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生物科学范文

食品生物科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食品生物科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生物科学

篇1

课程设置与产业行业技术进步、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体现为后续课程服务、为行业、企业服务的宗旨,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培养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保证教学质量。组织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生产管理一线的专家、领导、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设计和决策课程体系,切实地将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转化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将此要求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的内容和深度以理论在指导实践工作中能达到“必需、够用、能发展”为总要求,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有效性。在课程安排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模块,注意课程教学内容内在属性的连续性和相关性以及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合理衔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便于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适当选择增减相关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根据客观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予以调整。

2课程设置依据

课程是培养食品专业技术领域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对食品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起重要支撑作用。课程以食品的基本成分知识为主线,以食品加工过程常见的生化变化为引伸,以各种类型的食品特性为拓展组建教学模块。对食品基本组成、特性及其变化等食品基础知识的介绍为本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贴食品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坚持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相结合。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将不同类别食品作为单元项目设计教学,在了解各类食品原料组成基础上,以典型产品的加工特性为主要实践训练项目,结合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顶岗实习等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食品成分的定性测定技术、离心沉淀技术、层析分离技术等各种基本职业技能。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技能考核、形成性考核,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实践完成情况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明确课程目标

3.1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分、矿物质)的分类、化学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2)掌握酶相关知识;(3)掌握食品中呈色物质、呈香物质和呈味物质的组成和性质;(4)掌握食品添加剂和嫌忌成分的化学组成和性质;(5)掌握食品中的其它功能成分的组成、性质。

3.2能力目标

掌握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技能;了解食品组成物质的重要化学反应,并掌握各种食品成分的含量测定和化学变化以及功能性质的测定方法。

3.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独立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4确定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必须、够用、能发展”为原则,强调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效性。理论与实践同比,内容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5选用合适教材

依据培养目标,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用我院教师主编的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食品生物化学,该教材章节编排合理,内容新颖,信息量适度[2],由于食品生物化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科技发展及教学改革新的成果不断涌现,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调整,自编了新的校本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形成了理实一体的食品生物化学新教材,目前已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6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应该根据人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学的不单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掘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以往的老师一个优盘、一个屏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满堂灌,学生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教学现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一个整体传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适应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不再是一个知识的讲说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咨询师,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通过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学习,老师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内容是每位老师要做的事情,犯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提高方法。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效果(精神状态、参与度、理解的准确性),并做好记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事后给与评价、分析和指导。比起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但起到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并且极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环境。

7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传统重结果考核向重过程考核转变,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30%、实验项目考核40%、理论考核30%组成。期末试卷从试卷库中在考前随机抽取,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有针对性的复习,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在上课之前提前告知学生考核办法,以督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建设课程网站

篇2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教学体系

引言

食品生物化学是利用生物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对组分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与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2]。教学内容涵盖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储运变化规律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规律与趋势等诸多教学内容。“食品生物化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类院校相关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3-6],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抽象,直接结果是学生理解有困难,难以理解记忆;第二,知识点多,直接结果是记忆不扎实;第三,开课学期早,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就开设该课程,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困难。故此,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成型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否则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继而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目的在于提高“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

1突出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我国高等院校现行专业设置中,食品专业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专业,二者在课程设置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核心专业基础课[7-9]。“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多门学科理论知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1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工程认证10门专业课之一,其教学质量将事实上反映专业教学水平,同时由于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十分迅猛,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11-12]。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年成立,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优势学科,拥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教学条件支撑,现有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以及食品基础、食品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吉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展开教师和学生双向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当面对大量的高素质本科生生源,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出口质量,“食品生物化学”这一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更显得刻不容缓。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及走访国内、省内兄弟院校相同和相近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校食品专业的特点,对该门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持续调整与改进。

1.1教学课时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现阶段使用教材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及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传统课程内容构成全部教学内容[13-14]。此教学内容,首先结构基本满足学校专业要求,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同时与教育部在专业教育中强调的强化基础教育、适当缩减专业教学课时的要求存在一定冲突。综合以上因素,在连续多个版本的本科生培养方案(2013,2015,2017版)中持续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的总学时设置进行调整,从总学时80学时,首先缩减为60学时,然后进一步缩减为48学时,指导最新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实验部分独立设课。通过对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达到了知识系统、特色突出要求。

1.2教学内容的组成与调节

1.2.1教学内容的组成“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如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对糖类、蛋白质、脂类、水分等要保证其基本学时。同时,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紧贴后续众多的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大量应用,从而凸显其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内容组成既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掌握。如水分教学中就存在着大量抽象的内容,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好记忆,但是借助“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干燥与升华教学内容就有效地提高了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易学性与易记性,从而极大地鼓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1.2.2教学内容的调节“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了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以外,还含有大量的可调节内容,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根据专业的教学实际及时增减调节这部分教学内容,使其不仅与其他专业课紧密衔接,同时使其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2教学模式调整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验授课过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各类化学反应,更包含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相结合,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内容。针对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13年的不断尝试与调整,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科学规划,兴趣引导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难懂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如何在第1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就成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的第1步。要上好第1堂课,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课堂讲授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做到细节不放过,由小及大,细节处体现该课程的重要性。其次,改革传统第1堂课讲授生化发展史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在第1堂课介绍这一学科的最新进展,实际教学效果表明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如连续在2014—2015第2学期(春季),2015—2016第2学期(春季),2016—2017第2学期(春季)3个教学学期介绍了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这一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不仅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生化反应入手,告诉学生在生活中生化知识无处不在,如早餐吃的米粥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午餐吃的鸡蛋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晚餐吃的红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正是这些不断加入和不断调整中的新鲜内容,确保学生对该课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第1堂课结束时带着问题离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帮助他们自主学习,互助讨论,同时鼓励当他们带着问题的解决办法回到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回到课堂,从而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2.2讲授为主,一法为主,多法互进

目前,讲授法由于其通俗化和直接化的特点,仍是应用十分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正是讲授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存在着很大弊端,那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这将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适时加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目标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互进,集中每种教学方法优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研讨、启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3兴趣引导,实际切入,理论深化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概念、原理、反应式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采用讲授教学将使得整个课程干瘪、枯燥、不生动,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将很难使得学生保持始终如一的高度专注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教学内容部分,十分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学生的注意力时时刻刻紧紧的抓在自己手中。例如,在讲授DNA结构时,以不同物种间的差异与联系为切入点,具体以鸟类、鱼类、人类为例介绍他们DNA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从而引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兴趣引导,以实际切入,理论深化,在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情绪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4以具象解释抽象,强化实验教学,与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结合

在实验教学方面,突出与食品科学学科相关的蛋白质分子量测定、糖酵解过程中间产物鉴定等实验,为了弥补由于课时或教学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部分实验的不足。另外,借力吉林大学的各项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项目,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生物技能大赛等载体,鼓励并积极参与学生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从而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从2012教学年度开始,带领本科生团队参加以上2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所带团队获得多项校级科研立项与奖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事实证明抽象理论教学与具象科研活动的有效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3综合考查学习情况建立科学的复合型考核体系

