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之于生命范文

健康之于生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之于生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之于生命

篇1

一、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和重要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以面向学生为主、通过常规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等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的教育内容,包括学习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等等。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小学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心理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教育训练活动,对学生进行判断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性思维等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创造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二、做好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育人工作

1.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品课及青春期教育等有机结合,同时,可利用班会活动等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的理论学习,取得教育对象的信赖。不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入持久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

4.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为了拓宽师生间心理交流的渠道,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5.优化校园心理环境

美化学校的校容校貌,唤起学生对生活美好的联想,净化和陶冶学生的情操;优化校园文化,重视校风、校纪、人际关系、师生行为规范以及班集体建设等,给学生以心理感染和教育训练,导向学生的行为。

6.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

指导家庭做好心理健康的育人工作

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条件。学校建立家访制度,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利用家长学校,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篇2

关键词:生命本质;健康;健康教育

人的早期生长与发育对人的一生有多么重要,这几乎是人类本能地对自身的思索。儿童健康被关注,而当它被关注时,终归还是要在科学与教育那里寻求一片安息地。生命是美丽的,美就美在它的多姿多彩。儿童的美丽、多彩表现在他们的脸面、体态、行为、性格、声音、指纹、气息等等的差异,可谓千姿百态。对儿童实施健康教育是为了让儿童更加健康、更加茁壮成长!但目前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侧重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至于身体健康的研究也都是以体育活动为切入点的研究,或者是围绕营养与健康、安全卫生等方面进行片面地研究。三维健康观明确地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用三方面的完满状态。站在生命本质的高度,到底如何实践健康教育?以下是我园的实践与思考。

一、现象的观察:乱花渐欲迷人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各园的幼儿健康教育得到高度重视。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遗憾地看到幼儿园健康教育有的成了空洞乏味的常识说教活动,有的成了手舞足蹈的表演活动,有的成了花样复杂的竞技训练……幼儿园健康教育到底怎样推进,唯有立足儿童的发展来回答。在幼儿园健康教育中,必须遵循幼儿生长发展规律,满足幼儿生长发展需求,关爱生命,以儿童发展为主,为儿童一生的健康和成功打开一条完美的通道。

二、纲要的透视:一朝悟罢正法眼

细细研读纲要,关于健康教育的指导要点有:(1)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2)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要高度重视良好人际环境对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性。(3)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锻炼自我保护能力。(4)体育活动要尊重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不进行不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项目训练。指导要点清晰地表明:要追求一种本色的健康教育,一种平实的健康教育,一种常态的健康教育,实实在在地把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幸福当做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实践的探讨:固本清源显本色

遵循儿童生命发展的本质需求,我园提出了以“健体、健美、健脑、健心”的健康新目标,明确了“学习健康本领、增长健康智慧、实现健康行动、享受全新健康”的新理念,围绕“健体、健心、健脑、健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一)健体:润泽儿童生命的活力

健体的关键是启迪与培养儿童生命在于运动的终身意识,让他们的生命因健康、活力充盈而美丽。如何使孩子每天都开展的体育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活泼主动、健康快乐?我园对原有的体育锻炼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重点尝试了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1.前奏――快乐5分钟

每天在我们幼儿园的操场上,小班幼儿的拍皮球运动、中班幼儿的呼啦圈运动、大班幼儿的跳绳运动成了我园晨间体育锻炼的一道风景。这三项运动是我们经过探索、实践后确立的。我们欣喜地看到:皮球在孩子们掌下有节奏地跳动;呼啦圈在孩子们腰间腿际稳稳灵活地转动,坚持百圈以上是不在话下;绳子在孩子们身体之间有节奏地穿梭,更甚至鱼贯式的跳长绳也得心应手。孩子的成功,有目共睹;孩子的自信,溢于言表。

2.间奏――分区体育活动

分区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更多的自:自主选择区域,自主选择玩伴,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当发明一样新玩法、交到邻班的新朋友、认识某个新老师或者挑战某项运动成功时,勇敢替换了胆小,活泼替换了文静,自信替换了自卑。一句关爱的话,朋友摔跤时轻轻扶起的动作,安慰失败的同伴,小哥哥小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一起活动,互相擦汗塞毛巾,男孩的热情,女孩的活泼,融入每个区域,欣欣向荣的景象传递着孩子的阳光、大方、自信、活泼。

3.主旋律――动感直排轮

灵活穿梭的身体,帅气潇洒的装扮,随着直排轮滚动的轮子滑出一个个健康活力宝贝。直排轮活动的开展,让孩子的耐挫折能力增强了,生长发育指标提高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孩子们吃得下、睡得着,思维更活跃了,精神面貌更阳光了。

“快乐5分钟”“分区体育活动”“动感直排轮”,不同的健体活动舞动着不同的奇迹,舞动着相同的精彩:运动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运动中孩子是健康的。

(二)健心:引发儿童生命的创造

只要心中有阳光,生命就会茁壮。在健康教育中,我们注重健心教育,并通过幼儿园游戏活动这一重要途径来成功展开。当幼儿在游戏时,他是最愉悦的!在幼儿创造性的游戏时,会发生很多看似荒唐的行为,比如说:娃娃家的爸爸会惊呼:“娃娃发烧已经39℃,我们赶紧送她上医院!”我们不再把儿童视为一种弱小的生物,而是赋予儿童一种巨大的创造能力,然而这种能力非常脆弱,需要爱和正确保护。正确透析行为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些行为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防不胜防”!

