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范文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宏观经济相关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宏观经济相关知识

篇1

Abstract: Laying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o study macroeconomic tren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PI index and our National macroeconomic by using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above have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in the long term. And there is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PI index and our National macroeconomic trend, but the CPI index is the causation in the short term. Thus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 that expand the CPI index, the right of the CPI index, take the right 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policy in our nation and so on.

关键词:CPI指数;宏观经济;协整分析;平稳性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Key words: the CPI index;macroeconomics;Co-integration analysis;the stable analysis;granger cause and effect test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5-0010-02

1CPI指数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1.1 CPI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的协整分析在分析中,经济增长变量采用“全国生产总值(GDP)” 来度量。1978-2008年,全国生产总值(GDP)和全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并为消除经济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引起的不利的影响,我们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对lnGDP和lnCPI序列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变量lnGDP和lnCPI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表明lnGDP和lnCPI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首先用OLS法对原数列进行协整回归,发现存在自相关,对模型进行自相关处理后最终得到的协整方程为:LnC=1.419422+0.3924lnG+[ar(1)= 1.424909,ar(2)=-0.521498](1)

Dependent Variable: LNC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2/10 Time: 15:28

Sample(adjusted): 198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29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00 iterations

Backcast: 1979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拟合度较高,能以99.86%的概率保证程度来解释原始序列的波动,说明整个方程的拟和优度较好,F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证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力度很强,并且通过了自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据此,lnGDP和ln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1)所示。

1.2 我国CPI和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机制本文采用EG两步法来建立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残差项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并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一阶差分的形式表示,对短期动态关系进行逐个检验,比较其显著程度,最终确定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C=1.419422+0.392496lnG+1.424909DlnC-0.521498DlnG+0.989862MA(2)

拟合结果显示,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一致,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系数估计值(-0.521498)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2149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1.3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对CPI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VAR系统稳定性检验,根据AIC和SC越小越好的准则,经过1-6滞后阶数的比较最后确定原序列在5阶时VAR系统稳定,而其差分序列在6阶时VAR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CPI指数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lnGDP与lnCPI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是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的CPI指数,而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CPI指数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

2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2.1 本文的结论通过对我国CPI与我国GDP、各个相关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长期来看,我国CPI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我国GDP增长1%,我国CPI指数增长0.3924%;②短期来看,我国CPI指数对我国的GDP存在正向影响,本期CPI每增加1%,本期GDP则增加0.2743%。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程度也较高,表明CPI指数对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年度GDP与CPI指数之间的非均衡误差以(-0.5446)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③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在长期我国CPI指数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相互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短期,经济增长是我国CPI的Granger原因而我国CPI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2 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应在努力提升CPI指数的同时,防止CPI指数过快过高而引起通货膨胀现象。并且建立以CPI指数为中心的价格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从扩大内需入手,避免国家应采取扩张化的货币政策而引起通货膨胀。并且通过货币政策即提高银行房屋贷款利率方法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岩.通货膨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孙红英.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CPI运行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3]查文中.中国CPI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4]易宪容.浅析CPI指数与房价的关系[J].中国勘察设计,2007(11).

[5]邱明星.从当前CPI指数看央行货币政策走向[J].商场现代化,2007(11).

[6]Chen-Chin Chu.Futures prices and inflation information[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1,7.

篇2

关键词:CPI指数;宏观经济;协整分析;平稳性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1CPI指数和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1.1 CPI指数与宏观经济走势的协整分析在分析中,经济增长变量采用“全国生产总值(GDP)” 来度量。1978-2008年,全国生产总值(GDP)和全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平稳性检验,并为消除经济变量中存在的异方差性引起的不利的影响,我们将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对lnGDP和lnCPI序列及它们的差分序列进行ADF检验,变量lnGDP和lnCPI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表明lnGDP和lnCPI是一阶单整序列。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

本文采用EG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首先用OLS法对原数列进行协整回归,发现存在自相关,对模型进行自相关处理后最终得到的协整方程为:LnC=1.419422+0.3924lnG+[ar(1)= 1.424909,ar(2)=-0.521498](1)

Dependent Variable: LNC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4/22/10 Time: 15:28

Sample(adjusted): 1980 2008

Included observations: 29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100 iterations

Backcast: 1979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1)的拟合度较高,能以99.86%的概率保证程度来解释原始序列的波动,说明整个方程的拟和优度较好,F检验通过1%的显著性,证明所有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总体解释力度很强,并且通过了自相关性检验和异方差检验,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和异方差。据此,lnGDP和lnC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如(1)所示。

1.2 我国CPI和GDP之间的误差修正机制本文采用EG两步法来建立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将残差项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并将长期关系模型中的各变量以一阶差分的形式表示,对短期动态关系进行逐个检验,比较其显著程度,最终确定的误差修正模型如下:LnC=1.419422+0.392496lnG+1.424909DlnC-0.521498DlnG+0.989862MA(2)

拟合结果显示,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符号与长期均衡关系一致,误差修正项系数为负,符合反向修正机制,从系数估计值(-0.521498)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521498)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1.3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对CPI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VAR系统稳定性检验,根据AIC和SC越小越好的准则,经过1-6滞后阶数的比较最后确定原序列在5阶时VAR系统稳定,而其差分序列在6阶时VAR系统稳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CPI指数和GDP的原数列及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lnGDP与lnCPI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是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了我国的CPI指数,而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与CPI指数之间具有相互的促进作用。

2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2.1 本文的结论通过对我国CPI与我国GDP、各个相关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①长期来看,我国CPI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我国GDP增长1%,我国CPI指数增长0.3924%;②短期来看,我国CPI指数对我国的GDP存在正向影响,本期CPI每增加1%,本期GDP则增加0.2743%。短期波动对长期均衡趋势偏离的程度也较高,表明CPI指数对反映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上年度GDP与CPI指数之间的非均衡误差以(-0.5446)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③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来看,在长期我国CPI指数和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相互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短期,经济增长是我国CPI的Granger原因而我国CPI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2.2 政策建议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应在努力提升CPI指数的同时,防止CPI指数过快过高而引起通货膨胀现象。并且建立以CPI指数为中心的价格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从扩大内需入手,避免国家应采取扩张化的货币政策而引起通货膨胀。并且通过货币政策即提高银行房屋贷款利率方法有效抑制“房地产泡沫”继续膨胀。

参考文献

[1]陈岩.通货膨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孙红英.两次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CPI运行对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

[3]查文中.中国CPI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9).

