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消费经济模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认为,随着中国由制造经济向信息和数字经济演变,居民消费将由传统生产和生活消费导向基于传统的新型信息和数字流程消费等。这类消费不全是最终服务性质的电子销售型内需,更有可能是生产和投资领域的信息和数字流程内需,在此基础上,信息和数字消费大规模走向消费领域。
CEI: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要转到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你认为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
曹和平:长久以来,中国经济是以制造和车间生产为主,去年,我们在世界最常用的500种产品中生产1/3强的物质产品份额,堪称为世界的车间或者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车间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主要特征有两个,反映在生产方面,我国的产业生产长链已经形成,但市场长链中断缺环节突出,所对应市场类中介实体短缺严重。具体到信息化,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大多是车间内上下道工艺顺序上的信息传导和表达。至于第三方独立的市场长链及关联交易这种需要信息密集的技术业态,则严重短缺。所以中国目前信息化的主体还只停留在制造经济层面,而不是后车间经济或是信息数字处理经济。
反映在消费方面,目前中国居民的消费大多集中在与工商企业制造关联日用品消费上,这类服务出现了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信息获取和处理的网络信息经济及对应实体。但在信息密集类的技术业态上,也还处在较低的层面,比如人力资源成长式的消费、体验类消费、理财类消费和流程数据需求式的消费,则比重很少。
CEI: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哪些弊端?
曹和平:车间经济主要是外向、出口导向经济,由于缺乏市场长链,便会出现缺失定价能力中心和定价话语权的状况,导致产品在中间品段和消费品之间是以式的成本价格交易。这样的经济形式显然不利于增加内需。
CEI:若要切实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市场规模,需要作出哪些改进?
曹和平:由制造经济向数字信息经济过渡,需要知道什么样的国民经济结构才能改变目前的外向型经济。这一改变的根本在于,国民应该买得起,内需在国民经济增长动力中扮演较大作用。在既定的收入和技术水平前提下,若想增加消费份额,就要尽快完善医保和社保制度。表面上看,全民医保和社保是非经济类的制度变革。但从国民经济成长动力角度看,医保和社保消除了居民对未来健康和就业的不确定性,储蓄倾向会下降,消费倾向会增加。消费倾向增加,在同等收入和技术条件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就会增加,中间品市场实现购销两旺,大宗商品市场出货速度加快,产业链自然就向为国内民众生产的方向倾斜,使得消费服务等第三方业务增加,从而带来信息消费的增加。
CEI:除此之外,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是否也要作出调整?
曹和平:没错,扩大内需还需要尽快启动要素资本市场改革。以房地产市场消费为例,居民买不起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一方面是由于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人群来说,房价高了;另一方面,相对于资源本应有的价格来说,劳动资源的价格过低,而当土地资源的价格在城市部分走向均衡价格时(土地价格具有要素价格的刚性形式),相对于压低了的劳动价格,只有劳动要素收入的人群――老百姓――就用自己的劳动要素兑换不到适当份额的土地住宅要素资源了。如果启动要素资本市场改革,不仅在城乡土地要素市场,而且在城乡资本市场方向都要改革。让老百姓既有工资性收入,又有资本性收入,谈何老百姓买房变得如此困难呢。和香港特区比,深圳的房价不是高了,而是低了,但是老百姓还是买不起房。又有要素市场,制造业产品的价格只能是式的成本价格,产品低价出售,劳动和其他要素价格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CEI:你如何看待信息消费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曹和平:信息消费,如电子商务消费、网络消费、中间品市场消费等,所对应的应该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没有新经济,信息消费的增长速度将是基于传统经济基础之上的信息需求的消费,增加速度很缓慢,规模也上不去。以印度为例,在班加罗尔和孟买,电子信息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十分明显,但这样的模式却很难在印度更大范围的其他地方复制。因此,这种新经济的发展在印度不占主体部分。要避免印度病。印度的人均收入很低。虽然印度人也购买手机、上网,但他们的信息消费是传统经济购买力条件下的新经济消费,规模有限。
此外,从后车间经济向数字和信息经济过渡,需要两个产业群。第一是后车间产业群,包括物流采购、供应链管理和整合信息技术。第二是现代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授信,包括评估、增级、第三方担保、多方协议、进入退出、卖方回购、托管置换和法律会计关联等等。只有这两类产业群的兴起,信息产品的比较价格才会变低,使国民买得起,从而拉动内需消费。信息经济的从业报酬率才会高。
[关键词]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模式
一、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行为过程从心理和行为两个角度来理解,包括了与购买决策相关的心理活动与实际购买行为。消费者行为模式表现出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投入、寻求、购买、使用、评价、决策和处理的全过程[5],反映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习惯和一般规律。我国学术界从消费者角度对跨境电子商务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较晚。近年来,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类是有关跨境电商消费者特征的研究,如孙小亚和王志国(2017)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B2C跨境电商消费者的群体特征、价值观及消费者分群等一系列问题[6]。第二类是个体对跨境电商平台采纳行为的研究,学者们运用TAM、TPB等理论,研究了消费者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等对跨境电商平台消费行为的影响(如邹鹏和杨立钒,2014)[7]。第三类是消费者行为和决策过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如刘江伟等(2017)利用ISM模型分析了跨境电商消费者体验影响因素以及之间的关系[8],赵天水(2016)研究了跨境电商消费者消费行为过程中信任对购买行为的影响[9],徐美娟(2016)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两种方法,从转换成本的视角研究了转换成本对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忠诚度的影响[10]。
