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范文

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当前宏观经济的现状

篇1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创新;调控

宏观经济管理指的是国家把国计民生作为最为基本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经济与法律手段,进行对市场经济在总量与结构方面的调整与控制的一项总和。从党在十四大上正式确定了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宏大的改革目标后,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得到了巨大的完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也需要对我国宏观经济的管理试行一系列创新调整,使之更好的应对未来不断深化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运行的现状

同其它国家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现状相比较,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运行有着自身的特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把投资当成驱动,把工业当成主导,在经济的具体投资中,政府干预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西方的一些国家基本是在制度框架之下,经历很长时间的积累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经济市场的大环境。

我国在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分析过程中,一般采取静态这一种分析模型,但是却忽略了包含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动态不确定因素,导致了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过程当中,自始至终是在受到局限的条件下进行发展,因此无法做出对当前所采取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客观上的评价。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

1.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目标进行创新

我国经济在计划经济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宏观经济的目标调控中还一直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这种类型的目标调控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对目标调控的确立直接对调控的方向与手段的具体选择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宏观经济的具体调控路径进行创新,应该首先对调控的目标进行调整。当前,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整体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质检的一种平衡,而不是进行对经济发展的超额干预,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进行调整,应该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灵活处理。如在整体经济在过热的情况下,需要执行紧缩型的经济调控目标;在整体经济在相对萧条的情况下,需要执行刺激经济发展的模式。当然。在保证宏观经济在整体平衡的这一前提条件下,还需要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平衡,如果出现某一行业失衡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制定相关措施进行纠正,如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能离开国家对其的宏观干预。

2.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进行创新

同过去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宏观经济调控主体进行比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调控主体表现的更为多元化,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主体就是政府部门,对调控主体进行创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另一个方面是对调控职能进行创新。对组织机构进行创新指的是政府部门应该专门成立一个宏观经济的调控部门,明确这些部门的具体职能,避免出现多头管理的情况。对组织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就是改革政府机构,确定政府的具体职责。对职能的创新指的是宏观经济的调控主体在对经济实行干预时应该把市场手段作为主要的手段,以政府的行政干预作为辅助手段,避免出现具体职责的缺位与越位的情况。

3.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手段进行创新

对调控手段进行创新主要是指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手段,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达成经济管理具体目标的手段应该能匹配不断变化的经济调控。一般的宏观调控手段包括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当前,我国在进行调控手段的创新时应该采取以经济手段作为主要手段,把行政手段作为辅助手段,在这个前提下,依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创新。

4.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进行调整,在我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工作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是一项在政府的直接参与下,达成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目标的一项重要途径。为了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改善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情况,在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整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较,我国当前第三产业发展是比较之后的,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对消费与内需情况做出调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在经济出口总量上大幅下跌,这样避让会对我国GDP的增长产生影响,而调整内需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消费需求得到扩大,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总结:

一个国家在宏观经济方面的表现,是长期以来国际上在经济研究范围内的一项重大课题。宏观经济管理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具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且还能作为一个国家政府的体现。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还能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创新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能够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提升国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相适应,才能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找到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的全面、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铁民.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一条规律的探讨——浅谈“三个中心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2] 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01)

[3] 张虹,刘兆博,刘海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纪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9)

[4] 孙建波,秦晓斌.供给主义经济政策“空降”中国——梳理近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J].资本市场,2012(05)

篇2

一、房地产经济的市场地位分析

首先,房地产经济是宏观经济发展的支柱;房地产经济具有产品需求弹性较小的特点,能够敏感地反映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经济周期运行过程中,房地产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刺激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吸纳资金并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房地产经济在宏观经济发展中占据支柱地位的主要体现在开发投资房地产所形成的直接贡献、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间接贡献以及在劳动市场上消费所形成的消费贡献。其次,房地产经济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房地产经济具有建设周期长、使用周期长、资金链长等特点,而且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很大,所以房地产经济具有产业联动作用。据有关调查显示,与房地产经济相关联的产业有五十多个,其对建筑业、金融业以及物业管理等众多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以及感应系数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很多房地产企业都会采取银行贷款的方式来进行融资,这就将房地产经济与银行信贷紧密联系起来,又进一步增加了房地产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在充分发挥产业联动作用的同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二、房地产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房地产经济对投资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会引起房地产产品供需的相应变化,进而引起社会总投资的变化,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具体而言,房地产价格上涨会促进房地产供给量的增加,进而引起房地产产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此外,由于房地产经济的产业链较长,所以房地产投资规模的扩大也会带动建筑业、制造业等房地产上下游的相关产业领域投资的增长。与此同时,房地产通常还可以作为抵押资产,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还会引起相应资产担保价值的增加,从而有利于降低担保风险。而且,以当地产作为抵押品的相应投资者还会更容易获取融资,而融资的增加又会进一步促进投资支出的增长。如此一来,通过环环相扣,房地产产品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引起社会总投资的增长,反之,房地产产品价格的下降则会对社会投资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2.房地产经济对消费的影响房地产产品作为社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必然会引起社会总财富的变化。一般而言,房地产经济对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富效应以及储蓄效应来实现的,其中财富效应主要是对已经拥有住房的人群产生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变化波动会引起他们住房资产总值的波动,进而影响其在消费方面的选择。通常情况下,财富效应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首先,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增加房产所有者的总资产,如果他们将房产进行变卖或者是抵押,那么这部分增加的资产就会转化成现实利益,进而增加他们的收益,从而会直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长。其次,如果房地产价格上涨,但是房产持有者并没有进行房产出售或者抵押,他们的总资产仍然是增加了,这无疑会增加其消费信心,从而刺激消费需求。此外,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也会直接影响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实现,发达的金融市场能为房产持有者利用房产融资提供便利,从而促进资金的流动性。然而,一旦房地产经济发展不景气,有关银行就会对房地产价格以及贷款风险进行重新评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资金的流动性,甚至产生负面的财富效应。而储蓄效应则指的是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潜在的购房需求者以及租房需求者的影响。一旦房地产价格上涨,相应的房租价格也会上涨,然而这种价格上涨并没有增加购房者和租房者的资产,而是增加更多的成本支出来满足其基本的住房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形下,购房者和租房者大部分会选择放弃在房地产方面的支出,并将资金存储起来或者是用于其他项目投资。

三、结语

篇3

【摘要】国际经济学的传统理论无法为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提供合理的解释。因为传统理论在考虑内外均衡关系时主要关注两者之间的总量平衡,而忽视内外均衡的结构性互补关系。通过考察内部结构调整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并结合中美两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特征,不难看出,中美之间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两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的特征和潜在的互补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摩擦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就可以称为协调两国内部结构调整的契机和手段。

一 背景:问题的提出

过去几年,中美两国的经贸交往全面发展.但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也不断升温,并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进入2003年以后,贸易摩擦升温的趋势更加明显,继美国政府就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断对中国政府施压以后,针对中国一般制成品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也被美国政府相继付诸实施。

从中美经贸交往的历史来看,每当美国临近大选年,中美之间总会出现一些争执与摩擦。对于国内外很多关注中美经贸交往的学者来说,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定式。毫无疑问,大选前各经济、*利益集团的角逐,是影响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有人认为除了*因素的影响外,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贸易过程中出现一些摩擦和争执也是必然的。这类似于自然界中混沌和秩序的“和谐悖论”。这两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学者看待中美贸易摩擦的主流观点。

