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范文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6: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篇1

一、现在的农村经济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长时期的农村经济的发展, 已经加减的拜托了以前的经济经营模式,慢慢的进行经济的进步,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势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已经进人到了另一个发展的阶段,随着新的发展阶段的出现,随之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现在的农村经济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现在的市场经济已经渐渐的变得成熟并且捉进了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但是因为市场化的经济形势的加强也逐渐的导致我国农村的经济以及农产品的生产以及供求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的农业的发展, 无形中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不能很好地供应上市场的产品需求,这样就会造成市场经济的束缚,不能很好地发挥; 市场经济的优势以及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这种经济短缺的情况下对于农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经济形势造成了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经济挑战。面临现在的国际上严峻的经济形势, 严重的波及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难度, 对于农民的及经济收人以及农产品的生产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据目前经记得调查情况来看, 因为经济形势严峻的影响,导致现在的农民的净收人严重的较低,相比之下, 农产品的发展还在呈上升的趋势,这样虽然相对的平衡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对于农村以后的经济发展以及促进,还是具有一定的威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对于农民的经济收人的增加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且现在很多的农村的经济收人在逐步的变化,并且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在持续的走低,这样就非常的不利于经济的进步以及农民的经济收人的增加。因为近几年的经济形势逐渐的发生变化, 以及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经济结构和改革的力度的逐渐的加大, 渐渐的增加了城市就业的夜里,这样就会使很多的在外务工的农民的机会逐渐的减少,并且影响农民务工的经济收人, 使农民的收人逐渐的减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如何改变农村经济的现状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严峻的问题。如何开辟一条新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 以及新的领域,培养农村经济收人新的经济措施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现在的农村经济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地徒进农村的经济形势的转变以及农村的经济结构的调整

面对现在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 促进农村经济上升以及农民经济收人的增加的重要措施就是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创新农村经济形势的转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这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形式的重要的措施。主要是面对农村经济的市场上的发展,现在的市场经济逐渐的占据着经济形式发展的主线,并且依靠现在的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区域发展的优势, 逐渐的向农村经济发展的横向与纵向进行转变。积极地发挥农村现有的经济优势, 因地制宜的进行经济的改善以及促进。以农村经济中的市场为主要的经济向导,进行经济的发展与增加,快速的发展市场经济, 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发挥农村生产中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 将农产品的经济形式带动农村发展的经济形势。

(二)系统的管理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 徒进农产品的流通

现在的农村经济中很大的矛盾出现在小农户与市场经济的矛盾,需要我们进行市场经济的推动,全面的建设合理的改善措施进行市场的管理, 降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努力的推动市场上的调整,加大了解市场信息,并且充分的掌握市场的行情发展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农产品销售的渠道,并且一定要将农产品市场纳人到农业基地的建设中,重点进行改善与投资, 搞好市场的设施以及经营的方式, 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市场调节。促进市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调节, 搞好两者之间的联系,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

(三)加大农产品发展的力度, 徒进农产品的良好经管, 提升农村整体的发展

对于农产品的发展以及促进提升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况且一直关注着民生问题,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国家规定, 将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系统的及进行规划,形成一个发展的整体, 在不侵犯农民的权益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

篇2

关键词:新经济;农村;电网配网;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经济形式下,我国的农村电网配网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在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过于简单,所以经常出现设计规划不准确的情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

一、新经济形式下我国农村电网配网现状

新经济形式下,我国各行各业都进入了发展阶段,电力行业是我国三大重要产业,其电网配网模式已经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尤其是针对农村的电网,在新经济形式下,我国的农村电网配网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笔者总结如下:

1经济效益分析过于简单

农村电网配网建设规划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农村电网配网经济效益分析过于简单,因此考虑不周全,不能全面概括出具体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村配电网都需要预先做好设计规划,但是在此之后就并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的计算,尤其针对电网结构。正常情况下,电力人员应该就规划前与后要对电网供电能力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但是很多的电力企业都没有认真做这项工作,甚至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规划投资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但是在计算规划投资之后,需要对效益进行系统分析,但是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在对效益进行分析时,使用方便比较简单,通常都会选择使用列表法,并且计算之后,缺少论证,所以难以为投资做出准确的参考。

2电力需求预测存在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高,很多类型的家用电器等都进入到了千家万户,所以农村对电力需求越来越高,这也为电力需求预测带来了难度,这也正是电力需求预测存在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这并不是主要是原因,在对农村电力需求进行预测时,某些预测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尤其是相关的电力知识,也没有做好实现的数据收集工作,这些都营销者预测结果。通常情况下,在预测电力需求时,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弹性系数法;二是分区预测法;三是人均电脑预测法,之所以要选择多种预测方法,主要是想要获得更准确的预测结果,但是有些农村电网人员即使通过这三种方法进行预测获得结果有很大的差距,也没有进行深度研究,进而使得预测结果难以保证。

二、新经济形势下农村电网配网设计规划方法

虽然在新经济形式下,我国的农村电网配网设计规划还存一定的问题,但是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解决,笔者总结如下:

1从电网角度考虑

一方面,根据农村城乡分布情况来明确变电所布点以及所需要的具体的容量,通常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以根据电网详细的负荷资料以及所需要的具体的电压等级就可以详细的了解到电网的分布现状,进而确定变电布点。但是在确定变电所布点时,应该遵循一定原则,比如要对原有基础上进行布点,这样才能确定是增加容量还是降低容量以及如何处理负荷问题,一般情况下,如果农村符合分布呈现出比较规则的状态,选择三级电压效果比较好,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供电半径来明确变电所布点以及具体容量,因为供电半径与供电具体的区域密切相关,但是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相应的准则。变电所布点通常情况下都是在负荷中心的位置上,会达到最佳的供电效果。

另一方面,选择适宜的导线截面,根据我国农村电网整体情况,选择使用架空配电网线形式的导线截面效果比较好,但是在选择时需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机械强度、热稳定等。为了选择最佳的导线截面,使其性能有所保证,需要对其进行发热校验。传统的校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机械强度,但是机械强度并不是影响导线截面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现阶段对于导线截面考虑的问题更多,比如经济因素,通常而言,导线截面面积与经济成本成正比,因此要选择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选择出性能与经济达到最佳结合点的导线截面。

