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形势严峻范文

经济形势严峻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形势严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形势严峻

篇1

2008年,中国遇到了若干大事,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和奥运,这两件大悲大喜的事情,都触动了中国人的情感,同时也对中国企业的软投入有一种提前性的透支。这种透支必然在将来的发展中表现为紧缩。从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中国企业对媒介的投入应该是趋紧的趋势。

另外,市场结构的变化,由于新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本身的崛起,使整个市场面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新媒介对于传统媒介是一个竞争,但是新媒介自身愈演愈烈的竞争也是非常惨烈的。

因此在这样一种严峻的经济形势之下,我们如何能够保持媒介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寻找到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从节流的角度来说,很多媒介已经面对紧缩的经济形势做了若干节流的工作,如很多报纸开始减张,电视台或者其他制作单位制作相关节目的制作成本也在压缩。去年以来,报业由于纸张价格的飞涨也在出台各种各样提价的措施,提价按道理讲应该视为一种增收的措施,但是对于中国报业,尤其是综合性的报纸,由于报纸的价格一直是与成本倒挂的,相当多的报纸实际上在发行方面是要有大量的补贴,所以提价也只能是视为一种节流“止血”的措施。

笔者认为节流有很多的空间可做,但这种节流应该是以不影响媒介的影响力、竞争力为前提的。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解决方案应该是落在开源上。如何寻找新的价值点才是媒体开创新格局的关键。

第一,关联与合竞

传媒竞争愈激烈,传媒合作的客观意愿就愈强烈。好的关联方式是可以产生效益、产生生产力的,下一轮的发展应该是在资源和功能的关联范畴之内,以互补和优化的关联模式来赢得效益。比如说对于现有资源的深度整合。我们都知道过去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每个媒介依靠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表现获得相应的回报,相应的市场地位。但是这样一个时代应该被合竞时代替代。合竞时代价值挖掘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那些在通常意义上被视为是弱势的媒介、弱势的栏目、弱势的资源,通过一个强势媒介为整合者来加以盘活,这种整合可以使我们获得一种来自结构和组合的新效益。强势媒介(或栏目、资源)在市场当中的价值,除了单体的价值实现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带动周围其他资源、其他媒介、其他相关联的弱势个体的结构性的带动作用。就像一个火车头,如果单一个火车头从北京跑到上海,虽然跑得快,但却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浪费,必须要带动起若干个车厢,形成一个链接,形成一个组合。这样一来,弱势的版面,弱势的时段,弱势的媒介就可以在套装当中得到价值的实现和提升。这是我们在媒介市场的资源挖掘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这个领域当中有大量的资源可以被挖掘出来。

第二,“三跨”与产业价值挖掘

所谓的三跨,是指媒介业的价值挖掘可以沿着三个维度进行: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由于现行制度的局限性,跨地区的发展,过去十年虽不乏尝试的案例,但是受到的限制是非常严重的。因此跨媒体和跨行业的发展,应该被视为现在可以尝试的基本方向。

跨媒体的发展,主要不是在传统媒体之间的跨界之间,而在于传统媒介向新媒介跨越的关联,这是一个有可操作性的领域,潜力和动能是非常强大的。如新华社和中国移动联合推出的手机报,手机报的内容本来是新华社通稿的剩余资源。剩余资源在原有的产业逻辑中是很难再“卖”出很好的剩余价值的,但是由于它找到了一个新的落地介质,这个介质又有如此之大的用户规模,便焕发出了巨大的市场价值。中国移动跟新华社目前合作办的手机报现有订户是4000万左右,以4000万为例,每个月3块钱的订费来说,营业额是1.2亿,纯利润应该是可以做到1亿。这样的一个获得如此之高价值回报的新产品,仅仅是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合作获得的。

跨行业的发展,是基于中国媒介从过去追求规模经济的发展模式向范围经济转型的需要。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平台期,继续简单地沿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不但不会产生正效益,而且很可能是产生负效益。因此,未来传媒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价值产出逻辑,不是靠追求规模经济,而是要转为对范围经济的开拓,盈利模式的创新。这样的一种创新,首先要有赖于传媒的价值链条、服务链条对于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工作圈、消费圈、营销圈的嵌入。新媒体崛起之后有一个新词叫“嵌入性”,这应该是传统媒体该好好研究的一个新的运营范式。嵌入性就是我们不能成为局外的观察者和信息的提供者,应该加入到事件的运作链条中,嵌入人们的工作链、生活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介,成为汇集各种商业资源、社会资源的扭结、节点、平台。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扮演这样一个扭结和平台,我们的价值产生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办一张报纸你来读,或者是我提供有价值的版面你来登广告,就可能产生系列的服务模式,有多点产出的价值回报,这就是所谓的嵌入性。如果我们能够将自身的内容和服务有效地嵌入到社会发展逻辑当中去,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影响力,而且可以提升我们更多的价值产出的可能性。如何嵌入社会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媒体人今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这方面如果有任何创新模式呈现,应该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的收获。

媒介要成为聚合各种资源的平台,需要更加开放的媒介经营模式、合作模式,其实质就是需要有一种权利的让渡。如何让渡媒介过去全权掌握的传播权,这也是一个课题。这就是所谓的另外一个媒介发展中的关键词“可控性”――如果你想要人家跟你合作,就要把这种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跟合作方分享。如何分享这种权利?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

1.选择权分享。给合作方更多的选择空间,事实上会反过来提升你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提供资源整合的可能性。

2.参与权。有更多的社会表达、文化表达,如果能够通过你的平台比较畅达的表达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不同的主张,不同情绪的时候,媒介成为整个社会,和全局的平衡者的时候,媒介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作用和意义将会显著提升,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和商业资源的加盟。

3.媒介接近权。把部分的媒介的评价权、决策权、表达权交给合作方,交给服务方,交给用户。

这三个方面的权利让渡已经各有其成功的案例,比如说“超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规则上分享表达权的成功,“超女”形成了一个参与表达的话语和意志平台,使任何一个观众都可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取舍评价,释放了今天社会人表达不同的审美角度意愿,所以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篇2

以稳定价格为核心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国际金融危机给保障我国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新的挑战,即如何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前高后低,波幅高达30%以上,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下滑,预计短期内很难明显反弹。这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非常不利。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减少是农产品价格下行的重要原因,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能源价格暴跌也加大了农产品价格下行的压力。农产品价格剧烈震荡,大大增加了我国调控农产品供需平衡的难度。因此,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是今年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不错,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确保,但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角度考虑,从确保实现扩内需战略目标的高度着眼,今年应该将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适度回升作为重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农业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统筹处理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关系,通过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来实现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统筹处理好农产品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关系,重点是避免个别农产品的数量变动影响对粮食安全形势的判断和宏观经济的预期;统筹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既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充分发挥临时收储和进出口调控等短期政策的效能。

