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的异化范文

竞技体育的异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32

竞技体育的异化

篇1

1异化的阐释

所谓异化就是指从主体中分裂出来和丧失掉的东西在摆脱主体的控制并获得独立性后逐渐壮大, 反过来控制、支配、压迫或扭曲主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物化这个概念: 物化就是对象的劳动, 即劳动的对象化。同时他又使用了异化这个概念,指出工人阶级在工业社会下被压扎和剥削的现实。马克思讲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异化, 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异化的现实。异化可以分为四种表现: 实践活动的异化;实践过程的异化;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人们的行为不是来自人们共同活动的本质,而是另一些人或超自然的力量所强加于他们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的现实关系在人的意识中被歪曲了,产生了各种幻觉和谬误。在体育事业蒸蒸日上,以及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异化的黑纱成为体育挥之不去的阴影, 尤其在竞技体育领域表现更为突出。竞技体育的异化,它是指在竞技体育强化的过程中, 由于过度竞争、商业操纵、政治追求的膨胀,最终形成了一种足以扭曲体育的异己力量 。

2竞技体育的异化

在理解竞技体育异化的概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相关的概念,体育是一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运动。竞技运动是一种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展现技术,技能,艺术等的运动。竞技体育是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从竞技体育的定义来看,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成绩许多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也就找到占空子的机会,现在,竞技体育的异化问题一波接着一波进行着恶性循环。如“打假球”、“兴奋剂”、“场外”、“黑哨”等等现象无不玷污竞技体育公平、公正、公开的体育宗旨。同时这些异化现象也伤害了世界人民的心,让他们感觉竞技体育带有“以强凌弱”的政治色彩。总的来说竞技体育的异化是竞技体育主体在从事竞技体育运动中, 通过借助异己力量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 它是一种非理性、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3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

竞技体育的商业化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21世纪的必然产物,更是市场经济的客观产物。其或是以投资的方式经营某一运动项目,或是以合作的方式赞助某一体育赛事,或是以奖励的方式激励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人员,或是以广告利润回馈的方式盛邀体育明星。竞技体育商业化一方面满足了竞技体育运动对高昂资金的需求,有力的促进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2005年3月11日,《福布斯》 中文版公布了本年度中国名人榜100 强名单, 当时尚未从火箭队拿到巨额合同的姚明依然以15000万稳居榜首 ,另外,刘翔以2300万排第三, 进入 100 强的运动员共有 10 人之多, 绝大多数都是奥运冠军.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诚然, 近几年商业运作促进了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 但同时也把竞技体育推向了过度的商业化, 这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思想问题, 过度的物质奖励以及在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思想, 使得原本公平、公正的竞技体育所蕴涵的精神价值被人们所遗忘,正是这种遗忘使得服用兴奋剂问题屡禁不止, 贿赂丑闻屡见不鲜, 球场暴力、赌博见多不怪,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啊! 物质欲望的膨胀导致了运动员价值观念的变异, 在这个崇尚英雄的时代, 所有的竞技失败者都将淡出人们的视野, 人们铭记在心的是那个站在体育巅峰领奖台的人,一时间名声大噪[1].

4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异化的原因

4.1经济的因素

各种大型运动会的蓬勃开展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包括各种国际赛事。同时,也正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竞技体育领域产生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如:裁判的不公、服用兴奋剂、篡改年龄、甚至出现了体育暴力事件以及不正常的“明星效应”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开始迷惑,竞技运动的目的到底

是什么呢?分析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参加竞技体育的人的内心存在着潜意识的价值观思维和行动意识,而直接导致了人行为上非理性化,进而产生了竞技体育的异化。而导致竞技体育异化的最直接手段就是过度的商业操作,过度的商业化操作致使“金牌”增值。所以,为了获得金牌,那些被“物化”思想左右

的人们便开始采取一系列非理性的手段,例如:在2007 年环法国自行车锦标赛上,“潘多拉的魔盒”终于被打开,爆出了震惊世界体坛的兴奋剂丑闻,有数十位运动员 EPO 检测呈阳性,就连当年的新科冠军也在其列,冠军奖杯只能旁落次席,这可谓是近百年环法史上最灰暗的一天。如果说“过度商业化”是竞技体育产生异化的又一社会根源,那参加竞技体育的人的非理性的价值观念则是竞技体育产生异化的原动力。

4.2 过分的商业化冲击

我们现在正处于商品经济时代,“商品经济社会特点,在于他直接以商品和交换的关系为基础, 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务实的社会关系”。商业明目张胆、大规模进入竞技体育领域不过几十年的事,以奥运会为最高级别的竞技体育赛事一直拒绝商业的介入,大商人尤伯罗斯在一无国家二无民众的支持下。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走商业化的路子,由私人承办,自负盈亏,结果这界奥运会赚的盆满钵流。从此开始,商业全面介入竞技体育领域。商业介入竞技体育领域的目的是获得利益,他们要求更改赛程,违反运动生理的规律,不顾运动员的身体承受能力,摧残他们的身体。

4.3 职业化的渗透

职业化的体育和商业化的体育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职业体育是现在社会体育发展的趋势,将主导体育产业和竞技体育的发展。“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竞技体育高度繁荣,职业体育则吸引了世界的注目,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使体育在社会的影响力空前提高, 这无疑对体育的发展有重大作用,但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是精英体育,少数精英拯救不了整个人类。只有普通大众的广泛参与,体育才能全面发挥它的作用”。现在看到的竞技体育赛事已经是职业选手的天下,大学生运动会没有在校大学生选手的参加,全是职业选手参赛,农民运动会上这些职业选手有摇身一变成了农民。职业选手广泛参与的全运会,排斥了大众的参与,违背了竞技体育的初衷。

4.4 主体欲望的膨胀

篇2

【关键词】 竞技体育;异化;影响因素

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是检验社会进步性的标尺。因而,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其发展的过程需要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共同构建。尤其是在揭示竞技体育的本质时,更要重视体育和物质需求、文化需求两方面的关系。当下,竞技体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黑哨、假球、拜金等异化现象的频繁出现,使人们开始怀疑竞技体育的公平性。无论是体育的何种异化,它都需要通过社会来直接体现。同理,异化现象的出现也需要社会因素对它的反作用。所以,只有通过社会中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竞技体育异化作用的分析,才能找出解决异化现象的症结,从而消除竞技体育的异化现象。

一、政治因素

在很多国家,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竞技体育和国家荣誉总是连在一起。特别是在大型国际比赛中,这种以国家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特别强烈,所以经常有人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竞技体育也被各个国家视为提高国际声誉和地位的重要政治舞台。当然,体育和政治的结合并不总是能产生积极结果。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由体育带来的政治问题,比如国家、民族、地区由于体育比赛所产生的冲突。竞技体育被政治操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几乎在每届奥运会都会发生,如,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奥委会,我国台湾地区拒绝参加奥运会;1984年,前苏联、原民主德国、波兰等国拒绝参加洛杉矶奥运会,以示对前一届奥运会的报复等。另外,随着竞技体育的水平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形式,政府为了荣誉频繁参与运动员的招募工作。而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对竞技体育的本质进行“改造”后,所产生的政治领域内的异化现象。因此,政治除了是一种使竞技运动进步的力量外,也是一种使竞技运动产生异化的一个根源。故竞技体育若想平稳发展,政治因素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奥运会的盛行对竞技体育的加速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每四年一届的奥运盛事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无论是运动员的摩拳擦掌,还是观众的加油呐喊都无不展现着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凝聚力。虽然这里有竞争,有碰撞,有言语上的冲突,但是终归是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上对抗。然而,在每一届的赛事中,我们都会看到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特别是当这些火药味掺入政治色彩,就会变得格外突出。国家因为政治上的不和谐来抵制奥运会的举办,或者不派遣代表团进行参赛的例子在奥运历史上并非少数。这些示威的国家牺牲赛事的举办无非是希望达到政治上的控制与抗议,可是却无情的剥夺了大众对于竞技体育的追求与热爱。在没有战争的世界里,只有竞技体育是能够准确的满足人们对竞争意识、国家荣誉和凝聚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心理欲望,但是政治斗争的卷入无情的扩大了人们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扭曲了人对体育本身的心理反应,从而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并将使其沦为牺牲品。

在政治外交的历史上,竞技体育的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很多国家通过竞技体育的手段来建立政府间的友谊,成为了不少佳话。一般来讲,通过体育的方式来建立友谊是通过宽松的环境下使彼此产生好感的有效途径。例如:中国的“乒乓外交”、 伊朗的“摔跤外交”和古巴的“棒球外交”等等。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很多国家同样利用竞技体育所搭建的平台进行抗议与藐视,使竞技体育的公正形象、平等形象受到严重的破坏。

二、经济因素

当下,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各个国家都必须通过经济的检验来确定未来的发展路线。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以经济为主线的软实力竞争已经成为时下国家之间比拼的重要依据,社会的发展趋势亦离不开经济的推动。体育作为社会中的产物,其发展轨迹早已通过经济发展的水平来保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平均收入等经济基本指标已然成为体育运动发展的先决条件。根据奥运会等重大赛事的参赛人员和获奖人员的名单来看,占据绝大部分的是美国,俄罗斯,西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不过,是不是所有发达地区的奖牌都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呢?试想一下,相对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来说,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对于一个连基本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人来说,梦想、国家荣誉又意味着什么呢?所以,很多落后地区的优秀运动员为了实现自己更高品质的生活改变了自己的国籍。比如:代表美国篮球队出场的非洲籍运动员。也许这样可以使更多的运动员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这样的虚假竞争却抹杀了竞技体育的本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元素的不断深入使大众的口味越来越浓。商机的浮现让众多商家纷纷加大了投入力度,竞技体育市场空前繁荣。每一项重大赛事的比赛都需要有赞助商冠名,每一项体育产业的发展背后更需要无数财团的支持。在娱乐至上的社会里,接受竞技体育融入生活的人们,也习惯性的认可了商业化的包装。当然,竞技体育事业能有如此蓬勃的发展,与商业运作密不可分。在中国足球联赛中,恒大集团的融入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利用金钱效应,高价笼络球星,使球星效应盘活市场,既增加了集团的关注度,挽救了中国足球的市场,又可以使高水平球星对年轻的球员传授实战经验。似乎这样的想法足够完美。起初,在球迷的心里,把恒大当成是中国足球的救世主。在金钱的驱使下,球星的感召下,更多的球迷开始向球场走去,足球市场相比于之前的确是持回升状态。可是,国家足球水平不但没有看到进步,反而可能在某些技战术环节还不如从前。这是为何?巨星加盟的球队很容易患上巨星依赖症,这也是巨星带来效应的一部分,在球的分配与转移上也会存在一边倒的情况,这本身和提倡重在参与的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是不一致的。在联赛中,由于恒大引入了大量国家队球员和外籍球星,联赛的对抗成色明显减少了许多,甚至“联赛没有打,冠军已确定”的消息早已让其他球队放弃了对荣誉和第一的争夺。在国家队里,队员们习惯了让更大牌的外籍球员来支配球权,所以遇到困难时,“人人不敢踢,人人不会踢”的现象就成为失败的主要原因。类似这样的问题在近两年的中国篮球联赛中也屡见不鲜。在竞技体育的赛事中,奥运会无疑是世界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加大广告植入的力度后,其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使比赛更具观赏性。还有,竞技运动中的“过度”商业化操作可以直接导致“金牌”增值。运动员、教练员备战竞技运动的动机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的金钱诱惑便成了异化现象产生的最直接动力。

三、文化因素

在竞技体育的发展初期,人们普遍并不了解其本质。直到顾拜旦在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时,才真正揭示了竞技体育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和平友谊的宗旨;以人为本,大众参与的体育实质;更高、更快、更强的进取精神;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原则,这四个要素构成了竞技体育的核心内容。可以说,这样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对竞技体育本身,对社会的现实意义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但是,由于文化教育本身的自主性和社会的区域性差异,受教育程度无法同步或者一致。从目前统计的信息看,受教育的覆盖面积相比整个社会相差甚远。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教育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他们对社会上的很多认知存在着错位和偏差。若不及时根除思想上的误区,异化现象将长久存活于社会中。当然,不同的教育背后,所体现的体育价值也会产生不同的化学效应。在农村,体育被认为是劳动,所以在农民眼里,体育被劳动化;在部队,体育被认为是用于支撑作战时的体能训练,所以在士兵眼里,体育被军事化;在生化试验中,体育被认定为用于了解人体运动构造的学科,所以在生物学家眼里,体育被生物化。因此,文化教育的区域性使得竞技体育本质的传播受到空前的挑战。

随着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体育越来越离不开文化传媒的传播。特别是对于大型比赛的相关报道,媒体可以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不同渠道对赛事进行全方位跟踪直播。特别是人们不用去现场观看就能拿到最新的体育信息。这不仅使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了解更加方便,而且通过在网络上对资料的收集更加清晰的了解赛场以外的所有运动信息。地球因为传媒的发达已变得越来越小。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是对于竞技体育、观众、媒体三者间的关系处理不当,竞技体育的理念也无法通过媒体准确传达给观众。像运动员通过媒体炒作自己,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媒体通过对运动员私生活的报道来增加收视率。渐渐地,人们的视线会从赛场中转向赛场外的报道,并彻底将人们对竞技体育本身的兴趣降至为零。当然,还有部分媒体,对赛场不公现象渲染的主色调有问题,让观众在看完该报道后对竞技体育的正面发展产生怀疑。更有甚者,利用夸张的语言,对竞技赛场进行了不实的报道。

四、结语

竞技体育异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竞技体育异化一直深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在异化的过程中,三种因素的介入使得竞技体育异化的形式呈现多样性、变化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探寻超越或扬弃竞技体育异化的路径,只能有限消解不能完全克服。即对生存空间的探讨,有助于从微观、学术层面上更清晰的去分析竞技体育异化。

【参考文献】

[1] 周爱光竞技体育运动中竞争与异化原因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2.

