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现状范文

实体经济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体经济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实体经济现状

篇1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展示了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巨大危害。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得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而形成经济泡沫时,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进而危害到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之后的股票指数、金融相关率、GDP等指标的对比,分析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动情况,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探索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二者之间的适度关系,并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金融相关率

1. 问题的提出:经济虚拟化的普遍化

经济虚拟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并且这种虚拟化逐渐出现独立于实体经济的态势,即所谓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主要表现为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虚拟经济已经不是实体经济的附属品,而是在经济中渐居主导地位。

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带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美国的GDP不再主要由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创造,而主要是由金融和房地产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创造。

在50~60年代,美国作为世界工厂,其传统经济所创造的GDP占其GDP的比例为40%~50%,其中,制造业创造的GDP占美国GDP的比例为25%~27%,金融与房地产服务业创造的GDP只占美国GDP的11%~14%。虚拟经济(金融、保险和房地产服务业,职业服务业)创造的GDP占比不过为14%~19%。7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实体经济份额逐步下降,虚拟经济的份额逐渐上升,一路上涨。到2009年,美国传统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美国总GDP比例已经下降到26.87%,制造业下降到11.22%,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GDP比重占到21.53%。2009年,美国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已经超过美国总GDP的1/3(33.58%)。美国经济不再依靠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来支撑了,而是靠金融、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来支撑,金融(保险)、房地产和职业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成为美国新的三大支柱产业。

我国作为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较低,传统的实体经济依然是我们的主要经济支撑,但是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依然在加快。我国从1991年到2011年,金融相关率指标从0.89上升到1.8。

2.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现状

在本文的研究中,基于我国现行的统计数据情况,为了便于数据的采集,采用M2与GDP的关系来说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偏离度。用金融相关率指标来衡量虚拟经济,用GDP指标衡量实体经济。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是在90年代初进入逐步的规范化发展阶段,所以本文采集了从1991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1991——2011年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表现出以下特点: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存在明显的背离。M2和GDP总量呈逐年上涨趋势,而货币供给量增长量远远超过GDP增长水平,上证指数总体趋势上升,但其波动程度与GDP增长率出现严重的背离。在2000年至2005年、2007至2008年、2009年至2011年这三个阶段,广义货币供给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明显上升,而上证指数出现大幅下降。

(2)虚拟经济围绕实体经济上下波动,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并有大起大落现象。上证指数变动率均值为22.66%,M2增长率均值为20.25%,GDP增长率均值为10.41%。由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在1993年和1997年分别进行了调整,所以,该指标1997年以前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在1997年——2011年的15年间,M2增长率最高是2009年的27.68%,最低是2000年的12.3%;GDP增长率从1991年——2011年的21年里,最高是14.2%,出现在1992年和2007年,最低是1999年的7.6%。上证指数上涨幅度最高的几年分别是:1992年上涨了166.57%、1996年上涨了65.15%、2000年上涨51.73%、2006年上涨130.43%、2007年上涨96.66%、2009年上涨79.98%;下降幅度较大的年份有;1994年和1995年,分别下降22.3%和14.29%;2001、2001、2004年,三年分别下降20.62%、17.52%、15.40%;2009、2010、2011年,三年分别下降65.39%、14.31%、21.68%;同期GDP增长率最低是7.6%。三个指标的方差分别为:3436.22、41.79、4.32。可见,虚拟经济波动幅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

(3)虚拟经济(上证指数)缺乏对实体经济的反映功能。例如,2008年,GDP上涨9.6%,而上证指数下跌65.39%,同期广义货币供给增加17.82%。2011年GDP上涨9.3%,居世界前列,而上证指数下降21.68%,全球倒数第二。2009年,GDP上涨9.2%,与其他年份相比增长幅度有所放缓,但当年的上证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上涨了79.98%。金融市场对经济反映功能的弱化这一现象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表现的更加突出。

(4)货币供给系数(金融相关率)过高,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货币需求的单项挂钩理论,我国的M2增长率变化较大,只对比1997年调整之后的数据,2009年最高达到27.68%,2000年最低,12.3%。如果对所有样本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计算,货币供应系数达到1.99,即GDP每增长1%,广义货币供给量最少要增加1.99%。美国的货币供应系数(前文的金融相关率)平均约1.1。相比之下,我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过快。金融相关率这一指标的高低,直接表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货币供应系数高,表明经济中的虚拟经济程度高,经济中可能蕴含着较高的泡沫及危机的可能。

3. 结论与建议

虽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已经呈现经常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仍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为其带来收益、促进其发展的同时,也有隐藏着巨大泡沫、带来危机的可能。由本文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研究确定涵盖衡量虚拟经济指标的政策目标。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以往仅限于调节实体经济的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必须扩大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把虚拟经济纳入的经济政策的目标体系之中,这样菜啊能更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如考虑将股票市场的相关指标纳入中央银行的统计和调控指标内。

第二,确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浮动范围。根据前面的分析,金融相关率应当作为衡量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程度的指标,要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做到良性互动、健康发展,就必须使金融相关率指标定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波动。(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经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凌岚,王学鸿.虚拟经济视野下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1-2

[2]兰日旭,张永强.历次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量化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3

篇2

[关键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现状

[作者简介]文军,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李星群,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5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059―04

一、调研背景

近20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亮点。广西乡村旅游除局部区域外,总体开发程度不高,开发时间较晚。但近10年来,广西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以桂北区域的龙胜和阳朔的乡村旅游为代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在广西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研究非常少,也不系统,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只有lO余篇论文对广西的乡村旅游进行了探讨。文军等(2003,2005)对广西资源县牛栏江村和富川县秀水村的乡村旅游开发进行了个案研究。李丰生(2005)对阳朔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进行了探讨。刘慧贞(2005)以阳朔为例对民居旅馆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探讨。粟维斌等(2005)对龙胜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李广宏等(2006)对龙胜大寨红瑶村开发乡村民俗旅游的“限量”进行了研究。王晓丽等(2005)基于整个广西层面对广西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宋书巧等(2006)对广西乡村旅游进行了实证分析。当前对于广西乡村旅游研究除王晓丽等(2005)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是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外,其余作者均是以阳朔和龙胜等乡村旅游开发较好的村寨为例的个案研究。研究方法涉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但对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现状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基于对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方面还无人研究的情况,在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于2006年5月一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调研。旨在系统调研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涉及整个广西区域,主要调研的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灵川、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与广西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发展现状相关的经济实体的基本信息采集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的总结。

三、数据分析

(一)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开展的业务种类分析(可复选)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主要从事住宿与餐饮经营,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4.2%和79.3%,即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开展的经营为“农家乐”,即提供住宿,也提供餐饮。其次是从事旅游商店和旅游交通的经营户,分别占总数的29.1%和14.1%。值得一提的是,旅游商店也同时具有为本村人提供服务的功能,旅游交通也多不是专门的旅游交通设施,如扬美古镇的牛车,是轮流上班的,牛在农忙季节主要作耕田用,在不当班时,可兼作力车来拉农用产品与农用物资。另外,如龙胜县平安村和金坑的小面包车,主要从事旅游包车服务,但在客源不足时也作为农村货物运输工具,如运输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往往是一车多用。从事较高层次的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流程管理和制作作坊的农户比例不高,这不仅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多处于初期阶段,而且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广西乡村旅游客源量不稳定,市场需求尚未进行良好的开拓,旅游收入不高,难以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入驻。事实上也是,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多是各自为政,没有进行系统规划与开发,与其他旅游经济相比,乡村旅游经济似有“小农经济”之嫌。从事租赁服务等比例很低,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外来经营者不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以原有的乡村住宅等进行“农家乐”服务的只有开发的最初期才用,在乡村旅游开发相对比较成熟的龙胜平安、恭城红岩、阳朔等区域的“农家乐”多为重建,为开发乡村旅游而专门重新建设的,一般档次较高,服务也上了一定的层次,利润也可观,这一批经营户往往文化层次比较高,有较强开拓意识。

(二)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经营收入变化趋势分析

从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收入变化趋势看,明显变差占总数的3.29%,这属于正常范围的小概率事件。变差的占23.9%,说明相当一部分经营出现滑坡现象。究其原因,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经营变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是早期开办乡村旅游的经营户,经营初期虽然客源相对比较少,但由于竞争对手不多,利润还是相当可观,后来由于经营户增多,而客源的增长速度又相对滞后,因而收入变差。另一部分变差的经营户,也是因为竞争加剧,虽然客源也相对增长了,但与新的经营户相比,由于其设施相对落后,加上文化水平、经营与管理水平等诸多原因造成收入降低。从总体来看“明显变差+变差+不稳定”只占总数的30%,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与目前的统计数据与分析报道是相符合的。

“相对稳定+变好+明显变好”的经济实体占总数的70%,其中“变好+明显变好”占总数的38.5%,大于“明显变差+变差+不稳定”之和,从正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对稳定的经济实体占31.5%,即三分之一弱的经济实体的经营状态比较稳定,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在稳定的前提下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总之,从广西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收入变化趋势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广西的乡村旅游业在稳定的前提下得到比较迅速的良性发展。

(三)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场所与员工分析

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场所属于自有财产的占总数的77.5%,即绝大多数经营户是利用自有财产即自有住宅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前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还处于初期阶段,说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绝大多数都是本地村民,映射了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对加快广西农村脱贫致富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花钱购置+租借经营场所”的经营户占13.6%,显示外来经营户比例不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资本对广西乡村旅游的影响不大或投入不高,说明目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普遍存在投资效率不高,无法吸引到大量的外来资金。使用“公共/免费资源”的实体占8.9%,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公共资源比例不高,集体经济在乡村旅游开发与其经营中影响不大,公共资源对乡村旅游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从当前员工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规模普遍偏小,自己既是老板又是员工的占99.1%,开夫妻店的占总数的72.8%,子女、父母也部分参与到经营中来。有合伙人和雇工的实体数相对较少,分别只占总数的2.8%和17.8%。从员工结构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员工以本人及爱人为主,即夫妻店占绝对优势。总体来看,广西乡村旅游经营性质多为家庭式的经营,合伙经营和雇工经营比例不高。这可能与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规模偏小、总体经济落后、客源偏少和不稳定有关,经营者不敢或无法扩大经营规模。这也是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盲目的、小规模的、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容易出现竞争加剧,抢客拉客现象严重,多数经营户只是争抢现成的客人,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加强宣传和开拓客源市场。

(四)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服务对象与收入比重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服务对象均以外地游客为主,这说明开发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从其收入比重来看,占家庭收入小于20%为7.5%,占家庭收入40%以下总计占26.3%,这从一方面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后农民收益得到提高。占家庭收入比重大于60%和80%分别为19.7%和34.7%,两项之和为54.4%,这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后,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收益提高比较明显,旅游开发在家庭收入中的贡献率较高,说明当前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收益程度比较高效,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开发乡村旅游对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从年经营时间来看,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全年经营占82.2%,其他仅占17.8%,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以全年经营为主,受季节和淡旺季的影响小。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广西旅游开发现状与开发目的都以纯粹的乡村旅游开发为主,以乡村旅游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真正能体现乡村民俗和反映乡村特色的项目不多,也反衬出乡村旅游开发与农业的结合程度不高。这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目前乡村旅游只是在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比较好的乡村开展,旅游开发的目的以单极旅游业开发为主,旅游业与农业及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方面还体现不够。

(五)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运用现状分析

在调查中,安装了电话的经营户占96.2%,没有安装电话的仅占3.8%,这说明电话服务在广西乡村旅游经营中使用率很高,是当前广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主要通讯与联络方式。但在广西乡村旅游已有网络预定服务的仅有3.3%,没有提供网络服务想法的经营者占75.1%,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的程度不高。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主要在龙胜平安和阳朔等区域有提供网络预订服务,这些区域是广西乡村旅游最为发达的区域,来本区域的游客结构也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结构大不相同,如在龙胜平安外籍游客的比例高达50%左右。准备提供网络预订服务的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占16.9%,远大于已提供网络服务的3.3%,说明随着广西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使用信息网络技术的潜在的用户群将不断扩大。没有安装网络预定服务的经营户占75.1%,这说明绝大多数的经营户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信息带来的好处,也说明广西乡村旅游从整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开发状态。与网络预订服务相对应,用电脑进行经营与管理的经营户占5.2%,大于提供网络预订服务的经济实体,这一部分中尚未开展网络预订服务的经济实体将是最有可能近期进行网络预订服务的对象。总之,广西乡村旅游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状以电话为主,电脑管理与网络通讯业务也在逐步开展,但当前总体应用水平很低。

(六)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业感受与满意度分析

对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创业感受来看,“非常后悔”的比例很低,只有O.47%,“比较后悔”的比例为3.76%,两者之和为4.23%,在总体中只是小概率事件,这反向说明了目前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说明广西乡村旅游业开发潜力较大。创业感受为“一般”的经营户占17.4%,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经营效益与其设想存在差距。“比较庆幸与非常庆幸”之和为78.4%,占绝大多数,这正面说明了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良好。

与创业前比,收入“很不满意”的占3.29%。“不满意”的占7.51%,这说明有lO.8%的经营户对当前收入感到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的占89.2%,其中表示“一般”的占26.3%,这说明与创业前相比,总体满意度还是比较高,与创业前的收入相比较,感觉“满意”的占60.1%,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给广大农村带来了好处,农民受益了。与前几年的收入相比,感觉“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占32.4%,这说明在广西整体乡村旅游呈良好发展势头的形势下,与前几年相比,相当一部分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经营收入呈下降趋势,这应引起广西政府部门的警惕。感觉“一般”的为28.6%,与创业前相比变化不明显,但感觉“满意”与“非常满意”的经营户比率下降到39%,与创业前“满意度”相比较,呈现出明显的下降的趋势。因此如何实现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与竞争对手相比,感觉到“很不满意+不满意”的占25.8%,感觉“一般”的占39.9%,“满意+非常满意”的占34.3%。这说明与竞争对手相比,占约40%的经济实体生意差别不明显。感觉不满意的比例比较高,说明与竞争对手相比,有相当一部分经营户的竞争压力比较大。感觉“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比例只占1/3强,说明处于竞争优势中、自我感觉良好的经营群体比例不太高,说明在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优势群体的比例不算高。

(七)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来源与经营性质分析

从广西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来源来看,经济实体基本上是自己创业的,占经济实体来源总数的97.7%,属“竞购的”与“继承的”分别只占0.47%

和1.88%。这说明广西的乡村旅游创办的历史不长,还没有经历代际相传,这与当前广西的乡村旅游开发现状是吻合的。在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竞购比例很低,反映了当前广西乡村旅游开发者基本是本地村民,尤其是本村农民,外来竞争者极少。从经营性质来看,“家庭性质”的占97.2%,“朋友合伙经营”只占2.8%,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多以家庭为经营单位,这与目前广西的整体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是一致的。

(八)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业资金来源分析(可复选)

从当前广西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实体创业资金来源看,动用自家积蓄的占90.6%,说明开办乡村旅游实体主要依靠自家的积蓄进行。另外银行贷款比例为31.9%,说明依靠银行贷款来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比例不高。亲友借款的比例为43.2%,说明在广西农村乡村旅游开办者开办原始资金从亲友得到的帮助多于从银行的帮助,至少在数量上是这样。民间信贷的数量为0,说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创办者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对开发前景不明朗,不敢从民间进行借贷,或者民间借贷体系不完善。在创业中享有政府补贴的仅有1人,占比例的1.4%。说明在广西乡村旅游创业中,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小,至少让创业者感觉很少。对于政府部门来讲,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应引起政府部门与研究部门的高度重视。

四、结论

本模块分析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业务种类比较单一,乡村旅游项目多以“农家乐”为主,即主要开发住宿与餐饮,其它方面的开发还相当滞后,开发项目少,特色不突出,将来可能会严重制约广西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大多尚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多,有特色的不多,经营管理基本上是“家庭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除电话非常普及外,利用现代管理手段与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经营管理的不多。

3.广西乡村旅游开发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首先是经营收入相对比较稳定,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多数从乡村旅游开发中获得利益,说明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另外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满意度比较高,对发展前景多持乐观态度。在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中,外来经营者比例很少,广西乡村旅游的利益基本没有被带走,反映了在广西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民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4.广西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经营规模普遍比较小,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经营者多依靠积蓄、亲友和银行获得创办的主要基金,从政府和民间信贷部门获得的支持不多,说明广西乡村旅游尚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这可能与政府一般无法从乡村旅游经济实体获得税收利益相关,结果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关注减少,如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广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兵,罗振鹏,郝四平.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6,(10).

