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女性生命意识范文

女性生命意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女性生命意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女性生命意识

篇1

关键词:女性诗歌生命意识性意识黑夜意识

女性诗歌是指以女性诗人为创作主体并以女性生活为创作重心的诗歌,女性诗歌植根于女性的精神宇宙,通过女性的心理方式和语言方式表达女性的心理体验和生命状态,关注女性的命运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生命意识在当代女性诗歌中表现得最刺目、最强烈、最先锋。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生命意识是构成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动物也可以有生存感觉,比如说疲劳、恐惧,而人却是唯一知道自己必死从而可以省察生命过程的高级动物,这种省察性的结果便是生命意识。它的指向是能够使人反思、体验,并且设计生存的样式、过程和终极目标。这样,人就不是一个由生到死的物理过程,而是一个能由死到生的情感过程。

随着全球妇女解放运动的各种理想的相继实现,新时期女诗人不再去塑造特定的和超常的女性形象,而倾向于自我内心感受和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诗歌中涌现和强化着一种个体生命的潜能和实现这种潜能的欲望,一种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这种生命意识的涌动和强化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的变化,其发展使女性诗歌的生命意识得到了空前的苏醒和高扬。

生命意识在女性诗歌中集中体现为对性意识和血的意象描写。

性是生命意识的主要内容,性在人类种族繁衍、文化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举足轻重,当代女性诗歌剧烈涌动着性意识,大胆触及女性性体验,女性用诗歌赞美自己的身体,表现正常的生命欲望。

黑夜作为女性特有的性意识的代表符号,其生活涵义的底蕴已被远远拓展了。当代女诗人翟永明1984年在组诗《女人》序言《黑夜的意识》中写道:“作为人类的一半,女人从诞生起就面临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一瞥必然带着自己的情绪和知觉--她是否竭尽全力地投射生命去创造一贯黑夜?事实上每一个女人都面对自己的深渊,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抗拒这均衡的磨难直到毁灭。这是最初的黑夜,它升起时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有着特殊布局和角度的,只属于女人的世界。”黑夜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女性进入人类的本体生活--性生活的意义。诗歌中性意识的描写,常处于一种神秘如黑夜般的猛烈的语言狂欢状态。自翟永明创造性地向性领域突进后,一股黑色诗流迅速席卷诗坛。翟永明的组诗《女人》,伊蕾的组诗《情舞》《独身女人的房间》,唐亚平的组诗《黑色沙漠》,这些诗无不密集地闪现“黑色”这个不同寻常的意象。翟永明的《纹身》:

有一个男人合掌膜拜

青色图案安置她内部的丰收

她长期荒芜的地方没有重量

爱情冲涌喉头为她纹身

弄破她的皮肤就像

阳光弄残他的双眼

无根无蒂无非是两只手

将她的内体清算

无非是将真魂实魄

刺入她体内永远保存

把如此直接呈示,丝毫不加掩饰,简直触目惊心。这是在欣赏、玩弄爱,性和自己,是在祭奠有宗教般神圣而沉重的肉身之爱,抑或是在男性世界压迫之下的一种被异化而无比强烈的控诉与抗议!

伊蕾、唐亚平的诗歌直接呈现出女性的欲望与焦灼,充满水淋淋的感性诱惑,她们在“自白式”语言的狂欢中以自己的肉体与血液为代价向世界裸地展示了自己——

是谁伸出手来指出没有天空的道路

那只手瘦骨嶙峋

要把女性的浑圆捏成棱角

覆手为云翻手为雨——

要把阳光聚于五指

在女人的上烙下焦灼的指纹

在女人的洞穴里浇铸钟乳石

——唐亚平《黑色洞穴》

我披散长发飞扬黑夜的征服欲望

我的欲望是无边无际的漆黑

我长久抚摸那黑色的地方

看那里成为黑色的旋涡

并且以旋涡的力量诱惑太阳和月亮

要么放弃要么占有一切

我非要走进黑色沼泽

——唐亚平《黑色沼泽》这是多么惊世骇俗的诗句呀!性意识如此毫无禁忌的展示,生命强烈骚动。这些诗句感彩和性意识色彩交织在一起,正如伊蕾所说:“我于是使语言直接切近我的灵魂和肉体,让语言撞击在我的灵与肉上面发出真实可靠的声音。”这种诗化的性意识以及用自身身体语言作为诗歌创作的方式,构成了当代女性诗歌的一大主流。