[4]易宪容.浅析CPI指数与房价的关系[J].中国勘察设计,2007(11).

[5]邱明星.从当前CPI指数看央行货币政策走向[J].商场现代化,2007(11).

[6]Chen-Chin Chu.Futures prices and inflation information[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1,7.

篇3

关键词:上证指数;宏观经济;多元线性回归

一、引言:研究目的和意义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在中国蔓延开来,使中国股市经历了其18年成长史上的又一次深度下跌,最大跌幅达到69.85%。在这一时期,我国政府曾在百日内连续5次下调利率并两次股票交易印花税,为稳定股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从中国股市发展的历程来看,宏观经济政策对股价的涨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走向决定了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从理论角度来看,股票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的基本逻辑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决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股票价格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宏观经济周期是对股票市场运行具有重要影响的风险因子。同时,股市周期并非完全受宏观经济周期被动影响,股市一定程度上也对宏观经济运行具有反作用。

所以,把握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才能使我们精准的掌握证券市场的总体变动趋势、正确判断证券市场的价值。宏观经济状况良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表现良好,股价也相应会上涨。综上,为了把握国内宏观经济的变动趋势,我们有必要对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运行变量进行研究。而本文则采用了文献综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建模法对宏观经济变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2005年,周海燕采用相关性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宏观经济变量与股指波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她证明出,长期来看,我国股价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殊时期,二者又是相互背离的关系。她认为,股指还不足以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2006年,刘玲提出股票价格指数与企业景气指标、工业增加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利率、货币供给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则不确定。在《对影响股票价格指数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分析》中,周敏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探寻出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股市成交量、汇率、货币供应量是影响股票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2010年,董彩丽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出中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发展的一致性,股票价格指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及趋势。此外,她还提出,股价指数对于宏观经济变量的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一观点。

三、宏观经济变量的选择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通货膨胀不仅对人们当前的决策有影响,还会使他们增加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货膨胀时期,由于货币贬值所激发的通货膨胀预期促使居民用货币去交换商品以获得保值,这些保值工具中就包括股票。这一行为无疑扩大了对股票需求。此外,通货膨胀率上升到一定阶段,政府多会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此时企业为了筹措资金,便会发行股票来增加股票市场的供给,因而使股票市场需求增长小于供给的增长。

2.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是企业全部生产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增长率越高,说明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越好,产生的社会财富越多。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增长率的变化会使国内公司现金流发生同方向变化,进而股票价格也会发生同方向变化。

3.货币供应量M2

货币供应量增加无疑增加了流通中的现金流、提升了上市公司贴现率从而使企业筹资成本降低,预期收益升高,因此公司股价将上升,反之则会下跌。不仅如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代表国家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这就增加了股市的预期收益,使股价攀升。可见,货币供应量可能与上证综合指数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4.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同业拆借利率是短期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它取决于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储蓄决定资金供给,投资决定资金需求,而投资和储蓄均受利率影响。利率下调一般会使贴现率下降,尽管预期股利不变,但是股票内在价值将会提高。因此,股票价格指数与利率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

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一种反映城乡商品零售价格的经济指数。零售物价调整变动将对城乡居民的支出以及国家的财政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不仅如此,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动也会对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计算该指数可从一个侧面对上述经济活动影响进行观察和分析。

6.企业商品价格指数

企业商品价格指数能较客观地反映经济变化轨迹、我国投资形势的阶段性变化与农产品、工业消费品供求关系的改变。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通货膨胀增加,这时,居民就会用货币去交换商品以获得保值,这些保值工具中也包括股票;此外,当通货膨胀率达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倾向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一举动也会使股价下降。所以,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对股价的影响值得更进一步的探讨。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值

该指标反映通过各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生活消费品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情况,是研究人民生活、社会消费品购买力、货币流通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时,提高企事业单位的销售额进而可能影响到上市公司业绩,因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值和上证综合指数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

8.汇率

汇率与一国的物价总水平和国际资本间的流动有密切联系,而且它对国内各生产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外贸易、外汇储备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汇率上升会导致外币升值,促进出口、抑制进口,提高国内公司对收益的预期,一定程度上使股票价格提升。因此,股票价格指数与汇率之间可能存在正相关。

四、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了2008年2月到2014年10月的月度数据,其中,由于我国国家统计局的工业统计制度上没有对一月份的工业统计做出要求,所以一月份的工业增加值是免报的。在去除了一月份数据的基础上,对于剩下的75个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对于相对价格变量以原变量进入模型,而其他绝对数变量,为了消除模型的异方差去对数进入模型。接着,运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消除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在一系列逐步回归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进入模型。Eviews中显示,该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均显著模型中存在自相关。

针对模型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对模型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使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做广义差分回归,结果如图:

五、总结与结论

本文实证研究表明,部分宏观经济变量对股票价格存在影响,股票价格指数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和发展水平。从模型中各变量对上证指数的影响来看,在进行一阶差分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增加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这三个因素对上证综合指数产生了正向的影响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上证综合指数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可见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不能在当期传递到股票市场,从而对股价指数产生相应的影响,即股价受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

当前,中国股票市场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这也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设置了障碍。人民币利率和工业增加值对股票市场指数存在短期和长期正向影响的效应,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对股票市场指数产生短期正向和长期负向的冲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对股票市场产生长期的负向冲击。因此,维持物价水平稳定、防范持续的通货膨胀仍是我国日后工作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玲,谢赤,曾志坚.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5:82-86+104.