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外向度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省际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资性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今年中央1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以强化生产功能为取向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土地一直兼有生产和保障的基本功能。随着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和农民就业渠道多样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有所弱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的情况下,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再度凸显。土地保障功能虽有利于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配置效率。从农村实际出发,未来一个时期基本的政策取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矛盾,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在近期,可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渐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为探索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在不同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出现过阶段性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 销售,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工业化模式。在产业限制逐步放开后,乡镇企业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拓宽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但乡镇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的事实说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单一模式不利于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应实行多元发展模式,既发展外向型经济,又发展内向型经济,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广阔的农村市场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当前,促进乡镇企业发展,需要体现三点基本政策取向:一是坚持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贴近农业,就是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业,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贴近农村,就是围绕转移农民就业、合理配置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性和生活业;贴近农民,就是形成以创业促就业、就业促增收、增收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二是在地域分布上重点鼓励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劳动力回流较多的省份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这些地方承接东部地区和城镇的产业转移,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和城镇集中布局,使乡镇企业职工的职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相结合,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

篇3

【关键词】 煤炭企业;经济形势;应对策略;成本控制;安全生产

自去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影响,国内煤炭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诸多煤炭企业面临煤炭滞销,煤价持续下跌,效益严重下滑,限产、停产等多重困难与挑战,企业经济运行受到严峻考验。面临异常严峻的形势,如何完成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生产经营化“危”为“机”,成为摆在煤炭企业面前的重要难题。虽然任务异常艰巨,企业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但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基础依然稳固。因此,煤炭企业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积极应对

困难面前比的是信心和勇气,“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虽然煤炭企业现在面临的形势比以往更复杂,困难比以往更多,生产经营形势更加严峻。但我们要在危机之中看到机遇与前进方向,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将“稳中求进”确定为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些都为煤炭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要充分认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把困难看得更清楚、更透彻一点,把可能遇到问题想得更复杂一点,考虑得更周全一点,把我们的应对措施制定的更完善,应对方案制定的更充分、更具体,坚定信心,科学研判,积极应对,就能够实现企业发展的平稳运行。

二、积极转变管理理念,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近年来,煤炭企业总体管理水平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生产型、随意性、经验型、粗放式、被动式”的管理模式依然普遍存在,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管理水平仍亟待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我们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呢?我们认为,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精细化管理实质是一个从“精”到“细”的发展升华过程。精者去其粗也,精心提炼、总结、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案;细者入其微也,穷其根由,由粗及细,由表及里,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精细化管理,通过管理提升找出风险点,止住出血点,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将企业管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随意性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转变、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才能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管理基础,才能使企业实现良好的效益目标。

三、加强成本控制,向成本管理要效益,实现降本增效

成本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要出效益,就要拼成本,哪个企业把成本压下去,这个企业就能活下来,谁压不下去,将来就无法生存。因此,煤炭企业要大力加强生产成本控制,树立全员成本管理理念,不仅搞经营管理的要有成本意识,搞技术的、抓安全的也要有成本意识,不仅管理干部要有成本意识,企业职工也要有成本意识。“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煤炭企业在管理上必须苦练内功,眼睛向内看,深挖成本潜力,向成本管理要效益,在成本管理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物料消耗的管理与控制。从加强物资计划编制做起,加强物资审批,实施物资采购、审批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投入上的大手大脚,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严格执行修旧利废、交旧领新、自制加工力度,提高材料物资的有效使用率,把材料管理提高到象抓安全一样的高度来对待,努力将煤炭企业成本的这个“龙头”降下来。

二是进一步加强薪酬管理。要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工效管理,提高工时利用率,强化工资定额管理工作,坚持职工薪酬与劳动效率、企业效益双挂钩的薪金管理原则,实现职工报酬合理、稳步增长,杜绝人工成本无节制、无限制地的增长与升高。

三是优化供电管理。主要是科学合理安排生产、检修班次和作业时间,优化供电系统、提高功率因数、采用新的设备和工艺,充分考虑谷峰时段电价,做好“避风填谷”工作,实行吨煤电费承包,通过多种手段降服煤炭企业成本中的这只“电老虎”。

四是加强设备管理。要从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维修保养入手,严格落实设备点检制,认真做好隐患排查和预防性维修等工作,保证设备完好和无故障运转,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修理费支出,同时,做好租赁设备计划编制,提高设备利用率,及时退租设备,减少租赁费支出,降低企业设备使用成本。

五是严格工程项目管理与审批。要遵循“收支平衡、总量控制、量入而出、留有余地”的原则,对生产、专项资金计划进行管理,各项工程、资金必须严格按计划执行,杜绝无计划工程和超计划审批,优化工程设计,把控工程质量,压缩不必要的专项投资,特别是非生产性工程及设备购置,把紧工程成本这道门,减少资金、材料无效投入造成的浪费。

六是严格控制其它支出。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大力压缩非生产性支出,特别是要严格控制精简各类会议、庆典,对公务用车、差旅费、办公费、会议费、业务招待费等可控性费用实行目标控制,切切实实降低企业非生产性支出。

四、树立煤质意识,抓好煤质管理

针对煤炭销售形势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要始终把加强煤质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在企业干部职工中树立煤质意识,形成“人人讲煤质、人人重煤质”的良好氛围,要把煤质管理上升到“保煤质就是保饭碗”的高度,做到认识、责任、工作三到位。从加强采面煤质管理做起,合理布置巷道和调整采高,搞好回采巷道层位控制和采面回收率管理,严格执行煤矸分装分运,合理配装运输,建立并完善采掘、洗选、装运、检验、入仓等环节的煤质管理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煤质管理,确保实现煤炭质量稳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五、搞好增收节支,勤俭持企

煤炭企业生产存在点多、面广、线长等特点,生产环境复杂多变,导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增收节支工作。一是要抓住增收节支的关键环节和部位,抓住主要矛盾,查找工作的关键管控环节,利用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方案优化,在采煤工艺、优化工作面设计、巷道支护设计、掘进工艺、运输系统、通风及瓦斯治理等大的环节和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好办法,抓好增收节支的重心;二是“既要抓西瓜,也要捡芝麻”,从点滴做起,增收节支工作不仅要从大处着眼,还要坚持从细微之处入手,动员广大干部职工将勤俭节约自觉贯穿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要把增收节支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使其成为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助推器。

篇4

[关键词]区域;梯度推移;非均衡集聚;粘性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098-04

郭萍(1972—),女,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广东惠州516007)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梯度推移粘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6cjl019)的阶段性成果。