1.借助游戏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都说幼儿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因为幼儿受世俗的影响较少,成人几乎不会想到的创意就出自幼儿的“天方夜谭”。如何让幼儿借助游戏来发展想象,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园的“四健”游戏中,都会提供“百宝箱”这一材料资源,其意义和价值是巨大的。幼儿能用好、用巧、用妙“百宝箱”,本身就体现了幼儿对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正是这些过程促进着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伴随着游戏的发展而逐渐得以发展。

2.借助游戏鼓励幼儿创造表达

当幼儿借助游戏能积极想象、表达的时候,我们更要支持儿童多种形式的表达,因为儿童的语言是有一百种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我园在游戏中都会鼓励孩子利用材料进行创造,如“加工厂”项目,它的价值就是让孩子能够借助材料自由创造表达。这是需要教师培养和呵护的,最终促进幼儿积极投入到游戏中。游戏是开展幼儿健心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食粮。在游戏中,幼儿对生活的、生命的创造意境,其成功远远超越了游戏的本身。

(三)健脑:启迪儿童生命的灵感

孩子天生就是如饥似渴地学习者。孩子们的沉思和静默,对话和争辩,激情与喜悦,困惑与苦恼,正是他们生命力量的体现。我们通过推进“健康课堂”的研究,来启迪儿童生命的灵感。

1.明确健康课堂原则

健康课堂,教师必须实现三“放”原则:放权、放手、放心。教学是师幼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因此,我们尝试着把“自”“规则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学得自主,学得开心,学出智慧,使教学过程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教”与“学”的和谐整合。放手,就是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挑战自我。老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前提下,大胆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放心,就是相信每个孩子的能力。

2.推进健康课堂研究

在健康课堂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三条策略:心细、眼宽、脑快。“心细”就是教师预设能力。教师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深入地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安全因素、保健意识以及动作练习是否具有科学性,这些都要分析透彻。“眼宽”就是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教师会随时关注孩子,发现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及时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脑快”就是教师的随机教育能力。教师不是备教案上课,而是备幼儿上课,“健康课堂”就是力求教师要快速捕捉孩子稍纵即逝的“想象和创造”,不失时机地激励,灵活机智地调整教学策略,给予幼儿适当的评价,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健康课堂的推进,让教育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在学习中有一种登顶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能使学习印于脑海,终身受益!

(四)健美:点化儿童生命的美好

围绕“健康、快乐、灵动、纯美”的幼儿发展目标,我园在幼儿发展上推出了“四健”节日活动,通过节日活动为孩子搭建成长展示的舞台,让白鹿宝贝快乐向上、灵动活泼,感受生命的美好。

1.“鹿宝贝才艺秀”

每年的6月是全园小朋友最幸福的时刻,孩子们盛装打扮,或演童话剧,或是歌唱,或是舞蹈,或绘画,人人都来参与才艺秀。此刻,每个孩子都是明星。教师们对孩子的歌唱,对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和兴高采烈的自编自演,都持热情赞赏态度,让他们充满对美的追求和渴望,这是孩子一生幸福的源泉。

2.“亲亲大自然”

世间种种美,皆于自然中。每年的每个季节大自然赐予了我们不同的美,带孩子走进自然,寻找自然之美,是点化儿童生命美好的重要方法。春天,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迎春花,看那点点的鹅黄引来春姑娘;夏天,我们一起在大榕树下,感悟心静自然凉的惬意;秋天,我们一起瞧瞧蚂蚁在干什么,体验与小动物一起玩的情趣;冬天,我们一起期待雪花从天而降!这是对生命原始的祈祷。

幼儿园健康教育呼唤生命的回归,生命回归了健康,必将会使健康教育之花璀璨夺目,春色满园!

参考文献:

[1]徐子煜.儿童教育发展论文.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03.

[2]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08.

篇3

一、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预示着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的到来,这一时代转型,根本的需要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的出现。只有富有活力的、具有主动生存方式的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更可能培育出富有活力的生命个体,这是高校学生工作对时代进步的贡献,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健全大学生心理的需要

人只有一次生命,人具有向生的本性,人具有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国家的繁荣、个人的幸福,作为生命而存在的人,大学生渴望着学校教育生活成为其生命成长的重要阶段,渴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而整体性提升自身的存在水平。关怀生命,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对大学生全部教育的根本价值,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关怀生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

1.直面生命存在,承担社会发展责任

目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对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只关注规定性、操作性的技能与程序,忽略价值取向问题,加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被动性。今日提倡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意味着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更清晰的生命意识,需要以自我的身份考虑自身存在方式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在关怀生命价值取向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有意识地吸收各种生命资源于自身发展之中,有意识地选择、组织、利用信息促进未来从业人员的培养。这将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走向一条自我更新的发展道路,为社会发展承担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

2.以生命为前提,形成积极关怀的行为方式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的关系形态中,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忽略了生命的地位,而将知识的获得、操作技能的训练等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第二种,是有意识地放任学生。这种教育价值认为,只要教师给学生完全的自由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第三种,就是有意识地关怀生命。以积极的关怀作为价值取向,意味着对生命有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需要,通过教育促进人的生命生长。

关怀生命,不是漠视,也不是放任,其价值意义是使人在教育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展,使人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只有意识到生命的向生本性、意义追求、成长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怀才有了具体的目标。

3.以建设性的方式促进生命成长

在生命的视角下,反思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重构新的目标体系,整体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生存方式的层面上,建设性地重建一种富有生命气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个体能够以富有生命气息的生存方式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形成个体生存方式、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方式。

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培育的途径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生命取向

(1)养成能合理地确定自身行为目标的个体

对于个体而言,在生命历程中,需要面对连续不断的活动。目的合理性,是活动质量的先决条件。对于行为目的而言,需要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有清晰理智的判断,对自身的生命能力有充分的信任与恰当的评价,而且需要自觉意识到自身成长的可能。个体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建立合理的发展目标。这个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是对自己与世界发展、职业发展的一种开拓。这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定合理的教育环节和结构,不断地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引导学生确立富有生命价值并具有实现可能性的目标。

(2)养成具有策略意识与能力的个体

这是期望个体能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在复杂的环境中,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实现活动的目的。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外界机遇、开发可能资源,最终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这种素质的形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安排相应的课程或活动,形成个体高质量的行为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收集信息、判断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帮助调整学生的行为与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生命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心理健康的知识等,更要注重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加学生对生命的认知能力,使课程设置既能满足学生生命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验教学思维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造、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1)主题式教学,创造“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感悟中体验

