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跨文化营销,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 跨文化市场营销的产品策略
1.1 产品设计与包装
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功能、容量等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文化品位要求公司改变产品特征才能取得成功。
海尔在美国的成功产品“飘威酒柜”,它完全是根据美国本土消费文化而量身定制的。欧美国家的消费者,特别是上流社会人士,主要喝葡萄酒。葡萄酒不仅对酒具和酒柜要求高,而且饮酒和贮存过程对温度的要求特别严格。欧美人士饮酒,不仅是享受,也是交际的需要和生活品位的体现。
从葡萄酒消费中嗅到巨大商机后,海尔的设计人员从组合厨具中把嵌入式酒柜挖出来,设计了一款放在起居室里的独立式新型酒柜,一投放美国市场就大受欢迎。不到两年时间,海尔酒柜从一个产品发展到12个系列,该产品在美国酒柜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此外,产品及其包装的颜色和图案的选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同种颜色图案在不同的地区可能代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因此在国际经营中一定要慎重选择。
1.2品牌塑造
品牌可以确认产品和服务,通过品牌传递信息,品牌还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富。全球化品牌具有极高的认知度,但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品牌忠诚度。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语言,而同一品牌在另一种语言中的发音甚至谐音将会导致意义的改变,出现一种消极的、甚至有害的意义,从而影响了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花费一亿美元,历时3年,访问了许多专家,调查了55个国家,100种以上语言,检查了15000个电话记录,编写了10000多个备选名称,动用了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各方面专家,最后决定从原来的“esso”改为“exxon”,用两个x图案表示,容易拼读,容易记忆,在任何语言中都不含贬义。因而很快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名牌商标。
有时品牌可以代表一种异域文化,对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中国的“美国加州牛肉面”连锁店,让人感觉很有美国风情,生意也很好。事实上经调查,美国加州根本就没有这个连锁店,甚至牛肉面也不是加州的特产。该品牌的创始人就深谙国人的这种对外国文化的偏好,让自己的牛肉面在名字上就技高一筹。很多著名的品牌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甚至成了该国的代名词,这也是所谓的地域心智资源。如麦当劳、肯德基象征着美国高效率、快节奏的文化,同仁堂代表了中国的传统中药,茅台酒代表了中国白酒等。
2跨文化营销的定价策略
定价是受诸如成本差异、需求条件和国家的法律等因素的影响。通常的定价方法包括成本法、市场法(根据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的制定价格)、以需求为基础的定价法和利润法。每一种文化对定价策略以及方法的应用都有其文化偏好。价格的最终决定因素也许与成本无关,产品的形象和质量以及所在的文化也许将成为主要决定因素。
不同的文化里,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日本市场,对价格变化的需求弹性小,人们对价格是不敏感的。而且,收入、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偏好在国与国之间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面前,不同的价格也许会被接受或拒绝。在跨文化营销中,国内企业所惯用的低价策略并不一定是行之有效的。
2009年9月,中国海外联手三个合作伙伴,以4.5亿美元的竞价赢得华沙和柏林之间的a2公路30英里路段的建设权,价格是波兰政府预估成本的一半左右。结果中国海外严重低估了成本,导致工程停工,2011年6月,波兰政府炒掉了中国海外,聘用欧洲建筑商来完成公路施工。由于中国企业习惯于低价中标,中标后再和业主慢慢磨价格,这套在中国屡试不爽的方法在严格按合同办事的波兰彻底失效,中国海外赔了夫人又折兵。
3跨文化营销的渠道策略
分销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通道。对于生活消费品而言,渠道比工业产品要长,在抵达零售商和最终消费者之前需要一般有1~2个层次的批发商。中介商具有生产商所没有的且不愿做的功能,他们提高了营销过程的效率。国际分销渠道成员是很多的,分销商、人、委托机构、进口商、交易商、批发商、贸易公司、合作出口商、国有贸易公司,还有特许经营和合作伙伴的纵向营销体系。
由于分销渠道主要用来劳动划分,因而渠道间的关系也应反映所属的文化价值观。世界各地的分销商有着很大的区别。发达国家的中间商规模一般较大,对这些具有全球性的商业中间商和零售商而言,他们和地方性的商业企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通过这些大的国际性的分销商,利用他们通畅的产品销售渠道,产品可以迅速国际化扩张的,如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和家乐福。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分销体系是以较小的中间商为特征的,存货量较少,单位成本比较高,分销运作缓慢低效。
海尔美国公司建立后,海尔把突破的重点放在了有影响力的大连锁店上如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全美第二大连锁店西尔斯。目的很简单:与国际名牌同台竞争,树立中国工业产品优质优价的品牌形象。凭借着优质创新的产品,目前全美十大连锁超市中已有8家销售海尔多类产品,而且海尔进入的是大连锁的全球采购系统,这意味着海尔已经走进美国主流市场。
