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地摊经济现状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资源十分丰富的能源大省。其中以煤炭、水能和森林资源最为突出,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据相关统计,贵州省煤炭资源储存总量高达2400多亿吨,高居全国第5位;贵州作为新能源煤层气的主产区,其蕴藏量高达3.15万亿立方米,仅次于山西省位列全国第二位。贵州省经济仍处于欠发达和开发时期,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而第一产业受自然环境以及落后的科技限制,农业仍以传统耕作为主,产业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工业发展起步晚,且数量和规模均不大。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压力将极大制约着贵州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贵州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第一产业不断下降,到2013年低至12.9%。第二产业有小幅波动,但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波动性较大,且在近几年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下降。从一二三产业结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贵州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由于贵州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引领下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但是贵州经济受第二产业带动较大,第一二产业的支持很有限,这种不合理的发展结构最终会导致贵州经济结构单一化,后期发展动力不足。同时在现行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经济结构也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约束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增加,通过对比,2007年贵州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7468.85万吨、3670元/吨,而到2014年我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1024.63万吨、8392元/吨,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也在增加,增速甚至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这就大大限制了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绿色GDP角度上看,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来治理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压力,这就使得贵州低碳经济发展受到限制。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原煤作为经济的动能,其中从2007年到2013年变化不大,占比最高达48.8%,而天然气所占比重很小,且从2007年到2011年占比不断下降,直到2013突增至2007年的水平。电力消费也是贵州能源消费的主力,约为33%。从贵州能源消费结构中可以看出,贵州作为煤炭生产大省,煤炭消费也很高,同时也看以看出,贵州经济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技术条件落后,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支撑,经济结构单一,对能源需求较大,特别是对自己独有的煤炭资源需求很大。同时贵州水力资源丰富,也得到广泛的利用,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比总的三分之一,表明贵州注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保证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清洁化,只有把传统化石燃料的消费量降低才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贵州省从能源消费结构入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二、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随着贵州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开始凸显,并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贵州省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较大比例,而且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速度缓慢。而第二产业中多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这些企业具有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大。同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原料加工生产,结构单一,经济产值不高。这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首先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贵州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条件。其次,整合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对三产业之间以及内部关系的整合与升级,第一产业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一产业的地位需要继续巩固,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其发展,升级第二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走节能减排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第三产业行业内部的调整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后,推行相关政策,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大行业的过快增长。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首先,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降低能源结构中煤的比重。化石能源作为传统工业发展的能源基础,高碳化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全球气候不断恶化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化石能源资源短缺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迫在眉睫。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传统能源的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的特点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广泛利用。新能源具有成本低廉,可再生或者重复使用等多种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环境污染小。新能源的研发使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技术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是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同时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3、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做好节能减排。贵州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也是企业推行节能减排的起点。应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入手,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出新型能源,或是直接研发出对传统能源清洁处理的技术,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的低碳化,同时达到能源的持续利用。4、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出台,但是仍然缺乏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且由于立法在内容上原则性较强,加之地方实施力度不够,导致法规约束性较差,无法达到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这就急需政府从贵州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国家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一部有助于保障和促进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同时,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国家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能源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作为基础,制定出贵州相对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同时,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抛弃传统仅注重GDP总量来衡量经济的发展,还应看到单位GDP能耗的变化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成果,并以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先导,低碳技术的发展纳入技术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低碳发展规划从重点行业和领域出发,最终达到低碳转型的目的。5、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不仅仅是政府指导实施,还需要全民积极的参与其中。贵州省较全国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也是较全国偏低,而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未正式成型,所以人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省广泛开展各种低碳经济和节能宣传的活动,进一步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使低碳经济走进居民现实生活中去。而贵州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也离不开每一个人,这就需要政府做好对民众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宣传讲解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低碳消费也是宣传的重点,低碳消费不是我们少消费或不消费,而是注重绿色消费,是在生产生活中低碳环保消费,实现较低的碳排放。
三、结语
在2005年,贵州省便开始着手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工作,到2006年,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下,由11家部门合作建立了低碳经济建设和发展会议制度,贵州省政府直接领导和监督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事宜。贵州省当下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高耗能、环境污染的高发时期。怎么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好生态环境,将会是贵州省近几年一个重要的任务。贵州发展低碳应着眼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丽萍、何燕: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主要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2]李国志、李宗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1).
[3]戴海龙:低碳产业及我国高碳产业低碳化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8).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2]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
[3]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房地产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各种权益在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的实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房地产业这个经济体已经带动了如家电、建材、冶金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支撑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群体,构成了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稳定与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经济如何平稳着陆,又有哪些风险?
从2010年至今,中央政府一直坚持着对房地产的调控,从政府连续出台的“四大框架性文件”即“国十一条”、“国十条”、“新国五条”和“国八条”以及“五大调控工具”即土地、融资、开发、市场和税收的同时运用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重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政府近期对房地产业采取怎样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如何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把握合理需求与投机需求的关系;二、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三、房地产与其他产业的调控关系。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两会”的召开并没有让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降低。因此,如何为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是解决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的首要问题,从根源上创造有利因素促使房地产业的健康科学发展。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两会”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个观点。
所以,房地产的开发项目虽有着不小的风险,如对房地产业管理控制不合理,将有可能在市场经济中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同样也存在很大的机遇,为国家社会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提供条件,为民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住房,以及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项目的成功开发获得社会赞誉和丰厚回报。
近年来,Z市的房地产在该市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迅猛发展,如:价格日趋合理,规模日益扩大,市场日趋成熟,购房群体日益扩大,但是Z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房地产项目开发过于集中,楼盘楼间距过小,楼盘周边环境吵杂,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等,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价格上涨幅度过大。Z市的房地产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出售给房地产商的土地价格逐年上涨,且开发商项目利润逐年加大,这就导致了房价不仅成本加大,房价也持续走高。近三年时间,市区中心地段房价基本上涨了一倍。
(2)项目开发过于集中。根据数据分析,Z市房地产市场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是项目开发过于集中,在市区中心地段新开发楼盘扎堆,道路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人流过大,生活、休闲场所太过拥挤,居民生活受到不小影响。
(3)楼盘周边环境过于吵杂。Z市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由于居民为方便生活工作,普遍选择市区中心地段购房,而市区又是各种商户云集,车水马龙的地方,导致市区楼盘周边环境较差,居民居住如同处于闹市,白天黑夜都不得安宁。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各地区新城镇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准不断提升,人们对品牌大型楼盘的喜爱程度正在加强,加上Z市未来发展前景,使得区域内房产成为市场追捧的热点。Z市在大型品牌楼盘的补充、居民自住舒适度、业主投资增值等多方面将得到肯定,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需求。
从Z市范围来看,项目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型住宅小区,融入天人合一的休闲理念及地方特色文化,一改广东省县级城市建设房地产小规模轻品牌的实际问题,项目以全国知名品牌为主,对解决中国的住房问题具有相当明显的前瞻性优势,其优势在于分散人口居住,发挥市郊优势,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拉动当地经济内需、增加政府财政税收、提高就业率等。
根据Z市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高档房产产品对于Z市居民及周边城市有购买欲望的人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居家住所、远景投资、养老休闲的项目。可见,该类型的项目在当地房地产市场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探讨Z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Z市原有的经济是以发展当地农副产品和旅游业为主,项目的开发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软投资”,除了打造自有品牌还吸引合作、合资甚至外资模式,对产品开发进行内涵式发展,提高了经济的广度和深度,采用科学手段,环保、低碳模式,提倡原生态居住环境,把房地产开发与当地农副产品相结合为企业带来多渠道、全方位的发展形势。随着住房质量的提高,餐饮业、娱乐业也相应跟进。由此可见,该项目在经济的一系列产业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Z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客观的前景和效果。
根据房地产项目研究的相关理论,结合Z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预测。本文的研究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但可以给项目决策者制定决策提供相关根据,而且可以指导具体项目的建设及经营,及给予以后相似文献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外借鉴;建议
一、 我国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已经出现,2003年第一次在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中出现[1]。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但大都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大规模开发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类生存发展观念和环境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随着人们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低碳经济因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特征而备受各国关注。近年来,我国为促进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又提出“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城市”等概念。
二、 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理念和技术上先试先行[2]。欧盟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最高,而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先驱和倡导者;日本一直倡导创建低碳社会;巴西则是南美洲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实践者。
英国是第一个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利用海洋资源,积极推动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英国气候政策的一大特色,具体包括:实施气候变化税制度、设立碳基金、推出气候变化协议和启动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等,这些政策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3]。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特色是立法、技术及政策三者并重。立法上,根据形势变化对现有的能源环境立法进行修改完善,还积极颁布新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低碳经济的稳步推进;技术上,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创新,建立技术开发、技术使用和技术普及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政策上,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补助金制度、“领跑者”制度及节能标签制度。
巴西充分利用当地地理和资源优势,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承诺,并采取相应举措,早已形成投资新能源的传统,通过大力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生物柴油的技术开发、生产及推广网络,其水力发电占总装机发电能力的75%,用蔗糖制乙醇替代汽油作为燃料也占到了40%的比例,并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来促进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4]。
除上述几个国家外,瑞典、意大利等国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首个实行“考驾照—先学环保驾车”的国家,瑞典积极鼓励国民使用环保型汽车,树立了在生活细节中注重环保的榜样。意大利推行“白色证书”制度或能源效率证,这是对能源企业提高能源效率的一种认证。
三、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综上所述,各国在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及其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获得了成功,甚至成为某些区域或领域的典型。这些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有其独特之处,也有一些共同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首先,推行低碳生产,重视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贷款和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并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低碳认证制度等,提高企业参与低碳建设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要对我国现行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必要调整,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努力扩大低碳产品出口;再次,提倡低碳消费,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推进低碳消费,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最后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推行低碳经济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法制化轨道。
除了以上几点经验以外,要发挥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在适宜地区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推广和利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经验的过程中,不应盲目全盘肯定或否定,而要充分考虑我国自身存在的条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Norwich: TSO (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2]肖文燕. 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策略选择及对中国的启示[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6): 108-114.
