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品质经济范文

品质经济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品质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品质经济

篇1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质量成本;经济效益

在把质量视为企业生命、顾客称为上帝的大环境下,企业在如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件困难的事。本文以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为出发点,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

一、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与经济效益的认知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在此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保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及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需要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的获取是离不开顾客的,顾客的需求是带来经济效益的根本原因,要想得到足够多的顾客,企业必须提供优质的产品和良好服务质量。企业产品质量的优劣,离不开对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质量成本。根据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对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运行质量成本包含企业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指为用户提供所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传统的质量成本观点:认为存在一个理想的质量成本水平。这一水平是一平衡点。在这一平衡点,因有一定不良质量存在所发生的费用和为达到一定质量水平所发生的费用达到平衡。认为费用控制在这个平衡点上,才是最经济的,企业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的观点是:损失成本总是高于预防成本。所以理想的质量水平是零缺陷。根据这一观点,除非产品或服务十全十美,否则不管质量水平多么高,为达到一个更高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费用总是比实现这一质量水平后所获得的利润要少。

二、企业经济效益来自于市场高销售收入

企业利润等于企业销售收入减去企业成本。只有达成最高的销售收入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高的销售收入

苹果凭什么拿走全球智能手机92%的利润?市场调研公司CanaccordGenuity报告称,2016年第四季度苹果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18%的份额,但却获得了整个产业92%的利润。研究机构StrategyAnalytics的主管隋琳达(LindaSui)称:“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营业利润中获得了主导地位,它的最大化定价和最小化生产成本的能力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而iPhone将继续为其创造惊人的利润。”

(二)最大化的定价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像苹果公司一样,对其产品实行最大化定价。企业在市场上实现产品最大化定价唯一的前提条件,是产品的独特性能或最好的质量。创新是产品独特性能的唯一来源。只有创新,才能为顾客提供魅力产品,提供最大化的顾客价值。使顾客愿意为这些产品买单。最好产品质量需要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追求零缺陷理念才能实现。企业要生产高标准质量的产品,必须在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认真落实ISO9001:2015质量保证体系,要用零缺陷的理念来管理产品质量。好产品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实现最大化的定价。

三、企业经济效益来自于企业低成本控制

企业利润等于企业销售收入减去企业成本,只有做到最低的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成本主要是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一款产品的质量形成过程,包含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直至产品完成生产、销售、顾客的使用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及成本。

(一)做正确的事

管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只要是做正确的事,生产效率就高。高的生产效率体现在费用的减少,单位成本的减少,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很多无效劳动,就是因为管理者没有明确的企业目标,没有具体计划,造成员工做事低效率。这些损失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往往比看得见的损失还要严重得多,造成成本的成倍增加,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零缺陷管理理念

企业成本的降低还要在质量成本上把关,以零缺陷管理理念来做事情。不管理企业目前的质量水平如何,一定要坚定信念,充分运用PDCA法、六西格玛管理法,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当企业产品合格率向100%目标前进时,企业的质量成本也会有一个良性发展。传统的质量成本观点认为存在一个理想的质量成本水平。是最经济的,企业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要回答“苹果凭什么拿走全球智能手机92%的利润?”这个问题,就要从传统的观点说起,认为理想的质量成本水平,会有一个平衡点,才是最经济的。这个观点单纯从生产企业的成本来说一点都没有错,确实是生产成本最低。但现在企业是处在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市场竞争。顾客消费层次差距大,有富人,也有穷人,更多的是中产阶层。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需求是有不同见解的。富有的及部分中产者对某些产品的高售价是不会在意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要性价比高的产品,而是要售价高的质量好的产品。这就证明了为什么国产手机与苹果手机成本没差多少,但利润却相差了上千元之多。提出质量成本的新观点:“损失成本总是高于预防成本的。”企业适当增加预防成本,会提高产品质量标准,但企业损失成本会降低。顾客买到高质量的产品,提升了顾客的满意度,也提升了顾客的忠诚度。所以对高端产品而言,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越严格,经济效益就越好。

结束语

不是所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质量越好就一定会有好的经济效益。对这些高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并不能在市场上实现高定价,也有消费者还不能正确判断质量的高低,需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辛墨,孙博.关于质量成本管理的探讨[J].品牌,2014(03)

篇2

关键词:产品质量 经济效益 市场竞争

产品质量的优劣,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关系极大,因而历来都是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关心的问题,高质量的产品,市场需求量就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高。反之质量低劣的产品,无人问津,也就无从谈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事业日新月异,市场竞争也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人民对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怎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根据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呢?

一、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

质量的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活动的进步而进化和发展的,它指导的是产品质量,工作质量,这里着重谈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是指生产活动中,通过少量劳动消耗能给社会提供符合实际需要产品,才具有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有些产品的实物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受到了国内国外用户与消费者的好评,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普遍开展宣传教育,全民质量意识有了较大提高,质量法规不断完善,质量工作逐步迈向法制化轨道,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企业质量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越来越被广大企业所认识。一个能通过公平竞争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外部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而质量提高可以形成的使用效益的巨大增长。我们知道没有较快的速度,经济搞不上去,但是讲速度必须以讲质量、讲效益为条件,如果忽视了质量,会使经济付出沉重的代价。快速度也不能持久,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基本特点就是讲质量、讲效益,坚持质量第一是为了更多更持久的提高经济效益。

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产品质量与产品的经济效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产品没有好的质量就没有购买者,也就没有好的经济效益。效益是企业永恒的追求,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企业要有效益,首先产品必须有市场;而产品要有市场,靠的只能是过硬的质量。因此,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重视质量才能保证职工有饭吃,忽视质量就是在打碎企业自己的饭碗。换句话说:一定的产品质量就有一定的经济效益,重视产品质量的同时,实际上就是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经济效益必须重视产品质量。

所以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是不可分割的,经济效益离不开产品质量,产品质量连带有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适销对路的产品质量,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保证。

二、向质量管理要效益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钢,千万不能放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质量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质量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的中心环节,必须从严抓好,持之以恒,向质量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为了摆脱企业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局面,企业必须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加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第一,以质量教育为主导,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要加大质量考核力度,实行质量一票否决权,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切实加强领导,实行党政工齐抓共管的局面,不断提高全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层的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思想。

第二,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认识到作为企业主体的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驱动器,也是生产力中取得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企业活力最根本的源泉来自于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体能、技能、智能的充分发挥。企业靠产品,产品靠质量,而质量好坏决定于人的素质,无数事实证明,在现化化生产的条件下,企业职工科学文化水平越高,专业知识越丰富,企业产品质量也就会越高。所以,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必须狠抓职工队伍建设,把重视人才培训和智力开发放在首要地位。

第三,要使各专业管理同技术进步相结合,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企业素质上,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管理体的核心是质量,所以说:管理和技术这两个轮子的轴心应该是质量,只能围绕这个轴心抓好这两个轮子运行,才能提高效益。

我国正处于新“四化”同步推进阶段,届时中国的社会面貌,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随着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质量管理中的质量不仅是指对工业产品而言的实物质量,而且还包括对使用而言的使用质量,甚至可以说还包括对全社会而言的社会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要求。质量好将会给社会带来效益,质量不好将使得企业难以为继。

三、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实现今后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个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个是生产力如何发展,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首先,质量效益型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以质量创名牌,靠名牌占市场,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其次,质量效益型企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企业要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搞名牌战略,推动和形成一批带动我国主要行业水平国家级名牌产品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直接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先进的工艺、材料和先进的质量保证目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不断增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要大力推进产技进步,不断跟踪世界工业科技发展的新水平,使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企业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企业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篇3

一、饲料的贮存方法

1.动物性饲料的贮存

动物性饲料是肉食性经济动物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很容易变质腐败,为达到保鲜的目的,常采用低温贮存、高温贮存、干燥贮存和盐渍贮存等方法贮存。