4跨文化营销的促销策略
促销包括除了广告、个人推销和公共关系以外的其它一些促销方式。常见的促销方式有优惠券、彩票、游戏、竞赛、降价、展示、赠送、象征性优惠、奖品、样品、现金返还、赞助活动和赠品交换券等。
人们对促销工具的不同偏爱是文化差异的直接体现。在大众媒体覆盖面较低的地方,促销效果往往不佳。因此,促销的运用往往需要借助于目标零售商的经验。经验表明,在国内取得成功的促销方式在海外不一定同样有效,因而为促销制定国际标准是很困难的。每一种促销方法都有其适用性,而且各国对促销方式的限制不同,此外,由于法律的不同,采用竞赛和彩票的具体情况是很复杂的。因此,在跨文化促销中,与促销工具有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法律因素和营销的成熟度。
广告是国际营销中的关键工具,一个广告要在国外取得成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广告信息对于当地人们的经验必须是有意义的;广告信息必须与目标观众的期望产生共鸣;广告信息必须没有冒犯敏感问题;理解当地文化对广告的影响,不要认为一个成功的广告在任何地方都有效;当广告目标随市场的不同而变化时,定制广告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清晰设定目标市场的目标消费者等等。
一、全球营销大势所趋
“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通用电气公司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这样说道。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是没有国界的。所以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财富》杂志以营业收入为标准排序的2001年前500家最大的服务和制造公司中,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虽然具有最高的市场价值,但其营业收入却排在第16位,利润则排在第129位。一个国家的“外部市场”的潜量是如此的巨大!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市场吸纳着全世界市场约为25%的产品和服务,由此可以考虑到,其余75%的市场存在于美国之外。对日本公司来说,尽管其本国市场的美元价值在西方国家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本以外的市场要占世界市场潜量的85%。因此,走向全球,谋求更大的发展和发挥最大的潜能才是根本!“不能抓住全球机遇的公司可能最终会丧失其国内的市场,因为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竞争者会将他们挤出跑道。”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全球营销是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淡化了国家的界限,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二、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之必须
实行全球营销,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包括交流沟通的第一要素的语言不同、所处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和家庭构成等不同,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且这些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千差万别的,何况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呢?而这一切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一般的说,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
伴随着全球营销的发展,经济学家将文化因素引入了消费者行为模型,强调了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流的购买行为模型将文化定义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科特勒认为文化因素将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主流的消费者行为模型,如恩格尔—考莱特模型对文化变量的重要性给予了证明。在EKD模型中,环境影响、个体差异和心理过程是塑造消费者行为的三个核心力量,对这三个力量影响下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多数因素是直接或间接的文化范围的变量,如社会阶层、家庭、动机、态度、价值、生活方式以及学习。因此,他们得出文化因素在分析消费者行为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三、冲突管理,跨文化管理的核心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研究的是在跨文化条件下任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此创造出公司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卓越有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一) 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跨国公司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1、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2、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才表现出来。