从这两种观点出发,一方面,大选因素只是暂时的,也是中国无法左右的;另一方面,贸易规模扩张和摩擦增多之间又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那么,中国似乎只能采取“无为”的策略。然而问题绝非如此!*利益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离不开经济利益的支撑;规模只是一个总量指标,它掩盖了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贸易结构并没有背离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对比现状,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工和交换的特点。因此,如果只是基于静态的分析,我们会得出中美之间不应该出现摩擦的结论。而就*利益来说,一方面,美国在传统产业受到来自全球的竞争,中国在其中的份额并不大;另一方面,为维护这些传统产业的利益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必然要牺牲其他行业的利益,如流通行业或整个服务业。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直与中国竞争美国市场,美国对中国的产品施加各种保护主义措施,很难改变其国内传统产业的现状,而且会引发不同利益集团的争执。

从目前流行的观点出发,我们很难理解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为此有必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去展开分析。为寻找这个新的分析视角,我们首先分析中美经贸交往赖以发生的大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WTO的诞生,人们所期待的平和、有序的国际贸易环境并没有如期出现。相反,发达国家内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凸现了现行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的不足。从西雅图到多哈再到坎昆,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不断重复无果而终的结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美国经济的调整为先导,世界经济步人一个普遍而深刻的结构调整期。

结构调整通常伴随着经济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爆发,从长期来看,这是维持经济长期发展潜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短期内,这往往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各种经济、社会和*问题激化。这种短期阵痛可以说是经济调整的必然成本,关键是一个经济体能否承担、消化和吸收这样的成本。一方面,这受制于一国内部的各种结构性和制度性因素;另一方面,在开放经济中,这还受制于外部经济环境。以国际贸易、投资等为纽带的国际经济传导机制,为各国释放内部调整压力、转移调整成本提供了条件,但也增加了各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和不和谐性。

多边贸易—投资体系的制度调整滞后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这样的体系自然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对外经济政策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和谐因素就会不断激化,并演变成现实的贸易摩擦和纠纷。这是世界经济理论和实践带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在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中,伴随着各国经济的涨落,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交替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自然规律。反映在理论上,就是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在贸易领域永恒的纷争。

结合全球性结构调整趋势和多边贸易、投资体系在目前所遇到的发展困境,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不断升温的贸易摩擦将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国际贸易领域的所有问题是不是都符合这个特征?具体到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问题,各国自身的结构调整又是如何发生联系和作用的?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导致摩擦的?我们试图在理论层面上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

二 分析问题的视角:开放经济的动态均衡

国际交换问题的传统分析框架是斯密、李嘉图等人所开创的古典贸易理论,它强调优势互补下的分工和合作原则。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自由贸易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无法在这个分析框架下得到解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古典贸易理论过分强调贸易的福利效应和帕累托改进,忽略了利益分配和利益转移问题。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则是用另一种分析范式分析国际贸易和产业成长过程的融合,为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两种研究范式的交织和竞争构成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变化的主要线索。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反映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等新贸易理论逐渐成为西方学者分析国际贸易问题的主要方法。在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新贸易理论分析了国际水平分工和国际贸易背后的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机制,对自由贸 易和保护贸易各自不同的政策效应进行了分析。

在考虑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时,上述理论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古典贸易理论强调差异基础上的分工、合作和自由贸易,它与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是不相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所要保护的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产业,这些产业必须有发展前景和长期发展潜力。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相关产业主要是纺织、钢铁等一般制造业,这些产业在美国不是幼稚产业,而是接近生命周期尽头的“衰退产业”。新贸易理论分析的是水平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和相关政策,这同样不符合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对比的现状。

但是在这些理论框架之外,我们又该如何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呢?为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在开放宏观经济这样一个更大的背景下考虑国际贸易及相关政策问题。在开放的宏观经济中,外部均衡是不同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交集。国际贸易之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正是在这个交集中发挥的。国际贸易的变化直接改变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整个外部均衡状况。这是国际贸易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但不是国际贸易政策的终极目标,国际贸易政策最终要影响的是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这也是开放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总目标。从这样的目标出发,国际贸易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都必须依赖和服务于开放宏观经济的整体均衡关系。

内、外均衡是开放宏观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平衡关系,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取决于内部均衡状况、外部均衡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和谐程度。因此,国际贸易政策的实施必然依附于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不仅要反映贸易收支或外部均衡状况,更要反映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状况以及内、外均衡之间的协调程度。尤其重要的是,国际贸易政策必须顺应内、外均衡之间的配合和协调状况。通常的理解是,在内、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的基础上,开放宏观经济实现总体均衡,这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理想状况。但实际上,内、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均衡只是一个静态环境下的理想情况。在动态的环境中,宏观经济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实现均衡是一种“刀刃情况”。更普遍的情况是内、外经济各自都是非均衡的,但它们结合在一起却能实现经济的总体均衡。进一步说,这种状况不仅反映了现实中开放宏观经济的常态,更反映了外部经济在维持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平衡过程中的作用所在。这也可以说是“开放”两字的意义所在。在总量关系上,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在结构关系上,国内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差异可以由外部经济来弥补。在这样一种互补关系中,国际贸易政策的实施方向不仅要维持外部均衡,还要促使进出口适应内部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调整。

篇4

在明确了我国经济的通货现状后,接下来笔者就来分析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从资金积累、物价水平、经济滞胀、投资消费、劳动生产率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等角度来进行考察。

1、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的影响通货膨胀对资金积累具有重要影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等主体为了弥补实际生活中居民的损失而往往对居民员工进行补贴,政府对居民进行物价补贴,企业利润分配向员工倾斜。现有资金的分配,会导致资金积累的减少,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能力。此外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恐慌情绪会在居民中蔓延开来,这种恐慌情绪的蔓延会导致银行产生挤兑,形成抢购风潮,从而最终对银行的正常营业造成影响,银行本身的储蓄存款也将有所降低。此外通货膨胀会使得货币当局收紧货币政策,央行会收缩流动性,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将进一步减少。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会使得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整也变得非常复杂,通货膨胀的持续发酵必然会对社会资金的积累和优化产生消极影响。

2、通货膨胀会对物价水平造成影响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一般表现。我们在考察通货膨胀的时候必须要注意到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物价上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通货膨胀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同理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价上涨只是一种表现。物价上涨并不能全面反映通货膨胀,两者的区别我们必须要保持高度重视。一般意义上,通货膨胀程度越高,物价上涨的速度就会越快,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价格改革等因素造成的物价上涨却是不易被人们所发现的,我们在解决物价上涨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价格改革等多种因素对物价的影响。

3、经济滞胀现象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由于所采取的政策不科学、不完善,最终会产生滞胀。所谓滞胀主要指的是国家的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同时经济发展速度却很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曾因为石油危机而陷入到滞胀中,滞胀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滞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我们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必须要采取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否则就很有可能产生滞胀危机。预防滞胀很重要,精确判断经济滞胀现象也很重要。我们在判断宏观经济是否滞胀的时候必须要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法来对一段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整体考量,而不是随便采用某一时点的经济运行状况就认定出现了滞胀。我们在判断经济滞胀的时候必须要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进行考虑,要注重长期性和复杂性。

4、通货膨胀给投资消费带来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调节生产消费的指挥棒,货币价格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表现。真实的市场价格反映着市场资源的真实情况,而被扭曲的市场价格就不可能真正反映市场资源的状况,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市场价格会受到扭曲,这种扭曲的价格会误导市场主体,从而造成浪费。在市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会诱发新一轮的投资冲动,从而使得现有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5、通货膨胀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生产者赚取利润的唯一办法就是涨价,可是自身产品的快速涨价又最终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通货膨胀时代,企业员工的实际利益将有可能受损,此时企业不合理的利润分配政策就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劳动生产率。

