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命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育意义;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57-02
长期的中职德育教育,使我深深的知道中职生对生命的藐视与无知,对自己身体的忽视与损害。自古以来,我们的先祖前辈们就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爱惜身体。而今我们的未来们却嗤之以鼻,一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就惊呼:至于吗?太夸张了吧?都什么年代了?为此,我和同行们认为:对中职生生命教育亟不可待,迫在眉睫。下面从两方面阐述其重要性。
一、对中职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职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求开展生命教育。身心健康的要点在于,其一学生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保证一个健康的体魄。其二学生要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态度包括能正确认识自我,能很好的调节自己,能保持一个愉快、开朗、乐观向上的心态,能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人,能诚实、宽容、信任他人,建立一个和谐平衡的社会人际关系,勇敢向上,与时俱进。中职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一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退缩、自卑,不能正确看待、处理,加上家境不同、人际关系各异、学习就业的机遇待遇不同,学生的抗挫能力弱,容易一蹶不振,或者走极端。所以对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心理上的各个瓶颈及时疏导,一一加以化解,使其积极的,健康的成长。这就成为中职学校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其次,中职生的素质教育要求生命教育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由课本成绩升华到就业能力,创造能力。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用自我的人文感知提升自己的素养。这一切说明中职学生在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对社会觉悟和良好的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要。再次,中职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开展生命教育。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致使中职学生面临着具有极大上升空间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相对的陷入了极具挑战性的各种困难与磨炼。现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学生的生活、学习、交流与创新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但伴随着便利信息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不断的影响着中职学生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健康观念不能更好的灌输,良好习惯不能更好的培养。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和挑战,还要面临人际交往不和谐、社会融入难、自我调节能力差,等等相应而来的各种困扰。面对这种种挑战,一些脆弱的生命不能承受,进而走向极端,造成对社会、家庭及生命本身都不可平复的伤害。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这项艰巨而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目前,中职生生命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低,所以社会各界对中职学校的新型教育模式颇具期待。新型教育模式的精髓在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义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真正解决现实矛盾问题。总而总之,中职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一直探索新思路,寻找新方法以致能最完美地开展生命教育。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高校体育;重要性及策略;体育教学
体育以身体锻炼为手段,目的在于提高身体素质。而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因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愈显突出。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怎样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怎样使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未来就业形势特点更有效的融合。为此,该文根据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实情出发,深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结合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及高校体育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1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生命的安全是从事体育最初的要求。从最初的防御自然灾害保全生命到现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体育运动所包含的最初诉求,仍然是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
1.1生命安全教育的意义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教授学生运动锻炼,塑造学生强健体魄,进而保持生命安全,提升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体育知识、养成运动习惯,使其更好更深刻的认识生命的意义和重视生命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正确树立生命观,长期且高效的为祖国做贡献。
1.2高校体育教学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从生命的视角出发,联系实际,当前体育安全教育的现状中,存在轻视岗位体能、欠缺安全意识及忽视精神安全教育引导等问题。首先,轻视岗位体能就是在工作期间,无法承受不同阶段产生问题所带来的压力,从而导致无法在工作时间中保持精力的充沛和高度的工作效率。例如:生活情感中的压力,导致工作中体能欠缺,无法使学生在短暂的教学期间更多的受益。其次,职业安全意识的欠缺,使工作期间出现的危险事故不能采取更为科学合理的防范方式,增加危险性,致使事态恶化。例如:体育教学活动之前的热身活动,教师不重视如何帮助学生使其有效预防剧烈运动的损害,只做些肤浅简单的活动,很少教导学生如何采取紧急事故防御措施。最后,精神层面安全引导的缺失。体育是高校教学中的基础必修学科,在学生个人生命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心理抗压受挫能力。例如:优、差等生的区别使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内心受到极大挫败感,出现自暴自弃、极度自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则导致学生的自杀轻生。
2高校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针对当前高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从生命角度,提出一下几点高校体育教学的路径,以解决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
2.1结合运动内容,增强安全教育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将具体的运动内容贯穿其安全教育的始终。第一,发展学生自我保护技能。例如:武术、跆拳道等教学活动中,在教授学生基础套路动作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基础的防御和防卫;球类竞技教学活动中,在教授其基础动作、技术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身体对抗技巧及自我保护能力;田径等剧烈教学活动中,在教授其科学合理的运动加速技巧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科学动作躲避突来危险的发生。第二,丰富运动的项目。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应对日常生活危险的能力。第三,运用多种运动方式提升自我安全意识。
2.2结合体育安全实例,开展生命安全教育
枯燥乏味的安全教育知识在授课过程中不免过于单调,脱离实际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对安全意识的重视。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安全实例,让学生了解危险的迫切性和严重性,教导其应对危险的正确方法。
2.3保证教师的专业性,重视教学质量,推动生命安全教育发展
在繁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些教师精力难以长久保持充沛,在提供学生大量自由活动的同时,潜在危险性较大。学生间的一会冲突及其他激烈的运动,稍有不慎,就会对学生的身体及生命造成威胁。保证教师专业性和教学质量,保证教师能够强有力地引导学生,管理学生,增强其安全意识,学到充足的安全知识。
2.4结合职业规划,重视精神安全意识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教育,当今社会中,职业规划及职业体能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运动安全训练,引导学生明确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在体育本身发挥体验性特质,让学生重新看待失败,增强抗压意识,增强心理安全意识。
2.5开展休闲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
学生个体在锻炼运动的过程中,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实现生命价值,从而推动生命发展。冲破传统体育观,树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专项技能,培养基本活动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自我健身,更能服务于社会。高校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体育意识,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有力平台。首先,在体育课程中增加休闲体育课时,使学生掌握技术理论,激发学生运动锻炼的兴趣。其次,举行休闲体育活动竞技比赛,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魅力,更多的了解体育竞赛,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提升学生应对突况的能力。这些知识技能,为学生走出社会,在忙碌生活之余,提升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3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人一生之重,安全教育也贯穿始终。厌世轻生不仅是对自己生命亵渎,更对社会造成了消极恶劣的影响。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基于在生命任何阶段中对生命安全教育学习的重视,生命安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它们的结合,不仅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大趋势,更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提升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能力。高校的体育教学基于生命的安全技能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尊重学生生命,保证学生安全,还使应急避险作为一项安全技能在体育课中得到训练,紧急时刻保护自身安全。提升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的同时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重视生命教育,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健康水平,适应社会改革变迁。高校体育生命安全价值的实现依托于体育安全的课程教育。为学生更好的步入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根据因材施教,强化学生心理抗压抗挫折素质。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影响。
4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推进发展,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和眷恋不断升华。当代社会中,高校学生的生命安全关乎祖国未来,社会稳定,其中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结合生命安全教育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生命价值、更加珍爱生命,高校体育作为一项教学活动,应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论,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强有力地教育、引导学生重视生命、如何在危险中保证自身安全以及维护他人生命安全,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抵抗压力。高校体育作为学生系统学习科学体育知识的重要阶段,完善体育安全教育的新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仅符合高校体育教学活动改革的趋势,更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锻炼习惯及昂扬的生活态度,在维护学生生命质量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作者:程森蛟 单位: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笑昆,陶成.高校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68-71.