针对“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特点,对考核体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采用复合型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持续改进: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考核内容是知识点的识记,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第二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考核方式有小组讨论和小组答辩;第三是实际动手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实验的实际操作,考核方式为实验评分。同时在以上考核体系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如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吉林大学生物技能大赛、“挑战杯”吉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参加此类赛事将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更深一步认识。根据这个标准并结合学校相关要求,确定课程最终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成绩(A%)+笔试成绩(B%)。其中,平时成绩的计分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小组报告、课堂测验、出勤情况、课堂答问情况等,笔试成绩的计分项包括结课后学生上交的学结、小组讨论报告和期末试卷。同时,虽然二者在成绩中的占比在多版本教学大纲中始终不变,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在每学年开学的执行教学大纲编写中,及时与教学班承担课程的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从而做到成绩考核系统稳定同时动态可调整。这种考核方式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为基础,综合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和表现,因而相对公平和公正,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教师的自我提升学教互进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素质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从而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第二,积极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学院、学部的学术交流活动,连续参加多年的学术年会,积极与组内组间的教学科研团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脑力碰撞,激发自我,不断学习。作为访问学者,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交流学习,与该领域国外专家就教学科研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的交流活动。通过以上的工作,不断自我提升,真正做到了学教互进,有效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张华.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张平平.PBL教学模式及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教育,2007(4):22-23.

篇3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探讨高职

一、引言

《食品微生物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考虑理论教学的广度及深度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实验教学,这才是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进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最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这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以重视实验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各类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普遍问题,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就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善以往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学方式积极创新,才能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素质高、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人才。

二、《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食品微生物》这门课程是食品检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食品微生物》课程对与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内容设置比较简单,专业特点明显缺乏。学生根本就无法感受到实验课的意义,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微生物这门学科。还有一些实验的具体环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很难保证实验课的实际效果。学生的预习也大部分重于形式,很难有所收获。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技术差,操作流程不规范,对仪器不能熟练的使用,记录或处理的数据不能保证正确性,遇到问题不知到怎样解决,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并且实验报告还存在严重的拷贝现象。还此外,由于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方法,故实验课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视实践、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加强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计划好学时。根据食品检验专业的特色,主要是依据食品生产中的常用的微生物,及在食品贮藏的过程中产生副作用的微生物这两个方面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这两大类常见微生物有较深刻的理解。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让学生们掌握基本必须的微生物操作以之外,还在实训中安排了一些对外生产的项目。例如腐乳和米酒的制作等,强化学生对应用型食品微生物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对食品的检验,了解腐败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从这两方面让学生对食品工业中涉及的微生物有深刻的认识。

微生物是人们肉眼所观察不到一类微小的生物,对于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利用多种形式,如声音、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把微生物学抽象和微观的内容尽可能地形象化、宏观化,尽量将微生物放大后展示在学生面前。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容易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及学习的兴趣。此外,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获取所需的信息量,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各类的微生物,方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而充分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例如将细菌的鞭毛运动及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等过程制作成动画,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既有趣又易懂。教师在讲授一些技能的操作时,利用网络资源来播放规范的操作视频让学生们观看,这样对于学生的规范性操作、及操作水平的提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新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

高职院校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突出与企业所需技能人才标准的无缝对接。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市场的需求。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把实训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常用的基本技术;另一类是专业技术。常用的基本技术指是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例如染色技术、灭菌技术及显微镜的使用等,而利用基本技术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技术就是专业技术。我校把常用的基本技术安排在实验课中进行,在每次的理论课结束后加入相应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以加深实验效果,专业技术的培养则通过实训的具体方式来完成。

2、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得以提高,实地参观学习使学生走出课堂,了解食品微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将“细菌总数测定” 的传统实验项目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参与桶装水和纯净水的抽检。在实验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饮用水卫生检验的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在校外的实习能使学生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补充校内实验课的不足之处,是实验课的延伸。校企合作显可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尤其在目前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而显得十分重要。

五、结论

近年来,通过各地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专业的信心。通过实验课培养了学生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渐提升,参与国际文化交往日益增多。这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就是要不断地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英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体到课程建设上,就是广泛地开展双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国际化。《食品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尤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主干或基础课程,对此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课程内容难度大

《食品生物化学》是生命课程中的重要课程,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对生物生命现象的化学性研究。因此,较之于其他的生命科学课程,《食品生物化学》课具有较高的难度,理论性比较强烈,且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食品生物化学》也历经了巨大变化,真正比较前沿地掌握这门课程是比较有难度的。课程内容的难度,使即便是全中文的教学都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授是一种挑战[1],而使用双语教学则更增加了课程的难度。

(二)专业词汇多且冗长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术语非常的多,且常常可见大量的专业性短语[2]。双语教学中仅掌握相关术语的翻译就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要想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就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并对相关的专业术语有较好的熟悉程度。专业术语多,且采取短语形式,是课程教学中的难题,对于外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是一大挑战,如何较为迅速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就需要掌握并熟悉这些专业术语。此外,在专业学术中,《食品生物化学》课的双语课程还会有很多生命科学中的缩略语,也是该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

(三)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食品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开展双语教育,将对整个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的中英学习具有较好的铺垫作用[3]。学生如果掌握了《食品生物化学》的基本术语,就能对其他生命学科产生辐射效应,也能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章。因此,《食品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之重要性就是显而易见。这就表明《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所肩负的任务之重,其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对生命科学专业的学习以及国际接轨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二、《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要求

(一)师资要求

《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首先是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授课教授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了该课程讲授的深度以及应有的学术视野;第二是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能力,这不仅是良好的词汇基础,还必须能够传授如何运用英语进行学术性的对话或讨论,培养学术国际交流对话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对讲好双语课课程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具体地传达出某些表达,加强课堂的活跃气氛,增加师生互动等等,这都是对教师课堂技巧能力的更高要求。

(二)教材要求

适当的教材也是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在双语课的教材建设上存在着不足。就《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结构上看,很多的学校教材选择具有盲目性,缺乏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交流,因此存在重复或与专业课内容斜街不好的现象,在双语教学中就是老师找一些英文的文献来进行课堂学习,虽然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最新的国际学术研究成果,但这无疑还是不够的。目前而言,美国费城大学生命科学院TrudeMcKee和JamesR.McKee主编的《生物化学》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王淼教授等主编的《食品生物化学》可以作为比较好的教材参考。当然,随着课程研究的推进,我国相关部门需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教材的编写,从而形成较为统一性的课程教材参考也将成为重要的改进方向。

三、《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

(一)秉持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中英对照授课。作为专业课程,《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根本主旨还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能够参与到国际学术前沿领域,了解国际学界的最新研究进展,能够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可演变为基础英语教学,即将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变成英语学习。专业教育才是主线或目的,英语仅是媒介。因此,双语教学之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4]。因此,《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要重视对知识技能讲授、学习,而不是刻意注重英语语法或句意结构分析。这是在《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所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