6、通货膨胀会使得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我国原来不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将变得更加不平等。通货膨胀对于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为巨大。低收入家庭的唯一收入是工资等现金形式的收入,这些资金收入在高通胀率的背景下,将会迅速缩水,从而对低收入家庭造成实际损失。相反那些高收入家庭所拥有的收入不仅包括现金,还有土地,资本等其他财产性收入,这些收入在高通胀的背景下不仅不会降低,还会由于土地,产品等不断上涨,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在通货膨胀时代的收入将会明显增加。

二、加强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优化宏观经济

从货币政策角度而言,笔者认为要加强通货膨胀的治理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激活现有信贷货币存量,提高货币利用率;二是金融机构要努力进行去杠杆化,降低市场风险;三是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当前我国货币信贷机制还不完善,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并不协调,货币空转现象非常严重,最近爆出的银行业钱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不断调整信贷投放结构,信贷投放要向实体经济倾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信贷力度,要不断提高货币利用率。金融机构要去杠杆化,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杠杆获得了很多利润,同时也为自身的金融风险埋下了隐患,在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必须要去杠杆化,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实现长远发展;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国际竞争力,从而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影响,人民升值不是跃进式的,我们必须要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

篇5

关键词:地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增长

引言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往以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调查,对于当下我们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经济现状

1.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发展的问题,中国过去一直是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从人口的迁移和城乡空间的格局变化,一直被集权政府所制约。另外,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域在地理环境、人口状况、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都需要严格按照计划来进行资源分配利用。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其优势是能够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基本上保持平衡,实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计划经济存在的缺点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

2.宏^经济性质及其管理局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基本的运行模式可谓已经渐趋完善与成熟。从经济学角度讲,市场经济也应该是一种管理经济,管理就离不开政府。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中,强调的是政府干预。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宏观经济计划是对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经济总体的计划。“管理失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市场机制被弱化,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认识大数据时代特征方面仍处于初期阶段,使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的构建面临重重困难。

(3)政府决策大部分的做出所依据的是一种经验式的总结,然而当信息片面失真时,将导致政府作出错误决策。

二、政府如何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

1.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在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

其次,要合理确定政府不同部门的权力,做到不同部门科学分工,尽量避免出现职能交叉现象,防止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不负责的情况,以精简、统一为标准,协调政府组织部门,科学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最后,针对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对宏观调控的政策进行一个合理的调整和判断,政府对市场全面的、系统的、适当的操纵,它承认市场的基础作用,放弃了计划主义,但又不介意对市场,主要是价格进行干预和操纵,来实现短期目标。

2.抑制地方政府经济过热投资

在财政利益和政治提升双重因素的激励以及督促作用下,地方政府往往非常热衷于进行投资,当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不理智的、违规的投资行为。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中央的政府在监察上并未投入过多,从而更进一步深化了投资的热度,当然,持续的投资过热势必会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宏观的经济波动有很大程度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所造成的。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状态,必须要采用一些辅的行政手段,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进行督查和引导。

3.把握好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利时机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等基本需求,还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对国民的工作进行调整,然后宏观经济调控要把握好有利时机。主动性调控建立在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准确认识、及时判断和决策的基础上;而被动性调控往往建立在调控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认识、判断和决策,不准确、不及时的基础上。只有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对国民经济运行做出预期的和前瞻性的调控,才能主动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有效地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

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篇6

关键词:国际 金融危机 宏观经济 难点问题 分析

在当前情况下,尤其是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因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也造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变革表现的更加复杂,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来说,其难点不断增多,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经济格局研究,特别是金融危机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研究意义重大。对此,我们必须明确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而不断探索,寻求科学有效的方式及方法予以解决。

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问题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家开始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也出台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一来,虽然确定了经济的增长,但这种模式也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和负面作用。因为,在这种货币政策下,出现了投资以及建设的重复,而且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间的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开始逐渐减少,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力加强投资建设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产能的过剩。与此同时,在“保增长”的要求下,一些地方部门也在进行盲目的投资,并进行大量的重复建设,这也就进一步的造成了产能的过剩。盲目加大投资力度,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通过投资增长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由此导致各个地方过度投资、恶性竞争及产能扩张局面变得更加难以控制。而在这种生产的要求下,必然的导致对生产资料的大量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扬,进而出现通货膨胀。因此,在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投资,这样也使得今后经济的发展空间缩小,同时因为大量资产的投资,也极易造成市场上的通货膨胀现象。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机遇。而且加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而逐渐减小危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必然的要求着我们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乃至于优化升级。对于宏观经济来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对于以往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要予以摒弃。尤其是一些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投人、低效益”的发展轨道。在生产成本日益上涨的情况下,我们必然要选择集约化的生产道路,而不能单纯的依靠投入大量人力进行的发展,要实现技术的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在危机过后世界经济格局也将开始重新的布局,这样一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迫使着我们加强产业的升级。与此同时,因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我们的产业和市场划分也表现为更加激烈的状态。所以,企业正在寻求新的科技和产业优势,尤其是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改变以往单纯依靠人力的发展路线,由此一来,也将导致我国的就业出现压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就业之间出现矛盾。这是当前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点,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协调好的重点问题。

三、扩内需与供给增加及有效需求不足之间的问题

对于经济的增长来说,必然要不断的扩大内需,因为只有消费,才会带动各项生产的开展进行,进而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下滑,出易开始减少,这样一来也就导致了我们经济增长的放缓,同时造成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受阻。因此,在对外贸易缩减的情况下,我们要实现宏观经济的发展就要不断的扩大投资和国内消费,这是当前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当前加大投资促进生产的办法,主要是生产需求,其带来的消费需求则往往是一次性的,难以持续拉动内需。同时,随着投资的增加也将转化为生产能力,即又形成供给,将进一步加大供求结构失衡,供需矛盾加深。所以,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来说,只有消费和内需才是我们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但是,在我们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却有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就形成了经济增长的一大阻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乡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因此其消费能力也相对较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发展过分的依赖于投资来带动,这种情况下,以政府为主体的大规模投资,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的合理增长,甚至导致积累和消费的失衡。而且,在收入的分配上,大多数的分配是倾向于国家以及企业的,而居民的收入增长则相对缓慢,消费能力自然不足。尤其是对于消费主体庞大的城乡居民来说,其收入的增长是缓慢的,因此消费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形成加大的内需,进而使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是相对落后的,这样一来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消费信心的不足,进而限制了消费的增长,有钱但不敢花的现象表现的较为普遍。由此可见,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持久稳步增长是需要内需带动的,但是如何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这是我们这个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重点。

四、产业布局的转移造成环境的压力增加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而对于幅员辽阔的地理来说,西部就是一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其资源相对丰富,同时人口众多,加快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对于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及市场开拓有利于带动内部需求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产业的转移也对中西部地区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为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是相对脆弱的,而随着一些重工业及制造业的转移,对于当地资源的开发加剧,如何科学的开发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是我们当前应该重视的问题,尤其是西部的生态环境、江河水质以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西部经济的发展。所以,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将会给西部原本就相对脆弱的环境造成破坏,进而出现恶化,反过来也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如果强行推引一系列污染严重,自然消耗大的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将会带来一系列较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在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转移过程中,西部虽然成为经济增长新的区域,其可以很好的依靠自身的资源以及劳动力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转移的顺利开展,并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我国产业结构转移的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对环境的管理,要走人与资源和谐发展的道路,并且要避免不科学合理的经济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来说是一大控制要点,同时也是难点和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正彦.为中国式产能过剩号脉[J].上海证券报,2009,(1)

[2]宗翮.加快产业转型,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J].江南论坛,2009,(8)

[3]张韵君,孟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升级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4)

[4]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珠三角产业升级研究[J].商业研究,2009,(7)