[2] 卢元镇 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史,2001.4.

[3] 庞建民 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3.

[4] 曹卫.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3.7.25.

[5] 周爱光 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类型分析[J].体育学刊,2000.9.25.

篇3

【关键词】 竞技体育;异化;政治因素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竞技体育已被各个国家视为提高国际声誉和地位的重要政治舞台。当然,体育和政治的结合并不总是能产生积极结果。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由体育带来的政治问题,比如国家、民族、地区由于体育比赛所产生的冲突。竞技体育被政治操控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几乎在每届奥运会都会发生。另外,随着竞技体育的水平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形式,政府为了荣誉频繁参与运动员的招募工作。而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对竞技体育的本质进行“改造”后,所产生的政治领域内的异化现象。因此,政治除了是一种使竞技体育运动进步的力量外,也是一种使竞技运动产生异化的根源。所以,竞技体育若想平稳发展,政治因素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一、竞技体育异化的内涵

现代竞技体育由于受到政治化和商业化的严重冲击,已经有演变成为政治和商业的附庸之趋势。由于人们受到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影响,竞技体育已经基本丧失了其原本的文化教育本质,沦为政治的工具和商业的手段。组织承办竞技比赛已经成为组织者和商家获得政治利益和物资利益的途径,竞技体育便附着了更多的政治符号和商业符号。运动员通过比赛,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因此,金钱和名誉便会驱使运动员、教练员想尽一切办法,不择手段,谋取不该属于他们自己的胜利,竞技体育的结果也就被异化了。

二、影响竞技体育异化的政治因素解析

1、政策法令的实施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双刃剑

和很多社会产物一样,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宣传。政府颁布的举措与法令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政治。因此体育和政治的关系是微妙的,也是紧密的。若想从中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楚政府所制定的政策以及体育在执行该政策时的整个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观念的提升,人性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制度化管理成为政府部门需要遵循的新要求。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体育也适时的由政府出台了体育法。每一个从事体育事业的工作人员都会学习到体育法。可以说,体育法的价值就是调解各体育社会内部之间的关系,并且是维护体育从业人员公共利益的最合理武器。但是,也有利用体育法来打压异己的力量,或是通过一些规章制度不合理地增加运动员、教练员的培训费用,为自己部门创收,特别是在竞技体育比赛中造假,致使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失去了斗志与血性,比如已经查出的中国足球假球案。从足协高层、各俱乐部经理、国家队队员、裁判员、教练员全部涉嫌受贿,这是震惊足坛的一次大规模清查活动。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忽略了竞技体育本身,为了集团或个人的荣誉与财富,不惜通过踢假球来获取利益。这不仅使中国足球联赛失真,使竞技体育产生了异化现象,更为可耻的是愚弄了球迷,愚弄了观众,这本身使普通民众对于中国足球或者竞技体育比赛产生了不良看法,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2、政治斗争殃及竞技体育发展

奥运会的盛行对竞技体育的加速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然而,在每一届的赛事中,部分国家因为政治上的不和谐来抵制奥运会的举办,或者不派遣代表团进行参赛的例子在奥运历史上并非少数。这些示威的国家牺牲赛事的举办无非是希望达到政治上的控制与抗议,可是却无情的剥夺了大众对于竞技体育的追求与热爱。在没有战争的世界里,只有竞技体育是能够准确的满足人们对竞争意识、国家荣誉和凝聚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心理欲望,但是政治斗争的卷入无情的扩大了人们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扭曲了人们对体育本身的心理反应,从而阻碍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并将使其沦为牺牲品。

3、政治外交的战略手段扩及竞技体育市场

在政治外交的历史上,竞技体育的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很多国家通过竞技体育的手段来建立政府间的友谊,留下了不少佳话。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很多国家同样利用竞技体育所搭建的平台进行抗议与藐视,使竞技体育的公正形象、平等形象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大众对竞技体育的理解与认识有了明显改观。竞技体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明显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外交家纷纷利用人们的心理反应,为了达到自己或是国家的政治利益和政治企图,利用竞技体育比赛搭建的平台进行做秀。在过去的一些大型比赛中,因为政治利益的冲突,使赛事无法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举行,从而让竞技体育成为政治外交的一种手段的例子举不胜数。事实上,这样的一种政治欺骗或是外交策略,与人们对于竞技体育最初的理解是背道而驰的。相对于其他社会形式,竞技体育本应该是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的朝阳产物,若没有政治外交的强加控制,它的发展前景或许远远要好于现在。

4、权力控制下的赏罚制度影响竞技体育发展

权力是政府机关对下属单位控制的最有效手段,并且直接体现了政府的权威性。任何赏罚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都会在权力的控制下完成。不可否认,在依法治国、科学治国的前提下,通过权力来维持社会秩序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在选择使用权力的对象上出现失误,或是权力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那么权力是否还具有科学性呢?从理性出发,由于人的依赖性与择优性,赏罚制度的建立是可以很好的成为积极的监督举措。但是其风险性也是不可估量的。在赛事中,因为赏罚不得当造成的异化现象也时常发生。比如,运动员在严重违纪的时候不予以警告或是处理,对其他参赛者而言,就是不公正,比赛时获奖选手所获奖赏的分量过于悬殊也会使选手间的竞争心理造成影响。可以说,这样的分配机制是在不公正、不平等的前提下完成的。还有,在大型比赛过后,对于赏罚奖金的金额控制不得当。冠军与亚军的待遇或者冠军间的待遇经常过于悬殊,使运动员的竞争心理超越了参与心理,很多运动员为了高额的奖金不惜服用兴奋剂,贿赂裁判,教练员等,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比赛项目的关注度开始分化,使竞技运动项目的不平等化日趋严重。

三、结语

竞技体育异化现象的出现,极大地阻碍了体育事业健康阳光地发展。在发展初期,竞技体育处于不受政治干扰的状况,较好地保持相对公平、公正的较量。事实上,竞技体育的初衷是要告诉我们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比获得更多的奖赏与荣誉更值得尊敬与歌颂。客观地讲,无论是将竞技体育作为社会的政治筹码还是文化产品,都是对体育一定程度上的一种侮辱与践踏。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体育有其自身独有的魅力。与借助政治、经济抑或文化方面的力量谋求自身发展相比,竞技体育更应回归到体育中来,真正成为体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体育文史,2001.4.

[2] 曹卫.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3.7.25.

[3] 周爱光.现代竞技运动中异化现象的类型分析[J].体育学刊,2000.9.25.

篇4

关键词:竞技武术;资源;区域差异

我国竞技体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在“举国体制、奥运争光计划”的战略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53年开始,武术以体育项目竞赛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并逐步形成了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现代竞技武术运动。其运动形式主要有套路、散打、太极推手。我国竞技武术事业的发展与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互相依存,也与武术特有的文化传统相互交融。因此,本文根据竞技武术综合能力的评定指标,结合全运会武术竞赛的规律特点,对我国竞技武术的区域性差异进行了分析。从资源有效配置角度出发,根据各个省市、地区的武术资源优势,灵活发展、区别对待、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合理指定发展规划,最终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的地方,突出优势,按地区武术资源优势规划,最终形成竞技项目带动群众项目、武术强省带动弱省,实现我国武术的可持续科学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第八、九、十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各省获得金牌及奖牌数量、参加武术决赛人数、交流队员的人数。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有关区域划分、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评定指标、武术的历史、文化特征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 数据统计法 对全运会武术比赛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对数据结果、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力图全面、客观找出竞技武术区域差异的原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区域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评定及差异特征

2.1.1 评定区域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因素 地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具有导向、调控、鉴定、激励等作用。根据李卫在其博士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对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概念界定和建立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竞技武术的综合实力可以理解为各省域间影响竞技武术活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竞技武术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以及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三者的有机综合。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因此评定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因素有:竞技武术实力表现及其结构状况、竞技武术内部发展潜力、外部环境激励、其中竞赛成绩、竞赛所体现出来的人力资源特点、社会文化环境、政策导向为核心因素,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2.1.2 竞技武术发展的区域差异特征 经济发展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体育是经济发展的外在特征表现形式之一。以陈栋生为代表的经济学界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特点,适当考虑行政区划分的完整性,将我国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地带。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东、中、西部划分来分析竞技武术的区域发展。东部发展水平较高,包括辽宁、北京、上海、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中部一般,包括吉林、内蒙、江西、黑龙江、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9省;西部较为落后,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四川、陕西、贵州、云南9省。竞技体育区域差异是世界各国在发展竞技体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由于地理条件、民族习惯、经济基础、体育科研、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差异,竞技武术也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格局。全运会是各省、市、区4年一次的竞技体育实力大比拼,由于武术的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使它成为全运会中唯一的非奥运项目,也是展示各省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舞台。根据评定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核心因素,全运会竞技武术比赛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2.1.2.1 全运会武术比赛成绩的区域差异 竞技武术是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是反映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从表1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在全运会比赛中无论是金牌总数还是奖牌总数都远远高于中西部。说明东、中、西部在全运会的武术比赛中表现出明显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区域差异。

2.1.2.2 全运会参加武术决赛运动员的区域差异 人才是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和基石,竞技成绩也是反映各省区竞技武术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从图1可以看出,参加三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决赛的人数存在着地域差别。东部优势明显大于中西部。说明东部地区在武术后备人才、优秀运动员、优秀教练员的数量上都好于中西。

2.1.2.3 全运会交流运动员的区域差异 优势互补是人才交流的显著特征,不同地区在经济实力、人才储备、师资力量、训练条件等方面各有千秋,源起于八运会的人才交流到十运会已呈如火如荼之势。在十运会交流、两次计分、联合培养、双重注册运动员名单中所示,十运会武术人才交流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人才和资金的结合,也就是人才大省交流到经济大省,如两次计分的运动员共59名,其中东部49名、中部5名、西部5名选手交流到,后者强大的资金保障可以给运动员更好的训练条件;二是选手和强项的结合,如果某个省区在哪个项目上有着国内一流的教练,那么就会像高校的博士点一样吸引不少人才和门生,如武术联合培养运动员共88人,其中,西部84名选手到了东中部经济强省和武术强省;三是一些省区不具备该项目的训练条件并且后备人才匮乏,可以把有条件省区的选手引进来,避免人才浪费。如在交流146名运动员中,69人从东部交流到西部,10人从西部到东部,22人从河南交流到西部,其余为区域内交流。

在查阅资料和调查过程中还发现,竞技武术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非均衡发展格局,但各省之间也千差万别;在中部地区,河南是获得金牌和奖牌的大户,也是人才输入和输出的大省;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本是北方的优势项目,但在全运会中表现的不明显,是因为近年来,北方运动员有向南方流动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南方经济环境好。

2.2 影响我国竞技武术区域性差异的致因分析

2.2.1 竞技武术资源的区域性差异 竞技体育资源可表述为能够满足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或条件。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这个不平衡通常指不同地区、行业、人群在发展过程

中资源分配、财富积累、经济收入、权力运用等方面产生不平衡或不均衡现象。竞技武术具备了竞技体育的共性,因而在竞技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竞技武术资源的区域性差异。从上面分析我们得出我国的竞技武术发展存在着东中西部区域差异,而导致这些差异的是我国竞技武术资源区域发展的差异,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2.2.1.1 自然地理条件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是竞技体育存在和发展的外部因素,对竞技武术发展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条件。欧美学者对人类生长的地域性差异以及遗传、环境影响有大量的阐述。武术套路是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在智能上要求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散打是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运动员要灵活善变。因此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人类遗传学的观点,南方人在竞技武术比赛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分布上的不平横和空间运动上的差异为我国竞技武术发展区域多样性提供了前提。

2.2.1.2 经济条件差异 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就是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竞技武术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用于武术事业的财力,即武术经费。一个地区体育经费多少,首先取决于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同样,一个地区的竞技武术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就存在着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从整体上讲,改革开放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要快于北方,东部沿海地区要快于西部地区。现在虽然进行着西部大开发,但在经济上还是相对落后。因此东部良好的经济环境证明在中国的竞技武术舞台上,经济资源的差异造成了东部比中西部有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更大的潜力。