篇3

一、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村级组织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从调查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级政府”的角色。

1.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人干事”的重要保障。

从我国目前现行的行政体制来看,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无固定的运作经费来源。从调查情况来看,村干部和联防、保洁、管理等人员的工资报酬,主要都由村里自己解决支付。人员工资的及时足额到位,对确保村里工作人员思想稳定、提高工作积极性、维护农村社会安全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有钱办事”的重要来源。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河道道路养护、绿化、合作医疗和各类创建等项目,虽然上级有部份的配套资金,但杯水车薪,还要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开支,确保了村级组织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

3.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税费改革后,农户农业生产支出越来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费用,但进行必要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必须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来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万元左右,从而保证了农业的稳定生产。

4.村级集体经济是确保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如**村、**村等集体经济强村,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明显高于市平均水平。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强弱,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从20**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个村社),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万元,与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所有者权益**万元,比20**年的**万元相比,增长**%,扭转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下降的局面。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当年收入(含土地征用补偿)按村组分,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全市当年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个,占村总数的33.81%,比2004年多1个,连续二年出现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减少的现象。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①村级经营收入9267万元,占总收入的43.22%;②发包及上交收入3791万元,占17.68%;③村投资收益445万元,占2.08%;④其他经济收入7937万元,占37.02%。另外,各级的补助收入7250万元,未计入总收入。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集体经济总体上体现出北强南弱、近郊村优于远郊村、平原优于山区的特点。

(三)存在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比较突出。50万元以下的村社132个,占总村数的46.975%,50-100万元的村社数60个,占21.35%;100万元以上的村数89个,占31.67%。如,**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含土地征用费)达1588余万元,而**村、***等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几千元。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加大,发展后劲不足。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通过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而靠自然资源的有限开发的村,随着对生态自然要求的进一步控制,收入来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缩,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年各种财政配套补助**万元,村社均**万元,依靠上级财政的补助,使村级组织勉强度日。同时,也使少数农村干部群众产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艰苦奋斗、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意识日渐淡化,甚至出现了大部分村所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与当年实际收入相差甚远的虚假情况。

4.钢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级组织不堪重负。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治安联防、农田设施、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各项创建活动等方面的钢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级组织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对集体经济本身薄弱的村级组织来说,实在难释重负。另外,部份农民群众集体意识不强,只要权利,不要义务,拖欠、拒交应交费用的现象滋生,无疑又给村级组织增添了不该有的负担。

5.集体资产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突出表现在,村级组织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关的物权回报。如,在农村饮用水、电网改造等方面的费用,都要由村级组织负担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后,物权和收益由水、电等相关部门所有,无形之中使村级资产化为乌有。

6.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一些村把城镇建设、过境公路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均一起分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却分文没有收取。二是农村发展留用地政策受条件、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绝大多数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干部和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企业心存疑虑,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他们片面地认为,“村干部再回头搞集体企业,一无精力、二无能力、三无财力,力不从心,不合时宜。”缺乏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和魄力,丧失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和主动权。

8.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起步难,面临难以跨越的高门槛。近年来,各金融部门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贷款审批权限上收,村级靠贷款创办集体项目的难度加大,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创办集体经济项目的门槛被抬高,与先进村的差距也随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级债务沉重,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债务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如小水电、道路、标准厂房的贷款利息)、各类创建配资金的投入以及非生产性支出等。

10.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查情况看,全市两位村主要领导文化年龄结构欠佳的状况,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决策能力,多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虑,更谈不上魄力和胆略。甚至个别“问题”人员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村班子,影响团结和工作的开展。

11.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我市各乡镇街道仅有1至2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搬,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另外,农经工作人员在职称评等方面也面临着突出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庄,得益于优越区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较为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村集体经济较为强壮,一、二、三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位于山区、稻区的村,地处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观念陈旧,级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级集体积累困难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村级集体积累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和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和进行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从情况调查来看,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严格的用地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市各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征用和“三提五统”的局面消失,农民的应交款拖而不决,钢性支出的不断攀升,冲抵了积累,坐吃山空。

三是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观原因。我市完成村办集体企业转制,受此负面影响,各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部分村干部怕麻烦受气,不用心;农民群众对村组织发展集体经济不放心,对集体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只要权益、不要义务、不愿出钱出力、不闻不问的现象。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部分村干部群众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从受调查的37个行政村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要求以及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断对村干部施加压力,使村干部都抱着“别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对不起老百姓”的态度,不顾所在村的经济承载能力,盲目跟风,举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村级组织的负担,也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我市村庄分布在平原、半山区、山区,村与村之间条件千差万别,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个模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郊和边远农村,应根据各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干部农民素质等各方面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扬长避短。

1.近郊村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信息通畅、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好等有利条件,在发展二、三产业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农副产品商贸市场。集体投资办市场、商场,以场生财。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过创办蔬菜农贸市场和停车场,年可收租金等65余万元。二是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要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加工业,拉长产业链,而这也正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难点。三是建立服务市场,兴办各类服务实体。本着为民服务的方针,为本地的个体私营企业开展产品推销、供应原辅材料以及信息、运输、餐饮等有偿服务,既为农业和农民走上市场架起桥梁,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装壮大增添一条途径。也可依托原有基础产业,建立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从中收取服务费、管理费,以壮大集体经济。

2.山区要搞好农业资源开发,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开发好。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发展新项目,开拓新产业。发展一些集体统一经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发利用集体自然资源如山地、水资源等,通过招标等形式开发经营,获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现有村级集体的山林、茶园、果园、竹林、水域等资产,使村级集体资产获得保值增值。针对“分得过多,统的较少”的实际,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农户的责任山以及长期失管荒芜的山地,通过规划,向农民返租,统一开发后重新承包给农户经营,获得发包收入。二是合股经营,通过笋竹两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电等项目开发,村与农户或投资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开发经营。三是实施品牌战略,重视科技投入和产品营销,发展优良品种,开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二)管好用活村级集体资产。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村级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财有术,理财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对农户长期放弃管理,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由集体收回后,实行招投标承包经营,提高经济效益。要对属于集体的山地、水等资源实行有偿使用。第二,加强资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积极实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为主的管理办法,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根据有关政策,保护好、发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后的成果,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对使用集体房屋和集体公益设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和公益事业费。第三,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代管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民主监督、财务公开等工作,堵塞村级财务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从调查座谈体会到,我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不论是近郊村、远郊村,还是山区农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极大的扶持,尤其是对山区集体经济基础较差的村,更应加大扶持力度,采取“扶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一是要活用村级留用地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体必须占有生产资料,而土地是现阶段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要维持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必须赋予村级一定数量的土地经营权,确保村级通过土地经营获取稳定的收入。“留用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留给将来农村发展使用的土地。与其留着将来用,不如现在就用,迟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当前关键建设时期,必须突破僵硬的思维定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心保装,适度开发,早开发早发展。从干部群众的呼声来看,村集体占有10亩左右为宜,这样村均固定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维持村级正常运转。

二是要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权。采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等形式推行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兴办企业或开展物业经营,获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到城镇发展集体经济,从非农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部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专用指标,给集体经济薄弱村2至3亩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最低价位在区位较好的城镇规划区内落实地块建设工商用房,以获取稳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级在村内或城镇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民营经济,创办工商企业,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用于补充村级收入的缺口。按工业集聚要求搬迁至其他乡镇工业园区的企业上缴税收,原所在村应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改变引进企业越多,村负担越重的局面,从而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门政策资源,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关部门的涉农政策资金在扶持农村发展上,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且随意性较大。为此,要整合部门政策资源,优化资金配置,规范操作,增强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级组织的财权和事权,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农村道路养护、卫生保洁、绿化等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村级班子成员工资报酬,切实减轻村级组织的开支压力。

(四)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村级负担。

村级债务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要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切实减轻和缓解村级组织的负担,使村级组织在发展集体经济的道路上轻装上阵。一是增收还债。通过大力培植集体收入来源,增加集体收入,提高还债能力。二是清欠还债。主要是加大对农民欠缴的“三提五统”和各项承包费的清缴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坚持执行先党员干部、后农民群众的原则,在广泛动员的前提下,对有能力还款而不还的,必须利用法律手段收缴。三是降息减债。对于高息借款,不管原来达成什么协议,都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利率计算,由乡镇农经站统一换据,签订协议,或由政府进行适当贴息,以此减少村级负债。四是节支还债。严格核算享受误工补贴人员数量,减少工资支出。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会务费等项目要实行限额管理,降低管理成本,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五是核销减债。对村级债务进行全面审核认证,经过核定已确定认为无效的债权债务,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销。六是归责还债。对原村办企业向银行贷款形成的债务,要按照谁借谁还的原则落实债务人,债务由企业承担并负责偿还;企业倒闭的,可以采取股份合作、租赁、拍卖等形式处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规定偿还债务。

(五)加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发展活力。

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至要。一是要配强配好村级班子。特别是要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内选方式,必要时还要突破条条框框,通过下派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人员真正具备带领一方农民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加强村双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民服务、清政廉洁的思想,明确村级班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要加强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到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学习,借鉴经验,因势利导,强身固本。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完善对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纳入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重要依据,对在一定时期内村级班子建设和村级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防止个别村干部采取虚报瞒报手段,谋取不当利益。四是要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对从事村级组织工作达到一定年数的老村干部,离任后要继续落实养老、医疗保险等关爱政策,使村干部有一个盼头,多一份工作干劲。

五、需要调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级留用地政策。

2.村干部报酬逐步统筹。

3.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经费(正常运转经费)的补助政策。

4.发展物业经济的扶持政策。

5.村干部的激励、关爱政策的继续运行。(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6.由村级出资共建农村公共设施的收益回报机制。(水、电等垄断性行业)

篇4

关键词:设施蔬菜;现状;发展建议;问题

设施蔬菜是在蔬菜商品化生产各阶段,人为利用设施、设备进行调节调控管理,提供其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安全蔬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近几年,荆门市围绕蔬菜产业化发展,以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狠抓以设施蔬菜为主的基地建设,加强蔬菜科技推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设施蔬菜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1 荆门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

1.1 概况

据调查,截至2012年9月,荆门市蔬菜基地面积达3万hm2,实现总产量167万t,蔬菜产值2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 200 hm2,总产量约20万t,占12%,产值2.8亿元,占12.2%。荆门市每年3-4月的“春淡”和8-9月的“秋淡”市场供应的自给率达到了68%。目前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荆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抗御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城市保供的双重目标。

1.2 分布

荆门市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市及县(市)区城郊和食用菌主产区,包括东宝区的牌楼镇、子陵镇、栗溪镇、仙居乡;掇刀区的团林镇、麻城镇;屈家岭管理区的何集办事处、罗汉寺办事处;漳河新区的漳河镇、双喜街办;高新区的兴隆街办;钟祥市的郢中镇、洋梓镇、张集镇、客店镇;沙洋县的拾桥镇、沙洋镇、李市镇、官镇;京山县的新市镇、永隆镇、三阳镇。

1.3 特点

1.3.1 设施蔬菜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伊始,荆门市设施蔬菜面积仅5 067 hm2,“十一五”末面积达到6 013 hm2,其中:温室20 hm2,钢架大棚33 hm2,水泥大中棚933 hm2,竹架大中棚67 hm2,竹架小棚4 960 hm2。目前设施蔬菜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727 hm2,增加了12.1%。

1.3.2 栽培设施类型不断增加

随着荆门市设施蔬菜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水平的提高,栽培设施类型实现多样化。用于蔬菜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大棚、钢架大棚、冬暖式日光温室、小尖顶大跨度自动化玻璃温室。用于食用菌生产的设施主要有:竹木砖结构塑料大棚、菇房、连栋菇棚等。荆门市蔬菜栽培设施档次呈不断提升趋势。

1.3.3 设施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近几年,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得到普及与推广,主要包括:冬保温防冻生产技术、夏遮阳避雨生产技术、节水灌溉(滴灌)技术、冲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穴盘轻基质育苗技术等。

1.3.4 设施栽培品种不断更新

荆门市竹木、水泥骨架、钢架结构大棚在蔬菜品种选择上差异不是很大,多选用国产品种,而日光温室多选用进口品种,自动化温室则以新、特、奇、优观赏蔬菜品种为主,经过市及县(市)级蔬菜业务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蔬菜良种更新较快,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1.3.5 蔬菜产品质量不断增值

产地农残检测室的建立、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的推广、栽培设施档次的不断提高、品牌战略的实施,大大促进荆门市设施蔬菜产品质量上档增值。如漳河新区双喜街办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双井”牌西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在荆门家喻户晓,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是市民夏季馈赠首选的地方特色礼品。

1.3.6 设施栽培模式不断创新

为提高设施利用率,增加蔬菜生产效益,各县(市)区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蔬菜周年多茬栽培模式,设施利用率提高。不同设施类型的生产定位具有较大差异,塑料大棚主要用于茄果类及瓜类的春季提早和秋季延后栽培,日光温室、自动化温室主要用于高档精细菜的生产或集约化育苗,蔬菜观光、休闲采摘园应运而生。

1.3.7 设施蔬菜效益不断提高

“十一五”末,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水泥结构大棚、竹木结构大中棚每年每667 m2平均产值分别为1.5万元、0.8万元、0.68万元、0.65万元;截至2012年9月,667 m2平均产值分别达到1.7万元、0.9万元、0.73万元、0.7万元,分别增产0.2万元、0.1万元、0.05万元、0.05万元,分别增长了13.3%、12.5%、7.4%、7.7%。

