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经济分析报告,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内部审计报告的经济权威性
判断单位内部审计报告的经济信息权威,关键在于内部审计的经济权威。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高校经济活动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方面,经济实力有了较快增长。但是经济发展需不需要内部审计,答案是肯定的。经济管理告诉我们,内部审计是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内控制度需要而设置的,也是规避经济活动风险的重要监督环节。因此,如果按照上述认识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其在单位内部的经济权威是毫无疑问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内审人员看重的正是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而被审对象惧怕的也是审计的权威性。所以,如果要让内部审计报告的经济信息具有价值,首先要规范我们的审计机构,提高审计权威。否则人微言轻,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价值就难以得到体现。
二、内部审计报告的信息质量
内部审计报告和单位财务报告一样都存在一个信息质量。我们知道一个单位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问题,如果是对外的财务报告信息有误还会导致投资者的损失。与其一样,审计报告中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真实与否,不仅仅是针对被审计对象的,也不仅仅是是否影响审计权威的问题,关键是这个审计报告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具有多大的价值,信息质量如何。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审计报告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真实可靠,含金量较高,那么对经济管理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仅领导会认可采纳,也使审计报告具有严肃性和威慑力。
当然,审计报告的信息质量高低,除了关系到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外,信息质量的评判标准也相当重要。在现实工作中,同一份审计报告,被审对象和委托者对于报告中的经济信息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不同决定的。但是,对于任何一方来讲,审计报告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信息应该是清晰、简明、易懂,应该客观、公正、真实,这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也容易被大家认可和接受。
对于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评判,审计报告的编制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审计业务中,象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大项目专项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报告中都包含了众多的有用的经济信息。在审计实务操作过程中,被审对象所提供的财务资料,审计人员是难以认定其真伪的,这就象上市公司中的造假行为一样,一时是难以发现的。所以,我们希望审计报告真实,首要前提是假设被审对象所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被审资料真实,否则审计披露的经济信息就没有价值。因此,审计人员应该以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认真加以识别被审对象所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这是写好审计报告的前提。
另外,当收集了大量的财务数据后,还有一个确认和分析过程,审计人员出于职业习惯,总希望把所审计内容,以文字加以说明,或以经济数据加以清晰列示,但是这些文字说明和分析确认的数据,一定是要体现《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或《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业分类会计、财务制度或其他相关财经制度原则和要求。只要依据充分,分析严谨,正确,那么所构思撰写的审计报告必然会充分反映审计内容,从而就会大大提高审计报告中经济信息的质量,为被审计对象和委托者接受和利用。
三、单位管理者对审计报告的认识有待提高
微观学的告诉我们,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个成本与效益的关联,审计活动也不例外。对于每个审计项目,审计人员几乎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出具的内部审计报告体现的是审计价值和审计成果,精明的管理者是会充分意识到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价值的,他们会听取和采纳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去改进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但是,确实也有不少单位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价值,没有去认真审计报告,更谈不上维护审计工作的权威了,如此这样的局面维持下去,审计成了摆设。这些单位的主要管理者所以会在认识上有偏差,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具体原因有:
1.所有者主体缺位。我们知道高校的校长或院长,并不是单位资产的所有者,公有经济下的高校和医院的资产都是国有资产,他们只不过是受托经营者,这样的运行体制导致了管理者没有内在的追求效益的动力。就象包装上市的股份公司一样,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没有改变,上市只不过是一种圈钱行为罢了。上市公司暴露出来的众多问题已经说明这种体制下的经营就是缺乏追求长期盈利的内在动力。
2.专家、学者治理。高校和医院都是知识密集型事业单位,这些具有高学历、专家型的业务专家,对于、医疗、科研的重视和全身心投入远远大于经济管理。这种“差别服务”导致了他们对于经济管理缺乏了解,也缺少资产运作能力,他们整天忙于业务,哪有时间坐下来看你写的审计报告,更不会静下心来审计报告中的经济信息了。这种采取行政任命的主要领导当然只能对上级负责了。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分三部分,首先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的必要性;然后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分析金融机构在进行“报告收益”与“报告成本”的比较分析之后,遵守个体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的“理性”选择;最后针对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行为结合我国情况提出对策。