所谓主题式教学,就是围绕某一教学内容,结合教材和参考书把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数据、材料等进行综合整理,结合工作生活实际情况,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的理论教学过分注重抽象的逻辑推理与机械的识记训练,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许多学生对理论产生了枯燥、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动力。为此必须对现有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进行取舍、调整,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理论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2)专题式教学,创造“特定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长期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缺乏引导和合适的课题。教师或者辅导员可以设计各种课外调查项目,让学生带着关于生命的特定情境问题,走出教室,进入社会进行实际调查和分析工作,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课堂上展示团队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能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准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接触社会并融入社会,为将来正式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反复循环、逐级深化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功利性的培养模式,应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生命内涵的感悟能力,形成个体高质量的活动方式,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宽广、专业知识渊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富有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

篇4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86-04

数据显示,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校生规模已超过2200万,占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时代背景下,肯定中职教育“成才”教育功能的同时,更应该从“成人”的视角关注职校学生生命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这一视角出发,作为中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哪些不足,可以有哪些作为,何种模式更有利于职校生的生命发展,这些问题都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载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依据与目标追求。探讨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厘清心理健康与生命的逻辑关系。

(一)心理健康与生命的内在关系

人的生命有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两个层次,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系统,它们之间不是分离和对立的,而是充满着“二律背反”式的矛盾,在冲突中实现生命的否定性统一,构成了完整不可分割的统一体[1]。这种完整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个体生命既是独立完整的,又与周围事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与周遭生命、所处环境的共在。人的自然生命与超自然生命(超自然生命又包括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两重性决定了这种共在,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生命的完整性和共在性共同构成了人的基本属性。心理健康作为人对自身的一种生命认知,从属于生命,内在于生命,是人的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内在动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真正实现生命整体的和谐与人生的价值。所以,心理健康植根于人的生命性,是生命成长本身所具有的内涵。

(二)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

基于上述心理健康与生命的内在关系,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是立足于生命的视野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新理解与反思建构。其模式是以职校生生命为基点,遵循职校生生命的特性,用合乎职校生生命本体的方式,对职校生进行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该模式具有三层涵义:第一,作为“教育取向”的模式,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性,强调要回归生命,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共在性,关注每一个职校生的生命,注重引导职校生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生命价值的追求,以成全生命为旨归,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心理危机的干预、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机能的训练等消极层面上。第二,作为“教育内容”的模式,强调将生命的核心议题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为向度,围绕职校生生命发展和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生命问题和生命现象,进行“知人”、“知己”、“知物”等多层次的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情绪情感,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学会心理调适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悟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进行人之为“人”的深层次教育。第三,作为“教育方式”的模式,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用“属人”的方式,如体验、反思、对话等,以增进对生命的理解,丰富生命的情感,而不是单一地借助科学的手段、对象化的方式来认知生命。

二、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自2004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空前高涨。然而,从生命的视野来看,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无论在教育取向还是内容、方式上,都与职校生生命成长诉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背离。

(一)教育取向:过多凸显工具价值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这使得职业学校几乎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技能训练和就业准备上,只教给学生“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却忽视了“为何而生”的思考,不能让学生从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生活在这种教育背景下的当代职校生,年龄大都在16~18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初中生、普高生相比,他们更早地开始思索生活的目标、未来的发展,内心极其渴望找到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职业学校在这方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职校生这种内心的生命困顿,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则有可能引起严重的心理冲突,进而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目前,作为直面学生心灵世界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受职业教育功利化观念的影响,被赋予了更多的工具性意义,不是被作为单纯解决职校生心理问题,加强职校管理的“灭火器”,就是被作为职校德育改革创新的“兴奋剂”,抑或是充当了职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助推器”,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价值与人性意义被遮蔽、被忽视[2]。

(二)教育内容:过于强调学科知识

现行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脱胎于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学科视野和理论基础几乎完全心理学化,在内容的组织上则以心理学学科知识为逻辑,对职校生心理特征、生命特性的关注远远不够。有些职业学校更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育,简单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传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就是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心理学概念、方法和技巧。无论是通过课堂教学,还是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或是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其强调的都是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这其实是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异化。心理健康不单纯是心理学概念“心理”的健康,心理问题也不是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问题,而是作为生命整体表现出的状态与问题。因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强调学科知识的倾向是背离学生完整生命的,是不完整、不合理、不科学的。

(三)教育方式:过分依赖技术手段

工具价值取向的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心理问题的发现和矫正。现代心理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技术对人的“控制”。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有些职校过分迷恋心理学技术,无条件地使用心理学的方法手段。在职校生踏入职校大门的那一刻起,职校管理者就企图运用心理健康量表侦查、鉴别哪个学生心理有问题,哪个学生是“重点保护”对象;有的职校购置心理学专业设备,聘请心理专业人员,开辟专门的咨询室,试图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彻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隐患。殊不知,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是有适用范围和条件的,退一步讲,即使再先进的心理学仪器也不能百分之百准确地检测学生的心理。因为人不是机器,不是纯粹的物质,而是活生生的生命存在,人还有那些无法用科技量化的思想和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人之为“人”最本质的东西。对心理学技术的过分推崇直接导致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的忽视。因而,认识生命、认识心理、认识自我应该更多地用“人”的方式,而不是仅靠技术。

三、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策略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困境呼唤着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出现,而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内涵的揭示又为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践的模本。

(一)关怀精神生命的成长

当代职校生生活在一个社会双重转型、价值多元、科技至上的时代,他们有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不确定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这种茫然感和无助感恰恰反映了职校生生命意义的缺失。因此,给职校生存在以理由或意义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要在初级层面上帮助职校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还要在更高层面上促进职校生生命的成长,引导职校生追寻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重视生命议题的探究

生命的完整性和共在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职校生调适心理,被动地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就业、交往等浅层次上,必须以积极的眼光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拓展到生命的层面上,引导职校生探究生命的最核心议题,如生命的本质、特性、意义、价值等。具体来说应包括三个层面:珍爱生命教育,通过生命特性、生命关系、生命死亡等教育内容,加深职校生对生命的认识,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命的情感与责任,从而形成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生涯发展教育,通过自我认知、社会适应、人际关系、生命挫折等教育内容,提高职校生对社会与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及生涯规划的能力;生命价值教育,通过对职校生进行生命意义的教育,使职校生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在不断追求生命意义和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三)关注生命体验的获得

