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重点范文

宏观经济重点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宏观经济重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宏观经济重点

篇1

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8.1%,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分别下降1.6和0.8个百分点。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其中4、5月份增速已回落至10%以下。从GDP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看,本轮经济回调始于2010年二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已经持续了8个季度,这是我国自1992年开始该项指标以来,回调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6个季度的回调期。从发展趋势看,欧盟内部防火墙尚未有效建立,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引发市场波动,欧债危机可能多次反复,并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和冲击。随着住宅销售下降和新竣工项目投放增长,国内房地产库存将达到峰值,前期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托渠道获取的资金,还款期也将集中到来,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更趋紧张,房地产投资增长短期内将延续回落态势。用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与GDP之间的关系推算,4、5月份工业增加值增幅对应的GDP增长仅为7%左右。在2001-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10.5%。当前的经济增速明显偏离了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欧债危机恶化、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国内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阶段等,导致我国短期需求明显收缩,这是当前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要看到,在经过了三十多年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支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条件发生变化,我国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趋于下降。当前经济增长持续回落、明显偏离过去的平均增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在1978-2010年的32年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9%,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在经过了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快速的人口老龄化或未富先老;劳动力供求关系从供过于求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和低端劳动力的短缺、工资快速上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空间缩小;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下降;区域增长格局发生变化,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回落等。从2011年各省、市、区经济增长速度排位情况看,重庆、四川、贵州、内蒙、陕西等西部省市区位居前列,而东部发达地区的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分列倒数1-6位。

从国际比较看,经济增速逐步下降,符合追赶型、压缩式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日本、韩国、德国在相似发展阶段曾经出现过经济增长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与之相比,我国是一个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2010年贵州省的人均GDP仅相当于上海市的17.7%,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依然较大。2011年,城镇化率仅为51.27%,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城镇化提升的空间仍然广阔。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达到增速下降的收入窗口的同时,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较低,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我国有条件把经济增速的降幅控制在20%-30%,从而在中长期保持7%-8%的中速增长。

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表面上看是增长速度的调整,实质上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一旦潜在增长率下台阶,扩张性政策并不能拉高增长速度,反而会推动经济泡沫化,积累新的风险。同时也要看到,增长阶段转换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宏观政策也需要适时适度调整,防止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短期内增速过快下滑。从中长期看,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已经不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延式增长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加快我国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因此,在增长阶段转换的背景下,宏观需求政策应着力促进国民经济在与增长阶段转换相适应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同时重视改革导向的供给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应当成为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宏观政策的重要取向。

二、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

篇2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内需放缓;逆周期调整;体制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

当前经济形势确实较为复杂,一些媒体于2012年二季度就已经报告经济形势探“底”,三季度会呈U型回升。但是,7~8月份的数据公布后,这个声音逐渐变小,现在的提法是:三季度探“底”,四季度呈V字反转。但我们的“底”在哪里?各方面的认识也不完全统一。

一、关于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及政策的主要观点

关于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对于经济形势未来走向的判断与基于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上。

(一)宏观经济形势及发展判断之分歧

2012年7、8月份数据以后,大多数机构都下调了中国经济全年的增长预期。但是一般认为7.5%-8%应该没有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唱空”中国经济的观点,特别是国际上认为中国于2013年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即将进入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第二阶段跨过大西洋到欧洲,成为债务危机,第三阶段可能要跨过欧亚大陆到东亚来,成为“产能过剩”危机。

(二)采取的调控政策上之分歧

对于应对经济形势变化采取的政策上也有分歧。第一种观点,即大部分机构,包括笔者个人也认为中国的宏观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仍然有很大的空间,刺激率只有1.8。目前欧洲的债务危机刺激率与债务率均较高。而我们的债务率较低,无论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务率都不高,在警戒线以内。另外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还很高,有往下走的空间。所以政策空间较大,通过适度、有效地实施一些宏观政策,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不宜出台力度过大的刺激计划,因为我们要调结构,要防风险。