一 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Akerlof G.,1970;Spence,1972;J. Stiglitz,1981)。在金融机构洗钱与反洗钱的领域内,这种不对称信息更为明显:金融机构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可以从容地进行包装;而反洗钱主管机关处于不利的位置,双方对真实信息的拥有程度有较大差异。这种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反洗钱主管机关对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的判断。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约束与制度约束,作为信息优势方的金融机构,就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 ,即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以及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虚假信息等,以逃避反洗钱主管机关的约束。因此,信息交流不完善是导致金融机构纵容洗钱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Akerlof G.(1970)提及的“Lemon(次品)”问题一样,当金融机构对资金运动拥有比反洗钱主管机关有更多的信息时,纵容洗钱的金融机构就可能驱逐积极反洗钱的金融机构,从而导致黑钱猖獗,使市场上黑钱的比例增加,而合法的资金比例下降。解决这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问题的办法,就是设法将信号传递给没有信息的反洗钱主管机关,或由主管机关诱使金融机构尽量多地披露相关信息(Spence,1972)。
然而,在国内,一些金融机构的保密条例阻碍了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在国际上,由于国家的主权性,一个政府想要拥有本国居民在外国投资的内部信息十分困难——一些国家金融机构的一些规定有效防止了一些账户的泄密、复制和转移等,妨碍了各国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这样,这些国家成为那些希望保持其账户秘密性的客户的最好选择,成为一些不法行为收入的最佳去向(BSA,2000)。有迹象表明现在洗钱的中心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为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完善,尤其是金融系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大额与可疑信息识别与披露机制,无法协调反洗钱各方的信息沟通。而与此相比,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机制如美国的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澳大利亚的可疑交易报告分析中心(TRAD)等。
由此可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需要相关制度来解决让金融机构说真话的问题,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存在的理由就自然生成了。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主要是反洗钱主管机关针对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措施。其作用有三:一是增加了洗钱的成本和难度。金融机构实施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后,便负有法定的对特定交易保持高度警惕的义务,洗钱者则在利用金融机构洗钱时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加以谨慎考虑。二是有利于主管部门获悉洗钱信息,收集证据,打击犯罪。一个典型、完整的洗钱过程可以分为放置、培植以及融合三个阶段(Molander, Mussington, and Wilson 1998; FATF-OECD 1999)。在实际的洗钱操作过程中,三个阶段有时很明显,有时则交叉运用,难以截然分开。一般来说,对洗钱者而言放置阶段是最困难的一步——洗钱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将从等犯罪交易中所获得的大量现金改变成便于携带和隐瞒的形式。一旦进入培植阶段,识别和追踪就会变得相对困难(Molander et. al. 1998)。因此,各国通常首先针对放置问题采取措施,以打破洗钱过程中最脆弱的环节 。由于洗钱者在放置过程中经常将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主要的利用对象,因此,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切实做好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工作,以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打击洗钱活动。三是提供了各国互相配合的畅通渠道。由于各国国内法和司法管辖权的差异及洗钱的跨国运作的特点,各国沟通反洗钱十分困难(Tanzi,1996),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无疑为各国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另外,就金融机构自身而言,采取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还能有效地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利益。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5900亿美元的黑钱通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清洗,金融机构不警惕洗钱,便可能成为洗钱者的实际合伙人。由于大多数国家规定没收洗钱犯罪的收益,因此金融机构可能遭受直接的经济损失,内部系统受到损害,甚至会受到行政或刑事上的处罚。另外,正如巴塞尔委员会指出,金融稳定建立在大众信任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如果卷入洗钱必然会动摇公众信心,影响其声誉,破坏这种信任以及金融的稳定。
综上所述,无论从一国国内的金融稳定目标还是从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来看,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都是必要而且必须的。但是,为了获得每个参与者的真实信息及资金动向,金融机构势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费大量的成本。当搜集信息的成本过大,即搜集信息投放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利益时,金融机构则无利可图。而作为“理性经济人”,金融机构是否进行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或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报告必然是“理性人”选择的结果,是在进行“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分析之后,遵守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的“理性”选择。