二、跨境电商消费者特征分析
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正在改变,未来移动客户端更加便携和多样化,跨境电商必将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跨境贸易[11]。
(一)消费者视觉、听觉以及空间位置的感知环境更加丰富
移动通讯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信息交互技术以及位置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移动App的出现,促进了消费者基于位置、搜索和社交的消费需求的产生,同时提供了全球化即时丰富的视觉、听觉以及空间位置的感知环境。
(二)消费者对海外商品认知提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中国居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者消费方式转变,消费能力增强。他们对外国品牌和商品接触越来越多,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对海外商品的认知提升,消费者对跨境电商商品的需求更加丰富和旺盛,涉及母婴、化妆品、服装鞋帽、奢侈品等品类,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
(三)消费者显示出强烈的社交性愿望
跨境电商环境具有去中心性、互动性、分散性等特点,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社会化媒体交流沟通功能和引擎式搜索用户生成内容的功能,消费者的各种消费体验能够快速地传播和扩散,从而对其他消费者的信息搜索与选择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通过评价和分享,消费者显示出强烈的社交性愿望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四)消费者个性化和潜在需求易于进行智能分析
跨境电商消费者的行为和决策都依赖于信息,他们可接触的商品信息更加丰富,价格更加低廉,信息传播和更新更加快速,在线支付平台更加安全便捷。大数据分析、语义检索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和浏览信息进行智能分析,根据浏览轨迹确定他们的兴趣偏好和潜在消费需求,进行精准营销,以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和潜在需求。
三、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模式
融合了全球性、移动性、社交性和位置服务之后,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有了更加多样化和社会性的消费需求,更倾向于建立社交网络、体验与分享消费信息、彰显个性与偏好以及线上线下统一的消费行为,涵盖了商品或服务的购买与使用、信息搜索与筛选、个体或群体影响、推荐与分享、评价的个性化消费行为。据此,本文提出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模式。
(一)购前影响阶段
消费者基于个体、社会、电商平台等因素影响而产生跨境消费欲望。他们关注跨境电商商品的品类、品牌的知名度和质量、购物过程的安全性、支付方式的灵活性、服务与售后。同时也关注来自家庭、朋友和社交圈子的商品评价和体验分享,这更有说服力,更容易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发生从众效应。
(二)信息搜寻筛选和购买行为阶段
商品信息咨询与筛选、预订与支付、物流跟踪等过程都需要消费者进行大量的浏览和搜索行为。跨境电商的移动性、实时定位性、信息高度整合性,既促成了企业营销手段的革新、搜索引擎的发展,还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听觉和视觉刺激。消费者的浏览、搜索记录等数据经过智能分析,可得到消费者的兴趣偏好、消费习惯或购买能力,可方便平台和商家给消费者进行个性化推荐。消费者在需求、愿望和兴趣的基础上,根据线上和线下信息搜索和社交互动的结果,定制购买决策方案(如购买方式、时间地点、预订与支付、物流等)。
(三)购后评价阶段
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兴趣程度、体验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现、成本与收益分析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满意度和口碑传播。跨境电商提供了消费者讨论、交流的机会,这直接影响着未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如是否再次购物、是否继续使用平台、是否向他人推荐等。这使得消费者从行为和态度两个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忠诚。
四、营销策略分析
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和多样的,本文根据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特征,提出了跨境电商消费者行为模式。这不仅能够直观清晰地体现消费者行为过程所受到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还能够突出消费者行为过程中信息、商品或服务的重要性、消费者行为的阶段性和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此,跨境电商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加快技术发展,高效推广APP移动客户端的应用
移动App的出现,一方面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企业的经营和营销方式。跨境电商应为消费者提供即时性、移动性、多样性、社交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功能,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求。因此,跨境电商要大力推广和完善App移动客户端,尽可能融合先进的技术,以多种形式传播商品信息,提高消费者视觉等感官环境,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的消费需求。
(二)丰富商品品类,保证商品质量,加强商品宣传
消费者在跨境电商平台中选购商品,首要看重的是品牌知名度和商品质量。因此,跨境电商平台可以通过丰富商品品类、提供质量优良和价格适宜的商品、设计新奇但又有说服力的广告宣传来刺激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吸引消费者来购买产品。同时,通过后台大数据的深度分析,通过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功能、价格、商家服务质量的感受和意见,将信息推送到合适的目标消费群体,实现精准营销,以强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同时,建立完善的商品售后保障机制、物流运输机制和支付安全保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三)优化和加强平台虚拟社区管理,营造消费者参与氛围