2从配网规划角度考虑

2.1预测负荷

配网规划主要是针对负荷进行预测,其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仿真法,这种方法主要使用的设备是计算机,通过该设备对用户数量以及不同的类型进行计算,进而分析出该区域具体的用电负荷种类,最终计算出相应的数值;第二种方法是外测法,这种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回归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观察的基础上,之后利用回归方程。所应用的原理主要是回归分析法,需要找到相关自变量,之后根据其变化规律,对未来数值进行预测。但是要想使用这种方法,必须要了解回归方程,进而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使用一元回归,还是多元回归;二是平均增长率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了解目前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而对未来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规划,总结出多年的经济增长规律,进而计算出平均增长率。

2.2引进先进技术

为了保证供电的可靠性,应当从以下方面做起。(1)保证配电网络以及供电源具备可靠性。配电网架的坚强性是基础,当用户的网络出现故障后,部分可以停电,把供电良好地段的电与邻近的电网相连接。(2)延长配电设备检修的时间。在当前情况下,电网设备的数量较多,覆盖范围较广,现在的检测手段远远不能满足检修的要求,因此,需要延长设备检修的时间。(3)强化检查维修时间,增加继电保护装置。对于不稳定的装置,及时更换,并做好巡视记录,对开关定值建立相应的档案,及时消除查出的缺陷。(4)针对车辆碰撞的问题,做好防护措施;并采取防雷以及防动物的方法;投入高新的设备。(5)改善接线的情况,保持线路的灵活性,保证负荷水平处于合理的状态。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农村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高,所以不能只是采取简单的方法对农村电网配网进行设计规划,这对电网配网后期使用非常不利,因此要从电网角度以及配网规划角度进行全面的设计规划。

参考文献

[1]张满良.发电厂厂级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的设计规划与实施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12).

篇3

[关键词] 学习型社会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

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主要指农村经济组织要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要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组织的组织结构来更好地实施知识管理、、组织学习,形成一种有机的、能够创新的、能持续发展的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既是构建农村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将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的必要性

1.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学习型社会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提了出来,动员全党全社会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无论是构建学习型社会,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如果没有中国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参加进来,将是不可思议的和难以实现的。正像中国的革命需要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才能获得成功一样,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同样如此。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全国总人口的多数,而且农村人口又是全国总人口中文化素质、受教育水平最低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农村的学习型社会(也即学习型农村)搞好了,那么我们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就搞好了。否则,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就不可能搞好。由此可见,构建学习型农村将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然而,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学习型农村,最根本的是要从“三农”的核心因素――农民抓起。经典作家明确指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的素质提高了将会成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如果农民的素质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将为解决“三农”问题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而农民的素质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农民素质的提高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克服这些因素。笔者认为,构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不失为克服各种制约因素、提高农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是因为:其一,农村经济组织主要是农民自愿创建的,农民的主动积极性高,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一组织形式,开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将会收到极好的效果。其二,农村经济组织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它要连接农户与市场,这就要求它起到信息传递、互通有无,甚至预测市场行情的作用,这种信息传递本身就要求农民不断获取外界信息进而调整自己的生产、销售等相关策略,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如果把这种功能通过一种系统的组织付诸实施,即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形式仍然是以为主。这种发展到今天,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单个农户的小生产与整个社会的大市场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现有的体制内难以解决,必须创新新的经济形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将是一种可取的形式,这是因为:其一,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首先是农村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它能联通农户与市场,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无疑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二,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还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它可以使产品服务得到改进,员工责任感增强,组织绩效提高。在今天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和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中,学习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能力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能否在竞争中长期不败的根本源泉。为适应知识经济对学习能力的要求,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专业化、外向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农村经济跟上时展的步伐,并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二、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的意义

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理论上,它运用农村经济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成果,提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的概念,丰富了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理论研究,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以及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在实践上,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将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应对知识经济大潮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无论是对农民个人、经济,还是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创建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对农民个人来说,通过参加农村学习型经济组织,不仅农民本身的素质能够提高,而且农民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对经济来说,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提高集体成员的组织化程度,还可以与政府、企业更好地展开对话,使得下情上传,上情下递,形成更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对社会发展而言,不仅可以加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还使经济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经济;因素;功效;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影响农村经济的因素

(一)居民经济生活意识

居民经济生活意识是指居民对自己经济生活的规划,以及对待生活中经济活动的态度,主要包括其消费价值观、理财意识、对农村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和认知能力等。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意识相对保守:在消费上,往往表现得较为不喜消费,除基本生活消费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消费,也有部分居民仍没有能力进行过多的其他消费;在理财方面,农村居民较多的是重视财产的保存即存款,害怕投资害怕蚀本,造成大量的农村经济滞留,资金流动性小;在对市场的认知上,往往由于自身知识能力较低,导致其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到位,农民眼中的市场犹如一潭深水。

(二)区域性经济结构

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地域广阔人数分散、地势偏远等原因,造成其区域性经济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①农村市场畸形,农村市场上出现的商品普遍质量较低,农民能够出售的商品也多是廉价的初级原料,农村市场管理漏洞较大,农民消费得不到保障;②农村产业结构失衡、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深加工力量不足;③农村信息网络不完善,特别是信息网络方面,由于其地域广阔,人员分布不均衡等原因,以目前的经济实力不能做到“家家通”。上述问题直接将农村变成一个封闭、滞后、独立的空间,农村经济脱离与外界市场的联系,活力较低,因此发展缓慢。

二、新农村建设的功效

(一)有助于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城镇化

城市经济之所以较为发达且发展较快,关键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其经济效应被集中扩大化,单以居民消费而言,同样是基本生活消费,盖因城市人口脱离了自给自足的模式,而变得异常活跃。新农村的建设,将农村居民汇聚在新型城镇当中,部分居民离自己的土地较远,难以独以土地为收入来源,因此只能是另寻他路谋求生存(在外务工、发展民营经营等),众多的人口聚集,其消费需求也同时被集中为一点,因此消费水平也相对提升。另外,农村居民的集中,相互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信息交互,就如早期城镇发展一般,渐渐会衍生出对高档商品的需求,或者是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向城市居民靠齐。

