的思想成就于完美艺术的追求,成就于不朽灵魂的真诚追求。在《人们随岁月长进》中,诗人凭借“充实而欢欣”的思想获得神性世界的图景,同样构成诗人对永恒存在的不断眷顾:“呵,伫立在上帝的圣火中/恰如那金镶壁画中的圣贤,/走出圣火吧,在旋锥转动中/来教授我灵魂的歌唱。/耗尽我的心;它思欲成病,/紧附一只垂死的动物肉身,/迷失了本性;请将我收入/到那永恒不朽的技艺里”〔2〕。

从壁画到圣贤,从肉身到圣火,诗人的现实之旅总是在期待着自身超越的崇高目标,总是在眷念着圣火的荣耀与净化。不论是在《驶向拜占庭》,还是在《拜占庭》里,来自上帝的圣洁之火都出现在了诗人的笔下,成为了诗人走向神圣净化与永恒的象征,也预示了诗人拜占庭之旅的主要希望所在。如同不朽艺术“金镶壁画”中的圣贤,诗人相信自己的升华之路就应该在艺术创造的进程里,也如同普罗提诺的伟大思想一样,“伫立在上帝的圣火中”的意象永远同生命的历程连在一起。圣火的象征源自于上帝,传递于普罗提诺,显现于拜占庭艺术,映照于诗人叶芝的心灵,依然辉煌、圣洁永恒:“从神圣火焰映照的生命流入,(燃烧的火焰造就不朽的生命)降落于盘旋上升的路上,尽管这路还躺着毒蛇;这是一条通向上帝之路,那火焰带来的光明将宇宙连在了一起;从神圣火焰映照的生命流入,必包括了自然产生我们人类和动物世界的环节……”〔5〕

在拜占庭的传说中,那里的街头拥有不灭之火,这使得诗人对圣洁之火的信念更加坚定,使得拜占庭与神性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走出圣火吧,在旋锥转动中/来教授我灵魂的歌唱。”老年的诗人已不再有激情与欲望,只是在艺术创造的静默中期盼,期盼圣火照亮旋转的上升,期盼永恒灵魂之门的开启。在诗人的神秘体验中,盘旋上升的旋锥体意象同圣火的意象一样占据重要位置,因为它对应着现实中的艺术创造之路,对象着诗人孜孜以求的心灵历程;通过诗歌描述的旋转意象,诗人不仅能看到上升的旋转体,而且能知晓那中心的旋转轴,旋转体和旋转轴所指向的应该是变换的和永恒的两方面,象征着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灵魂存在。当然,这样的旋转象征不仅仅源自拜占庭意象,而且源自诗人的往事记忆。诗人在《自传》里对旋转体意象有过这样的叙述:从史利果家中的窗户看出去,童年的诗人能够观赏到远处徐徐上升的炊烟,人们告诉他那炊烟就是旋转的磨〔6〕。也许正是这旋转的磨留给了诗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唤起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既和谐又遥远的共鸣。在《驶向拜占庭》里,旋锥成了旋转不止的时间旋体,其内还有一个不断上下移动的梭;梭永远在它的后面留下一根线,它为诗人立足现实、探寻生命的无限奥秘提供了线索。

中国学者傅浩在《第二次降临》的注释中这样阐述:“叶芝用两个交相渗透的旋转的锥体图形来说明造成人类历史循环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一个文明从其中一个锥体的尖端开始,呈螺旋形旋转到底部而崩散结束,然后又从另一锥体的尖端开始反向旋转,开始另一文明的循环。”〔3〕“盘旋盘旋在渐渐开阔的螺旋中,/猎鹰再听不见驯鹰人的呼声;/万物崩散;中心再难维系”〔3〕。面对“万物崩散;中心再难维系”的时候,诗人选择了圣城拜占庭的圣火与不朽艺术,希望于炼狱之火中获得永生,希望在灵魂离开身体之后,不会依附凡胎而转世,他决意要投胎于古拜占庭工匠们铸造的金鸟,借艺术创造获得不朽的生命。正如诗人在《驶向拜占庭》的原注中所写:“我曾在某处读到,在那拜占庭的宫殿里,有一棵用金银制作的树和人造的会歌唱的鸟。”〔2〕完美的“树”与“歌唱的鸟”代表了诗人对于自身及其作品不朽的寄望,诗人所追寻的也正是这种不朽艺术与永恒的“金鸟”。

而只用古希腊金匠运用

铸金和镀金法制作的完美造型,

……

或栖身在一根金色的枝头吟唱,〔2〕

三、现实象征与拜占庭艺术的宗教关怀

诚然,诗人心中的艺术存在远非一般现实的艺术作品可以比拟,叶芝把一个类似于宗教终极关怀的本体艺术存在赋予在了自己作品的象征构建之中,因此,他也应该是一位将艺术不朽与宗教永恒视为信仰目标的诗人,于是,集东西方艺术完美与于一身的拜占庭自然也就成为了诗人艺术与宗教的朝圣之地。

