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重点范文

宏观经济重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宏观经济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宏观经济重点

篇1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分别下降1.6和0.8个百分点。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其中4、5月份增速已回落至10%以下。从GDP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看,本轮经济回调始于2010年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已经持续了8个季度,这是我国自1992年开始该项指标以来,回调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6个季度的回调期。从发展趋势看,欧盟内部防火墙尚未有效建立,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引发市场波动,欧债危机可能多次反复,并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和冲击。随着住宅销售下降和新竣工项目投放增长,国内房地产库存将达到峰值,前期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渠道获取的资金,还款期也将集中到来,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更趋紧张,房地产投资增长短期内将延续回落态势。用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与GDP之间的关系推算,4、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对应的GDP增长仅为7%左右。在2001-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10.5%。当前的经济增速明显偏离了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欧债危机恶化、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等,导致我国短期需求明显收缩,这是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要看到,在经过了三十多年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条件发生变化,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趋于下降。当前经济增长持续回落、明显偏离过去的平均增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在1978-2010年的32年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在经过了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或未富先老;劳动力供求关系从供过于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和低端劳动力的短缺、工资快速上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空间缩小;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下降;区域增长格局发生变化,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等。从2011年各省、市、区经济增长速度排位情况看,重庆、四川、贵州、内蒙、陕西等西部省市区位居前列,而东部发达地区的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分列倒数1-6位。

从国际比较看,经济增速逐步下降,符合追赶型、压缩式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日本、韩国、德国在相似发展阶段曾经出现过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与之相比,我国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2010年贵州省的人均GDP仅相当于上海市的17.7%,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较大。2011年,城镇化率仅为51.27%,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城镇化提升的空间仍然广阔。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达到增速下降的收入窗口的同时,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较低,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我国有条件把经济增速的降幅控制在20%-30%,从而在中长期保持7%-8%的中速增长。

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调整,实质上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一旦潜在增长率下台阶,扩张性政策并不能拉高增长速度,反而会推动经济泡沫化,积累新的风险。同时也要看到,增长阶段转换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宏观政策也需要适时适度调整,防止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短期内增速过快下滑。从中长期看,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已经不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延式增长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加快我国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因此,在增长阶段转换的背景下,宏观需求政策应着力促进国民经济在与增长阶段转换相适应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同时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应当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

二、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内需放缓;逆周期调整;体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

当前经济形势确实较为复杂,一些媒体于2012年二季度就已经报告经济形势探“底”,三季度会呈U型回升。但是,7~8月份的数据公布后,这个声音逐渐变小,现在的提法是:三季度探“底”,四季度呈V字反转。但我们的“底”在哪里?各方面的认识也不完全统一。

一、关于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及政策的主要观点

关于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对于经济形势未来走向的判断与基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上。

(一)宏观经济形势及发展判断之分歧

2012年7、8月份数据以后,大多数机构都下调了中国经济全年的增长预期。但是一般认为7.5%-8%应该没有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唱空”中国经济的观点,特别是国际上认为中国于2013年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即将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第二阶段跨过大西洋到欧洲,成为债务危机,第三阶段可能要跨过欧亚大陆到东亚来,成为“产能过剩”危机。

(二)采取的调控政策上之分歧

对于应对经济形势变化采取的政策上也有分歧。第一种观点,即大部分机构,包括笔者个人也认为中国的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刺激率只有1.8。目前欧洲的债务危机刺激率与债务率均较高。而我们的债务率较低,无论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都不高,在警戒线以内。另外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还很高,有往下走的空间。所以政策空间较大,通过适度、有效地实施一些宏观政策,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不宜出台力度过大的刺激计划,因为我们要调结构,要防风险。

第二种观点是,一些学者认为,现在经济放缓的原因属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短期政策基本不见效,最好的调控就是不要去调控,让经济体自身去调整。如同一个人生病,实质上就是一种调整。不应过度采用短期政策,而应依靠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来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二、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分析

怎么看当前的形势呢?—— 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笔者认为,本轮经济放缓实际上始于2007年第3季度,金融危机于2008年4季度开始影响中国。根据季度增长的相关数据,2007年3季度GDP增长率为14.8%,至2008年4季度为6.6%,相比下降了8.2个百分点,原因是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经过政策刺激,经济开始反弹,但至2010年1季度由于刺激计划动能的足量释放,季度增长率又开始放缓,2010年1季度11.9%到2012年2季度的7.6%,大概10个季度降了4.3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呈大幅放缓的态势。如此分析,“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应该说“软着陆”的趋势越来越明朗了。

增速放缓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多重因素导致。因为比较于以往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所以显得较为复杂。经济放缓既有外部因素影响,即外部需求收缩,也有内需增长的放缓,二者相互叠加;既有周期性的调整,也有解救性的因素相互交织;既有短期需求波动,也有中长期下降的相互作用。

(一)外需收缩

2012年7月份出口只有1%,8月份2.7%,有轻微的回升。但是如果看累计增长率,1-7月、1-8月的数据,总的趋势还是下行。2012年预计达到10%是比较困难的。出口部门压力比较大。比如对于欧盟的出口,7月份为-18%。欧洲因为是紧缩性财政,必须紧缩,所以削减养老金、削减工资、削减婴幼儿补贴,总需求下降了。对于欧洲出口的缺口大约是1300亿美元。

(二)内需增长放缓

比如说投资,就基础设施、房地产业、制造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础设施由于前一次的投资基数很大,如果没有新的扩张性计划,增长率就会放缓,2012年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是-2.1%,二季度有反弹。房地产业自去年调控以后投资增长率与预期有变化,是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得没有预期的大,是渐进下降。制造业是产能过剩,过剩了谁去投资呢?所以这三个方面均可以看得出来,投资也是放缓了。1-8月为24.2%,1-7月为24.4%,下降了0.2个百分点。当然开始在趋稳。

(三)周期性因素

经济增长都是有周期波动的,但是这一轮下行的周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被大大拉长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历史上金融危机的研究统计,由金融危机恢复到正常趋势线大约需要7年周期。金融危机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就是恢复到趋势线,但是下行周期被拉长了,而且往下的幅度更大了。

(四)结构性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体现了经济放缓的结构性因素。出口的下降、收缩影响投资,相应地,投资也会收缩。投资收缩波及到经济增长。投资要转化成生产率,生产率要转化成各种产品,各种产品要有能力消耗,而内需消耗不掉,就要出口。过去流行一种说法,说中国不断地炒菜,不断地扩张产能,现在吃不下就给外国人吃,不吃也得吃,而现在外国人也吃不下,生病了。这就是结构性因素。

