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食品生物科学范文

食品生物科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7:33: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食品生物科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食品生物科学

篇1

课程设置与产业行业技术进步、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衔接,体现为后续课程服务、为行业、企业服务的宗旨,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培养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保证教学质量。组织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生产管理一线的专家、领导、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设计和决策课程体系,切实地将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转化为专业培养目标,并将此要求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课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的内容和深度以理论在指导实践工作中能达到“必需、够用、能发展”为总要求,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有效性。在课程安排中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模块,注意课程教学内容内在属性的连续性和相关性以及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合理衔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便于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适当选择增减相关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根据客观需要及时、准确、有效地予以调整。

2课程设置依据

课程是培养食品专业技术领域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对食品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起重要支撑作用。课程以食品的基本成分知识为主线,以食品加工过程常见的生化变化为引伸,以各种类型的食品特性为拓展组建教学模块。对食品基本组成、特性及其变化等食品基础知识的介绍为本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紧贴食品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坚持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相结合。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将不同类别食品作为单元项目设计教学,在了解各类食品原料组成基础上,以典型产品的加工特性为主要实践训练项目,结合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顶岗实习等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食品成分的定性测定技术、离心沉淀技术、层析分离技术等各种基本职业技能。改革传统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技能考核、形成性考核,根据学生任务完成、项目实施、实践完成情况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明确课程目标

3.1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分、矿物质)的分类、化学性质及其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2)掌握酶相关知识;(3)掌握食品中呈色物质、呈香物质和呈味物质的组成和性质;(4)掌握食品添加剂和嫌忌成分的化学组成和性质;(5)掌握食品中的其它功能成分的组成、性质。

3.2能力目标

掌握实验室的规范化操作技能;了解食品组成物质的重要化学反应,并掌握各种食品成分的含量测定和化学变化以及功能性质的测定方法。

3.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独立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4)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4确定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必须、够用、能发展”为原则,强调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效性。理论与实践同比,内容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5选用合适教材

依据培养目标,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用我院教师主编的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食品生物化学,该教材章节编排合理,内容新颖,信息量适度[2],由于食品生物化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科技发展及教学改革新的成果不断涌现,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调整,自编了新的校本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形成了理实一体的食品生物化学新教材,目前已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6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应该根据人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目标,学的不单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掘适合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以往的老师一个优盘、一个屏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满堂灌,学生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教学现状,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一个整体传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适应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学的核心是“学”,而不是“教”,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角色不再是一个知识的讲说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咨询师,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通过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独立自主的学习,老师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内容是每位老师要做的事情,犯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提高方法。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和效果(精神状态、参与度、理解的准确性),并做好记录,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其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事后给与评价、分析和指导。比起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但起到了传授知识的作用,并且极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养成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环境。

7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传统重结果考核向重过程考核转变,加强实践性技能的考核,采用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30%、实验项目考核40%、理论考核30%组成。期末试卷从试卷库中在考前随机抽取,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有针对性的复习,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教师在上课之前提前告知学生考核办法,以督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建设课程网站

篇2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教学体系

引言

食品生物化学是利用生物学、化学等基础学科知识,对组分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与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1-2]。教学内容涵盖理化性质、生理功能、储运变化规律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规律与趋势等诸多教学内容。“食品生物化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食品类院校相关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3-6],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教学内容抽象,直接结果是学生理解有困难,难以理解记忆;第二,知识点多,直接结果是记忆不扎实;第三,开课学期早,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就开设该课程,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困难。故此,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成型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否则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学习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继而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目的在于提高“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

1突出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我国高等院校现行专业设置中,食品专业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2个专业,二者在课程设置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核心专业基础课[7-9]。“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多门学科理论知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1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工程认证10门专业课之一,其教学质量将事实上反映专业教学水平,同时由于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十分迅猛,这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11-12]。吉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年成立,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优势学科,拥有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教学条件支撑,现有功能食品工程研究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以及食品基础、食品工程等多个专业实验室。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设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吉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展开教师和学生双向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特别是当面对大量的高素质本科生生源,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出口质量,“食品生物化学”这一重要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更显得刻不容缓。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及走访国内、省内兄弟院校相同和相近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校食品专业的特点,对该门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持续调整与改进。

