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范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篇1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2

【关键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 贸易协定 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各国开始与周围国家签订贸易协议,我国也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我国应积极主动与周边国签订贸易协议,我国还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我国应该把握好机遇,最终和别的很多国家在经济上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联合体。

一、相关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大潮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统一制定特别的对内和对外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消除国家之间由于国别不同而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是一种成员国有区别的减少或者消除贸易壁垒的政策。

二、相关背景界定

中国加入WTO己十多年,这十几年来,中国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道路上不断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国际地位明显上升,当然经济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经历诸多磕碰与摩擦,中国在坚守游戏规则中成熟,凭借对全球贸易的深度参与,积极推进多边贸易进程,发声已具魄力。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开始自行建立新的自由贸易规则避开中国已经逐渐熟悉的WTO,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势必有重大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和主导的趋势。很多国家都通过加入各种各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来与同盟国互惠互利,从而来提升自己的经济水平,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

目前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已经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更是应该跟随全球潮流的发展方向。

三、我国应对的策略

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中国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因为区域贸易协定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普遍的国际贸易合作形式,而且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像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也积极与周边国家签订贸易协议,与同盟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国还应该制定各种策略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毕竟签订贸易协议只是我国应对困难的第一步,我们还需继续面对签订贸易协议之后的挑战,所以我国应有一个清晰地战略去应对后来的挑战和困难,具体地应对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种情况展开分析。

(一)借助国际贸易规则来推动国内改革开放

我国首先应该借助高级的贸易来推动国内的改革。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明显增长,同时也加速了改革的步伐,由此可见经济推动了我国改革的进程。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会对改革开放起到促进作用,其实经济和改革是互相促进的。目前现阶段,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和结构性改革的巨大挑战,我们有必要寻找新的方式和政策来对促进我国进一步改革。首先我们可以依据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发展趋势做出调整,增加贸易协议的广度和深度。我国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做出规划,制定出更高级的国际贸易规则,这样一个更加开放和充分竞争的市场有助于促进中国产品的出口。

(二)和欧盟、美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持续发展

中国和美国以及欧盟的经济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整体经济雄厚、实力强大、经济发达、生产及消费能力强、人均消费水平高,与他们合作我国市场的销路可以得到很大的扩展。我国还应该学习这些国家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自身的市场体制建设。推动中欧、中美经贸合作的持续发展,不仅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在与这些经济实力雄厚的组织合作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获得机会与别的国家之间进行更深一步层次的发展与合作,这对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无疑也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战略模式。

(三)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积极面对

TIIP贸易协议自从出现便在全球引起了注意力,主要是它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WTO不再像是以往那样受到大家的欢迎了,它的主导作用不像以前那样。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将全球贸易的谈判战场由以往的多边转到了区域以及双边,这些国家也在寻找一种全新的贸易规则使得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多边贸易体系的确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冲击,毕竟区域经济一体化利于多国发展,很多国家都乐意加入这样的组织,这样必然就会产生多边贸易,我们应该积极应对TTIP等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冲击。

(四)对多边贸易体系的高门槛积极应对

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希望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而有能力去影响各种贸易政策的制定。于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制定了新的规则和标准,这新规则和标准不同于以往的自贸协议。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般情形下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的,因此这样的高门槛我国很难跨过。面对这样的困难和限制,我们首先应该提升自己国家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改革创新,同样还应该与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不断地进行战略上的沟通和交流,与国际贸易协定所规定的接轨。积极面对多边贸易体系的高门槛,努力达到目标,从而与那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强大的国家进行贸易,进一步扩大发展。

(五)打造“上海自贸区”和中日韩三国合作战略

为了应对多边贸易体系高标准的挑战,实现与国际贸易新规则和新规定的全面接轨,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全力推进涉及金融、贸易、行政、法规、投资等多项改革试点的上海自贸区战略,将其打造成为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全面改革的综合试验区。上海自贸区不仅要进行市场化改革,更要全面建立符合新国际竞争条件的市场制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将其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国,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中日韩三国合作战略也是我们和周边经济比较发达的日本和韩国所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这三个国家GDP加起来可占全球的五分之一,而且在亚洲这三个国家经济实力也非常强大,再加上这三个国家离的很近利用邻国的交通便利的优势,让生产要素和商品在这三个国家之间流通,生产要素和资源可以得到高效的配置,从而生产效率可以得到大力的提升。

(六)提高中国对贸易新规则制定话语权

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深入的发展,但是我国还不能深入地进行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在对新的规则和策略制定的过程中之中还是不能够发挥足够大的作用。我国经济目前的确发展很快,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像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经加入了,但是我国的话语权还是不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有时我国提出贸易新规则,会受到很多国家的非议。我国作为经济增长率位长期居全球首位的国家,必须提高中国对贸易新规则制定话语权力。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表现的强势主要在于我国始终秉承互利互惠,有利共赢的原则,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的认可与赞许。通过这样我国增加了很多贸易伙伴,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不仅仅只有亚洲的国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非常乐意和我国合作。我国非常乐意在与别的国家和地区合作中与别国分享自己经济发展的成就,通过合作充分利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原则,共同发展经济、共同富裕。我国应该利用这样的优势得到很多国家的信任,从而在贸易新规则和新规定的制定中话语权得到提升。

(七)变被动应对为战略主动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贸易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我们都是随着这个浪潮去发展、去变化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试图去积极搭建我国主导的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我们经济的速度增长的这么快,我们应该是有这个能力去在这个潮流和趋势中起到主导的作用,不能够像往常一样,待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我们那时候再去寻找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从一个被动的角色逐步发展变化为一个主动地角色,在贸易规则中制定新的战略,把握好新的机遇,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无论任何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方式战略去应对这些问题和困难。

三、结论与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模式逐渐成为一种主导的趋势。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空前发展、异常活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形式。各国开始与周围国家签订贸易协议,我国也应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积极与周围各国签订贸易协议,特别是与互补性较强的国家签署双边贸易协定。面对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我们国家应该制定一个清晰地战略,主动去应对这种新的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竞争带来的挑战,不能等挑战和困难已经到来时再急切的寻求解决办法。

篇3

关键词: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策略;中国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

1.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个进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表现是清晰的,更加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与更加频繁的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同时,在发生贸易摩擦的同时,全球也在积极地进行有效的经济合作,在这个资源越发紧张的时代,各个国家的资源有效合理配置是地球经济发展的的必然途径。在现今阶段的中国,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深,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引领而发展迅速,但是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加工与生产能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因此我国必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调整自身贸易策略与产业结构,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带来的贸易战争,并且在全球资源市场整合的大环境下,提升自身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2.国际间贸易竞争更加自由

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世界分散的市场逐步整合为大的市场,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品。因此,可以认为经济全球化将会使得世界各国内部市场的竞争逐步开放,在最终整合为一个大市场的方向下,世界的贸易竞争则变得更加直接,也变得相对更加自由化。随着人类不断的工业与技术革命,科学带来高生产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的过剩,因此国际贸易则变成了各国释放产能获取市场的最有效途径。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其工业体系与国家发展模式的特点,其贸易的发展更加成熟,并且对于市场的依赖更加强烈。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市场的获得也是极为重要的,虽然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经济规模的限制,并不能够直接的参与世界竞争,但是,这些国家的贸易企业也在积极的获取市场或是间接地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已经脱离了原始的商品与货物交易的范畴,现代的国际贸易涵盖了金融、服务、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在非物质性的产品。贸易的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将各个国家更加紧密的联合了起来,是资源在整体上更加合理的配置,对于人类来说,地球一体化的经济模式是自身发展延续的最佳模式。如图一所示,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时期,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下,我国的境内贸易输出数量更加巨大,我国贸易企业竞争形势严峻。