(五)短期因素与中长期因素

短期因素是什么?比如说我们一些房地产的调控对于投资、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均有影响,这些都是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起作用则体现在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但是很难做出完全实证性结论的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到底影响有多大。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从国际经验看,潜在增长能力也会下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永远高速增长。因为增长的同时,增长基数在扩大。我国目前GDP增长的基数是47.2万亿,若想在此基础上保持两位数的持续增长确实很难。有人说中国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正在阶段性增长。笔者称这种“中速增长”为“次高速增长”,8%这个比率还是较高的。既然是“次高速增长”,速度是会放缓一点。放缓的最基础因素,笔者认为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后抚养比随之变化,储蓄率也发生了下降。同时,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影响潜在增长能力。

三、调整策略

目前面临的问题要抓主要矛盾。短期矛盾与中长期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的,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大,到底是外需影响变化大,还是内需变化大。外部收缩与内需的放开何者更重要?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哪一个更需要着重考虑,这些均需要研究。

(一)逆周期调整仍需继续

有学者说要放开调整,将“稳增长” 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经济都有自我调整,对于经济的波动不要强行调整。“逆周期调控”与“顺其自然的调控”是两条路线,我们采取的往往是逆周期调控,经济往下行就拉起来一点,过热了就拉下来一点,采取“熨平”策略。什么要进行逆周期调控?因为经济增速继续下降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当前热议的“产能过剩”问题。钢铁、水泥、建材、有色、石化,包括风能、太阳能等都存在过剩问题。产能利用率下降就业矛盾就会显现(当然登记失业率数字是相对稳定的)。从沿海一些地区看,尽管劳动力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增长速度的放缓对冲掉一部分就业压力。但如果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幅度继续增大,那么在就业上还会有所反映。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仍会显现。其次就是企业的利润问题。企业的盈利水平因需求收缩而下降。需求收缩而劳动力成本与融资成本没有下降,如何维持企业的发展呢?只有把利润挤掉。利润迅速下降,亏损企业就会增加,亏损面迅速扩大。企业利润下降还会迅速地在财政收入与政府的收入中体现。2012年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开始出现负增长。目前提出的一系列减税措施与财政负增长之间的矛盾愈加突现。接踵而来的是原料融资平台风险显现。即财政和金融的风险增大,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具体表现在没有偿付能力,三角债出现。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放任经济增速继续下行,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进行一定的调控。

(二)内需稳是调整的关键

从2012年的形势来看,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更积极的变化。为什么说是“软着陆” 呢?因为从投资、消费来说,如果是扣除价格因素,投资已经开始回落了,就是近几个月扣除价格因素,经济增长是下滑的。消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是回升的,内需稳还是关键。外需重要还是内需重要?笔者认为,内部因素显得更重要些,内需稳是关键。经济下行还有一定的压力,从供给面和需求面的角度来看,需求面的下降幅度比供给面的下降幅度要小,供给面的下降幅度相对更大。这说明过去这些年大规模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的压力和库存的压力还没有彻底消化掉,去库存的过程还会持续。只有供给面下降了,经济才会回稳。但供给面的消化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笔者认为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会维持在7.5%~8%。

(三)中期目标需放在重要位置

笔者理解的多重目标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中期经济能否稳定在合理的区间。即潜在增长率大体接近或大体一致,维持在8%左右的区间内,是否不再下行。二是长期经济结构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就是短、中、长期目标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设计政策呢?“稳增长”、“防通胀”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协调。在此当中,“稳增长”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那么确实还得把中期目标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2012年在“稳增长”的问题上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结构性减税已经扩大到10个省,包括总量减税,中央财政负增长,地方财政也大幅下降。营业税改增值税也已改了10个省。另外加速折旧、研发投入加计抵扣等政策,还有一些地方落实得不好。

(四)继续推行金融改革与创新

在货币政策上,央行采取了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不对称降息等政策。是否还有空间?——笔者认为,只要CPI能够维持在2%的幅度,利率调整就还有空间。但是现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利率流动性不足,相当一部分是企业流动性的问题。首先是因为产能大,企业就不会去扩大投资,这就导致融资需求不足,再加上经济下行银行贷款也变得谨慎。第二,鼓励设备更新。通过技改贴息,只要企业搞技改就可以贴息。第三,鼓励民间投资。出台了42个实施细则,如果想将这些细则落到实处可能还需要再想些办法。再有就是启动了一些包括地铁、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路、水利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笔者认为地铁项目的启动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在北京这样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尤为重要。而且对于未来也是有意义的,不会造成无效的投资。但不要让政府去包办,应当引进民间投资。如,将地铁沿线的商业地产配给民营资本,形成合力的盈利模式,医院的建设、医疗设施的供给、垃圾的处理等都可以考虑采取金融创新模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在经济放缓的时候民间投资一般会非常谨慎,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激励。

(五)限制房地产投资投机易

房地产也是投资中很重要的方面,这里还涉及征收房产税的问题。房地产要限制投资和投机交易。可能通过提高交易税率的办法限制投资和投机交易。如果交易税率的提高导致持有量的增大,到时再开征房产税。这个思路与方向是正确的。但也涉及到一些制度性变革,并不那么简单。比如说开征房产税就涉及到财政制度改革、财产的公开与透明化等问题。

(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除了上述的短期政策以外,下边就要涉及中期的调整策略与调整方案了。中期目标就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现在逐渐减弱,再靠出口、扩大投资无法维持原有的增长速度。因此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来自何方?回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化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发展称之为“制度红利”,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制度红利”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但笔者认为制度红利潜力仍较大,改革的潜力也较大。

(七)推进城市化与城镇化的进程

除了深化改革、创新,更主要的任务仍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一种再平衡,而扩大内需的手段就是推进城市化与城镇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41.3%,城市人口约为6.9亿,接近7亿。在这7亿中大约有2.3亿人没有完全市民化。即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可以称之为城市人口,但并不能说是城市居民。即不是城市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如何让这部分人进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的廉租房体系,进入这三个体系需要投入多少资金?笔者做了一些调研工作,结论是每人至少需要20万元左右。原有的2.3亿人,再加如果要使城市化率提高至70%,仍有3亿人需要加入,共约5.5亿人,乘以基数20万元,即100万亿元。以2011年的GDP总量47.2万亿计算,这就是两年的GDP。

(八)鼓励创新

未来需要创新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优势资源应当向企业流动,而现在的优秀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进入政府部门了。如何形成优势资源的企业化流动机制值得我们思考。另外,就是大学教育怎么形成个性化教育等问题。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高校负有重要的使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改革的潜力,改革一定会解放出新的生产力,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5,(7).