二 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在反洗钱主管机关对金融机构报告大额与可疑交易信息监管不力的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往往采取不进行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或至少不积极进行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的对策(Masciandaro, D. 2000,Jayasuriya D.2003) 。因为从局部利益出发,个别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如超范围吸收存款、公款私存、将来路不明的资金转入储蓄账户或直接支付大额现金、随意放宽账户设立条件和金融交易审查标准、不执行金融机构内部制度等违规操作以获得一些非法利益。而其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运营成本,即金融机构提供洗钱服务的实际耗费、逃避监管机构监管所耗费的成本(粉饰成本 )等;二是声誉成本,为了吸引更多的非法资金流入,该金融机构必须提高其松弛金融监管的可信度,而这必然对合法客户带来负面效应 。下面用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说明。为了简化模型,可以认为洗钱服务最佳供给量的决定就等价于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松紧度的选择。
假定金融机构所支持的洗钱量为Y(即该金融机构主动提供的洗钱服务),不配合反洗钱主管机关进行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的收益为B ,则
B=nY (1)
其中n为提供洗钱服务的收益率(n>0)。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
摘要:当今知识时代,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已成为提高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研究怎样通过教育、研发投入的合理配置及制定有效的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与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还没有学者从教育、研发投入及人才制度保障政策等三方面的因素对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影响的角度进行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从教育、研发投入的资源配置和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制定的成效等三者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之间关系、影响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 :教育、研发投入; 人才制度保障政策;高教国际竞争力; 交替或互补关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63-05
一、文献回顾
台湾教育及文化委员会(2003)曾对如促进台湾的高教国际竞争力进行了一次项目报告研究,当中的研究计划包括提供科技创新投入资源、教育投入资源、跨校大型研究、检讨高等教育进退埸机制等等。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04)指出,要使香港的教育达到国际竞争的高水平,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透过各个院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专长,并增强研究的合作可行性,吸纳不同界别的资金,增加研究的贡献。
李俊湖(2008)指出地区的教育部门,越来越关注并十分重视对当地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要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其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升研究、教学与服务功能的高等教育为重要因素。朱红、朱敬、刘立新(2010)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进行了一次比较研究,当中包括评价方法体系的研究,及进行评价及比较分析,最后总结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主要为科教兴国、建立人才强国、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高教大众化与普及等等。
二、实证研究设计
本文研究的教育投入和研发投入主要是指政府方面的投入。文章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探讨教育、研发投入及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之间的交互关系。教育、研发投入及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之间可能有着互补或替代关系,若了解掌握三者间的关系,定能对整个地区的教育竞争决策有着一定的控制及针对性的改善。其次,是确定教育、研发投入及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分别对高教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本文认为这三项项目(因素)会影响一个地方的高教国际竞争力(结果),若能够分析其影响的方向及其影响量,定能有效提升一个地方的高教国际竞争力。如图1所示。
高教国际竞争力之间的交互关系 来源:本研究
(一)变量定义
抽取不同的数据代表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及高教国际竞争力:
1.教育投入(自变量)
利用香港统计处及教育局、新加坡统计部门,Year of Statistics,Singapore 2014及教育局历年的教育投入数据,代表当地教育的投入,再将其除以当年的地方人口后Ln,以Ln_Edu_(地方)表示。
2.研发投入(自变量)
利用香港创新科技署2012的数据及Agency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Research of Year of Statistics,Singapore 2014,代表当地教育的投入,再将其除以当年的地方人口后Ln,以Ln_RD_(地方)表示。
3.人才制度保障政策(自变量)
利用香港统计处历年人口统计数字及新加坡统计部门历年人口数字,代表当地教育的投入,再将其除以当年的地方人口后Ln,以Ln_Talent_(地方)表示。
(四)高教国际竞争力(因变量)
利用WEF全球竞争力排名(前15名),代表该地的高教国际竞争力。利用2005至2012年间的排名,可以得知香港及新加坡的高教国际竞争力的概况。但由于排名的数字愈大,该地的高教国际竞争力就愈低。因此,本文将每年的排名以下列公式进行变量转换,以Ln_Score_(地方)表示:
这样能有效代表地方的高教国际竞争力,Ln_Score_(地方)的数值愈高,该地的高教国际竞争力也愈大。
香港及新加坡两地的规模各不相同,为了增加年与年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可比性,所有的变量均需先除以当年地方人口,方能更代表当时的真实投入。以下是香港及新加坡两地各年地方人口:
(二)模型建立
基于上述的研究方向及文献分析,本文有以下的假设:
假设1:教育投入与研发投入之间的为正相关
教育投入是一个国家(地区)投入在教育领域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它包括支付在师资、学校硬件及软件设施、教材及学费等经费支出。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径,人力资本和知识储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积累增加,最终培育出后备劳动力和各层次的专业人才,而研发投入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活动,是为提升创新技术水平而进行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探索研究活动,它需要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及高科技的设备来进行科学研究。研发活动过程是积累知识的过程,通过大量的研发可以提升知识存量,因此研发活动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高级形式。教育投入和研发投入都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
假设2:教育投入与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为正相关
教育投入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后备劳动力和各层次的专业人才。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要留住用教育投入资源长期投资、用尽心血培育出来的人才是各国(地区)的一项艰巨任务。人才的流失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人才制度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将是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另外,一个国家(地区)教育的发展也会影响人才的去留。
假设3:研发投入与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为正相关
研发投入活动需要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来进行,人才的质与量绝对会影响科学研究的素质及结果。人才制度保障政策的有效性将是决定人才去留的关键因素,留住人才可以促进科研的发展。另外,研发活动过程中将会培育出更多的本地人才。
假设4:教育投入与高教国际竞争力为正相关
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知识积累。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知识积累形成人才的最后阶段主要是体现在高等教育的阶段内。因此,教育投入,特别是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显得更加重要。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载体,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一个国家(地区)培育专业人才的的重大责任,培育的优质人才越多,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因此教育投入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之间紧密相互影响。
假设5:研发投入与高教国际竞争力为正相关
研发活动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育重任一直都当担在高等教育机构身上,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大责任。一个国家(地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影响到世界人才集聚的数量和质量。另外,高教国际竞争力的衡量标准之一是一个国家(地区)是否有高素质的研究成果,贡献世界。研发当中的研究发展绝对是影响高教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假设6: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与高教国际竞争力为正相关
科学有效的人才保障制度政策是吸引世界精英人才的重要措施。高等教育机构是除了培养人才外,还是世界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基地。由此可见,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有着相互重要的影响。
三、分析及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描述性分析的主要作用为对各项变量有一个观感上的认知,主要包括变量的中心趋势及离散。以下是香港及新加坡两地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及高教国际竞争力四者的描述性统计:
香港: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Ln_Talent_HK及Ln_Score_HK的离散较大,Ln_Edu_HK及Ln_RD_HK的离散则较小。就整体四项的离散情况而言,Ln_Edu_HK及Ln_RD_HK的离散相约,而Ln_Talent_HK及Ln_Score_HK的离散相约。
新加坡: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Ln_Edu_SG及Ln_RD_SG的离散较大,Ln_Talent_SG及Ln_Score_SG的离散则较小。就整体四项的离散情况而言,四者的离散均十分相约。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用来衡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当中包括方向及强度。分析的意义在于能够辨别变量的独立性,一来有助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推论,另外有助后期变量模型的建立。相关性衡量及系数计算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本文中所使用的相关系数为Pearson相关系数:
当中的E为期望值函数(expectation function)。
本文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香港及新加坡两地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及高教国际竞争力四者的关系。以下是香港及新加坡各项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之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到全部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均约大于0.4,有些相关性更为显着,可推测香港的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及高教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均为互补。
