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形势不景气范文

经济形势不景气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形势不景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采购成本;优化库存;物资调剂;修旧利废

进入2012年,煤炭价格下跌,煤炭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作为煤炭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如何降低采购成本,提高物资供应管理水平成为当务之急。笔者结合鑫龙煤业在优化库存、优化采购环节、加强物资调剂与修旧利废、强化培训方面的一些做法,浅谈一下煤矿物资供应部门如何在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下做好物资供应管理。

一、清仓盘库,优化库存管理

2012年6月份,鑫龙煤业组织下属各矿对现有库存物资进行全面盘点,将在库物资分成三类:一是正常的在用物资。二是本单位不再使用,但可调剂使用的物资。三是机型淘汰,不可调剂使用的待报废物资。

鑫龙煤业针对三类不同物资,制定了不同的年终考核指标:一是以清仓盘库为参考,压缩正常物资库存储备额,实行月度与季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确保正常物资储备维持在合理水平。二是对可调剂使用的物资制订了年度考核指标,在月度和季度检查中督促完成,目的在于促进各矿通过自身消耗和与兄弟矿井间物资调剂等途径对闲置物资进行利用,降低闲置积压物资资金占用。三是制定待报废物资年度考核目标,促进各矿对报废物资进行报废处理,优化库存结构。通过对库存物资进行考核,各矿对在库物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降低了闲置积压物资,优化了库存管理。

二、优化采购环节,降低采购费用

在采购环节,鑫龙煤业细化了过程控制,对采购物资实行计划梳理、招标前价格调研和对常用物资采购价格对标排序,降低采购费用。

1.计划梳理。2012年鑫龙煤业对采购计划进行了严格控制,按照“能缓购则缓购,能不采购则不采购”的原则加大了计划的审核力度,对计划实行从区队、科室、矿领导、供应处业务科室、集团机电副总多层把关。通过计划梳理,梳理掉数百万元物资不需采购,同时加强开展物资调剂和修旧利废工作,确保了公司安全生产,降低了不必要的采购费用开支,提高了公司经济效益。

2.价格调研。在招标前,鑫龙煤业供应部门业务科室人员对拟采购物资进行充分的价格调研,调研主要是采取厂家咨询、网络查询、兄弟单位间价格咨询和历史价格对比等方式,对拟采购物资的价格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所采购物资价格贴近当前市场价格,细化了采购过程控制,降低了采购费用。

3.常用物资价格对标排序。为指导各矿常用物资采购价格,鑫龙煤业对常用物资挑选了40—60种,要求各矿每月对上月采购的价格进行上报,同规格物资的采购价格在各矿间进行横向对比。同时将汇总表发到各矿,要求各矿将自身采购价格与兄弟单位价格对比分析,并作为各矿物资采购的参考,指导规范各矿常用物资采购,通过常用物资价格横向对比这一平台,鑫龙煤业规范了各矿常用物资的采购,有效降低了采购费用。

三、加强闲置积压物资物资调剂和修旧利废管理

近几年煤炭行业效益比较好,对物资采购一般实行粗放管理,不注重成本控制,物资能买新的不用旧的,浪费比较严重,一些简单维修就可再利用的物资被随意丢掉,个别矿的旧物资甚至堆积如山,风吹雨淋直至报废,浪费触目惊心。严峻的经济形势让煤炭企业认识到了开展物资调剂和修旧利废工作的重要性,鑫龙煤业在这两个方面做的工作比较扎实。

1.物资调剂方面。针对各矿闲置积压物资较多的情况,公司大力倡导物资调剂工作,相继制定下发了多项物资调剂指导文件和考核办法,凡是材料超过三个月、设备超过六个月的都要进行调剂,同时搭建了由供应处牵头组织的物资调剂平台,协调各矿的物资调剂工作,供应处每季度对调剂情况进行考核。闲置物资调剂工作,不限于在本矿内不同区队间的内部调剂使用,同时鼓励在兄弟矿之间、集团成员单位间进行外部调剂。2012年鑫龙煤业物资调剂额达到数百万元,有效减少了国有资源浪费,节约了采购资金,保障了闲置物资的最大价值和资金效益最大化。

