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命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育意义;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57-02
长期的中职德育教育,使我深深的知道中职生对生命的藐视与无知,对自己身体的忽视与损害。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前辈们就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爱惜身体。而今我们的未来们却嗤之以鼻,一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就惊呼:至于吗?太夸张了吧?都什么年代了?为此,我和同行们认为:对中职生生命教育亟不可待,迫在眉睫。下面从两方面阐述其重要性。
一、对中职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职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开展生命教育。身心健康的要点在于,其一学生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保证一个健康的体魄。其二学生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态度包括能正确认识自我,能很好的调节自己,能保持一个愉快、开朗、乐观向上的心态,能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人,能诚实、宽容、信任他人,建立一个和谐平衡的社会人际关系,勇敢向上,与时俱进。中职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一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退缩、自卑,不能正确看待、处理,加上家境不同、人际关系各异、学习就业的机遇待遇不同,学生的抗挫能力弱,容易一蹶不振,或者走极端。所以对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心理上的各个瓶颈及时疏导,一一加以化解,使其积极的,健康的成长。这就成为中职学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其次,中职生的素质教育要求生命教育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由课本成绩升华到就业能力,创造能力。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用自我的人文感知提升自己的素养。这一切说明中职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对社会觉悟和良好的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要。再次,中职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开展生命教育。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致使中职学生面临着具有极大上升空间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相对的陷入了极具挑战性的各种困难与磨炼。现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学生的生活、学习、交流与创新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但伴随着便利信息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中职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健康观念不能更好的灌输,良好习惯不能更好的培养。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和挑战,还要面临人际交往不和谐、社会融入难、自我调节能力差,等等相应而来的各种困扰。面对这种种挑战,一些脆弱的生命不能承受,进而走向极端,造成对社会、家庭及生命本身都不可平复的伤害。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这项艰巨而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目前,中职生生命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低,所以社会各界对中职学校的新型教育模式颇具期待。新型教育模式的精髓在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真正解决现实矛盾问题。总而总之,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一直探索新思路,寻找新方法以致能最完美地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高校体育;重要性及策略;体育教学
体育以身体锻炼为手段,目的在于提高身体素质。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因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愈显突出。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怎样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怎样使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未来就业形势特点更有效的融合。为此,该文根据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实情出发,深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高校体育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1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的安全是从事体育最初的要求。从最初的防御自然灾害保全生命到现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体育运动所包含的最初诉求,仍然是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
1.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教授学生运动锻炼,塑造学生强健体魄,进而保持生命安全,提升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体育知识、养成运动习惯,使其更好更深刻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和重视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正确树立生命观,长期且高效的为祖国做贡献。
1.2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从生命的视角出发,联系实际,当前体育安全教育的现状中,存在轻视岗位体能、欠缺安全意识及忽视精神安全教育引导等问题。首先,轻视岗位体能就是在工作期间,无法承受不同阶段产生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从而导致无法在工作时间中保持精力的充沛和高度的工作效率。例如:生活情感中的压力,导致工作中体能欠缺,无法使学生在短暂的教学期间更多的受益。其次,职业安全意识的欠缺,使工作期间出现的危险事故不能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防范方式,增加危险性,致使事态恶化。例如:体育教学活动之前的热身活动,教师不重视如何帮助学生使其有效预防剧烈运动的损害,只做些肤浅简单的活动,很少教导学生如何采取紧急事故防御措施。最后,精神层面安全引导的缺失。体育是高校教学中的基础必修学科,在学生个人生命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心理抗压受挫能力。例如:优、差等生的区别使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内心受到极大挫败感,出现自暴自弃、极度自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则导致学生的自杀轻生。
2高校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从生命角度,提出一下几点高校体育教学的路径,以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
2.1结合运动内容,增强安全教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将具体的运动内容贯穿其安全教育的始终。第一,发展学生自我保护技能。例如:武术、跆拳道等教学活动中,在教授学生基础套路动作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防御和防卫;球类竞技教学活动中,在教授其基础动作、技术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身体对抗技巧及自我保护能力;田径等剧烈教学活动中,在教授其科学合理的运动加速技巧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动作躲避突来危险的发生。第二,丰富运动的项目。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应对日常生活危险的能力。第三,运用多种运动方式提升自我安全意识。
2.2结合体育安全实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枯燥乏味的安全教育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不免过于单调,脱离实际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对安全意识的重视。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安全实例,让学生了解危险的迫切性和严重性,教导其应对危险的正确方法。
2.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重视教学质量,推动生命安全教育发展