[2]王德劲.宏观经济变量与中国股市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

[3]董彩丽.股价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4]周海燕.我国股价指数波动及其宏观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05.

[5]周敏,王飞跃.对影响股票价格指数宏观经济变量的实证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3:66-68.

篇4

自从2004年实行严格的资本监管制度,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明显额提高,进而影响贷款机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增长。

如果当局实施严格监管提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为例满足最低要求,便会降低风险较大的资产――贷款。商业银行减少的贷款量削弱市场上经济主体的投资活动,减缓经济增长。

资本充足率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控制商业银行贷款的有效工具,对其实施严格有效的控制也一直是金融政策的目标,虽然在较短的时间内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在有效降低资本风险的同时会削减贷款的数量,直接影响市场上资金的数量,可能在短期内会造成经济下滑的趋势;但是长远来看加强资本充足率是有利的,它会使得贷款流向风险低的投资者,这样也就净化了贷款机制。可见虽然短期内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可能对宏观经济有负面影响,事实上,从长期看,资本监管要求的强化,能有效地提高银行体系运行的稳健性,这对宏观经济的长期健康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就对相关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资本充足率约束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机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1.实证模型的建立

基于以上的分析,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GDP=C+a*CAR(3)

其中,GDP表示当期经济状况,CAR表示资本充足率,C是截距项,a为回归系数。

2.实证模型结果及分析

(1)实证结果

运用EVIEWS3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中国17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整理的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估计结果:

得出模型

GDP=0.204218+0.856721CAR

对结果分析,发现拟合度不好。CAR的值接近于0,经过图示法检验发现模型存在异方差,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异方差的修正,并再次检验修正结果,拟合度依然不佳。

(2)实证分析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资本充足率相关性较弱,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说明资本充足率是通过影响贷款数量,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不足以研究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对贷款机制影响在长期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故只能研究短期内,这里的实证所采用的数据是连续21个季度的数据,仅能证实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对贷款机制影响在短期内会影响宏观经济。短期内,资本充足率约束加强,抑制贷款扩张速度,产生贷款紧缩效应,贷款的紧缩导致可贷资金减少,市场经济活跃性减弱,经济增长减缓。

三、对贷款机制的对策建议

为适应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要扩大经营规模开拓资本补充渠道,又要保持资本充足并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坚持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理念和政策。由此可见对商业银行贷款机制的管理就尤为重要。

1.完善风险管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完善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建立相应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制度,增强对资本管理和风险防范,确保资本充足率能够满足自身需要和监管当局的要求。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的功能,规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鼓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转变,实现商业银行对资本管理的主动性。

篇5

1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

1.1高级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地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博士进行经济研究的基础理论课程,在西方国家常常作为一年级研究生的宏观经济学教程,或结合中级宏观经济学教程作为具有良好数学与经济学背景的高年级本科生课程[1]。在当前的中国,各个学校对这门课程的授课安排并不一致。由于讲授该课程对师资水平和生源水平均存在较高要求,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为一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开设这门课程,条件一般的学校也尽量将这门课程作为博士学位课的主要内容,而未对该课程引起重视或条件较差的学校则未开设这门课程。相比东部地区高校而言,部分西部地区高校对该课程的重视和准备还略为不足。

1.2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必要性高级宏观经济学在多数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中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工具,许多经济学热点内容也能从中找到模型来解释和衍生,当前的各类经济学学术期刊论文中也常常能见到该课程包含的经济模型与知识点。

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能使西部地区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宏观经济学研究前沿的内容,在阅读相关文献时能尽快理解其中心思想和关键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加强,能够运用更深入的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方法和更前沿的数学方法演绎与证明经济学命题,针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模型建立、经济学分析、数学推导以及之后的实证分析。

学生学术研究能力获得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的提高。由于国内外经济学类排名较高、质量较好的期刊往往十分强调理论模型的严格推导与证明,因此学生在对高级宏观经济学进行理论和系统的学习之后,会对当前较新和流行的经济问题、理论模型与数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容易在较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应学术论文。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开设和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也是对教师自身的一种挑战,能够提升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学习和研究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更多高级宏观经济学内容,了解更多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与主张,掌握更前沿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对经济学的其他方向进行研究时或许也能触类旁通,有所裨益。

2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当前,西部地区不少高校逐渐向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了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在开课与授课中也反馈出一些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点。

2.1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由于长期以来东部地区高等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等存在着优势积累[2],经济专业排名靠前的名校大多数位于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东部地区高校(考研地区划分的A区)的考研分数线总体而言高过西部地区高校(主要在考研地区划分的B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西部地区经济类研究生生源对系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了解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对初级和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可能还较为欠缺。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时,教师常常会为了照顾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而调低授课难度,降低讲课速度,并适当回顾复习一些初级、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这导致了高级宏观经济学本身授课课时和难度的欠缺。

2.2缺乏相关数学知识数学是高级宏观经济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涉及的数学工具主要有动态规划、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测度和积分、随机过程等,硕士研究生在修习此课时往往会因为相应数学知识不熟悉而难以理解课程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多数高校经济系专业的本科阶段在开设课程时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类课程在大一、大二就讲授完毕。虽然学生在考研时会重新复习这三门课,但在大一大二的本科学习中可能由于不知道考研科目设置而对上述数学课程不够重视,学习时一知半解,做习题时草草了事,对知识点掌握不够透彻。同时,在大三、大四以及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中可能因为未开设或未选修经济数学方法、随机过程、金融数学等与经济联系度较高的数学课程而导致数学基础薄弱,在接受高级宏观经济学教育时面对复杂的数学工具很难理解和掌握。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高校在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师资力量缺乏[3]。讲授该课程需要较深厚的经济学沉淀和数学功底,同时由于许多参考教材和相关文献资料都是英文文献,需要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予以支撑,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常见。②存在人才缺口。许多能力很强的教师或博士均由于待遇、福利和机遇等原因选择了东部地区高校就业,导致西部地区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引进不足。③现有教师专业知识更新速度。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涉及经济学和数学的前沿问题,若未一直关注该方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则很容易造成知识更新速度较缓,讲授课程内容陈旧、不适用等现象。④授课方式。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模型和数学推导,若不注意授课方式和讲课风格,则容易让听课学生有艰深枯燥之感,难以对该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3西部地区高校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面提到的西部地区高校在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如下。