第二种观点是,一些学者认为,现在经济放缓的原因属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短期政策基本不见效,最好的调控就是不要去调控,让经济体自身去调整。如同一个人生病,实质上就是一种调整。不应过度采用短期政策,而应依靠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来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二、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分析

怎么看当前的形势呢?—— 应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笔者认为,本轮经济放缓实际上始于2007年第3季度,金融危机于2008年4季度开始影响中国。根据季度增长的相关数据,2007年3季度GDP增长率为14.8%,至2008年4季度为6.6%,相比下降了8.2个百分点,原因是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经过政策刺激,经济开始反弹,但至2010年1季度由于刺激计划动能的足量释放,季度增长率又开始放缓,2010年1季度11.9%到2012年2季度的7.6%,大概10个季度降了4.3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呈大幅放缓的态势。如此分析,“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应该说“软着陆”的趋势越来越明朗了。

增速放缓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多重因素导致。因为比较于以往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所以显得较为复杂。经济放缓既有外部因素影响,即外部需求收缩,也有内需增长的放缓,二者相互叠加;既有周期性的调整,也有解救性的因素相互交织;既有短期需求波动,也有中长期下降的相互作用。

(一)外需收缩

2012年7月份出口只有1%,8月份2.7%,有轻微的回升。但是如果看累计增长率,1-7月、1-8月的数据,总的趋势还是下行。2012年预计达到10%是比较困难的。出口部门压力比较大。比如对于欧盟的出口,7月份为-18%。欧洲因为是紧缩性财政,必须紧缩,所以削减养老金、削减工资、削减婴幼儿补贴,总需求下降了。对于欧洲出口的缺口大约是1300亿美元。

(二)内需增长放缓

比如说投资,就基础设施、房地产业、制造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础设施由于前一次的投资基数很大,如果没有新的扩张性计划,增长率就会放缓,2012年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是-2.1%,二季度有反弹。房地产业自去年调控以后投资增长率与预期有变化,是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得没有预期的大,是渐进下降。制造业是产能过剩,过剩了谁去投资呢?所以这三个方面均可以看得出来,投资也是放缓了。1-8月为24.2%,1-7月为24.4%,下降了0.2个百分点。当然开始在趋稳。

(三)周期性因素

经济增长都是有周期波动的,但是这一轮下行的周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被大大拉长了。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历史上金融危机的研究统计,由金融危机恢复到正常趋势线大约需要7年周期。金融危机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就是恢复到趋势线,但是下行周期被拉长了,而且往下的幅度更大了。

(四)结构性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体现了经济放缓的结构性因素。出口的下降、收缩影响投资,相应地,投资也会收缩。投资收缩波及到经济增长。投资要转化成生产率,生产率要转化成各种产品,各种产品要有能力消耗,而内需消耗不掉,就要出口。过去流行一种说法,说中国不断地炒菜,不断地扩张产能,现在吃不下就给外国人吃,不吃也得吃,而现在外国人也吃不下,生病了。这就是结构性因素。

(五)短期因素与中长期因素

短期因素是什么?比如说我们一些房地产的调控对于投资、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均有影响,这些都是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起作用则体现在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但是很难做出完全实证性结论的是: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到底影响有多大。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从国际经验看,潜在增长能力也会下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永远高速增长。因为增长的同时,增长基数在扩大。我国目前GDP增长的基数是47.2万亿,若想在此基础上保持两位数的持续增长确实很难。有人说中国从高速增长到中速增长,正在阶段性增长。笔者称这种“中速增长”为“次高速增长”,8%这个比率还是较高的。既然是“次高速增长”,速度是会放缓一点。放缓的最基础因素,笔者认为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后抚养比随之变化,储蓄率也发生了下降。同时,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这些都会影响潜在增长能力。

三、调整策略

目前面临的问题要抓主要矛盾。短期矛盾与中长期矛盾中什么是主要的,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大,到底是外需影响变化大,还是内需变化大。外部收缩与内需的放开何者更重要?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哪一个更需要着重考虑,这些均需要研究。