(二)掌握双语教学的语言应用

如何驾驭双语课堂的语言英语标准,是授课教师的一大挑战。有《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将其教学过程称为三大阶段:一是中文为主,英文为辅;二是中英文各半;三是英文为主,中文为辅。这种模式是循序渐进地加强英文比例。对于像甘肃农业大学这样地处西部的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才处于初步探索和尝试阶段,这种有计划的不断推进,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也不可一概而论。授课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其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外语水平状况。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决定外语运用的程度,对于总体上外语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应该有比较高的起点和要求,而对于外语水平比较差的,则需要从低阶段开始慢慢提升。

(三)双语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涉及到诸多的环节和部分。总体上看,授课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因为它对于双语教学效果是极为必要的。具体上看,首先教师应该备好课,对课程的充分准备,是课堂讲授得心应手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细化课堂的各个环节,重点讲授的问题或难点,选择恰适的专业文献资料;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英语思维,用生动活泼的英语准确到位地表达,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双语教学不是翻译课程,不是英语语法学习课程,而是一种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双语课程学习课堂上,授课教师应该是教授学生如何将课程的专业知识通过外语表达出来;第三是在教授的方式或手段上要采取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设备,增加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如图画、图标、音频、视频等资料,增加知识讲授的丰富性。

四、《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的教学,就需要对课程开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对策思考。从目前《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看,教师、学生、学校等,如师生的英语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都直接地影响了课程的效果。

(一)教师方面

教师不能用英文驾驭外文教材,是甘肃农业大学这样的普通高校授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课程的主干教师应该主动赴国外或国内该课程开展成熟的高校进修学习[5],通过促进教师的国际学术互动、交流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英语能力,通过直接感受国外的教学风格,学习的氛围,从而更好地锻炼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主动与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南京大学等高校对接,通过线上线下为从事该校《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平台,对该校《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完善和改进作出了许多重要的举措和大胆的尝试。另外,国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留学基金委平台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扩大对双语教学教师的国外访学。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的储备等方面,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直接性的影响,像甘肃农业大学这样的西部高校由于学生本身英语的整体水平就较欠缺,再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就更加困难。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双语教学,该校的学生应该首先学习一门生命科学专业的专业英语,能够对该专业领域的通常英语表达有更为全面而系统的学习。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双语教学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课程的学习,能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三)学校方面

西部地区高校本身教学资源就较东部地区匮乏,各高校更应增加该方面的硬件软件投入,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和条件。如加强对双语教学意义的宣传,吸引学生到双语课堂,培养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氛围;学习可以结合英语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再如,学校应该为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更好的课程开设的硬件设施的环境,对开设双语教学教师的课程任务评估进行相应的提升,从而激发教师教授双语课程的积极性。综上所述,西部地区普通本科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课程有利于受教育者“双语、双文、双能”的素质提升。这对缩小东、西部教育教学水平差距,食品类相关专业后期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意义。西部地区普通本科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虽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必须继续坚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推进,提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韦庆益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生命的化学,2015,35(4):601-604.

[2]姚闽娜.《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8):108-109.

[3]张庭廷.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杂志,2014,21(4):48-49,57.

[4]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12,2:9-11.

篇5

食品物性学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综合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课程涉及知识广,如食品化学、胶体化学、高分子物理、流体力学、化学和生物流变学及各种食品加工原理。而且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源于不同的研究方向,数理基础差距较大P1。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培养目标,确定适合本专业的教学重点,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开展互动性专题讨论,开设食品物性学相关实验,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块,以建立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和活跃思维能力。

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由于食品物性学课程数学公式多,涉及流变学、数理方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3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物性应用案例讲述食品物性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在实验室条件许可时,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例如,可以用牙膏来解释流变学的含义:使用牙膏时挤出要容易,挤出后要求挺括,在牙刷上不能下陷,刷牙时又要轻松,这就要求牙膏遇到剪切时黏度迅速下降,静止时又具有一定的屈服应力,以保持坚挺。学习液态食品的流动特性时,首先让同学回忆倒水和倒油的现象,油是稠的,流动慢;水是稀的,流动快。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现象?若不让它们流动还会出现这些现象吗|51?可以用薯片的脆感、果冻带弹性的滑软感来解释食品质构对食品风味的重要性;用水果可制成原电池引出食品的电学特性;用通过加热可使食品失去水分引出食品的热学特性等|41。在进行质构学部分讲述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市场上的面包,同样的重量,大小差别很大?除了菌株以及焙烤工艺的原因,还有哪些影响因素?然后再介绍要想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要了解原料的物性。在面包生产中,面粉的物性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面粉颗粒度、面粉的成分、添加水分的多少等,直接影响着面团的流变特性,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构。

2学生专题讲座

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他们课程压力相对小,时间自由度大,研究积极性高,自信心更强。因此,学生专题讲座是研究生教学的有益补充|3]。对于研究生来说,单纯地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关注学科前沿,并具备查阅文献和总结报告的能力。尤其对于一年级的研究生,这种训练十分必要,不仅锻炼学生査阅文献、阅读文献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了解食品物性学究竟在食品科研和实际生产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通过査找文献和阅读最新研究论文,

关教学资料,特别是关于食品物性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方面的信息,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强大实用性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根据食品物性学各个章节的内容,布置各小组的专题讲座题目(表1),要求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应题目的课件制作、课堂演讲和提问解答(30min)。教师提问、点评,肯定其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分析和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科学型研究所需要的观察、思维、探索、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专题讲座题目举例见表1。

在食品物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也进行着相关方向的科研工作,在课堂中可以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穿插到各个知识点中,如在讲授食品的光学特性时,可讲述现代成像技术和现代光谱技术,如核磁共振、CT、超声、高光谱成像技术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中应用的最新科研动态。

3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食品物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课程总学时中分配一定量的实验学时配合理论教学。在实验项目类型设计中应包含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应覆盖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果实硬度计、黏度仪、物性仪、色差计、热分析仪等。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实验装置,如空隙率测试装置、黏弹性模拟实验装置等[11。笔者在讲述“食品质构学”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感官评定实验,实验由二年级的研究生组织,由一年级的研究生处理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2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实验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为以后进人食品加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若实验条件有限,可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最新国外研究技术、高新设备、新推产品的大量图片和材料,并下载相关仪器运行的视频。例如在课堂上播放半固体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边播放边讲解其加工步骤和原理,尤其是涉及到的相关食品物理性质,以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与同步的声音,加深学生对最新研究动态和教学内容的理解。

篇6

关键词:生物课堂;视频教学;注意力;知识

一、导入新课中巧用视频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已经被证明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所以,很多老师都采用了视频、图画等内容来导入一节新课的学习,想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知识的潜在欲望。笔者在听课期间发现这种学习方法确实有很好的效果。比如,我校张老师在进行“神经系统”教学的时候,展示了一段两只大白鹅在一起游动寻食的视频,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张老师提问道:“是什么原因让白鹅想要寻找食物?学生回答是因为饥饿。张老师继续说:大白鹅感到饥饿,进而大脑中就会产生寻找实物的指令,大白鹅才开始寻找食物。这就自然引入新课,神经系统是一个由大脑控制协调的系统。这节课张老师非常顺利的甚至提前10分钟,完成了整个教学工作,并且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掌握得非常牢固。学生因为在观看的过程中是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刻,教师巧妙地设疑提问,恰好能利用他们此时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