2 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小,产业化规模有待提高

荆门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南北交界。冬春多阴雨天气,光照较北方明显不足。全国范围内蔬菜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南方利用“天然温室”的优势,主攻北方冬春蔬菜市场,北方利用长日照气候条件发展日光温室,主攻南方的“春淡”和“秋淡”市场,使荆门市蔬菜市场面临南北夹击,在上市时间、价格、品质等方面,都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的面积相对发展较快,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从全市耕地总面积和蔬菜生产总面积的规模来看,仍然所占比例少、规模小,设施蔬菜面积(不含小拱棚)占全市蔬菜面积不足10%,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面积更少。

2.2 设施结构比较单一,对设施栽培研究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荆门市设施类型主要为水泥骨架大棚,存在着空间偏小,保温性差,棚群布局不合理,表现为大小不等,走向不一,棚间距过窄等问题。

园艺设施科研开发能力弱,只有几家企业生产水泥骨架大棚,产品较为单一。近几年从山东等地引进了一些较先进的日光温室,但荆门市冬春季多低温阴雨天气,日照偏少,设施的环境调控能力较差,保温材料覆盖、通风、雨槽等需要进一步优化。

2.3 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不高,与之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不完善

荆门市制定了各类设施蔬菜生产操作技术规程,但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多,挂在墙上的多,真正落实到生产管理上的少,从制定到应用的中间环节力量薄弱,实际上应用的栽培技术中很多仍属经验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并未真正体现到生产上来。

设施蔬菜所采用的新技术很多,对生产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但是大部分菜农的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掌握这些新技术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而技术人员对于设施栽培管理懂的要多一些,设施工程技术则相对少一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荆门市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差,菜农培训不到位,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和设施不能及时得到应用与推广。

2.4 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周期与自然降水时间不符,自然降水利用率极低。同时,传统的灌溉方式多为漫灌,使得设施蔬菜耗水量加大,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据调查测算,采用漫灌方式,设施蔬菜用水量一般为12 000 t/hm2,其经济用水量在6 750~7 500 t/hm2就可满足生产需求,可见水资源浪费达60%以上。

2.5 设施蔬菜规模效益不高,集约化水平较低

目前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各家各户的蔬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也难以创建名牌产品;而且,卖菜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蔬菜产业的升级。

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6 连作障碍严重,农残影响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荆门市许多设施蔬菜产区由于常年连作,管理技术参差不齐,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导致土壤条件恶化,病虫害发生严重,设施蔬菜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不稳定,个别地区呈逐年下降趋势,已经影响到设施蔬菜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目前多数生产者只是追求蔬菜的外在感官质量,以便在市场交易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而对提高蔬菜产品的内在质量缺乏效益推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只对提高产量和减少投入感兴趣,目的是求得生产成本的下降。在蔬菜生产上滥用农药,过量施用化学肥料以及工业“三废”污染而导致蔬菜别是有机氯、有机磷、硝酸盐、重金属及激素的污染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

2.7 蔬菜产品商品性较差,销售方式落后

在调查中发现,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发展建议

3.1 加强设施建设,打造具有荆门特色的蔬菜产品

3.1.1 因地制宜,建设不同档次基地,发挥示范辐射功能

目前荆门市的蔬菜设施基本上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管理水平呈“”竖形分布,低端的竹木大棚和高端的日光温室只占相当小的比例,绝大多数为水泥骨架大棚。在2005年和2008年的大雪灾害中,湖北省被积雪压跨的竹木棚分别是20%和33%,而水泥骨架大棚跨塌的很少,2008年在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抗灾复产保供应”表彰会上,荆门市的水泥骨架设施受到了湖北省蔬菜办的肯定,相继有黄冈、十堰等地引进了荆门的水泥骨架生产技术。

今后,荆门市蔬菜设施栽培应主要以普及型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水泥骨架大棚为主。在部分区县,因地制宜建立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园区,引进适合于本地区的日光温室、智能温室。注重园艺设施的观赏性,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创造条件。如漳河新区在双喜街办车桥村建设占地20 hm2的“昕泰休闲采摘园”,集果蔬设施种植、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开创了荆门都市观光农业的先河。

3.1.2 根据市场确定茬口,确定设施栽培模式

在全国蔬菜总量过剩的情况下,荆门市设施蔬菜生产仍能保持较高效益,得益于成功的市场定位。东北及华北地区的日光温室蔬菜要在4月以后才能大量上市,而3月份海南已进入雨季,南菜供应完毕。根据本地市场供应短缺期,4-5月是“春淡”,9-10月是“秋淡”,为满足城市多样化需要,种植黄瓜、番茄、西葫芦、辣椒、茄子、樱桃番茄、西瓜等作物。实践证明城郊模式促使荆门市的设施蔬菜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再有外界市场介入,产销相匹配,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并持续稳定发展。

3.2 建立和完善无公害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3.2.1 健全无公害设施蔬菜技术培训推广体系

要按照“常规技术抓普及、关键技术抓突破、高新技术抓引进”的思路,大力推广蔬菜先进适用技术,以技术的突破带动生产的发展。同时,全面整合城乡各类培训资源,把菜农培训与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挑选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菜农,通过理论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聆听专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学习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学习工厂化育苗、立体栽培、防虫网栽培、滴灌等新型栽培技术,带头建设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传、帮、带”和典型引导,带动其他菜农科学种植,提高整体生产水平。

蔬菜业务主管部门要重视设施蔬菜通用人才的培养,通过阳光培训计划、蔬菜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栽培管理的通用人才。

3.2.2 控制生产过程

应从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加强产地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健全生产记录档案等方面入手,加强生产过程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荆门市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使全市蔬菜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有标可依。要加大质量标准执行力度,全面推广现有各项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实现生产标准化。同时,在无公害设施蔬菜产地全面推广质量追溯制度,规范生产纪录档案,完善编码和标识管理,建立和完善产品标识及承诺制约机制。

3.2.3 推行节水灌溉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针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水土资源浪费、土壤环境恶化和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问题,应积极采取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措施,降低设施内空气湿度,同时减少肥料淋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尽可能地储蓄、利用自然降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4 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推行工厂化育苗、嫁接育苗

重点围绕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印发“新、奇、特”等优良品种宣传资料,引导专业蔬菜基地菜农主攻精细蔬菜,引导菜农种植产量高、耐储藏、商品性强的特色蔬菜,不断丰富蔬菜品种,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工厂化育苗是在人工创造的优良环境条件下,采用规范化技术措施以及机械化、自动化手段,快速而又稳定地成批生产优质作物幼苗的育苗技术。2009-2011年荆门市大农种业和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在春季西瓜、甜瓜集约化嫁接育苗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一定的经验,今后可在茄果类和其他蔬菜作物上进一步推行。

3.2.5 推荐水旱轮作

因种植模式茬口多年不变,土传病害盛行,连作障碍严重。漳河镇田村的“黄瓜(或番茄)―水稻”茬口模式,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每667 m2利润约5 500元,实现了粮菜双丰收,可在荆门市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大面积推广。在不能进行茬口轮作的情况下,水旱轮作是解决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3.2.6 增加蔬菜多样性,提高设施的周年利用

塑料大棚蔬菜除了果菜的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外,利用多层覆盖可再提前和延后20~30 d,大棚果菜与速生叶菜和根菜可进行间套作栽培,利用大棚架的边行进行夏季丝瓜、苦瓜、葫芦等栽培,棚内套种耐阴叶菜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日光温室主要用于冬季蔬菜栽培,夏季则可利用棚架进行丝瓜、苦瓜等栽培,内部套种叶菜,日光温室内部走道后部套作一些落葵、荷兰豆、菜豆等均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推广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盈利性经营,全面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

3.3.1 健全经营体制,抓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实施多元开发

推进业主制经营,明晰产权,划清责、权、利,支持业主依靠现代管理科学,实现设施的正常运营及优化,使业主、经济实体成为设施栽培发展的载体和主体。

现代化设施栽培的发展,要注重与生产、加工、观光、教育、科研的一体化开发。积极拓展农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教育产业、餐饮服务业,把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建成观光基地、科普基地、学农基地,从而满足刺激并引导多层次、多元化的都市消费,实现复合效益。

3.3.2 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育设施蔬菜品牌

要按照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引导标准化生产、新技术传播、菜农自律、质量责任联保、扩大销售、共同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实现其与市场的对接。走“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以质量赢得市场。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建设施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设施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要重点培育掇刀区的“喜民园”、沙洋县的“小李子”等品牌,以良好的品牌形象行销市场,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3.3 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中介服务组织

在设施蔬菜发展的专业乡镇、重点专业村,都要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与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乡村和种植大户延伸,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4 建立和完善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推行设施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3.4.1 加强产地管理,加强设施蔬菜投入品监管

良好的产地环境和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生产无公害设施蔬菜的基础,应严格依照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关于产地条件与生产管理及产地认定的有关规定,依法加强产地建设与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健全产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程序,加快产地认定步伐。同时,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与保护。

3.4.2 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推行国家、省级和地方蔬菜种植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组织生产。着重完善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检测机构,并在基地、大型超市、蔬菜批发市场配备检测设备和人员,加强检验检测,保证上市蔬菜质量安全。

3.4.3 完善市场体系,搞活设施蔬菜产品流通

加强城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等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增设无公害蔬菜专摊,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学校、企业与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抑制菜价虚高现象发生;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和流通企业建设产地蔬菜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设施蔬菜采收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完善绿色通道,确保设施蔬菜运销畅通,减少运销成本。

3.4.4 提高商品性,提升设施蔬菜产品形象

设施蔬菜产品上市前通过分捡、净化、包装,显著改善了产品的外观质量,达到大小整齐,色泽一致,清洁卫生的标准,再加上生产企业、商标、安全检测标志,表现出良好的商品性。这样,一改过去“大、老、粗”的不良形象,在市场上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超市的货架上可避免散落脏乱的局面,能走进大雅之堂。

篇5

但是,在现代城市植物景观设计实践中,存在着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低下、植物景观“千城一面”、植物微观群落不稳定、忽视乡土树种的应用等问题, 本研究针对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现状和问题提出植物景观设计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生态性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景观设计;问题;对策

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的主要体现者和功能的主要承载者;植物景观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关键内容。在景观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形态特征表现自然美、利用植物的色彩和季相变化表现季节美、利用植物的装饰特性表现艺术美、利用植物的寓意和象征表现社会美;在功能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使其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

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由于设计者和决策者有时会忽视或片面理解园林植物的主导作用,导致现代植物景观无论在观赏性,还是在功能性都存在一定问题。

1.1城市原有植物景观系统的破坏

在城市绿地的建设或改造中,往往有片面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而忽视其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现象;有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其原有的生态系统无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有些林带本来是生态通道,结果被新修的所谓景观大道截断;而大面积的城市广场和硬质铺地中也很少考虑植物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1.2城市物种多样性的破坏

景观生态学上衡量城市景观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本土化程度。物种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因素。由于片面地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在我国各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都存在大量引进外来的植物品种种植的现象,有时甚至完全不顾本地的气候和土质状况。由于外来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地加以改变,生态群落遭受破坏;此外,为了街道的整齐和气势的营造,往往整条街栽种单一树种而不维持原始状况下多树种的混种,最终导致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是城市生态系统变得脆弱而不稳定。

2.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问题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与建设中的滞后、不合理的观念,导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低下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采用西方古典园林中常用的大面积草坪和灌木林修剪成模纹图案的绿化方式,或者在草坪上种植花卉组成色块图案。这种植物景观形式虽然具有草优美、整齐的景观效果,但从生态学上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中国传统的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相当高。这种“事倍功半”的做法是不可去的,也是不应提倡的。

2.2植物景观“千城一面”

对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解缺少深度和内涵,设计作品仅仅停留在概念、形式提出的水平上:有的将植物景观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栽花种草,植物景观处于喷泉、雕塑、小品等人工景物的附属地位;有的偏爱以植物材料构成图案效果,热衷把植物修剪形成整齐划一的色带或几何形体――如此种种的做法,使得国内一些城市因缺乏城市特色而导致“千城一面”,未能形成特色的城市地域性景观。

2.3植物微观群落不稳定

植物微观群落是植物与植物之间建立的互惠的、共生的关系。特定的“乔灌草“组合的搭配是物种亿万年进化的结果:符合自然规律,并且能够使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生长良好、使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但是,从植物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来看,设计者主观性的把一些不具备共生关系、甚至不能共同生长的植物种植在一起,使植物微观群落变得非常不稳定。

2.4忽视乡土树种的应用

乡土树种具有最佳的本土适应性和文化传承性,代表地方特色。但是由于设计者的观念问题和当地苗圃的种质资源问题,使乡土树种的应用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很难使这一理念得以充分的理解和应用。

3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对策

现代植物景观设计承担着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游憩场所的功能。在现代植物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吸收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借鉴外国园林建设的优秀经验,实现植物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1科学性

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非常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不同的要求,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相互关系,所以,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依照植物之间的微观群落的互惠共生关系,搭配植物。

3.2文化性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植物文化,植物成为为人们赋予文化信息的载体。众所周知,梅兰竹菊、玉堂富贵都有其代表性的树种。此外,本土树种也可以代表当地文化。例如,哈尔滨就有“榆都丁香城”的美誉,榆树和丁香是我国旱地地区的本土植物,更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3.3艺术性

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可以用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形式美规律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灵活运用,创造出极富艺术性的植物景观。

3.4实用性

优秀的植物配置景观具有明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黑龙江省北方森林植物园内种植的郁金香每年就会为植物园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每年的郁金香花期,会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一赏百花盛开的景象;另外,郁金香的切花也可以为植物园带来可观经济收入。

3.5生态性

3.5.1生态位原则

从生态学上说,生态位是指处于群落中的物种,在时间、空间和营养方面所占的地位。植物空间的生态位,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是指植物空间提供给人们的或者可以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如土地、气候、休憩空间、交通等)的集合,反映植物空间的现状对于人们各种活动(主要是游憩活动)的适宜程度及吸引力大小,良好的生态位比较适宜人们的各种活动,对人的吸引力比较大;从微观层面上讲,良好的生态位是指构成植物景观的每一种植物处于合理的空间分布,在它所处的生态空间都能比较健康的生长,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

3.5.2引入绿量概念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用以衡量城市绿化水平的三项主要指标,而仅应用绿地率和覆盖率这两个指标,已不能满足确切评价城市绿地景观状态和生态效益的要求,于是“绿量”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提出来。叶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利用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的器官,因此,植物景观空间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于植物叶片面积总量的大小。以叶面积为主要标志的绿量,是决定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例如,在具有相同绿地率的城市用地中,不仅可以有草坪和乔灌草复层结构群落的不同种植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绿化覆盖率,而且,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也不一样。可见,合理的植物配植可充分发挥其增湿、降温、调节环境小气候的作用。

篇6

4月,百度公司声明将不再提供盗版音乐下载链接,并于5月新的音乐搜索“百度听”,用户可以在线收听、下载正版音乐,将通过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向版权所有人不支付版权费。备受媒体瞩目的中国音乐界从业人员对准互联网企业的“维权风波”至此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网络侵权肆虐的新媒体环境下陷入困境近十年的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看到了一丝曙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课题将通过纵向和横向研究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脉络,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试图探讨在新媒体这一双刃剑下未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新媒体与流行音乐

20世纪初,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在美国诞生,成为现代流行音乐的起源,以独特的]绎方式刷新了受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在我国,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对流行音乐的界定并未达成统一。“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历史上看,它是在大众传媒上――并且是通过大众传媒――得以不断地发展的’。”①纵观流行音乐发展的脉络,其发展、变革与媒体环境的变迁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工业的技术发展为流行音乐的制作、传播载体等硬件方面提供了基础,如从黑胶唱片、磁带、CD到MP3;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则为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不断地构建全新平台,无论是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还是以互联网、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无不为大众与流行音乐的“亲密接触”搭建了桥梁。

当下以无孔不入之态势融入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新媒体,给流行音乐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其以传播覆盖面广、获取便捷廉价、互动性强、受众以及传者都可为一般大众等特点,极大地扩大了流行音乐传播的范围,促使大众成为传播的主体,并通过新媒体行使新的权利。另一方面,相对于当年收藏磁带、唱片而言,通过新媒体获得的内容更加新鲜、快速,且价格低廉,对以往通过握有版权而进行唱片复制和销售为经营形态的传统唱片业发展带来了致命威胁,而这也为流行音乐发展的品质保障带来了负面的效应。在新媒体大潮来袭的环境下,如何为中国流行音乐构建一个适合其健康发展的环境,形成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流行音乐生态链,从而真正为大众提供有品质保障的音乐文化产品?