体验是一种生命活动形态,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觉悟、领会、关照与慎思状态,是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是一种内化了的经验体验。“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3]生命本身是一本无字的“天书”,其蕴含的智慧、意义、价值不会自然显现,也不可能由别人代劳发现,它只能通过个体生命的体验而获得。体验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人的生命领域,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因此,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除了运用共情、宣泄、疏导、倾听等心理学方法之外,更注重通过积极的生命体验,消除职校生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择业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不良情绪,避免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进而体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四)注重生命潜能的开发

人的未完成性和未特定化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潜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有多种智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组合[4]。人的生命不但有“智商”、“情商”,而且有“灵商”,即心灵智慧[5]。个体生命怎样实现这些生命的潜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生命潜能,取决于后天外界环境和个人的努力。因此,生命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帮助职校生深刻认识生命潜能,在生命体验中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

(五)强调生命主体的对话

“对话”体现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强调生命主体的平等,强调生命的在场性和生成性。从根本上讲,对话是生命存在、发展完善的一种方式。个体的生命存在投入在对话中,并通过对话而展现出来,个体获得了对自身生命存在以及生命存在的世界的重新发现、认识。对话之于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强调的是师生生命间的平等交流与视界融合,强调把生命当作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唤醒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官能的训练,更不是“价值中立”式的倾听,而是用对话的方式与职校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生命的议题,发现生命的美好,寻找生命的意义。如是,学生才可能作为独立而完整的人投入到对话过程之中,敞开个体的内在世界,与教师积极交流,并从内心深处认可教师,自觉建构自己的生命观、价值观。

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现实的一面,也有理想的维度。现实的一面是,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理想的维度则让人心生期待,期待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别样的形态。正如康德说,“对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的理想,即使我们尚无法马上将其实现,也无损于它的崇高[6]。从这个意义上说,职校生生命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也不是为了建构而“建构”,而是基于职校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为了职校生生命的成长与人性的提升,对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回家”之路的一种深切关照。

(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青年重点项目《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编号:KYY12061,主持人:郝永贞)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8-11.

[2]崔景贵,等.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23.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6.

[4]施凤江,郑俊乾.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2):43-45.

[5][英]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灵商:人的终极智力[M].,兆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4.

[6][英]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Reflection on the Life-emphasiz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Model Construction

HAO Yong-zhen1,CHEN Li-na2

(1.Jiangsu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2.Changzhou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China)

篇5

关键词:监狱人民警察;生命健康权;权益保障

监狱警察的重要职责是执行刑罚,而工作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罪犯,这就决定了监狱警察这一职业是具有较高人身危险的,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越狱、暴乱、报复等各种危险的情况。监狱警察的工作环境是面临生命权和健康权双风险的工作,而现实中很多案例也证明了,监狱警察这一职业是要付出汗水和鲜血的代价的。

一、保障监狱人民警察生命健康权之重要性

2005年X月X日晚,山东省某监狱民警陈某(34岁),在监区的管理室与罪犯徐某(25岁,抢劫罪,原判有期徒刑9年,余刑6年)谈话时,突遭徐某用木棍袭击头部,倒地昏迷不醒。徐某夺取陈某的警服后,于当晚22时11分身着警服伪装警察,从监狱大门值班室的警察出入通道脱逃。次日凌晨5时左右,罪犯徐某被抓获归案。而警察陈某因抢救无效牺牲。另外,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值班加班是常事,常常没有周末与休息日,监狱人民警察的健康让人担忧。由此可见,保障监狱警察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是尤为重要的。其中,监狱警察的生命权,是指监狱警察依法享有保护自己生命安全的权力,监狱警察的健康权,是指监狱警察依法享有保护自身身体机能、器官组织、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健康的权力。我国宪法规定,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中国公民拥有的最高的人格权利,也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行使公民权利的基础。监狱警察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主要内容是维护自身生命的延续,禁止一切违法剥夺生命的行为,另外,监狱警察在遇到自身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时,也享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权力。人民警察负有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义务,违反这种特别义务,即为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二、监狱人民警察健康权之最大影响因素

当前,影响监狱人民警察健康权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监狱人民警察的休息休假权在现实中还没有落实好。本来监狱人民警察的休息休假权是工作权之中的一个内容,但因为这个权利落实得不好,会成为影响监狱人民警察健康权的最大因素,所以将这一权利移位到监狱人民警察健康权之中来研究。随着近年来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罪犯的犯罪率不断上升,监狱中普遍面临的问题都是监区内罪犯和监狱警察的比例失调,远远超过了司法部监狱管理局规定的20%的比例规定。监狱警察的警力失衡问题严峻,对原有监狱的资源配备和体制问题都提出了新要求,增加的新难度。监狱警察的日常工作内容,除了要组织罪犯出、收工,维持生产现场的秩序,处理罪犯各种违规违纪等问题,还有做一些琐碎的工作,例如发放劳动工具,检查生产质量,核对生产任务等。监狱警察还肩负着更大的使命,教育和改造罪犯。

监狱人民警察的工作性质毕竟与普通劳动者不同,一个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必须用来完成其所担负工作的时间。作为警种之一的监狱人民警察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其毕竟是一支纪律部队,命令即工作。根据我国《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有履行职责的义务。《人民警察法》第19条规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这是基于人民警察特殊的工作性质而规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狱人民警察就没有休息休假权,监狱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的“工作”是有具体内容的,不是在非工作时间做任何事情,而必须是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非职责范围的事情,监狱人民警察没有工作的义务;必须是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所谓紧急情况,是指监狱人民警察不立即处置就会发生严重后果,如狱内突发紧急情况等,监狱人民警察不能因休息休假权而拒绝职责的履行。监狱人民警察休息休假权与其职责不矛盾。国家赋予监狱人民警察这项权利,一方面是对监狱人民警察人身权利的保障,保护其身体健康,另一方面是为了使人民警察更好地履行职责。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认识国内外思想政治发生的变化,增加人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再次,新媒体时代通过对网络用户不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素质,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最后,网络用户始终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工作客体,对于网络的应用更加的广泛,他们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要求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改变原来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思想,适应网络用户的变化,不要变成空谈和海市蜃楼。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既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又是一T的新兴的学科。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工作来说,它是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又不是一门纯理论性的学科,而是一门同千百万网民的网络行为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学科。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边缘科学。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青年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的综合学科。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信息网络时代不同的对象和群体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不仅要有全新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方式方法,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运用于网络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党性修养之外,还要熟悉网络运行的科技知识及相关部门的业务工作,懂得经济、历史、法律、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不同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疏通、引导工作,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信息中去,收到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 课程设置 心理辅导