二、 我国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贸易策略

1.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贸易

如图2所示,我国前十大贸易伙伴的货物比重之中的国家,其大部分为发达国家,并且这些货物之中大部分都是高薪技术产品的贸易,因为这些贸易是我国发展建设的必须条件,其也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了我国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竞争力是薄弱的,在国际贸易之中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现状。因此,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还有后经济危机时达国家迫切需要市场支持的机会下,必须积极利用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过程中的技术溢出与资本溢出效应,实现自身技术与生产加工业的大发展。只有生产出了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够客观地在国际竞争之中获取胜利。

2.扩展服务贸易空间

我国的产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发展服务贸易对于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优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图3所示,我国的服务贸易整体数量上处于井喷式的增长,这是由于服务服务性贸易属于第三产业,其产业的发展的条件是国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与竞争力,并且能够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所以带来了大量的服务性需求。而全球一体化在20世纪后期带来的是世界性的货物与产品,而在新世纪的初期带来的则是全球性的服务。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爆发之时,我国的服务性贸易的进出口额受到影响而轻微降低,但随机强势走高,这说明了,发展国际性的服务贸易能够规避风险,同时,第三产业是利润率最高的产业,因此,发展全球的服务性贸易是我国取得世界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3.建立完善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

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造成的损害和冲击,制定应对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修改,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防止一些主要的贸易伙伴国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参与国际性与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利用国际组织稳定与维持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磋商与合作关系,防止一些贸易伙伴国单方面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某些削弱贸易伙伴国在国际贸易领域、某些意识形态领域的垄断解释权与使用权,防止这些国家利用民主、人权等意识形态工具实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和可能性,同时积极主动地改善我国在这些领域的不足。(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汉林,李计广.中国外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中国经济的崛起与有管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J]. 国际贸易. 2005(07)

[2]赵晓,柳阳.再论中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J]. 国际经济评论. 2005(02)

[3]丁学良.中国经济再崛起的薄弱环节[J]. 国际经济评论. 2005(02)

[4]庞中英.对“中国”采取新姿态[J]. 瞭望新闻周刊. 2005(09)

[5]罗良文,阚大学.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岭回归分析法[J]. 世界经济研究. 2011(04)

[6]张立帅,朱启荣.全球价值链理论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研究进展[J]. 山东经济. 2008(01)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5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6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背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也更加频繁。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逐渐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虽然为对外贸易创造了理想的环境,但同样也使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压力也随之增加。现阶段,国际市场竞争的程度逐渐加深,那么,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一体化背景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

1.1有利影响

第一,促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而各经济体间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同世界各国合作的几率也更大,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国际贸易提供了广阔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方面更有利于国外招商引资。基于此,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声誉也随之提高,更多国家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并有意向其开展贸易活动[1]。与此同时,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竞争以及合作更加频繁,因而,跨国企业也随之成为各国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形势之下,中国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也取得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效果理想。然而,却始终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其在国际社会当中竞争力的提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很强,所以,备受外资关注,使得大量外资流入国内,进一步推动了其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而在此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第二,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计划经济影响下,中国发展速度始终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整体实力随之增强,更多企业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对外贸易实力也不断提高,在资金调配与流动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在国外市场投资受限制资金,进而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外贸收入逐渐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面推进了国家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1.2不利影响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波动性明显。基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联系更加紧密,在此形势下,任一国家经济的波动都会波及全球,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金融危机事件可以了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无法规避影响。而在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即便已经取得理想成绩,但在竞争实力与风险抵御能力方面却始终存在不足之处,因而在经济结构方面并不完善,很难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也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中国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征,而这也是最为不利的影响。第二,严重冲击产业发展。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内大部分企业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开展了对外贸易业务。然而,在国际市场当中,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也同样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企业的表现相对被动。但是,在实现经济一体化前,中国国内已经出现众多产业与企业,而相比较于国际社会,国内产业发展仍相对落后。当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更多国外产业进入中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严重冲击了国内产业的发展。为此,国内原有产业也逐渐退出市场,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基于经济一体化,使中国产业发展问题逐渐增加,因而,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进一步推进国内产业的发展。第三,对中国经济安全产生严重危害。在经济一体化环境中,各个国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面向世界,同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及合作,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因此,其他国家产业与企业也开始进入国内,增加了当前国内产业与企业的发展压力。基于此,各国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竞争愈加激烈,导致国内实力薄弱的产业淡出竞争,降低了国内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严重的还会下降。除此之外,国内重要经济部门也同样会受限于外企与外资,最终被淘汰[2]。由此可见,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了危机,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必须要全面强化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及意识。第四,外贸引资受到影响。在对外招商引资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风险系数。其中,东南亚与全球金融危机对于亚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在此过程中,中国也无法规避这一影响,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信任程度也随之下降。更多的国家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对本国市场给予了资金投入,因而在发展中国家投入的力度随之下降。另外,大多数新兴国家开始运用自身优势,在国际市场当中吸收资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引资效果,降低了引资总量。最后,欧美等国家对贸易政策采取了放宽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力度不断提高,制约了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竞争力。

2关于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现状的阐述

第一,企业的主体地位不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建设时期,所以,经济体系尚未成熟与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市场多元化的运作模式也十分模糊。其中。外贸经营权企业和中小型的外贸企业在实力方面相对薄弱,并没有能力实现国际市场的开拓,同时,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与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相比,其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资金规模也相对落后,所以,同样不具备作为多元化战略实施主体的能力。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为企业在海外开拓市场提供了大力支持。然而,基于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使得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且多元化战略实施的主体地位也更加明确,企业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与市场开拓能力随之增强,进一步完善了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战略机制,实现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进出口商品集中性十分明显。因为我国的劳动力廉价,所以,在出口产品方面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重点,而能源资源产品次之。其中,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纺织业与服装产业等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出口方面逐渐下降,但始终属于国内主要的出口产品。另外,在国际原油价格提高的情况下,能源资源产品的出口比重也随之增加。对于进口而言,因为经济发展所带动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长,所得能源资源类型的产品在进口商品当中占据较大比重,且消费品与资本品的进口量逐渐增加。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且进口与出口商品也更具多元化特点,但是,始终集中在几个商品市场当中。即便这种集中市场结构能够促进规模经济发展,但在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导致这种市场结构处于被动状态,而且不断增加了贸易风险,因此在对外贸易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并不理想。