从表中可以看到全部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大部分的相关约大于0.6,不少相关性更为显着,可推测新加坡的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及高教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均为互补。
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到于香港、新加坡两地在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及高教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均为互补,一项的发展能影响(或代表)另一项的发展。另一点要留意的是,当中的三项自变量(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中,他们的相关性不弱,有些更为显着,若使用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构作模型,会发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直接影响研究推论。因此下文将尝试利用其他方法去构作模型,提高推论的可靠性。
(三)因素分析
前面的相关性分析中,可以看到三项自变量(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计划)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因此可以推论出,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三者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潜在因素,同时影响着三者。本节将利用主成分分析,尝试萃取当中的因素。以下是两地的分析结果:
从两地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到累积变异量也高达70%以上,而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潜在因素,这项结果能有助于后文进行更加准确的模型建构。
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潜在因素的推论:不论是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人力资源均对三者有着重大的影响。负责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人才的素质会影响对教育资源的规划利用和发展;人才的质量绝对会影响研发研究的素质;不同类型人才的去留也影响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当中的资源分配。因此,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三者间的潜在因素为人力资源(以joint表示)。
(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香港学者侯杰泰、成子娟以及内地学者温忠麟曾对结构方程有深入的研究。武文杰、刘志林和张文(2010)曾用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北京居住用地价格影响因素。在上一节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均与高教国际竞争力成正相关,而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这三项自变量的高度相关性能够归立成一个潜在因素。因此,本节尝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建构,目的主要有两个部份:首先,研究人力资源对高教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其次,研究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推论出三项对高教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以下是模型的假设:
香港
香港模型拟合分析
从香港的模型拟合分析结果中,卡方检定的p-value均大于0.05(0.344),其他模型拟合统计测量如RMR,GFI均十分理想,显示模型的高拟合度,而大部分的系数也通过显着性测试。这说明整个模型的信度高。
从新加坡的模型拟合分析结果中,卡方检定的p-value均大于0.05(0.366),其他模型拟合统计测量如RMR,GFI均十分理想,显示模型的高拟合度,而全部系数也通过显着性测试。这说明整个模型的信度高。
以下归纳了两地模型的标准化系数,以便进行比较:
四、结论
香港和新加坡两地在教育、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及高教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均为互补,一项的发展能影响(或代表)另一项的发展。当中的三项自变量(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中,他们的相关性不弱,有些更为显着。从香港、新加坡的分析中,累积变异量高达70%以上,而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潜在因素。不论是教育、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人力资源均对三者显示重大影响,三者间的潜在因素为人力资源。由教育、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归纳出来的潜在因素对高教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均为正数,显示人力资源对高教国际竞争力有正面的影响,人力资源的素质会影响该地方的高教国际竞争力。香港的系数比新加坡低,显示香港的高教国际竞争力对于人力资源的敏感度相对新加坡低。三项自变量(教育投入、研发投入、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对人力资源全部系数均为正数,显示人力资源与三者有着正面的关系,从而正面反映出三者对一个地方高教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香港研发投入对高教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最高,其次是人才制度保障政策,最后为教育投入;新加坡人才制度保障政策对对高教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为最高,其次是教育投入,最后为研发投入。
参考文献:
[1] 香港政府统计处、创新科技署、教育局等历年的研发投入及教育投入数据.
[2] 新加坡统计局及教育局历年的研发投入及教育投入数据.
[3] Agency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Research of Year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2014.