(1)低温贮存:对大、中型肉食动物(如水貂、狐)饲养场,应具备有一定贮存能力的机动冷库贮存动物性饲料,库内温度应保持在-15℃以下,库温越低,贮存保鲜时间越久,据报道,鲜鱼0℃贮存时间为14d时,就会有70%的维生素丧失;贮存22d,维生素全部丧失。对于动物种群较小的饲养场,可以使用冷藏箱(柜)保存动物性饲料。

在冬季气温很低时,可以利用天然低温保存鲜鱼、鲜肉。方法是将鲜鱼、鲜肉分放于容器内,蘸少量水,放在室外自然冷冻,使鱼、肉被一层冰包裹住,然后将冻好的鱼块、肉块堆放在背风背阴的地方,上面覆盖一层厚点的覆盖物,尽量密闭,随用随取。

(2)高温灭菌贮存:将鱼或切成小块的肉放在锅内蒸(煮)熟后(高温可以杀灭多种病菌、微生物),放在阴凉处。这种方法保存的时间较短,适用于临时贮存。

(3)干燥贮存:将鲜肉块煮熟,切成小片烘干或置通风处晾干,用塑料袋密闭存放于阴凉干燥的地方。脂肪少的动物肉,如:兔肉、鼠肉等可用干燥发贮存。对于小杂鱼可晒干用苇席袋包装,存放于离地面约10~20cm高的库房木架上,以防止吸潮变质。

(盐渍贮存:将鲜肉切块,放在瓦缸内,倒入浓食盐水浸泡。盐水以漫过肉为宜,用干净的石块将肉压实。此方法能使肉保存20~30d不变质。因肉含盐太多,故用于加工饲料前,须用净水浸泡脱盐,以防止动物食盐中毒。

2.植物性饲料贮存

(1)农作物籽实:特种经济动物常食用玉米、小麦、黄豆、高粱等作物籽实,收获后必须及时晒干或烘干,使水分含量在12%~14%以下,装袋存放于库房内。存放期间须防雨防潮,防鼠虫危害。

(2)蔬菜:低纬度地区,一年四季田间均可生长绿色蔬菜,可随用随采;高纬度地区,冬季气候严寒,可在秋季收获蔬菜时,将其贮存于4m以上深度的菜窖中的大木架上,每周翻一次。窖温保持在-5℃~0℃为宜。

(3)水果:生产水果的地方,水果价格低廉,多用硕果作特种经济动物的饲料。采收时注意轻摘轻放,防止碰伤。在果皮上浸一层水果保鲜剂,放在竹筐或纸箱内,可保鲜6个月以上。使用前,应用清水将附着于果皮上的保鲜剂洗净。

二、饲料品质鉴定

饲料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特种经济动物的饲喂效果,为保证动物获得品质优良的饲料,在购买和保存饲料的过程中,都需要对饲料进行品质鉴定。下面介绍一些简便易行的饲料品质鉴定方法。

鲜肉:其表面有一层淡红色的微干外膜,肉有弹性,具有香味,脂肪呈白色或淡黄色。如果发现肉外膜风干呈灰暗色或发潮、发黏,甚至变为淡绿色,肉切面弹性弱或丧失弹性,有异味,则说明这种肉已经变质。

鲜鱼:体表鳞片完整,有光泽,鳃鲜红,鱼体坚实,无异味,表明为新鲜鱼。如果发现鱼鳞脱落,无光泽或光泽变弱,鳃颜色变暗或呈紫红色,黏液多,有异味或腐败味,表明这种鱼已不新鲜或已经变质。

动物乳汁:鲜乳呈乳白色或乳黄色,质地均匀,煮沸时有乳香味。变质乳为苍白色,发黏,具酸败气味或其他怪味,煮沸时呈絮状,有凝块。

篇4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会导致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行(即出现市场失灵现象),这为政府干预微观经济运行提供了理由。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所谓的政府规制或政府管制(GovemmentRegulation),是指政府相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企业的商品质量、价格及其他经济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并最终实现某种经济目标或社会目标。在我国的政府部门,政府规制或政府管制一般被称为政府监管,本文使用的表述方法为后者。

经济学中有关商品质量监管的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深化过程,总结这些理论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我们开阔思路,完善商品质量监管制度。

一、信息完全假定下的商品质量与市场机制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商品质量并不是理论关注的重点。因为信息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按此假定,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市场,买方都拥有商品质量的所有信息,包括功用、风险因素等,买卖双方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无法通过机会主义行为来掩饰商品质量上的瑕疵,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不会因为信息不完全而被误导,自然也就不会有使用中或使用后的伤害问题。

由于信息完全的假定消除了企业可能拥有的信息优势,所以传统经济学更加关注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中,如何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确定来揭示有关商品质量的信息。在新古典经济学所推崇的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是均质的,不存在质量上的任何差异,市场均衡水平所确定的价格就是刻画商品质量高低的唯一信号。而在现实经济社会更常见的垄断竞争市场中,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为获得更大的市场会通过广告主动传播商品质量差异的信息,同一行业内部商品之间的相似性让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充分,企业无法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收入约束在某个价格水平上与生产经营者实现均衡,而不同的均衡价格水平将对应不同质量的商品。在纯粹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有明显的市场支配力,价格可能会被企业操纵,产生扭曲。然而,处于市场劣势的消费者清楚地知道,高价格下商品的质量到底如何,但由于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接受生产经营者制定的高价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信息完全的假定下,商品质量更像是一个技术术语,因此被主流经济学所忽略。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框架看,该学派实际上是通过价格信号来研究商品质量的。20世纪初微观经济学领域出现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也没有突破新古典经济学信息完全的假定,因此,它对不完全竞争格局下商品质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价格信号与市场支配力两个因素的经济含义。

二、质量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1970年,在《旧货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一文中,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以二手车为例,首次用信息不对称解释了二手商品市场中的质量问题,从而开创了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全新领域。他认为,在旧货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拥有的质量信息是不同的,卖方显然知道更多的质量信息,而买方则知道的较少。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让信息劣势的一方——买方只能按照一个折中价格来购买并不清楚质量好坏的二手商品,但折中价格将会让实际质量超出折中价格水平的商品无利可图,从而“挤出”这部分质量相对较好的商品。这样,买方实际面对的必然是质量相对较差的商品,“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将在旧货市场上演。随着买方意识到市场商品平均质量在下降并调低报价,市场中的另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商品将会退出交易。在信息经济学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向选择。以上情况循环往复,会导致旧货市场无法交易,出现市场失灵。

西方学者根据购买者对质量信息的可获得性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购买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商品质量的搜寻品(searchgoods),第二类是只有使用以后才能获悉商品质量的体验品(experiencegoods),最后一类是使用后也可能无法知道商品质量全部信息,因此购买之处主要是相信其质量的信任品(credencegoods)。显然,消费者在购买后两类商品时会面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逻辑,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将导致的市场交易效率损失。可以设计一些能部分修正市场失灵的机制。例如。卖方提供一份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商品质量鉴定证明,主动揭示商品的质量信息;卖方提供质量承诺,对一定期限内可能出现的商品质量问题负责,如退货、更换合格商品、保修等,减小信息不对称可能给买方造成的伤害;在法律健全的国家。由第三方仲裁者介入的私法调节来实现对不完全信息的矫正,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由政府监管部门介入信息不对称市场的运行,通过强制性法律来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权益,也是矫正以上问题的一个可行选择,这就是本文关注的商品质量政府监管问题。

三、商品质量的政府监管

信息经济学所揭示的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现象,是政府介入市场商品质量监管的必要条件。按照规制经济学的理论,这种监管属于社会性规制,即政府基于安全、健康、环境等目的对某些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1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是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无论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的奥地利经济学,消费者权益至上或者说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均为考量商品市场是否具有经济效率的主要标准。按照这一逻辑。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被那些质量不可靠的商品所损害将是政府部门进行质量监管的立足点。

传统经济学考察消费者利益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即用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与消费者的意愿支付价格的差来计算消费者从交易中获得的好处。正如前文所言,消费者剩余概念之所以没有涉及商品质量问题,是因为商品不存在质量问题是经济学的一个潜在假设。在信息完全的经济世界中,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抵制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或财产等带来危害的不合格商品,因此,市场机制会自动将影响消费安全的问题商品排除在外,实际交易的商品必然是没有质量问题的。在此情形下,价格自然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唯一指标。由此而来的消费者福利问题也就成了价格水平的比较了。