(一)逆周期调整仍需继续

有学者说要放开调整,将“稳增长” 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经济都有自我调整,对于经济的波动不要强行调整。“逆周期调控”与“顺其自然的调控”是两条路线,我们采取的往往是逆周期调控,经济往下行就拉起来一点,过热了就拉下来一点,采取“熨平”策略。什么要进行逆周期调控?因为经济增速继续下降会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当前热议的“产能过剩”问题。钢铁、水泥、建材、有色、石化,包括风能、太阳能等都存在过剩问题。产能利用率下降就业矛盾就会显现(当然登记失业率数字是相对稳定的)。从沿海一些地区看,尽管劳动力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劳动力增长速度的放缓对冲掉一部分就业压力。但如果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幅度继续增大,那么在就业上还会有所反映。一部分农民工返乡,就业压力仍会显现。其次就是企业的利润问题。企业的盈利水平因需求收缩而下降。需求收缩而劳动力成本与融资成本没有下降,如何维持企业的发展呢?只有把利润挤掉。利润迅速下降,亏损企业就会增加,亏损面迅速扩大。企业利润下降还会迅速地在财政收入与政府的收入中体现。2012年8月份中央财政收入开始出现负增长。目前提出的一系列减税措施与财政负增长之间的矛盾愈加突现。接踵而来的是原料融资平台风险显现。即财政和金融的风险增大,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具体表现在没有偿付能力,三角债出现。所以,我们不能完全放任经济增速继续下行,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进行一定的调控。

(二)内需稳是调整的关键

从2012年的形势来看,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更积极的变化。为什么说是“软着陆” 呢?因为从投资、消费来说,如果是扣除价格因素,投资已经开始回落了,就是近几个月扣除价格因素,经济增长是下滑的。消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是回升的,内需稳还是关键。外需重要还是内需重要?笔者认为,内部因素显得更重要些,内需稳是关键。经济下行还有一定的压力,从供给面和需求面的角度来看,需求面的下降幅度比供给面的下降幅度要小,供给面的下降幅度相对更大。这说明过去这些年大规模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的压力和库存的压力还没有彻底消化掉,去库存的过程还会持续。只有供给面下降了,经济才会回稳。但供给面的消化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笔者认为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会维持在7.5%~8%。

(三)中期目标需放在重要位置

笔者理解的多重目标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中期经济能否稳定在合理的区间。即潜在增长率大体接近或大体一致,维持在8%左右的区间内,是否不再下行。二是长期经济结构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就是短、中、长期目标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来设计政策呢?“稳增长”、“防通胀”与“调结构”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协调。在此当中,“稳增长”依然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那么确实还得把中期目标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2012年在“稳增长”的问题上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结构性减税已经扩大到10个省,包括总量减税,中央财政负增长,地方财政也大幅下降。营业税改增值税也已改了10个省。另外加速折旧、研发投入加计抵扣等政策,还有一些地方落实得不好。

(四)继续推行金融改革与创新

在货币政策上,央行采取了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不对称降息等政策。是否还有空间?——笔者认为,只要CPI能够维持在2%的幅度,利率调整就还有空间。但是现在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利率流动性不足,相当一部分是企业流动性的问题。首先是因为产能大,企业就不会去扩大投资,这就导致融资需求不足,再加上经济下行银行贷款也变得谨慎。第二,鼓励设备更新。通过技改贴息,只要企业搞技改就可以贴息。第三,鼓励民间投资。出台了42个实施细则,如果想将这些细则落到实处可能还需要再想些办法。再有就是启动了一些包括地铁、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路、水利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笔者认为地铁项目的启动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在北京这样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尤为重要。而且对于未来也是有意义的,不会造成无效的投资。但不要让政府去包办,应当引进民间投资。如,将地铁沿线的商业地产配给民营资本,形成合力的盈利模式,医院的建设、医疗设施的供给、垃圾的处理等都可以考虑采取金融创新模式,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在经济放缓的时候民间投资一般会非常谨慎,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激励。

(五)限制房地产投资投机易

房地产也是投资中很重要的方面,这里还涉及征收房产税的问题。房地产要限制投资和投机交易。可能通过提高交易税率的办法限制投资和投机交易。如果交易税率的提高导致持有量的增大,到时再开征房产税。这个思路与方向是正确的。但也涉及到一些制度性变革,并不那么简单。比如说开征房产税就涉及到财政制度改革、财产的公开与透明化等问题。