1.任何降低贷款利率的变动对贷款者既有收人效应又有(A)
A.替代效应 B.收人效应 C.降价效应 D.工资增加
2.生命周期储蓄是储蓄的(A)动机
A.基本 B.次要 C.税收 D.消费
3,社会保障计划是一种税收计划而不是(D)
A.财政收人 B.税收支出 C.投资保证 D.储蓄帐户
4.作为消费经济学研究出发占的消费是指(C)
A.生产消费 B.能源消费 C.生活消费 D.家庭消费
5.消费对象和消费工具构成
(A)A.消费资料 B.消费条件 C.生产资料 D.消费方式
6.消费者产生需要的原因在于(C)
A.生理的上不足 B.心理上的不足
C.个体某些方面的匮乏 D.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多项选择题
1.从自然属性看,消费过程的要素包括(ACD)
A.消费者 B.生产者
C.消费对象 D.消费工具
E.消费方式
2.消费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E)
A.消费者 B.消费对象
C.消费工具 D.消费资料所有制
E.社会消费方式
9.消费者搜集商品信息的途径主要有(ABD)
A.从自身经验和记忆中提取 B.从广告和商业宣传途径搜集
C.从工作或学习中取得 D.从其他消费者那里获得
E.从国家政策法令中获得
10.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一般要受下列哪些因素制约(BCD)
A.群众实际需要的增长 B.群众实际收人和购买能力的增长
C.市场供应商品的丰裕程度 D.市场供应商品的价格水平
E.市场结构的合理程度
三、名词解释
1.恩格尔定律
2.生态环境
3.消费水平增长规律
4.消费者权益
5.消费流行
四、简答题
1.社会文化对消费者行为有哪些影响?
2.消费不足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3.消费权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社会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创造物,反过来又成为人类的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在社会文化中,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有:①民族传统,如勤劳节俭的传统在购物中表现为重实用,礼仪的传统使礼品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大,等等。②宗教信仰,各种宗教的教规对于教徒有很大约束力,它们对消费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③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有地域性特征,不同的风俗习惯,使消费者对商品的品种、样式、规格、质量等有不同的要求。④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深层次的东西,在消费行为中,它表现为消费者奉行的消费原则和消费倾向,及其选择消费样式和商品,以及评判和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
五、论述题
关键词:农村 义务教育 经费管理 绩效
一、研究的背景
(一)政策背景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紧急通知》(财教[2012]425号)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近年来,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国家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据全国教育经费统计,2012年我国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然而,在义务教育得到财力保障的同时,对义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充分发挥资金绩效,也就成为了当前教育经费管理中突出而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2年11月26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紧急通知》(财教[2012]425号),一是要求各级财政和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管理好义务教育经费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抓实抓好;二是科学合理安排经费、严格学校经费管理,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三是明确管理责任,建立奖惩机制。财教[2012]425号文件的出台,为各地财政和教育部门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提供了制度性、纲领性指导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需要各地认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的预期绩效。
(二)现实背景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教育经费管理工作的难度也相应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凸显,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一些地方虚报学生人数套取财政资金,有的甚至人为调账,多报债务;二是挤占、挪用教育经费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地方教育经费预算只做到县教育部门,学校没有单独编制预算;四是学校支出科目不统一,报表不统一,记账不规范;五是绝大多数农村学校财务基础薄弱,没有会计报表,没有会计档案,“包包账”、“流水账”、“纸烟盒账”等不规范的原始单据普遍存在;六是部分学校核算不真实,多列支出,少计收入,甚至伪造假合同、假依据、假基建专账和假会计凭证等;七是有的学校严重违背《会计法》有关规定,财务人员既做会计,又兼出纳。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资产、债务、收支等数据不真实、难以提供真实依据,也难以堵住虚报冒领等种种漏洞。究其成因,既有思想认识不足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尚未实行事前(预算)、事中(执行)、事后(考核)全过程管理,继而管理不到位、执行不严格、追踪问效不力,最终资金使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模式。
二、“校财局管”:沙洋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模式