(二)解决了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当代住房问题是人们最为重视的实际问题之一,农村居民一生的积蓄,最终往往都是花在了维修或者翻新自家住房上,也有部分居民节俭一生为的是能够在城市中购得一套住房。因此,可以说住房问题是促使农村消费水平低,使农村群众偏于资金存蓄的主要原因。新农村所建住房有国家财政补助,农民只需花费较少的一部分钱财便能够入住,解决了多数农民一生需要操劳的问题,释放了农村居民的负担,便能渐渐开放农村经济。

(三)促使农村集群化生活模式的构建,拉动农村内需

①新农村的建设,将农村生活中心转移到“新型城镇”当中,诸如超市、小型集市等设施必将应运而生,使居民消费集中起来;②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触发一些休闲类产业的发展,例如茶楼、饭馆、KTV等,丰富了农村的消费形式;③住宅高档之后,居民相继会配套进行装饰装修、家具家电配置、交通工具配备等消费行为;④信息网络的完善,促使消费渠道的增多,诸如网络消费等经济形式出现,丰富了农村居民眼光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村经济流动性。

三、未来建设工作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一)文化及道德建设

新农村的建设,从目前看来仅仅是物质上的建设,即住房和配套建筑设施的建设,而在思想上的建设略显不足。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应当加强对新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例如科学知识的普及、政策法规的宣传等,提高农村居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的建设,例如农村地域特色的娱乐节目、历史遗留风俗等,作为新农村生活经济的有机调剂。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是制约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原有的土地应当重新被合理规划,农产品种植用地可以采用规模化管理,例如蔬菜大面积大棚种植,种植机械化,养殖集中化等。农村劳动力可以采取统一协调、集体分工。在农副产品方面,政府部门和居民委员会等应发挥统筹能力,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或者引进外来投资,发展深加工企业,深化产业结构形式。

(三)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环境

一是要严格农村商品的准入和准出制度,加大工商质监执法力度,对农村出入商品的质量、成分等进行监测,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商品坚决不准予流通。二是要根据各新农村聚落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专门的市场管理标准,最好是建立诚信档案,对不法商人予以登记、警告、驱逐和惩治。三是要建立及时高效的信息收集渠道,建立以群众为主体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经济的相对空白地带,大量的农村经济市场开发,有助于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我国农村目前正在有选择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这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补充。经过上述研究表明,新型城镇(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对农村经济产生有效的促进效果。从农村居民本身经济状况来看,要想大量迁往城市毕竟是不现实的,只能用其他方式让他们聚集起来,形成农村新型小城镇,使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城镇接轨,尽快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尚全.小城镇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湖南大学,2007.

[2]尹建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篇5

【关键词】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对农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农业推广模式的创新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和时代意义。

1、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指的将农业发展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推广出去,从而促使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遗憾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下面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1模式单一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示范基地及农业科技园这种单一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多样化的需要,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广泛的应用。此外,现阶段,农民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占着主导地位,而政府发挥的作用比较少,这也抑制了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与农民主导的服务模式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的服务模式农业技术水平高、推广范围广,使农民多样化的需求能够得到有效的满足。

1.2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匮乏

农业推广服务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支持,然而,在农村真正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非常匮乏的,并且,大部分农民的市场联系和人际关系是有限的,故而农业推广的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由于农村和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严重羁绊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影响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

1.3农业推广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大多数农村对农业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源于对农业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农村新型的经济形式不断的涌现出来,有效的丰富了农业经济。此外,有些偏远地区农村缺少与外界的联系,缺乏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抑制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有效推广。

2、农业服务推广模式的创新

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的发展,我国很多地区相继施行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有效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从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的政策扶植力度逐渐增加,然而,农业的发展既离不开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也依赖于技术的支持,加强农业推广,不仅能够极大地带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发展,而且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还要鼓励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推广模式的不断完善。

2.2改进和创新农业推广模式

(1)推广主体。实践证明,以农民为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推广的主体可以是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比如说专家院服务模式;也可以是政府各级农业部门,比如说选派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模式。(2)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是连接农业推广服务期间各个内容的枢纽,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及创新对农业推广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应该加强农业生产的发展、壮大和创新。(3)推广标准。推广标准主要包含了产业培育和农业推广、有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指导、有关政府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应用等标准体系,有效的促进了推广人员和推广主体之间的对接,确保了农业推广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2.3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由于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真正发挥,因此,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来服务于农业的推广。为了提高农民对农业退关服务模式的认识,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农业推广人员对推广服务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此外,相对而言,农村的年轻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让他们成为推广的主要对象和力量,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它的创新直接推动着农业的进步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提高农民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对推广主体、农业生产以及推广标准进行改进和创新;同时,促进农业推广人员素质及能力的提高,能够实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农村的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珠.浅谈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与创新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34)

篇6

现阶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始终呈现出平稳的发展态势,其在近些年中发展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经济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掌握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有的农户也逐渐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也由过去传统的耕种者转变为经营者,同时也相应地具备了经营权和独立财产权。就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而言,所有的产品及生产资料均是由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活动及经营计划也基本都是由集体来决定,国控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农村好出现了大量的私企以及三资企业,为实现独立的经济利益,他们对经营者的要求相对较高。

1.2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向复合化转变

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也逐步向着商品经济转变,原本单一的经济形式也开始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单一的经济结构也慢慢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局面。

1.3农村经济关系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以往传统计划经济的指令性特征开始慢慢消失,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正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成为经营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各种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逐渐走向市场化。

1.4农村农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

随着支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全国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农民农业税也随之大幅度下降,农业特产税的取消使农民真正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好处,实现了政策性增产增收。