3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研究

3.1国内产业的全面升级

为了更好地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求,我国必须要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而这也是当前对外贸易发展的必要途径。为此,应将全球视角作为思考基础,积极出台产业发展的政策,将产能不高的落后产业及时淘汰。与此同时,应当给予朝阳产业高度重视,更好地同国际社会实现接轨,全面升级国内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际贸易方面始终保持理想的竞争力,基于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3.2促进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交流合作联系紧密。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更加频繁,并且同多个国家创建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所以,基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各国合作交流变得更加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然而,无论是政府,亦或是跨国企业,都应当在全球范围之内,采取交流合作的途径来找到更多对外贸易的合作伙伴,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全面稳定发展。

3.3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应强化抵御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仅为对外贸易提供了极大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发展风险与安全隐患。所以,在对外贸易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应强化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相关意识,针对市场的变化展开深入且全面地分析。基于此,应当积极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对其中存在或潜在风险进行及时解决,以更好地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3]。

3.4全面提升跨国企业竞争实力

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跨国企业逐渐成为重要载体。由此可见,跨国企业发展的情况关乎国家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应当给予跨国企业高度重视,全面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其中,针对部分跨国企业,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国际谈判等多种形式作用下,使其发展途径更加广泛,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需要对跨国企业行为进行严格规范,确保法律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及时淘汰发展落后的企业,贯彻并落实跨国企业兼并重组,以保证跨国企业竞争实力的有效增强。

3.5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

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要想有效规避风险,就应当遵循“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方面。其中,不应将目光放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中,同样需要对美国与欧盟等国家的外贸市场进行拓展与强化,还需要同港澳台及东盟等开展贸易及合作。基于此,新兴发展的经济主体也取得了瞩目成就,所以,更多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也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国家全面拓展市场的必要手段。为此,我国应对自身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进行充分利用,并发挥出口大国的竞争优势,全面强化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及合作,实现市场的全面拓展。除此之外,应保证市场的多元化与多层次发展,这不仅能够满足国内生产与人民生活的进口需求,同时,这种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格局,还能够避免外贸市场相对集中而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外贸易市场在政策与市场方面的风险。

3.6实现外贸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且企业的综合实力也相对薄弱,正是因为这一基本国情,导致企业难以独自承担多元化的对外贸易责任。而这种情况在我国综合国力未实现大幅度提升前仍然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为此,在这一形式之下,政府需要代替企业,当作市场开拓的主体。然而,在当前多元化市场背景下,企业仍然扮演着主体角色,所以,政府需要积极发展多元化外贸经营[4]。其中,应积极鼓励集团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当中,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中小型的外贸企业予以大力支持与全面保护,以保证其在对外贸易当中站稳脚跟。另外,这种多元化的外贸经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出口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外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逐渐突显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3.7外贸经营商品形态应更加丰富

所谓的外贸经营商品形态,不仅包含了有形商品,同样也包括了无形商品。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市场经营方面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有形商品中,所以,并未给予无形商品高度重视。从本质上来讲,我国浅层技术产品与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是,高级技术产品却供不应求,因此,必须要提高无形商品进出口的重视程度。其中,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促进外贸经营商品形态的丰富化,进一步增加技术与劳务的进口与出口比重。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够把浅层技术产品出口至具有大量需求的发展中国家,进而不断满足其需求。基于此,高科技含量技术产品的大量进口也能够全面增强国内的生产力水平。而外贸经营商品形态的多元化发展,也能够实现国际市场的全面拓展,对国际贸易环境进行全面改善,最终获得理想的外贸收益。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环境也更加复杂,因而,对其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样提出了严峻挑战。但是,要想在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在经济一体化带来复杂影响的情况下,应当对积极的影响予以充分利用,有效规避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外贸易的全面增长。基于此,本文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国内对外贸易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了分析,并阐述了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的现状,最后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以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

作者:李春霞 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周道.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5(7).

[2]陈瑞.世界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品牌,2015(3).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科学技术的创新,特别是运输通讯技术的创新导致了联系交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信息技术等的交流越来越重要,出现了全球范围上的信息、技术、产品、货币资本和人员的频繁交流,地球空间缩小,时间效应加强。与此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以及地区为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所带来机会与挑战纷纷调整各自的全球化发展战略。这一世界趋势与跨国公司以及区域的对应行动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形成了双螺旋式的演进过程。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区域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改变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1、用“流空间”取代“地点空间”。物质流、资金流、劳力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互补流动是国际分工和经济频繁联系的客观反映,这5种“流”的互补流动,构成了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循环系统。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这五种“流”加速,这5种流犹如千万条无形的纽带,把整个世界经济交织在一起。从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随着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距离和空间的阻隔作用日益消弱;另一方面,全球资本流动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经济活动跨国界的功能整合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世界经济趋向于一种网络化的结构。这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持续优化配置过程而形成的各种经常的从不间断的互补流,使地点的差异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不明显;技术和竞争的变化也进一步削弱了区位对资源、资金、技术和其他投入要素的地区限制。因此,经济的发展对特定区位的要求已不十分必要。

2、跨国公司的活动影响当地区域空间结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壮大密不可分,跨国公司以全球作为市场范围来规划生产经营,以达到在地理上可以更经济、更有效地组织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注入一个地区后,一方面,通过为投资地带来资本、技术、就业机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变化,加强了投资地的竞争优势与对外的经济联系,并改变区域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不仅在区域内争夺产品市场,更重要的是争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这样一来,降低了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并且随着对跨国公司信赖程度的加深,有可能演化为外来跨国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造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外部的依附性。

(二)影响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

1、为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使物流和信息流大大加快,新的科技成果通过其自身的传导机制扩散到全球范围,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应用的速度大大提高。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必然使各国或地区把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到全球,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产业转移的浪潮。经济全球化有助于区域利用先进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促进区域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产业开放,加速区域传统产业与外来产业的融合,提高区域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和融合度、用外来产业优势,如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弥补本区域传统产业的不足,加快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并且通过内外产业的融合,创造出新的组织优势,形成新的企业管理和经营文化、新的产业形态和企业组织,甚至新的技术与制度创新模式,这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2、并购和重组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协调的主要手段。全球经济―体化使“并购”与“重组”成为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通过“并购”与“重组”来追求经济民族化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跨国”和“国内”两个方面同步展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率先开始的经济结构大调整,显然已波及世界各国,结构调整呈现出发达国家的“强强联合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趋向“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局面。其中,欧美各国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愈益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发达国家将继续把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腾出资金和物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

(三)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内容

1、扩大了区域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国际范围内的资金、知识、技术等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受其影响,区域也不断拓展与区外特别是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增加进出口量。对外的知识交流和国内外组织结构之间合作,使得本地的知识存量有所增加。国际贸易的扩大,将会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从而在信息知识交换中获得新的知识、观点和启示。这样,可提高区域经济的绩效。

2、高新技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随着高新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的世界化使得有形的商品和资本向无形的信息全球化转变。信息的高速传送穿越了时空、空间的障碍,使原本属于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问题变成全球的问题。21世纪的网络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光明的前景,任何国家都可以以知识为本,大力发展新经济,摆脱或减弱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同时由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蓬勃发展,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已让位于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与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要素,技术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的动力。随着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扩展,特别是部分当地人员参与跨国公司当地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管理,或者通过示范效应,必然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指导方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任何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都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根据区域发展的现实基础,内外部联系和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与地位,进一步发展地位的转变等因素,对区域发展在大区发展、国家发展甚至国际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功能做出准确判断和勾画,这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和难点所在。