2012年12月笔者在湖北沙洋县进行了调研,沙洋县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构建了安全、规范、高效的义务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06年秋季,沙洋县被国家确定为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县。沙洋县组织人员经过认真调研和分析,大刀阔斧,积极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创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
(一)制度保障
沙洋县为规范农村中小学经费管理,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从财务管理、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监督问责等各制度层面出台了相关规定,这些制度体现了绩效管理理念,提出了绩效管理要求,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改革予以制度保障。
2006年9月,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的意见》,在全县实施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农村中小学启用新机制财务核算管理系统,实现学校、教育、财政主管部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管理。
2010年,沙洋县教育局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意见》(沙教字[2010]9号),对中小学预算管理、收费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学校债务管理、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票据管理、财会队伍管理,以及中小学财务管理的责任与监督方面做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2011年,沙洋县教育局、财政局重新修订了《关于农村中小学收费和资金管理的暂行办法》,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资金管理严格实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专款专用、收支平衡、公开透明、责任追究的原则。《沙洋县中小学公用消耗物资管理制度》(沙教计[2011]2号),明确公用消耗物资使用和保管的经济责任。《沙洋县中小学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沙教计[2011]3号),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按照国库集中收付工作流程办理国库集中支付。《沙洋县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沙教计[2011]5号),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固定资产计价、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调出变卖报废固定资产的申报制度和审批制度、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等方面予以规定。《沙洋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资助的管理制度》(沙教[2011]8号),明确了资助对象及核定程序和要求,并对资助经费的拨付和使用、资助管理和资助监督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确保中小学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具体做法
沙洋县制定《沙洋县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实施意见》,以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管理、预算监管为抓手,立足科学化、精细化,切实加强学校预算管理,从源头把握支出去向,从过程控制支出额度,确保学校公用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1.抓预算编制,体现预算的统一性和真实性。在预算编制上做到“三全”:即全部学校、全年时间、全部收支,力求学校预算编制科学、规范、全面、真实。在操作上,一是摸清家底,确定基本数据。学校全面认真地开展资源调查,确定学校人员情况、校舍情况、设施设备情况等基本数据,为编制学校预算打好基础。二是掌握政策,分析预算形势。学校先总结和分析上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掌握学校财务收支和业务活动的变化情况,确定本年度预算的一般性因素;然后对影响预算的各项政策进行分析,掌握学校收支的政策性变化;最后考虑各项县级已列入计划的大型支出项目等因素,科学分析预算形势,准确判断学校收支情况。三是量入为出,编制收支预算。在编制的过程中做到收入编全,支出编实。
2.抓预算执行,确保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学校编制预算经县教育局审查后,送县财政局审核,报县人大批准后,下达各中小学执行。每月10日前,各中小学按预算指标在网上申报当月资金用款计划,经县教育局审查,县财政局审核后下达。学校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各中小学在下达的用款额度内,在网上录入支出项目,经县教育局审查后,在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实施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通过一整套严格的预算执行程序,强化对学校的资金管理,确保学校经费用在刀刃上。
3.抓决算管理,保证资金的合理性和绩效性。决算是对一定时期预算执行结果、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的总结,是预算管理的终结。每年,学校均对本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下年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做好准备。同时对资产进行清理清查,报送教育、财政主管部门汇总、审核,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4.抓预算监管,做到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一是监管学校预算编制。县教育部门对学校上报的预算报告进行审查,要求学校预算项目及额度符合主管部门的编报口径,符合学校实际需求。二是监管学校预算执行。县教育部门每月审核学校申报资金用款计划,控制学校月度用款额度;审核学校支出,监督学校财务行为,对学校财务进行年度审计。三是实时监控。从2007年开始,各学校年度预算均经教育、财政部门网上审核、批复,实现“预算编制直达学校”、“财务核算直达学校”、“资金拨付直达学校”、“财务监控直达学校”。全县92所农村中小学归并为35个财务核算点,其他学校为报账员,学校成为独立的核算主体;35个财务核算点已在当地农业银行设立零余额账户,每月各学校通过网络申报用款计划,经县教育局汇总审核,县财政局终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可对全县中小学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三)经验总结