[5]王虹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难点问题分析[J].市场论坛,2011,(1)

(上接第186页)

价值增值上了,追求预算数据的内在本质――企业管理水平和作业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分析上面。控制对象不再笼统的以职能部门为中心,而是沿着价值或者作业层次的逻辑直接追溯到价值创造活动本身,着重于对企业当中最直接产生价值的细胞单位,也就是具体的作业。控制的方式上实现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实时控制,不仅仅是在事后的一种反馈控制。控制信息的形式方面不单独局限于会计计量下的成本利润信息,而且应包含时间、实物以及价值量等指标。

4.建立价值创造导向的预算考评环节

预算考评在价值创造导向的预算管理循环中式最后一个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能够总结企业组织在预算期内的工作成效,包括企业所有员工在预算期的工作成绩和不足,并要针对企业员工预算期取得的成果进行适当的奖惩。即对预算期企业各级员工的工作业绩或者预算业绩进行计量。另一方面由于预算管理的不间断性,可以对下一期的预算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预算考评的真正实质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预算引导下各级管理者管理绩效的考评,实质上是一种业绩评价。预算本身是企业对未来一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计划安排,企业上下通过一年的努力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通过对企业各级人员业绩或者工作成绩的计量之后,最主要的问题是对企业做出贡献创造了价值的人员进行奖励,以此激励他们不断地为企业做贡献,保证企业的价值随着时间维度的发展不断得到提升和增值。二是预算本身工作体系的考评。这一工作通常容易被忽视。前者是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一个科学评价和考核过程,并由此对他们进行激励,体现企业管理的人本思想;后者主要着重于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也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因为制度的有效执行,可以减少沟通管理的成本,起到一种无形中让人自动遵循的效果,而不一定要由上级直接领导来维持预算的正常进行。

四、小结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大企业越来越关注于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各大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我国现行的各大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即主要表现在缺乏预算以及企业预算流于形式等等,以上种种现状是源于传统企业预算管理基础之上,因此,这就需要我国现行各大企业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加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可控性原则以及分级考评原则为理念中心,结合国内外先进的预算管理经验与知识,根据现行企业的发展需求与特点,制定有效的优化措施即打破传统企业预算流于形式的不良现象,切实将企业预算各项机制落实到位以及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考评体系等等,进而,确保我国各大企业能够立足于国内外其他企业之上。

参考文献:

[1]朱玉红.企业财务目标: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基于博弈均衡理论视角[J]财会通讯,2009,(03)

篇7

关键词:朝阳市 国有土地 使用权出让

1.朝阳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挂成交情况

2014年,朝阳市共组织实施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九批次,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39宗,成交价款累计达111,111万元。

2.地价水平及变化趋势

2.1城市地价整体变化

朝阳市自实行经营性用地以招挂方式出让以来,地价水平一直保持稳定、持续上升态势。

2.2城市地价变化趋势

2014年,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我市用地供应量距上一年度相比有所收缩,城市整体地价水平低速、微幅上升,环比增速放缓,同比增速回落。

2015年,预计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受其影响,地价将继续在平稳波动区间调整,成交量进一步萎缩。

3.当前市场形势分析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用地在土地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份额,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接下来的市场调整将不可避免。

3.1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首先我国新一届决策层对于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说法,准确定位了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的新阶段划分。单纯依赖外部因素的改善及刺激政策无法实质性改变宏观经济的“换挡”。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宏观经济运行的大周期规律,适时适度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土地价格在消除了行政干预的背景下围绕自身价值的合理波动,更是房地产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信号表征。

其次,“限购”政策的取消或放松,体现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落实,房地产的市场化调整应成为“新常态”的组成部分,进而带动地价的市场化波动。

最后,国务院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让原本就库存高企的楼市再添重负。房产业界人士均表示,虽然《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短期内不会对楼市有太大影响,但是这种等于给不动产上了户口,对不动产目前的存量和潜在供应清晰把握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地产市场调控乃至宏观调控的运作效率,从长期来看将会对房价产生很大影响。从整体政策上来看,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2朝阳市房地产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受大环境影响,我市经济处于缓慢复苏调整期,下行压力依然明显,资金流量总体偏紧,引致需求减弱,土地市场上升乏力,地价环比涨幅持续回落,成交量下降。

近几年来,朝阳市房地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4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0.6亿元,开发面积1920.7万平方米,销售面积713.7万平方米,销售额达219.9亿元。然而面对供应量充足的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及改善性需求却逐渐进入下行通道,如何赢得房地产市场的春天,便是摆在相关人士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

4.应对措施及关注要点

4.1应对措施

2014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常态”的定位及解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于宏观经济下滑的担忧。

为保证朝阳市全年经济工作目标实现,2014年7月,朝阳市政府制定下发的《关于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等文件。

《关于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若干意见》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全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鼓励扩大生产销售,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强金融保障,促进房地产及建筑业健康发展,加快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八个方面政策。具体21条措施内容涉及新企业设立审批放权、企业生产销售电费补贴、减费缓征涉企收费等。

《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单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缴纳,均作了缓征规定。

在此基础上,2015年,我们还要坚持稳步扎实推进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新常态”角度正确看待市场波动,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给予市场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来完成自身规律的运行与调整。

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债务危机;国民经济;宏观政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03

[中图分类号]F822.5;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1

1 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不确定因素的原因

1.1 外部原因

1.1.1 欧洲债务危机影响

欧盟经济遭到持续打击,虽然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委员会竭尽所能出台政策拉动欧洲经济的复苏,但由于存在个别债务十分巨大的国家,欧洲经济仍面临着倒退的风险。中国作为欧盟第二大合作体,受欧洲债务危机波动的影响也是非常强烈的。许多欧盟的国家采用关税壁垒的政策,保护本国的工业企业发展,导致我国的出口业务遭遇沉重的打击。

1.1.2 流动性加剧

当前美元持续走低,欧元区和日本将会持续跟随,全球流动性将会持续呈现加剧的状态,从而对我国的影响也将会进一步深入。从中美债务交易数量来看,美元的持续走低对我国的外汇储备情况是非常不利的。当然,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也是一个经济大国,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而且随着流动性的加剧,低迷的经济发展态势一定会影响到更多的新兴国家,包括金砖四国等。这种流动性的影响,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恶性循环。

1.2 内部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但是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整体是呈现畸形发展的态势,在发展前期增长速度过快,现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经济进入“新常态”。

第二,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对外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我国的出口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主要的出口对象在经济方面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呈现低迷状况,再加上我国通货膨胀的经济态势,导致成本上涨,丧失价格优势,加剧了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

第三,国内通货膨胀态势严重。在通货膨胀方面,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原油和金属,这两项对于我国的工业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再加上小商品的价格也呈现小幅增长,无法刺激国民消费。

国内外宏观经济的诸多问题,留给了我国一个非常难的决策问题:到底应该实行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令国民经济回升。对此,本文笔者仅仅从自身观点出发,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2 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措施

2.1 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经济增长

2.1.1 刺激消费者需求,增加居民收入

通过宏观调控,尽可能降低膨胀率,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促使消费结构升级。

2.1.2 深化税制改革

积极采用减税、退税、优惠的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居民必需品进行相关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步伐,通过税制的改革刺激居民消费。

2.1.3 城镇化进程和惠农政策相辅相成

加快城镇化进程,启动更多基础类民生工程,拉动内需,利用剩余劳动力。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制定惠农政策,给予农民更多的政策保护,在三农问题的上要时刻保持高度的重视,做好民生工程的建设。