其次,对区域发展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重新审视,分析哪些优势已变成平势或劣势,那些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那些是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用动态变化的观点分析优势,用相对的观点看待优势。根据变化的因素进行发展战略的相应调整,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最后,寻求区域发展的战略机遇与挑战。从区域发展角度分析,加快区域的发展一靠机制,二靠机遇,机制是根本,机遇是关键,挑战是动力。在进行区域发展战略调整时应理顺区域经营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调整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战略重点抓住初遇,迎接挑战。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主要对策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涵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调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和多变的。全球经济―体化引起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区域经济要发展,就有必要根据这一变化的条件进行发展战略调整。

(一)采取双向互动的金方往开放战略

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际开放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双向互动的开发战略就是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原则,真正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挥本区域优势,克服本区域劣势,从而促使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引进来”包括既要积极引进国外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又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在引进方面,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比方说,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放宽利用外资有利条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区域国际开放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进来”这个层面,更要注重“走出去”。“引进来”是为了弥补劣势,而“走出去”却是为了发挥优势。“走出去”则要调整区域的出口产品结构,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还要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利用国际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发展地区的优势产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实施“走出去”战略,就要考虑资本、技术、产品、服务等如何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国际市场;要使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实施名牌战略;抓住机遇,优化出口结构,提高参与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能力,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区域一方面要把经济全球化放在自己特有的区域经济条件下考虑,努力建立在国际游戏规则基础上的外资、内资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环境;把国际资本融入本土经济,本土经济按全球化轨道来运作;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本土经济的特点,充分挖掘本土经济资源,创造本土经济进入国际经济的条件,发展本土优势,提高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国际跨国公司的本士化战略,同时鼓励本地区优秀企业走出国门,形成双向互动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二)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本地区或国家经济发展挑战的一种手段,它可以促进生产的国际分工和企业国际化,对增强地区和国家竞争力大有帮助。亚洲金融风暴说明,经济全球化引起的风险是全球性的,极具破坏性,单靠一国之力是无法抵御的,各有关国家和地区要通力合作,协调有关的贸易、财政、货币、汇率政策,互通信息,把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欧盟经济―体化取得的成就就是很好的例证。

篇8

[关键词] 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国际统一合同法国际贸易惯例

正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不可挡一样,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也是合同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这些成果在全球经济各领域的发展均发挥了作用。而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要想更好地为经济全球化服务,必须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一、修订和更新现有国际统一合同法

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运动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果可谓数不胜数,而且这些成果已成为今天世界各国,国际经济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宝贵法律财富。然而,目前已有的国际统一合同法并非都能满足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而是存在着内容过于陈旧或过时的规定,存在着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够严密、不够合理的规定。所以有志于推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国际组织、法学专家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国际统一合同法的数量,同时也应重视国际统一合同法的质量。

如国际商会制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之所以能够得到各国的广泛承认并被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们普遍采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制订者总是能够根据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修订更新,使其较好地适应各个时期国际贸易实践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当今影响最大、使用最为普遍的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自1936公布以来,国际商会分别于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和1990年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补充。

我们从国际商会对《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频繁修改以及《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可以领悟到对现有国际统一合同法做及时修订和更新的重要性。

实际上,目前已有的国际统一合同法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而且有的已影响了国际商事交易。下面我们以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为例,来说明其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书面形式的规定。《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第十三条仅指出书面形式“包括电报和电传。”并未对“书面”含义加以界定。我们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出现了电子数据交换这种新的贸易手段,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书面”并未包括电子数据这种形式在内。因此《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关于“书面”的规定毫无疑问有过时的倾向。

2.关于适用对象的规定。《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其仅适用于国际贸易中有形贸易合同。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内涵已突破传统理论范畴,已将无形贸易包括在内。《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这项规定不可必免地使一些很重要的交易类型,如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转让等被排除在该公约之外,从而限制了自己的适用范围。

3.公约中含有含糊的用语,同样易留下日后争议的隐患。如公约以营业地为标准来决定销售合同是否具有国际性,遗憾的是公约没有给营业地下定义,尽管公约起草过程中表示永久性的企业是必须的,货栈和卖方所都不算营业地。由于各国代表对营业地有不同的理解,最后的意见是由裁判机关考虑可以界定营业地的相关因素(如组织权限、营业活动情况),在个案的基础上确定营业地。但是,当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一方或双方都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时,这个营业地标准就会引起麻烦。公约第十条第1款规定:“如果当事人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则以与合同及合同的履行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为其营业地……以此表明哪一个营业地应被用来确定一项交易的国际性。但即使这样也可能会含糊不清,“营业地指与合同和履行合同关系最密切的那个营业地”。这样,在有一个营业地与合同的签订关系比较密切而另一个营业地则与履行合同义务关系比较密切,关于哪个营业地是相应的营业地,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第十条第1款的后一句“但书”又限定了在从多个营业地进行选择时可用的事实,范围定在当事方都了解的事实基础上,才能签订有约束力的合同。这就要求谨慎的当事人在合同内明确说明他们认为各方的哪一个营业地与合同有最密切的关系,以解决可能的指代不明问题。

这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所存在的几处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加以修订或更新,那么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在国际社会的实践无疑会大大地加强。

二、统一实体法与统一冲突法并重、多元化形式并存

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发展将是一个统一实体法与统一冲突法并重、多元化形式并存的过程。

1.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形式仍然需要走多元化形式并存的道路。从以往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基本上采用多元化的形式。这些多元化的形式包括:(1)通过国际条约进行统一与协调。这是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进程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2)通过制定统一法、示范法,引导各国合同法立法采用统一的标准。(3)通过形成国际贸易惯例使商法规范获得国际统一。(4)通过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实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5)通过适用一般法律原则实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6)通过各国国内民商法立法的趋同化来达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实践证明,这种多元化的形式均程度不同地起到了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作用。因此,在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进程中,应该继续坚持多元化形式并存来推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既然“经济全球化是资源打破国家之间的界限在全球市场上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因此合同法国际统一化也不应是一元化的,而是多元化的制度选择过程,通过多元化的制度选择可以保证国际统一合同法的质量,从而使国际统一合同法更好地为经济全球化服务。

2.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是一个统一实体法与统一冲突法并重的过程。“冲突法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法律冲突,确定涉外民商事关系应予适用的准据法,这也是冲突法所要解决的首要和核心问题。”传统上因各国合同法律制度不同而解决国际商事交易的办法是:各国的合同法原则上都贯彻意思自治原则,允许国际商事合同的当事人协议选择确定调整彼此间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准据法。如果合同当事人各方未就合同的准据法作出协议选择,则由受理合同争议的法院或仲裁庭根据有关冲突法规则来决定合同应适用的准据法为何国法律。但是由于各国冲突法同样存在着多样性,因此使得订立国际商事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不确定性,从而无法保证交易当事人所希望的“彼此间的交易合同关系确立在一种统一明确的法律基础之上,并能够相对清楚、准确地预见各自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因此,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除了统一各国合同法之外,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进程中还需对各国多样性的冲突法加以统一。因为一旦统一了各国的冲突法,就会无论发生国际商事争议的当事人在哪个国家提讼或仲裁,都可以保证所指引解决该商事合同争议的准据法是相同的,这样就可以保证国际商事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确定性。