摘 要 财务分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者把握企业动脉,科学企业决策的前提之一。作为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科学分析财务信息,提供决策者正确明晰的财务分析报告。本文介绍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分析了财务分析现状,提出了积极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分析 企业经济 数据
财务分析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财务信息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财务分析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财务分析的定义来看,财务分析是指利用会计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数据资料,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也就是说,财务分析不仅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企业外部投资决策、贷款决策、赊销决策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财务分析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济分析活动中,财务分析以其独有的特性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财务部门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相较于生产、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实际数据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果和存在问题作出更加客观、公正地评述。
其次,由于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公司数据的处理中心,所有的经营数据最终都流向财务部,也就是说,相较于其他部门,财务部掌握着更加全面、详尽的分析数据。因此,财务分析能够做到在对企业整体运营效果的全局评价基础上,对影响企业运营效果的各项因素进行层层分解、逐项分析。
第三,由于财务部门不仅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还掌握了企业其他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企业的资本结构等等,因此,财务分析可以从对企业资金、资本状况等分析入手,对企业的运营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企业未来经营方向及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当前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分析
随着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企业发展对财务分析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财务分析在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第一,由于财务分析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参与程度不高,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要业务情况等缺乏了解,从而使财务分析仅仅停留在财务领域,就会陷入就财务论财务、就数据论数据的误区,与企业管理脱节。
第二,现行财务分析大多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企业过去和现在营运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
第三,财务分析的大多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是会计依据一定的假设前提而编制的,这就决定了报表本身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假设币值不变,不按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水平调整;稳健性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等等。限于这诸多因素的干扰,财务数字极易产生偏差,造成分析者的错觉,有可能导致分析结论的错误,对企业未来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实施与开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提升财务分析水平的建议
如何突破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的有效性呢?
首先,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的,因此也决定了财务分析要随时随刻对焦市场,不仅要把握本企业的情况,还要紧密关注经济政策、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等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其次,提高源泉参与意识,加强对企业董事会材料及其他决策信息的收集了解,把握公司动态,了解决策层关注热点,变静态单一的分析模型为动态多样化的分析模型,从而使财务分析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
第三,在财务分析的数据使用上,不能局限于会计报表及其他财务信息,而是要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相结合,通过经营数据分析,来修正财务数据的偏差,排除各因素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提高其分析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拓展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财务分析人员还要尽可能的掌握熟悉本企业各项经营业务流程,培养更加专业敏锐的分析触觉,从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料中及时捕捉到异常信息。
第四,将整体分析与专项分析相结合,一方面在单项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将各项指标构筑成一套完整体系,相互配合使用,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价,以掌握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凭借各指标的内在因果关系,进行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的纵深剖析,深挖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发展优势,提高财务分析的有效性,避免分析的片面性,使财务分析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在2008密云县年度工作总结大会上,密云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密云调查队(简称密云局队)被表彰为政绩突出单位。同年,密云局队获评全市统计系统先进单位,并在北京市统计年报综合评比中,从2006年位列全市末位、2007年第13位,跃升至2008年第5位。人们赞誉:密云局队在全市统计的大舞台上秀了起来,风光起来!