[2]王一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

[3]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 .宏观经济管理,2008(1).

[4]王一鸣.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

篇3

一、看日益改善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关系。进入2006年以后,因消费结构变化引发的持续近三年的能源、原材料供求紧张局面极大缓解,经济总供求关系、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相应地,市场价格涨幅较低。在此背景下,由市场涨价拉动的投资迅猛增长已不复存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日渐增强。

二、各级地方政府仍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对投资和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在我国现阶段,这有其必然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转入重化工业主导阶段后,建筑、汽车、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日渐成为主导产业。由于这些产业对城市设施、城市市场依赖较深,使得产业和劳动力急剧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亦大大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时加快的背景下,新主导产业对企业规模、投资规模要求更高;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也要求更多的土地供给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二者叠加,必然使各级地方政府更多地参加到经济建设活动中来;而目前的财税、投资乃至官员政绩评价体制,又使地方政府很容易将精力投入到努力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加上又逢政府换届之年,加快投资和建设的热情往往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级政府在目前阶段对经济活动参与程度较高,加之体制性弊端造成的政治性冲击因素较强,致使因政府行为导致的投资和增长波动往往改变市场引导方向,并由此对研究和决策机构判断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困扰。

这样的情况已有发生。2005年,很多研究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库存变化和过剩生产能力情况,判断可能出现投资和经济增长回落,而实际情况是投资和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这种判断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便因对行政主导的投资活动及影响考虑不够。因而,在2007年的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中,都必须对地方政府的参与因素予以认真考量。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尽管当前存在着诸多支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因素,如日益增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及潜力,充足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供给等,但经济增长依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

国际比较表明,各国工业化加快时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都呈增加趋势。1965年~2004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的能源消费总量,都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表明能源消费与人均GDP水平存在正向联系。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于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时期,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发展水平和资金能力的制约,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非常艰巨。

在此背景下,要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适度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结合点。而这,无疑是明年的发展实践中必须努力探索解决的。

四、由双顺差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增加了我国2007年的调控难度。近年来,我国外汇持续收大于支,导致结汇渠道的人民币投放大量增加(外汇收入需要通过结汇兑换成人民币,在收大于支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人民币投放增加)。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相应的人民币投放数量非常巨大,这就与宏观调控产生了矛盾。因为,从体制机制弊端和资源环境约束看,必须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这就需要稳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稳定人民币的投放;而结汇渠道人民币的大量投放,则与这一目标相悖。

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来自于出口大于进口的我国外贸格局;二是外商对华投资大于我国对海外的投资。

篇4

开始时志在必得,如今却是中关村开店计划一再搁浅。

7月6日,原定6月底在中关村开店的宏图三胞依然没有任何行动,据相关媒体报道,“这次延期开业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链断裂。”但宏图三胞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中关村店紧邻海龙等地,意义特殊,在装修时采用全新的视觉设计,对视觉设计公司的选择很慎重,致使装修进程落后,导致开店计划的延误。”

年初,宏图三胞高调进京。开业那天北京漫天雪花,在京城“第一家电圈”的马甸,宏图三胞虽贴身国美、大中和苏宁三家家电连锁巨头,销售场面也是异常火暴。数据显示,从2006年12月31日开业到2007年1月3日四天内,宏图三胞累计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此后半年,宏图三胞连锁店在京达11家。当时,宏图总部的计划是在北京市场 “两周开一家店,年底达30家”。

但是中关村的开店计划却一再搁浅,年初“两周开一家店”的计划也没有实现。这次中关村店开店计划的搁浅究竟是资金问题,还是如宏图三胞方面的解释?

“王大妈模式”

2000年,宏图三胞在南京成立,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IT直销店。其创造了IT界久负盛名的连锁经营、终端直销和标准化管理的“WDM”模式,被笑称为“王大妈模式”。

据宏图三胞高级副总裁花贵侃介绍,这是一种全新的自营销售方式,与传统的柜台销售有明显的差异,“所有产品都是直接从厂家进货,所有销售人员都是宏图三胞的正式员工,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服务”。

“这种模式实现了采购、配送、零售的一体化,形成了扁平化的流通格局,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花贵侃说。

2003年,宏图三胞与上游的供应厂家建立了直供销售管道体系,与柜台经营的分销体系相比,赢得了产品价格的优势,同时,“有别于IT产品的柜台销售模式,WDM模式有统一的品牌形象,售后服务有了相当的保障。”一位分析人士说。

这是一种欣欣向荣的IT销售体系,在美国,这种体系十几年前就使曾经风光一时的“电脑城模式”一扫而光。在年初高调进京时,宏图三胞董事长袁亚非就曾放话:“中关村电脑城是他的主要对手。”而北京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商会会长鲁瑞清坦承,连锁卖场会给其很大压力,“但想在短时间里将电脑城和电子市场逼上绝境还不可能”。

“经过多年的自由市场竞争,在家电市场,连锁卖场已经获得了绝对的市场地位,但在IT和部分数码产品领域,处于销售终端的电子市场和电脑城分销渠道仍未见颓势,市场总份额保持在60%以上,而在某些电脑配件,如打印机、DVD刻录机更是如此。”

赛迪顾问分析师吕萍认为:“因为电脑城具有产品集中,价格相对便宜,购买选择余地大等优势。打印机专卖店、家电连锁超市以及普通连锁超市这几个场所几乎无人选择,这些领域连锁企业很难钻得进去。”

志向远大

今年年初,宏图三胞进京开了第一家店,地点选在马甸,它成为宏图三胞全国连锁店的第100家店。此后不到半个月,朝外店开业。按袁亚非的计划,“我们春节前开5家,五一前开到15家,年底开到30家。”“我给他们下了死任务,北京30家店一家都不能少,抢占IT零售市场20%份额。”

本刊记者了解到,宏图三胞的IT直销只是集团的一块业务,而集团涉足的领域包括房地产、金融、制造业,袁亚非在年初向媒体表示:“三胞集团目前旗下有四大支柱业务,一年给我贡献近10亿元利润。我有钱,撑得起!宏图三胞进了北京就绝不会退出。”

“财富对于普通人是生活资料,但对于我只是生产资料。”袁亚非说,“当初我进上海亏了一年,大家以为我会很快退出,但我出手8000万干脆在上海徐家汇买下一家店做旗舰店。之后,上海宏图三胞狂开20余家,连灭50家上海电脑城做了IT老大。”

为了杀入北京,宏图三胞所做的市场调查达到三年之久。北京这边的负责人李宇松颇具传奇色彩。他曾在宏图三胞工作,2005年,被大中以100万高薪聘为IT事业部总经理。这次宏图进京,他又转为宏图三胞北京事业部的经理。

大中于2004年杀入中关村,在三年后的今天只留下关张装修的告示,大中的标志还在,但是店内的货物已经一撤而空。宏图三胞方面证实,已经接手大中的这家店,也就是宏图一再搁浅开店计划的那家店。

北京市场只是宏图三胞的一个计划,他们的“志向”在整个中国。在企业发展白皮书上,2007年是布局年,“2008年和2009年高速发展,到2010年宏图三胞要开到500家,销售额达4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IT分销渠道”。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宏图三胞在江苏有50家店,上海有30家,北京目前有11家,与北京市场同时起步的还有山东市场。

IT连锁 VS 家电连锁?