2.2.1.3 人力资源差异 竞技体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竞技武术活动是围绕着人展开的,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此人力资源是发展竞技武术最重要的因素。这个人包括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等等。而由于区域经济、文化、政治、信息、环境等的差异,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差异。如优秀武术运动员特别是尖子运动员的缺乏,是我国竞技武术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且,从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看,这个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因为,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由于各种政策的放宽和社会就业多元化,自愿投身从事艰苦的竞技武术训练的青少年呈下降趋势,武术运动项目挑选好苗子遇到困难,但在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在一些武术运动项目上,却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人才潜在优势。困扰着他们的是缺乏资金、高水平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重视程度。而在这些方面,东部地区却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当在“举国体制”和“奥运战略”指导下,通过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促使东西部竞技武术资源整合,实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以扩大我国优秀武术运动员的选材面,扩大我们的优秀运动员基数,从而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尖子运动员。在现有条件下,在“出成绩、出人才”方面,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1.4 武术产业化程度的差异 武术产业刚刚的兴起,它与上述所谈到的诸多因素都息息相关。目前我国武术产业经济人非常缺乏,仅少的一部分人也活跃在东中部;我国很多的大企业也存在于东部,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超前,对武术的理解和对竞技武术的宣传载体作用有独到的见解,用于东部的社会武术赞助和经营收入远远的高于西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享受竞技,这种精神上的需求在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东部地区的信息化程度高、交通便利,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竞技武术产业化的步伐。因此我国武术运动的产业化程度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2.2.2 武术历史文化的区域性差异 竞技武术除了具有竞技体育的共同特征外,还受到武术本身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制约与影响,因此竞技武术区域性特点的形成跟武术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中原地区武术土壤肥沃,名家辈出。有的以尚武为乐,以节烈为荣;有的重义轻利、刚直不阿。他们所表现出的刚健有为、生生不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区域性武术的魅力所在,对今天竞技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南地处我国的中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以农为本”的观念和传统宗法制度,使河南武术的发展连绵不断,并自称体系。良好的习武传统、广泛的群众武术基础和政府的重视使河南竞技武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中原地区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地理因素所造成的固守传统的文化心态,这里的人民历来认为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武术是最有效的武器,战斗促进了中原武术的繁荣,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资源优势并延续至今。

2.2.3 政策导向的区域性差异 政策导向是影响竞技武术综合实力的外部环境激励条件,领导的决策也是造成武术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吴彬是如日中天的好莱坞巨星JET李――李连杰的师傅,御林军――北京武术队30年辉煌的缔造者,中国武术界绝对的大腕儿级人物。1993年,吴彬重返北京武术舞台,任北京武术院院长、兼任北京武术队总教练。为了再展北京武术队的雄风,大刀阔斧地加强运动队管理,推广规范化训练。1994年,全国武术锦标赛上,北京队以4枚金牌、2枚银牌和4枚铜牌的优异成绩高居各队之首,重新夺回失去多年的团体冠军。吴彬更是开全国武术界“交流”之先河,一手创造了集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于一身的三冠王刘清华这一杰作。吴彬又提出了新名词“洋拉练”。从1995年开始,连续5年,北京武术队赴美国冬训,开创了一条边冬训、边表演的新路。“洋拉练”不仅使队员相对封闭,真正达到闭门苦练的效果,并且将训练与表演相结合,培养了队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精神,闯出传播中华武术的崭新途径。

篇5

关键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

体育文化伦理就是体育文化中的内核部分,探讨的是体育文化现象中的人伦关系的准则与道理。当前,体育文化伦理失范现象在体育的所有领域都有所表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体育文化伦理逐渐表现出功利主义价值观,各种不良现象层出不穷。在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竞争日趋激烈和商业化不断膨胀的今天,体育文化伦理在经受着各种考验。但是,如任其失范现象恶性发展,无疑将带来严重后果,“势必导致整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衰退、道德滑坡等。这严重腐蚀和扭曲人们的价值观念,泯灭公平、公正、诚实、善良、勤劳、平等的竞技体育道德,毒化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和谐,降低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使命感。”[1]

一、成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很强调社会,这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逐渐表现出功利化的价值倾向。这种功利化的价值观直接造成体育文化伦理的失范,最终导致整个竞技体育呈现出异化现象,即本质异化、过程异化、结果异化。

(二)虚假主义

在我国竞技体育由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竞技体育逐渐出现虚假主义现象,为了获得比赛胜利而弄虚作假成为不少个人和团体的手段,竞技体育因此逐渐失去其公平、公正、公开的本性,奥林匹克所秉持的诚信原则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涉假现象而逐渐边缘化。近年来虚假主义充斥着竞技体育从赛场到的所有领域和环节。

(三)商业主义

商业主义,原初的意思是指为所持有的商业精神、目标、方法及与其相适应的某种行为的总括。现今社会,主要指商家、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或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实践途径和行为观念。它把任何事物作为生产利润目的的对象,生产、销售行为为私利所统治。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严重的商业主义,这是商业化价值观滋生的结果,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体育文化伦理异化的最突出表现。

(四)狭隘主义

狭隘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竞技体育本身的狭隘理解。长期以来,人们把竞技体育看成一种“工具”,“人们对于体育附加值的追求导致很多人对于竞技体育的认识出现狭隘化,片面化,认为竞技体育不过是运动员或者团体获得利益的手段。”[2]“金牌战略”高于一切,这种偏执的追求源于对竞技体育的狭隘理解。第二是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的狭隘理解,这在训练中表现十分突出。在竞技体育训练中,重训练、轻教育是最为普遍的现象,而这种狭隘的理解和操作,直接造成学校体育教育出现偏差。

二、对策

(一)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是体育文化伦理的灵魂,现代竞技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人文精神的价值,促使人文精神的回归,让竞技体育对人与社会的正面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现代奥运会的真正目的只能在人文精神的重新构建中达到。“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是想通过体育运动来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养具备生存能力,不畏人生潮起潮落,身心快乐并能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年轻一代。在传媒资讯发达的今天,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中不少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的人文修养与道德素质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和加强这支队伍的竞技道德、体育价值观与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建设。”[3]

(二)加强道德建设

在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体育从业人员、体育院校学生、优秀运动员的道德教育,只有不断加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对竞技体育主体进行早期教育和职业道德规范,使其在体育赛事中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体育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如何处理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功利与奉献关系的教育,既要注重体育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又要使体育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三)防止过度商业化

商业的侵蚀使得体育文化伦理不断异化,它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甚至危及体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纠正商业过度化,是体育文化伦理回归的必然选择。“商业化如一把双刃剑,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过度的商业化会严重干扰竞技体育的正常进行,商业利益渗入体育竞赛,甚至商业化控制比赛,会使竞技体育被扭曲和异化,造成对竞技体育竞赛的本质特征――公平竞争的破坏,违背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事实上,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职业化,其重要因素也是商业利益。正确引导竞技体育的商业化,使竞技体育在商业的驱动下具有生机与活力,使其为竞技体育服务而达到互利互惠。同时,反对过度的商业化,反对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对体育比赛的控制与操纵,保证竞技体育的公平与公正。”[4]现代奥运会也须正确处理与商业结合的问题,杜绝商业的过渡侵蚀,才能永续活力。

(四)重构体制健全法律监督

重构体育文化伦理,还须从体制本身改革,并健全体育法规。没有体制的保证,就会治标不治本,没有完善的法律监督,各种丑恶现象会继续大行其道。

在加强体制建设的同时,下大力气加快体育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体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根本办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应加强体育的立法工作,修订和完善体育法律法规,加大依法治体的力度。积极宣传体育法律法规,加强体育法制教育,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法律意识。加强体育的执法工作,针对体育界的违法现象应启动司法介入程序,通过国家法律手段整顿体育市场,对体育商业化过程中被‘物欲’思想左右的违法者,进行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惩罚。

参考文献:

[2]郑溪.大学竞技文化迷失现象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6.

篇6

>> 体育竞技的正当化事由及其诉讼证明 竞技状态的属性与发展 对大赛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形成周期安排的浅析 浅析中长跑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体育竞技的暗奏等 关于竞技状态相关问题的探讨 论竞技状态的复杂性 运动员竞技状态与训练的关系 体育竞技“斗地主”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规律及其启示 心理调整与最佳竞技状态 体育竞技运动在娱乐文化中的体现 农村体育竞技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体育竞技中的高科技 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体育竞技 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思考 提升大学体育竞技氛围的方案探讨 论体育竞技暴力的刑法适度干预 体育竞技教育的目标及任务 数学在体育竞技中的运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孙立成")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竞技状态是运动员为取得优异成绩所处的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它包含了五种表现特征。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和疲劳阶段,只有充分地认识到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形成规律、科学地安排运动负载,才能不断地促进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竞技状态;特征;规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36-01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作为参赛运动员,如何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各项大赛中更好地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竞技水平,为取得优秀成绩,创造良好的条件。作为一个教练员和一个运动员,要深刻认识体育竞技状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对指导训练和比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处的最适宜的准备状态。它因训练水平不同而异就某一阶段的训练来说,竞技状态的形成,是运动员身体的一般技能水平、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技术和战术训练水平、智力水平、心理训练水平等因素有机和谐结合的结果,是一种综合的整体表现。随着训练过程的发展,训练水平的提高,竞技状态有以下几种表现特征:

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达到当时的最高程度,机动性、应激性和兴奋性大大提高,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从一种活动转变为另一种活动的能力更强。外部表现是机体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强度或极限强度的训练与比赛。

能够在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性具有较高水平的条件下完成特殊的肌肉活动,而这在非竞技状态时是不可能达到的。就是说,此时运动素质与专项运动技术已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机体已通过专项运动技术把提高了的运动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各器官系统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外部表现为动作准确、熟练、协调、并具有高效的效果。

各种机能活动产生“节省化”现象,表现在做动作时能量消耗有所减少,为专项技术的发挥提供了保证。

训练中和训练后机体能量的恢复过程缩短。

运动员情绪高涨,精力旺盛,自我感觉良好,渴望参加训练和比赛;在训练和比赛中意志顽强,对完成任务、夺取胜利充满信心。

总之,竞技状态的集中表现就是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因此,通过对运动成绩变化过程的分析来判断竞技状态的水平及其形成情况,是目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

大量的研究证实,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它客观的规律性,即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获得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它又分为两小阶段,A段:是形成竞技状态的前提条件,它包括有机体机能能力的一般水平不断提高;运动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专项运动技术、战术得到较大的改善并初步完善。此时这些条件尚未很好地有机结合,还不能以优异的运动成绩表现出来。B段:是竞技状态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述各种前提条件不仅明显地具有专项化的特点,而且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就是说竞技状态已基本形成了。

第二阶段:保持阶段(相对稳定阶段)

这个阶段竞技状态的所有特征都变现出来,并进一步巩固、提高,运动成绩处在增长和波动之中。此阶段要对组成竞技状态的各个部分再作根本性的改变(或改造)已不可能,因为那样的话就意味着破坏已形成的竞技状态。而运动成绩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一方面训练要有所调节,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也会自然产生合理的调节;另一方面,有机体内部各种机能状况会产生周期性的变化,比赛中也会有偶然因素(如气候、场地、设施、心理状况、突发事件等)的影响。所以,这个阶段虽然竞技状态已经形成并得到保持,但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创造优异的成绩,成绩短时间的下降是相对现象,决不是竞技状态消失的标志。只要进行合理的训练,掌握好运动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而且还可以达到“超量恢复”的作用。

第三阶段:暂时消失阶段(疲劳阶段)

这个阶段,由于训练安排的变更而导致生物体个体适应过程目的改变,有机体的各种机能处在恢复过程,所形成的竞技状态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消弱,并局部受到破坏,原有的竞技状态开始消失。

竞技状态形成和发展的这种阶段性特点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有着一定生物学适应过程的物质基础,因为其变化过程的生理指标,乃至某些人体测量指标都可以测出来。

竞技状态在保持阶段会因项目、训练安排不同以及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从国内外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对田径、游泳、球类、举重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变化资料的分析来看,竞技状态的保持阶段大致有四种类型,即“单峰型”、“双峰型”、“三峰型”和“双峰型”。

“单峰型”――竞技状态的保持约两个月――三个月,“双峰型”――“三峰型”――竞技状态的保持一般为四个月――四个半月(累计),峰与峰之间的“衰退”阶段约为三周――六周。

最后一种双峰型之间的“衰退”现象?从目前科研解释,“衰退”可以说成竞技状态的一个特殊的“中间阶段”,此时竞技状态没有受到破坏,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这肯定无疑。至于大“衰退”是怎么回事,它的生理生化机械产生的原因,现在尚未能作出较详细的论述,故只能推测。一般认为,这种衰退是由于保持竞技状态的有关运动生理、心理、生物化学机能方面发生了暂时性的退行性改变。新的适应过程产生,为保持和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所必需的生物化学潜力进一步积累的结果。

篇7

1.1人文素质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心灵体悟和实践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品德,并表现为行为倾向、品德情操、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它是运动员在竞技运动的学习、训练和竞赛过程中为遵守竞技道德、追求精神文明和完善人格的一种自我努力;是在这种努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竞技道德水平,它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战术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相结合,共同构成运动员的竞技修养。

1.2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运动员有更高的人文素质

目前虽然竞技体育强化的文化主流是健康的,是符合时展的基本方向,但其支流又是不容忽略的。这条支流就是竞技体育的异化,它包括竞技体育本质、过程、结果的异化。

竞技体育本质的异化主要是指竞技体育与人的关系的失调。主要表现在各种技战术、组织管理和行为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强制力;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丧失自主意志和兴趣爱好,参与竞技体育是在非合理利益驱使下进行的,所以不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竞技体育过程的异化,主要是指在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过程中,一些非理性、非科学、非人性、甚至非法手段的采用,导致竞技体育过程的变质。竞技体育的异化结果,使竞技体育主要成果――人的塑造和关照被忽视,在狭隘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垄断下,竞技体育丧失了文化教育本原,沦为政治工具和商业手段。这种异化从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着竞技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运动员的训练来讲,竞技体育的异化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诸如对金牌和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运动员的主体地位日趋下降,原本作为竞技主体的运动员却成了金钱和物质的附属物,从而使他们淡化了主体精神、人生的价值道德观发生扭曲。

2 加强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2.1加强运动训练体制的改革,注重运动员人文素质培养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绩是以损失一部分运动员全面发展为代价的,举国体制下的运动训练专注于运动员身体素质、技战术的培养,过于狭窄的专业知识,使他们退役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要求,找不到自己适合的工作,从而面对事业而束手无策。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改革我国运动训练中忽视运动员文化素质培养的局面,从少儿抓起,把运动训练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体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共同提高,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作为曲棍球项目管理者应该清楚这一点,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和引导运动员,认识人文素质培养在竞技运动中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