在当代女性诗学话语的建构中,另一个蕴涵深意且被广为使用的意象是“血”。血对女性而言,是一种自然的不由的躯体特征,但是在男性中心文化语境中,这一女性躯体特征却被赋予了各种不同意义。有时它被视为圣洁,因为它是处女的见证物,有时它被视为禁忌,因为它是女性原罪的表征。富于悲剧意味的是,无论是圣洁还是禁忌,血都同女性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当被用来作为处女的见证物时,血迹不过是女人的一份有价财产,由父亲传给丈夫为生儿子所用,它是女人作为一种交换的无言象征。当被视为禁忌时,血成了女性的屈辱的来源,是女性不如男性的一种生理缺陷。所以西方一些激进的女权主义者甚至诅咒女性的这一躯体特征。不过,对于女性诗人而言,感受体验与描写这一躯体特征的方式则更为复杂与微妙。因为诗人面对的毕竟不是思想观念,而是活生生的躯体本身。在女性躯体本身的意义上,经血既带来自卑,同时也赋予女性自我创造力的确证,它的到来伴随者苦痛,但也隐含着女性走向成熟的神秘欢喜。这种复杂微妙的体验在当代中国女性主义诗人那里是表现得比较充分的:

你是我的母亲,我是你的血液在黎明流出的

血泊中你惊讶地看到你自己,你使我醒来

——翟永明《母亲》

一次诞生是一种偶然

如一个没有凶手的流血事件

我含着泪水

在襁褓的镜子里发现了自己的原形

——赵琼《我参与地狱的大合唱》

这两节写生产的诗不约而同地揭示了女性如何在血的流动中确证了自己,但“没有凶手的流血”又透露出女性在创痛的恐惧中无可奈何地悲哀:

我见到爱

第一眼飞溅出

猩红色思想的潜流

——童蔚《夜曲》

我摊开身体,蒙头大睡

血的沉沦无边无际

睡成一张白纸一张兽皮

——唐亚平《死之表演》

在柿子成熟之前我想到了生

在柿子成熟之后我想到了死

它们和柿子一起烂掉

在我口袋中一片血红

——伊蕾《三月的永生》

傍晚最后一道光刺伤我

躺在的土地上,躺着证明

有一天我的血液将与河流相混

——翟永明《证明》

这一类的诗句对血与女人的关系都有很深刻的体验和揭示,它们标志着当代中国女性诗人的血的自觉。这种自觉是意味深长的,一方面它为女性主义诗歌确立了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诗学话语,另一方面它把女性主义诗歌定格在创伤性的记忆与体验之中。

苏珊·格巴在分析迪尼森的短篇小说《空白之页》时指出:“女性身体所提供的最基本的,也是最能引起共鸣的隐喻就是血,由此,创造这一文化形式也就被体验为一种痛苦的创伤。因为女性艺术家体验死而后生的时刻也正是她们以血做墨的时刻”。

篇2

人生剧变

郑驰生于1978年5月,爸爸郑精朋和妈妈罗云是重庆永川一家国有企业职工。

小时候,郑驰好动、顽皮,对什么都是三分钟热情,曾让父母很担心。她上小学时,美术老师马敏容发现了她在绘画方面的天赋,于是对她悉心指导。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郑驰一直没有放弃画画,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她应聘到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任教。

因为刚刚大学毕业,郑驰十分了解大学生心理,很快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有时候就连晚上她的寝室里也会坐满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向郑驰请教绘画上的问题,还和她一起探讨人生,有了烦心事也愿意向她倾诉。

当时的郑驰在绘画上依然一丝不苟,每天不管教学工作多繁重,也不管学生们在她寝室坐到多晚,把最后一个学生送走后,她都会支起画板,拿起画笔,开始每天必不可少的绘画。

郑驰画的画越来越多,她在成都蓝顶画家村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工作一帆风顺,事业蒸蒸日上,她还攻读了硕士学位,成为了年轻的讲师。这时,郑驰也迎来了爱情。

2008年底回重庆时,郑驰遇上了小学时的一位老师,老师了解到她还没对象,便对她说:“我儿子白大勇(化名)也还没对象,他是个电脑工程师,我看你们挺般配的。”小时候,郑驰曾和白大勇一起玩耍过,对他还有些印象。所以,她爽快地答应见见面。很快,她就和白大勇相爱了,并于2009年11月举行了婚礼。

可婚后仅一个多月,郑驰就遭遇了惨烈的车祸。

2010年1月3日晚,郑驰和白大勇每人驾驶一辆车从双流去成都,在高架桥上一个转弯处,看见前方有辆货车开来,郑驰猛打方向盘避让,汽车一下子冲到了高架桥下……白大勇驾驶另一辆车跟在妻子后面,被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傻了。

在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郑驰躺了整整18天,先后接受了胸椎手术和手部手术,医生断言她今后只能在床上和轮椅上度过。

郑驰的伤情渐渐稳定,她问丈夫:“我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连坐都坐不起来?”

刚开始,白大勇只是沉默不语。

一天早上,郑驰醒来后几乎用尽全身力气还是不能让身体动弹,于是哭泣着恳求丈夫:“对我说实话吧,我的伤……”白大勇将医生的诊断书扔到了她面前,说:“我怎么这么倒霉,摊上你这么个女人!”