2.修旧利废方面。在紧张经济形势下,鑫龙煤业更加注重修旧利废工作,从企业内部挖掘效益潜力。对修旧利废工作制定了工作目标,实行月度核实,季度考核通报,促进了修旧利废工作的扎实开展。2012年修旧利废金额数百万元,减少了新设备的采购和资金投入,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理效益。

四、加大培训力度

篇2

一根稻草

――中国速度舒缓全球滑坡

报告称,2007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各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工业生产增速普遍提高。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表现最为突出。

经济学家表示,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中国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快、自身出口结构升级等能力,以及通过采取扩张型财政政策,均可化解美国次级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不良影响。

报告预期,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缓解发达国家经济所出现的问题。但世界银行提醒中国,要警惕经济过热。

二种猜测

――油价回落通胀忧心

“由于创纪录的原油价格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今年国际油价可能缓慢回落。”

世行是在评估全球通胀时作出上述预测的。由于能源价格大幅飙升,2007年全球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胀。据世行估算,2007年发达国家平均消费价格涨幅为1.8%,发展中国家平均涨幅为5.9%。

报告指出,去年发达国家通胀压力处于可控状态,为各国央行放松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而发展中国家的通胀情况差异较为显著。其中,中东、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通胀压力有所上升,而东亚、南亚、拉美、中亚等地区的通胀水平虽有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稳。

“从需求层面来看,高油价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世行发展预测组全球趋势小组负责人汉斯・蒂莫称,“在高收入国家,实际上原油需求已经不再增长。”高企的油价以及各国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将对全球原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同时,欧佩克及非欧佩克产油国不断增加原油开采投资将促进原油产量的提升。世行表示,从长期来看,油价有望逐步向每桶50美元左右水平回落。

尽管如此,蒂莫指出,原油市场非常不稳定,“任何外部震荡都可能导致巨大变动”。

三大风险

――全球经济恐将软着陆

美元走弱、美国经济衰退幽灵不散、金融市场动荡增多,这些都会给全球经济的这种软着陆前景带来阴影。这些风险会削减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资本流入,降低他们境外美元投资的价值。

世界银行发展预测组和国际贸易局局长尤里・达杜什说:“总体来看,我们预期发展中国家的增速会在未来两年温和放缓。然而,美国出现大幅放缓是一个实际的风险,可能会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中期前景。”

汉斯・蒂莫说:“从贸易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强劲有助于保持全球增速。由于美元贬值,美国的出口迅速扩大,有助于缩小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减少全球失衡。”

发展中国家近期的强劲增长推动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明显的有石油、金属、矿砂等。这使得许多大宗商品出口国得益,从而造成一些较贫困国家需求增长强劲。然而,近期粮食涨价部分原因是由于生产生物燃料的粮食产量增加,伤害到城市贫民的实际收入。

四倍差距

――发展中国家技术扩散

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为副标题的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快速技术进步帮助提高了收入水平,使绝对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29%减少到2004年的18%。尽管成就斐然,但富国与穷国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经济体采纳新技术的能力依然薄弱。”

世行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鲁・伯恩斯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速度加快,比发达国家快40%至60%。然而,发展中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他们采纳的技术含量只达到高收入国家所采纳的1/4。”

尤里・达杜什表示:“与高收入国家贸易和投资接触增多,移民团体往往起着推动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是十分重要的。不过,光靠开放还不够。要继续迎头赶上,各国还需要强化教育成就,加强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移民团体的联系。”

五年增长

――拉美抗风险能力渐强

世行预计,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2007年GDP增长率保持在5.1%,依然保持连续4年的较高增速。

报告预计,该地区2008年经济增速将会放缓至4.5%,其中,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的经济增速都具有相对可持续性。其他国家,如巴西等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同时墨西哥预期将会走出2007年的弱势,出现反弹。

报告指出,尽管美国次级贷危机范围扩大和美国经济的衰退对拉美以及加勒比海等地区的发展前景确实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可以看到,该地区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非常强,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依旧会保持强势。