3、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比如,对于美国人而言,任何超过50年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国家历史圣地,因此,许多美国人并不为拆掉这样的建筑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而感到丝毫遗憾。而在欧洲,人们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圣地而感到自豪。这样冲突就发生了。1990年6月,麦当劳想在巴黎一家有180年历史而且毕加索和其他一些著名艺术家曾经驻足过的建筑物中设立一个餐馆,尽管他拥有位于香格里拉大街的建筑物某些特许权,但巴黎市民宣称城市的历史纪念地不容侵犯,麦当劳最后屈服了。4、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而行。跨文化管理的任务在于从不同的文化中寻求共同的能体现各种文化精髓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
(二) 跨文化冲突的表现
跨文化冲突表现在国际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某些特定的管理职能对文化更加敏感些,主要表现在员工激励、协调组织、领导职权和人力资源决策等方面。
在激励方面,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但各个国家由于文化不同而导致对工资的态度和政策不同。当美国的海外经理给东道国墨西哥的工人长工资时,却适得其反,墨西哥的工人减少了工作时间而去享受闲暇。这是因为美国人和墨西哥人对诸如工作这样的基本概念所持的态度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美国文化中人们对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热情,而墨西哥人对工作的态度则是,工作仅是为了维持所期望的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方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协调组织方面,跨文化冲突从日本企业进军马来西亚的企业的苦衷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时常发生工人“集体歇斯底里”的情况。因为区区小事,一个工人大喊大叫便会引发整个车间的骚动,造成停工。由于多数工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还不习惯城市工厂的现代化劳动管理。这种心理压力增多就会发生歇斯底里现象。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请当地的巫师来驱邪加以解决。
在领导职权方面,中意合资企业迪玛公司陷入困境也是由于跨文化的冲突。这家拥有丝绸处理高新技术的企业市场前景是相当广阔的。但企业的中方董事长耐不住“大家长”脾气,对企业的产供销直接干预,甚至将企业从银行的贷款放在老厂的帐户上,终于将外方总经理气回国,企业陷入困境。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微软公司的原则是,需要人力时立即到市场上去找现成的,最短时间就能担当某个最具体的工作;培训5%的人员,另外的95%靠自学和在职“实习”;公司业务成长而员工没能“跟着成长”,就会被淘汰。其前任总经理吴士宏则主张帮助员工“跟着企业成长”,在中国市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策略。由于不能克服这种跨文化的冲突吴士宏辞职了。
四、跨文化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跨文化管理的观念
肯德基于1987年进入中国大陆,以具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北京为起点,不断了解和适应中国社会和市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到现在肯德基的连锁店在中国已发展壮大到几千家。
(一)实施本土化战略
跨文化营销从其决策到研发再到销售,管理者们愈来愈认识到“本土化”给其带来的丰厚利润,“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地化”成为一种趋势,也成了众多跨文化营销企业的指导理念。实施本地化策略可以更好地保证跨文化营销企业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产品本土化。肯德基分析我国的原材料状况、消费者偏好等本土市场的各类信息,在引进技术产品上进行适当调整,开发本土化的全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肯德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立了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和实验厨房,至今这支团队在技术能力上已经基本成熟。现在的年轻消费者追求的是新鲜感,因此不断地开发出适合他们口味并且符合本土饮食文化的食品,才能吸引他们频繁光顾。从1987年进入中国,20多年来,肯德基为中国本土化定制的产品已不胜枚举:老北京鸡肉卷、鲜虾春卷、各款花式粥、油条等等。市场本土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亲情”是具有非常重要位置的,肯德基以家庭成员中最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青少年作为目标消费者,产品、服务和环境都具有针对性的以青少年为主来设计。另外,肯德基把儿童顾客作为目标定位,餐厅内专门辟有儿童庆祝生日的区域,布置迎合儿童喜爱的装饰品,节假日还为儿童顾客准备礼品和娱乐活动,这都是为了通过儿童来带动整个家庭成员到肯德基进行消费。价格本土化。肯德基的定价策略普遍采用组合定价,将主餐或配餐、甜点饮料等合理搭配,发放大量的优惠券给顾客,适当调低价格,达到促销目的。降价策略较典型的是超值套餐、早餐优惠、外带全家桶,总之用优惠让利诱惑消费者,吸引消费者不断地购买。