郑驰惊呆了,不仅因为丈夫那句话,更因为诊断书上那段文字:两侧多发肋骨骨折,造成血胸、液气胸,双侧创伤性湿肺,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伤,右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右手第一掌底部粉碎性骨折;4-5节骨折错位,造成胸部以下瘫痪……“胸部以下瘫痪?我不是一辈子……”郑驰说不下去了,眼泪大颗大颗地往外涌。白大勇冷冷地看着她说:“你哭有什么用?你要一辈子瘫痪,我不是要一辈子伺候你吗?”说完,白大勇离开了病房。

郑驰的母亲罗云见女婿这样说,很是气愤,追上他说:“驰驰伤成这样,你怎么还能这样对她?”白大勇依然一脸冷漠:“你要我怎么对她?这20多天不全是我在照顾她吗?”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罗云没想到,此后10多天白大勇很少再到医院,她打电话他也不接。

2010年2月3日,郑驰车祸一个月这天,她收到了白大勇的离婚协议书。

“驰驰,你不要签字,他不能在这时扔下你不管。”罗云一下子从女儿手中夺去白大勇的离婚协议书,要撕掉。郑驰阻止了,说:“妈,给我吧……他既然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再纠缠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经疼痛

突如其来的车祸让郑驰变成了生活无法自理的残疾人,新婚丈夫又在这时候绝情离去,双重打击让她多次想到了死。

罗云和丈夫时刻不离地守着郑驰,他们就怕女儿做出傻事。

郑驰开始绝食。

罗云一次次用勺子将饭喂到女儿嘴边,女儿一次次将头移开,紧闭嘴唇,甚至不看妈妈。罗云明白女儿想做什么,哭着对她说:“驰驰,你从小懂事,现在难道就真要狠心扔下我和你爸爸?”说着,要给女儿下跪。

郑精朋及时扶住了妻子,对女儿说:“驰驰,看看你妈妈,她这一个多月苍老了多少……”郑驰睁开眼睛,看见妈妈满脸泪水,爸爸也老泪纵横,她也流泪了:“爸妈,女儿不孝,女儿不能照顾你们,可也不能再拖累你们呀!”“驰驰,妈妈的傻女儿,只要你活着,爸爸妈妈就算再苦再累也高兴呀!”

是呀,爸爸妈妈只有自己一个孩子,她不能让两位老人遭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为妈妈抹去泪水,她说:“妈,你别哭了,我一定好好活下去。”罗云怔怔地看着女儿,冲她使劲点头:“驰驰,我和你爸往后就做你的拐杖,你一定能重新站起来的。”

由于右手受伤严重,郑驰连画笔都拿不起来了。对于一个年轻画家来说,这样的现实甚至比身体的任何伤害都更让她难以接受。

罗云明白,只有让女儿感觉到活着还有意义和价值,她才能真正树立活下去的信心。而对于女儿来说,重新拿起画笔就是最有意义的事。于是,罗云每天都花几个小时为女儿按摩手指,她坚信这样的按摩能对女儿的手指恢复有所帮助。

果然,3个多月后,郑驰的右手手指渐渐可以活动了,尽管不如受伤前那样灵活,但当她的右手手指第一次有意识地活动了几下时,罗云听见了女儿欣喜若狂的声音:“妈,我的手指能动了!”

顽强自救

郑驰的手指能动了,她终于看到了重拾画笔的希望。

半年多来,知道郑驰因车祸受伤,她的许多高中和大学同学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到成都安慰她,鼓励她,并用认购作品的方式在经济上支持她。这年夏天,成都美术界的朋友在新蓝顶当代艺术基地建成时,还为她物色好了一间新工作室。不仅如此,著名艺术家何多苓了解到郑驰的遭遇后,专门去家中看望她,并对她的作品进行了点评。

何多苓是郑驰仰望已久的艺术家,郑驰之前想都不敢想他会点评自己的作品,如今他却不仅点评了自己的作品,还专程来家里看望自己,郑驰受宠若惊之际,也觉得是因祸得福了,她对何多苓说:“何老师,我要是能重新拿起画笔,一定会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郑驰,你对自己要有信心,我相信你就算坐在轮椅上也一定能画出更多好作品。”何多苓握住郑驰的手说。

离开郑驰家,何多苓叮嘱同行的画友:“我们要多做点实事来帮助郑驰。”

于是,成都画友开始为郑驰筹备画展,何多苓担任策划人,召集了许多美术界的新人和郑驰一起办画展,还将自己的两幅“花卉”新作拿出来参加展览,为郑驰加油、助威……

消息传来,郑驰简直像做梦一样。

终于,郑驰明白了,这位艺术大师不希望看见她从此倒下,是想帮助她重新站起来。

“驰驰,周围有那么多老师和朋友在帮你,你可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时候,听见妈妈这样说,郑驰默默地点了点头。

画展开幕那天,郑驰坐在轮椅上被人推到了现场。这是郑驰受伤后第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尽管在轮椅上她也只能坐很短时间,但看见很多朋友和闻讯而来的市民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她心里更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一定要继续画画……此后,郑驰每天在家里不停地锻炼,希望手指早日恢复力量。