1.以加大投入为关键,把握保障性。一是确保中央、省级资金划拨到位。县级财政坚持“优先划拨、足额划拨、按程序划拨”的原则,将中央、省级资金及时按预算计划全额下达学校。2007年以来,中央和省补助沙洋县资金全部直达到校,充分保证了学校经费足额预算、全额到位、正常运转。二是确保县级资金配套到位。县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同时,坚持“上进下不退”的原则,保证学校有充足的经费加强基础建设。三是确保学校非税收入管理到位。各中小学收取的各项非税收入资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原则,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作为学校可支配经费统一纳入预算,按规定程序拨付使用,有效堵住了支出漏洞,防止了乱收乱支现象的发生。
2.以强化管理为重点,把握规范性。为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2007年,沙洋县财政拨款为全县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点统一配置电脑设施,安装了“湖北省农村中小学财务核算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校与县、县与省市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联网,实行对学校财务管理的全程监控、时时监控,建立起规范化、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新机制。学校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参与学校经费预算管理,监督学校资金运行。
3.以提升素质为根本,把握原则性。为实现财务人员实际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因业务不熟和违纪违规造成损失,沙洋县切实加强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一是转变观念,选准人。选择具备从业资格、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法纪意识牢的财会人员从事报账工作,在工作量及相关待遇上给予保证,使之能安心本职。二是强化学习,培养人。通过对学校财务管理人员多次专项培训,让他们熟悉业务、迅速进入角色,熟悉法律、坚持按规操作,使之能严格履职。三是严格要求,用好人。要求学校报账员精通业务,通盘掌握学校的开支渠道及规模,当好校长的参谋和助手,实行“预算失控与违规责任追究制”,使之能尽职尽责。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的管理绩效
从沙洋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实证分析可见,“校财局管”模式以推进绩效管理为目标,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多层次、全方位的预算执行监督管理机制,真正做到了“收入一个笼子、计划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确保了教育资金的安全高效,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成功模式,在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绩效管理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管理绩效。
(一)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力保障
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来说,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是其三个本质特点(刘冬兰,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规范了政府行为,按时保量地分担、拨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二)财务管理得到有效规范
通过改革经费管理体制,实行“校财局管”,初步形成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六统一”的运行管理模式,即“统一编制预算、统一科目、统一核算、统一国库集中支付、统一财务核算管理软件、统一报表”。既规范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行为,更重要的是学校财务收支计划更加透明,从而有效杜绝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有效杜绝了学校的违规乱纪行为,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益性。2011年3月,“沙洋县中小学经费预算管理”成果被评为湖北省首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三等奖。
(三)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校财局管”模式在规范管理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根据调研整理,几年来,沙洋县学校投入1 961万元,新建、改造校舍61 642平方米;投入330万元,更换学生课桌凳30 630套;投入308万元,在80所学校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远程教育“校校通”全覆盖;投入191万元,启动了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工程,全县各学校办学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四)治乱减负取得显著效果
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校财局管”模式以来,学校所有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学校按照审批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收取费用,将资金通过开户银行缴入“县非税收入汇缴专户”,实行分校管理、核算。通过严格学校经费管理,杜绝了学校乱收费行为,实现了学校收费多年来的“零投诉”。2008年,沙洋县被评为湖北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紧急通知(财教[2012]425号)[Z].2012-11-20.
2.俞世国,马云琴.金塔县规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的实践[J].财会研究,2011,(12).