二、新课讲解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视频替代教师演讲,帮助学生快速理解

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生涩的抽象知识,教师的讲演并不能很直观地反映这些知识,因此,可以借助视频帮助学生在无形中掌握和理解。比如,在进行关于冲动和神经细胞关系的教学时,张老师用的是传统的讲演方式,通过不停地给学生说明冲动如何产生,怎么样通过细胞的增加和减少来传播,然后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图作为辅助理解,结果学生放映很低效,大部分学生是茫然的表情。而在我班我讲解了基本的情绪和细胞的关系后,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到原好勾画,然后播放了一个动画来演示突触前膜的物质点逐步移动到突触后膜,促进另一个神经元的运动,并加以解释这是该神经元开始兴奋的征兆,这样就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语言不能详细描绘的抽象知识。学生普遍表示完全弄明白了,形成了与张老师班上学生相反的状态。

三、课后复习多用视频帮助学生轻松快乐地巩固知识

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后作业是不能太多的,需要给学生更多时间备战大科目。这已经是所有地方不成文的规定。因此,课后知识的复习不仅要考虑到作业,还要用有限的时间做到更多的复习才行。而学生注意力集中与否,关系着复习效率的高低。我们在利用视频教学前就已经得到证明此刻他们的注意力最集中,我们把复习的资料运用多媒体技术直接做成视频,加上一些图画,能在学生观看过程中无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展开高效的复习。

当我们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做好以上三点,灵活巧妙地针对问题采用视频教学,始终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就能让他们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习知识,在看视频中无形的学习和复习等也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负担,反而会让学生喜欢上生物课。

总之,学生的学习方面已经不再过多地受传统教学的制约,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对于学生成长来讲才是好的道路,视频教学能有如此的效果,还是归功于对学生心理注意力的把握,只有在教学中一直把握学生心态和注意力,才能有高效的课堂、高效的复习效果。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视频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职;食品生物化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8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结语

篇8

摘要:对专科班的生物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旨在提高专科班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使一个学习基础比较弱的群体能够比较轻松理解和接受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为今后的学习或研究奠定一个较好的专业基础。关键词:生物化学;专科;教学研究;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36011 调整教学大纲,适度降低学习要求生物化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树立“以生命为本”的理念,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将其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作为正在建设中的精品课程,近年来,我院在生物化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时间分配、授课形式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究,并着力于增加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针对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了不同学时和内容的教学大纲。对于食品科学本科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32学时。对于食品科学专科来说,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加速教学内容的更新;选用或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和辅助教材,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精选、重组和更新。1.1 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由三大模块组成,课程结构合理;教学内容新颖且精要;与相关课程衔接得当,力求适应本专业的需求;注重课程基础内容与学科最新进展的有机结合,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高。 第一模块: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内容为蛋白质、核酸、酶等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理化特性等。第二模块:物质代谢:主要内容为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途径、各条代谢途径的生命意义,各代谢途径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第三模块:基因信息的传递:主要内容为从分子水平阐明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即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及基因工程的主要过程等。1.2 实践性教学包含两个方面(1)实验教学:验证基本理论的论证性实验和生化基础技能性实验,从课程内容体系来设计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2)社会实践性活动:创造力不仅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素质的培养,除大纲已安排的实习内容,课程教学还应补充个案分析、科研设计或上网查阅并撰写小论文等实践活动,以满足创新运用、追求个性发展的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就业接轨的实践能力。 2 强化教学环节,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从实际出发,实施综合教法。教学内容的组织,根据课程体系结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体系和学生总体认知水平,对教学各环节综合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从各自的教学目标出发,将各种教法进行筛选改造与优化组合,并使这些教法和手段能与多媒体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交替使用。(1)筛选改造与优化组合各种教法:因材施教,凸显实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广与倡导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强调实施综合教法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即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生动以及交互功能强等优势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问题教学法、研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用,以达到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的效果。近几年制作和收录了大量的彩色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在此基础上制作了网络版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教师授课全程录像,通过大量的图片和精细的动画展现,教师比较容易讲清楚这些生化过程,节省了许多时间,并在课堂内留给学生充分的理解、记忆时间,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对提高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教学网站,使教学网站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方便使用,并且反映课程建设的特色和亮点,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辅助学习平台。(2)课堂教学中还需充分利用教师体态语言的作用,注重参与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教学民主,通过“启发、引导、推荐、互动”,突出以生命为本,将教学强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重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生物化学实验在理、工、农、医等生命科学相关专业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它的全面学习和掌握对各专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如何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角色,更充分地、深层次地理解掌握好每一堂实验课内容,并通过课程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取决于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基础。如何使学生们在进入实验室前就对将要进行的实验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对操作流程、操作要点、正确的实验现象、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理有个基本的感性认识和普遍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即课前预习。针对实验课教学,我们采取以下一些改进措施:(1)课前完成实验预习报告;(2)做实验之前,先认真讲解实验目的和原理,充分理解实验步骤;(3)实验过程中,尽可能规范操作,以减少实验误差;(4)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同时完成实验报告。特别是对于专科班的学生,生物实验的专业基础了解得比较少,尤其是实验动手能力的训练还比较薄弱,更是需要对实验课进行较充分的预习和准备,以提高了实验课质量。4 通过布置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印象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我们以王镜岩等主编的《生物化学》教材内容为主线,制作了多媒体网络版课件,网络版课件主要有教学大纲,学习指南、理论教学、专题讲座、实验教学、练习题、在线答疑、教学动画、教学录像等。网络课件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学习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促进了教学相长和教学互动,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专科班的学生,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布置重点的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促使学生去看书,去和同学们相互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以考促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对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 总的来说,面对专科班生物化学的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授给学生这一门课的基本理论和原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生命的现象,并应用于指导实际的工作或研究。参考文献[1]冯文莉,涂植光,康格非,等.对目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57.[2]郑铁生,姜旭淦,徐顺高,等.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教学改革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5,12,(3):2526.[3]徐洪,赵涵芳.开展生物化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若干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1):13.[4]韩晓琳,吴福国,郭子林.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及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3):2627.[5]李月.设计性计算机实验课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创新能力[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4):7881.[6]封昌权.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194,(3):6366.