1.1教学课时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现阶段使用教材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及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等传统课程内容构成全部教学内容[13-14]。此教学内容,首先结构基本满足学校专业要求,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具有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同时与教育部在专业教育中强调的强化基础教育、适当缩减专业教学课时的要求存在一定冲突。综合以上因素,在连续多个版本的本科生培养方案(2013,2015,2017版)中持续对“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的总学时设置进行调整,从总学时80学时,首先缩减为60学时,然后进一步缩减为48学时,指导最新版培养方案中该课程实验部分独立设课。通过对教学学时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达到了知识系统、特色突出要求。

1.2教学内容的组成与调节

1.2.1教学内容的组成“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如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对糖类、蛋白质、脂类、水分等要保证其基本学时。同时,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紧贴后续众多的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大量应用,从而凸显其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内容组成既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掌握。如水分教学中就存在着大量抽象的内容,学生不好理解也不好记忆,但是借助“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干燥与升华教学内容就有效地提高了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易学性与易记性,从而极大地鼓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1.2.2教学内容的调节“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了有大量不可调节的基本组成内容以外,还含有大量的可调节内容,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根据专业的教学实际及时增减调节这部分教学内容,使其不仅与其他专业课紧密衔接,同时使其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2教学模式调整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实验授课过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各类化学反应,更包含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相结合,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本课程的内容。针对这一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13年的不断尝试与调整,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科学规划,兴趣引导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难懂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如何在第1堂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该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就成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的第1步。要上好第1堂课,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课堂讲授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做到细节不放过,由小及大,细节处体现该课程的重要性。其次,改革传统第1堂课讲授生化发展史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在第1堂课介绍这一学科的最新进展,实际教学效果表明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为有效,如连续在2014—2015第2学期(春季),2015—2016第2学期(春季),2016—2017第2学期(春季)3个教学学期介绍了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这一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不仅仅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生化反应入手,告诉学生在生活中生化知识无处不在,如早餐吃的米粥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午餐吃的鸡蛋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晚餐吃的红烧肉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生化变化?正是这些不断加入和不断调整中的新鲜内容,确保学生对该课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第1堂课结束时带着问题离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帮助他们自主学习,互助讨论,同时鼓励当他们带着问题的解决办法回到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回到课堂,从而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2.2讲授为主,一法为主,多法互进

目前,讲授法由于其通俗化和直接化的特点,仍是应用十分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正是讲授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存在着很大弊端,那就是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这将抑制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适时加入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启发教学、目标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互进,集中每种教学方法优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研讨、启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3兴趣引导,实际切入,理论深化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概念、原理、反应式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采用讲授教学将使得整个课程干瘪、枯燥、不生动,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将很难使得学生保持始终如一的高度专注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教学内容部分,十分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学生的注意力时时刻刻紧紧的抓在自己手中。例如,在讲授DNA结构时,以不同物种间的差异与联系为切入点,具体以鸟类、鱼类、人类为例介绍他们DNA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从而引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兴趣引导,以实际切入,理论深化,在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情绪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4以具象解释抽象,强化实验教学,与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结合

在实验教学方面,突出与食品科学学科相关的蛋白质分子量测定、糖酵解过程中间产物鉴定等实验,为了弥补由于课时或教学条件限制而不能开设部分实验的不足。另外,借力吉林大学的各项本科生课外科研活动项目,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生物技能大赛等载体,鼓励并积极参与学生开展课外学生科技研究项目,从而加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从2012教学年度开始,带领本科生团队参加以上2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所带团队获得多项校级科研立项与奖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调动,事实证明抽象理论教学与具象科研活动的有效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3综合考查学习情况建立科学的复合型考核体系

针对“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特点,对考核体系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基于如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采用复合型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持续改进: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考核内容是知识点的识记,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第二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基础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考核方式有小组讨论和小组答辩;第三是实际动手能力,主要考核内容是实验的实际操作,考核方式为实验评分。同时在以上考核体系之外,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如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吉林大学生物技能大赛、“挑战杯”吉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参加此类赛事将有助于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更深一步认识。根据这个标准并结合学校相关要求,确定课程最终成绩的计算方法:总成绩=平时成绩(A%)+笔试成绩(B%)。其中,平时成绩的计分项包括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小组报告、课堂测验、出勤情况、课堂答问情况等,笔试成绩的计分项包括结课后学生上交的学结、小组讨论报告和期末试卷。同时,虽然二者在成绩中的占比在多版本教学大纲中始终不变,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在每学年开学的执行教学大纲编写中,及时与教学班承担课程的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等因素进行适时调整,从而做到成绩考核系统稳定同时动态可调整。这种考核方式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为基础,综合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和表现,因而相对公平和公正,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4教师的自我提升学教互进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我素质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从而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第二,积极进行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学院、学部的学术交流活动,连续参加多年的学术年会,积极与组内组间的教学科研团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脑力碰撞,激发自我,不断学习。作为访问学者,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前往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交流学习,与该领域国外专家就教学科研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的交流活动。通过以上的工作,不断自我提升,真正做到了学教互进,有效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张华.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张平平.PBL教学模式及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教育,2007(4):22-23.