品牌和形象本土化。肯德基有意识地淡化自己的“国籍”,不断强调它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决心和在中国发展后能够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比如肯德基爷爷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亲情、友爱和默契,以此吸引了原本对洋快餐具有排斥心理的中老年消费者。随着健康观念的加强,肯德基了《中国肯德基健康食品政策白皮书》,开始创建健康品牌,推广健康策略的活动使品牌与健康、运动紧密结合。2004年肯德基在北京启动的“体坛群英计划”,通过一系列耀眼的明星把健康、运动、向上的精神融入到肯德基“健康+美味”的品牌形象中去,进一步强化了肯德基在健康方面的品牌联想。人才本土化。极大地帮助了肯德基建立起与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使用本地员工不但可以节约人力,更关键的是他们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有助于扩张市场,增强企业的凝集力。员工本土化是肯德基本土化最根本深刻的一个环节。本土化的优秀员工队伍及管理层更能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更能帮助肯德基成功的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肯德基在中国一年就可以提供就业的岗位约3万个,间接产生的连锁效应也相当可观,可以产生20万个左右的间接就业机会。
(二)推行标准化战略
由于服务具有的无形、不可分割和不均匀等特性,服务企业都竭力想让服务变得有形,像物质产品一样做到标准化。肯德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CHAMPS”冠军计划就是为了给顾客带来一个标准、稳定和可靠的服务。包括以下六点:保持美观整洁的餐厅;提供真诚友善的接待;确保准确无误的供应;维持优良的设备;坚持高质稳定的产品;注意快速迅捷的服务。“冠军计划”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要求肯德基在世界餐厅的每一位员工都严格地贯彻执行,这无疑保证了肯德基品牌形象的一致性。
(三)发展连锁经营
一方面,肯德基通过将自身的品牌、技术、管理等授权给加盟商来获取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从而达到分销商品和服务,提升品牌形象的愿景;另一方面,对于加盟商而言通过交纳特许加盟费的形式不仅获取了肯德基背后所蕴含的无形资产和整套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还能在经营管理模式中得到肯德基的大力扶持,这就有利于缩短加盟商资金回笼的周期,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
(四)建设企业文化
作为特许经营企业肯德基来说,其高标准的服务质量是它的生命线,也是它参与竞争的资本。为此,肯德基塑造了具有服务意识导向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餐厅经理第一”,这是肯德基树立起来最重要的企业文化,这体现了公司重视生产率的提高,一切围绕第一线餐厅而服务的思想,同时也鼓励各餐厅积极进取,展开良性竞争。每年,在中国区年会上,上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餐厅经理会因他们出色的成绩被授予优秀奖牌,并给予特别礼遇,他们会从世界各地飞到集团总部与总裁共进晚餐。“群策群力,共赴卓越”,对肯德基员工来说,随着在中国市场的拓展,他们的成长机会也就应运而生。肯德基的阶梯型职业发展通道,使每一位具有潜质的员工都能看到攀登的希望点。年会上,集团内各管理部门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之间就相互合作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交流经验,使彼此加强了沟通,增进了企业凝聚力和众人合力,追求卓越的信心。
(五)强化员工培训
建立教育培训基地。肯德基于1996年为餐厅管理人员设立餐厅管理的专业训练系统及教育基地,每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名肯德基的餐厅管理人员提供上千次的培训课程,中心大约每两年会对旧有教材进行重新审定和编写。培训课程包括品质管理、产品品质评估、服务沟通、有效管理时间、领导风格、人力成本管理和团队精神等。建立内部培训制度。一方面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及国家培养了合适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使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有了深刻了解,从而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同成长。新进员工会接受公司安排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在肯德基,是根据员工个人对工作站操作要求的熟练程度,实现职位的提升、工资水平上涨。针对不同的管理职位,肯德基都配有不同的学习课程,学习与成长的相辅相成。传播肯德基理念。肯德基从1998年开始强化对外交流,进行行业内横向交流。这种举措,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让肯德基理念获得了更广范围的认可,让肯德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肯德基已经在用行动努力把创造利润和创造知识结合在一起,现在更多的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未来,创造财富不仅仅是靠资本、资源,更多的是靠知识。
二、肯德基跨文化营销对我国快餐业的启示
一、川酒品牌跨文化营销状况
据统计,全球不到3%的名牌产品占据了全球40%的市场和50%以上的销售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企业拥有的自主品牌不到7%,白酒品牌更是在国际市场上难觅其踪影。