巨额外汇储备、持续贸易顺差以及整体经济基础的强大,这些都使得该地区经济出现反弹。尽管在2006年,智利由于受货币紧缩的延迟效应、采矿业中断、能源制约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但随后经济出现回升。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智利的经济增长率达到5.7%。

六难保持

――欧洲中亚难抵“厄运”

报告指出,2007年欧洲及中亚GDP的增速达到6.7%,预计2008年将会下降至6.1%,2009年更会滑落至5.7%。本次减速不但会加大该地区金融市场危险性,同时也会直接间接地引发需求量外流。

此外,报告还分析指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特别是德国等欧元区国家的出口量在今年将会出现下滑。因此,对欧洲金融机构来说,欧洲及中亚地区面临的困境将继续延伸。

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土耳其这3个国家将会幸运地逃出经济减速的命运。由于阿尔巴尼亚的国内需求非常强盛,因此,预计2008年该国会经历一个高速度成长阶段。需求量增加了公众的投资热情,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能源短缺所带来的压力。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国内环境的改善给市场带来一个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也给需求量以另一个支撑点,这些因素都会使GDP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增长范围。

报告显示,尽管欧洲和中亚地区外部需求增加,同时国内需求也有相应提高,但预计到2009年,该地区经常项目赤字还会继续恶化。

七点要求

――点亮中东与非洲

报告预测,中东和非洲地区经济的发展,将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的新亮点。

中东和北非地区GDP在2007年略有放缓,数值为4.9%,2008年借助高油价可能上升至5.4%。创纪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该地区、充裕的资本流动性,以及强有力的本土需求都支撑该地区经济体的快速发展。

展望未来,中东地区发展中国家前景光明,预计2008年和2009年GDP增长将达到5%。值得一提的是埃及,世行报告把埃及列为2007年度全球“最佳改革国”之一,名列178个国家的第26位,在中东仅次于阿联酋和以色列。

除中东外,非洲经济是全球瞩目的另一个焦点。报告显示,2007年,非洲有16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其中加纳、莫桑比克、塞内加尔、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和出口的多元化。

篇3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经济可行性

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相对于其他发电技术便捷之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1)相比其他发电技术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更加环保、高效、灵活。(2)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所需土地面积较小,并且一般其设备都是在用户侧安装,这就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3)由于其清洁的特性,在使用的同时不会对全球气候产生不利影响。基于以上几点,现如今全球各地都在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

说回我国,我国目前也因为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技术所特有的发电方式灵活、能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将其列为了传统电网的重要补充部分,从而替代一批效率低下、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发电方式。目前,在我国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针对DG(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的并网和调度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在这些研究之中,专门针对DG经济效益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此下面笔者将会针对天然气分布式发电所可以带来的效益进行系统化分析。

1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概念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指的是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从而带动整个燃气轮机及内燃机等燃气发电设备运行的工作。具体就是通过设备所产生的电力能源去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后将用户们通过用电器所产生出来的废气废热通过余热锅炉或者余热直燃机等余热回收利用设备向用户供热、供冷。因此我们可以说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是一种集煤气、电力、供暖、降温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系统。并且燃气冷热电多联供系统在广泛意义上还有两层具体含义:一是比较方便快捷,人们所需的电能都是现场产生,现场供人们进行使用。二是冷热电联供,通过一种能源的输入,同时满足用户电、热、冷多种能量形式的需求,极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2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经济可行性

2.1 应用范围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在我国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现如今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一些大型城市新建筑、一些中小城镇当中的新房地产(2)政府所在的一些工业园区、高新区以及技术开发区,(3)大中型公建项目:机场、铁路站、交通枢纽,(4)综合商业区或商务区,(5)单体或建筑群如医院、酒店、学校、写字楼、机关等。