冈纳•缪尔达尔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梯度理论被引入我国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中,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运用这个理论探讨开拓重心的空间转移,调整空间结构的途径。国内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点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1]。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我国学者周起业认为,梯度推移是有序的,因为处在发展阶段的产品的生产必须从第一梯度地区转移到第二梯度上某些条件较具备的地区,而不能超越转到劳动费和原料费等更低廉的第三、第四梯度地区,这是由地区的接收能力差异决定的[2]。当创新产品进入到发展阶段以后,生产虽已开始定型,技术密集度有所下降,而且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一部分外部聚集经济可以转化为内部规模经济,零部件在公司范围内自给的程度可以得到提高,对外部协作的依赖也会相对减轻,但他们在布局上对技术、协作等多种生产发展的条件要求仍然相当严格。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拥有比较先进的科学文化、较强的科技队伍、比较优越的信息、交通、金融与外部协作条件,完全可以把处在发展阶段的产品生产从创新发源地接受过来[3]。这些城市所控制的市场范围虽然小,但当创新产品进入发展阶段后,价格将会下降,需求频率因而可以增大,这就使得他们要求占有的市场也会相应缩小,以致一个二级城市的市场区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他们所需要的最小销售限界。而处在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地区暂时还不具备这种接受能力。王小鲁和樊纲认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过去20年中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出现了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差距扩大非常明显。[4]

一、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

西部地区(低梯度地区)与东部地区(高梯度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而出现了经济上的差异,即东部地区总体经济水平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后,这种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具有扩大的趋势。

(一)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差异

为了便于比较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后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变化状况,以2000—2008这8年的人均gdp数据为例,见图1。

根据图1可知,从1997年至2006年,无论在我国东部、西部还是在全国范围内,人均gdp都是在增加的,但是在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策略之后,西部地区人均gdp的增幅仍然低于东部地区,并且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东、西部地区人均gdp不仅仅在总量上有较大的差距,而且在增长率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2000年后这个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 gdp增长率的差异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出现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尤其在20世纪的90年代,差距扩大地非常明显,见表1。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东中西部地区的gdp年均增长率。20世纪80年代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的平均增长率约低1个百分点,而到2006年则扩大到2-3个百分点。

二、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存在的因素

根据上文的比较,可以发现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尽管梯度推移因素的存在,但是这种差距却有扩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一个区域梯度推移的系统内,尤其是我国这样充满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区域系统内部,就存在着诸多的延缓区域梯度推移进程的因素,从而形成区域梯度推移粘性。而导致梯度推移粘性的根源是生产要素的极化式聚集,具体表现为:劳动的非均衡集聚、资本的非均衡集聚和技术的非均衡集聚。

(一)资本的非均衡集聚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难以消化吸收东部地区先进的生产力,即便有东部资本流向西部,也只能获得较小的资金回报率,这样,不仅外资青睐于东部,东部资金主要用于东部,甚至中西部的部分资金也流向东部,中西部产业发展受到东部挤压,东部生产效率较高规模经济优势明显[4]。同时,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路、铁路路网单薄,密度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19%、22%;许多乡村还没有通上电,电话普及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这些都影响外部资金的流入。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的调查显示,由于各地港口便利、劳动力技能等自然禀赋不同,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尤其表现在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等方面。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投资环境总体排名前四位(a+)分别是杭州、上海、广州和深圳,而中西部地区只有重庆(a)进入前十位。

(二)劳动的非均衡集聚

东南沿海沿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能先发展起来,这实际上是地区差异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但是,我国缘于地理位置差异产生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不可能根除的,因为东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创造的财富多,那么这里就应该聚集大量的人口;内陆地区经济总量小,那么它的人口规模也要小,这样人均收入就可以实现平衡。这种平衡地区间收入差距意味着要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落后地区的劳动者为了获得发达地区的高收入,要转移到沿海发达地区来,这将是

从人才方面看,由于高梯度地区依靠自身优越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的流入,从而为给从业人员提供优厚的报酬、舒适的就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带来了可能,而事实亦是如此。不发达地区吸纳人才的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加之工业化难以“提速”,城市化缓慢,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往发达地区,如表2所示。2008年,西部比较发达的地区四川和陕西制造业职工的年均工资分别是9 345元及8 960元,较广东的18 224元低得多。至于科研人员,四川及陕西的年均工资分别是13 507元及12 796元,而广东则高达25 032元。这种工资差距直接会导致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尤其是年轻的科技人员流向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从1997年至2008年这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84%,而且还有加速增长的趋势;而西部地区在同期的增长率却不到30%,并且增长的高峰期在1999和2000年,即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开端。同时,每年从外省毕业的西部地区生源的大学生中,回到西部地区的不到五分之一。在劳动力的素质方面,2008年西部地区每一万名就业人员中仅有105名科学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人员,上海达到587名,只及上海的1/5,因而人才的流失以及人才的短缺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动力源泉不足的决定性因素。在一些国家中由于人口的流失造成的经济凋零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由于旧有的工业的衰败、人口的大量移走,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整理

篇5

残疾大学生就业形势能力提升途径

一、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今我国大学生存在缺乏对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学生自身能力的下降导致我国近年来就业率的不断下降,有一部分学生的“等,靠,要”的思想严重,面对就业缺乏自身主动性,没有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缺乏相关的专业基础,同时也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些都导致大学生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我国部分高校内的残疾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加严峻,残疾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具有双重压力。

二、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决定其就业的成败,因此积极探索和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件有利于残疾群体发展和大学生群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同时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也是我国高校进步的表现。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出现就业率偏低的情况,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使招收残疾学生的高校更有信心为残疾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因此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于国家,于社会,于学校,于残疾人都具有益处的行动。

三、残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一)学校扩招导致我国学校出现供过于求的现状

自从我国实施扩招以来每年高校招生人数一直创历史新高,扩招的后果导致我国每年毕业的人数也将会增多,这样就会出现人才的饱和情况。残疾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其就业状况也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影响。

(二)人岗匹配程度低致有岗无人能满足

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培养不断进行改革,但是在很多专业性强的方面方向依然做的不到位,在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上依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样最终出现了每年有大量的人才涌进市场但是这些残疾大学生却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

(三)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眼高手低”的情况

很多残疾大学生对社会整体情况认识有限,加之其作为残疾人中的知识精英,与生活实际情况相比其对于岗位、工作环境、薪资水平期望较高,导致部分学生难以立即实现就业。

(四)就业能力不足是目前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很多残疾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恰是企业招聘大学生的主要考虑因素。因此要想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核心。

四.残疾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残疾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

1.学校要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查,让残疾学生认清现如今的就业形势,降低残疾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帮助残疾学生改变“眼高手低”的心态。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导残疾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正视当今就业形势,确定适合本身的就业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鼓励残疾学生体验基层

学校要积极配合国家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和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基层中去接受锻炼,树立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观念,在基层中不断历练自己,实现人生的升华。如有条件,残疾大学生也可以利用相应的机会走出去看一看,储备自身的经历和阅历。

(二)加强残疾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残疾大学生自身的“软实力”

1.扩宽残疾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渠道。残疾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校专业课知识之外可以通过参加学校活动扩宽综合知识面,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进行学习,做好知识与文化的储备。