2.2提高教练员的人文素养,给运动员树立榜样

教练员在运动员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对运动员产生深刻的影响,对运动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目前我国教练员的队伍整体水平来看,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过于专业化,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部分教练员从小从事专业训练,没有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完整的中等教育,不仅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不多,人文知识更是贫乏,导致人文素质较差,缺乏高尚的人格,价值取向功利化。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教练员人文素质培养,给运动员做一个好榜样,正确引导队员的人生价值取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路正确了,才可能培养出更多的、完美的冠军队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篇8

[摘 要]根据吉林省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教练员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和难题,拟探索出适合省体校竞技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总结出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的多样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予以新的内涵,从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类意识,激发出青少年运动员们沉睡的善意,为竞技体育服务提供理论上的支持。此研究主要以运动竞赛为龙头,构建以运动的选材、教学、训练、恢复、评价为主体,并讲育人理念和措施寓于其中的“六合一”的竞技教育过程。从而提高青少年运动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关键字]青少年 竞技教育学 课程

1前言:

青少年竞技运动员正是价值观意识的形成阶段,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影响,体育异化现象愈演愈烈的状态下,加快对体校青少年体育教育灌输已是成为摆在中国国内体育教育同行的一个研究课题。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可塑性的,因此在青少年集中的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的课程能够有效的培养规范青少年的正确思想意识。特别是近几年体育异化较为严重,针对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能使青少年运动员有一个理性的竞技观,从而在源头上避免运动员对体育异化产生的负面作用,规范正确比赛的价值观和竞技观,在夺标的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为世界树立良好的楷模风范。所以,在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是当今中国体育界所面临头等大事。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竞赛风范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青少年运动员教育研究的分析

2.1国外体教结合的发展趋势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的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教育和我们国家有着明显差异,美国很早以前就实行“体教结合”的路线,而我国才刚刚兴起“竞教结合”的教改思想。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有90%来自高校,而这些接受高水平训练的运动员也同样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俄罗斯存在着一个很系统的训练链,运动员一步一步是通过很紧密的计划向上攀爬,这样也同样使运动员有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日本虽然是个小国,他们国家在小学6年级以下不主张进入运动队,从小就非常重视运动员的文化素养。我们国家青少年运动队的文化素养和竞技教育问题和国外的一些国家对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2青少年运动员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无论业余体校还是运动学校,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但几乎所有人都把后者作为首选。目前各体校每周至少应该安排12学时以上的文化课,但因为训练任务重,比赛压力大,所以基本上达不到这一最低要求。而且由于学生赛前要强化训练、参加比赛等原因,文化学习常常被长时间中断和耽搁,因此,“绝大多数从事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始终在一个很低的文化水平上徘徊。”现在体育训练学校开设的文化课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不爱学的问题,还有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与运动训练联系不大,缺乏针对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文化水平就难以达到要求。教练员对队员的文化学习也缺乏认识和重视,文化素质高对训练的促进作用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过来。据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一位 不会有人觉得不行”,因此文化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他说:“我们在全国很多地方调查发现,体校的确在上午安排了半天文化课,但一大早就把学生拉起来锻炼,而且运动量特别大,学生一上文化科就纷纷睡觉。”

2.3国内学者对青少年教育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针对在我国旧体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显现出现的诸多弊端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等现象。钟秉枢等国内的学者也有撰写,指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正由单一、封闭模式向多元、开放模式发展,不同培养形式之间的地位、比重正在调整和转换,多种后备人才培养形式将长期并存,业余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学校正在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中就有指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现状正处于单轨制模式到多轨制模式的转变过程中。这种转变能够加快促进我过体育后备人才,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素质水平的提高。

以上的一些文章都是学者针对我国时下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给出的思考和建议。针对这些学者们给出的建议可以看出,一致的认为必须提高我国青少年运动员的素质水平。尤其是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的素质培养。因此,有的学者借鉴国外经验给出竞教结合的教育方式,也有的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和发现体育后备人才,也有的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教育为根基的后备人才培养方案。这些学者提出的建议都是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教育提出的宝贵的意见。

2.4青少年开设竞技教育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吉林体育学院的研究生院针对青少年竞技教育学成立了公关的课题小组,小组经过认真的资料准备和经验性的教学工作后。通过在省体校开设青少年竞技教育学课程,以45分钟的授课形式,共进行了8课时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对课程的新异有趣,对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教学的内容中加入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体育明星案例等。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针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运动员,体育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在倡导关爱与和平的体育精神日益萎缩的今天,要从娃娃抓起的这句话已是震人心脾,挽救竞技的异化就要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因此在面临着我国的后奥运时代,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着体育强国的转变必须要从娃娃抓起,而且要对运动员的竞技观有良好的改善,真正的达到厚德夺标的价值取向。这样在面临体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开设竞技教育学的课程,是必要可行的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的趋势。因此,正如熊斗寅先生在竞技教育学的序言中所说的,育人夺标构建了竞教结合的新的体系,这是一次竞技的科学革命。只有将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育人相结合的精神才能够培养出具有人文与科学共存的体育人才。这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也是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3.2建议

3.2.1唤醒学生沉睡的善意,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开始,充分融入爱的教育。

3.2.2增加学生们的教学课时,从文化宣传等多方面的教育渠道进行培养

3.2.3加大对教练的素质培养,引导青少年运动员向更高的素质迈进

3.2.4在教学课程中加入有趣味的教育内容,加大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

3.2.5编制相关的教育教材让青少年在深切的感受到正确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篇9

南昌 330013)

摘 要: 揭示竞技“夺标育人”的本质,探索国家竞技“夺标育人,和谐世界”的核心价值, 为加强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依据。

关键词:竞技;异化;价值;夺标育人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001-03

On the Essence and Core Value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SONG Jixin

PENG Yongshan

(1. Jilin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 130022, Jinli China;

2.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eals the essence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for competiti ve sport and explores its core value of “sports, education and harmonious world ". The goal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soft power of national spo rts an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for the country".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alienation; value; sports and education

人,为何竞技?竞技,谓何物?是常新的课题。有人说,国之强大,不仅是物质的增量,更 是其文化及核心价值能否得到国际社会认同。2008年主席在“9•29”重要讲话中提 出 “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令人振奋。全面分析,建设体育强国不仅是金 牌的增量,还要有软实力的增强,后者是国家体育文化发展的软肋,不可忽视。从1928年中 国奥运第一人宋如海,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误将 “奥林匹克”译成“我能比呀!”,时 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将竞技视为单纯的训练或比赛。这种错误的思想是导致国内赛场异化现象 增多,运动员培养方式欠佳,导致竞技生存“弱势群体”增多的根源。因此,重新认识竞技 的本质,尽快确立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对于加强国家体育 “软实力” 建设,推进其科学 发展颇有意义。

1 国内对竞技认识的偏差

确定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深刻了解国内对竞技本质认识的偏差,因为核心价值涉及 的主要问题是事物的“特质”与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1.1 重物轻人,缺少核心价值

当今,有权威人士认为:竞技是以运动竞赛为特征,通过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潜能,以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活动,还有观点认为竞技是以夺取锦标为目的训 练和比赛。显然,这些认识张扬了竞技的工具理性,忽略其育人的价值理性,容易将竞技的 核心价值误导为单纯“夺标”。实践证明,竞技若以“夺标”为核心价值,仅研究其工具理 性,那么必然会导致其舍本逐末。因为“育人”是竞技之“本”,是其终极关怀,尤其是人 和谐发展的规律是潜藏在技能和成绩等现象背后最基本、最稳定并起决定性作用的“根基” ,而单纯夺标是竞技之“末”,其流动性、易变性很大。所以,夺标不可独立作为竞技的本 质,因为若是这样,那么运动竞赛(客体)就成了目的,而人却成了手段,最终导致竞技的 主体迷失,人性失落。事实表明竞技若要实现其全面价值必须要与人性相统一,全面满足人 的生物需求、社会和精神需要。因为竞技的价值是其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二者缺一都不 可能产生理想的价值。所以,这种张扬竞技的客体,忽略主体,容易积累竞技“负价值”。 长期以来,在国内高水平运动群体中的“弱势生存群体”不断增多,以及赛场上异化现象屡 禁不止都是例证。刘鹏局长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强调,“体育比赛中弄虚作假、执裁 不公、时有发生……”,“办好一届公正、文明、祥和的运动会,最大的隐患和风 险就是赛风赛纪和兴奋剂问题……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破坏力极大,影响极其恶劣,个别 团体和个人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置法律、制度、纪律于不顾,置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于不顾 ,公然破坏和践踏赛场秩序,给全运会的形象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竞技以夺标为 中心,必然会使其训练及竞赛的重心完全锁定在“物化”的体能和运动成绩上,这看似练“ 人”,实则练“物”。在这种“重物轻人”的思想误导下,人的运动成绩虽能凸显,但不可 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几支世界水平的运动队的解体;第十届全运会,几名雅典奥运会的 冠军因犯低层次的错误而不能在北京奥运会崛起都是例证。

1.2 缺少普世性,认同度低

奥运是人类竞技的最高形式,其宗旨是认识竞技本质、确定其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奥运宗 旨强调:“通过开展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平、公平竞赛 精神――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 献”。简言之,奥运宗旨的前提是“公平竞赛”,核心是“教育青 年”,理想是“促进和平”,这实质上是一种“公共体育精神”。然而,国内认为竞技是单纯夺标的比赛,与以“ 教育青年”为核心的奥运宗旨是不符合的,它既没有普世性,也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历 史证明,每当作为客体的竞技有利于促进其主体,即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时就增值,就有生 命力,否则就贬值,并接受异化挑战。古今奥运与教育的结合与分离,导致其兴衰及挑战的 历史就是例证。当今,国内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就是竞技过分追求技术、成绩、奖励等物 化的因素,而忽略其主体人的发展,以使主客体分离,进而使之贬值。可见,国内将竞技定义为单纯夺标的训练和比赛,既存在“重物轻人”的问题,又缺少普世 性,这是促进我国竞技文化深层次变革的重点,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着力点。

2 对竞技本质的追问

孔子在《论语》中曾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因而,追问竞技本 质的目的在于为其“正名”,以求其“事成”,即减少竞技的异化现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

2.1 竞技定义的由来

竞技一词英文是“sport”,比较复杂,而Sport的词源出于拉丁语desporeare,是指人们余 暇时间的各种娱乐消遣活动。英语sport 的最初含义就是暂停工作、离开工作场所,到户外 进行自由娱乐、游戏或消遣等,因而竞技与游戏的关系十分密切。周爱光教授在《体育人文 社会学概论》中阐述娱乐性是竞技的本质属性之一,竞技若失去了它的娱乐性,也就失去了 它生命力的源泉,他充分阐述了竞技运动与游戏之间本质属性的内在一致性。2007年,国内 学者路云亭在论《竞技的本质》中指出,“竞技源于游戏,又超越了游戏……现代社会整体 进步不仅没有剥夺竞技的原始本位特征,反倒促使它更贴近健全的人性。”[1]这 是很有道 理的。前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指出,“运动(竞技)对于多数人来讲暂时依然只 是观赏之物而已。体育作为共产主义教育总体系必备的一个组成部分。”[2]上个 世纪末, 美国学者介绍,“今日之欣欣向荣象征早期移民法典中,对体育与娱乐的敌意以彻底否定。 ”[3]

2.2 竞技定义的确定

运用逻辑学分析,竞技的上位概念是娱乐,即临近属概念;种差是夺标育人,因此可以定义 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以夺标育人为目的的娱乐。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 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是其归属的领域。将竞技视为具有游戏性质的娱 乐并非贬低它,而是对其性质及其人的升华。正如德国文学巨匠席勒强调,“只有当人是完 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夺标,即夺取运动的锦标,它反映了竞技最原始“固有”的娱乐属性(特有属性)。它是竞 技区别其它事物的第一性质,是人类竞技的起点。夺标的娱乐性反映竞技最原初、纯粹和抽 象的本性。竞技需要富有竞争性和规则性的夺标运动,给参与者和观赏者制造快乐,否则它 将失去价值,失去市场。所以,夺标体现了竞技的“娱乐性”,反映了竞技的规律,蕴含着 有关现实关怀的工具理性。育人,是奥运赋予竞技的第二属性,是其终极关怀。它符合奥运宗旨的核心价值――“教育 青年”,具有普世性。古代奥运在重视宗教和娱乐的同时,更注重对人的教育,现代奥运传 承了这一基因。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曾充分论述过,“教育是奥林匹克的出发点与归宿” ,与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运动实质上是一种教育”相一致。所以,育人体现了奥运赋予 竞技的“教育性”,反映了竞技的教育规律,蕴含着竞技终极关怀的价值理性。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共同构成了竞技的“特质”。二者的结合是竞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人性”与“物性”的结合,是国家确定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 。 夺标与育人的融合,对于抵制当今国际竞技面临异化的挑战意义重大。当前,在国内体 育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夺标与育人是矛盾的,甚者阻挠竞技与教育结合,这既与奥运宗 旨相背离,又是滋生国内竞技异化现象增多的温床。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国务委员刘延东同 志和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十分重视调研有关竞技与教育结合的现状,关心运动员的文化教 育和全面发展的问题,力求积极改进运动员的培养方式。这是中国竞技顺应奥运以教育为核 心的潮流的“新开端”。然而,当今国内竞技异化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皆与竞技核心价值 不明确,以及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欠佳有关。