篇3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探讨高职

一、引言

《食品微生物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考虑理论教学的广度及深度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实验教学,这才是食品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进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最终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这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以重视实验环节来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各类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普遍问题,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就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善以往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只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学方式积极创新,才能培养出理论知识丰富、素质高、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人才。

二、《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食品微生物》这门课程是食品检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应用性。《食品微生物》课程对与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提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实验课内容设置比较简单,专业特点明显缺乏。学生根本就无法感受到实验课的意义,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微生物这门学科。还有一些实验的具体环节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之处,很难保证实验课的实际效果。学生的预习也大部分重于形式,很难有所收获。在实验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技术差,操作流程不规范,对仪器不能熟练的使用,记录或处理的数据不能保证正确性,遇到问题不知到怎样解决,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并且实验报告还存在严重的拷贝现象。还此外,由于缺乏严格有效的考核方法,故实验课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

注重视实践、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加强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计划好学时。根据食品检验专业的特色,主要是依据食品生产中的常用的微生物,及在食品贮藏的过程中产生副作用的微生物这两个方面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对这两大类常见微生物有较深刻的理解。在实训内容的安排上,除了让学生们掌握基本必须的微生物操作以之外,还在实训中安排了一些对外生产的项目。例如腐乳和米酒的制作等,强化学生对应用型食品微生物的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对食品的检验,了解腐败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从这两方面让学生对食品工业中涉及的微生物有深刻的认识。

微生物是人们肉眼所观察不到一类微小的生物,对于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所以我们必须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利用多种形式,如声音、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把微生物学抽象和微观的内容尽可能地形象化、宏观化,尽量将微生物放大后展示在学生面前。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容易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及学习的兴趣。此外,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获取所需的信息量,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各类的微生物,方随时扩充新的知识内容。而充分地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也可以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获取更多的专业信息。例如将细菌的鞭毛运动及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等过程制作成动画,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既有趣又易懂。教师在讲授一些技能的操作时,利用网络资源来播放规范的操作视频让学生们观看,这样对于学生的规范性操作、及操作水平的提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新思路

1、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

高职院校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突出与企业所需技能人才标准的无缝对接。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市场的需求。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把实训的内容分成两类:一类是常用的基本技术;另一类是专业技术。常用的基本技术指是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能,例如染色技术、灭菌技术及显微镜的使用等,而利用基本技术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各项技术就是专业技术。我校把常用的基本技术安排在实验课中进行,在每次的理论课结束后加入相应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以加深实验效果,专业技术的培养则通过实训的具体方式来完成。

2、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得以提高,实地参观学习使学生走出课堂,了解食品微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将“细菌总数测定” 的传统实验项目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参与桶装水和纯净水的抽检。在实验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饮用水卫生检验的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严谨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在校外的实习能使学生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的,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补充校内实验课的不足之处,是实验课的延伸。校企合作显可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尤其在目前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而显得十分重要。

五、结论

近年来,通过各地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进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专业的信心。通过实验课培养了学生求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渐提升,参与国际文化交往日益增多。这对当前的教育体制、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就是要不断地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英语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体到课程建设上,就是广泛地开展双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国际化。《食品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尤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主干或基础课程,对此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课程内容难度大

《食品生物化学》是生命课程中的重要课程,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对生物生命现象的化学性研究。因此,较之于其他的生命科学课程,《食品生物化学》课具有较高的难度,理论性比较强烈,且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食品生物化学》也历经了巨大变化,真正比较前沿地掌握这门课程是比较有难度的。课程内容的难度,使即便是全中文的教学都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授是一种挑战[1],而使用双语教学则更增加了课程的难度。

(二)专业词汇多且冗长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术语非常的多,且常常可见大量的专业性短语[2]。双语教学中仅掌握相关术语的翻译就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要想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就要求学生首先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并对相关的专业术语有较好的熟悉程度。专业术语多,且采取短语形式,是课程教学中的难题,对于外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是一大挑战,如何较为迅速地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就需要掌握并熟悉这些专业术语。此外,在专业学术中,《食品生物化学》课的双语课程还会有很多生命科学中的缩略语,也是该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