“密云统计工作连年跃升,根本的经验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能力素质的提升。”国家统计局密云调查队队长卞晶在接受采访中谈了这番感悟。
■开启创先的动力
一个单位的进步与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内在的动力。
密云属山区县,其中山地面积占79.2%,水域和平原面积约各占10%。全县21个乡镇级单位,354个行政村。前些年,在道路交通和信息化建设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往往力不少出,劲没少用,但成绩却不尽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打不通思想上的路,就迈不开前进的步。卞晶说,他们这一届班子工作的三年是统计体制大变革的时期,人员从2000年的10个科室54人,发展为“一局两队”、20个科室、21个统计所,168人的大队伍;信息化达到村村通网络,不管在县城还是边远山区,统计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操作。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方略,政府和公众对统计信息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改善统计工作地位是形势所迫、职能所系、责任所在。”卞晶发出这样的感慨。
局队班子达成共识,把“团结、民主、务实、争先”作为本届班子的工作宗旨。从人的观念入手,通过学理论统一思想、“争先创优”主题讨论、实施创优成绩考评等形式,引导大家逐步确立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观念,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观念,创先进正当其时的观念,争先需勤奋、创优需拼搏的观念。
此法还真灵,密云局队把思想工作融入统计文化,一个创先进、争先进的目标和愿景很快在局队上下产生共鸣。
■强化能力素质
强素质、练内功是密云局队抓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
领导带头学专业。有道是“主帅无能,累死三军”,抓队伍首先要强班子。卞晶诠释,统计是一门科学,是专业,练内功须从领导抓起,从专业练起。从2007年开始,局队把专业技能升级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局队班子成员带头报名参加了中级或高级职称考试学习。在局领导带动下,全系统2008年获得初级、中级、高级统计职称人数达到61人,占总人数的36%。2009年,局队又有56人报名参加了统计职称考试学习。平时,除组织干部职工在内部相互学习外,他们还带领大家到毗邻密云的河北省兴隆县统计局、滦平县统计局,向同行同仁学本领、练作风。与此同时,邀请国家统计局和市局总队领导、专家多次来局队进行专题讲座,既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也使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升。
优化人员配置。记者了解到,2008年,密云统计系统先后轮岗、竞岗58人次,如果从2007年算起,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80人次。卞晶谈到:“通过干部交流、竞岗,能够促进人的能力和活力最大限度地得以释放。”
自然界法则表明,人们都有一种潜在的向上的动能。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利于打破“一潭死水”,形成“先进坐不住、后进争上游”的格局,使局队上下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可喜局面。
开拓竞技舞台。密云局队引导干部职工把竞争比赛的视角瞄向全县、全市,比着能者学,照着先进做。卞晶以参与集中执法检查为例诠释,他们不放过每一次全市大型活动锤炼干部的机会。2009年统计执法,既要对经济普查报表进行检查,又要对年报及定期报表的数据质量进行检查,可谓内容多,情况复杂,质量要求高。执法人员抓紧一切时间,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向市局总队行家请教,与各区县高手切磋,掌握了新增物流、价格、科技等专业的执法检查技能要领,终于在专职执法人员业务考核中,获得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把所学技能运用于执法实践。今年上半年,他们结合贯彻新《统计法》和《处分规定》,对全县46家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对有统计违法行为的31家单位进行了责令限期改正等处罚,收到“处罚一家,教育一片”的效果。
■ 力促量变质升
和任何事物一样,人才队伍的成长、工作质量的提升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统计体制改革的深化,大批新人充实到统计队伍。自2007年以来,密云局队新进大学生干部40余人,由乡镇、街道划转和接收干部74人。人才培养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在抓人才培养,促工作落实方面,密云局队除按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外,有“两招”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一招是让每一个目标都有着落。“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心中有目标”。密云局队每年都把年度任务指标进行量化,分解到各科室(所),落实到人头。同时,建立局队长科室分工包干制度、局队长带科室联系基层统计所工作制度。与基层统计所每年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个局队领导负责联系3个统计所,重点任务是包工作落实,包协调关系,包能力提升。