篇9

【关键词】高职 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程 教学设计与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040-02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高职教育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理念引入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念,对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对课程教学设计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1.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高职教育强调学生掌握过程性知识,即“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从实际工作需要和高职教育的需要设计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综合”是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种能力的综合;“工作过程时刻处于运动中”是指在不同职业和同一职业的不同时段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结构的相对固定”是指思维过程的固定,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2.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的主题学习单元,是同一范畴的多个课程单元。根据工作实景,设计学习情境,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内容。各学习情境之间呈现出平行、递进和包容3种关系。学生在完成多个工作过程中,通过比较中重复,逐渐熟能生巧,训练了思维,提高了技能。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方案设计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是高职食品检验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生化制药技术专业的限定选修课,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熟悉食品工业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微生物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针对这些能力目标,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具体设计思路如下。第一步: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社会需求的调查与分析,确定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的主要职业工作岗位。第二步: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人才的主要职业工作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第三步:根据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即课程体系构建。第四步: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细化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第五步:根据分解出的学习任务实施课程教学。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可既遵循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到综合、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又遵循从简单到复杂认知学习规律,设计8个学习情境(见表1)。按照比较学习的原则,对食品生产环境、食品生产用水、固体食品、液体食品等进行各种主要微生物检验,学生在同一个范畴8个工作过程构成的课程单元——学习情境的学习中,通过步骤的重复中掌握实验技能,又在不同实验内容的比较中,提升自己的实验能力。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堂教学的实施

与传统的实验教学不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食品微生物实验依据典型工作过程,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6个步骤,以小组(3~5人)为单位进行,以情境4香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为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通过检验香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原理,掌握金黄色葡萄球菌基本程序和检验方法,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微生物检验有关仪器和设备,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培养和接种技术、染色技术、菌种包藏技术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严谨求实的良好职业素养。

2.课程教学实施。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不同,老师对实验要点的讲解贯穿在工作过程中,学生参与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第一,资讯。教师通过具体案例提出工作任务:香肠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学生分析案例,获取检验的信息:固体食品,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革兰氏阳性菌)。第二,决策。分组查找资料,讨论,根据国家标准,制订实验方案。第三,计划。小组方案论证修改,确定检验程序,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完成实验预习报告。第四,实施。各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实验材料,选择培养基配制培养基灭菌和消毒采样样品处理微生物培养菌落计数革兰氏染色报告。第五,检查。针对各小组学生的实验情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实验操作。第六,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验操作规范性、工作效率、实验结果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及时分析实验的成败及原因。

(二)教学方法

各学习情境的教学中均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不同食品的微生物检验方法,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对如何进行一个新项目的计划、实施等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评价,包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规范性、师生点评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强调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并进行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4]王华,秦津,郑伟.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探索,2010(8)

篇10

近二十年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作用日益显现,这为高等学校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调整、转型和更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的学科式教学中,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学生反馈存在微生物课程枯燥难学的问题,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从事与微生物有关的生产与管理、食品安全控制、科学研究等相关的工作。为了提高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教育目标,广大教育者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实践。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距离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仍然较远。因此,实施食品微生物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成为我校乃至整个高职院校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 有效教学模式的内涵

有效教学模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计划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在某个具体领域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

二 对高职食品微生物课堂效率、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

食品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相关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各种发酵食品的生产,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微生物的控制。各高职高专院校广泛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专业教学改革。但是,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低下,难以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

1.教学设计、环节设计缺乏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的正确指导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职院校的食品微生物专业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理念缺乏,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食品微生物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微生物基础知识进行微生物发酵及微生物检测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食品微生物检测就是食品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那么食品微生物课程的有效教学设计就必须围绕微生物检测,把这一方向作为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来进行。

2.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高职教育改革,对教学时数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很多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得不压缩教学时间,以追求课堂高效性。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的听讲和记录,造成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主体意识及提出问题及时反馈等意识不佳。

3.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单薄,评价无法全面体现教师教学水平

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方法是采用“经验+协商”,评价标准没有针对性,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学没有体现出差异。因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不高。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双向的,只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因而现有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仅仅评价教师的“教”,并不能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课堂教学评价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三 高职食品微生物课程提高课堂效率、构建有效教学模式的对策

1.项目化教学法在食品微生物有效教学模式中的实施

食品微生物课程在教学实施时,对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构,引进了项目化教学。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置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鉴定等多个情境,让学生学会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再由简单到复杂,设置了综合检测等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熟练掌握操作各种技能。具体情境教学时将情境项目化,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练习操作技能,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愉悦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实用性的目的。

本文以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测定为例,介绍项目化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第一,对基础知识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大肠菌群的特性及对污染食品的危害,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国家对各类食品中大肠菌群总数的规定,进行项目引入。教师扮演食品企业的管理者,学生分成8组扮演企业的质检员,由教师向每组提供待检样品,如牛乳、肉脯、榨菜等。引进激励机制,对检测结果最准确的小组颁发优秀奖,可以在考核成绩上加分,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对项目进行制订完整的计划。拿到教师准备好的任务书后,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不同食品的采样方法和大肠菌群测定的国家标准。制订完整的计划并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小组讨论,将项目分解,可分为样品的采集,取样方案,采样稀释、接种培养发酵,分离培养,证实实验,制订出各子项目的实施方案并进行分工。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评价各小组的方案,再由学生修改方案。第三,项目的具体实施。按照方案学生分组实施项目,碰到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尝试解决,教师在旁接受咨询,解答疑问。学生在实施采样时,不能正确操作,教师讲解采样的原则,并进行示范。第四,项目的评价体系构建。在此阶段由学生展示检验成果,教师总结经验,指出值得提倡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各小组对样品的检测结果报告,与教师预先试验的结果相比较,评出优秀奖并给予加分。各小组进行总结,完成项目的经验及教训,对自己及小组各成员的表现进行打分。由小组对每组成员的实施过程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本项目每个学生的分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为主、终结考核为辅的方式,每个项目实施过程均进行考核。

2.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一生一案”有效教学模型的构建及实施

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一生一案”指的是学生在教室里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对于一些需要实践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到食品企业进行岗位上的学习和练习,有针对性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巩固和创新知识和技能。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岗位。这种“一生一案”的教学模式已在本校实行了近两年,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与现实生产的紧密结合,为公司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达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食品微生物教学中的“一生一案”模型的构建和实施:

第一,食品微生物教学中“一生一案”的模式系统建立。和本地区相关的发酵及食品企业合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一线工作,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巩固,甚至把生产一线作为课堂进行讲解。解决微生物的实际生产问题,进行创新研究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针对“一生一案”,对微生物的知识进行分类,以助于学生理解。一些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知识,争取让在一线的工程师在带学生深入一线的同时结合实际生产进行讲解,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技能,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产,加深知识的理解,发现现实生产中的问题,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岗位对接,如将来想从事微生物检测的,可以去企业的检测部门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创新能力。第三,“一生一案”模型实施需配备合适的教学教师指导。由于自身教育背景和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任何知识都了解得十分透彻全面。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师,共同担任“一生一案”的指导工作。学生就可以根据岗位选择指导老师。不同的教师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教学个性,他们的人格魅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篇11

《食品生物技术》是高等学校食品方向各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该门课程涉及的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丰富。[3]在《食品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的基本步骤为基础,就《食品生物技术》教学过程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4]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新颖性,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其次情境问题要有双向性,让学生“活”起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甚至于与教师进行辩论,形成良性的双向交流。再次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必须以教材为基础,教学活动应该是动态的,而教材则是相对稳定的。最后创设的问题也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所创设出来的问题可以采用各种活泼的方式展开,如课堂小组讨论、辩论、课后查找资料等等。以《食品生物技术》食品酶工程这一章的学习为例,先请同学们回答目前市场上有售的果汁饮料,询问其色泽、口感等问题。再将市场上销售的果汁与新压榨的果汁进行展示,从色泽、口感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新压榨出来的果汁存在黏度大、色泽浑浊的问题。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市场上销售的果汁经过了怎样的处理呢?

