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形势范文

农村经济形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经济形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经济形势

篇1

一、20*年全市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支农政策效应凸现,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增。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惠农助民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项惠农资金达到4200万元。

(二)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产值总量增长突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016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其中:农业产值186442万元,同比增长6.2%;林业产值3790万元,同比增长65.6%;畜牧业产值85870万元,同比增长30.6%;渔业产值2399万元,同比增长21.8%;农业服务业产值1667万元,同比增长58.0%。

(三)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平衡,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年农作物播种面239.3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63.2万亩。

(四)耕地潜力得到极大释放,全年农作物总产量增长明显。夏粮总产量达49.35万吨,同比增长21.6%。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81.55万吨,同比增长28.1%;油料产量1.9万吨;全年蔬菜预计产量88万吨,同比减少7.0%。

(五)畜牧业生产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态势平稳。全市农村按照“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家禽,突破性发展草食家畜”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畜牧业。截至20*年8月,全市生猪出栏50.52万头,同比增长18.9%;大牲畜出栏2.97万头,同比增长10.2%;山羊出栏24.46万只,同比增长11.1%;家禽出栏268.44万只,同比增长13.3%;预计肉类总产量55093.1吨,同比增长13.8%;生猪存栏81.54万头,同比增长24.5%;大牲畜存栏7.18万头,同比增长9.8%;山羊存栏41.17万只,同比增长13.0%;家禽存栏419.28万只,同比增长7.3%。

(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稳中有增。据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1—7月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752元,同比增长9.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而打工收入又成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重要砝码。今年1—7月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881元,同比增长8.9%。二是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加。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人平为496元,同比增长9.3%。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仍然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大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将抵消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据1—8月农资市场价格和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1—8月农资价格中化学肥料与去年同期比增幅为8.9%;农用机油比上年同期增幅23.57%。农资价格的上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种粮直接补贴等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二是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仍然较低,培训力度亟需加大。据调查,全市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还没有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外出务工的难度加大且单位时间劳动报酬较低。

三是留守农民面临新的问题有待解决。由于外出农民工增多,当前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土地的转让承包问题,以及科学技术推广难、农田水利设施维修难、抗灾救灾难等难题。这些新问题的出现,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四是资金问题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对于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高,配合程度高,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的改善需要大量的资金。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尽管近几年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但由于气候异常,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对抗击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弱。建议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河堤、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灾害抵御能力,确保有灾不减产,旱涝保丰收。

(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途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大力培养现代专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第三产业合格劳动者。要把农民培训与提高主导产业结合起来,与扩大劳动输出结合起来,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要进一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创造农民充分就业的好环境

(三)加强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建设。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给予农民大力支持,早日在全市建立起一套直达乡村的科技服务网络,让广大农民从生产、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和服务。有关部门要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到农业第一线去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并注意利用政策、经济杠杆引导农民扩大种植优质、高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引进优质畜牧养殖品种,促进农民转变观念,逐步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养殖业、加工业转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四.20*年农村经济形势预计及20*年主要经济指标

20*年,全市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41.6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16.6亿元;农业增加值22.67亿元;粮食总产量81.55万吨;油料总产量1.9万吨;农民人均存收入3350元。20*年,全市计划农业总产值44.5亿元;粮食总产量92.5万吨;油料总产量2万吨;农民人均存收入3650元。

五.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20*年将是全市贯彻落实党的*宏伟目标的第一年,意义非常重大。全市上下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保证。

(一)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进一步加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继续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二是加快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和我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建立动物疫病预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以及防疫物质保障系统,形成较为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

(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广大农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20*年计划解决两个乡镇500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的行政村通油路,乡乡建有等级客运站,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出行难问题。三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布局,改造旧村镇,引导农村住宅建设适当集中,优化美化村容镇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搞好扶贫开发。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扶贫投入,因地制宜推进扶贫开发。

篇2

近年来,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几个可喜的变化特点:

第一个特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宏观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农村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实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去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高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农业税,去年农民受益305亿元,今年又将获益210多亿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决定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民可以将手中的粮食按市场价格,卖给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中央还将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四是中央还对农民实行间接补贴,对稻谷、小麦、大豆等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贴息补助,支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亿元的票据和专项再贷款资金,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以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从目前来看,全年粮食产量有可能突破9380亿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麦进口500亿斤,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以后,仍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国自己要生产多少粮食才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二是我国一方面要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进行城市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对此我国能有多少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粮食产量还是耕地和资源?笔者认为,从近期看我国粮食安全无忧,但从长期看应注意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第三个特点: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劳动就业实现了同步增长,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

第四个特点: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四个因素

在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将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万吨,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年度消费量的20.2%,高于公认的18%粮食安全线。又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世界几个粮食主要生产国谷物和大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上述两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将会走低。受世界粮食供给增加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期发生顺向变动。其次,从国内看,在中央“三农”政策支持下,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的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因此,今年粮食价格下降会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看,从来没有一年的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还会继续上涨,持续保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粮食价格就会由高走低,这是粮食市场供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如给化肥企业补贴,严格监督和控制化肥价格上涨。但从目前的农村市场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上涨了。调查发现,由于石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下游化肥、农膜价格持续上扬。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玉米、小麦等良种价格也向上涨。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后,柴油也明显涨价了。因此,机耕、机播甚至机收的价格也已经上涨或将要上涨。另外,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去年以来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镇1—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据计算,农民消费资料价格每上涨一个点,每位农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农民比市民的消费价格指数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费25元。和市民相比农民收入低,但在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农民却要支付较大的涨价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由此受益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元;去年国家对农民直补116亿元,今年预计130亿元,增量补贴不足20亿元。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难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这样,由政策刺激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间将明显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内容是减少国债发行,压缩财政赤字,稳定货币供应,继续控制“银根”和“地根”。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而压缩投资和降低GDP增长,首先会降低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今年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从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农民增收的困难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这样,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再次扩大。

链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篇3

***市农业委员会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全市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活动的通知》下发后,市农委高度重视,牵头组织市畜牧局、市渔业局、市水利局、市农发办、市扶贫办、市气象局、市烟草公司、市林业局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调研组,通过下发调研《通知》、召开座谈会、到乡村企业农户调查等方式,深入细致地调查分析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总的看,我市1—10月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好于年初预期。前三季度,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12.39亿元,增长3.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24元,增长21.3%;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粮食生产形势好于预期

***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大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近年来我市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去年秋、冬季、今年春季遭遇百年不遇持续特大干旱,夏、秋季遇到旱、涝交加等特别不利气候条件,粮食生产保持连续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党委政府狠抓抗旱、抢时播种、加强管理,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实现了夏粮总产持平,秋粮总产保增长的目标。据统计,全市548.1万亩小麦,单产达384.7公斤,较去年减少9.7公斤,总产210.9万吨,与去年相比增加0.2万吨;预计秋粮总产266万吨,比去年增加8.6万吨。全市粮食总产预计可达477万吨,比去年增加8.8万吨。今年在这么大的自然灾害之下夺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的目标,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抗旱及粮食生产工作会议,对抗旱、打井及春季麦田管理等进行部署安排。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临抗旱第一线,指导全市各级做好抗旱促农业生产工作,力争大灾之年粮食实现“八连增”。农业部门积极行动,市农委在***县召开了春季麦田管理暨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制定了春季农业生产督导检查的标准,委党委成员分片包干,到各县区抓督导落实。抗旱以来,始终坚持每周两次抗旱情况联系调度,及时掌握旱情、抗旱春管和春季农业生产情况,形成《抗旱促春管专报》13期。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在全市12个县区,设立了109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实行土壤墒情周报告制度。

二是抗旱效果显著。据统计,我市投入各级抗旱资金3.38亿元,抗旱工作用电2024.23万度,用油4605吨。新建塘坝、水池、机井等水源工程5312处,新增蓄水能力1238万立方米,累计解决13.69万人、4.35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2010年秋、冬季灌溉共调配抗旱水源2.58亿立方米,有390多万亩麦田浇上了越冬水;2011年春季,全市调配抗旱水源1.84亿立方米,浇灌319万亩次,其中返青水麦田260万亩,为夺取夏粮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农业科技支撑。农业部门发挥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组成6个农业专家组,在小麦生长的关键环节,深入田间地头,及时进行苗情、旱情、灾情的调查会商,通过农情调度、土壤墒情监测和专家会商,提出指导意见,为各级政府指导生产提供了决策依据。今年在全市扩大了高产创建的实施范围,特别是面对灾情,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救灾、生产。今年8个县区承担了小麦、玉米、水稻粮食高产创建项目,落实万亩示范片23个,其中小麦13个、玉米8个、水稻2个,示范带动面积达160万亩。在省、市组织的实打验收中,小麦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704.5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98公斤,超出全市小麦平均单产213.3公斤;玉米高产攻关田最高亩产908.86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30公斤,高出全市预计单产185公斤;水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18.5公斤,比全市预计单产高38.5公斤;花生高产创建共有6个县承担,十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599.89公斤,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400.7公斤,高出全市平均单产91公斤。为全市粮食丰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524元,同比增长增长21.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分析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就业增收形势好。一是农民培训力度加大。今年以来,市农委、共青团***市委联合开展了青年农民创业增收培训工程,市农委、市妇联共同开展了沂蒙农家女创业致富培训工程,市委组织部、市农委联合开展了新型农民十大示范培训工程等,利用农广校、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及各类成人教育学校,借助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项目,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主创业、外出就业渠道拓宽,增收后劲增强。今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15万余人次,经培训转移劳动力2.8万人。开展农民创业培训3000余人,有1500名农村劳动力获得沼气工、园艺工等农业职业技能证书。二是农民工工资水平上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企业用工也从“民工潮”进入到“民工荒”阶段,即“刘易斯”拐点呈现,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据中国新闻网2011年10月12日,江苏省今年企业用工缺口达36万人,***省企业用工缺口达10.8万人,其它省区市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民工荒”问题。不管是从国家的政策看,还是从客观实际看,工资的上涨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市历来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大市,常年外出农民工达120万左右,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7%,农民工工资的上涨,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这也是今年农民现金收入快速增长重要因素之一。

(二)农民政策性收入增多。国家对“三农”的重视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政策性直补增多。一是粮食补贴政策直接增加农民现金收入。2011年小麦直补面积575.18万亩,每亩补贴资金98.45元,共补贴资金5.66亿元;玉米371万亩,每亩补贴10元,共计3710万元;水稻70万亩,每亩补贴良种15元,共计1050万元;棉花16万亩,每亩良种补贴15元,共计240多万元。全年粮棉油补贴6.2亿元。二是农机化补贴高效惠民。2011年,我市共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01亿元,比去年增加1350万元。截至目前,全市补贴资金已全部落实完成,共补贴农机具4.1万台(套),受益农户3.47万户,完成购机总额3.4亿元,带动农民直接投入2.34亿元。其中,购置免耕播种机546台,玉米收获机394台,深松机245台,小麦收获机986台,动力机械1.51万台,其它各业机械2.39万余台(套)。

(三)家庭经营收入实现丰产增收。前三季度农产品价格总体呈上升趋势。据***省农业信息中心统计,今年第三季度,***省主要农产品价格除棉花持续弱势外,普遍高位上涨。其中,小麦前期平稳后期略涨;玉米、鸡蛋价格延续了今年以来的涨势,价格持续上涨,且幅度增大;蔬菜、化肥价格稳中有涨。粮食价格涨势明显;经济作物中花生7月末上涨行情接近尾声,价格开始略有下跌,但仍大幅高于上年水平,三季度花生仁平均价格7.53元/斤,环比上涨21.87%,同比上涨57%;三季度蔬菜批发价格持续上涨,且幅度逐月扩大,7、8、9三个月份蔬菜批发价格分别较上月上涨1.00%、2.80%、11.70%,所监测的35种蔬菜批发价格平均为1.44元/斤,同比下跌7.18%。整体来看,三季度蔬菜批发价格水平低于上年同期,主要是由于大蒜、生姜等部分品种价格明显回落造成的,大部分蔬菜品种价格仍要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畜禽产品中生猪三季度平均价格9.39元/斤,同比上涨55.25%。生猪价格冲高回落,7月份基本延续了今年以来的涨势,价格继续有所上涨并创历史新高。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帮助农民实现了丰产增收,这也成为农民收入大幅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民从事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越来越多,得到的非农产业收入也越来越高。

三、现代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今年提出“四三二一”发展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是三大亮点之一,***市各级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力推进,成效明显。

(一)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快速。***市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温差明显,年平均气温13度,无霜期200天左右,年降水600-800毫米,气候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民历来种植蔬菜、果茶、花卉等高效特色农作品的传统,特别是近年来,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全市各级因势利导,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全市各级紧紧围绕打造沂沭河两岸高效特色农业长廊、环蒙山林果产业带、郯苍优质粮食产业块,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大力发展蔬菜、果业、畜禽、渔业、银杏、杞柳、茶叶、中药材、苗木花卉、食用菌等十大特色高效农业,在全市形成了南粮菜、北果油、西果药、东油茶的农业种植业格局,促进了农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全市高效特色农业已达到700多万亩。特别是食用菌产业,已在我市的苍山、***、蒙阴、***等县区发展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中药材总产1.1万吨,其中金银花总产3360万公斤,年实现收入20多亿元;食用菌总产23.86万吨,年实现收入11.1亿元,休闲观光农业、区域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异军突起。今年,我市有8个农业园区被确定为***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