3.1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前置课程知识欠缺以及基础薄弱,针对性的对策有:①各高校经济专业应该在本科教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引起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功底,在大三、大四阶段广泛开设经济数学方法、中级宏观经济学、金融数学方法等专业选修课,并在大一、大二阶段向学生强调经济学学习和考研科目中数学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初、中级宏观经济学和数学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尽量拥有系统的经济学和数学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②各高校经济专业在对硕士研究生开设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同时,应该实际调查选课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做好课程衔接,最好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之前先为有需要的学生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4],并适当地增开与高级宏观经济学对应的数学课程,如动态规划、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测度和积分、随机过程等。同时,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相关外文文献的能力,应该配套地开设专业英语课程。③为了保证学生在接受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及配套课程之后能真正达到课程要求,应该在出勤、课堂表现、习题和考试上适当严格要求,该课程中大量的模型推导必然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来理解、推导和记忆。适当选取考试的方式和考试的难度,使学生在有动力学习的同时又不至于背负太大压力。④学生在学习了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并掌握了其中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后,下一步必然是通过写作和发表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的方式来体现出学习到的知识。若缺乏相关培训而导致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欠缺、写作方式不规范,则很难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开设科研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的配套课程与讲座,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也非常重要。

3.2从教师的角度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于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引进缺口和自身知识更新,针对性的对策有:①设法增强师资力量,引进相关人才,扩充师资队伍。注意有针对性地引进符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讲授条件(即经济学、数学和英语均有较强能力)的人才,为此可以适当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培养专业的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原有教师结构知识储备落后,要积极地提高原有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②形成高级宏观经济学研究团队,吸纳能力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加入团队,设法增强团队科研能力和合作能力,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联系[5]。由于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大量学习新知识,一个良好的研究团队能使团队中成员对相关知识有更广泛和深刻的了解,共同讨论和研究也能使人受益匪浅。③针对教师知识更新速度问题,西部地区高校的经济专业应该加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派出相关教师与人才赴外学习深造,与国内外名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学习他人长处,弥补不足。同时应该尽量保证学校外文期刊与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等更新及时,为教师和学生能及时获得相关学科最新前沿理论提供有力保障。④教师在讲授高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应该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力争讲课能够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知识点要落到实处,模型推导应该根据学生能力来决定详尽程度,布置数量和难度适当的习题并及时讲解,保证学生尽量掌握重要知识点。同时教师还应该形成自己独特的讲课风格,风趣幽默、娓娓而谈或环环相扣的授课风格往往能使学生更清楚明白地掌握知识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程产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OMERD.Advancedmacroeconomics[M].4thed.NewYork:McGraw-Hill,2012.

[2]席鸿建.我国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3):147-149.

[3]张凌,冯宗峰.我国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7):54-56.

[4]俞炜华,胡春田.试论“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定位与教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46-49.

[5]成新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08(5):53-56.

篇6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5-02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普遍将《宏观经济学》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宏观经济学》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学生缺乏对《宏观经济学》的了解,而该课程的理论性、发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都表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以传统“满堂灌”、“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此,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为基本出发点,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要做好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必须搞清楚其主要特点。从整体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特点很鲜明的课程。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脉络来看,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宏观经济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发展性的特点。概括地说,《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政府如何采取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社会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并涉及到了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等问题,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这都会给初学者带来疑问与困惑。

2.抽象化的理论与数理化的模型并存。首先,《宏观经济学》较多地运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它通过适当的假设,从社会经济现象中提炼和选择主要因素,并抽象为概念,创造了一个纯粹、简化的逻辑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因此,给社会经验和实践有限的学生带来了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的困难。其次,《宏观经济学》大量运用了数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通过引入数学工具,利用数学符号表示概念,并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理模型去演绎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从而构建了数理化、模型化的宏观经济理论系统。这些把数学工具运用到逻辑推理的分析方法对于初学者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的确令人费解,尤其对于数学基础欠佳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3.《宏观经济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且实践性强。从发展历程来看,《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由此形成了学派林立的局面,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其涉及面较广,仅近现代就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更为重要的是,诸多学派间的理论既有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由此使得内容更为丰富复杂。从实践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学》理论以社会经济总体和总量作为研究对象,把就业、利息、通货膨胀、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增长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纳入研究体系,进而分析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内容,不仅是对社会经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更是能用于指导经济实践活动,使得其理论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既是与其他社会学科迥异之处,更是学习中的难点。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为解决以上难点,开展教学改革极为必要。具体就财经类院校而言,应根据主要专业的要求、学生情况,基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及其特点,从教学方法、模式以及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1.基于财经专业特点,优选教材、参考书。考虑到《宏观经济学》的教材版本在内容框架和结构体系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及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要求和生源情况,基于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基础教材的选择应以“我”为主,即有条件的学校最好采用本校教师团队自己编写的教材,使之更切合实际要求。在参考书的选择上,应选择合适的国内外参考书若干本。就财经类院校的特点而言,人大版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等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是比较适用的。这些参考书的显著特色是将《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和长期、超长期分版块论述,直观地展示出了《宏观经济学》的模型结构,更有利于学生认识不同模型的特点、区别及其适用范围。

2.基于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开展教学。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前,学生们已经系统学习了《微观经济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考虑到学生已具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教师应从比较的角度去介绍《宏观经济学》,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形成更为清晰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一方面,基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无缝连接,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将《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均衡分析与《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AS-AD模型的均衡分析联系起来;将《微观经济学》中的预算约束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消费理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基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和认识新课程的内容,并形成与之相适合的方法论体系。在教学中,一是要从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角度讲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框架的特点;二是要结合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来考察《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宏观经济学》涉及和解释的核心问题与《微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的,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理解宏观经济理论。