(一)品牌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蒸馏酒种类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长期以来,中国白酒只有五粮液等少数品牌积极主动地探寻国际化发展之路,水井坊依托其控股公司帝亚吉欧开拓欧洲市场,采取了曲线发展的策略,构建了将水井坊打造成一个“国际公认的品牌”的战略,大多数白酒企业跨文化营销能力弱,国际化服务营销体系不健全,国际市场拓展缓慢。根据中国商务研究网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2月全国白酒制造总产值为4265.42亿元,累计增长率为27.59%;出货值为34.79亿元,占白酒总产值的0.82%;2012年1—12月四川省白酒工业产值为1475.47亿元,累计增长率25.90%,出易值18.11亿元[5],仅占总产值的0.12%,但已占整个白酒出易值的52%,既便是像五粮液这样白酒出口做得最好的企业,产品出口额也极其有限,这与白酒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二)品牌文化构建单一,文化营销手段不足品牌文化创新不足是制约白酒品牌跨文化营销的又一障碍。文化营销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与运用相对不足以及文化内涵过于宽泛等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因素在品牌核心价值塑造中的难度,致使白酒品牌文化单一,品牌文化塑造存在误区。极大多数白酒品牌文化塑造虽然注重历史的悠久性,但却缺乏历史的厚重感,缺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重战术、轻品牌文化建设的情况仍较普遍,白酒营销中热衷于“国”“王”、“皇”、“第一”的“文化”包装,却忽视在真正能反映消费者价值理念和文化需要的品牌文化、品牌个性上作文章。这种只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急功近利的无序竞争,实际上是以牺牲品牌为代价,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传统营销模式的束缚及影响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白酒的黄金时代,在这十年中,白酒品牌营销重点多集中在公务消费和商务消费上,在公款消费刺激下,白酒价格不断高升,白酒企业并因此获得巨大利润,四川白酒更是占据了中国白酒市场的半壁江山。这种“畸形”的增长与发展模式,导致酒企对国内市场的盲目乐观,忽视国际市场的拓展。这种营销方式和赢利模式的局限与缺限,在国八条出台后进一步显现出来,其结果是白酒企业对啤酒、红酒、各种洋酒对传统白酒市场份额的挤兑缺乏有力的应对措施,对于适应夜场消费特点的新酒品的开发迟缓,使白酒始终不能成为夜场用酒,国际市场的拓展也非常缓慢。
(四)具有社会责任的品牌人格和品牌个性特征塑造不鲜明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品牌文化是企业难于复制的文化软实力,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品牌文化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人格塑造不够,品牌核心价值观不明确,会影响品牌形象的打造与传播。近年业,白酒产品“塑化剂”、“添加剂”风波,四川泸州老酒泸仓“三十年窖藏”,水井坊60年年份酒等夸大产品价值和功能的虚假宣传,暴露出的是酒企经营行为的不诚信,其实质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一个缺乏社会责任的产品,将难以长期抓住消费者的心。
二、川酒品牌跨文化营销的路径选择
(一)制定品牌管理战略,指导品牌文化营销在品牌决定生存的今天,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核心,无论是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推广、产品的包装与设计还是品牌营销都应围绕品牌战略展开。企业品牌战略要与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统一,成为企业战略组合的核心,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超越、稳固和强化市场地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6]。品牌文化是品牌文化特征在品牌中的沉积和创建品牌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品牌文化既包括商标、名称、厂徽、厂歌、规章制度等内容,还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家精神、企业与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等深层次的精神内容。品牌精神文化是品牌的人格和灵魂,是品牌文化构建的基础;品牌文化亦是企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川酒企业应充分考虑消费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汇、交流与融合,考虑影响不同文化市场的消费价值观,以消费者文化为前提,将品牌文化竞争作为川酒企业发展战略的首要选择,以这些变化趋势为导向整合市场资源,分析酒企进步的文化力因素,结合国情、民情实际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全面构筑适合于消费者的企业文化,建立一种具有目的地文化特色的营销沟通模式,指导品牌跨文化营销。