(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除了上述的短期政策以外,下边就要涉及中期的调整策略与调整方案了。中期目标就是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现在逐渐减弱,再靠出口、扩大投资无法维持原有的增长速度。因此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来自何方?回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市场化的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发展称之为“制度红利”,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制度红利”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但笔者认为制度红利潜力仍较大,改革的潜力也较大。

(七)推进城市化与城镇化的进程

除了深化改革、创新,更主要的任务仍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一种再平衡,而扩大内需的手段就是推进城市化与城镇化。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41.3%,城市人口约为6.9亿,接近7亿。在这7亿中大约有2.3亿人没有完全市民化。即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可以称之为城市人口,但并不能说是城市居民。即不是城市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如何让这部分人进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的廉租房体系,进入这三个体系需要投入多少资金?笔者做了一些调研工作,结论是每人至少需要20万元左右。原有的2.3亿人,再加如果要使城市化率提高至70%,仍有3亿人需要加入,共约5.5亿人,乘以基数20万元,即100万亿元。以2011年的GDP总量47.2万亿计算,这就是两年的GDP。

(八)鼓励创新

未来需要创新文化。我们为什么不能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优势资源应当向企业流动,而现在的优秀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进入政府部门了。如何形成优势资源的企业化流动机制值得我们思考。另外,就是大学教育怎么形成个性化教育等问题。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动力,高校负有重要的使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改革的潜力,改革一定会解放出新的生产力,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 .中国软科学,2005,(7).

[2]王一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体制创新[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

[3]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 .宏观经济管理,2008(1).

[4]王一鸣.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宏观经济研究,2010,(12).

篇3

一、看日益改善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关系。进入2006年以后,因消费结构变化引发的持续近三年的能源、原材料供求紧张局面极大缓解,经济总供求关系、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相应地,市场价格涨幅较低。在此背景下,由市场涨价拉动的投资迅猛增长已不复存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日渐增强。

二、各级地方政府仍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对投资和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在我国现阶段,这有其必然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转入重化工业主导阶段后,建筑、汽车、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日渐成为主导产业。由于这些产业对城市设施、城市市场依赖较深,使得产业和劳动力急剧向城市转移,城市化进程亦大大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时加快的背景下,新主导产业对企业规模、投资规模要求更高;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也要求更多的土地供给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二者叠加,必然使各级地方政府更多地参加到经济建设活动中来;而目前的财税、投资乃至官员政绩评价体制,又使地方政府很容易将精力投入到努力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加上又逢政府换届之年,加快投资和建设的热情往往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级政府在目前阶段对经济活动参与程度较高,加之体制性弊端造成的政治性冲击因素较强,致使因政府行为导致的投资和增长波动往往改变市场引导方向,并由此对研究和决策机构判断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困扰。

这样的情况已有发生。2005年,很多研究者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库存变化和过剩生产能力情况,判断可能出现投资和经济增长回落,而实际情况是投资和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这种判断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便因对行政主导的投资活动及影响考虑不够。因而,在2007年的经济形势和调控政策中,都必须对地方政府的参与因素予以认真考量。

三、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尽管当前存在着诸多支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因素,如日益增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及潜力,充足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供给等,但经济增长依然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

国际比较表明,各国工业化加快时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都呈增加趋势。1965年~2004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的能源消费总量,都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表明能源消费与人均GDP水平存在正向联系。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于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时期,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发展水平和资金能力的制约,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非常艰巨。

在此背景下,要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适度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结合点。而这,无疑是明年的发展实践中必须努力探索解决的。

四、由双顺差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增加了我国2007年的调控难度。近年来,我国外汇持续收大于支,导致结汇渠道的人民币投放大量增加(外汇收入需要通过结汇兑换成人民币,在收大于支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人民币投放增加)。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相应的人民币投放数量非常巨大,这就与宏观调控产生了矛盾。因为,从体制机制弊端和资源环境约束看,必须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这就需要稳定货币供给的增长,稳定人民币的投放;而结汇渠道人民币的大量投放,则与这一目标相悖。