【关键词】煤炭运输;“三西”地区;铁路运能
中图分类号:U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001―01
一、“三西”地区煤炭供求分析
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合称为“三西”地区,是我国煤炭的主要生产基地,08年到12年,“三西”地区产煤量从13.7亿吨增长到21.3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比重也从48.9%攀升至58.4%。从增量上看,08年至12年,“三西”地区产煤增加对于全国总体产量增加的总体贡献率高达90%以上。由于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出于谨慎性考虑,我们认为13―14年,发改委将把煤炭产量增速控制在与12年相当的水平,产量分别为37.9亿吨和39.3亿吨,而根据各省份的煤炭生产规划,“三西”地区的煤炭生产增速将略微超过这一幅度,这将导致全国煤炭产量增加更加依赖于“三西”地区。
另一方面,煤炭需求的增长更多的还是要依赖于东部和南部地区。在“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大格局长期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铁路运输,尤其是“三西”地区的铁路出海通道能否满足供给增加需要,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煤炭有效需求的实现情况,影响到我国煤炭的总体供求平衡关系。
二、“三西”地区三大煤运通道运能增长情况
“三西”地区煤炭外运铁路线路包括三大通道:以大秦线和朔黄线为代表的北通道、以石太线和邯长线为代表的中通道以及以太焦线、侯月线为代表的南通道。根据各地区铁路当局和发改委的铁路建设规划,13、14年,既有线路运能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大秦、朔黄、侯月、邯长、陇海等线路的扩能改造,但由于近年来煤炭运能紧张导致各线路运能运用率较高,部分线路甚至超载运行,我们预计,三大通道在13、14年能提供的有效运能增量仅在1亿吨左右。煤炭新增运能将更多地依赖于新建投产线路。
三、在建出海通道2014年迎来运能大释放
现有煤炭由西到东的出海通道主要包括大秦线和朔黄线,由此两大煤运通道运往秦皇岛港、黄骅港、天津港等转运港口,然后通过海运运往东南沿海消费地。2012年,两大通道运煤6.6亿吨,运力基本饱和,按照“十二五”规划的扩能方案,截止到2015年的运能增量仅为0.6亿吨。因此,东南沿海消费地煤炭有效供给主要取决于在建出海通道运能的释放。
目前在建的主要出海煤运通道有两条:蒙冀线(张唐铁路为其一期工程)和山西中南部煤运通道。此外,直通中部省份的大运量长距离陆运通道蒙西华中线对于缓解“北煤南运”压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三条线路均为“十二五”期间重点煤运通道建设项目,总设计运能近期为4.2亿吨,远期为约7亿吨,其中,张唐铁路和山西中南部铁路的预计投产时间均为2014年,届时可以释放的运能高达3.2亿吨,参照我们对未来两年煤炭产销增长的预计(2013年和2014年煤炭产量增加均为1.4亿吨),考虑到沿途会有部分煤炭卸载,新增的产能依然能够满足东南沿海地区的煤炭消费需求。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发展现状 地区金融 影响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迅速,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成为正规金融公司进入金融市场的时间并不长,在2008年的时候,银监会才颁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表明此时才正式开始试行,距离现在只有8年时间,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在金融市场是一种新型并且正在扩大的金融机构。
一、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一)西部地区发展较好,发展迟滞
通过对全国各个省份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发展水平评分发现,前五名省份的分数要比其他省份分数高出许多,其中排在前列的浙江省与排在前列的辽宁省分数也有一定差距。可以看作是第一集团的是排在前面内蒙古,江苏,宁夏,青海,浙江,这些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比其他地区较好。关于比较特殊的地方,发展极其迟缓,数据表明的贷款余额没有增长,也就是说的小额贷款公司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也没有产生什么效益。
(二)在中小企业集中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较好
浙江省、江苏省及广东省等一些沿海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比较好。研究表明,这些地方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均处于领先位置。它们之间相同的地方就在于都处于沿海位置,这些地区较早地发展中小企业。所以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的经济情况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也自然地受小额贷款公司的帮助。
(三)全国各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不平衡
根据研究表明,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而且存在较大差距。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有发展水平较好的小额贷款公司。不算上地区,海南省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较低,而内蒙古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较高,二者之间差距非常大。调查中计算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水平得分的标准差,也存在较大差异。
二、小额贷款公司对地区金融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补充了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留出的空白位置
从1997年开始,我国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不断改革,包括工农中建,县域的一些金融机构大部分开始转移,所以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对农村资金和县域资金的困难有重要的缓解和补充作用。
(二)使一些地区的农牧民增加了对金融的需求
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高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的百分之两百,这对于一些较为贫困和落后地区的人民来说是比较难以接受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落后地区人民对金融需求欲望不大。小额贷款公司在民间的出现,不仅可以自己决定利率,对利率根据情况合理制定,而且还让贫穷人民的利率负担减轻,使农民对金融的需求增强。
(三)满足了贷款需求结构多样化
近些年来,农村的信用机构大力帮助了一些比较有优势,有效益以及有发展前途的农业生产项目,但是对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贷款的结构比较单一,不能够适应农业项目的特色性和多样性。而小额贷款公司对农民多样化的贷款需要有了资金的支持和满足。
(四)推动了民间融资的规范和发展
农民想要通过正规渠道来贷款,存在着门槛较高、手续较多的问题。而在民间的借贷一直都存在并且还在不断发展。在这些新出现的金融机构中,资金互助社所收取的利率相对来说较低,而且贷款的手续也不多,简单快捷。一般情况下,获得贷款的时间在申请后的一到两天。关于归还贷款的时间也可以由贷款方和贷款公司互相协商后决定,这使人民的融资成本有所降低。尽管小额贷款公司有着比较高的利率,但是对于急用钱的贷款人来说注重的是是否能取得贷款,所以利率的高低则并不是关键的地方。在一些中小企业和工商户的发展初期,在出现流动资金暂时短缺的情况下,此时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对于较高的利率来说,贷款者更加注重时间上的成本,所以他们首选的融资渠道就是小额贷款公司。
(五)推动地区利率的市场化
正规渠道支农的资金不足以应付人民贷款。所以民间贷款范围越来越大。创立小额贷款公司,对民间的借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并与其有一定的竞争,还可以推动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实现社会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在市场经济中想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商业化。与此同时,小额贷款公司也担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它帮助我国较为落后的地区人民富裕起来,为民间资本的规范和合理提供了发展途径。因此,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和对地区金融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小懿,陈煦飞,庄妍.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探究及发展建议――以上海市小额贷款公司为个案[N].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食品安全 保障体系 监管 完善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51-01
1 我国食品安全体保障系现状分析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生产中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人生的每一天都离不开食品,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让食品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且这一市场伴随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而不断扩大。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我国各地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能面临众多的食品广告,不管是街头、商场还是地摊,食品都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近几年,随着我国食品生产制度的日趋成熟及各种新型媒体的兴起,食品安全事故时有曝光,这不仅给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从内心深处给人们恐慌。