现代经济学把信息不完全引入理论分析后,福利最大化标准依然是评价市场运行效率的主要指标。但与传统理论有所不同的是,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不仅包含消费者剩余的计算,还考察他所购买的商品质量是不是合格的、安全的,会不会对其身体健康和财产造成伤害或有潜在风险。

从某种程度上讲,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质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实现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要求对商品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尽管质量监管的社会效益很难用明确的公式进行计算,但这种社会性规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法律法规是质量监管的主要制度保障

经济学领域中所讲的制度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可以确保生产、交易、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按照一定秩序进行,能有效防范可能给当事人带来危害的机会主义行为。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为制度的规则既有市场自发形成的商业惯例、信任等非正式制度,也有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此二者刚柔相济,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

对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市场来说,通过法律法规这种正式的制度形式来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是缓解市场失灵问题的必然选择。有关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商品的生产经营者对所售商品质量负责,对因商品缺陷和瑕疵给消费者所带来的危害承担法定责任。这些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既是对商品生产经营者事前不负责行为的警示,也是对因质量问题造成危害后对其实施严厉制裁的制度依据,也是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

法律制度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特征,加大了对问题商品责任人进行惩罚的可信度和力度,提高了违法成本,有助于抑制商品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确保商品质量的安全性。但是,法律并不会强加给生产经营者无限的质量责任。按照著名的汉德法则,只有在预防成本小于预防行为所带来的收益(包括消费者的福利和企业的收益),而生产经营者却未对商品采取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并对消费者带来危害时。他才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研究中我们发现,各国政府都是依法对商品质量实施监管的。例如,1975年,美国颁布针对商品质量的《马格努森一莫斯保证法》(Magnuson-MossWarrantyAct),对生产经营者的保证责任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生产经营者对有缺陷产品承担修复及更换的责任。这一法律与《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1979)、《产品责任法》(1982)等一起成为美国监管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基石。

3最低质量标准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本形式

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理念,政府不应过度介入经济运行,即使是出现了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成为必要时也是如此。因为政府干预有其角色定位。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从商品的企业生产、市场交易和最终使用或消费流程看,质量监管的重点在企业生产市场与交易的界面。换言之,在商品质量问题上,政府监管切入点不应该是商品生产者的内部质量监控,因为从监管资源的数量看,政府的力量无法覆盖所有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从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分工看,与商品质量相关的经济决策和技术决策都属于企业组织的内部事务,政府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政府质量监管的切入点应该是对进入市场的商品实行最低质量标准(MinimumQualityStan—dards)监管。即在商品进入市场销售时,监管者必须确保商品质量符合最低的质量要求,将不合格产品拒之门外。不合格产品因不能上市交易而产生的损失由生产经营者自行承担,这是市场约束的一个基本规则。

从商品的类别看,体验品和信任品应该是质量监管的重点。因为搜寻品的质量是外在的,容易观察到,消费者购买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对于体验品和信任品来说,如果没有最低质量标准监管,不合格商品将进入市场,给消费者造成福利水平的降低。在体验品和信任品中,那些与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关系密切的商品(如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它所造成的危害就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可能有很严重的社会后果,包括危及使用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因此,事前的风险防控远远比伤害成为事实后的经济补偿更为重要。从这一意义上讲,最低质量标准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最低质量标准将不合格的产品阻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有助于提高市场现有商品的平均质量,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而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商品支付高价,因此,提供优质商品的生产者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这样,最低质量监管可以使买卖双方的福利状况都得到改善,是标准的帕累托改进。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提供专业服务的领域。如医疗、法律、会计等,也存在对服务质量的监管问题。与有形商品市场不同的是,由于专业服务依托从业人员而存在,所以,监管者对服务质量的主要监管之一是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认定。通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获得执照或从业资格是进入这些专业领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从理论上讲,具有从业资格或拿到执照许可的人士所提供的专业服务是符合基本专业水准或质量要求的。可以看出,专业服务市场的执照或从业资格监管与商品市场的最低质量标准监管可谓殊途同归。

4市场约束是商品质量监管的基础和有效补充

虽然对于体验性商品和信任性商品来说,政府的质量监管工作非常必要,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者可以包办一切。借助市场经济的规则,靠企业的内在机制来保障商品的质量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构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首先,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有助于企业把质量控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符合企业实现持续经济利益的内在目标。正如前文所言,在最低质量标准下,不合格商品不能进入市场,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是由企业自身承担的。利益独享和风险自担是企业进行质量控制时面临的同一个约束机制,它是驱使企业强化质量意识的最重要力量。

其次,对于追求长期繁荣的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声誉机制是规范企业质量行为,确保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约束。因质量引起的经济纠纷甚至安全事故。都会造成企业的声誉损失,损害企业长期培育的市场。而可靠商品质量给企业带来的社会美誉,不仅有利于企业获得富有吸引力的价格。也有利于现有客户忠诚度的提高和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为企业带来更持久的业绩增长。

另外,在商品质量存在差异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助于提升市场上销售商品的平均质量,广告、产品演示、试用等营销手段还可以让购买方获知更多的质量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四、知识经济学下的商品质量监管:一个理论延伸

在有关质量监管的经济理论中,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以及规制经济学都把监管的必要性建立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上,而知识经济学却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为质量监管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知识经济学中,经济主体在生产、交易、消费时经常会面临相关知识匮乏的问题,因为该理论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此背景下,人类的经济决策有可能犯系统性错误。一个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经济行为可能重复发生,直至某一天人类通过学习发现了能够理解、纠正这种不当行为新知识为止。按照这种观点,即使是最负责任、技术水平最高的企业在商品质量问题上也会犯错误。例如,在现有技术和装备下,无法解决那些可能给使用者带来危害的质量问题,但消费者维持生命存续的强烈需求和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逐有可能让这些商品提前进入市场;在现有质量检测体系下,无法在销售前甄别产品的某些质量瑕疵,尽管这些瑕疵不一定都变成事实上的危害;按照现有理论。可能误把一些有潜在风险的技术或因素看做是改善某些品质,或提高产量,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法宝,等等。从近些年来发生的众多质量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以上问题的严重性一点也不亚于信息不对称问题。

源自生产者知识不足引起的质量风险,是商品质量监管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因为其中有太多的质量不确定性,同样也面临知识有限的监管者很难找到一个万全之策。对于这一点,担当市场商品质量监督重任的监管者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监管实践中,应秉承审慎、预防的原则,设计相应的制度预案。例如。对于那些在现有技术和装备下暂时无法解决的质量隐患,监管者必须果断出手,将问题商品隔离在市场以外,绝不可因小失大;对于企业事后发现的质量瑕疵,监管者应迅速启动召回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小问题商品可能给使用者及社会带来的危害:而对于那些目前无法对是否有质量风险做出肯定判断的高新技术。监管者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质量风险监控能力,即使它能大幅改善商品的某些品质,或有助于短期经济效益的提高。质量监管工作也应该摒弃短视策略,把消费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不让那些可能有风险隐患的商品进入市场,为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埋下隐患。

知识经济学中的知识有限性假定超越了信息不对称假定在质量监管中的地位。尽管前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难度比后者更大,但是,这种理论上的巨大飞跃无疑会推进监管理念的创新,提升监管效率。

结束语

篇5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产品质量控制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国家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四)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

篇6

质量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给企业带来广阔的经济前景。质量与效益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产品质量高则经济效益好,产品质量差则经济效益差,甚至无效益或发生亏损。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无限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就能无限度的提高经济。在质量转换为效益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质、本、价、量、利是相互联系的,质量的变化会引起成本、产销量、价格的变化,并最终引起利润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质量的提高带来效益的增加,也可能是质量的不合理提高(如增加过剩功能或提高非符合性质量)而导致效益下降:也可能是质量的全理下降(剔除不必要的功能或过剩质量)带来效益的增加。现代质量经济控制是以产品质量的经济作为控制内容,运用科学的控制方法,从研究产品质、本、价、量、利的关系入手,通过控制质量的变化,来影响产品成本、价格、销售量和利润的变化,寻求以最小的成本支出,生产出适宜的产品质量(符合性产品质量),并为企业带来最好的质量效益。