在宏图三胞扩展计划背后,也还是暴露出连锁店的一些问题。

据北京媒体报道,因为拖欠北京嘉临门公司房租57万元,2007年6月28日,宏图三胞北京十里堡店的员工与嘉临门公司发生了“”,嘉临门方面的两名保安被送往医院。宏图三胞北京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证实:“拖欠房租确有其事,但原因是嘉临门公司迟迟不装空调,空调对于卖场氛围的营造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宏图三胞也遭受消费者投诉。据《江南时报》报道,扬州市民梅先生在当地的宏图三胞连锁店买了两台品牌笔记本,原本打算送人,由于特殊原因,没有送出去。梅先生心想,连锁店里有“七天不高兴可以退货”的承诺,于是提出退货。但宏图方却以不是“宏图品牌”为由断然拒绝了梅先生的要求。梅先生辗转来到扬州总部,跑了两趟最终得到的处理结果是,同意退货,但是一台机器要付500元的“系统安装费”。宏图对此解释说,“不能以消费者的异议,就判定我公司不诚信。”宏图方透露,他们于近日刚被评为“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售后服务十佳企业”。这次评选是由中国电子商会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征求专家和社会的意见。

宏图三胞进京时,曾表示“不与这里的同行树敌”,而是以“补充现有消费模式的策略”进入北京。当时国美、苏宁面对来势汹汹的宏图三胞,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

家电专家刘步尘认为,“目前的家电连锁已经承担了IT销售的职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家电连锁店如今不仅有传统家电,还经营IT、通讯和办公用品等,商品种类比IT连锁卖场多。“相比之下,IT专业连锁就显得不适应消费者休闲、娱乐、购物的需求。”刘步尘说。

而且随着3C融合加快,国美、苏宁今后也会加大对IT、数码的销售。届时,数千平方米的销售面积和上千家的门店数量及口碑号召力,IT连锁卖场是不能比拟的。刘步尘认为,“IT卖场赢利,是赢在产业上,而不是渠道上。最后将受制于家电连锁。”

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衔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就安排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在学科体系中都是专业主干课程。与一般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讲授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先后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往往简单的根据关注的视角和范畴,既割裂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也把方法论和学科地位上的纽带不经意的阻断了。以至于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的将已经学习的课程知识与经济学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整个经济学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以至于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鸟瞰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更不能驾驭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仅仅是达到了简单模仿和基本理论应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科体系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目的的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找到能够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两者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上面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融合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二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的调整,避免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想体系学习产生障碍。由于以往教学中经常会根据难易程度、结构组织、如何考核等问题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一来,往往会导致一些结构较为庞大、联系紧密、难易适中,容易考试的部分成为所谓的重点部分。而一些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就被教学过程人为的删减了。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形成人为阻隔,成为孤立的知识小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调整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比重;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增加对必要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时间。此外,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进行了有益的调整,使其教学过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

作者:柯希嘉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张守一.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评论[J].经济学动态,2009(9).

篇6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明确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避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孤立认识,杜绝了教学过程分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篇7

(一)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的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在宏观经济管理发展领域中,经济信息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倘若能使经济信息得到全面且充分的利用,势必能使宏观经济管理的管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以我国“十一五”期间投产的近500个大中型项目为例,调查数据显示,其中120余个项目投产即亏损,90余个项目更是严重亏损。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信息的预测存在严重失误。在这些项目投产后,没有及时实现对生产经营信息的反馈,部分地区项目的开展还比较随意和盲目,并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只有将经济信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对宏观调控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更加科学与全面,达到优化经济结构、减少损失、提高效益的目的。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充分

人们对经济信息常常理解为“参考消息”,这严重影响了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效果。实际上,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程度、人财物的投入大小成正比。虽然当今社会已经逐步认识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不能有效地分析和利用经济信息,不能更好地让经济信息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如果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够从早期就对经济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就能有效地避免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决策上的失误,从而降低企业和个人的严重经济损失。

(三)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人才明显不足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信息的更新进程是相当可观。因此需要大量从事经济信息开发和应用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从事经济信息研究工作的人员大多属于半路出家,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搞研究,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明显不足。从而导致大量真实且有效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应用。而经济信息的第一特征就是时效性。谁先掌握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谁就能赢得时间,获得效益,正所谓“信息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倘若在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中缺乏以经济信息资源开发为中心的人才,势必会导致信息的反馈质量明显降低,无法支撑经济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为此,急需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充实到宏观经济决策领域。

二、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策略

针对上述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存在的缺失与不足,要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领域中的重要价值,就必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然后构建起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最后在经济信息的应用背景之下促进宏观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4]为了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这一发展背景之下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详实,需要重点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完善是科学、全面利用经济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确保了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性与健全性,才能使这一范畴下的经济信息在内容上更加详细,在结构上更加全面,整体运行更加科学有效,并达到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全面发展与提升的目标。

1.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一是需要结合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形成能够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两者之间需要形成一种紧密的连接关系,以确保其各类功能的充分发挥;二是所构建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须具有独立性、经济性、完整性、目的性以及可靠性的特点,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应用更加有效与正确;三是以我国现阶段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着眼点,建立一个更加可靠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使之能够适用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

2.在构建宏观经济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健全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是否合理是决定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利用网络化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时,特别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收集经济信息要注重时间性,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宏观经济的决策更加合理与科学;二是收集经济信息要凸显重点信息,遵循避重就轻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三是经济信息的收集要有针对性,以确保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构建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正确应用经济信息,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若经济信息的应用不合理,则势必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在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举例来说,在对经济信息进行利用时,要对收集的局部经济信息进行集中整合与分析,评估局部经济信息可能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影响,然后再将这些局部经济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满足宏观信息的发展目标。

