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范文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原真性实践教学;测量生命体征教学;中职护生

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 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及 护理提供依据[1]。生命体征的测量是对患者病情观察的基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护理技术 ,是《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护生重点掌握的护理操作技术,因此护理专业学生掌握正确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极为重要。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实验室W习生命体征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体温测量前未将体温表甩到35°C以下,放置腋温表后,未协助患者屈臂过胸夹紧。测量脉搏时,未在桡动脉上方,测量时间不准确;测量呼吸时,没有将手放至患者诊脉部位做诊脉状,测量时没有真正测出呼吸,随便编造数字;测量血压时,忘记驱净袖带内的空气,缠袖带时太松,位置偏低;听诊器的胸件没有放在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向袖带充气时,将水银柱打的太高等,以致于到临床实习后临床带教老师反馈回来的问题是学生对生命体征的掌握不到位,甚者不会测量[2]。

通过调查对此问题的原因分析:①学生未能体会生命体征对患者的重要性;②学生认为测量生命体征比较简单,没有充分重视,练习时只是看而不动手操作;③学生练习时,过度依赖周围同学的指导,练习效果较差;④没有严格遵循操作步骤,敷衍了事;⑤忽略操作前的核对、评估和操作后的用物处置等,只做中间的操作步骤,没有完整练习操作的意识;⑥学生认为生命体征的测量不如打针输液有技术含量,所以不愿意进行操作[3]。

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原真性实践教学是把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4]。

2 原真性实践教学的应用

"原真性"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具有深远影响的著名文献《威尼斯》,主要用于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文,其意为:真实性、可靠性、确实性。目前,"原真性"作为术语,所涉及的领域已不仅是有关文物建筑等历史遗产,更扩展到自然与人工环境、艺术与创作、宗教与传说等,然而随着21世纪对中职教育的兴起与重视,它也逐步进入中职教育实践教学中。

"原真性"实践教学依据护理专业发展和护理职业岗位需求,以课程培养目标所设计的知识体系为基准,通过护理实践教学方案设计、校院评价体系构建、效果评估等手段,探索性研究在校院合作下有计划地选择些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中职《护理学基础》护理实践项目移至临床一线教学的一种教学环节。

原真性实践教学具有三个层次核心:教学环境真实、设置情景相符、临床问题引入贴切。我们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将理论与实训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学边做,使真实的护理过程变为教学过程变,使实训练习与临床工作"零距离",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体验护理工作,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同时形成职业能力,有利于培养实用型、高技能护理人才。

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是《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要求护生重点掌握的一门操作技术。在原真性实践教学中,带教老师提前让学生熟悉病例,带教老师床头示范正确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不同的患者测量生命体征的方式和时间各异,如手臂受伤或过于消瘦的患者不适宜测量腋温;呼吸异常的患者要测组1 min;呼吸过于微弱的患者可以用棉絮放在患者鼻孔处;绌脉患者由2名护士进行测量;脉搏过于微弱及脉搏异常的要测足1 min等,同学们通过实例现场学习,错误的测量方法以及错误的数据会耽误患者的治疗,甚至错过最佳的 治疗期,通过临床实例让同学们重视生命体征的测量。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的让学生操作,让学生学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进行正确的生命体征测量。

其次带教老师现场讲解、提问,鼓励护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的习惯,培养护生观察患者变化及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原真性实践教学,在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实习护生从中学到的不止是正确的评估方法和操作方法,还有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临床思维能力。

生命体征的测量采取原真性临床实践教学让护生在教学过程中置身于真实的案例、环境及情境中。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验证、解释、补充和延伸,更进一步提高护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在学习和运用护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行护理操作。可以达到提高护生病情观察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原真性实践教学还可以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护理技能操作都适用,因为原真性实践教学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桂平.两组学生对"生命体征"测量结果的差别[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20.

[2]Phyllis Brown Whitehead.Studying the Effects of the End-of-Life Nursing Education Consortium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J].Journal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nursing,2010,12(3):184-193.