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来自于出口大于进口的我国外贸格局;二是外商对华投资大于我国对海外的投资。

篇4

开始时志在必得,如今却是中关村开店计划一再搁浅。

7月6日,原定6月底在中关村开店的宏图三胞依然没有任何行动,据相关媒体报道,“这次延期开业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链断裂。”但宏图三胞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中关村店紧邻海龙等地,意义特殊,在装修时采用全新的视觉设计,对视觉设计公司的选择很慎重,致使装修进程落后,导致开店计划的延误。”

年初,宏图三胞高调进京。开业那天北京漫天雪花,在京城“第一家电圈”的马甸,宏图三胞虽贴身国美、大中和苏宁三家家电连锁巨头,销售场面也是异常火暴。数据显示,从2006年12月31日开业到2007年1月3日四天内,宏图三胞累计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此后半年,宏图三胞连锁店在京达11家。当时,宏图总部的计划是在北京市场 “两周开一家店,年底达30家”。

但是中关村的开店计划却一再搁浅,年初“两周开一家店”的计划也没有实现。这次中关村店开店计划的搁浅究竟是资金问题,还是如宏图三胞方面的解释?

“王大妈模式”

2000年,宏图三胞在南京成立,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IT直销店。其创造了IT界久负盛名的连锁经营、终端直销和标准化管理的“WDM”模式,被笑称为“王大妈模式”。

据宏图三胞高级副总裁花贵侃介绍,这是一种全新的自营销售方式,与传统的柜台销售有明显的差异,“所有产品都是直接从厂家进货,所有销售人员都是宏图三胞的正式员工,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服务”。

“这种模式实现了采购、配送、零售的一体化,形成了扁平化的流通格局,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花贵侃说。

2003年,宏图三胞与上游的供应厂家建立了直供销售管道体系,与柜台经营的分销体系相比,赢得了产品价格的优势,同时,“有别于IT产品的柜台销售模式,WDM模式有统一的品牌形象,售后服务有了相当的保障。”一位分析人士说。

这是一种欣欣向荣的IT销售体系,在美国,这种体系十几年前就使曾经风光一时的“电脑城模式”一扫而光。在年初高调进京时,宏图三胞董事长袁亚非就曾放话:“中关村电脑城是他的主要对手。”而北京中关村电子产品贸易商会会长鲁瑞清坦承,连锁卖场会给其很大压力,“但想在短时间里将电脑城和电子市场逼上绝境还不可能”。

“经过多年的自由市场竞争,在家电市场,连锁卖场已经获得了绝对的市场地位,但在IT和部分数码产品领域,处于销售终端的电子市场和电脑城分销渠道仍未见颓势,市场总份额保持在60%以上,而在某些电脑配件,如打印机、DVD刻录机更是如此。”

赛迪顾问分析师吕萍认为:“因为电脑城具有产品集中,价格相对便宜,购买选择余地大等优势。打印机专卖店、家电连锁超市以及普通连锁超市这几个场所几乎无人选择,这些领域连锁企业很难钻得进去。”

志向远大

今年年初,宏图三胞进京开了第一家店,地点选在马甸,它成为宏图三胞全国连锁店的第100家店。此后不到半个月,朝外店开业。按袁亚非的计划,“我们春节前开5家,五一前开到15家,年底开到30家。”“我给他们下了死任务,北京30家店一家都不能少,抢占IT零售市场20%份额。”

本刊记者了解到,宏图三胞的IT直销只是集团的一块业务,而集团涉足的领域包括房地产、金融、制造业,袁亚非在年初向媒体表示:“三胞集团目前旗下有四大支柱业务,一年给我贡献近10亿元利润。我有钱,撑得起!宏图三胞进了北京就绝不会退出。”

“财富对于普通人是生活资料,但对于我只是生产资料。”袁亚非说,“当初我进上海亏了一年,大家以为我会很快退出,但我出手8000万干脆在上海徐家汇买下一家店做旗舰店。之后,上海宏图三胞狂开20余家,连灭50家上海电脑城做了IT老大。”