(二)烤烟生产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以来,随着行业“卷烟上水平”战略的实施和现代烟草农业的深入推进,市烟草公司按照“基础工作上水平、重点工作求突破、创新工作见成效”的总体思路,面对非常不利的气候条件,大力推进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烟用机械研制与推广、公益事业帮扶、水源工程建设及土地整理项目试点等各项工作,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进展顺利、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烟叶生产发展。2011年国家局批复我市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74个,行业投入补贴资金9018万元,发展种植专业户5506户,种植面积14.05万亩;家庭农场307个,面积4.4万亩;户均种植面积26.54亩, 同比增加12.71亩,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共收购烟叶44.53万担,上级下达计划51.5万担,完成计划的86.5%;上等烟比例57.1%,中等烟比例21.1%,均价16.01元/公斤。投放收购资金35641万元,烟叶价格补贴3482万元,实现烟农总收入39123万元,实现烟叶税7841万元。

(三)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是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重要举措,市农委深入分析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实及全市人民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和要求,提出了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高规格的基地品牌建设会议,全市基地品牌建设工作快速发展。目前,形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产业集群,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沂蒙山、绿色农产品”的品牌成功打响。截止今年10月底,新增优质农产品基地59.59万亩,新增优质林产品基地33万亩,新增优质畜禽小区83个,新增优质水产品基地1.79万亩,新增观光小区50个,提前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累计,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479.59万亩,经过认证的“三品”达到90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9个,注册农产品商标4300件,均位居全省前列。在上半年全省例行抽检中,我市蔬菜合格率达到100%。滨河生态高效特色农业长廊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万亩桃生产基地、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和1.8万亩的出口生姜基地。***辛集生态园、葛氏农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初具规模。河东区建设了汤头三益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太平星期九假日采摘园、汤河海棠精品园、凤凰岭枫荷苑湿生水生植物基地、刘店子绿三叶草莓基地等一批生态观光项目。兰山区南坊街道、白沙埠镇、李官镇初步形成鲜切花、蔬菜、桃、园林苗木四大主导产业。郯城县开发建设了新村省级万亩古银杏森林公园、重坊中华银杏品种园、中华银杏树圣碑林等生态农业观光景点。***围绕“影视城”项目,规划建设了面积1000亩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推出“蒙莲牌有机藕”、“蓝鹏牌绿色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蒙阴蜜桃、苹果、葡萄、板栗等形成规模,蒙阴县被评为“全国果品综合强县”。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农民通过创办农业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联合起来,抱团闯市场,形成规模优势。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列为重点工作,国务院批准沂蒙革命老区执行中部地区政策,各地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全市农业企业经营规模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11年新增8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44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4家,市级39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列全省第二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居全省前三位。目前,各类产业化组织达到1777家,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923家,占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十分之一,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58家,过十亿元的12家,过百亿元的1家。***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早、发展快、数量多、分布广,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上世纪50年代,就对莒南县王家坊前农业合作社作出过重要批示。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运行日益规范、功能不断拓展、竞争力逐步增强,初步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由单一向复合、由松散向紧密、由生产联合向股份合作和资金合作、由本区域联合向跨区域联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科技推广,提升了农业标准化水平,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了农村社会管理,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1年10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299家,其中工商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331家,拥有成员87万人,出资总额41.92亿元,登记总数和出资总额均居全省首位。今年10月份,***在全省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五)生态循环农业成效显著。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早已引起***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始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近年来,按照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的总体部署,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和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今年以来,全市新建户用沼气2.6万户,累计达到41.6万户,新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87处,累计在用数达到326处。年产沼气总量2亿立方米,可替代标煤13.6万吨。沼气总户数和产气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位。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同时,打造了“畜-沼-菜”、“畜-沼-果”、“四位一体”、生态家园、秸秆沼气等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新亮点,新发展“猪-沼-果(菜)”等循环农业模式。***三益畜禽农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初投资571.91万元建设大型沼气站,可日产沼气900立方,年产沼液、沼渣1.1万吨。沼渣用作有机作物肥料,沼液经沉淀处理后,清液通过管道输送和液肥喷灌等方式给生态园作物提供生长所需养料。而沼气除供公司生产、生活用能所需外,还向附近村民供应。大型沼气工程的建成运行,使公司由“饲料—养殖—鸡粪—种植”的简单化粗放式循环链条,变成了“饲料—养殖—鸡粪—沼气—沼液沼渣—种植”的精细化循环链条。一方面,鸡粪污水通过沼气站的有效处理,既实现了养殖基地污染物的零排放,又使附近居民用上了清洁生态能源,改善了农村环境;另一方面,以沼气站为核心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为企业增添了后劲和活力。

(六)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取得了较大进步。近年来,各地积极申报、争取农业基本建设项目,严格规范实施,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剂”。目前我市在建的项目有***县千亿斤粮食项目、临沭县千亿斤粮食项目、莒南县花生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蒙阴县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苍山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苍山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市农科院小麦新品种原原种扩繁项目、***县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及有关县区质监站项目等工程有序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必将改善水土资源环境,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创收。

四、优化产业结构,畜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全市畜牧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畜禽存出栏继续增长,畜牧业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畜产品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5家,年加工能力180万吨,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年产值133亿元。饲料加工企业157家,年产值120亿元;兽药生产企业8家,年产值2亿元;畜牧服务业年产值130亿元。畜牧二、三产业共吸纳农村劳动力80多万人,年创收160亿元,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32%。

(一)畜禽存出栏继续增长,利润可观。1-10月份,我市生猪、统货猪肉、仔猪价格整体上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养猪效益维持在300-700元/头。6月底-7月上旬,全市生猪价格达到最高位,利润在600-700元/头。国庆节后价格下滑,最近价格降幅较大。目前,二元肥猪、三元肥猪、统货猪肉、仔猪价格分别为15.7元/公斤、16.6元/公斤、27.4元/公斤、24元/公斤,同比上涨19%、20%、28.7%、28.1%。尽管饲料、人工、防疫等成本上涨,但出栏一头100公斤的三元肥猪利润仍达300元左右。

(二)禽类产品价格波动频繁,生产平稳发展。一是受猪肉价格影响,肉鸡价格稳中有跌。肉鸡价格今年最高时曾达11元/公斤,目前为9.4元/公斤,同比增长3.9%,但比6月中旬下降10.5%;肉鸡苗4.8元/羽,同比增长6.7%。1-10月份肉鸡养殖利润基本维持在1.5-2元/只。二是蛋鸡养殖比较稳定,鸡蛋价格处于涨后下跌阶段。目前鸡蛋市场价格8.6元/公斤,同比持平,比6月中旬下降3.4%。蛋鸡养殖仍有利润,每售一公斤鸡蛋净利1.2元左右。通过无公害认证的鸡蛋超市价格仍在10元/公斤以上,每公斤利润5元左右。三是肉鸭养殖利润可观。合同肉鸭价格8元/公斤,同比持平;合同鸭苗价格5元/只。养鸭场户利润在1.4-1.5元/只。今年鸭产品最高价曾达1万元/吨,目前均价在8700-8800元/吨,同比增长2.9%。

(三)草食动物养殖平稳发展。一是奶牛养殖。目前生鲜乳到奶站的价格为3.3-3.5元/公斤,同比持平。大育成奶牛和产奶牛为9000-13000元/头,绝大部分奶牛场盈利,奶业生产正处于理性稳定发展阶段。正常情况下,年产6吨的盈利2500元左右。二是肉牛养殖。目前价格18.4元/公斤,同比增长19.5%,与9月中旬比增长8.2%;牛肉价格36.9元/公斤,同比增长13.3%,出栏一头肉牛获利500-1000 元。三是肉羊养殖。目前价格22-24元/公斤,同比增长22.2%;羊肉价格56元/公斤,同比增长16.7%。出栏一只50公斤肉羊,利润200-500元。四是獭兔价格波动中上涨,肉兔价格上升。前三季度獭兔价格大幅下滑,9月中旬跌至底点,獭兔皮价格20元/张,同比下降63.6%;獭兔价格14元/公斤,同比下降48.2%,出栏一只2.5公斤獭兔约亏损10元。10月底以来,獭兔价格强劲反弹。目前,獭兔皮价格40元/张,与9月比上涨100%;獭兔价格22-25元/公斤,同比下降22.6%,但比9月上涨64.3%。出栏一只2.5公斤獭兔利润约30元;肉兔16元/公斤,同比上涨23.1%。出栏一只2.5公斤肉兔利润10-15元。

(四)特养行情复苏。随着国内市场扩大,国际市场逐渐恢复,去年底以来,皮毛动物行情一路看涨,走出微利阴影。据河东政泰特种养殖有限公司老板赵欣玉介绍,目前母貂皮190-360元/张,公貂皮400-460元/张;狐狸皮品种不同为600-1100元/张;貉子皮为330-550元/张。目前,特养动物平均毛利率高达180%。

五、实施板块建设战略,渔业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一)渔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实施水库、池塘、塘坝、河流“四大”渔业板块建设战略,狠抓优质水产品基地品牌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水产良种工程建设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打造生态渔业知名品牌,不断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全市渔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运行势态。1-10月份,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6万亩,水产品产量9.93万吨,产值10.66亿元,同比增7.8%,渔业经济总产值23.8亿元,同比增8.1%。入秋以来,雨水充沛,养殖水面扩大,水质条件改善,鱼种投放充足,秋季渔业生产势头良好。水产品市场价格保持高位,水产养殖利润较常年增加20%多,极大地刺激了群众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全年渔业经济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二)池塘养殖向名优高效渔业方向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市池塘面积在逐渐减少,由原来的近10万亩降到现在的8万亩,而且仍有下降的趋势。池塘已经成为渔业生产宝贵的资源。粗放粗养、低投入低产出的养殖方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名优高效养殖。南方省市的池塘规模化养殖,主要是养殖鳜鱼、鲈鱼、黄颡鱼、黄鳝、翘嘴红鲌、泥鳅等名优品种,市场价格高,养殖效益好。郯城县的河鲈、狗鱼养殖就是很好的例子。池塘养名优、养精品,高端高质高效,是今后发展方向。

(三)大中型水库生态养殖成为必然趋势。我市有天然水面100多万亩。淡水资源丰富,特别是水库河流众多、水质良好,是我市渔业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水库等大水体渔业发展的方向就是生态增养殖,以增殖放流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为手段,净化水质,保护生态环境。***许家崖水库2011年3月份清除了养鱼网箱,全市7座大型水库中有4座已清除了养鱼网箱,另外3座大型水库的网箱清理也为期不远。开展水库等大水体鱼类增殖放流,加大资源修复力度,发展有机生态渔业已成为必然趋势。

(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成为发展重点。***省渔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园区建设行动。今年全省选划300个园区建设项目列入《***省现代渔业园区建设规划》,是今后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扶持的重点。我市根据要求提报了22个工厂化流水养殖、精品池塘和休闲渔业项目,把园区建设列入渔业发展的重点。如:以沂河、沭河为轴,沿河两岸规划布局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在百里滨河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中心地段——***县辛集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处“***现代渔业产业园”。结合我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优质鱼产业项目的实施,今年总投资4000万元,建设工厂化养殖面积20万平方米;计划到2015年,园区建成核心区面积1000亩,规划面积5000亩,示范带动10000亩,形成年产冷水性名贵鱼类1万吨、产值4亿元的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渔业产业园。通过园区示范带动,建立郯城、***、经济开发区、河东、***、***等沿沂河两岸冷水鱼养殖产业带,促进我市现代渔业发展。

(五)休闲渔业持续升温。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生态旅游、休闲垂钓和都市观赏渔业的兴起。我市山清水秀,独具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渔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区、郯城县的观赏鱼养殖,亩效益上万元,是常规品种养殖的近十倍;莒南陡山水库、蒙阴黄仁水库的休闲渔业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城镇居民家庭观赏鱼养殖市场潜力很大等,促进休闲渔业快速发展。9月28日-29日在***滨河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沂河放鱼节。省市领导及渔业部门、园林部门职工代表和热心市民12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和放鱼活动。在最近省旅游局组织的“到***不可不去的100个地方”评选活动中,***滨河景区名列其中。