2.2 稳健的货币政策微调经济发展

2.2.1 进行金融制度改革

一定要扎实推进利率改革,与人民币的汇率相适应,重视基准利率的作用,完善我国的金融制度,深化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问题,重视收支平衡的国家预算,重视宏观经济对金融制度改革的影响,重点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制度改革。农村虽然是我国金融的薄弱部分,但也是我国金融的一块潜在的巨大的市场。国家必须深刻关注金融制度的改革问题,良好的金融制度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

2.2.2 利用信贷关系调整经济结构

刺激内需,通过刺激居民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化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技术产业要给予大力的信贷资金支持,吸引信贷资金往民生工程的发展。信贷资金应用于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动。对于传统的行业,通过信贷基金做好结构调整,适时淘汰不懂改革产业结构的群体。

2.2.3 防范金融危机及金融风险

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已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本国出现了类似的金融危机或者金融风险,那么打击一定是更加巨大的。只有政府、银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国民经济发展理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做好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

3 结 语

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政府要及时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来源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自身的努力去应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结合国情、结合实际的经济发展现状,找到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篇9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 GDP VAR模型 冲击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原有的货币度量工具在度量市场融资总量方面的有限性逐渐突出,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国务院总理在部署2010年一季度工作时也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2011年初以来,我国宏观调控引入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新的指标概念。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从金融体系中通过不同的融资手段获取的资金的总额,包括了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在内的所有融资资金,准确的反映了“金融服务于经济”的关系。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针对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与宏观经济发展直接的关联性进行研究。Noureddine Khadraoui(2012)使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系统估计法对70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估计,得出资本流动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的结论。花馥翔(2013)等利用2002年到2012年间的季度数据进行计量实证分析,发现社会融资总量、新增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供给量可以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且社会融资总量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和广义货币供给量。尹继志(2011)指出,社会融资规模正在逐渐替代新增贷款,成为能够全面度量我国社会资金流动性的中介指标。盛松成(2011)通过对国际金融市场中货币体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当前提出的社会融资规模的概念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发展现状以及未来金融宏观政策的需要。盛松成(2012)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和固定资产投资、GDP和CPI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0.8左右,从而判断社会融资规模与这些因素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周丽燕(2012)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的结论也表明,大部分的社会融资形势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樊元、龙飞(2014)采用了因素扩展型向量自回归(FAVAR)模型检验得出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有很好的相关性。张原,王珍珍和陈玉菲(2014)使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得出了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高度相关,互相作用的结论。

由上述的文献可以看出,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一个新兴的变量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良好的相关性和联动性。深入分析社会融资规模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关系问题十分重要,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本文中我们利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全面的分析和度量了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宏观经济发展存在的潜在相关关系,以期在分析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同时,为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提供重要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测度

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我们并且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来检验社会融资规模与我国宏观经济之间相关性的强弱。在此,我们选择200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之间的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率的数据来度量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的发展情况,选择2002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期间的GDP同比增长率的数据度量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发展情况。

图1左侧表示的是我国GDP增长率(GDP)及其波动成分(CYCGDP)和趋势成分(HPGDP)的时间轨迹。如图1所示,自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一直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但是自2007年下半年起,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GDP表现出了陡然下降的态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09年。自2009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逐渐回升,并且逐渐回升至金融危机前的经济水平。然而这种回升趋势并没有持续,从此后几年的走势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整体仍然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从GDP增长率趋势成分(HPGDP)的时间轨迹可以更为清晰的发现上述规律,具体来说,从2002年开始,GDP增长率趋势成分呈现出稳健攀升的状态,而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至今,GDP增长率趋势成分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此外,我们从GDP增长率波动成分(CYCGDP)的时间轨迹可以直观的发现,在过我2007年至2013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以及金融危机结束后,我国刺激经济复苏的时间范围内,我国GDP增长率呈现出显著的剧烈波动迹象。

图1右侧描绘了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RZ)及其波动成分(CYCRZ)和趋势成分(HPRZ)的时间轨迹。从2002年至2004年的时间范围内,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呈现出了显著的陡然下降迹象,在2004年至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范围内,我国社会融资规模显现出小幅回升并且持续的上下波动,此后,从金融危机爆发至今,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表现出了显著下滑,虽然在2012年有显著的大幅回升,但是后期总体表现下滑的趋势。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趋势成分(HPRZ)的时间轨迹进一步印证了上述判断。另外,我们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波动成分(CYCRZ)的时间轨迹可以发现,在2002年至2006年的时间范围内,2009年至2010年的时间范围内,以及2012年到2013年的时间范围内,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呈现出十分剧烈的波动迹象,而在其他时间范围内,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所具有的波动特征较为平稳也相对微弱。

参考上述标准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表示形式,我们将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率(RZ)视为X序列,将我国GDP同比增长率(GDP)视为y序列,从而获得我们所构建的VAR模型中各个系数的具体估计结果。在此我们根据AIC和SBC信息准则确定的最优滞后阶数p=3。数据处理结果表明:

滞后一阶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GDP的影响系数为0.0276,滞后两阶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0.0028,滞后三阶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0.0011,在不同滞后阶数下,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GDP增长率均呈现出十分微弱的正向影响。滞后一阶的GDP增长率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8270,滞后两阶的GDP增长率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0619,滞后三阶的GDP增长率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1575,可以看出在不同滞后阶数下,GDP增长率对其自身影响的程度都是完全不同的。滞后一阶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2026,滞后两阶的社会融资规模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2382,滞后三阶的社会融资规模对其自身的影响系数为0.0028,即不同的滞后阶数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其自身都存在正向影响。滞后一阶的GDP增长率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1.9801,滞后两阶的GDP增长率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0.7595,滞后三阶的GDP增长率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影响系数为3.7430,在不同滞后阶数下,GDP增长率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影响方向和大小都完全不同。

(二)脉冲响应

通过运用冲击响应函数,我们得到了图2中,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冲击响应轨迹。

如图2左侧所示,当发生1标准单位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正向冲击时,GDP增长率在当期就呈现出0.007个单位的最大负向影响,随后不断向正方向移动,在第1季度到第2季度之间,冲击影响方向发生了变化,随后,在第4季度时冲击影响达到了正向最大的0.01个单位,此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冲击影响呈现逐渐下降的趋近于零的趋势。

如图2右侧所示,当发生1标准单位GDP增长率正向冲击时,在冲击发生的当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变化,随后逐渐向负向进行推移,并且在第3期时达到了0.09个单位的负向最大冲击响应,随后逐渐向正向推移,并且在第3期和第4期之间冲击反应方向发生变化,并且在第6期时达到了0.08个单位的正向最大冲击响应,之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冲击反应始终处于正值水平并不断向零值回归。

(三)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发差分解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水平的贡献程度。我们运用方差分解来研究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相互之间的贡献度问题。如表1所示,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度先减小后增加。在第2季度达到了最小值3.6980,随后贡献度递增,在第12季度达到了最大值14.5887。除此之外我们发现,我国GDP增长率对自身的贡献度所占比例极大,出现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第2季度达到了最大值96.3019。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有助于我们通过假设检验的方法来确定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下面,我们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我们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GDP增长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对于GDP增长率不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显著性水平0.5840大于10%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GDP增长率不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而对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不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显著性水平0.0909小于10%的显著性水平,可以看出,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

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我们通过建立以GDP增长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为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冲击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检测了我国宏观经济和社会融资规模在2002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4季度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以下重要结论:

首先,通过建立关于GDP增长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VAR模型,并且对于不同滞后阶数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在不同滞后阶数的影响方向和程度都基本一致。我国GDP增长率对社会融资规模有十分显著的影响,而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对于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次,通过运用冲击响应函数分析我国GDP增长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之间相互影响的贡献程度所得到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GDP增长率对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的影响较强,相反,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冲击响应相对较弱。