(二)构建品牌文化体系,确立品牌核心价值观1.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消费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个体购买行为背后隐藏的是社会群体成员的共有行为,表达的是社会群体成员的消费价值观。品牌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社会责任。只有勇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可能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也唯有值得信任的企业,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并因此而产生社会业绩,而企业正面效益的不断积累,又可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帮助企业实现经济业绩。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期望企业履行的义务,社会不仅要求企业实现其经济上的使命,而且期望其能够“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环境责任、慈善责任等。企业社会责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品质量,企业的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绿色包装和绿色营销,对全方位提高川酒品质和质量,提高川酒品牌的影响力和文化附加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建立是川酒企业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民族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越是承载民族文化,越是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牌文化,越容易获得社会认同,而品牌的文化品位越突出,就越具有吸引力,四川白酒作为中国白酒的典型代表,应是白酒独特品质的物质产品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川酒品牌文化既要突出民族传统文化,表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观、道德观、审美观,又必须反映出消费文化时代特征,在民族品牌文化中注入时尚、现代、健康、绿色环保、企业职业操守等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并通过新的表现形式将白酒消费提升到精神追求的更高层面,作为消费者生活情调,身份、地位、尊严、品位等消费价值观的表达。3.品牌文化本土化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不会轻易改变,文化融合、文化创新中会有文化风险,因为文化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强化过程,文化整合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再造和文化创新的过程[8]。川酒品牌要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市场,提高品牌在不同文化下的认同感,扩大不同文化下的市场份额,无论从文化层面抑或价值观层面,还是广告、促销等营销手段层面,都必须进行文化的适应与融合,从不同特色文化中寻找不同文化背景消费者的共同价值取向,共同利益诉求以及产品功能体现的共同点,并将这种共性特征固化在品牌个性中,解决好品牌文化本土化的问题。
(三)构建四川白酒品牌营销渠道,开展有效的跨文化营销完善、健全的销售网络不仅是企业实现品牌延伸的有力支撑,而且能使品牌知名度迅速扩大。目前,白酒品牌的跨文化营销渠道相对单一,对中间商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国外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获取不够充足,对国际市场需求了解不够深入。川酒品牌的跨文化营销,需要构建完善的营销渠道,构建面向全球的服务标准,提升企业规模效应。具体来讲,一是建立分销渠道。分销渠道是进入一个市场的营销通道,企业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需要在目标市场设立分销网,既可以是自己设立销售分公司,也可以是选择目标市场目的地有实力的经销商负责分销渠道,或是通过原有的渠道网络进行渗透,积极拓展有潜力的客户。二是直接销售与间接销售相结合,传统销售与电子营销、电子商务相结合。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国际化电子网络营销渠道,开展四川白酒产业集群内各品牌的营销,用互联网企业最新的商业信息,宣传川酒品牌文化,推销酒企的产品、技术、服务,还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发展潜在客户。三是从以总经销商为中心的推进式销售向选择销售终端发展,即根据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消费行为和产品特性选择消费终端。四是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市场的培育,建立跨文化经营的信息保证体系。五是通过跨国并购或控股等方式进入目标市场,利用目标市场的销售渠道和营销队伍开展营销。六是利用美酒节和美食节等促销的有利时机,积极进行品牌宣传。七是在了解目标市场文化特性的基础了,通过目标市场消费者接受的方式进行广告宣传。
然而,并非所有知名品牌的国际化营销都一帆风顺,比如大名鼎鼎的美国迪斯尼主题公园在法国就曾遭遇滑铁卢。1992年,接连在美国以及日本大获成功的迪斯尼将目光投向了欧洲市场,并选择了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法国巴黎作为其根据地。然而,这座耗资28亿美元打造的童话王国经营每况愈下,游客数量以及人均消费均远低于预期,至1995年,其亏损高达25亿美元。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里,众多企业纷纷进入国际市场,试图打造国际品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鲜花与荆棘同在,成功与失败并存,有的品牌能顺利跻身国际市场,有的品牌却水土不服。当“微信”走向国际市场时,它有这么好运吗?