叶芝是西方世界的诗人,却善于吸取东方的思想文化。诗人的思想体系渗透着深刻的东方艺术与宗教的内涵,诗歌艺术的完美创造同轮回转世的东方宗教观结合在了一起,直接影响了诗人对于东方拜占庭象征的认识与希冀,老年的诗人不仅迎来了不朽艺术的真谛,而且迎来了东方宗教的关怀。他在《驶向拜占庭》的最后一节里为自己挑选了理想的再生形式:“一旦超脱自然,我将决不再用/任何自然物做我身体的外形。”〔2〕在此,叶芝将诗歌的结尾与前文对应起来,并在诗中凸显了前后相继的两个情景:一是由于拜占庭的呼唤,诗人离开了充满“肉感音乐”的欧洲;二是在拜占庭不朽艺术的映照中,诗人从东方宗教的视角领会了自己不死的灵魂,将东方宗教的永恒象征融入到了诗歌写作的意象世界。因此,在诗歌《驶向拜占庭》和《拜占庭》里,既有诗人关于自身不朽艺术的无限展望,又有关于东方宗教象征的解读。

在宗教与艺术的双轨上,诗人的和艺术主题始终同机械唯物论和灵魂怀疑论背道而驰,诗人明显地表现出对形上灵魂的热爱和对永恒精神的深信不疑。正是因为植根于诗人的宗教虔诚,拜占庭的东方宗教象征才可能为诗人显示无限生命的启示。不论是生的过程还是死的时刻,诗人凭借艺术的不朽如圣贤一般去消解被毁灭、被惩罚的恐惧与畏缩,凭借不朽艺术创造中的东方宗教象征,诗人确信一个充满神恩的世界应该留有诗人不朽的灵魂,确信拜占庭之旅为自己铺就了一条聆听东方宗教圣言的艺术之途:“我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我不憎恨任何人,我不偏爱任何人。但凡虔诚地礼拜我的,他们寓居于我之中,我寓居于他们之中。……你要知道,信仰我的人永不会被毁灭。”〔7〕显然,诗人对东方神性世界存在的追寻正是对自己永恒灵魂的期待,生命的终结带给老人的将是更高存在形式的出现。因此,躁动的青年会因“我”的离去而安静思考,“昏沉的皇帝”会因金鸟的吟唱而淡泊名利,永恒世界的召唤“以使他们获得慰藉”。“人们凭不死的双脚舞蹈”,宗教世界的宏大舞台已经将现世流动易变的场景掩盖,“不死的双脚舞蹈”代表的是不朽的灵魂之舞,是拜占庭不灭的火焰之舞。在《佛格斯与祭司》里,这样的东方宗教意象依然存在:“所有一切都曾经伟大而辉煌;/如今我自身空无,心如明镜。”〔3〕

当然,诗人的拜占庭之旅也体现了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的继承与坚守。诗人生活的年代为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传统的思想基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以及唯物主义等思潮将传统的信仰体系和现实的物质世界尖锐地对立起来,并导致西方社会出现了空前的反叛思潮以及对传统信仰的抛弃;在“上帝已经死去”的口号下,“它们都沉溺于那肉感的音乐/而忽视了不朽的理性的杰作”。然而,诗人叶芝却一如既往地关注传统宗教的理念世界,关注人类灵魂的存在问题。诗人的拜占庭之旅再一次向人们宣誓:任何对于物质世界的探询永远不可能取代人们对于永恒灵魂世界的寻觅,只有这样的“寻觅”才能带给老年的诗人以内心的平静和对生的感激,也只有这样的寻觅,诗人的艺术与人生才会走向伟大圣贤于“上帝圣火中”的超然与解脱。

在诗人的眼里,现实的全部乃永恒世界的象征,拜占庭正好承载了这样的象征而成为永恒精神与艺术的现实代表。拜占庭既是现实之城,又是历史之城,更是艺术的不朽之城,呈现在这样的城中的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图景,而且是永恒主题的存在,“因此,我过海,/来到神城拜占庭”〔2〕。

参考文献:

〔1〕Kelly,John.The Collected Letters of W.B.Yeat〔M〕.Oxford:Clarendon Pr.,1986:220.

〔2〕Yeats,W.B.Collected Poems,VII〔M〕.London:Macmillan,1982:347,347,349,347,348,349,348,348.

〔3〕叶 芝.叶芝抒情诗全集〔M〕.傅 浩,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94:478,339,338,41.

〔4〕Yeats,W.B.Letters to Dorothy Wellesley〔M〕.London:OUP,1964:64.