(三)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经济信息应用中的保障作用

为了最大限度凸显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背景下的重要价值,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发挥其工作职能,使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全面与科学。首先,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部分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予以减少或直接撤除。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分考虑经济微观性与宏观性之间的差异,遵循政企分离的原则,落实政企独立的管理对策,以确保经济信息的利用更加合理与科学。因此,对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内部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配置,精兵减政,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更加有利且稳定的环境。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以国有企业为重点,遵循宏观经济长效性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并达到改善劳动力流动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国内经济环境,使之与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接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繁荣,使国内宏观经济更加良性地发展。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理论课;实验教学;宏观经济学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必不可缺的环节,对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符合国家及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财经类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要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注重培养既具有深厚的经济管理学科理论基础,又能够灵活运用财经学科的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在经济理论课程教育过程中,引入、开发、设计和建设实验教学环节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探索实验教学环节设计要义、内容和实施方案,以进一步推进理论经济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对增强财经类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思路

经济学是关于优化资源配置的学科,它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社会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验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经济学家们对此做了长期的探索。国内外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其实验教学受到重视并达到很高的水平。目前国外在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包括研究机构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方面都各有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内,各高校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共同点是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少院校将理论经济学实践的重点放在课堂内实验课上,重点放在了对主要经济理论的验证上,如经济仿真实验。宏观经济学的实验课程比较偏重于对现有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验证分析,在培养学生把握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和特点能力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见,宏观经济学的实践内容体系相对而言不够完整。

为了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思路方面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要义:一是以“宏观经济基本面”为出发点。当今宏观经济运行复杂多变决定了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复杂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以宏观经济基本面为出发点,把握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和特点,进行开展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二是以掌握宏观经济“第一手数据”为着手点。宏观经济是由许许多多指标和数据所描述和界定的,为了准确地观察、了解、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必须掌握第一手的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的指标数据。三是以培养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从宏观经济学学科的三个学科形态,即抽象、理论、分析来看,更需要将实践教学明确地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将实践教学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特征。四是以专题性设计类案例实验为引导。将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分解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实验,即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实验和宏观经济理论知识验证分析实验两部分,并设置具有代表性的专题案例实验,通过案例实验引导教会学生开展课程实践。五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为宗旨。采用探究法,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性质预测和证实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角度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二、《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现代宏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方面。涉及国民收入及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及国民收入的比率,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利息率,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国家预算和赤字,出入口贸易和国际收入差额等,①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应覆盖上述的主要内容,把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确立为宏观经济运行分析预测实验,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实验和宏观经济理论知识验证分析实验两部分。

(一)横向上统筹兼顾《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设计专题案例实验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横向上应该统筹兼顾以上主要的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宏观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设计覆盖该主体宏观经济运行各层面的案例实验。例如,对应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理论设置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分析实验;对应国民收入理论设计需求贡献度测度实验;对应失业率、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理论的设置菲利普斯曲线形态规律分析实验;对应全社会消费、储蓄、投资宏观理论设置公众存款积极性指标分析实验;对应货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相关理论设置资金流量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等等。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择感兴趣的宏观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推进各项案例实验的开展,并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对该宏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运行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二)纵向上遵循科学探究过程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依次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或调查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得出结论、得出结论。②《宏观经济学》实验设计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探究为宗旨,所以实验内容设计在纵向上就必须按照科学发现的基本顺序,遵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典型案例导入,引出实验的项目及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项目和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入手进行实验,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查阅相关文献材料巩固知识和技能。

三、《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实践及建议

我们在财经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2007年到2009年三个年级,共计250名在校学生中开展了《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实践。在课程结束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和评价时,要兼顾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的检验,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考核,最终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效果良好。体现在学生的实验项目报告以及期末测试答卷成绩优良占了90%以上的比例。但在《宏观经济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经验和规律的总结,查找存在问题,探索理论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改革,以指导《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在更高水平和更广的教学平台开展。

(一)应该不断充实和优化课程实验的内容体系

在上课过程中由于课时安排的关系,学生能操作的实验数量比较小,学生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查找数据,因此考查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的项目就相对较少。因此,本着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验、实践与实验相结合的宗旨,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充实和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既兼顾对现有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分析模型的进行验证分析,又注重于对实体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和特点的分析和预测,即宏观经济数量分析。

(二)积极探索建设实验课程实践基地

经济学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应用的学科,理论的深化需要在实践中体会。积极探索建设实验课程实践基地,在条件许可情况下,选择技术先进、经济状况良好、热心于高等教育、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稳定的实训基地。针对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进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体系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积极探索校外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的合作共建模式,教学管理模式与学生管理模式,建立实践基地良性发展运行的长效机制。宏观经济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相区别,其特点在于以课程为中心,让基地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作为课程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弥补课堂、实验室教学资源不足。

(三)实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首先,针对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复杂性,《宏观经济分析》实验课程教学涉及统计学、微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交叉运用,探索实践多科性的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约束下,尝试将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高效结合,进行开展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其次,本课题将采用实证型实验方法,用实验方法来全面分析宏观经济,使理论知识和分析技能方法更具体化、动态化、过程化。

【注释】

①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温盛伟,邱宝兰.科学探究过程评价的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项目基金】

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财经学院校级教改项目“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立体多元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2012B11)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 案例资源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自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在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两个主要议题上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宏观经济学的规律主要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很多原理经过高度浓缩和抽象,内容晦涩难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把其庞大的体系和复杂的内容通俗化,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是该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学生缺乏兴趣、知识难度大、内容枯燥乏味是公认的事实。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经济学理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58%的学生认为理论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范围和大纲的要求,就是尽量缩小范围,挑实用的讲,讲解透彻。在学习经济学的态度方面,54% 的人认为是在应付考试,18%的人认为学习经济学是一场噩梦。对学生喜欢听什么样的经济学理论,41% 的学生不喜欢听,认为太理论化,枯燥。

三、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1.何谓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的枯燥难懂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带来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媒介。鉴于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利于他们在整个大学期间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另外,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案例教学法生动形象,从案例的分析中导出一般原理和理论,易懂好记,学到的东西能真正被学生所掌握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介绍GDP的概念时,拿同学们身上穿的衬衫来举例子,并引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概念,在讲述GDP作为衡量国民收入的主要指标而存在的局限性时,可以与对地方政府官员业绩考核标准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是任由地方政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短期经济增长,还是计算绿色GDP,从而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感性认识。

3.宏观经济学应用案例教学的优势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概括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学科,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学的条件。首先,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实践的理论,其理论的成长和创新都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案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次,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选择的案例,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最后,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表现为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其数学证明等内容,比较抽象,而经济案例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具体实践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