文化能提高品牌价值,也可能成为品牌传播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长久以来,品牌都是文化的载体。万宝路香烟是美国西部风情的代名词,而一提到同仁堂,就会让你联想到古老而神奇的中医。
根据跨文化心理学家哈里・特里安迪斯的定义,文化是指使用相同语言、处在相同历史阶段和一定地理区域内的群体在思想、认知、信仰、价值观、沟通方式以及行为等方面所形成的标准。
由此可见,文化在特定的群体中被所有成员共享。当某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对该品牌所代表的意义不断进行社会化的验证和强化之后,本来主观、隐性的品牌含义便成为了一种客观的现实,并引起消费者广泛的共鸣,该品牌就得以嵌入特定文化之中。
营销学者托雷利 (Torelli) 等人认为具有突出文化象征意义的品牌有如下的特征:首先应该反映该群体抽象的文化含义;其次,能够与该群体相关的其他文化符号有联系;此外,该品牌能够唤起群体的身份认同感。
瑞士品牌维氏军刀 (Victorinox) 就是成功的典范。1884年,维氏诞生于瑞士的一个小镇,最初以生产刀具起家,后来因为制造精良的军刀而蜚声世界,如今维氏已经从高端的刀具延伸至服饰、手表、包箱等多种领域,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将瑞士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维氏之所以具有突出的瑞士文化象征,一方面得益于其注重质量、追求完美的工艺精神与瑞士整个国家的价值取向十分契合,因为瑞士的国土面积狭小且资源较为贫乏,所以特别强调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其品牌的LOGO直接取自于瑞士十字国旗的图案,这是维氏作为瑞士文化代表最直观的证据。
虽然文化能够极大地提高品牌价值,撬动品牌资产,然而在国际化营销中也给品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甚至可能成为品牌传播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对于中国品牌而言,国际化道路刚刚开始,其市场知识和营销经验都比较欠缺,如何在不同的市场里进行跨文化管理,成为我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跨文化营销面临哪些挑战
文化的差异首先反映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有形的方面。因此,中国品牌进入新的市场时需要识别这些有形的文化差异,否则很可能遭遇滑铁卢,甚至闹出笑话。
以语言为例,品牌跨文化营销首先需要解决品牌名称翻译的问题。如果品牌名称翻译得当,不仅能传达出该品牌的特质、个性和价值观,也能给新市场的消费者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甚至带来美学体验。
美国知名彩妆品牌Revlon进入中国市场取名“露华浓”就十分贴切而传神,它取自唐代诗人李白《清平调》中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不仅做到了音义俱佳,更是借用中国古典文化创造出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美学意境。与之相比,中国的白象牌电池进入海外市场被直译成“White elephant”,结果无人问津。究其原因,该英文名称给人一种“昂贵无用、给人沉重负担”的感觉。由此可见,语言沟通对于品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价值观、认知模式、思维方式等无形的方面。就东西方文化而言,东方人往往是互依型自我观念,而西方人是独立型自我观念,前者强调集体归属感,后者强调自我独特性;东方人是全局整体性思维、西方人是局部性思维;东方人依靠直觉、注重归纳;西方人依靠逻辑、注重演绎;东方人讲究圆融变通、善于随机应变;西方人则遵从章法与规则,棱角分明。毋庸置疑,这些无形的差异也会对品牌的跨文化营销产生重要的影响。
跨文化营销面临的挑战还在于文化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又具有动态性和融合性,这就要求品牌管理者实时追踪不同文化群体价值取向的变化,从而快速做出调整。
中国品牌的跨文化营销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确品牌的发展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还是打造统一的文化形象?同是服装品牌,“波司登”和“上海滩”在国际化营销中却有着不同的目标。前者主要生产羽绒服,为功能型服装,其文化象征意义相对较弱,所以进军欧洲市场时从设计、原料、生产等各个环节基本都是本土化,紧扣当地消费者的口味,以期快速扩大市场份额。而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代表的“上海滩”,其文化象征意义大于功能性,因此即使进入海外市场,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以打造一个鲜明统一的中国文化形象。
第二,国际化战略选择。品牌进行国际化,通常可以采用市场开发、海外并购、合资经营、战略联盟等方式。具体采用何种战略,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品牌特点、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产品的生命周期、外部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及目标市场的文化特征。
仅就文化因素而言,可以根据霍夫斯塔德提出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刚柔性以及长期导向等几个维度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区分。例如,当目标群体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大时(日本或者西班牙市场),则适合采用合资经营、战略联盟等渐进方式进行品牌的国际扩张,比如中国果汁品牌汇源携手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开拓日本市场。相反,市场开发、海外并购等较为激进的战略在不确定规避程度较小的市场中则更为安全,比如海尔在美国采用自主品牌直接扩展的战略。
此外,营销手段的运用。跨文化营销往往是一项系统性、整合性的工程,需要综合运用产品、定价、渠道、促销各种营销策略,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比如方兴未艾的新型社交媒体,以准确而广泛地传达鲜明的品牌形象,同时也要确保品牌、企业、产品、服务上的文化一致性。
微信当如何跨文化营销?