二、提出问题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也是教学实施的中心。所选?裼肴范ǖ奈侍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同时使授课内容和新知识自然地被引入和接受。在提出问题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分析创设情境,发现存在问题,总结提炼问题。以解决果汁澄清的工艺问题为例,教师先给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直接压榨的果汁与市场上销售的果汁的差别。学生以此引出一些问题:造成黏度和浊度大的物质有哪些?可使用哪些酶进行相应的降解?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酶?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利用教材中食品酶工程这一章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些问题使学生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地介入探究,为学生提供信息,向学生进一步的提问,帮助学生自主通过归纳得出答案、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教师应对“正确”答案有所掌握,学生通过探究应被引导到所要形成的结论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思维活动的指导者。[5]以解决果汁澄清的工艺问题为例,果汁的澄清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剂和酶制剂两种不同的方式完成,而本次授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掌握酶制剂处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提出酶制剂处理方法的一些优点。最终学生得出利用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处理的方案。在方案实施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确定酶的使用浓度和使用条件。最终还可以在实验课中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测定未加酶处理和加酶处理的果汁的透光率,测定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单独处理和联合处理的果汁的透光率,比较不同处理的透光率有何区别。甚至可以通过设置创新课题的方式,让学生对果汁澄清的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设计,得到关于苹果汁、山楂汁、葡萄汁、草莓汁等不同类型的果汁所对应的酶制剂处理方案。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总结与提高

篇12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1-02-154-03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化学组成和化学变化的科学,即研究生命活动化学本质的学科。食品生物化学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为石河子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生化实验方法与技术,为有关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本着既考虑生物化学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顾及体现食品工程专业特点和要求,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1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2]

1.1 学时设置不合理 之前,我校生物化学课程为54+36,也就是理论54学时,实验36学时,而当前我校食品生物化学的总学时为44+12,而教学大纲要求15个章节内容,同学们普遍反映内容多,信息量大,深度不够。从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来看,其内容繁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每章节的重点难点讲解完,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做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消化本堂课程的内容,所以学生们都认为教学进度太快。实验的学时也在不断的减少,改革前的36学时实验课程基本涵盖了五大物质,即还原糖的提取和测定,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蛋白质的提取与测定,核酸的提取及检测,以及脂类的提取与测定,涉及到使用的仪器为可见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装置、层析装置、微量蒸馏装置等,基本包括了生物化学实验具备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规的检测技术;但现在的12学时实验课程,只能从其中选取大分子物质的2~3种,导致学生们缺乏该课程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泛而不精,基本功不扎实。一般学校的食品生物化学学时都不少于56学时,如华南理工大学该课程的总学时为150学时,江南大学理论学时60学时,广东药学院对食品专业总学时90学时,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总学时80学时,我校生物化学与其相比较少,难以保证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

1.2 教材选择不合理 在教材的选择上,已出版发行的生物化学教材种类很多,被各类高校广泛使用的也不在少数。我校一直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郭蔼光主编的《基础生物化学》,其脉络清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章节安排合理,是一本适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但由于该教材侧重于生物、遗传、医学、农学等专业,并不适于食品专业,特别是我校的食品检验检疫和食品安全专业的学生。其生物化学的基础内容完全能够涵盖,但是缺乏与食品相关的技术,如食品加工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添加剂化学等内容,使学生认为该课程与其专业无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1.3 实验课程安排不合理 (1)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存在脱节现象。我校实验课程的开设在食品生物化学的理论课程结束后7d进行,而且集中在21d完成,时间安排到学期末,紧接着进入期末考试,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并且理论课程结束的早,课程内容多,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复习,造成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欠佳。(2)开设的实验内容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如植物中还原糖的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淀粉酶的测定等。由于实验课学时限制,只能开设上述3个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无法进行,让学生觉得食品生物化学实验索然无味。

1.4 教学方法不合理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主要是从分子水平来揭示生命现象的的本质和规律,因而难以像动物学、植物形态学课程那样直观,它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而且化学反应过程复杂,必须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知识背景,教师如果在理论课程讲解时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授课都是使用幻灯片,采用填鸭式教学,探究式和归纳演绎式较少,使学生理解难度加大,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2 对策建议

2.1 选择适宜的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根据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对选定的教材内容上可以进行添加、删减。生物化学教材各有利弊,《食品生物化学》的教材有许多,如由谢达平主编的教材,它的特点在于基本内容之外,还介绍了与食品物质成分的纯化和检测相关的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由陈晓平主编的教材,突出在食品营养成分化学、食品加工储藏中的生物化学等实用技术等;由宁正祥主编的教材,侧重了食品加工化学、食品风味化学、食品添加剂化学等方面。所以这些教材都可以作为《食品生物化学》教材或者辅助教材,而与我院其他专业如农学、农资、园艺、生物等专业的《生物化学》教材应有所区分。

食品专业学生在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时,应搞清食品所含的营养成分,食品如何进入生物体进行代谢过程,以及如何改善食品的风味等,因此适当加大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验开设的时间上,应尽量安排在相应章节的理论课程后面,如维生素C的提取实验,应该是维生素和辅酶章节结束后进行,而蛋白质的分离检测应该在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学完以后进行,加深学生对章节的理解。在实验的内容上,引入探究性或创新性设计实验,扩展学生的视野,关注当前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国产奶粉三聚氰胺,地沟油,瓜子里含有铝等问题。由学生准备材料,实验老师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谨的科研思维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上,经常关注国家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问题,争取与时俱进,如食品生物化学研究领域基础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每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情况,发现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基础科学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和趋势[3]。

2.2 应用不同教学方法穿插授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1 案例引导法 在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中,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如烫发的生化原理,首先把头发卷成一定的形状,然后涂上还原剂并加热,还原剂可以打开链间二硫键,湿热破坏氢键使头发α-角蛋白的螺旋结构伸展成β-构象,然后除去还原剂,涂上氧化剂以便在相邻多肽链的半胱氨酸残基对之间建立新的二硫键;当洗涤并冷却头发时,多肽链回到原来的α-螺旋构象,这时头发将以希望的形式卷曲,因为新的二硫键形成使得头发纤维的α螺旋束发生扭曲。教师可以将蛋白质高级结构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构象和β-折叠的内容和蛋白质变性的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掌握其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又如磺胺类药品、有机磷杀虫剂与酶的抑制剂有关,胃溃疡的形成与胃蛋白酶的酶激活有关,痛风与核苷酸代谢紊乱有关,奶粉中添加三氯氰胺目的是提高含氮量,这些案例大大激发学生对食品生物化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将书本上知识活学活用到生活中,提高教学质量。

2.2.2 归纳演绎法 采用归纳演绎方法是将相似的知识点通过比较,归纳不同点进行记忆,从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如将脂肪酸的合成代谢即从头合成,与脂肪酸的分解代谢即β-氧化,它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如都需要酶,都要消耗能量,都需要载体等。再比如对DNA复制过程和DNA转录过程做了比较,它们所需的模板一样,采用的酶不同,需要的原料不同,产物也不同。通过这种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将较难理解的两种代谢过程很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较容易接受,既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又能使其掌握该内容的重点、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同样对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翻译过程,放在一起比较记忆就相对简单了。