(三)课程的基础性地位

《食品生物化学》在生命科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其开展双语教育,将对整个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的中英学习具有较好的铺垫作用[3]。学生如果掌握了《食品生物化学》的基本术语,就能对其他生命学科产生辐射效应,也能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章。因此,《食品生物化学》的双语教学之重要性就是显而易见。这就表明《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所肩负的任务之重,其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对生命科学专业的学习以及国际接轨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二、《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要求

(一)师资要求

《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首先是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授课教授的专业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到了该课程讲授的深度以及应有的学术视野;第二是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能力,这不仅是良好的词汇基础,还必须能够传授如何运用英语进行学术性的对话或讨论,培养学术国际交流对话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对讲好双语课课程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能够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具体地传达出某些表达,加强课堂的活跃气氛,增加师生互动等等,这都是对教师课堂技巧能力的更高要求。

(二)教材要求

适当的教材也是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我国在双语课的教材建设上存在着不足。就《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结构上看,很多的学校教材选择具有盲目性,缺乏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交流,因此存在重复或与专业课内容斜街不好的现象,在双语教学中就是老师找一些英文的文献来进行课堂学习,虽然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最新的国际学术研究成果,但这无疑还是不够的。目前而言,美国费城大学生命科学院TrudeMcKee和JamesR.McKee主编的《生物化学》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王淼教授等主编的《食品生物化学》可以作为比较好的教材参考。当然,随着课程研究的推进,我国相关部门需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教材的编写,从而形成较为统一性的课程教材参考也将成为重要的改进方向。

三、《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

(一)秉持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中英对照授课。作为专业课程,《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根本主旨还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水平,能够参与到国际学术前沿领域,了解国际学界的最新研究进展,能够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可演变为基础英语教学,即将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变成英语学习。专业教育才是主线或目的,英语仅是媒介。因此,双语教学之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4]。因此,《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要重视对知识技能讲授、学习,而不是刻意注重英语语法或句意结构分析。这是在《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中所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

(二)掌握双语教学的语言应用

如何驾驭双语课堂的语言英语标准,是授课教师的一大挑战。有《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将其教学过程称为三大阶段:一是中文为主,英文为辅;二是中英文各半;三是英文为主,中文为辅。这种模式是循序渐进地加强英文比例。对于像甘肃农业大学这样地处西部的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才处于初步探索和尝试阶段,这种有计划的不断推进,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但也不可一概而论。授课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其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外语水平状况。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决定外语运用的程度,对于总体上外语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应该有比较高的起点和要求,而对于外语水平比较差的,则需要从低阶段开始慢慢提升。

(三)双语教学过程的实施

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涉及到诸多的环节和部分。总体上看,授课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因为它对于双语教学效果是极为必要的。具体上看,首先教师应该备好课,对课程的充分准备,是课堂讲授得心应手的重要保障。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细化课堂的各个环节,重点讲授的问题或难点,选择恰适的专业文献资料;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英语思维,用生动活泼的英语准确到位地表达,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双语教学不是翻译课程,不是英语语法学习课程,而是一种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双语课程学习课堂上,授课教师应该是教授学生如何将课程的专业知识通过外语表达出来;第三是在教授的方式或手段上要采取辅助工具,如多媒体设备,增加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如图画、图标、音频、视频等资料,增加知识讲授的丰富性。

四、《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的教学,就需要对课程开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对策思考。从目前《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看,教师、学生、学校等,如师生的英语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都直接地影响了课程的效果。

(一)教师方面

教师不能用英文驾驭外文教材,是甘肃农业大学这样的普通高校授课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课程的主干教师应该主动赴国外或国内该课程开展成熟的高校进修学习[5],通过促进教师的国际学术互动、交流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英语能力,通过直接感受国外的教学风格,学习的氛围,从而更好地锻炼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主动与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南京大学等高校对接,通过线上线下为从事该校《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平台,对该校《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完善和改进作出了许多重要的举措和大胆的尝试。另外,国家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留学基金委平台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扩大对双语教学教师的国外访学。

(二)学生方面

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的储备等方面,也对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直接性的影响,像甘肃农业大学这样的西部高校由于学生本身英语的整体水平就较欠缺,再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就更加困难。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双语教学,该校的学生应该首先学习一门生命科学专业的专业英语,能够对该专业领域的通常英语表达有更为全面而系统的学习。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双语教学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课程的学习,能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三)学校方面

西部地区高校本身教学资源就较东部地区匮乏,各高校更应增加该方面的硬件软件投入,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和条件。如加强对双语教学意义的宣传,吸引学生到双语课堂,培养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良好氛围;学习可以结合英语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再如,学校应该为双语教学的教师提供更好的课程开设的硬件设施的环境,对开设双语教学教师的课程任务评估进行相应的提升,从而激发教师教授双语课程的积极性。综上所述,西部地区普通本科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课程有利于受教育者“双语、双文、双能”的素质提升。这对缩小东、西部教育教学水平差距,食品类相关专业后期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意义。西部地区普通本科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双语教学虽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必须继续坚持,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地推进,提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韦庆益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生命的化学,2015,35(4):601-604.