2010年10月的一天,郑驰做完手指活动的练习后,坐在轮椅上对妈妈说:“帮我把画笔拿过来……”罗云大吃一惊:“驰驰,你要画画吗?”然后飞快地将画笔和画板递给女儿。罗云太激动了——近1年了,女儿终于又有了要画画的勇气!可对于郑驰来说,尽管过去拿起画笔是件很轻松的事,但她这时候要再次将画笔拿在手上,却十分艰难,她试了好几次,画笔都从她的手上掉了下去。

“驰驰,别着急,慢慢来。”罗云鼓励着女儿。

终于,在失败了很多次后,郑驰将画笔艰难地握在了手上,然后又在画纸上落下了第一笔……从此,郑驰开始每天画画,从最初每天画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到后来画两个小时、三个小时,郑驰在轮椅上坐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看见女儿天天如此认真画画,罗云常常双眼湿润,她又想女儿能歇歇该多好。

郑驰说:“这几个月躺在床上什么事也不能做,我都快闷死了。”

重拾画笔给了郑驰很大的信心和勇气,不久后,她又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我要回学校为学生们上课!”

罗云担心地摸了摸女儿的额头,说:“驰驰,你这样的身体,又坐着轮椅……”不等妈妈说完,郑驰就回答道:“我能坐在轮椅上画画,为什么就不能坐着轮椅去给学生们上课呢?”

浴火重生

自从有了这个想法,郑驰就开始为重返讲台做准备。

2011年2月,郑驰让父亲用轮椅将她推到了西南民族大学。同事们看到她都劝她说:“郑驰,你的伤还没全好,还是回家安心休养吧!”郑驰不想再回家做个废人,她对校长说:“校长,我的身体我知道,不会有问题的。”郑驰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学校领导研究后同意了她的复课要求。为了让郑驰坐在轮椅上更方便进入教室,学校特意将绘画课教室安排在了教学楼一楼。这样,郑驰去上课时只需要父亲或母亲将她推到学校,然后她就可以自己摇着轮椅进教室了。

3月的一天,郑驰第一次坐在轮椅上出现在绘画课教室,所有学生都鼓起掌来。晚上,她在日记中写道:“10多年了,我已习惯了和学生们待在一起的感觉。可车祸后,我根本没想到还有重返讲台的这一天。”

终于重返讲台了,但郑驰忍受的痛苦却不是外人所能了解的。

每周一和周二是郑驰的上课时间,需要连续几小时坐在轮椅上,她摇着轮椅在学生中不停地走动,不时为学生们指点,谁的画有了进步,谁的画还有不足。其间,郑驰还要不时用手按压双腿,因为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她的双腿会又麻又痛。但郑驰所要面临的最大困难还不是这个,而是大小便失禁。所以,每次上课前,郑驰只吃很少的食物,而且不喝水。因此每次上完课后,她都感觉精疲力竭,回到家倒在床上连动一动的力气都没有。

看见女儿如此辛苦,罗云心疼不已,要知道郑驰身上还有3个钢板没取出来!她劝女儿:“实在不行就不要硬撑……”但郑驰没有听从母亲的意见:“妈,让我和学生们待在一起吧,和他们在一起我才会感到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郑驰咬牙坚持了下来,她的乐观和坚强深深影响着年轻学子们,成为了学生眼中的“最美女教师”。

郑驰一边坚持上课,一边坚持画画,到2012年10月她已创作出了30多幅油画新作。车祸前郑驰喜欢创作大幅作品,坐在轮椅上的她只能画30cm×40cm和85cm×55cm的作品了。对此,何多苓认为,郑驰的作品画如人生,曾经是很大幅、很张扬,但车祸后却变得分外安静,蜗居于隅,面对小小画布,心手绵密编织着自己的梦境。“我们必须接受生活强加给我们的一切,面对小小的画布,我们可以回到童年,把走过的路重新走一回。”何多苓评价,看郑驰的画可以看到只属于她自己的路,曲折婉转,尽管有黑夜,但它属于梦;有乌云,但它低垂而不喧嚣……

2012年11月24日,“‘逐光者’郑驰和她的师友”当代艺术展在成都蓝顶美术馆开幕。随后,12月11日郑驰又携带《晴空》、《夜照亮了夜》和《花开半夏》等作品前往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新星星艺术节,并在艺术节上获得了关注度最高的新人奖。台湾著名艺人凌峰为郑驰颁奖后,还细心地从轮椅上抱起她,将她抱下了领奖台……

篇3

一项新研究表明,塑料制品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双酚A会增加女孩的肥胖风险,女孩体内的双酚A水平越高,其肥胖的风险越高。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减少塑料包装食品的生产和消费。

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采集了上海市1326名中小学生的尿液样本。结合这些学生的体重等数据,他们发现,双酚A对9~12岁女孩的脂肪代谢影响明显,当这些女孩尿液中双酚A水平超出每升2微克,肥胖风险就会增加1倍;超出每升10微克,则肥胖风险增加5倍。但研究人员也表示,他们没有观察到双酚A对12岁以上的女孩和所有年龄段男孩的肥胖风险存在明显影响,这其中的具体原因他们还不清楚。