2.2 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意义

2.2.1 节能方面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作为一种崭新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它是在热电联产的基础上配制以热能为动力的吸收式制冷机。夏季利用多余的蒸汽或热水来制冷,使热电厂在生产供应电能和热能的同时,也生产供给冷水,用于空调及工艺冷却,充分利用了一次能源,系统综合能源利用可高达80%以上。节约了低位热能,更主要的是增加了夏季的热负荷,这对于燃机来说可增大机组的负荷率,使机组效率提高。在增加发电量的同时,也降低了燃料消耗量。靠近负荷中心,减少电厂的建设规模、输配电线损及管道热损。

2.2.2 环保方面

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将带来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实现能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相比传统的燃煤发电形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减少50%以上的CO2、几乎100%的SO2和70%的NOX排放,几乎没有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同时,由于分布式能源系统靠近用户侧的布置特点,可进一步减少电能在输送、配置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能源终端利用效率。

2.3 DG的经济效益分析

分布式发电是指功率在几十千瓦到几十兆瓦范围内、分布在负荷附近的清洁环保发电设施,能够经济、高效、可靠地发电。分布式发电是区别于传统集中发电、远距离传输、大互联网络的发电形式。与集中式发电方式相比,分布式发电具有以下优势:(1)一般DG实行自发自用,电力就地消化,减少运输成本,降低集中输配网中的线路耗损。(2)污染物排放较少,部分DG实现零污染。

2.4 分布式能源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

2.4.1 降低线损

传统集中输配电模式,由于存在线路电阻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线损,系统线损与输配线路长度与电阻等情况相关。DG分布在负荷端,不需要集中输配,可以有效降低线损。当负荷需求较大时,DG的运行能够减少系统线损,而当负荷需求较小时,运行DG反而会增加线损。

2.4.2 环境经济效益

DG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排污量减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上。DG的燃料多为天然气、轻质油或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过程中SO2、NO2、CO2、粉尘、废水废渣的排放将明显减少。DG的电压等级较低,产生的电磁场较低,其电磁污染比传统的集中式发电要小得多。排污量的减少将大大降低电力企业以及全社会的环保支出,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2.5 DG的经济效益模型

2.5.1 线损效益模型

假设集中负荷端和电源端之间的配电网长度为L,单位为km,线路单位长度电阻为r,单位为Ω/km。令流入集中负荷端的电流为IF,单位为A。假设DG接入点距集中电源端距离为K,DG注入系统的电流为ID,单位为A。集中电源与DG电源接入点之间单相线路流过的电流为IS,IS=IL-IDG。

2.5.2 环境效益模型

系统接入DG之后,会给系统带来环境效益。计算环境效益主要考虑三种排放污染物:氮氧化合物、SO2和CO2。计算污染物排放量需要考虑两部分内容:(1)由于DG接入系统中,取代其他污染较为严重的机组出力,从而减少这部分机组带来的环境污染。(2)以天然气为燃料的DG和生物质发电出力时会产生一部分污染物。

3 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前景

虽然分布式能源在国内的发展尚未普及,但已有成功的案例,如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一线发达城市已有分布式能源应用的成功案例。今年来,国家重视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应用,相关政策也在陆续出台,给发展分布式能源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发展分布式能源对我国提高能效、节能减排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也是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广泛应用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丁小川,周宇昊,王思文.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经济可行性评估方法研究[J].发电与空调,2015(01).

篇4

【关键词】转型经济;冲突管理;特点;成因;对策

1.前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以超过10%的年增长率高速发展,逐步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向现代工商业国家转变。2012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排在全球第二位,仅落后于美国。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不可逆转地在进行着实质性的制度创新。

与其他国家经济转型不同,中国经济走自己的转型之路,采用了渐进式转型的途径,是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经济运行机制中用市场机制对原有的计划机制的置换任务。然而体制转型始终是一个充满风险、矛盾和冲突的过程,“渐进式”转型方式的问题在于整个经济转型的时间较长,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和规范,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种种障碍依然存在,在这种新旧体制长时间的激烈碰撞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

经济转型在宏观层面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在微观层面就会以新的冲突形式凸显出来。作为微观主体,中国企业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在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发展战略、经营理念、运作模式、企业价值观等等方面悄然的进行着转变,新的社会背景必然产生出新的冲突,企业在原有体制下存在的矛盾冲突也随着产权结构复杂化、激励机制的多样化、保障体系的社会化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其内涵和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冲突也就呈现出新的特点和类型。