四、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中的实施

1.综合运用多种案例教学形式

(1)讲解式(课堂穿插案例)。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讲解式讲授的案例主要是针对知识点,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

(2)讨论式(章节总结时分析案例)。讨论式即是由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抛出一个或几个案例,在课前以书面形式将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3)辩论式(综合运用案例)。在案例教学中,采用专题辩论的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组织辩论就需要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选择案例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充分发挥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功能。组织专题辩论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选择案例材料

当前经济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案例资源匮乏,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目前,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不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就是从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MBA 教学案例中移植过来,缺乏符合经济学教学特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案例。建议在选择案例教材时,注意如下几点:

(1)适宜性。所选案例应符合教学目标,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案例;另外,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师的能力,所选案例的难度要适宜。适宜性还体现为案例的适当本土性。例如,在讲授经济周期内容时,除了拿上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举例外,还最好联系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2)时效性。即尽可能选择社会经济与环境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并通过案例讨论了解社会经济与环境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选编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是与时俱进的。例如,在为关于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部分的综合案例分析选取材料时,探讨当前我国“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比探讨金融危机更具时效性。

(3)典型性。一方面,要针对重点和典型的理论知识开展案例教学,另一方面,要选取典型案例。典型性的要求是由学时的有限性、知识体系的庞杂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性等因素决定的,调查也显示,多数学生希望尽量缩小范围,挑重点和实用的讲,讲解透彻。

3.科学设定考核标准

学生在教师讲授中穿插的案例和章节总结时分析案例中的表现可以计入平时的课堂表现,而对于综合运用案例,因为多数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或辩论的,所以建议把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结合起来,既考察个人表现,也考察团队合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问题,评价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以及分析解决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案例教学考核的重点。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经济学真正的精髓不是在于结论,而是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只有在考核中着重评价学生掌握方法和能力的程度,才能激励其在日常学习中强化对方法和能力的锻炼。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综合性的案例讨论中学生是表达和交流的主体,看似学生主导着案例讨论的成败,而事实上,真正的“操纵者”仍然是教师,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理论功底、洞察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反应的机敏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掌握案例讨论的主线,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跑题甚至谬误及时进行提醒和澄清,及时进行启发和点拨,最终引导学生达到教师预定的认知状态。

5.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关系

倡导案例教学决不是否定理论讲授的作用,至少对于像宏观经济学这样具有相当难度和复杂理论体系的课程来说,在日常基础教学中必须以理论讲授为主。理论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该方法非常适合运用在抽象程度高、学科体系复杂的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在教学重点、难点、小结和归纳等方面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宏观经济学流派的介绍、学科知识的拓展、原有知识的复习、概括和总结等方面运用讲授法,都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理论讲授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分清主次结构,在主干基础上进行扩展。将凯恩斯理论体系作为主干,再此基础上补充其他较有影响的经济理论学说。第二,对于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基本原理和结论,对推导过程只作一般了解。例如,对于IS曲线或LM曲线,只要求学生掌握曲线的含义和画法、斜率的表达式、何时发生移动,而推导过程较难理解且对分析解决问题的效果影响不大,因此不必要求掌握。

五、结论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知识难度大,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容易缺乏兴趣,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难题。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案例教学形式,正确选择案例材料,科学设定考核标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的关系,可以让案例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强.刍议《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及创新[J].财经政法资讯,2008 ,(3 ):19-22.

[2]窦莉梅等.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学教学方法问卷调研报告[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3):80-85.

[3]张作民.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0 (24 ):239-240.

篇10

关键词:股票价格;宏观经济;成本收益核算;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5-0008-04

一、理论综述

针对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问题,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部分西方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股票市场如何影响实体经济上。M,Friedman曾指出,股票市场影响货币需求的途径和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交易效应和替代效应。财富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交易效应会增加货币需求,替代效应则会减少货币需求。而另一些学者则主要关注货币政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

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匮乏,而且国内研究多偏重于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影响。易纲、王召(2002)和余元全(2004)基于经典的IS-LM模型,从宏观上分析了股票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机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2)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票价格的上涨会使货币流动性有所增强。此外,还有党芳(2004),张笑冰(2007),贾炜、蔡维、樊瑛(2007)等人在我国货币需求和股票价格的实证研究关系的问题上做过实证研究。

然而,上述关于股票价格变动与宏观经济关系的研究都是以传统的经济学存量流量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本文试图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下,基于企业成本收益核算模型,对股票价格影响宏观经济的机理进行解释,重点关注股票价格变化对贷款的影响,最后用我国的股票市场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二、基于企业成本收益核算的收入流量模型

在传统经济学流量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对企业成本收益的核算,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反映企业以货币量值为基础的成本收益核算模型。

篇11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微观经济学而言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该书一出版就在西方经济学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把他的理论比作一场革命,一场像〃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如果按照经济学史的角度,那么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古典宏观经济学、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以及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四个阶段。

1.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期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是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萨伊市场定律是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它包杨含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产品生产本身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二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自博我调节作用,不可能出现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三是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在古典宏观经济学时期,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划分,依旧都属于经济学。古典宏观经济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还未明显分开,二是古典宏观经济学总量的分析方法不够全面,没有依据真正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三是以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为前提依然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从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

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时期是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从19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本身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货币危机开始,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到1847年经济危机蔓延至整个欧洲的工商业,经济危机开始大面积爆发。经济周期波动是早期宏观经济学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研究的主要重点,比如,还有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的"经济循环论〃,以及对国民收入、经济周期的研究等,带动宏观经济学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即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初步建立阶段。1936年,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巨匠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真正的诞生。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决,古典经济学家对此只能束手无策,然而凯恩斯却能运用切实有效,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理论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逐渐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度过经济萧条的危机,这也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真正诞生了。在美国,经济学家更倾向于用货币政策稳定商业周期。

4.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时期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变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由于石油危机的两次爆发和美国经济发生停滞性通货膨涨,然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所以非凯恩斯学派在这一时期陆续涌现。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

现代宏观经济学自从诞生一以来,就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引入现代宏观经济学,在经过吸收、批判和科学的借鉴,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我们都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上是以马克思经济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另外,我国从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实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却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我国还不能全部的接受现代宏观经济及其理论,所以我国在应用和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还不够成熟。

我国经济体制应该善于博采众长,兼听则明,对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和研究范式,要善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我国的国情,解决经济问题。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经济学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就像由最初的萨伊定律,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产品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而不会出现产品过剩的问题的理论,不断发展到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景气循环〃经济学主张,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善于吸收借鉴宏观经济学的精华,从而能够切实的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