3.把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和思维趋势开展教学。在财经类院校,《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关系到经济学理论的掌握,还关系到财经类学生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财经类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很多知名的教师都提出了经济学的学习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为主要目的。其中,阮守武(2007)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方福前(2004)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成新华(2008)认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经济学思维。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将整个课程的思路和逻辑给学生讲授清楚,并强调《宏观经济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先考察国民收入的核算,才有基于此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而后才有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其次,要强调宏观经济理论学习的循序渐进。《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分析过程,其实是逐渐放松假设,增加内生变量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讲授时注重逻辑顺序,把握思维趋势,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梳理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强化学生多元化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强调不同流派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深入把握,以便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

4.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宏观经济学》的优美之处不仅在于其规范、严谨的理论分析,还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应用。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且意义重大的。这对于财经类院校尤其重要,因为从案例教学的渊源而言,上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首创时的目的就是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为做好财经类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需要将理论与经济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可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宏观经济实践以案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以增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通过国内案例的引入,将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方福前.有针对性地讲好西方经济学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14).

篇7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AD-AS模型;逻辑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5日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和主干课。在整个经济学类课程中,宏观经济学既是核心课,又是基础课。在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应该把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介绍给学生。经济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用一条线把主要知识点联系起来,那么学生掌握的就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他们就难以真正理解相关理论。目前,国内本科生使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大多数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知识体系的逻辑性,这些教材呈现给读者的是多个理论的堆砌,缺乏一条明确的主线将这些理论联系在一起。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条贯穿宏观经济学各理论的逻辑主线讲出来,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本文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AD-AS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解释现实宏观经济运行中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主要用来解释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有经济周期,怎样解释宏观经济的衰退和繁荣;2、经济在长期中实现持续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其他问题都是由这两个问题派生出来的,如怎样解释通货膨胀,失业率与产出的关系等等。经济学家用AD-AS模型来解释第一个问题,即经济的短期波动,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第二个问题,即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AD-AS模型和经济增长理论就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一般来说,本科生教学更侧重于对经济短期波动的解释,AD-AS模型是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经济增长理论只作简单介绍即可。事实上,AD-AS模型是由凯恩斯交叉和IS-LM模型在放宽相关假定后演绎而出,教师必须明确地向学生讲授这些假设条件和演绎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AD-AS模型。《西经》把IS-LM模型作为全书的核心部分,而对AD-AS模型的论述过于简单,并且也没有把IS-LM模型和AD-AS模型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如果使用这本教材,那么教师非常有必要向学生补充相关知识。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起点:凯恩斯交叉

凯恩斯交叉是宏观经济分析的起点,它一般也被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它只考虑了一个市场:产品市场。用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来确定产品市场的均衡产出水平。这个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假设企业愿意在给定的价格P下提供任何数量的产品,即产品供给在价格P处是完全弹性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这个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均衡的总产出完全由总需求方面决定,不用考虑供给方面。另外,《西经》还有一个假设是两部门假设,即不考虑政府,这个假设贯穿全书。显然,这个假设是不恰当的,因为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动就是财政政策,而如果政府根本就不进入理论模型,那么用理论模型来解释政府的财政政策就有点牵强。比较恰当的是在模型中引入政府,采用三部门假设。另外,凯恩斯交叉假设投资和政府支出多是外生变量,即把它们看作常数。凯恩斯交叉的结论是,45度线与总支出曲线相交确定均衡的产出水平,即产品市场均衡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

三、从凯恩斯交叉到IS-LM模型

凯恩斯交叉只考虑了产品市场,它是对现实宏观经济的一个高度抽象和简化。为了接近现实,需要加入新的变量。如果在这个模型中加入利率这个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IS-LM模型。如果把原来设定为外生变量的投资内生化,我们可以设定投资函数。而利率就进入了投资函数,进而利率就通过投资影响均衡产出。有一个利率水平就会有一个均衡的产出水平。这样,我们就把产品市场均衡由一个点变为一条线,这条线即为IS曲线。问题是,利率是由什么决定的?利率是在金融市场决定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货币供给被假设为由中央银行外生给出,而货币需求被假设为由收入和利率共同决定。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就实现了金融市场均衡,此时的利率水平即为金融市场均衡时的利率水平。由于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和利率,因此有一个收入水平就会有一个均衡的利率水平,反映这个对应关系的曲线就是LM曲线。因此,均衡的收入水平或产出水平是由产品市场均衡即IS曲线决定的,而均衡的利率则是由金融市场即LM曲线决定的。将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起来,两线相交就可以确定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共同均衡时的产出和利率。显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均衡在图形上表现为一个点。

四、从IS-LM模型到AD-AS模型

IS-LM模型的均衡点反映了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共同均衡,这两个市场反映的都是总需求方面,确定的两个变量是产出和利率。显然,这个模型忽略了一个现实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变量,即价格水平。在IS-LM模型中我们维持了凯恩斯交叉中的一个假设,即价格水平是外生变量。为了进一步逼近现实,必须让价格水平这个变量进入模型,成为内生变量。价格水平通过LM曲线进入IS-LM模型。在这里,我们放弃了IS-LM模型中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外生给定的假设,而是让中央银行只确定名义货币供给,而实际货币供给由名义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共同确定。这样,有一个价格水平就会有一个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共同均衡的产出,这两个市场共同均衡就由一个点变为了一条线,这条线就是AD曲线。问题是,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只确定了均衡的产出,我们也需要确定均衡的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是由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我们从劳动市场均衡中可以推导出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AS)曲线和垂直的长期总供给(LAS)曲线。将AD和AS、LAS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市场共同均衡时的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AD和AS的交点为短期均衡点,而AD、AS和LAS三条曲线的交点是长期均衡点,短期均衡必然趋向于长期均衡。显然,三个市场同时均衡在短期和长期在图形中均表现为一个点。