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护理;英语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护理英语是中职涉及外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主要是为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在护理职业场景中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因此,该课程不仅具有护理专业的特色,同时还具有英语语言的特色。但是,当前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学习兴趣较低以及教学内容难以掌握等问题,导致中职护理英语的教学效果不高,影响了中职护理学生对英语的掌握。为了改变当前中职护理英语教学现状,提高中职护理英语的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展开教学活动,进而达到教学目标[1]。项目教学法用于中职护理英语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掌握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寻找一种有效地学习途径,并将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展示,最后有学生自己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并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进而真正融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

(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项目的设置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项目主体应该与实际相联系,因此,项目教学课堂应该变成学生日后真实工作环境的一个模拟场景,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任务以及突发状况。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及其实用性,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应该将项目作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该项目的制定、实施、展示以及评价环节中,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手脑并用的进行实践性学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在临床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过程中,“测量生命体征”是一项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护理工作,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该项技能。接下来,笔者就举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测量生命体征”教学中项目教学的名称、形式及其目标

本次项目的名称为“测量生命体征”,采用情景短剧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要实现的项目目标共包括三个,分别为语言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项目目标中,语言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掌握与生命体征相关的英语术语、缩写形式以及常用句型,比如vital signs、BP(blood pressure)、Your Bp is 135/85mmHg;能力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在护理场景下英语的听、说以及读等能力,并对学生测量生命体征的操作进行规范指导;情感目标主要包括让学生感受护理英语学习的喜悦,激发学生对护理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测量生命体征”教学中项目教学的应用过程

1、“测量生命体征”项目的设置

在设置一个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先对该项目的职场运用价值、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相关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测量生命体征涉及内容相对较多,但该项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需要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内容较多但表达方式较为固定,因而只要学生进行努力学习便能够掌握。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职护理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进行表演,因而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之后决定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测量生命体征”内容的学习,并采用情景短剧的形式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展现。

2、“测量生命体征”项目计划的制定

项目计划的制定是该目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完整有序的项目计划能够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了该项目的分组、项目的进度以及项目的要求等方面。在制定“测量生命体征”项目计划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具体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后决定。

3、“测量生命体征”项目的实施过程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该项目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的重要环节。其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 分组并分配组员的职责

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人数应该在5~7人左右,该项目的角色主要包括了导演、医生、护士、患者以及旁白等,根据每个人的长处及其优势,分配相应的角色,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所长。

3.2 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分配每一小组的成员收集“测量生命体征”方面相关的资料。在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测量生命体征”方面相关的专业术语、词汇以及短语等,了解护理人员测量患者生命体征过程中可能会使用的护理英语语言知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了解生命体征的相关内容、使用仪器以及规范的操作方法等。

3.3 编写并修改剧本

学生利用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情景剧剧本的编写,编写之后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讨论,再对其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对先前收集的信息不断进行整合与创新,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护理英语知识运用能力。

3.4 排练已编好的剧本

各个小组利用已经编好的剧本进行排练,排练过程中小组成员对剧本的语言再次进行精炼,不断规范自己的操作动作,提高护理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护理操作技能。

在以上整个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参与到该项目的实施,仅仅作为一个引导者,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向,为学生编写剧本提供相应的建议,必要时指导学生英语语言的表达。

4、“测量生命体征”项目的展示及其评价

课堂上各个小组对本组编排的情景剧逐一进行表演,待各个小组表演结束后,对其表演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了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与教师总结评价,其中,小组之间互相评价能够使学生对他人与自己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总结评价时应该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树立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护理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其专业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护理英语;问题;作用;实例

护理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中职涉外护理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它既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又具有英语语言特点,其宗旨是培养学生在护理职业场景中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然而,由于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教学内容不易掌握等原因,中职护理英语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为改变现状、提高护理英语教学质量,目前很多中职卫校英语教师尝试把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护理英语教学中,收到良好效果。

1 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主导课堂

受护理英语课时少、难度大、内容多,传统教学理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等因素的影响,教师“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缺乏双向交流等现象在目前中职护理英语课堂普遍存在,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地辛苦,学生学地费劲,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1.2 学习动机不强,积极性不高

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中职护理英语教学内容主要是讲授专业词汇和句子,学生学到的是零散的、与临床实践脱节的“聋哑式”英语,在护理职业场景下运用英语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无法体验学习护理英语的实用性,也就谈不上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了。另外,一部分同学

认为自己没有出国意向,以后工作中接触外国人机会很少,护理知识可在专业课中学到,不必辛苦学习护理英语,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束缚了学生学习护理英语的主动性。