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础,也是关乎人们生命安全的内容,更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目前,食品安全已被我国政府列为继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分析,还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中主要包含了以下方面。首先,食品包装、卫生工作不到位,造成食品中各种真菌、细菌以及寄生虫滋生严重;其次,在食品生产中对食材选择不合理,食材中存在农药残留、有无污染、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因素等。这些问题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食品安全问题的常见现象,它并非一个朝夕之间就能得到改善和处理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懈努力、长期钻研,从而从根源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1.2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举世瞩目,是世界各国政府大力整改的公共安全问题,也让各国政府工作人员纷纷加大了相关的管理监控力度。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作为当今食品安全监控的主要途径,它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有着一定的作用,有效的推动食品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就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分析,其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所谓的食品安全主要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挂钩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一个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内容,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更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密切相关。就我国食品安全的有关法律分析,我国的食品法律体系主要是由《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条例》、《程序食品卫生监督》等法律共同构成的,它是我国立法意识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建基础,是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法律平台。但在具体的执法当中,许多有害物质都以蒙蔽过关的方式存在,同时各种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的出现让食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给整个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造成新的影响。就先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言,其中问题主要表现在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执法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惩罚力度过小等。
2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的相关建议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也引发了许多的食品新问题。就这些问题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奠定了相应的食品安全保障框架,但是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法制建设本身存在缺陷,让整个食品安全制度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落实和开展。面对这种情况,在目前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面进行。
2.1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方法和体系
2.2 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
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2.3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 推进体制改革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2.5 做好发展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3 结语
构建和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政府,应建立符合国情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管体系、认证体系、宣传体系、风险评估体系等;作为企业,应守法经营,主动采用先进的标准和体系认证,生产出安全的食品;作为消费者,则必须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好“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关,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做到能够识别、拒绝消费、积极举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只有全社会总动员,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构建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作为广西南宁市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唐人文化园已发展成为知名的文化休闲胜地,其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时代机遇和区位条件。(1)政府支持——政策条件。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少数自然聚集型和地产开发商自主开发型文化产业园外,多数文化产业园仍然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建设模式,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园区,其建成与发展一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与推动。“在园区成立之初,西乡塘区人民政府的相关部门领导多次进行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积极推进三个厂的兼并改制,并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指导企业重新定位,勾勒唐人文化园的雏形,承接即将搬迁的南宁古玩城带来的产业转移,逐步推动文化园区的建设进程”。[2]可见南宁市以及南宁市西乡塘区等相关政府部门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2)城区改造——时代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区的发展规划中,逐渐出现一些在时代改革中渐趋沉寂的旧厂房和工业区,它们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拆掉又需大量人力、物力,但城市空间越来越狭小的事实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审视其对城市的作用,进而做好规划和改造。据相关报道,许多地区的旧厂房至今质量良好,各级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对其的开发利用。唐人文化园就是南宁西乡塘区按照“突出一个亮点(旧城改造)”的工作思路,由南宁市最大最老的仓库之一改造建成的。(3)唐山路——区位条件。园区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唐山西路36号。一方面,西乡塘是南宁的科教文化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储备资源——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另一方面,唐山路作为南宁“古玩一条街”的旧址,为唐人文化园的修建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知名度。再者,园区利用文化为踏板,重新修葺后的园区在保留部分老厂区原貌的基础上注入了新鲜血液,既为城市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2发展问题分析
唐人文化园的修建借鉴融合了北京798艺术区、潘家园旧货市场、三里屯等我国知名艺术园区的特色和设计理念,但在“移植”文化产业园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排异”反应,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唐人文化园的发展之道。(1)文化氛围失衡。文化产业园只有保持了园区内经济氛围和文化氛围的大体平衡,才能在此基础上实行以文化为依托的新型经济模式。经笔者实地走访发现,唐人文化园仅有少量文化公司和文化商店入驻其中,售卖古董玉器的小商店则占多数,外加园内空地的小商贩和地摊,使其看起来更像一个大的跳蚤市场而非文化园。总的来说,园区内的商业氛围明显偏重,文化氛围和商业氛围比例并不协调,这就可能带给来者园区文化品位略低的感受。(2)孵化功能不足。案例证明,成功的文化园区皆具有强大的文化孵化功能。例如,迪士尼乐园,其强大的孵化的功能就带动了当地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唐人文化园内多数店铺销售的是玉器、瓷器和茶具等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产品,而不是由思维转换成的文化创意产品,产品的上下游产业链大都是传统的制造业和销售业。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旅游、餐饮和制造业等行业发展,但不利于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相关产业的孵化。孵化功能的不足会导致其价值链的缩短和持续发展动力的匮乏。(3)品牌效益缺乏。“可持续成长的创意产业集群依靠输出品牌和符号促进自主发展,而非大量生产或加工创意产品”。[3]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品牌乘数,迪士尼主题公园则是依靠迪士尼集团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成为全球最大的文化公园。唐人文化园承接了古玩城搬迁带来的产业转移,主打以传统文化为主、休闲文化为辅的品牌形象。园区内多售卖玉器、瓷器等古玩商品的店铺,虽说其间不乏规范的商家,但商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大大降低了其信誉度和影响力,致使人们难以形成“感受传统文化到唐人文化园”的观念,更不用说品牌效应和品牌影响力了。
3结语
[摘 要]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为例,分析目前合肥市大学城区域内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存在的高校快递营业点设置不合理,校门口自提服务安全性低、满意度差,配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期为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方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55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1 背景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年均增长率超过30%。同时,随着我国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日趋成熟,网购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CNNIC第37次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20~29岁人群在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中占比达29.90%,为各年龄段中最高占比人群;在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占比达25.20%。可见,大学生是网购群体的重要M成部分,所以,网购服务学生的校园快递末端配送即“最后一公里”问题需要加以重视。“最后一公里”是指运输货物到达终点站,将货物从快递员配送给收件人的最后一段路程。据2014年《中国采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物流成本所占GDP比重虽然从2007年的18.4%降至17.8%,但这一比重仍然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最后一公里”配送的成本占比在整个配送成本中达30%以上。高校校园快递末端配送特点主要是配送节点整体密集但个体分散,且收件时间相对不固定。此外,由于各高校对进出入其区域内的车辆进行严格管理,使各大快递无法准确、高效、安全地将包裹送达客户手中,这直接导致末端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为例,对目前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校园快递末端配送模式提出一体化综合解决的优化方案,降低快递企业物流成本,同时提升高校广大师生的满意度。