研究负责人指出,人们应该认识到双酚A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对消费者而言,应尽量减少食用塑料包装的食品;对生产厂家而言,应使用不含双酚A的食品包装。

双酚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塑料制造的化学物质,婴儿奶瓶、饮料瓶等塑料容器和包装中经常含有这种物质。目前包括中国等国家在内,为保护婴幼儿健康,已禁止双酚A用于婴幼儿奶瓶。

补钙有助于延长女性寿命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与不定期补钙的女性相比,定期补钙的女性在10年当中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

在此之前,有研究认为,大量补钙会增加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但进行这项最新研究的加拿大研究人员明确建议,钙摄入量低的女性应该定期补钙。他们研究发现,日常补钙与女性死亡风险降低之间存在着关联,并在每天补充多达1000毫克钙剂(无论补钙产品是否含有维生素D)的女性身上看到了成效。

研究结果显示,与没有补钙的女性相比,补钙的女性发生死亡的风险降低了22%。不过,从数据上看不出补钙对男性的健康有益。研究人员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多种补钙方式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补钙有助于更好地平衡血脂,降低高血压风险,改善骨代谢,并有益于肠道健康。而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食用奶制品和鱼类来摄取更多的钙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大多数人如厕后洗手不合格

美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美国95%的人在如厕后洗手时间不够,无法杀灭手部有害细菌。

研究人员在酒吧、餐馆和其他公共场所卫生间内暗中收集数据,共计观察3749人如厕后的洗手表现。结果显示,每10人中会有1人跳过如厕后洗手环节,大约1/3的人不使用肥皂。

研究显示,50%的食源性疾病“病从手起”。为保持手部卫生,洗手时应该使用肥皂,洗15~20秒。但是,人们如厕后平均洗手时间为6秒,仅仅5%的人洗满15秒或以上。

另外,男性对手部卫生的关注度远低于女性。15%的男性直接跳过洗手环节,只有一半使用肥皂;而78%的女性使用肥皂,7%的女性不洗手。

开放式办公环境更易让人生病

大开间、无隔断的开放式办公环境是现在最为流行的办公室布局方式。这种环境被一些人认为能提升工作效率。不过,近日一项研究指出,开放式办公环境让人更容易生病,工作效率偏低,请假天数更多。

美国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在开放式办公室中工作的员工比在独立空间中工作者请假多62%,工作效率也更低。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开放式办公室里病菌更容易传播;二是员工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易紧张和有压力感,从而增加了他们生病的几率;三是员工会缺乏隐私感,容易受到其他人交谈声音的干扰。

香港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噪音和温度是影响员工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交谈声、电话铃声被认为是最为恼人的噪音;年龄在45岁以上的员工受到噪音的影响最大。

维生素B族可延缓记忆减退

牛津大学研究发现,补充B族维生素有助于预防脑组织萎缩,延缓记忆力减退。

随着年龄增长,脑组织会有一定程度萎缩,正常情况下每年低于0.5%,但阿尔兹海默氏病患者每年“丢失”的脑组织超过1%。该研究为期2年,有271位轻度阿尔兹海默氏病(俗称认知障碍)或早期记忆力减退的患者参加。结果显示,服用B族维生素的患者大脑萎缩范围比对照组降低90%,认知障碍改善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高。美国的一位医学教授也表示,维生素B12对营养神经和红细胞很重要,适当补充有助改善记忆力。

专家提醒,该研究对象均为轻度认知或记忆力障碍者,不建议患者自行大量补充。

过多紫外线可致白发

人们常说“愁白了头”,美国纽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压力过大的确会令人早生华发,过多紫外线同样会令头发变白。

研究人员介绍,黑色素干细胞能产生黑色素,是皮肤和头发颜色的来源,能保护皮肤少受阳光侵害。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压力激素水平越高,从毛囊向皮肤“转移”的黑色素干细胞数量更多。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压力大的人皮肤色素沉着会更多,也解释了为何极端情况下,有人会“一夜白头”。

专业人士认为,遗传、酒精、吸烟以及生活环境等都会对头发变白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无法单靠美容产品解决这一问题。因此,人们尽量避免导致头发变白的生活方式,以便让头发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年轻色泽。

少睡80分钟=1个汉堡+1袋薯条

美国一家健康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睡眠越少越容易发胖。

研究人员募集了17名志愿者,严格检测他们的睡眠时间、进食量和运动状况。前三晚,志愿者可以想睡多久就睡多久,平均时间为6.5个小时。之后他们被分为两组,9人可以在之后的8天内,保持正常睡眠习惯,而其余8人的睡眠时间则降低至5小时10分钟。在此过程中,食物无限量供应。