一、经济发达国家住房消费信贷的典型模式
1.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模式
美国的住房消费信贷市场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美国的住房金融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传统的以存贷结构为主体的单一住房融资体系,二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以按揭证券为主体的二级市场融资体系。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实现“让全体居民”有足够的住房的目标,广泛地利用其发达的金融机构,采取抵押贷款方式促进居民购房、建房,并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优惠,包括降低贷款利率和免征用来偿还住房抵押贷款本息方面收入的个人所得税。
抵押贷款是美国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住房信贷形式。美国的抵押贷款中,住房抵押贷款占90%左右,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住房金融市场。在美国住房抵押市场上,住房融资与传统的以存款金融机构为主的间接融资机制大不相同,大量非存款金融机构如抵押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崛起,金融创新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美国住宅金融日趋证券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相当完备,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政府性住房金融体系。在美国FUD(联邦住房与城市发展都)负责所有的住房与城市发展计划相关的政策的制定,下属FHA (联邦住房管理局)负责住房标准的制定和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按揭(抵押)担保:GNNIE MAE(政府全国抵押贷款协会,即吉利美)是HUD的下属公司,主要是收购政府担保的抵押贷款以及将其证券化。此外,属于政府性住房体系的还有FANNIE MAE(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即房利美),FREDIE MAE(联邦住宅按揭公司,即福利美)以及退伍军人管理局(VA)等。商业性住房金融体系。美国商业性住房金融体系包括为数众多的银行、储蓄机构和证券公司。它们在政府公司业务范围之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雷蒙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EN BROTERS)和美林证券公司成为二级市场上的主角,并作为政府性公司的重要承销商和技术伙伴。
(2)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绝大多数美国人建房或购房都要借助住房抵押贷款,截止2001年,已有70%的家庭通过抵押贷款方式拥有了自己的住宅。庞大的住宅抵押贷款规模促成了贷款组合,并为抵押贷款证券韵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美国的住房消费信贷市场分为—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公司和储贷机构向借款人发放住房消费贷款的市场:二级市场是房利美、吉利美等二级市场经营机构,通过发行住宅抵押债券筹措资金,向商业银行等一级市场贷款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同时向其提供更多的贷款资金采源的市场。20世纪 30年代之前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还没有形成。
抵押贷款流动性差,资金来源缺乏,提供贷款的条件比较苛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中,全美国有约200多万居民因为无力偿还住房贷款而丧失了住房产权,约1600多家银行因为无法收回住房抵押贷款而破产,住宅金融体系出现了严重危机。危中思变,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38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开始探索和培育住房抵押二级市场,以改善住房信贷机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其资金的流动性。最初,二级市场的运作限于批发买卖,在利率高,住房信贷机构资金短缺时,联邦国民抵押协会以债务融资方式购进抵押贷款,向中介机构注入资金:当市场利率降低,金融机构资金充裕时,则出售抵押贷款。以贷款买卖的“差价‘来清偿债务。直到1970年,美国首推第一张住房抵押债券,其发行者就是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最近20年是美国住宅金融二级市场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抵押贷款证券的发行额,从 1970年的,10多亿美元,增加到至今的约4500亿美元。二级市场的建立,使得美国各银行迅速实现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抵押贷款债券在国内外发行,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银行从而改善了贷款条件,将贷款期限延长到30年以上,并实行灵活的利率及支付政策。,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已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的第二大债券(第一大债券是财政债券)。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三大机构分别是房利美、吉利美和福利美。实际上,房利美和福利美已从最初的政府控制转变为私营公司,并且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并不是美国政府的对外信贷担保。吉利美的对外担保则属政府信贷担保。吉利美是典型的政策性机构,主要收购FHA和VA发放或担保的贷款。FHA和VA是专为特定的中低收入者捉供帮助的机构,其中95%以上的贷款被吉利美收购或证券化。因为有美国政府的担保作后盾,吉利美本身发行或担保的证券在市场上广为流通。目前,吉利美发行或担保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余额达500亿美元左右。吉利美还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地方政府或社区给低收入阶层捉供补贴,补贴资金来源于国会拨款。房利美是由美国国会立案成立,它以增加美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为其宗旨,即协助更多人实现拥有住房的梦想。据统计,美国约有1/5的住房贷款来自房利美融资,所以房利美的业务范围比吉利美更大。尤其是按揭担保证券业务涵盖了许多层面,其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它可以收购任何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由于范围广泛的投资者持有的房利美按揭担保证券不断增加,其住房按揭担保证券净值已占美国债券市场的6%。1987年6月到1998年初,房利美共发行 REMICS(房地产按揭投资中介)1540笔,总值达7495亿美元。房利美在全球债券市场上的扩张使其融资基础更加广泛。目前,房利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券发行人之一。由于房利美成立时的背景,它在收购住房抵押贷款时,具有政策倾向性,以协助中低收入阶层融资。目前,房利美、吉利美、福利美三家机构在二级市场上的份额为40%、28%和32%。