1.3 学用脱节,知识难以掌握

学生在学习护理英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是:上课认真听,课后花大量时间复习、背单词和句型,但就是记不住,即便记住了却很快遗忘,待运用时基本上只剩下几个支离破碎的单词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用脱节是最主要原因。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接受和转化知识的过程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复习---运用”,这一过程中学和用被孤立成两个不同环节,学生缺乏在“做中学,学中做”的体验式学习,那么知识难以掌握是必然的。

2 项目教学法运用于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项目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所谓项目就是生产一件具体而有应用价值的产品或完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从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内涵中不难看出实施项目教学法对解决中职护理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1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把自己所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寻找途径,得到一个结果,并展示和自我评价,这样就把课堂充分的交给学生,教学过程真正的成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最大限度的融入课堂,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

2.2 真实教学情境,有助于增强学习动机

项目教学过程中项目的设置一般都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项目主题也与真实世界密切联系,项目教学课堂被真正设计成学生日后真实工作情境,也可以说学生提前经历了日后工作中的各种场景、各项任务和有可能发生的状况,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当学生能真切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有用性,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3 体验式学习,让知识掌握更牢固

项目教学是把学科理论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中心,学生为主体”,从项目的制定、实施、展示到评价,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过程,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加深对课程要求知识的构建和运用,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种在“做中学、学中做” 的体验式学习让学生记忆深刻,知识一旦学会,将更加牢固。

3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护理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实例

“测量生命体征”是临床护士最基本、最常见的工作任务之一,也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之一。它虽简单、常见,但在护理场景下用英语表达生命体征的内容、测量仪器、正确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表述等等对中职生来说还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在学习 “生命体征”主题单元时作者主要运用了项目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阶段性项目进行教学,收到良好效果,具体情况如下:

项目名称:测量生命体征

项目活动形式:情景短剧表演

项目目标:语言目标---- 学生掌握与生命体征有关的英语术语、缩写、短语、惯用句型等,如vital signs, T.P.R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ate,and respiration), BP (blood pressure), thermometer, BP set; Take one tablet three times a day after meals. Your Bp is 135/85mmHg.等等。能力目标---- 通过项目培养学生在护理职业场景下的英语听、说、读、写运用和转化能力,规范测量生命体征的实际操作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情感目标---- 体验学习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

项目完成时间:每组准备2周,展示5--10分钟

项目操作过程:

第一步 项目设置 设置一个阶段性教学项目应考虑该项目的职场运用价值、教学内容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临床护士的日常工作,因而也是中职护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它涉及内容多但可操作性强,语言知识含量大但表述相对固定,对中职生虽有难度但经努力学习也能很好掌握,又考虑到中职生较活跃、善于表演,经师生共同商讨确定了“测量生命体征”教学项目,展示形式是情景短剧表演。

第二步 项目计划的制定 一个完整有序的计划是项目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分组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要求和评价等。制定项目计划过程中教师只起提纲挈领作用,具体细节则由部分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讨论后制定。

第三步 项目的实施 这一步是项目教学的主体,是项目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学生大部分护理英语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掌握都在这环节完成。首先,分组和组员职责分配。每组5-7人,包括导演、医生、护士、患者、旁白等,人员分配和职责分配均遵循发挥所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然后,查阅和收集资料。各组成员通过查阅护理英语教材、护理专业课教材、互联网,观看教学视频,走访教师和学长等方式收集有关“测量生命体征”的资料,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相关专业术语、词汇、短语、常用句型,以及护患间在测量生命体征时的惯用表达等护理英语语言知识,还会学习生命体征的内容、测量仪器、测量部位、规范的测量方法、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接下来,反复编写和修改剧本。这是对前面所获取知识的整合和创新,学生的护理英语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提升。最后,多次排练。排练过程中各组员不断精化自己的语言,调整和规范自己的操作动作,使语言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参与具体活动,只是为学生收集资料提供方向、剧本编写提供建议,必要时提供一定的英语语言支持,跟进项目进度等。

第四步 项目的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逐一进行短剧作品表演,对各组表演采用小组互评和老师总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学生通过各项评价,逐渐学会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取长补短,总结经验。教师评价尽量突出每组闪光点,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另外,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重视过程,既要有能力评价也要有态度评价。