二、传统媒体环境下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在互联网、手机媒体还没有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对唱片公司来说,最好的推广新歌的途径毫无疑问首选广播电台,收音机是年轻族群在大学、工厂宿舍里获取资讯尤其是音乐资讯的最大来源;其次,电视台的MV播放、艺人访谈、歌友见面会、音乐颁奖礼也有很高的收视率;报纸、杂志在当时也能起到相当大的推广作用,尤其是《音像世界》、《流行歌曲》、《通俗歌曲》、《音乐生活报》等一些专业类的音乐报刊,对音乐的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上海电台音乐台是全国最早以播放音乐为主的广播电台。1991年,以太平洋影音公司为首的几间唱片公司在广东推出一大批新歌,《涛声依旧》、《小芳》、《蓝蓝的夜蓝蓝的梦》等新歌通过广播开始逐渐向内地渗透,而在同期应运而生的广东音乐台,也以它新颖的直播方式和最新的流行歌曲引发当地收听率狂潮,同时掀起音乐广播在全国遍地开花,《中国歌曲排行榜》、《东方风云榜》等由各地广播媒体主办的广播新歌榜也成为一种时代收听指标,听众纷纷以专业主持人推荐的上榜歌曲作为收听方向。1989年,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栏目《旋转舞台》连续播出两期名叫《潮――来自台湾的歌声》的音乐专题片,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声画相得益彰的MTV开始成为音乐传播的另一种手段。中央电视台也开始用MTV这种形式推广歌曲,《红旗飘飘》、《大中国》、《星光灿烂》等主流文化歌曲就是在央视早间的黄金节目《东方时空》中被大众所知晓。1994年,内地流行音乐进入“井喷期”,南京电台主持人黄凡策划“光荣与梦想――94新生代]唱会”将国内的唱片公司、创作人、乐评人、歌手和媒体聚集在一起,创造出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一片盛景。

三、新媒体的盛行促成中国流行音乐

发展进入拐点

1.新媒体为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搭建了新型且无限广阔的传播平台,促成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声音和音乐的载体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CD诞生,音乐产业开始进入数字革命。随着数字存储和音乐播放的不断转变,90年代,MP3这种虚拟的、“非物质”的存储新形式也应运而生。技术的革新所带来的数字化渠道,为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1995年,音乐人)村创作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当时并没有任何唱片公司对该作品有合作的意向。2001年,熟悉互联网技术的)村将这首歌放在了网上,引起广泛流行。2003年,网络歌曲的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老鼠爱大米》、《丁香花》、《两只蝴蝶》等作品纷纷通过互联网开始迅速传播,并且在最短的时间内红遍大江南北。有志于进入流行音乐行业的新人无须再通过唱片公司、春节联欢晚会、青年歌手大奖赛等传统途径,只要选择互联网就有机会传播自己的新歌。“艺术家的唱片通过网络发行,不经过唱片公司而直接抵达听众,这个通常被称为新媒体的‘去中介环节化’过程,已经产生出很多创新性的结果。”②

作为新事物的新媒体凭借其廉价性、共享性和互动性促成了流行音乐传播革命性的转变。一方面大众可以便捷、廉价地接触到流行音乐,同时网络平台也使得大众可以通过“去中介环节化”直接成为流行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例如庞龙、香香、杨臣刚等网络歌手就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自主将音乐传播给大众,并获得认可而成为流行音乐的明星。另一方面大众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流行音乐排行榜快速地获取时下最受欢迎的流行音乐,通过网络交流形成对流行音乐的“口碑营销”,使得流行音乐广泛传播。新媒体对流行音乐发展的正面效应,为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搭建了新型且无限广阔的传播平台,促成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2.新媒体的崛起对传统唱片业的冲击

太合麦田音乐董事总经理宋柯从2000年开始注意到,自己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网上寻找歌曲,相对于当年收藏磁带、唱片而言,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资讯和内容更加新鲜和快速。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盗版对正版唱片的销量市场有很大的挤压。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用户数量急剧上升,通过互联网和无线网络下载音乐变得更加普遍和便捷。2006年开始,传统唱片公司强烈感受到新媒体对国内唱片销量的严重威胁,甚至盗版商都能感受到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传统盗版所具有的优势包括容量、速度、价格等,都无法与互联网相比。流行音乐的载体与传播方式都发生了质变。曾担任新浪网娱乐频道主编的雷振剑在上大学的时候最经常买的音乐刊物是《当代歌坛》,对他来说,看杂志是获取音乐资讯最主要的形式,但感觉时效偏慢。2003年,他开始感到新媒体来了,“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电驴等P2P下载工具、各种客户端都成了音乐宣传新的途径,最直观的感受是获取音乐的时间和成本都极大的降低了。”而百胜年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樾在谈及新媒体对传统唱片业的影响时说道,“这种更新换代跟以前的CD替代磁带、磁带替代黑胶唱片不一样,以前是一种实体替代另一种实体,也就是说你还是要花钱去买黑胶唱片、买磁带、买CD,但现在有可能是不花钱就可以下载到MP3歌曲。”由于针对新媒体环境的法律没有及时健全,互联网及无线网络得以在几乎没有监管的环境下免费使用音乐,给传统唱片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四、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现状

1.彩铃改变音乐传播途径,成为传统营销向数字营销的转折点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唱片公司也逐步寻求新的营销模式与策略。数字营销就是其中一种创新模式。数字音乐是以数字格式进行存储、可以在互联网和无线网络上传输的音乐。根据使用终端的区别,数字音乐划分为在线音乐和无线音乐两种,前者用户主要以PC(个人电脑)为终端,后者则主要以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为终端。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都是数字音乐的传播不可或缺的主流渠道。

彩铃,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项“移动梦网”业务,当被叫客户开通该业务后,主叫客户拨打被叫用户手机的等待接通时,听到的就不再是传统的嘟嘟回铃音,而是一段悦耳的音乐或一句问候语。以中国移动为首的手机彩铃营销,就是把新歌营销变成一个媒体推广加上版权销售的过程,中国移动在彩铃营销中的获利会按分成比例回馈一部分给内容提供商。

“我们在无线音乐的收益已经远远超过当年正版唱片所带来的收益。大家已不能简单地把手机、互联网看成是单纯的媒体推广,它连销售都已经带着了。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而以前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是不帮你销售产品的。”宋柯在谈到唱片工业从传统营销向数字营销转化的时候,做出了以上表述。

2003年左右,这项原本属于通讯业务的新技术开始对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利润远远超过原有唱片销售的水准。但由于利润反馈机制没有形成,音乐创作者的境遇却没有随之好转,反而因为彩铃对唱片销量的冲击而跌至谷底。此外,由于无线传输带宽的影响,彩铃与生俱来的粗糙音响效果、掐头去尾的小品特征,为音乐带来了浮躁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乐人的创作取向,降低了音乐品质。

2.新媒体时代下,数字音乐的挑战与机遇

数字音乐已成为当前音乐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根据国际唱片业联盟(IFPT)的数据统计,2009年,全球数字音乐销售达到43亿美元,比之前同比增长3.63亿美元,增幅达9.2%,目前,在全球唱片公司收入比例中,数字音乐收入占据25.3%。在美国,数字音乐的销售比例是43%,几乎占到了音乐销售市场的一半比例,其中苹果公司的iTunes在线商店占据了较大份额。

中国的数字音乐进入产业化发展是在2004年前后。用户免费、广告付费的形式为当前在线音乐服务商最为主要的营收方式。根据艾瑞数据报告,2009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达到17.9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九成以上收入来自手机的无线音乐收入,互联网在线音乐收入规模仅占7.9%。在线音乐营业收入中,80%以上来自广告。

在中国的无线音乐市场,无线音乐服务提供商的营收仅占无线音乐服务总收入的5.3%。而电信运营商音乐服务的营收则占整个无线音乐市场规模(无线音乐用户为无线音乐内容提供的费用)的94.7%。由唱片公司或者音乐版权拥有者制作音乐内容,中国移动或者电信、联通提供传输通道和收费渠道,SP公司提供服务,消费者买单的模式是目前数字音乐产业主要脉络,但由于传播渠道垄断而造成的分成比例不合理为流行音乐产业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对此,杨樾谈到:“一个比较良性的市场,应该是手机制造商和无线的运营商都是渠道,这些渠道如果要持续挣钱,就得最大限度去保护内容供应商的权益,只有内容供应商觉得能够获利才能有动力生产、好的音乐,这个市场才能良性发展。”

中国目前有7200多家在线音乐网站,而其中提供正版音乐下载服务的不足20家。大量正版音乐被免费试听和下载,某搜索引擎网站因为长期提供免费的下载链接地址,多次被国内外的唱片公司或版权拥有组织诉诸法律诉讼。

在现行音乐数字营销环境中,运营比较稳定而且受到众多海内外版权拥有者认可的是Google提供的音乐搜索。Google投资的巨鲸音乐网和金牌大风、华纳、滚石、索尼等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以及全球140多家独立唱片公司、国际四大词曲出版商和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上所述的版权拥有者提供下载授权并提供作品。Google中国在音乐搜索页面当中嵌入广告,广告费将以版税的形式返还给唱片公司或其他版权提供者。唱片公司或其他版权提供者也很乐于用这样的形式把自己的音乐内容用高质量的MP3格式通过google音乐免费提供给消费者,进而提升自己的市场接触度,为线下运营模式比如实体唱片、实体]唱会、实体电影等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可能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数字音乐网站的盈利模式只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媒体模式的服务,即:内容免费,依靠广告作为主要收入;另一种是电子商务模式,即用户需要为音乐内容付费,用户只要支付少量费用,就可以获得比以往CD时代便宜得多的数字音乐产品。上述两种模式将在未来的音乐盈利模式中并存一段时间。绝大部分音乐内容会以免费形式提供给用户,但少部分高质量的音乐产品会提供给有专业需求的用户。

3.借助新媒体平台,促成流行音乐作品有效推广

杨樾在谈及新媒体对传统唱片的推广作用时进行了举例说明:内地摇滚乐领军人物汪峰在其唱片《信仰在空中飘扬》正式发行的前三天,在Verycd(电驴)网站上已有人上传并且可以下载。对此,汪峰十分气愤并表示要发谴责声明。但杨樾则认为Verycd首页的流量非常惊人,选择那个网站的都是懂音乐爱音乐的人,即是精准有效的用户,把唱片放在网站首页等于是在为汪峰及其作品做免费推广。汪峰的这张唱片下载量达到了几万,实体唱片也卖出了数万张,这在目前中国的唱片市场来说已是天文数字。可见,互联网平台从推广的角度来看,也有扩大实体唱片知晓度和销量的作用。豆瓣、虾米网等这一类的文化音乐网站构建了音乐文化互动平台,提供了大量音乐文化资讯及作品,上面活跃着大量音乐创作人及热爱音乐的受众,也为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为自由而广阔的平台。

4.]出市场成为流行音乐发展的头号救命稻草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音乐迎来了一些机遇,但唱片公司靠传统唱片和数字营销维持收支平衡并不在多数,他们在抓住数字营销的同时,也将]出市场开发作为主要支柱。

近年来,中国音乐节出现了急速发展的态势。到2010年,音乐节的数量已经飙升到92场,增加量比2009年音乐节数量的总数还多,达到48场,增长速度高达109%。经过几年发展,音乐节逐步进入良性的循环,同时也获得了很多政府方面的支持。音乐节不仅成为大小长假中的“亮丽风景线”,还成为各大城市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抢手货。另外包括个唱、音乐节等现场的]出开始走出了高成本、高制作但不盈利的怪圈,近两年来]出商们更注重]出内容的品质及科学合理的营销,现场]唱会的成活率也大大提高。现场的]出为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动力,但仅仅靠]出来获得利益还远远不够,对版权本身的鼓励作用不明显,行业依然缺乏造血能力。]出商获利,而创作歌曲的团队并未能从中得到相应的回报,音乐创作就缺乏动力,最终音乐产业也会成为无米之炊。

五、新媒体环境下,未来流行音乐产业良性

发展的探索

1.加大针对新媒体渠道的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中国音乐产业链条中大部分环节都是在免费或者半免费地使用音乐产品,如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免费下载、卡拉OK、公共场所的播放、广播电视播放等等。

国外新媒体下音乐传播则有值得借鉴之处。例如日本,在音乐产业方面有很规范的行业环境,不管是互联网与手机、]出市场、卡拉OK市场都有相对健全的法律进行规范,并有专门的协会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执行。日本很早就已实现了手机的支付方式,消费者通过手机钱包付费就可以获得一个唱片的数据包。而在欧美地区,例如苹果的iTunes,一首歌下载收费99美分,一张专辑9.9美元。他们通过建立通畅和完善的渠道,最终能实现用户付费的分成能回报到音乐人的手上。

尽管在短时间内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健全的产业链并不现实,但音乐产业迫切需要国家版权局等官方机构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保护版权。只有对创作利益的根本保护,流行音乐及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远。而通过微支付、互联网和对版权方版权体系的保护和分发,才有望形成这个产业最大的盈收。