五、农业支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为农服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农机部门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战略,不断提升农机化综合指标,实现了农机化整体工作更好更快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截止到10月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91万千瓦,比上年增加28万千瓦,全市拖拉机保有量40万台,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械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粮食作物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牧渔林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已进入农机化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二)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年,市委、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极大改善了我市农田水利设施状况。今冬明春计划总投资12.9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其中,国家下达了3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8个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涉及全市的饮水安全及面上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共计总投资64768.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21819万元,省投资14358万元,市县投资22600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使全市农村水利灌溉设施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进一步扩大,为保证全市粮食生产连续增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三)气象预测提升了农业生产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市是气象灾害频发、多发及灾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如2010年9月11日至今年2月下旬,***连续166天无有效降水,发生特大干旱,为200年一遇,有119条小型河流断流、48座小型水库干涸、2080眼机电井出水不足,500多万亩冬小麦受旱。面对严重旱情,全市气象部门统筹部署,精心策划,全力以赴开展干旱气象服务。市气象局抽调技术骨干专门负责干旱决策服务,制作图文并茂的抗旱服务专报15期,气象短信息417余次,服务的针对性、实用性显著提高。2月26-28日,全市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了规模空前的人工增雨(雪)作业,发射火箭弹200余枚。5月9-11日天气过程,市气象台预报准确,服务周全,人工增雨作业及时有力,大部分县区旱情基本解除,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2011年7月中下旬到9月中旬,***市发生三次大规模降水、大范围降水和连续阴雨天气。全市气象部门密切监视每次天气过程,从短期到短时、临近预报均较为准确,服务及时到位。汛期市气象台共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要天气预报》16期,《雨情报告》52期,《一周天气预报》13期,气象旬月报12期,农业气象旬月报12期,全市通过气象决策短信平台各类预警信息151次415条,1503349人次免费接收到预警短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四)积极推进农业开发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既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市农业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工程,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以1-10月份,我市已争取省以上农业综合开发无偿资金1.22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资金首次过亿元。争取土地治理项目19个,其中存量资金项目16个,增量资金项目3个。争取产业化经营项目27个,其中财政补助项目14个,贷款贴息项目13个。争取到的项目和资金量都位列全省前茅。莒南玉芽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基地项目、***明富食品有限公司优质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县鲁中蔬菜保鲜配送项目、农丰食品有限公司财政贴息项目、兰山区龙雨食品有限公司种鸭养殖基地等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档次高、效益好、带动能力强,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亮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龙头。***县***镇项目区成功引进了万德大地公司和深圳客商两只“金凤凰“,万德大地公司投资110万元进行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资料投入,发展有机果蔬基地1200亩,深圳客商投资200余万元,在项目区高标准建设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体樱桃大棚,发展大棚樱桃38亩;蒙阴县扶持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2000吨气调库建设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相结合,发展优质果品基地,项目总投资239.6万元,其中财政扶持51.6万元,辐射带动发展优质果品基地2万多亩。这些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六、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粮食生产在高的基数上增加产量难度较大。农村生产要素流失严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发展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凸显;加之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粮食生产在高的基数上实现“九连增”难度大、困难多。

(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今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从增长的因素看,一是农民工工资上升,二是农产品价格上升,这些增收因素增长空间有限,加之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增大。

(三)县区之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县区之间因区域位置、经济发展基础、领导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现代农业发展、农机化、烤烟生产等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滞后、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突出。部分农田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全市还有297万亩是“靠天田”,有近200万亩根本没有抵御洪涝干旱、防灾减灾的能力;中型灌区灌溉渠系亟待配套维修,灌溉水跑冒渗漏现象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渔业苗种繁育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畜牧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今年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农口部门群策群力,广大农民群众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已成定局,今年小麦播种面积552万亩,为明年粮食实现“九连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7500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底全市肉蛋奶总产将突破200万吨大关,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33亿元以上;全年水产品产量将达到12.5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28亿元以上。

七、几点建议

(一)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用足用活沂蒙革命老区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的有利条件,完善相关制度,把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引导、社会主动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以农业农村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依靠农民自已搞困难重重。因此,应借鉴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来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的新机制。积极探索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政府直接面对一家一户的交易成本,集约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三)强化工作措施促进农村增收。近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困难,既有经济规律影响,也有体制因素制约。应通过提高直接补贴和间接利益补偿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篇4

一、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一是夏粮“十一连丰”,早稻生长形势良好。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2731.9亿斤,比上年增产94.9亿斤,增长3.6%。其中夏粮面积4.14亿亩,比上年增加23.2万亩;单产329.9公斤/亩,提高3.5%,增幅为近5年最大。早稻面积保持稳定,预计全国早稻播种面积8700万亩,预计早稻产量682亿斤,与上年持平略增。从全年来看,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预计粮食播种面积小幅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84亿亩,比上年增加约500万亩,面积增加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省区,近年来粮食面积增长较快的东北三省今年保持基本稳定。目前秋粮作物苗情长势好于上年。

二是棉花生产持续下滑,其他经济作物基本稳定。近年来,受比较效益下降、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等影响,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降。预计今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约6000万亩,减少500多万亩。夏收油菜籽产量1376万吨,比上年增加34万吨,增长2.5%。预计全年油料面积持平略减,其中花生比上年减少180万亩左右。去年以来食糖价格处于低位,预计今年糖料种植面积比上年略减80万亩。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市场供应充足。

三是粮食价格涨幅趋缓,油棉糖价格下跌。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降0.5%,其中,粮食生产价格上涨1.5%。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小麦分别上涨1.6%、7.1%,玉米与上年同期持平。油料、糖料、蔬菜均有所下降,生产者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3%、1.2%和1.2%。5月份,食糖(南宁市场)批发价格4688元/吨,同比下降14.8%;棉花销售价格17414元/吨,同比下降9.8%。

四是农民收入和外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元,实际增长9.8%,增幅高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7个百分点。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6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418万人,同比增加307万人,增长1.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33元,增长10.3%。

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流转比例达到26%。耕地流转规模和速度明显加快,近3年流转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去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初步兴起。据农业部统计,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平均经营规模200亩。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8万家,实有入社农户741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8.5%。今年以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加速发展。

二、“三农”领域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依然较低。今年以来,农资价格整体平稳,化肥价格不断回落,农作物生产成本涨幅趋缓,预计2014年三种粮食(稻谷、小麦和玉米)平均每亩总成本和现金成本分别为1073.3元和475.7元,涨幅分别为4.6%和0.4%。但由于农产品价格总体走势偏弱,农业特别是种粮比较效益依然较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仍有待提高。据陕西省反映,渭南市粮食亩均收益688元,瓜果蔬菜12177元,二者相差17.7倍。湖南省反映,受种粮比较效益低,镉污染大米风波等影响,散户种粮积极性持续下降,局部地区水稻“双改单”、“直播”等问题相对突出,影响全年农业生产。

二是生猪养殖亏损严重。今年1月中旬以来,全国生猪出场价与主要批发市场玉米价的比值(即猪粮比价)一直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其中,4月30日低至4.64∶1,当月平均每头亏损达到251.2元。5月份以来,生猪出栏价格迅速反弹,5月28日猪粮比价上升为5.56∶1,但仍在盈亏平衡点以下,当月平均每头亏损降至12.70元。由于出栏价格回落,成本增加,6月份养猪继续亏损,平均每头亏损47.77元。上半年平均,全国生猪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9.7%,生猪存栏同比下降1.9%。由于养殖收益低,大量散养户退出,导致生猪产能明显调减。山东、四川等省均反映,由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下游产业需求不旺,企业和养殖户信心普遍不足。

三是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面临挑战。近四年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由3.33:1下降至3.03:1。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高于城镇居民2.7个百分点。但从全年来看,由于粮食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生猪价格预计低位波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受到制约;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仍较大,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减弱。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工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也将可能限制农民外出就业增收的空间。全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势头可能难以保持。

四是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继续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回旋余地已经很小。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目前仍有25度以上陡坡耕地6470万亩,严重沙化耕地1700万亩。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和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凸显。我国目前耕地重金属污染面积达3.5亿亩,其中中重度污染面积高达5000万亩,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五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规范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制度等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是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能人领办,核心成员“一股独大”、“一票独大”的现象较为普遍,民主决策和管理机制、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异化为实际上的“公司+农户”模式,普通社员的民利和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定标准、登记注册、法律地位等不明确,不利于健康发展。

总的看,在粮食“十连增”和农民增收“十连快”之后,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建议

为有效应对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做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

各地要尽快把各项补贴资金落实到村、兑现到户。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试点地区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特别是新疆要避免棉花面积继续大幅下滑。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落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搞好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密切跟踪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市场动态变化情况,进一步健全农产品信息采集系统。

(二)加强秋粮田间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

全年粮食能否增产,关键看秋粮。要下大力气抓好秋熟作物生产,搞好技术指导服务,推广抗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依靠科技确保增产丰收,继续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排查,立足防大汛抗大旱,继续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排查,密切监视雨情水情汛情旱情变化,全力防范暴雨洪水。要进一步加强江河堤防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三)增强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保供能力

稳定蔬菜、生猪、奶业、水产品生产,加强价格监测和产供销衔接,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继续支持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重点加强养殖场粪污处理、圈舍标准化改造及水电路防疫等配套设施建设。

(四)继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已下达的投资计划,加快在建项目实施进度,重点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田间工程、林业生态等项目的建设实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民生改善。

(五)加快破解农业生产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难题

抓紧编制并推动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地区耕地重金属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地表水过度开发与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推动湿地恢复与东北黑土地保护,具备条件的先行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有效治理模式。

篇5

上半年,农业生产发展保持稳定,粮食和生猪产量继续增长。今年我国夏季粮油生产大丰收,实现“十连增”,全国夏粮总产量1366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475万吨,增长3.6%;夏收油菜籽产量1376万吨,比上年增加34万吨,增长2.5%。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4003万吨,同比增长1.7%,其中猪肉产量2705万吨,增长3.0%。

上半年,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0%,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快于城镇居民人口可支配收入增长2.7个百分点。6月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7418万人,同比增加307万人,增长1.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733元,增长10.3%。

上半年,农业生产价格总水平下降,全国农业生产价格总指数同比下降0.5%。分产业看,饲养动物及畜产品下降3.9%,林业产品下降0.6%,种植业产品上涨1.9%,水产品上涨4.6%。分品种看,粮食上涨1.5%,谷物上涨1.3%,小麦上涨7.1%,稻谷上涨1.6%,玉米持平,油料下降2.3%,糖料下降1.2%,蔬菜下降1.2%,水果上涨11.5%,茶叶上涨7.2%,烟叶上涨9.7%,木材上涨5.1%,生猪(毛重)下降9.7%,活牛(毛重)上涨5.8%,活羊(毛重)上涨6.5%,家禽(毛重)上涨3.6%,禽蛋上涨3.5%。

篇6

(一)农业生产

2002年早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同期减少5.9%,9个早稻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均有所减少;春小麦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8.7%。早稻和春小麦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春小麦和南方早籼稻退出保护价后,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继续调减种植面积;长江中下游地区四五月长期低温阴雨,一些地方早稻无法适时播种。

2002年夏粮总产量为9877万吨,比上年减产296万吨,减少2.9%。夏粮减产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江淮及江汉地区,其中山东减少108万吨,湖北减少87万吨,江苏减少63万吨,安徽减少52万吨,河南减少49万吨。西南、华北和西北地区气候条件较上年好,大部分地区夏粮单产高于上年。夏粮减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气候条件不利,单产下降。4月下旬以后,黄淮、江淮、江苏地区持续降雨,阴雨不断,对小麦灌桨成熟很不利。2002年全国夏粮单产每公顷

为3582公斤,比上年减少60公斤,减幅为1.7%。因单产下降影响产量166万吨,占夏粮总产量的56%。二是播种面积减少,影响总产。2002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3%,减产130万吨,占全国夏粮减产量的44%。

(二)农民收入

2002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人均112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元,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5.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主要特点是:

1.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继续增加。2002年上半年农民出售农产品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4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元,增长6.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出售种植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2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元,增长7.5%;出售牧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19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元,增长5.3%。

2.收入增加较多,主要原因是出售上年结存产品较多。第一季度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增加23元。从出售农产品的数量和品种看,上半年农民出售粮食人均119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72公斤,占60.5%;糖料人均56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34公斤,占60.7%;蔬菜人均58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25公斤,占43.1%;出售水果人均15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10公斤,占66.7%;出售猪肉人均15公斤,其中第一季度出售9公斤,占60%。

3.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增长5.2%,保持平稳增长。非农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人数继续增加,其收入增加额占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增加额的1/4。

4.农民税费负担继续下降。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扩大到中西部16个省(区),减负促进了农民增收。上半年全国农民的税费支出人均为1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7元,下降3.9%。

(三)乡镇企业

上半年乡镇企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经济总量平稳增长,运行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5055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工业增加值10476亿元,同比增长8.9%;营业收入82816亿元,同比增长8.7%;出货值4788亿元,同比增长11.3%;实现利润3446亿元,同比增长8.3%;上交税金1358亿元;同比增长9.9%,各项指标均保持了协调稳定态势。

2.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产销衔接良好。上半年乡镇工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8180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销售产值45806亿元,同比增长9.2%;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5.07%,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销售收入累计达42313亿元,工业利润2297亿元,销售利润率为5.4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3.规模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上半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800亿元,同比增长12.8%;销售收入14059亿元,同比增长12.7%;出口产品交货值3350亿元,同比增长13.2%;利润694亿元,同比增长9.7%;上交税金443亿元,同比增长10.1%;工业总产值15708亿元,销售产值14990亿元,产品销售率达95.44%,比乡镇工业平均产销率高0.37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乡镇企业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5.3%上升到36.2%,上升了0.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出货值占全部乡镇企业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60.1%上升到9.9%,上升9.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比全部乡镇企业增幅高2~4个百分点,表现出良好的态势。

4.出货增长加速。2002年前5个月,乡镇企业出口幅度基本上在10%上下徘徊,6月份增

幅明显加快,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11.3%,比2001年下半年的月平均增幅提高3个百分。出口大

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上半年出口增幅都高达17%~26%,大大高于全国水平,显示出强劲的势头。

2002年上半年乡镇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技术改造加快。据23个省市不完全统计,乡镇企业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近15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其中40%以上是技术改造投资。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江苏、山东、浙江、北京、广东、重庆等省市上半年外商及港澳台商协议投资额均比去年同期增长20%左右。三是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良好。2002年以来,各地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北京、内蒙古、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青海等省市区,2002年上半年的优质绿色食品、名牌畜产品的产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市场销售情况普遍较好。四是各类乡镇企业园区的崛起,成为发展的新亮点。目前全国有各类乡镇企业园区近万个,入园企业总体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促进了生产要素在较高层次上的优化配置。

(四)农村金融

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1145亿元,同比多增394亿元。同时,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运行良好,对农户小额贷款明显增加。