在二级市场上经营的核心业务有两种:一是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即购买并持有贷款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通常经营机构通过贷款机构定期收回每期贷款的本息,同时向购买他们发行的债券的投资者,支付每期的贷款本息。在这项业务中,一方面,经营机构承担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和信贷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拥有贷款和发行债券的资产组合,赚取利息差价。二是经营机构以住房抵押担保债券(MBS)换取贷款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并从中收取担保费。美国MBS市场品种丰富,充分考虑了投资者的需求,并在交易方式上也根据投资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美国,超过半数的抵押贷款大都进了二级市场,根据雷蒙兄弟公司提供的数据,抵押贷款证券享有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国债,为34.44%,高于公司类债券的市场份额 (20.8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余额在3万亿美元左右。房利美、吉利美、福利美三家公司在MBS市场占有接近90%的份额。近几年来,美国MBS约占美国信贷市场债务余额的近1/3.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促进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它对一级市场的发展和深化发挥着积极作用。首先,它有利于降低贷款机构的贷款风险,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拓宽了资金来源的渠道。对于贷款机构而言,拥有MBS比拥有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高。因为 MBS的信用等级仅次于国债。二级市场为金融机构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次,二级市场促使了住房抵押贷款的标准化。为了便于出售,二级市场的经营机构对其所要购买的住房抵押贷款做出一系列标准化规定,如:贷款对象、金额、利率等规定,提高了贷款投放的效率。最后,政府通过二级市场经营机构制定不同的贷款标准,增加二级市场对资金缺乏区的供给,更大程度地解决全国的住房。
2.英国的住房协会模式
与本国的银行业发展一样,英国的住房协会也有着悠久的。1775年在伯明翰成立了英国第一家住房协会。早期的住房协会是一个典型的互助合作组织,它对其会员负责,会员通过投票来决定或住房协会的事务。它主要是吸收会员的存款然后将其贷放给需要购房或修建房屋的会员,早期中规定“住房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其会员认购其股份为了自己将来的住房融资”。由于政府的支持,住房协会迅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卡特尔组织并统治了住房金融市场。20世纪60年代,住房协会在英国抵押贷款市场的份额约在75%到85%之间。之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金融管制逐渐放松,住房协会不断成长,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已经具备了和商业银行竞争的实力,其本身也由一个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成长为更多具有商业性质的银行机构。
3.法国的住房金融市场政府干预模式
在发达国家中,法国是一个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国家,政府的积极干预同样体现在住房金融市场上。法国政府对住房金融的国家补贴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住房建设期间提供的贷款给予利息补贴,二是对住房竣工后提供的贷款给予利息补贴,三是国家根据所建房屋是自用还是出租一次性发给10年或20年的补贴。由政府财政补贴的贷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附加贷款,由法国土地信贷银行提供,贷款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另一类是住房储蓄项目,在法国,只要有合法住所和固定收入,都可以在银行开立住房储蓄账户,5年内只要每月不间断地存入(金额多少不限),就可以获得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法国在住房市场上的政府干预还体现在对主要住房金融机构的控制上,如法国土地信贷银行是一个私人股东拥有的股份公司,但其高级管理人员都由政府任命,同时还通过相关法律使其拥有某些政府管理的权利,从而保证了该行业务活动与政府政策的一致。
4.加拿大的住房抵押款证券化模式
加拿大的住房一级市场已经相当发达。加拿大住房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加拿大按揭和住房公司(CMHC)。商业银行是加拿大住房消费信贷市场的主力军。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公司是皇家公司,既履行政策职能也履行商业职能。CMHC负责除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所有与住房有关的事务,并根据《住房法》的规定,为所有的按揭提供全额保险,促使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同时,CMHC负有重要的政府职能,设有一些专门帮助中低收入者的项目,但其市场运作的结果反而能使政府盈利,而不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加拿大二级市场的建立和得益于一级市场的成熟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加拿大的抵押贷款余额3000亿加元左右。为了提高抵押贷款的流动性,1984年政府实施了国家住房法,允许CMHC对抵押贷款的现金进行担保,以支持抵押贷款证券的发行。1987年1月,一个称为NHA—MBS(NHA指国家住房局,MBS指抵押贷款证券)的证券开始发行,参与发行该证券的机构主要有14个,其中包括4家国家大银行和10家信托公司。就这样,政府以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增加抵押贷款的流动性,从而延长贷款的期限,CMHC的主要作用有两个,即管理和担保,管理方面包括审查发放贷款的机构,发行证券机构、抵押贷款管理机构的资格,并监督其运行:担保功能主要体现在当证券发行者不能按承诺支付证券回报时,CMHC自动向投资者支付。