【关键词】珍爱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正文: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素质教育后,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完善,素质教育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展,并且取得成效,素质教育深入人心。
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了生命,就没了教育的对象;没有好的身体,自身素质的提高会变成雾里看花。所以我认为珍爱生命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应当在素质教育中全面展开。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就会有无穷尽的生命力,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体现。只要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安全教育将会是事半功倍,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素质教育的开展将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为此我认为做好学生珍爱生命教育是件刻不容缓的事。
现在的校园内外,学生存在一些奇怪现象:轻生、自残、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等。这些现象是学校安全隐患的滋生体,安全问题也因此而时有发生,引起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反应,安全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此想了许多方法:就学生安全问题采取很多措施,在上课、吃、行、住等方面也做了周密的安排,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可是工作做了,效果却不尽人意,特别是留守儿童远离父母,隔代教育,老人精力不足等问题导致许多学生的行为怪异。第一线的教师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在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很难教育,问题少年为数不少,安全隐患难以控制,各种安全措施治标而治不了本。
为此,本人认为现在的教育当改变一下切入点和方式:从珍爱生命教育入手,联系安全教育内容,结合素质教育的开展,从上到下落实珍爱生命教育。从学生步入校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将珍爱生命的内容编写成教科书,安排课时上课,并且每个学期像语文、数学、英语一样进行考核,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深刻的认识,从本质上去影响学生的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珍爱生命教育的内容本人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结合我国古代精神文化精髓,进行对生命的认识教育
让学生对生命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生命与父母的关系,知道自己的生命来自父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它不仅仅是自己的,更属于所有关心、呵护、爱着他的人。融中国古代孝道于珍爱生命教育之中,让学生从小就有长大了该怎么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思想,理解尊老爱幼的意义。我认为长期为学生灌输这些思想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会有良性的影响。
2、结合现实现象,教育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例证阐述生命的脆弱,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它不能像落叶那样重获生机,是不能周而复始的,从而让学生意识到珍爱生命重要性,培养学生不仅要为自己坚强地活,更应该为爱他的人努力地活着。让学生明白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地成长是一种责任,那是对自己、对爱自己的人负责。明白当一个人不爱惜自己时,将会束缚了多少人的快乐,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同时,将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通问题、自然灾害问题、人祸问题与珍爱生命有机结合起来,将社会道德贯穿于珍爱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理解,借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3、杜绝危害生命健康的因素:在这里主要指学生抽烟、喝酒和打架斗殴的现象
一些在校学生喜欢抽烟,校外学习喝酒,不仅是中学生,小学五六年级已经出现个别现象。抽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烟瘾。而是好奇而导致,是社会的影响。如果从小就对学生进行抽烟、喝酒与生命健康关系的教育,让学生从心底里认识到抽烟与喝酒对自己健康的危害,我相信抽烟、喝酒现象在校园内将得到控制。
打架斗殴是青少年常犯的事,学校、社会都为此而伤神。我认为控制这种行为也可以通过珍爱生命教育来完成:在教育中融合古代德育知识,让学生知道打架斗殴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及对家人和社会的危害,知道打架斗殴有可能失去生命,不是解决同学间矛盾的最好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遏制青少年暴力思想的形成。
4、将珍爱生命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
>>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别掉队 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中科学思维与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让科学发展观引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 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科学发展 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中国智造” 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内涵和特征的几点认识 新一轮科技创新刍议 从上海世博会看中国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 新一轮的科学思想转向 中医发展的契机 帝联科技助力Q卡掀起新一轮传媒电子革命 新一轮卷烟价税改革:一场静悄悄的中国式的革命 新一轮中国热的背后 中国营销:新一轮的“提速” 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 制度变革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国信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10大看点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对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启示 中国新一轮QE对我国金融领域的影响 对新一轮个税调整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8] 福布斯中文网.2015年全球健康和生命科学的七大趋势[EB/OL]..
[11] 楚宗岭,曾海燕,邓心安.国际生物经济战略透视[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杂,2013,33(2):111-116.
[12] 环球网.日本国会将于近期通过国立卫生研究院法案[EB/OL]. .
[13] 科学技术部.2014中国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11-217.
[14] 生物探索.中国机构CNS月报(2014年12月)[EB/OL].