2.建立音乐产业链多赢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产业链条中的运营商、SP、唱片公司、音乐人以及内容供应商已开始共谋前景,逐步实现资源的合作和共享,其运行的理念和模式初步具备了资源整合的雏形。近十年来数字音乐产业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中国移动的彩铃利润榜上。通讯行业运营商利用数字音乐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但音乐产业却并未在其中得到合理的回报。因此,音乐产业链条要形成良性循环,真正促进流行音乐产业长足发展,产业链条的合作模式和分成模式都要顺势调整,从而真正实现多赢。

3.营造流行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应努力营造有利于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在知识产权保护、原创音乐发展、财政资金扶持、重大项目规划用地保障、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使用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2008年,前华纳唱片中国区总裁许晓峰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深圳大梅沙海滨成立梅沙音乐基地,吸引了太合麦田等一批唱片厂牌陆续在基地设立工作室,目前,唱片制作、数字营销、音乐现场活动、唱片发行等产业链条已在基地初具规模,沙滩音乐节也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并已于日前成功升级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未来,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具有借鉴性音乐产业基地建设,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适应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的模式与产业链。

4.加强数字音乐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

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音乐制作机构的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并通过培育及引入有经验的大型唱片机构和数字营销顾问,对整个音乐产业链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让更多的音乐机构、制作企业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应为专业的音乐创作、制作、营销人才提供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为数字音乐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结 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提出,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流行音乐虽然有所发展,但还存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知识产权等政策法规不够健全、人才的培育与储备不足等问题。在三网融合大背景下,唯有全力推进音乐的产业化进程,打通数字音乐的传输通路,寻求音乐产品的增值途径,同时大力加强音乐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音乐人的原创积极性,建立流行音乐成果的保护和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音乐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方为流行音乐长足发展的可行之路。

①[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斌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158 页。

②(意大利)詹尼・西比拉(Gianni Sibilla)著, 陆正兰译:《“当新媒介是个大事儿”:互联网与流行音乐语言的再思考》,http?押//www.semiotics.net.cn/xjyw_show.asp?芽id=893

③SP(Service Provider)是指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应用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负责根据用户的要求开发和提供适合手机用户使用的服务。SP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增值接口为用户提供服务,然后由运营商在用户的手机费和宽带费中扣除相关服务费,最后运营商和SP再按照比例分成。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资助课题)

篇7

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传统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各个国家开始探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在四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通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资源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二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不同的工厂集聚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让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三是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如德国大力推行固体废弃物再生回收利用,废物循环、建筑废料、玻璃瓶回收和废纸再利用率分别达到50%、72%、85%和88%;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生态学原理统筹规划工农业、生产消费、城市农村的发展。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也越来越大。对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法规,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全国掀起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热潮。××作为西部欠发达市,要解决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 “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坚持把节能降耗列为各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严格考核。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关停、拆除了立窑水泥、小焦炉、火力发电等落后生产线,去年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至35%。节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胜隆能源实业30万吨甲醇汽油、春光油脂20万吨生物柴油、洋县玉虎化工三废混燃炉节能改造、万邦置业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燎原航空机电综合改造等一大批节能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用,去年38个节能项目投资达24.2亿元。节能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节能执行率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高油耗客货车退出营运市场速度加快,节能灯具安装近20万套。据测算,去年全市能耗下降量为20.8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589吨标准煤,同比降低4.22%。

二是清洁生产实现新突破。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为主逐步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八一锌业、汉钢集团、振华生物、南化公司、中材水泥等6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略阳新兴洲工贸公司荣获省级清洁生产审核先进单位称号。汉烟、略钢、陕飞集团清洁审核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清洁审核推进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八一锌业实现经济效益7366万元,节水、节电分别达14万吨和1087万kwh,削减二氧化硫157吨,减少排渣1582吨;汉钢集团实现经济效益1894万元,节电103万kwh,削减二氧化硫269吨,回收粉尘1万余吨。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新进展。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如大秦汉生物公司利用薯渣生产无抗饲料养猪,用生猪粪便做沼气,用沼液养鱼,沼渣做有机肥料;南化公司利用工业废气废水提炼纯碱、八一锌业回收废气生产工业硫酸、秦吉公司利用粉煤灰加工混凝土砌块、汉钢集团从集炉煤气中提炼硫胺等,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管理逐步规范,占地75亩的交易市场及加工中心开工建设。

四是循环产业链条日渐形成。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矿产开采—矿石—水泥建材,铁矿石—铁—钢、铅锌矿—烧结矿—锌锭,烟草种植—加工—卷烟、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成药、铸造—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六大循环产业链。特别是各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配套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比如远东化肥、定军山水泥厂等企业,利用八一锌业、汉钢集团的硫胺、冶炼渣等资源,生产有机肥料和新型水泥等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是生态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全市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认定面 积达110.7万亩,获得认证企业73个、认证产品107个。大力实施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新式沼气池5.86万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69.1%,每口沼气池户均年节约燃料和电费300至400元。随着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的广泛运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猪药茶菜渔等循环农业产业链。注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化肥使用强度同比下降16.5%,农药使用强度同比下降8.7%。

六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种苗培育、经济林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大气治理工程,汉江水质出境断面始终保持在二类水平,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近年来都在300多天以上,去年达到332天。扎实开展城市联创,城市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等称号。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已成为××扩大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张响亮名片。

我市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低层次、小范围、短链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循环经济理念意识淡薄。据问卷调查,全市仅有18.3%人偶尔听说过循环经济,32%的群众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一些部门和单位狭隘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与政府部门无关。一些企业经营者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对废弃物再生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关注也不够。一些群众由于长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淡薄。

二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偏高。我市经济粗放型发展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传统工业比重较大,能耗大的行业所占比重较高,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总体相对落后,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主要以煤为主,资源消耗量大。近几年,虽然我市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能耗高、浪费大仍然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20xx年,我市万元gdp能耗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0.499吨和0.298吨标准煤。

三是废弃物处理任务繁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去年达到357.5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仅为38%。11县区中仅有污水处理厂1户、垃圾处理厂4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40.4%。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乱采乱开、采“富”弃“贫”、挑“肥”捡“瘦”现象严重,尾矿库等矿石堆积量较大,矿山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环境状况堪忧。

四是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全市现有研究所大都设备陈旧老化,人才资源匮乏,研究资金短缺。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具有资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机构仅有1户,且仅限于化工、钢铁行业。全市企业科技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较差,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五是政策扶持亟需加强。循环经济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能,要求政府采取更多的推动措施。近年来,虽然我市组织实施了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55315”科技创新工程,但总体来看,尚未在领导体制、政策导向、价格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合力,目前,除试点项目和示范企业外,多数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尽管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是希望多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正在增多。一是中省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政策,省上也出台了许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有力指导。二是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委于20xx年和20xx年分两批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我市借鉴试点省市成功经验,避免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国务院作出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我们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钢铁业、有色金属业、轻工业、物流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措施,只要我们努力争取,必将赢得更大的支持。四是我市已被纳入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提高产业集聚度,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作为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带,必将促进××在区域间的经济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应把握的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等各个方面,既是发展理念的极大升华,又是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我市而言,在思路确定上必须坚持纲举目张原则,扎实做好功能分区、产业发展、循环层次三项重点工作,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的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新局面。

(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确定功能分区,意在彰显和提升发展优势,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必将享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惠。如何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做到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综合考虑各县区资源基础、园区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因素,应把我市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中心区和辐射区,进行分层布局,整体推进。中心区应包括汉台、勉县、城固、南郑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余县列为辐射区。确定这一功能分区定位,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有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从理论依据看,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资源、人才、信息总是受利益驱动向经济相对活跃地区流动,这些地方不仅有聚集效应,也有辐射效应。通过集中力量加快发展中心五县区循环经济,必将带动辐射其他各县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整体提升我市的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和区域竞争力。从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看,中心五县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3%左右,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53.8%,全市骨干企业、支撑产业也大都分布于此,加之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技术研发力量相对较强,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加快发展循环产业。发展循环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从我市现实基础来看,要以循环工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形成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和循环服务业互动发展格局,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第一,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工业。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工业强市的始终,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重点拉长延伸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共生耦合、协调发展。装备制造方面,以汉航集团、陕飞集团、燎原航空、汉川机床、汉江工具、汉变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发展中小型运输机及支线客机、航空起落架、数控机床、电测传感器、特种变压器和微型汽车等,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钢铁生产方面,以汉钢、略钢为龙头,形成铁矿石—精矿—烧结矿—铁—钢—板材/线材产业链。有色冶金方面,以八一锌业为龙头,重点推进铅锌矿—精矿—烧砖矿—电解锌/锌合金/超亚细金属锌粉和镍精矿—高冰镍—电解镍(硫酸镍)—氢氧化镍—镍氢电池两大产业链。同时积极培育矾钛磁铁矿—钛精矿—四氯化钛—海绵钛—钛材—钛合金产业链。新型材料方面,以台玻集团和市内优势非金属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提升硅矿石、石膏、板岩精深加工程度,向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打造以硅石、石膏为主体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方面,以汉王、汉江药业为龙头,扩大天麻、杜仲、山茱萸、猪苓、西洋参等优势药源种植规模,重点开展药物中间体提取和中药饮片、胶囊、制剂等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形成以中药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同时,加快镇巴特大油气田勘探工作,以本地开采、初级加工和异地精深加工相结合的模式,形成油气石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陕南油气化工产业基地。

第二,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在农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厉行节约,推广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将绿色理念置入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各个环节,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和有机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烟叶和猪药茶菜渔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发展观光农业,打造种养殖—精深加工—无公害农产品和种养殖废弃物—有机饲料—有机肥料两大循环链,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检测检验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扩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实行无公害、绿色生产。大力开发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建立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程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重点实施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等,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形成大农业内部良性循环。

第三,提倡生态绿色消费,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条件。要围绕“一心一带、两线三区”旅游空间布局,把清洁化、生态化、节约化贯穿在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过程中,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格局,推动旅游业向主导产业跃升,努力把××建设成为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二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西汉高速公路和我市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及地缘优势,培育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城乡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快建设辐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努力发展生产业,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促进商品流动、资源节约和设施共享。三要大力发展会展业。我市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我们举办的菜花节、茶叶节、柑桔节、樱桃节人气旺盛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搞好新的会展资源开发,加快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延长会展产业链。四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借助西北联合大学抗战时期迁驻××的历史渊源,密切加强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争取他们能在××恢复设立分校,或设立联合办学机构,借此吸引西安、成都等地高校来汉办学,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培训业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推进“放心食品工程”,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计划。

(三)建立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循环层次。主要目的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最终实现全市范围内物质和能源的有效大循环。从我市实际来看,要以企业为主体,突出资源消耗减量化和资源利用循环化,在建设循环型企业、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城市循环体系。

第一,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力度,建设循环型企业。要以六大企业集团和八户明星企业为重点,从财税政策、协调服务、配套建设、项目争取等方面大力扶持,建设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紧制定全市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废气、废水、废渣、余热等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加快精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节能节料节电水平。钢铁冶金企业,要加快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钢渣、尾矿渣的回收利用,推进焦炉煤气向有机肥、化工原料的转化。医药化工和非金属矿开采企业,要减少污水排放,加强中水回收利用。同时,做好产品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无污染产品。

第二,加快工业区改造步伐,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目前,东部沿海都在争先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我们要抓住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机遇,加紧编制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积极向上争取试点。开发区要借助自身良好发展基础,突出航空电子、现代中药两大产业特色,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建成为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铺镇航空工业园、褒河机械工业园、勉略宁冶金工业园等园区,要结合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促进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产业集聚循环发展。创新园区建管机制,可以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积极探索与沿海地区在我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第三,大力推广固定废物的再利用,建设循环型生态城市。加快发展静脉产业,在中心城区和各县建设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培育和发展地域性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处理基地,重点推广利用尾矿与沙石并用生产彩砖、利用钢渣和粉煤灰混合料生产高性能水泥等成熟技术。以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电脑及电子废弃物、废金属及包装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废旧家电等废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江南污水处理厂等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以上。建设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继续推进市内出租车和机动车油改气。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活动,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在新建小区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系统,推进旧住宅小区绿化改造,创建绿色社区,建设绿色××。

三、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构建支撑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必须突出重点,以满足我市重点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聚集区发展需求为核心,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总体来看,我市交通不畅、成本高、运力紧,煤电气等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下大力气破解交通能源等难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靠保障。一要大力破解交通瓶颈。以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打通××与周边的交通连接。特别要加快西汉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武都至阳平关连接线、阳安铁路复线建设,抓好十天高速、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建设,抓紧建设××新机场。市内重点改造、完善、优化城乡道路结构,提高循环经济中心区和辐射区连接道路的等级,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要大力破解能源制约。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市内开发与市外合作相结合,统筹电、气、煤、油等能源建设。加紧××电厂、大唐略电火电项目和城乡输配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工程、宝鸡至××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等项目,大力开发水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扩大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例,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三要大力争取中省在我市设立内陆口岸,建立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有效的联络协调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便捷、低成本的通关条件。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型经济比重较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是要推进矿场资源综合开发和节约利用,加快形成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链条,促进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进步。一要加强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管理。坚持对铁、铅锌、镍、钒钛、硅矿石、石膏、板石等热点矿产、重点矿区实行最低开采规模和开采总量控制,尤其是对从事优势矿产资源开采的中小企业,实施严格“三率”(采矿回采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管理,统一纳入市级监管体系。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补偿费与采矿回采率挂钩制度,激励企业加强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利用。二要提高矿产“三废”回收利用水平。鼓励冶金企业和矿山企业对铁尾矿、矿泥石、废石、废水以及尾矿渣回收利用,实施选矿工业废水压滤处理和尾矿库外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推广钢铁、铅锌等冶炼过程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变废为宝,提高“三废”资源化水平。三要建立矿山生态恢复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杨家坝铁矿等重点开采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恢复。对停用的采矿场、尾矿库和其他工矿用地,制定生态恢复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植被恢复。按照谁破坏、谁恢复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切实解决生态恢复治理投入问题。四要加强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快病险水库、堤坝等除险加固工程,强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监测、治理和防范措施,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汉江、嘉陵江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城市污染防治等“蓝天碧水”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和咨询服务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有着更高的需求。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托陕西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借助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外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快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循环型技术、工艺和设备。当前要围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有机农业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尽早攻关。二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平台。依托××环境保护协会、环保研究所,建立全市固体废物交换中心,并尽可能与市外网络连接,定期公布企业副产品和社会废旧物资供求信息,实现固体废物动态化管理和资源化处置。积极引进循环经济技术咨询、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循环技术推广应用。三要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循环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结合企业不同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懂清洁生产、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家队伍。市内大专院校可以为企业代培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主动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四)扩大开放合作和项目包装推介。近年来,我们在加大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来者不拒,“捡到蓝里就是菜”,不管项目好与坏;项目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结合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科学招商,合理布点,把循环经济发展落实到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上。一要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全市筛选的318个近期和远期循环经济项目,要实行统一策划包装、统一推广,建好外商信息库和外来投资企业库,增强包装推介项目的针对性。对今后新增的项目,要严把审批关,凡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的,不立项、不建设。二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抓住当前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与东部沿海地区政府间的经贸合作,密切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行业协会及商会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大公司的交流,构建与天津、省有色集团长期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外资投向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投向产业园区。三要创新投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经营机制,特别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要在市上统一规划、支持和监督下,逐步建立“政府参与、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监管”的管理机制,走社会化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四、努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些影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围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必须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降低成本,创造条件,让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紧编制,今年内将出台,下一步要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内容和重点,加快编制全市循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聚集区内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制定更为详细、更具有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各县区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抓紧做好各自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有机对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把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规划设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通过重点扶持,示范引导,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抓紧制定我市配套激励措施,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引导支持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和大型生态项目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为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进行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支持。加快研究制定全市清洁生产管理办法,适时制定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完善排污交易权、污水处理收费等制度。加大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制氛围。