在繁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些教师精力难以长久保持充沛,在提供学生大量自由活动的同时,潜在危险性较大。学生间的一会冲突及其他激烈的运动,稍有不慎,就会对学生的身体及生命造成威胁。保证教师专业性和教学质量,保证教师能够强有力地引导学生,管理学生,增强其安全意识,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2.4结合职业规划,重视精神安全意识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当今社会中,职业规划及职业体能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运动安全训练,引导学生明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在体育本身发挥体验性特质,让学生重新看待失败,增强抗压意识,增强心理安全意识。
2.5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学生个体在锻炼运动的过程中,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实现生命价值,从而推动生命发展。冲破传统体育观,树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培养基本活动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自我健身,更能服务于社会。高校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体育意识,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有力平台。首先,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休闲体育课时,使学生掌握技术理论,激发学生运动锻炼的兴趣。其次,举行休闲体育活动竞技比赛,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魅力,更多的了解体育竞赛,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提升学生应对突况的能力。这些知识技能,为学生走出社会,在忙碌生活之余,提升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人一生之重,安全教育也贯穿始终。厌世轻生不仅是对自己生命亵渎,更对社会造成了消极恶劣的影响。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基于在生命任何阶段中对生命安全教育学习的重视,生命安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它们的结合,不仅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大趋势,更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提升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能力。高校的体育教学基于生命的安全技能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尊重学生生命,保证学生安全,还使应急避险作为一项安全技能在体育课中得到训练,紧急时刻保护自身安全。提升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同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重视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健康水平,适应社会改革变迁。高校体育生命安全价值的实现依托于体育安全的课程教育。为学生更好的步入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根据因材施教,强化学生心理抗压抗挫折素质。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影响。
4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推进发展,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和眷恋不断升华。当代社会中,高校学生的生命安全关乎祖国未来,社会稳定,其中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结合生命安全教育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生命价值、更加珍爱生命,高校体育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应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论,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强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重视生命、如何在危险中保证自身安全以及维护他人生命安全,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抵抗压力。高校体育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科学体育知识的重要阶段,完善体育安全教育的新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仅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改革的趋势,更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锻炼习惯及昂扬的生活态度,在维护学生生命质量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作者:程森蛟 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笑昆,陶成.高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68-71.
【关键词】珍爱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正文: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后,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并且取得成效,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了生命,就没了教育的对象;没有好的身体,自身素质的提高会变成雾里看花。所以我认为珍爱生命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应当在素质教育中全面展开。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就会有无穷尽的生命力,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体现。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将会是事半功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素质教育的开展将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为此我认为做好学生珍爱生命教育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现在的校园内外,学生存在一些奇怪现象:轻生、自残、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这些现象是学校安全隐患的滋生体,安全问题也因此而时有发生,引起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安全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此想了许多方法:就学生安全问题采取很多措施,在上课、吃、行、住等方面也做了周密的安排,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可是工作做了,效果却不尽人意,特别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隔代教育,老人精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许多学生的行为怪异。第一线的教师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在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难教育,问题少年为数不少,安全隐患难以控制,各种安全措施治标而治不了本。
为此,本人认为现在的教育当改变一下切入点和方式:从珍爱生命教育入手,联系安全教育内容,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从上到下落实珍爱生命教育。从学生步入校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将珍爱生命的内容编写成教科书,安排课时上课,并且每个学期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进行考核,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从本质上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内容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结合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精髓,进行对生命的认识教育
让学生对生命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生命与父母的关系,知道自己的生命来自父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它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爱着他的人。融中国古代孝道于珍爱生命教育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有长大了该怎么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思想,理解尊老爱幼的意义。我认为长期为学生灌输这些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会有良性的影响。