关键词:林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93-1
0 引言
党的十报告曾经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也比较严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笔者作为林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之一,试从林业的定义入手,来谈一谈林业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性。
1 林业的定义
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从林业的定义不难看出,林业的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发展现代林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之一,发展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2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森林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使得林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林业以森林为主要管理对象,森林属于可再生资源。
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全球的森林面积占整个陆地系统的百分之三十之多。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森林中的生物种类非常的复杂。以高大乔木为主体,除了乔木外就是灌木、草本植物和地衣苔藓等。森林的植物空间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森林里除了大量植物以外还有极其丰富的动物生活其中,还有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森林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圈,其中生物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百分之九十之多。
因此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主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
林业部门除了对森林的利用、开发、保护等等,林业部门还承担着管护、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也正是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2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业从古至今都扮演这重要角色。
远古时代的人们就生活在森林里,那就是他们生存的地方。古代人在生活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原材料多数都是木材,后来的建筑、车辆、船舶等等,原材料也都是木材。就算是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木材的使用量仍然是非常的巨大,尤其在建筑业。
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上升,快节奏的生活紧张感让人们更加追求原始的味道,原木产品成为一种潮流。原木家具、日用品、工艺品等等,层出不穷。
所以森林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3 结语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因此作为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充分体现林业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生态观视野下的林业与生态文明关系[J].林业经济,2012(01).
[2] 祝列克.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J].湖南林业,2008
(01).
[3] 唐秀萍.十七大报告描绘建设生态文明新蓝图[J].中国林业,2007(21).
[4] 闫德仁.强化林业科研创新能力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8(03).
[5] 王洪江,惠兴学,洪新,于欣.浅析森林在生态文明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J].防护林科技,2009(02).
[6] 张美玲,杨明艳.发挥林业优势 建设生态文明[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7] 汪炳瑜.关于生态文明与林业政策问题的思考[J].安徽林业,2009(01).
[8] 李子玲.试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J].吉林农业,2010(08).
[9] 张余田.浅论森林与生态文明[J].安徽林业,2008(02).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的主体。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则必须在学科中实施优化教学法。如何实施优化教学法,本人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会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看着顺眼,就可能不知不觉地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激起对教师的更真诚的依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学所期望的效果。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自尊心特别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其行为往往受到他人期待的影响。又由于英语课是一门实践课,师生的接触频繁,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眼里总是带有褒贬奖惩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处处尊重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敬,从而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应态度和蔼,自然可亲,富有激情,就像是和学生谈心一样,以此创造出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变苦学为活学,同时还要不断鼓舞学生,坚持以鼓励为主,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鼓励要留有余地,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给予较多的关注,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的机会,以此来保持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我认为尊重学生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2.1首先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英语学习中的"难记易忘"现象是师生双方都极为头痛的事情语音、词汇、语言点的记忆积累,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经过"初次识记――遗忘――再识记一再遗忘――最后巩固记忆"的记忆过程来完成。教师就须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耐心地向学生"导"之以"法",帮助学生找到最佳记忆诀窍如:从点到块记忆法、愉快白信记忆法、瞬间强化记忆法、集中注意专注记忆法、比较归纳记忆法、找最佳时刻加强记忆法、运用遗忘周期反复记忆法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满了自信,怀着成功感,激发了浓厚的热情,消除了英语学习中的畏怯心理。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
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心理才能根据这些来制定和调整教学方案!有些学生不想学英语,在课堂上会开小差或者干脆睡觉,听课不积极,觉得听英语课的过程就像在听天书一样,即使再怎么努力听也都无济于事,因此而又更加讨厌英语课。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口语不好,因而不想开口读英语,或者一开口读就会被取笑,这让他们很有挫败感。还有一些学生,他们的学习信心不足,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害怕犯错误而干脆放弃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好好考虑过这些问题,在学生成绩下降或者无法提高时有没有从自身角度反思,是否一昧地责骂学生,处罚学生做更多的作业?其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解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为什么?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太多的难题,还是偏科了?教师在平时应该多友善地和学生交流谈心,将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对学生好,让他们在对自己喜爱的情况下愿意听自己的课;平时教师不宜布置太过多的作业,学生最怕作业负担了,有些学生面对老师铺天盖地的作业,也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抱以埋怨的心态。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个心理,在布置作业时尽量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教师在教学时,是否经常用英语教学呢?是否注意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要让学生敢说,爱说,教师就该多给学生创造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课堂上可以采用英语对话交流,可以进行英语演讲等等。多给学生练听力,让他们注意纠正自己的发音!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要多加以表扬,让他们感受的学习英语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对于成绩在慢慢提高,不断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多加以指导,让他们有更多更快的进步!还有,教师不宜轻易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学生学不好,教师自己有一定的责任!教师要多给予他们关心和鼓励,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从不同角度指导他们进步。总的来说,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步!