2加快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2.1解放思想,走科技兴农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应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开放搞活、科技兴农、结构拉动、占领市场、创造品牌等作为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还应以开放的眼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外资,打造农业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此外,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民单独经营户在市场中显得过于弱小,为了使其能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生存的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市场适应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以此来增强其生产积极性。可利用开办专业村等方式,提高当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2狠抓特色农业,培育优势产业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全国各地都盛产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可以说这就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色和重要优势。现如今,交通条件越来越便利,信息也更加通常,如果农业产业不能拥有自己的特色,不但会使生产效率降低,而且产品也很难找到市场。以我国吉林省为例,其具有十分优越的产业优势和自然资源。东部山区以长白山资源为依托,抓住国家建立中药材基地的契机,将中药产业做大做强,并进一步实现了特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打造出了长白山品牌。中部地区则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依托,尤其是水稻、玉米、大豆等资源优势,并将畜牧业以及农畜产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西部地区则主要利用经济作物的优势,将杂粮杂豆、淡水养殖、优质牧草等不断发展为外向型农业的主导产业。其它各省可充分借鉴吉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此来推动本省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2.3积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以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以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培育出一批龙头企业,以工业化的思维模式劳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已经势在必行。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大规模、高起点、外向型、有特色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大规模实质上就是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如粮食深加工企业、特色产品深加工企业等;高起点就是要以国内和国外的先进水平看齐,通过高新技术建设一流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也就相对越高;有特色就是各省应从自身特色资源出发,不断满足市场中营养多样、安全方便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用特色品牌抢占市场先机;外向型只是应将眼光定准国外市场,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知名的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4规范市场,完善农业经济体系

篇7

关键词:多元化 农村市场 结构

农村市场不是区域概念,也难以用县城上下来划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市场已呈现出结构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不以小村小寨传统的村落来划分标准,彻底摧毁城乡分工的观念,农村生产产业化,城乡界限的边缘化,人口流向的多元化。因此,应以新的视角研究农村市场的新特点。

农村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

基于我国现实的经济特点和农村生产的特殊性,我国农村市场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农业生产为十三多亿人提供的粮食、油脂、棉麻等产品,以及肉食、水果、蔬菜等,它不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承担,也不是工业的产品可以取代的。许多出口产品也是建立在农业提供的原材料基础上。所以,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民生活的保证,是稳定发展的基本因素。以农产品交易为主体、以满足七亿农民日常生产的工业品为主导,以及满足农民对生产资料的基本需要,构成农村市场的永恒主题。

农业生产的方式可以改变,农村人口比重可能降低,但农业生产的地位不可动摇,农村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无法取代的。随着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更显示其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我国在打破传统城乡市场分割管理体制后,但城乡市场相对分割局面没有改变,包办式的统购统销已成历史,替代式的供销社网点也奄奄一息,运动式的工业品下乡仍断断续续,注入式的农家店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传统的观念,总是用城市的思维来改造和塑造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应该以农民为主体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不仅适合农业生产,也适合农村市场的经营模式。我国农村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农民是农村市场的主体,这是任何一种经济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也是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是城市化内在的要求。城市化释放出来的农业人口,都涌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加重了城市负担。而且几亿人口都涌向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问题、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城市的过分膨胀,也会造成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下降。只有实施就近消化、就地消化、就业消化,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第二,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一产、深化二产、扩大三产比重,促进和引导农民摆脱农业、走向市场,让更多农民从事商品流通活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促进城乡人口分布及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也就为农村产业结构、三产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第三,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实现农民自主经营、自由发展和自我服务,充分利用当地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夫妻店、村头店、连家店,参与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多种形式的农市对接、农超对接,农厂对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同时方便农民自己的生活。

第四,把商业原始资本留给农村,留给农民,不仅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和规模化,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多元化的农村市场符合中国国情

我国农村市场是庞大复杂的体系,任何一种经济形式都无法作为唯一独自存在,它必须是以农民经商为主体、多种业态、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市场结构。由于地区的差别性、收入的层次性和民俗风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市场的差别性和经营主体的多样性。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之间的差别在拉大、消费也出现多层次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富裕农民不再满足当地小商、小贩、小集镇市场的供应,面向城市、面向中高档商品,寻求新风尚、新品牌和新品种,而多数农民仍然过着小康型生活,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停留在温饱型消费阶段,这就决定了农村市场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业态的消费模式。

第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性支出在不断增加,甚至摆脱自给自足原始的生活状态,不仅产品出路要依赖市场,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更需要通过市场购买,市场依附度日益提高。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到2011年降为40.4%,降低37.4%个百分点,不仅食品自给比重不断减少,商品性消费不断增加,而对日用工业品的需求更加旺盛,更加多样,对市场的依赖性更强。

第三,民俗风情不同,消费结构也不同,需要多业态、多形式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需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由自己的风俗习惯、消费特点,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不同,这样就需要多方位、多结构地满足其多样性的需要。

第四,以农民自我服务为主体,以农家店为主导、充分发挥新农合的作用,发展扶持农村单位,农科机构专业店的发展,以各种形式夫妻店、连家铺和小商贩为补充,构成多形式、多结构、多业态的农村市场。

重视促进农村社区商业的发展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城市化指明了方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但市民化不等于全部集中在大城市,它只是户籍的转变,而人口的去向呈现多元化、多种出路、多种形式就业的要求。一是就地安排,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从事商业活动,改变自己的身份,也改变户籍关系;二是直接进城打工,逐步转为城市人口,在城市定居下来;三是构建农村社区集聚点,完善社区商业,转移一产人口,扩大二产加工队伍,充分安排三产就业,完善农村商业功能,构建介于城乡之间新型的农村社区经济,集聚由农村转移来的农业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享受城市人口的户籍和应有的社会福利(上学、医保等)待遇。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集镇所在地,完善现有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兴办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粗加工或深加工企业,完善社会各种服务功能,接纳农业人口的转移。第二,充分利用已存在的各种商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发展直接为流通服务的加工、储存、物流等企业,完善各种服务职能,构建以组织商品流通为中心的新型农村社区商业,构建既服务城市又面向农村的双向社区经济集群。第三,在城乡结合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区商业,它既是进城打工群体的生活基地,又是周围农村人口迁移中心。充分利用其依托城市的便利条件,利用城市的资源,列入城市商业的整体规划,完善社会福利、教育体系和服务功能,促进与城市同步发展。第四,利用交通要道、交通便利的特点,打造农村邻里社区,集聚周围零散农户居住,结合新农村建设,把社会建设、教育发展和商业服务功能有机结合,促进新集镇的形成。