篇4

[关键词]《珍爱人生》;女性;自我救赎

《珍爱人生》改编自萨菲尔(Sapphire)的小说《推》(Push),由导演李·丹尼尔斯指导,并荣获第82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奖。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纽约哈勒姆,又胖又丑的黑人女孩克拉丽丝·珍爱·琼斯和暴虐的母亲依靠救济金一起生活,目不识丁的她给自己取名珍爱(Precious)。年仅16岁的她有个智障女儿,同时还怀有两个月的身孕,孩子们的父亲就是她的亲生父亲。阿珍时常幻想着在艳丽的舞台上自己有迷人的舞姿,还有一个帅气的男友,而这些只存在于她的白日梦里,现实生活中她不但要忍受其他人的欺辱,还要想办法应付亲生母亲的挖苦和刁难。阿珍在这种生命意志遭受摧残、麻木混沌、没有希望的凄惨生活处境中消磨自己的青春和时光,直到她被学校退学并被介绍到非传统式一对一选修学校,在那里她认识了其他一些非裔问题少女以及一个让她们每天都写日记的老师布鲁·瑞恩小姐。在她们的帮助和感化下,阿珍慢慢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唤醒了沉睡的生命意志并开始构建自我主体意识,可是她却被母亲告知感染了艾滋病。在希望和不幸的夹缝里,阿珍将何去何从?阿珍该如何在人生逆境中找到自己,在生命意志遭受践踏的苦难生活中完成自我意识的救赎?

一、身心摧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叔本华曾说人类的存在是充满不幸和灾难的,因为人们常常遭受着疾病的侵袭和骚扰,人类为生存在痛苦中挣扎着、搏斗着。但是,对于美国黑人女性来说,生存着才是真正的痛苦和绝望。她们不仅要面临着生老病死疾病的折磨,更承受着生命力被滥用的悲惨境地。她们忍受着美国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双重压迫,生命意志被滥用,身体被摧残,她们只是供男人泄欲的工具,美国黑人女性的历史就是一部血与泪的生命史。

美国黑人女性被置于双重边缘地位,她们处在“盲目跌撞、身体残损、迷乱痛苦、生命力被滥用的生活境遇”[1]。在权力规训和暴力的压迫下,她们的身体成为驯服的客体,被彻底物化,成为供男人使用的工具,她们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生存的希望。

《珍爱人生》的女主角阿珍就是这样一个生命意志被践踏的黑人女性。16岁的花季女孩,却一次又一次地成为父亲的对象。父母均无工作,母亲玛丽整天训斥、挖苦、嘲弄她;父亲卡尔是一个酒鬼,并且多次她。他们一家靠着政府的救济过生活。她高大、肥胖,走到哪里都是人们歧视、嘲弄的对象。在她3岁的时候,就遭到亲身父亲的,她的母亲不仅不去制止,拯救自己的女儿,反而嘲骂女儿抢走了自己的男人。阿珍不断地忍受着母亲的辱骂毒打,人格受到严重践踏,自尊被剥夺。她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异类,校长眼中的问题学生,母亲眼中的祸害分子,街上混混们讽刺的对象。阿珍惟一生活的勇气就是幻想。她幻想着自己成为封面人物、MTV的女主角;她幻想着自己被母亲爱;幻想着自己成为数学老师的心仪对象。在她出门前照镜子的时候,她幻想着自己是一位身材苗条、皮肤白皙的金发少女。对阿珍来说,她的身体不是自主的主体,而是被动无意识的客体,生活是人间地狱。阿珍唯有靠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来度过一次次的侮辱欺凌,在那些充满美好生活幻想的白日梦里,阿珍找到坚持生存下去的理由和勇气。在她无穷无尽的幻想中,阿珍找到了心灵的庇护和依靠。这些幻想反衬出现实生活中的阿珍饱受屈辱以及被损害的程度是何等之深。

同时,阿珍还面临着饥饿的威胁,她和她的弱智女儿的救济金被母亲掌控。运气好的时候,她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一美元的零花钱,但对于身材硕大的她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何况她还要一人吃做两人用。所以,阿珍不得不用骗、抢的手段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妇女主义的代言人沃克认为:“黑人妇女所受的压迫不仅有来自美国白人和黑人男性,更有来自女性自身。”[2]那些深受父权制思想毒害的女性会自觉地内化父权制要求并压制其他有进步、反抗思想的女性,充当压迫者同盟。阿珍的母亲即是这样的愚昧无知者,在她的女儿遭受非人折磨时,她不仅不去帮助女儿,反而利用这种家庭的关系为自己谋取生存的资本。她还逼迫阿珍承认自己有问题而不是遭到家庭。在这样的畸形的家庭环境中,阿珍的生命处于一种盲目、无信念的黑暗之中。身体不仅没有带给她希望和生存的勇气,反而成为一种累赘,成为家庭赖以生存的赚钱机器。在这样屈辱的生存境况下,本不应该承受的生命之重却让她苦不堪言。处于双重压迫之下的黑人女性在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规训下,自我处于缺失的状态,她们的身体在政治权力运作下,成为供男人泄欲的工具,沦为奴性的身体,失去了自由身体的基本权利。