五、经济增长理论

根据AD-AS模型,三个市场短期均衡时,无论产出水平是高是低,在长期中它必然趋向于长期均衡,此时的产出水平即为自然产出水平,它由垂直的LAS曲线决定。我们用AD曲线和短期LAS曲线的移动来解释经济的短期波动。在AD-AS模型中,生产函数只考虑了劳动,没有考虑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因此LAS曲线不会移动,除非受到类似于石油危机这样的短期供给冲击。显然这个假设不符合现实。随着时间推移,LAS曲线显然会持续性的向右移动,即自然产出水平在长期内必然会持续增加。因此,我们必须把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内生化,更重要的是,让时间作为内生变量进入模型,分析方法由比较静态变成动态,这样,我们得到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不再关注总产出水平,而是致力于解释人均产出水平的长期增长。根据增长理论,人均产出的增长来自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但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最终归因于技术进步。增长理论内容较多,更多的放在研究生阶段。

六、结语

根据上面的分析,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分别由AD-AS模型和增长理论来解释。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核心是AD-AS模型。而AD-AS模型是从凯恩斯交叉和IS-LM模型逐步放松假定而演绎出来的。从凯恩斯交叉到IS-LM模型,再到AD-AS模型乃至增长理论就是逐步放宽模型的假设条件而让模型不断逼近现实经济的过程。这期间不断放宽假设条件,逼近现实的逻辑主线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只有把握这条主线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理论模型。《西经》把教学重点放在IS-LM模型,没有详细介绍AD-AS模型,而且中间的逻辑主线也不太清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明确地做出补充和说明。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关键词】联立方程模型;数据质量诊断;时间序列;线性回归;相对误差

一、指标和数据的选择

为了对全国31个地区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诊断,本文选择了2009年对各地区宏观经济有高度描述性的七个核心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支出C、资本形成总额I、电力消费量ES、工业生产总值IP、各地区对外净贸易总额XM以及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W,其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模型假定

1.本文选择作为外生变量和滞后一期的内生变量的宏观经济统计指标的历史数据是真实可信,其数据不存在质量问题。

2.区域宏观经济指标中,部分指标统计数据是真实可信的,另外部分指标统计数据可能存在着质量缺陷。

由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最终消费水平、电力消费这四个指标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在此,假定四个指标值可疑,剩余三个指标数据可信。

3.部分统计指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相互关系,该关系可以通过模型予以拟合,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符合线性模型描述其规律。

三、模型建立

利用宏观经济学中相关知识,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如下:

上述联立方程组模型有4个内生变量,5个前定变量。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识别:首先用阶条件对方程组内的第1个方程进行判断。这时有2个内生变量和1个前定变量,,表明第1个方程过度识别。以此类推,上述四个方程都属于过度识别。然后,用秩条件进行识别。划去第一行和非零参数所在列,得3行6列矩阵,显然,由秩条件表明为恰好识别。综上可得,这个方程组为过度识别。把上述联立方程组模型写为简化模型如下:

上面4个方程中,外生变量以及滞后的内生变量确定内生变量的精确部分,随机误差项构成了内生变量的随机部分。在简化模型中,前定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不相关,可以对上面的联立方程组里面的参数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四、模型求解

运用SPSS做线性回归,得到第一个以资本形成总额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如下:

五、模型解释及评价

方程:就宏观经济理论而言在收入固定的前提下,增加消费会减少投资。同时,如果收入增加投资也会随之增加。模型结果为在保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滞后一期最终消费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本形成总额减少1.317个单位;在保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单位,资本形成总额增加1.245个单位,均与经济意义相符;在保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薪酬每增加一个单位,资本形成总额减少0.02个单位,其原因是在劳动市场中,对劳动的投入增加会减少对资本的投入,因此资本形成总额下降;由于对外贸易的增加会减少本地区的资本总额,因此在保证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各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增加一个单位,资本形成总额减少1.074个单位。

同理,经验证其他三个回归方程各参数估计系数均与经济意义相符,且四个联立方程的整体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就每个回归方程而言,各解释变量也足够显著。

六、统计数据质量诊断

将2009年全国31个地区的假定真实指标,包括滞后一期的最终消费支出、滞后一期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当期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当期各地区对外贸易总额XMt以及当期工业生产总值的数据代入上述联立方程模型,求得各地区各待测指标的点估计值,将其与官方提供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其相对误差。我们给定相对误差超过10%的数据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因此从上述统计数据质量诊断表中可以看出,最终消费支出对应的统计数据质量优于其他三个指标。同时,对于各地区而言,有8个地区所提供的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更进一步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篇9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三、小结与展望

篇10

近年来,国民经济学专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从原来只有8家高校开设的本科专业到现在本科阶段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国民经济学专业已经悄然走入考生的视线。

国民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还从未出现“国民经济学”这个概念。“国民经济学”的概念是1980年由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提出的。目前的分类上,国民经济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并无本质上的差别,然而,国民经济管理学究竟属于哪个学科,一直以来存在很多的争议,有的认为应该属于政治经济学,有人认为属于应用经济学,还有人认为属于管理学,因此各个高校也有不同的称谓。

其实,目前真正开设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1986年辽宁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8家高校相继开设了类似专业,主要是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江西财经大学,2008年安徽财经大学也新增了该专业。虽然它们的专业名称各有差异,但是在经历了很多的争议和摸索后,大家都对两个不同名称的专业的学科性质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国民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经济类专业。它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与规划。它是一个比经济学更为广阔的领域。它有很多的亲戚,如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正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跨学科属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国民经济学还是一个有着很多争议的学科。不过,国民经济学与它的亲戚们有着很多的区别。例如国民经济是个宽泛的概念,那么它可以与宏观经济画等号吗?宏观经济指的是经济运行的总量现象,如怎么计算GDP,国家怎么决定国民的收入,又该如何分配国民收入;还有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规模问题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象。而国民经济则包罗万象,比宏观经济宽泛得多。它不但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还包括被称之为“中观经济”的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如“小灵通引发电信与政府的博弈”“某市煤炭资源枯竭,出路何在”等案例,甚至包括已形成群体现象的厂商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同样,单个的企业经济、农户经济、家庭经济、个体经济等微观经济现象本来不进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视野,但它可以作为群体现象成为国民经济分析的对象。