提升农家店质量并构建农村商业示范工程

“万村千乡农家店工程”对促进农村网点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少连锁企业在下设网点、促进农村市场的完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必须看到它不是网点工程,不以迅速占领市场为目标,而且财政力度的支持条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不能将其办成网点工程,办得越多越好,与其它经济形式争市场。它应该在此基础上,办成示范工程,构建双向流通的交易平台。农村食品信息传布的平台,农村商业业态的示范平台,以此为主导促进农村商业网点的健康发展,以此为节点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健康发展。

第一,它是双向流通的交易平台,促进纵向流通和横向流通、工业品流通和农产品流通的双向流通的发展,成为组织和促进双向流通的节点和枢纽。可以直接参与交易,也可以发挥交易的中介作用,通过凑合、组合、中介,充分发挥平台的双向效应,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它是商品信息的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在国家指导下以市场为主体,依靠信息引导,实现供求与价格互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价格而形成的利益调节,达到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实现供求均衡发展的目的。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主要是通过信息指导其要不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而农家店的基本职责要发挥其双向驱动、多面集聚商品信息,引导农业生产有序地进行。

第三,它是农村商业经营示范平台,从经营理念、服务内容、商品结构,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为各种经济形式的网点、各种业态,做出榜样,树立标杆,促进整体农村市场经营素质的提高。

篇8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对于改善当前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需要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农业发展的内涵中包含着技术创新的内容,现代农业就是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作物品种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开发的新品种日益增加,像新的杂交水稻,抗虫棉等等农作物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仅仅提高了生产量,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二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能力。农业现代化生产中逐渐采用机械化生产,传统的耕作方式既影响了生产效率,同时也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技术创新和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得到解放,能够更好地投人到农业生产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农村发展中需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加强农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好地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也有助于生产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生产效率和水平。现代农业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生产重视农村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需要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不仅仅需要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需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中一方面需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土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破坏将会导致整个农业生产的停滞,农业生产中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土地管理规范,针对一些浪费土地资源或者是土地资源开发不当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需要提高其有效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对耕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农作物的交叉种植,保护耕地资源的肥力。另一方面丰富农作物的品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作物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也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丰富农作物品种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经济结构,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生产注重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现代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调整农产品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等等经济形式,不断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篇9

1.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的现状

应该看到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体系在历史上取得的良好效果,体系对维护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和保障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存在着各种负面的影响因素,这制约着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的执行和效率,也影响着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党群关系,具体说目前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存在着如下的缺点和不足:

1.1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组织机构不适应

目前的形式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后,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中广泛存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农经干部会计的同时又承担集体经济工作审计,使得监督流于形式,不能良好地适应目前的经济形式,并且容易出现系统上的经济风险。

1.2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条件不适应

首先,农村经济和财务工作的主力军是乡镇农经员,但是乡镇农经员从事审计工作是兼职的,不可能象专业审计机构一样把主要精力花在审计工作上,这为审计工作带来时间和调查取证工作上的困难。其次,农村财务的审计和监督工作费用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在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实践中,没有经费的审计监督工作,其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

1.3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即便经过过专业培训,但其审计监督水平仍然不高,表现为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习和研究;缺乏协调、交往能力和文字综合处理能力。审计监督人员能力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1.4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立法滞后

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目前尚无全国性可规范化操作的文件,因为缺少专门的针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农村财务问题严重,部分地区造成干群和党群关系的严重对立,影响农村的稳定。

1.5农村财务审计监督的结果处理难

首先,审计和查处工作脱节,对查处的问题和结果很难处理,经常出现问题被长期搁置的现象。其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审计结果查处的影响,农村的人情关和面子关以及各种不良风尚对处理有非常大的影响。

2.改善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体系的对策

2.1要建立职能定位明确的工作机构和审计队伍

尽快确立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地位,充分发挥审计队伍的职能和作用,维护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要让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明白无误地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该这么做、哪些事情该那么做。同时,要加大违纪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要让顶风违纪、以身试法者,在政治上不能抬起头来,在经济上不能占任何便宜,引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在内心深处筑牢遵章守纪的坚强防线。

2.2改善审计工作条件,保证审计工作开展

改善农村审计工作条件不应该是句空话,除了进行村级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外,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审计,提高对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的认识,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授权县经济责任审计中心依法行使农村财务监督管理权,建立多方配合、上下联动的审计监督机制。

2.3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加强农村基层业务培训着手,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突出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的农村审计队伍。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让社会各界了解、认可、支持农村审计工作。切实加强农村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审计、财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业务培训,妥善解决农村审计、财务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误工报酬等具体问题,努力为村社财务管理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4加快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的立法工作

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和与之相配套的审计取证、报告、档案管理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审计的定性问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从实际出发,积极听取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应的审计实施细则和相关办法,解决长期困扰农村审计工作的政策问题,使农村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农村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篇10

农村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拓展与延伸,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从流通方向上看,可分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两个方面。农产品进城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传统农村产业链的升级优化,对接生产与消费端,帮助农村产品进入城市;工业品下乡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打通城市消费品的农村消费渠道,缩小农村与城市的消费差距。第一种流通方式下,农民主要作为商家、生产者;第二种方式中,成为消费者。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前者,即农产品上行进城,主体是作为商家、生产者的农户,文中所指的农村电商,主要指通在农村通过电子商务开展农业产品网络销售的商户。具体而言,农村电商又可细分为:农资电商、农产品电商、农村日用工业品电商等[2]。

二、嘉兴市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由于绝大部分农村电商的经营渠道集中在淘宝平台[3],因而阿里的农村电商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首先,从淘宝村数量来看,嘉兴的农村电商发展位于全国前列。根据《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6]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淘宝村211个,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等10个省、市,其中,浙江拥有62个淘宝村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嘉兴市共有包括义马村在内的13个淘宝村上榜,排名又局浙江省第一。