最后,基于方差分解的方法所得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程度先减小后增加,而GDP增长率对自身的贡献程度占更大比例呈现先增加而后减小的现象。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分析了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GDP的增长和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不是宏观经济变化的格兰杰原因,但GDP的增长是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基于实证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金融和宏观经济关系的良好指标,社会融资规模对于政府和央行在未来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统计监测指标之一,同时也对于优化市场中金融资源的配置、完善货币调控政策和加强市场中资金流动性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社会融资规模作为货币调控政策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中介性指标在统计口径上不够完善,随着融资形式创新,社会融资规模也应包含更加全面的融资形式的总量,如:外汇占额、股权融资、民间借贷和国债等;同时也需要加强统计部门和其他各部门协调部门的数据统计的力度,对各部门中的融资资金流动及时的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除此之外也需要调整和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把握好信贷资金的流向,加大对资金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中小企业信贷的保障支持力度,从而保证在现有的资金量下,资金能够最大限度的流向最需要且对宏观经济发展最有用的部门。同时通过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和放宽债券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准入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来进行融资,放宽银行债权融资的约束,增加金融体系中的融资手段,建立多元化差异化融资平台,加强中长期融资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保障宏观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宏观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樊元,龙飞.基于FECM模型的社会融资规模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测度[J].应用泛函分析学报,2014(1):18-25.

[2]郭丽虹,张祥建,徐龙炳.社会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6):66-74.

[3]花馥翔,周昭雄,丁顺浩.社会融资总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宏观调控新指标的探索[J].管理现代化,2013(3):4-6.

[4]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2011(8):41-43.

[5]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12(10):1-14.

[6]尹继志.社会融资总量与金融宏观调控新目标[J].上海金融,2001(9):117-121.

[7]周丽燕.社会融资规模视角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J].金融经济,2012(8):137-139.

[8]张原,王珍珍,陈玉菲.社会融资规模与实体经济增长的联动性研究[J].财政研究,2014(11):54-57.

篇10

论文摘要:文章从积极发挥股市的融资筹资功能,培养股市的投资功能,谨慎看待股市对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功能,放缓股市的定价功能,配置资源的功能任重道远等几个方面,对当前的股市功能进行探讨。

股票市场随着中国改革起步,伴随中国的经济发展而成长,有过悲伤有过怨恨,有过兴奋有过喜悦,更有期盼和希望,正是这种多元情感交织才能演绎成今天中国之股市,也正因为有多元情感,才需要上升到理性的思索,对当下的股市功能进行审视。

一、积极发挥股市的融资筹资功能

股市的融资筹资功能之所以是首要功能是中国目前的现状决定。股市创设之初,由于特定时期的社会条件,产生了特殊的中国股市,为国有企业筹资、脱困、改制服务,长期以来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使命,筹资功能成为股票市场的首要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股票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功能是否过时,是否退居次要位子,笔者认为中国股市的融资筹资功能还是第一位的,必须坚持。理由如下,第一是股市特点决定,股市融资成本较小、筹资额大、无需偿还长期使用、回报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第二是中国的现状决定,建设任重道远,企业的融资筹资渠道较少,国民的投资意识还在成长之中;第三是中国经济发展决定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不断增多,资金需求量大,筹资资金主要还是在本国境内。要发挥好股市融资筹资功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修正,首先应当严把股票“发行关”,警惕包装上市,严打伪装上市,不能把股市变成上市公司的“提款机”、用了白用、花了白花、拿了白拿、无需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其次不断改善上市公司的内在质地,提高上市公司的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真正夯实上市公司这一证券市场的基石;第三坚决遏制再融资饥渴症,严格控制再融资时间、规模和使用方向。

二、着力培养股市的投资功能

回报是投资者永恒的权利和追求,是股市长期存在的基础和依据,保障回报是股市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股市长期的任务和监管部门的目标。

目前,中国股市的回报方式有股票转让收益和股份分红收益。股票转让所得是主要方式,投机占绝对地位,股市的波动,政策的干预,是新兴市场的主要特征也是共同特征,同时是股市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要引导和规范,使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引导上市公司追求长远发展目标,对股东负责;对交易行为要管理,避免虚假交易,严禁过度投机,着力培养股市的投资功能。

三、谨慎看待股市对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功能

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密切程度不高,谈“晴雨表”为时尚早,2006年一年上涨多少倍,2008年3月份一个月下跌多少,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晴雨表”功能不明显或者根本就谈不上。

准确判断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关联度极为重要,对宏观决策和对股票市场的治理规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能因为股市的飞涨而低估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因为股市的下跌而否定宏观经济基本态势,既要看到关联性更要看到差异性,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探索和解决,股票市场的问题主要从股票市场自身去寻找和解决。

四、放缓股市的定价功能

股票本身并无价值,虽然股票也像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但其价格的多少与其所代表的资本的价值无关。股票的价格只有在进入股票市场后才表现出来,股票在市场上流通的价格与其票面金额不同,票面金额只是股票持有人参与红利分配的依据,不等于其本身所代表的真实资本价值,也不是股票价格的基础。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有可能高于其票面金额,也有可能低于其票面金额。股票在股票市场上的流通价格是由股票的预期收益、市场利息率以及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目前,中国股市基本上是投机市场和政策市场,股价远远不能反映股票的预期收益,更不能反映市场利息率,只能反映投机程度、炒作程度、资金的供应量、股民的心理预期和供求关系。因此,要放缓股市的定价功能。在股票的发行阶段,不能任由市场决定发行价格;在股票的交易中,要严格监管股价的异动,防止资金雄厚的机构大户操纵股价,过度投机。

五、配置资源的功能任重道远

股市配置资源的功能远未自由实现,目前只是通过发行审批部门进行调控,审批谁上市谁就得到资金和资源,因此,配置资源的功能任重道远,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进行审批制度的改革,实行许可制度。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和国民经济规划以及国家行业发展政策,对上市公司实施许可上市。

2.严管上市公司的质量。制定严格的上市公司标准和复审上市公司质量,惩处弄虚作假上市行为,从源头上把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关;监管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3.对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其他相关机构以及证券从业人员进行监管,保障股市的公正、公开、公平交易。

篇11

[关键词]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不确定性;信贷风险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增长速度放缓对经济下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市场风险、货币政策与经济走势均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题,商业银行在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下,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一方面,银行的信贷水平难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准,贷款质量难以得到较高的评价,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基础设施类项目中,信贷资金的安全问题备受考验;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态等等,都对银行的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亟需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要避免在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受到诸多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稳定运营原则与审核会计原则,商业银行会对风险资产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鉴定,并产生贷款的分类,作为衡量资产真实性与坏账准备金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银行信贷体系中,贷款风险的分类由资金监管者进行管理,采取科学化的方式判断贷款的风险级别,并对贷款的质量给予客观的评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中,针对不良贷款的分类情况,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4—1997年,在商业化改革时期,商业银行采取四级分想的内控效果。类似信用造假、员工监守自盗、内外部勾结转移资金等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预防金融风险,无法满足银监会监管的根本要求。通过观察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内部控制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形式主义盛行,缺乏权力的有效监督与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针对信贷风险的评估,在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内部评级方法、信贷风险评估技术以及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有所改善;信息沟通的缺乏,信息化的程度不足,严重信息披露失真等问题有待改善;监督机制还有待改善,各级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有待提升。