2.电真空器件制造行业质量控制与质量经济现状

近年来,随着装备工程化、实用化、批量化的发展,国家对电真空器件提出了更高的质量与可靠性要求。不仅要求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强,而且要求“长寿命、高可靠”。目前,航天、航空等系统整机单位对重点型号的管理都比较规范,制定有相应的质量保证大纲和电真空器件控制要求。普遍要求装备用电真空器件优先选用国产,进口电真空器件选用比例也有一定的要求。而对于原材料、电真空器件配套生产单位要控制好产品质量,就相对困难得多。电真空器件配套生产单位一方面要研制生产电真空器件,需要采购原材料;另一方面也要研制生产一部分模块、组件,需要的电真空器件除自己生产外,还要外购。首先是单个订单数量少、金额小、要求高,在原材料、电真空器件采购和质量控制上就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我国的基础工业相对比较薄弱,关键、重要类的原材料、电真空器件相当一部分要依赖进口才能解决,在采购数量少、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很多时候还需供应商的协助才能完成;其次是电真空器件生产单位的复验检验条件不完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比较少,要对采购的原材料、电真空器件质量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评价,存在不小的困难;最后,由于关键、重要类原材料、电真空器件大部分采购都是通过经销商完成,时常有断货和更换渠道的可能,经销商的质量监督又很难落到实处,就很难保证采购产品质量。综上所述,我国电真空器件制造行业质量差,档次低的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成为了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影响整个经济运行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近两年,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合格率:大型企业93%、中型企业:70%,小型企业仅为:66%。而电真空器件因质量问题的返修率为43%,这即影响了品牌效益,又徒增成本,是质量与效益的典型反比差。

3.质量经济与质量控制

3.1质量经济的内涵

质量经济是质量经济效益的简称,所谓的质量经济效益就是产品质量改善所发生的费用与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比值。它是通过质量收益与质量成本的对比关系表现出来的。质量收益是指由产品质量方面所带来的收益。即出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带来的总收入。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收益减去质量成本等于质量纯收益即质量利润,而质量收益除以质量成本则表现为质量效益。

3.2质量控制的内涵

本文探讨的质量控制实质就是产品最佳质量水平,产品最佳质量水平是指使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时的那个质量成本决定下的质量水平,它的确定要从质量成本、质量指数及企业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

3.3质量经济与质量控制的关联度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J.MJuran)定义:产品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其实质反映了产品质量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动态的、相对的概念.由于各地区人文情况,风俗习惯,价值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一个地区或国家认为质量最好的产品,在另一地区、国家不一定有同样的认为。过去某时期普遍认为好用的产品,如今也不一定认为是好用的产品。产品质量的动态性、相对性决定了企业生产产品,要保证其质量必须注意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因为具有质量意识的员工,才具有创造性几主动性,才能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并能善于总结过去经验,不断适应形势对产品质量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从而保证生产的产品高质量。鉴于此,强化员工质量意识就成为企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据笔者的调查体会,企业要做好这项工作、完成此任务,除了领导要注意坚持长期努力开展工作外,还需要让员工了解、熟悉有关产品质量方面的知识。产品质量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指标。企业生产产品考核的技术经济指标有很多,如产品产量、产品质量、产品消耗、工资支出、产品销售收入、企业利润、上缴税金等。在这些指标中,产品质量是核心指标,居中心地位,决定着其它一切指标。因为只有产品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满足用户的需要,产品产量才是实在的,产品消耗才是合理的,工资支付才真正体现了按劳付酬,产品销售才通畅,企业利润目标才能实现,上缴税金才有保证。

4.质量经济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4.1质量与效益是互相统一,互相关联的

在市场经济时代,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质量与它所产生的效益是紧密相联的,质量与效益既互相依托,互相影响,又互相制约,互相推动。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占领市场并庶得经济效益,“质量第一”这一口号,对精明的企业经营者来说,已经不再是墙上贴的和嘴上讲的,而是把它当作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的首要工作,因为它是企业兴衰与存亡的关键。可以这么讲,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年代,对质量的认识与管理采取的是“口号式”、“竞赛式”、“检查式”的行政手段的话,那么现在有所成效的企业经营者都相继突破那个年代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框框,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即实施将质量管理与经营管理紧密结合,并始终以产品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效益为目标的全新思路。

4.2质量与效益是互相依托,互相影响的

质量与效益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始终是互相依托、互相影响的,若质量过剩,企业所支出的成本将过高,企业利润将相对减少;相反,若质量过次,导致失去用户,失去市场,造成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畅,不但效益无从谈起,连简单的再生产也无法维持。因此,不论质量过剩还是过次,影响效益起主导作用的是质量。质量过剩导致的利润下降,究其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如何从某一个档次的最高质量去满足用户所需,如果把产品在市场定位某一档次并供给某一层次的用户或消费者,那么就应该在这一档次内要求用最好的质量来满足用户需求,而不必用高一档次的产品质量来要求,以避免由于质量过剩造成的利润下降,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质量对于效益的影响,不论是正负效应,质量的作用应该说始终是处于主导地位。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好,市场占有率就高,用户和消费者就满意,企业的效益就好。反之,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差,市场占有率就低,无人光顾,效益自然就差,纵观许多企业的沉浮及企业经营者的成败无不证明这一点。

4.3质量与效益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质量与效益还有相互制约和互相促进的作用,效益在经济运行中对质量也不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反过来,它也有很有力的促进作用。企业效益提高了.对质量的重视投人也加大了。质量提高了又反过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创名牌”就是一个效益对质量促进作用的最好例证,当企业的产品在市场刚刚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产品的质量给企业初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时,精明的企业经营者不会贪图眼前的一时之利,而是进一步加大投人把产品质量提高,把售后服务搞得更完善,有意识地使出以前抓质量为中心的“创名牌”各种招数,随之带来的“名牌效应”使企业乘风破浪驰骋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为企业燕得新的壮大与发展,当然,企业效益也将大幅度增长。因此,如果说企业的生存靠市场,那么市场的竞争靠的就是质量,而名牌是质量优良的最佳标志。

篇7

如果不带偏见,应该承认,在金砖四国里,中国的表现是最好的,无论是资金状况,还是对其他国家的帮助,比如向欧盟采购、增持美债、向俄罗斯和拉美国家贷款等,都获得世界舆论好评。

某些人在比较“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我不这么看,我以为中国的成绩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国民性中的优良成分。可以列举出一千种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但有两种优秀品质不能否认:第一,中国人与日本人和韩国人相比,对朋友更慷慨;第二,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对自己更节俭。

第一个品质是“慷慨”,不是挥霍。对朋友慷慨,是“礼”,也是“义”。投桃报李,这是“礼”;投一报十,就是“义”了。中国人家里来了客人,连正在下蛋的母鸡都舍得杀,连口袋里的最后一枚钢钅崩都舍得花。

中国游客在欧洲、美国的购买能力,已经慢慢超过日本和韩国游客,不是中国人口袋里的钱更多,是中国人更讲义气,他们是为了亲朋好友才买那么多东西作为礼物回来送人。我家乡有个特讲义气的老板,到日本访问时,在“银座”买化妆品,把整个柜台都买空了,售货小姐笑得合不拢嘴。

在这点上,我曾经在日本还找到点民族自豪感。1989年2月,我们中国青年干部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当时虽然穷,我们许多团员与日本接待方交换礼品时,我发现我们的礼品仍然更贵重。我们的大多是中国手工艺品,他们送的要么是一摞手写纸,要么是一支简易圆珠笔,或者,是一块精美包装的夹心饼干等。访问期间,接待方为了省钱,好多次特意到旅日华侨开的饭店就餐,对老板说:“你们故乡来的客人,送瓶清酒吧。”但有一个例外,就是丰田汽车公司中国科科长,不仅请我们到豪华饭店用膳,还送给每个女士两瓶法国香水,每个男士一个手提箱。第二天到丰田公司参观,他还送给我们每个团员一个车模,这些礼品即使在今天都算厚礼。闲聊中才知道,这个科长原来是在中国沈阳长大的日本裔战争孤儿,中日建交后回到日本。一旦与中国文化发生过亲密接触,一个日本人也能如此感恩和好客,我当时觉得他的赠予更加贵重,不在价钱,在情分。