其次,嘉兴农村电商销售的主要品类为农村日用工业品而非农产品,主要包括皮草、皮衣、蚕丝被等。由图1可知,农村电商销售的主要产品以当地的特产为主,一般在当地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例如海宁的皮革制品全国闻名,海宁市的盐仓、老庄、三联皮草加工制造业较为发达,因而农村电商销售的主要产品也是皮革加工制品。嘉兴自古被誉为江南蚕乡,海宁皮草更是全国闻名,较为发达的皮草、纺织、蚕桑等产业为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嘉兴的农村电商活跃程度也位于全国前列。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形式,是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与活跃程度。在阿里研究中心的“2014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aEDI)”中,桐乡、海宁分别位列全国县域排名第四、五名。[7] 县域电商发展指数主要由网商指数和网购指数2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网商指数又由地区内的电商商户密度与商户平均交易额2个三级指标构成。某县的网商指数及其在全国的县域排名,可反映该县的农村电商发达情况。嘉兴市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出现一定的不均衡性,桐乡、嘉兴发展较快,而其他县区相对滞后,而桐乡、海宁在全国也属于农村电商较发达的地区。

三、嘉兴市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小而散,同质化竞争严重。农村电商的经营主体一般为年轻的农民网商,结合当地资源,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个体网商经营,在模式上有自产自销与经销两种。由于规模小,门槛低,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产品同质化严重。自产自销的农民网商,一般都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开展生产,由于设计能力较弱,产品一般以实用性为主,彼此差异不大。经销的商品,则更是如此。由于产品缺少差异,加上淘宝等电商平台价格公开透明,所以竞争激烈。

质量标准、安全难以保证。尽管日用品不像农产品直接食用,但由于直接接触人体,如果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残留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依然危害健康。例如,皮革产品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经过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的处理,稍有不慎,就会使皮革成品中含有例如甲醛、六价铬等致癌物质。个体作坊并不具备严格的质量把控条件,监管部门也难以对每家农户进行管控。加之激烈的价格竞争,难保个别农户不出于成本考虑,放松对产品安全的把关。

政策门槛高,覆盖面窄,农户难以享受。为了推动电子商务的积极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电商支持政策,主要可以归为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培训教育、项目对接几个方面。但主要以面向城市电商企业,农村商户在资金、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往往难以满足。例如对于个体作坊式的电商农户,由于缺少可抵押的资产,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而政府的扶植资金往往又针对大企业为主门槛较高。

四、对策及建议

第一,加强教育培训。农村产品同质化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差异化的产品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可以借助行业协会、高校的力量,针对农村电商,以县为单位,开展电商产品、设计等相关培训,提升产品的差异度,避免同质价格竞争。

篇11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和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贷投入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中也出现了种养和个体经济的现象,而对于这些经济形式,农民手中的资金明显不足,再加之,近些年农民的支出的项目不断的增多,支出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像婚丧嫁娶等费用也逐年增高,而此时我国银行对于农村的所在的网点又是不断的萎缩和回撤,由于银行的网点实行了自负盈亏,利益最大的原因,所以部分农村现存网点不得不撤回,再加之所余的网点对于农民的可信贷的业务品种又少,数量低,效率差,审核困难等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再者,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网点都以吸收资金为主,而以放款为次,农业本身就是受各方面制约较多的一个因素,所以放贷款的审核也相对较难,步速较缓,手续复杂,也造成了农民信贷问题。

2.运行效率低

我国农村农民居住现状比较分散,金融机构服务区域性困难较多,而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无法实行,再加之由于居住的问题,对于贷款、放款和回款也造成了相应在的难度和问题,同时,那些需要借贷的农民还款能力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对于前景的综合分析也缺失,从而也增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再者,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现代化的程度高,而农村由于地域性问题和交通问题以及方圆人均居住问题,就使一些电子化产品无的放失,第三,一些信贷人员对于农村的信贷业务工作自觉性差,而这些贷款的风险性高,收益底,路途远,沟通难,也导致了业务不到位,宣传不到位,发还款难等问题,就形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低的现状。

3.诚信缺失大

诚信报失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农民的诚信教育少,社会信用对于农民来说在生活中也不构成任何困难,农民整体的诚信意识薄弱,诚信是可有可无的因素,甚至有一些农户以贷款为荣,所以各家争相的去贷款,甚至有一些农户以贷款多少相互攀比,以哪家逃款赖帐多为能力大,本事多,这就使那些守诚信讲法制的农户也逐渐的不守信用了;第二,农村的企业,多以个人和村集体为单位,这些企业经营制度混乱,帐目混乱,管理机制也一样混乱,资金运转困难等等,为了争取到贷款,有时不昔用假帐和虚假的财务信息来骗取多家银行的借贷,银行对于农村企业的监管力度不佳,也就造成了农村金融市场缺失大的现象。

4.外部环境差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整体法律和法制还相对不健全,虽然近几年政府对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都相继的在完善,但是还有一些法律的空缺和漏洞等,还存在制约整体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对于本来法制观念淡薄的农村来说,就法制环境就更不能同日而语了,农民不懂法,甚至还有一些农民知法犯法,刑法的观念已经很淡薄,就不用说更不被人们所熟知的经济法律和法规了,再之,一些农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受教育程度差,对于经济和信贷的法制和惩罚概念缺失,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成了整个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外部环境恶化的现状。

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

如何解决上述的不足和瓶颈,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首要问题和重中之重,笔者根据对于农村金融的粗浅的研究调查,提出了一些适合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1.推动机制创新

当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也尚未成熟,我们必须从根源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如何促进和推动农村金融突破原有的体制进行创新,如何形成一个健全的金融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瓶颈,就要从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制度入手,提高机构的效率,保障资金的回流,促进产品多样,管理有效,监管成形,人员专业,网点应需,把这些基础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的构建全新的金融机制。

2.构建信用良好

信用和诚信可以说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不仅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诚信,而是对于全国各业来说,诚信都应该进行提倡和弘扬。一个地区的信用度越高,那么这个地区的金融机制就越完善,信贷业务就越频繁,当地的经济就越发展,而对于当下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说,首先要加强农户对于信用和诚信的认识,加强法制和法律观念,对于不守诚的农户制订一些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那些信用度差的企业,要加强审核力度,在可以放款的情况下,对其施行硬监管,这样不仅有利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需要,同时也保障了我国金融机构不受三农贷款的影响,进而规避风险。

3.提高监督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村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的支柱,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农业经济具有着风险大,周期长,投资多,收益慢的特点,而且外界各个环境影响的因素多,所以政府更应该加大监管力度,金融机构也应该出台一些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进一步规避农业经济所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加大政策性金融指标,加强合作性经济项目等,才能使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向合理化发展。