二、不确定宏观经济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

(一)不确定性的风险

所谓不确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代表着不可度量的风险。而“风险”一词在信息经济学中,可以等同于“不确定性”概念。在金融领域,风险就是获得经济活动资金的同时,基于不确定性的情况,同时可能需要面对的经济损失。简单来说,在金融与经济领域,“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风险”,往往也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性,根据理性的判断与决策,人们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降低不确定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革新,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影响。以银行信贷业务为例,银行得到企业信息后,需要对照审核信息标准与流程发放贷款,而对于信贷的风险性,银行可以透过专业的人才采取专业的手段,做出预见性的评估。但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则很可能引发贷款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造成市场秩序的紊乱,引发金融风险。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还是从微观经济角度,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源,就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银行危机与信贷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贷业务的利润十分丰厚,但信贷风险也随之而来,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类别。时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三重发展危机,即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附加风险以及市场经济的自身运营风险。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及时构建自身的风险防御力,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色,构建科学化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在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路径中,我国金融业正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愈加明显。面对一系列的外部风险及内部风险,商业银行能否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将直接关系到社会金融资本的利用率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不确定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传导机制

作为兼具企业与银行特质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不管是微观经济要素还是宏观政策要素,都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影响与冲击。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发展路径中,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变,包括经济增速不稳定、通货膨胀及国际金融影响等不确定性问题,也一直在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市场发展的更多种可能。基于不确定宏观经济背景,过度负债与通货紧缩成为了金融风险的传导要素。市场经济的一路上升,不仅仅取决于内在要素,同时也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导。目前,全球范围内,金本位制度依旧发挥着主要作用,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态,一旦某一个国家出现经济萧条,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传导。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案例,这场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体制对于信贷风险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于产业升级转型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信贷风险与社会体制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剖析我国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主要源自于银行内外两个层面。从内部情况而言,银行自身的体制不健全、产权主体地位缺失等情况,以及执行力不足与人力资源状况不佳等问题,都是引发信贷风险的潜在影响因素;从外部情况来说,我国宏观经济的变量波动,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巨大波动,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数量,很可能瞬间引发信贷风险。与此同时,有待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也是导致信贷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

三、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下防范信贷风险的策略

(一)注重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信贷风险分析

通过对近些年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的观察发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期,人们对于市场前景普遍看好,且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项目也有着足够信心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采取扩大信贷规模与放宽政策等方式,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贷款。然而,在显著的顺周期性背景下,这种信贷标准的降低,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情况的发生,而政府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便会采取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利率的方式降低企业的投资需求,无形中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在不确定宏观经济背景下,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全球经济周期也保持在较强的同步区域,这意味着各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均会影响到国内的经济与金融发展态势。伴随着我国近些年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基于开放经济环境,商业银行不仅要注重国内的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信贷风险,同时更要提前预判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动态作用。

(二)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建立多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例如,建立以分级审批为核心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建立权责分明的信贷岗位责任制度,建立独立运作且相互制衡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建立信贷风险的电子化控制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通过明确责权利的各项要素,并迎合时代的发展,采取电子化的技术制衡内部管理的各个部门,有效避免“人为风险”与“道德风险”,均有益于对信贷风险的控制。第二,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例如,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健全法人结构,营造信贷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力度,推动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完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全面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强化信贷风险的评估技术实力。第三,良好的执行离不开良好的监督。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构建独立的内部审核监督体系,理顺稽核体制,避免监守自盗的风险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提高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业信贷配置效率

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配置而言,我国不确定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通过提高行业信贷配置效率,强化配置决策,将有利于规避信贷风险。首先,要从行业角度出发,对于贷款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商业银行要有全面性的了解,要洞悉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行业的全面性考核,辨别行业风险与企业基本风险。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宏观经济周期的规律性,通过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降低行业风险。其次,要根据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态势,正确做出风险预警,在借助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下,深入分析企业的有限信息,深入分析信贷风险,选择成长型优、发展潜力大的行业或企业,作为优质信贷资源配置首选,通过优化配比降低风险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风险存在着波动性与联动性特征,商业银行在行业观察与企业观察过程中,要全面考量上下游企业的具体表现以及关联度较高的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情况,避免风险的蔓延与传导,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行业信贷配置效率。

作者:李洁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坤,张丹丹.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8):68-70+46.

[2]邓奇.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J].华北金融,2014,(5):32-36.

[3]冯芙蓉,崔娜.汇率不完全传导、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66-69.

[4]梁诗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梁洪波,刘远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3):81-84.

[6]王文峰,施慧洪.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4,(24):80-81.

篇12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经济学;影响;稳增长

1宏观经济学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4年底,“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顺利举办,论坛上就主要围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趋势及成因”展开讨论,深度思考了我国若想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其中还谈到了社会经济深化改革、宏观经济政策包容性、国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创新等等内容。众多学者专家也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型思维主题导向国家经济向前发展,满足经济新常态背景宏观经济学背景下宏观调之于我国市场经济增长趋势的有效干预。实际上,我国目前依然还处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初级建设阶段,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尚且不深。所以在利用宏观经济学阐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前景的过程中,客观讲是取法完善的建设思路的,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也相对匮乏。在如此背景下,国家政府才开始积极思考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原因,学者与专家才会利用论坛契机讨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它就希望依靠宏观调控帮助我国追赶发达国家,并针对我国所存在的公有经济理念加强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导影响作用,最终促进全中国社会的共同富裕[1]。

2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主要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就提到了宏观管理主要应该采取投资驱动,围绕工业主导,拉高政府投资份额比重。在这里,政府调控与干预对市场所产生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一点上我国是明显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举个例子,在美国联邦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他们就主要以消费作为主要驱动,围绕服务业主导展开投资份额分析,一般情况下投资份额主要在私人资本家领域展开。反观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快速,虽然在建设进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在近年来广泛借鉴西方国家相关经验后已经有所突破,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为此,我国需要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建立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架构,统一完善市场环境,充分适应国家地域空间差异较大较明显这一问题,也考虑到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分析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的指导性与管理性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市场管理模式进行相互比较,必要时还应该建立静态模型,并时刻注意模型中所存在的弊端问题,结合弊端问题对其宏观调控方法进行分析。对于我国来说,在套用国外宏观经济静态模型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过去国家经济过热的经验教训展开深度分析,客观判断宏观经济的优势内容,虽然说当前的说法无法统一且缺乏共同研究基础,但根据我国对投资、消费与政府财政支出、进出口量等等因素的现状来看,还应该基于不同经济体对所有指标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举个例子,目前我国GDP的影响因素中有60%左右是通过国内外投资带动的,而消费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占据另外40%。不过在美国,该结果却恰恰相反,它的投资自由流动会受到政府干预及限制转化为私人投资,而私人投资则会被政府投资所替代。所以综上所述,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市场经济对GDP增长因素的影响还是存在诸多区别的,投资与消费两种经济拉动模式会共同影响经济发展,并将这种影响不断放大,最终造成质变区别。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的投资企业、金融部门与各个行业都会因宏观经济而产生变化,这就是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另一种影响形式。举例来说,西江当今的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微妙关系,在宏观经济学指导下,像某些高耗能行业诸如基础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等等会出现宏观经济调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投融资项目实施。在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宏观经济对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性影响,规避企业自身所出现的资源配置扭曲局面,就必须思考基于消费领域有效控制自身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微观经济结构,包括消费结构、消费倾向性等等,思考国民经济发展背景下宏观经济调控对企业内外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再者,我国社会企业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企业包括行业内是可能存在诸多不合理的产业经济结构问题的,为此我国需要基于宏观政策取向将企业微观经济需求面转向供应面,基于长期制度性因素来优化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经济结构内容优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逐渐向创新要素驱动转化,利用宏观调控下的企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稳增长刺激企业技术进步,利用政策长期调配企业的专属管理政策,实现企业基于宏观经济学指导下的供给角度“经济结构持续调整”[2]。