项目教学小结:从项目设置到项目评价的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他们真正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知识的讲授, 而是项目的组织者、协调者、学习的支持者、方向的引导者。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学会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分工合作,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和付出的艰辛,更体会到护理英语的有用性,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另外,此次项目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做中学、学中做”的机会,学生护理英语运用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参考文献

[1]郝中超.运用项目教学法实施编程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J].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曾红.项目教学法促进中职英语与专业的有效结合[J]. 中国校外教育・A, 2010 (7)

[3]张桂香.中职英语与专业整合背景下的项目教学[J]. 时代教育,2013(14)

[4]何宁.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江苏教育研究,2014(6)

篇4

微波消融治疗肝癌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尤其对于那些合并肝硬化、多发肝癌病灶、肝功能不良、全身状态差的患者,这种非手术疗法更具有重要价值[1]。它是在超声的监视引导下,将微波天线送入穿刺预定的肝脏肿瘤部位,根据肿瘤的大小设定功率与时间组合,作用时间一般需要3-10分钟。肿瘤组织内的极性分子在微波场的作用下高速运动,相互摩擦生热。当温度达到60度左右时,癌细胞蛋白质变形凝固,坏死的肿瘤组织被患者机体吸收。同时坏死的肿瘤组织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我科于2016年开展了微波消融治疗技术,为11例肝癌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疗效确切,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性11例,女性1例,年龄在31-78岁,平均56岁。肝癌合并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2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1例;肝功能A级3例,B级8例,肿瘤多发患者2例,肝癌切除术后复发2例。B超引导下肝癌微波消融患者5例,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患者6例。肿瘤大小在1-3cm,手术时间15-20分钟,术中均未留置引流管,平均住院2-3天。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协助医生、患者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及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肝功能储备、肝脏

弹性情况,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对手术的耐受力;核磁和CT检查了解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及数目。其中4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均进行了肺功能检测、心脏超声检查,防止术中及术后出现意外。术前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练习咳嗽、咳痰的方法。常规禁食、水8小时,根据手术术式,行腹腔镜的患者予以术前清洁灌肠、留置尿管和胃管。

2.1.2 心理护理 在术前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其讲解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的安全性

和优越性,使其认识到该项治疗是一种疗效可靠、微创、不良反应小的先进治疗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成功案例,使其增强信心,消除疑虑及恐惧心理,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

2.2 术后观察与护理

2.1.1 一般护理 遵医嘱予以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低流量氧气吸入6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等情况,同时予以禁食、补液、抗炎、止血、护肝治疗。患者清醒后即可拔出胃管和尿管,鼓励患者床上翻身活动。雾化吸入,指导患者做深呼吸运动,进行咳嗽、咳痰。术后6小时患者无腹胀、腹痛等不适,告知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的或半流食流食。术后24小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2.2.2 出血 本组11例肝癌患者均合并有肝炎肝硬化、肝功能不良、凝血时间延长的情况,术中消融针对肝组织的损伤以及肿瘤消融后破裂均可导致腹腔出血[2],因此,出血是病情观察的重点之一。术后每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记录。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主诉,加强巡视,及时观察手术穿刺部位有无血性渗出、敷料有无渗血等情况。生命体征平稳后每小时测量生命体征一次本组11例患者无出血并发症发生。

2.2.3 疼痛 肿瘤组织消融坏死后由于肝脏组织炎症、水肿,造成肝脏被膜张力增加引起右上腹胀痛不适;手术穿刺、切口部位也可导致患者主诉疼痛;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主诉、疼痛部位,对疼痛予以正确评估,及时通知医生查看患者排除胆汁渗漏、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可能,予以止痛药物处理。本组患者术后主诉疼痛级别为轻-中度疼痛。

2.2.4 发热 肝癌病灶经消融治疗后,机体吸收坏死组织可以导致体温升升高,加重肝脏

代谢负担,影响病情的恢复 。术后每日测量4次体温,连续测量3天,及时监测体温变化。本组1例患者术后第一日体温升高,最高在38.5℃,通知医生,给予药物及物理降温,嘱患者多饮水,大汗时及时更换病号服、被服,随时保持清洁干燥。术后第2日体温降至37.5℃,2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向患者讲解发热的原因,患者表示理解。