4.健全外部环境

篇12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方式将农业发展的成果推广出去,使这些成果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健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推广服务重视不足

当前农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十分重视,未能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对农村建设的重视逐渐增加,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当前农村经济形式逐渐增加,种植业、养殖业等丰富了农业经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丰富和完善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由于一些地区比较偏远与外界的联系比较少,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推广服务。

1.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单一

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农业科技园、示范基地等单一的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推广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这也需要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单一的推广服务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交流和推广,也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是以农民为主导的,政府参与的程度比较有限,这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相对于农民自己主导的服务模式,范围会比较广,农业技术水平会比较高,能够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1.3缺乏专业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

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但是农村中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市场联系,因此农业推广的范围会比较有限。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联系,一些农村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健全,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技术的发展。

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纷纷推行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但是由于受到多种限制因素的影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并不完善,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其模式,促进农业的发展。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当前农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资金的支持,也需要技术和市场的支持,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有助于农业市场的开阔和技术的运用。在农村中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于推广服务模式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完善推广模式。同时还可以鼓励农民创新推广服务模式,发挥集体的智慧,不断完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2.2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

当前农村中缺少一些高素质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由于大多数农民对于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认识不足,并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需要着重培养一些推广服务人员,更好地为农业的推广服务。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指导,对于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以及推广服务的内容进行宣传和讲解,使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推广服务模式。借鉴一些其他地区的推广服务经验,比如一些农村借助旅游的优势,开展农家乐、种植园等等,通过借鉴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农村中有文化的年轻人是推广的主要对象,可以成为主要的推广力量,充分发挥其优势,壮大农业推广服务队伍。

2.3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

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对于改善当前的农业市场和农业技术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完善推广服务体系。创新推广主体,当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主体是不同的,今后可以适当地增加推广主体,比如可以借助一些政府的农业服务部门,以技术为依托,开展农业科技园。可以利用一些农业院校等推广技术,比如农业示范园等,农民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优势开展农家乐园等,丰富推广服务主体。完善推广制度,推广制度需要包括一些推广主体的管理制度,以及对社会力量的支持等等,完善的推广制度是推广服务模式的保障,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各项工作规范开展。注重农业产业的推广,农业产业在整个推广服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产业的发展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在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中需要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优势,将产业优势与推广模式相结合,取得最好的效果。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农业产业,比如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等,针对农业产业的优势制定相对完善的推广服务模式。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鼓励农民的创新,通过政策的支持不断完善推广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对农村科技园或者农村科技示范园提供资金支持和补助,或者放宽信贷政策,解决农民的资金问题,带动农村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3结语

篇13

[关键词]经济文化;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1―0083―04

一、问题的提出

山东省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大量的农村人口,是全国农业大省,但是与浙江等省份相比,山东省农村经济活力远远不够,农民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也大多来自于农业生产,非农产业纯收入仅占纯收入的24%左右。相比之下,浙江省是全国(除宁夏、台湾及海南外)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典型省份,但是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迅速,非农产业纯收入占纯收入的50%以上,乡镇企业处处可见,成为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典范。针对这一问题,有关学者从农业产业结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基础设施、政府扶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农村经济增长的理论很少探究经济发展背后的深层动因,即经济文化因素。经济文化落后或称经济文化贫困是某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经济学家所定义的经济文化是指那些对个人、单位及其它机构的经济活动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探讨经济文化变迁对于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进而推动山东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国外,虽然众多学者强调了行为方式、文化资质、意识形态、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经济文化”这一概念直到21世纪初才得以正式提出,为后来经济文化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哲学家阿马蒂亚・森强调指出,发展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依赖、彼此加强的过程,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依赖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认为创新者行为模式、与个人财富积累有关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与文化变迁等这些文化因素在深层次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在国内,有关学者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观念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高帆认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式催生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观念文化状态,这种经济形式和观念文化状态相互渗透、彼此强化,致使农村长期陷入经济落后、思想守旧的状态。于金富指出,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使农民的观念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成为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王世勇、薛川论述了鲁文化对山东商人经营风格以及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传统文化造就了山东商人重情义、诚实守信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同时传统观念导致的惰性却长期阻碍齐鲁人走上市场。欧人、王世勇深刻勾画了山东人的性格与心理。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山东人形成r特有的商业观念、商业心理,在看到这些观念能够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消极的影响。李伟考察了山东近代的农商观和义利观,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山东省的农商观与义利观开始陆续发生了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比较缓慢,但却是山东人向现代化迈进的表现,必将推动山东省经济的发展。

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不足。经济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拟采用格兰杰分析法检验经济文化变迁是影响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的变迁

长期以来,山东省农民主要在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自给自足、平安康乐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以中庸精神为特征,主张安于现状,自然经济在农村经济中仍然占有相当的优势。这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主体所应具备的商业精神,导致商业活动在农村的开展举步维艰,很难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山东人能够千里迢迢去闯关东,不辞劳苦的耕种出与故乡相似的村庄,延续着与故乡相似的生活方式,却不能楫舟远航,开拓出崭新文明的原因之一。

伴随改革开放的推进,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逐渐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随着的推行农民获得了独立自主的生产权和经营权,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农民对物质利益的渴望,农民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开始由市场经济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随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自由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陆续涌现出通过市场经济发家敛富的例子,并起到了示范效应,冲击着小富即安、重农轻商的传统价值观念,农民的冒险精神与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提高,启发了农民的开放意识和能动精神,商品经济所倡导的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开放意识逐渐形成。特别是2004年之后,中央明显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此时,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民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山东省农民在多元开放的价值观格局中逐渐培养了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加强了自担风险、自谋生存、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朝着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向转变,价值观开始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变迁呈现出趋利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农民对物质利益的极大关注和热切追求,价值观明显向利益倾斜,行为更趋于功利性。

三、经济文化变迁影响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

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山东省经济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

1.变量的选取

创新性和冒险性是描述区域经济文化的两项主要指标。本文采用山东省农村全员劳动生产率(农村社会生产总值与农村劳动力投入的比值)作为衡量农民创新性的指标(L),这是在综合考虑农村经济文化难以量化的特点、全员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创新的关联度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之后作出的选择。同时,山东省农村年底贷款总额反映了农民的贷款需求,体现了农民的风险态度,因此,本文选取山东省农村年底贷款总额作为风险指标(F)来衡量农民的冒险性。农村经济发展则用农民年总收入(I)来衡量。