2.2.3 提问思考法 在每章的末尾都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去思考,如下章讲脂类代谢了,上节课的末尾,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人吃甜的容易长胖?讲解核苷酸代谢,提出“为什么珍奥核酸是商业骗局”?而将维生素与辅酶的章节中,提出问题为什么孕期要补充叶酸?生活中维生素缺乏会引起什么疾病等。这些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主动查阅文献资料,探究其原理,既相当于提前预习上课内容,又激发了同学们求知欲望,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会因为学科难度大而造成困扰。

2.3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4] 课堂是一个舞台,教师就是舞台上的领舞者,如何让学生自觉自愿在你的引导下去学习,不仅仅是对教师本身教学能力与教学行为的肯定,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把握学科特点,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复杂的理论简单化,通俗化,直观化,将枯燥乏味的课程讲授趣味化,变死板为生动,使得学生乐于接受,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领航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去关心和帮助他们,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差异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如他们的重视程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因素有关。准确找到影响学习的因素,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在学生群体中主要有三类学生,第一类是努力上进型,自己积极要求进步,刻苦、努力认真学习,对自己严格要求,这类学生的成绩常位于榜首;第二类随大流型,喜欢安逸,也没那么努力,本分、顺从,会配合老师,成绩会位于中间,这一部分人数较多;第三类有问题型,对专业不爱好,不想学习,有的沉迷于网络,有的醉心于社交活动或第二学位。对于第一类学生,适当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始终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对于第二类学生,在学习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积极耐心指导与辅导,使他们喜欢这门课,从而降低学习的难度;对于第三类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询问其理由,找到问题的本质,不断的沟通,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消除学生对于生化课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攻克学业难点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薛蓓,池福敏,辜雪冬.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3,9(9):183-184.

[2]汪薇,白卫东.结合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浅谈食品生物化学教学[J].广州化工,2010,38(7):237-238,258.

篇13

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一项创造性工作,是对教师灵活性和自主性发挥的空间更大,“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一门科学,内容主要有: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的预防和消除等。工科教育及课程思政使得“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加大,教师融合信息技术,丰富课程资源更有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因此在原有教学教案设计中加入思政内容,对思政素材进行精炼,提取核心内容,将思政内容具体导入章节如种子般散播在专业知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思政内容融入时机和频次做到渗透式和潜移默化式,让学生不觉得突兀、乐于接受。

一、“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总体设计理念就是激发学生天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本位理念,从普遍的认识出发——(学生已知或感兴趣或表象),剖析里面蕴含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点(识记),以此点深入细致讲解(环环相扣,细致解决问题),小结知识点,提问启发学生并进行反思讨论。

本课程学习任务是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结构,对微生物的分类、营养与代谢及其与食品酿造、安全的相关性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和认识,例如菌群失调、生物膜污染、亚硝酸盐、抗生素滥用等问题,并在学习中逐步找到解决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的方法与途径,厚植专业爱好及坚定素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时强化沟通表达能力,尽可能让同学抛开书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去解释概念、特点,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逻辑思维结合自我表达)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教师帮助同学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定期勾画“思维导图”。

二、教学案例设计

(一)不畏浮云遮望眼,曲颈瓶的实验思考

本章节来源第一章绪论(2 学时)——第二节微生物的发展简史。

2、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食品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巴斯德贡献的学习,巴斯德被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其曲颈瓶实验推翻了古老的“自然 发生说”,开启了微生物学的发展,通过巴斯德实验设计思路 学习,启发同学经后学习要有细致严谨的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建立独特的分析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知识目标:掌 握巴斯德的贡献,了解“曲颈瓶”实验思路。能力目标:实验设 计思路的萌生。素质目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及批判性思维建立。

学生已知: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知道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所引起。未知:如何推翻当时盛行的“自然发生说”。能 知:彻底否定自然发生说是通过曲颈瓶实验。想知: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怎么知:通过介绍“自然发生说”理念以 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方式展示“曲颈瓶”实验的设计 思路,提问同学每一个设计的合理性,启发同学思考,并引入实际生产企业酱油胀袋问题,同样以简单的方法、结果、结论三段论实验思路设计提示同学们深入思考,最后揭示在微生物学学习中要具备严谨认真科学态度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3、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启发式、案例教学法。

课程导入:“不畏浮云遮望眼”——引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下一句是什么呢?(设问)“只缘身在最高层”,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曲颈瓶实验的思维过程。

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狂犬病疫苗的研发等。当时深入人心的“自然发生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所推崇,认为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而巴斯德却认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为此开展了曲颈瓶的研究。

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展示“曲颈瓶”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一”方法:封闭玻璃容器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计二”方法:曲颈瓶容器 加热肉汤;结果:肉汤澄清;结论:自然发生说不成立。“实验设 计三”方法:曲颈瓶肉汤倾斜;结果:肉汤腐败;结论:自然发生 说不成立。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启发今日眼光来看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设计完美吗? 拓展简单加热能杀死肉汤的所有微生物吗?引入真实某企业酱油胀袋案例,三段论式(方法、结果、结论)案例分析“酱油胀袋” 实验设计思路。

“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一”方法:同步分离胀袋酱油与正常酱油,可疑微生物接种产气培养基验证;结果:分离到Z1、Z4 菌株;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二”方法:Z1、Z4接种正常酱油;结果:正常酱油产气;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酱油胀袋实验设计三”方法:接种酱油中分离菌落对比;结果:接种前后菌落形态一致;结论:引起酱油胀袋微生物是Z1、Z4。每次设问“同学们觉得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课程思政:实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论证,需要严谨的科学设计更要有批判性思维。

人体内的另一个隐秘世界——肠道菌群,本章节来源第七章微生物的生态(6 学时)——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4、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是微生物的生态——动物体表和体内微生物,重点学 习肠道菌群概念和对人健康的重要性,用新的健康观去关注和认识肠道菌群,如何维护肠道菌群的健康,思考肠道无菌化人体是否会保持健康?知识目标:掌握肠道菌群、正常菌群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健康。素质目标:实践出真知,做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学生已知:人体的体表、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未知: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疾病有怎样的关联。能知:肠道菌群对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想知:如何保持肠道健康。怎么知:正常菌群概念介绍,通过图片揭示微生物主要分布的位置在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引出肠道菌群的概念,菌群失调会引发哪些疾病,再引出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6] 的例子,“减肥”话题引入来看体重变化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实例说明肠道菌群与肥胖的相关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才能出真知,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身实践,要 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理。

(1)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结合讲授法。

课程导入:我们知道在人体的皮肤和体内都存在着大量微生物,首先来看人体体表微生物分布图,皮肤表面微生物数量平均10 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中微生物的种类超过500 种。