2、结合现实现象,教育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例证阐述生命的脆弱,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不能像落叶那样重获生机,是不能周而复始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重要性,培养学生不仅要为自己坚强地活,更应该为爱他的人努力地活着。让学生明白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责任,那是对自己、对爱自己的人负责。明白当一个人不爱惜自己时,将会束缚了多少人的快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同时,将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通问题、自然灾害问题、人祸问题与珍爱生命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道德贯穿于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借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3、杜绝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素:在这里主要指学生抽烟、喝酒和打架斗殴的现象
一些在校学生喜欢抽烟,校外学习喝酒,不仅是中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已经出现个别现象。抽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烟瘾。而是好奇而导致,是社会的影响。如果从小就对学生进行抽烟、喝酒与生命健康关系的教育,让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抽烟与喝酒对自己健康的危害,我相信抽烟、喝酒现象在校园内将得到控制。
打架斗殴是青少年常犯的事,学校、社会都为此而伤神。我认为控制这种行为也可以通过珍爱生命教育来完成:在教育中融合古代德育知识,让学生知道打架斗殴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及对家人和社会的危害,知道打架斗殴有可能失去生命,不是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最好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遏制青少年暴力思想的形成。
4、将珍爱生命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别掉队 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中科学思维与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让科学发展观引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 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科学发展 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中国智造” 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内涵和特征的几点认识 新一轮科技创新刍议 从上海世博会看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 新一轮的科学思想转向 中医发展的契机 帝联科技助力Q卡掀起新一轮传媒电子革命 新一轮卷烟价税改革:一场静悄悄的中国式的革命 新一轮中国热的背后 中国营销:新一轮的“提速”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 制度变革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国信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10大看点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对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启示 中国新一轮QE对我国金融领域的影响 对新一轮个税调整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 福布斯中文网.2015年全球健康和生命科学的七大趋势[EB/OL]..
[11] 楚宗岭,曾海燕,邓心安.国际生物经济战略透视[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杂,2013,33(2):111-116.
[12] 环球网.日本国会将于近期通过国立卫生研究院法案[EB/OL]. .
[13] 科学技术部.2014中国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11-217.
[14] 生物探索.中国机构CNS月报(2014年12月)[EB/OL].
关键词:林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93-1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曾经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也比较严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笔者作为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之一,试从林业的定义入手,来谈一谈林业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性。
1 林业的定义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从林业的定义不难看出,林业的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之一,发展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2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森林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使得林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林业以森林为主要管理对象,森林属于可再生资源。
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全球的森林面积占整个陆地系统的百分之三十之多。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森林中的生物种类非常的复杂。以高大乔木为主体,除了乔木外就是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衣苔藓等。森林的植物空间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森林里除了大量植物以外还有极其丰富的动物生活其中,还有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森林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圈,其中生物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百分之九十之多。
因此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林业部门除了对森林的利用、开发、保护等等,林业部门还承担着管护、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也正是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从古至今都扮演这重要角色。
远古时代的人们就生活在森林里,那就是他们生存的地方。古代人在生活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原材料多数都是木材,后来的建筑、车辆、船舶等等,原材料也都是木材。就算是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木材的使用量仍然是非常的巨大,尤其在建筑业。
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快节奏的生活紧张感让人们更加追求原始的味道,原木产品成为一种潮流。原木家具、日用品、工艺品等等,层出不穷。
所以森林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3 结语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因此作为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充分体现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生态观视野下的林业与生态文明关系[J].林业经济,2012(01).
[2] 祝列克.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J].湖南林业,2008
(01).
[3] 唐秀萍.十七大报告描绘建设生态文明新蓝图[J].中国林业,2007(21).
[4] 闫德仁.强化林业科研创新能力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8(03).
[5] 王洪江,惠兴学,洪新,于欣.浅析森林在生态文明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J].防护林科技,2009(02).
[6] 张美玲,杨明艳.发挥林业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7] 汪炳瑜.关于生态文明与林业政策问题的思考[J].安徽林业,2009(01).
[8] 李子玲.试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J].吉林农业,2010(08).
[9] 张余田.浅论森林与生态文明[J].安徽林业,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