4.培养学习英语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英语
1、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1.1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需要。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全体社会成员从认识到实践的共同参与。诚然造成生态环境的问题引发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口迅速增长等,但从深层意义来看,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人们错误的价值观造成的。因此,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前提是必须转变市民的价值观念,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念———生态文明观。通过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从传统的利己主义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因此,加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实现美丽中国美好愿景的内在需要。
1.2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新时期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这种能力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我国有些城市为了短期实现上述生产要素的聚集,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资源优势,也确实收获了很多的短期利益,一旦这个城市的环境恶化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具备生态优势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人才、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城市竞争力也就急转直下。因此,从长远来看,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全体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城市环境、资本、人才、资源的良性循环,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和竞争力的基本条件。
1.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促进市民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市民个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通过社会实践,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中获得解放而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根据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对市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就是帮助市民树立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树立人与自然平等互利的关系,进而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目前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态环保知识缺乏,关注度低。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信阳市民对生态环保知识的知晓程度和认知广度均处于较低水平,进而导致他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高。大部分市民低估了自己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城市环境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当前,信阳市民对经常宣传、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垃圾分类、节水节电、大气污染、噪声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度较大,但是对土壤酸化、荒漠化、野生动植物锐减、全球变暖等离市民自身生活较遥远的问题关注度较低,甚至对这些常见的污染状况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都不了解。根据2014年环保部《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显示,公民对雾霾的了解程度高于80%,然而对环保举报电话知晓度却低于50%。正是由于市民生态环保知识的缺乏,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低,就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2.2环保行动滞后,参与度不高。根据调查发现当前信阳市市民对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参与力度不高。在环境保护方面,市民“怨多行少”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信阳市在2016年开始了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第一期工程就建了覆盖全市范围的51个服务点,但通过笔者走访发现,自行车的利用率还是很低。市民对“绿色出行”的理念非常认同,认为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城市的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在减少城市交通堵塞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但问到“是否准备使用公共自行车上下班?”时,大部分市民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还是有诸多的不便,还是觉得自己开车方便。市民环保行动滞后还表现为大部分市民对他人污染环境的行为很不认同,很鄙视他人的种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是却对自身要求过低,经常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找借口。
2.3生态消费意识淡薄,浪费行为严重。随着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伴随而来的就是不知不觉的过度消费问题。比如每年不断被刷新的“双十一”单日交易额,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产生的这些消费中理性消费的比重占了多少。根据调查很多人在网上买的日用品如榨汁机、酸奶机因为清洗麻烦只用一次就扔掉,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因为冲动消费而后悔的文章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市民们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还是以享乐主义为上,他们在贪图自身享乐的同时忽视了过度消费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产生过量的垃圾,进而也加大了对环境净化能力的压力。如果不提高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浪费现象就难以根除。
3、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有效途径
3.1加强教育、完善生态环境知识体系。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加强生态环境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学校生态教育,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贯穿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课堂上,让孩子们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第二,要加强社区生态教育,通过居委会以及各种社区组织,组织各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知识小讲座、小座谈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宣传,让广大社区居民都能掌握基本生态知识;第三,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教育培训,领导干部是城市发展的掌舵者,要让他们通过各种针对性的培训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进而提高他们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决策水平。
3.2加大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现在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非常大,我们在进行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电视、微博、微信等市民利用率较高的媒体,结合每年的国际湿地日、保护臭氧层的国际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制作视频等方式给市民普及湿地保护、臭氧层的保护、濒危动植物的保护等相关的生态环保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市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也让他们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逐渐地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进而积极地参与其中。
3.3倡导绿色消费、形成新的生态消费理念。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倡导市民绿色消费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市民们了解过度消费给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通过宣传建议他们少购买一次性用品、购买家用电器时要注意能效标识、购买水流小的淋浴喷头、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等开始,将生态消费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市民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态的正确的消费观念。
3.4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生态文明意识的行为。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是解决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第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位置,用政府权威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完善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通过设定支持某些行为、鼓励某些行为、禁止某些行为等多种模式,来明确引导市民做出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行为,要让行政力量和法律力量形成合力来保障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加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力度,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营造良好秩序。
作者:吴昊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紧迫性
作者简介:周晓阳(1953-),男,湖南祁东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徐华(1974-),女,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华大学图书馆,馆员。(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课题编号:XJK012BDY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02-02
古往今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时期都不可以回避的一个话题。“今天,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莱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扰着人类。”[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这表明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推动“四大文明”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生态危机挑战,是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年均GDP增长超过9,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应对生态危机挑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就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首先,人为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工业化进程比其他工业文明国家要快,并且采用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类似的发展模式,导致工业文明畸形发展,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以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
其次,自然因素制约着生态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如今自然界的自我调节能力远远赶不上人为的破坏。随着工业文明的畸形发展,不可再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不可再生资源甚至面临枯竭。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要克服严重的生态危机,必须加强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由于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高素质人才。[2]