2 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内高校师生对校园快递的需求度、满意度和便捷性等方面进行调研。经过调研发现,各快递公司针对校园末端“最后一公里”配送进行了多种配送方案的尝试。目前,各大快递公司对大学城区域内高校“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主要有四种模式,如图1所示。
虽然各大快递公司针对末端配送模式进行了尝试,但不论是校内快递营业厅还是校门口快递员电话通知取件,这种临时配送方式仍然存在诸多弊端。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大学城内高校320名学生进行“快递最后一公里综合满意度”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2份,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高校学生使用快递的频率很高,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但多数学生对目前校园快递的满意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末配送仍存在较多问题。
2.1 高校快递营业点设置不合理
由于高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大,且住宿区与商业区一般相隔较远。而各大快递公司各自为政,互不配合,选址随意性较大,一般离学生住宿生活区较远,未考虑快递包裹收派件的距离合理性。此外,高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明文规定,不允许私有车辆随便进出校园,这也间接导致学校的快递点分布不合理。
2.2 校门口自提服务安全性低,满意度差
当前,快递员一般在校门口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通知客户自提快递,且快递员在校门口等待取件的时间具有较大限制(一般不超过30分钟)。而高校学生上课时间弹性较大,经常出现没有合适的时间去领取快递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二次配送的成本,而且降低了客户对快递服务的满意度。此外,当前,各快递普遍采用“地摊式”的快递派件模式,即把快递散开摊放在地上由学生自提,这种派件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节约时间,快递员一般只通过报手机号码和姓名来确定收件人,而不询问快件单号,签收机制缺乏规范,容易出现错领、冒领等现象。
2.3 配送服务水平低
无论是校门口自提,还是校内快递营业厅实行门到门服务,都没有真正做到快递“最后一公里”门到门配送。通过调研发现,无校内点的快递不会上门配送,而具有校内营业点的,若客户需要快递进行上门服务,营业点一般会等到大多数快件都自提完之后,才会处理需要上门配送的快件。而这大大降低了末端配送的质量,同时会降低客户对快递服务的满意度。
2.4 快递点的服务单一化
通过调查大学城区域内高校快递营业点可知,这些营业点只提供单纯的寄存与收件服务,而其他多样化的快递服务,如上门揽收,快递废弃包裹的回收等服务较少涉及。可见,快递点的服务存在单一化问题。
3 高校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对策研究
3.1 高校校园快递末端配送一体化综合性解决方案
通过调研与数据分析可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高校快递服务总市场需求量大且存在改进空间。为彻底解决高校校园末端快递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必须充分整合现有快递公司高校末端配送资源与模式,建立第三方高校校园快递收发中心,如表2所示结构体系。通过整合高校现有分散的快递营业点,集中快递公司的优质资源,在大学城各高校建立一个中心化、高效化、面向客户化的综合性快递服务中心,以提升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服务质量,减少快递公司末端配送成本。
3.2 采取共同配送的策略
根据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宿舍实行封闭化管理的特点及快递公司实现配送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要求,在快递配送模式上采取参与性收货模式,即以快递综合服务大厅为中心,配送人员在规定配送时间段内在公共约定的配送地点与客户交接,让客户与配送人员共同参与配送,实现配送成本最小化。同时,可以第三方的名义与高校合作,使用高校物流实训实验室,或者参与高校的物流实训实验室建设。这种方式不仅能合理使用学校设备对快递进行分配管理,也可以为高校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实训机会,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3.4 拓展业务的服务范围
为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快递服务现实需求,各快递公司要进行自我服务升级。在做好自身基础业务即收发件的同时,拓展服务范围,如承接代寄、代存、上门取件等业务,合理承包个性化服务。此外,还要以各高校的快递综合服务大厅为依托,切实做到服务的精确化、个性化。
4 结 语
高校学生作为当代网购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前行。而“最后一公里”配送是联系电商与终端消费者并保证其体验满意度的最后一环,配送运作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但目前,高校校园快递配送需求与快递公司“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存在较大冲突。当前,高校校园快递配送仍处在发展初期,进行校园快递配送的优化升级将有效改变终端快递配送现状。本文通过将校园外的快递公司配送整合到封闭的校园中以丰富末端配送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并通过快递公司与学校和第三方末端配送的合作,达到“1+1+1=N”的效果。由于该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整个快递行业的服务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Abstract: Souvenirs is an exten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ouvenirs in Foping are the weak links in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market of Foping souvenirs, put forward the design idea of souvenir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Foping.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佛坪;设计
Key words: souvenirs; Fop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322-02
0 引言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每个城市都在大跨步,回首佛坪县2010年的工作,农业、工业都取得喜人的进步,旅游业更是取得飞速迅速。佛坪县旅游业起步于1999年,一直按照“山水佛坪、熊猫家园、天然药库、野性天堂”的旅游定位,树立“秦岭深处的香格里拉”的旅游品牌形象指导旅游业的发展。经过11的努力,旅游业取得初步成效。随着佛坪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量的增加,纪念品的空缺甚是显著。佛坪市场的旅游纪念品没有新意、而且很少,体系不完善,不能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处于初步发展状态,发展佛坪县自己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游客的需求,也带动本地人的经济发展与改善就业结构。
1 佛坪县旅游纪念品市场现状分析
设计开发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刺激游客消费,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笔者对佛坪旅游纪念品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旅游纪念品以土特产食品为主,主要有山茱萸保健酒、黑木耳、蘑菇等为主,这些也大都是游客愿意带走的,也有其它一些旅游纪念品,但是并没有特色,在其他地方也可以买到,这些纪念品的销路就不怎么乐观。
1.2 旅游纪念品质量差。土特产的包装不好,感觉档次很低。其他一些仿制的纪念品且不说是否有地方特色、有纪念意义,单是做工粗糙,不方便携带就打消了游客购买欲。
1.3 销售主要以地摊形式为主,正规的销售点很少。小地摊销售,限制了游客购买的时间与地点。而且这样的小户经营,产品的质量与服务很难保证。再者散户经营,不便于管理与监督,给旅游局相关管理部门工作增加了难度。
1.4 旅游纪念品的服务与旅游业服务相差甚远。旅游业服务在逐步提高,可是纪念品的服务质量不敢恭维,到佛坪来游玩,景色美、服务好,让游客得到心灵的放松,可是走的时候想带走一些纪念性东西,辛苦寻找,没有合心的东西,看到少有的一些还可以的,但是是三无产品,没有合格的纪念品,而且销售服务质量不好。
2 分析佛坪旅游纪念品匮乏的原因分析
旅游纪念品国内外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如有名的是迪尼斯乐园,已经有了自己的纪念品风格,成立了迪尼斯纪念品品牌。而佛坪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尚属空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观念落后,对旅游纪念品轻视。长期以来,佛坪在旅游结构的政策上偏重景区的大力开发、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轻纪念品的生产设计与销售,致使旅游资源、服务水平超常发展,而旅游购物则赶不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各级旅游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忽视对旅游纪念品资源的生产和开发,没有把旅游纪念品看成一种宝贵资源,缺乏具体生产组织配合以及成型的销售渠道,造成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脱节,乃至组织失调、自生自灭等恶性循环。到目前为止,佛坪还没有专业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及生产企业。
2.2 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工作没有开展。佛坪政府对旅游纪念品的轻视,导致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工作进行缓慢,没有属于佛坪自己独特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的纪念品,大都是其他旅游景点都会有,除了山茱萸保健酒等农家产品外,地方性的产品太少了。佛坪以熊猫和山茱萸出名,但是走遍佛坪所有的商店,熊猫主题的纪念品很少,而且少有的一些旅游纪念品存在主题不突出,造型很单一,质量粗糙等问题,没有纪念意义。
2.3 旅游纪念品市场管理不力,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系统。当前佛坪旅游纪念品市场可以用散、小、乱来概括。散:纪念品的生产散,没有统一规划,这样导致纪念品的质量很难保证;销售散,市场像一盘散沙,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销售商和品牌。小:许多纪念品经营者采用小摊点、小作坊的方式经营,这样导致营业时间、地点受限制,而且规模小,导致游客的选择余地很小。乱:从事纪念品销售者分散、规模小,纪念品的档次很低,而且这样的散户很难管理,导致佛坪纪念品市场管理与监督不利,销售服务质量差。
2.4 旅游纪念品产权保护不到位。市场上旅游纪念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产权的问题,旅游纪念品极易被稍加改动仿制,这样就导致没有人去设计,去创新,设计一些符合佛坪形象的旅游纪念品。
3 佛坪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策略