2.发挥学校的实践平台作用,学校鼓励残疾学生主动争取班委、学生会的职位,在这些活动中历练不仅可以提高残疾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可以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团体协作力、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完善社会实践教育。高校在实际行动中要切实体现出实践对于残疾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性,学校要积极建设实践活动基地,鼓励残疾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勤工俭学等活动。

(三)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硬实力”

1.改革教学课程,提高残疾学生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对于残疾学生就业情况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以就业形势为参考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同时要引进职业人才作为指导老师,强化残疾学生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在开展知识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大对技能训练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学活,提高残疾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校在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积极与对口企业签订协议,双方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残疾大学生在实习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自豪感的提升。

3.鼓励残疾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学校每学期通过举行竞赛的形式提高残疾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竞赛中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五.结束语

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残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政府在残疾大学生就业中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社会要更多的给予关注与机会,学校要调整教育方针,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切实提高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就业编辑部.2004年中国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7):4.

\[2\]住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

篇6

【关键词】卫生资源;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均衡性

一、前言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着各方面制度的重大变革,其中医疗制度是特别重要的一项改革。本文将基于京津冀三个城市研究公共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性。首先综述国内外学者的理论研究,会发现研究者常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均衡性,一个是基尼系数,一个是泰尔指数。第二部分为数据分析,通过北京、天津、河北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员、注册护士数计算不同年份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最后分别按照时间和不同的资源项对指数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二、公平性分析

(一)京津冀卫生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分析

北京、天津、河北2000年2012年卫生资源配置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包括三个地区的总人口数、医疗机构数、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注册护士数五项基本卫生资源状况,见表1。研究区域的划分以行政划分为标准,分为北京地区、天津地区、河北地区,之所以如此划分还考虑到了地区卫生资源分布的差异性,数据证实北京人均资源第一,天津居中,河北次之。

1.绝对指标分析由表1可见,京津冀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总体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的,人均卫生资源量则稳中有增。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万)、人均卫生技术人员(万)、人均注册护士数(万)三个指标都显示北京的医疗资源较为丰富,但是在人均卫生医疗机构数方面,河北的医疗机构数远远超过北京、天津,医疗机构等硬件设施资源分配具有公平性,但是在卫生技术人员、注册护士数、医生数等软件资源方面公平性却较为缺乏。

2.基尼系数指标分析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对京津冀地区卫生资源分布均衡性进行度量,得到京津冀地区卫生资源分布均衡性的基尼系数,见表2。由于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地区的卫生资源数据是离散型数据,基尼系数的计算采用公式;;其中为基尼系数;为按各区域人均资源占总资源的份额从低到高的顺序排的;为各区域的人均资源;n为区域数。

本文在衡量公共卫生支出公平程度时,0.15以下为高度公平,0.150.25为相对公平,0.250.35为比较合理,0.35以上为差距偏大。根据基尼系数的大小判断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程度可知:首先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在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分配时较为公平的,介于0.15上下,其中床位基尼系数变得越来越小,目前稳定在0.06,属于高度公平,技术人员基尼系数始终稳定在0.17,属于相对公平。而医疗卫生机构数和注册护士数的基尼系数较大担任属于比较合理的范围,其中机构基尼系数逐渐上升,达到了2.5以上,这与绝对指标分析的结果有出入,综合看来医疗卫生机构在京津冀地区的分布是较为合理的但不是绝对公平的,注册护士基尼系数在0.2以上但小于0.25,且一直保持下降趋势,属于比较合理的范围。综上所述,利用基尼系数对京津冀地区的卫生医疗资源分布公平性判断,总体卫生资源配置是较为公平的。

(二)京津冀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分析

1.Theil指数的计算。;式中为各类地区人口数占三个城市总人口数的比重,为各类地区人口所拥有的卫生资源数占三个城市卫生资源总数的比重。T为泰尔指数,T值越高,资源配置越不公平。与常用的基尼系数和Lorenz曲线相比较,泰尔指数弥补了基

尼系数和Lorenz曲线只能反映总体差异程度的缺陷。

2.由表三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20002012年期间,各项卫生资源配置非均衡性的排列顺序(由大到小)为:医疗卫生机构,注册护士数,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机构床位数。

三、结论

京津冀卫生资源在地区间配置存在非均衡,但不均衡状态在下降而且处于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因此,京津冀地区卫生资源均衡性配置的实证分析表明:京津冀城市圈的发展要注重和谐性,北京作为中心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且政府之间的合作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行政人员;绩效评价;波士顿矩阵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军校也进入到改革的时期。怎样公平、公正、透明的定义对军校行政人员进行绩效评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影响人事改革的关键因素。依据军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评估系统进行探索,建立相关的评价模型。

一、军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的基本原则

军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在军校开展的评估以人为本。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效率是靠管理出来的,不是一味的考核得到的。因此,评估的标准科学化、硬性规定,要采取人性化操作的模式。第二,坚持民主评估的原则。在进行评估的时候,可以广泛采纳服务对象和群众的意见,加大群众的参与,确保评估的过程具有公平性、公正性、透明性的特征。第三,采用360度全方位的评估模式。360度全方位的评估形式,可以使被评估人员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公开公正的评估。第四,考核的结果与待遇相互联系,充分调动整体的积极性。在行政人员的考核中,需要充分依据考核的结果,把该结果和晋升、奖励结合到一起,考核工作得到很大的重视,从而调动整体人员的积极性。

二、解决军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的两个模型

在确定好评估的原则后,就必须设计相应的评估准则和方法。本文依据军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价模型中经验与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得出两种标准的评估模型。

(一)经验模型

经验模型也可以称为线性模型,在该模型中假设出几个原则,运用原则推导评价模型。首先,我们可以假设影响行政人员的评估分数的因素有两种,分别为上级和工作对象,工作对象又可以划分为服务对象、有关部门、同事。以下是模型进行推导的过程:

1.办公人员工进行工作,是为服务工作对象。因此,在进行总评的分数中,工作对象必须占据大量的分数。

2.办公人员依据上级的领导进行工作,就相当于上级左右手,一个人的双手如果无法正常使用,不能灵活运用,不值得信赖的话,就不能把工作做好。因此,上级的分数也应该受到重视,也要占据一定的比重。另外,在军校的管理中层人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常运用目标责任制的方法对中层的人员作出公平、全面的考核,并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奖罚、职务升降的依据。在上级的职责组成中,行政管理人员的所担负的责任也占据其职责的一部分。

3.工作对象的满意度权重会跟随上级满意度权重的升高而降低。如果出现上级所占的分数权重太大,办公室人员就会向上级的想法上进行偏重,进而忽视了服务对象的意见,致使出现服务作风和质量降低的反面作用。

4.依据上述情况可知,在对管理人员进行评估的总分中,工作对象的评分结果应占据大部分,但也不能是压倒性的,上级的分数也必须占据一定的比例,也不能是压倒性的。上级评价的权重和服务对象的权重之比建议为4:6或3:7。