同时,我们看到阿珍的母亲也是那个社会文化制度的受害者。她既无力去阻止自己的男人侵犯自己的,也无力去改变女性受压制迫害的命运。她看不清自己和女儿阿珍同为权力规训的牺牲品,反而怪罪自己的女儿抢走了自己的男人,并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年幼的女儿身上,让她承受着本不该承受的生命之重。这也说明黑人妇女解放之路仍充满荆棘,任重道远、羁绊重重。

美国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压迫不仅是肉体上的,她们更被阻止享受受教育的权利,并不断地被压迫者们灌输着劣等性别的思想。他们抵制教育,并阻止其他人接受教育。阿珍的母亲一直辱骂阿珍把学校工作人员带进家门口,还一直贬低她,对阿珍因受到数学老师的表扬而内心自豪时大打出手。并称学校教育救不了,只会让她变得更蠢,对阿珍接受学校建议去非传统学校学习,阿珍的母亲异常愤怒:“学校帮不了,你给我好好混救济金就行……他们能教你什么?你什么也学不到。你最好不要听任何人的话……”

二、涅槃凤凰——重拾生命的希望

作为问题学生,阿珍被校长安排去当地的一所专为“问题家庭”的非裔少数族裔们的孩子开办的公益学校去学习知识和生存技巧,希望阿珍能在那里唤醒自我,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如果说阿珍的前半程的生活是黑暗的、麻木的,那么走进一对一式非传统学校则开启了她那扇久封的希望之门,帮助她走出阴霾,走进阳光。非传统学校的老师瑞恩使她从对生活的麻木和失望中看到了希望,顿悟人生的意义和重燃生命之火。在那里,阿珍开始了自己真正的生活,第一次没有了嘲笑,没有了挖苦,她感觉自己就像一艘迷航的轮船找到了方向。她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进行认真的思考,她生活的信念开始复苏。她开始认真识字,进行语言实践,用日记记下生活的点滴和自己的感悟。日记成了唤起她生活态度的工具,成了她生命意志的工具,成了她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和期盼。

一对一式非传统学校改变了阿珍,引导她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并帮助她完成从外表到灵魂的蜕变。

首先,阿珍开始了对自己外表的正确认识,勇于接受自己丑陋的外表。镜子中的她再也不是那个金发碧眼的白人美少女,她再也不用去在意别人的异样的眼光。阿珍从内心接纳自我预示着她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转变。她发现自己独特的美,自信、开朗,并因此获得了护士约翰的爱慕。“瑞恩小姐说我本身就很美,要是在过去,我不会相信,但是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觉得自己也很美。”承认自己的外表,是阿珍构建自我意识、完成自我救赎的首要一步。

其次,对男权权威话语提出质疑。来自对女性的压迫不仅表现为男性群体,更有被男权思想驯化的女性,突出表现为家长式权威话语,即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及兄长。阿珍对自我的认识和接纳仅仅只是她迈出自我意识建构的第一步,而对男权权威话语的质疑和否定则是她自我意识建构的重要一步。当阿珍抱着未满月的孩子被母亲赶出家门时,瑞恩小姐及时出手相助。在她家里,阿珍意外发现瑞恩小姐原来是一个同性恋。瑞恩小姐和她的恋人友好相处,志同道合的情景让阿珍意识到多年来母亲灌输的思想都是极其错误和偏见的。“妈妈说同性恋没有好人,可是妈妈,同性恋没有我,而你呢?同性恋里没有在课堂上因为我没学什么而取笑我,同性恋也没有像那些家伙在哈勒姆贩卖……”女性同性间的友谊、联合和帮助是抵制男性压迫女性的最好方法。阿珍对母亲的反问和质疑反映了她对男权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男权制下的异性恋提出了批评和反思。“在异性恋模式之下,男性压迫、压制女性,剥夺她们的人身自由和幸福。”[3]这种压制、排斥异己的制度只会让女人被驯化、奴化。相反,包容、友爱的女性情谊反而让阿珍找到了自我,唤醒了她沉睡的思维,并带给她生存的希望和勇气。阿珍在非传统学校里非裔问题少女们、黑人教师瑞恩和黑人护士约翰的帮助下最终完成主体意识的建构和自我的救赎,毫无疑问,他们均为黑人,说明唯有黑人们相互团结、友爱,才能拯救黑人自身,唯有正视自我,重视自我,才能有黑人的救赎和希望。

最后,接纳自己的生存处境,自力更生使她最终完成自我救赎。阿珍必须承认自己的困境,去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离开自己的母亲。反抗母亲使阿珍终于认清自身主体地位的存在。也正是在非传统学校,阿珍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麻木、愚昧和无知。在她遭到父亲的的时候,她不仅没有反抗,反而觉得很好,还相信父亲的承诺和她结婚,至此她才意识到这是大逆不道的关系。由此,她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她开始疯狂地读书,她要考上高中,进入大学,开始真正有意义的人生。阿珍平静地离开了父母的家,在瑞恩老师的帮助下,她得到社区的资助,找到了住处,半工半读并抚养孩子。然而,命运之神却再次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母亲突然到访,并告诉她父亲因为艾滋病死亡。这不啻为一个晴天霹雳,就在这一刻,阿珍脑海里又浮现出了以前幻想的画面:她是一个受万人爱戴的大明星,绚丽夺目的舞台上她忘我地载歌载舞。这也反衬出阿珍内心的恐惧和绝望,她刚开始的希望和憧憬就这样被抹杀了。最终,在瑞恩小姐的帮助和鼓励下,阿珍终于战胜了自我,满怀信心地和两个孩子走在人生的征途上。由此,阿珍终于完成了自我生命的救赎。