二、发达国家住房消费信贷模式的经验
就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国家的住房消费信贷在二战后得到普遍而迅猛的发展。尽管它们在经济体制、金融体制、保障体制等方面各有差异,住房消费信贷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为需要资金购房的人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的作用,归集起来,有以下诸方面的发展共性。
1.各国都建立了完善的住房融资体系
住房金融是一个带有政策性色彩的业务,许多国家政府出于政局稳定、各方利益协调考虑,都比较重视此项业务的发展,各国都设有门类齐全的住房融资机构。专业性金融机构、非专业性金融机构以及为住房融资提供担保或保险的机构并存,其中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住房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如美国的储贷协会,加拿大的抵押贷款公司等:非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则是指各种兼营住房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如各国的商业银行都兼营着住房金融业务。为住房融资提供担保和保险的机构,是为了对广大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消费信贷,它在二战之后得到充分发展,既包含政府机构,如美国的退伍军人管理局、联邦住房管理局、加拿大的按揭和住房公司等,也包括各种私人机构,如各国私营的保险公司。无论这些机构是官方的还是私有的,有专门机构从事住房金融业务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保证住房消费融资的需要,二是可以使政府的优惠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贯彻下去,使购房者能够真正享受到政府政策的倾斜扶持。
2.住房消费信贷的基本形式都是住房抵押贷款
各国都把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住房消费信贷的基本形式,但各国在具体操作中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各国的贷款条件都较为宽松,首期付款额度少,贷款额度大,利率低,且期限长。各国都根据借款人的不同情况和具体要求,在贷款偿还期、偿还方式、利率水平及调整方式、贷款额度等方面做出不同的安排。譬如,贷款偿还期参照借款人的要求及资信情况,可长可短,贷款偿还方式可先用等额偿还方式,也可用递增(或递减)偿还方式。二战以后,由于金融业之间竞争加剧,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对住房消费信贷的大力支持,许多国家都增加了住房消费信贷的贷款额度,而且贷款利率比一般贷款的利率低20%或者更多,贷款期限一般都很长,如:美国一般为20-30年,最长可达35年。
3.各国政府对住房金融的发展积极支持
政府对住房消费信贷的支持主要采取两类,即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所谓直接支持就是政府直接向住房金融机构拨发资金:所谓间接支持是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为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其中,各国政府采取间接支持的方式更多,具体措施有:(1)对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资金筹集实行优惠政策。如对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存款减免利息税,以鼓励居民积极存款、降低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对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实行较宽松的优惠倾向政策,间接增强其资金实力:向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提供保险扩大吸收存款的规模。(2)向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贷款提供担保或保险,鼓励金融机构向广大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贷款。(3)减免住房贷款利息税,刺激金融机构发放住房贷款。(4)制定和实施住房金融专门法与相关,为住房金融的发展制定规范。间接支持不会破坏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商业原则,较之直接干预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也使政府摆脱了直接干预可能带来的沉重包袱。
4.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虽然各国政府给予住房消费信贷大力支持,但是并没有改变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主体。各国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都没有偏离市场机制的轨道。金融机构筹集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市场,发放贷款的具体安排,诸如贷款对象、偿还方式、偿还期限、贷款利率等都由金融机构自己确定,金融机构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在这样的市场中任何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
5.住房金融创新的普遍发展
住房金融创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住房金融机构体系的创新,如住房消费信贷中专门的担保和保险机构的出现:第二,住房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筹资工具的重新组合方面,如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利率月调整抵押贷款,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等:第三,住房融资技术的创新,各国纷纷采用先进技术为客户提供方便,节约时间以吸引更多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