5.依据目标管理的规定,在一个部门中,统一由单位领导进行工作的调配,选用4:6的比例,有益于加强领导的权威作用,确保政令的上下通行,保障组织目标快速的实现。

假设办公人员的最后评分为X,把领导的评分设为L,工作评分设为G.那么该模型的式子为X=0.4L+0.6G.这是基于两个因素进行考核得到的分数。如果出现多个因素的时候,也可以把该式子进行推广。

(二)类波士顿矩阵分析法

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又称为波士顿咨询集团分析法。文中运用的数学模型和波士顿矩阵分析法有相似之处,所以也叫类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在该模型中,把考核所多得出的结果划分为优秀、称职、不及格三个部分。

在这里,假定影响考核总分的只有两个因素,之后再把它推广进而出现多种因素的情况。把这两个因素设为领导与工作对象的分数,在类似于波士顿矩阵分析法中把矩阵划分为四个区域运用不同的策略。把考核的最终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及格三个区域。(如图1)

图1 类波士顿矩阵分析法

在该模型中,可以把领导评分和工作对象评分的范围0

篇8

(一)保障公共经费对基础教育的供给是确保低收入人群享受平均教育的重要前提

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公共经费均占义务教育投资总额的85―90%左右,远高于我国。如英国义务教育经费中,中央政府负担了60%,地方税收负担了36%。个人负担的学费和来自民间的捐赠仅占4%。这种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充分保障了不同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够公平、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义务教育由政府兴办,其经费由政府公共经费承担,是国际通行的做法,也是被教育经济学理论以及各国实际证明了的最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做法。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投资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切实保证每一适龄儿童获得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

(二)调整政府间财权事权格局是使落后地区享受均等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

法国、日本等国在19世纪末也曾将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主要让基层承担。这种低重心的财政负担机制往往导致基层地方财政“事权过多、财权不足”并因各地财力的差异而影响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都加大了中央和州、省一级地方政府的投资责任,使政府投资重心适度上移。如日本通过采取国库负担制度、国库补助制度以及地方交付税制等,解决了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保证了义务教育制度的落实。韩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占到了教育预算总额的74.6%,从而使各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大体均衡。参照各国经验,我国也应适时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负担比例,并建立起有效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帮助经济落后地区具备兴办义务教育所应有的财力,保证义务教育在地区间获得较为均衡的发展。

(三)关注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公平性

韩国政府在推进免费义务教育时,采取了先从农村、渔村、岛屿等教育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开始;当政府财力增强时,再在大、中城市实施全面免费教育的战略。日本1950年颁布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规定政府财政给予偏僻山区和岛屿的教育设施建设以特别支持,以改善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环境;1956年颁布了“贫困生入学中央财政补助最低标准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障儿童和偏僻地区儿童建立了扶助制度。美国在促进义务教育公平性方面,则主要采取了联邦政府教育经费优先投向欠发达地区、各州政府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投向更困难的学校的做法。各国经验都证明,对初级与中级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要超过高等教育,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教育投资的回报一般要超过经济较发达地区,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公共教育投入所产生的“正外部性”往往超过富裕家庭。

(四)通过立法保障公共教育的必要投入

日本上世纪60年代初每年用于教育基建的投资占GDP的1%以上,在人均GDP1000美元时,教育经费支出占GDP达到5%。东亚四小龙在其经济开始腾飞之际,也都无不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各国都将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增长的目标写入有关的法律规定,向国民做出公开承诺。如日本在教育财政方面颁布有《义务教育国库负担法》、《日本私立学校振兴财团法》等法律,将教育财政制度纳入法制轨道。美国西部各州在1852―1885年间,都先后颁布了《强迫就读法》,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推行全民免费义务教育。此外,由于公共教育投资的回报可能会有一个“时滞”,需要政府制定立足中长期发展的教育投资规划。建议我国政府也应逐步将教育投资规划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每一个5年规划中规定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长的量化目标,保证其逐步增长,争取在2020年左右提高到占GDP的5.5%左右。

(五)鼓励社会兴学、办学,拓宽教育投融资渠道

从OECD等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看,基础教育由政府主要兴办,并非排斥民间资金、民间机构的进入;鼓励社会兴学、办学,可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广开教育资金渠道。如OECD国家目前平均有13%的中小学生在私立学校就读,其中10.6%在“公办私立”(即政府投资、私人运营)的学校就学。韩国政府在鼓励社会办学方面,采取个人捐资、企业投资、私立学校基金制、开放教育市场等多种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从而拓宽了教育投融资渠道。我国应参照各国的经验,对社会资金兴办教育提供优惠政策,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并逐步建立起作为公共产品的义务教育完全由各级政府共同承担;作为准公共产品的中、高等教育由政府、社会、个人分担;作为私人产品的其他教育服务完全向社会主体开放的新型教育投融资体制。

二、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等化方面

(一)伴随未来国民经济的高增长,公共卫生支出与卫生设施投资应保持相应的增长速度

各国经济增长与其卫生支出增长的关系,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国民经济从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的经济高增长期,往往也是卫生支出与卫生设施投资高增长的时期。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卫生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个人支出份额明显下降。如在OECD国家,卫生费用的绝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在OECD的22个主要国家中,只有5个国家的政府承担的份额小于70%。2000年发达国家政府卫生经费所占份额平均为73.0%,高于发展中国家十几个百分点。同年,我国卫生总支出占GDP比重与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费用的份额这两个指标(5.3%、39.4%),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8.5%、73.0%),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7%、61.8%),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我国应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政府支出在医疗卫生费用中的比重,以逐步实现基本卫生服务设施的均等配置,消除卫生服务可及性上的不平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优化医疗卫生支出与投资结构,政府投资应向公共卫生、农村医疗等领域倾斜

各国政府在制定卫生发展政策时,往往会明确政府投入的优先领域,以最大限度实现卫生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与公平性。如日本将政府财力主要集中于全国性的传染病防治体系、为边远地区及弱势群体提供医疗服务等具有明显外部性、公益性强、低营利性的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少发达国家政府卫生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支出用于公共卫生方面,对医院的投入则主要依赖非政府部门来完成。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往往集中于对各级政府医院的投入,对公共卫生、社区健康服务、农村医疗等真正需要政府资金支持的领域投入不足。政府在卫生领域投资职能的“错位”,也是目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与低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未来一个时期政府投资应更多地关注贫困人群、农村与边远地区、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口,提高公共医疗服务在这

些弱势群体中的可及性,对正外部性明显的公共卫生、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政府更应该责无旁贷,优先予以考虑。

(三)实行区域卫生规划制度,统筹规划协调各地区卫生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挪威政府将全国19个市划分为5个大区,统筹配置卫生资源,一方面着重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医疗合作;另一方面严格新建设施在较发达区域的准入,以解决各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区域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可以参照国外经验,将全国各地按照其医疗卫生设施水平的高低,划分为几类区域,在政府投入上区别对待,促进各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四)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对农村边远地区医疗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拓宽农村边远地区卫生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