篇8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

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产品一直都是高产状态,近些年虽说国家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但依然出现了许多农产品安全事故,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从硫磺生姜、甲醛白菜、有毒豇豆到致癌草莓、苏丹红鸭蛋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造成社会恐慌,出现消费者不敢吃、不敢买的现象。

(二)农产品化学用药问题严重

为达到高产,许多农业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药剂,农化肥农药等残留问题严重[1]。同时,个别生产者还滥用抗生素与和激素,例如对黄瓜喷洒激素让其生长的更长更绿,这些对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极其不利。此外,在农产品加工中也存在添加剂使用不当的现象,这些都对百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消费者质量安全意识提高

信息时代下,媒体的大量报道,使大量食品安全事故遭到曝光。随着消费者安全意识的增强,开始越来越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遇见不合格的产品也会主动向有关部门举报。同时消费者的观念也逐渐改变,无公害、天然有机的农产品得到追捧,吃的健康、吃的安全成为新时期的饮食潮流,消费者本身已经从农产品的购买者变成质量安全的监督者。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造成农村经济巨大损失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但会严重危害百姓身心健康,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形成重大冲击,可谓害人害己。消费者进行抵制,农产品价格下跌,同时相关企业的信誉和口碑遭到破坏,短时期内难以扭转。此外,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农民的直接经济收入大大降低,也会严重打击农民对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我国不但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出口大国,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农产品除了要在价格上有优势外,更要注重质量安全等问题。入世后,国际市场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质量要求更加严格,但国内质量安全事故和农药残留等问题,导致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略势。尤其是面对欧美高质量的农产品的挑战,我国农产品取胜的机会大大降低,甚至出现了许多国家以质量安全问题而拒绝进口我国农产品的现象,出口形势比较严峻。

(三)造成农产品产业危机

由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从个体经营逐渐向产业化发展,因此一旦出现个体的质量安全事故,也会对整个相关产业造成巨大影响[2]。例如山东个别多宝鱼药物超标事件的曝光,造成消费者对整个山东多宝鱼的养殖业自发抵制,不但对涉事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对整个山东多宝鱼养殖业的信誉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短时期内当地农业经济收入难以恢复。此外,由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合格,也会对下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来损失,产品滞销、货物积压、流动资金紧张,企业经营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因此而面临倒闭的风险。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方法

(一)提高农村生产人员素质

我国大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个别农民为了谋取利益而造成的,而我国的农业生产无门槛,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意识薄弱,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普遍也比较低,因而很容易出现一时鬼迷心窍而对质量安全做手脚的现象。因此,若要提高我国整体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首先要改变农村生产的不良风气,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强调质量不合格的危害,改变传统只求产量的生产观念,在农民中树立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保发展的思想观念。

(二)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完善农产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对农业生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太小,造成违法成本较低,使得许多农业从业者一而再、再而三的以身试法。因此,必须强化政府监管,依靠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大力推广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并与国际安全标准化接轨,完善农产品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违法生产现象的处罚力度,对极其严重的违法行为和屡教不改的生产者除了进行现金处罚,也要进行拘留、判刑等行政处罚。

(三)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社,形成农产品产业链管理

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责任制是我国当下很多农村的现状,由于土地规模小并且分散,安全追溯的难度较大[3]。同时根据我国实际的国情,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上,不能单靠政府的监管,还需要引入第三方共同维护。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产品的生产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农民的安全认知,便于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可以从源头上有效的控制质量安全问题。此外,把过去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进行多方面和深层次的扩充,加入下游加工、运输、营销等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例如打造新型农家乐,生产安全有机蔬菜瓜果,不但为下游企业提供原材料,并向游客开展参观、采摘、试吃、零售等活动,同时还提供住宿饮食等一条龙配套服务。在新时期下真正实现农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村额外的经济收入[4]。同时在产业链的管理模式下,游客直接可以考察农家院的蔬菜瓜果生产质量情况,信息公开透明,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对整个农业农村经济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我们要提高农业从业者的安全素质,加强政府监管和惩罚力度,成立农村合作社保证产品质量,促进新时期农村经济长远的发展。

作者:李玺 单位: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参考文献:

[1]蒋明杰.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低碳世界,2016(18):240-241.

[2]郑少锋.农产品质量安全:成因、治理途径和研究趋势[J].社会科学家,2016(5):8-14.

篇9

关键词:经济类学术期刊 高品质作者库 构建 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92-01

众所周知,经济类学术期刊通常被归纳为图书馆藏当中的F类刊登学术论文期刊,其所涵盖的种类诸多,如经济学、中国经济、会计类以及工业经济类等。在新时期,要想有效地强化经济类学术期刊本身的影响程度与受关注的程度,最关键的就是要增强编辑的各项能力。为此,一定要构建高品质作者群,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论文刊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完善期刊的整体质量。

一、以重要会议及论坛为途径发现作者

在构建经济学家或知名经济学者作者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重要会议与论坛的方式来发现作者。如果将知名经济学家创作的文章刊登在经济类学术期刊中,仅仅凭借作者创作稿件的方式,很容易出现周期过长或者是沟通难度较大的情况。而如果对会议发言进行整理,利用这一方式而形成的学术论文,不仅可以对经济热点进行及时捕捉,同时,也能够保证经济学家的观点时效性更明显。[1]正是由于是会议发言,所以,更加通俗易懂,更方便读者阅读。另外,通过对会议发言进行整理,能够向与会者提供完整的会议资料内容。同时,在文后可以把发言者所编著的书籍和文章当作参考文献,刊登在杂志中,向读者推荐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此,编辑应当对本年度重点的经济会议进行事先盘点。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新浪财经频道的会议栏目进行查找,而且可以详细地查找出会议的名称、主办方以及地点等信息内容。在会议索引中,不仅能够联系到主办方的媒体联系人,而且能够参与到会议现场,同与会者的重要发言人互相交换名片,而获取经济学家的联系方式。这样一来,在会议结束以后,还能够通过媒体联系人获取相关的会议资料等,进而对发言实录予以全面整理与编辑加工,最终以学术论文的形式署名发言人姓名,将其当作论文作者。同时,需要陈列同发言内容相关的发言人编著书目与文章,或者是将发言当中所涉及的观念及相关书目等当作论文重点参考文献。另外,还需要同发言人与助手进行联系并确认文章,进而和经济学家构建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2]

二、利用重要研究机构与作者联系

目前,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很多,而大部分机构举办方都是中央政府机关或者是比较知名的院校,所以,也被认为是国家经济问题研究的智库。同时,在民办智库当中,能够查询到为公司提供战略咨询的服务公司。现阶段,我国知名机构主要是长城战略与和君咨询,而且可以对上市公司进行查询,特别是银行与跨国业务公司,其下设了研究部,能够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预测。对机构官网进行搜索,可以查找到月度会与季度会。

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重要的研究机构官网,并且深入研习其内设的研究部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中,列举出了所有的研究人员名单,甚至包括详细的联系信息与邮箱。这样一来,编辑就能够根据栏目文章的需要联系不同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最终了解正在开展的研究课题内容,进而找出相应的文章,同作者构建联系。通常情况下,承担课题研究人员都是博士或者是博士后,属于单位的重点培养对象,而且自身具备研究成果发表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研究成果的发表,也能够实现研究人员与杂志的共同发展与成长。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重要研究机构内部刊物进行查找,进而联系到刊物的负责人,最终获得刊物,选择所需文章,而这样一来,也能够同文章作者建立联系,为经济类学术期刊作者库的构建奠定基础。