培养模式“三分天下”

根据不同的专业名称和高校性质,国民经济学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也有些不同。大致说来,国民经济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注重宏观经济。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经济,如产业行业地区等,所以需要学习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侧重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侧重国际贸易管理与发展等。

第二类注重经济学的知识,更多地与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等有关,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财产性收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按照投资学模式进行培养,着重财政税务、银行投资、证券投资等方面。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等的国民经济学专业(投资管理方向)。另外还有西南政法大学侧重国际贸易与投资、西北大学侧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等培养模式。

第三类注重管理学,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如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管理、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辅助课程。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四川大学侧重管理,辽宁大学侧重国民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

就业正走向学科融合

国民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各种管理部门、市场公关、营销人员、投资与咨询顾问、对外贸易等,因为开设院校少,竞争也不多,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篇11

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证券研究部工作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谢总的提点与郑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助公司关注相关的行业以及个股。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作的还很不够。虽然,每周对于自己关注的行业及个股,自己都会收集公开资料,及相关的分析。并在总结文字时,尽量多加入自己分析与思考,少照搬网路上现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由于对分析的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程度。如医药行业,由于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对于医药行业个人比较陌生,虽然对于产品,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但对于具体公司的变化,还是停留在盘面和量能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分析比较简单而肤浅,往往只能简单的提及一点要素而缺乏全面,下一阶段工作中,这个方面将着重改进加强。

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深入发掘的精神。近期、新股中步步高走势比较强,新华都与其比较类似,虽然,个人曾经在收盘总结时,向领导提及两股行业比较类似。但是事后自己没有主动没有深入分析与挖掘。下一阶段工作中,在工作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着重加强。

下半年工作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总结,让我静下心回顾了半年来的进步与不足。

个人认为不足在于:

1、自身知识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平日自我学习、看书、看资料中,每日与郑总的交流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与知识,但个人认识到,还没有很好的理顺与发展。如,在分析宏观经济中,自己就感到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导致看到现象后,分析的比较片面,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又如在个股分析中,虽然运用了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缺乏全面性,分析的比较肤浅。下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中,个人打算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加强。

2、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每天都了解市场、个股的,但是个人一定的惰性使我看观察信息时不够仔细与敏感。对于市场的变化,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够,导致分析不够。同时,对于其他行业的关注,也缺乏连续性。

篇12

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证券研究部工作: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总的提点与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助公司关注相关的行业以及个股。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作的还很不够。虽然,每周对于自己关注的行业及个股,自己都会收集公开资料,及相关的分析。并在总结文字时,尽量多加入自己分析与思考,少照搬网路上现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由于对分析的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程度。如医药行业,由于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对于医药行业个人比较陌生,虽然对于产品,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但对于具体公司的变化,还是停留在盘面和量能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分析比较简单而肤浅,往往只能简单的提及一点要素而缺乏全面,下一阶段工作中,这个方面将着重改进加强。

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深入发掘的精神。近期、新股中步步高走势比较强,新华都与其比较类似,虽然,个人曾经在收盘总结时,向领导提及两股行业比较类似。但是事后自己没有主动没有深入分析与挖掘。下一阶段工作中,在工作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着重加强。

下半年工作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总结,让我静下心回顾了半年来的进步与不足。

个人认为不足在于:

1、自身知识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平日自我学习、看书、看资料中,每日与郑总的交流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与知识,但个人认识到,还没有很好的理顺与发展。如,在分析宏观经济中,自己就感到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导致看到现象后,分析的比较片面,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又如在个股分析中,虽然运用了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缺乏全面性,分析的比较肤浅。下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中,个人打算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加强。

2、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每天都了解市场、个股的,但是个人一定的惰性使我看观察信息时不够仔细与敏感。对于市场的变化,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够,导致分析不够。同时,对于其他行业的关注,也缺乏连续性。

篇13

高中政治冲刺提分技巧

一、回归教材,串联所有知识点

在政治复习中,一定要使用好教材,它是主要依据,比任何复习材料都标准。《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基本是教材中的节和框标题。新课程的教材,分为正文、辅助文。不仅要读正文而且要重视辅助文,比如教材中的“专家点评”栏目,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仔细阅读对于解答选择题辨别选项非常有用。“相关链接”往往是出题的背景材料。另外,教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图对于专题复习非常有益。

政治考点较多,可以定时定量地记,注重效率,逐个记忆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政治知识框架加以梳理,把散见在不同课、节的相关知识点用线串起来,归纳出知识专题。既要宏观上记住知识体系,又要在微观上将界限把握准确清楚,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十分有益。如辩证唯物论中,大专题包括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围等,小专题包括规律的相关知识、认识的相关知识(实践观)、联系的观点,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分析法,人民群众的相关知识等。

二、适当限时,提高做题效率

高考政治做题要快,选择题基本是一分钟一个,非选择题,一般一问限定在5-8分钟内完成。政治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注重储备(记忆)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做题、分析试题提高自己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做题,一方面提高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但是要适当有选择地做题。

可以做各个地区近三到五年的高考题,要注意时效性的问题和国家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及发展政策的变化。做过的题注意分析其思路,如何解读设问、如何提取、回应有效信息即答案设置与背景材料中的具体联系。

还可以做各个地区的模拟题。做政治模拟题可以检验是否全面掌握了考点,发现自己知识漏洞并找补。“一模”注重考查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运用知识的能力答题的质量和速度。描述即分析说明事物的能力、论证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会在不同的试题中体现出来。通过认真做题检查训练自己的学习能力。在知识点记忆没有问题的情况下,自己能力差在哪一点上,有意识地多做一些同类型的题。