各国政府在消除城乡医疗差别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这些政策措施:一是制定政策目标。二是通过立法,保证国家对农村边远地区医疗设施建设与相关运营经费给予补助的标准的落实。三是增加农村地区卫生支出预算。四是建立专门的基金,通过提供财政激励机制,鼓励社会投资。

(五)充分发挥社会资金与民间组织的作用

各国在建立医疗服务供给体系时,都特别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但政府主导也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医院垄断,并不意味着限制私立机构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新加坡政府认为私营机构在初级保健服务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公立医院主要集中于高度专业化的医疗服务领域。美国目前60%的社区医院都是由非赢利性的私立机构运营,它们提供了约70%的床位数、约70%的住院服务和约30%的护理服务。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应充分发挥社会、民间资金的作用,逐步建立起政府与民间合理分工、恰当定位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将民间机构能作好的领域向民间资金开放,政府资金就能更集中地投向公益性更强、外部性更明显的领域。

(六)改革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建立独立公正的医疗服务监管体系

英国政府自1990年开始对其公立医疗系统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原先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减少政府在医疗服务中的直接参与,完成其作为服务购买者与服务提供者(及设施建造者)角色的分离。通过对公立医院进行重组,利用公共合同替代原来的行政关系,在公立医院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同时成立一系列新的独立监管机构,对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采取“一视同仁”的监管。通过改革,解决了由于“政府过度管制”而导致的公立医院处于垄断地位、医疗供给效率低下、服务质量降低、价格失灵、不能对顾客需求进行有效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篇9

前期推出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由于其偏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虽然已初见成效,但在刺激消费增长方面成效甚微。因而急需推出的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应偏重拉动消费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经济数据,今年一季度经济的回落超过预期,消费的增长低于预期,目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仍然制约着消费的进一步扩大。

当前,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不仅尚未见底,而且还在加深蔓延和加剧恶化。欧美各国和日本经济严重收缩、负增长已成定局。一般预测,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3%z左右的负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也岌岌可危。近来,各国和国际组织都纷纷调低了对本国及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将下降0.5%-1.5%。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将下降1.6%,世界贸易量将下降9%。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60%,如此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打击还将加剧。显然,中国经济要触底回升和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依靠出口贸易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唯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出口型经济转换成内需型经济,尤其是消费型经济,才现实也可能。须知,美国经济长期保持强劲的发展,主要依赖旺盛的国内消费经济,美国消费经济占GDP的70%以上。相比而言,中国消费经济现仅占GDP的30%,而且是从过去最高的45%到现今的30%,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就国内经济环境而言,形势仍然异常严峻。由于外部需求持续严重萎缩,中国出口持续大幅下降,加之内需消费乏力,不少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纷纷减产、停产、破产,三农问题的解决也受到严重冲击,加之今年高校毕业生和往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700多万以及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同比减少21万人,就业形势严峻,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的风险也在随之增加。

前期推出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由于偏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虽已初见成效,但在刺激消费增长方面成效甚微。因而急需推出的新的刺激计划,应偏重拉动消费增长。

首先,要加大政府的消费性财政投入,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确保社会保障体系同步覆盖,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增加教育文化投入。扩大消费最具潜力的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除加大政府的消费性财政支出外,还需加大相应的制度改革和政策措施力度,加快对制约城镇化进程的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体制。

其次,要持续稳定地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把部分国有资产以股份形式分配给人民。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减轻税赋,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消费税,对中低收入家庭减征或者免征个人所得税。

其三,要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和融资支持力度,出台激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以稳定和增加就业率。

其四,要加大对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指导服务的财政投入,拓展多种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地增加就业率。

其五,要进一步扩大文化娱乐、体育运动、旅游休闲、信息服务等消费性财政投入。

其六,要进一步加大和完善“家电下乡”、“农用汽车下乡”财政投入补贴政策,减轻大宗商品消费的税费,刺激城乡大宗商品的消费。

篇10

[关键词] 晶体损伤;电离辐射性;调查;原子弹试验

[中图分类号] R818.89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4-117-02

我院对重庆市1965~1973年间参加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复员军人进行全部的普查工作,我科重点检查电离辐射性晶体损伤,现报道如下。

1检查与诊断

1.1检查方法

1.1.1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远视力不足1.0者,需查矫正视力。40岁以上者不查近视力。

1.1.2按照解剖顺序,依次检查外眼,借助裂隙灯检查角膜、前房、虹膜及晶状体。

1.1.3非接触眼压计检查眼压,除外青光眼。再以复方托品酷胺眼液快速散瞳剂充分散瞳,用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及眼底,然后用裂隙灯检查晶状体,记录病变特征,并绘示意图。

1.2诊断标准

按中华人民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95-2002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1]。

2结果

以下结果排除年龄因素并且晶体损伤不能排除与电离辐射性有关,见表1。

3讨论

重庆市1965~1973年参间加我国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复员军人中,本次检查人数为3569人,结果显示晶体损伤不能排除与电离辐射性有关84人,占总人数的2%;晶体Ⅰ期损伤56人,占晶体损伤人数的67%;晶体Ⅱ期损伤28人,占晶体损伤人数的33%;无一例Ⅲ期、Ⅳ期损伤,说明当年我国电离辐射性晶体损伤防护措施非常不错。

电离辐射性晶体损伤发病机制:射线粒子也可以引起细胞内的水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大量的H2O+、H2O-和H+、OH-等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与细胞内的有机化合物相互作用,形成氧化物而破坏细胞的代谢过程,引起晶状体细胞染色体畸形、核破裂及变性。这些受损伤而变性的上皮细胞移行和堆积在晶状体后部,借裂隙灯检查,可见点状和颗粒状混浊[2]。

X、γ射线和中子等照射眼晶体后,可致放射性白内障。Chalupeck于1897年首先发现X射线可引起家兔眼晶体变化[3],我国汤喜成等[4]用25和50cGy 60Coγ射线一次照射兔眼后,后期用透射电镜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晶体组织及形态学变化。结果发现TEM观察到25和50cGy照射后早期均有明显晶体上皮细胞损伤,表现为胞浆内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高尔基氏器等膜性结构水肿及空泡变,细胞间和胞浆内明显水肿,大量空泡形成及层状小体增多。50cGy组更明显。一般认为X线和γ线导致白内障的最低辐射量,一次照射量为2Gy,3~12周内累积照射量需4Gy,超过12周,累积照射量则需5Gy。如果照射总量超过11.50Gy,则不论所受照时间经过多长,均引起白内障。中子致晶体混浊的相对生物效应为γ或X射线的2~4倍。快中子致白内障的阈剂量在0.7~1Gy之间。电离辐射引起晶体混浊的潜伏期,最短为9个月,最长为12年,平均为2~4年。年龄愈小,潜伏期愈短。剂量愈大,潜伏期愈短[2]。