三、结语

篇12

关键词:经济转型 转型方向 路径选择

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要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投入,大多数企业存在技术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差、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因而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需要依靠深刻的经济变革和产业升级来实现有效的提升,由此才能更好地应对内外部风险的挑战。本文从我国宏观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特点及转型选择的可能性,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的方向及其途径提出相关的建议。

金融危机后我国宏观经济的特点分析

(一)经济改革驱动型增长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均属于一种经济改革驱动型增长。在不同阶段的变革之后,我国近几年的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根据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变化规律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波动规律,即在我国每次经济改革之后,宏观经济会因为经济转型而重新获得活力,并出现持续一定时间的高速增长期,而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缺乏新的变革和经济转型,在面对国内外经济风险的情况下整个经济形势会出现一定的下滑,因此在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下滑风险的情况下,通过加深经济改革的力度,实现宏观经济增长转型,增强市场活力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二)出口加投资驱动型增长

虽然我国政府在近年的改革中一直强调扩大内需在驱动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依赖于对外出口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政府的投资驱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在金融危机之后处于一个稳步增长的阶段之中,而由于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出口在GDP增长中的贡献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作为国家政策关注重点的内需消费的贡献率一直保持稳定,并未出现较为显著的增长,如图2所示。

随着金融危机过后国外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我国宏观经济中的出口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对外贸易顺差额的减少和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使我国出口贸易的利润不断压缩,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明显下降,如图3所示。

(三)信贷驱动型增长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一直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2001年以来我国货币扩张力度的提升使得我国宏观经济体系中的信贷扩张力度不断增大,客观上通过企业融资难度的下降促进了宏观经济的再投资循环,从而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从图4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宏观经济信贷发放规模和货币市场M2的增速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上升,显示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宏观经济受到信贷驱动而保持平稳增长的内在运作特点。

此外,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的宏观经济增长还存在以房地产经济为主导、外汇占款过多、基础设施投资高于生产设备投资等特点,这些经济增长驱动因素在新兴的知识经济体系中所起到的驱动作用将越来越小,其增长模式在越来越强调低碳、环保、高附加值的宏观经济增长模式中也难以长期维持,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在金融危机过后的动荡时期实施有效的经济转型政策,从而变革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潜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转型方向及途径

(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低经济附加值、高资源投入及人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为主,并且依靠我国廉价的人力资源和原材料来压低自身产品价格,依靠低价策略抢占国际市场。然而目前国际资源价格上涨、我国人力资源价格不断上升的趋势使得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同时外部市场需求疲软也进一步限制了这种产业的发展潜力,因此加深我国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创新和产业高端化发展是我国宏观经济转型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

目前,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应当首先重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服务业,从而加强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力度,并进一步利用我国人口红利末期的人力成本优势形成服务产业的初步积累,为后续发展提供前期利润积淀进而实现服务业的长期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

同时,作为我国目前宏观经济的一个主体产业,我国的制造业也是经济转型的改革重点。我国应当加大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引导,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来提高制造业的利润附加值,以新兴技术的使用和管理流程的改进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我国政府可以采用政府驱动型技术创新和需求拉动型技术创新两种转型模式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升级:一是政府驱动型技术创新,通过加强研发院所与高等院校同企业界的合作,以国家的科研投入为前期引导促进科研单位的技术研发,然后以企业的后期生产投入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实现制造业的经济增长转型;二是需求拉动型技术创新,通过分析我国未来居民消费的需求,如信息需求、健康需求、环保需求等需求新趋势,对相关的产业企业或是企业的相关创新业务提供税收优惠等引导措施来促进企业分析市场客户的具体需求内容,从而依照该内容进行更加有效的技术创新。

最后,我国应当集中资源发展诸如低碳产业、生物科学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从而在新兴技术领域集中形成一批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公司,进而实现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良性创新循环,在长期发展上实现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增长。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也是造成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东南沿海城市发展增速较快导致的土地等资源价格高企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并且由于人口密度持续增大导致的生活成本升高,也使得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国家的内需拉动政策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活力,我国相关部门应当从宏观和长期发展的角度,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通过扩大对主体城市和经济区周边的相对落后区域的支持和帮助,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具体到操作上,我国可以通过建立一套涵盖区域中心城市和周边落后地区政府决策人员及经济发展资源的协调部门的集中协商机制,在区域发展重大经济决策上相互通报发展规划,从而提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加强区域经济发展合作。此外,我国政府还应当有意识地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补助力度,从而帮助减少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保障宏观经济转型的顺利进行。

同时,中央政府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各个城市群、经济发展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协调,避免出现地方相互之间的恶性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减少我国目前大中型城市出现的长期规划同质化现象的进一步深入,从而提高各个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中央经济部门应当通过指导和协调各地监管部门进行合理的自我特色分析,促进各地政府因地制宜,更好地发挥地方经济特色,从而实现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

最后,我国政府还应当对我国目前较为紧缺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提高我国国土空间的利用率,并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用途进行合理的划分和开发进度规划,从而促进区域资源交互的良好进行,减少资源交互混乱导致的区域发展瓶颈。

(三)发展福利支撑型经济

目前,我国内需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素,为了有效地改变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成功的经济发展转型,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刺激内需的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刺激我国的内部消费需求,解决目前居民生活当中的各种负担从而释放居民购买力是促进该转型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促使我国宏观经济由原有的出口加投资拉动型增长转变为以内需为主导的增长模式。

政府首先应当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全面推广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公共资源分配体系来全面支撑我国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基本保障需求,通过解决居民生活的福利需求,如医疗保障需求、生存居住需求等来使居民减少储蓄意愿,并释放居民购买力,从而刺激居民消费。

同时,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长期劳动就业协调机制,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相关的劳动力保障政策,从而实现和谐的劳动关系,减少由于企业用工和居民就业两者之间存在的结构不匹配现象,从而提高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寻工成本,同时促进居民就业,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最后,应当深入改革收入二次分配调整体系,通过利用税收机制、最低工资保障等制度的建立来合理地调整我国宏观经济中收入分配关系,并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两种渠道来提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从而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

篇13

[摘 要]本文总结了重庆工商大学教考分离中宏观经济学教学问题。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拉近师生时空距离,强化学生知识沉淀,着力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的知识等教改建议。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能力培养,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能意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有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热情。但学生学习、老师的教学还存在一些明显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我校宏观经济学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1.教考分离对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有限