佛坪位居被誉为“中央国家公园”的秦岭核心区,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大熊猫、原始森林、奇山异水、珍稀动植物观赏堪称“四绝”,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拥有闻名遐迩的“秦岭四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q,而且是第一只棕色大熊猫――丹丹的发现地。好的资源使佛坪的旅游业在飞速发展,佛坪的知名度再逐步提高,但是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相对滞后,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提出相关政策发展与管理纪念品市场,佛坪旅游纪念品市场一定可以发展壮大。
3.1 依据佛坪的旅游形象发展佛坪旅游纪念品体系,建立佛坪纪念品自己的风格,进而成立自己的品牌。一个完善的旅游纪念品体系,可以很好的宣传佛坪的旅游业,发展以佛坪熊猫和山茱萸为主的品牌,建立以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工艺品、土特产食品等为主的体系。佛坪市场上土特产食品(山茱萸,黑木耳,蘑菇等)相对比较多,但是包装等工作做的不好,导致销路不是很好。旅游纪念品需要全面发展,做强、做大旅游纪念品市场,使市场规范化,自然销售额就会提高。
3.2 旅游纪念品重在设计。一个完美的旅游纪念品,最重要的是有纪念意义,怎么才算有纪念意义,游客到这个景区游玩,之后购买有地域特色,在其它地方买不到,愿意带走的的产品就是旅游纪念品。这就要求好的纪念品需要有一定创意、漂亮、有地方特色、质量体积小、包装方便携带、价位合适等等。设计者需要多方面考虑设计靓丽的纪念品。佛坪的旅游纪念品可以利用佛坪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q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和以野生红豆杉群落、庙台槭、独叶草为代表的珍稀植物以及景点为原型,设计一系列产品,体现佛坪特色与文化内涵。旅游纪念品的地方性体现在就地选主题,选材料,选工艺等等,一切从当地特色入手,如利用大熊猫脱落的毛,把它收集起来做成毛笔,不仅实用,价格低,方便携带,最重要的是有佛坪特色。
3.3 建立旅游纪念品产、学、研体系。佛坪的旅游纪念市场属于初步阶段,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建立相关专业的研究团队,好的旅游纪念品需要深入研究佛坪的资源与人文,将它们很好的融合到产品中,设计出来的纪念品必定是符合“三性”(胡老先生提出旅游纪念品具有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具有地域特色的纪念品。当然,设计出好的纪念品还需要生产技术的保障,好的质量与包装仍是不可缺少的,销售服务的到位可以使游客满意的购买。
3.4 完善旅游纪念品体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证一切正常运行。市场的规范化,旅游纪念品的产权保护等等。佛坪拥有5A级旅游资源,是很好的旅游城市。旅游业的其它方面都在稳步发展,旅游纪念品属于起步状态,政府需要花费一定精力规划与管理纪念品市场,使旅游纪念品在旅游业中比重得以提升。
4 结论
旅游纪念品不仅为游客的旅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也能拉动旅游收入,更是对外宣传旅游目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纪念品是佛坪旅游业发展薄弱的一环,佛坪旅游纪念品具有优势的资源条件,而且市场前景很好,设计开发旅游纪念品,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促进佛坪的就业状况,形成一种旅游资源。相信在政府、设计者等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一天佛坪旅游纪念品一定独树一帜,游客会因为看到美景而高兴,会为买到满意的旅游纪念品而骄傲。
参考文献:
[1]刘永翔等.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魏欣c.提升旅游纪念品价值的设计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民版)2004,(3)35.
[3]黄元春.论我国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前景预测与策略.Market modernization,2007.
关键词:社会经济;国外;中国
中图分类号:G51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34-02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大门向世界人民敞开,很多国外的朋友开始走进我们的国门。在中国读书的留学生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近几年以来,由于媒体的发展,世界人民开始真正了解中国,所以来中国求学的学生数量剧增。中华民族的胸襟是宽广的,但是一些留学生并不能够受到欢迎。其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留学生素质本身问题,另一个方面可能是历史问题。国外学生来中国有很多原因,首先是中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这是非常吸引国外朋友的;其次,国内给留学生很多优惠政策,这也成为吸引留学生的热点;物价低,也是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之,来中国的留学生都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他们希望能够接受中国的文化和思想,所以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都向往来到这里求学。
一、思想开放
在中国留学的一些留学生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他们可以把很先进的思想带进来,而且还可以在交流中提高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很多高校考虑到一些因素,所以往往选择单独建立留学生公寓,而让他们的生活尽量和国内的学生相联系。学校有可能是考虑到生活习惯和交流方式的不同,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所以选择了这样的管理模式。虽然如此,很多中国学生还是非常喜欢跟这样的学生交朋友的。因为和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人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己对国外的了解,同时还可以练习一下自己的口语。他们喜欢交朋友,喜欢和中国的学生一起交流,所以这就使气氛更加融洽。
在和校外社会接触方面,他们做得也非常好。例如在北京,一些地摊边上经常可以看到外国人和小商贩讨价还价,这就足以说明他们和中国人交流是没有障碍的。中国人本身就是非常讲信用的,所以他们很少会受到欺骗,这也就增加了他们和中国人交朋友的信心。很多欧美的留学生被中国文化所感染,在留学结束后,他们有很多都选择了留在中国发展。中国人民的热情也是国外学生选择留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留学生来中国之后,被热情的中国人接纳,把他们融入到了这个社会圈子。
二、文化不同
文化背景不同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他们和中国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姿态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是非常谦虚的,他们都非常感谢周围人对他们的帮助,而且他们也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仍然没有交流的阻隔。还有一方面的问题就体现在历史方面,一些国家和中国素来有着良好的交流,所以他们之间即使是有很多的文化冲突,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们很容易融入到中国的大环境中。伟大的汉族,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不强求谁去做改变,而是在大环境中对其形成影响,最终都成为这个民族的一个部分。
例如一些交流生,他们来到中国之后,国内给了他们很多优惠政策。他们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懂得了中华民族的博襟,他们更能体会到中国政府为他们做的努力和工作。其实,这也许是他们交流的习惯,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学生,他们来到中国之后,开始还害怕中国是否能够接受他们的习惯和习俗,然而当他们真正走入中国的大学之后,他们发现情况和想象的不一样。我们从来没有要求一个外国人去适应中国的文化,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很多来中国留过学的学生回忆,中国给了他们很好的印象,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他们来到中国之前,还考虑中国的民族以及中国的习俗。然后当他们跨入中国国门的那一刻,这种顾虑就完全打消了。中国人民固然有自己的信仰,但是从不强加于人,都是自愿、自主的原则。而且中国的学生也是非常容易亲近的,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中国学生会主动帮忙。这些都是让他们难以相信的,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传统的,包容已经成为了这个伟大民族的符号。
三、打破小群体生活
有些有留学生的中国高校,一些留学生喜欢跟自己国家的同学在一起相处,有排斥其他群体的现象。其实这种现象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为可能是他们刚来中国不久,所以他们还没有彻底适应这种环境,而且他们对于陌生的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恐慌心理。所以克服这种心理最好的方法就是交流,而且是无国界的交流。就像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一样,如果我们每天只是在中国的教室里,听中国教师讲英语课,和中国学生交流,这是很难学好英语的。只有把我们置于一个英语环境中才能够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到了国外,用英语和国外学生交流之前,总是害怕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然而当他们真正开口说的时候,发现他们可以很快适应国外的英语。这些学生在国外交流一年,英语水平就会出现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一些学生在交流之前,可能觉得自己很优秀,所以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和国外的学生进行交流。然而他们和国外学生交流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所学的英语是多么的普通。他们所接受的教材内容,和国外的文化交流有很多的不同。重点体现在自己的口语,还有习惯用语方面。在交流之后,他们发现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很多。我们都知道很多外国人的英语书写能力可能还不如一些中国的优秀学生,但是他们的口语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外的留学生来中国,他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交流甚是重要。
在中国留学的学生有几十万,他们有的是留学,有的是在中国定居和工作。在高校中的这一部分学生,他们还是比较孤立的。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用来上课和工作,因为国外的来中国做兼职英语家教的非常多,所以这也是他们比较看重的行业。甚至有些学生毕业之后,干脆就留在中国做家教了。较之于东方,西方人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他们没有所谓的安土重。他们注重生活和享受,而在中国,生活本身也不是一种很辛苦的模式,这也是很多外国人来中国的原因。每年来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剧增。
参考文献:
[1]李广欣.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出版——对在华留学生读者的一次调查与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4,(09).