重要的研究机构通常都会在内部交流刊物中刊登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也涉及到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动态的数据,所以,具有极大的信息量。为此,将其刊登在公开性的经济类学术期刊中,也会引起相关行业研究人员或者是高校研究人员的兴趣,增强关注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品质作者资源数据信息库的构建直接影响着经济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所以,一定要予以重视。而要想构建高品质作者库,同样需要编辑的努力。为此,文章针对建立经济类学术期刊高品质作者库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重点阐述了高品质作者库的两种路径,希望能够为促进经济类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经济;发展影响

1引言

由于农产品的质量跟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我国在农业农产品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下面就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农产品信誉降低,农产品价格下降,影响农民增收

我国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销售农产品,而当前农产品又存在着各种质量安全隐患,市场对于农产品需求量也在不断降低,导致农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农产品市场一度萎靡,相关的销售服务体系也是名存实亡,价格也在不断下降,因而要想依靠上调农产品的价格而实现农业增收有着一定的困难。

2.2国际竞争力降低,农产品出口受阻

现如今,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转为质量和安全竞争,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产品质量更是竞争取胜的关键。我国大米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因而不能出口,而纺织品则有15%的难以通过生态监测,再如花卉、茶叶等也由于农药残留状况严重,导致市场竞争力低下。并且,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一直面临着欧美以及东南亚等各国高质量产品的极大挑战,被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所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连续3年(2012~2014)个位数增长之后,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701.8亿美元,同比下降1.6%,低于全国出口降幅1.2个百分点;四个季度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8%、-5.6%、-3.2%和0.9%。总体看,201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呈“高开低走”的格局,出口形势比较严峻。目前,发达国家市场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比重仍高达60%左右。近三年,受日本经济低迷、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我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2013年、2014年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增速为-6.2%和-1.1%;2015年对日农产品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出口额为102亿美元,同比下降8.3%;对欧盟农产品出口81.5亿美元,同比下降3.7%;对美国农产品出口73.5亿美元,同比下降1%;对澳大利亚出口9.7亿美元,同比下降4.9%;对东盟农产品出口147.5亿美元,同比增长9%;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出口218.1亿美元,同比增长3.7%;对中东农产品出口28.3亿美元,同比增长5.6%;对非洲、南美、俄罗斯、印度出口同比分别下降2.9%、0.9%、21.8%和12.3%。

2.3损失严重,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由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例如曾经轰动一时的三鹿出现三聚氰胺问题,导致只能够将牛奶倒掉,再如,我国的水果无论是质量还是外观上跟进口水果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价格比较低廉,因而有的水果只能在果园里烂掉,不但对农民的收入带来影响,还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4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困难加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导致深加工的产品出现滞销的问题,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货物积压以及资金出现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效益下滑,严重的可能面临着倒闭破产的危机,尤其是那些外向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受其影响则更大。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3.1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较低,容易导致农产品的质量低下,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制约,因而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就在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其也是促进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的措施。要进一步转变农民的生产观念,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知,从而树立起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生产观念,使其能够自觉的参与到安全生产中去。积极向农民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知识,并定期对其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使得农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文化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3.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力度,不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规范。尽管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标准以及门类层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依旧需进一步完善,并且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推广ISO9000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分析、GMP良好生产规范和GHP良好卫生规范、TQM全面质量管理、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管理标准。要多方面进行考虑,从生产环境、生产的投入以及运输贮存农产品各过程出发,实行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农业标准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农村经济链,促进集约型农业发展,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

建立并完善中央到地方的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积极的履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督责任制,在生产前对农产品产地的环境进行检测,在实际生产中对生产技术进行监控,生产后还需要做好市场极端工作,由专门的管理机构派遣检查员严格按照生产的标准,检查企业生产的资质,以及生产资料的购买使用情况,以便确保生产行为对于产品质量以及产地环境的质量有着有益的影响。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包装标准,包装好那些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流通时也要严格执行相关的产品贮藏运输的标准。

3.4培育农业协会,推广农产地标签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我国农村现阶段实行的大多数还是,且土地相对比较分散,土地的规模较小,为相应的产地认定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多的不便,且不利于追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而要积极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地标签的地质进行推广,对农产品的生产、运输以及销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使得消费者能够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信息有充分的了解,建立相关的农业协会,在农民、市场以及政府之间建立起桥梁关系,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农业协会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建设过程中具有的作用如下所述:①有效实行规模化的经营方式,以及标准化的生产形式,批量的进行化肥、农药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采购,能够有效的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行控制。②制定更为统一的生产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有助于退出自主的品牌,使用统一的品牌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包装和标识,不但能够使得农产品的档次和效益得到提高,还能够有效追溯产品的质量安全。③定期举办一些病虫害防治以及卫生防疫工作,对相关生产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5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在农业生产中,各要素的过量投入,不但会对土壤、水体以及大气的环境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了进一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充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而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投入低、循环效率高,技术含量高的一种新型农业。它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使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投入量以及排放废弃物的量控制在最少,最终能够有效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推广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品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3.6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就地深加工

由于许多农产品的质保时间较短,且容易变质,因而为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务必要缩短农产品的贮存时间,及时的对其进行加工,避免其营养的流失。但我国对于水果、蔬菜这些农产品的实际处理能力还不足总产量的5%,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仅有45%,而发达国家高达80%;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6:1,而发达国家高达3:1。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培育有助于带动农产品的就地深加工,使得农产品的贮存期有所缩短,农产品的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的增值,而利用深加工的形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够有效结合农业和其他的产业,使得农业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延长,在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的同时,还能够使得农民直接参与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增值过程,农民除获得种植业、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分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各个环节统一起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分析各方面原因,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项措施建设,才能保障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卢朝东,王娟.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J].乡镇经济,2009,25(6):49~52.

[2]哈媛媛.试析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福建农业,2015(5):89.

篇11

在我国现今的经济形势下,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许多经营者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凸显,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建设,并在逐渐的发展中为消费者所重视。所以,在整体的发展局势下,经营者需要对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问题有所重视,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但是,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电子商务经营者自身的约束,还需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的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在基本环节的产品质量保证,实现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特色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一、我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在电子科技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今经济形势下,我国的传统产业也纷纷加入电子商务的大军,越来越多行业参与加大了整体的竞争,经营者为了有效抢占市场份额,开展了价格竞争。经营者在降低价格的基础上,增加来了运营成本,所以,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出现了对质量管理不严格的问题,并在逐渐的发展中为人们所认知,造成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经营的不信任现象,影响电子商务的有效可持续发展。任何商品的经营离不开质量的保证,在无法确保质量的基础上难以实现有效的经营。比如,就电子商务涉及最为基础上的服饰产品来说,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纤维含量,另外,在产品标识方面也存在着不规范建设的现象,且基本的安全技术也没有达到标准化的要求。通过这样的质量问题可以以点及面、以小及大的对电子商务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整体化的反映和说明。

二、新经济形势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策略分析

国家政府是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的运行主体,并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下确保整体监管活动的整体有效性,然后在具体的监管中将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记录和披露,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确保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以有效推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运行建设。

(一)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虽然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对相关的制度管理和法律规范实现完善和健全,这就需要在质量监管方面由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以实现政策方面的有效监管,强化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和抽查的力度。另外,传统经营方式下的调查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产品调查活动,在这样的基本现状下,国家可以对电子商务产品进行详细有效的分析和了解,进而针对具体的信息披露实现科学合理的抽查方案确立和制定,以在有效调查的基础上能够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电子商务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管时,国家就需要实现质检、知识产权安全和商务以及工商等多个部门间的合作,实现一体化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二)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惩罚和信息披露力度

在国家对电子商务所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管时,需要实现相应的媒体资源应用,以有效的对具体的质量问题进行报道和披露,使消费者能够对电子商务中的产品质量问题有所了解,实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另外,需要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电商企业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实现一体化的系统监管,在各个环节实现对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保障,打消消费者对于电子商务产品的不信任,使电子商务能够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同发达国家所建立的电子商务产品标准相较来看,我国处于相对偏低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国外产品通过我国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销售时会降低质量标准的要求,这样的基本现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全新形势下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国家认清基本的形势和现状,对电子商务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进行完善和更新,为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此环境需求下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的制定标准化的体系要求,并结合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特色,有效推动整体标准化的进行,确保电子商务的产品质量。