分析和研究企业冲突管理,不是要试图消灭冲突,因为冲突始终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无法消除。更重要的是,冲突并非都是消极的、极具破坏性的,冲突与竞争往往相互转换,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管理实践证明,最佳绩效之获致,有赖于适度冲突之存在。因此,我们是要通过对转型经济条件下企业冲突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探索出冲突与竞争,冲突与发展以及冲突与和谐之间的辩证关系,将冲突引导到对企业发展有利的良性轨道上,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转型经济环境中企业冲突的分类及成因

2.1 转型期企业冲突类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利益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必然会为争夺利益或资源而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在转型经济过程中,由于企业产权结构复杂化、激励机制的多样化、保障体系的社会化以及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等,一些在原有体制下存在的矛盾冲突,也随着体制的变化,其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冲突也就呈现出新的特点和类型。总体上可以将企业的冲突分为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

企业外部冲突产生的原因相对复杂,所研究的范畴涉及到国家社会制度,政策法规,政治、经济体制等宏观领域,许多问题和矛盾不是微观主体所能左右和驾驭的。因此本文仅就转型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冲突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探索出企业内部冲突管理的有效途径。

由于冲突发生的原因很多,冲突便以多种形式存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导致不同的冲突方式和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可以将企业的内部冲突做以下分类:

按照冲突的主体分类,主要包括:股东之间的冲突,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的冲突,集团公司与下属企业之间的冲突,部门(或者分、子公司)之间的冲突,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冲突,个体之间的冲突。

按照冲突的诱因分类,主要包括:权力争夺,利益争夺,资源争夺,价值观差异和情感因素。

按照冲突的性质分类,主要包括:目标性冲突,认识性冲突,感情性冲突。

2.2 转型期企业冲突的成因

企业在社会经济不同发展时期内部冲突的层次和基本类型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其根源、内涵和形式却有所不同。

2.2.1 冲突源于新旧体制转换中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过程中,企业逐步市场化是我国转型经济的最具体的反映,股份制公司、集团企业的出现也是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面临重新调整,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在新的利益集团所引发的冲突是现代经济社会普遍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2.2.1.1 股东之间的冲突

企业股东之间的冲突存在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积极方面的特点是股东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企业获取最佳绩效,实现良性发展。冲突的原因在于对企业发展模式、资源投放、风险控制等战略层面存在不同的认识。这种冲突有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严谨性,促使决策者对问题做深入的思考,降低决策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创新或变革。

消极方面主要集中在股东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上,利用控制权直接或间接地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将公司的利益输送到自己手中,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2.2.1.2 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的冲突

在一项关于中国企业的调查中,据说几乎超过一半的董事成员对自己企业的经营层不尽满意。但在经营层一边,也时常感到上层带来的痛苦。在中国的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处于起步状态。在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进行有效分离的情况下,就无法有效实施以总经理为核心经营作用的职业经理人制度。根本上说,企业的董事会与经营层的矛盾就是权利、利益和决策的冲突。

2.2.1.3 集团企业与下属公司的冲突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要素市场体系的建立初具规模,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就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单一型企业向集团型企业转换,对整个公司的运营实现顺利磨合,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冲突往往不可避免。其成因通常有三种:一是企业文化差异;二是权利博弈;三是绩效目标差异。

2.2.2 冲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初始运行的不完善

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冲突不是新鲜事物,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一直存在着。冲突形成的原因很多,有收入分配问题、福利保障问题、需求差异问题、管理风格问题乃至个人情感问题等等。

一直以来,公平和效率都是困扰各级管理者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然对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工资分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些改革,实际上要剥夺许多人过去视为神圣、习以为常的铁饭碗、铁工资等既得利益,由此产生部分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不满;另一方面国家监管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有些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同时肆意侵犯职工权利的行为又屡屡发生。这就造成了管理者与员工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激烈的冲突。