一、积极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关键。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对师资的培养,利用多种途径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教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二、学科渗透,全面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我们学校设有心理辅导站,但是单靠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工作,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员参与,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和谐、自由、民主的成长氛围,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

三、设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开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所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的一种活动形式。它以同龄段学生成长需要为辅导目标,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科知识,体现“心育”的教育性、发展性、预防。

四、增设辅导咨询,直接深入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脉搏,直接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辅导,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利用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对心理有困惑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在广播站里,我们还开辟了点歌栏目,通过点歌,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友情。

五、加强联系,构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社会的力量才行。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与家庭、社区的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举行“家长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与家长一起探讨“新世纪,我们如何当父母”“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等问题。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青春期知识; 艾滋病知识

为了使地方学校能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扬州大学医学院同伴教育协会于2007年10月对扬州大学的1000名新生的青春健康、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扬州大学的1000名新生,男女比例1∶1。

1.2 调查问卷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调查问卷《扬州大学大学生“青春健康,预防艾滋”的问卷调查》由作者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编制出,再邀请扬州大学同伴教育协会成员一起讨论修改,最后交由老师审阅修订而成。问卷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大学生青春期知识现状、大学生青春期生理状况、大学生青春期心理状况以及预防艾滋病知识。前三项为单选,后一项为多选。

1.3 调查方法

研究者向扬州大学学生宿舍分发问卷,大约1小时后再从各宿舍收回问卷。

1.4 统计方法

得到的所有数据先进行次数统计,再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00人,女生500人,共计收回有效问卷900份。

2.1 大学生青春期知识现状

2.1.1 获得青春期知识的来源 30.6%的同学选择父母、亲戚和朋友;18.6%的同学选择学校教育或相关机构;50.8%的同学选择媒体(包括书籍、书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见表1。

2.1.2 希望从哪里获得青春期知识 21.2%的同学希望从父母、亲戚和朋友处获得;32.2%的同学选择了学校教育或相关机构;还有46.6%的同学则希望从媒体(同上)得到了解。见表1。

2.1.3 是否愿意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 0.9%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2.4%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28.8%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50.0%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剩余的17.9%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4 是否愿意了解性生活卫生方面的知识 2.0%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2.8%的同学不太希望了解;33.8%的同学认为无所谓;46.7%的同学比较希望了解:14.7%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5 是否愿意了解同性恋方面的知识 13.5%的同学不希望了解;18.2%的同学不太希望了解;46.8%的同学觉得无所谓;13.4%的同学比较希望了解;8.1%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6 是否愿意了解怀孕以及避孕方面的知识 4.6%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3.5%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32.3%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44.6%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15.0%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7 是否愿意了解计划生育及人工流产方面的知识 7.9%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8.2%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32.8%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40.7%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10.4%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8 是否愿意了解性传播的疾病方面的知识 2.9%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6.5%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25.5%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40.7%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24.4%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9 是否愿意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知识 1.3%的同学根本不希望了解;1.9%的同学表示不太希望了解;22.4%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36.4%的同学则表示比较希望了解;38.0%的同学非常希望了解。见表2。

2.1.10 是否知道青春教育咨询的相关团体(同伴教育协会)、组织、网站或者热线 15.1%的同学知道;而84.9%的同学不知道。

2.1.11 是否进行过校内或社会上的咨询 13.3%的同学咨询过;而86.7%的同学没有咨询过。

2.2 大学生青春期生理状况

2.2.1 是否有过 20.1%的同学承认有;而79.9%的同学则表示没有。见表4。

2.2.2 有关的体验 8.6%的同学认为舒适;34.4%的同学认为兴奋;15.2%的同学认为坦然;4.6%的同学表现为焦虑;6.2%的同学会紧张;2.8%的同学感到恐惧;还有28.2%的同学则有其他感觉。

2.2.3 是否发生过 3.8%的同学发生过;89.3%的同学未发生过;6.9%的同学计划发生。见表3。

2.2.4 是否有强烈的性冲动 6.0%的同学经常有强烈的性冲动;32.4%的同学偶尔有强烈的性冲动;61.6%的同学从没有过性冲动。见表4。

2.2.5 是否做过有关性的梦 5.5%的同学经常做性梦;33.5%的同学偶尔做性梦;61.0%的同学从未做过性梦。见表4。

2.2.6 是否从性幻想中得到刺激 5.9%的同学经常得到刺激;27.9%的同学偶尔得到刺激;66.2%的同学从没得到刺激。见表4。

2.3 大学生青春期心理状况

2.3.1 是否结交异性朋友 43.7%的同学经常结交异性朋友;40.3%的同学偶尔结交异性朋友;16.0%的同学很少结交异性朋友。

2.3.2 生活中的异性朋友 58.3%的同学经常有异性朋友;6.6%的同学偶尔有异性朋友;35.1%的同学很少有异性朋友。

2.3.3 喜欢与谁一起做喜欢的事 17.9%的同学喜欢单独做事;36.1%的同学喜欢几个人一起做事;20.4%的同学喜欢和同性一起做事;25.6%的同学喜欢和异性一起做事。

2.3.4 与异往的感受 51.4%的同学表示和异往很愉快;2.4%的同学表示和异往很反感;46.2%的同学表示无所谓。

2.3.5 想与异性 15.4%的同学想与异性拥抱;11.4%的同学想与异性接吻;4.0%的同学想与异性抚摸;32.6%的同学想与异性玩游戏;6.6%的同学想与异性;30.0%的同学不想与异性有任何行为动作。见表5。

2.3.6 该行为的强度 18.9%的同学觉得想发生上述行为的欲望很强;58.0%的同学觉得想发生上述行为的欲望一般;23.1%的同学觉得想发生上述行为的欲望不强。