晶状体有明确的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大剂量的外照射,或长期超过眼晶状体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历史(有剂量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记录显示累积剂量在2Gy以上(含2Gy),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晶状体开始混浊;具有放射性白内障的形态特点;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并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

排除其他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起始于后囊下型的老年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高度近视、色素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与全身代谢有关的白内障(糖尿病、手足搐搦、长期服用类固醇等);挫伤性白内障;化学中毒及其他物理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

然而并非人们一接触X线就必然引起放射性白内障。接触很小剂量X线,不会引起白内障,比较大的剂量 (一般在200拉德以上)才有可能引起。但对放射线的防护工作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事放射线工作的人员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尽量减少接触放射线的时间。②增大与X线的距离。③设置屏蔽。④戴铅防护眼镜。对接触原子反应堆、高能加速器、放射性元素等的人员,都应当加强防护。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放射性白内障诊断标准[S]. GBZ95-2002,2002.

[2] 刘家琦,李凤鸣. 实用眼科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94-595.

[3] 张积,问清华,唐华,等. 大亚湾核电站工作人员眼晶体情况的调查[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9,19(4):282-283.

篇11

一、上半年招商工作形势

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全球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呈负增长,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这给我公司的招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2009年上半年可以说是近年来招商工作最严峻的时候,新的招商项目引不进,已洽谈的项目很难成功。

二、上半年招商工作情况

面对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和国际国内的严峻经济形势,我公司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仍然推进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主要情况是:(填写具体数据)

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我公司招商工作成绩与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有较大差距,这固然与客观实际情况有关,但也与我们畏难情绪大,信心不足,努力不够是分不开的。下半年,我公司要正视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困难,鼓足信心,顽强努力工作,力争取得招商工作好成绩。

2009年上半年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全球及我国的经济十分严峻,给我公司招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上半年招商工作成绩与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有较大差距。为了搞好下半年我公司的招商工作,弥补上半年的不足,力争完成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在分析上半年的形势情况后,对2009年下半年招商工作打算如下:

一、上半年的形势与情况

上半年我公司所面临的困难是近几年最大的,一是受世界金融风暴的冲击,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已成立的企业也是艰难维持,承受亏损。在此情形下要招商,无疑是雪上加霜。二是县政府给我公司招商工作的政策没去年优惠,这也给我公司开展招商工作带来新的困难。三是我公司物流运输企业不能做,减少了我公司的经济收入。四是工商税务要求越来越高,我公司招商工作量越来越大。

二、下半年招商工作打算

1、坚定信心,做到招商工作的意志不动摇

我公司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做到招商工作的意志不动摇。我公司要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奋发努力做好招商工作。

篇12

关键词:市县;“五险统征”;难点探析

社会保险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保险目前基本是分设经办。今年,根据全省统一要求,要实现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险统征,做到统一登记、统一申报、统一基数、统一征缴、统一分账、统一稽核。

一、“五险统征”的基本模式和要求

以前参保单位办理养老保险在一个地方,办理医疗保险是在另一个地方,需奔波多个经办机构,比较麻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缴费的积极性。“五险统征”是要打破过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个保险经办机构之间业务分离状态,整合社会保险经办资源,减低经办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参保单位事务性负担。统一征缴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张票据征收、一个平台共享”的办理方式。“一个窗口对外”就是在一个窗口能办妥各项保险的参保登记、基数申报、信息变更、核定缴费等,以减少参保单位的办公成本开支,方便业务办理。“一张票据征收”就是将应缴纳的五项保险开具一张票据、一并征收。“一个平台共享”就是把涉及五个险种、时间跨度近20年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实现对参保单位、参保人员“同人、同城、同库”管理,杜绝参保单位在申报缴费过程中各险种数据申报不实的问题。

二、“五险统征”的难点分析

五险分设机构、单独征缴管理比较容易,但实现“五险统征”却困难重重。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现状,难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五险统征”信息系统滞后

在以往各个险种经办当中,从审核、记账到计发待遇,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电脑和软件。电脑硬件的发展已满足了我们的需要,可软件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发展。软件功能是否完善是现代经办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五险统征”的核心支撑点,关系到经办工作的成败。“五险统征”的关键是解决信息系统统一问题和完善五“险统征”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2.软件互不兼容、数据整合困难

“五险统征”必须使用信息系统,对历史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同人、同城、同库”,否则仍是貌合神离。从当前各个险种来看,有的软件是在“核心二平台”基础上开发的,有的是在“核心三平台”基础上开发的,有的是自主开发。企业养老保险软件设计根据规定要求信息点是180个,而职工医疗保险则没有这样的要求。各险种管理软件在实际运用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边用边改。各个险种系统分散、互不兼容、数据不能共享,是困扰“五险统征”的最大难题。以往形成数据的过程中,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保险费,进行了选择性参保,在不同险种上参保人群、参保时间不一致;有一部分人虽是同一个人,但在不同险种上姓名和出生日期也不一致,如在养老保险上以招工档案建立参保信息,在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上以身份证建立参保信息,为数据整合增加了难度。

3.用人单位管理体制不同、各险种统筹层次不同为“五险统征”设置了障碍

企业养老保险已是省级统筹,根据政策和体制划分,地址在市县的省属企业和央企被列为省级征缴管理(如金融系统、邮政、电力、网通等),而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由于统筹层次低,在当地登记参保,数据集中在市级。同一个单位,如银行内部的原固定工、城镇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在省里,而柜员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则在当地登记参保;石油公司的养老、医疗、失业在当地登记参保,工伤、生育又在市里登记参保。对这些企业进行“五险统征”就无法实现。

4.不同企业之间效益悬殊,效益低的企业选择性参保仍然存在

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项保险,而不应当“缺斤短两”,只给职工缴一、两种保险。“五险统征”的目的就是要实行一张票据征收,确保每个人五险都参加。但在实际当中,用人单位之间效益差别较大,效益好的企业除为职工缴纳五项保险外,还有能力为职工缴纳企业年金和大额补充医疗,而有的单位连缴纳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都捉襟见肘。由于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于传统企业;国家控制行业(如烟草行业)好于其他行业;中央直属企业好于省属企业;省属企业好于市县企业;条管单位好于地方企业;资源型企业好于加工制造业;加工制造业好于饮食服务行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好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5.经济体制上的差别和维权执法力度的不足使民营企业仍选择性参保

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体制上有差别。在利益分配上,民营企业业主把自己和少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职工的利益,即使考虑职工利益,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和少数人的利益,如为了留住企业技术骨干、稳定职工队伍,才给他们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为了发生工伤时避免自己赔偿巨额费用,才给职工缴纳工伤保险。当地维权执法力度的不足也放纵了这种企业行为。