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387亿元,同比多增加395亿元,增长8%;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608亿元,比2001年同期多增加448亿元,增长13.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贷款增加额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额的比重为19.4%,增幅较金融机构平均增幅高出6个百分点。

在上半年农村信用社款增加中,农业贷款增加明显。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达到5511亿元,比年初增加1103亿元,同比多增加387亿元,增幅为25%,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1.6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增加额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68.6%,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从2002年4月份开始,农业贷款余额开始历史性地超过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成为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中总量最大的贷款,6月末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达到40.5%。

农业贷款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农户贷款的增加。截止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4176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028亿元,增幅为32.7%;农户贷款占农业贷款的比重为75.8%,比年初上升4.4个百分点;农户贷款增加额占农业贷款增加额的93.2%。农户贷款中,小额信用贷款695亿元,比年初增加368亿元,增幅112.5%;联保贷款268亿元,比年初增加149亿元,增幅125.2%。6月末,全国90%的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0%。农村信用社总数的49%开办了联保贷款。农户贷款面(获得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农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比重)达到46%。

上半年,农村信用社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连续4个月双下降的好局面。到6月末,不

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01亿元,占比下降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农村信用社实现减亏36亿元,继续保持2001年减亏的良好势头。

二、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贸易

(一)大宗农产品收购与批发市场

粮食价格稳中回升,国内棉花价格平稳。上半年国内小麦市场价格受国家储备粮竞价销售、库存轮换等因素影响,长期处于低迷状态,进入6月份,国内小麦市场价格止跌企稳。销区早稻米价格继续平稳,优质晚稻米价格平稳上扬,普通粳米市场价格走势平稳,北方普通粳米价格季节性回升。目前,我国玉米市场走势已经逐步走出了原有的低迷,市场价格于2002年5月下旬出现上涨,但上涨幅度有所减弱。随着进口大豆到港,国内大豆价格基本平稳。

小麦:6月份,主产区红、白、混合小麦的国有粮食企业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为48.7、54.2和52.9元,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2.3%、0.7%和1.4%。3种小麦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每50公斤分别为48、53和51.6元,与上月相比,分别下降5.7%、1.6%和3.1%。

小麦价格回升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小麦产量继续保持下滑势头。二是小麦需求增加,库存减少。三是国内小麦品质、产量提高。优质小麦产量的增加,有助于拉动国内小麦的整体价格水平,对市场发展形成有利因素。四是2002年国内小麦进口压力不大。

稻米:6月份,主产区早、晚籼稻和粳稻的国有粮食企业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分别为47.5元、53.05元和59.37元,与上月相比,早籼稻、粳稻分别下降0.8%和2.1%,晚籼稻价格基本持平。

前期陈早籼稻米拍卖数量较多,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市场对早籼稻的使用需求进入淡季,是早籼稻米市场价格继续平稳的主要原因。南方地区2002年产早籼稻还没大量上市,使普通中晚籼米价格出现小幅季节上升,北方地区受优质大米市场供应量日渐减少的影响,普通粳米价格出现季节性小幅上扬。

玉米:目前,我国玉米市场走势已经逐步走出了原有的低迷,市场价格于2002年5月下旬出现上涨。6月份,主产区国有粮食收购企业玉米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为47.92元,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每50公斤为49.51元,分别比上月上升4.6%、1.9%。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玉米车板价为每吨1058.75元,比上月上升1.6%;天津粮油批发市场二等玉米批发价为每吨1170元,比上月上升1.3%。

玉米价格上涨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其一,玉米需求增长。由于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玉米饲料消费逐年增加。其二,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国家政策如转基因细则、铁路运费下调、退税政策、扩大内需、粮食转化等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我国玉米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其三,出口效果显著,推动国内玉米价格上扬。

大豆:6月份,主产区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大豆平均实际收购价每50公斤为87.00元,比上月上升0.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三等大豆车板价每吨为2092元,比上月上升2.7%;天津粮油批发市场三等大豆车板价为每吨2175元,比上月升0.7%;福州市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二等大豆批发价每吨为2440元,比上月下降0.2%。

(二)农产品集贸市场

2002年以来,农副产品市场货源充足,消费需求继续平淡,集贸市场价格继续下降。上半年,68种主要农副产品市场全国平均价格与2001年同期相比,65%的品种价格呈现下降趋势,35%的品种价格小幅上升。其中,粮油、猪肉、仔猪、蔬菜集市价格明显低于2001年同期;牛羊肉、禽蛋市场价格高于2001年同期。

粮食:早籼米、晚籼米、粳米全国平均价格每500克为0.98元、1.06元、1.19元,与去年同期的1.00元、1.11元、1.14元相比,分别下降1.8%、4.5%和上升4.4%。

特一粉、标准粉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1.23元、1.01元,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1.6%和0.8%。

食用油:主要品种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2.86元、3.36元、4.72元、3.23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6.9%、5.5%、6.8%和5.8%。

猪肉:鲜猪肉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6.90元、5.85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3.9%和3.1%。

仔猪:仔猪市场销售较为平淡,除春节价格上涨略高以外,3~6月仔猪价格稳中有降。上半年仔猪每500克全国平均4.28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1.4%。

牛、羊肉:主要品种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7.53元、8.9元、8.08元,比2001年同期分别上涨4.9%、0.3%、3.4%。

鸡蛋:鸡蛋每500克全国平均价格为2.54元,比上年同期上涨7.1%。

蔬菜:与上年同期相比,2002年上半年全国集市多数蔬菜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国家计委价格中心监测的27种蔬菜价格中,有23个蔬菜品种价格下降,多数品种价格同比降幅超过10%以上。

(三)农产品进出口

2002年1~5月份,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而进口下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09.3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其中,出口值为66.7亿美元,同比增长6%;进口值42.5亿美元,同比下降6%。农产品贸易顺差2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

1.粮食(不包括大豆)进出口量均增长,谷物呈净出口格局

2002年1~6月,我国粮食累计出口479.6万吨,同比增长10.9%;进口159.1万吨,同比增长4.4%;粮食净出口320.5万吨,同比增长14.5%。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大米进出口双减少;玉米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小麦进出口快速增长。

大米出口65.9万吨,同比下降27.5%;进口10.3万吨,同比下降14.6%,净出口55.7万吨,同比下降26.5%。

玉米出口348.6万吨,同比增长11%;进口0.7万吨,同比下降55.

1%;净出口347.9万吨,同比增长11.4%。

小麦出口55.6万吨,同比增长200%;进口45.3万吨,同比增长140%;由上年净进口变为净出口。

2.油料进口大幅度下降,出口量增加,而食用植物油与之相反

油料:受转基因安全管理政策的影响,2002年前5个月我国大豆和油菜进口幅度减少,大豆

出口则快速增长,1~6月油料出口60.6万吨,增长15.8%;进口373.4万吨,下降49.8%。其中,大豆进口325.8万吨,下降45.5%,出口18万吨,增长51.4%;油菜进口47.1万吨,下降61.8%。

食用植物油:2002年前6个月进口96万吨,增长12.2%;出口5.8万吨,下降13.6%。

3.棉花进口减少出口增加;食糖进出口双增长;蔬菜、水果出口速度快于进口增长速度

棉花进口4.2万吨,同比下降35%;出口5.6万吨,同比增长22%。食糖进口56万吨,增长33%;出口23.2万吨,同比增长4.2倍。蔬菜进口4.9万吨,同比增长5.6%;出口203.2万吨,增长12.2%。水果进口52.1万吨,同比增长16.5%;出口86.3万吨,同比增长32.9%。

4.畜产品出口减少进口增长,水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

受欧盟全面禁止进口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影响,2002年上半年畜产品出口值13.3亿美元,同比下降8.5%;进口值9.6亿美元,同比增长4%。水产品出口值20.2亿美元,同比增长6.4%;进口值10.6亿美元,同比增长37%。

5.对欧洲出口大幅度减少,对其他洲出口增加;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进口减少,从其他洲进口增加

2002年1月31日起欧盟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我国对欧盟出口大幅度下降。前6个月对欧盟出口值7亿美元,同比下降25%;对整个欧洲出口10.3亿美元,同比下降12%。此外,对非洲出口比下降19.3%。但对亚洲、北美洲、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比分别增长8.8%、27%。

三、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环境

总体来看,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环境是紧中有松。一方面,国内农产品需求依然不振,供大于求,上半年食品价格下降0.9%,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继续低迷,也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价格的回升;农村非农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运行较稳,但增长势头也远不及前几年10%以上的增幅;因加入WTO,国际贸易障碍与纷争陡增,畜、禽、水产品等出口都受到严重阻碍;农村税费改革正在试点,粮棉等大量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还难以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强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权利;国家应对WTO的新的保护农业、保护农民的基本政策框架尚未形成。因此,农村经济运行环境的主要特点仍然是偏紧。但另一方面,政策环境相对得到较大改善,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产品流通和深度加工,增加农民收入。这些措施包括以下十个方面:

(一)面对加入WTO的形势,有关部门及时制定了农产品关税配额、转基因农产品进口方面的规定和条例,有效保护了国内农产品贸易。2002年上半年粮食类产品进口比过去明显下降。据美方估计,这将可能使美方减少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

(二)加大对涉农价格和收费的检查力度。有关部门重点对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建立情况、农村电价和农网改造收费、农民建房收费、农村中小学教育收费4个方面进行检查,查处了一批乱收费案件。据主管部门估计,全国农村电网改造已接近完成。在农网改造完成的大部分地区,电价每千瓦时降低0.1~0.3元,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300多亿元。

(三)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范围。到200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6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1635万亩,总计3502万亩。2002年,国家计划新增退耕还林面积34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993万亩。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生态,而且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消化库存粮食,拉动粮价回升。

(四)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除8个粮食主销区放开购销市场外,一些粮食产区也加快了改革。如江苏,甘肃、广州、湖北等省,放开了相当部分品种的购销和价格,并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这为农民寻找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降低大宗农产品运输成本。国家决定,从2002年4月1日起,到2005年底,对经铁路运输的稻谷、大米、小麦、面粉、玉米、大豆以及皮棉、棉籽征收的铁路建议基金实行全额免征。福建、安徽、浙江、贵州4省经国务院批准征收的铁路地方建设附加费,同时对上述粮食、棉花品类实行全额免征。同时,为鼓励发展散装粮食运输,还降低了部分铁路运输环节(主要在东北)的收费。这一举措,十分有利于促进大宗农产品流通,增强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加强减轻乡镇企业负担的监督。国务院7个部、委、办、署联合制定了《减轻乡镇企业负担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对乡镇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标准,须按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家计委、财政部或省人民政府审批,重要的报国务院审批。各省人民政府审批的收费项目及标准,须分别征得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同意。该办法对禁止增加乡镇企业负担的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负责协调。

(七)规范农村金融。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加强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八项措施,其中主要内容是: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得以物抵货,不得指定购物单位,不得强行转账;不得在发放贷款的同时扣收信用社股金、贷款利息保证金以及各种税费和乡村统筹资金;严禁贷款给个人和企业从事股票交易,严禁发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防止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流入股市;不得向乡镇政府、村委会发放贷款,不得用信用社贷款垫发工资和各项统筹,不得发放以村组名义统一承贷并用于完成上缴各项农村税费的贷款。这项规定,对保证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力度起到了督促作用。

(八)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加工程度低,造成农产品出路少,产品增值低,没有形成“增产——增收——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农民增产不增收。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我国不到80%。为此,2002年上半年国家计委启动农副产品深加工专项工程,采取以点带线、点线面结合的办法推进。上半年已批准首批粮油加工18个项目立项,主要有大豆、稻米、小麦、玉米、特色油脂、马铃薯深加工等,总投资30亿元,新增加工能力209万吨。

(九)农业部门为农民办实事。农业部宣布,围绕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为农民办好13件实事,其中包括:推广大豆优质高油生产技术、提供果茶良种苗木、组织农资打假、加大畜牧防疫力度、组织农业科技下乡、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加快县乡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这些实事,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除经中央批准的16个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外,其他一些有条件的省份也进行了改革试点,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以上十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尽管其中多数还是开头,而且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经济运行的不利环境,但就其方面和内容来看,则是多年未有的。

四、全年展望

(一)农业生产

1.粮食种植面积趋于稳定,产量略有恢复

预计2002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为1.06亿公顷(15.95亿亩),比上年增长0.3%。分作物看,谷物将增长0.7%,其中,小麦持平,稻谷增长0.1%,玉米增长1.9%,其它谷物增长1.7%,薯类增长2.0%,大豆面积增加3.3%。

粮食作物面积的变化趋于稳定,主要是受2001年市场粮食价格上升影响。据对全国100个县农村集贸市场价查,2001年原粮价格除大豆外都是增长的,籼稻、优质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其年末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9%、6.7%、0.8%、6.6%、6.2%。粮食价格上升,种粮收益有所提高,使农民的种粮信心增强。预计2002年粮食总产在4.56~4.72亿吨之间,比上年增长1%左右,大豆总产将达到1066万吨以上。

2.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大幅度下降

预计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约为39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7.3%。棉花的产量超过10万吨的8个省区,面积都是减少的,其中新疆减少21.8%、安徽减少17.7%、河南减少10.3%,湖南、湖北、

山东、江苏4省减幅在7~9%之间,河北减少2.9%。预计全年总产量为470万吨左右,比上年减少10%以上。

棉花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01年度国内棉花购销价格大幅度下跌,全国棉花平均收购价