三、重视国际贸易惯例的形成及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惯例,又称为国际商务惯例、国际经贸惯例,是指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自发形成的、为某一地区(甚至是世界范围的)、某一行业的人们所普遍遵守,并由此产生相应的义务感与合理期望的任意规范。

国际贸易惯例之所以能够起到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贸易惯例本身所具有的普遍适用性特点。这种普遍适用性特点的形成,一是来自于国际贸易惯例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二是来自于各国民商法对国际贸易惯例的态度。

1.国际贸易惯例普遍适用性的特点来源于国际贸易惯例本身所具有的特征。

(1)国际贸易惯例是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其形成的过程不受政府机关的控制和制约,它的成文化一般也是由商业自治团体自发地编纂而成的,这使它有别于依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国内法以及依靠各国之间的相互谈判、妥协而达成的国际条约。也正是这种非性大大增强了国际贸易惯例的普遍适用性。

(2)国际贸易惯例是为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人们所普遍遵守和接受的,偶然的实践不能成为国际贸易惯例,这是国际贸易惯例的客观特征。这里的普遍遵守和接受并不要求人人都已经理解和接受,而只要从事这一行业的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和接受即可,就可以推定其他人理应知道这种惯例的存在。

(3)国际贸易惯例必须能使人们产生必须遵照此惯例办理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是国际贸易惯例的主观特征。“心理因素对于判断惯例的存在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单纯的经常性做法而没有相应的心理确信是不能构成国际贸易惯例的。

(4)国际贸易惯例具有任意性,没有强制适用力。只有在当事人明示或者默示同意采用时,才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当事人明示或者默示地加以排除,则不能将国际贸易惯例强加给当事人。

2.国际贸易惯例普遍适用性的特点来源于各国民商法对国际贸易惯例的态度。通常各国民商法基于契约自由原则均确认商事合同当事人有选择适用国际贸易惯例的自由,一旦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适用某项惯例,该项惯例内容对合同双方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且,根据一些国家的国内法和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即使当事人在合同中未明确规定适用某项国际贸易惯例,法院或仲裁庭有权按照有关的贸易惯例来解释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内容和处理有关合同争议。

由于国际贸易惯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因此国际贸易惯例形成后,往往会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会被国际社会所普遍适用,使国际贸易惯例在实践中起到了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作用。正因如此,所以在未来合同法国际统一化进程中要多注意国际贸易惯例的形成,利用国际贸易惯例在实践中具有合同法国际统一化作用的效果来推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促进与发展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邻近国家实行经济联合,程度不同地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促使各成员国的经济活动逐步走向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自由贸易。经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90年代,第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洗礼,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几乎都与大小不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关。

有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只会起阻碍作用。持此种观点的人以欧洲一体化为例,认为欧洲一体化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小生态,小气候,他们可以跟美国抗衡,可以跟美国搞贸易制裁,按前面所说的,他们现在没有发现太多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个区域仍是相对封闭的,对经济全球化是一种阻碍,因此对合同法的国际统一化也必然是一种阻碍。其实不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

1.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就是一个促进作用。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各成员国之间实行经济联合,并且程度不同地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遵守相同的贸易法规,从而使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内部实现合同法统一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又会通过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促进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

(1)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上可以说明其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观点,一般都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产生的根源和动机归结为与外部对抗或与外部竞争。”的确,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一些以与外部对抗为目标的区域集团,这类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确损害全球市场统一性,阻碍经济法律全球化。但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却日益多样化。在许多情况下,建立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市场开放无法取得进展的产物。另有一些国家是试图通过一体化协定来消除主要贸易伙伴对自己的贸易壁垒。还有一些国家试图通过一体化协定来提高国际多边谈判的交涉能力,从而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总之,促成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与外部对抗”或“与外部竞争”来归纳其动因。相反,区域经济一体化各成员国由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体验到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开放的好处,更会积极促进经济由区域一体化向全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必然会进一步推进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进程。

(2)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目标的一致性上来说明其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商品和生产各要素在区域里自由流动,这种贸易自由化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因为经济全球化要求资源跨国流动和配置,从这个角度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先行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发展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这种发展必然会推动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发展。

(3)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非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关系上来说明其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非区域经济一体化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合同法国际统一化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有所体现。

一方面,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组织,不论其规模多大,其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优势互补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都是有局限性的。任何区域性经济组织,都不可能做到自给自足,都必须从地区外寻找必要的资源和市场作补充,否则就不能发展。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内部合作,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与地区外的交往,因此决定了它们必须是开放性的,会不断争取新成员的加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区域内自由化成果多边化。这是区域性经济组织对外进行多边谈判的动力和必然性所在。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会阻碍多边协议的达成,同理,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不会阻碍合同法国际统一化发展,相反会促进。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外国家合同法的统一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为尽可能降低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对外贸易壁垒效应,许多非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积极推动多边关税减让和市场开放谈判。例如,“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每前进一步,都促使美国等非西欧国家积极发起一轮新的多边贸易谈判。”这种情况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非区域组织的国家的多边贸易谈判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注入动力,其中就包括这些非区域国家间合同法的统一化进程。

篇9

【关键词】国际贸易;印刷机械;经济一体化;影响;提升对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印刷机械发展的负面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正在向一体化路线迅速迈进,而这也使得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也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于印刷机械而言,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其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可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印刷机械企业的快速发展,迫使其需要对这些制约因素加以足够的重视。具体来看,这种负面影响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内印刷机械的市场份额将有所减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印刷机械多依赖于进口,对于国内印刷机械的采用并不热衷。尽管在近些年逐步向国内外两个市场引进印刷机械,但就国内印刷机械方面来看,无论是从品牌,还是产品质量上与国外印刷机械都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这种技术、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也使得国内印刷机械在与国际厂家的竞争当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印刷机械企业将面临来自国外厂家的巨大冲击,可能会造成市场份额的减少。事实上,这种情况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几年已经出现,关税的降低使得进口印刷机械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有所上升。

第二,国内印刷机械在价格上的优势将进一步缩小。目前我国印刷机械的市场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的价格低了一半以上,这也使得其在中低档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然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开展,国内厂家所生产的中低档印刷机械往往难以符合国际化的标准,从而在质量与可靠性方面都难获得认可。这迫使国内厂家需要自身机械质量的提升,但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价格的提升,而在知名度不高的情况下,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

最后,在产量上也会受到冲击,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由于自身质量与成本控制的问题,国内印刷机械通常难以获得大批量的订单,因此在生产上难以取得规模优势,而这又进一步降低了国内印刷机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国外印刷机械厂家多采取着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在保障质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带来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如海德堡公司所采用的FMS小组装配生产方式。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印刷机械发展的正面影响

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印刷机械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机遇,并从根本上改善了国内印刷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具体来看,这种正面影响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众多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尽管我国印刷机械企业的生产状况在全球领域当中并不占优势,但在亚洲地区却是为数不多的具备较强生产能力的国家之一。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亚洲发展中国家对于印刷机械的需求程度加大,而这也为我国印刷机械企业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环境。依靠在亚洲地区的优势地位,积极向东南亚等地区的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印刷机械的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印刷机械企业的重要发展渠道。