卞晶先后在市局总队的农调队、企调队、统计监测处工作过。他长于业务,善于沟通。鉴于局队统计年报工作薄弱的实际,从2007年开始,班子明确分工,由他来抓这项业务。落实中,局队结合每年任务的不同特点,按照“科学统筹”的原则,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用人规划,分段推进,分期达标。注重从严抓起,严格每一项工作流程,严把每一笔数据质量。正是凭着这股劲头,由平时到“战时”,积小胜为大胜,通过局部量的积累,实现整体质的升华,终于使年报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成绩。
二招是把经济形势分析会开到部门去。卞晶介绍,他们在重视提升撰写统计分析报告能力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法,创新经济形势分析会的方式和内容。一是“请进来”,改由过去专业负责人汇报为主为主管业务的局队领导汇报。届时请县发改委、农委、建委、经委、政研室、旅游局等经济主管部门领导参加并进行点评,提高了经济分析会的质量和档次。二是“走出去”,把分析会开到经委、建委、旅游局等相关经济部门,共同为经济形势把脉,从而增加了统计的说服力、数据的权威性,也扩大了统计的影响。
■ 统计人秀数灵
“一年一个台阶,三年实现大变样。”密云局队班子当初这个目标正在变成现实。
统计兵强马壮了。记者获悉,卞晶和局长王建国同为北京农学院的学友,两人历经不同的锤炼走到了一起。局长从任职镇长、书记,统领全盘工作调到统计业务部门,队长从市局总队做业务工作到参与主政县统计工作全盘。两人各有优长,优势互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的共同愿景和目标把他们紧紧连接到一起。群雁看头雁,班子成员和谐共事,形成整体的战斗力。
记者了解到,密云局队今年首次有计划地组织青年骨干参与全市统计科学讨论会征文,其结果,一经发动,上交专业论文8篇,成为开展这项活动的最好单位之一。市局相关负责人称赞:密云统计分析已刮目相看。
“近两年,局队推向业务科室领导岗位28人,占副科级以上人员的60%。局队一大批年轻同志成为了业务科室的台柱子。”谈起统计队伍发展势头,卞晶甚是欢喜。
统计产品丰富了。据了解,以前,密云统计局只有一种统计产品――“密云统计”。从2007年开始,根据统计信息多元化需求,他们努力在开发统计产品上下功夫。卞晶说,截至目前,密云统计产品实现了“由一变八”,即由原来的“密云统计”发展到现在的“《统计公报》、《经济发展月报》、《统计内参》、《统计快报》、《统计跟踪调查》等统计产品。今年上半年,共编辑出版各类统计产品28篇,向市县各宣传媒体提供统计信息近300篇;编辑出版了《2009年密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手册》、《数说密云改革开放30年》;创新研发了《经济决策参考汇编》、《密云经济新视点》,为县委、县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说话间,卞晶取出最新的一期统计月报,竟然是一本装帧精美的“口袋书”。他介绍说,其他几种外发的统计产品都是这样设计的,携带方便,使用灵活。这些新版统计产品广泛受到县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县委书记、县长等几位县里领导,曾多次在各种场合表扬统计局的创新产品,说统计服务提高了档次,统计服务工作更到位了。”看着县领导的批示,卞晶向记者示意。
统计地位提升了。有为才能有位。密云统计工作得到了肯定,也赢得了信任,赢得了支持。记者获悉,从2008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把对全县具有经济职责部门和各乡镇重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绩效考核的任务赋予了统计局。今年,他们又参与了县委安排的县域17乡镇经济社会绩效考核工作。记者强烈地感受到,在政府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在对部门和乡镇的考评中,统计的声音越来越响了,“用数据说话、依数据决策”正在成为一种科学实践活动。
令人鼓舞的是,经县政府批准,“密云县数据中心”大楼于2008年5月30日破土动工,如今已进入整体装修阶段。采访间,“密云县数据中心”的彩色效果图映入记者眼帘。卞晶向我们介绍道,新建成的大楼,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包括了信息和数据查询服务大厅、数据中心机房配套用房、数据中心业务培训用房、机关办公用房等,可满足县数据中心的中期和远期需要,同时解决公众数据查询服务和基层被调查单位每月上千人次的报表及核查需要。
记者获悉,为配合数据中心的建设,密云局队和首都师范大学合作的统计地理信息系统项目正在逐步展开。将来,提供给公众的统计信息不再仅仅是文字和数字信息,而是包含了文字、数字、图像、声音等元素的多媒体信息,公众接受到的统计服务也更具体、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