2.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
面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资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简而言之,就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被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这表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所谓“美丽中国”,就是高度生态文明的中国,具体表现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公民的生态文明素质高等。
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关键在人,只有使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生态人”,才能完成建设“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大学生是高层次人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为“两型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校教育教改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应当包括生态文明素质,而目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必须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乃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因此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在最近10年得到了高度重视,其在广度和深度上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急诊和重症医学人才也不断聚集,但是儿科急诊医师还非常匮乏,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作为省级妇女儿童医院,肩负着维护全省妇女儿童健康的重任,而且在全省范围内普及国际统一标准的儿科急诊抢救技术是降低新生儿和儿童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将通过PALS培训考核作为岗前培训及资质考核标准。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协会联合推荐专为从事儿科急诊和儿科重症医学的医护人员创办的培训课程,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并且定期更新技术指南。该课程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前期理论授课,分组分模块提问-讨论-演示-回示-总结-考试-再总结的方式让学员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发挥,接受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总结自己的失误与不足,达到统一规范抢救技术的目的。国内在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展PALS培训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于2008年始开办PALS培训班以来,培训前有61.3%的学员从未见过这些抢救设备,经过8个模拟工作站的反复培训,93%的学员掌握了各种抢救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培训合格学员进行电话回访,有97家医疗保健机构新配置了抢救设备或仪器;有7家医疗保健机构共36例患儿成功运用骨髓输液及时纠正休克;有7例患儿被及时诊断出严重心律失常,进行了有效的电除颤及心肺复苏术;有15例头部外伤患儿采取了保护颈椎的措施;有78名学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112例危重患儿成功实施了气管插管术。可见,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能够普及国际统一规范的儿科急救技能,提高儿科医生和护士对危重症患儿的救治能力。
PALS课程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儿科急诊和重症医学医护人员普及统一的抢救技能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我省人口多,处于偏远落后西部地区,在边远山区还有较多的儿童不能得到很好的急救医疗服务,因此在我省开展PALS培训,使规范统一的儿科急救抢救技能培训成为切实降低我省新生儿和儿童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保障之一。
培训所使用的理论课本是由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组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翻译的《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概述以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协会联合推荐的PALS培训课程学员手册(1997-1999年版)为蓝本并结合《200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最新观点,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讲述了儿科急诊医疗服务、呼吸衰竭和休克的识别、儿科基础生命支持、气道与通气、血管通路、液体治疗和药物应用、心律失常、儿童创伤复苏、新生儿复苏、复苏后的稳定与转运、儿童心肺复苏的道德与法律问题等11个方面的内容。
培训教具为PALS课程专用模具,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模拟人、气道异物阻塞模型、气管插管模型、喉镜及气管导管、新生儿窒息复苏模型、带储气囊的自动充气球囊活瓣面罩复苏器、各种面罩、心电监护仪、心律失常模拟器、除颤仪、儿童骨髓穿刺模型、新鲜公鸡大腿(用于骨髓输液的穿刺练习)、骨髓穿刺针、深静脉置管套件、胸腔闭式引流管及引流瓶等。
培训授课的专家组由北京儿童医院、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威尔斯亲王医院、美国“心连心”国际组织推荐的美国医师、我院参加全国PALS师资培训班并获得资格证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儿科重症专业医师组成,定期承担每年的PALS培训。
培训方法:每期学员30-40人,分为4个小组,培训时间为三天。
第一天为理论授课,理论授课每期都使用标准的PPT课件,内容包括呼吸衰竭和休克的早期确诊与心跳呼吸骤停的预防、心律失常与心脏除颤、产房外新生儿急救、儿科创伤急救、液体疗法及药物治疗、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患儿的稳定与转运、儿科病例分析。
第二天为操作实践课,分组轮转进行培训、每组7-10人,先由教员对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并根据不同的病例进行演示,而后再由每位学员进行回示。
第三天考试,上午进行操作考试,学员根据不同病例和场景模拟完成患儿的救治,教员根据学员的思维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性等对每位学员进行评分。下午参加理论考试,考试内容根据《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制定,主要涉及对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创伤急救等地早期认识和基本处理原则,并调查学员对各种抢救设备的熟悉程度。为保证评价培训效果的客观性,考试的试题及评判标准完全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学会联合推荐的PALS培训课程教员手册(1997-1999年版)进行,集中发放,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统一收回,以成绩>=75分为合格,理论及操作考试均合格者颁发唯一编号的合格证书。
每期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授课内容、实际操作指导、课程安排的满意度和培训课程对临床各种帮助程度等。
关键词:哼鸣;半声练习;发声训练;重要性
学习声乐艺术的人,都希望能够拥有漂亮的嗓音和高超的歌唱技术,从而成为一个成功的歌唱乐器的制造者。然而我们都非常清楚,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拥有美妙的歌声和高超的技艺是非常难的,它不仅需要歌唱者拥有非常好的歌唱天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还必须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但是往往我们很多声乐学习者,由于初学时没有按照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来练习,导致迟迟找不到正确的发声状态和声音。他们为此苦恼不已,但又非常的急于求成,所以导致一些声乐爱好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背离了声乐学习的自然规律,好高骛远最后不得不告别歌唱。那么究竟什么方法才是好而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呢?
一、哼鸣练习
在声乐学习中,塑造嗓音和练习掌握发声技巧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哼鸣”作为声乐发声训练的方法之一,无疑是最为声乐学习者推崇和最行之有效的发声训练方法了。“哼鸣”练习无论是对专业歌者、业余歌者或者是中专生的嗓音训练都有很大的帮助。难怪很多声乐老师都会说: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会哼了也就会唱了。由于“哼鸣”的作用并不完全被声乐学习者所熟知,所以往往有很多人忽视了这一嗓音练习的秘诀。也有一部分人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却并不十分清楚“哼鸣”具体的练习方法,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
(一)“哼鸣”的概念
“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就是当我们双唇微微闭拢,声音通过鼻腔发出的一种发声状态。我们在心情愉快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的“哼”着歌曲,这时虽不是我们有意在唱,但声音却很松弛、通畅。声乐练习中的“哼鸣”与生活中的“哼唱”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声乐练习中的“哼鸣”要求鼻腔的状态更夸张一些,注意力更集中一些,要求使用鼻腔来产生共鸣。歌唱发声时“哼鸣”一般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开口哼鸣”和“闭口哼鸣”,其中“闭口哼鸣”是大家在做基础练习中经常用的一种加强歌唱共鸣的方法。
(二)“哼鸣”的训练方法
“哼鸣”可分为“开口哼鸣”和“闭口哼鸣”两种,由于不同的歌唱者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的哼鸣方式也不相同,所以练习的方法也就各有差异。一般来说,我们在哼鸣时将嘴唇轻轻闭上(嘴唇一定不要用力),颌关节始终是打开的状态,口腔里像含着半口水一样,目的就是要求口腔的绝对放松和打开。另外,“哼鸣”练习同样需要歌唱者积极的歌唱状态、稳定的气息和腔体的充分打开等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完成。
(三)“哼鸣”的作用及其在发声训练中的重要性
“哼鸣”练习的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1.“哼鸣”是获得声音的高位置,练习、强化面罩共鸣的非常好的一种手段,它能帮助歌唱者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和良好的鼻咽腔共鸣。2.通过“哼鸣”的练习可以较容易地使歌唱者体验到呼吸支点的位置与作用,锻炼他们的歌唱呼吸能力,又能对初学者的真假声混合与共鸣的练习有较大的帮助。3.“哼鸣”可以增加声音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特别是对那些发声僵硬、用力笨拙、歌唱机能较重的歌唱者来说,练习“哼鸣”后,声音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会有明显的改善。4.“哼鸣”练习可以帮助歌唱者纠正以往不良的发生习惯。由于“哼鸣”不要求声带的过多参与,使声带得到了休息,久而久之能使病变的声带恢复机能。所以声乐老师们常说:把“哼鸣”练好了,唱歌就变的容易多了。
二、半声练习
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歌唱者在唱歌时,盲目的追求音量和高音,他们错误的认为能唱出很大的音量和很高的音来就是对的,也不管自己是不是大号的嗓子,能不能胜任高音的演唱,一味大声喊叫,声音缺乏美感,久而久之就毁掉了自己本不错的嗓子。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一般来说通过“半声练习”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半声练习”可以加强声带发声机能的耐力,既能保持声带的健康,又能医治受伤的声带,使其恢复能力。世界著名的戏剧女高音金克・米兰诺在介绍她的声乐学习过程时说,她的老师从不允许她把声音唱得很大,所有的练习都是用半声去唱,久而久之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半声练习”的概念
在意大利美声学派的许多早期声乐著作中,很多都提及到“半声练唱法”。那么究竟什么是“半声练习”呢?“半声练习”即“半声练唱法”,就是用同样的气息状态发出较弱的声音。由于这种声音非常柔和、细腻,所以在一些声乐作品里都需要用半声唱法来表现歌曲的意境。长时间进行“半声练习”不仅不会损伤声带,更对歌唱者气息的控制方面帮助很大。
(二)“半声练习”的作用及其在发声训练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重要性
The Importance and the proposal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Zhang Xiao-ran
Abstract: Recently,the urbaniz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the sustainability of urbanization are facing serious challenges.This paper focu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propose some propos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evel.