[2]姚闽娜.《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8):108-109.

[3]张庭廷.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杂志,2014,21(4):48-49,57.

[4]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12,2:9-11.

篇5

食品物性学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对学生的理论综合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课程涉及知识广,如食品化学、胶体化学、高分子物理、流体力学、化学和生物流变学及各种食品加工原理。而且食品科学专业的学生源于不同的研究方向,数理基础差距较大P1。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培养目标,确定适合本专业的教学重点,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开展互动性专题讨论,开设食品物性学相关实验,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块,以建立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突破性思维和活跃思维能力。

1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由于食品物性学课程数学公式多,涉及流变学、数理方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中|3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或经历过的物性应用案例讲述食品物性学的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在实验室条件许可时,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例如,可以用牙膏来解释流变学的含义:使用牙膏时挤出要容易,挤出后要求挺括,在牙刷上不能下陷,刷牙时又要轻松,这就要求牙膏遇到剪切时黏度迅速下降,静止时又具有一定的屈服应力,以保持坚挺。学习液态食品的流动特性时,首先让同学回忆倒水和倒油的现象,油是稠的,流动慢;水是稀的,流动快。为什么出现不同的现象?若不让它们流动还会出现这些现象吗|51?可以用薯片的脆感、果冻带弹性的滑软感来解释食品质构对食品风味的重要性;用水果可制成原电池引出食品的电学特性;用通过加热可使食品失去水分引出食品的热学特性等|41。在进行质构学部分讲述时,可以先提问:为什么市场上的面包,同样的重量,大小差别很大?除了菌株以及焙烤工艺的原因,还有哪些影响因素?然后再介绍要想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要了解原料的物性。在面包生产中,面粉的物性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面粉颗粒度、面粉的成分、添加水分的多少等,直接影响着面团的流变特性,从而影响最终产品的质构。

2学生专题讲座

研究生有别于本科生,他们课程压力相对小,时间自由度大,研究积极性高,自信心更强。因此,学生专题讲座是研究生教学的有益补充|3]。对于研究生来说,单纯地获得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他们必须关注学科前沿,并具备查阅文献和总结报告的能力。尤其对于一年级的研究生,这种训练十分必要,不仅锻炼学生査阅文献、阅读文献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同学们了解食品物性学究竟在食品科研和实际生产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通过査找文献和阅读最新研究论文,

关教学资料,特别是关于食品物性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方面的信息,丰富食品物性学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强大实用性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采取的具体做法是:根据食品物性学各个章节的内容,布置各小组的专题讲座题目(表1),要求每组成员分工完成相应题目的课件制作、课堂演讲和提问解答(30min)。教师提问、点评,肯定其优点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综合考核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在分析和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科学型研究所需要的观察、思维、探索、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专题讲座题目举例见表1。

在食品物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时也进行着相关方向的科研工作,在课堂中可以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穿插到各个知识点中,如在讲授食品的光学特性时,可讲述现代成像技术和现代光谱技术,如核磁共振、CT、超声、高光谱成像技术及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品质检测中应用的最新科研动态。

3加强课程设计提高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食品物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在课程总学时中分配一定量的实验学时配合理论教学。在实验项目类型设计中应包含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并应覆盖理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如果实硬度计、黏度仪、物性仪、色差计、热分析仪等。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实验装置,如空隙率测试装置、黏弹性模拟实验装置等[11。笔者在讲述“食品质构学”时,组织同学们进行了感官评定实验,实验由二年级的研究生组织,由一年级的研究生处理数据并上交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2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实验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为以后进人食品加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若实验条件有限,可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最新国外研究技术、高新设备、新推产品的大量图片和材料,并下载相关仪器运行的视频。例如在课堂上播放半固体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边播放边讲解其加工步骤和原理,尤其是涉及到的相关食品物理性质,以动态的画面、鲜艳的色彩、直观的图形与同步的声音,加深学生对最新研究动态和教学内容的理解。