格约每担360元,比上年度下跌约157元,跌幅达30%;销售价格每吨8000元左右,比上年度下跌4500元,跌幅达36%。

3.其他主要经济作物

油料作物:面积在上年调减的基础上出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将达到153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油料面积增加,主要是比较效益提高,刺激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糖料:种植面积增加。随着2001年市场糖价大幅度反弹,制糖业效益的明显好转,刺激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据调查显示,2002年全国糖料种植约182万公顷,将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甘蔗增长8.4%,甜菜增长16.0%。

蔬菜:市场对蔬菜和瓜类的需求继续增加,比较效益较高,进一步推动蔬菜、瓜果生产的发展。2002年蔬菜将增长3.8%,瓜类将增长4.4%。

烟叶:种植面积约为138万顷,比上年增长3.0%,其中烤烟种植面积增长2.9%。

(二)农产品市场价格

1.玉米

从今年上半年国内玉米供求形势来看,下半年玉米价格将有季节性小幅回升,但除非产区爆发大的灾情造成玉米产量下跌,玉米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的空间。国内玉米产区回升幅度最大在

100~120元/吨。影响下半年玉米价格主要因素有:一是气候条件,目前东北产区和华北黄淮产区温度条件比较适宜玉米生长,产区玉米丰产苗架已经形成,奠定了今年玉米产量基础。但气象专家认为:2002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推迟到7月以后,后期天气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二是陈化粮轮换和拍卖情况。前期数量巨大的陈化粮销售活动在7月上旬将基本结束,市场仍将消化前期拍卖的陈粮的低价效应。因此下半年陈化粮轮换或拍卖的数量和时机还存在变数。三是进口。2002年不太可能大量进口玉米,但用粮企业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倾向于使用进口玉米,以保证获得2003年申请进口配额的权利。

2.小麦

下半年小麦价格很可能有小幅度反弹,但大幅上扬可能性较小。其主要因素是:其一,冬小麦产量下降。我国冬小麦连续第三年出现减产,产量仅8174万吨,减幅为6%。其二,优质小麦产量增加。2002年我国优质小麦播种面积达8600万亩,总产量预计达2400万吨。其三,小麦库存有所下降。由于2000~2001年度我国小麦产量远远低于当期的消费需求量,缺口较大,加上2002年我国小麦减产已成定局。其四,国储粮的轮换补库。

3.稻米

预计下半年稻米价格略有上升,其主要原因是供求略有偏紧。自1997年我国稻米产量创纪录达到20070万吨后开始逐年下降,特别是2000年宣布早稻退出保护价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有关部门预测,2001~2002年度生产的水稻折合大米12406万吨,再加上当年进口,本年度大米新增供给量为12466万吨,而该年度总消费为13800万吨,当年新增大米供给不能满足消费,缺口260万吨左右。有关部门预测,2002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约比上年减少1%,总产量减6%。

4.棉花

预计2002年度棉花购销价格将趋于平稳,低位徘徊。主要原因在于,2002年度全球和国内棉花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同时考虑到入世后国内市场将面临国外低价优质棉花的进口压力,预计2002年度国内棉花价格仍将处于较低水平。据有关方面分析,2001年度我国棉花产量532万吨,消费量约490万吨,产大于需42万吨,如再加上结转库存陈棉,2002年新棉上市前国内棉花库存十分充裕,仍是供大于求的态势。2001度全球棉花期末库存也将高达1020万吨,是1985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若不出现特殊情况,国内外市场棉花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

(三)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减主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非农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要变化。农产品价格方面,尽管上半年大量农产品价格有所回升,但只是季节性的,下半年农产品大量上市后,农产品

价格将可能偏稳,农民像上半年那样从出售产品中取得较大的收入增量,颇为不易。非农产业方面,由于进入城市打工就业的暂时不会明显增加,而乡镇企业增长速度平稳,下半年农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增幅也会比上半年有所下降。估计全年农民收入在4%左右,大体与上年持平。

(四)乡镇企业

影响乡镇企业走势的因素很多。从投资看,有利因素多,2001年乡镇企业产投资项目较多,尤其是一些技术水平高和外向型项目的建成和投产,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上半年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但从市场看,有利有弊。首先是国内市场开拓难度增大,乡镇企业生产的主导性产品,很多出现买方市场,加之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农村购买力不高,对乡镇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其次是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大,一些国家采用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实现贸易保护主义,很不利于出口。但是,市场因素中也有有利的方面,即乡镇企业中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行业)在国内外优势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新形势下,对国内低收入消费群体和经济欠发达国家,乡镇企业的产品有明显的优势。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预测,下半年全国乡镇企业总体将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全年乡镇企业增加值比2001年增长8%左右,出货值增长9%左右。

(五)农产品进出口

上半年,由于国内鼓励出口和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得力,进出口形势于我国有利。但下半年形势相对不利,主要原因是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将加大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力度,并继续向我国施加压力,打开向我出口通道,比如在食品安全技术指标和政府审批程序上。尽管如此,今年全年出口将比较有利,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仍将占有较优地位。

玉米:出口远大于进口。预计今年我国出口玉米将超过2001年的600万吨;进口总量在40~50万吨左右。大量进口美国玉米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一是从市场角度看,目前能够进口玉米的地区最可能在南方销区,最可能集中在7~8月的季节高峰期。受全国玉米总体供求的影响,目前南方销区玉米价格比较低迷,回升的空间也不大。二是从技术角度看,进口规则也是障碍。2002年拥有进口额的企业的配额数量非常小,几乎拥有配额的企业都面临拼船进口玉米困难,如转让则将失去2003年获得配额资格,而且,美国玉米有6种基因转型品种,由于目前转基因玉米在运输过程中并未按基因类

型单独装运,贸易商如果进口,必须同时申报6个安全证书,操作手续比较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内厂商从事玉米进口的难度。

小麦:进口大于出口,预计今年我国进口小麦在200万吨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入世后,低关税小麦进口配额加大,英国、法国、阿根廷等我国原先很少进口小麦的国家,也极力关注中国小麦市场。

大豆:中国在2002~2003年度大豆榨季需求预计是2000万吨,比2001~2002年度需求量增加

篇7

一、上半年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一)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增加。今年以来,张掖境内气候条件较好,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降雨充沛,夏粮长势良好,农业生产形势健康向好,经初步统计,2016年上半年完成农作物正茬播种面积414.2万亩,同比增长2.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7.8万亩,同比增加5.6万亩,增长1.99%.在粮食作物面积中,夏粮面积106.45万亩,同比减少0.45万亩,下降0.42%;秋粮面积181.3万亩,同比增加6.05万亩,增长3.5%.制种面积128.46万亩,同比增加9.97万亩,增长8.4%.其中玉米制种面积109.68万亩,同比增加10.62万亩,增长10.7%.

(二)粮食总产量呈现"夏减秋增"态势。预计夏粮总产量达到4.14亿公斤,同比减少572.4万公斤,下降1.36%;如果后期农业生产不再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秋粮单产按530公斤/亩计算,秋粮总产将达到96099万公斤,同比增加3002万公斤,增长3%左右。预计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75亿公斤,增长2%左右。

(三)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的绝对量和速度均有上升,油料、蔬菜、中药材和蔬菜及其它制种分别达到38.21万亩、32.09万亩、23.55万亩和15.56万亩,其中蔬菜及其它制种面积增幅较大,增长13%,四大作物占到经济作物面积的94.8%.

(四)畜牧业生产稳步健康发展。从青饲料面积达到10.96万亩,增长42.5%;预计大牲畜存栏90.38万头,增长2.1;牛存栏78.22万头,增长5.09%;牛出栏10.35万头,增长5.5%猪存栏72.13万头,增长2.53%;猪出栏48.19万头,增长3.1;羊存栏341.67万头,增长6.6%;羊出栏77.37万头,增长7.81%.

二、上半年农业生产主要特点

2016,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农业建设,发展高原夏菜、绿色有机农产品、草食畜牧产业,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予以大力支持。

(一)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县区通过整合惠农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协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设施农业发展得到长足发展。如甘州区对连片新建50座以上的日光温室,每座补助5000元;临泽县从2014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高台县对当年采用新型材料连片打建,种植温室30座、50座、100座以上的,每座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3000元奖励补助;民乐县对连片新建10座以上的高标准层架式食用菌大棚,每座一次性补助资金6000元。由于各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进一步调动了种植大户、农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从事设施种植的积极性。2016年新建日光温室4890座、钢架大棚9250亩,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6.5万亩,设施种植业面积呈两位数增长态势。

(二)创新经营机制增活力。将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作为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资源大量流转,催生了一大批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农作物制种、马铃薯、高原夏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2016年,全市农地流转面积122.35万亩,比上年增加5.6万亩。整村流转60 个,面积20.67万亩。全市50-100亩规模经营单位3148个,100-500亩规模经营单位2093个,500-1000亩规模经营单位497个,1000亩以上规模经营单位245个。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化经营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高台县绿洲农业有限公司,在高台县的南华、宣化两镇以亩均800—1000元价格流传农民土地1.8万亩,新建活动式钢架大棚3000座,陆地标准化种植蔬菜1.5万亩,今年亩均收入可达到5000元以上。

(三)龙头企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生力军。各级政府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激发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抓手,加大培育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呈快速发展势头。2016年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1个,省级41个,市级101家。如张掖市绿涵公司积极发展以高原夏菜为主的特色蔬菜产业,先后投资1.3亿元在荒滩上修建5万吨、占地2万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蔬菜水果保鲜库、6000平米集约化全自动育苗中心、618座钢架拱棚标准化设施蔬菜示范区,采取订单种植、最低保本价收购、保鲜贮藏、定点运销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甘州,高台,临泽、民乐等地落实高原夏菜面积4万多亩,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2016年2月28日,绿涵公司与俄罗斯CTK贸易公司成功签订了50万吨果蔬出口协议,首批300吨果蔬产品于5月27日正式启运。今年1-4月份,张掖市农产品外贸出口逆势上扬,实现自营出口总额6437万元,同比增长29%.

(四)畜牧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以建成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市建设为主线,狠抓政策扶持、规模养殖、疫病防控、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全市畜牧业生产呈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年初,市、县区党委、政府均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扶持草食畜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引导鼓励扶持的办法支持散养户出院入区,鼓励养殖大户以区建场,以区带户,以户促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已新建各类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117个,其中:肉牛36个、肉羊65个、奶牛11个、生猪5个。2016年张掖调查队畜禽监测大型规模养殖户,生猪饲养量5000头以上27户,比上年增加2户;牛饲养量1000头以上的32户,比上年增加13户;羊饲养量1000头只以上的149户,比上年增加6户,禽饲养量10万只以上的3户,比上年增加2户。

三、农畜产品价格形势分析

根据这次调研及农业、畜牧部门提供的资料分析,今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波动不大,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

(一)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上半年主要农产品小麦、大麦、马铃薯价格维持在2.1元/公斤、1.8元/公斤、1.5元/公斤,与上年同期相比基本稳定,略有上涨,玉米价格从去年年底的1.7元/公斤,恢复性上涨到目前的2.1元/元左右。

(二)蔬菜价格波动较大。今年春节前,受冰雪冷冻灾害天气影响,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影响春节期间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比上涨2-3倍。进入5月份以来,以娃娃菜、甘蓝、西兰花、叶菜等为主的大宗蔬菜出现价格大幅度下跌,下跌幅度达到50%以上,蔬菜批发市场娃娃菜、甘蓝、叶菜类批发价格在0.4-0.5元/公斤之间,种菜效益大幅度下滑,特别是规模种植户出现严重亏损状态。

(三)牛肉价格保持稳定,羊肉价格开始回升。二季度,牛肉价格达到54元/公斤,与一季度环比基本持平;肉羊生产经过一年多的价格低位运行,现已企稳回升,平均价格在42元/公斤左右。

(四)生猪产品价格继续走高。一季度,生猪及猪肉价格平稳,分别达到19元/公斤和27元/公斤。二季度,生猪和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分别达到22元/公斤和32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15.8%和18.5%.受生猪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仔猪价格居高不下,15公斤仔猪出售价格达到800-900元,20公斤仔猪价格达到1200元,仔猪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

生猪价格大幅度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生猪产能下降,供小于求。经历了2013-2014年近2年的养殖亏损之后,大量中小散户退出养猪业,淘汰自繁母猪,压缩存栏量,缩小养殖规模,导致母猪存栏下降,仔猪补栏不足,产能下降;二是部分自繁自育规模养殖户,囤栏惜售仔猪,导致仔猪价格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或待贾而沽,不愿出售,造成有意愿养猪的养殖户望而却步;三是在微利和亏损的情况下,很多散养户坚持不下来,从事散养的人越来越少。

(五)禽类产品价格逐步回暖。一季度,鸡蛋和活鸡价格走低,分别达到8.2元/公斤和16元/公斤。二季度,鸡蛋和活鸡价格逐步回暖,分别达到8.8元/公斤和18元/公斤,环比分别上涨7.3%和12.5%.麸皮、胡麻饼、育肥猪料、蛋鸡饲料、肉鸡饲料价格上涨,环比涨幅分别为2.9%、3%、17.2%、20.7%、7.5%.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灾害性天气影响农业生产。进入4月下旬,全市出现大风、扬沙天气,部分地方发生沙尘暴,使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拱棚和大田覆膜作物受损。4、5月份气温温差波幅较大,甚至出现极端低温、霜冻,导致正值出苗的玉米制种及沿山地区油菜幼苗受到低温冻害的影响。