Key words: urban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mportance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在工业文明的推动下,我国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发展。1978-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增长到52.57%,年均增长1.02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随着人们危机意识的上升和对高质量人居环境的追求,生态文明开始纳入城镇化考量。
一、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天的城镇化很多是单纯依靠房地产开发和投资驱动的,且延续了工业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镇化质量远远落后于城镇化速度。过度城市化和城市空心化的问题不仅对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给社会文化与人类生存带来严重威胁。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的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产业、文化、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以最小的生态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生态文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城镇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生态文明是实现城镇化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目前的城镇化以经济发展和城镇规模为目标,带有强烈的功利化色彩,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人本化的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城镇化的最终目的以 “人”为中心,谋求民生改善,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使群众生活质量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得到提高。这与生态文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以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符合城镇化的本质发展要求,是实现方便、和谐、宜居、低碳目标,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
3、生态文明是构建科学城镇空间格局的必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提出构建新型城镇的空间格局,概括而言就是要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显然,新型城镇空间格局的理念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人类生活的发展质量为着眼点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并且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手段。
二、加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1、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生态意识。我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水平较差,关键是生态文明在意识上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真正重视。唯有在认识层面达成建设生态文明的共识,才能形成社会互动,才能有力的推进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因此各级单位必须深入贯彻学习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与要求,加强对生态文明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需要、发展手段的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加大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价值观、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政绩观,大力培育绿色生态文化,提高社会生态素养,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转变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生态城镇化观念。
2、突出文化建设,制定科学的生态城镇规划。目前我国城镇化规划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性,缺乏完善且科学的城镇生态化建设规划。从总体来看,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加强城市群建设。加快培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川渝和关中城市群,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加快城市群周边卫星城市的建设,完善内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功能,提高接受产业转移的能力,打造经济发展次中心和经济强镇,实现大中小城市的配套、协调发展。对小城镇来说,发展规划要做到因地制宜、多层次发展。应本着资源集约、生态环保和方便宜居为原则,对产业园区、居民区、基础设施、城镇景观等有一个包括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结构、顺序等统筹的科学安排。
生态文明型城镇还要把文化建设纳入城镇规划,为城镇发展预留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空间,建设千姿百态的城镇。尤其是像山东省这样的文化大省,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充分彰显齐鲁文化特征,结合地方文化底蕴,建设一批如剪纸之乡荣成、曲艺之乡莱州等文化特色鲜明的个性化城镇,提升城镇文化内涵,提高城镇的文化影响力、产业吸引力、经济带动力。
3、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确定适度的城镇规模。我国大城市普遍承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分布不均、人口流动导致的。各地应结合实际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对于城市超载问题,首先,合理引导人口流动。通过产业的升级换代、产业转移和合理化产业分布,来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其次,提高城镇承载力。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以适应逐渐扩张的城镇人口。对于承载力较大的新兴城市,应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转移,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逐步扩大城镇规模。一方面为中心城市分散土地、人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4、发展城镇生态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生态产业是突破地区经济瓶颈,实现经济腾飞的有效手段,能够为其生态城镇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各地应结合地区优势,建设一批生态化特色工业园区,采用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为原则,提升生态产业聚集效能。对于典型的工业城市来说,在加强生态产业建设的同时,还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打破“一业独大”的格局,延伸产业链,逐渐向技术先进、生产清洁、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转型。
5、治理污染,建设宜居城镇环境。建设优良宜居的城镇生态环境要以低碳、节能、无污染为指导。首先要加大环境治理。重点治理空气、水、土壤污染,建立严格的环境监测机制,重还城市碧水蓝天;二要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处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达到垃圾无污染、无害化、再利用、再循环要求;三要加快以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生活用能为导向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产品,开展各项节能降耗活动;四要加大城镇绿化力度。以河流、道路和农田防护林为载体,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继续做好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努力建成空气更加清新、生活更加舒适、环境更加宜居、景色更加优美的生态化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命教育 贯穿 大学体育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39-02
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彰显生命的活力,提高生命的价值,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深刻认知生命,全面发展体育技能。本文将简析生命教育的意义,论述举例略谈生命教育贯穿大学体育教育始终的必要性,并从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贯穿生命教育因素;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措施。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理解教育而重在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通过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教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1]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由“育身”和“育心”统一组成,不仅需要通过有效的体育运动训练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注意融合生命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认知生命的珍贵意义,体验生命的快乐,张扬生命的活力。