3 对竞技核心价值的追问

研究竞技的核心价值,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核心价值,然后才能全面地把握它。

3.1 对核心价值的认识

核心价值,最早出自于1994年克林斯等撰写的《基业长青》的专著。他们认为,“核心价值 是一个组织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成员所看重,独立与环境,竞争要 求和管理时尚,一般3至5条”。后来,“同心动力认为核心价值是区别于其他组织、不可替 代、最基本、最持久的那部分的组织特质,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个组织DNA 中最核心的部分”。基于上述,确定核心价值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事物“最基本和持久的 信念”;二是事物的“特质”;三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确定国家竞技 的核心价值应当遵循以上三个原则。全面分析,竞技的核心价值是居于一个国家竞技的基础 和支配地位的思想要素,是国家竞技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是国家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

3.2 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探析

根据上述确定事物核心价值的三原则,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应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 世界。

首先,“夺标育人”是竞技“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及“特质”。其中,夺标是竞技的 客体――载体,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满足人正常的宣泄、冲动和的娱乐需要,也能使人 异化,即产生“负价值”。育人,既是竞技的主体,也是其核心,又是奥运的灵魂。它始终 向善,能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能纠正娱乐及夺标的偏差,即产生“正价值”。因此,夺 标与育人的结合,实质就是竞技的主客体相互作而用产生价值的表现,是“人性”和“物性 ”的完满统一。其主要原因是:“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 善的积极效应。”具体说,因为主体对“夺标”的需要并非都合理,只有当“夺标”满足主 体合理需要才能产生“正价值”,满足不合理的需要就会产生“负价值”。可见,夺标与育 人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因为在竞技过程中,竞技离开客体不可能产生价值,同样离 开主体及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不会有价值。现实中,夺标若单纯地成为竞技的核心价值, 其培养方式就是单一的训练和比赛,那么就会增多类似邹春兰和艾冬梅等竞技的“生存弱势 群体”,从而增加国家竞技的“负价值”。反之,“夺标育人”若成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 基础,那么就会改善运动员的培养方式,减少竞技的“生存弱势群体”,增加国家竞技的“ 正价值”。所以,夺标与育人不能分割,育人不但能够主动抵制夺标的异化(避免产生负价 值),还能使其产生积极向善的价值,以充分体现竞技具有的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 神。国内哲学家王玉梁在赞同价值论的“关系说”指出,“关系说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 作用的产物”。[4]德国学者文德尔班在1914年出版的《哲学概论》中指出,“每 种价值首先 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以其某种的东西”。这是从满足需要的角度界定价值。“夺标 育人”能在运动中满足人的娱乐和发展的需要,是构建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其次,“和谐世界”是奥运宗旨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是中国与世界竞技的最高境界, 它进一步地体现了竞技具有的自由参与、公平竞争、和谐有序的游戏精神,是竞技“生存和 发展的根本原因”。因为古今奥运兴衰的历史已证明,每当奥运干扰国际赛场秩序及社会秩 序时,它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再者,奥运是国际竞技的最高形式,这就说明竞技不仅是中 国的,更是世界的,所以竞技“和谐世界”具有普世性。试想,一国竞技若“和谐世界”了 ,那么它自然会高水准地实现“为国争光”。反之,一国竞技若单纯“为国争光”,那么将 会引起极端种族主义的谴责。近年来,国家足球等运动队,以及部分观众在国家重大比赛中 表现欠佳,已引起国际上种种非议。这说明,国内竞技缺少“和谐世界”的类意识。国内学 者陈利在《文化冲突下的犯罪嬗变》中指出,“犯罪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具有统一价值 观念,拥有社会成员共同承认的规范意识的社会中,文化冲突是不可能发生的。美国社会学 家和犯罪学家唐纳德•里德•塔夫特在其代表作《犯罪学:一种文化解释》中认为:当一个 传统的社会处于剧烈变异阶段时,‘以物质利益为核心,强调个人主义和非人道原则的文化 结构必然在各种场合与传统的社会文化发生严重的纠葛和冲突。这种冲突的最终结果,就是 诱发犯罪。’”[5]当然,当前国内竞技的各种矛盾冲突并未到引发犯罪的地步, 但是确实存 在缺少人们共同能接受和认同的竞技思想及核心价值,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之上的问题却在 不断地干扰国内体坛,并且随时能引发各种事端,不可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国内竞技 文化软实力建设欠佳有直接关系。罗格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致辞中一再强调,“请大家切记,奥运会不仅仅意味着比赛成绩 ,奥运会还是和平的聚会”。同样,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8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强 调,“在北京奥运会上力争优异运动成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奖牌 绝不是我们参加北京奥运会唯一的目标。……我们的参赛目标必须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 更高层次的目标,这就是:一是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体育精神,顽强拼搏,胜不骄 、败不馁,以中国运动员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体育道德风尚展示国家形象;二是充分发挥应有 的竞技水平,努力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三是向各国、各地区代表团学习,加强友 好交流,增进友谊;四是激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带动 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这是国家竞技思想 的深刻变革。这种以人为本的竞技思想,在中国首次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统一起来,剔除 了单纯“夺标”的竞技旧思想,建立了一种既有普世性,又有民族性的高品位的竞技新思想 ,是我们确立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重要依据。可见,在国家竞技核心价值构成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和“特质” ,它是我国竞技和谐世界的基础;和谐世界是竞技“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竞技夺标 育人的崇高境界,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普世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国家竞技的 核心价值。它符合当今中国“对内求和谐,对外求和平,两岸求和解,以和平天下”的治国 方略,是国家体育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结 论

1) 揭示竞技是通过公平的运动竞赛和训练,夺标育人的娱乐,而不是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 的训练和比赛。其中,“夺标育人”是竞技的本质,“公平竞训”是其手段,“娱乐运动” 是其归属的领域。这是国内竞技思想变革的启蒙,也是确定国家竞技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据。 2) 将夺标育人作为竞技的本质,并视之为国家竞技核心价值的基础,对于促进竞技与教育 结合,调节夺标与育人的矛盾,抵制竞技异化,促进国家竞技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3) 将国家竞技的核心价值确定为:夺标育人,和谐世界。它既有普世性又有特殊性,是爱 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首都体育学院,2007,(6):461.

[2] [苏] 巴班斯基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50.

[3] MBA智库百科(http:wiki.省略).

篇10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篇11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篇12

关键词:游戏;体育;规训;异化;复归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6-0012-05

Abstract:[JP2]Body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sports, and it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tool in order to win the gam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games to sports, and then to competitive sports. The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 has been out of the game’s category und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business and politics, the body's discipline and alienation was in flood, leading to the body lose the subject position, and the call about body return is more and more strong. Modern sports only under the spirit of "independent" and "self-determination" of the game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iscipline in order to show the true value of athletic body,and then reply the freedom nature of body.[JP]

Key words: game; sports; discipline ;alienation ;return

关于体育的起源,劳动说、祭祀说、军事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体育是维系人类自身生命发展的一种内在客观需要,而游戏则是这种内在需要的一种鲜明表达” [1]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学者认同。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相当多的体育项目都是从民间传统游戏发展而来的,一直以来体育都有一种属于游戏的解释,尤其在古希腊体育运动就被定义为游戏。所有的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都必须借助身体才能得以实现,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亦不例外,都是以身体作为基础的。在游戏与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身体从被贬损、驾驭的对象逐渐翻转成为它们存在的基础和准绳。人们对身体认识的深入,给予身体在游戏与体育中的展演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引发现代游戏与体育的快速发展。然而,与游戏相比,体育需要付出更大的身体努力,尤其是竞技体育,身体是其最基本的社会化平台和物质载体,没有身体的直接参与竞技体育社会化是无法完成的[2]。在从游戏到体育再到竞技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体育社会实践载体的“身体”在被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其在游戏中的自由天性。

1体育:“身体”的“游戏”[HTSS]

游戏活动是人类社会极为古老、原始和普遍的文化活动与实践行为,它出于本能的行为,源自天性的表达,始于自然的纯真,是人类野蛮与文明的集合。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游戏活动就发展成为奥林匹克竞技运动,游戏活动与体育运动相互交融、嬗变,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游戏与体育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以致人类都无法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分辨。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对近似于体育运动的游戏有一种本能的倾向。“投身于体育运动,也就是为生存而斗争、狩猎,重新找回受人类基本需求约束的、真实的、动物的身子骨儿”[3]。游戏源自人类的天性、原始的野性和文化的幽默;体育始于身体的本能、运动的天赋和自然的冲动,这两者的相遇发生在远古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成为一种寻找快乐的手段。游戏活动是体育运动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帮助体育运动归纳和整理出自身的运行体系,原本体育运动只是一些与身体能力相关联的因素,是游戏让体育运动上升为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古希腊这种文化得到最为充分的证明。“体育是什么?体育是以既定的客观统一的规则进行的,以竞争为目的的游戏”[4]。

从游戏活动视角的解释就是:体育运动就是人类身体本能之中蕴涵的那些运动能力、行为方式、活动内容和能量发泄,是人类自身创造的一种社会生活的方式,一种身体锻炼的手段,一种文化传承的途径和一种延缓种族衰退的努力。它是一种自愿的行为选择,是游戏活动消遣之余的竞争、决斗、比试的“正经”过程。体育运动就是游戏活动本身隐含的那些最为实在的、自然的文化和行为内容。阿伦・古特曼在其著作《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中通过班尼斯特的运动过程阐述了游戏与体育的基本理念,并形成了一个区分游戏(play)、有组织游戏(games)、竞赛(contests)和体育(sports)的基本模型(见图1)。

[TPZK2.TIF;%95%95,BP][TS(][HT5"K][JZ]图1游戏、有组织游戏、竞赛、体育[5]区分模型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体育是“游戏性的”身体竞赛这一结论。从游戏到体育,增加了有组织性、竞争性、身体性的限定。组织使人变得规训,竞争关系着胜败,而身体却是执行规训与竞争的本钱,三者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人类从游戏向体育的转化。

身体是人和动物共同拥有的物质基础。没有身体,就没有人的一切,更没有人类迄今以来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都是以身体作为基础的,所有的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都必须借助身体才能得以实现,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基本事实。从身体的视角看,游戏与体育之间没有明显的鸿沟,都是将身体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为工具。奥林匹克代表着西方的竞技体育,其形成之初,追求身体的强健,完美被认为是接近希腊众神的一条客观之路。但是,游戏毕竟不同于体育。尽管我们无法给游戏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康德开始,自由作为游戏的本质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康德认为,游戏的重要特征便是感到愉悦与没有目的。因此,游戏与艺术一样,其本质是自由。即,游戏是一种思想和活动在摆脱生存羁绊下而获得的一种愉悦状态。在游戏中,游戏者通过身体的自由舒展来表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宣泄身体的能量。身体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同时也往往是分散、杂乱的。但是,当游戏被体育化之后,作为“体育”的游戏则提出了将身体活动加以规范化、技能化的要求。而竞技体育的竞技性、规则性对人类身体能力提出了更多的专业化要求,加之商业与政治的影响,必然产生与竞技目的相适应的身体社会化改造。

[HTH]2体育中的身体[HTSS]

2.1身体的规训

在从游戏到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关键的变革。“一村一寨各不相同的游戏被逐步标准化,制定规则,形成组织,组织大规模比赛等,游戏逐步和工业时代的一个新兴名词――体育(Physical Education/Sports/Competition等)变得不可分割”[6]。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有些人的身体适合跑步,而有些人则适合摔跤或者掷铁饼。在竞技体育中,为了实现“夺标”的目标,体育活动在基本身体练习的意义之上,产生了人与人之间在身体层面上的比较。“这种比较不仅是一种游戏意义上的狂欢,更是一种争夺状态中对身体卓越的追求与体现,是有着明确胜负观念的身体竞争”[7]。为了比赛的胜利需要发挥身体卓越性的最大潜力,使之与专业性的运动项目规则相匹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运动员所需要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身体“练习”,更需要一种全面的身体“规训”。

[JP2]“规训”是法国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柯在其知识社会学研究中发掘并最先使用的概念,用以概括近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管理权力,即通过精确的计算与控制达到对人的生产与组织,这是一种技术性与肯定性的权力力量。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提到,“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它不是为了减弱各种力量而把它联系起来。它用这种方式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为了增强和使用它们”[8]。反观现代所有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时我们就会发现,这一规训原则适应所有体育项目,在规训框架下无论是身体的集中式训练或分散式训练,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胜。身体在这种规则体系下“要通过‘训练’把大量混杂、无用、盲目流动的肉体和力量变成多样性的个别因素――小的独立细胞、有机的自治体、原生的连续统一体、结合性片断。”福柯指出,“规训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8]。对于运动员来说,这种“运作机制”的主要外在表现就是运动训练,然“规训”亦不同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主要指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9]。也就是说,训练关注的是身体技术、身体素质、人体医学等范畴,是一种身体物理层面的练习;而“规训”是通过行使制度化和规训化的“身体管理”(body administration) ,创造出新型的、顺从的、训练有素的身体。在实施身体规训的同时某种规范和标准必须被引导进人的思想和意识之中,身体和灵魂统一成了一个完整的规训主体,身体的细节姿态、身体的精力和时间,都被用于发挥最大的利润和价值[8]。[JP]