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内外的技术交流进一步加强。我国印刷机械行业在技术层面上与国外企业还具有较大的差距,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则可以极大的推动技术之间的交流(潘杰,徐忠柳,2010)。因此,我国企业对于可以通过与国外厂家的交流,强化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从而可以为企业产品的生产带来质的提升。

第三,对于我国印刷机械市场经济的纵深开展也具有推动作用。尽管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各行业的市场经济理念也已初步建立,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印刷机械企业在管理方式上仍然难以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开展也使得印刷机械企业必须对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并在日常经营活动当中融入市场经济理念。

最后,有助于最终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尽管目前在国内印刷机械市场上,国外厂家的品牌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国产的印刷机械并不被重视,但这种局面多是由国内企业自身产品质量不高造成的。因此,伴随着国际化的进行,国内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得技术上的提升,从而运用到具体生产当中,从长期性来看,对于拓展国内市场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提升我国印刷机械发展的对策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行,我国印刷机械行业及企业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来对负面影响进行弱化,而对正面影响进行加强。另外,政府层面也要进行必要的推动手段,来为印刷机械行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具体来看,提升对策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首先,相关政府机关及行业协会应努力为印刷机械企业提供战略发展空间。事实上,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只专注于国内市场的拓展并不是很好的发展方向。政府机关及行业协会有必要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外向化的拓展规章制度,推动国内印刷机械企业在努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相应的份额,拓宽自身的生存空间。

其次,企业自身应对相关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足够的创新。自身经营水平的提升是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能够确保企业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因此,国内印刷机械企业有必要对国外厂家的相关技术及管理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将这些先进的思想融入到自身的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从而最终提升自身企业的综合素质水平在竞争环境中获胜(顾硕,2011)。

最后,企业有必要做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准备工作。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首先要拿到通行证,也就是说,出口产品必须采用国际标准,包括产品安全标准。印刷机械企业必须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使企业得到世界性的认可。在产品标准制定程度上也应采用国际贯例。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便及时跟踪和获取产品标准的新动态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Abstract】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en the main l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ppears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upsurge at present. Under such rapid development, China should not only make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adjustments in trade cooperation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but also make a deep reflection 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teaching which is easy to be ignored.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and analyz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global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teaching;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50-02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脚步也一直稳步、快速的向前推进,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区域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主导趋势。根据WTO的相关数据统计,自1948年起,WTO所包含的成员国数量就在不断增加,由最初的123个逐年增加到546个,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化发展已经被接受并且成为了比较普遍的贸易合作形式。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中国顺应时势,在区域经济的扩展中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经济贸易进行整合,在此状态下,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发达国家强强联手的现象[1]。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加的凸显。美欧、美日之间,都有了实质性的贸易区协定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很多发达国家更加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从而不断出现各国之间的谈判和联合。在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中,发达国家积极谋求制定新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和话语权。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2.1 贸易主张开放自由

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_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2.2 加强自我扩张意识

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随着区域贸易集团日益增多、日益强大,与之相对的贸易伙伴必然在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2]。出于自我防卫的要求也必然会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3 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内容不够前沿

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国内区域经济现象,还应当包括全球区域经济领域所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当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区域贸易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区域经济教学教材内容却存在相当的滞后性,难以反映当前最新的变化动态。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早期的区域经济教学教材大多偏重于区域经济理论介绍,以及国内的区域经济现象研究,很少涉及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进入21 世纪后的教材才开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区域化内容有所涉及。尽管在内容上力求不断更新,但仍然滞后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发展。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资讯传递越来越迅捷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对我们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3.2 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

区域经济教学是前沿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学课程,既反映当代区域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又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机结合。而区域经济教学长期以来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该课程是一门纯理论学科,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不大。其实,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3 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更与国内、国外现实经济领域的各种经济现象存在密切联系。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知识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现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偏低。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学习主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是学生既不理解整个学科体系的知识构成,也不理解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就谈不上理想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 区域经济教学的创新

4.1 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应当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发展。除了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这些基本教学内容以外,课程内容还应当包括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态,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全球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重大变化显然也是不能回避的。这些变化不仅涉及全球经济的走势和前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各国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的体现。为此,区域经济教学内容应广泛吸取近年来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把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概貌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解读国内外区域经济领域的最新变化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和走向,拓展知识领域、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应当紧密联系中国经济领域的实际发展现状。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因而,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努力将中国的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4.2 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首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创作PPT相结合。授课教师负责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布置相关专题,向学生提示思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留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最终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演示、汇报研究结论和心得,教师给予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充分调动W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查找甄别资料的能力、逻辑编排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为后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其次,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制度变迁 转型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方面的因素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是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广泛地实行市场化改革,从经济体制上消除了与以市场经济为本质特点的世界经济的差距;二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采用了开放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发展政策上减少了国家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干预。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世界经济在空间概念上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其中,原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在20世纪末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本身既是经济进一步全球化的表现,又是经济全球化逐步推动的结果,同时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条件。欧洲和亚洲一共有30多个国家,占全人类1/4的人口,卷入了这场壮观的变革。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谓的转型国家。

理论上,经济转型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般的制度转换,即从一种制度状态进入另一种制度状态;另一种则特指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发生的制度变迁,即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实践中传统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日益暴露,东欧国家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之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也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正是改革的实践,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作用,开始把体制因素纳入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研究之中。经济转轨是一个制度重新设计的过程,转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发展的能力。由于转轨的途径和步伐各有不同,转轨的方式有好几种。其中,有的国家只是在社会主义经济范围内进行改革,如中国;有的国家则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如俄罗斯。转轨是一个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从基于国家控制产权的社会主义集中计划经济转向自由市场经济。转轨意味着实质性的改变和引入全新的制度安排。这是一个以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另一次尝试。所以,对转型国家而言,转轨取得最终成功的机会就在于恰当的制度设计能否有效运行。如果对制度安排没有足够的关心,自由化和私有化就无法带来社会预期的经济的效益;如果对实现新体制没有明确的规划,或者对新体制的运作一无所知,就无从谈起及时完好地实现转型。因此,转型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成功完成制度的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是至关转型国家改革成败的关键,好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表现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取得了广泛的认同。

谈及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会有很多诸如原因、影响因素、机制及其路径依赖等问题吸引我们的视线。但这里,笔者想另辟蹊径,以经济全球化的视角,来探讨其对转型国家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互动关系。

经济全球化促进制度安排的借鉴与趋同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指全球所有国家都被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始点可视为15世纪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甚至更早。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少有国家仍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现代世界经济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日趋加强,以贸易、金融和国际化生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目前已经发展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现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越广越深的国家,它的增长就越会按照全球经济增长趋势发展。由于转轨经济完全可以以一种追赶型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所以它们应该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在这种背景下,显然,经济系统的开放性成为了引发其制度变迁的诱因之一。越是开放的经济系统,就越有可能通过与其他经济系统的交流来获取新的有效制度安排的知识,从而扩大可供其选择的制度集合。事实上,如同通过技术的引进可以有效降低独立开发新技术的成本一样,通过借鉴别国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迁的经验,也可以大大节约一国用于制度设计与创新的研究费用,大大降低其对不成熟制度安排的试验成本。对于转型国家来说,新的制度设置必须建立在计划经济中并不存在的新组织的基础上(因为那时不需要它们)。经济转轨不但呼唤新的法律体系和经济制度,而且需要对新的行为模式加以学习。企业、银行、公务员和政府官僚,甚至一般家庭,都必须改变原有的行为方式,并尽快学会新的模式。所以,笔者认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以及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阶段表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正为各个转型国家的经济开放和制度借鉴提供了非常之良好的契机。