(四)电商企业重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质量竞争在整体的激烈化竞争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这就需要电商企业认清运行现状,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在这个环节,国家需要强化对质量管理的宣传力度,并且在强化电商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督促实现质量监督管理的整体责任,并建立完善的网络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对产品质量的保障。

篇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现任*科计划员。非常感谢处党委给我们这次竞聘的机会,我将客观地说明自己具备的应聘能力和对岗位的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是199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的,在*担任一年保管员后调入业务科室,一直从事供应业务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能够胜任调度科责任经济师的职务。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我从1996年开始在业务科室工作,至今已14年,分别在*科、*科、*科、*科工作过,特别是在*工作三年,我负责计划、采购,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加强与用户和供货商的沟通联系,随时掌握生产动态,落实计划进度,做到统筹协调,保证了生产物资及时供应。14年来的工作经历,使我对采购、计划、资源、合同等各岗位工作流程了然于心,熟知相关制度和要求,更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我认为,作为*科责任经济师,首先应该熟悉物资供应流程和制度,对物资供应的基本业务应该全面掌握。基于多年的工作历练,我认为应该具备了相应的业务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的工作角色。

二、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调度科是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中枢系统,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很强的上下沟通、协调能力。经过多年学习和锻炼,自己的业务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判断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我认为自己能够在工作中有效组织、统筹运作、妥善解决问题,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同时我处事稳重、善于沟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能够以充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调度工作中去。

三、有勤于学习、甘于奉献的个人品质

从事供应工作多年来,我深深体会到供应工作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项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奉献精神的职业,而调度科是供应的中枢系统,更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严细的工作作风。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心态,在工作中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在工作之余向书本学习,深入钻研、刻苦学习,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参加过几次业务培训,20xx年就被聘为经济师。我始终坚持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人生坐标,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和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始终以一名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用踏踏实实的工作回报供应,回报企业。

以上是我竞聘的优势条件,假如我有幸竞聘成功,这些优势将有助于我更好地开展工作,我还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摆正心态,敢于担当。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要尽心尽力、踏实工作,用出色的工作回报领导的信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把耐得平淡、舍得付出、勇于担当作为自己的准则,在工作中严谨、细致、扎实、求实。我会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脚踏实地、忘我工作、甘于奉献。在工作中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虚心向领导和同事请教,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工作水平,树立良好工作作风。

第二、加强上下联络,搞好综合协调。树立规范运转,无缝衔接的理念,尽快熟悉调度工作流程和规则制度,对日常管理做到统筹安排,讲求效率,要善于弹钢琴,围绕工作重点,充分协调,保障各项工作运行顺畅。在科室内部要与同志们团结合作,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又相互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工作有条不紊、高效运行。

第三、锤炼提高,努力学习。

学习是一个人掌握知识、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重要手段。调度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还需要努力的学习,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学习创新作为工作进步技术进步的永恒主题,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通过勤奋学习,做到在学习中求进步,在学习中求创新,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迎接挑战,以满腔的工作热情、高度的敬业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篇13

关键词:景观细部设计 细部创新品质设计之道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说到景观细部,我们很容易就会联想到一个景观上的细小部件。例如,欧洲古典主义建筑上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石雕,木艺。这些细部设计很大程度上可以给人一种美的感受,而人通过对于细部的感受,才有了对周围整体环境的评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这样的设计在整体景观设计上就具有了指导意义。因此,对于细部景观设计的重视也成为了带动风景园林设计走向正规、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有益举措。

其实我们所说的“细部”在景观设计当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例如,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公园、街区、建筑等都是其细部;而对于该城市中的公园来说,其中的各个景区又成为公园的“细部”,各景点又成为景区的“细部”,一些主要景观标志节点又成为景点的“细部”,其中材质、颜色、工艺等又成为景观标志物的细部……以此类推,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部网格,使得城市中的景观一层加一层的展现出他们各自的魅力。

一、细部景观设计的概念和范畴

所谓细部景观设计就是在场地规划的基础上,对具体的特定的小尺度的场地、空间及设施进行深入的构思、分析,进而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即将设计概念转化为环境,明确各个部分的形态和组合,确定与材料结合的方式以及最终品质展现的过程。具体的细部景观设计工程类型主要有各类小型场地、小游园、停车场、道路、景观设施小品等小尺度的空间和实体景观。具体设计内容如地形设计、铺装设计、水体设计、停车场设计、种植设计、雕塑设计、小品设计等。具体设计细节如材料的选择与搭配、质感的表达、不同的构造方式、色彩、光影、气味等。

由于细部设计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更要注重满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对尺度的人性化、设施的舒适度、视觉的美感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不难肯定 “细部决定品质!”是有道理的。

二、细说景观细部设计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细部是设计的生命。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往往是一种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的过程,后者说是一个不断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的认知过程。这样看来在细部的设计上我们重视的并不只是精细雕刻,而是本身的设计对象与所处环境是否融合,是否满足了使用的要求,它的耐久性和坚固性是否达到了建造标准。除此之外,还要在生态、人文风俗以及不破坏其本质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让细部设计达到切实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

当我们走在鼓浪屿的街道小巷上时,一阵阵清新的味道扑面而来,这不仅是一种人文的气息,更多的是这种精神领域所传达的一种精神讯号。鼓浪屿的美我们多少都有所领略,欧洲古典的建筑,形式多样。多立克式,朴实无华;科林斯林,富丽堂皇;爱奥尼式,纤巧精致。各种形式的建筑还不能够足以构建这个岛上的美丽风光,景观的细部设计如哥特式顶尖的钟塔,伊斯兰教清真寺园顶建筑,以及教堂、民无的彩色玻璃,巴洛克式的“不规则的”、“奇异的”奢华,罗可可式的贝雕、海藻和涡卷,双翼的太阳和葵花的窗帘,罗马式的壁柱,北欧的壁炉,罗马竞技场式的连拱廊,,以及澳大利亚的阳台,铁栏杆等,相继装点鼓浪屿,异彩纷呈,为亚热带侨乡增添了许多乐趣。细节的构造及材料的选择搭配,质感表达,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建筑物的风格,此外还有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的音符路面,很具街道特色。它们都起到了代表性的作用。其最终所达到的效果我们不言而喻。看到这样的设计,我们不得不思考景观细部设计在未来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生活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鼓浪屿景观细部设计

任何一个园林景观都是由一个个细部景观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广场,还是我们所拥有的私家庭院,几乎都是由这样一个个精美的细部组成的一个景观体系。如中国古代园林在营造大小不同情趣各异的空间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法,空间上的利用也是巧妙入微,基本上都是从建筑的布局、地形的塑造、花木的配置、山石的堆叠、水景的处理等细部入手。可以说,能创造出如此宜人的园林空间,主要归功于这些细部处理的程度。

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技法

三.景观细部设计之道

相对于整体公共空间而言,细部设计只是构成景观形象的局部,但小中见大,它包含的本土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低耗节能的设计形式,即确定了景观品质的的优劣,对整体景观效果影响较大。大自然赋予地域不尽相同的风光,设计师应该尊重自然和民俗、顺应自然,怀着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人文的关怀,精心营建适合这片土地的景观类型,细心琢磨细部设计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景观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同时,细部景观也同人类一样,有它们自己的习性、表情、客观的尺度,我们只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是可以对其加以利用的。我们在认识细部景观的时候通常会将细部空间设计和材料细部设计分开来说,那是因为它们两者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一个强调小尺度空间的营造,一个则强调物质景观细部的研究。但是它们共生共存,互为影响,将整体发挥作用。有时我们在设计上会特别突出一方来表达我们不同的设计理念。其实,我们是可以通过一些好的方式将其两者都进行深化设计的,充分利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1.首先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充分了解地形地势,结合功能的需求,丰富细部的设计,该细的地方要细,但是该简单大方的地方要懂得结合空间的营造趋势来设计。通过平衡了两点的发展形式,让人们对景观的认知上从大到细,视觉上产生别样的观看效果,让景观的产生变得更有观看价值,提升了人的视觉品质和使用价值。人们不会再对有些景观设计敬而远之,真正进入到了使用者的角色中来。2.景观是由整体和局部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也是我们不断去挖掘和探索的,在设计上要分清主要和次要景观的关系,最后要以统一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设计。3.在一个好的景观从图纸变成现实生活中的实体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最后的施工中施工者在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上都是要完全配合设计图纸的,但是有的设计中材料和结构造价过高,应考虑建设方的承受能力。如今我国在新型材料的开发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高科技,有些新型材料的使用还没有实行,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上也应考虑国家的经济能力,尽量设计出实用、美观、经济的好的设计作品,以满足精致施工的条件。