人的未特定化、不完善性与环境保持着非特定的开放性关系,使人通过身体获得教育(也就是体育)既成为可能,又显得必要。人类面对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和不可抗拒的威胁,若不借助文化、身体教育(即体育)的力量,作为一个自然物种是不可能生存下来的。作为遵循自然界竞技法则的竞技体育亦如此。纵观现代的竞技体育,处处都充满着“规训”:运动员为了赢取比赛的胜利,不仅需要反复练习技艺、强化体能、磨练心智,还需要严格控制饮食、作息等生活方式;为了自身商业价值最大化,需要非常人般约束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可以说,正是规训促进了竞技体育职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体育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别开来,也正是规训成就了天才运动员精湛的技艺,提升了人类的审美,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人类的体育运动从一开始可以说是充满了随意性和自由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随意性和自由性逐步受到社会理性思维的规范和改造,而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规则体系对竞技体育的规训和改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规训与改造已经潜移默化到运动员的身体当中,成为一种内隐的行为指令,引导着运动员的各种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竞技运动中“人们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准备,才可以成长为成熟的、羽翼丰满的运动员。为此,运动员们不得不训练自身,不断重复整合自己,甚至惩罚自己” [10]。这一切的过程,都是人类在自我找寻那些原始记忆中的生命符号。身体运动是长久的过程,是一种保持身体健康的手段,必须学会坚持、忍耐、惩罚和克服,这是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竞技体育中的规则体系实质上就是社会体制对身体的规训与改造,其最终目的是使身体日渐适应这个社会,并最终为这个社会服务。

2.2身体的异化(危机)

竞技体育是运动员以竞技比赛为基本手段,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11]。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是竞技体育的首要目标,因此,相对其他体育形态,它对身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色彩的不断加重,加之一些国家社会体制的影响,“冠军效应”日益明显。运动员为了名利双收,不断地开发竞技体育中夺取比赛胜利的物质载体――身体――的潜能,一些无节制的开发必然导致身体健康性、平等性的破坏。

[JP3]在身体选材方面,现代的教练员一般都借助科学的测试,首先选择那些具有所参与竞技项目特定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的少年儿童;而一些天生羞怯的、身材与所参与竞技项目不符的选手即使再有兴趣也只能靠边站。在一些国家,在少体校中“业余训练”的孩子只要在某个项目中显现出一定的运动天赋,他们很可能成为长期集训名单上的一员并从此开始他们的运动生涯。年少的他们很少懂得自己享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以及健康权、教育权、发展权、受保护权、不受歧视权等各种权利。现代的选材方式实质上就是竞技体育管理者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对其参与者主体身体的控制来实现身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12]。在身体训练方面,竞技体育的“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成功论成为训练当中教练员激励运动员的主要手段。为了追求奖牌, 无视训练客观规律,过早地专项化训练、片面地加大训练负荷、盲目地增加训练的强度、难度,直接导致运动员训练伤病的事件层出不穷。据新华网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少儿开始投入专业训练的,常年超负荷训练和向极限挑战,致使绝大多数运动员留下不同程度的伤病[12]。比较有影响的“王德显事件”中的艾冬梅由于长期超负荷训练,其脚部重度畸形,医生甚至称相当于 70 多岁人的脚,这是长期超负荷、不当训练的结果[18]。在兴奋剂方面,医用药品的发明一开始是为了治疗疾病、拯救病人,如利尿剂,它能排除心力衰竭者滞留的体液。但是在一些对体重有控制的项目中,运动员往往采用它降低体重以达到以“大”打“小”的目的,从而获得优异的成绩。在“邹春兰事件”中,早期 6 年的训练时间里,在“非主动”情况下每天一粒“大力补”,一共 2 000 多粒药物吃到了邹春兰的身体内。虽然这些“大力补”让邹春兰增强了肌肉力量,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但也使其出现了扁平,喉结增大,胡须、腋毛、体毛明显,声音粗重等男性体征,并且卵巢、肾上腺皮质、垂体、甲状腺等器官患有疾病,这种药物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正在危害着邹春兰的生命[13]。标准体系下身体的平等化是竞技体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可以无限制地研究各种科技含量较高的运动器械,却不能容忍运动员服用一点点兴奋剂。因为它不仅损害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还破坏了运动员身体的平等性,使得竞技体育的上空缺少了公正、公平的标志性旗帜。[JP]

[JP2]一般认为,本能欲望是人类堕落之源。因此,竞技体育中为获胜而对身体不惜一切代价的开发也被认为是人类过度的物质贪欲造成的[14-15]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利益驱使仅是竞技体育异化的表层原因,竞技体育异化的根源在于运动员的身体成为精神、社会的奴隶,退化为夺取比赛胜利的纯粹工具[12-16]。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职业化发展,竞技体育运动早已与政治、经济等种种复杂的因素搅为一团而成为一种现实性的“工作”,起初纯粹的“游戏”内容逐渐丢失殆尽。因此,当竞技体育呈现出一种现实性的“工作”的情况下,也就违背了体育的本质性规定,表现出体育活动中运动者丧失主体地位,甚至被物化的体育所支配的异化现象[17]。[JP]

[HTH]3扬弃:竞技体育与游戏精神[HTSS]

竞技体育(competitive sport)是现代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让体育运动饱含激情,在丰富人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化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最高形式,它不仅使竞技体育的水平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提升,还带来非凡的市场效益。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是以职业运动员的出现为标志的。在体育发展史上,最早的职业运动员出现在工业化水平最高的英国。1823 年,在英国牛津举行的划船比赛中首次出现了“职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概念[18]。时至今日,职业化已经成为全球体育发展的普遍现象,奥运会已俨然成了职业运动员的舞台,那些没有经过专门特殊训练的业余运动员极难问鼎竞技体育的奖牌。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对身体的“规训”是胜任“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由于过度地追求运动成绩,正常的身体规训已经达不到人们的期望,问题(异化)自然就产生了。然而,问题不在于“规训”本身,而在于“如何”以及“为何”规训。这在深层次上涉及到我们对竞技体育本质的认识。

长期以来,体育理论界普遍将竞技体育或竞技运动(在我国体育界存在着关于“竞技体育”与“竞技运动”是否为同一个概念的争论,本文将二者视为同一个范畴)理解为一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人体在体格、身体能力、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11]。这种理解方式重在说明竞技体育与一般大众体育运动之间的区别,它在清晰地传达了竞技体育的“竞技性”的同时,未能为其固有的“游戏”属性留有余地。事实上,在ICSPE(国际竞技体育协会)的“竞技宣言”中,“凡是含有游戏的属性并与他人进行竞争以及向自然障碍进行挑战的运动,都是竞技运动”。尽管各国学者对“sport”一词的具体解释各不相同,但在强调“sport”的游戏基础和游戏特性方面却是一致的。从 play 到game 再到 sport,展现了人类在不同的层面上、不同规则下向对手或自身的极限挑战、超越自我的追求过程。比赛或竞争当然也是游戏的一般表现形式,但是,在富含“游戏”精神的体育竞赛中,运动员是自由的,他能够主宰并支配自己的身体,免于任何外在的强制和奴役,因为“在被命令之下所进行的游戏已经不能叫做游戏了”。人们在竞技中相互尊重、强健体魄、愉悦身心,尽情享受挑战人体生理、体能极限所带来的无限乐趣。然而,现代的竞技体育已不是从前的游戏体育,伴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许多竞技项目成为人类社会万千职业中的一种,但是这一职业又不同于社会的一般性职业,往往夹杂着许多商业与政治因素。由于商业与政治的过度干预,“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的箴言早已被“胜利就是一切”所取代,独立、自主、自由的游戏精神已荡然无存。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一切对于身体的有意或无意的损害往往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牺牲”,甚至可以为了取胜而不惜一切代价。体育的目的是人,人是体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作为体育一部分的竞技体育自然逃离不了这一本体论命题。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是人自身。身体是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因此,竞技体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身体和精神的完善,让人类生活积极健康而富有乐趣,而“竞技”应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当“手段”超越“目的”成为唯一、至上而追求时,体育必然会远离其“游戏”的本原。这是现代竞技体育中各种身体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

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胡伊青加[19]指出:竞技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辉煌灿烂的结晶,产生于游戏,发展于游戏,并理应作为游戏而继续完善成熟下去。也有学者认为,过度的商业化开发和过多的政治性干扰是对竞技体育游戏精神的践踏,也是导致竞技体育偏离游戏轨道的主要症结,要想遏制运动员身体的异化,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向游戏本原回归,摈弃目前虚假的价值观念和非理性的价值意识,重构竞技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框架[20]。我们提倡让竞技体育向游戏“回归”,但这不是在形而上学的“回到原点”的意义上来理解的。竞技体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就之一,“回到原点”是文明倒退的表现。作为“游戏”的竞技体育毕竟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不仅有着严格的规则性、组织性,有些项目对人的体能和技能都有特殊的要求。这些身体素质和技能必须要通过长期的专业化训练才能具备。此外,与最初更多强调的竞技参与相比,现代的竞技体育也是一种观赏服务。运动员在赛场上只有展现出高超的技艺才能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享受。可见,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了圆满完成比赛、展现高超的技艺,身体规训势在必行。如果像在日常游戏或一般体育运动中那样“自由”“任性”,竞技体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回归”不是“回到原点”,而是辩证地“扬弃”――既要保持游戏的精神,又要合乎竞技体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要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复归,是一种发展和进步。在这里,自主、自决的游戏精神是竞技体育的价值内核,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是竞技体育自身的内在要求。这二者合一,才能展现身体竞技的真正价值。

[HTH]4结语[HTSS]

游戏活动是人类本能的宣泄、天性的放肆,是自由的回归。竞技体育是具有游戏精神的身体竞争,它是不能离开游戏而独立存在的,失去游戏保护的竞技体育也将丧失人类在心灵上的认可。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是竞技体育在游戏规则化发展方向上的行为标准,它意味着文明,意味着发展,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象征着人的自由权利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然而,当体育的“竞技”这一“手段”超越体育的“育人”这一“目标”时,体育就远离了“游戏”的本源,身体的异化也就产生了。为了复归竞技体育中身体的自由本性,现代的竞技体育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身体规训,同时需要自主、自决的游戏精神。只有二者合一,才能展现身体竞技的真正价值。

[HTH]参考文献:[HT5"SS]

[1]何维民,苏义民.关于体育原点的思考[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14-19.

[2]常乃军,赵 岷.竞技体育场域下身体的社会化改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2):1-6.

[3]瓦诺耶克.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M].徐家顺,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

[4]吕予锋.什么是体育―― 一个适合进行法律分析的体育行为定义[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3):10-12.

[5]阿伦・古特曼.从仪式到纪录: 现代体育的本质[M].花勇民,译.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36.

[6]王广进.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与科学,2010,31(1):33-36.

[7]路云亭.竞技的本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6):461-464.

[8]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155,375.

[9][JP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1-12.[JP]

[10]马廉祯,谭华.追求卓越的竞技运动――《竞技运动:一个哲学的探究》评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7(5):18.

[11]肖林鹏.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体育学刊,2004,11(6):1-3.

[12]杨志敏.身体理论视域下的竞技体育异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5):55-58.

[13]陈淑奇,龚正伟.竞技体育异化与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之伦理审视[J].体育学刊,2009,16(1):19-23.

[14][JP3]卢元镇.竞技体育的强化、软化、弱化[J].体育文史,2001(3):20.[JP]

[15]刘一民.运动员异化行为简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07- 1309.

[16]张之沧.论身体的异化和复归[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19-24.

[17]谭华.体育本质论[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

[18]江明非.论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利与弊[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4):13-15.

篇13

关键词:运动员;行为;异化;商品经济;物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0-1307―03

百年来,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竞技运动在世界范围获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世界性文化运动。然而,竞技运动在满足参与者和社会需要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异化现象。如政治干预、组织者的权力腐败、运动员滥用兴奋剂、赛场斗殴、黑哨、等等。所有这些竞技运动中的丑恶现象,不但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而且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运动员是竞技运动的主体,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载体和实践者,因此,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与探索运动员异化行为的表现、成因以及克服对策,对于维护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加强对运动员的培养和教育,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和谐发展,更好地发挥竞技运动的各项功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关于异化的概念

异化概念是近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异化”(Alien―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Alienatio,意为疏远、脱离、转让、他者化。后来异化作为科学术语一般有两种用法:1)作为普通的、一般的科学术语,异化是指一物向他物的变化,就是事物自己向异己物的变化,也就是事物自身向异于自身的他物的变化。黑格尔用来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异化”概念和费尔巴哈揭示基督教本质的核心概念“异化”都是此意。2)作为特殊的、具体的科学术语的“异化”,即作为人道主义思想体系基本概念的“异化”,主要是指人的命运不由自身主宰,而受外界力量、他人命运、他人运气或一定制度等的支配时所产生的感受。异化是人的不自由、受奴役、被强制的行为。马克思在劳动异化理论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就属于此范畴。

美国对异化所下的定义是:“异化这个术语在日常生活、科学和哲学中具有多种不同涵义。其中大部分涵义都可以看成是由词义学和语源学所提出来的一种广泛涵义的修正;就此种涵义来说,异化就是一种活动或活动结果。某物或某人由于这种活动结果变得同某物或某人疏远了。”前苏联《哲学百科全书》中写到:“异化是反映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客观地转化为统治人本身且与人敌对的独立力量的哲学社会学范畴,以及与此相联系,人由社会过程的积极主体变为客体。”

我国著名学者王若水认为:“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已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就是‘异化’”。

2 运动员异化行为分析

2.1竞技行为的异化 运动员的竞技行为的异化主要表现在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几个方面。