2.3.7 曾与异性 11.2%的同学与异性拥抱过;8.8%的同学与异性接吻过;4.6%的同学与异性有过抚摸行为;38.2%的同学与异性玩过游戏;1.8%的同学与异性有过;35.4%的同学与异性未发生过任何行为。见表5。

2.3.8 该行为的主动性 47.6%的同学发生上述行为是主动的;52.4%的同学发生上述行为是被动的。

2.3.9 与他人讨论过有关性的问题 10.9%的同学经常与他人讨论;49.5%的同学偶尔与他人讨论;39.6%的同学从不与他人讨论。

2.3.10 是否想体验性生活 11.9%的同学非常想体验性生活;30.0%的同学偶尔想体验性生活;58.1%的同学从没想过体验性生活。

2.3.11 是否性等于爱 30.8%的同学认为性等于爱;56.2%的同学认为性不等于爱;13.0%的同学回答不知道。

2.3.12 对于谈恋爱的看法 3.4%的同学认为应该禁止;8.8%的同学认为应该限制;62.2%的同学认为应该正确引导;25.6%的同学认为应该任其发展。

2.3.13 是否谈过恋爱 34.1%的同学谈过恋爱;53.9%的同学没有谈过恋爱;11.9%的同学计划谈恋爱。

2.3.14 恋爱对学习的影响 10.4%的同学认为促进;24.8%的同学认为干扰;19.0%的同学认为无影响;45.8%的同学认为既促进又干扰。

2.3.15 遇到性骚扰,你怎样保护自己 20.0%的同学会报警;43.1%的同学会告诉父母;16.7%的同学会告诉朋友;6.7%的同学会隐瞒不报;13.5%的同学会采取其他措施。见表6。

2.3.16 遇到犯,你怎样保护自己 32.4%的同学会报警;38.3%的同学会告诉父母;10.5%的同学会告诉朋友;6.8%的同学会隐瞒不报;12.0%的同学会采取其他措施。见表6。

2.3.17 对于未婚先孕的看法 46.3%的同学认为应该禁止;14.2%的同学认为应该限制;32.4%的同学认为应该正确引导;7.1%的同学认为应该任其发展。

2.4 预防艾滋病知识(可多选)

2.4.1 你认为目前艾滋病能否治愈 10.2%的同学认为可以治愈;89.8%的同学认为不可以治愈。

2.4.2 公认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是 99.5%的同学认为是性接触;99.0%的同学认为是血传播;99.6%的同学认为是母婴传播;15.6%的同学认为是蚊虫叮咬。

2.4.3 你认为哪些方法能防止艾滋病 99.7%的同学认为不盲目输血可以防止艾滋病;99.3%的同学认为拒绝可以防止艾滋病;94.4%的同学认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防止艾滋病;95.3%的同学认为使用一次性或消过毒的针头可以防止艾滋病;92.9%的同学认为不用没消毒的公用剃须刀和修脚刀可以防止艾滋病。

2.4.4 同性恋者是否感染艾滋病的几率高 60.8%的同学认为高;39.2%的同学认为不高。

2.4.5 什么样的可以减少艾滋病的感染几率 99.7%的同学认为与单一并且没有艾滋病的保持性关系;84.0%的同学认为不去有感染性病和艾滋病可能的场所;79.5%的同学认为每次使用安全套。

2.4.6 如果你有同事感染艾滋病,你是否愿意和他握手或一起用餐 90.0%的同学表示愿意;10.0%的同学表示不愿意。

2.4.7 如果你的朋友感染艾滋病,你是什么态度 40.6%的同学表示同情;2.8%的同学表示厌恶;3.5%的同学表示鄙视;7.5%的同学表示会躲避;45.6%的同学表示会帮助朋友。

2.4.8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艾滋病,你是否知道去哪里检查 95.5%的同学认为应该去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疾病控制中心;4.1%的同学表示不知道。

2.4.9 假设你不幸感染艾滋病,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5.7%的同学会沉默,想办法隐瞒;10.4%的同学会告诉要好的朋友,寻求帮助;38.3%的同学会告诉家人;13.1%的同学会自己寻求治疗;32.5%的同学会到医院寻求医生的治疗。

2.4.10 正确使用安全套,要注意下列哪些事项 73.7%的同学认为应注意安全套的使用说明;79.1%的同学认为应注意生产日期和有效期;99.9%的同学认为应注意安全套有无破损。

3 讨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比较希望了解青春期知识,其中很多同学迫切希望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他们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书籍、报刊,而学校的这方面教育稍微欠缺,因此学校应该定期召开青春期方面的讲座和培训,增强宣传力度,紧跟时代节奏,转变教育理念。

首先,防止对“无害”的大肆宣传。调查发现,承认现象的存在比例不是太高,但在中,58.2%的学生体验的是积极情绪,这个现象说明,大学生已经接受的存在,不是罪恶,不会引起疾病,只有时的恐惧心理才会引起疾病。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的宽容值得欣慰,可是过度也会引起不良后果,应适当引导。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调查发现,大学生或多或少与异性有交往,有30.8%的同学认为性等于爱,这些数字都是肯承认自己有过这样想法或做法的,至于不肯承认的人有多少,恐怕我们是无法了解到的。所以,实际人数比例可能还要高于这个调查结果。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遇到犯,性骚扰的问题该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再次,关爱艾滋。调查发现,大学生基本了解艾滋病的常识,可是对于艾滋病人的关怀程度不够。正确认识艾滋,是战胜艾滋的必要前提。人们只有在正确认识艾滋病的基础上才能理智对待艾滋病人,使得艾滋病人得到应有的关爱与帮助;艾滋病人只有当受到平等对待之时,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医务工作,才能更快地找到战胜病魔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有效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利用受众面较广的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认识心理保健的氛围。

1.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中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自评自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02年以前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认识,04年左右的认识模糊或者误解(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08年左右开始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帮助,说明社会对整个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进步。但是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很多有心理保健需求的人不能获得相应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不能普及到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其受众面广、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开展广泛宣传。各地方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负责制,开设规范的、连贯的、系统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机会认识心理健康、接触和普及到心理健康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主题班会及其他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推广心理保健意识;对整个社会大众而言,除了电视广播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其中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主题日有“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