四.结束语

如今,景观细部设计已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有些景观会给一座城市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城市树立了个性化的人文精神形象,因此我们要给予相应的重视。虽然在景观设计的这条道路上我们不知道还要碰到多少困难,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把握住每一个设计的细节,解析景观设计中的要素,开拓发展的潜能,体会已创造的景观感受,并不断尝试其在设计实践中的不同运用,为景观的细部设计积累丰富的素材,拓展思路。将功能与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升人文环境品质,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景观所带给我们的功能方便与形式之美。

参考文献:

[1]胡家宁.小中见大—关于景观建筑细部设计的思考[J].装饰,2006.8

篇14

关键词:教材改革;经济法;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14-02

经济法是法律类、财经类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法体系不完善的特殊性,使得经济法教材水平良莠不齐,在高职院校,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从一定程度上看,教材的质量已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经济法教材的改革。

一、《经济法教程》的建设与改革

高职经济法教材应包括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理论教材主要用于课堂教学,或用做学生课外的重要参考书。理论教材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目前,经济法教材的现状:使用本科类教材,选择讲授内容。法学本科教材反映了经济法学研究的前沿理论,但高职院校学时分配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高职教材由于经济法的特殊性,极易走向极端:过分注重体系,对有关制度描述过于简单,不注重体系选取重点,制度又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法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经济法总论。经济法总论的学说纷纭,高职教材编者为避免庞杂的理论说教,一般是坚持一个学说,对其他的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描述。但是教学中明显地感觉到,总论和分论脱节。受经济法学研究成果的局限,总论不能指导分论是教材的通病。编者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在总论的编写部分要对分论的内容进行疏理,使教材在系统上保持完整。其二,经济法分论。经济法分论含哪些章节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金融法、对外贸易法编入教材,浅讲讲不透,深讲学时不够,把这两章去掉也不会影响到对经济法其他章节的学习,可以考虑只保留这两章国家干预的内容,或者将这两章删掉。个税起征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在提高,起征点在教材中不宜写出来。类似对经济比较敏感的内容不宜细化,比如二手房转让营业税的征收。经济法内容庞杂,在上课期间,任课教师都要事先确定本学期要学的重点章节,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土地法和房地产法,广告法比较起来,统计法、计划法、会计法、审计法编写内容的多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计划法没有单行法,似应简单一些,但这章对宏观调控法而言,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几章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有的过于繁琐,有的过于简单。另外,由于没注意到前瞻性,使得有些内容在出版伊始就要修改或补充。编者在编写之前对已列入立法计划的经济法律、法规应有清醒的认识。

对《经济法教程》的建设与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材应体现教学目的。经济法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完整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不仅知法,而且学会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逐步提高依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掌握经济法这一管理手段,为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做一个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应用性法律人才奠定基础。每门课程都需要为整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教材作为课程教学最重要的支撑材料,必须有所体现。在教材的章节选取和内容的删减方面都应体现这一教学目的。

在经济法教学中,高职学生分为两类,专科类和五年制。这两类学生基础不同,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应有所差别,教学目的也有所不同,目前的教材针对专科类学生而设。经济法教材的改革应考虑两个途径:一种是针对两类学生编两本教材,即专科类的《经济法教程》和五年制的《经济法教程》。一种是编一本教材,以专科类为主,同时考虑到五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学习时侧重市场主体法和市场秩序维护法,所以这两编要尽可能地深入浅出,可以辅以生动的案例。目前来看第二种比较可行。

第二,精品教材是对精品课最直观的检验,理论教材建设不是单纯的内容更新,还是对编者整体水平的考验。经济法学是经济学与法学交叉学科,会计法、审计法和税法这几章要求有深厚的经济学背景才能讲好,编者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采取集中培训、自学、听课等多种方式,弥补经济学的不足。同时还要求编者有实际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编者至少应该有经济法课程三轮的教学经验,同时有多年的高校教学经验积累,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学、课程和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特的见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按照教学的要求组织和叙述相关内容。只有在相应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上长期钻研,掌握学科及其教育的精髓,才能编著经典教材。

第二,在内容选取上应重点突出。应充分注意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将经济法教学内容确定为四个部分: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经济秩序维护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比较符合经济法当前发展的趋势。围绕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应重点选取与学生就业紧密相联或与人们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如在经济秩序维护法律制度中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土地法和房地产法、广告法;在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中选环境资源保护法和税法。突出重点,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国家干预经济制度的一概摒弃。价格法、金融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在内容上也要有所取舍。

第三,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经济法课的学习需要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等相关法学知识基础,在教学计划中不宜开得过早,开在三年级的上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学习起来相对容易。教材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内容要深入浅出并尽量保持连贯。专用名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必须给予解释,至少应给出其大体含义,以免成为学生往下看的障碍。语言顺畅,避免采用艰涩难懂的语言。

二、《经济法实训》教材的建设与改革

高职教育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处理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经济法实训》教材。该教材的缺失是经济法实践教学处于薄弱环节的一个重要原因。课程组人员中应有法律实务人员,在编写《经济法实训》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听取有益的意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编出高质量的教材。

教材建设以实训项目为依托。首先,《经济法实训》教材的编写要紧跟实务的需要。实训教材,其研发思路不能建立在过去陈旧的教学思路、方式方法上,要紧跟用人单位步伐,力求富于创新,适应市场需求。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于习题集、案例分析的形式,每个实训项目应设定目标、过程和评价标准及档次。其次,经济法实训教材应当及时吸收贴近现代生活的真实案例,选取具有新颖性、代表性的题材内容,帮助学生缩短职业磨合期、实现角色调整。经济法实训教材结构模块应打破以往以传统的理论基础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经济法实训教材应该按照不同的项目导向相应的实训内容,让学生从不同的实训项目中达到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结合理论教材,《经济法实训》教材可如下构建:

第一编经济主体法律制度:经济法主体可以分为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中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发挥不同的作用,应从融合的角度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1)与企业设立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2)企业合并、分立程序的训练。

第二编市场秩序维护法律制度:(1)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根据模拟设立的公司设计商标,进行专利、商标注册申请。识别专利、商标侵权方式及掌握专利、商标维权的方法。(2)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设计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场景,让学生在知悉如何保护自己权益的基础上,能为保护其他消费者权益提供帮助。(3)产品质量保护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识别产品安全标志,区分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4)土地法和房地产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模拟开发住宅楼。(5)广告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自制广告,能够进行法律评价。

第三编宏观调控法律制度:(1)环境资源保护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选取热点案例,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2)税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3)会计法、审计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会计责任能力实训。如何界定会计责任、审计责任与内部控制,界定违反会计法的行为与责任,评析会计职业道德,签发票据与行使票据权利。

与实践课的开展有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之分相一致,《经济法实训》教材结构,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包括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大部分。课内实践教学方面:选取典型案例,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进行法律思考,可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法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思维和应用能力。案例选取不局限于经济法内容,可注重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刑法的结合。在产品质量法一章中的产品质量责任既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也有刑事责任,可选取民事侵权、行政处罚和生产、假冒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相关案例。课堂讨论法更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选取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热点案例,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最后由教师点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留一些课外讨论的题目,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课外实践方面还有模拟法庭教学、社会调查、旁听庭审和社区服务。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更多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课外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Z].2008.

[2] 张和平.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