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缓慢。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企业机构精简、裁员、停产甚至破产,都成为一种成为正常的经济现象,这使得过去以企业或机构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失去了根基,而相应的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体系却没有完善,加上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发育不良,这使得企业的劳动者失去了安全感,失去安全感的员工与企业管理者的矛盾就日益尖锐。

2.2.3 冲突源于传统体制下的积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加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部门之间的冲突往往源于各部门之间在业务流程上的相互依存,而企业的绩效管理和控制手段匮乏,造成部门职责不清,矛盾冲突不断。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部门之间乃至分、子公司之间的冲突肇因则主要体现在争取公司资源之支持以及对各自绩效目标的追逐上。

各部门(公司)为了完成考核目标,就使出浑身解数向总公司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支持,资源总是有限的,在争夺有限资源的过程中各部门(公司)之间的利益矛盾随之产生,原本相互竞争的局面往往会演化成冲突,如果各部门(公司)之间在业务流程上依存度较高,其爆发的冲突可能会更加激烈,造成企业“内耗”,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运作。

2.2.4 冲突源于新旧体制摩擦引发的价值观差异

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意识和情感,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人生经历、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个体之间的冲突是企业冲突管理中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类型。

经济市场化必然使多元利益主体产生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念。由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导致的个体冲突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新的冲突类型。这种因为新旧体制摩擦产生的价值观差异往往会在不同年龄段的员工之间引发冲突,进而影响团队目标的实现。

3.冲突管理理论运用

冲突管理的目的是要解决冲突,在对转型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冲突的类型和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结合冲突管理的理论来寻求一条解决转型经济时期企业内部冲突的有效途径。

3.1 冲突的概念及基本类型

一般情况下,冲突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内部、个人或群体之间互不相容的目标、认识或情感并引起对立或敌对的相互行动的一种形势。有三种基本类型的冲突:一是目标性冲突;二是认识性冲突;三是情感性冲突。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转型经济条件下企业冲突的形式做进一步的细分。如下表:

3.2 处理冲突的理论方法

处理组织内的冲突一般可选择三种主要方法:结构法,对抗法,促进法。

(1)结构法。组织通常运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处理冲突,即运用职权控制、隔离法、以储备作缓冲、以联络员或调解部门作缓冲。

(2)对抗法。冲突管理中的对抗不是指包含敌对的相互行动,而是用来描述一种处理冲突的建设性方法。在这种意义上,对抗是冲突双方直接交锋、公开地交换有关问题的信息、力图消除双方分歧,从而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结果的过程。对抗法假设所有的部分都有所得,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3)促进法。认识性冲突能够帮助避免小团体思想,所以促进职能的认识性冲突可能是处理冲突的一种有效的实际方法。

4.化解冲突的途径和措施

冲突可能导致绩效之降低,亦可能导致绩效之提升。因此冲突管理的目标不是将冲突消灭掉,而是将冲突维持在适当水准,并将其产生的能量导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轨道上去。

4.1 组织层面的冲突管理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当股东之间在企业战略定位、重大投资决策等问题上发生分歧时,通过沟通、谈判仍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候“硬件”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尽可能将冲突纳入制度的规范,可以回避和降低冲突。

(2)集团企业与分、子公司之间建立既得利益或潜在利益上之共识。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获得两个实质性效果:一是企业各个分支都会以某种形式对当前阶段新的利益制度予以确认和维护,以此形成企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二是集团权力不仅受到各个下属企业的有效制约,而且总部也从和谐的内部环境中获得了更大的决策合法性。无论是分权或集权,其目的只能统一到有助于企业发展这一点上。

(3)建立文化认同。对于新进入的企业,在对其进行价值观移植的时候必须建立文化认同。这里所谓的文化认同并不是要人为地制定出价值判断的统一标准与最终依据,而主要是提供一个规范性基础,通过有效地整合内在观念冲突来寻求企业文化价值观共识之基础。价值观移植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对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加以发扬,逐步摈弃消极文化,实现集团价值观的逐步统一。因此,价值观的移植切忌急功近利,强制注入。