2.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运用Eviews软件,采用ADF方法进行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农民年总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底贷款总额三个时间序列的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三者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序列,这样序列L、F和I具备协整检验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分别对L与I、F与I作长期的协整分析,进一步明确L与I、

F与I是否分别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协整检验

为了检验变量L和I、F和I是否协整,分别对残值进行单位根检验。

由表2、3可以看出,在不经过差分的情况下,残差全部能通过5%或10%水平的单位根检验,即变量序列L和I、F和I存在协整关系。

4.因果关系检验

表4给出了山东省农村经济文化(农民创新性及冒险性)与农村经济(农民年总收入)之间的Gm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滞后期数为3时,创新性是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滞后期数为4时,冒险性也是促进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经验分析,经济文化的进步对山东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四、促进经济文化变迁,带动山东农村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经济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在当今的山东,如果没有经济文化的转化,就无法形成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也无法演化出能够提高效率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动力投入,也就无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加强农村经济文化转型,是山东省建设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农村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1.加强制度创新

应加快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取消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城乡界限,实现城乡居民身份平等和劳动力的双向流动,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现今可以彻底取消农村与县城、中心镇的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农民进入县城和中心镇务工或者经商,并有计划的鼓励农民在城市就业。同时,在身份管理上消除对农业户口的偏见,对城乡居民平等对待,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可以毫无顾虑的从事二、三产业,为农村先进经济文化的形成扫清制度障碍。另外,山东农村制度建设还应注重福利救济和卫生保健的建设,只有社会保障体制的切实加强,农民的社会自由度、主体独立性和创造性才会得到加强。

2.加大农村开放度

改善山东农村落后的经济文化,需要加大山东省农村的开放度,通过宣传增加农民与外界的交流,减轻或者消除农民对外来优秀经济文化的抵触情绪,引导广大农民逐步认可外来优秀的经济文化,并借鉴吸收,树立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以及与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主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3.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

实现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培养众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新型农民。为此,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先进的观念文化体系。帮助农民破除旧的保守观念,清除那种易于满足、安于现状的旧观念,树立开拓进取的新观念,勇于探索创新,敢于突破传统农业的道路,从封闭狭隘的旧圈子中脱离出来,建立新的财富观、价值观、经营观和效率观;其次要重视教育,重塑文化主体。山东省亟需加强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教育,重点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创业培训,向农民渗透商业经营知识,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以及自主创业、创造财富的能力;最后要保障农民在经济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商品经济时代要求发展农民的独立性,要求农民在生产活动中自主经营。只有农民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人翁,获得独立性,才能增强市场主体意识,扩大创新思维,农民的潜能才能够得以发掘,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得以释放。农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14

 

关键词:公共治理 新农村建设 公共服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政府应“转换职能角色”、“一是‘管什么’的转换,即从管理私人领域、竞争性领域、微观领域转换到管理公共领域、非竞争性领域、宏观经济领域;二是‘怎么管’的转变,即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式的管理转到间接的、民主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J,使政府从无所不能中解放出来。

因此,治理既不是统治,也不是行政和管理,而是指政府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好的治理的核心含义就是政府的职能应该从“划船”到“掌舵”的转变;而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公共治理的本质是打破政府的行政垄断,把原来由政府独自承担的公共服务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共团体共同承担,政府与私人机构的界限不那么明显了,在公私部门之问建立了伙伴关系;公共治理引入了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蔓张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当实行好政府公共治理。政府公共治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必须是高效的,它对政府效能的要求比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更高。二是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普及,公众对公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三是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为资本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社会,对经济的管理无疑离不开法制,但主要管理方式是知识管理。四是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传统的政府治理注重以“物”或“任务”为中心。领导者要求下属成为标准的“行政人”,以便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但这种使人异化为物的治理方式,不利于人的创造性。

一、政府掌舵、公众划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并确定“十一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政府的公共服务型管理,采取政府掌舵,公众划桨的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都能良性运转的社会,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公民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在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社会治理能力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事”,社会的治理过程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有些事是政府应该做的,有些则不是”。

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政府的职能是制定政策(掌舵),而政策的具体执行(划桨)则是通过社会的自治来完成。首先,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的共众权力,而社会公众“当初把统治权交给一个人,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和安全”J,而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同时要求政府还权民,加速自身转型,即“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转变为服务政府”。这种权力让渡和模式转型必然螫求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的管理职能;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缺乏弹性手段、环节错综复杂等问题,而社会的自我管理又存在着动员能力薄弱、缺乏刚性手段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适度平衡的关系结构,即在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英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最后,由于经济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民主的进一步深入也使得社会的管理形式呈现多元兼容的格局,要建设和谐社会,单独依靠政府或社会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各种形式的组织作用,凝聚各种力量,消除和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实现各种组织、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在有效程度上的极大努力,使全面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巾央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政府为主、公私并存。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应实行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对整个公共管理部门格局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公共部门有效管理中不同的实施主体各自的定位、分¨1二和各自适当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统治。换言之,参与管理的主体已经不只是政府部门,而是包括全球层商、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闯和1E政府间团际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舒层治理。在多元主体为特征的公共治理范式中,有限政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政府的作范围缩小,政府不再是无所包的“全能型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按照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公域与私域界限的调整不同治理主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和客体,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南昌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行政管理硕士点首席导师)陶学荣教授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指出:在公共治理模式中“政府不应在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资产经营功能,应该承担公共事物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的功能,充当公平保障者、社会服务者角色”。。政府组织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公共治理范式中.管理主体是多元的,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组织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在现实社会事物的治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应该是建立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如在公共物品领域为了增加公共物品的数量,提高公共物品的质量,对那些由政府提供缺乏的效率的项目,政府可以对非营利组织予以充分的赋权和支持,对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供给采取资金补贴、订立合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提供公共物品,促进生产公共物品的积极性和物品供应的效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方向,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政府要实行公共治理,完成好职能转换,因此,公众划桨,政府掌舵,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