[2]高庆元.在日中国留学生的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
[3]袁哲,戴鞍钢.法学留学生与近代西方法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6).
[4]郝铁川.中国近代法学留学生与法制近代化[J].法学研究,1997,(06).
关键词:流动商贩;管理;涪陵区
中图法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9-0048-02
随着涪陵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有更多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如:进城农民工、郊区失地农民、库区移民及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等,他们会选择一种适合其社会经济地位、自身能力的生存手段。如何更好的让这一群体融入城市,妥善处理好流动商贩与城市管理者之间的矛盾,笔者进行了如下调研。
1 涪陵区流动商贩现状分析
①人流量大的地方聚集。根据市场规律,人流量大的地方需求量就大,商品就比较容易销售。据调查,涪陵区兴华路、太极大道、顺江大道、望州路、高笋塘路、建涪路、人民东路、广场环路、黎明南路、黎明北路、黎明东路、双堡路、步阳路、滨江路等路段是流动商贩聚集的地点,其中蔬菜、水果、擦鞋、修脚、小吃摊点、烧烤摊点占道经营比较严重。
②经营时间长,高峰时段明显。流动商贩一般经营时间较长,工作强度大。他们一般早出晚归,经营同一类型商品的开工与收工时间较为集中。据调查,开工时间7时达到第一个高峰,主要是卖早餐和水果蔬菜类;19时和22时为第二个高峰,主要是卖日用品和衣服饰品;收工时间则集中在晚上22时到第二天凌晨2时之间。据调查,流动商贩经营的商品档次较低,多是日用小商品,小饰品和水果蔬菜,成本低廉,且需求量大。
2 流动商贩的治理困境分析
2.1 不归摊
①利益差。调查发现,流动商贩不归摊,其一,固定市场、固定摊位费用高,小本经营成本低,选择市场经营只亏不赚,选择流动经营更有收益;其二,认为政府提供的免费市场人气不旺,交通不便,生意差,收入低;其三,固定市场存在欺行霸市,小本经营很难保障正常经营。其四,产品来源于自产自销,在利润微薄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低成本的流动经营方式。
②弱势群体。流动商贩多半来自城市失业者、进城农民工、郊区失地农民、库区移民及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等人群,他们中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无技术、无资本。一方面,他们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没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也没有可靠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他们是被边缘化的群体,没有能力进入正规的经营场所,为了生存不得不逃避税费、租金等方面的成本压力,进行无证经营。
2.2 市民需求的双重属性
①生活便利性需求与秩序需求的矛盾。流动商贩的流动性经营,往往给城市的弱势群体,如老、弱、病、残者及城市的下层民众带来便利。由于流动商贩经常在繁华路段挤占道路,影响交通;乱扔垃圾、不顾环境卫生,影响市容;出售的物品质量没有保证,常出现“二八、三七称”;有些流动商贩吆喝、叫卖,严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因此,很多居民又希望政府对此进行干预、管理。
②严格执法与同情弱势群体的矛盾。对庞大的流动商贩群体,一部分市民深恶痛绝,要求政府部门严格执法,最好禁止流动商贩经营。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市民对流动商贩表示理解和同情,希望城管部门充分考虑到流动商贩的难处,改变执法方式, 一旦出现“严格执法”现象,市民大多站在流动商贩一边,给行政执法带来强大的舆论压力。
2.3 城市管理的执法困境
①合法性问题。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到现在,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城管系统的法律出台。目前,涪陵区城管执法的依据仅是《重庆市市容卫生管理条例》,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比如,流动商贩在闹市区、交通要塞占道经营,当看到城管执法车靠近,城管执法人员上前时,流动商贩担起“商品”就跑,执法人员强行把他们拦下后,他们则说只是路过或是挑着东西回家,太累了暂时歇歇等托词,这时,执法人员必须拿出他们经营的证据。即使有证据证明他们占道经营,处罚也仅限于没收—接受教育—归还,特别对哪些屡教不改的商贩没有威慑力。
②管理方式问题。很多地方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往往是突击性、阶段性的,整顿起来声势大,见效快,但是日常管理就很欠缺,整治成果不能长期保持,使市场秩序陷入“一整就好,一停就乱”的恶性循环中。
3 针对流动商贩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转变管理理念
城市管理应将市容、市貌的干净、整洁、有条理与市民的工作、生活等需求结合起来,做到既顾“面子”又顾“里子”。流动经营也是整个城市经济的一部分,不仅是城市活力的体现而且能够让一些有创业才能的人做大做强带动经济发展。所以,政府和城市管理部门眼界要开阔,要在方便群众、促进就业、带动发展的思路上加强疏导,把工作重点放在为流动商贩建立固定经营场所、降低进入门槛、改善经营环境,帮助其实现依法经营等方面,尽量减少流动商贩经营的社会负效应。
3.2 借鉴机动车驾照的管理模式
机动车驾照执行12分考核法,流动商贩的管理同样可以与之借鉴,即在各街道辖区内设立统一指定的规范摊点,对流动商贩实行注册管理,为每个经营户建立档案,统一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摊位周边卫生、垃圾收集处理等。12分考核法实行分层递减,每发现有违反相关考核内容的,就在档案记录中扣除一定分数。当12 分第一次被全部扣除后,就要责令商贩停业整顿,当第二次12 分被扣除后,取消经营资格。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让商贩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经营,对他们进行常态化、有序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使流动商贩带来的社会负效应尽可能减少,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城管”与流动商贩间打“游击战”的尴尬局面,为规范、取缔不合格流动商贩提供依据。
12分考核法在具体操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尽量使注册程序和注册环节简化,降低注册成本,尽可能提高流动商贩注册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扩大注册范围。二是要合理安排流动商贩经营地点和时间,尽量做到提高劳动效率,方便消费者和商贩,使流动商贩的收入最大化。三是在考核方式上,将临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增加考核的频度和力度,打消流动商贩的侥幸心理,提高其违规成本,从而增强流动商贩的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能力。
这种管理模式在南京市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帕累托改进流动商贩的治理需要积极探索治理模式,给了人们很好的启示。涪陵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约束流动商贩的机会主义行为,建设城管和流动商贩和谐共处的新局面。
3.3 实现分区管理模式
政府可将市区分为三类,分别为禁止区域,宽松区域,鼓励区域。禁止区域主要包括城市主干道、火车站、汽车站、广场、人行道等区域;宽松区域主要指在这一区域摆摊受时间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对申请要严加管理;鼓励区域主要包括市郊的空地、车辆通行较少、经过长时间形成的传统市场内的道路两侧等等。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一些空间做摊位供商贩使用,鼓励其在这些地方搞特色和规模经营,一方面提高其经营效益,另一方面也便于政府管理。政府在对宽松区域和鼓励区域的地点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举行听证会,听取群众、流动商贩等社会各方意见,既照顾流动商贩的利益又方便居民生活。同时,还要出台一个具有可操作性、比较详细的管理法规,保证划区经营平稳运行,规范管理,从而使摊贩在指定的摊位有秩序地排列,形成街头小贩虽多,却无杂乱感。
3.4 打造特色商贩文化
在特定区域规划中,可以策划打造有特色的商贩集聚区。比如跳蚤市场、特色商业步行街等等。跳蚤市场大多是规划建立在社区层面,一方面可以促进节约和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社区内居民提供交流平台,拉近、改善邻里关系。而建立特色步行街则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充分展示城市独具特色的街头文化,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到独特的风情。成都市流动的“串串香”就已成为城市的一道特色风光,与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
3.5 把握舆论导向,加强自身建设
按照城市管理标准足额配置城市管理人员,并从城区向乡镇延伸落实“区—街道乡镇—村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对城市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包括法律、管理、礼仪等业务内容,从而打造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城市管理队伍,推进文明执法、人性执法。
针对流动摊贩执法冲突较大以及无关民众扰乱执法和部分媒体不负责任、片面、负面报道的情况,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开通政务微博,积极主动召开媒体记者通气会或新闻会等由新闻发言人通报事情的原因、发生的具体情况,目前采取的措施以及后续处理办法等,这样才能避免媒体和网络的猜疑,争取工作的主动。目前,涪陵的新闻发言人、政务微博已建立起来,商贩治理借用这个平台,让执法在阳光下进行,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共建和谐家园。
3.6 多部门联动管理模式
城市管理是系统工程,单靠城管执法部门的强制性管理是不够的,各种配套社会政策必须跟进。笔者认为,在具体整治上,城市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工商、税务、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采取联合执法的态势,并进一步提高执法专业化水平,切实巩固疏导成果,真正实现流动商贩定点经营、规范管理。在长效管理上,政府有组织的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劳务输出等就业扶持,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强吸纳底层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转移社会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宽松创业环境,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和争取银行小额贷款,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项目的年轻人创业,加强跟踪服务,搭建创业平台。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将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做好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家庭的帮扶工作。这样流动商贩才能实现重新就业和顺利转移避免管理上的正面冲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煤炭行业 会计准则 维简费 环境成本
煤炭企业现行的成本核算依据的仍然是1991 年原能源部制定的《煤炭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和《煤炭工业企业成本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环境下,煤炭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产品成本项目不完整,成本核算不真实。由于成本是价格的基础,成本信息不真实,必然会扭曲煤炭产品价格,并对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科学界定煤炭企业成本核算范围,扩充成本项目,合理费用标准势在必行。
一、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目前煤炭企业产品成本项目包括材料、工资、福利费、电力、折旧、井巷费、维简费、安全生产费、修理费、地面塌陷补偿费和其他支出等,共计十一个项目。其中的“井巷费”、“维简费”和“安全生产费”三个项目的核算标准,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费用比率,根据原煤产量进行计提的,其余项目则据实列支。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上述十一个成本项目不能囊括全部生产成本,而且其中部分项目计提标准偏低,煤炭成本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性都有待提高。
1.会计要素确认失当,煤炭资源成本未列入产品成本