2.2.5 肝功能监测 微波消融治疗虽然针对肿瘤组织,但消融形成的热灼伤会对病灶及周

边肝组织造成破坏,引起肝细胞损伤和细胞内酶释放[3],引起肝功能一过性的升高。遵医嘱应用保肝药物治疗,及时留取血液标本,了解病情变化。

3.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给予健康指导,包括指导患者注意休息,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低盐饮食。按时服药和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李晓峰,钱国军,微波凝固消融治疗肝癌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2011,17(30):114-118

篇5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手术前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52-02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临床常表现剧烈腹痛、黑便、便血等症,临床常给予手术治疗,在手术前后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顺利开展手术,及促进患者早期康复[1]。为此本文将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取得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38.6±2.3)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和胃镜检查确诊,其中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16例,复合溃疡4例。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2.1.1 护理 患者入院后,采取头足抬高20°,以保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供血,预防器官缺氧,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口腔呕吐物及分泌物,避免误吸造成窒息。

1.2.1.2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脉搏、心率、瞳孔、神志等,若患者主诉头晕、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暴躁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并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休克迹象,若有休克表征应及早发现判断,通知并协助医生及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病情恶化。

1.2.1.3 出血量观察 严密观察并测量患者出血量,若出血量>5ml时,大便试验检查呈阳性;>60ml者有大便呈黑色;>300ml者有黑便或呕血症状;500-1000ml者表现脉搏加快、心悸等循环代偿症状;>1000ml者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

1.2.1.4 实验室监测 加强患者实验室监测护理,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血电解质等,其中监测血红蛋白浓度,可判断出血程度,一般早期出血,血红蛋白浓度无明显改善,待后期血液被稀释,血红蛋白浓度开始下降,因此需持续性动态监测。

1.2.1.5 心理护理 患者因见呕血、黑便往往产生恐惧、紧张等负性心理,同时也对手术治疗效果产生担心。为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并通过简单易懂的形式进行健康宣教,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并让其认识到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以此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消除恐惧不安心理,并讲解手术配合要点,争取患者的配合。

1.2.1.6 术前其他准备 为患者采血配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为患者输血输液,并做好备皮、置胃管和尿管等,为及早开展手术治疗做好前提准备。

1.2.2 术后护理

1.2.2.1 护理 待患者术毕送至病房后,及时了解麻醉剂手术方式,并妥善固定引流管、氧气管、输液管等管道,对全麻患者去枕保持患者平卧6h,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预防舌下坠,待血压平稳后方可指导患者取半卧位,以利于减轻切口张力,促进呼吸通畅,预防膈下脓肿。

1.2.2.2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每隔30min监测一次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若出血量较多或术前有休克的患者,应每隔15min测量一次,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每1h监测一次。监测期间,预防静脉通道弯折、脱落,及早恢复血容量,并详细记录24h出入量。监测体温时,一般在37-38.5℃,无腹部症状,可给予物理降温。

1.2.2.3 胃肠减压护理 ①严密观察胃管24h引流的色、质、量,术后多为陈旧性血液,待术后24h后转为草绿色胃液;②持续胃肠减压,促进减少胃内积气、积液,促进吻合口吻合,降低腹胀、吻合口梗阻并发症发生;③预防胃管堵塞,若堵塞查明原因,并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冲洗,疏通胃管管道。

1.2.2.4 饮食护理 术后早期给予静脉补液,待术后72h胃肠恢复蠕动后,给予少量饮水,待无不良反应后,给予牛奶、蛋汤等流食,每次100ml,4-8次/d,并减少输液量。待给流食无呕吐、腹胀后,逐渐过渡到米粥、面条等半流食,2-3周后无异常,可给予易消化的普食,切忌生冷刺激饮食。

2 结 果

2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经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前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治愈27例(96.43%),死亡1例(3.57%),死因失血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3例,分别为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梗阻1例。

3 讨 论

对于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控制溃疡出血,为进一步提高手术预后质量,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和实验室监测,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使之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手术治疗;术后在加强常规生命体征监测的同时,应做好胃肠减压、饮食指导,积极预防并发症,以此提高手术治疗质量[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愈27例(96.43%),死亡1例(3.57%),术后并发症3例,占11.11%。结果提示,加强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手术前后护理,有助于手术顺利开展,保障手术预后质量,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