首先,转型国家的经济转轨既是经济全球化进程表现之一,又是经济全球化推而广之的结果,此外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条件。转型国家之所以会在20世纪末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除了中央计划经济本身的一些弊端导致国家经济效率极低,国民生活水准下降,从而从内部产生制度变革的要求之外,某些转型国家突破冷战时期两大对立阵营的限制,开始与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恢复经济往来,从而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了其制度效率也不无关系。

其次,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扩展对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现状的一种客观描述,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渗透,未来的最终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则是必经的一个阶段。这些集团以其显著的经济成效吸引着各一体化组织外围的转型国家,因此,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仅是转型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绝好机遇,同时一体化组织制度趋同的要求,无形当中也为各个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提供了可选择的模式。

目前,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在转轨经济体中,有许多国家正在与更多的发达国家开展各种交往活动,转型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积极性很高。对于某些东欧国家来说,为了转轨的成功,他们期望加入欧盟。这当然是一个困难而长期的过程,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整个经济和政治转型中最令人鼓舞的努力。如果能够顺利地加入欧盟组织,那么欧盟的经济制度就会对这些国家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正是这种加入欧盟的期望,成为了中、东欧转型国家努力进行政治和经济体系转轨的动力之一。到1996年,已有10个转型国家——保加利亚、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开始与欧盟进行合作。加入欧盟的先决条件包括具备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存在民主制度,尊重少数民族,合理管理公共事务等等。为了实现加入的目的,它们必须加快制度框架的改革以达到欧盟的要求,因此,在努力加入欧盟的过程中,东欧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会以欧盟的制度安排为路径,逐步与之趋同。

1997年的马德里峰会,捷克、匈牙利、波兰被正式邀请在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个关于成员国资格的重要决定是由美国参议院于1998年4月30日做出的。虽然北约成员国资格只是严格的政治决定,比欧盟成员国资格的获得容易得多,但是,加入北约将有利于这3个国家加快与欧盟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同时有助于加强外界对这些国家经济状况的信心,并加强外资的进入。

相似的努力,亚洲的转型国家也在进行着。这一地区的目标集团首先是东盟。越南在1995年成为东盟的成员国,老挝则于1997年加入东盟。柬埔寨的加入因为1997年夏天的政治动乱而被拖延了。东盟成员国资格对这些转型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在考虑到它们与其他东盟发达成员国的巨大发展差距时更是如此。区域一体化是唯一可以使欠发达的转型国家保持比富裕国家更快的增长速度,从而减小经济差距的方式。这取决于,第一,是否东盟扩张的过程有利于转型国家市场改革的进程,并且最终使其真正转型成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第二,是否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可以使转型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毋庸置疑,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越南已经可以观察到这种态势,价格和贸易的自由化以及某些自由的监管都有利于资本市场和外商直接投资,所有这些都因为加入东盟而得以催化加强。不过,东盟成员国资格并不要求政治和制度方面的条件,这些都可以在加入之后的适当时刻按集团所建议或期望的方式进行改革。这样,就有时间来支持转型国家所进行的必要的改革与调整,这可能会做得更好。

除此之外,在转转型国家之间很可能会产生某些以国际合作和经济增长为宗旨的新区域组织。在苏联解体和经互会解体之后不久,就发生了新地区之间的重新一体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国资格绝对可以推动转型国家经济结构和制度的变化。

篇12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中国,对外贸易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对中对外贸易的影响也随之加深,其在给中国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

1.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崛起之势。20世纪90年代前后,美日欧以均衡的经济实力形成世界格局中的“三足鼎立”,但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就走入了低迷的状态中,欧洲经济增长稍有放缓的趋势。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呈崛起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2013年世界各国的GDP总量排名中,中国的GDP总量为9.3万亿,巴西的GDP总量为2.5万亿,印度的GDP总量为2.2万亿,俄罗斯紧随其后,GDP总量为2.1万亿。据预计,未来10年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不相上下。

2.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程迟缓不前。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形式,是各国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充分利用世界资源的最基本途径,但是无论在任何时期,贸易自由化都是相对的,是与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存在的。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纪经济不平衡趋势在逐步加强,由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要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这就使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竞争逐渐加剧。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经贸呈迟缓态势,从而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再一次加剧,致使贸易冲突升级,新贸易保护政策随之诞生。但是,在新一轮的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自由贸易竞争的激烈化,致使谈判进程缓慢,并不断在寻求各国统一利益立场的解决办法。

3.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比较活跃,并得到蓬勃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转轨使区域经济合作现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由于双边贸易谈判进程迟缓,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成为了世界各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新途径,从而促使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途径变得方便。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加入到了区域合作经济中,从而推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WTO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协定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区域自由贸易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二、基于国际经济发展的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制定

1.转变对外贸易的出口方式,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得到了蓬勃发展,从我国关于对外贸易的政策上分析,目前我国是以出口贸易为主要贸易战略。虽然我国的出口贸易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出口贸易在结构与方式上都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出口产品的结构大多数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有着世界加工厂的称号;其次,我国的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比较低,缺少市场竞争力。由此,我国应及时改变对外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方式,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制造,并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以提升我国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2.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相应的进口贸易战略。进口贸易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因此,应强化我国对进口贸易重要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国家还应制定相应的进口战略,以更好的引进并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保障我国经济的安全。在战略制定的过程中,要着重突出进口贸易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扩大进口,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对技术原料资源的引进,以保证我国资源进口的多元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3.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面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形势,为了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实力,我国应全力提高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国家要鼓励服务贸易企业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扶持力度,同时,要完善关于服务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净化服务贸易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商来中国投资。服务贸易企业也要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完善管理体系,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武装自己,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

4.积极地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要积极的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当中,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积极的加强与港澳台之间的贸易合作,使我国的经济共同的繁荣发展并走向富强。其次,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格局中,寻找与自身利益需求互补并关系友好的合作对象。

总结: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并在经济转轨探索中,纵观全局的把握好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在哈召开[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0(06)

[2] 庞兴忠.《国际经济贸易知识》系列丛书即将问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2(01)

篇13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推动

一、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一体化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国际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强劲趋势,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不断探索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过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推进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最新动态

(1)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各个国家实现了经济的合作,相互间的影响也在加深,从而形成了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统一整体,全球统一市场由此诞生。第二,全球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从而各国之间的经济行为得以规范,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此基础上建立。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国际市场在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这就使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实现了共享。[1]