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企业在开采煤矿之前时,必须先出资购买采矿权,煤矿开采后还必须缴纳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目前,绝大多数煤炭企业沿用原有的煤炭行业会计核算办法和成本管理办法,将有偿取得的煤炭资源开采权资本化为无形资产,然后再分期摊入管理费用,而不是生产成本。将煤炭资源开采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并无不可,是完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但是,将与产品成本相关的无形资产价值摊认管理费用,却有失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结果必然导致成本计算不实,并进一步造成产品成本补偿不足。
2.会计政策运用失当,环境治理成本未列入产品成本
煤炭企业环境支出包括当前环境保持支出和未来环境恢复支出。当前环境保持支出是在煤炭的开采与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包括煤炭企业对煤矸石露天堆放、污水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燃煤锅炉废气排放等治理支出;未来环境恢复支出包括土地复垦、塌陷治理等支出。目前,煤炭企业环境支出占产品成本的比重很大,而且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这一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所以,能否正确认识环境治理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并将环境治理成本恰当地反映在产品成本之中,将会对煤炭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煤炭企业环境治理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未来环境恢复支出的成本核算不恰当。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煤矿关闭后,必须对土地塌陷进行补偿和恢复。如何正确这些生态恢复成本,不仅关系到煤炭企业成本信息是否真实,而且还关系到煤炭企业成本补偿是否充分,企业和生态发展能否持续进行。目前令人失望的是,绝大多数煤炭企业没有此类生态恢复成本前瞻性地计入生产成本,而是等该项费用发生时才“计入”生产成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而存在巨大的隐患。其后果只能有一个,要么使企业丧失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么把生态恢复的包袱甩给政府和社会。
3.费用分摊办法失当,维简费用计提不充分
按照《煤炭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煤炭企业开采原煤过程中所形成的矿井、巷道等建筑物应当确认为固定资产。但是,其价值则是通过计提维简费予以补偿。根据规定,维简费是按照原煤产量和规定的标准计提的,其依据是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于2004年联合颁发的《关于印发(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规定,维简费应当根据原煤实际产量,每月按规定标准在成本中提取。但是,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巷道建筑物投资额越来越大,但是原煤的产量反而在不断下降。所以,按产量计提的井巷维简费,使成本信息与费用支出之间失去了相关性,并且导致煤炭成本信息不实,投资弥补不足。
二、以财务报告为导向,重建成本框架
产品成本是产品价格的基础,所以,产品成本理应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切耗费,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费用和为了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间接费用。但是成本核算只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其本身并不是成本核算的目的。所以,出于成本控制、分析和考核等成本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采用制造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就煤炭企业产品成本核算而言,既要考虑煤炭产业的特殊性,还必须尊重《企业会计准则》的统一性,不能为成本而核算成本,只有选择制造成本法,才能把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与财务报告有机地融为一体。因此,基于成本管理和财务报告目的考虑,煤炭企业应当采用制造成本法,并将总成本分解为基本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以便于向不同的成本信息需求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成本信息,从而提高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1.坚持制造成本法,完善产品生产成本项目
如前所述,煤炭企业产品成本尚不足以充分反映煤炭产品真实的生产成本。所以,煤炭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准则》的要求,重构煤炭成本结构,并且规范各项目费用标准,以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为成本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构成财务报告中存货成本的是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产品生产成本指的是产品的制造成本,即产品制造过程发生的直接和间接生产成本。所以,煤炭企业应当把与产品制造过程有关的一切成本原则上都应当列入产品成本,当然也包括煤炭资源本身。
(1)增加煤炭资源成本项目,增强产品生产成本的充分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精神,煤炭资源使用权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煤炭资源使用权属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由于煤炭资源使用权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其所生产的煤炭产品实现的,其摊销金额应当计入煤炭产品的制造成本。所以,煤炭企业应当将煤炭资源成本由摊入管理费用改为摊入生产成本,以保证产品生产成本的充分性。因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的精神,企业有权利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为原则,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2)变维简费为折旧费,提高产品成本信息的相关性
如上所述,目前以原煤产量为基础的维简费计提办法,使矿井、巷道等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具有累退性,即资产价值越高,成本补偿越少。所以,建议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等部门,改变维简费计提办法,如改维简费由计提的办法为折旧的办法,并根据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以充分补偿该类资产投资成本。
2.将煤矿弃置费用资本化为固定资产,再分期转化为产品生产成本
煤矿闭坑后,根据环保法规所发生的生态恢复费用被称为弃置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精神,企业应当按照弃置费用的现值资本化为固定资产,然后再通过折旧的方式系统化地摊入摊入各其期产品生产成本,以消化未来大规模费用支出隐患,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将环保成本确认为期间成本,以保证产品成本的决策功能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精神和一般的会计惯例,对于与产品生产没有直接联系,或者难以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支出,如污水治理费、粉尘治理费等生态环保费用可以直接计入各期的管理费用。这样既可以简化产品生产成本计算,又可以保证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性,以满足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的需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会计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分别从循环经济和产品定价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成本概念和全成本概念,这些概念与本文所张的制造成本概念并不矛盾。其实,不管是强调全成本概念,还是引入环境成本概念,抑或是主张制造成本概念,都不足于直接作为确定产品价格的依据。真正能够作为定价依据的只能是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概念,即借助于定价决策方法,将会计成本转换为决策成本。换言之,不管是循环经济框架下的环境成本概念和全成本概念,还是财务报告框架下的制造成本概念,都只能作为产品定价的基础而不是依据。
三、结束语
以上财务报告框架的成本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前提的,所以,建议煤炭企业尽可能应用《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建议有关部门修改有关成本开支标准的规定,使成本核算真正成为成本管理的助手。
参考文献:
[1]朱永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问题探讨.煤炭经济研究,2008,(10)
[2]张文丽:煤炭开采中生态成本核算及经济补偿.中国能源,2008,(9)
关键词:库伦旗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Abstract: Facing on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about "population、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The studying of regional land-use change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ncern. Basing on the land statistical date of KuLun town from 2001 to 2008 and with the technology of "3S", Combining with fieldwork,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ditions of land use change. There is a lot of methods in this paper, such as Mapgis, space-analysing,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t analyses the land use change of KuLun in the aspects of time and space in this paper. At last, with the purpose of making land use change consistent with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KuLun land use dynamic change
1. 引言
土地利用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敏感因子,因其受到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双重影响,在生态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领域之一【1】。自2000年以来,国内相继开展了一些区域性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其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剧烈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城市和大城市边缘地带、黄土高原和喀斯特山区等区域,而对县域地区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通辽市库伦旗为研究对象,基于全区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探讨县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程度变化。通过计算、分析及归纳总结,提出合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的建议措施。
2. 研究区域概况
库伦旗位于东部,通辽市南部,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毗邻,东与科尔沁左翼后旗相连,从北至西与奈曼旗为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122°21′,北纬42°21′―43°14′。全旗土地总面积4709.00平方公里,下辖5个镇1个苏木,187个行政村。库伦旗地处燕山北部山地向科尔沁沙地过渡地段,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主要为干旱草原类型,境内有扣河子河,铁牛河,养畜牧河三条较大河流和21条支流。
库伦旗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兼有汉、回、满、壮、朝鲜、锡伯和达斡尔等民族聚居的区域,总人口17.66万人。2009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350199.0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2600.00万元,人均GDP突破1.9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0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26.00元。