(三)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跨县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决策,定期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市经委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的指导监督。市商务局要抓好废塑料、废金属、包装物等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建设指导。市城规局要加强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垃圾资源化建设的指导监督。市科技局要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的指导协调。市环保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监管,努力形成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篇8

关键词: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72-2

0 前言

我国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快速上升[1]。北海市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海洋资源,但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阶段[2]。研究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北海市及北部湾其它沿海城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和参考意义。

1 北海市海洋资源现状

1.1 海岸线和滩涂

北海海岸线东起与广东连江县交界的英罗港,西至与钦州市交界的大风江,海岸线全长500.13km,其中大陆海岸线468.2km,海岛海岸线31.93km。海岸线上港湾、河口众多,海岸线资源较为优越。

北海市沿岸滩涂面积超过500km2,10m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约1510km2,滩涂和浅海面积总和约2100km2。滩涂类型包括岩滩、沙滩、砂砾滩、淤泥滩、红树林滩和珊瑚滩等,类型多样。广阔的滩涂和浅海成为珍珠、文蛤、牡蛎、对虾、海参、鲍鱼等重要海洋生物的良好养殖场所。

1.2 海洋水产资源

北海市濒临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渔场之一,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该海湾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记录到的生物有7390种,其中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还有种类众多的头足类、贝类、藻类和其它种类的海洋生物。据估算,北部湾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其中虾类资源超过4万吨。北部湾潮间带平均生物量为172.45g/m2,栖息密度为263个/m2,明显高于毗邻的湛江港和雷州湾[3]。

此外,北海还拥有海草床、红树林和珊瑚礁这三大典型高生产力生态系统,为多种海洋生物和经济生物提供优异的环境和庇护所。在北海近岸海域,还孕育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珍珠―“南珠”,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各种经济生物的快速生长和繁殖,为北海市的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

1.3 港口资源

北海市海岸线上的港湾、河口众多,还有离大陆20多海里的涠洲岛和斜阳岛,可开发利用的港口资源潜力很大。北海港划分为铁山港区、石步岭港区、涠洲港区、大风江港区、地角港区、侨港港区、榄根港区、沙田港区等8个港区以及数个大小渔港。其中铁山港湾三面环陆,自然屏障避风条件很好,港区航道水深6-18m,目前规划为港口开发的西岸线长达25km,可建1-15万吨级泊位100个以上。涠洲岛周围水深15-20m,距岸1km以上水深即超过22m,是广西沿海具有建设大型、超大型港口码头的理想港区。北海港处于广西、广东和海南的交汇处,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大西南的重要出海口,港口区位优势优越。

1.4 能源和矿产资源

北部湾盆地是我国沿海已发现的六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潜在石油资源23亿吨[4]。北部湾含油盆地位于北海涠洲岛西南30-60海里,面积约3.5万km2,已圈定的储油构造22个。据2000年的评价结果,北部湾盆地拥有石油资源量16.7亿吨,可开采量2亿吨,天然气(伴生气)资源量1457亿m3。北海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风能充足,是光热及风能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此外,北海沿海的玻璃石英砂、石膏、钛铁矿等矿产资源丰富。

1.5 滨海旅游资源

北海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闻名国内外的北海银滩及涠洲岛,同时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美人鱼和南珠等众多旅游资源和名片,海洋旅游资源综合优势突出。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洋珍品、海上森林、海底珊瑚、海洋文化、海滩海洋运动、海上航行,构成了一个北海“十全十美”的海洋旅游体系和美丽的亚热带海滨风光。

2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1 海洋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发展势头加快

从2006年开始,北海海洋经济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多数海洋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尤其是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等。一批海洋水产品加工企业群正在形成,海洋生物医药也形成一批企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层次不断提升,海洋船舶工业正蓄势待发,海洋经济逐渐快速发展。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上升。据北海市统计资料,2008年北海市海洋经济产值约119亿元,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占38%。涉海规模以上企业数42家,2008年增加值14.07亿元,比2007年增长51.16%,产值46.29亿元,占规模企业总产值的18.27%。

2.2 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北海市的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渔业),在全市海洋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2008年,北海市海洋渔业产值70亿元,占海洋经济产值的一半以上。海洋捕捞是北海市的传统产业之一,在北部湾区域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北海市登记注册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5897艘,总功率59万千瓦,渔船总数占广西总数的71%,总功率占广西的76%,大功率渔船占广西的86%,不论是渔船装备和技术水平以及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能力,均处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领先地位。近几年北海市海洋渔业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合理利用外海资源,积极开发远洋资源。北海市渔船作业海区分别在北部湾、东沙群岛北部、海南岛东部、珠江口以东和南沙等渔场,还有少部分在远洋作业[5]。据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北海市捕捞量44.4万吨,占广西总捕捞量的62%,年捕捞产值36.4亿元,在海洋渔业中仍占据较大比重。

近年来北海市海洋渔业的结构不断调整,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得到发展。到2008年,北海市养殖产量达42.2万吨,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48.7%。海水养殖的品种丰富,并逐渐建成一批养殖示范基地。据2008年统计北海市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其中符合出口资格的厂家20多家。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年,加工增加附加值约10亿元。2008年北海市水产品加工行业产值26亿元,占广西一半以上比重,同时占北海渔业产值的37%,海洋渔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

2.3 海洋第二产业开始呈现发展状态

随着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第二产业也开始呈现开始发展状态。北海市海洋油气开采量逐年加大,配套产业开始发展。在涠洲岛附近已有6个油田投入生产,在涠洲岛西部建设3个油气码头和1个油气终端处理厂。北海的海洋生物医药也步入发展阶段,建成多个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海洋电力、海水综合利用以及海洋船舶也开始进一步发展。如2009年建成2.5兆瓦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组,是我国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海水冷却在北海燃煤电厂等企业中开始逐步应用,促使海水综合利用也的发展;近年北海开始建成万吨级以上船舶修造厂,具备了修造五万吨级以上船坞、造船台规模的能力。这些工业的发展,将促进北海第二产业的加快发展。

2.4 海洋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在海洋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近年来,尤其是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北海市加大了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海洋第三产业开始快速发展。北海市现状的港口码头共有43个泊位,其中北海港区19个泊位、铁山港区9个泊位和涠洲港区6个泊位,万吨级以上泊位6个。2008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32.2万吨。至2008年末,北海市水上运输企业16家,营运船舶141艘,其中货船65艘,客船76艘。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后,北海市的发展重点为以观光、度假、疗养等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北海市国民经济中具有相当规模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北海市国内旅游收入27.5万元,占GDP比重的11%,接待国内旅客同比增长25%,旅游创汇同比增长50.9%,在海洋经济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

3 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海洋经济总产值低,海洋经济仍有待发展

长期以来,广西的海洋经济总产值低,与全国沿海省份相比处在落后状态[6]。虽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总体而言海洋经济仍处于低度发展,经济总产值较低。此外,北海市海洋经济也仍处于粗放型开发的阶段,海洋经济的结构存在不少问题。产业门类基本齐全但仍以低技术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含量低,传统的海洋渔业占据了海洋经济总值超过一半的比重,海洋经济的发展仍有待不断开发海洋生产力,并在开发中不断合理调整结构。

3.2 海洋渔业结构不合理,海水养殖业发展滞后

捕捞业是北海市的传统行业,捕捞业占据了海洋渔业的一半以上比重,海洋渔业结构和其它一些沿海城市比较,捕捞业比重过高而养殖业发展滞后。而长期以来,北部湾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但广西的捕捞区过度集中于北海市海域,加上广西近海捕捞强度过大,而外海、深海和远洋捕捞相当欠缺[7],同时捕捞作业结构较多采用单一底拖网渔船(约80%),很容易造成了北海市渔业资源衰退和枯竭。

在北海市海洋渔业结构中,海水养殖的比重较低。近年来虽然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相对于其它沿海城市总产值低下,海水养殖发展相对滞后。而北海市的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的水产养殖,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养殖结构不合理,容易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

3.3 海洋工业技术水平较差,发展状态落后

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二产业发展状态落后,海洋电力、生物医药等海洋工业均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差,经济效益不佳,使得原来的一些滨海采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等部分企业倒闭。即使海洋电力、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以及船舶工业等正在发展的行业,其规模也较小,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产业链较短,使得海洋第二产业难以较快发展。

3.4 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欠完善,竞争力不强

目前由于北海市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旅游大环境没有得到较大提升,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北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缺乏深度和内涵开发,区域资源提升不够,竞争力不强,滨海旅游业对高端客源的吸引力不强。而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对北海的滨海旅游形成了强大的竞争。

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少油轮码头及大型码头等,远洋运输能力不强。而且周边地区如钦州港、防城港等深水码头的建设,对北海市海上运输的压力增大。

3.5 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显现,局部环境恶化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污染相对较轻,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环境绝大部分处于清洁和较清洁水平,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备受珍视。随着经济开发热潮的展开,海洋油气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同时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污染日益严重,局部水域如港口呈现污染和严重污染的现象,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开始尖锐。2008年涠洲岛海域发生一起小规模赤潮和两次溢油事件,表明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逐渐加大。

可以预见,随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北海市海洋经济将会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要切实重视这些存在问题,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艾万铸,陈瑛,杨娜.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分析[J].海洋经济,2007,2:7-9.

[2] 黄焕光.广西海洋资源及发展海洋经济的构想[J].南方国土资源,2006,4:34-37.

[3] 龙竹,龙虎.湛江海洋经济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渔业经济,2001,6:20-21.

[4] 韦忠,杨菲.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 2003,8:14-18.

[5] 李祥秀.南沙渔业发展状况及思考――以广西北海海洋渔业总公司为例[J]. 中国渔业经济,2007,3:54-57.

[6] 刘明.海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诊断――以广西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7,29(6):58-60.

篇9

关键词高校 经济弱势群体 调查

0 引言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①近年来,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数目不断增加,2001年贫困生高达142万,占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19.7%。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高校贫困生约145万至290万,特困生约72.5万至145 万。2007年贫困生为174万至348万,特困生为87万至174万。③虽然每年国家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但到校贫困生数目仍然居高不下,高校经济弱势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1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1.1 资助体系的构成

对于高校日益庞大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国家、社会、高校都给予了大力的关心和支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高校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为主、社会参与”,④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助学体系。这些资助按是否需偿还可分两类:(1)无偿资助:主要包括奖助学金、特别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等;(2)有偿资助:包括助学贷款等。⑤按照资助申请的条件可分为:(1)有条件资助,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2)无条件资助,包括助学金、助学贷款等。

1.2 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无条件资助存在隐性危害。⑥在现行资助体系中,无条件资助的范围较大,对于大学生来讲,只要申请,基本都可以得到,没有给他们履行义务的机会。这无疑强化了贫困生的弱势意识,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第二,贫困生认定存在诸多问题。全国各地区、各高校之间对此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标准。⑦各高校对学生经济情况的了解仅仅依赖于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生源地贫困证明等,没有收入申报和监控机制,缺乏班级评议、公示审批、生活调查、违规惩罚和动态管理等,⑧这使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存在诸多漏洞。

第三,非经济资助较为缺乏。目前我国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大多囿于对贫困生经济援助的视角,缺乏全方位体系。而高校贫困生的内涵已绝非是经济贫困所单方面能涵盖的,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和就业贫困已表现得非常严重。⑨

第四,资助体系分散,分配不均。各种资助方式缺乏有机联系和统一规划,难以发挥资助体系的整体效应。大部分高校缺乏完整的帮困助学方案,在资助工作中容易出现各项措施交叉执行,形成重复资助等,出现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影响了资助的公平和公正。⑩

2 经济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 1 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数据收集、问卷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数据收集是对某高校某学院近几年的贫困生资助数据进行收集汇总;问卷调查是用自行设计的不记名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涉及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多个方面;文献研究是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2 家庭和经济情况

调查数据和近几年贫困生数据都表明,有28.2%的贫困学生存在家庭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单亲、离异、孤儿、父母重病、父母残疾等,他们大都家庭收入很低,这些是导致部分学生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生中有96.9%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受到过助学金的资助,这对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说明助学金并不能覆盖到所有的贫困生。另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48.3%的贫困生参加了勤工助学,有33.1%的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还有50.2%的学生获得过奖学金。这表明大多数贫困生都比较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缓解生活压力。 3 学习和生活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所有贫困生中有50.2%的学生曾获得过奖学金,这一比例要远高于所有学生的平均比例38.6%,这表明,贫困生在学习上是比较努力的。

另有数据表明,贫困生月平均花费远少于其他同学;他们的电脑、手机、MP3等的拥有比例也远小于其他学生;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低于其他学生。贫困导致的低水平消费使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2.4 身体和心理状况

数据显示,贫困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尚可,但体能测试成绩表明,贫困生中未能通过测试的学生比例略高于其他学生。有调查显示,某高校大学新生中,特困生占4.28%,中等贫困生占8.9%,一般贫困生占11.42%,合计贫困生占24.6%。在贫困生中,有43.2%的学生有轻度心理问题,21.5%的学生有中度心理问题,4.3%的学生有重度心理问题;有81.7%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有54%的学生对前途悲观,有72%的学生自信心不足,有61%的学生感觉到生活压力较大,有11.5%的学生存在人格交往障碍。

另有调查表明,部分贫困生在心理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将家庭贫困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客观条件所致,片面地认为自己之所以贫困主要是社会政府给予贫困群体的机会不公平。他们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无法获得相应的应对方式。

3 结论和建议 1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整体状况良好,但不均衡现象明显

调查结果和已有的研究资料都表明,目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整体状况良好,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资助下,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精神面貌良好,学习较为努力,整体成绩高于平均水平,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资料还表明,目前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存在明显的发展不均衡现象,他们中有一少部分,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可支配收入过低,情感脆弱,体弱多病等,存在一定的隐患。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些学生上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这种不均衡现象,提高贫困生资助工作整体效果。 2 高校经济弱势群体的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但仍需较多的关注

调查发现,贫困生中大多数人曾受到过助学金的资助,他们的生活压力得到了明显缓解,大部分贫困生的基本生活费用虽然低于平均水平,但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需要。但同时,数据也表明,仍有极少数贫困生从未得到高效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任何资助,有些极度贫困的同学,即使得到了资助,仍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经济状况不容乐观。高校应当对个别特殊贫困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突出重点,区分对待,加大对他们的资助力度,实现所有贫困大学生整体“脱贫”。 3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系统,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以“奖、勤、助、贷、减、免”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已经比较系统,几乎所有贫困生都可以享受到这个体系的资助,都可以通过资助顺利地完成学业。但这个体系并不是非常完美的,在制度上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缺憾”,如贫困生认定标准不科学、缺乏非经济资助、分配不均等,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更具特色的、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所有贫困生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都能够快乐、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

注释

①陈皓,冯剑.高校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帮扶对策分析[J].高教与经济,2007.20(2):47-49.