正常菌群:概念及意义,在肠道中微生物数量达到100 万亿,由此引入肠道菌群概念。

肠道菌群:通过《细菌-肠道菌群》动画视频来看肠道菌群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图片展示:肠道菌群失衡与很多疾病相关。

赵立平教授的健康新三观:以赵立平教授的研究肥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课程思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1 时间的味道——微生物与食品酿造

本章节来源第八章微生物与食品酿造(4 学时)——第一节微生与食品酿造。

3.1.1 单元教学目标

本节是微生物与食品酿造中真菌与食品间的关系,重点学习茯砖茶和毛豆腐形成中主要的微生物,进一步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友好关系,了解茯砖茶和毛豆腐的生产工序,从形态、功能和种类掌握其中主要的微生物,通过学习告诉同学们中华民族对于食物和风味的理解。同时启发同学们要珍惜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认真好学,逐步积累,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知识目标:掌握茯砖茶、毛豆腐形成中的主要微生物。技能目标: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尤其霉菌中根霉、毛霉、曲霉的区别。素质目标:珍惜时间,沉淀人生的厚度。

学生已知:从第二章微生物主要类群及其形态与结构中掌握了微生物的结构,细菌、霉菌、酵母的形态及构造等。未知:对于某些食品——茯砖茶、毛豆腐中的主要微生物仍不清楚。 能知:也知道很多食品与微生物有着密切关系。想知:到底其中的微生物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通过视频《百姓茶点——茯砖茶制作工序》探究茯砖茶发花的秘密——“冠突散囊菌”来认识该菌的特性,形 态、功能。通过视频《舌尖上的中国——转化的灵感》选段“毛豆腐”来看加工,进而引出生产中参与其中的微生物及作用?层层导入,一步步引出知识点。结合视频、图片、音乐在欣赏中掌握内化知识,最后二次时间创造赋予食物更多的风味,这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的实践中的滋味也是世道人心的感触,进而以《劝学》升华大家要认真学习,珍惜光阴,不断积累,用时间丰富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做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3.1.2 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通过配图片和音乐构筑美感,启发同学思考。

课程导入:设问从图片中找到所有食物的共同点是什么?重点讲解茯砖茶、毛豆腐。

视频辅助讲解:茯砖茶加工关键——冠突散囊菌、毛豆腐 制作关键——霉菌、细菌、酵母菌等。

课程思政:这些美味的食物由时间二次创造,启迪人生的厚度也需要时间来沉淀。

篇14

 

《食品微生物学》是探讨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着食品各专业学生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也将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涯具有长远影响。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知识点多而分散,内容抽象,新知识、新技术更新较快,导致民族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

 

因此,为提高民族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之外,针对学校地域和民族学生的特点,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本文根据笔者课程团队近年来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对《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理论、实践及课程建设等体系进行优化,以供各位同仁交流讨论。

 

一、树立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与动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各民族同学由于信仰与观念不同,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性质与内容理解也不同,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因此在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绪论章节时,就应该讲述清楚课程的实质,由浅入深地通过讲述新疆少数民族特色发酵的历史、发展大事和未来,让同学们树立科学的观念,消除对食品微生物课程的认识误区,激发对课程的热爱。

 

(一)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引入学生生活中一些《食品微生物学》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亲自调查自己生活中的食品微生物,去接近我们身边的食品微生物。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针对学生身边自己所感兴趣的与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的现象,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每组寻找一种或几种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食品微生物,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然后对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章节里面所涉及到的理论内容,都让每组学生找代表介绍自己所选择的食品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例如某个小组学生可以选择酸奶中的发酵微生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了主要是乳酸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微生物的形态、革兰氏染色、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及其代谢产物、微生物的遗传等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让该小组同学分享乳酸菌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分享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拓宽了知识面,掌握了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更多鲜活实例进入课堂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说话,配合多媒体和板书教学,将食品微生物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迈入食品微生物的世界,共同探讨、研究。例如,在讲到发酵微生物的时候,举出有益及有害正反两个方面让学生去思考并主动回答问题。中国的白酒文化博大精深,存在数个香型,其口感也有较大差异,这就是因为在白酒发酵过程中所选用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新疆拜城酸奶远近闻名,它与市售酸奶最大的区别就是能够拉丝,这也是因为所选用的发酵微生物不同而使酸奶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胞外多糖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

 

同时,在学生的生活中,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水果腐烂、粮食发霉等食品变质的情况,但是同一种食品可能会发生不一样的变质情况,例如享誉国内外的新疆红枣,其最常见的腐烂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受损处长霉,另一种就是果肉长黑斑,这两种腐烂现象是由不同的有害微生物所引起的。这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食品微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做法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掌握理解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优化整合改革《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制订新的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与食品科学的交叉学科,为优化教学内容,我们根据微生物基础知识、课程重点、难点和前沿知识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设置了微生物学操作技术、微生物形态和结构、微生物营养、生长与代谢四个单元,根据微生物与食品的作用关系,设置了微生物与食品酿造、微生物与食品保藏、食源性病原感染三个教学单元,形成了七个体系相对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形象具体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任务等教学信息明确,学生可以较容易地读懂课堂教学的结构流程。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组针对民族生的学习特点,广泛研讨,在不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制订新的教学大纲,统一规划课程重点难点,改善了因不同授课教师导致讲解的知识点差别较大,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的弊端。

 

三、结合企业生产状况,改革课堂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通常《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递和接受式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思考,产生了依赖心理。为了少数民族人才教育培养要求,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构建开放式、一站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地位,为学生创设探索发现微生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企业生产过程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与带领下,利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实习机会,进入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亲自动手准备生产材料,增加动手锻炼机会,有利于系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技能。慕萨莱思是用维吾尔族特殊工艺生产的一种葡萄酒,老师带领民族班学生在慕萨莱思企业生产中进行的课程教学实践,采用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加强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建立全面食品微生物学教学考核体系,增强教学时效(一)采用网络平台,丰富教考内容

 

由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具有特殊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课程讲解及实践中往往会使用大量图片信息,因此便于网络单元测试、网络学习。经过实践,课程组采用网络测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查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在完成每一模块教学后进行测试,通过教学平台公布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老师在网络平台上阅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数量质量来评定成绩,增强了教学时效。

 

(二)“一站到底”,考核形式新颖

 

“一站到底”原本是江苏卫视播出的一档全新益智类答题节目,它打破了以往答题类节目的固定模式,采用场上参与者分别单独厮杀,让不同职业、社会标签的参与者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PK,是一档形式新颖,趣味十足,在挑战中挖掘个性,又充满悬念的全新益智攻擂节目。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引用该模式,将学生分组,组与组之间分别派人进行轮流竞答,让学生针对所学过的一部分内容(三到四章为宜)进行PK,可以将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作为竞答优胜者的奖励。这样既展现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本色,又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敢于走上讲台展示自己、面对台下同学的勇气和自信心。这种竞赛式的习题课模式就需要授课教师充分准备一份全面、有针对性、概括性强的试题库,并附上参考答案,在竞赛答题的同时带着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结语

 

通过优化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使民族班学生《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成绩明显提高,也受到了民族学生的普遍欢迎。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在民族聚居区还必须不断努力完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