一、积极拓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覆盖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全心理健康素质,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需求量较大的人群主要分为类。第一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很大。第二类部分人群因他们有问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倾诉,或者心里的困扰,没有自己真信任的人可以给自己做心理咨询辅导。第三类是因为身份和环境,这一群体有很多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第四类是残疾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多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别人的歧视、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五类是性心理问题的人群,这类人群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性心理问题的途径,或者没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第六类是危机感与自杀的人群,这类人群自我伤害的倾向很强烈,这些人需要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这六类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第一线服务对象,要力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政策能够全面覆盖这些群体,对这些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质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安排部署并监督落实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单位团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检查落实工作开展效果;组织实施或审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等;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好专家库成员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充分整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规范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好心理援助。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来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很不一致,有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工作的平台局限或者受众面小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特长;部分冲锋陷阵在第一战线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开展工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社会上公开开设的心理咨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资格考试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像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等技能培训很多,但培训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考核标准,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坏很难界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要求,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统一的监督考核机制;我省已经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群中有能够熟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持有资格证却不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鉴于以上情况,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能够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注:保山市科技局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14kj031 项目名称《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A Survey and Countermeasure on Mental Health of 6697 Students in Shenzhen Specia l Zone Polytechnic. Tang Huimin, Wu Xiang. Shenzhen 518055,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reshmen's men tal health, to carry ou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ffectively and to providereference evidence for mental consulation. Methods To evaluate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6732 freshmen by using SCL-90 and EPQ. R esults ①Among the freshmen, 13.14% of the students have mental derangeme nt problems. The force symptom, the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hostile, depressi on are remarkable questions. The personality of our college is good. Con clusion A timely mental-health survey is nece ssary and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sh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students to improv e their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Polytechnic college;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人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解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 征,帮助高职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对大一新 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状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2006级6732名大一学生,回收有效问卷为6697份,其 中男生3303人,占49.3%;女生3394人,占50.7%;独生子女1931人,占28.9%;非独生子女4 766人,占71.1%;文科3423人,占51.1%,理科3274人,占48.9%。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特区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试特区高职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症状自评量表[1]包括90个项目,涉及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甚至生活习 惯等广泛 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测量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 、精神病性、其它(饮食和睡眠)等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0=无,无该项症状问题;1= 轻度;2=中度;3=偏重;4=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并证明具有较理想的信度和 效度。

艾森克个性问卷[1]共88个项目,包括内外倾向性(E)、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 3个量表以及一个掩饰倾向性(L)量表,每一个项目要求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回答。

1.3 数据收集 以班为单位,在学校计算机房内对2006级入学新生进行统一问卷调查。为 保证调查的有效性和问卷填写的真实性,测试前由专职心理老师进行统一指导,测试时使用 统一的指导语,并要求每个学生依照问卷中的内容如实填写。

1.4 数据分析 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见表1。

从表1可知:我院06级新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均低于全国常模,并且差异 非常显著,这表明我院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水平。

2.2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比较 对特区高职男女大学生在SCL-90的因子均分 的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女生的躯体化、恐怖因子均分高于男生,有非 常显著差异(P

2.3 特区高职大学生人格特征状况 从表3中可知:性格内、中、外向人数分布分别为526 人、2200人、3971人;情绪稳定型、不稳定型和中间型人数为:3701、796、2200。

2.4 特区高职大学生人格的性别差异 见表4。

表4所示:高职男大学生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上的均分都低于女生,精神质略高于女生 ,高职男女大学生在精神质、内外向上差异非常显著(P

2.5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相关分析 将SCL-90各项得分与EPQ的P、E、N分 量表得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发现SCL-90的总均分及9个因子分,与N量表得分呈显著 正相关,即情绪越不稳定,以上项目得分越高;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 因子分与E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即性格越趋于内向者,这些项目得分越高;SCL-90各因 子分与P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精神质越明显,得分越高。

3 讨 论

3.1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测试显示:我院大一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3. 14%,范妮等[2]研究文献中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22.09%。相比而言,我院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这与[3]等研究 结果有相似。我院2 006级新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CL-90各因子均低于全国常模,并且有非常显著差异。这 表明我院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大学生水平。女生在躯体化、恐怖、抑郁方面较男生突 出,差异显著。其原因可能与性别特征有关,从生理层面分析:女大学生受生理因素影响, 经期身心反应较明显。从心理层面分析:女生相对而言比较敏感,感情丰富、细腻,内心体 验深刻,因而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比男生多,对自我过分关注,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易受暗 示,对躯体不适如月经紊乱、痛经、头昏、疼痛、肠胃道等过分关注,容易产生紧张焦虑、 食欲下降、恐惧等现象。并与有关报道提出的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的生物学基础假设说基本 相符。

3.2 特区高职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分析 特区高职大学生整体人格特征是良好和积极的。59. 29%的学生性格外向,55.26%的学生情绪稳定。本研究还发现,SCL-90各项得分与EPQ 的N量 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即情绪越不稳定者倾向于出现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与国内其它研 究相一致,表明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与E 量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性格越内向而心理健康问题越突出。以上表明人格类型与心理 健康有一定关系。

3.3 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3.1 加强特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的心 理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全员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同时为入校的新生建立 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团体 心理训练,同时发挥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功能及作用,及时发现并转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 学生。

3.3.2 加强特区高职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人格又是可塑 的,是可以改变和发展的,而大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最后阶段及重要时期。因此,作为教育 者应在大学阶段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人格的结构及特征,全方位了 解自己的人格特点,积极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不良的人格品质,甚至矫正一些 障碍型人格,优化和完善自己的人格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3.3.3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我院女生在抑郁、恐惧及躯体化等方面问题突 出,应多关注特区高职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针对性的在女大学生中开展“关爱女生身心 健康”的专题讲座,采取集体答疑、团体咨询、小组训练等多种形式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水平。