②⑤⑧⑨⑩李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0(2):78-80.

③夏瑜,肖凡.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1):37-38.

④陈伟,王洪洲,李文星.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922-941.

⑥唐雪梅,张小红.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分析及思考.人力资源管理,2010(5):80.

⑦李成,薛全会,张亚莉.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90-92.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环境会计;对策

一、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

1.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概念始于英国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文中确立了英国 CO2减排目标: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相对于1990年的60%,并在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文中提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经济形态,旨在将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减少各国及其国民受到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最终保障可持续的全球人居环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碳排放世界第一。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必须要承担社会环境责任。

2.环境会计。环境会计定义由西方学者比蒙斯和马林首先提出,将环境会计定义为:“将组织的经济活动的社会与环境影响传递给社会中的特定利益关系集团和社会整体的过程”,从此掀起了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热潮。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会计问题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首要任务,而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更值得关注,推行环境会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3.低碳经济视角下推行环境会计的重要意义。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的生存发展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产业结构制度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经济模式逐渐得到了普及。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需要。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环境会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构建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实施环境会计核算的具体法律法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极不完善,大多数企业出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需要,不愿意公布企业和环境信息数据,环境会计管理和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实践运行没有直接的理论指导依据,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环境会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三、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严重脱节。目前,对环境会计的研究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实践操作。由于环境会计的构成要素具有多元化特点,导致目前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严重脱节,影响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客观性。而企业必须建立真实有效的环境信息系统和计量基础,使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才能系统化、数据化、科学化,从而正确反映环境业绩和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影响。那么如何科学合理的确认环境资产、负债、成本、收益,一直是实务工作中的难点。由于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依据,企业环境会计实践操作进展缓慢,举步维艰。

2.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目前已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条例,但企业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仍然缺乏相应完备的法律约束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客观上造成了企业在环境会计的确认、计量方面的滞后,加之公众、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及责任的不明确,使得我国在环境会计发展方面相当缓慢。

3.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制度与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高,即便是对高污染的行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其所公布的环境信息资料定量分析少,可比性差;定性信息披露不附时期,可信度差。在环境绩效信息方面,对于不能用货币量化披露企业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会计信息,则无法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在环境会计信息要素方面,不能满足使用者信息对环境资产、负债、资本、费用、收益和利润的需求。同时,会计监督机制功能的严重弱化,致使企业会计造假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发展中的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环境会计推行策略

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融合的系统研究。应在现行会计基本理论体系基础上,融合多学科领域知识,正确识别影响环境会计核算的关键要素,从环境会计的概念、对象、目标、假设、基本原则等几个方面研究建立环境会计的理论框架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而针对环境成本核算、环境业绩评价、环境信息披露三个主要应用领域进行详细探讨,仔细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核算问题,提出具体的环境成本分配的方法,将环境外部成本内在化:制定环境业绩评价体系;提出构建我国环境会计报告的基本框架从而对环境信息披露主要方式提供借鉴。

2.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在现有环境和会计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健全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以及更为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准则,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一是要完善《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有关制度。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扩充报表体系,成为必须披露的内容,防止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三是建立一套反映企业绿色经营活动的生态考核指标,定期对企业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四是建立环境会计监督制度,加强环境审计,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

3.提高环境会计研究与从业人员的低碳意识。低碳会计的内容是低碳经济与环境会计的契合点,也是环境会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社会公众对环境会计和低碳经济的认识不深,尤其是会计研究与从业人员的低碳意识与会计核算水平还不够高,影响了环境会计的实施与推行进程,因此,必须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提高环境会计研究与从业人员的低碳意识,使他们在具体工作中自觉遵守环境会计准则,科学界定核算范围和核算内容,适时掌握环境会计发展最新动态,进而加大环境会计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1]王月欣.企业绿色经营需要环境管理会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8).

[2]肖序,郑玲.低碳经济下企业碳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8).

[3]张凤元.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国农业会计,2012(3).

[4]龚蕾.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篇11

关键词:新形势;提振;气象经济;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036-02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地先后建立了气象机构,进行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业务,从此也就有了“气象经济”概念。当时的“气象经济”主要体现在“农”字上,且是由“公益”气象服务产生的。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展专业有偿服务,从此步入了由“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共同产生“气象经济”的局面,并一直延续至今。进入21世纪,“气象经济”这一名字开始在各种媒体上频繁出现,其应用也得到全方位拓展,如2003年的高考也出现了“气象经济”的题目;特别是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媒体对“气象经济”的热炒更是达到了空前程度。近年来,“气象经济”很少有人提及,媒体关注度明显降温,值得有关方面引起重视和思考。

关于“气象经济”的定义,确实很难说得清楚。譬如说,广播电台一次普通的公益天气预报播出,能说它没有产生“气象经济”吗?一条普通的公益气象短信,能说它与“气象经济”无关吗?当然,如果气象部门向用户提供的是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那么产生“气象经济”就更是天经地义了。

新形势下“气象经济”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先“气象经济”已经充分显现在政府科学决策,公众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趋利避害、减少经济损失等方面;其次“气象经济”更是拓展到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新经济”发展以及市民日常休闲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气象经济”的现状

(一)“气象经济”与气象灾害

据统计,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80%以上。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大风、冰雹、雷电、低温阴雨、雾霾、高温干旱、冰冻等。据中国气象局2013年1月14日的2012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主要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为3 358亿元,因灾死亡或失踪人数1 390人。由此看来,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尽最大努力减少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升“气象经济”效益,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气象经济”与“三农”关系紧密

1.农业气象减灾增效

气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针对性地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传真、网络等手段把暴雨、强冷空气、连阴雨、雷电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送到当地领导和农民手中,为农业减灾增效服务,千方百计提升气象服务“三农”的经济效益。

2.农业气象服务增效

目前,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粮食作物拓展到经济类农作物、畜牧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气象部门通过“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向粮、茶、油、糖、畜牧、水产等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户开展全方位的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通过服务,为“三农”创造更多的“气象经济”效益。

(三)“气象经济”涵盖“二、三产业”

据统计,建筑、建材、电力、旅游、交通等二、三产业与“气象经济”的关联度是仅次于“三农”的若干行业。

1.建筑业

建筑与气象关系密切。在设计高层建筑时,除须考虑地震因素外,还须考虑风荷载等气象因素的影响;另外,建筑施工与降水、温度、风速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

2.建材业

砖厂、瓦厂等露天建材企业对突发性雷阵雨天气十分敏感;还有,持续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会使建筑工地停止施工,钢材、水泥等建材需求滞销,导致库存积压,经销商报价也随之下调。

3.电力业

气象灾害对电力影响显著。冰冻、积雪、雷电、大风、暴雨等气象灾害会对输电线路设施造成危害或破坏。

4.旅游业

随着休闲旅游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旅游业也要“看天吃饭”,而解决旅游业“看天吃饭”的“旅游气象”属于“气象经济”范畴。

5.交通业

交通对气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轻度降水、积雪、道路积冰可能引起路面湿滑;雾霾、强降水将限制能见度;台风、洪汛等灾害性天气会影响或破坏道路的基础设施。

(四)“气象经济”的若干实例举证

1.老李是诸暨市一家电器经营部的老板,每年的4月份,他都要向气象部门咨询入梅、出梅日期以及出梅后夏天的高温程度和时间长短等情况,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中长期天气趋势预报,合理安排空调等电器的进货、销售计划。

2.位于诸暨市区苎萝东路的一家洗车店店主张先生说,开洗车店与天气关系非常密切,往往是久雨初晴这几天生意最忙碌;一旦当天气预报说将要下雨了,来洗车的人就会少很多。目前,张先生每天晚上关注天气预报成了一堂“必修课”。

3.2013年3月9日的强冷空气还没到达之前,诸暨市江藻镇草莓种植大户老钱就提早2天收到气象部门发出的气象短信,他早早做好了草莓大棚保温取暖准备,并加固了大棚。结果,这次过程降温幅度达12.8℃的强冷空气影响,基本没造成损失。

4.据诸暨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王医师介绍,因雾霾天气而感觉身体不适前来就诊的患者会较平时高出约20%―40%。这类人群往往遇到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就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吊瓶就成了家常便饭的事。

二、“气象经济”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看,“气象经济”面临的困境或隐忧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关注度降温

近年来,媒体对“气象经济”的关注度降温,各类媒体上似乎很少能见到“气象经济”这一名字。可以说,目前“气象经济”遭受相当程度的冷落是不得不承认的现状。

(二)公众认识上存在偏见

公众对“气象经济”的认识抱有偏见,总以为“气象经济”就是花钱买“气象预报”,且这种偏见根深蒂固,使得“气象经济”始终处于相当程度的尴尬境地。

(三)“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众“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

“气象经济”与“天气预报准确率”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尽管现在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较过去大大提高了,但影响天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天气预报也有报不准的时候,而公众对天气预报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众“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着。

(四)“气象经济”效益难以量化评估

有关部门对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气象经济”效益难以作出一个较为令人信服的量化评估,一定程度影响或动摇了公众接受、使用气象信息的信心和意愿。

(五)“气象经济”概念模糊不清

“气象经济”概念一直模糊不清,有关部门对“气象经济”至今不能做出一个权威的科学的规范的定义。

三、新形势下提振“气象经济”的若干对策

(一)提供精准化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快速,公众是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灾害天气预报,而是关心能提前到什么时候更精确地预报灾害性天气,从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防。因此,气象部门除了常规的提前一两天做灾害的预警,还要进一步制作提前12小时、6小时乃至3小时甚至1小时、30分钟的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提醒大家在什么时间、什么区域采取何种防范方法,这样公众就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防御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二)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设

如何提升气象信息的覆盖率?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打造气象信息“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事业、进医院、进车站码头、进市场”的全覆盖工程,把气象信息传播给所有的人群,特别是边缘地区的人群当中。除了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声询等以外,气象部门应扩大在乡镇、公众场合、人员密集地带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乡村安装大喇叭,还要发挥好村(社区)一级的气象信息宣传员的作用,千方百计把千变万化的气象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损失,提升“气象经济”效益。

(三)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一些制造业(如羽绒服生产)、家电商家(如空调销售)要求气象部门对中长期天气趋势做出准确预测,以提早安排生产或销售计划。“中长期天气预报”受到的关注度不可忽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不够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加上气象科技人员持之以恒地攻关,目前“中长期天气预报”这一国际性技术难题的理论基础和业务水平正在取得积极的进展。

(四)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专业专项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

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专业专项精细化服务产品。概括起来讲,这些产品主要包括:为特定用户定制的气象预测预报服务;旅游、交通、电力等气象服务;紫外线、人体舒适度、晨练、散步、洗车、空气污染、霉变、城市火险等级等气象指数预报服务;气象实时资料分析服务;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根据不同用户具体要求专门定制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及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等。当然,还有更多更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有待深度挖掘。

(五)加大“气象经济”的宣传力度

“气象经济”为何迟迟火不起来,甚至反而降温,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向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做得不够。为此,建议舆论媒体对“气象经济”要进行积极的广泛宣传,并做到持之以恒,譬如,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设“气象经济”栏目,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观众讲解“气象经济”的一些常识及实例,使其深入人心,为公众所熟知和接受。(下转40页)

(上接37页)

四、关于“气象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共同产生“气象经济”

目前,中国的气象服务有“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之分。“气象经济”的产生包含“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两部分,且“公益”气象服务占据绝大部分,“有偿”气象服务只是一小部分。至于“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的划分,在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有原则性规定。

(二)新形势下“公益”气象服务面有扩大趋势

国际上有些国家(如新西兰)的“气象经济”是纯商业化模式运作,而我们没这么做也没必要这么做,这也是“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所决定的。目前,气象部门花大力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把气象信息发送出去,“气象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发展趋势看,气象部门“公益”服务的范围愈来愈大。例如,诸暨市气象局为保险公司提供的气象,已从“有偿”服务转为“公益”服务;还有发送的灾害预警短信、气象显示屏也从以前的“有偿”服务转为“公益”服务。

(三)积极提升“新经济”发展中的“气象经济”效能

新形势下气象部门在积极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好气象服务的同时,如何使“气象经济”在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等“新经济”领域中发挥更大效益,这是气象部门所必须思考和努力的。

结语

新的形势下,气象部门要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做出努力,为新时期提振“气象经济”出谋献策,使“气象经济”尽快走出受冷落和低迷的处境。

参考文献:

[1] 许小峰.“气象经济”辨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3,(4):12-14.

[2] 王伟宏,孙秀邦,胡安霞,等.浅谈气象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影响及施工气象指数的建立[J].安徽农学通报,2010,(20): 144-146.

[3] 宋坚坚.旅游气象与你同行[J].厦门科技,2011,(3):28-32.

[4] 韩,陈延琳,隋明,等.气象短信的未来发展思路探讨[J].山东气象,2013,(2):54-57.

[5] 辛吉武.新西兰商业化气象服务概况[J].干旱气象,2003,(3):38-41.