三、查漏补缺,关注时政热点

政治之所以涉及到时政热点,目的之一就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关注热点,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是用好《时事》手册。通过阅读《时事》手册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了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了解社会生活、中学生的生活即身边的事情。比如关于“通货膨胀”与“国家宏观调控”问题,通过阅读《时事》知道,我国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时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时候主要采取什么宏观经济政策。“滞涨”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如何应对。

近年来的高考,政治学科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生活气息,考试题目多贴近生活、贴近考生,所以在复习时,要多联系一年来的重大时政热点: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会议提出的新理论、新观点)、改革35周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注会议焦点)、全国“两会”、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走出去”)、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保、城镇化、新兴产业发展、科教兴国、社会公平以及中央主流媒体关注的热点、焦点话题等,学会运用学科的基本原理分析事物性质、探寻现象成因、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注意从不同模块多角度进行思维。

 

2017高中政治冲刺提分技巧相关文章:

1.高中政治怎样才能得高分 高中政治高分窍门

2.2017高考语文提分技巧

3.2017年高中政治万能公式

4.2017高中时事政治试题的解题方法

篇14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方式;教学水平

基金项目: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3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招标项目《国际贸易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探讨》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5日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探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一门课程,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学习本门课程通过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作用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这样一门理论性强、涉及范围广、课程交叉多、理解难度高的课程,让学生融会贯通、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该门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

一、国际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理论体系广泛复杂。国际经济学课程研究内容广泛,不仅涉及到经济理论,还涉及到当前国际经济中的众多现实问题。从整个体系来看,主要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微观部分包括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问题、要素的国际流动问题,主要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分配问题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和依据,涉及的理论主要有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包括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涉及的主要有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众多经济学流派。直到当前,国际经济学体系仍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相关课程联系紧密。国际经济学与经济类专业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财政学等课程联系紧密。由于其理论性强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又为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涉及部分贸易、投资、金融和财政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以国际视野来学习和探讨相关问题。

3、对基础课程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需要运用大量的经济模型,涉及的经济数量关系联系紧密,课程逻辑性较强。国际经济学本身的理论体系,也体现了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数学功底是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重要支撑,在需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由于其内容上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在教学中众多的图示暗含经济学理论基础,因而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要求较高。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尤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等均作为核心课程开设,笔者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交叉重复部分较多。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包含了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的理论内容,其优点是在国际经济学的框架下兼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理论知识,确保体系完整性,但易导致的后果就是分别与这两门课程相互重复较多,且又有可能出现在教学中都不涉及的内容,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且由于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加上教学方式等问题使得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问题进一步突出,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目前,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主要采用讲授、讲解的传统教学方式,以介绍知识点、阐述理论为主。基本上形成了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对象的教师独角戏格局,忽视了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双核心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学生个性能力的自由发展。而课堂设计也围绕知识点展开,教学目标狭窄,导致学生的学习以死记硬背或者被动理解为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以“幼稚产业论”为例,学生只基本掌握其理论内容和产生背景,对于该理论对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意义却无从谈起,分析流于表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缺失,直接后果便是课程中极具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国际经济问题演变成只需背诵和记忆,学生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停留在较低水平。

3、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联系现实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这虽然有利于教师备课、讲授的进行和教学知识点的完成,但有可能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而当前教材内容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理论更多采用模型分析,案例分析尤其是涉及中国的案例分析较少,使用假设条件严苛的模型假设较难解释复杂的国际经济现象。这些都将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分析的有机联系被切断,以教材为中心,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被削弱,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僵化,也不利于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国际经济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中国的国际经济问题。

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课程功底薄弱。由于理论课程本身较为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兴趣有限。加上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广泛和理论体系的庞大,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并大量运用较为抽象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的模型和图示较复杂,假设前提条件繁多,通过建立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展开分析。这些对学生而言都易造成困扰,且由于部分学生基础课程功底薄弱,缺乏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基础,普遍反映学习过程中推论过程复杂、逻辑分析偏多、课程难懂,对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难以理解,影响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提起兴趣反过来更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两者之间出现恶性循环。

三、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的综合运用,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阐述的不足,将单向封闭式的课堂变成双向开放式的课堂。参与式教学是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强调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提前告知课程教学讨论主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是将实际案例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教师对课程内容相关案例的介绍,让学生尝试分析并解决问题。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部分,可以通过在课堂上以学生比较熟悉欧盟的发展为例介绍该知识点,并可提前要求学生搜集中国在近年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建立自贸区等资料进行讨论。这些教学方式的灵活采用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实现教学相长,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学习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2、正确处理与其他课程关系,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国际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相关程度较高且有内容重复,教师必须熟悉和了解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的其他课程的内容,要教授给学生一点知识,自己必须具备大量相关知识,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对于可能有所重复的部分,可与相关课程老师充分沟通协商,在教学中突出本门课程体系中的重点部分,以避免两门课程对同一知识点的重复讲授,降低课堂效率。对于前续基础课程比较薄弱的情况,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之前,应将涉及并利用的分析工具做重点回顾,譬如生产可能性边界、社会无差异曲线等,以避免由于基础问题导致的连锁反应。而由于国际经济的动态变化,教材内容更新的滞后,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更新经济数据,以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在课堂教学上,采用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手段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板书讲授形式的不足。在网络利用上,课程涉及到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经济全球化等问题本身就是在实时发展动态变化的,借助互联网能改变从前坐井观天的局面,及时获知大量的相关信息。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案例、习题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及时提供给学生,极大地丰富学习内容,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且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去探究感兴趣或更全面的数据资料,拓展知识面。

4、努力完善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无论通过何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都是核心和关键。国际经济学课程本身对教师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教师应注重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思维能力的积累,提高学术水平和知识层次。同时,需注重与同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甚至可以与其他行业专业人士交流对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的看法,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教学实践中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新海.关于我国高校“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反思[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