如今,中国的手机用户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信运动”。作为腾讯公司旗下的手机通讯软件,自2011年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追捧,逐渐风靡全国。正当国人还在对这个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时,腾讯已经马不停蹄地计划着全球布局。2012年,腾讯正式推出以WeChat命名的英文版微信,随后相继推出泰语、印尼语、越南语等语言版本,迅速打开港台和东南亚市场。2013年,WeChat开始了最艰难的攻坚战――进军美国市场。
WeChat品牌的国际化之路可谓雷厉风行,截至2013年8月,WeChat海外用户突破了一亿大关,然而欧美市场对其相对还是一片新大陆。WeChat的出海蓝图基本和华为、海信“先易后难”的战略类似:首先占领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而后辐射至美国甚至欧洲的成熟市场。
WeChat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发展战略,除了市场环境、资源配置、能力培育、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以外,文化也是其中重要的考量因素。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一衣带水,其文化背景、语言、风俗习惯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国家的用户在消费习惯、社交需求以及审美情趣上也都与中国消费者有很高的重合度。因此,微信在中国的营销经验以及其在中国所建立的强有力的品牌形象比较容易迁移至周边市场。
然而,欧美市场与东南亚市场有着很大的区别,正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所说:“除了要跨越技术和质量门槛外,还要打破西方用户对于本土产品固有的推崇和自信。”
不可否认,在很多欧美消费者眼中,“Made in China”依旧代表着低廉和仿冒,这对于一个高科技品牌的形象塑造无疑是巨大挑战。其次,与亚洲消费者追求产品多功能的消费态度不同,欧美消费者更看重服务的质量。另外,如前所述,西方人通常是局部性思维,因此不太接受功能繁多的大杂烩式的产品。
基于以上文化差异,我认为,未来WeChat开发欧美市场时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明确产品定位。WeChat目前整合了通讯和社交多种功能,马化腾表态,后续还要在游戏平台、手机支付等方面进行拓展。虽然功能多样的微信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功,然而考虑到欧美消费者的思维特点,WeChat应该需要明确产品定位,重点突出一项主要功能并辅以相关业务,而避免品牌过度延伸,特别是长距离的延伸。
强化子品牌形象。在国内,微信在品牌形象上还依稀可见QQ的影子,比如可采用QQ账号登陆等。然而欧美的消费者并不熟悉QQ,因此WeChat应该消除与之相关的痕迹,尽量强化子品牌形象。
寻找合作伙伴。欧美移动聊天应用领域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单凭一己之力非常困难,况且欧美消费者对中国品牌固有的偏见,可能短时间内很难接受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不速之客。这种情况下,寻求当地的合作伙伴,借助其渠道和声誉逐步占领当地市场。
拓宽目标人群。目前WeChat在美国的主要用户仍然是华人或者中国留学生,虽然通过这些人群能够以较低成本向其他群体进行渗透,但是仅仅依靠这种自发式扩散显然不能满足其发展目标,因此未来应该直接针对于美国当地消费者进行推广和营销。
展现科技优势。就技术而言,WeChat已经完全匹敌竞争对手,如美国的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日本的Line,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领先对手“几个身段”,因此在营销过程中应该重点突出自身的科技优势,让更多的欧美消费者了解WeChat在移动技术上的创新。
保障数据安全。欧美消费者特别重视隐私,对于数据安全的要求也更高,一次数据泄露都有可能使品牌形象蒙受巨大阴影。因此,WeChat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数据安全的保障,维护品牌信誉。
培育本土人才。作为一个刚刚迈入发展期的年轻品牌进入全新的市场,对于当地消费者的认知和营销经验都不足,而欧美市场又有着许多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培育本土人才和团队,才能准确把脉当地市场并且提高反应速度。
总之,WeChat今后不能简单地将中国以及周边东南亚市场的经验完全复制到欧美市场,而是要充分考虑当地消费者的文化和习惯,推出个性化的产品并积极打造追求创新的高科技品牌形象。作为中国互联网的领军品牌,腾讯此次能否借助WeChat在科技企业云集的欧美市场打出一片江山,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