二、生命教育贯穿大学体育教育始终的必要性
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体育教育活动内容,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从文化理念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知生命的美丽与内涵,促使学生自主投入体育运动训练中,从而体验生命的活力,学习生命保健知识,更充分、更全面地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强化体育技能,在体育运动中彰显生命的活力,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实现生命的价值。其次,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感悟生命的热情与兴趣,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的心胸更加开阔,促进了学生身心素质的双向发展。
另一方面,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人类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生命的关系,升华生命的认知高度,在合作性体育运动中营造和谐的关系,唤醒生命的活化意识,发挥生命的光彩和生命的智慧。而且,生命教育理念对于现在的大学体育教学有着很强的适应性,通过深入贯彻生命体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使得大学体育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升大学的生命与活力。
三、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贯穿生命教育因素
将生命教育成功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首先要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融合生命教育因素,推动体育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化和开放性,同时对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在整个的教学环节,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让学生深刻领悟“生命在于运动”,不再由教师做主导,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环节只起到引导作用,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还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使学生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强。此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具,在体育视频中融合生命教育因素,例如在让学生鉴赏健美操的视频时,先让学生欣赏各种生命形式,如翩跹的蝴蝶,五彩缤纷的金鱼,美丽的鲜花和焕发青春活力的美少女等,接着,让学生欣赏凝聚着生命内涵的健美操,引导学生领悟健美操精彩的动作时而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时而仿佛欢快的金鱼、时而好像含苞绽放的花朵,使学生认知到体育活动中所蕴含的生命因素,体会体育的艺术美和生命的美丽。[2]而且,教师在体育实践课中增加教学的方式,如采用游戏法、合作练习法、自由活动教学法等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创新体育教学机制,渗透生命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人类生命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生命的关系,升华生命的认知高度,在体育游戏运动中学会与人合作,认知自然界中的生命,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
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耐心指导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熟悉生命教育和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热爱生命的信念。例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运球、传球、接球、投篮等多种技巧,让学生鉴赏篮球比赛视频,然后,融合生命教育理念,告诉学生在参加篮球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时,不仅要大胆、勇敢地发挥自身最佳水平,也要尽量避免运动损伤和意外运动事故发生,练习完篮球运动以后,理应平心静气,喝一杯盐水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盐分,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导学生练习体育技能和接受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掌握体育损伤的早期处理方法,从而维护生命的健康与安全,强化学生的生命保健意识,教导学生呵护生命、珍爱生命。[3]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熟练处理较轻的损伤,告诉学生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冲洗法、冷敷法和照射法。冲洗法是将身体受伤的地方放到活水下,进行压力均衡处理,使得皮质下的血液能够正常的流动,避免在伤口处的淤积,造成出血状况的发生;冷敷法是取一些低于身体温度的东西,如冰块、制冷类药物等,用它们来接触受伤皮肤,从而达到减缓血液的流动速度,防止伤口面积的扩大;照射法是将损伤的部位暴露在较强的光线下,使得该部位的神经、代谢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同时,这样做还能减轻患者本身的痛苦,有效防止细菌的滋生。体育运动中所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损伤有骨头错位、肌肉损伤和骨头重度损伤伴随大量出血。教师应告知学生骨头错位是由于锻炼时动作的不娴熟,使身体碰撞到较为坚硬的器材上,造成骨头的错位,这时先不要进行损伤者位置的移动,而是应该让损伤者自身选择较为舒服的姿势,然后再在损伤者身体下面垫一些有利于固定的东西,如海绵、木板、枕头等,然后等待专业的医疗人员的处理。肌肉出现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损伤者在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前,没有进行适当的肌肉拉伸,出现腿部、胳膊等由于用力过猛造成的p伤,处理此类情况时以冷敷,减缓血液的流动速度,较少出血,避免血液淤积在伤口处为主。骨头重度损伤伴随大量出血是损伤中最为严重的,处理此类情况时要特别注意,以止血为主,骨头复原为次。先想办法止住损伤处的流血,以包扎、冷敷、冲洗结合的方式,尽快使损伤处的血流降到最低,同时注意消毒卫生,防止伤口发炎状况的出现。
(三)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
教师应注意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参加体育训练,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体育技能和生命健康意识,体验生命的活力和意义,感知生命的珍贵。在开展体育训练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塑造学生热爱祖国,维护集体利益,遵纪守法,积极向上,顽强、勇敢、乐观、自信,努力进取、团结一致、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勇于拼搏、不畏强手、遵守体育规则的优良作风,逐步克服懒散、胆怯、懈怠和病态竞争等不良心态。[4]例如在进行大学标枪教学时,通过方位转法、慢跑、队列练习和有趣的体育游戏来带动学生体验生命的活力,指导学生明确标枪技术教学的内容、任务和技能要求,振奋精神,积极、愉悦地参与投掷标枪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选择 “标枪传统技法” “现代技法” “纵轴用力技术”和“满弓技术”等不同的投掷策略。在开展足球教学时,指导学生在尊重自己的队友和对方球员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足球技能和生命的活力,遵守足球比赛规则,正确处理足球运动中的损伤,告诉学生在比赛中不能急于求胜、伤害对方球员或者因为害怕受伤而消极运动。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提升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生命教育和大学体育教育的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生命保健知识掌握能力和主体意识,全面实施考核评分制度,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体育实践课的表现等综合各方面纳入考试评价标准中。这种多元化的评定方式可以由学生互相评判,通过班级学生的自主评定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热情,增加体育教学的开放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生命,感知生命的快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教育理念由“育身”和“育心”统一组成,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而且要注意融合生命教育,教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认知生命的珍贵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大学体育教育活动内容,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全面引导学生认知生命的美丽真谛与内涵,促使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运动训练中,不断升华生命的活力。教师在开展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理应大力创新体育教育机制,积极融合生命教育因素;加强学生对体能训练和生命保健的正确认知,耐心指导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过程中熟悉生命教育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运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与快乐。
参考文献:
[1]方建新,俞小珍.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策略――来自江西省上饶市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22):1.
[2]张兰香.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3(29):2.