(4)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不要认为建立了现代绩效管理体系就可以消灭存在于部门之间,分/子公司之间的冲突。完善的绩效体系是将各功能组织的冲突控制在“良性竞争”的轨道上,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一股重要的促进力量。要避免冲突“出轨”就必须完善企业的基础管理和各项配套制度,而在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的基础。

4.2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冲突管理

(1)推进企业民主建设,完善企业制度建设。一谈到“民主”,人们的脑海里往往联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员工与老板激烈的争吵,罢工,游行等非理性的冲突方式。事实上将民主制度与罢工联系起来是对民主的误读,资本主义企业老板与员工激烈冲突的表象恰恰是其社会民主的发达与企业民主落后矛盾碰撞的结果。在企业推行民主建设,其目的是增进员工和管理者的相互理解和共识。在此基础上严格遵照绩效管理制度“按图索骥”对员工进行考评,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这样的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员工对企业管理者的不信任感,减少消极冲突的发生,同时员工与管理者在分配上的冲突也有可能转化为员工之间业务上的良性竞争。

(2)尊重员工的基本权利,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只有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才能够得以认同。

4.3 个体之间的冲突管理

(1)沟通与尊重,防止认知性冲突向情感性冲突转化。

(2)成立工作团队,并将团队作为绩效考核主体。

(3)有效采用促进法。价值观多元化会导致个体之间认知性冲突,而认识性冲突能够帮助避免小团体思想,因此采用促进职能的认识性冲突是处理冲突的一种有效的实际方法。

总而言之,现代经济生活的总体特征是创新,而创新就是要打破从体制到思维的常规性和守成性。不管冲突类型如何,都要根据当事方的利害考量,来研拟并执行双赢或多赢的策略。在化解冲突过程中,管理制度化是根本途径,其次才是根据不同的冲突肇因采取合适的策略、注入正确的理念加上管理者良好的沟通协调技能。

参考文献:

[1]张仁德等著.新比较经济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

[2][美]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费著.比较经济体制[M].商务印书馆,1984.

[3][美]阿兰·G·格鲁奇著.比较经济制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美]维克拉夫·赫尔索夫斯基著.经济体制分析和比较[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5][美]约瑟夫·E·斯提格利茨著.社会主义向何处去[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日]青木昌彦著.比较制度分析[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7][比]热诺尔.罗兰著.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徐显国著.冲突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 中部地区经济运行递阶加权

一、问题提出

中部地区现在通常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六个相邻省份,它地处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联南络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重要战略作用。中部崛起不仅是中部诸省的经济发展的内部问题,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中部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调查,摸清其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与潜力,以及对其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价就显得更为迫切,这是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做好经济协调工作的基础。由此,本着科学发展观,本文在构建PREEST的系统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十五”期间整个中部地区及其六个省份的省域经济运行水平、运行能力和经济社会协调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以便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合理的中部崛起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建议。

二、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

1.指标体系设计。借鉴相关成果,根据PREEST系统结构来构建指标体系:首先,按照递阶层次结构展开,将经济系统运行分为状态水平、发展潜力和系统协调三个维度;然后,将子系统的各个指标按照属性进行分组,组合成若干具有近似意义的指标组;最后,根据递阶层次结构分解的要求,对各个指标和指标组建立起逻辑联系,即上层次指标统属下层指标,而属于同层的各指标间以及不相邻两层指标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结合国家“十一五”社会经济规划控制目标的要求,在遵行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中部地区区域经济运行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等四个递阶层次结构构成,即考虑了横向对比的需要,更注意到与中部地区发展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形成了可以从不同侧面进行评价,涵盖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内系统协调、内外开放等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准则层中包括经济运行水平、经济运行能力和经济发展协调度三部分,在领域层目标中由经济指示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支持水平、环境支持水平、经济推动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管理调控能力、资源支撑能力、环境支撑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治理力度、人口经济协调度、经济环境协调度、社会经济协调度。指标层由各个指标群所构成,共包含有79个具体指标。限于篇幅,这里省去了对指标群内各指标及指标体系下各指标所赋权的具体介绍。

2.评价方法。对原始数据无量纲化方法很多,这里采用极差标准化法:

三、评价结果

1.整个中部地区经济运行评价分析。按照递进和加权的方法和步骤,得到整个中部地区经济运行评价结果:

(1)从经济运行监测指标目标层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度不是均衡上升的,先由2001年的48.46增加到2003年的50.58,然后下降到2004年的49.55,到2005年又上升到52.81,所以从系统运行的角度看中部经济发展是一个反复的趋优过程。

(2)中部地区准则层三指标在考察期内都有一定的波动。从经济运行水平看,其数值呈现波动的增长态势,由2001年的46.47增长到2003年的47.23,2004年有所下降,到2005年又快速增长至53.05。反映出其经济运行水平具有上升的趋势,但运行很不平稳。从经济运行能力看,其数值变化则呈倒“U”型,即由2001年的58.55增加到2004年的最高点62.07,到2005年又跌至为58.00,反映出整个中部地区经济运行潜力后进性、以及保障能力建设还较薄弱的特点。从经济发展协调度看,指标值五年内变动很频繁,但变动幅度都不大,说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度没有明显改善,有待进一步提高。

(3)从领域层看,15个指标变化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趋势与变化幅度各不相同。资源支持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管理调控能力、资源支撑能力、人口经济协调度及社会经济协调度等六指标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表明中部地区人口、资源、经济的协调程度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科技创新能力变化幅度较小;经济运行水平、经济环境协调度、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值在考察期内都都有下降趋势,尤其是经济环境协调度自2002年之后持续下降,反映出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也随之恶化;科技发展水平、环境支持水平、经济推动能力等指标在考察期内只有小幅波动,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反映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不集约阶段,并且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中部六省经济运行评价分析。按照同样递进和合成的方法和步骤,可以分别得到中部各省的经济运行评价的结果:

(1)从目标层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度在五年的发展态势不尽相同,且各省五年内其数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波动。五年间经济发展度指标平均值按照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依次为湖北(63.05)、湖南(51.45)、安徽(45.85)、河南(43.17)、山西(40.97)和江西(40.39),反映出湖北省经济发展相对发达,而山西和江西两省则相对落后。它们经济发展度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河南和山西省,但二者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他四省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也比较接近。

(2)从准则层看,中部六省的经济运行水平、经济运行能力和经济发展协调度变化情形各不相同。河南、湖北和湖南三省的经济运行水平整体上是逐步上升,江西和山西两省在2001年~2004年间呈现上升态势,2005年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安徽经济运行水平五年内总体呈下降趋势。从五年的经济运行能力比较看,江西省的经济运行能力逐步上升,安徽省的经济运行能力持续下降;而山西、湖北、湖南和河南的经济运行能力变化则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安徽省经济运行能力五年内变化最强烈,变异系数超过0.2,而湖北省经济运行能力变化则比较稳定,变异系数只有0.069。从经济发展协调度比较看,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协调度变化都呈无规律的波动状态,通过计算其经济发展协调度发现湖北、河南两省经济发展协调度相对较高,而江西省最小,其平均值仅有40.44。

四、结论

在建立宏观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递阶加权的方法对整个中部地区及其六省份在“十五”期间的宏观经济运行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

1.对整个中部地区而言,经济发展度在近五年里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年上升幅度不大;准则层三指标在此五年内都呈波浪式变动,反映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稳定,并且改善的程度小;领域层15个指标值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变化趋势与方向各不相同,比较发现中部地区人口、资源、经济的协调程度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科技创新对经济推动能力较弱。

2.对中部各省的研究发现,湖北省经济发展度相对较高,而山西和江西两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准则层三指标各省有不同的变化规律:除安徽省经济运行水平持续下降外,其它五省整体逐步上升;江西省经济运行能力五年内持上升,安徽省持续下降,其它四省则呈无规律波动;湖北、河南两省经济发展协调度相对较高,而江西省最低。

参考文献:

[1]周绍森陈栋生:中部崛起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刘耀彬陈志: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5):28~32

[3]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16):20

[4]尹继东彭道宾:省域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61~65

[5]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