行为动机的异化。“竞技运动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非功利到功利的转变。早期形态的竞技运动没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其非功利目的可以看成是对生命本体意义的了解。竞技运动仅作为诠释生命的符号而存在,仅具有抽象价值。”作为早期竞技运动的参与者也少有功利性动机,身心娱悦的体验和陶醉是人们参与运动和比赛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本属于游戏活动的竞技运动逐步融入社会,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现代竞技运动已不再单纯是世俗民众的“玩具”,而逐步演变成为满足特定社会需要的“工具”。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运动员参与竞技运动也已不再单纯是出于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从事阶段性的竞技运动,以图获得较丰厚的物质报酬,成为一些运动员的从业动机。

行为方式手段的异化。运动训练和比赛是运动员的主要行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的行为异化主要表现在:1)行为主体的客体化。运动员本来是训练过程的主体,但在训练中却越来越客体化,成为纵被控制的对象。2)训练方式非人性化。为了提高比赛成绩,一些教练操纵运动员采用野蛮训练方式,不顾运动员生理和心理负荷能力,盲目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导致运动员经常发生运动伤病,有的甚至致残。3)兴奋剂使用普遍化。4)运动竞赛科技化。现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运动竞技领域渗透。从运动选材、训练负荷控制、运动技术改进、身体恢复,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装备等,都在尽可能地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

行为结果的异化。竞技源于游戏,现代竞技运动尽管进行了精美的文化包装,但它的内核仍然不失游戏的本质。游戏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乐此不疲地投身其中,是与参加者能够体验到运动欣、愉悦感直接相关联的。但是,随着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和政治操纵,竞技运动参与者的行动结果却发生了蜕变,运动的欣、愉悦感已被沉重的功利心所取代。在“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社会心态的重压下,运动员被比赛成绩所主宰。

2.2 运动员个人发展的异化 从运动员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运动员最为严重的异化行为是其片面发展的异化。

由于竞技运动特有的政治功能和过度的商业化、职业化,运动员的个人发展却呈现出片面发展的异化态势,主要表现在:

1)运动员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体育运动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然而,当今的竞技运动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机体的超极限负荷、激烈的身体对抗、巨大的心理压力等等,造成了运动员普遍存在运动伤病。可以说,当今运动能力极限的每一次突破和竞技成绩的每一次刷新,无不伴随着大批运动员机体健康的伤害。

竞技运动从古至今就因损害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不断受到批判。古希腊的良识派早就对此大加挞伐。柏拉图也认为竞技运动“是在损害健康”。上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们也因竞技运动造成了运动员的身心伤害而对其进行了抨击,认为运动成绩多数都与政治和经济密切相关,并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商业主义的手段。由于竞技运动自身的特殊性发展,使得人们在参加竞技运动时常常处于各种各样的紧张状态和困境之中,破坏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

2)运动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竞技运动发展到今天,运动员要想在世界大赛中获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进行早期专门化训练,这一竞技运动规律,使得青少年运动员不能像同龄人一样接受正规的基础教育,从而导致文化知识缺乏,这就给他们将来退役后的个人发展带来了潜在危机。

3)运动员再就业困难。当今社会,竞技运动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殊职业,而对从事这一职业的每一位运动员来说它都是短暂的,不论业绩如何都将退出竞技赛场去寻求新的职业

道路。由于早期专业化训练而造成的文化知识的欠缺,使得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扩大人们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是个无止境的过程,它随时间而变化。但是,在任何时候,长寿和健康的生活;获得知识;享有维持一定生活水平所需的资源这三个选择是不可缺少的。按照这个基本要求,运动员的个人发展确实存在异化的危险。

3 运动员异化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于运动员异化行为产生的原因,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认识。本文将导致运动员异化行为产生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3.1 竞技运动自身特征的成因 竞争性是竞技运动的基本特征。没有竞争也就没有竞技运动。有竞争必然会有胜负,自然也会有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运动员在竞争失利后所产生的失意和不快,是人的正常的情绪情感变化。竞技运动的竞争性之所以会导致一些运动员产生劣等感、败北感,并非是竞技运动中的竞争性所致,其真正原因则是来自“金牌至上”的观念和与之相关的利益分配机制。这种观念和机制才是导致运动员比赛失利后产生严重挫折感的直接原因。只要这种观念和机制存在,运动员就自然会把比赛成绩看得很重,对比赛可能出现的结果忧心忡忡,心理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比赛一旦失利,消极情感自然会出现,尤其是重要比赛失利所带来的痛苦体验更为强烈,这种失败的阴影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终身。

另外,由于竞技运动日益职业化、商业化和国家政治需要的强化,致使现代竞技运动的比赛对抗越来越激烈。一些运动项目的技术的发展仍在向着高、难、险攀升,高、难、险成为比赛制胜的关键要素。比赛的激烈对抗和技术的难险度,给观众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和刺激,然而,却造成了运动员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危害。因此,一些学者认为竞技运动的危险性是导致运动员产生自我异化感的重要原因。

3.2 竞技运动的社会环境成因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概述为三大历史阶段,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目前,全球范围的经济发展处在第二阶段,即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的特点在于它直接以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为基础和内容,建立起人们之间的真正的社会关系。“商品产生以交换价值和利润为追逐对象,它力图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都转移到商品的轨道上来,使社会关系普遍地商品化。在这个社会中,一切人都依赖商品(经济)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商品经济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一个生产物质财富、消费物质财富、追求物质财富、物质财富决定一切的时代。商品经济对人的影响就是“人的物化”。商品经济,一方面要刺激引发人们对使用价值的无限需求和消费,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社会、人各种要素的使用价值。人的能力、人的价值都要通过物来表现。商品经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商品经济时代是奠定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的历史时期。只有经过这个物的时代,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商品经济在推动人类利会发展过程中,其局限性和各种弊端也显而易见,它把人们丰富的社会关系简化为商品交换关系、金钱关系、功利关系。把物置于人之上,见物不见人。物对人的统治导致了主客体的倒置、目的与手段的倒置。

对于社会和个体而言,构成竞技运动的多种要素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具有商品交换价值。这其中也包括竞技运动的主体――运动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运动成绩都成为能够进入市场交易的砝码。在这样一个物质利益至上的时代,运动员从事竞技运动已不再是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和完善自我,而是把从事竞技运动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当金钱至上的思想冲破道德约束时,一些运动员就可能为了攫取运动成绩而不择手段。

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商品化是运动员异化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商品经济和物化时代的弊端,则是引发运动员异化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

此外,狭隘的民族主义种特殊时期的国家政治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技运动的非本质化。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尊心,给运动员参赛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加剧了运动员的异化情感体验。

虽然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是导致运动员异化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我们不能为此而完全否定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和商业化。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由于在上个世纪下半叶奥运会不再拒绝商业支持,才有了发展七的重大转机。目前,竞技运动已成为受到各国政府、商业财团普遍重视开发的一项文化产业。正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市场效益挂钩、竞赛成绩与物质利益挂钩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广大运动员刻苦训练的积极性。毋庸置疑,资金的注入和商业的运作大大加速了竞技运动的繁荣和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在复兴奥运会时就已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本质上是一项教育和文化运动,他坚决反对奥林匹克运动与商业活动有涉。按照奥林匹克运动初创时期的发展理念,目前奥林四克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无疑是一种异化。但是,并非异化都是倒退的异己力量。如果这种改革在一定时期促进了竞技运动的良性发展,维护了社会的和平与进步,这种异化就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4 对运动员异化行为的克服

竞技运动的异化和运动员的异化现象是需要我们长期面对的问题。那么,我们是否就任异化现象蔓延开来而无能为力吗?当然不是,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消除异化现象,但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将运动员的异化行为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将可能导致运动电异化行为产生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减少到最低限度,加强运动员的全面教育和培养,积极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和谐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竞技观 竞技运动的发展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把是否有利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竞技运动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准。

4.2 维护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国家应尽快制定《运动员法》,明确运动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和完善运动员医疗伤残保险制度,建立运动员医疗伤残保险体系,参照相应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提高运动员伤残赔付标准。使运动员人身安全权利得到应有的保护。

4.3 对竞技商业化加以必要控制 商业化对竞技运动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竞技运动的高速发展,却也造成了竞技运动的异化,给竞技运动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危险。因此,国际体育组织中的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警告,必须有效地控制商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面侵入,防止竞技运动完全被商家所控制。

4.4淡化“金牌至上”意识 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成为一些国家体育的最高目标和公众精神诉求。在一个金牌价值被无限放大的社会氛围中,金牌获得者成为社会的宠儿,而失败者则成为社会的弃儿。这种巨大的反差,给同样付出了沉重代价而没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造成巨大的精神失落感。必须在全社会淡化“金牌至上”的意识,回归竞技运动人本价值,使竞技运动真正为人的自我完善与和谐发展服务。

5 结 论

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条件下,异化现象发生在许多领域。竞技运动虽在世界范围取得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严重的异化问题。运动员的竞技行为在其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方面都存在异化表现。在专业运动员培养体制下,运动员的个人发展也存在严重的异化问题。竞技运动的商品化是产生运动员异化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商品经济和物化时代的弊端则是导致运动员异化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竞技的异化和运动员的异化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挑战,需要从体制、管理、教育、宣传等多方面着手,将可能引发运动员异化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将运动员的异化行为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从而保障和促进运动员的和谐全面发展。

投稿日期:2005-0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2BTY018)

篇14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权益;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1-0019-05

Ethical contemplation of the alien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the assurance of athlete’s rights

CHEN Shu-qi1,GONG Zheng-wei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Traff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 Academy,Changsha 410004,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2,China)

Abstract: Whereas competitive sport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boosting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spiring human being’s creative potentials and enhancing national cohesion, they also show a certain sign of alienation, which triggers the occurrence of the sign of ethical missing in the process of athlete cultivation, and damages the lawful and legitimate rights of some athletes to a certain extent. Hence it is required that we should respect athlete’s basic personal rights, ensure their right for physical health, care about their right for mental health, protect their basic right for being educated, and maintain their right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e.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pay “ethical type” attention and concern to competitive athletes.

Key words: competitive sports;athlete’s rights;ethics

2006和2007年体育运动领域连续出现的“邹春兰事件”①、“王德显事件”②,使人们开始对竞技体育和冠军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抛开事件当事人的是与非,我们更应从学术研究的理论视角对当前竞技运动员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本文结合这两个事件,尝试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竞技运动员的正当权益问题进行探讨。

1当前竞技体育异化现象及伦理迷失

竞技体育是运动员以竞技比赛为基本手段,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1]。是现代体育的基本形式之一,形式上是通过竞技的方式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一种体育活动,但本质上蕴含了体育的伦理精神,在增进参与者身心健康,激发人类创造潜能,增强集体意识和民族凝聚力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通过竞技体育挑战极限、不懈追求目标是充分地发挥了人类自身的潜能,全面地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超越极限也会造成机体机能与竞技能力之间的失调,使人的机体和心理发生紊乱。当前的竞技体育领域存在着诸多的异化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与体育原有的伦理精神背道而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部分运动员的正当权益。

1.1对“竞技体育异化”的解读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提升,始于黑格尔。费尔巴哈赋予了“异化”以引申的哲学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2]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和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过程”[3]。“竞技体育异化”是指主体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由于方式手段的不当或目标的偏向,导致现实偏离本真,并反制主体,使其最终丧失活动的能动、自为、自主状态。

当前竞技体育的异化包含两层含义:从实质上看,众多人追求的竞技体育与真正意义上的竞技体育相背离。从竞技活动主体角度看,指众多竞技体育的参与者被种种外在力量所支配,丧失了对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控制力,成为畸形化竞技体育的“奴仆”。一种异己的力量扭曲了竞技体育本质,使人们离竞技体育的初衷越来越远。

1.2“异化”的竞技体育中运动员培养的伦理问题

1)异化了的“利益论”――训练指导动机的极端功利取向与人本精神的失落。

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原则和理念已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体育经济领域也没有例外。由于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不仅会给运动员带来掌声、赞许和经济利益,同时也会直接影响教练员、体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物质利益。所以许多人在被过分物化浸染之后,开始过度地强调和重视、甚至夸大竞技体育的利益产出功能,而渐渐弱化和忽视了竞技体育应有的人本精神。异化了的“利益论”使众多人的目光和精力单一、片面地集中在了高额利益的回报上,诱发了竞技体育的畸形走向。

2)异化了的“成功论”――训练的高强度等手段的运用与“人道精神”的缺失。

优异的比赛成绩和成功是每一个运动员向往和追求的,这往往成为训练当中教练员激励运动员的主要手段。一方面使运动员形成了“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也误导和刺激教练员群体,在成功“开发”过程中大量运用不当手段。竞技体育不仅需要“重在参与的精神”,更需要人道主义精神。异化的“成功论”诱导教练训练手段的高强度化和不正当化,其对运动员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健康上的损害,也有巨大的隐性的精神伤害。“体育的诞生是健康的需要,之所以要强调体育运动的底线伦理,是由于促进健康这一体育运动至为始源至为永恒的内容,正因各种原因逐渐为人们所淡忘、离人们远去”[4]。

3)异化了的“集体论”――不正当训练思想下的优异竞技成绩与运动员“高昂代价”的付出。

训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外在的精神激励,“爱国主义、为国争光”激励无数体育健儿走上了奋斗之路,也实现了其为国争光的社会价值,这是值得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运用的。但现实中却有个别的教练员或者训练的主管者打着“集体主义、为国争光”的旗号,行着谋取私利的“伪集体主义”之路,把更多的奖金和名誉建立在损害运动员健康权益的基础上,建立在异化的“集体论”的教化之中,运动员成了“听话的牟利工具”。部分教练员和主管者的这种做法不仅反映了其道德世界的肮脏与人格的卑劣,更重要的是玷污了凝聚民族力量的集体主义精神,而且使运动员因为“虚伪的崇高”而付出了身体和心灵上的沉重代价。