为了杀入北京,宏图三胞所做的市场调查达到三年之久。北京这边的负责人李宇松颇具传奇色彩。他曾在宏图三胞工作,2005年,被大中以100万高薪聘为IT事业部总经理。这次宏图进京,他又转为宏图三胞北京事业部的经理。

大中于2004年杀入中关村,在三年后的今天只留下关张装修的告示,大中的标志还在,但是店内的货物已经一撤而空。宏图三胞方面证实,已经接手大中的这家店,也就是宏图一再搁浅开店计划的那家店。

北京市场只是宏图三胞的一个计划,他们的“志向”在整个中国。在企业发展白皮书上,2007年是布局年,“2008年和2009年高速发展,到2010年宏图三胞要开到500家,销售额达4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IT分销渠道”。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宏图三胞在江苏有50家店,上海有30家,北京目前有11家,与北京市场同时起步的还有山东市场。

IT连锁 VS 家电连锁?

在宏图三胞扩展计划背后,也还是暴露出连锁店的一些问题。

据北京媒体报道,因为拖欠北京嘉临门公司房租57万元,2007年6月28日,宏图三胞北京十里堡店的员工与嘉临门公司发生了“”,嘉临门方面的两名保安被送往医院。宏图三胞北京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证实:“拖欠房租确有其事,但原因是嘉临门公司迟迟不装空调,空调对于卖场氛围的营造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宏图三胞也遭受消费者投诉。据《江南时报》报道,扬州市民梅先生在当地的宏图三胞连锁店买了两台品牌笔记本,原本打算送人,由于特殊原因,没有送出去。梅先生心想,连锁店里有“七天不高兴可以退货”的承诺,于是提出退货。但宏图方却以不是“宏图品牌”为由断然拒绝了梅先生的要求。梅先生辗转来到扬州总部,跑了两趟最终得到的处理结果是,同意退货,但是一台机器要付500元的“系统安装费”。宏图对此解释说,“不能以消费者的异议,就判定我公司不诚信。”宏图方透露,他们于近日刚被评为“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售后服务十佳企业”。这次评选是由中国电子商会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征求专家和社会的意见。

宏图三胞进京时,曾表示“不与这里的同行树敌”,而是以“补充现有消费模式的策略”进入北京。当时国美、苏宁面对来势汹汹的宏图三胞,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

家电专家刘步尘认为,“目前的家电连锁已经承担了IT销售的职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家电连锁店如今不仅有传统家电,还经营IT、通讯和办公用品等,商品种类比IT连锁卖场多。“相比之下,IT专业连锁就显得不适应消费者休闲、娱乐、购物的需求。”刘步尘说。

而且随着3C融合加快,国美、苏宁今后也会加大对IT、数码的销售。届时,数千平方米的销售面积和上千家的门店数量及口碑号召力,IT连锁卖场是不能比拟的。刘步尘认为,“IT卖场赢利,是赢在产业上,而不是渠道上。最后将受制于家电连锁。”

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衔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就安排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在学科体系中都是专业主干课程。与一般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讲授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先后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往往简单的根据关注的视角和范畴,既割裂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也把方法论和学科地位上的纽带不经意的阻断了。以至于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的将已经学习的课程知识与经济学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整个经济学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以至于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鸟瞰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更不能驾驭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仅仅是达到了简单模仿和基本理论应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科体系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目的的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找到能够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两者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上面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融合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

一、导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出现割裂的原因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部分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衔接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二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的调整,避免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想体系学习产生障碍。由于以往教学中经常会根据难易程度、结构组织、如何考核等问题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一来,往往会导致一些结构较为庞大、联系紧密、难易适中,容易考试的部分成为所谓的重点部分。而一些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就被教学过程人为的删减了。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形成人为阻隔,成为孤立的知识小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调整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比重;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增加对必要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时间。此外,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进行了有益的调整,使其教学过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

作者:柯希嘉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张守一.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评论[J].经济学动态,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