(二)农畜产品价格波动大。进入5月份以来,以娃娃、甘蓝,叶菜等为代表的大宗蔬菜价格创历年新低,菜农种植效益严重受损,种植效益下滑,规模种植户出现严重亏损状态;羊出栏价格连续两年持续走低,进入5月份以来价格虽有所回升,但规模养殖户仍处于亏损状态,养殖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补栏积极性不高;生猪价格近期居高不下, 价格超出了理性上涨预期,加大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严重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五、意见建议

一是切实抓好农作物田间管理。抓好"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指导农户加强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秋收作物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的预报和防控,降低病虫危害损失。加强与气象、水务部门的协作,及早预防干旱、冰雹、洪涝等灾害,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二是强化科技指导和信息服务。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其他技能的培训,大力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前景、供需状况、价格趋势等调查和预测,及时提供农产品供求信息服务,确保农民群众产得下、销得出,价格稳、收益高。

篇8

今年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国家扶持农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目标,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抓三子、促三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旱情、生猪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的发展态势。

1.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

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现价)预计达到3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5%。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3.3%(现价,下同),牧业产值增长6.7%,林业产值增长5.7%,渔业产值增长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5.0%。

2.夏收粮豆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但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影响农业生产效益

据调查,到今年5月初生猪销售价格降到每公斤7.00元左右,仔猪价格降到每公斤6元左右,仅为2007年最高峰时的三分之一,农民养猪效益处于盈亏点以下,给我市的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困难。

农村消费势头有所改变。今年,农村消费将受到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提高农村商业服务水平和改善农村商业设施条件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的积极影响,以及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仍然保持增长势头。

二、推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制约因素

(一)有利因素:

一是各级政策对农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如:提粮价增补贴力保农民增收。

三是冬季农业开发成为增收新亮点。今年加大了冬农开发力度,在冬早蔬菜、玉米和洋芋种植上大做文章,扩大种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加强中间管理,冬早蔬菜、玉米和洋芋增产增收,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之一。据统计,今年全市冬洋芋种植面积为8万亩,产量达6.9万吨(鲜薯),比2008年增长2.2%,价格2元/公斤,比去年上升0.4元/公斤;冬玉米种植2.5万亩,比2008年增长7.3%,产量达0.52万吨,增长7.9%,鲜玉米棒的价格高达4元/公斤,价格上扬,面积扩大,为农户带来了不扉的收益,成为今年种植户增收的新亮点。

四是甘蔗平均收购价上升,带动蔗农增收。2008-2009榨季,我市甘蔗平均收购价达234元/吨,比上年增加约12元,仅这一项,促使农民增收0.5亿元左右。

(二)制约因素:

一是生猪和茶叶等农产品价格下跌,给农民增收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茶价连续两年下滑,给茶农的受益带来了较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农增收的信心。

三是尚未形成健全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农产品几乎仅以原生形式出售或自食,附加值较低。

四是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依然存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的50%以上,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近几年农产品供给格局变化很大,供不应求、供求基本平衡和供大于求交织发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求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将再度显现。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增速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亏损。

三、建议

针对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和农民收入徘徊风险加大的情况,迫切需要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在实现农业稳定发展问题上。要在稳定农产品市场、实施更加有效的强农惠农政策和提高农业抗灾抗病能力等方面加强工作。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做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预警,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控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增加农业补贴,稳定和保护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农业高产高效。加强灾害预警,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二)在农民增收问题上。除了继续在农业和非农产业挖掘农民就业增收的潜力外,需要在三个方面特别关注:一是深刻认识政府行为调整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在“多予、少取”上下更大的力气,通过提高直接补贴和间接的利益补偿来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动,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实现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二是做好“放活”的文章。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深化农村市场体系改革,促进农产品流通。三是充分发挥扩大内需政策带动就业的作用,最大限度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四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提高农村最低生活标准,改善农村民生,增加农民政策性转移收入。

(三)在优化服务上,帮助涉农企业共度难关。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和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动力继续增强。在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关心,更大的支持,帮助企业共度过难关。同时,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契机,切实督促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篇9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 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篇10

一、三季度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稳中有升亮点频现

秋熟作物面积稳定、产量持平。从粮食生产看,在粮食直补政策的作用下,2007年我市秋粮播种面积452.5万亩,与上年持平。其中,水稻面积280.3万亩,比上年减少1.94万亩;玉米面积84.3万亩,比上年减少4.6万亩;大豆面积69.1万亩,比上年增5.62万亩;薯类面积12.7万亩,比上年增1.2万亩。目前280万亩水稻已进入成熟收获期,群体结构与质量总体较好,具备高产高效群体基础。因受“16号台风”的影响,目前有部分倒伏,但对单产影响不大,与去年水平相当。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因播种期气象条件恶劣及病虫害较多,长势偏差,但产量也将维持去年水平。今年仍然是一个丰收年景。蔬菜播种面积持平略增,约为250万亩,总产预计为400万吨,比去年增30余万吨,蔬菜平均价格上升幅度明显,总产值预计40亿元,比去年增5亿元,是今年增收亮点之一。今年桑园面积45万亩,比上年增加2万亩。秋茧发种数71万张,与去年持平。由于气候闷热、湿度大、真菌病、病毒病以及野外昆虫爆发造成桑叶品质下降等诸多因素,全市中秋茧单产减产,平均张产不足30公斤,比上年减少10公斤。茧价下跌,仅为去年价格的六成,秋茧的收购价16--17元/公斤,晚秋茧产量价格将更低,蚕茧生产减产减收。

畜牧业生产明显回升。南通畜牧生产继续经历“禽流感”、“高热病”等疫情的影响,经过一段调整期,畜禽产品价格低谷回升,目前走势良好。据统计,至9月底,生猪存栏258.77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6.8万头;母猪存栏34.62万头,比去年增加14.81万头;肉猪出栏210.41万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8.22万头(减少的原因在于高热病的继续影响以及市场前期价格上升,部分农户提前上市销售)。目前生猪价格节节攀升,上涨幅度在70%左右,养殖户收入普遍增加在30%以上。山羊存栏265.13万只,比去年增加11.56万只,累计出栏223.68万只,同比增加8.02万只。价格也上涨10%左右。大牲畜存栏1.17万头,增400头。奶牛7219头,增1288头。目前家禽栏存为5769.99万只,比去年同期增加785.19万只,出栏为7298.71万只,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24.75万只(属正常范畴);市场草鸡零售价格为15—18元/公斤,活鸭、活鹅则达到16—18元/公斤,同比增长15%以上,鸡蛋价格为8元/公斤以上,比去年同期上升了近20%,蛋鸡的年利润上升到15元/羽。总体来说畜牧业今年增收幅度显著,是增收的又一亮点。

渔业生产增收增效。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将达到74.5万吨,比上年增长2%。其中海洋捕捞产量3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海水养殖产量25万吨,比上年增长8%。渔业经济总产值165亿元,其中捕捞、养殖产值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8%。渔业经济增加值65亿元,其中捕捞养殖增加值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4%。今年紫菜成为渔业生产的一大亮点,养殖面积继续拓展到15万亩左右,增3万亩,今年紫菜单产较高,鲜菜平均亩产量达到1吨以上,紫菜养殖亩均效益超过2000元。加工紫菜交易价格连创新高,平均价格每张超过0.4元,今年全市紫菜迎来了丰产丰收年。贝类养殖规模70万亩,与去年持平,价格上升幅度加大,预计增收。淡水鱼养殖方面,先进的“鱼虾蟹贝综合混养模式”在全市得到快速推广、颗粒饲料、增氧机等新技术的使用,加快了鱼类生长速度,淡水鱼价相对走高,预计淡水养殖效益提高。

(二)民营经济发展如火如荼

1-9月份,全市民营经济运行速度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个体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及引进市外民资等多项指标提前和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私营企业超过年度目标序时进度,固定资产民间投资、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民营经济税收等指标继续处在快速发展的水平上。

全民创业迭起。至今年9月末,全市已登记个体工商户28.68万户,绝对值继续保持省内第一,已登记私营企业11.07万家,同比增长18.3%;私营企业数预计在省内的位置由第3位上升至第2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010亿元,同比增长47.3%。私营企业数及注册资本在省内均列第2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私营企业注册资本三项指标与上年末相比,分别净增3.51万户、1.86万家、578.41亿元,完成年净增目标任务的175.5%、93.1%、96.4%。

市外民资强势上升。今年以来,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一直处于强势上升的阶段,引进市外民资成倍增长、招商引资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最新数据显示,全市从市外引进并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达3687家,注册资本290.5亿元,同比增长148.9%。引进市外民资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0.6%,从项目单体规模来看,引进市外民资平均单体规模为788万元,同比增长88.7%。

民营经济贡献幅度加大。1-9月份,全市完成民营经济入库税金96.70亿元,同比增长48.9%,增幅高于全市财政收入和税收收入,民营经济入库税金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56.8%,同比增长4.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民间投资稳步增长。目前,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民间投资额692.3亿元,同比增长18.9%。固定资产民间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4.5%,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农业龙头企业高速成长。1—9月份,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104.59亿元,同比增长20.5%左右,实现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近19.6%,出口创汇近1.9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19.5%。

(三)劳务输出保持较高水平

我市今年建筑业发展形势较好。1—9月份,完成施工产值883亿元,比去年增加211亿元,施工面积1.8亿平方米,比去年增加51.8亿平方米。从业人员7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8万人。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境外劳务方面,1—9月份,全市新签承包合同5.6461亿美元,同比增长5.55%,完成营业额6.4942亿美元,同比增长5%,新派人数14553人,同比增加17.9%,在外人数41331人,同比增长24.46%。

(四)农村三产稳步增长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农村消费也逐渐升温。1—9月份,全市县以下实现商品零售额277.95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

二、当前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三季度农业生产、非农产业形势均显示较好态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平稳,但一些现象尚需要警惕。一是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气候、病害等依旧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各部门要加大预防控制力度,加上农资价格今年虽然略有回落,但仍然属高位运行,且有反复的可能,农本增加影响种养效益。二是生猪行业虽有所复苏,价格上升幅度较大,但出栏数减少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同时也要控制因生猪效益好或有国家补助而发生一哄而上的现象,生猪的病疫仍无法有效控制,严峻形势仍在考验我市生猪业;农业保险机制、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兽医队伍的体制改革等诸多问题也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今年蔬菜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这会对明年蔬菜种植面积带来一定影响,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蔬菜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为指导明年结构调整作准备。四是今年蚕桑的产量下降、价格走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有关部门要多渠道寻找内外原因,重视解决问题,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与监管,防止明年生产的滑坡。五是由于今年紫菜、贝类产量增加幅度较大、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我市渔民养殖的积极性较高,紫菜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关部门要加强监测和技术指导,防止紫菜生产重蹈覆辙,发生与前两年类似的因养殖密度过大而造成损失。六是民营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增多。用地难、融资难依然困扰;外地尤其是上海税收返还力度进一步加大等优惠政策的出台,吸引了不少南通企业外迁;燃料、原料等价格持续的上涨,企业成本上升压力较大等等。七是对外劳务增速明显加快。但本地劳务资源日趋匮乏,劳动力素质偏低等诸多因素,仍将是制约我市劳务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2007年农民增收形势预测

(一)今年农民增收形势的初步估价

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6750元左右,同比去年人均增加645元左右,增幅可望继续保持在二位数。今年农民增收的主要特点是:

1、一产为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加大

从一产增收的具体构成来看:

种植业:夏粮面积增加,单产维持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增加,小麦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小麦增;水稻播种面积持平略减,单产总产略减,价格比去年上涨0.10元/公斤,水稻增;玉米面积略减,单产总产略减,价格比去年增加0.20元/公斤,玉米增。粮食总产增加,粮价总体略涨,农本持平,预计粮食一块收入增幅加大。油菜播种面积减少,单产增加,收购价格比去年上涨,农本持平,今年油菜增收。棉花面积略增,单产、总产增加,价格670元/担,比去年同期下跌30元/担,今年棉花持平略减。蔬菜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总产增加,蔬菜平均价格上涨0.1元/斤左右,蔬菜总体收益比去年增加20%以上,蔬菜一块为农民增收逾5亿元。春茧单产、总产下跌,茧价格行情也不好,秋茧价格虽是略低于正常年份,但比去年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估计蚕茧收入总体水平只达到去年的四成。

畜牧业:生猪出栏比去年略减,价格上涨70%左右,大幅增收。家禽业中,出栏同比上升,草鸡、活鸭、鹅价格大幅上涨,鸡蛋价格上涨20%左右,肉鸡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总体而言,考虑成本因素,家禽大幅增收。山羊今年出栏比去年有15%的增幅,价格稳步增长,增幅在10%左右,山羊收入增加。据农业局专家估算,今年畜牧业增收至少两成。

水产业:海洋捕捞总量预计持平略增,鱼价略涨,但柴油等渔需物资涨幅也较大,冲减了捕捞效益,预计捕捞一块总体持平略增。海水养殖发展较快,紫菜增产,价格上涨,其他海产品价格一直较好,海水养殖一块预计增收4-5亿元。淡水养殖平稳发展,鱼价也上扬,考虑饲料成本增加因素,增收约1亿元。

2、二产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据统计,1-9月份,民营企业职工工资增加了近30亿元,考虑到外地民工来通务工增多的因素,预计增收约15亿元。建筑劳务增加约18万人,按新增50%的本地农民工、人均年收入10000元计算,全年增收约9亿元。涉外劳务约增收2亿元。合计从二产增加收入26亿元,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超400元。