篇12

一、私人银行及私人银行经营模式的概念

1、私人银行的概念

私人银行业务就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以客户为中心,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个性化、高层次的金融服务。私人银行是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金融机构,是私人银行业务的载体。在我国,私人银行(private bank)的说法指的就是私人银行业务(private banking)。

2、私人银行经营模式的概念

经营模式是企业赚钱的方式,企业如何将自己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有效组合,从而使企业的价值不断增长以达到盈利的目的。私人银行的经营模式是私人银行如何在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中盈利,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的运营方式。结合经营模式本身的内涵,本文从组织模式、服务模式、盈利模式这三个方面对私人银行经营模式进行了介绍。

二、我国私人银行现行的经营模式

1、组织模式

我国私人银行业仍然沿袭着“总分行制”,表现出明显的“部门银行”文化,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私人银行,都隶属于一定的金融机构。总体来看,我国私人银行组织模式包括“大零售”模式和“事业部”模式。

“大零售”模式下,私人银行的客户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有助于快速积累客户和降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期成本,适用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客户基础雄厚的大型银行,可凭借其客户基础优势,将私人银行与零售银行业务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内部存量客户的资产,还能让私人银行服务成为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和实验的平台,从而推动传统业务发展。

“事业部”模式下,私人银行部拥有直属的自营渠道,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专业标准可以自行决定,人、财、物管理链条相对直接,经营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集中,对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能力相对较高。对于客户基础相对薄弱的股份制银行而言,有利于赢得私人银行市场的潜在新客户,快速建立起私人银行专属的差异化服务体系和品牌。

2、服务模式

近年来,我国高净值客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我国私人银行的服务模式以综合模式为主,采用的是团队模式。在服务模式构成上,主要分为两种,即双重服务模式(如“1+N”模式)和三重服务模式(如“1+1+N”模式、“1+1+1”模式)。

(1)“1+1+N”模式

该模式由1个财富顾问、1个客户经理和1支由若干名专家构成的顾问团队构成,为客户提供私密、专业、量身定制的综合解决方案。财富顾问主要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帮助客户进行资产组合设计、税务筹划、保险规划等,从而满足客户财富保值、增值等不同需求。客户经理主要负责日常关系的维护,包括客户的日常联络以及客户进行业务操作指导。而专家组主要用来填补财富顾问知识和技能上的空缺,通过团队合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私人银行服务。采用这一模式的有农业银行、民生银行等。

(2)“1+1+1”模式

该模式由1个私人银行经理、1个私人银行经理助理和1组投资顾问组成,三者合作共同为1位高净值客户提供专属服务。私人银行经理负责了解客户需求以便更好的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私人银行经理助理负责在私人银行经理外出时客户的接待工作。投资顾问负责与私人银行经理一起为客户量身身定制投资组合。采用这一模式的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

(3)“1+N”模式

该模式由前台的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团队组成,共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经理无法得到投资顾问的协助,但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经理的一对一服务,得到背后的投资顾问团队在证券、基金、信托、等领域提供的专业支持。采用这一模式的有杭州银行、招商银行等。

总体来说,国内采用三重模式的商业银行比较普遍,三重服务模式内部的分工和协作比双重模式更为细致深入,更有助于提高单个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客户的数量。另外,三重服务模式对客户经理知识结构全面性的要求较低,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

3、盈利模式

我国以第一代富裕人士为主,其财富还大多处于增长阶段,所采取的主要盈利模式是以金融产品销售为基准的手续费模式,以满足富一代财富增值的需求。但这种模式受利率、信用等风险的影响较大,因此利润波动幅度也较大。此外,我国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已经认可金融服务收费的形式,他们也愿意为独享的专业化服务买单。我国私人银行收入还兼有部分资产管理费,但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这就要求私人银行业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三、我国私人银行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1、组织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进入私人银行领域的时间较晚。在私人银行的发展初期,事业部制模式下运营时,私人银行部和零售银行部的利益不一致的情况很难单纯的将满足其条件的高净值客户从以往的零售银行服务中抽离出来,这样不仅无法避免客户转移过程产生的交易成本和阻碍,而且不利于维持客户的忠诚度。如果延续“大零售”模式,就很难将私人银行业务和贵宾理财业务区分开,从而导致私人银行不能完全摆脱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不能建立专属的私人银行平台、业务系统和经营考核机制,那么私人银行业务也就无法真正健康和特色化的发展。

2、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倡导的“1+N”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整个私人银行服务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度不够,导致实践中前中后台人员的工作不协调。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私人银行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完善,客户经理从前台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形成高覆盖度的客户资料,进而导致中后台的专家团队不能对每个客户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在其服务中,各个环节不能紧密结合,服务价值链条运转效率低,使得客户私人银行服务差异化感受很弱。

3、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私人银行虽然已经拥有了大量的客户基础,但盈利模式单一,仅采用手续费这一种模式。由于中资私人银行普遍不对客户收取管理费,则容易出现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以产品为中心”的现象,通过引导客户进行过度频繁的交易而获取更多的佣金,导致对客户的资产规划和维护管理的忽视,造成客户资产缩水和客户的严重流失,不利于与客户建立并维持长期稳定的关系。不过,我国的富裕群体尚处于成长阶段,对财富的快速增长有着强烈的需求,手续费型模式是相对合适的盈利模式。随着“富一代”年龄的增长,当他们的资产达到相当规模后,部分客户的需求会转为财富保护和转移,此时,管理费型模式能够帮助高净值客户达到稳定的资产管理目的。

四、完善我国私人银行经营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私人银行经营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我们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因行制宜”渐进式改革我国私人银行组织模式

对于原本客户资源多、规模大的银行而言,存量客户丰富的特点使得在选择“大零售”模式的前提下,适当地延长独立与零售部的时间,减少失败的风险。对于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来说,事业部的组织模式可以帮助其快速建立起私人银行专属的差异化服务体系和品牌,差异化的定位可以成为与大型银行竞争的优势。

不过,从国际经验来看,事业部制模式仍是私人银行的最佳模式。不管现阶段我国私人银行采取何种组织模式,未来还是应该向独立于零售银行的条线式管理发展。因此,我国私人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案,由当前的最优模式逐步向未来的最优模式转化。

2、完善系统建设

开发专门的私人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在充分利用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之上,从多方位的角度对客户进行细分,客户经理在第一线充分了解到客户的需求之后迅速传达给中后台的专家团队,这样专家团队就能及时的、全方位的针对客户的风险偏好、收入、投资目的等,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涵盖私人银行业务范围全部过程的有关财富保护、财富增值、财富转移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3、改变业务驱动模式

私人银行应将业务重点从“以产品为中心”转换到“以客户为中心”,具体体现在对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考核指标的侧重点上,重点考核管理客户资产增长率等指标。只有真正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咨询顾问和综合性解决方案,才具备向客户收取管理费的条件,才能逐步向管理费型模式过渡。

篇13

关键词:自动生产线;技能竞赛;训练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针对社会的需要我校提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如何锻炼出满足企业需要的技能,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为学生多提供技能强化训练,而技能大赛正好是对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检验,也是推动职业学校深化改革、办出特色、服务经济的重要手段。技能大赛犹如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对学校发展起到较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能否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学校是否做到职教培养目标,是否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把握了企业的新技艺、新知识和新方法等。可以说,技能大赛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创造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成果的展示。

今年5月我院参加了陕西省教育厅举办的高职类“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从竞赛结果上看,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其他兄弟院校还有不小的差距,同过这次技能比赛我们也有不少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赛前准备

1.知识的准备

要想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生知识的准备是关键的因素。竞赛的目的之一就是选拔出专业技能水平更胜一筹的参赛选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里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是否合理。比如自动线这个项目要求必须熟练掌握PLC编程知识,所以在开设PLC课程时间上至少在大赛前一个学期开设,否则影响比赛的训练效果。其次是开设的课程的内容是否合理、达到最优化,是否体现技能竞赛的内涵,这也很关键,课程内容合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扎实,会在技能竞赛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的选拔

选拔集训队员时,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完全处于逆境和在紧张不安的情况下感觉一切都不顺手,有时连最基本的技巧都不能圆满完成。在本次赛场就不时地看到学生因为紧张,身体突发不适或者连上螺丝手都发抖,其实这种方面的大起大落完全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所以一名优秀选手不但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应在遵循学生悟性与灵活性、自愿性原则的基础上,从高职高年级中进行公平、公开选拔,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梯队衔接性,从低年级选拔一部分人参与进来。按参赛工种人数的2倍的比例确定集训队人选,在集训中实行淘汰制并最终按参赛名额确定参赛选手。

二、成立指导教师团队

技能竞赛是一个整体性项目,涉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单靠个人的努力很难完成这样的工程。因此需要建立起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指导教师团队,才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从教学的观点分析,指导教师是一名具备一定知识、专长和具有一定权威、有影响力的人物,是训练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训练与竞赛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确定指导教师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

指导教师不是参赛选手,他是指导、帮助选手提高成绩的。因此,指导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他能够根据选手的水平及比赛内容制定集训计划,并能根据选手的进展情况及时合理调整集训计划。

2.因材施教

指导教师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技能教学,他面对的施教对象操作水平高、人员数量少。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个选手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不能笼统地、不分个别因素去训练。

3.具有较高的操作水平

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帮助选手尽快提高成绩。一名出众的指导教师方能培养出出众的选手,出众的指导教师不但要求其教学经验丰富,而且要有出众的操作水平。更要有专业技术精湛、吃苦耐劳、具有丰富的竞赛指导经验的教师,也要有负责后勤、设备采购、设备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教师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弥补、形成合力。

三、科学的训练方法

职业技能竞赛训练不同于其他培训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环节组织不同,教学时间紧凑,训练项目多,教学目标要求高,针对性更强,因此,知识传授的过程也应不同。

在初期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项目训练过程中掌握整个设备组装与调试程序,明确团队队员分工,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养成良好的竞赛习惯(包括工具的使用、现场的清理等)。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

1.集训项目选择,集训项目选择是指导教师在集训中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项目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指导教师选择的项目应针对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项目的内容,如各省技能竞赛的模拟试题、历年比赛试题或自己编写任务书等。

2.集训项目实施。集训期间的训练,先练“快”,由于选手在实际生产中经常执行操作任务,对操作工艺、操作步骤、规范流程比较了解,在这一方面无需过多的浪费精力。主要针对竞技的时间性要求以速度训练为主,先保证干完活,不得零分。“快”不只是一味的“蛮快”,要充分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应用,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慢中有快,避免欲速则不达的现象。其次,训练“细和巧”,即细化失分点、确保精度要求的技巧训练。对难以得高分的操作点误差进一步细化,探究问题出在何处,从观察基准、手法、姿势、力道、速度、方向等不同方位寻找窍门,反复试验,不断推敲。“细”要以教师教练为主进行分析,“巧”要以教师教练指导下选手的感悟为主实施。

在末期阶段,待所有项目实施了教学培训后,每两天坚持模拟竞赛一场,按评分细则从严检测考评,并将成绩张贴公布,使选手了解自己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对每次检测中的扣分项,组织选手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出现问题的可能原因,从理论上找出解决的办法,让选手在训练实践中验证,力争不将问题带到赛场上去。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这次技能竞赛,不仅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及师资培训上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同时对专业技能如何训练有了一定经验,为以后竞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也要防止过分追求技能比赛及结果,忽略了理论教学,应结合行业和本校发展实际, 探讨适合自己的职业技能竞赛模式,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

参考文献

[1]吕景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12.

篇14

【关键词】中职教师 素质 “双师型”教师 提高途径

一、中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下我国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因素众多,其中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质量。2008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经过三年的职教攻坚,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多项指标跃居全国前列,中职教师队伍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看,广西中职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不了目前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形势下对中职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广西是西部地区,与全国相比,教师队伍总体上还很薄弱,教师数量和质量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规模不相适应,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尚不适应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提高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

二、广西中职教师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就业的市场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和普通高校的扩招,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给职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职校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设置合理的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另一方面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强调宽基础,为学生的多元化(就业和进入高等学府)发展打下基础。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必须既有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技能,既有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专业的新技能。但从目前广西中职学校教师素质的现状看,仍得不到满足,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总量不足

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是40. 85∶1,位居全国倒数第二,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 1个点。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提升到24∶1。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较教育部16∶1的合格标准存在很大距离,中职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中职教育规模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从学历结构看,中职教师学历层次不高,专任教师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大多数县域中职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也屈指可数(没有一个研究生学历的专业教师)。学历结构与西部省市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全国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中职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也不合理,青年教师偏多。从“双师素质”结构看,“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38. 29%,与教育部要求达到的60%比例相距甚远。

(三)新入职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技能水平不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新入职中职教师普遍缺乏实际操作技能,他们多数在本科院校毕业,未能学习和掌握到中职教学中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

(四)职业教育理论落后

新入职的教师在高校期间缺乏一定的对前期职业教育理论的了解,常常用普通高中的教育来看职业教育。表现在教学中,学习内容和实践相脱离,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认知”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自身技能的提高,也影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

(五)“双师型”教师的紧缺

由于政策制订的滞后性,现行人事政策严重制约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如在人事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一些学历、学位虽然不是很高,然而在研究或动手能力上有特长的人被简单地排除在教师队伍之外;在职称评定方面,国家还没有一套适合职教特点的职称评定制度,必然会诱导教师重科研和理论教学、轻职业技术的倾向。另外部分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较薄弱,教学经费短缺,使得职教教师长期处在待遇偏低的情况下,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学校资金有限,对设备更新率低,也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限制了“双师型”教师才华的发挥,也影响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六)中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强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着参与教学科研能力方面水平不高的现象。有的从没有参与过教改立项研究,有的不懂怎样申报教改立项项目,有的教师还没有具备教育科研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而由实践再上升为理论的更少。

还有就是职业竞争不够剧烈。中职教师大部分收入偏低,住房困难,付出与收获不相称,这样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到中职学校任教,现在已有的专业骨干教师也很难留住。中职教师人员流动性较大。

三、中职教师素质提高途径探究

为推动中职教育向“内涵发展”方向转变,需要大幅度提高广西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全面贯彻落实《意见》,加大师资建设的财政投入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以及《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广西要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建设中职教师队伍的意见,一方面积极配合中央,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严密部署和合理安排,贯彻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项目。中职教师教学任务重,一些学校管理者甚至教师缺乏培训的理念和动机。广西应抓住国家大力开展中职教师培训的机遇,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区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实行参培教师汇报制度,分享培训成果,并给予教师工学结合的时间和待遇保障。另一方面提供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财政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等项目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但还需要地方财政、职业院校和教师个人负担不足的部分。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经费、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等,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保障中职教师队伍建设资金到位。

(二)提高中职教师的待遇有利于引进优秀人才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双师型”中职教师,既要攻读相关的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位,具备中职教师资格证书,又要到企业去工作多年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取得高级工及以上的职业资格,培养周期长,培养难度大,需要进行很多的人力资本投资,理应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作为补偿。但是,从调查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和经济收入上都较低,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盟这支教师队伍。因此必须保障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及时足额拨付经费,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学校再给予相应的补贴和教学奖励,如果有住房再给予住房补贴,解决老师的基本需求,安心教学。

(三)建立教师培训提高激励机制,利用行业企业优势培养专兼教师,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要改善中职教师队伍结构。目前大部分中职教师的学历是本科学历,按教育部的标准这只是一个达标学历,而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一般要求硕士学历,甚至是博士学历,并且要有2-5年的工作经历,还要接受过教育学、教学法、心理学等方面的教育。当前大量的硕士毕业生就业困难,他们想去大学工作,但是大学基本录用博士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只好去挤本科生的饭碗。这部分人力资源完全可以被引导到中职院校去从事理论与文化课的教学,这样既解决了硕士毕业生的出口问题,也提升了中职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另外,从制度上,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学校建立教师进修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参加学历提升计划。同时完善学校各项制度,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并把教师的实际工作阅历和效果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加强校企合作,派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参加锻炼,学习企业新的管理技术和新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从而加快“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从行业企业中招聘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以扩大师资队伍数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