3. 库伦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本文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选取历年土地变更数据,在借用相关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库伦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
3.1库伦旗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库伦旗土地总面积7063506.6亩,包括8个一级地类、27个二级地类。通过全区土地第二次土地调查,截至2009年全旗耕地面积2304475.2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32.6%;园地面积24704.4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0.3%;林地面积1687824.6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3.9%;草地面积2490909.3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35.3%;交通运输用地面积91503.5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91971.0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3%;其他土地面积196703.7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75414.9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2.5%。土地利用结构如下图1所示。
上图显示,草地在区域总面积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耕地,二者之和大于区域总面积的50%。表明当地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农牧业为主。库伦旗各类用地面积的排序为牧草地>耕地>林地>其他土地>村镇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园地。
3.2库伦旗各类用地面积变化
从2001年到2008年,库伦旗各地类面积净变化情况为:耕地减少95783.10亩,园地增加2378.70亩,林地增加94937.30亩,牧草地增加2265.50亩,其他农用地增加1151.70亩,居民点用地增加3641.00亩,交通用地增加3303.40亩,水利设施用地增加599.20亩,未利用地减少12447.70亩,其他用地减少46.00亩。各个地类面积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如图所示,除耕地、未利用地与其他用地呈递减态势外,其他各类用地均呈现出递增态势。其中耕地与林地面积变化最为明显,7年间,耕地共减少面积108973.10亩,建设占用2580.40亩,占耕地减少总面积的0.02%;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还林还草)占用耕地的面积106392.70亩,占97.63%,其中,耕地在2001~2003年间变化最为剧烈,共减少了88612.40亩。7年间,林地共增加107349.20亩,农业结构调整增加林地面积95069.50亩,未利用地调整为林地面积12279.70亩,林地变化幅度最大的区间是2002~2004年,增加面积为71609.7亩。
3.3库伦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3.1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耕地、林地等用地类型由于关系到区域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而备受关注。为了反映这些类型用地面积的变化幅度与变化速度以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差异,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以此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剧烈程度[2]。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达式为:
式中,K为T时段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a和Ub分别为研究初期和期末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度。
7年间库伦旗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依次为:园地>交通用地>林地>水利设施用地>居民点>其他农用地>牧草地>其他土地>未利用地>耕地。其中园地的年际变化速度最快,动态度为1.33%,变化最小的为耕地为-0.42%,虽然耕地减少的面积绝对数量较大,但由于区域内耕地总量较大,致使其土地利用年变化率却相对较小;而对于园地,由于区域内其总面积较小,虽然七年间净面积只增加了2378.70亩,但其土地利用年变化率却达到了1.33%。各个时期土地利用动态度见表1。
3.3.2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土地作为一种资源,人们不仅关注其面积的变化情况,还会关注其利用程度的变化。土地利用程度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它不仅反映了土地利用中土地本身的自然属性,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综合效应。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可以定量表达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和变化趋势[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涉及的模型主要有: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1)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
I∈〔100,400〕(1)
式中,I为某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i为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i为区域内第i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面积百分比;n为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数。
(2)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
式中, 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Lb和La分别为研究期末和期初的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Al为第l级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Cl,b和Cl,a分别为研究期末和期初第l级土地利用程度面积百分比。
通过式(1),(2)计算得出库伦旗2001年―2008年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见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2001~2008年间,库伦旗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219这一数值上下波动,其中2001年土地用程度综合指数最大,表明土地利用程度最高。2001~2004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0,表明这一时期,土地利用正处于衰退期或调整期,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土地利用规范程度低,土地摊大饼式的快速扩张,导致土地利用程度的下降;而2004年以后,随着土地利用各项政策的出台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规范,土地利用程度逐步提高,因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0,表明在这一时期,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时期。
3.3.3地类间的转移分析
地类间相互转移面积的概率组成的矩阵称之为转移矩阵,它可全面且具体地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构特征与各用地类型变化的方向。严格地讲,转移矩阵并非一种指数,只是将土地利用变化的类型转移面积按矩阵或表格的形式列出,可作为结构分析与变化方向分析的基础。其意义不仅在于反映出研究期初、研究期末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还可反映研究时段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情况,便于了解研究期初各类型土地的流失去向以及研究期末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来源与构成[3]。经测算,2001~2002年库伦旗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为式3:
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各个地类在这一时段的流向情况。同时,根据这一理论还可以分析出每一种地类逐年演变的概率变化情况。在研究区内,耕地及林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因此本文中仅分析耕地及林地变化情况。如表3与表4所示,耕地与林地逐年演变成其他地类的概率变动情况。
表3与表4不仅可以分析出耕地、林地转移为其他地类概率的变动情况,还可以看出耕地与林地在这几年间的流向。表3显示,耕地逐年主要流向耕地,仅有一小部分,平均不足1%流向了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表4显示,林地逐年流向林地,其余所占比例不足其总面积的0.1%流向了耕地、牧草地与建设用地。
4. 结论
通过对库伦旗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分析,据此制定土地利用变化调控政策,指导土地开发、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等实践活动。
4.1草原的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全面落实生态立旗的基本策略,重点解决草原生态环境和牧业生产所面临的实际矛盾和问题,可利用草原实施禁牧、休牧和轮牧措施,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明确草原保护责任,转变饲养方式,改善牲畜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草原基础设施的投入,治理草原退化、沙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2稳定耕地总量,提高农作物单产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快农牧业机械化步伐,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增加土地科技含量,发展特色种植业,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规模,同时提高粮食单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3强化土地规划功能,宏观调控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对土地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将十分有利于从宏观上促进土地合理利用。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4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增强土地生态功能
土地是生态环境的基础,是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证,在土地利用中形成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强度,增强土地的生态功能,对于保持整个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因此,在土地利用中一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土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实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推动全旗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绍祥,谭少华.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
[2]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81):81-87
[3] 鲁春阳,齐磊刚,桑超杰.土地利用变化的数学模型解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 23(1)25-27
[4] 李团胜.陕西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地理研究,2004,23(2):157~164.
[5] 杨永梅,高敏华.1996-2003年乌鲁木齐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J].科技信息
[6] 郑艳,吴丽娜.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福建长乐市为例[J].高是理科学刊,2007,27(5)61-6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