(2)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升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从20世纪最后十年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市场分工的进一步明确,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从其发展的广度上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要么强势加入世界经济发展中,要么被卷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但是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加入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都促使各国将本国的经济延伸到了他国。从其发展的深度分析,由于全球经济战略体系的形成,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国际经济贸易已从传统的以货物贸易为交易对象,逐渐深入到以经融、技术等为交易载体的交易行为。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这种互相依存、相互推动的融合形式,需要各国最大限度地配合经济发展的需求,消除其间的阻碍因素,从而实现各国资源技术的最优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活跃。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加深,合作关系逐渐加强,但是由于多边贸易本身局限性的约束,以及近些年来多边贸易谈判尚未达成统一共识,知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愈加活跃起来,并逐渐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协定和条约的签订,使周边国家或与自身利益相统一的国家实现了贸易经济的互利互惠,从而使可利用资源、资金以及技术达到了最优化配置,实现了各国的经济效益。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

(1)有效地整合了我国的资本,提高了资本利用的有效性。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就需要国内的生产资本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资本利用的有效性,这样在实现购买他国产品的基础上和我国的同类型产品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使我国的产品在有参照的情况下,有方向、有目的的改造,提升我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竞争的实力,从而在实现资本利用的有效性基础上,实现我国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与此同时,实现资本的有效整合,能够在合理范围内确保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减少资源浪费的状况,这一点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作用表现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沿海地区的生产属于劳动型密集产业,在实现资本的高度整合后,能够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以最终完成蜕变,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2]

(2)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要想实现社会经济稳健发展,就需要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控制。从以往的实践经历中,不难分析出国际经济贸易中所存在的科学分工,不仅实现了国际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与此同时,还改进并优化了生产结构。因此,基于此实践经验,我国开始实现国际分工,以其优势作用实现技术与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使我国的生产效率得以提升、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控制,在技术和管理得到更新的同时,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了与发达国家技术的差距。

(3)国际贸易形式多元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我国市场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使社会主义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形式与趋向。经过在世界经济环境下的“摸爬滚打”,我国的国际贸易形式已经从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并存的趋势发展。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我国的企业将发展的目光转向世界市场,在国外市场开辟新生产基地的同时,实现了合作交流的多种渠道,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国际贸易保护带来的影响,这就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程度。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的普及与开放,为我国贸易提供了新的形式,即网络贸易。由于网络的方便快捷性,为网络贸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并逐渐被我国的各个领域采用,这就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同时也为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动力。[3]

(4)有效地强化了我国企业的管理建设。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竞争的逐渐加剧,使我国企业认识到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而当前企业管理的核心便是科技和人才。在我国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通常都是以价格的优势获得竞争的有利地位,这就严重地浪费了资本,无法实现企业经济的最优化配置,因而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面对新时期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企业已经逐渐将企业管理的重心转移到科技与人才上,这就开创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局面,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大幅度提升了,并在世界经贸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意识。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企业主动还是被动地加入到国际市场竞争的格局中,都使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中不断地强化了自身的管理建设,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实现了与他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并与利益相同的国家形成了区域合作的关系,这就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面对新时期下的世界经济格局,我国不仅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国际市场的变化形式,以确保在世界经济格局的竞争浪潮中,我国社会经济能够稳健并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挑战[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12(03):72.

篇14

关键词:东亚货币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东亚地区作为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区域内较大的经济体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具备了进行区域经济深度合作的基础,而且东南亚的很多国家还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的轨道当中,将东南亚拉入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当中,是能够加强和丰富区域内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更好地进行资源要素的配置,形成有机联动的协作发展共同体。原有的经济发展合作组织,是很多的松散的框架体系,并不具备法律约束效力。因此,如果进行货币化的合作,必将使得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向更高的阶段。对比来说,西欧等国也是在具体条约框架体系之上建立的欧盟组织,发行的欧元货币,因此,进行东亚货比一体化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

(二)目的和意义

对比西欧,欧盟的建立与欧元的推广,大大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加快了欧洲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东亚货币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融合,提升的重大理论设想,是保障地区金融安全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货币政策最优化的必然选择。目前东亚金融合作发展较为缓慢。不仅缺乏有效的区域监督机制,而且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也亟待提高。因此,这就需要各国政府间的协调互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东亚货币合作至今在理论界和东亚各经济体中仍然存在争议,大部分观点认为东亚货币一体化是必然趋势,而极少部分的经济学家仍悲观的认为亚洲单一货币只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幻想”,所以东亚货币合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东亚经济合作尤其是货币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对东亚地区经济的稳定增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东亚货币一体化的综合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东亚地区有十分密切的经济关系

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加上东南亚十国,区域内的贸易体系十分发达,各自都是相互之间的贸易前几位的国家。因此,具有货币一体化的动力基础。而且,区域内距离较短,消费,投资,出口等贸易的发展也离不开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协调供给,如果建立统一的货币体系,东亚地区是能够避免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的。所以,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制度是有意义的。

2.东亚地区经济体发展程度相似

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由于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体量,是远超区域内的其他国家的,每个国家都是在全球经济体GDP排名中排在前二十的国家之一。而且,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更为密切,经济合作的协议也更多,经济合作的程度也相对比较深入,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科学的合作体系。而区域内的其他国家,如东南亚十国,是新兴的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程度也十分相似,都是依赖于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要素,吸引外资的进入,来发展本国经济。相对于中日韩三国而言,东南亚的发展程度要略低。因此,如果东亚范围内进行货币合作,双方可以形成经济学上的比较优势形态,相对富裕的国家可以出口技术,资本等要素,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自身的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要素与之进行融合,从而推动双方福利的增加,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三)政治因素

1.区域内因素

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对政治关系的依赖并不是很强。但是,横亘在东亚诸国之间的政治历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政治矛盾的激化,会对经济合作与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如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日本至今未正式道歉,战争赔偿问题等。现实政治上,问题也是中日关系一触即发的痛点,双方至今未形成有效合理的管控机制,并且各方态度坚定,协调困难度高。如韩日之间的独岛问题,也是韩国与日本之间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些区域内的政治历史问题,是阻碍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现实路障。进行更深一步的经济关系的合作,必须要合理谨慎的处理这些问题。

2.区域外因素

最重要的是美国因素。中国近几十年来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中流砥柱,自从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也开始了多方外交的路线,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与日韩,东南亚等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另一方面,日韩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亚洲的重要盟友,至今,美国对两国仍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如果要与其进行深度经济合作,与美国的关系将会是现实政治考量中的重中之重,稍不留意,美国就极有可能利用与区域内其他国家的亲密关系,进行危害区域经济安全的活动。因此,对美国的关系必须要有良好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3.文化因素

东亚各国在古代就统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区域内各国至今仍然共享同一套价值体系与传统精神。各国之间的文化相似度要远高于其他方面,文化的相似性,文明的一致性,价值观的向性,是区域内进行合作的巨大推动力,这也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推动经济货币合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三、结论

在当今各国经济复苏乏力,仍有陷入新一轮金融危机风险的时代背景下,各国尤其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比较为脆弱,并且日益深化的开放经济趋势,使得金融风险一旦失控,金融危机就会迅速波及到所有国家,因此,一个国家是不能独自应对大规模的金融冲击和系统风险的,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投资和消费联系日益紧密,是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创造了客观条件的,是推动东亚货币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必将在此基础上加快加快发展。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既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朱尊尊.东亚货币问题一体化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