〔5〕Yeats,W.B.Per Amica Silentia Lunae〔M〕.London:Macmillan,1918:78.

篇12

常服枸杞子。枸杞子被称为“不老果”,具有滋补肝肾、养精明目的功效。徐老介绍说,此药在药房里就可买到。但人们不要买那种用硫磺熏过、颜色鲜红的,而应尽量买深红色的。最好的枸杞是宁夏枸杞,这种枸杞的个头较大,每两约有22颗,每公斤的价格约为一百元。徐老每晚都会嚼服一小把(约20克左右)枸杞。有时,徐老也会将适量的枸杞放在牛奶中,用微波炉热一下服用。

少量饮用白酒。徐老很喜欢喝高度的白酒。在平时,他最常喝的是诸暨老家的同山烧(属于高粱烧,约50度),有时也将枸杞子、生晒参等药物用糟烧浸泡后服用。徐老常年都饮酒,一般每天都会饮1次,每次饮一小盅(约三十毫升)。徐老说,少量地喝酒能起到活血通脉的作用,但他从来不贪杯,如果因为有应酬多喝了一些,第二天就不会再喝了。

常吃银杏果。银杏果也叫白果,具有敛肺定喘、保护心脏的作用。在每年银杏果上市的时候,徐老都会购买二十余斤,将其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储存起来。此后,他每天会取出十多颗银杏果,将其放在微波炉中加热一分钟,然后当作零食吃。

篇13

有的医学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相关,应用这些医学知识点进行渗透,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生命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内容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渗透吸水等相关,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水中毒”现象:若一次大量喝水而不补充盐分的话,血浆中无机盐浓度下降,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水分就会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造成“慢性水中毒”,人会觉得头晕、口渴,严重的还会突然昏倒,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致死。关于“神经调节”中的“突触传递”,其中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合成、释放、传递、结合受体、降解再利用这么几步。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所致的递质传递功能障碍慢性病;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单胺氧化酶,促使突触部位的儿茶酚胺含量(神经递质)增多,产生抗抑郁作用。可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神经递质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后被酶降解的作用过程。

2教学知识点,理解巩固

在“遗传与变异”一章涉及多种人类遗传病,让学生理解人类遗传病的病因及遗传方式,遗传概率的计算是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例如,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血友病X连锁隐形遗传,学生对这些病症的表现及病因充满兴趣,但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遗传方式、概率计算容易出错,教学中可出示血友病在英国皇室中遗传的系谱图,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该病患者、携带者及其孩子的基因型,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遗传特点;对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等,可让学生回家调查家族情况,绘制成遗传系谱图,通过课堂交流进行理解巩固。

3应用选修课进行实验探究

本校在高一年级开设《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由微生物引起的流行病;此外,涉及有关科学小实验,如自制酸奶、自制葡萄酒等。在教学实践中,将重点放在带领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小课题上。例如,进行“面包防腐实验”: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防腐实验(加入盐、糖、胡椒粉、干燥剂,或风干、放入冰箱等)。在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后发现,加入胡椒粉的面包片最先发霉;风干的面包片最不易发霉。究其原因,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和粗脂肪等,可能会引起霉菌生长;水是生命之源,食物(面包)脱水能够抑制霉菌的生长。此外,学生还进行了“微波炉辐射杀菌效果”、“不同清洁用品洗手效果”等实验探究。学生初步踏入微生物学领域,在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获得了研究的乐趣。

4时间的利用

篇14

关键词:教师转型 高效教学 师生互动 情感调节 课后交流 满怀信心

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我历经生物教学二十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了甚多,确实有些浅陋的见解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高效教学

课堂是教师最主要的舞台,是我们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最关键环节,那如何来处理好课堂教学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学生本身和教师都有很大关系,就学生本身而言,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难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学习态度取决于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是这样做的。

1、培养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培养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

3、培养爱思考、爱质疑的自学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启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疑点,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教会学生质疑不仅可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的第一老师,那么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上好第一堂课,让学生知道生物是多么奇妙,对人类是多么有用,又有多少问题等待着大家去解决,使学生一开始就对生物产生浓厚兴趣。

2、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特点,尽量将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保证。

3、通过实验,实习,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的乐趣,这种乐趣可以陪伴学生一生。

4、作为自然学科的生物学,其研究的范畴是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规律。千姿百态的生物所表现的种种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给了生物学教师指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最好的素材,充分发掘、利用好这些现象,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

三、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四、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课后与学生交流

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的精彩教学,还并不能使所有学生都充分发展,所以课后的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交流的对象可以是学习有障碍的学生,也可以是优秀的学生。对于学习有障碍的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他们的问题所在,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对于优秀的学生,通过交流了解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便使其他学生得到帮助。只有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要求,不同方法的教学。这样才能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相对弱的学生也能“吃得好”。

六、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