3结束语

篇13

【关键词】保险业发展 经济贡献 文献综述

一、引言

伴随着迅猛发展的国民经济,我国的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经营以来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已经达到1.54879万亿元。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保险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基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增加了对保险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

我国保险业的市场化不断加深,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愈发激烈。市场化的加深意味着保险业的经济影响将更加明显,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更加复杂。

二、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

(一)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

保险业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自身活动的直接影响和通过其他行业的间接作用两部分。保险业对宏观经济的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作为风险分散和损失补偿服务的提供者而发挥作用的,比如保险业对大额但几率很小的风险进行承保,有利于其他行业的技术创新(黄英君等,2012)。

其直接影响则是通过科学地管理风险和转化储蓄增加国民经济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谨慎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保险业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消费者/投资者的信心,改变他们的预期,减少谨慎性的储蓄,扩大消费性和投资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保险业也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进而扩大并深化资本市场的作用(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2)。此外,保险消费也是宏观经济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的发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

表面上来看,保险业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当是相当明显的。然而,国内的大多数实证研究都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影响不显著。张风科(2011)指出,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不同部分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虽然保险业发展促进了消费和投资增长,但是却没有在包括范围更大、影响因素更多的经济增长上显露出其促进作用。

(二)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综述

保险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究竟是通过怎样一种机制传导的,国内文献大多还是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解释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是修正和检验有一些不同,不过还是得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

首先,对于研究区域的划分,邵全权(2012)的做法是按照影响保险业增长效应的变量作为划分保险业影响经济增长不同模式区域的标准,不再严格区分中东西部,而是大致地将全国划分为发达区和不发达区。邵全权认为,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通过经济波动的差异加以影响的。利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分析经济波动与保险业的非线性增长效应,得出结论:如果保险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相匹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二者如果不匹配则会阻碍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味地追求保险深度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反而会起阻碍作用。邵全权(2012)利用多方程系统估计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寿险业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财险业影响经济增长的关系中,采用不同方法会得到具有一定差异的结果,结果并不稳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保险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相对应的,寿险业相对于财险业发展质量更高、速度更快,因此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而财险业发展相对较为落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尚不明朗,在一定范围内有可能出现阻碍经济增长的现象。

展凯(2008)通过建立一个自回归分布滞后的时间序列模型来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时间序列函数,结果表明GDP增长的大约百分之一将用于保险消费,也就是说总保费增长对于GDP增长的敏感度为百分之一左右,但是有一到两期的滞后。张颖等(2010)在检验两序列模型平稳性并修正之后又进行了几次冲击反应分析,发现GDP增长率对保费收入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敏感反应,但是这种反应具有一期的滞后,并呈现不断趋缓收敛的迹象。这些结果说明我国的保险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短期内,长期十分微弱,而这与我国保险业粗放的经营模式、追求短期利益的经营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吻合;且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增长的影响也很弱,实际GDP的增长所形成的保险交易需求并不强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消费的风险意识不强。

三、相关建议

保险业的发展是内生于经济增长及其对应的经济结构的,应当充分考虑当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合理配置保险资源,才能实现两者的良性发展。对于一些经济规模不大的地区,不应盲目发展保险业,否则反而阻碍经济发展。针对我国产寿险业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政策上可以引导寿险业开展有序竞争,并鼓励财险业的创新、发展,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保险消费,提高全民的保险意识。国家可以为一些特定险种的购买者免税,一方面可以促进保险业的发展,提高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优化资本的配置。保险公司应当改变只重视短期效益的粗放的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监管机构也可以改变定位,积极协助保险公司用长远的眼光管理企业,这样才能增加保险业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使保险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风科.中国保险业发展与消费增长的关系研究[J].保险研究,2011,(12).

[2]展凯.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内在关系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8,(04).

篇14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经济发展

前言:旧的宏观调控面临经济的改革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但如何进行改革成为困扰相关部门的重要难题。

1.经济管理职能的强化

1.1 宏观调节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水平的平衡发展,避免失业率上升、控制通货膨胀在一定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主要是财政、金融手段的运用,进行一定的结构控制和调整。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节上仍存在着一些顽疾有待清除,主要呈现在:货币供给量控制状况不是很好,常常受到来自各方压力的影响;其次是调节手段只对部分群体有效,而对部分经济主体则无法发挥作用;再次,我国的财政赤字现象仍旧是较为严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政手段的发挥。类似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政府的宏观调节功能就无法进行,经济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1.2 稳定社会收入的公正性

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对社会的分配保持其公正性做出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利益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一化呈现多元化的形式,贫富差距有所增多,尤其是在发展较快与部分落后的城市之间。与此同时,我国财政、税收等部门在维护社会收入分配公正方面所起的作用则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在我国尚未形成以源泉征税与收入义务申报制为中心、以贯彻税收法制为基本原则的现代征税制度,征税的标准也不够统一,造成大量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极小,而这离不开部分企事业单位承担了部分福利与保障职能有关,但要想覆盖全部人员,该制度仍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这对很需要社会福利的人来说是不公正的。市场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抑制这种现象继续扩大,维护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政府的宏观调控显得非常重要,必须承担起维护收入分配公正的职责。

1.3 提供公共服务与墓础设施的职能

在未来的金融市场上,市场机制所要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但仅靠市场来提供是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的,尤其是部分公共与设施。类似的案例在世界各国都有体现,美国的信息统计部门主要是针对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并在整理后将其公布于众,我国在此项的服务明显落后发达国家;还有我的教育文教费用呈现上涨趋势,但是九年义务教育仍未得到普及,从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的职能在改善公共服务的现状方面有待改善和加强。

1.4 维持社会的公序良俗

市场机制的引进,竞争现象明显,但是竞争规则却不是很令人满意,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为阻碍竞争、破坏公平交易的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对维护社会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平竞争,必须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该方面的改善,这对于今后的经济发展和改革相当的重要,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1.5 对市场领域的划分极为重要

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不够明确,哪些应该交给市场去自行调控,哪些应该由政府控制,整体保持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部分垄断的行业以及大部分公益的事业应该采取政府控制和直接规划的方式,为了保证直接规划领域的效率,也必要在价格设定及收费体系方面适时进行调整。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更应该注意法律措施的完善和相关政府执行的方向加强管理,促进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的作用发挥。

2.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手段

根据我国的经济特殊性,采取合适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选择上,可以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的方式,直接调控就是由政府控制主要的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该类调控正在逐渐减,间接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2.1 价格控制

价格是由市场自行调控的,但是在部分行业,尤其是生产和服务领域,为了保证基础的公共供给,防止部分企业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牟取暴利、危害他人,也为了保护经济发展中的弱小群体,政府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行直接确定和间接影响的行

政性价格政策.,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主要食品、公共交通、水电气、邮政、卫生保险、农副产品、汽油、以及烟酒糖茶等方面。价格的调控是要遵循市场的规律,按照市场发展的原则进行的,所有的价格控制都要遵循市场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周期,而且要定期进行审查,以便在控制的力度和范围上及时地做出调整,减少价格政策带来的扭曲和失误。

2.2 国家投资

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其表现在各行各业,在投资领域,国家投资仍占有很大比重,而且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为了扶持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国家也应积极参与相应的投资,达到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

2.3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主要的作用是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预算支出、政府投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和公共债务等手段,这些手段按照发展的需求必须由政府直接掌握,始终体现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的调控政策的基本意图。

2.4 货币政策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我国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实力的增强。经济管理控制体系调控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的稳定,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出了应急措施的改善,更要嘉庆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管理,加快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将经济增长的目标放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实现经济质的飞跃。

总之,要根本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

参考文献:

[1] 张晓晶. 当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体制根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