三、结语

影片通过阿珍的故事告诉我们洗去身心的尘埃,冲破愚昧腐朽文化制度的藩篱和桎梏,步入阳光灿烂的明媚春天,重新开始新的人生才是黑人女性应该做的。对于女性来说,尤其是黑人女性来说,生活是艰难的,生活是痛苦的,唯有珍惜生命,珍爱自我,做一个自强、自立的现代女性才是出路。

[参考文献]

[1] 马春丽.《紫色》中的茜莉的身体救赎[J].外国文学研究,2012(02).

[2] 单萍.《紫颜色》与艾丽斯·沃克的女性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4).

篇5

显然,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莫名关系为我们认识她二十多年来艺术探索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无穷的滋养。由此,重新认识和探究蔡锦的艺术便给我们提示了许多的新的角度和可能性。

2012年7月,蔡锦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期间的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国内重要的艺术评论家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蔡锦艺术的认识,为我们重新解读和认识蔡锦的艺术扩大了广阔的思维半径。

—徐亮

高名潞: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这个会,蔡锦创作20多年了,但是90年代初的时候,我那个时候不在,其实她的作品很早就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多批评家写了很好的文章评论蔡锦的作品,包括我们在座的一些批评家,每个人的角度其实都不一样,有的从全面角度把蔡锦创作阶段进行梳理,并且提出特点改变走过的路程,有的从某一个角度,比如说我发现不少人谈到她的作品的颜色,这种颜色所带来的一些启发象征意义,甚至涉及到社会的意义等等。还有的从人性的角度、女性的角度,心理角度等等,但是这些角度从来没有交集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所以今天是很难得的机会。画册第一次把蔡锦多年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也希望能够谈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女性形象,涉及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问题。

最后感谢陶咏白先生,是陶先生亲自安排召集大家来。

陶咏白:其实我过去对蔡锦不甚了解,看了她这次的展览后才真正有所了解。这个展览,记录了她这20多年来艺术探索的印迹。展览非常好,它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蔡锦的艺术。但是这展览已是最后两天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很可惜。因为蔡锦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艺术中的重要人物,她的作品,具有女性主义艺术的经典性,是一个女性主义艺术发展中的范例。我是搞史的,为此我很着急,不能就这么闷闷的草草收场。前天来看展览的还有刘骁纯,我们觉得应该有个座谈会,请一些关注女性艺术发展的人士来谈谈。由此,帮蔡锦促成了今天的这个座谈会。

首先我得承认对蔡锦艺术的认识有个过程。我要检讨,我对蔡锦的画,有偏见 。因为98年的《世纪·女性》艺术展中,第一次看到她的“美人蕉”油画,我就很不喜欢,觉得画中美人蕉象肠子似的,有种血腥味,看了不舒服。有男评论家说,其中还隐含着性的潜意识,我就更反感,更有种抗拒心理。当时,我虽承认她的油画语言是独特的,是具有女性主义内质的,但无法喜欢。而看了她的这次个展,改变了我的看法,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她年轻时的油画语言的探索,很让我为她叫好。她那时就有一种艺术探索的“自觉”,在人物速写、线描,尤其是油画语言上就很有自江心己踏的潮|想布法面表油画现|出25了0×艺40术0cm上|的20个12性特色,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她就能这么果断、泼辣一意孤行地敢于去突破常规绘画的模式,进行新的构想作出新的创造,很了不起。可见她是个有头脑、有想法,内心很丰富的人。她是位值得我尊重和研究的画家。过去因我的偏见而忽略了对她的关注。这是我的错。下面谈三点看法:

一、作品中的生命意象:她的艺术,可以说是种“生命的意象”,按栗宪庭说法是“情结意象”。说是她因儿时对故乡安徽水乡,处处留有的潮湿的水迹等等的记忆伸发出了她的画,“美人蕉”是她找到了表达自我的出口。我说的“生命意象”是对于生命的生老病死、枯荣兴衰的种种感慨、感叹。她说过,那“枯萎的形和色,根、茎、叶还残存着呼吸,一瞬间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这种多愁善感的对生命的感悟,很是让人动情。她是从“生命”开始“开悟”。从这个点出发。抓住这个主题开发出了形形的画面。目前,关于“意象”绘画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追求“写”的技法追求上,就是不重形似,用写意去写神。而蔡锦的画很具象,细抠细画,结构严谨,具体细节毫发逼真。她是从逼真的“形”的超自然的超现实的分解组合来表现一种内心的意念,一种对生命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