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到关键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以应对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未来几年,我国转型升级将呈现三大基本趋势。
其一,工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十三五”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未来几年,如果加工制造为主的格局不改变,势必在多方面处于被动的状态。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开启一场以智能化为重点的制造业革命。
其二,城镇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我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201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与2012年世界平均52%的人口城镇化率水平有较大差距。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未来6年人口城镇化率有望以年均2%-3%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2%-55%左右。适应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需求,未来几年需要以人口城镇化为导向,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突破。
其三,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一方面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我国已经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新阶段,城乡居民的吃饭穿衣等生存型消费需求基本解决,而与人自身发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医疗等发展型消费支出开始全面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近年来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就以每年20%~30%速度快速发展。再者,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这是消费结构升级最为突出的特点。
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
上述三大趋势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但近几年呈现出加快的态势,并且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深层次的变化。从全局看,尽管这些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有了较大的进展,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仍有多方面不适应结构变化的趋势,迫切需要通过重点区域率先改革来实现突破。正因如此,湘江新区要发挥积极作用,探索一条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在工业转型升级上发挥重要作用。湘江新区拥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而且已经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医药、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应当说,这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块“高地”,且在转型升级方面有比较坚实的基础。湘江新区就是要充分发挥新区内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级园区的科技资源优势,推动创新创意和资本紧密结合,推动产业承接和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形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创新创意发展新高地。比如,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等,推进工业研发,形成我国生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在创新创业上发挥重要作用。湘江新区有着雄厚的科研实力。据统计,现有两院院士40余名、大中专院校30多所、在校大学生30余万名,拥有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120余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40多家部(省)属科研机构,是国家重要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中南地区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几年,湘江新区的重要历史合作在于,发挥超级计算、生物育种、3D打印、信息网络等国际国内领先技术的突出优势,进一步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力度,放大科教的资源优势,尽快建成我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依托技术创新,加快构建创业高地。尤其是鼓励30万大学生创业,支持打造中国的“中部硅谷”,把强大的技术外溢效应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上发挥重要作用。从现实情况,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是一个基本趋势。从试点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看,过大或者过小的试点区域都不合适。湘江新区在地理区域上包括岳麓区、望城区和宁乡县部分区域,在试点新型城镇化上既有行政区划带来的一定挑战,但更有长沙市统一领导的优势。因此,湘江新区可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到2025年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的定量目标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探索出一条新型城镇化的新道路。通过新型城镇化,释放出巨大消费潜力,由此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在推进绿色转型上发挥重要作用。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以来,长株潭城市群有效地探索了一条走向科学发展的新道路,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消费等成为“新常态”。湘江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先导区,从绿色转型的趋势看,需要进一步探索绿色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比如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业,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消耗,这是实现绿色转型的一条重要路径,由此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文明区域,资源节约的循环集约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释放转型升级的动力
要实现湘江新区“三区一高地”的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体制创新,需要释放转型升级的动力。过去几年,两型社会建设已经在多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湘江新区须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把服务于全国经济转型升级作为重要使命。
继续加大以两型为导向的改革,先行先试,发挥先导区的作用。比如启动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尽快健全建立污染责任保险体系,将湘江流域内高环境污染风险企业全部纳入其中;全面实施排污权交易,以重点行业为对象,开展节能量交易、碳交易试点,并将试点对象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扩大到其他污染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探索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建设和土地财政收支改革,为完善地方融资平台和土地财政收支监管制度探路。
全面完成要素市场化改革。比如资源环境产权改革基本完成,建立合理、透明的资源产权和排污权分配制度;继续完善排污总量控制、许可、价格标准等制度,建立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绿色价格体系;深化以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为重点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探索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模式;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体系,强化统一监管;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
挫折反映在人身上是一种体验,叫挫折感,它是指当一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沮丧、失意或紧张的情绪反应。挫折与人作伴一生,与人一起成长。它既给人带来不愉快,也会让人变得聪明、成熟。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做父母的有远见、爱孩子的表现。
1.家长对孩子应有适度的期望和正确的评价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知识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知识,没有文凭,以后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最好的出路。因此,家长们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切看成绩,以成绩论功行赏,而且不断给孩子施加压力,但却忽略了一点,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如何,心理承受能力如何,有些家长从来不关注。孩子在高压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而心理又得不到及时的疏导,久而久之,思想就容易走向极端,从而产生对抗的心理。
上个学期,我们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原来在奶奶照顾下,成绩还不错,后来,奶奶病了,妈妈辞职回来照顾孩子,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妈妈给孩子定下了目标:每次考试必须考班级前三名。一个孩子,原来成绩只是中上,要一下子考班级前三名不是那么容易的,考了几次试,这个孩子都难以达到妈妈的目标,妈妈怒不可遏,对孩子的态度越来越差,非打即骂,孩子呢,弄得母女俩水火不容的地步。孩子呢,不想回家,常常找借口去亲戚家住。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意识到,不能唯成绩是论,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与孩子谈心,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施加不切合实际的压力,否则事与愿违。因为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要注意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制定适度的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困难,努力取得成功。
2.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白眼狼”
现在的家长计划生育的意识提高了,只生一两个孩子,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这无可厚非,但很多家长过分溺爱,真正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把他们当作“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爷爷奶奶成了他们的仆人,久而久之,让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娇横跋扈,事事占上风的性格。在网上搜索孩子打家长的事例数不胜数,之前网上就了一则视频:孙子被宠坏了,竟敢当街对奶奶一顿暴打,拳打脚踢,路人上前劝阻也被打,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心理能健康吗?他有抗挫折的能力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要么只会顺水推舟,要么采取暴力极端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从而成为社会的累赘。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平时的做法,是否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否成为孩子养成健全人格的绊脚石。
三、家长互相交流自己孩子出现的现象,并说说自己解决的方式。如:
1.孩子不做作业,家长的态度
2.孩子不做家务,家长的态度
3.孩子通宵玩游戏,家长的态度
4.孩子欺负老小,家长的态度
……
四、给家长提高孩子受挫折能力的具体做法支招
1.给孩子树立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家长要充当孩子的心理辅导老师,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及时给孩子树立信心,而不是动辄就打骂、挖苦。只要不涉及到道德底线,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都可以适当的去给孩子更多的鼓励,让他知道有时候做错事情并不可怕,身边的人都一直支持他,让他重拾信心,越战越勇。所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要结合他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去应对,
2.引导孩子正确发泄个人情绪
当学生在考试不好,或与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等遭受挫折,心里闷闷不乐时,家长不要急于去干涉,但不要放任学生这种情绪,防止学生解不开结,从而产生心理疾病。作为家长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发泄情绪,可以带他外出走走,散散心,也可以带他打球,转移注意力,从而使心情尽快平复,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情绪管理,使不良情绪尽快释放。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家长安慰之余,不妨让学生大声哭出来,或是以其他不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将自己的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虽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阴霾。
3.引导孩子如何看待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