2竞技体育的道德失落与运动员权益丧失的原因

2.1畸变的功利化价值取向

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功利”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膨胀畸形的功利追求却是‘魔鬼’。它消解了人们的道德与良知、扭曲人的灵魂与人性。功利化的畸形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人的欲望被无限制地刺激而急剧膨胀。人成为金钱、名利、地位等物欲的奴仆。自我实现满足的方式出现失衡,其衡量标准也更加趋于直观化和世俗化,进而造成了一些人道德的迷失,甚至是人性的泯灭”[5]。“效益至上”、“金钱至上”的、畸变的功利化价值观反映在竞技体育领域便是“拜金主义”、“锦旗主义”的大量出现,进而直接诱发了竞技体育领域的道德失落。

竞技体育原本具有的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合理挑战自我极限的功能,渐渐变异。“拿金牌的运动员就是完美无缺的运动员,培养出冠军的教练就是著名的教练”,这种过于单一的功利标准,对教练员群体产生的影响是:为了利益和成绩,在培养竞技运动员过程中,不惜采取损害运动员权益的训练方式和行为,例如部分教练为了运动员出成绩,让其服用兴奋剂;为了挑战极限潜能而采取超负荷、甚至是非人道的训练手段,等等。单一功利化的标准,对竞技运动员群体产生的影响是:只要能拿金牌和冠军,只要能出名、得到奖励,别的都可以不顾,甚至是牺牲。例如一些运动员明明知道一些兴奋剂的食用会在日后对身体产生危害,但却禁不住各种利益的诱惑铤而走险,为了金牌不顾一切。“不久的将来也许会出现是要金牌还是要命的局面,我们必须转变这种以竞技中心主义、利益至上主义为很强特征的20世纪的竞技体育”[6]。

2.2教练员及主管部门培养理念和方式的不当

运动员的成绩与教练员息息相关,这种相依的关系包括运动员成功带给教练员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也包括运动员优异成绩的取得与教练员的物质利益紧密相关,所以这些关系就直接影响了教练员培养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随着一些体育竞技项目的商业化、市场化以来,商业利润成为影响体育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以职业化、商业化的足球业为例,因为足球的胜败涉及到俱乐部和经纪人以及相关的商业产业利益众多,金钱和名誉便会驱使教练员及主管者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择手段,谋取不该属于他们的利益。此外,由于我国的体育项目绝大多数具有官方性质和行政特色,所以一些体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政策和方法也是部分教练员培养方法不当的原因之一。例如,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将其管辖领域内运动员的成绩与教练员的待遇、奖励挂钩,或者用行政命令的“军令状”形式迫使教练员们不得不费尽脑筋、千方百计地严格要求运动员,“过度加大运动量以最大限度开发机体潜能”、“非人道训练方式的出现”、“食用药物等非正当手段的出现”等现象,就随着行政压力的出现而出现了。

2.3运动员自身道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淡薄

运动员正当权益受侵害的原因除了外在因素外,自身的道德意识薄弱也是主要问题。一些运动员长期以来单一地形成了“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思想,只要胜利了就有鲜花、掌声、金钱和名誉,手段可以不顾、道德可以不顾,甚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也可以不顾。这种畸变的成功观和金钱观诱发运动员不道德竞赛手段的产生,例如使用兴奋剂、诋毁和伤害对手以保证自己的胜利等等。

运动员权利是指“运动员在参与竞技体育的社会活动中,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法定形式,可作或不作某种行为,也可要求国家和其他组织、公民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从而实现其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法律手段”[7]。运动员除了享有宪法赋予的一般公民享有的平等权、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权等基本权利之外,还享有民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体育法等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商品化形象权、运动员公平竞争参赛权、劳动报酬权、伤残保障权、健康休息权等等。但诸多运动员自身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不足,意识不到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甚至在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时候也不懂得寻求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这不仅为不正当、伦理缺失的训练手段出现提供了机会,也使运动员在为竞技运动做出贡献的同时,付出了身体和精神的沉重代价。

3竞技运动员权益应得到“伦理关怀式”的保障

现代竞技体育精神体现在运动员培养中,便是应该追求一种“伦理关怀式”的培养和关怀的路径和精神内核。“伦理关怀式”的培养方式关注的是竞技运动员的人格权、身体健康权、心理健康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等的保障与完善。

3.1尊重运动员基本的人格权

人格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社会中的每个人作为类存在和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有着平等的和不容亵渎的人格权。在竞技体育的训练当中,部分教练员在训练运动员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训练效果,最大限度激发运动员的机体潜能,而采取训斥,甚至是辱骂的方式。“我们虽然是师徒,但从人格上说,是平等的,都需要彼此尊重”[8],这是在“王德显事件”曝光后,孙英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吐露的心声。在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训练固然需要严格、严厉,但教练员和相关主管者也要尊重运动员的人格和尊严。

运动员人格权维护的实现,特别需要教练员群体的付出。它需要教练员自觉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一个优秀的教练不仅是一个具备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人,也必须是一个道德上合格、有较好人文素养的人。一个懂得尊重自己队员尊严与人格的教练才会受到运动员的敬佩和爱戴,其一系列技战术训练的理念和方法,运动员才能更好地领会和接受。

3.2保证运动员身体健康权

竞技体育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的身体潜能,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目标,但这也是有前提的,即不牺牲和损害竞技运动员身体健康权。然而当前竞技体育在巨大荣誉和高额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很多教练员、相关部门的主管者,甚至是运动员采取了“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方式,例如服用兴奋剂等违禁药物、高强度超负荷的残酷式训练等。医学界的研究和现实已经证明,各种兴奋剂等违禁药物对人身体的伤害是极大的,甚至对未来的健康将造成灾难性的损害。

“邹春兰事件”中,早期6年的训练时间里,在“非主动”情况下每天一粒“大力补”,一共2 000多粒药物吃到了邹春兰的身体内。北京广仁医院邹本艳医生对她检查后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体征出现17年,扁平,喉结增大,胡须、腋毛、体毛明显,声音粗重。患者在卵巢、肾上腺皮质、垂体、甲状腺等器官患有疾病。医生解释说,这样的剂量让女人增强了肌肉力量,但严重损伤人的内脏器官,邹春兰目前的症状还只是面部长胡子,影响生育等,而药物所带来的潜在威胁正在危害着邹春兰的生命。竞技运动员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也是侵害运动员健康权的最主要因素。部分教练员为了让运动员出成绩,采取体罚的方式激发运动员的机体潜能。“王德显事件”中,孙英杰说到:“我是被他打大的,有时候训练找不到状态他打,比赛成绩不好他也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体罚是2000年前后,他把我鼻子打骨折了,整个脸都肿起来,面目全非,腰也打坏了。”[8]超负荷训练对运动员身体的伤害也是十分严重的。“王德显事件”中的艾冬梅长期超负荷训练,其脚部重度畸形,医生甚至称她相当于70多岁人的脚,这是长期超负荷、不当训练的结果。竞技体育挑战生理极限的勇气十分可嘉,顽强拼搏的意志也固然可敬,但生理的机能毕竟有自身的规律,超强度的挑战只会给运动员的健康带来损害。近些年在体育赛场和训练中不断出现运动员猝死的现象,众多医学专家分析这与高强度训练和服用激素药物等不无关系。种种现实告诫我们,金牌和成绩、荣誉和掌声的获得,绝不能用运动员未来健康的提前透支为代价。

运动员身体健康权的维护,一方面要求教练员群体、相关部门的主管者应该本着同情心,“人道”地对待运动员,任何为了经济利益、个人声誉而以运动员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的主管者的道德是极其卑劣的,应受到良心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也应该从立法和执法角度,建立健全相关体育法律及保障配套措施,例如通过颁布《运动员权益保护法》对竞技运动员的法律身份、运动员职业风险的特殊保护等问题给予专门的立法保护,弥补运动员特殊职业所带来的职业风险和利益损失。通过国家强制力来维护和保障竞技运动员合法、正当的身体健康权。

3.3关心运动员的精神健康权

精神健康一般是指个体适应客观环境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的状态”,所以精神健康是人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近年来,精神健康权越来越受到关注,诸多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案件不断出现。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对于精神健康权没有明确规定,侵权行为是否造成被侵害人实质性精神损害、损害的程度、损害对被侵权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赔偿精神损害等,都需要学界进一步研究论证,所以对于精神健康权的维护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此处我们探讨维护运动员的精神健康权,实质上是探究教练员和相关部门的主管者如何在训练过程中、日常生活中保护运动员的精神健康的问题。对运动员精神健康权造成损害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长期封闭、高强度训练中的枯燥乏味、空虚无聊、忧郁惆怅等所诱发的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二是比赛前后的紧张不安、悲观失望、忧虑恐惧、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这些消极心理因素的产生有些是因为运动员自身性格带来的,但也有不少情况是教练员、相关部门主管者或者其它外在因素不当的作用造成的,这其实是对运动员精神健康权的间接性损害。例如教练员训练过程中犀利的训斥、甚至伤害别人自尊的辱骂,比赛前严厉地给运动员下达硬性指标任务,比赛前后教练员、主管者及媒体等不当的舆论干预(如过度吹捧、贬低或诋毁等),都直接或间接给运动员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心理伤害,进而干扰比赛过程中的心理情绪。有的比赛失利后运动员遭到舆论的批评、指责,甚至是谩骂,这都是对运动员精神健康权的严重伤害,是极其不人道的做法。

运动员精神健康权得以维护,一方面需要教练员群体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特别是掌握更多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在训练中能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能及时发现和适当调节运动员出现的心理问题,保证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还要求教练员群体对自己队员严厉的同时,要有一种“恻隐”、“仁爱”的情感,给予队员以父母般的关爱,为队员的训练和比赛营造一个温馨、放松、和谐的氛围。

3.4维护运动员基本的受教育权和未来的发展权

当前竞技体育领域中,大多数运动员在接受专业体育训练的同时也接受了一般的学校教育,但忽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为了取得较好的竞技成绩,部分地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教练和管理人员仍未从根本上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对于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特殊规律认识不到位。“艾冬梅事件”的出现或许不仅仅是一个“个例”,昔日风光无限的举重世界冠军,渐渐沦为生活困窘的搓澡女工,它给单一关注竞技体育“冠军”的有关部门和社会敲响了一次警钟。一些地方部门和教练员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水平而长期进行封闭、单一化的体育专项训练,使部分运动员丧失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和最佳时机。这使部分竞技运动员退役之后,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适应社会能力不强而失去了发展的诸多机会,甚至出现就业困难、生活困窘的现象。由于个人资质的差异、机遇的不同,像李宁、邓亚萍、刘国梁、田亮、郭晶晶等成功实现转型的运动员毕竟是少数,他们是无数退役运动员中的幸运儿,而大多数退役运动员在寻求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是困难和挑战。

所以维护竞技运动员的受教育权利和发展权利,应该成为各个地方有关体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从国家政府角度应该加大立法和保护力度,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保证竞技运动员在接受职业训练的同时,必须接受实质性的、正规化的文化教育;通过制定专门的《退役运动员权益保护法》保证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和就业等相关权益。从运动员群体来看,可以通过团体的力量保护自身的权利,例如可以自发联合起来成立专门的“工会”以维护运动员的劳动权益;成立“退役运动员基金会”来保护和救助因退役出现就业和生计问题的运动员,等等。从运动员个人角度看,自身除了要加强自我权利的保护意识外,还要在专业训练的同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保证退役后能自食其力、自我创业。

回顾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众多的竞技运动员用汗水和艰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享受,他们在繁荣社会体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当前却出现了部分运动员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的现象,这是令人惋惜的,所以竞技运动员的权益保护问题也理应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在关注金牌成绩、享受兴奋愉快情感的同时,也应该在维护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保护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等方面,给予竞技动员更多“伦理式”的关注与关怀。

注释:

① “邹春兰事件”是指前举重世界冠军邹春兰退役之后,生活困窘成为搓澡工的事件,2006年被媒体曝光之后,引起公众对其本人的同情与援助,对竞技体育的微词,对相关体育部门的谴责,各种舆论对事件进行了广泛关注和大讨论,一时间也引发学术界和理论界对运动员权益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② “王德显事件”是指著名教练王德显,于2007年被其曾经的弟子艾冬梅、孙英杰曝出“残酷式训练”、“侵吞运动员薪金”的内幕,并被以克扣工资等为由告上法庭。一时间公众同情运动员的呼声顺时而起,同时谴责教练王德显“冷酷、残忍”的舆论四起,深层次上也引起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对体育训练方式的重视,引起公众对运动员权益保障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肖林鹏. 竞技体育本质及发展逻辑[J]. 体育学刊,2004,11(6):1-3.

[2] 侯才. 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 哲学研究,2001(10):74-75.

[3] 庞建民. 对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1):47-49.

[4] 曾建平. 绿色体育的伦理思考[J]. 道德与文明,2007(1):29-32+42.

[5] 宋绍柱. 教育的“功利之魅”与知识分子的“良知之致”[J]. 自然辨证法通讯,2006(4):3-4.

[6] 山本德郎[日]. 竞技体育是否已经远离了游戏的范畴――对21世纪奥林匹克运动的探讨[J]. 赵京慧,译. 体育文化导刊,2005(1):33-34.

[7] 韩新君. 论运动员权利及其保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