自2004年起,为了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学校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改革。促进了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学质量评判标准还是考试成绩,老师还是以考试为中心;部分教师以“ 教” 取代学生的“ 学”。学生则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过关,反复讲解,反复讲授练习题;学生也重点关心考试及格问题。老师一般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尽管重庆工商大学设置了经济学实验室,建立了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平台。但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多、课时少、实验课少,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理论精神实质的作用有限。

3.案例教学相对落后

学校案例教学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外高校的差距相当大。案例分析混于宏观经济学正文教学课件之中,没有成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课件或讲义。部分教师没有实际社会经验,不能鲜活、形象地描述案例的社会背景,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考核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学校宏观经济学的考核重卷面成绩、轻素质培养。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以成绩来衡量优劣。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依靠考前背一背,作业抄一抄来获得成绩。期末考试实际上只是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考前突击能力,谁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强,谁的成绩就好。

二、宏观经济学学习情况

1.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部分学生主动性较差,平时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基础知识不牢固。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不会自我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

2.学生容易误解抽象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基本概念所包括的口径理不清,基本原理所包含精神实质想不清,对该课程的体系难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困难造成不及格。

3.学生对庞杂的理论体系比较费解

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庞杂,争论颇多,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尽管我们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易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4.文科学生害怕抽象的数学模型

宏观经济学经常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文科出身的学生对较深的数学推导觉得晦涩难懂。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较差外,课时少没有为学生留下消化模型的时间,造成学生学习中出现数学模型和理论核心思想相脱节,不懂得如何用数学模型来演绎推理经济学规律。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应着力强化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沉淀,着力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的知识;着力弥补学生数学思维的不足,把晦涩模型变为学生能看懂的模型。

1.注重宏观经济学的平时练习

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辅之以一定的习题,使所学知识能得到沉淀。尤其是数学模型比较多的章节,会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求解问题,学生课后练习就变得相当重要。可根据历届学生感觉的难点、疑点,编制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册,作为学生的作业。习题册一定应讲究针对性,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重点和难点。

2.强化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内容和中国实际差异很大,学生难以把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强化案例教学是把抽象、难懂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知识的较好方法。

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考虑各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结合中国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国外典型经济问题,编制不同的案例讲义。以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现实感觉,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3.增设数学模型基础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有数学模型障碍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回顾经济数学,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最基础课程有关内容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学中将会用到的知识做讲解。培养学生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规律的思维。解释宏观经济学怎样借助高度抽象和严密的数学逻辑表达经济学思想。

四、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拉近师生时空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考核的指挥棒,开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1.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来拉近师生时空距离,在教师个人主页或公共邮箱向学生公布本人所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要求。借助电话、QQ群、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

2.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采取多媒体教学,易造成数学模型多,难度大的章节因学生的接受节奏滞后于教师的讲解节奏,影响教学效果。可辅之以必要的板书;使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和教师的讲解节奏基本一致,学生与教师的思路连贯一致。避免老师站在多媒体展台前,只顾操作机器忽略教学的互动。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现有“填鸭式”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可在每次课结束时,概略地讲解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并收集经济生活所涉及的实际例子。把抽象、复杂的理论放到具体、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描述,变晦涩为通俗,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习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4.改革宏观经济学考核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考核宜由相对单一的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在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同时,尽量丰富平时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增加学生对当前经济现象或者经济热点问题分析,考核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的评定除了将作业作为一个考核项目外,将出勤、平时测验、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纳入考核之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文件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09)1

篇14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1.教考分离对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有限

自 2004 年起,为了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学校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改革。促进了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学质量评判标准还是考试成绩,老师还是以考试为中心;部分教师以“ 教”取代学生的“ 学”。学生则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过关,反复讲解,反复讲授练习题;学生也重点关心考试及格问题。老师一般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尽管重庆工商大学设置了经济学实验室,建立了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平台。但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多、课时少、实验课少,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理论精神实质的作用有限。

3.案例教学相对落后

学校案例教学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外高校的差距相当大。案例分析混于宏观经济学正文教学课件之中,没有成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课件或讲义。部分教师没有实际社会经验,不能鲜活、形象地描述案例的社会背景,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考核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学校宏观经济学的考核重卷面成绩、轻素质培养。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以成绩来衡量优劣。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依靠考前背一背,作业抄一抄来获得成绩。期末考试实际上只是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考前突击能力,谁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强,谁的成绩就好。

二、宏观经济学学习情况

1.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部分学生主动性较差,平时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基础知识不牢固。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不会自我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

2.学生容易误解抽象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基本概念所包括的口径理不清,基本原理所包含精神实质想不清,对该课程的体系难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困难造成不及格。

3.学生对庞杂的理论体系比较费解

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庞杂,争论颇多,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尽管我们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易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4.文科学生害怕抽象的数学模型

宏观经济学经常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文科出身的学生对较深的数学推导觉得晦涩难懂。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较差外,课时少没有为学生留下消化模型的时间,造成学生学习中出现数学模型和理论核心思想相脱节,不懂得如何用数学模型来演绎推理经济学规律。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应着力强化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沉淀,着力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的知识;着力弥补学生数学思维的不足,把晦涩模型变为学生能看懂的模型。

1.注重宏观经济学的平时练习

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辅之以一定的习题,使所学知识能得到沉淀。尤其是数学模型比较多的章节,会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求解问题,学生课后练习就变得相当重要。可根据历届学生感觉的难点、疑点,编制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册,作为学生的作业。习题册一定应讲究针对性,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重点和难点。

2.强化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内容和中国实际差异很大,学生难以把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强化案例教学是把抽象、难懂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知识的较好方法。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考虑各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结合中国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国外典型经济问题,编制不同的案例讲义。以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现实感觉,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3.增设数学模型基础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有数学模型障碍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回顾经济数学,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最基础课程有关内容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学中将会用到的知识做讲解。培养学生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规律的思维。解释宏观经济学怎样借助高度抽象和严密的数学逻辑表达经济学思想。

四、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拉近师生时空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考核的指挥棒,开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1.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来拉近师生时空距离,在教师个人主页或公共邮箱向学生公布本人所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要求。借助电话、QQ 群、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

2.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采取多媒体教学,易造成数学模型多,难度大的章节因学生的接受节奏滞后于教师的讲解节奏,影响教学效果。可辅之以必要的板书;使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和教师的讲解节奏基本一致,学生与教师的思路连贯一致。避免老师站在多媒体展台前,只顾操作机器忽略教学的互动。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现有“填鸭式”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可在每次课结束时,概略地讲解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并收集经济生活所涉及的实际例子。把抽象、复杂的理论放到具体、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描述,变晦涩为通俗,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习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