3、三产平稳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农村三产近年来一直平稳增长,增幅相对稳定。全年增速在16%左右,按销售利润率8%计,全市县以下农村三产278亿销售,农民从三产中增收约3亿元。

4、直补政策为农民增收锦上添花

全市农民小麦直补10元/亩(250万亩)、水稻直补20元/亩(280万亩)、良种补贴8元/亩(95万亩)、农业综合补贴15元/亩(280万亩),加上农机补贴等,让农民直接得到1.2亿元的实惠。

(二)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粮食种植面积持平,畜禽发展速度加快

在粮价上涨和国家政策引导双重作用下,我市粮食种植面积有所增长。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56.9万亩,与去年持平,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404.69万亩,与去年持平;秋粮播种面积为452.5万亩,与去年持平。全年粮食总产仍可达到340万吨左右,比去年增12%以上。蔬菜生产面积增加,产量上升,加上价格因素,产值和收入可增长20%左右。畜禽规模化养殖发展加快,如皋、启东兴建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规模养猪、养鸡场,提升了我市畜禽养殖水平,价格的低谷回升,刺激着我市畜禽的发展。预计今年生猪存栏可达280万头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30万头,出栏可达到290万头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20万头左右;家禽存栏5800万羽,比去年同期增加500万羽左右,出栏7500万羽左右,比去年增加400万羽。

2、农业招商引资保持高速,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各地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三资”增长迅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今年1—9月,全是新增500万以上农业招商引资项目332个,总投资42.57亿元,同比增长32.25%。新增外资项目57个,总投资3.4亿美元,协议外资2.03亿美元,实际到帐1.98亿美元,同比增长21.47%,预计全年农业引用外资超2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创汇持续高速增长。1-9月份全市活动物出口5769.39万美元,同比增长4.4%,植物产品出口1949.62万美元,同比增长14.3%。1-9月份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达1.9亿美元,同比增长46.2%。如东、如皋两县出口额均超过了1800万美元。

3、农业接轨上海加速,总体运行质态提升

今年1—3季度,全市承接上海农业项目164个,其中:农业投资项目113个,农业合作项目51个,吸引上海方面的投资资金16.225亿元,占去年全年(18.58亿元)87.33%,同比增长38.15%;全市销往上海市场的鲜活农产品,销售额达到44.63亿元,占去年全年(46.97亿元)95.02%,同比增长32.4%。纵观今年的农业接轨上海工作,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项目投资规模趋大。2006年度全年363个接轨上海农业项目总投资为18.58亿元,目前164个接轨农业项目投资就达到16.225亿元,平均投资规模翻番。164个项目中投资额度在500万元以上的占77个,大项目占比高达46.95%,比去年全年高出近30个百分点。且投资主体为上海润土、联佳食品、联堡种禽、景瑞农业、大热带食品等上海知名企业与公司。二是投资的质态趋优。从农业接轨上海(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三类别)投资占比上看,加工业项目投资额7.38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5.49%;流通业项目投资额3.28亿元,占总额20.22%;两项投资额高达10.6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65.71%,比去年全年加工业项目、流通业项目两项投资占比34.80%高出31个百分点,且加工业投资占比提升尤为明显,这些充分说明我市在项目引进的质态上大有改观。三是农产品销售趋精。1—3季度销往上海市场的44.63亿元鲜活农产品构成为:批发市场24.91亿元,占55.81%,超市11.13亿元,占24.94%,加工企业3.86亿元,占8.65%,其他4.73亿元,占10.6%。而2006年全年销往上海市场的46.97亿元鲜活农产品构成为:批发市场26.58亿元,占56.59%,超市9.94亿元,占21.16%,加工企业4.34亿元,占9.23%,其他6.11亿元,占13.02%。由上述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农产品销售上海市场,目前虽然还是以进入上海批发市场为主要渠道,但销往超市的农产品正在悄然提升,这预示着我市农产品的销售由初级向中级、高级转变。

4、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合作组织快速兴起

各地着力引导龙头企业不断增加投入,进一步放大行业优势。目前,全市564家龙头企业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5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40家。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进一步密切,互惠互利的发展机制逐步形成。全市564家龙头企业中,有277家的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与农户联结,有77家龙头企业做到二次返利,有66家龙头企业做到按股分红。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目前达到844家,比去年增加133家。预计今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0家以上。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民营经济全面提速,农村三产稳步发展

全民创业势头强劲,至今年末,预计全市个体工商户30万户,绝对数和增幅均在省内第一,私营企业12万家,同比增长20%,私营企业在省内的位置由上年第3位上升至第2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200亿元,同比增长50%,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省内的位次有望上升至第2位。预计全年全市从市外引进并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达3800家,登记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额320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0%。预计全年完成民营经济入库税金130亿元,同比增长50%。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民间投资额800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30亿元、现价总产值170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5%、40%。预计22个特色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同比增长45%,90家骨干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50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销售610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50%。农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农村三产增速保持了较高水平。

四、今后工作的初步思考

促进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今后我们必须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对内挖潜和向外拓展并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针对本地资源、技术优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做大区域特色农业。大力推进项目农业建设,以项目兴特色,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基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打响生态品牌。实施良种工程,加快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农产品产地认证和市场准入,实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结成产销联合体,并逐步由合同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面发展,不断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兴办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加强引导和规范,发挥其在保护农民利益、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产品营销方面的作用。规范和整顿现有的农产品市场,逐步形成以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型初级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培植各类经营大户,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健全农产品“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品牌创建机制,重点培植优势品牌。

(三)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建立健全三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建好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国内外劳务市场需求两个信息库,有的放矢地组织劳务输出。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劳动力培训制度。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和“订单式”输出,形成以“培训促就业”、“就业带培训”的格局。积极打造劳动力品牌,扩大就业空间。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外出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驻外劳务输出办事处,为务工人员提供劳动保障、法律援助、职业中介等方面服务,最大限度地保护民工的权益。积极引导在外打工创业有成者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在税收、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不断扩大劳务输出的成果。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增收。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城镇化提供强而有力的产业支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切实抓好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完善土地经营承包制度,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可以探索成立“土地托管中心”,让外出务工人员将土地交由“托管中心”统一经营,或负责把土地承包给有技术、有资金的专业户实行规模经营。

篇11

一、运行的总体情况及特点

(一)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农产品产量有升有降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76.6亿元(含巩义,下同),比上年增长3.0%;增加值实现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比全国低0.9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4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总体平稳。近年,由于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部分农产品产量出现回落,肉、奶、菜、果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粮食和禽蛋增长。

1、粮食增产。在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160万吨以上,达到168.3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夏粮产量为85.6万吨,比上年增长5.4%;秋粮产量为82.7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347.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为172.2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3%;秋粮播种面积为175.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6%。与之相反,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粮食单产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粮食单产为322.7千克/亩,比上年增长6.5%。

2、蔬果面积产量双下降。2015年全市果园面积为21.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6.6%,水果产量为27.5万吨,比上年下降4.4%。在2012年水果产量达到30.8万吨的历史高位后,连续三年出现回落。全年蔬菜种植面积64.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4.7%,产量为273.6万吨,比上年下降4.5%。与水果生产形势相同,蔬菜产量在2012年首次突破300万吨达到302.1万吨后,连续三年出现下降。

3、肉蛋奶“两降一增”。2015年全市猪牛羊禽肉总产量为25.7万吨,比上年下降2.6%,其中,猪肉产量17.8万吨,比上年下降4.0%;禽蛋产量23.0万吨,比上年增长1.1%;牛奶产量42.8万吨,比上年下降10.7%。

4、林渔业后劲强力。2015年郑州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突出抓好生态廊道、森林公园体系、环城生态林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美丽郑州。2015年完成林业生态廊道467公里,植树造林3.45千公顷,四榜植树685万株,中、幼林抚育2.84千公顷,义务植树361万人次,植树数量达1362万株,全年实现林业增加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截止2015年底全市共有森林公园2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3.36%。

2015年水产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全年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9.8千公顷,水产品产量14.9万吨,位居全省第二位。完成渔业增加值9.4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达到2650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实际增长8.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3和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9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7%,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实际增长8.4%。农民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比上年缩小0.1个百分点。从居民收入结构分析如下:

1、工资性收入增长趋缓

2015年,全市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趋缓,增速为近几年较低水平,但仍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首要拉动力。全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6683元,比上年增长9.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3.0%,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5.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0014元,比上年增长7.8%,增幅回落0.4个百分点,拉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9889元,比上年增长10.6%,增幅回落0.2个百分点,拉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个百分点。

2、经营净收入平稳增长

2015年,全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3552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为2715 元,比上年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净收入为5259元,比上年增长5.7%。

3、财产净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5年,全市居民财产净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233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202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为1298元,增长16.2%。2015年房地产市场逐渐升温,房屋出租价格持续上涨,居民房屋出租收入增长明显。

4、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

2015年,全市居民转移净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是拉动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动力。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5033元,比上年增长10.1%,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7168元,增长8.9%,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2.0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678元,增长8.7%,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

(三)农村消费活跃,投资下降

2015年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强劲,达到 12080元,比上年增加955元,增长8.6%。全市实现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77亿元,增长14.6%,高于全社会3.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8%。全市实现农户固定资产投资83.7亿元,比上年下降12.5%。

(四)农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

从产品贡献看,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社会稳定和推动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方面,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另一方面,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现代食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7.9亿元,比上年增长4.7%。

从市场贡献看,农村是工业品重要消费市场。农业生产资料需求的不断增长,带动了农用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全市农机化投入2.9亿元,农业机械原值达到5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从要素贡献看,农村为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劳务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近年在全市从业人员中,城镇从业人员在逐步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在不断减少。2015年全市农业从业人员为93.1万人,比上年下降1.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

2015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582.0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年末全市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9700台,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稻麦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6501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拥有量达3199台。

(二)农业基础条件和设施不断完善

2015年,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产创建工程,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3.4万亩,高标准农田达到66.5万亩。投资3亿元,完成47个1000亩以上、总面积5.9万亩集“菜篮子”工程、休闲观光、生态可持续于一体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7.6%;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1.4%;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7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2.3%。农业基础条件的不断完善对粮食生产起到很大的保障作用。据测产,全市小麦万亩示范方平均单产在500公斤以上。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明显

2015年,新型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完成拆迁9.91万户,3591万平方米;建成安置房7.6万套,1070万平方米;回迁安置群众5.1万户,19.91万人,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015年全市重点培育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集群,以种养加工、农业流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和涉农服务5个集群类型为主导,年底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8个,其中省级集群11家、市级17家,全年集群销售收入超过两千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问题

(一)农村居民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

今年,郑州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但国家粮食收储价格大幅下降,种粮农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现象。据了解,今年郑州市玉米收购价格为每斤0.8元左右,而去年同期,玉米收购价格在每斤1.05元以上,降幅在20%以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制约了农居收入的增长。

(二)城市扩张加快,挤占农业发展空间

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迅速扩张,新型农村社区连片而起,农业生产空间萎缩。2014年郑州市建成区面积412.7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30平方公里,增长7.8%。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下降2.5%;蔬菜播种面积下降4.7%。

(三)部份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落,影响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表现为小麦、玉米、生猪、牛奶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自2014年始生猪、牛奶价格走势持续处于波动状态,直接影响当年及后期生产。2015年以来生猪价格整体呈现恢复性上涨,生产形势有所转好。但牛奶价格一直在低位运行,致使牛奶生产大幅度下降。2015年小麦、玉米价格大幅回落,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滞销卖难问题,粮食生产出现增产不增收的怪像。

(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在国际经济增长预期下调,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等大环境下,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就业形势及收入增速受到影响。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上年放缓1.4个百分点,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10.2个百分点。另外,在农业生产成本增高、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增大和粮食难以持续大幅增产等因素影响下,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农民增收渠道较为单一,农民增收难度也日益加大。

四、几点建议

(一)快速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一是要进行土地确权登记,给农民吃下定心丸后,快速加大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二是充分与社企合作,实行订单种植,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打破以往靠国家收购的旧思想,从需求上、质量上要效益,避免出现“增产不增收”的伤农现象。

(二)尽早划定城市建设红线,有力保护农业发展空间。

对郑州市区周边良田进行有力保护,尽早划定城市建设红线,确保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

(三)引导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正确引导畜牧业实施产业化规模化养殖,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机制,加大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确保生猪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防止出现农产品价格的过度波动,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市场供应。就现阶段而言,应适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平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积极探索物联网、“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四)多措并举,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拓宽农村增收渠道。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有意愿、有能力的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强农村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引导其就业创业。二是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增加经营性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效益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实现价值增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农业融入第三产业,打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极。三是搞好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放大农业补贴政策效能,促进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加强麦田管理,确保2016年夏粮丰收

篇12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经营管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及发展的根基。“三农”问题直接影响民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目前,我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将乡村振兴作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化经济经营管理,达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效果。由于政策、环境及农村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提升经济水平造成很大困扰[1]。因此,要针对农村地区实际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1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1.1加快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主要针对“三农”问题提出政策方针,包括生产技术升级优化、生产模式调整以及农产品安全管理等。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显著提升农村农业生产加工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改善区域农民生活品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作为一项具体的措施,应在当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政策和方针,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和策略,围绕民生问题,显著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2]。1.2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而且可以确保农村经济稳定、有序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村经济产业中存在的发展速度缓慢、市场混乱等问题,形成相对规范、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一方面可以对农村经济行为方式进行有效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