6.经济形势严峻对五险征缴的影响

今年经济形势严峻,市场疲软,企业效益下滑,给“五险统征”带来了很大影响。就拿主导产业为煤炭生产的市县来讲,煤炭市场萎缩,煤价下跌,煤炭滞销,部分企业已停产、工人放假。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效益也随着下滑。“五险统征”后直接导致企业缴费的增多。试想一下,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没能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在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关门停产企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通过一张票据征收只是征缴方式的改变,实现全员全险目标的困难会更大。

7.在发展地方经济和“五险统征”上,地方政府会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地方国有经济逐步退出,民营经济此起彼伏。为了鼓励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会把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如果强行让这些刚发展起来的单位缴纳五险,那么一些单位会因此关门停产。

三、五险统征的推进方法和步骤

经办机构资源整合是十报告提出的任务,是历史的必然要求。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科学发展客观要求、事权划分清晰、机构设置科学、人员管理规范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是必然趋势。要推进“五险统征”工作,应建立一个“五险统征”试验点,整合经办资源和业务数据,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形成制度再稳步推进。

1.成立统征机构

这个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熟悉各个险种的政策规定和管理要求,应当从原有保险机构业务骨干当中抽取能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这个机构应当能充分利用软硬件管理工具,在既定的业务流程下,按照“五险统征”的要求形成一个有机结合、高效运作的整体。

2.建立和完善“五险统征”的信息平台

“五险统征”信息平台应当是能满足各险种不同缴费比例、划转比例的要求,使各险种数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功能完善、使用顺畅、人机界面友好的管理软件。

3.建立统一的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应当是将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员的年度缴费基数统一申报,经办人员将对参保人员和缴费基数进行核定,基数不统一的,由参保单位重新申报,核定通过的则由系统生成应缴金额并出具“五险统征”缴费通知书,由参保单位凭缴费通知书到指定银行进行保险费划账。缴费到账后,由统征机构各险种进行业务分账,最终由财务向各险种账户内划款。

4.建立和完善“五险统征”的各项规章制度

有了统征机构,建立了信息平台和业务流程,为了确保各业务流程正常进行、循环往复、不出差错,还应当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具体规定,明确在各个业务环节上应当怎样做和不应当怎样做,必须怎样做和禁止怎样做,并且要不断完善这些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

5.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篇13

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财政部长盖特纳2月上旬宣布,政府将要求接受救援资金企业的高管年薪不得高于50万美元。奥巴马表示:“为了重建金融体系,我们必须先重建信任。为了重建信任,我们就必须确保纳税人提供的资金不会用来向华尔街发放高额薪酬。”

美国是此次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与风暴中心,经济遭受到极其严重的冲击,民众生活水平普遍下降,在这种情形下,部分接受援救企业高管依然坐享高薪,无疑是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在发生严重金融危机、经济亟待注入大量救助资金的情势下,部分企业高管依然高薪照拿不误,显然也会妨碍与影响经济救援计划与行动所能发挥的功效。更为重要的是,救援企业的资金来自纳税人缴纳的税款,在国民为救助企业与经济过苦日子的时候,企业高管们依然拿着巨额甚至是天价薪酬,这种行为不但不道德,而且也可说是对于纳税人税款与民众资产的一种不正当侵占,同时也会使得普通民众抗击金融危机信心与对有关机构及企业的信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受挫。正因为如此,美国各界普遍对部分接受救援企业高管依然坐享高薪现象表示出不满,美国政府宣布限制接受救援企业高管的薪酬,是为了更为有力地抗击金融危机的肆虐,更为有效地救助该国经济,同时也是对于美国普遍民意的一种顺应。

其实,不单是美国,我国部分企业高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享受过高薪酬甚至是天价薪酬的现象。比如中国平安保险总裁马明哲享受6000万元年薪此前就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即便是遭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形势趋于严峻之后,除了有少数企业高管主动降低薪酬之外,多数企业高管的薪酬标准依然未见实质性的降低。而日前引起舆论指责的国泰君安去年给员工发放人均100万元薪酬事件,为部分企业高管即便是在经济形势严峻情势下依然坐享高薪,增添了又一新的例证。

美国政府限制企业高管薪酬,是在发生金融危机背景下采取的一种干预措施,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接受经济救援企业的高管。而当前我国也遭受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且我国政府当前也正在或已经向不少行业与领域注入了大额救助资金,所以我国部分企业高管照拿巨额甚至是天价薪酬,同样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同样可说是对于纳税人税款与民众资产的一种不正当侵占。而与美国那些高管薪酬受到限制的企业有所不同的是,我国不少高管享受过高乃至天价薪酬的企业中有不少是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如果说美国那些接受救援的私营企业高管薪酬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也需受到限制,我们的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高管们的薪酬,在国家经济遭受严峻挑战情势下,又有什么理由不应当受到必要的限制呢?!

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会被用于谋私,企业与公司高管们掌握的权力亦是如此。所以,当此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影响之际,我们也应在限制企业高管薪酬上实现与国际其他国家做法的接轨,同时更要在建立健全制约企业高管薪酬发放制度建设上实现与国际的接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也应当将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作为清理企业高管享受过高薪酬现象的一个契机,更应当将其当作重新为企业高管薪酬发放建制立规的一个契机,通过建立健全制约机制为企业高管不正当享受过高薪酬现象画上一个句号。

篇14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2008中国CFO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首先我代表本届评选委员会向当选2008年度CFO人物的十位嘉宾表示祝贺!

2008年中国CFO年度人物的评选主题是“逆势作为的CFO”,逆势作为这一主题非常好,不仅准确地鉴定了过去的2008年,更符合2009年的实际情况。

应对和走过世界金融危机,需要CFO逆势作为。

2009年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走出危机,应对挑战,需要全面分析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和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既充分认识世界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又善于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换中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遏制实体经济下滑。各国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加大出口等效果。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中,政府无疑要进一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企业重组、培育市场主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CFO要抓住时机,采取推进并购重组等一系列的措施,推进企业改造和发展。因此,把握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需要CFO逆势作为。

实现中国经济在世界率先复苏,需要CFO逆势作为。

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国一些经济指标有回暖的迹象,一些企业销售开始回升,库存开始逐步地减少,用电量在有些方面、有些地区、有些行业也开始上升。一些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正在逐步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国内经济学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2009年中国经济将早于其他国家开始复苏。

同时,与2008年相比较,我们还要理性地看到,无论2009年GDP增速实现多少,企业利润预计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科技创新和发展是企业长期增长的支撑。总理为此强调,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要把加快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与当前扩内需、保增长结合起来,CFO应该在企业盈利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逆势作为。

总之,2008年不少CFO重点实施了“企业过冬术”;2009年CFO将引领“企业优化论”。2009年第一季度,将是中国春寒料峭的时节;2009年夏季,或将出现牛年迟到的春天;2009年初秋,我相信一定会出现春华秋实的景象;2010年虎年,肯定会走向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