4 参考文献

[1]张明园.精神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

[2]范妮等.医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 :380

篇10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热爱运动,热爱比赛,热爱运动员,就是热爱人生。

每一个获金牌的体育运动员的历史,就是成功的历程的发展纪录。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他们对待困难和人生的.态度,就是一部成功学全书。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

丰收靠劳动,健康靠运动。

锻炼健身是对疾病的最好预防。

篇11

就像白色之于黑色,由于白色的存在,才使黑色有了“黑”的用处;就像恶者之于善者,如果不是恶者的“反衬”,便无法体现善者的价值;就像失败之于成功,没有失败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出现成功的质的飞跃……同样,疾病相对于健康,如果没有疾病的“坏处”,那么健康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任何相对存在的事物的对立双方都是具有意义的,包括疾病也不例外。

可能大家都觉得,咳嗽、拉肚子、不舒服就是疾病。这当然没错,可不全面,只说出了疾病的一个方面。比较专业的说法是: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机体对病因及其损伤发生抗损伤反应;组织细胞发生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患者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及行为的异常,患者对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和劳动能力减弱乃至消失。

从上述对疾病的描述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生病对我们有三点好处:一是疾病对我们的身体提出了警告,告诉我们哪儿有问题了;二是疾病乃人体维护自身健康、驱除病因的一个过程:三是疾病同时也在保护我们的身体啊。

生病是自然生理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必然。疾病是生命的最大敌人,多年前,我患了顽固性鼻炎,在备受疾病折磨之后,我被迫承认它的“好处”,像酷刑下的变节者。曾看到电视画面里叶利钦在礼宾仪式上步履趔趄,我就深受鼓舞,一位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人正在管理地球上一个强大的国家,我更没有理由在一个小小的鼻炎面前灰心丧气。有一本专门写病夫治国的书,列出了尼克松、里根、卡扎菲、霍梅尼、斯大林等28位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人物,证明他们在生命最为艰难的时刻仍然领导着国家。

好莱坞“玉婆”伊丽莎白・泰勒曾说:“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幸福。即使在你遭受疾病的时候,你也应该明白,这其实是生活赐予你的一份特殊礼物。”泰勒经历过多次灾祸。12岁拍《玉女神驹》,她从马上摔下来背部受伤,从此成为医院常客。1961年,拍摄《埃及艳后》因肺炎差点丧命;1990年,肺炎复发住院长达3个月;1995年,因高血压及心律不齐住院;1997年,65岁生日前夕,她开刀拿掉一个脑部良性肿瘤,另外,她还动过3次髋骨手术,甚至子宫也被拿掉了……为此她说上面的话最有发言权。

篇12

[关键词]老庄思想 尊道贵生 生命之爱 效法自然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3-0144-04

生命伦理学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国人的研究视野还要更晚一些。在具体的应用上,克隆人、试管婴儿、代孕妈妈以及安乐死等问题成为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聚焦点。在西方首先获得话语权的生命伦理学,在国际化的境遇中其发展也一直皈依着西方科学内涵的设定,显示着强烈的西方优势。因此,在内容和视角的讨论中,也主要以美国或西方为主导,所讨论的内容大多涉及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导致的一系列有关人的生死的问题。在这种视角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原本就具有的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和挖掘,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如何安身立命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回答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命伦理思想,老庄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他们的思想体系对现代人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发现生命的价值提供了一个与西方视角完全不同的生命伦理观。本文以老庄思想为主题,从尊道贵生、生命之爱以及效法自然等三个方面论述老庄的观身、修身、存身、保身、贵身、爱身以及爱生的生命伦理思想。

一、尊道贵生,强调生命的社会道德价值和自然价值

篇13

那么,养生究竟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呢?这个问题,只要是成年人,想来都有分辨“利害”的能力。只是,这种分辨能力,能否转化成“为”与“不为”的养生行动,就决定了个人养生的成败。

首先,有利健康则当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明显有利于健康,例如运动、乐观豁达、规律生活、饮食有节等。好的养生,当为自己的生活不断丰富这些有益因素。人生短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认为“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这是看透了人生的,短短百年,管他贫富,只要乐观对人有益,那就多多欢笑。

其次,不利健康则绝不为。人过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阶段,尤其到了中老年,对于生活中哪些因素损伤性命,其实都十分明白,此即白居易所谓“年长识命分,心慵少营为”。众所周知,如抽烟、熬夜、生活不规律、忧思忿怒等,对健康都十分有害,应当予以避忌。《吕氏春秋》说:“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取舍”,即为与不为,这段话说明了避害不为的重要性。所以对于生活中有害健康的事情,不仅不要去做,更要时时警惕,及时规避。对于生命,少一分伤害,便多一度春秋,不可轻忽啊!

篇14

人体没有胆固醇,生存不下去

每个人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中的脂肪主要包括三类,即甘油三酯、磷脂和固醇类;胆固醇属于固醇一类,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固醇。

胆固醇之于人体,就像黄沙之于大厦。黄沙多了大厦不稳,少了则根本建不起大厦。胆固醇也一样,多了危害健康,少了会使人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胆固醇是人体组织结构、生命活动及新陈代谢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它参与细胞与细胞膜的构成,对生物膜的通透性、神经髓鞘的绝缘性及保护细胞免受一些毒素的侵害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缺乏胆固醇,细胞的生长、分裂、更新等一系列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都将受到影响。

人体的免疫系统只有在胆固醇的协作下,才能完成其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和免疫监视三大功能。胆固醇是类固醇激素的基本原料,这些激素与人的生理反应、水和电解质代谢、生殖繁衍关系密切,若其原料匮乏,势必影响人体的健康发育。最为常见的就是引起胆汁分泌不足和维生素D缺乏。

从大脑神经发育的角度来说,儿童尤其需要补充胆固醇。因为脑内有许多神经纤维,外面包了一层髓鞘,髓鞘的来源就是胆固醇,如果胆固醇不够,髓鞘的生成会受影响,使神经的传导功能受到损害,可能影响认知功能。

可以说,细胞离不开胆固醇,机体离不开胆固醇,人体内一旦没有了胆固醇,不但谈不上健康长寿,就连人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和生命过程都维持不下去。

胆固醇高了有害,低了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