1.3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城乡发展差距一直是制约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当前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直接导致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增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和调整,实现农村经济方面资源的合理、高效分配,让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4]。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样是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体现,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也可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4助推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经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之一,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各地经济产业结构存在本质的区别。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强化经济经营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对地区经济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实现生态效益和自然效益的增长,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建设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现状

2.1缺乏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

受到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效率受到影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实行集体经济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农业生产过程很大程度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例如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等造成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降低。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经营管理机制是关键。建立完善的经济经营管理机制能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合理化,提升农产品加工生产质量,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2.2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涉及的内容和因素很多,只有综合考量才能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目前,个别农村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质量生活,选择去大城市谋求发展,农村仅剩老人和小孩。这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无法高效推广和运用,同时使得经营管理工作开展受到影响。

2.3监督管理不到位

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农村地区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直接原因,给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造成困扰。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不断升级优化,但是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资金管理存在风险,投入的资金难以落到实处,使高端技术和设备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限制了农业生产水平提升,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监管不到位也导致农村经营收入出现不确定的情况,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经费没有纳入经济管理预算体系中,导致经营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进行。

2.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没有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充足的支持。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不规范,很多道路是土质道路,交通运输受到影响,给区域经济建设水平提升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信息化技术虽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和运用不足,造成生产技术和设备自动化水平低、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3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措施

3.1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尽可能地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薪资和待遇,规范绩效考核机制,最大程度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经营管理主管部门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对人员开展定期有效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管理机制以及相关政策体系等,有效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为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其次,要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做好宣传工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引导人才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中。例如,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标准等,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为推动乡村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2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化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理念,确保农业生产稳定性。在实际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要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整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加强投入,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让农业生产质量符合标准。应降低土地、水等资源的使用量,发挥节能环保的生产效果。现阶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大势所趋,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必须协调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挥防止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效果,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农民经济收入。首先,改善现有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结合先进技术和工艺,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模式,扩大就业机会,避免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提升居民经济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在政策方面加强扶持和引导,鼓励外出人口投身于家乡建设。政府可以出台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降低税负,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3.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资金及政策等方面加强扶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为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对农村交通运输状况进行优化,改善交通条件,为地区居民安全出行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保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此外,应强化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全面覆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居民致富。

篇13

在大量强农、惠农政策的辅助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保持喜人的势头。不仅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如何保持当前的运行态势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合理的展望。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保持了同样的趋势。但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发展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则经济增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下降。清楚的认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态势分析。总体上来说,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态势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主要农产品持续增产,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价格。农民群体的农业收入呈现出上涨的势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一些现代化科技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普遍利用也极大的丰富了农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不仅扩大了农村经济增收的渠道,也积极拓展了大量的农业产品市场。

结合实际情况来说,首先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速稳中趋缓。正如上文所述,这是由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所决定的,也实际市场自发的调节结果。尽管在各种气象灾害、农业灾害的不利影响下,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仍然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速。尽管偶尔增速下滑,但是始终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例如谷物、棉、油、糖等大宗的农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当然农作物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然天气条件的影响。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也保持着稳定的增长,猪肉、禽蛋等常见的生活物资都以不同的比例在增长。

其次,正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形势也发生了喜人的转变。在进出口总量缓慢增长的前提下,出口的增速明显大于进口的增速。这就意味着,我国农产品的进口总量不断下降,而出口的农作物比如谷类粮食却在不断增加,有望实现贸易逆差。

最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也不可避免的有所上涨。受到自然灾害、动物疫病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特定农产品的价格会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幅度内进行波动。比如,禽流感病毒使得人们刻意避免鸡鸭等家禽的购买与食用,导致该类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而在这一事件平息之后,家禽及其副产品的价格又会逐渐回升。主要来说农产品市场会根据真实的环境自行调节价格,加上国家和政府在必要时候进行的宏观调控,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基本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不至于对市民的正常生活产生过大的影响。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同时,不得不注意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尖锐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业的发展很多时候造成了大量的耕地污染,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破坏了土地自身的生态系统,降低了土地的营养和自愈能力。农村经济结构中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而很多企业往往缺乏环保意识和环保技术,导致各种污染严重破坏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口剧增的问题,这就对农村地区的空间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市场供求关系也可能会因此发生改变。这种以付出昂贵代价的农村发展模式根本无法实现长远健康的发展,最终必然会反过来制约农村地区的发展。

另一方面,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超量、重金属超标、非法加工肉制品等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农业安全的担忧,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了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可能会缩小农产品市场。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得不追究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对于成功过渡到新的发展时期具有积极意义。而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监督的现状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变,其中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和大众的监管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监管机制,并落实到实际操作中是必要的措施。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以平稳的增速发展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运行态势。但是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必须要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这也就意味着:农业和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重视质量,在经济结构改革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金,而不再执着于对增长速度的追求。中国将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同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将更加重视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调查,结合农业市场的实时变化定制符合客户的发展计划。例如,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提供必要的质量安全检测证明等等。另外,发展先进的农业科技也是重点之一。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必须依靠成熟的现代农业科技,比如自动化灌溉技术、大棚种植技术、恒温控制系统等等。不断创新的农业科技能够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

篇14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运行;问题对策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大同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重点扶持培育“1+3”项目为抓手,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农业农村经济克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不利影响,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1运行特点

2015年上半年,大同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8.91×108元,增加值15.52×108元,分别增长4.22%和4.0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88元,增幅9.3%,高出山西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前8个月,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0.9×108元,同比增长98.9%,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主要呈现六个特点:

1.1粮食生产稳中趋好

春耕备耕抢前抓早,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降,播期和作物生长前期降雨适时,粮食生产开局良好。一是粮食面积稳中有增。农作物总播面积32.81×104hm2,同比增长2.3%,其中粮食作物28.43×104hm2,同比增长1.8%;二是增产措施落实到位。旱作农业和玉米丰产方地膜覆盖项目投入5140×104元,同比增长32%,实施部级“粮食高产创建万亩(1亩=0.067hm2,下同)示范片”17个,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工程0.9×104hm2,创建农技试验示范基地45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7项,农民科技培训达10×104人次;三是着力应对灾害性天气。播期采取了多策保墒、增雨保温等措施,积极应对风冻低温和局部干旱;在6月和8月全力抗旱夺丰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墒指导,落实抗旱措施,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控,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随着9月多次较大降雨过程,旱情得到根本解除。预计初霜冻可能发生在9月下旬,较常年略偏晚,对粮食生产较为有利。

1.2畜牧业生产逆势上扬

面对年初全国生猪、鸡蛋、羊肉、牛奶价格全面下滑,市场低迷的困境,按照2014年在大同市召开的第二次山西省畜牧业大会部署,围绕畜牧业“三个翻番”,大力培育10个畜牧标杆园区,加快提质增效步伐,畜牧业实现稳定增长。在2014年底累计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795个基础上,2015年新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97个,在建小区103个,建设重点从过去相对单一的规模扩量为主向科技兴牧、规模经营、产业链条延伸三线并重提升。奶牛、肉牛和生猪规模场实现人工授精技术全覆盖,规模牛场全株青贮和TMR机使用率均达100%,全面启动了羊人工授精、全株青贮、TMR机技术集成和推广。牛、猪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36.2×104头、172×104头和700.9×104只,同比分别增长5.1%、2.8%和8.3%,奶牛存栏8.5×104头,同比增长4.8%;羊饲养量达399×104只,同比增长16.1%。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0.5×104t、11.6×104t和11×104t,分别增长8.6%、1.3%和8.1%。

1.3农业产业化经营提档升级

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围绕做强做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促进提档升级。大同市政府拿出1500×104元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多次召开银企对接会,面对面解决企业融资难,鼓励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继2014年纠偏古膳要道食品在上海Q板挂牌后,大同绿苑饮品有限公司和上皇庄岗酒厂2015年也成功登陆,实现与资本市场对接。大同新发地冷链物流市场项目主要工程基本完工,配套设施加速推进,经营商户招租全面展开。新荣伊磊牧业、广灵雁飞食用菌,大同县恒升奶牛、周士庄“双百万”蛋鸡基地各养殖场等成长型龙头企业也在持续建设,加快达产达效。前8个月,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51.7×108元,同比增长11.8%。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协会,依托新发地营销网络优势,重点推广“一亩田、贡天下”等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多种电商发展模式,打造农产品电商龙头企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深入推进,新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44个,优选“一县一业”项目25个,共获省级补助2852×104元,总数累计分别达751个和71个,促进了农业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1.4“1+3”重点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百园立农工程自2013年启动实施以来,市级累计安排1.35×108元进行扶持,三年来共完成投资69×108元,已建成以土地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技术集约、空间叠加为特征的规模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六大类园区102个,2015年在建园区30个。同时,市里从各类新建、改扩建园区中优选出种养加各10个标杆园区予以重点扶持,涌现出一大批标准高、规模大、发展快、势头强、效益好的新园区。全年计划投资23.95×108元,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18.8×108元,占计划的78.5%。

1.5设施农业转型发展

继续保持热度不减、力度不减、投入不减的强劲势头,市政府拿出3500×104元进行扶持,连续6年以每年0.2×104hm2的规模推进。截至8月底,新发展设施农业0.1×104hm2,累计达到1.57×104hm2。全市蔬菜播种3.52×104hm2,总产量72.1×104t,实现产值14.4×108元。在设施农业生产上,更加注重由扩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突出了棚内栽培品种的优化,由大路菜为主逐步向冬枣、蓝莓、樱桃、油桃、瓜果、菌类生产大幅调整。

1.6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保质保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市委常委会先后两次听取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分别召开了现场推进会和多次工作推进会,7月初完成全部航拍作业,1∶2000正射影像图按期交付各县(区)使用。截至8月底,共落实确权经费6858.7×104元,培训人员1.85×104人次,清查村939个、农户18×104户、耕地17.33×104hm2,分别占任务的99%、91%和88%,解决矛盾纠纷174起,通过公开招投标县(区)聘用测绘公司35家,各项工作进展有序。二是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培训人员6693人次,有1962个村在深入清查的基础上,正在全面整改;阳高等3个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县区积极启动相关工作。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强劲。新增农民合作社446个,总数达5439个,带动农户14.8×104户,占农户总数的22%,累计培育国家级示范社39家、省级示范社142家、市级示范社254家;新增家庭农场75个,总数发展到546个。四是科学编制“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

1.7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

年初制定了《2015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采取按月调度通报、实地督查、现场推动、财政奖补等措施,扎实推进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宜居示范“四大工程”建设。全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计划投资34.8×108元,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11.74×108元,占计划的33.7%。按照山西省的统一部署,7月初召开了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现场推进会,实地观摩了阳高县大泉山、镇边堡,天镇县新平等示范村,对50个示范村支部书记和乡镇干部进行了专题培训,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涌现出南郊区杨家窑,灵丘县车河,阳高县大泉山、镇边堡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工矿一体、生态休闲、历史文化名村,保留了乡村记忆,彰显了农村特色。

2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

尽管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形势较好,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在除了8月旱情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影响之外,接下来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生鲜乳市场低迷仍未根本好转。当前,生猪养殖已进入高盈利区间(全国猪粮比价9月初已升至7.78∶1),头均收益在500元左右,预计年内猪肉价格仍可能高位运行;羊肉市场回暖,一般养殖场每只收益在100~200元之间;蛋鸡养殖也已盈利,每只收益为15~20元,但是卖奶难的困扰还在持续,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愈加频繁,市场不确定性增加,这些都可能对畜牧业发展造成冲击。二是现代农业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困难,投入不足较为普遍。三是农民增收压力增大。受经济下行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渠道收窄,劳务收入下降;同时,尽管全市农民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梯队,但与兄弟市在绝对数上有着明显差距。为此,下一步要重点落实6方面举措:

2.1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继续抢抓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扶持牛羊肉生产、粮经作物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建设和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农业项目扶持增量资金;同时,盘活用好市级扶持现代农业建设存量资金,突出全程跟踪和精细化管理,增强扶持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持续放大政策效应。

2.2深入推进“1+3”重点工程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和按月调度,开展实地督查及考核,优化政府服务,深入开展农业系统五位一体帮扶,扶持园区、基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辐射带动农民增收。实施好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项目建设,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2.3着力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

坚持量为基础、质为关键、效为核心,着力抓好畜牧养殖“五项技术”(人工授精、全株青储、TMR机应用、科学免疫、分群饲养)、“两个模式”(广灵彤阳合作社为代表的规模场科学精细养殖模式和以新荣忠立合作社为代表的分娩隔离技术和大型农用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推广示范,带动畜牧业提质增效。

2.4谋划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文章

按照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北方奶都、全球马铃薯基地、北方肉业生产中心、长城金三角区域反季节蔬菜交易中心,京津地区的后花园、菜篮子和生态屏障”的规划,全面建设地理标志性特色农业、雁门关生态畜牧养殖、绿色、有机设施农业,小杂粮生产、京津特色米袋子和绿色菜篮子供应五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做好“中国小杂粮之乡”申报,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电商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2.5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强化“三资”管理专项清理整治,推进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建设,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三农”金融服务。

3政策建议

3.1制定专项用地保障政策,破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瓶颈

如受征占地选址、补偿安置、用地指标等影响,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安置项目大部分还在开展前期准备,这也是全省的共性问题。建议:为了很好地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项目,省里统一研究出台相应的用地保障政策,预留一定建设用地指标专门用于相关项目实施,并划拨使用。

3.2作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重点市,建议将大同列入国家和省粮草兼顾型农业试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